链接应用

2024-06-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链接应用(共12篇)

链接应用 篇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计算机作为常用的现代化工具, 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 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乐趣。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计算机, 学会使用计算机, 并能够用它来获得知识和处理所面临的事务。因此,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从原理和理论入手, 注重理论和概念, 侧重知识学习;另一种是从实际应用入手, 注重计算机的应用方法和使用技能, 把计算机看做是一种工具, 侧重于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它。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 计算机只是一种需要熟练掌握的工具, 掌握电脑的使用技术, 掌握电脑系统及其中一门常用软件工具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

目前, 电脑制作软件层出不穷, Dreamweaver是一款专业的网页制作工具, 具有可视化编辑界面和强大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功能。这不仅可以制作网页, 而且为设计和开发站点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集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于一身。现以Dreamweaver MX2004为例来学习、探讨关于网页制作中超链接的概念与应用。

超链接是指站点内不同网页之间, 站点与WEB之间的链接关系, 它可以使站点内的网页成为有机的整体, 还能够使不同站点之间建立联系。在网页中最常见的是文字的超链接, 单击某些文字, 将链接到不同网页, 这其实是超链接的一种形式而已。在Dreamweaver中, 超链接分为内部链接、锚点链接和外部链接。每一种形式的链接具有不同的功能。

1 创建超链接

在网页中使用超链接, 能够使每个独立的网页之间产生一定的相互联系, 从而使单独的网页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1 超链接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超链接是一种标记, 它记录了网络中的某个文件或者其它URL, 通过这处标记, 可以打开相应的资源。

超链接实际上是一个记录网上其他网络资源的“指针”, 它指向网络中的其它资源, 被标记的对象称为热点, 是连接这些资源的入口。

在网页中起链接根据链接目标的不同可分5类:

1) 内部链接:即在同一个站点内的不同页面之间相互联系的起链接。

2) 锚点链接:可以链接到网页中某个特定位置的链接。

3) 外部链接:把网页与Inte rne t中的目标相联系的链接。

4) 到电子邮箱的超链接:用于链接到电子邮箱, 可真接点击发送邮件。

5) 到执行文件的超链接:用于链接站点空间里的可执行程序, 可用于下载与在线运行。

根据超链接的对象 (载体) , 可分为两类:

1) 文本链接:用文本作链接载体, 简单实用。

2) 图像链接:用图像作为链接载体能使网页美观、生动活泼, 它既可以指向单个的链接, 也可以根据图像不同的区域建立多个链接。

2 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

在一个网站中, 有绝对路径、和根目录相对路径以及和文档相对的路径三种类型的文档路径。

1) 绝对路径:是包含服务器协议 (对于网页来说通常是http://或ftp://) 的完全路径, 绝对路径包含的是精确地址而不是考虑文件的位置。如果目标文件被移动, 则链接无效。创建外部超链接时必须使用绝对路径。

2) 和根目录相对的路径:是从当前站点的根目录开始的路径。站点上所有可公开的文件都存放在站点的根目录下。和根目录相对的路径使用斜杠以告诉服务器从根目录开始。

3) 和文档相对的路径:是指和当前文档所在的文件夹相对的路径。这种路径通常是最简单的路径。可以用来链接和当前文档处于同一文件夹下的文档。

在创建和文档相对的路径之前, 必须先保存当前的新文档, 因为在没有定义起始点的情况下, 和文档相对的路径是无效的。在文档保存之前, Dreamweaver将自动使用File://开头的绝对路径。

3 超链接的目标和载体

超链接的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 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 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 (如多媒体文件或者Microsot Office文档) , 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

超链接载体可以是文本、图像、按钮和多媒体文件。

3.1 为文本添加超链接

选择网页中需要添加超链接的文字, 在属性面板中的“链接”文本框中指定文字的链接目标。

3.2 为图片添加超链接

与文字相似, 还提供了两种热点工具, 分别为“矩形热点工具”和“椭圆热点工具”。

3.3 为E-mail添加超链接

单击插入栏“常规”类别上的“电子邮件链接”按钮, 或“插入”—“插入电子邮件链接”命令。

3.4 到可执行文件的超链接

超链接实际上是一个记录网上其他网络资源的“指针”, 它指向网络中的其他资源, 被它标记的热点是连接这些资源的入口。

浏览器会根据这个指针并根据对象的类型做相应处理:

1) 如果是文件扩展名为.htm l或.htm时, 直接显示。

2) 如果是文件为图形等格式时, 直接打开。

3) 如果是文件扩展名为.e xe及其它可执行格式时, 提示选择在当前位置打开, 还是保存到本机。

4) 如果是压缩格式、视、音频格式时, 提示选择在当前位置打开, 还是保存到本机。

3.5 添加锚点

在一些内容较多的网页中, 在该网页的开始部分以网页内容的小标题作为超链接, 当单击网页开始部分的小标题时, 网页将跳到内容中的对应的小标题上。这就是在网页中的小标题添加锚点, 再通过对锚点的链接来实现。

锚点也称为书签, 用来标记文档中的特定位置, 使用其可以跳转到当前文档或其他文档中的标记位置。

两个步骤:一是在网页中创建锚点。二是为锚点建立链接。

参考文献

[1]孙印杰, 马子彦, 郭利周等编著.Dreamweaver MX 2004实训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于巧娥主编.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与实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链接应用 篇2

您正在看的Word教程是:Word超链接在教学中的应用,我是一名老师,非常希望学生在练习或考试时,能方便地通过点击一些固定区域来完成题目要求。经过摸索和探究发现用Word超链接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制作一个Word操作题为例进行具体介绍。首先将试题要求以Word文件形式和操作内容文件夹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面,其中Word练习要求文件中存放着对具体文章进行操作的要求。Wordkt文件夹中存放的是对应的要具体操作的内容。然后,打开Word练习要求文件,在要求的后面输入打开本题四个字并选中,再单击工具栏上的插入超链接命令,这时在弹出对话框中的浏览目标处选择练习用的Word文件,此时,在请键入Word文件名称或Web页名称文本框中就显示出选择的目标文件了,最后单击〔确定〕,

此时当把鼠标移动到练习要求后面的打开本题处,鼠标就变成了小手状,单击此处就直接进入要练习或考试的内容了。其实这个方法对于制作Windows基本操作练习题也是适用的,只不过这时的打开本题不是和具体的Word文件相链接而是和用以操作练习或考试的文件夹进行链接,可是如何又和文件夹进行链接呢?Windows操作要求文件中的打开本题文字应该和文件夹Czkt相链接才可,我们在对打开本题进行超链接时,首先在Czkt文件夹或所属子文件夹中选择一个Word文件,如果没有可以自己先建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路径显示在请键入Word文件名称或Web页名称文本框中。然后将多余的路径删掉。这样就和此文件夹链接好了,然后点击〔确定〕。此时当打开本题时,出现的就是一个窗口了,此窗口就是要进行实际操作的Windows窗口。

链接应用 篇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应用化工技术 课程链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其基础部分是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存在设置各自独立、相互分离、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问题。

(一)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严重。例如:某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等。化工工程学校刮宫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无机物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学。通过对比中职和高职化工专业的课程,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包括了中职化工工艺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重复率高达80%,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严重脱节。中职和高职的毕业生在普通文化基础课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或高职学校学习,学习虽然开设了高中的普通文化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但学习的内容、深度。课时数都不能满足高职相关专业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的知识点不全、基础薄弱、在考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感到比较困难。

(三)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街接体系。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自己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中高职学校未能遵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贯通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方案;课程开发未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国家、地方和行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不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四)中职与高职学校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街接机制。

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以招生和考试环节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环节则缺乏互动、相对独立;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层面的沟通与衔接;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使得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缺乏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

二、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一)构建中高职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明确各中、高职院校、化工企业的职责与权利,健全职责机构,建立成员单位院校长经理会议、课程衔接教学工作会议等例会制度。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生产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课程设计遵循职业能力本位的质量关,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三)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街接。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专业学分互认机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应用化工专业的中职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认可,相应课程可以免修,并折算成有效学分。各高职学院须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教育层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 [J] 教育研究,2012(5)

动态链接库技术及其应用 篇4

1 动态链接库的原理

比较大的应用程序都由很多模块组成, 这些模块分别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 它们彼此协作来完成整个软件系统的工作。可能存在一些模块的功能较为通用, 在构造其他软件系统时仍会被使用。这样就出现了静态和动态的两种链接方式。

1.1 动态链接和动态链接库

动态链接是相对于静态链接而言的。程序设计中, 为了能做到代码和模块的重用, 程序设计者常常将常用的功能函数做成库, 当程序需要实现某种功能时, 就直接调用库文件中的函数, 从而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早期的程序设计中, 可重用的函数模块以编译好的二进制代码形式放于静态库文件中, 在MS的操作系统中是Lib为后缀的文件。程序编写时, 如果用户程序调用到了静态库文件中的函数, 则在程序编译时, 编译器会自动将相关函数的二进制代码从静态库文件中复制到用户目标程序, 与目标程序一起编译成可执行文件。这样做的确在编码阶段实现了代码的重用, 减轻了程序设计者的负担, 但并未在执行期实现重用。如一个程序a.exe使用了静态库中的f () 函数, 那么当a.exe有多个实例运行时, 内存中实际上存在了多份f () 的拷贝, 造成了内存的浪费。

随着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新的链接方式, 即动态链接, 从根本上解决了静态链接方式带来的问题。动态链接的处理方式与静态链接很相似, 同样是将可重用代码放在一个单独的库文件中, 所不同的是编译器在编译调用了动态链接库的程序时并不将库文件中的函数执行体复制到可执行文件中, 而是只在可执行文件中保留一个函数调用的标记。当程序运行时, 才由操作系统将动态链接库文件一并加载入内存, 并映射到程序的地址空间中, 这样就保证了程序能够正常调用到库文件中的函数。同时操作系统保证当程序有多个实例运行时, 动态链接库也只有一份拷贝在内存中, 也就是说动态链接库是在运行期共享的。

Windows95/98、NT系列等系统都提供了动态链接库的功能, 并且这些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大多都是通过动态链接库实现的KENEL32.dll、USER32.dll、GDI32.dll等动态链接库文件就包含了大量的系统调用。在Windows家族中, NT内核的操作系统在动态链接库机制上较之前的95、98系统要更安全。95、98系统在程序调用动态链接库时, 将动态链接库加载到2GB-3GB之间的被称为进程共享空间的虚拟地址空间, 并且所有进程关于这1GB的虚拟地址空间的页表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进程, 这片共享区的页表都指向同一组物理页, 这样一来, 加载入内存的的动态链接库对所有正在运行的进程都是可见的。如果一个动态链接库被其中一个进程更改, 或其自身崩溃, 将影响到所有调用它的进程, 如果该动态链接库是系统的动态链接库, 那么将导致系统的崩溃。在Windows NT系统中, 动态链接库被映射到进程的用户地址空间中, 并用Copy On Write机制保证动态链接库的共享安全, Copy On Write可以理解为写时拷贝。一般情况下, 多个运行的进程还是按原来的模式共享同一个动态链接库, 直到有进程需要向动态链接库的某个页面写数据时, 系统将该页做一个拷贝, 并将新复制页面的属性置为可读可写, 最后修改进程的页表使之指向新拷贝的物理页。这样无论该进程怎么修改此页的数据, 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调用了此动态链接库的进程了。

1.2 动态链接库的应用及其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动态链接库技术应运而生, 可以将独立的程序模块创建为较小的DLL (Dynamic Linkable Library) 文件, 并可对它们单独编译和测试。在运行时, 只有当EXE程序确实要调用这些DLL模块的情况下, 系统才会将它们装载到内存空间中。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EXE文件的大小和对内存空间的需求, 而且使这些DLL模块可以同时被多个应用程序使用。Windows自己就将一些主要的系统功能以DLL模块的形式实现。动态链接与静态链接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程序要调用的函数并没有包含在程序文件之中, 而是链接到动态链接库文件中。当应用程序运行时, 一旦要用到一个程序文件本身没有包含的函数, 含有这个函数的动态链接库就会被载入, 以便使程序能够访问这个函数。这时, 函数的地址会被解析出来, 并以动态的方式链接到应用程序中。一般来说, 以.dll、.drv、.fon、.sys和许多以.exe为扩展名的系统文件都可以是DLL, DLL是一种磁盘文件, 它由全局数据、服务函数和资源组成, 在运行时被系统加载到调用进程的虚拟空间中, 成为调用进程的一部分。如果与其他DLL之间没有冲突, 该文件通常映射到进程虚拟空间的同一地址上。DLL模块中包含各种导出函数, 用于向外界提供服务。DLL可以有自己的数据段, 但没有自己的堆栈, 使用与调用它的应用程序相同的堆栈模式;一个DLL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实例;DLL实现了代码封装性;DLL的编制与具体的编程语言及编译器无关。

在Win32环境中, 每个进程都复制了自己的读/写全局变量。如果想要与其他进程共享内存, 必须使用内存映射文件或者声明一个共享数据段。DLL模块需要的堆栈内存都是从运行进程的堆栈中分配出来的。Windows在加载DLL模块时将进程函数调用与DLL文件的导出函数相匹配。Windows操作系统对DLL的操作仅仅是把DLL映射到需要它的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里去。DLL函数中的代码所创建的任何对象 (包括变量) 都归调用它的线程或进程所有。

使用动态链接方式带来了几大好处:首先是动态链接库和用户程序可以分开编写, 这里的分开既可以指时间和空间的分开, 也可以指开发语言的分开, 这样就降低了程序的耦合度;其次由于动态链接独特的编译方式和运行方式, 使得目标程序本身体积比静态链接时小, 同时运行期又是共享动态链库, 所以节省了磁盘存储空间和运行内存空间;最后一个是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 可以实现诸如插件机制等功能。用过Winamp的人都知道, 它的很多功能都是以插件的形式提供的, 这些插件就是一些动态链接库, 主程序事先规定好了调用接口, 只要是按照规定的调用接口写的插件, 都能被Winamp调用。

2 创建动态链接库

在创建和调用动态链接库时要用到一些函数调用约定。函数调用约定是指决定函数参数传送时入栈和出栈的顺序, 由调用者还是被调用者把参数弹出栈, 以及编译器用来识别函数名字的修饰约定。

2.1 函数调用约定

2.1.1_stdcall调用约定

它相当于16位动态库中经常使用的PASCAL调用约定。在32位的VC++5.0中Pascal调用约定不再被支持, 取而代之的是_stdcall调用约定。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即函数的参数自右向左通过栈传递, 被调用的函数在返回前清理传送参数的内存栈, 但不同的是函数名的修饰部分。_stdcall是Pascal程序的缺省调用方式, 通常用于Win32 API中, 函数采用从右到左的压栈方式, 自己在退出时清空堆栈。

2.1.2 C调用约定

即用_cdecl关键字说明, 按从右至左的顺序压参数入栈, 由调用者把参数弹出栈。对于传送参数的内存栈是由调用者来维护的, 正因为如此, 实现可变参数的函数只能使用该调用约定。另外, 在函数名修饰约定方面也有所不同。_cdecl是C和C++程序缺省的调用方式。每一个调用它的函数都包含清空堆栈的代码, 所以产生的可执行文件大小会比调用_stdcal函数的大。函数采用从右到左的压栈方式。VC将函数编译后会在函数名前面加上下划线前缀。它是MFC缺省调用约定。

2.1.3_fastcall调用约定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快, 因为它是通过寄存器来传送参数的, 实际上, 它用ECX和EDX传送前两个双字 (DWORD) 或更小的参数, 剩下的参数仍旧自右向左压栈传送, 被调用的函数在返回前清理传送参数的内存栈, 在函数名修饰约定方面, 它和前两者均不同。

关键字_stdcall、_cdecl和_fastcall可以直接加在要输出的函数前, 也可以在编译环境的Setting...C/C++Code Generation项选择。当加在输出函数前的关键字与编译环境中的选择不同时, 直接加在输出函数前的关键字有效。它们对应的命令行参数分别为/Gz、/Gd和/Gr, 缺省状态为/Gd, 即_cdecl。要完全模仿Pascal调用约定首先必须使用_stdcall调用约定, 至于函数名修饰约定, 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模仿。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WINAPI宏, Windows.h支持该宏, 它可以将导出函数翻译成适当的调用约定, 在Win32中, 它被定义为_stdcall。使用WINAPI宏可以创建自己的API。

2.2 创建动态链接库

在VC中新建一个空的Win32动态链接库工程 (Win32Domanic Library) , 然后添加一个C++Sourse File到工程, 这里的文件名取Dll Export.cpp。在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

接下来编译链接, 就会在debug目录下生成一个调试版本的动态链接库, 该链接库包含了add Func和sub Func两个可供外部调用的函数。在源文件中多了一个没有见过的语句_declspec (dllexport) , 这个语句的作用就是向编译器指出需要在生成的动态链接库中导出的函数, 没有导出的函数是不能被其他程序调用的。要知道一个动态链接库导出了什么函数, 可以在命令提示行用命令“dumpbin-exports Dll Export.dll”来查看。以下是用dumpbin命令查看Dll Export.dll而生成的信息:

编写的动态链接库导出?add Func@@YAHHH@Z和?sub Func@@YAHHH@Z两个函数, 为什么名字不是add Func和sub Func呢?这是因为C++为了支持函数的重载, 会在编译时将函数的参数类型信息以及返回值类型信息加入到函数名中, 这样代码中名字一样的重载函数, 在经过编译后就互相区分开了, 调用时函数名也经过同样的处理, 就能找到对应的函数了。编译器对函数的重命名规则是与调用方式相关的, 在这里采用的是C++的默认调用方式。以此对应的还有stdcall方式、cdecl方式、fastcall方式和thiscall方式, 不同调用方式的重命名规则不一样。

stdcall方式 (标准调用方式) 也即Pascal调用方式, 它的重命名规则是函数名自动加前导的下划线, 后面紧跟一个@符号, 其后紧跟着参数所占字节数, 之所以要跟参数字节数, 是因为stdcall采用被调函数平衡堆栈方式, 用函数名最后的数字告诉编译器需要为函数平衡的字节数。例如, 如果Dll Export.dll采用stdcall方式编译的话, 导出的函数名将会是_add Func@8和_sub Func@8, 而函数编译后的汇编代码最后一句一定是ret8。

cdecl方式即C语言调用方式, 它的重命名规则仅仅是在函数名前加下划线, 因为C语言采用的是调用函数平衡堆栈的方式, 所以不需要在函数名中加入参数所占的字节数, 这样的堆栈平衡方式也使C语言可以编写出参数不固定的函数;同时C语言不支持函数重载, 因此不需要在函数名中加入参数类型信息和返回值类型信息。

3 调用动态链接库

动态链接库已经生成了, 接下来就是调用的工作了。调用动态链接库有两种方式:隐式调用和显式调用, 下面分别来看两种调用方式的具体过程。

3.1 动态链接库的隐式调用

Load-Time Dynamic Linking, 这种用法的前提是在编译之前已经明确知道要调用DLL中的哪几个函数, 编译时在目标文件中只保留必要的链接信息, 而不含DLL函数的代码;当程序执行时, 利用链接信息加载DLL函数代码并在内存中将其链接入调用程序的执行空间中,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代码共享。

新建一个空的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 命名为Dll Import, 向工程中添加名为Dll Import.cpp的C++Sourse File在文件中写入如下代码:

编译, 没有错误;链接, 有两个错误:找不到外部引用符号。要怎样才能让程序找到动态连接库中的函数呢?这里是关键的一步。到刚才的Dll Export工程目录下, 从debug文件夹中拷贝生成的Dll Export.dll文件和Dll Export.lib文件到Dll Import工程目录。然后依次在VC中选择菜单:Project-->Settings-->Link, 在Object/library Modules中加入一项文件名:Dll Export.lib, 这里的Dll Export.lib并不是静态库文件, 而是Dll Test.dll的导入库文件, 它包含了Dll Export.dll动态链接库导出的函数信息, 只有在工程链接设置里添加了该文件, 才能够使调用了该动态链接库的工程正确链接, 也可以用#pragma comment (lib, “Dll Export.lib”) 预处理命令行来实现。完成以上步骤后, 再编译链接工程, 这次没有任何错误。程序可以顺利调用动态连接库文件, 为了能使程序找到并加载需要的动态链接库, 动态链接库文件必须与调用程序在同一个目录下, 或在path环境变量指定的目录下。

工程中的源文件在调用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时, 需要提前声明。声明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extern方式, 一种是_declspec (dllimport) 方式。这两种方式在代码中我均以给出, 其中, 第二种方式能使编译过程更快, 所以推荐使用。

3.2 动态链接库的显式调用

Run-Time Dynamic Linking, 这种方式是指在编译之前并不知道将会调用哪些DLL函数, 完全是在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决定应调用哪个函数, 并用Load Library和Get Proc Address动态获得DLL函数的入口地址。比起隐式调用, 显式调用更加灵活, 而且在编译链接时不需要lib导入库文件, 也不需要提前声明函数。通过Windows提供的API函数来动态加载动态连接库并调用其中的函数, 用完后可以马上释放内存中的动态链接库, 十分方便。下面就是显式调用动态链接库的代码:

以上代码并不复杂, 首先定义一个实例句柄用来引用由Windows API函数Load Library加载的动态链接库, Load Library函数的参数是一个字符串指针, 具体调用时需要填入需要加载的动态链接库的位置及文件名, 加载成功后返回一个实例句柄。接下来定义一个函数指针类型, 用该类型声明一个函数指针, 用来存储Get Proc Address函数返回的动态库函数入口地址。Get Proc Address能从指定的动态库中查找指定名字的函数, 如果查找成功则返回该函数的入口地址, 如果失败则返回NULL。有人可能注意到, Get Proc Address函数中指定的函数名是?add Func@@YAHHH@Z, 而不是add Func。这里就和前面将的函数调用方式联系起来, 在Get Proc Address函数中, 指定的函数名必须是编译后经过重命名的函数名, 而不是源文件中定义的函数名。这样实际上给调用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因为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经过重命名的导出函数名。好在微软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法, 那就是在编写动态链接库时同时编写一个以def为后缀的编译命名参考文件, 如果动态链接库工程中有该文件, 则编译器会根据该文件指定的函数名来导出动态库函数。找到需要的动态库函数后, 就可以按需要对它进行调用, 之后调用Free Library函数释放动态库。因为动态库是多进程共享的, 因此调用Free Library函数并不意味着动态库在内存中被释放, 每个动态库都有一个变量用来记录它的共享引用计数, 而Free Library的功能只是将这个记数减1, 只有当一个动态库的引用计数为0时, 它才会被操作系统释放。

3.3 对比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动态链接库的两种调用方法, 相比之下, 隐式调用在编程时比较简单, 指定导入库文件后, 不必考虑函数的重命名, 就可以直接调用动态库函数。但由于隐式调用不能指定动态库的加载时机, 因此在一个程序开始运行时, 操作系统会将该程序需要的动态链接库都加载入内存, 势必造成程序初始化的时间过长。而显式调用采用动态加载的方法, 用到什么加载什么, 用完即释放, 灵活性较高, 可以使程序得到优化。

4 结语

从动态链接库的产生的需求开始谈起, 主要介绍了Windows动态链接库技术的工作机制优点, 通过举例分析了动态链接库的创建, 及其调用方式等方面, 为利用动态链接库解决工程中问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 同时利用动态链接库也能够实现多平台下的应用, 动态链接库也是开发应用程序技术保密的有效手段, 为工程研究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

摘要:深入分析了Windows动态链接库 (DLL) 内部工作原理, 阐述了DLL的动态链接、地址映射、引用计数等特性, 通过简单实例, 探讨了创建和调用动态链接库的方法和技巧, 为工程人员开发和使用动态链接库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于链接欺骗和欺骗链接 篇5

很显然是 所为,自从链接也开始卖钱时,也就有了一批人专门从事链接制造工作,当然我们在Chinaz、A5等地也能看到很多批量出售链接的,而其动则几百上千个站,价格相对还比较便宜,一般的个人站长和SEO公司或个人、公司制造的站群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谈过之后就会发现其站点大部分为企业站,由于企业站点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技术相对薄弱、开源程序没有及时打补或升级,服务器配置不安全等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也是致使 有机之乘的原因之一。

一旦与这些交易之后,这种链接可以说是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一方面网站随时有可能发现(如:我的那个朋友),另外为了避免被网站主发现,通常链接会加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或者控制一定的链接数量,这样后面有客户来,前面的链接就被挤掉,再者以前是互换来的链接,被链接的网站主有可能随时来查看自己的链接是否存在,这样非法加入的链接也可能被更换回去。

情境二:交换了很多链接,但是在Google中没有找到反向链接而在百度中却存在?

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对方对友情链接区域做了手脚,有可能你的链接已经被放入JS中,有可能是通过某个网址跳转过去的,还有可能标记里面被添加了Nofflow属性,相对比较觉察,查看下源文件就知道,就是对方的网页禁止查看源文件,用一些普通的Link check工具也容易检测到,

情境三:我跟对方交换了友情链接,但是一直没形成反向链接,交换了很多,但是关键字排名也没多大效果,至于上面说的JS,Nofflow我也在网页源文件中检查过,没什么问题,URL和锚文本都是可见的,网站的收录也是正常。

这个时候请对比下链接所在的页面与搜索引擎所抓取的快照的差异,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快照压根就不是这个页面,也就是蜘蛛抓取该页面的时候做了跳转,用户看到的是一个页面,蜘蛛抓取的又是另外一个页面;第二个情况是两个页面粗略的看来雷同,仔细一看原来快照中的页面的链接区域被隐藏掉了,也就是蜘蛛索引不到这些链接了。

这种情况,SEOer们和站长朋友就得特别注意了,不过也有查询办法的,有一些工具还是可以检查到得,比如模拟蜘蛛抓取就可以对比前后呈现的差异,再比如做链接的时候细心点,看看快照即可预防。

当然除了这几种连接欺骗(欺骗搜索引擎蜘蛛)或欺骗连接(骗人),还有用内页换首页,专门的Link页面(这个Link页可能有几百上千的链接,Spider很难到达那个索引深度)换你首页,被K的页面换你收录正常的页面,还有一些过链了几天就给你去掉的,首页链了几天自动加入内页去了(因为首页控制了链接数,程序自动判断大于某个数自动挤入内页),尤其是PR更新的时候,有些过分重视PR的人就可能去掉你的链接喽,当然当初他的站可能没PR是你可怜他,拉他一把,这就叫“吃水就整死挖井人”。

作者: 枫林

原载: 搜索引擎优化SEO博客

纵观教材链接分数 篇6

[中圈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1-01

分数是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中一个比较难的知识领域,它是从整数向有理数过渡的一个数量概念。在苏教版三年级上、下册和五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材中都分别安排了“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纵向联系,弄清各个年级中“认识分数”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抓住各个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样化。

一、知识层次要“清”

“认识分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相应单元,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同一根链条那样,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的。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统盘掌握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分数”的内容结构,理清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比较,构建“认识分数”的知识网络。理清“认识分数”的知识层次。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单元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侧重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首先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分析解读教材。如教学五年级《认识分数》时,要想一想三年级的“认识分数”,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学生已经懂了什么,然后进一步思考五年级的“分数”,学生需要认识什么?与三年级的“分数”的理解又有什么区别?只有用连续的观点去读教材,才能比较好地把握分数在各个年级的知识层次,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重点要“准”

教师在每次教学“认识分数”时,都要搞清本年级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只有把握住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深化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只有真正找准教学重点,才能有所突破,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让学生喜欢数学。

三、教学方法要“活”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让学生把圆纸片当做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观地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首先,可通过设计“三个分一分”活动让学生产生质疑:“都是1/2,为什么对应的数却不一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学习热情后,又通过设计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主动参与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师者只有全面地去解读教材,研究教材,纵观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刻内涵,把自己的解读、理解与编者的初衷紧密地联合起来,让自己的教、作者的编、学生的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基于Web链接结构的应用及分析 篇7

关键词:Web社团,超链接,算法

1 主题提取技术与算法

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与某个主题相关的网页非常容易, 但是, 假如查询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主题, 那么搜索引擎通常会返回成千上万的条目。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内容大多是和主题相关的, 但是它们的价值程度却千差万别, 而且, 对网页的价值判断本身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这种价值的判断, 诸如站点或网页的组织和形式、信息的质量甚至独特性等等。因此, 越来越多的方法开始考虑利用链接结构的信息。

1.1 Google和PageRank算法

搜索引擎Google最初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Sergey Brin和Lawrence Page实现的一个原型系统,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WWW上最好的搜索引擎之一, Google的体系结构类似于传统的搜索引擎, 它与传统的搜索引擎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对网页进行了基于权威值的排序处理, 使最重要的网页出现在结果的最前面。Google通过PageRank元算法计算出网页的PageRank值, 从而决定网页在结果集中的出现位置, PageRank值越高的网页, 在结果中出现的位置越前。PageRank算法基于下面2个前提:

前提1:一个网页被多次引用, 则它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网页虽然没有被多次引用, 但是被重要的网页引用, 则它也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网页的重要性被平均地传递到它所引用的网页。这种重要的网页称为权威 (Authoritive) 网页。

前提2:假定用户一开始随机地访问网页集合中的一个网页, 以后跟随网页的向外链接向前浏览网页, 不回退浏览, 浏览下一个网页的概率就是被浏览网页的PageRank值。

PageRank算法基本出发点是试图为搜索引擎所涵盖的所有网页赋予一个量化的价值度。每个网页被量化的价值通过一种递归的方式来定义, 由所有链接由它的网页的价值程度所决定。显然, 一个被很多高价值网页所指向的网页也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规则可以用一种随机网上冲浪 (surfer) 的模型来描述, 具体来说, 如果假设冲浪者跟随链接进行了若干步的浏览后转向一个随机的起点网页又重新跟随链接浏览, 那么一个网页的价值程度值就由该网页被这个随机冲浪者所访问的频率所决定。

Pagerank算法除了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外, 还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 如估算网络流量, 向后链接的预测器, 为用户导航等。

Google是结合文本的方法来实现PageRank算法的, 所以只返回包含查询项的网页, 然后根据网页的rank值对搜索到的结果进行排序, 把rank值最高的网页放置到最前面, 但是如果最重要的网页不在结果网页集中, PageRank算法就无能为力了。

在PageRank算法的基础上, 其它的研究者提出了改进的PageRank算法。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Matthew Richardson和Pedro Dominggos提出了结合链接和内容信息的PageRank算法, 去除了PageRank算法需要的前提2, 增加考虑了用户从一个网页直接跳转到非直接相邻的但是内容相关的另外一个网页的情况。斯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Taher Haveliwala提出了主题敏感 (Topic-sensitive) PageRank算法。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Arvind Arasu等经过试验表明, PageRank算法计算效率还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1.2 HITS算法

PageRank算法中对于向外链接的权值贡献是平均的, 也就是不考虑不同链接的重要性, 而Web的链接具有以下特征: (1) 有些链接具有注释性, 也有些链接是起导航或广告作用。有注释性的链接才用于权威判断; (2) 基于商业或竞争因素考虑, 很少有Web网页指向其竞争领域的权威网页; (3) 权威网页很少具有显式的描述, 比如Google主页不会明确给出Web搜索引擎之类的描述信息。

可见平均的分布权值不符合链接的实际情况。Kleinberg提出的HITS算法中引入了另外一种网页, 称为Hub网页, Hub网页是提供指向权威网页链接集合的WEB网页, 它本身可能并不重要, 或者说没有几个网页指向它, 但是Hub网页确提供了指向就某个主题而言最为重要的站点的链接集合, 比如一个课程主页上的推荐参考文献列表。一般来说, 好的Hub网页指向许多好的权威网页;好的权威网页是有许多好的Hub网页指向的WEB网页。这种Hub与Authoritive网页之间的相互加强关系, 可用于权威网页的发现和WEB结构和资源的自动发现, 这就是Hub/Authority方法的基本思想。

和PageRank算法一样, 可以用矩阵形式来描述算法, 这里不再重复。HITS算法输出一组具有较大Hub值的网页和具有较大权威值的网页。许多实验表明, HITS算法对许多查询具有非常良好的搜索结果。

虽然HITS算法在改善信息搜索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仔细研究发现HITS算法至少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实际应用中, 由S生成T的时间开销是很昂贵的, 需要下载和分析S中每个网页包含的所有链接, 并且排除重复的链接。一般T比S大很多, 由T生成有向图也很耗时。需要分别计算网页的A/H值, 计算量比PageRank算法大。

(2) 有些时候, 一主机A上的很多文档可能指向另外一台主机B上的某个文档, 这就增加了A上文档的Hub值和B上文档的Authority, 相反的情况也如此。HITS是假定某一文档的权威值是由不同的单个组织或者个人决定的, 上述情况影响了A和B上文档的Hub和Authority值。

(3) 网页中一些无关的链接影响A, H值的计算。在制作网页的时候, 有些开发工具会自动地在网页上加入一些链接, 这些链接大多是与查询主题无关的。同一个站点内的链接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导航帮助, 也与查询主题不甚无关, 还有一些商业广告, 赞助商和用于友情交换的链接, 也会降低HITS算法的精度。

(4) HITS算法只计算主特征向量, 在社团发现方面也就是只能发现T集合中的主社团 (Community) , 忽略了其它重要的社团。事实上, 其它社团可能也非常重要。

(5) HITS算法最大的弱点是处理不好主题漂移问题 (topic drif) , 也就是紧密链接TKC (Tightly-Knit Community Effect) 现象。如果在集合T中有少数与查询主题无关的网页, 但是它们是紧密链接的, HITS算法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些网页, 因为HITS只能发现主社团, 从而偏离了原来的查询主题。下面讨论的SALSA算法中解决了TKC问题。

(6) 用HITS进行窄主题查询时, 可能产生主题泛化问题, 即扩展以后引入了比原来主题更重要的新的主题, 新的主题可能与原始查询无关。泛化的原因是因为网页中包含不同主题的向外链接, 而且新主题的链接具有更加的重要性。

HITS算法遇到的问题, 大多是因为HITS是纯粹的基于链接分析的算法, 没有考虑文本内容, 继J.Kleinberg提出HITS算法以后, 很多研究者对HITS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许多HITS的变种算法, 这里不一一举出。

1.3 SALSA算法

PageRank算法是基于用户随机的向前浏览网页的直觉知识, HITS算法考虑的是Authoritive网页和Hub网页之间的加强关系。实际应用中, 用户大多数情况下是向前浏览网页, 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回退浏览网页。基于上述直觉知识, R.Lempel和S.Moran提出了SALSA (Stochastic Approach for Link-Structure Analysis) 算法, 考虑了用户回退浏览网页的情况, 保留了PageRank的随机漫游和HITS中把网页分为Authoritive和Hub的思想, 取消了Authoritive和Hub之间的相互加强关系。

实际应用中, SALSA在扩展根集时忽略了很多无关的链接, 比如: (1) 同一站点内的链接, 因为这些链接大多只起导航作用; (2) CGI脚本链接; (3) 广告和赞助商链接。

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单主题查询Java, SALSA有比HITS更精确的结果, 对于多主题查询abortion, HITS的结果集中于主题的某个方面, 而SALSA算法的结果覆盖了多个方面, 也就是说, 对于TKC现象, SALSA算法比HITS算法有更高的健壮性。

1.4 BFS (Backword Forward Step) 算法

SALSA算法计算网页的Authority值时, 只考虑网页在直接相邻网页集中的受欢迎程度, 忽略其它网页对它的影响。HITS算法考虑的是整个图的结构, 特别的, 经过n步以后, 网页i的Authority的权重是│BF* (i) │/│BF* (i) │) , BF* (i) 为离开网页i的 (BF) *的路径的数目, 也就是说网页j<>i, 对i的权值贡献等于从i到j的 (BF) *路径的数量。如果从i到j包含有一个回路, 那么j对i的贡献将会呈指数级增加, 这并不是算法所希望的, 因为回路可能不是与查询相关的。因此, Allan Borodin等提出了BFS (Backward Forward Step) 算法, 既是SALSA的扩展情况, 也是HITS的限制情况。

1.5 PHITS算法

D.Cohn and H Chang提出了计算Hub和Authority的统计算法PHITS (Probabilistic analogue of the HITS) 。

PHITS算法使用Dempster等提出的EM算法分配未知的条件概率使得L最大化, 也就是最好地解释了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算法要求因子z的数目事先给定。Allan Borodin指出, PHITS中使用的EM算法可能会收敛于局部的最大化, 而不是真正的全局最大化。D.Cohn和T.Hofmann还提出了结合文档内容和超链接的概率模型。

1.6 贝叶斯算法

Allan Borodin等提出了完全的贝叶斯统计方法来确定Hub和Authoritive网页。

1.7 Reputation算法

上面的所有算法, 都是从查询项或者主题出发, 经过算法处理, 得到结果网页。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Alberto Mendelzon, Davood Rafiei提出了一种反向的算法, 输入为某个网页的URL地址, 输出为一组主题, 网页在这些主题上有声望 (repution) 。比如输入www.gamelan.com, 可能的输出结果是“java”, 具体的系统可以访问htpp://www.cs.toronto.edu/db/topic。

Reputation算法也是基于随机漫游模型的 (random walk) , 可以说是PageRank和SALSA算法的结合体。

2 互联网社团的发现应用

整个互联网存在着成千上万的社团 (Community) 。不管用户需要与否, 社团的存在是客观的,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两万多个。但是, 在极度分散和无序的互联网环境中, 有理由认为必然还存在更多潜在的未被发现和定义的互联网社团。从互联网中系统地抽取这些社团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这些社团为了解互联网用户的兴趣提供了有价值的, 甚至是最及时、最可靠的信息; (2) 这些社团展现了互联网社会学, 研究和发现这些社团可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进化过程; (3) 门户网站通过识别和区分这些社团, 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它们的目录层次 (因为很多潜在的社团以很快的速度在增长, 而很多已经清晰出现的社团又在逐渐消失) , 这同时意味着互联网的自动分类成为可能。

这方面的研究也以IBM Almaden实验室为代表, 在近两年内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其研究的基础仍然起源于前面所介绍的链接分析算法HITS。

3 互联网结构图的建模研究

将互联网的整个结构图作为对象来研究, 不仅对理解互联网的各种属性有直接的意义, 同时还对很多互联网算法 (例如搜索、爬取以及社团发现等) 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另一方面, 在研究这些互联网算法的同时, 很多实验和观察也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图的研究。

对互联网图结构的特征研究首先从链接数目的分布规律开始, 在这方面最早的观察证实了链入数目的规律是遵从幂定律的, 即具有i个链入 (in-degree) 的网页数正比于1/ix, x为大于1的数。随后Albert等人和Broder等人在不同的规模和时间上进一步验证了这个规律。在所有这些实验中, 幂定律中指数x的取值惊人地一致, 都为2.1。最大规模的实验结果在这里重新给出, 如图1和图2所示。

如果将Web看作一个超大的图, 那么就有必要对图的连通域加以分析。Broder等人在基于AltaVista1999年5月所爬取的两亿多个网页的分析, 为连通域作了如下的分类:

(1) 弱连通域:一组网页的集合, 如果它们之间的链接不考虑方向, 那么集合中的任何网页均可以通过链接到达任意集合中其他的网页。在AltaVista的数据中, 最大的弱连通域大约有1.8亿个节点, 也就是说, 至少有90%的网页是属于这种连通域的。

(2) 强连通域:一组网页集合, 其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至少一条有向的路径。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从其中任何一个网页, 浏览者可以跟随链接浏览到集合中任何其他网页。实验数据中最大的强连通域包含大约0.56亿个节点, 次大的强连通域大约有50000个节点, 比最大的数量上少3个数量级。研究还发现, 连通域的规模同样也符合幂定律的分布规律。

在总结和发现了诸如上述的一些互联网特征后, 能否用一种很好的数学模型对整个互联网图进行建模呢?很直观地, 随机图模型是一种最接近互联网结构图的数学模型。但是Kumar等人指出, 传统的随机图模型在描述Web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其本质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创建过程虽然是分布的、无计划的过程, 但绝不是随机的过程。由于链接包含了人的判断, 因此链接的创建与已有的链接存在某种依赖的关系。

具体来说, 如果一个作者关注某个主题, 那么他很有可能将现有的一些网页资源列表作为自己所要创建的链接, 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拷贝”。当然, 这并不是说新的作者完全将现有的链接加以物理复制, 这里只是认为新作者在现有的主题内创建了链接, 而这些链接所指向的网页已经存在一些现存的资源列表上了。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讨论的过程不是偏向于用户模型, 而是针对局部的链接创建过程的, 通过这些局部过程的积聚, 便产生了Web的结构和属性。

网上社团的产生过程有助于理解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首先, 一些用户在互不知道的情况下创建了相同主题的网页, 此时这个主题的社团尚未形成, 然后, 感兴趣的作者开始在主题内链接这些网页, 同时创建一些资源列表网页, 以帮助有兴趣的第三方找到主题。最终, 尽管整个互联网的全局结构仍然是稀疏的, 但是局部稠密的子图却伴随着其相关的主题显现出来。

3 链接算法的分类及其评价

上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链接分析算法的发展历程,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算法的基本思想, 对算法的存在的问题也做了讨论。这些算法有的处于研究阶段, 有的已经在具体的系统实现了。这些算法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基于随机漫游模型的, 比如PageRank, Repution算法;基于Hub和Authority相互加强模型的, 如HITS及其变种;基于概率模型的, 如SALSA, PHITS;基于贝叶斯模型的, 如贝叶斯算法及其简化版本。所有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都结合传统的内容分析技术进行了优化。

基于链接分析的算法, 提供了一种衡量网页质量的客观方法, 独立于语言, 独立于内容, 不需人工干预就能自动发现Web上重要的资源, 挖掘出Web上重要的社团, 自动实现文档分类。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影响着算法的精度, 限于篇幅, 这里不予赘述。

链接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男103例, 女83例, 年龄18~85岁, 平均年龄 (42±1.5) 岁, 根据前瞻性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均为98例, 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 通过生命体征评估法, 对两组患者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给予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 根据前瞻法, 对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进行评估, 并在对照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 给予对因处理措施。 (2) 实验组组建院前预报机制, 使院前与院内急救配合更具灵活性, 急救缝隙链接的更为紧密, 以此做好交接工作, 保证患者急时得到救治, 提升急救成功率。患者入院后, 观察对比两组急救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及住院患者病死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率 (%) 表示, 组间比较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留观24h, 其中实验组患者有9例发生意外, 留观 (24h) 意外发生率为9.18%, 对照组有24例发生意外, 意外发生率为24.49%, 实验组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意外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 (30d内) 病死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30d内病死3例, 存活95例, 病死率 (30d内) 为3.06%, 对照组患者病死10例, 存活88例, 病死率为10.20%, 实验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医疗急诊体系中的前沿阵地, 若院前急救未为患者争取到有效的救治时间, 院内医疗技术水平再高, 也无法使患者起死回生。因此, 对于意外或突发疾病的患者给予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同时优质的院前急救也是减少致残率, 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3]。

目前, 对于急救人员的水平资质, 我国还未做强制性规定, 这造成了部分医院院前急救的人员技术及设备水平低下, 甚至在院前急救中出现通讯中断的现象, 使急救人员因联系不畅, 无法掌握患者的病情, 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期。同时, 医护人员责任感不强、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因素均可影响院前急救的进展。

意外及突发疾病都存在一定的“预警信息”, 发病前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某些特殊的病情恶化症状, 通常情况下可表现为部分生理参数的异常变化, 若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判断此类“预警信息”, 并在早期对患者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趋势。 (1) 当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时, 首先指挥现场秩序, 向知情人员询问患者病史, 待评估后给予初步诊断, 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救治期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 减轻患者疑虑, 使其能够充分的配合救治工作。 (2) 待处治完毕后, 通过预报制度与院内调度联系, 院内相关科室做好紧急接收准备。 (3) 在转运的途中, 注意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4) 到院后与院内急救的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同时注意急救的速度及质量, 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链接的协调性与紧密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果提示, 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预后的康复质量。

总之, 临床中应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措施, 能够为急救患者搭建起一条畅通的生命安全通道, 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发生率,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治疗及康复打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98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9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的评估, 同时组建院前预报机制。结果 实验组患者再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 (24h) 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30d内的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论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在临床中的应用, 能够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不良情况发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

参考文献

[1]蒋文钧.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5 (11) :142.

[2]张海涛, 吕传柱, 彭磊, 等.院前急救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7 (2) :254.

链接应用 篇9

随着网站信息量的扩展,网站结构愈加复杂,如何迅速在网站中寻找信息越来越困难。使用网站信息可视化方法对网站进行导航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1],因此网站的信息可视化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早期使用可视化技术主要关注网站的结构信息,如E.H.Chi在文献[2]中使用cone tree的可视化技术展现Web Space结构,文献[3]使用图布局技术可视化网站等。但是上述研究无一例外地忽视了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网站用户。随着网站用户的增多以及网站使用信息量的扩充,分析并可视化网站使用信息逐渐被提及和关注,如文献[4,5]中可视化了诸如用户的访问模式、网页的访问频率等网站使用信息。其中如何将网站的结构信息与日志文件中所包含的使用信息相融合,并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可视化出来是一个难点问题。鉴于此,Jiyang Chen在文献[6]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多边形可视化技术,可以在保持网站原有链接结构的基础上,展示一种及多种网站使用信息;Makiko在文献[7]中融合展现了网站链接结构信息和访问模式信息。

基于上述已有的一些网站信息可视化工作,本文提出使用Radial View[8]树型布局算法对网站的结构信息进行了可视化;并在网站结构信息可视化结果的基础上添加网站使用信息的可视化效果。在此认为,对网站的此类信息进行可视化能够辅助用户在网站中寻找信息,有利于重构网站即对网站内容重新布局。

1 方法概述

有很多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辅助导航网站用户的案例,其可视化信息内容的主要关注点有:一个是关注网站本身的信息结构,因为一个清晰的信息空间结构和网页结构有利于简化迷失方向的问题;另一个是可视化网站的使用信息。总之使用网站信息可视化结果对辅助用户导航网站效果较为显著。

所以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视化网站的结构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具体过程见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为了让用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网站的内容分布,对网站结构一目了然,本文使用网络爬虫工具抓取网站的超链接结构信息,使用点-线的布局算法,即节点代表网页,线代表网页间的超链接关系,绘制网站的结构图形,生成网站地图。

(2) 本文还从网站的服务器日志中提取网页的热度信息和关联信息,目的让用户可以选择对热度值较高的网页进行访问,同时在选择某个网页时,与该网页相关的一系列网页呈现给用户,从而减少用户导航网站时间,提高信息命中率。

(3) 为了在一个可视化空间内有效展现网站中各类信息,本文定义一套可视化策略,用以融合显示网站背后隐藏的使用信息和网站结构信息。

由图1可知,本文关于网站信息可视化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网站信息的提取和具体信息的可视化。

2 网站信息的提取

网站信息可视化的前提是要获取网站中的各类信息,本文实现网站信息可视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1) 通过网络爬虫工作构建的网站拓扑结构信息。

(2) 通过网站服务器日志获取的网页关联和热度信息。

本文使用的服务器日志数据默认是标准的格式,即收录了网站用户的IP、访问的网页URL和时间等信息。

2.1 结构信息的提取

网站中负责页面间跳转的是网页中的超链接信息,可以将超链接视为线,网页视为结点,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图的结构,被称之为网站的拓扑结构。本文使用基于htmlparser[9]的网络爬虫工具提取网页中的超链接信息,同时剔除了网页中夹杂的无效链接、多媒体链接和站外链接。由于网站拓扑结构呈现出来是图结构,不利于用户的理解和导航,本文拟将其组织成层次性结构,所以本文特别设计了图的广度遍历算法将网站的拓扑结构转换成树型结构,以便用户认知和使用。

2.2 使用信息的提取

(1) 网页间关联信息的提取

网页关联关系的提取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对网站服务器日志进行预处理,识别出其中的会话,如图2(a)中对会话期间访问的网页进行标识;接着使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会话期间访问的网页集合,如图2(b)所示,得到最终的最大频繁项集,可以认为该项集中的网页具有一定潜在的关联关系。

(2) 网页热度信息的提取

使用一般的统计方法抽取网页的热度信息,以标识a的网页为例,从处理过后的日志数据中可以得到所有网页出现的次数:maxValue,网页a出现的次数为a.num,那么可以认为网页a的热度信息值:

a.hot=f(a.num/maxValue)

3 网站信息的可视化

本文的基础工作是对网站结构信息的可视化。由于网站结构复杂,不利于用户理解和认知,所以本文在对网站结构进行可视化的同时,提出一种可视化策略,用以融合网页的热度信息和关联信息。其中热度信息用于简化网站的拓扑结构,关联信息用于增强网站信息可视化的使用效果。

3.1 结构信息的可视化

在网站的信息可视化中,所使用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不仅要增强单个页面的可理解性,还要揭示整个网站的结构。本文采用点-线的方式绘制网站结构,结点代表网页,线代表网页间的超链接关系,当视某个网页为根节点时,该网页中超链接所指向的网页作为其子节点,这种链接关系被描述成图 3所示的父亲-孩子结构。

鉴于网站内容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此采用树型结构来展现网站。此外网站信息结构的还具有如下特点:

(1) 网站链接结构具有层次性,网页结点繁多,可视化树的叶子结点数量庞大。

(2) 网站中有效数据大都分布在树型结构中叶子结点页面。

结合网站信息结构的特点和一般的树可视化技术[10],使用perfuse toolkit[11]这款基于Java的信息可视化开源工具包,采用Radial View树型布局算法绘制网站结构,它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布局显示更多的叶子节点。图4是展示了该算法绘制多个结点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是被聚焦的结点始终处于布局的中心,其他结点都是均匀分布在以各个父结点为中心的圆弧上。

3.2 结构+使用信息的融合可视化

本文获取了网页关联关系和热度信息,这些都属于网站的使用信息,为将获取到的这两类使用信息以一种合理、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在可视化网站结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视化策略如图5所示,用以融合展现网站中的各类信息。

图5提出的可视化策略是:首先,对同一最大频繁集内的网页结点标识同一颜色,表示这些网页相关联,用户可以同时对其进行访问;其次,同一最大频繁集中结点无直接的超链接关系,使用虚线对其连接表示两者存在潜在的关联关系;最后,对同属于多个最大频繁集的网页按比例标识颜色表示它同时和好几个网页有关系。

4 应用案例

聚变数据库网站是一个专业数据库网络平台,用于提供进行聚变领域科学研究的数据。该网站拥有4个子数据库,网站的层次性很强,各个子数据库之间有一定联系。

通过本文关于网站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可以挖掘各个子数据库页面的关联关系,并进行可视化,这对于提高聚变数据库用户的使用效率来说效果明显。图6所示为聚变数据库网站的结构信息可视化结果,展示了聚变数据库网站整体的拓扑结构,让用户可以对网站的内容有个总体的印象,对于帮助用户下一步的导航选择有重要帮助。

图7是添加热度信息后的可视化效果。一方面可以优化原先的结构图形;另一方面过滤掉了热度信息较低的网页,有利于提供信息的命中率。

图8所示为添加关联信息后的可视化效果,用户可以在访问某个页面的同时去选择与它相关联的一系列网页进行访问。此外如图9所示可以切换可视化结果中聚焦中心的网页结点,以便能在左侧观察不同页面的详细内容信息。

5 结 语

目前关于网站信息的可视化有很多的研究,其中融合展现网站中各类信息是个难点问题。本文完成了对网站中各类信息的提取,使用Radial View算法绘制网站的结构信息,并提出一种可视化策略,用以融合可视化网站结构信息和使用信息,最后以聚变数据库网站为实际案例,分析了该方法在此网站中应用的效果。

由于服务器的日志数据非常庞大,目前本文的使用信息提取工作是脱机分析日志的,所以不影响服务器的运行性能;未来的工作将会从改进日志的挖掘算法,增加网站使用信息的种类等方面入手,整理日志数据入关系型数据库,为聚变数据库网站用户提供实时的网站信息可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TURETKEN Ozgur, SHARDA Ramesh. Visualization of web space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38(3): 51-81.

[2] CHI E. Improving Web usability through visualization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2, 6(2): 64-71.

[3]LAI Wei,HUANG Xiao-di,NGUYEN Q V,et al.Apply-ing graph layout techniques to Web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and navigation[C]//Computer Graphics,Imaging and Vis-ualisation.[S.l.]:CGIV,2007:447-453.

[4]CADEZ Igor,HECKERMAN David,MEEK Christopher.Visualization of Navigation Patterns on a Web Site UsingModel-Based Clust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sixth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S.l.]:ACM,2000:280-284.

[5] KUKULENZ Dirk. Adaptive site map visualization based on landmarks [C]//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sation. London: ICIV, 2005: 473-479.

[6] CHEN Ji-yang, ZHENG Tong, THORNE W. Visualizing Web navigation data with polygon graphs [C]// 2007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l.]: ICIV, 2007: 232-237.

[7]KAWAMOTO Makiko,ITOH Takayuki.A visualizationtechnique for access patterns and link structures of websites[C]//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London:ICIV,2010:11-16.

[8]YEE K P,FISHER D,DHAMIJA R,et al.Animated ex-ploration of dynamic graphs with radial layout[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S.l.]:IEEE,2001:43-50.

[9]SourceForge.Html parser[EB/OL].[2010-05-12].ht-tp://htmlparser.sourceforge.net.

[10]J¨URGENSMANN Susanne.A visual survey of tree visual-ization[EB/OL].[2010-10-28].http://vcg.informatik.uni-rostock.

链接应用 篇10

随着自动化通信技术的发展,OPC技术被广泛用于楼宇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与运动控制等各种自动化系统中。目前在煤炭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控制器较多,各种PLC、数据采集器、检测单元与上位机监控软件之间的通信都采用各种特定方式,如自定义协议、Modbus协议、Profibus协议等,缺乏规范性和兼容性,使得维护困难。为此,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ASOPCDA.DLL动态链接库的OPC服务器,利用ASOPCDA.DLL动态链接库将不同的通信协议转换成工业标准的OPC协议,并通过解析单片机发送的串口数据,供上位机OPC客户端访问。该OPC服务器的开发使得控制系统能够简便地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可以将煤矿领域使用的各种系统的各种通信协议转换为OPC协议,方便了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1,2,3]。

1ASOPCDA.DLL简介

ASOPCDA.DLL可以将不同的协议、特定的文本转换为OPC协议供外部读取并保存,完全封装了OPC技术的实现细节,使得开发人员不需要过多了解OPC通信的底层细节而开发出高效率的OPC服务器。

通过ASOPCDA.DLL快速搭建OPC服务器软件系统时,只需要了解动态链接库内部的方法、函数的使用即可,可以使用VB,VC,.net等多种环境语言编程,并且在Windows Server 2008R2服务器上应用良好。

ASOPCDA.DLL实现的功能:1将不同的协议转换为OPC协议,实现标准化通信。2读取数据库的数据并提供给OPC访问。3从无协议的文本中提取相应的数据供OPC客户端访问。

2OPC服务器开发流程

为了降低OPC服务器软件的开发难度,增强OPC服务器的实用 性,采用第三 方的动态 链接库DLL文件实现OPC服务器的开发,大部分OPC开发功能只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里面的功能函数即可实现。

OPC服务器基本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使用动态链接库之前需要将动态链接库导入到IDE编程环境中,成功导入之后只需要调用功能函数即可,在动态链接库中主要使用以下主要函数以及定时器来实现服务器的开发。

(1)CreateServer创建服务 器: 用于创建Client的连接对象,并初始化系统运行参数和分配服务器资源。

(2)SetWriteCallBack,SetReadCallback:注册I/O通信的回调函数。

(3)SetServerNotify,SetGroupNotify:注册工具包信息回调函数。

(4)RegTag,AddTagProperty…:注册标签和标签属性等。

(5)UpdateTag,SetTagProperty:更新标签数据和标签属性值。

(6)RegServer,UnregServer,SetVensionInfo, FreeServer:注册和注销服务器,设置版本信息以及释放服务器资源等。

3OPC服务器在选煤厂灰分仪协议转换中的应用

在OPC服务器里面建立灰分仪的OPC通道, 单独采集来自于灰分仪的数据,以区分不同设备的数据。

选煤厂的灰分仪用于检测胶带上煤炭的灰分, 但是选煤厂计算机系统集成系统是封闭的,其对外只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串口实时发送检测到的数 据,外界的计算机通过串口接收该数据后进行保存, 实现对数据的共享。灰分仪使用OPC服务器截取串口数据,然后提供接口给上位机。图2为灰分仪发出的串口数据。

由于灰分仪数据的独立性,为了使上位机软件能够方便地读取灰分串口发出来的数据,其串口解析代码在VB串口的Oncomm事件中产生,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通过该步骤就可以将数据读到OPC服务器中, 然后通过OPC服务器将数据传送给上位机监控软件,图4为OPC服务器显示的灰分数据[4,5]。

4数据库与OPC服务器的连接

在实际的应用中,生产线的部分数据是存放在数据库里面的,对外面也没有很好的接口,需要在组态软件中进行大量的编程才能获取到数据,这样增加了组态软件中的代码量,且编程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数据库与OPC服务器之间的接口来传递数据,方便各种组态软件获取数据,生产线上的实时数据存放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图5为SQL Server与OPC服务器建立连接的程序流程[6,7,8,9]。

为了能够实时反映数据库系统的变化,采用定时实时监控的方式对数据库进行监控,实时监测数据库的数据变化,并在数据长时间未变化时对系统做出判定,提醒用户系统连接出错或者系统未使用。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如下:

在VB界面中加入定时器,设定定时器周期为5s,作为OPC服务器实时读取数据库的周期。

通过ASOPCDA.DLL动态链接 库开发出 的OPC服务器能够将灰分仪中的数据以及数据库数据传递到IFix组态中,实现数据的实时显 示与保存。图6为灰分仪与IFix组态软件通信界面。

5结语

姚明:紧急链接 篇11

有时,命运总像是在和你开玩笑,在你觉得可以拥抱世界时,却发现你们之间还隔着一根毒剌。在姚明看来,这本应是他让那些喜欢对火箭队和自己胡说八道的美式专家们彻底闭嘴的一年,而且他们也正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并找到自1995年夺冠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变化。但就在火箭队取得12连胜后,姚明突然宣布由于左脚应力性骨折,整个赛季不得不报废。也就是说,无论火箭队以第几号种子进入季后赛,甚至夺得总冠军,这些都不再关姚明的事了。不仅如此,姚明能否参加北京奥运会,也被打上一个大问号,至少他已无缘火炬接力的角色,同时火箭队也因此蒙受了价值约一亿美元的商业损失。其实这并不是姚明第一次因伤离开赛场了,在过去两年里,姚明的脚曾两次受过伤,此外,他的腿和脚趾也出现过麻烦,这让他不得不先后接受四次外科手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姚明在场上不停顿地移动时,他过重的身体增加了受伤几率,在NBA,几乎没有人能在这种压力下幸免于难。不过这一次好像要麻烦一些。因为姚明的骨折是一种典型性的慢性伤患,尤其需要长时间来恢复。为此,深知问题严重性的姚明,首先奔赴夏洛特拜访全美最知名的足踝治疗专家罗伯特.B.安德森,商谈最为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姚明不得不接受休斯敦著名骨科专家汤姆·克兰顿的手术方案。3月1日实施的手术还算成功,但火箭队,今后必须要在无姚的日子里孤独前行。

链接应用 篇12

IP网络传输是基于TCP/IP体制,最基本特征是属于一种开放式体制、传输自动寻址、尽力而为等特征,具有“发送数据时不用提前发出申请,想发送给谁,就发送给谁,想发送多大流量,就可以发送多大流量,想发送什么信息就发送什么信息”的便利性,随之也带来了不能确保数据可靠到达的重要缺陷。

网络可用性是网络建设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与网络可靠性和可维性密切相关。它与可靠性衡量指标网络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成正比关系,与可维性衡量指标网络平均恢复时间(MTTR)成反比关系。因而作为系统,提高网络系统可用性也就基本等同于提高网络系统可靠性,它不仅仅与单个网络设备的可靠性有关更是整个系统各重要部分的可靠性综合,具体包括单个网络设备的可靠性、网络链路介质可靠性、网络拓扑结构、设备运行环境、管理和服务等几方面。

为提高系统可用性,从网络设计角度看,对应的主要因素应从几方面入手:设备上,提高设备硬件处理能力,进行主控板、业务板、电源、风扇等重要配件热备冗余;链路上,进行设备间链路冗余;拓扑上,进行重要节点设备冗余并对拓扑结构简化、优化;应用策略上,实施各种可靠性保障协议;机房配套上,注重改善设备供电、空调系统;运维上,改善软硬件执勤、网络管理监控设施。

实际工程中链路传输介质(特别是光纤)可靠性远低于设备可靠性,光纤骨干的维护、接头连接件易损、松动以及连接错误都是可靠性的致命因素。因此对交换机链接进行冗余、优化,结合应用相关可靠性保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

2 典型交换机链接技术

2.1 级联

级联是指网络系统中交换机节点间通过专用级联端口或任意业务端口单条线路进行链接,它是一种简单实现多个交换机互连的方法。一般呈总线或星型,其主要作用是延展网络用户接入范围、增加网络用户接入端口数量。工程建设中除设备外主要是进行链接线路建设,成本最低。

2.2 通道

通道也叫链路聚合,是指网络系统中交换机间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链路进行多条物理线路连接,应用相关协议,通过捆绑多条链路成一条虚拟通道并进行网络通信的一种交换机互连方法。其中任意单条线路出现故障都不会对交换机间通信产生影响,其主要作用也是延伸了网络用户接入范围、增加了网络用户接入端口数量,并在提高网络可靠性同时提高了交换机间链路带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交换机间通信瓶颈,具有较强的负载均衡功能。和级联方式一样,其工程实现主要是进行链接线路建设,成本较低,非常实用。

2.3 堆叠

堆叠是指网络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关特性的交换机通过专用堆叠卡或业务口、专用线缆进行链接,通过相关保障协议将多个交换机设备虚拟成一独立的逻辑设备进行管理和通信的一种交换机互连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盒式交换机,其作用是在有限的空间扩展了交换机接入端口密度,简化了网络拓扑的同时成倍的提高了逻辑交换机的整机处理能力,堆叠系统多台成员交换机之间冗余备份;堆叠支持跨设备的链路聚合功能,实现跨设备的链路冗余备份,极大程度提高了网络可靠性。堆叠交换机间其工程实现首先需要设备具备相关支持能力,其次要对相关链接模块、缆线进行建设,因而成本较高。

2.4 集群

同堆叠技术是指网络系统中两或多台支持集群特性的交换机设备,通过主控板专用子卡、专用线缆组合在一起,从逻辑上组合成一台交换设备,主要用于框式交换机链接。具有堆叠交换机同样特征和优点。

3 交换机链接技术在专网可用性保障应用及注意事项

3.1 交换机链接技术在专网可用性保障应用

分析专用网络拓扑及数据传输特点:系统设备主要节点位置可分为端站、二级中心站、一级中心站;数据传输方向为端站采集数据后向二级中心站传输,二级中心站将数据处理后,分发至端站及一级中心站;数据流主要在端站和二级中心站之间传递。

分开来看,端站、各级中心站都是一个典型三层交换结构的局域网: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组成。进行网络建设设计原则应该结合实际业务应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综合考虑管理、灵活部署设备、简化系统复杂程度,最大保证可靠性,同时控制成本。专网典型三层交换链接技术应用示意,如图1所示。

局域网交换机链接部署原则:核心层交换机链接采用线缆堆叠、集群、通道,以增强处理能力、简化网络拓扑为主。

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链接采用部分主要部位进行堆叠,其他以通道、简单级联形式为主,尽量增加接入带宽并扩展接入范围提高可用性,汇聚层对上可采用启用三层交换双上联,对下也可启用三层双下联或启用二层通道进行链接。

通道式适用同一建筑内的不同楼层光纤、双绞线。组成通道的端口可以光电混用,只要速率/双工设置相同。

普通级联可适用于不同建筑、同一建筑不同楼层光纤线路。

3.2 交换机链接技术在专网保障应注意事项

3.2.1 网络设备、线路方面

网络设备方面:

(1)对于简单级联、通道链接技术,交换机设备可以是不同品牌;

(2)通道链接技术应注意所用端口必须设置成同一速率、同一工作模式,因链接技术不同,不同厂商对各种交换机链接的支持层数有所不同,专网建设模式下,简单级联、通道链接建议以星行模式为主,如采用总线模式不宜超过三层;

(3)堆叠链接技术应采用同一品牌及专用模块、级联线缆,可以是不同型号,业务更改时设备应注意需冷重启,相关板卡一般不支持热插拔;

(4)集群链接技术应采用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交换机,并专用模块、级联线缆。在对框式交换机进行集群时,注意设备堆叠板与交换业务板带宽适配性。

另外,部分交换机集群特性需要证书(License)支持,采购设备尤其注意。

线路方面:

(1)进行交换机链接时,应尽力保证交换机间中继线路具有尽量大的带宽,为此可采用全双工和链路汇聚技术,链接端口采用全双工技术后,不但相应端口吞吐量加倍,而且中继距离大大增加,使得异地分布、距离较远的多台交换机链接成为可能;

(2)简单级联和通道链接时应注意中继光纤线路的收发及双绞线的接口标准一端为568A,另端为568B;

(3)堆叠、集群链接由于线缆限制,适用核心机房内部交换机链接。

3.2.2 配置策略方面

(1)保障协议所占性能开销。

交换机通道、堆叠、集群链接能够正常运行都需要设备相关协议进行协作,如果这些协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主、从交换机之间通讯队列被占满,就会导致交换机之间不能正常通信,从交换机的信息不能传送到主交换机上。在使用菊花链方式进行堆叠、集群链接的交换机中,从交换机端口接收到用户信息后首先会将信息发送给主交换机并由主交换机进行处理,如果传输通道堵塞,主交换机就不能收到从交换机发送的的数据包,导致客户端发送的所有数据不能传送到主交换机并被主交换机及时处理,最终结果是用户主机不能上网。

(2)配置方法以及与其他控制协议配合。

通道链接方式中,交换机链接两端通道接口也具有二层交换协议特性,应注意通道组成员状态改变对整个设备生成树协议(SPT)会产生影响,建议合理设置通道的STP COST值。另外,通道链接两端交换机设备可采用不同厂商,在进行配置时应注意相关私有协议的配合,例如华为与思科的快速生成树协议、华为与H3C的链路聚合模式之间的协同。

堆叠链接中,交换机成员有主、备、从之分。堆叠实施方式有堆叠卡/业务口两种,其中应注意业务口优先级最高。

(3)与保障业务支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聚集经济效应下一篇:CAST工艺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