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时间

2024-10-24

作业时间(共9篇)

作业时间 篇1

1小组概况

三元QC小组从三元采出井套管除垢作业施工出发, 围绕套管除垢作业时间长的问题, 开展PDCA活动, 小组成员由三元动态技术人员、作业现场监督人员及油田化学技术人员共10人组成 (表1) 。

2选择课题

随着三元复合驱强碱的持续注入, 井下套管结垢日趋严重, 导致两个方面危害:一是套管内径变小, 最小直径Φ74.9mm, 常规井下工具 (直径Φ120mm) 无法通过, 环空测试、压裂及补孔等井下增产措施也无法实施;二是套管射孔井段的炮眼和近井地带出现堵塞, 造成产量下降, 因此必须进行套管除垢。

统计2013年套管除垢作业8口井, 平均单井除垢作业时间384h, 平均单井除垢作业费用17.95万元, 与2012年对比套管除垢作业时间增加了144h (表2) , 造成平均单井除垢作业费用增加6.72万元。

根据2013年12月17日厂专业办公会要求:“套管除垢作业时间控制在10天以内完成”。因此选择课题是:缩短套管除垢作业时间。

3设定目标

根据厂专业会议提出“套管除垢作业时间控制在10天以内完成”的要求, 小组以一天24h计算, 设定套管除垢作业时间缩短至240h为目标。

4目标可行性分析

4.1查找影响套管除垢作业时间的症结问题

统计2013年8口井每个工序作业时间的平均值, 与2012年平均值对比, 根据结果编制了2013年频数表 (表3) 。

由此得出磨铣垢质时间和起下管柱垢卡处理时间长, 累计比例为78.47%, 是症结问题。

4.2分析解决的可行性

4.2.1套管结垢井对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2014年计划套管除垢的13口井产量变化进行统计, 平均单井日产液由36.5t下降到20.5t, 平均单井日产油由2.2t下降到0.95t, 严重影响三元采出井开发效果。

4.2.2新技术为套管除垢提供技术保证

经过近2年的研究, 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最新研发的油井硅酸盐除垢剂, 试验井作业施工264h, 为套管除垢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为套管除垢方法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5分析原因

针对“磨铣垢质时间和起下管柱垢卡处理时间长”的症结问题, 利用头脑风暴法寻找原因, 找出末端因素, 绘制关联图 (图1) 。

6确定主要原因

小组成员以关联图为基础, 采取现场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 对5条末端因素逐一进行确认。

6.1硅垢含量高

采集2013年套管除垢作业的8口井垢样, 对垢质成分进行化验分析。依据结果与套管除垢作业时间进行对比统计 (表4) , 得出随着结垢总量的增加, 硅酸盐垢含量增多, 垢质硬度增高, 导致作业时磨铣垢质时间长。

结论:要因。

6.2没有预测套管结垢方法

三元复合驱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数据库不是按采出井除垢条件划分, 缺少采出液离子化验数据, 信息共享程度低, 没有套管结垢评价方法, 给分析垢质成分和判断结垢时间带来困难。调查时发现, 在2013年12月开始应用《套管结垢预测模板》, 可划分临界结垢区, 提高了技术人员对套管除垢井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编制除垢磨铣井《施工设计申请单》由原来的13h缩减至10min完成, 没有对磨铣垢质时间造成影响。

结论:非要因。

6.3铣锥磨损没有及时更换

查阅套管除垢作业施工总结和铣锥工具发放记录, 对2013年作业施工使用的8口井铣锥工具进行检查, 使用新铣锥工具达到87.5%, 使用铣锥工具的合格率达到100%, 没有影响磨铣施工。

结论:非要因。

6.4重量指示表异常

查阅2013年套管除垢井的《作业现场记录本》, 在磨铣垢质施工中, 重量指示表没有出现异常现象, 询问作业施工人员, 一致反应重量指示表未发生故障, 没有延误磨铣垢质施工时间。

结论:非要因。

6.5工具结构不适应

现场使用套管除垢管柱磨铣工具有刮刀钻头和梨形磨鞋2种类型。调查发现: (1) 刮刀钻头磨铣面是坚硬的刀头, 在磨铣过程中极易损伤套管; (2) 梨形磨鞋由于磨铣面与套管结垢面接触少, 现场调查6口井, 磨铣效率52%。磨铣工具存在着磨铣下来的垢屑无法冲洗, 每次将磨铣管柱起出后, 再下入一趟冲洗管柱, 造成磨铣速度缓慢, 影响磨铣垢质时间。

结论:要因。

最终确定硅垢含量高和工具结构不适应是主要原因。

7制定对策

7.1优选除垢方案

油田使用的套管除垢方法有机械、化学及复合式除垢法。针对3种方法分别从安全性、适应性、操作性及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优选了机械和化学相结合的复合式除垢方法。

7.2优选除垢工具

对研制的磨铣工具从外部形状、内部结构、连接方式、表面材料进行优选, 确定了套管除垢工具的最佳方案 (图2) 。

7.3制定对策

表5为制定的对策表。

8对策实施

8.1采用复合式除垢方法

8.1.1确定除垢剂溶垢指标

确定反应温度:称取1g垢样加入50m L浓度5%的硅酸盐除垢剂进行溶垢实验, 设定除垢时间为16h, 对不同的除垢温度 (30、35、40、45、50、60、70℃) 进行实验, 称重计算溶垢率 (表6) , 当除垢温度达到70℃时, 溶垢率可达95.1%。确定将70℃以上热水与除垢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注入, 保证井下除垢温度达到45~50℃。

确定作用时间:在45℃恒温中, 将50m L浓度5%的硅酸盐除垢剂加入1g垢样进行溶垢实验。浸泡72h, 计算溶垢率 (表7) , 确定注入除垢剂后关井72h, 可以保证除垢效果。

8.1.2确定作业施工参数

对除垢剂用量和注入方式分别进行计算和实验。确定除垢剂用量按照地层除垢半径1m和套管结垢井段顶界 (按照历次施工的最浅下泵深度以上50m计算) 至射孔井段以下15m油套环空段充满来计算;确定注入方式从油套环空注入, 用清水将除垢剂顶替到目的井段, 然后利用清水替洗, 废液进罐车集中处理。

8.2改进磨铣工具

8.2.1绘制图纸加工制作

小组成员绘制图纸, 完成除垢工具的机械加工。

8.2.2现场试验

在2014年6月27日采用复合式除垢法进行现场试验, 除垢前井径测试曲线在1 117.98m射孔井段处, 最小直径Ф85.7mm, 经过228h除垢作业施工, 井径测试曲线套管内径恢复到Ф122.3mm, 截止2015年8月15日仍可正常进行环空测试, 采出井抽油泵没有发生垢卡, 有效期达到412天, 除垢效果明显。

9检查效果

9.1目标检查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套管除垢作业13口井, 平均单井套管除垢作业时间由384h缩短到211h, 实现了小组活动制定的目标。

9.2直接经济效益

套管除垢平均单井除垢剂用量1.4t, 价格1.82万元/t, 垢质化验检测费用1.25万元, 工具研制费用1.116万元。

除垢13口井投入费用:除垢剂费+化验检测费+工具研制费=1.4×1.82×13+1.25+1.116=35.49 (万元) 。

每口井节约作业费用:2013年平均作业费/口2014年平均作业费/口=17.950-8.322=9.628 (万元) 。因此, 小组活动期间创造经济效益为:

经济效益=每口井节约作业费用×施工井数-投入费用=9.628×13-35.49=89.674 (万元)

本次活动通过改进套管除垢方法, 研制除垢工具, 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9.674万元。

9.3社会效益

通过小组活动, 提高了套管除垢作业施工效率, 节约了套管除垢作业费用, 降低了磨铣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减少了作业磨铣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节约了生产维护成本。

10制定巩固措施

为了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 制定以下巩固措施。

10.1完善管理制度

编制《第四采油厂三元复合驱采出井套管除垢及近井地带解堵管理办法》, 通过第四采油厂生产管理部门的批准, 开始执行。

10.2补充标准

为了在施工前掌握每口除垢井的垢质情况, 有效地缩短套管除垢作业时间, 对标准Q/SY DQ2013-165《复合驱采出井检泵作业施工规范》第2部分《资料录取、填报和施工总结编写》进行补充, 增加了5.1.1条款“卡泵状态和见垢情况, 光杆所卡位置和井下管柱及工具是否见垢”;补充8.2.1.7条款“结垢位置、结垢部位及结垢程度的填写”, 为编制除垢井施工设计奠定基础。

10.3 QC成果推广

成果在杏北开发区三元复合驱采出井套管除垢作业进行推广应用, 统计2015年1月至8月套管除垢共11口井, 平均单井套管除垢作业193h, 获得较好效果。

11总结

本轮PDCA循环, 小组成员运用QC方法, 优选了套管除垢工艺, 对除垢工具进行了改进, 有效地缩短套管除垢作业时间。活动中组员都能积极地献计献策, 克服困难, 加强了团队凝聚力。通过与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 增强了自身的协调沟通能力, 强化了成员之间合作意识, 团队配合更加默契。尤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QC思考的方法,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质量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 推进了小组质量管理的提升。

作业时间 篇2

比如你是小学生,中学生的话,主要要把老师留的寒假作业有几件列出来。

再把自己下学期或者近期的未来要做的事情,假期你要为此做的准备列出来。

趁寒假你自己还想做的事情,比如,去参加什么文体活动,学习洗衣做饭,社交活动,公益活动等

2找出挂历,算算假期有几天,不能学习或作准备的日子,比如春节,周末

3根据上面的内容,按照每天自己的时间分开来安排,比如早几点起床,上午做那几件事情,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周末做什么。

或者按照每件事情,给每件事情安排个时间表,比如,寒假作业1月10-2月10完成,日记每周2篇,小说每两周读一部等等。

还可以分段安排,比如,10-20号,写寒假作业,20-30号春节放假,2月1-10号写作文和日记,11-20号预习下学期课本等。

利用课余时间讲评作业 篇3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将所有类型的题目都讲到,学生也不可能像初中一样有时间对某种题型进行重复练习,导致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从而使作业的完成质量较低。特别在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了锻炼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作业的难度又特别大,于是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多。由于高中课时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作业中的问题一一解决,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作业讲评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终端的应用

多媒体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与学带来了新的机会。

1. 教师可以自行录播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程,上传到公共平台供学生下载。微课程的特点有二,一是每个微视频时长至多十分钟,主要用于讲授一个数学问题或“多题一解”的问题。具体地说,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因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或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而出错的某道题,也可以将作业中几道类似的题放到一起做比较,仔细分析其中一道,其余几道同类的题学生也自然明白了。二是微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首先,只要携带播放设备,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从而增加学习的机会和效率。其次,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观看方式。如有些学生对于某一个步骤理解有困难,就可以将视频暂停,自己思考,如果看一遍不理解,可以重放直到理解为止。又如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上分析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目,这其实对会做这道题的学生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所以教师应对每道需讲评的作业题分别进行录播,学生可以挑自己不会的题观看。

2. 建立班级数学学术交流的QQ群或微信群,充分利用群发送视频、语音、图片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解答学生不在校期间做作业时遇到的困惑,分享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的经典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群组织学生们进行互动,比如对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群里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则在其中起到纠正、补充和归纳总结的作用。这种通过现代通讯终端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增加了课余时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感情和兴趣,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同伴间教学的推广

青少年通常愿意听取和采纳同龄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规律,在他们中树立“学霸同伴”的榜样,从而调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我曾尝试如下操作:每天早上到校及时批改作业,若发现学生作业中有一题多解或巧解等亮点就及时记录下来,并请来这些学生,让他们把解题思路向我叙述一遍,如其理解中有不正确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则及时给予纠正,然后在当天放学后抽出15分钟时间让这几位“小老师”向全班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经实践发现,同伴教学收效明显,一来可以促使台下听讲的学生因欣赏或崇拜台上同学而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进而增加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二来对于台上的学生来说,为了更清晰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系统地梳理知识点,从而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在扮演“小老师”的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增加学科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学生间的交流让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进行交汇,收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效果,所以同伴教学可谓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对学困生作业的面批

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弱,经常因概念理解不清而在解题中出错的学生,教师可以每天中午腾出一段固定时间对其进行作业面批。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增强其学科学习的自信心。我们经常听说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才华而喜欢上他(她)所任教的这门学科,从而努力学习,进步显著。可见,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来在当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充分暴露在教师面前,教师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是教师独自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所无法发现的。比如有些题学生做错了,当面交流讲评时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理解的偏差在哪里;有些题答案即使正确,教师当面找学生一问,发现其逻辑推理混乱,写作业时只是侥幸做对,所以当面批改并讲评作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最有效的帮助。

四、作业答案的张贴公布

只公布答案的作业讲评对学生的帮助不大,但将其作为上述三种讲评方式的补充很有必要。因为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而且对于有些错误率较低、非典型的作业错题,教师也很少给出具体讲评,这时张贴答案就可以起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作业时间 篇4

家长总是替孩子安排好了时间,孩子当然不用操心怎么安排时间了,也就很难有时间观念了。

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

善用小闹钟

用闹钟督促孩子做作业,有利于孩子快速有效的完成作业。闹钟是他最好的催促。

同时,孩子在自己定闹钟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体验到了成就感,不再把作业当作帮父母完成任务,学习更加自觉。

把作业当成考试

按考试的要求做完今天的作业,其余时间就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安排。设定好考试的时间,让孩子在做作业有一种紧迫感。

久而久之,孩子做作业的速度也就快了,准确率也会慢慢提高。

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一个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仅做作业慢,在任何事情上都会磨磨蹭蹭。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要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凡事要多提醒,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性,循循善诱。

与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里有家长督促的情况下,速度会变快。但是到了学校,没有了外人的督促,孩子又会慢下来了。

管理好孩子的校外时间

要提醒父母的是,由于未成年孩子的玩心大,自控能力比较差,父母必须要把孩子的校外时间管起来,把这些时间还给孩子。

父母们要真正把孩子的校外时间管起来,并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分配,让孩子的校外生活丰富多彩,愉悦孩子的身心,避免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网吧上网,对预防孩子沉迷上网染上网瘾意义非常重大。

教育孩子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要懂得变通。如果太死板太教条,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可理喻而产生逆反心理。周末晚上的时间,父母最好在家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闲聊沟通,这样会融洽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父母也可以边陪孩子看电视,边与孩子聊天,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与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夜晚。

缩短四轮定位作业时间的研究 篇5

四轮定位分6个步骤: (1) 移动工具到四轮定位工位; (2) 安装定位仪夹具, 做好定位准备; (3) 读取数据; (4) 调整定位; (5) 四轮定位仪夹具复位; (6) 试车检验。

一次完整的四轮定位耗时长达120min, 过长的作业时间严重制约了四轮定位的经济效益和产能的进一步提高。缩短四轮定位作业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汽车维修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四轮定位作业时间过长的原因分析

对四轮定位作业进行调查, 发现造成定位作业时间过长的原因可以概括为5类, 即操作人员 (人) 、操作方法 (法) 、定位仪器 (机) 、零件供应 (物) 和试车环境 (环) 。在每一类中包括若干造成这些原因的可能因素, 如人员配置不合理、没有标准作业流程、定位步骤多、操作不方便等。5类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用鱼刺图表示, 如图1。

二、四轮定位作业时间过长的要因及其对策

根据生产实地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确定造成定位作业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有8个, 针对每个原因研究制定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如表1所示。每项工作安排专人负责跟进。

三、缩短四轮定位作业时间的改进措施

根据制定的对策, 在四轮定位作业时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1. 四轮定位操作技师由原来每个班组作业改为固定两位技师操作, 减少了人员在不同工位之间移动的时间;

2. 定位设备由原来的拉线式传感器更换为便携式红外传感器, 操作界面变得更直观;改用整体式夹具, 操作变得简单便捷, 如图2所示;

3. 采用四轮定位专用垫, 四轮定位由原来的多次升降举升机改进为由标定到调整只须升降一次, 简化了四轮定位操作步骤, 制定了四轮定位仪标准作业流程;

时间:min

4. 针对技师操作不熟练这一问题对技师进行理论和实操的强化培训, 定位专用工具 (见图2) 摆放在专用位置, 以前每次定位调整时要到仓库领取调整螺栓, 现在改为定期到仓库领取调整螺栓, 摆放在固定位置, 减少了从工位到仓库的来回时间;

5. 每做完一次定位, 只需将定位传感器复位, 主机及打印机处于待机状态, 为下一辆定位车辆做准备, 省去了开机关机的时间, 下班后再关机;

时间:min

6. 规定试车路线, 制定了试车路线流程和试车校验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改进和效果确认, 四轮定位作业时间大大缩短, 实施效果如表2所示。根据改进的流程制定了新的作业时间标准, 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压缩铁路卸车作业时间的思考 篇6

1 影响卸车的原因

影响卸车的原因很多, 主要表现在卸车压力的增大、卸车组织和认识水平不高、机力不足、调车作业受干扰严重、任务考核模糊、奖惩兑现不及时等方面。

1.1 作业组织和认识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存在重装车轻卸车的思想, 认为装车产生运输收入, 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而卸车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对装车抓的较多, 相对忽视了卸车。另外, 货运人员在专用线的装卸车组织和督促、现场货运员与货运值班员的联系沟通、货运值班员与站调在计划上的衔接等领域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再者各站对卸空车仍存在惜排心理, 没有很好的坚持“一卸、二排、三装”的原则, 甚至以车代库, 造成待卸车在站停留时间长。

1.2 卸车压力明显增大

以郑州北站为例, 2009年卸车56061车, 日均154车, 2010年1~4月卸车22180车, 日均185车, 日卸车数明显增加, 待卸车增多与专用线、货场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造成卸车在站存留时间长, 卸车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如下。

部分货物品种的卸车作业时间长。部分货物品类如木材、蔬菜、汽车配件、饮料、液化气、散堆装货物等受本身货物性质及设备限制, 卸车时间较长, 如到达郑州中储南阳寨仓库专用线的板材, 只能一根一根的从棚车或平板车内卸, 卸一车板材需要时间长, 卸车效率很低。

货物对位难影响卸车。部分待卸车在专用线内停留时间较长, 除了货主原因外, 对位难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受货位限制, 部分待卸车必须进行二次甚至更多次的对位, 另外某些货运营业站调车机缺乏, 经常是两个甚至几个站共用一台调机, 机车在站停留时间短, 走行距离长, 加上某些货运营业站是临正线作业, 切割正线耽误时间长, 延长了待卸车对位时间。如郑州西站一批到达的钢材型号不同, 而不同型号的钢材存放地点不一致, 不能随时调整顺位, 造成卸车困难;郑州中储南阳寨仓库到达纸浆为高站台卸车;广武车站货场13道, 上有电网, 无法接卸纸浆等。

货物集中到达影响卸车。由于劳力、卸车能力、货位等均有限, 当货物集中到达时, 造成部分专用线不能及时卸车。如郑州中储南阳寨仓库到达的鲜活蔬菜、广武到达的油罐车夏季高温时须等晚上方可卸车、铁炉车站到达化肥旺季、郑州西站冬季到达电煤易冻结, 造成翻卸机卸不干净, 还需人工补卸等, 造成卸车作业慢。

1.3 机力不足、调车作业受干扰严重

以郑州北站为例, 它位于京广、陇海两大干线交会处, 是全亚洲最大的编组站, 主要担负的是编组任务, 故用于自站货运调车比重较小;所辖货运营业站受现有线路、设备等条件限制, 调车时需切割正线作业, 受通过车流影响, 机车等待时间较长。

2 压缩卸车作业时间的措施

要有效压缩卸车作业时间, 提高卸车作业效率, 一是要在思想上深刻意识到卸车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加强协调、积极疏导、优化调车结构、提高调机效率、加强任务考核、奖惩兑现等方面下功夫。

2.1 加强教育深化意识

一方面是利用交班会、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货运人员的思想教育, 提高作业人员对卸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业务培训, 增强作业人员的组织能力和各工种间的相互协作水平;另一方面, 加大车站对专用线的监管力度, 对因专用线自身原因导致的卸车积压, 严格追究专用线管理单位责任, 严重的采取停装停卸等措施督促其整改, 压缩人为因素造成的卸车积压。

2.2 加强协调优化调车结构

(1) 加强组织, 提高效率。一是加强卸车管理力量, 指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 敢抓、敢管、能够独挡一面的工作人员负责卸车工作;二是建立日常联系制度, 每天调度交班会了解卸车情况, 统筹协调, 及时解决卸车难题, 尽量提高卸车效率;三是严格执行“一卸二排三装”的运输组织原则, 严禁搂车不放和以车代库, 从而压缩待卸车。

(2) 积极疏导, 缓解积压。集中到达, 是造成各站卸车积压的重要因素, 车站主要领导积极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郑州中储南阳寨仓库为例, 今年4月份鲜活蔬菜集中到达, 造成卸车积压, 车站领导积极协调, 经报路局批准, 修改了南阳寨的营业办理限制, 不办理鲜活蔬菜发到, 同时将其引导至郑州北站卸车, 有效缓解了南阳寨卸车压力, 实现了车站与货主的共赢;同时积极协调货主, 督促其尽快卸车。

(3) 加强协作, 优化调车。结合各站情况, 尽量增加调机作业时间的同时, 一方面加强货车及专用线装卸车组织, 优化装卸方案, 尽量将装车和卸空车顺序排列, 减少调机取车钩数, 另一方面尽量优化调车结构, 将各专用线待送车在站内进行适当顺位, 从而压缩对位时间, 提高卸车效率。

(4) 分劈任务, 加强监督。将路局制定的车站日均卸车任务分劈到各货运营业站, 作为各站日卸车考核基数, 采用日汇报与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考核力度, 督促各站抓卸车。

(5) 加强夜间卸车作业, 提高夜卸率充分利用现场设备, 将各专用线民工合理调配, 以部定目标夜卸率60%为考核标准, 采用月度汇总评比的形式, 对各营业站进行考核, 以此督促各站加强夜间卸车作业。

(6) 核收费用, 考核到位。一方面对以车代库、延长货车作业时间的, 认真核收其货车延期占用费、自备车停放费等费用, 以经济手段调节货主卸车;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车站内部卸车考核办法, 考核与奖惩挂钩, 提高卸车积极性。将车站运用车保有量、日卸车、夜卸率、老牌车纳入月度检查的重点内容, 不按规定上报日卸车、月卸车、及老牌车情况及其分析材料的免发其月度单项奖;上报资料不真实, 弄虚作假的每发现一次扣减其月度单项奖励的1%;对日卸车有突出成效及夜卸率较高的车站酌情在单项奖中给予奖励。

3 结语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篇7

一、账务处理程序设计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在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 以成本处理体系为核心, 把凭证体系、成本账簿体系及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结合起来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来说, 就是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转账凭证, 根据转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 根据各种账簿编制成本报表。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为:①根据各作业的资源凭证, 编制计量资源成本的转账凭证;②根据各作业的资源凭证、作业凭证及资源费用分配明细表, 编制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单;③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单, 编制计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和产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的转账凭证;④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单和已完工产品作业凭证, 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⑤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单和产品成本计算单, 编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转账凭证;⑥根据转账凭证, 按账户编制汇总表, 据以登记各种成本账簿;⑦根据成本账簿记录的信息, 编制成本报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所示。

图1中, 转账凭证A表示计量资源成本而编制的转账凭证;转账凭证B表示计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和产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而编制的转账凭证;转账凭证C表示计量完工产品成本而编制的转账凭证。

资源凭证和作业凭证由各作业统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制;转账凭证A和转账凭证B由车间成本核算人员根据传递来的资源凭证和作业凭证记录的信息进行填制;转账凭证C由成本核算人员依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单和产品成本计算单记录的信息进行填制;成本账簿根据实际情况由成本核算人员填制。

二、成本核算处理程序设计

1.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少不了对资源的选择,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 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产能和单位作业时间消耗的可靠估计来计算单位作业应分担的成本, 从而避免了以往大范围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的一些难题。

对于每一类资源, 公司只需估计两个参数:①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按照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公司管理人员无需调查员工在各项作业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比例, 而是直接估计公司所投入资源的实际产能占理想产能的百分比。②作业单位时间数。计算出公司在各项作业中所投入资源的单位时间成本后, 管理人员接下来就要确定完成每项作业活动所需的单位时间数。他们可以通过向员工了解或者是直接观察来取得这些数据。对于成本动因的单位费用, 我们可以用刚才估计出的两个变量相乘得出。

2. 成本项目的确定。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 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产能和单位作业时间消耗的可靠估计, 来计算单位作业应分担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其产品成本项目结构如图2所示。

3. 成本流程的设计。

成本流程是指产品成本的来源和途径。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 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 它的成本机理与传统作业成本法是一样的。

企业生产产品还要消耗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形成产品实体的主要材料, 它是企业所耗资源中唯一可以根据各产品的消耗情况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资源, 因此产品成本还应包括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可以直接追踪到产品成本中的直接资源成本, 所以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由此可得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产品的成本流程图, 如图3所示。

图3中, 间接资源成本与传统作业成本法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定把它们分别归集到若干个资源成本库Wi (i=1-n) , 然后估算出资源成本库Wi的有效工作时间, 两者相除, 得到单位时间产能成本Ci。同时, 还要估算出作业K所耗用的单位时间数Tj, k (j=1-m, k=1-l) , 它与单位时间产能成本Ci相乘相加后, 得到产品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 最后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另外, 直接资源成本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有一个未有效利用的产能成本, 它在作业经理估算有效工作时间时已经估算出来, 数值等于资源成本库的产能成本减去归集分配的产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 这一部分资源可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 同时可以测定企业的生产潜力, 为估算企业的最大生产量提供依据。计算公式为:

4. 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设计。

根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产品的成本流程可知, 产品成本等于产品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与产品消耗的直接材料之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所发生的作业消耗资源进行归集、分配、计算并反映产品成本的过程。

按照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公司的管理人员将直接估计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 而不是先将资源成本分摊到各项活动, 然后再分摊到各个产品或客户。对于每一类资源, 公司只需估计两个参数:一是单位时间所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 或者称为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二是产品和客户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单位时间数, 或者称为作业单位时间数。同时, 有了这一新的方法, 即使是一些复杂、特殊的事务处理, 公司也可以估计出它们占用的单位时间数, 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成本动因的单位费用。

5. 成本核算程序的设计。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消耗资源时, 计量间接资源成本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间接资源成本———资源费用名称”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工资 (其他资产、负债等) ”科目。

将除可直接归集到各产品的直接资源成本以外的间接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时, 计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作业名称”科目, 贷记“间接资源成本——有效利用的资源费用名称”科目。

对产品消耗作业引起的产品成本的核算应以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作为计量的依据,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产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产品的具体名称”科目, 贷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作业名称”科目。对于未有效利用的产能成本, 可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间接资源成本——未有效利用的资源费用名称”科目。

另外, 在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时, 对于作业发生而耗用的原材料等直接材料费用应按各产品实际消耗情况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产品成本——产品的具体名称”科目, 贷记“直接资源成本——直接资源费用名称 (直接材料等) ”科目。

产品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计算完毕, 若有在产品, 还需将产品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按照它们各自对作业和直接材料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摊, 根据完工产品的分摊额借记“产成品——产品的具体名称”科目, 贷记“产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产品的具体名称”科目。

若企业生产周期结束时无在产品, 则期末产品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应全部转入完工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货车作业停留时间对运费的影响 篇8

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是货车周转时间的组成部分,约占货车周转时间的35%。因此,大力缩短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对于降低运费、提高运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显示,在货物运输市场上,承运商会对托运商有选择偏向和取舍。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员和C.H罗宾逊的运输管理部门通过研究,力求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那么,应该把托运商的哪些特征纳入到定性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分析9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承运商,最后归纳出3个最主要的特征:

一是停留时间与运货频率。承运商会非常频繁地对停留时间、运货商和收货人的资产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包括运货商地理位置(如拥堵问题以及离高速公路的距离)、装卸次数等。

二是合同条款和责任。所有的承运商都会提到有关货物和司机的责任归属问题。支付条款、支付时间、司机或拖车的滞留等。

三是司机经验。一些承运商会关注司机经验,尤其是那些较小的承运商。

通过运用运输数据和计量模型,研究者们判断出了这些特征对运输成本的影响。此项研究用了两个模型来测试美国卡车整车运输市场上受欢迎运货商的特征。第一个模型关注那些承运商口中的使运货商更具吸引力的特征,同时测试这些特征是否影响价格或服务。测试范围包括250英里的64607条整车运输线、117个发货地和107个目的地。第一个模型的测试结果发现, 单个的运货商特征对价格和服务并没有太大影响。第二个模型从整体的平面来评估运货商特性,即通过计算始发地、目的地停留时间来测试运货商特征与运价和服务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模型的测试结果发现,大部分的整车运价与始发地/ 目的地之间的配对和里程相关。

货车作业停留时间是很重要的,它会影响承运商的资产利用效率和司机补给的能力。货车停留时间按作业性质分为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和中转停留时间。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是指在站点、区间内进行装卸或倒装的货车从到达站点时起至由站点发出时止的全部在站停留时间。中转停留时间是指货车在站点进行改编及其他中转作业所停留的时间。中转停留时间按中转作业性质分为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和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两种。

对于最长停留时间,行业合理的标准是2个小时。造成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货物作业车待装、待卸、待解、待编、待发等非生产时间过长。 具体表现为:准备不充分,对于车辆到达没有做出预估;卸后利用空车, 但所装货物还没有运到站点;作业人员不能准确掌握作业车装卸作业进度,或汇报不及时,致使一些待挂运车辆未能及时纳入计划;卸车批量超出正常卸车能力等。

停留时间可变性较大的运货商和收货商要比那些停留时间较一致的所付出的成本要高。地理区域与停留时间存在重要联系。

研究显示,停留2个小时,平均的运费成本就会增加9.83美元, 这个价格会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而继续增长。如果一辆货车在始发地停留了3个小时,它就可能比那些停留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多支付14.74美元。

另外,托运商的停留时间成本会增加到收货人的成本上。例如, 如果一个托运商在始发地停留了3个小时,收货人在目的地同样停留了3个小时,那么整个增加的运输成本就是44.54美元。停留时间对运费的影响受两个因素驱动:平均停留时间长度和停留时间的变化幅度。并且研究表明,变化幅度甚至要比时间长短有更大影响作用。同样的模型也用来测试停留时间对运输服务的影响。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服务效果(例如天气延误、司机问题、设备故障以及拥堵),把停留时间对服务效率的影响加以量化就变得十分困难。

这个模型被用于美国的各个不同地域,以测试停留时间对运费的影响是否跟地域有关。模型测试了6个不同地域的始发地(中西部、北部、 太平洋、东南、西南)。结果发现, 那些停留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托运商的运价并未提高,但一旦超过2小时,运费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确实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那些可运货物较少的地域,承运商会愿花更长时间等待。例如,那些太平洋地区的承运商会更容易接受较长的卸货停留时间。

七种减少作业停留时间的方法:

一是加强信息动态沟通。一方面要从货物作业停留时间作业过程着手。加强作业车预报和装卸车进度联系,停靠点与发货人、收货人间要做好作业联系和信息沟通,认真掌握货流和车流规律,考虑企业的设备条件、生产情况、装卸能力、劳动时间等,预先作好统一的计划和安排,避免因货源不足延长作业时间和卸车积压。尽量采取平行作业和高效率的作业方法,大力压缩待送、待装、待卸和待取等非生产性的停留时间以及装车、卸车时间。从而压缩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二是在装卸站对运输做预先准备。对承运商的到站做预先准备, 以便其快速出入。

三是加大装卸机械化的投资和改造力度,及时购置或更新装卸车设备,优化装卸车组织安排。

四是托盘化运输。采用托盘一贯式运输,提高装卸效率。

五是保持足够的装卸货操作人员。如果作业人员短缺,会造成分派任务时人手不够,这对停留时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要保证充足的作业人员随时待命。

六是提供导航系统。为承运商提供方向指引,以便其能够快速找到指定装卸台。

七是使用拖车。运货商可根据自身情况装载拖车,这样当承运商到达时,直接挂上拖车就可以走了,极大地减少了等待时间。

因此,缩减货车作业停留时间关系到运输成本和效率,也是承运商选择货物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保证充足的作业人员供给,以及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 使货车作业停留时间最小化,以促进运费的降低和整体利润的提升。

作业时间 篇9

TDABC将传统作业成本法中众多的成本动因通过时间这一驱动因素归结起来, 并通过作业量、单位作业时间以及单位时间成本三个指标有效地分配了消耗的资源, 从而大大简化了作业成本的分配。TDABC揭示了实际产能利用率, 为管理部门产能规划作业链的合理设置提供了有效的实际数据。但是, 关于将TDABC与标准成本制度结合使用的研究目前尚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本文尝试通过将TDABC导入标准成本制度, 构建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

一、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的构建

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是将基于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导入标准成本制度中, 利用基于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传统标准成本制度进行具体改进, 将标准建立在作业基础以及时间动因上, 并通过差异的分析揭示作业的效率和产能的利用程度, 通过各作业产能利用的对比分析, 揭示企业在产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促使企业正确地制定运营战略。因此, 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立足于作业成本并为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产能的规划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这种制度与理论界探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标准制定的基础是时间, 即在实际成本计算以及标准成本制定中将纷繁复杂的成本动因归结于时间动因, 从而大大简化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的基本原理同样建立在传统标准成本制度的基础上, 但是在具体构造中有本质的变化。在该制度中需要根据每一作业库制定三类标准:标准单位作业时间、标准单位时间成本以及标准作业量。

1. 标准作业成本的制定:

聚焦产能规划、注重作业效率。在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中, 标准成本以标准成本动因率的形式体现。标准成本动因率是指在标准成本制定中每一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标准, 体现了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每一作业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 而这种成本水平在制定过程中主要根据时间来制定。约束理论 (TOC) 认为:从产能规划的角度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保证企业高效运营的同时在每项作业之间合理地分配产能, 防止在企业作业链中由于每项作业之间对各自产能利用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短板效应。

标准作业成本动因率=标准单位作业时间×标准单位时间成本。

(1) 制定标准单位作业时间。单位作业时间为企业单位作业消耗的时间, 而标准单位作业时间是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应该达到的完成一单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标准单位作业时间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现有的生产效率。在实践中, 由于不同类型的作业耗用时间不同, 因此标准单位作业时间的制定需要以各具体的作业中心为主导, 根据历史资料结合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在小型企业中, 标准单位作业时间可以通过与技术人员交谈, 或者直接通过技术人员的观测得到实际单位作业时间, 在此基础上作一定调整后获得。而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 这样的工作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复杂。同时, 单次作业消耗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受到该作业中不同事件的影响, 而同一事件消耗的时间又受到该事件中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某作业j中事件k耗用的时间可以通过下式简单估算:

其中, tj, k为作业j中事件k消耗的时间;β0为独立于任何不同类型事件之外完成事件k所需要的基本时间;β1~βp为事件中每一时间动因所消耗的时间;X1~Xp为影响事件发生时间的原因, 通常用虚拟变量定义。

因此, 作业j所耗用的时间

该公式可以用来估计某作业中单次事件所需要的时间, 同样也可以用来估计某作业需要的时间, 即:

公式中变量的定义与上式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层次上由因素层次向事件层次上推。例如, 假设影响某银行临柜作业时间的事件有:顾客类型、业务类型以及业务数量 (此处假设每一事件中无影响因素) 。其中, 业务数量用X1表示, 顾客类型用X2表示 (X2为虚拟变量, 老顾客用0表示, 新顾客用1表示) , 业务类型用X3表示 (X3为虚拟变量, 基本业务用0表示, 其他业务用1表示) 。另假设单次临柜作业基本时间 (β0) 为2分钟, 如果是新顾客需要增加2分钟, 其他业务单次所需要的时间为3分钟。因此, 某一办理新顾客同一时间办理3笔其他业务所需要的标准时间为2+2×3+2×1+3×1=13 (分钟) (以上数据均为标准值) 。如果企业将为单一顾客提供的服务看成是一项作业, 则该项作业的标准单位作业时间为13分钟。

(2) 制定标准单位时间成本。在实际成本分配中, 单位时间成本为实际总成本与实际最大产能的比值, 该比值反映了单位时间应分配到的成本。而在标准作业成本的制定过程中, 单位时间成本应为某作业成本库的预算费用按照实际产量调整后的成本与最大实际产能之间的比值。这样避免了由于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的不同而导致无法准确分辨的差异。最大实际产能根据理论最大产能进行制定, 通常情况下, 实际最大产能通常为理论最大产能的80%~85%。

2. 调整标准作业量。

标准作业量是在预算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产量进行调整后的作业量。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需要掌握两个参数:一是某一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类型;二是该单位成本对象消耗某作业类型的作业量。根据这两个参数可以计算单一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 继而根据实际产量进行调整算出标准作业量。此过程类似于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中固定性制造费用按照实际产量调整的预算成本。

3.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注重产能挖掘与合理配置。

在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下, 标准作业成本=标准作业量×标准单位作业时间×标准单位时间成本, 而“标准单位作业时间×标准单位时间成本”又可以称为标准作业成本动因率。不论是标准作业成本还是实际作业成本均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假定CS表示标准作业成本, SA表示标准作业量, ST表示标准单位作业时间, SPC表示标准单位时间成本;CA表示实际作业成本, A表示实际作业量, T表示实际单位作业时间, PC表示实际单位时间成本;同时C表示实际成本, V表示实际成本与标准作业成本的总差异, 则根据连环替代法总差异计算如下:V1= (A-SA) ×ST×SPC;V2=A× (T-ST) ×SPC;V3=A×T× (PC-SPC) ;V4=C-CA;V=V1+V2+V3+V4。其中, CA-CS=V1+V2+V3。

通过以上各类差异的计算, 笔者建议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 将差异最终分成三类:作业耗用差异 (V1) 、动因差异 (V2+V3) 、产能差异 (VV4) 。①作业耗用差异表示实际作业量偏离标准作业量的差异, 是一种数量差异。该差异反映了在同样产量条件下实际作业量和标准作业量之间的差异, 反映了企业因资源配置适当或不适当、流程设置合理或不合理而导致的资源的节约或浪费, 该差异通常情况下需要由生产部门来承担。②动因差异是由于实际成本动因率偏离标准成本动因率所致, 是一种价格差异。该差异通常反映了因作业效率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通常由具体操作部门来承担。③产能差异反映了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 通过该指标可以进一步计算产能的利用率, 从而有效地测定企业的剩余产能并进行合理的产能规划。上述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作业耗费、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 而差异的分析必须基于企业战略的视角, 通过各项作业差异的比较对企业产能的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 继而注重产能的挖掘。同时, 形成V2、V3差异的原因分别为单位作业时间与单位时间成本, 而这两者差异形成的本质均为作业的效率, 因此将其共同归类为动因差异。根据“单位作业成本=单位作业时间×单位时间成本”的原理, 在实际运算过程中, 三类差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计算:

动因差异= (实际成本动因率-标准成本动因率) ×实际作业量;

作业耗用差异= (实际作业量-标准作业量) ×标准成本动因率;

产能差异=实际成本-实际作业成本。

通过产能差异可以进一步计算各作业的产能利用率。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设立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 在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作业通常已经用一定的流程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通过比较上下游作业或者横向作业之间的产能利用率, 管理部门可以分析作业链设置以及与作业链相关的产能配置的合理性, 最大限度地克服生产流程中由于短板效应而带来的其他作业资源的浪费。

二、结论与展望

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是在TDABC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标准成本制度, 该制度克服了标准作业成本制度中由于作业的多样性而带来的成本动因的复杂性, 而将形形色色的成本动因归集在时间这一驱动因素上, 大大克服了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的局限性, 增强了标准作业成本制度在现实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此同时, 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有其运用的前提条件, 即驱动企业成本发生最关键的因素是时间, 时间耗用的多寡主要决定了成本发生的多寡,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服务类企业。

摘要:目前作业成本管理 (ABC/M) 是成本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国外的实践中被大量地运用。本文尝试将国外关于ABC/M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相结合, 提出将标准建立在时间驱动的作业基础之上, 并建立基于时间驱动的标准作业成本制度。

关键词:时间驱动,标准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 Steven R.Anderson.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4

[2].Robert S.Kaplan, Steven R.Anderson.The innovation of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7

[3].Robin Cooper, Regine Slagmulder.Integra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9

上一篇:中成药合理使用分析下一篇:治安保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