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2024-12-25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共12篇)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1

0引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需要,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目前,苏州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发展瓶颈和矛盾。

1苏州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信息工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信息和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农业现代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十一五”期间,苏州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网络“镇镇通”,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苏州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双向互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在江苏省对首批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镇评选中,苏州市有12个镇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36个镇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 10个镇荣获“一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5个村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40个村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

苏州市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已经完成的信息化系统有: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动防报送系统、森林防火系统、水生动物疫病远程会诊系统、海洋渔船定位监控、农业项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短信系统。其中,部分系统的功能包括:(1)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该系统为大型的、 上规模的农田或合同农户建立了农田电子档案,实现了有机生产的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通过将各生产企业数据汇集到农业管理部门,构建平台数据库,实现了二维码扫描、短信、上网等方式的检测,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2)森林防火系统:是针对森林防火提出的一套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由前端监测点、传输系统和指挥控制中心组成。具有火灾侦测预警、卫星热点实时监控、GIS信息综合指挥、 森林防火基础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功能,能够快速、 准确、实时地监控森林起火情况,是一种新型智能监控、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3)水生动物疫病远程会诊系统:由安装有摄像头的三目显微镜、电脑及网络组成。将采集到的水生动物病害标本置于显微镜下摄影,连同病害数据通过系统发送给国内鱼病防治专家,并自动以手机短信提示,专家们将收到图像、资料及时做出诊断,并提出防治建议。(4)农业项目管理系统:为了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使科技管理走向信息化、科学化,建设完成了农业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查询统计管理及项目信息和申报指南发布等内容。

2苏州农业信息化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苏州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农业信息化建设明显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面向农村、农民的科技市场信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1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缺位,管理亟待加强

苏州市虽然已经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缺少顶层设计,管理机构的职能还亟待加强。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人才资源不足, 许多工作无法全面系统地开展。

2.2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不健全,缺少服务体系

全市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一支过硬的队伍作保障。信息服务机构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多数为兼职人员,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这些农业信息工作机构还没有并充分发挥其决策协调作用,社会各界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2.3农业信息化建设偏重基础建设,缺少软件服务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偏重基础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软件服务。另外,农民收入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化程度较低,加大了农业信息化普及的难度。

3苏州农业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

根据我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苏州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全市农业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

3.1总体思路

3.1.1进一步满足服务农民增收的生产信息化与电子商务需求

以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园艺蔬菜和果树、 特色经济作物等为对象,重点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温室智能管理、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温室大棚和露地作物栽培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动植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化,促进农业市场和产业链形成。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进程, 官方认证机构严格把关,树立电子商务诚信标杆企业,促进优胜劣汰,加大电子商务培训力度,形成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区。

3.1.2进一步满足服务市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需求

以种植业、养殖业的产物为对象,重点利用智能感知、无线传感、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把监管数据通过市民容易接受的移动终端(手机)客户端发布, 让市民买到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实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过程追溯,市民吃的安全、放心。同时,地产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更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在彰显地方特性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3.1.3进一步满足服务政府的资源使用监管、执法与管理需求

政府在现代农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构建市级总控中心、现代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业品和药品准入证和准出证制度,开发土地资源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现代农业执法系统,可靠监管,严格执法,这就需要更为透明的、公正的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农业行政管理效率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3.2建设内容

结合苏州市政府的信息惠民工程要求,参考苏州市现代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简要纲要。积极发展精准农业,开发推广“3S”技术、农业模型、专家系统、 决策系统等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区域特色农产品、 渔业生产、林木管护、农机作业、农业资源开发等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形成“苏州模式”的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

这些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感知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见图1)。

3.2.1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传统农业地理系统和农业无人机系统。该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北斗全球定位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实现对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及产业分布的全方位直观展示,为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各类应用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公共数据、资源分布定位和空间分析服务;农业无人机系统以动态巡查的方式与现场勘测来监测农业资源使用情况。系统配备的GPS、惯导系统、数字相机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按照有人飞机搭载航测系统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研发,无需专业的操作人员,体积小,重量轻,不需要专用的场地和跑道,可以满足当前国土、农林、环境等动态监测需求时间缩短、分辨率提高、常态化发展的需求。农业无人机系统是有效保证“四个一百万亩”良田资源及其实际情况反馈的工具。

3.2.2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

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由基地(农业产业园)监管系统、苏州特色农产品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市民客户端(APP)系统和中小学农产品质量追溯与电子商务系统组成。

农业产业园基地监管系统由监控现场、主控中心和远程管理三级组成,主要提供管理者掌控温室大棚、养猪场内的实时情况,应对突发紧急情况进行远程调度指挥。系统设计考虑监控信息的实时性和媒体展现效果,在现场监控点和主控中心通过监控系统承载网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媒体流数据的传输。在监控现场安装摄像机等设备,采集现场模拟视频信号和环境告警信息。主控中心实时浏览辖区内的媒体信息, 控制管理辖区内的系统资源,实现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

苏州特色农产品监管系统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采集所需检测环境的参数,使用无线网络把参数传输到远程数据服务器,对特色农产品的示范区水质资源环境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对突发农业资源环境污染状况做出预警。系统的核心在于感知层资源环境传感器,针对大气、水质农业资源环境的各种参数变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自动、实时的资源环境参数采集,以便对特色农产品的生长进行监管。农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为了提高苏州农产品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有必要尽快建立起苏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追踪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市民客户端系统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现有屠宰厂、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团体采购单位等肉类蔬菜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在流通节点采用C/S结构,城市管理平台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或多层结构,市民采用移动终端设备(手机、ipad等)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功能。

中小学农产品质量追溯与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实时采集食品溯源信息,优化食品配送过程中的运输路径问题,开发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在中小学这种人口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地方开展示范应用,从而规范配送企业的运行管理、实现电子全程配送,提升实时监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溯源。中小学食堂使用的农产品质量把关好了,这在很大程度可以解决大规模群体食品安全问题。

3.2.3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

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由面向“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官方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指数官方发布系统和苏州特色农产品O2O交易三大子系统组成。

电子商务平台的官方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拓展农产品的销售空间,让网络手段更好地为农民所用,增加农民收入。现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 京东通过某些方式来解决商品质量和正品保证,由于监管不到位,或者说没有与本地化监管结合起来,事倍功半。这样,依靠地方政府,真正落实好农产品的准入证和准出监管问题,通过网络建设服务于本地农产品的官方认证服务系统平台,可以更好地确保苏州地产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让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藏身之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面向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推介优质地产农产品,规范网上业务的开展,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安全的网上支付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面向电子商务平台的产销对接模式。

农产品价格指数发布系统是特别针对苏州市农委需求开发的信息发布系统。可在农委大门、行政楼、 会议室、图书馆、食堂等位置设立数字媒体播放器,连接各种显示设备,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离子电视、LED屏等,发布农委信息、农产品价格、农业示范区展示、会议通知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并可以同屏幕组合播放多个节目内容。农委各级单位负责信息发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编辑并发布价格,集中管理农委不同地点的数字媒体播放器,有针对性地发布不同的信息,不仅支持图片、滚动字幕、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的节目内容,而且支持接入实时的数据源。系统有很强的扩展性,以便今后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与更多的系统进行结合。

苏州特色农产品O2O交易系统基于O2O营销模式设计,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纽带,将线上交易(online, 电子商务系统)和线下交易(offline,加盟连链店经营管理)连接起来,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线下交易线下结算,统一会员管理、统一配送管理、统一销售管理、统一业务流程。通过O2O服务,苏州特色农产品实体企业可把企业推广、品牌宣传、市场促销等活动放到系统上进行,大幅度提高营销效果,最终提升苏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商的市场价值,增加加盟商的收入,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3.2.4现代农业执法管理系统

优质的执法管理有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减少人力和物力,也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农业执法部门建立一套便携移动化、 覆盖全面化、综合查询化、高效管理化的农业执法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融合诸多移动办公、监察执法、综合信息查询等功能。全面规范执法流程,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传输和管理,建立完备的农产品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执法水平。

3.2.5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

苏州市构建科学的产业布局体系,要求注重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划保护区。进一步落实“四个百万亩”空间布局,优化结构,加快形成现代粮油业、现代渔业、现代园艺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禽业的现代产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以水稻种植、阳澄湖大闸蟹养殖、食用菌种植、东西山茶叶种植、果园精细化种植等苏州特色的不同农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动植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全程化,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的形成。

3.2.6信息服务综合管理系统

信息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结合省级、市级和县级农业管理单位在农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坚持以满足苏州市民对信息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为目标,设计集信息采集、发布、 处理、存储、开发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为农业决策部门、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普通农户和有关机构提供农业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手段,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和面向“三农”协同服务能力。

4结语

推动苏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推进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信息服务要健全服务队伍,完善服务体系,向农户提供有用性高、易用性好的信息。努力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升级,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文章阐述了苏州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苏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苏州智慧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及农业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进行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2.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2.4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了解我们的不足,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3.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4

1 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群体信息化意识薄弱

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为偏远地区, 农业种植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水平有限, 种植区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 直接导致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接受程度不高, 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农业技术设备了解程度较低[1]。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实践者, 因此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程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 直接导致农产品的销路不畅, 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恶劣的影响。

1.2 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而言, 现有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可是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 条件较为艰苦, 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融入到农业生产与发展, 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滞后。

1.3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不仅是对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也是对政府行政职能的检验。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比重, 但基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状况来看, 资金投入仍略显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无法覆盖整个农业发展体系,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2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2.1 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

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 对其进行信息化教育与培训, 在培训中大力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提升农民群体的农业信息化意识, 让农民亲身体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便利性, 丰富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知识。从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出发,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2 培养信息化人才, 提高人才待遇

培养信息化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绝大多数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都以人才为主导。针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问题, 应加强对信息专业化人才的重视, 加强现代信息化专业性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提高人才待遇, 通过提高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薪资与福利待遇, 吸引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前来就业, 减少专业性人才的流失,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3 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健全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没有完备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就无法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因此, 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资比重, 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扶持力度。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让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竞争之中, 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

2.4 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信息技术的研发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紧扣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3]。相关部门可以在推广传统高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积极对其进行创新, 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物工程、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 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 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结语

总而言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视程度, 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办法, 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4]。

摘要:具体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升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化水平的策略, 希望对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化的发展进程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雷程伟.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农业信息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2]赵洪亮.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田丽荣.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5) :182.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5

第一,能为其提供农业信息。档案部门工作中,需要基于基层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提供综合性、实用的信息,保证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范围的扩展性,保证能根据其中的需求对象、需求内容以及需求方式有效发展。由于农业信息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其提供的农业信息也是不同的,需要为其提出不同的服务方式,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为农业发展提供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降低农业市场风险。农业市场上产生的风险,在较大发展程度上都是因为信息不够合理导致的,具备的生产、经营方式更落后。基于对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保证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也能为农业的投资工作、决策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达到风险降低,保证维护生产与经营工作之间的关系,促使农业信息的合理供求。

第三,对农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和使用。为了保证农业档案和农业技术信息的有效使用,改变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对其积极宣传,并在期间获得更多经验,以使农民获得有效信息。

第四,把握政策导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下,一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要得以提升,最为关键的,需要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获得更高价值,也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基于内外农业政策,并将其做为导向,农民不仅能获得更为有效的投资方向,也能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2 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问题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6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新时代寻求发展必须要走现代化道路,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帮助农业工作者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农业正在相现代农业前行,为保证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基于此,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帮助农业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技术,用过信息技术是农业个体与农业市场相连接,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地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渐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对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1 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农业信息化要求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其中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技术等众多方面,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革,保证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

1.1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生物品种等。农业环境包括地质情况、土壤成分、气候特点等。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农业信息例如土地种植的面积、区域水文地质情况、环境污染现状等,这些都是一直变化的,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对进行了解。通过实现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使农业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气候变化情况等相关内容,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和补救措施保证农业经济不会受到任何不良影响。

1.2 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设备作为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是一项时间较长的生产活动,很多地区的生产周期为0.5 a。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农业生产周期为1 a。农业生产种植的经济作物每年都有所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也会受气候、病虫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要覆盖我国各个区域,使我国各个区域都能够应用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该内容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要尽快落实的重要内容。

以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农村企业管理效率十分低,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通过农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改善此种现象,将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传递给农业生产工作人员,帮助其不断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1.3 农业市场实现信息化

我国农业市场较为混乱,其中包括种植经济作物的种子,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化肥,防治病虫害所需的农药以及先进的农用器械等市场都十分混乱。经济作物的种子的出售价格与质量不能够满足农民的农业生产需求。农民不知道在何处才能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种子、化肥等。而众多生产厂家不能对农民的生产需求准确的了解,导致生产商品与市场需求不符合。解决此不良情况的有效措施是加快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想要保证农民的农业产品可以稳定销售出去,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时关键。

1.4 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有着很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加快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等。但因为农村属于信息封闭的区域,农民的生产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域性,对于外界先进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进行了解。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将农业科技成果带进农村,是农民对外界先进的种植技术、农用科技设备有所了解,从而对自己的生产模式进行改善,促进自身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足

发达国家将农业作为国家应当进行保护的弱势产业,政府对农业信息建设十分的重视,且大力的支持,落实相应的浮力政策,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但相对来说,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我国对农业信息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导致信息化建设进度受到严重的阻碍。目前,虽然许多农业信息网站正在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但我国基层乡镇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仍然十分落后。

2.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信息生产存在问题

农业管理体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部门只是对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一些农业企业生产活动的中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农资的供应以及产后的众多环节都是由我国的其他部门进行管理的。我国许多省份将相关的农业部门进行合并,其职能与我国农业部相似,但还存在一些省份没有对农业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导致农业整体分化较为严重。

3 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策略

3.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的加大投资力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资金保障。同时,政府部门要协调社会上的其它部门主动地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去,落实多项福利政策,增加其它部门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部门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提升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信任度[2]。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要结合多种传媒进行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使农民可以多渠道、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地获取农业信息资源。另外,要对各个省、市、乡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对于较为薄弱的地区要加快建设进程。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寻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及时获得各种农业信息,对于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强我国农业生产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农业部门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何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河南省的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3(6).

[2]曲福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7).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7

资中县位于四川的东南部, 属丘陵地区, 总面积1734km2, 全县辖33个乡镇, 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 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农业大县。自1989年资中县农业局成立农情站, 负责收集整理报送全县农情生产信息报表以来, 我县的信息工作从此开始新的篇章。经过10多年的建设, 农业信息化工作不断完善, 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 先后建立了资中农业信息网和“新农通”手机短信平台、开辟了专门的“农民朋友”电视栏目, 把农业信息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1 农业信息网络日益成熟

1.1.1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逐步建立

1.1.1. 1 资中农业信息网

农业信息网站于2010年建立, 域名为www.zznyw.com。作为一个宣传资中农业的官网网站, 网上设有新闻动态、通知公告、政策法规、质量标准、科技教育、土肥生态、植保植检、绿色食品、实用技术 (包括粮食种植、蔬菜水果、禽畜饲养等) 、供求发布、致富信息、价格行情、扶贫开发、购机补贴、企业协会、全国联播、网站专题、图片中心等18个栏目。至今网站访问量已突破37万多人次, 发布各类农业信息1万余条, 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500多个。

1.1.1. 2 信息化项目

通过农业部物价调查系统、农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和蔬菜生产者价格采集系统、农业部和农业厅农情调度系统、农业统计系统和农业基点调查统计工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 现已初步建立起县—基点的农业信息工作服务网络。现已在全县建立30余个农业信息采集点, 由农情站指派专人负责到各采集点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

1.1.2“新农通”手机短信平台

该平台于2011年启动, 由新华社四川分社和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开发建设, 在33个乡镇均设立了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站并确定专人负责。与农民开展“一对一”互动服务, 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发布农产品产销、农业技术信息等。截止目前, 已受理农民咨询1万多次, 帮助农民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发布产销信息等4000余条, 有效地缩短了网络与农民之间的距离, 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好途径。

1.1.3“农民朋友”电视栏目

该栏目建立于2001年, 是由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务局、科技局、气象局和广电局共同合作摄制的农业技术声像节目。资中电视台于每周三、五晚上8时定时播放, 栏目内设“科技技术”、“病虫防治”、“致富典型”、“信息服务”4个专题, 发布农业供求信息、农业要闻、讲述农技知识, 为农民朋友提供了实时课堂。截止目前, 该栏目共播出596期。

1.2 农业信息组织建设基本健全

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县-镇-村”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为传递信息提供了组织保证。信息员由3个部分的组成:一是县农业专职信息员和兼职信息员;二是在全县33个镇乡农业服务中心设立兼职信息员;三是村兼职信息员。据统计,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信息员136人。其中, 县农业信息员30人 (专职12人、兼职18人) , 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信息员66人, 村信息员30人, 采集点信息员10人。从文化程度上看, 大学本科学历3人, 大学专科学历45人, 初高中学历88人;从年龄结构上看, 30岁以下的19人, 30~40岁的68人, 41~50岁的39人, 51岁以上的10人。

2 资中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跟不上发展需要

我县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和软件建设) 、网络运行和信息采集发布方面的资金不足。县农业信息部门没有专门的网络服务器, 很多一线镇村信息工作员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电脑, 且已有的设备性能落后, 影响数据与网络的安全及网络运行速度。同时, 资金的缺乏导致人才待遇差, 无法引入信息网络优秀人才, 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整个网络建设差强人意。

2.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协会未建立信息服务站, 每个镇的信息收集仅仅靠兼职信息员一两人, 导致无法及时、全面地将信息收集整合上报, 农户没能真正感受到信息网络平台的方便快捷。

2.3 农业信息人才的“量和质”薄弱

我县的农业信息员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 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后已无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做好信息工作, 加之信息员业务不专业, 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极少, 使得信息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除此之外, 农业信息员的“量”也达不到发展需求, 尤其是对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及信息需求最为熟悉、能快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的村信息员, 其数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

2.4 农业信息实用性不高

我县发布的农业信息很多都是为领导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简单堆砌的统计类信息, 缺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信息 (气候、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分布等) 和宣传本地农业的特色产品信息, 尤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 不能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决策。

2.5 制度和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 农业信息采集制度不健全、采集标准不够统一、采集方法不科学、信息采集点不足, 这些问题影响到信息采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也直接导致采集的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 难以实现高效的传递。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手段仅仅是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 而忽视了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 从而造成信息的直接利用率较低。

2.6 农民信息利用率不高

我县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理解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意识不强, 导致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部分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又外出打工谋生,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带小孩的妇女, 这部份人的信息意识更加薄弱, 习惯种什么养什么全凭自己的经验, 没能充分利用信息,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

3 资中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 应加大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镇村两级信息服务点) 、网站系统运行、信息采集发布、信息中心的日常开支以及农业信息员的培训等经费上的投入力度, 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为农业信息化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

3.2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村, 在村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 因而要成立镇村信息服务点, 拓宽信息渠道。健全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密切合作, 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3 健全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目前, 我县农业信息人才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素质不高, 因而不仅要充实县镇村农业信息员的数量, 保证信息工作更好的开展;还要经常对现有农业信息人员进行信息业务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 及时更新相关知识, 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此外, 要完善工作条件, 提高待遇, 吸引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等充实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要强化县对镇乡信息员的指导和监管力度,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奖励制度, 以充分调动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4 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中农业信息网, 对网站全面升级, 增强网页互动性, 充实网站的信息资源库;二是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在网上销售我县特色农产品;三是设立专门的咨询电话, 为需要了解相关信息的农民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

3.5 规范农业信息标准、报送与发布制度

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程, 统一信息采集、信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 统一发布制度, 从而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

3.6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惠农政策

1 乐都区区情

乐都区隶属青海省海东市, 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 区域总面积3050km2, 其中耕地面积2.46万hm2, 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区海拔1850m至4480m之间, 有脑山、浅山、川水河谷农耕区。属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 夏季不热, 四季不明, 光照充足, 年平均温度为6.9℃, 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mm, 无霜期144天。交通较便利, 区位较优越。全区辖7镇12乡, 354个行政村, 7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28.82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3.99万人, 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

2002年, 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全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 盛产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核桃等水果。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 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

2 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 乐都区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打造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措施来抓, 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促进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化发展, 积极介绍地方农业动态, 推销农副产品, 搜集发布信息, 指导农业发展。

2.1 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目前, 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约36部/百户, 移动电话普及率约65部/百人。电视普及率约85台/百户, 电脑普及率约1台/百户。接通宽带乡镇的比例为100%。城市宽带用户普及率明显高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为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农业信息化建设初具雏形

到目前全区已建成12316指挥中心、区级农牧信息服务大厅 (12316呼叫中心) 和村级信息服务大厅各1个, 建成村级农牧信息服务点40个, 电子网络教室1个, 农村信息员培训基地2处, 50人的农牧专家组1个, 160人的固定农村信息员1个, 农牧业信息网1个, 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网2个, 村村通网44个。经过多年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为今后农业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2.3 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不断创新信息传播服务方式和手段, 开展了“五位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 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一是网络视频诊断服务模式。专家通过视频服务系统, 为农民面对面讲座、培训、咨询、解答和交流问题。二是电话服务模式。农民通过拔打省级“12316”农牧服务热线和区级8623344热线电话, 咨询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 专家及时给予答疑解惑。三是手机短信服务模式: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为全区普通农户、种养殖大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提供短信服务, 内容包括农牧科技、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 每周发布2~3条;四是网站服务模式:以“乐都区农牧业信息网”为主, 为种养殖大户、经纪人、商贩等提供网上产品展示、搜索、查询、销售等服务。五是乐都区农牧科技信息报服务模式:根据农时季节编印乐都农牧信息报, 内容涵盖种植、养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疫病防治、市场动态、供求信息等, 每月1期, 全年12期。

2.4 农业信息队伍不断壮大

逐步充实农业信息人员, 建立起了一支区级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分期分批对他们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知识培训, 提高信息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采集水平, 为加快建设信息服务示范点奠定了基础。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协调部门, 涉农信息部门存在“诸候并存, 条块分割”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交换制度不完善, 不能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建议整合现有的涉农信息资源, 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 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组织机构, 统一规划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资源和信息共享, 进一步健全区、乡、村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2 加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

目前, 现有的区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挂靠在省级网站运行, 没有独立的区级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不能根据本地的农业信息化现状, 有针对性的开展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村级信息服务站点集中在川水地区, 浅山和脑山地区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滞后, 农业信息服务面不广。建议加大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 建立独立的区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扩大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的覆盖面, 提高村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政策法规, 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配套政策, 特别是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资费等优惠政策, 对使用信息装备的农民实行财政补贴, 鼓励企业建设非公益性农业信息化项目并给予一定资金配套。

3.3 配套相应的农业信息惠农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乐都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区, 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农业信息化运行经费严重不足。本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 出台相应的农业信息化优惠政策, 切实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3.4 加大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培训力度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即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人才, 而现在信息服务职工多为过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 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不够, 加之培训机制不完善, 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素质的提高。乡镇兼职信息员政务工作重, 人员变动频繁, 导致乡镇信息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建议建立农业信息人才引进、培养、认可、激励的长效机制, 加强管理人员、信息采集分析人员、农技服务专家队伍建设, 列支培训专项经费,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3.5 提高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9

1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载体建设不断加强

1.1.1 农业网站颇具影响。

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网, 网站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市场信息等, 被省农委评为优秀县级农业政务网站。

1.1.2 农业信息资源发布平台有效整合。

重点建设“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开通热线, 平均每周发送惠农信息2条。利用“四电合一”项目, 将《农家农事》、《野萍说农村》节目、12316热线内容集中到海安县农业信息网, 方便点播。海安日报每周五公布农贸、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

1.1.3 电子政务工作常态化。

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2012年, 农委在行政权力运行内网办理各类权力事项222件。视频会议系统保持畅通, 按要求参加省市组织的视频会议。

1.2 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强化

利用网站、短信发布信息, 县农业信息网平均每月新增信息300多条, 月均访问量3.1万多次。12316惠农短信平台, 2012年采集了4000个惠农短信用户, 使惠农短信用户数量达到了5080户, 全年累计发布惠农短信达30多万条次。

1.3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

1.3.1 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利用GPS技术开展设施农业调查、土壤肥力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中采用自动温控、加湿系统、数控系统等。生猪防疫上采用电子耳标, 便于查询和追溯生猪防疫情况。使用通讯定位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实现对渔船智能管理, 预防和减少海洋渔业事故的发生。

1.3.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2011年开始物联网应用初试, 2012年在畜禽养殖业开展了物联网应用大规模试点, 天成、婷婷、科飞等农业龙头企业, 分别引进德国最先进的现代化养鸡设备和管理系统、荷兰全自动捡蛋流水线, 基于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得到应用。借助有关项目, 在大公镇设立小麦苗情远程监控系统, 实时采集小麦生长期的环境参数, 结合卫星遥感数据, 实现小麦苗情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监测等。

1.3.3 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网络营销, 据初步统计, 截止2013年三季度, 全县有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网站、网店) 60个, 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有50个;通过上网发布供求信息、企业信息, 实现的交易金额13.18亿元;通过第三方平台 (淘宝、天猫等) 开设网店, 实现的交易金额1563.44万元;通过自建营销网站, 实现的交易金额4.81亿元;2012年全县百户农民家用电脑拥有43台, 农民利用网络销售产品, 寻找商机的意识增强。

1.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4.1 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海安县农委各单位确定一名兼职宣传信息员, 按照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中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六有”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完善信息体系建设, 在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明确设立信息员, 2013年在各驻镇畜牧兽医站也明确安排了一名兼职农业信息员。

1.4.2 加强农业信息培训交流。

对农技人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 对农业信息系统业务骨干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多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设施栽培及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2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虽然海安县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信息化水平滞后于农业发展水平, 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对信息化地位认识不足,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目前在不同层面存在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 部分镇专门的硬件环境与信息人员工作不到位, 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

2.2 信息体系不够完善

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 海安县的农业信息化县、镇、村及示范户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不能有效整合广电、电信和农口部门等的力量, 全力推进该项工作。信息化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信息化应用软件缺乏。服务网络还未能有效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生产经营者。

2.3 信息应用速度不快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现实水平制约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普通的钢架大棚不适宜于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 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远程视频系统等的应用在海安县刚起步。按照省考核要求, 2017年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要达30%以上, 海安县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同时, 从业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 文化水平较低, 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

3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3.1 发展目标

海安县载体发布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体系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7年, 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5%, 农业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大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中得到应用, 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3.2 建设重点

3.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激励政策。

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省市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项目, 县配套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出台鼓励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政策, 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的引导, 来激发经营主体的应用积极性。

3.2.2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首先进一步健全农业网站体系。其次加大信息平台整合力度。加强与通信公司、广电部门的合作, 健全信息资源发布机制,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健全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热线、惠农短信服务系统与“四电合一”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格局。

3.2.3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推广应用。

首先,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种植业上的试点。结合稻麦高产创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公益型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实施, 在基础设施较好的连栋温室大棚内应用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等信息技术。其次,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养殖业上的应用。在规模较大、设施水平较高的养殖场 (企业) , 开展养殖业信息化示范。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信息沟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重点农产品的产地、价格、物流、市场、管理、交易信息沟通平台建设, 同时建立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

3.2.4 多途径、多形式为农业市场主体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10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政府有效管理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

㈠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信息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就必须有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作保证。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信息更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 农产品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㈡新农村建设需要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 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 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村容整洁”, 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 促进“管理民主”, 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开展农村远程教育, “乡风文明”也需要信息化。

㈢促进城乡互动发展需要信息化2007年底,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亿, 但其中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用户仅占2.2%, 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不仅比经济差距还大, 而且还在继续快速扩大城乡差距, 农民渴望获取信息, 但缺乏从网络上获取, 利用信息的能力, 造成制约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因素。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将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 将城市的产品需求信息反馈到农村, 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农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从而将促进城乡互动, 缩小城乡差别, 统筹城乡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㈠现状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到来, 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国际上看,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快, 发展中国家发展较慢, 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已呈正比例关系。西方国家的农业已发展到信息化阶段, 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 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化的81.6%, 德国17万农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 有5.5万户农户使用了互联网, 日本早在1994年已开发农业网络, 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 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从国内来看,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 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农工程”。其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村和农业信息化, 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 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卫星定位系统GPS、农业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TS”农业3S应用工程,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形成以农业部为中心, 连接31个省 (省、区) 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 全国333个地 (市) 和2800多个县, 90%以上的市、县农牧局都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 并且绝大多数还建立了区域网。

㈡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 农业信息网络虽然发展较快, 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农产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 难以发挥重大作用, 加上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很难进军最基层, 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从而影响整个信息化的实施。

第二, 对农业信息化缺乏深入的认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较低, 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首先, 认识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对实施方法和所需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 农村基层政府对网络信息资源也存在模糊认识, 过分强调缺乏资金, 农民不懂, 市场太小, 流通有限等问题和困难。截至2007年底, 全国网站总数已超过80万个, 农业网站仅占1.2%。其次, 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 信息形成单一,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我国虽然已加快了互联网建设, 但东南延海延边地区较快, 中部和西部地区较慢, 要达到省、市、县、乡、村、农户联网, 尚有大量工作要做。二是数据库开发, 各种应用软件网络化水平低。三是多数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东西差距, 城乡差距明显拉大, 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基层农业第一线, 网络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 实用性、时效性差。

第三, 农产品生产者素质偏低。农产品生产者未能完全步入农产品的物流中, 处于被动地位, 成为风险承担者, 农业信息网站还不能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服务, 不能产生联动效应, 大部分农业信息网站提供者不具备提供信息资源的优势, 资源拥有者与网站建设者信息不对称。

三、建议和对策

㈠转变职能, 树立政府对现代农业管理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理念当前, 农业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温家宝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农业生产靠什么, 要靠信息。”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而现在及今后要靠市场指导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 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互不干涉, 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各级农业部门要相应的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市场价格、农业政策法规等各种信息在内的农业市场综合信息, 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㈡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农村信息网络由于农业面临的新形势和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的变化, 农业的增长日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为此, 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信息意识,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把信息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组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与中央、省、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业务。在乡镇也应成立市场信息服务站, 在村委会、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配备专门的信息人员, 分析预测市场价格走向, 为养殖户和种植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使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对已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建设, 如对已经建立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农业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业科技管理数据库和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 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 并重新整合信息资源,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实现信息资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为农户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环境, 丰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

㈣加大资金投入, 抓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 加大资金投入, 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培训的投入, 积极鼓励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种养殖和营销大户等投资,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排电脑信息设备相应资金, 鼓励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 充分利用民间投资启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实现“乡镇通宽带, 村村有电脑”的目标。

㈤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扩大信息覆盖面县直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充分利用电信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 强化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实现规范化管理。结合成县农业产业化的实际, 建立严格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与制度, 明确市场信息的内容、范围、时间、方法和责任,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除制定对乡镇农业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外, 还应制定对信息员和其他信息编写人员的奖励办法, 充分调动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报送收集信息的积极性, 强化科技人员信息采集意识, 举全县农业科技力量, 营造一种广泛宣传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的氛围, 确保全县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实施, 逐步建立信息分析和预测制度, 强化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增强信息引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㈥加强信息员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信息员的写作、操作宣传能力, 以点带面, 带动全县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信息采集、发送中去, 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服务, 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创造条件在中小学开设信息课, 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充分重视农职业教育工作, 农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设置计算机课程, 充分重视农民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掌握市场信息动态, 使信息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篇11

关键词: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01-03

农村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互惠发展背景下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以来,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政策面也逐渐拓展[1]。2012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要求“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是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以下简称中组部)联合启动,山东省、湖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随即进入实施阶段,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呈现出“北鲁南湘”的格局。2012年,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又确定在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等5个省份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2]。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及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 4 587.63万,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目前,湖南省形成了水稻、棉花、油菜、柑橘、茶叶、苎麻、生猪、淡水鱼类等优势产业[3]。但是湖南省农业分散经营、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湖南省进行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促进“三产融合”、改善民生、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对加强我国中西部省份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及带动性。湖南省是先期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的省份。笔者总结了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经验,了解其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旨在为其他省份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湖南省以《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为建设纲领,以政府、市场、社会、技术为驱动力,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农村信息服务体制,按照湖南省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产业特点,打造长株潭区、洞庭湖区、湘中丘陵区、湘西山区四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示范作用[4]。湖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系统推进试点工作,最终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1.1 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打造长株潭区“三网融合、三产融合”、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物联网”、湘中南丘陵区“农村电子商务”、湘西山区“农村民生服务”等四大示范工程。目前,湖南省已完全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长株潭作为唯一城市群被纳入国家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现正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新农村商网、供销通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营,湖南省移动通信公司、中国联通湖南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等通信企业都已开展物联网试点项目;湖南省是全国唯一的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基础扎实;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新农合作医疗业务计算机化管理、气象为农与减灾防灾信息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民生服务基础平台基本建立。这些为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宽带已覆盖100%乡镇及70%行政村;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已建立5万多个站点,覆盖全部行政村;星火科技“12396”呼叫实现全覆盖,卫生、农业、气象等涉农服务也分别开通了12320、12316、12121等呼叫热线;长株潭城市群已实现通信一体化;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跨越发展,注册用户已达6 600万户,移动支付将突破1 000亿;网上供销社开创“农产品进城”新体系;“农信通”覆盖了100%的乡村,用户已超过300万[5]。

1.2 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逐步成型

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组织管理,才能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湖南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为:组织领导机制坚强有力。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科技厅及其他相关厅局、通信运营商、湖南省农业大学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管理机构,负责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级政府也相继成立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领导机构及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本示范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管理工作,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湖南省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特别是对各有关部门在开放涉农专业信息资源、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开放接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农村农业信息化合作协调议事机制及岗位责任制,推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根据示范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标,对主要建设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nlc202309051038

1.3 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省级层面成立了示范省建设工作组、专家组,工作组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省农业厅等20个部门和单位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组成;专家组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牵头,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负责示范省建设的指导工作。长株潭区、洞庭湖区、湘中南区、湘西山区等四大区域范围内各县组织、文化、卫生、农业、科技等政府部门多数有本部门网站,结合各自职能推进农村信息化,各个涉农部门均设有负责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兼职岗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镇、村级层面均有各种专职、兼职信息员岗位对应承接上级组织、文化、卫生、农业、科技等政府部门的工作安排。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面向“百万农户、万家企业”两大重点服务群体的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分布在各部门及单位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 存在的不足

2.1 缺乏标准化支撑

当前,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导致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具体、职责不明、管理不力、运行不畅、建设无序。

2.1.1 缺乏标准化的机构 目前,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以行政推动为动力,以农业委员会的农业信息为支撑,科技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各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格局。根据4个区域的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主管机构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主管机构是农业委员会,有些是科技局,还有些地方是党委组织部。不少地方没有建立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协调机构,极有可能出现职责不明、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等问题。即使有些县(市、区)设置了信息化办公室等专门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与所属部门的职责没有明确划分,各个地区的标准也不一样,严重制约了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及最佳配置。

2.1.2 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 标准化的工作规范是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对于如何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各级地方政府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基本上处于等政策、盼标准、盲目干的阶段。

2.1.3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各地方、各建设单位在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为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模式的推广应用带来严峻挑战,也严重影响各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尚未制定。

2.1.4 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落后状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农村农业工作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如何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如何确保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进行、如何评价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这些问题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基本没有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

2.2 示范效应未凸显

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是根据湖南省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产业特点,按长株潭区、洞庭湖区、湘中南丘陵区、湘西山区等4个基本示范区进行布局。这决定了湖南省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应划分为不同的示范类型,起到不同的示范效应。但是就目前各地示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三网融合、三产融合” “现代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民生服务”等示范特色并不明显,不同层级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大部分地方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大同小异。

2.3 建设秩序欠规范

各相关部门都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但建设秩序较混乱,违背了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性、阶段性、有序性规律。有些已建成的项目长期不能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如在湘西山区,一些基层硬件设施建设速度远超过了信息化人员培训速度,很多地方配有电脑、网站等硬件设施,甚至拥有较为先进的软件系统,却无人会操作。

2.4 绩效考评较困难

我国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也刚启动不久,各级各类建设标准(包括管理标准)缺失,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绩效考评工作尚未得到重视,绩效考评制度缺失。同时,对不同示范工程区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其绩效测评结果不可直接进行比较,不同示范工程区、不同层级的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水平进行比较困难较大。目前尚没有一套综合绩效判断标准对各种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分类分级。

2.5 激励机制缺失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激励机制明显缺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市场激励不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利益回报周期长且不明朗,在利益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相关运营商、建设单位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热情,导致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政府动力不足。多数地方没有将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绩效考评范围,工作人员对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 建议

根据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经验及遇到的困难,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3.1 标准引导

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是一项庞大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功的模式及经验可供参考,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如何建设,建设到什么程度,各示范省还在探索之中。建议以地方标准的形式,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明确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完善管理制度,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具体来讲,从长株潭区、洞庭湖区、湘中丘陵区、湘西山区等四大示范区域的不同层级角度分别构建以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为基础的相互协调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标准体系。建立起明确的示范标准体系,便于引导各示范区各级地方政府有序高效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

nlc202309051038

3.2 示范推进

现阶段应采用“示范推进”的方式加快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做法是根据区域、层级差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分别在四大示范区内选取不同层级的单位进行示范建设,即选取适当数量的信息化基础较好、各方面条件较成熟的县作为“示范县”,在示范县内选择适当数量的示范乡镇,在示范乡镇内选择适当数量的示范村。通过分类指导、示范推进,一方面可以突出重点,强化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为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3.3 分步实施

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应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围绕建设标准分步实施。

3.4 绩效考评

为保障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方案的实施,依据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标准体系,制定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示范区域内各级政府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快速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遵循系统性、有效性、可测性等原则,从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实施、管理运行、项目效果3个维度,构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选择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不同示范区(长株潭区、洞庭湖区、湘中丘陵区、湘西山区)、不同层级、不同对象(项目、服务、管理),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估、平衡计分卡法、公众满意度(CSI)等方法进行绩效实证测评,找出制约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的关键因素,为优化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探索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长效机制,为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3.5 达标奖励

根据考核结果,对在规定期限内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达到相应标准的地方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包括社会力量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相应标准的地方予以限期整改,整改达标后仍予以一定的奖励,经整改仍未达标的撤销相应的示范建设资格。

参考文献:

[1]王文生. 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研读[J]. 中国农村科技,2012(7):22-26.

[2]张鹏飞,汪明召,郑红剑,等. 关于推进湖北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3215-3217.

[3]王罗方. 湖南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探讨[J]. 湖南农业科学,2009(1):101-103.

[4]谭艺平. 湖南农村农业信息化“分区建设”路径探析[J]. 经济地理,2013,33(1):155-159.

[5]贺和初. 湖南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12-15.

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篇12

1 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工作质量与传递的信息是否具有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有关。然而很多地方忽视了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存在一些问题, 如农业信息内容不全面, 针对性较差, 对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动态信息的能力较差, 多渠道、全方位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不强, 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分析预测信息、加工、贮藏、保鲜等科技信息整理、搜集缺乏, 农业信息的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的拓展不够深入等[2]。

2 加强农业信息工作的措施

2.1 提升农业信息分析、发布质量

2.1.1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落实人员, 明确专人负责农业信息统计调度工作, 保证农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完成。明确农业信息服务项目、服务对象, 明确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调动农业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业务培训, 使农业信息员更好地掌握农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原理, 以获取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资料,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素质良的为农村、农民、农业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2.1.2 深入调查, 做好信息采集。

信息讲究实效性, 过期的信息就失去了价值。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注重从大量原始材料中发现和挖掘系统、有较高决策价值的信息[3]。增强信息报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力求信息编写内容全面、客观、凸显特色。对备受关注的热点信息, 选好角度, 着眼于新情况、新动向、新建议, 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反映基层落实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带有全局性和关系阶段性中心工作的重大信息, 做到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力求信息准确、快捷、高效。

2.1.3 协调沟通, 实现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是上下级机关和各部门之间进行工作联系与沟通的重要载体, 不仅关系到农业部门的利益, 更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密切相关。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增加信息来源渠道,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1.4 综合分析, 反映客观实际。

农业信息的主要价值在于有无针对性。要关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重点, 在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准确、及时、前瞻性的信息, 不回避问题, 既反映成绩, 也反映问题, 更好地发挥信息的影响和作用, 以便于领导了解情况、把握全局、制定决策、指导工作。

2.2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在加强农业信息发布, 加大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力度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软硬件装备水平。

2.2.1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4]。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深入实施“三电合一”工程, 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继续完善各级农业数据库系统, 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名特优新品种、农业科技项目等数据库, 使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成为行政决策的参谋助手、农民增收致富的服务窗口、行业建设的群众监督的阵地。

2.2.2 合作研发各类信息应用系统。

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的各类信息产品和信息应用系统[5]。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开发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急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 积极推广相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 促进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测、疫病监测预警等体系的建立健全。

2.2.3 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

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技术、3S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 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精准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4 加快信息流通体系建设。

以开发农资类、快速消费品类、农产品流通和公共服务等为重点, 结合邮政服务体系和面向农村服务的连锁经营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 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6]。

2.2.5 完善村务信息系统。

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 开发推广符合农村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土地管理、水资源管理等需求的农村村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系统, 农村教育、政策补贴、卫生防疫等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和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指出目前农业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概述加强农业信息工作的措施, 如提升农业信息分析、发布质量,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 以期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分析方法,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祖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农业信息化进程[J].广西农学报, 2004 (5) :57-59.

[1]何建平.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信息界, 2010 (7) :21-22.

[3]王军霞, 崔晓红, 温江.浅议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B12) :37-40.

[4]关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民营科技, 2010 (7) :140.

[5]李尚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信息化问题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1) :112-113, 116.

上一篇:重金属危险废物下一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