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信息化

2024-09-23

农业经济信息化(通用11篇)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1

1 农业信息化概述

1.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生产、供应、销售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效率。从农业生产部门来讲,就是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即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政府有效管理农业的重要途径。

1.2 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4个方面。

1.2.1 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对农作物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作物收割等生产程序具体的时间和方法,全部通过信息进行自动实现。

1.2.2 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

通过建设新型、规范、标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对农产品产后加工、储存等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利用信息技术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市场行情、先进技术、产品销路等信息,从而农民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生产经营,解决了市场产品过剩或短缺的不良局面。因此,信息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1.2.3 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又称农业经营信息网络化。一是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销售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经营和销售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是通过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适用的科学技术信息,从中学习适合自己的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利用率,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2.4 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也开通了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这样,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发展动态,为农村文化较低、素质较差的青年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1 信息化的应用能够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都在科普精准农业,在此体系中主要用于建立农田土地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等,实时定位施肥、播种、喷药、灌溉等。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达到计划总产量的目的。

目前,我国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中,农民朋友的信息意识淡薄。因而造成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因此,要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重点来抓,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做好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一是定期组织农民培训,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尽量使每一个农民都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做“学科学、用科学、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2.2 农业信息化能够帮助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农业和粮食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例如:有的农产品品种多,比如玉米,年度性、阶段性供大于求;有的品种短缺,比如说大豆。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不够完善,农村地处偏远,道路交通不便,甚至有的村还没有通公路、广播,更不用说网络,所以农民很少能够了解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更是一无所知,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所以,普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让农民更好、更准确地了解到市场对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2.3 信息化的应用能够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以后的发展中,“技术+管理”让农业生产更高效。农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的信息了解土壤结构、作物的生长进度、灌溉施肥量及病虫害情况以及农业的投入、产出预算;在农作物快要成熟时帮助农民提供相应的零售商信息。因此农民必须充分掌握农业信息,以信息为依据掌握市场行情,从而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只靠老的生产模式,销售方法也比较单一,建立了互联网这个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它从农民手中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农民,则通过它管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派送。此外,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适合自己的、有用的信息,对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指导,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3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促进农业农村资源的配置优化和效率提升

促进各类资本、资源、人力等要素竞相奔流涌动、迸发活力,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2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只有规模化的农业才能有支付农业信息化费用的能力,才能形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有效需求,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推动力。我国农业规模小、分散经营,也是造成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

3.3 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

目前,我国农业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低、集约化管理程度低。造成我国农业落后根本原因就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差。因此,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必须掌握农业信息。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信息支待。以此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3.4 加强农民使用农业信息化的意识

农民朋友的信息意识淡薄。一方面,老一辈农民受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对于生产大多依赖于老模式,即老一辈的传授和自己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农村80%的农民的信息意识缺乏。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由于种地经济收入少,不能养活孩子上学及家庭的其他开支都外出打工,很少有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而留在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因此必须将信息化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中去。为了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宣传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且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适当的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把有效的信息用于实践中去,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实践,让生产者尝到了信息技术的实惠,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意识。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信息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文章对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和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作了阐述,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技术,影响,对策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2

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中着重要作用。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信息化还比较落后。在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巨大相关性的启发下,本文试图对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作深入研究,挖掘了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农业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生产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农业基础服务水平、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相关性,当下社会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具体的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才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农业领域即将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疯狂渗透,农业经济必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1.农业信息化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

传统农业生产只限于小规模的个体化经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从而及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在产业链方面,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业与工业高度结合,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在信息化的`调动下,农业销售可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购买、销售、支付,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虚拟领域。同时还可以开辟以农业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

2.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产业结构提升

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信息参考,指引农业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供给完全由市场决定,只有充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才能让农业结构调整符合市场规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这些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

3.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资本、土地、劳动3个组成部分,传统农业中这3者联系非常单一,不能实现灵活的优化配置,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信息化通过对这3者的沟通互联,实现了3者的实时动态反馈,以信息化为中心,资本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科技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影响因素。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传播,对广大农业从业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有一次农业技术的革新,都会形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1.信息服务是关键——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业

不管是政府还是农业从业者个人,都要关注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必须有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市场的信息搜集与咨询服务,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指导农业健康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农村面貌发生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结合中国现有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是保障——提高农村基础建设水平

从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农村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网络,还包括农业信息网的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根本条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公路、通讯站、光纤、网络宽带等项目的投入。从软件方面来看,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种媒体资源,要在广播电视方面下大力气,通过一些涉农节目和农业信息服务节目来影响农民。通过丰富多彩农业节目引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普及农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农业从业者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7-01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农业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使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方面,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使其产业化,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增长,进而使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认识把握住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农村信息工程的开展和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地域广散性。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活区域分散,这些特征增加了农业信息化推广的成本和风险,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技术难题。

(二)内容复杂性。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层属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具有相当复杂的时空分布和产业特性,这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大、内容多,复杂性强。

(三)发展长期性。农民和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应用者和服务者,这种特定的服务对象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基层的推进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四)社会公益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技术匮乏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户最缺乏的是主要还是技术,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尤甚。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除了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还要使农业信息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如使用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可以指导农户选择最适合的作物品种和制定种植计划,进行最合理的灌溉,还能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做出预测,制定出准确的防治措施等。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前所未有的提升惠农力度。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快速实现了扩张,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但是农产品“卖难”、“价跌”问题日益突出,农民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收集整理分散在各地的农产品供需信息,以网上销售的方式,方便快捷地将农产品推销到有需求的地方,突破地域限制,远销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三)农业信息化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信息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生产各个环节,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虽然传统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也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增长,但不可避免的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保证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个流程紧密衔接,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抗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农业信息化可扩大农业产业化活动。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以及在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信息中介、定单农业、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结算、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农业信息活动产生推动。农业信息化也可以促使我国农业加入到国际竞争中来促进其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还会巩固延伸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从而引发农业新品种的产生,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范围并提高其发展水平,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五)农业信息化可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铺路石和润滑剂,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对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和执法监管服务平台,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业的市场化水平。自从我国加入 WTO 后,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还面临着国际产品的竞争,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充分掌握信息,科学地分析农业的市场形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为农户审时度势,精确把握农业市场的方向,为广大农民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 第三,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在网络上及时发布最新市场动态,实时监督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状况,确保各农业产业化组织正常运作,提供各种有助于农业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设备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指导,使其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大大地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三、研究结论

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科技知识,日渐成为体现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及组合、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物化才能创造使用价值,才能发挥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加快了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使农业生产经营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除了传统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外,大力推进和实施农业信息化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追求农业大发展的大增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和功能,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最终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茂生.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1-144.

[2]薛村波.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23-24.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4

关于信息化技术, 最早提出于1962年美国学者的关于信息经济的论述, 之后在各国都掀起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预测或者分析某个区域或者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的浪潮, 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关于信息化技术具体的模型方法, 前后有学者提出三因子多参数模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 都是被当今社会所经常采用的。

在我国国内, 一方面广大农民有着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技术的加入确实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

1. 农业结构的导向作用

由于农村交通的不便和文化水平的限制, 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掌握关于农产品所有的需求情况和竞争分析,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农业市场的不对称。具体表现形式是, 农户根据以往市场行情过多的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 使当年市场上该种产品供远大于求;加之农产品的利润较小, 价格控制并不能很好的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 最终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浪费, 甚至给农户的生活带来负担。如果能够使农户快速获取信息来源, 帮助他们合理的选择本年的生产计划, 将有效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

2. 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

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中, 比如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的使用, 帮助了农民提前做好种植计划和备选计划, 该系统也能根据农户所选的计划给予专业且科学的技术方法的建议, 比如除虫、浇灌等。

3. 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产品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农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情况。直接导致的问题是, 个别种类农产品的“卖难”问题, 从而给各农户带来了困境。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可以将农产品以各种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 有效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 实现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对接。

二、农业信息化可完善我国农业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持力量, 从各角度提供政策、技术、合作、监督等指导作用和规范化建设。我国今后的农产品发展道路, 不仅要实现国内的快速发展, 更要提高全球的竞争力水平。这就要求, 我国农民要对市场的动态具有基本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 朝着国际化农业水平的方向迈进。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这一想法, 不仅要提高农民本身的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也要由政府提供一些补助和支持, 让这一目标不要半路夭折, 从多角度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缩短我国农业向国际接轨的过渡时间, 从根本上刺激我国农业经济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信息化可优化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

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信息滞后、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因为加入了信息化等多方面的技术, 可以充分做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高效利用有关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常谈到的资源, 比如土地、劳动力和机械等, 如果能将他们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有利于降低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 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从产品供应链的链条上出发,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结合起来, 实现最优化控制, 才能达到1+1+1大于3的佳绩, 将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创新性建议

首先, 要建设相关的信息化设备, 扩大信息化网络的覆盖, 将有效的农业相关信息传达到农户的手里, 满足他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具体说来, 这部分的建设包括交通、通讯、邮电等, 形式上有电话、网络的遍及, 提高光纤与宽带的覆盖度。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 要定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查和更新换代, 保证信息传播的持续性。此外, 考虑到信息的来源鉴于广播信号等的输入, 所以也要加强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导向。在技术平台的搭建上, 要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 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 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共同开发, 打造一个综合的应用信息化平台。

五、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成为了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 需要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积极投入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也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农业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状态, 要充分总结以往的农业研究经验, 并加入信息技术的支持, 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刺激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经济增长,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2:31-33.

[2]陈振, 曹殿立, 梁保松, 马新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5) :12-14.

[3]俞守华, 区晶莹, 黄灏然.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03) :10.

[4]卢光明.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7 (06) :12-14.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进行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2.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2.4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了解我们的不足,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3.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6

(一) 农村信息化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信息化能够有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参考, 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引导作用。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 农产品的供给一般受市场决定。因而只有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才能让农业结构的调整符合市场规律, 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过,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也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才能更有效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二) 农村信息化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

传统农业生产只限于小规模的个体化经营,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使得信息与资源很难共享, 生产效率较低。在信息化条件下, 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 从而有效地解放农村生产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 农业活动可以引入智能化管理, 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 节约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三) 农村信息化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

在信息化条件下, 农业的产业链有望得到延伸, 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可以与工业进行高度结合, 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以往, 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 营销空间有限。通过互联网技术, 农民则可以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可以在网上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 寻找稳定靠谱的买家, 通过网络实现网上购买、销售、发货和支付。这不仅缩短了农民获得支付款项的账期, 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从而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 农村信息化能够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生产工艺, 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强农业生产效率, 从而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信息技术的独特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因此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技术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 减少交易成本, 扩大交易范围, 加快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应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强化农村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农村信息化要想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 必须首先要有基础设施的支撑。目前我国很多地区,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对此, 首先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 降低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可能。同时, 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和政策倾斜。同时, 也可以面对社会募集资金, 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乡镇企业资金。这样不仅加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也能够提高乡镇企业的社会声誉, 可谓一举两得。此外, 还需要从软件方面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 播放一些涉农节目和农业信息服务节目来影响农民, 通过丰富多彩接地气的节目来引起农民对信息化农业生产的重视, 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

(二)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行业。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只有重视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 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农业生产。因此, 政府首先要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汇总各类农业信息, 为广大农民提供最新最全的资讯。同时, 政府及农业从业人员需要关注农业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有一部分人需要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市场的信息搜集与咨询服务, 从而建立有效的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 为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

(三) 注重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建设农村信息化的核心力量, 有了合适的人才可以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作出指导, 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作出反应, 找到解决方案。对此, 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有经验、有技能的信息化人才, 为了鼓励人才下到基层农村, 可以给予一些精神和物质补助来提高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参与农村信息化工程的人员的培训, 包括村干部、农村技术员和农民, 让村干部懂得农业信息化, 提高其业务水平, 交流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使农民熟悉农业信息化及其操作, 使他们主动利用信息化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 以便能够更快的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7

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指信息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动力和基础资源, 信息科学知识、技术和相关咨询服务业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总而言之, 农业信息化可以描述为将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过程。

2.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它的信息化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 农业信息化会改变农业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传统的高耗、低效的生产结构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结构所替代, 以信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被改变, 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高,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因此, 农业信息化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其次, 农业信息化可以缩短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 加快农业市场化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的运用可以迅速的推广农业科研新成果, 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改变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 形成以网络为主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服务、销售运行机制。

第三,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变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 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的“农民”人数减少, 新型的懂技术、有知识、有头脑的农民越来越多, 投资农业信息产品、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而达到农产品增收和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这种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的模式获得越多地区和国家的认可。

最后, 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 还可以推动城乡经济良性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本文主要从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水平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几千年来, 我国传统农业一直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农业产量这种低级的增长模式, 在一段时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耕地面积有限, 人口增长较快的现实条件下, 这种产业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使农业向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现状。

我国的农民大多是分散的农户, 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取国内和国外市场中的农业信息, 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 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容易跟着风走, 在几年前, 一个村庄几户农家种植树苗, 市场需求很大, 效益非常可观, 周围几个村庄的农民看见之后, 都纷纷种植树苗, 几年后, 直接导致树苗市场饱和,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最后几角钱一棵树苗都没人买, 农民损失惨重, 这就是不懂科学技术、不懂知识, 不懂市场需求的结果。虽然, 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网站为农业经济服务,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不管是农业信息化的水平还是服务范围、种类等都远远落后英美发达国家, 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经营管理信息, 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3.农民收入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幅度一直低于人均GDP增长幅度, 进入21世纪后, 国家把农业问题放到了重要位置, 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富农政策, 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 但是, 从整体来说, 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农民收入较低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 信息产品供给不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除了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外, 政府也没有及时的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信息、市场供求信息, 使得广大农民群众无法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变化和相关的市场动态信息等,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不能完全的获取信息或者掌握信息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水平。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有关行政机关和广大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看不到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仍然把信息化简单的理解为做几个网站、打字等水平上;其次,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 在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资源建设、技术研究等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资源库;最后, 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现有人员素质偏低, 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不强, 这就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现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1.增强政府机关和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奠定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思想基础。

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是政府工作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用户是农民, 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提供者对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实行的具体措施有:一方面通过广播、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时效性、风险性等进行广泛的宣传, 提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站在农民的立场想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农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接受者, 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 主动了解农业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相关信息, 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收入水平。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

第一,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目前, 许多国家都已经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计划, 简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影响甚大, 发展高速的农业信息网络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信息网站, 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和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通过这个农业信息网络进行宣传,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第二, 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

从1990年看开始, 我国就意识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性, 开始着手建设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信息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农业数据库, 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需要继续开发各类农业适用的数据库, 如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的信息等。

第三, 农业信息技术研究。

农业环境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系统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的估产、土壤情况、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渔业资源等方面均可以进行监测、预报, 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在技术集成、系统决策的准确性方面仍需要加大演技力度, 以适应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3.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

要想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 光有良好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不行的, 还需要一支优秀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去实行。因此, 提高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首先, 要对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同时对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行为进行规范;其次, 与专科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加快人才的形成机制, 并且建立良好的实践环境,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最后, 加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力度, 对农业人员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之能更好的配合基层信息化人才的工作, 达到双赢的目的。

总而言之,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有关政府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把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配套的服务设施搞好, 有关研发人员加强对各类数据信息的研制、开发, 并将开发成果积极推广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提高自身组织, 积极需求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利用信息化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民, 沈正红, 王瑞金.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06) .

[2]刘珉.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10) .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8

1 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信息化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助推作用, 但这一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下面,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思考。

1.1 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都存在着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由于科学技术总是诞生于城市且在其推广到农村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广大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于农业信息化对自身生活条件的影响也没有深切的感受。另外, 在广大农村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那就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速度快、接受水平高的年轻人大多离开农村、离开土地, 选择到城市务工;而留在农村的多是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的中老年农民。这一现实情况导致农村的实际务农人员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不深、接受能力不强, 甚至先入为主, 认为信息技术高端复杂, 自己不可能掌握, 因此连尝试都不去尝试。正是因为对信息化的了解和应用受到主观认识的局限, 广大务农人员对于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丰厚回报不甚清楚, 因此, 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1.2 体制机制缺位

农村在各种体制机制上的缺位也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挥的一大因素。从政府层面上来看, 虽然信息化建设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相关的管理体制、领导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尚不完善;虽然国家专门成立了信息产业部, 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尚需时日。目前, 各地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 没有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目标;而且相关管理部门履职的责任感不强, 很多“烫手山芋”没人愿意碰。

1.3 优质人才缺乏

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信息化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 既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又应懂得信息化技术。只有同时具备农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人才能成为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然而, 现实却是: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自身缺乏培养复合人才的能力, 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去引进外来人才, 这导致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 难以建成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一方面, 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 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另一方面, 信息化专业人才多数不愿来到偏远山村发展,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兴趣不大。由这两方面导致的人才缺乏问题正成为制约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 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信息化技术具有强大的力量, 如果运用得好, 能够对农业经济的提质增效发挥极大的作用。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信息化如何助力农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加大扶持力度

要想发挥农业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必须首先确保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其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援助上。首先, 国家应在政策制定上向农业倾斜、向农业信息化倾斜, 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决心, 树立农民投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其次, 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尤其要确保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同时激活多元投资渠道, 丰富资金来源,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后, 国家还应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工作, 降低农村引进高端信息化技术的难度。

2.2 规范农业信息

现代农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化的科技信息服务, 还需要各类市场信息服务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服务。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需求量, 对于农业信息的规范势在必行。农业信息规范, 管理体制是一方面, 沟通机制是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标准化管理是完善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是目前摆在农业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2.3 重视人才培养

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 人才是必须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对人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人才培养, 首先应关注人的思想认识。由于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度不高, 因此, 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强农业信息化推广工作, 使之深入民心, 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其次是素质的提升, 各级农业相关部门, 特别是基层农业单位, 应积极建立一套系统的培训制度, 采用多种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举办农技讲座等活动为村民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使农民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最后, 要从整体上建立一支强大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特别是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农业的基层干部, 使他们发挥带头人作用, 对农民进行具体的生产和经营指导。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曲折和困难。为使农业信息化加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助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各级政府的支持、体制机制的完善以及优质人才的助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相信,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农业信息化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摘要:传统的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方式“输血”已经快到尽头, 这一背景为农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通过信息技术扶持让农民自己“造血”成为一种新式的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此,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完善管理体制和沟通机制, 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 努力将农业信息化打造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参考文献

[1]赵慧清.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7) .

[2]邓远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财经政法资讯.2007 (4) .

[3]杨沅瑗.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9) :132-135.

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分析 篇9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并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成果,更快捷更高效的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全面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利用这些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促进传统农业的迅速改造,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及其管理决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各方面水平来确保农业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将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贯彻农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研究全过程,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升级,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以往传统的农业在种植方面都会按照政府的安排进行种植,农民对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都不了解,不懂得分析与选择,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往往会造成盲目种植致使农作物滞销,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市场上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在一些农村地区,不仅是农民自身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地区领导人员也是如此,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步骤、体系建设都不了解,盲目利用计算机进行体系建设以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使得信息体系建设失败,此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使得他们利用计算机了解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约束,农民只能种植自己长期以来种植的农作物,无法从事其他作物种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主观因素之外,还要客观因素制约人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如设备不健全、缺乏专业知识、资金投入短缺等。

(二)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人才随着需求的增加不断增加,信息化人才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亦是如此,现阶段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使得其待遇差专业化人才更加不愿驻扎农村地区,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现阶段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知识更是缺乏,地区之间差异不断拉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进而就不能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使得农产品种植与市场脱节,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会使得信息采集途径狭窄、信息正确率低,出现基层信息孤立现象,此外还会造成农村信息来源单一,影响农民的选择,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规划与实施

根据最新搜集的信息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与规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通与传递,各部门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科技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解决农产品方面的技术难关,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得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节约了一定的资源。

(三)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在农村各地区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各个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利于网络体系的健全,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农民与市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农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资源的浪费,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

要采取培训与管理等有效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农业信息技术不断研究,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进行招标等手段引进外资,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农产品多样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五、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如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但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仍然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艳波.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08)

[2]田春玉.推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0(06)

基于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应用现状;促进策略

引言

我国身为一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突出显现出传统农业生产效率、质量低以及市场动态把握不明确等弊端,于是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被提了出来,农业信息化也在不断地被应用。通俗地说,农业信息化即是以信息网络为传播媒介,将农业的各项政策、技术、科研成果、市场动态等信息传递给农户并应用,以便于其掌握第一手资源,从而促进农业增收、降低农业损失,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覆盖面广的农业信息网络。信息化农业掀起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其属于新型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仍需不断探索。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

如今一些地区发展信息化农业收效甚佳,尽管如此,其应用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本较高,使用效果较差

农业信息化需要以网络为基础,然而网络的使用及设备的维护费用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成本较高的投资,并且由于缺乏指导再加上农民知识、意识的缺乏,即使实现了农业信息化,总体来说使用效果却差强人意,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不仅未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2、管理水平偏低,信息队伍建设不足

管理不到位、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完善是另一弊端。例如缺乏专业的信息收集团队,就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化管理不严格,就无法发挥其高效质优的效用;市场形势分析不准确、专业技术不达标、经验不足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表示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亟待改进。

3、农民缺少现代化信息意识

据调查显示,如今我国有相当多数量的农村宣传农业信息资料的方式是广播、发传单、开大会等传统形式,而利用网络这一途径的则很少,这一结果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出了大部分农民现代化信息意识薄弱的特点,另外,由于农村受封建迷信的毒害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固步自封,且农民的素质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推陈出新比较困难,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二、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诸多问题,给出相应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如下:

1、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

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统筹规划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政府的统筹规划意识与计划执行能力能夠有效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做到工作的全面协调,渗透到农业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保证项目的保质保量完成。另外,政府是农业政策的监督者与制定者,各地政府部门拥有强烈的统筹规划意识,才能够在政策的执行与计划的制定方面兼顾到各方各面,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农业信息化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未来农业的必走之路。人才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前提,农业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一支完备的、多功能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其中不仅包括专业素质强的技术及服务人员,还少不了素质高的农民等基层人士,于是提升公民的素质培养是必要的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素质培训及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最终目标。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制定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谋划,强化农业科技、教育、经济信息 网络建设,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3、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具有前瞻性,同样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只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即是发展而已。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管理成本。在信息化农业中,将各项新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技术中,百利而无一害,例如通过环境监测、天气预警等获取外界环境状况,利用数据评估系统做农产品供销数据分析,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规避了来自自然界以及市场的风险,帮助稳定农产品的物价涨落,因此信息技术的融入是明智的选择。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农业转型的助力剂,其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其一是推动农村迈向小康的步伐——农业信息化广泛涉猎农业的相关信息,形成农业信息网络,有利于农民及时获得农业信息,新技术的引入又促使农业转变等等,即时信息的获取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步伐向小康社会迈入;其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的转型——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知识的普及,知识的增长将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告别过去的“依经验做事”,做到真正的“懂”,从而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养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型农民;其三是能够合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仅只有实体的东西才叫做资源,信息、知识同样也资源,其属于大众所共有,而农业信息化的实行有效地促进了虚拟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整体社会资源总的利用率;其四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从根本上说,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即是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则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农业信息一体化的设计全面充足的考虑到农作物及农产品的管理、营销等,最大化地实现产品的效益;其五是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业信息化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部分转移,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其六是促进农业增收——农业信息化的直接效益就是促进农业的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语

综上,信息化农业属于创新型农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随时纠错以发挥其最好的效用。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需要长久的时间积累,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查漏补缺并纠错,只有这样最后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力,进而收获不可思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张芸,姚玉霞.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图像库分析与建立[J].农业网络信息,2008,(12):18~20.

[2]张海云.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9):41-42.

[3]刘彦杰.刘博.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0(10):78-79.

农业经济信息化 篇11

11月7日上午8点30分, 集中调研活动在丹东宾馆正式启动, 辽宁省农委、丹东市政府领导先后致辞, 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活动伊始, 部分地区代表介绍了本地农业信息服务情况。

辽宁——信息架金桥

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主任牟恩东介绍了辽宁12316发展的具体情况:“农民的体验是信息工作的标准。12316是一个载体, 承载了大量的服务内容。辽宁通过12316将政府、专家与农民连接起来, 直接满足农民需求, 服务直达农村。12316的工作者们通过8年的努力, 将其打造成农民信任和依赖的热线, 而热线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热线要达到简单、节本、增效的效果。12316是一座深埋的金矿, 等待着我们深入挖掘;未来, 我们要把12316打造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农民认可的农业品牌, 这也是政府需要树立起来的品牌。”

浙江、福建——短信惠农与世纪之村

浙江省代表介绍了当地特色农业信息服务12316农民信箱的运行情况, 该省通过短信群发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实现公共农业信息资源在农户中的广泛共享, 惠及该省千万农家。福建省代表介绍了当地“世纪之村”的运作经验。

丹东——12316坐席延伸直达乡镇

丹东市代表介绍了此次活动将要调研的区域远端坐席的建设情况, 包括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植入12316服务、市县虚拟平台、乡镇远端坐席、基层农技推广站与信息服务的融合等多项建设模式。通过12316坐席在基层的延伸, 让信息服务更贴近农家, 更具有地区针对性, 服务更加及时准确。

活动中, I T企业和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的农业信息服务理念与建设运营模式。将创新与技术融合, 发挥通信企业的优势, 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为农民用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通信体验, 让农业服务更加智慧化, 是通信企业代表们对农业信息化的未来规划与郑重承诺。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在听取各方代表的发言后作总结讲话, 在讲话中, 张合成司长回顾了12316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充分肯定了12316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细致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阐明了12316在未来的建设与服务方向。

11月7日下午, 各方代表赴丹东基层农村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 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当地工作人员就12316服务工作的详细介绍, 同时提出了很多问题。

考察第一站:丹东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

社长马廷东为代表们详细讲解了12316远端坐席开通后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产品销售的具体效果。图为马廷东社长与代表们进行交流。

考察第二站:东港市北井子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在北井子镇, 由专业的农业技术员担任咨询分析师, 并直接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本地农业工作者解答当地农业问题更为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图为咨询分析师向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演示12316远端坐席操作。

考察第三站:东港市新兴街道办事处土方南村第二村民组信息站

在这个借助小卖部建立的信息站里, 电脑、电话、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在这个村民们经常聚集的场所开展信息服务, 信息传播更迅速、更有效。图为东港市农经局副书记邢春炜向代表们介绍信息站的具体运作情况。

考察第四站:东港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东港市目前已设有4个坐席接听本地农民的咨询电话。图为代表们参观服务中心12316坐席。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调研活动, 汇聚了农业部和各省的农业信息同仁, 吸引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支撑服务企业和专家;这是一次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们思想的碰撞, 汇集各省成功经验, 集中学习与交流;这是一次对实际工作的研讨与验证, 肯定了12316的建设与服务;这是一次对农业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探索, 总结经验、分析问题, 着眼未来、布局谋篇。

上一篇:新型房车下一篇:混凝土灌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