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模型(精选10篇)
B/S模型 篇1
0 引言
煤矿的事故信息主要包括事故的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事故经济损失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等。事故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现场采集,再经专门管理人员录入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还包含了煤矿的基本生产信息以及人员基本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库的建立为煤矿生产部门与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沟通的桥梁,煤矿的安全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明确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并提出及时有效的措施。
1 B/S模式及预测模型选择
1.1 B/S模式概述
系统选用B/S模式开发煤矿事故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相对于C/S结构而言,三层结构的B/S体系结构是把原来在客户机一侧的应用程序模块与现实功能分开,将它放到Web服务器上单独组成一层,而客户机上只需安装单一的浏览器,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克服了C/S两层结构负荷不均的弊端,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1]。
1.2 预测模型选择
目前安全事故预测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灰色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趋势外推法、最小方差预测法、马尔柯夫预测法、模型法、指数平滑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灰色预测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法,本系统应用灰色预测法编写函数实现事故的预测[2,3]。
2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2.1 灰色预测法原理
采用灰色残差预测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为:
(1)用残差数据建立残差模型;
(2)用残差模型修正GM(1,1)模型,生成残差模型。
基本模型GM(1,1)模型原理:
设有原始序列x(0)(t)=[x(0)(1),x(0)(2),x(0)(3),…,x(0)(n)]对x(0)(t)进行一次累加得到序列x(1)(t),建立GM(1,1),其微分方程为
式中,a,u为待定参数,a为发展灰数,u为内生控制灰数,可根据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其参数向量
γn=[x(0)(2),x(0)(3),…,x(0)(n)]T (2)
由此可得到预测模型为:
同理建立残差模型,然后用残差模型修正基本模型,最终达到事故预测的目的。
2.2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检验
2.2.1 预测模型建立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建立了事故基本信息表,该表主要记录了每年事故的发生情况,包括事故的发生地点、经济损失、事故的伤亡人数等基本的事故信息。现以我国煤矿近十年来每年的总死亡人数为预测基础数据,下面根据表1数据进行预测的计算。
表1数据为基础预测数据,得到初始一维数组X(0)(10)={5798,5670,6995,6702,6027,5491,6072,3786,3210,2700},构造累加后生成新的一维数组X(1)(10)={5798,11468,18463,25165,31192,36683,42755,46541,49751,52451}。构造矩阵B和数据向量Yn,得出结果如下:
Yn=[5670,6995,6702,6027,5491,6072,3786,3210,2700]T
依据得出, 根据累加值X(1)(i)微分拟合模型建立GM(1,1)模型
2.2.2 预测方法可靠性检验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是指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选定模型之后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合理,只有经过检验的模型才能用来预测。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有三种方法:关联度检验法、后验差检验法和相对误差大小检验法,对于模型的精度检验往往采用三种方法结合检验[4]。
(1)关联度检验
关联度检验属于几何检验,通过考察模型值曲线与实际值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定预测模型的精度。几何形状越接近,变化趋势也就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
以实际数据X(0)(i)为参考序列,则Y(0)(i)与X(0)(i)的关联系数为[4]:
从关联系数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预测值序列与实际值序列在各点的关联系数值,结果多且信息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可以将关联系数集中在一个值上体现出来,也就是灰关联度。计算式及结果如下:
根据预测模型的使用标准可知,当灰关联度的值大于0.6时模型可用于预测,固本文实例应用灰色预测法进行预测可以得到较准确的预测值。
(2)后验差检验
后验差检验属于统计概念,它是按照残差的概率分布来进行检验的[5]。设实际数据序列X(0)及残差序列ε(i)的方差分别为S
指标C和P是后验差检验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C值越小越好,C小说明S1大而S2小,即原始数据离散程度大但残差离散程度小,也就说明尽管原始数据很离散,但是模型所得的计算值与实际值之差并不太离散。指标P值越大越好,P越大表明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给定的0.6745 S1的点较多,即预测值分布比较均匀。本实例中的P值为0.8。根据模型精确度等级判定标准可知本模型可用。
(3)相对误差大小检验法
相对误差检验法的计算方法如下[6]:
计算残差,取得残差序列,本文实例中残差序列为ε(i)=(e(1),e(2),…,e(i),e(10))(其中i=1,2,…,10)。经计算得残差序列为ε(i)=(0,-0.1267×104,0.0529×104,0.0664×104,0.0399×104,0.0242×104,0.1189×104,-0.0793×104,-0.1049×104,-0.1272×104)计算相对误差,得原点误差为:
3 煤矿事故预测模块功能的实现
3.1 功能模块设计
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为事故信息按条件查询、事故信息统计功能、事故信息的添加和删除、事故信息预测及趋势图显示这四个主要模块。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事故信息的查询模块提供了不同时间段的事故信息查询,这为工作人员找出不同时期生产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例如查询输入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并选择查询事故性质为顶板事故,如果查询结果显示这一年间顶板事故发生占这一年中事故发生起数比例较大,则说明煤矿的顶板存在安全隐患,据此应当加强对顶板事故的防治。
事故信息统计模块主要实现按伤亡人数、事故类型、百万吨煤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分别统计出年总伤亡人数及总伤亡人数,同一种事故类型的年及统计年限内的总伤亡人数,统计年限内的煤矿百万吨煤死亡率等[7,8]。
3.2 数据库建立
该模块数据库建立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平台,依据功能模块的设计需要建立事故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信息表、煤矿伤亡事故情况表、伤亡人员信息表、事故统计表等。数据库各表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如表2所示。
3.3 数据库接口及模块功能实现
3.3.1 数据库接口技术
数据库建成后开始在visual studio 2010软件开发平台搭建系统,选择新建一个Web应用程序后,默认自动创建一个Web.config文件,此文件包括默认的配置设置,系统的其他程序文件都继承它的配置设置[9]。定义数据库连接接口主要程序为:<connectionStrings> <add name="默认连接"connectionString="Data Source=XXX;DataBase=changcun; UID=sa; PWD=sa1;"providerName="System.Data.SqlClient" /> </connectionStrings>.程序定义了Data Source是所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名称,DataSource定义了数据库名, UID和PWD分别是用户名和密码。
3.3.2 登陆界面的功能及结果演示
该模块根据煤矿事故信息管理的要求设定了用户身份验证界面,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保证了事故信息后台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0]。系统会根据登陆界面输入的用户类型规定用户的权限,进入系统后可以选择事故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应用该模块的功能,登陆界面和功能选择界面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3.3.3 事故预测模块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应用灰色预测法,即建立GM(1,1)模型利用原始数据预测出未来一年或者是未来几年的事故伤亡情况。具体的预测步骤如图4所示:预测模块依据查询出的事故数据结果来预测未来的事故信息。例如预测2012年的事故死亡人数,可将前十年的事故死亡人数作为预测基础数据,即通过条件查询功能先查询出2002年到2011年间每年的事故死亡人数,然后将基础数据带入到后台编写好的预测函数程序中,最后将计算结果显示在网页上。
趋势图显示模块分为事故死亡人数预测结果折线图、按引发事故的原因统计的事故死亡人数柱状图等。以折线图为例,先选定事故查询的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点击查询按钮后显示出事故预测基础数据,然后点击预测按钮即可触发后台的程序,将预测基础数据代入到预先编写好的预测函数中得出预测结果。最后点击事故死亡人数趋势图即可显示出选中时间段内事故死亡人数的折线图并显示出预测年份的死亡人数。
模块的工作流程是:用户以浏览网页的形式登陆主界面,即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界面,登陆后选择事故信息管理模块。用户可以利用页面操作按钮对页面进行各种操作(如按条件查询、录入、统计、预测、删除等)和事故趋势图显示[11]。模块的功能界面如图5所示。
4 结论
(1)本系统以SQL server 2008软件建立的数据库为数据基础,系统网页可以通过点击按钮调出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依据网页浏览者身份的判断,限定浏览者对数据的处理权限(添加、删除,修改)。
(2)该系统软件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完善,加强了煤矿的事故信息管理能力。
(3)系统将查询得到的数据与图形的动态显示在同一页面实现,将数据更直观的显示给工作人员。
(4)系统实现了在线预测功能,即将查询出的数据通过后台的预测函数预测出未来一年或是几年的事故信息情况,预测结果会显示在事故预测趋势图上。
(5)采用关联度检验、后验差检验及相对误差大小检验的方法检验模块预测功能是否可以用于预测煤矿事故相关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块的预测功能预测煤矿事故相关数据准确性较高。
摘要:为了使煤矿管理者能直观便捷的掌握事故的相关信息,事先掌握煤矿安全状态的优良,利用B/S模式和灰色预测理论,针对煤矿事故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分析验证灰色预测模型应用于煤矿事故预测的可靠性。最后,以c语言为基础编程语言,利用Visual Studio2010和SQL server 2008软件设计和开发了煤矿事故预测模块,实现了煤矿事故在线管理与预测功能的可视化。
关键词:煤矿,事故信息,灰色预测法,数据库,B/S
参考文献
[1]邓奇根,曹庆贵,王燕.B/S模式的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开发[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1):27-28,39DENG Qi-gen,CAO Qing-gui,WANG Yan.B/S mode forth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e safety information system[J].Th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ng,2006,33(1):27-28,39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包磊,秦小麟.数据库时空选择性查询的灰色预测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0,38(12):61-64BAO Lei,QIN Xiao-lin.A grey estimator for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selective queries[J].Huazhong Univ.ofSci.&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8(12):61-64
[4]张军.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3
[5]胡金杭.灰色系统理论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8):94-95HU Jin-hang.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inmathematical model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2007,(8):94-95
[6]王丰效.基于相对误差极小化的灰色组合预测模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15-17WANG Feng-xiao.Grey combination forecast modelsbased on relative error minimize[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18(3):15-17
[7]陈娟,赵耀江.近十年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J].工程管理,2012,(3):137-139CHEN Juan,ZHAO Yao-jiang.Chinese coal mine acci-dent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recent tenyears[J].Project Management,2012,(3):137-139
[8]程亮平.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工业环保与安全,2007,33(3):56-57CHENG Liang-ping.Development analysis on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 of casualty accident statistics[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33(3):56-57
[9]李春林.Web数据集成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2,(9):30-31LI Chun-lin.Web data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J].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2012,(9):30-31
[10]文广超,邓寅生,余永强.煤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8(3):50-52WEN Guang-chao,DENG Yin-sheng,YU Yong-qiang.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for coal mine[J].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8,28(3):50-52
[11]马新娜,邸书灵,等.基于B/S的煤矿信息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的设计和实现[J].工矿自动化,2006,(4):69-70MA Xin-na,DI Shu-l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al mine power managemen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B/S[J].Industrial and Mining Au-tomation,2006,(4):69-70
B/S模型 篇2
关键词:C#;.net;C/S;B/S;职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9
上世纪末,随着分布式计算模式和可视化开发工具的推广,分层架构的软件开发模式逐渐显现优势,C/S架构就是最主要的代表。之后,伴随Web检索技术和网络分布式对象技术等发展,B/S架构凭借其快速开发、易维护等优势得到中小型项目的青睐。当下而言,网络软件开发项目要么属于C/S架构,要么属于B/S架构。
本文首先对C/S架构和B/S架构进行了深入剖析,之后基于C#和.net平台,对网络型软件开发的国内职场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预判。
1 C/S架构与B/S架构的诞生
1.1 C/S架构
C/S架构是Client/Server的缩写,即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提出[1]。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分布式计算模式(数据和应用程序跨越多个终端PC)的兴起,C/S架构得到了大量应用。
C/S架构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降低系统的通讯开销。服务器通常采用高性能的PC、工作站或小型机,并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而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1.2 B/S架构
B/S架构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架构,是美国微软公司最早研发提出。有趣的是,B/S最初的名字并不是“B/S”,国外称其为Web应用,是国内一些公司“发明”了“B/S”这一名字。
B/S架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利用不断进步的Web浏览器技术,结合脚本语言(VBScript、JavaScrip等)和ActiveX技术,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轻量级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2]。
2 C/S架构与B/S架构的对比
本文从十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比较[3]。
(1)硬件设施。C/S部署在企业的专用网络,即局域网。B/S部署在广域网上。
(2)安全性。C/S面向固定的用户群,安全性强。B/S面向是不可知的用户群,安全性弱。
(3)业务侧重点。C/S偏重于业务流程化,系统运行速度要求不高。B/S侧重于用户体验和性能优化方面。
(4)交互性。C/S一般是中央集权的模式,交互性弱。B/S赋予用户较多的信息量,交互体验更多。
(5)稳定性。C/S的技术相对成熟,软件稳定性高,适用于软件稳健要求高的项目。B/S软件的更新迭代快,用户不可控性高,稳定性弱。
(6)自定制能力。C/S大多提供较丰富的自定制功能,功能完备。B/S只提供既定的功能,客户只能被动享用一定的服务。
(7)维护升级成本。一旦发生需求变动或版本发布,C/S必须要同时更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升级慢,成本高。B/S绝大部分的核心工作在服务端实现,故在服务器端做更新即可,维护成本相对较低。
(8)平台移植性。C/S跨平台实现较为困难。B/S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平台移植性好。
(9)开发周期。C/S基于某种平台(如Windows)进行开发,开发周期长。B/S基于浏览器技术,开发周期短。
(10)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C/S要求开发人员自己去处理事务管理、消息队列、数据的复制和同步、通信安全等平台知识和IDE知识。B/S要求开发人员侧重于浏览器编程,相对而易于掌握。
3 建议与预估
对于C/S和B/S的软件开发,笔者有幸都有数年经验,以C#为例,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1)从事B/S架构的开发人员,需要掌握互联网编程知识。Htm,Javascript/VBScript,CSS,Asp.net,C#等Web开发编程知识是必要的,浏览器的版本兼容性问题是家常便饭,熟练掌握一门Javascript架构(如JQuery)有助于快速开发,另外活用数据库知识和脚本知识来解决大数据访问也是业内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知名企业大多会对开发团队有进一步划分,如脚本前段开发,数据库DBA等职位,技术类的高级开发人员至少要有一门专攻领域。企业和猎头都喜欢有特长类的技术人才,深研型人才往往能少走一些弯路。
(2)从事C/S架构的开发人员,除了业务和开发语言知识外,需要多关注平台知识。使用基于C#的.net知识,必然要捆绑微软这棵大树,对于其开发的IDE,OS,Office等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C/S架构针对Windows编程,需要开发人员了解诸如消息队列MQ和Services等平台知识,对微软MSDN要有较深入研究,要知道如何从微软查询或询问相关细节知识。相较于B/S架构的开发,C/S架构更容易遇到很细节的技术难题,开发人员要学会怎样获取和验证这些冷门知识。
(3)薪资方面,平均而言,C/S开发人员略高于B/S开发人员。原因是C/S架构软件大多对企业资金有要求,且对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也略高,这样C/S大多被外企大型公司所使用。大型企业的薪资相对较高,时间自由,适合于侧重工作规律稳定的开发人员。
(4)无论哪个领域,哪种开发语言,只要研究够深入就能成为专家,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技术领域的研究深度永无止境,开发者不能止步当前,必须与时俱进,保持技术领域的敏感性。
(5)对于有入外企或技术移民意向的开发者,精通某一门外语是必要的。精准的沟通能力才能帮助开发者实现梦想,多练多说,也可以参报知名的语言培训机构,从而获得帮助。
(6)软件知识日新月异,开发人员要保持好的心态,了解时下热门知识,为可能的技术变革做准备,如当下盛行的IOS和Android开发知识等。
综述而言,从互联网应用、系统维护成本等方面考虑,B/S要比C/S强大;但在运行速度、数据安全、人机交互等方面,B/S又远不如C/S。例如,对于以浏览为主、录入简单的应用程序,B/S技术有很大的优势,现在全球铺天盖地的Web网站就是明证;而对于交互复杂的ERP等企业级应用,B/S则很难胜任,从全球范围看,成熟的ERP产品大多采用C/S架构,B/S的ERP产品较少。总之,C/S的强项,便是B/S的弱项,反之亦然。目前而言,两种架构模式并驾齐驱的状况仍将长期保持。
参考文献:
[1]Robert Orfali,Dan Harkey,Jeri Edwards.Client/Server Survival Guide.Wiley Press.1999.
[2]Christine Hofmeister等,王千祥等译.实用软件体系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Douglas Schmidt等,张志祥等译.面向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Len Bass,Rick Kazman,Paul Clements.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12.
作者简介:王舜(1982-),男,山东临朐县人,江苏大学硕士生,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中级职称,工学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
B/S模型 篇3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环境。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在于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
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教务信息而设计的。
在学校中教务科分管着成绩、报名这两项重要的工作,而该工作涉及到了全校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要原始的管理办法收集信息、统计信息,那将要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还不一定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完整,而用计算机管理则和事倍功半。归纳起来,好处大约有以下几点:
(1)可以存储历届的学生成绩、每学期的选修情况,安全、高效;
(2)只需借助老师的个人电脑和学校已有的资源(机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可以迅速查到、统计所需信息。
本系统模式如下图所示:
2 系统的设计分析
首先用客户端软件在开学前导入新学生的信息和该学期的课程信息。然后在考试前动态生成相应的成绩表,发布到网上,任课教师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就可以录入自己所教班级的成绩。最后通过客户端软件分析每个班的成绩曲线、打印成绩统计报表、成绩分析报表。
另一方面在学期末结束前的两个月将下学期的选修课安排情况导入到数据库中,然后安排学生在机房中报自己下学期想读的课程,最后在客户端进行调整分班。
数据流图如下: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设计时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然后再把概念模式转换成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使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
成绩管理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全校名单表(班级,学号,姓名,备注)
教师信息(所属班级,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期中,期末,学分)
班主任(所属班级,班主任,所属专业,学期,年级,人数)
密码表(工号,姓名,密码)
由全校名单表、教师信息、班主任表的数据可以动态建立该学期每个班的成绩表,并将学号、姓名导入到每个表中。教师通过密码验证可录入自己所教课程的成绩。
选修课报名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学生信息(班级,学号,姓名,密码)
选修课报名表(班级,学号,姓名,自愿1,自愿2,自愿3)
选修课科目安排表(科目名称,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内容,安排时间,教师,招生人数,已报人数)
学生通过密码验证可填写自己的三个自愿,然后管理员再进行调整。
E-R图如下:
4 系统的具体实现
该系统软件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用ASP编写的前台客户端、和用DELPHI编写的后台管理。(源代码略)
4.1 前台设计主要包含:
(1)数据库的连接。这是该系统中的一个连接纽带,其他所有模块都要通过它来连接数据库。
(2)登录。在该模块中包含三种用户(班主任、教师、学生),在此对所有用户进行验证,从而得到各自的操作界面。
(3)成绩录入。该模块包括期中、期末、补考、选修课成绩录入,由教师先选中要输入成绩的班级,在窗体中显示该班所有学生的学号和姓名,由老师填写分数或没有分数的原因(作弊、旷考、缓考),并大概验证老师是否输入错误,如:大于100分、漏添等。
(4)成绩浏览。该模块可以看到自己所教班的所有成绩、起到和别的科目简单比较的作用。
(5)选修课报名:该模块是会将所有的选修课情况(课程名、课程介绍、教师介绍等)放到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后作出决定。
(6)退学处理:该模块是由班主任来处理退学的学生,如此成绩表中就不会有他的信息了。
4.2 后台设计主要包含:
(1)建立成绩表:在该模块中动态建立每个班的成绩表。
(2)班级成绩浏览:在该模块中可以选中班级查看所有科目成绩的分布图,以便分析该课程是否正常进行。
(3)报表打印:该模块中可以打印各班成绩表、成绩分析表、补考通知单、和重修准考证的打印。
(4)选修课名单调整:该模块是根据教学班需要的人数和学生的三个自愿,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局部调整进行分班。
(5)学分管理:该模块是对学生修的学分进行统计、接收重修学生的补考报名。
(6)数据维护:该模块主要是数据的导出、数据到入、建立基本信息。
(7)系统维护:该模块主要是对程序桌面、时间等的维护。
摘要:本教务管理系统是根据现代化校园的发展而设计的基于ASP、DELPHI、MSSQLServer2000的教务管理系统,本系统可以方便老师、学生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已实现任课老师成绩录入、班主任成绩查询、学生网上选修课报名。还可以进行班级内成绩分析、成绩报表打印等功能。
关键词:ASP,DELPHI,MS SQL Server2000,信息录入,信息查询,报表
参考文献
[1]Julian Bucknall(美).Delphi算法与数据结构[M].中国电力出版社.
[2]郑荣贵.Delphi6网络与数据库编程百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
基于B/S架构的软件项目开发 篇4
关键词:B/S架构;C/S架构;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1 前言
随着Web的蓬勃发展,网络结构模式也开始改变,B/S架构也就孕育而生。由于传统的C/S网络结构模式存在着种种问题,从而促使了B/S架构的兴起。人们在基于C/S架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模型的结构,也就是对C/S架构的一种改进。随着B/S架构的广泛应用,掌握和了解B/S架构成为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的必须具备的知识。
1.1 C/S架构
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给客户机端与服务器端,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早期的应用软件开发中,大多数软件系统是把C/S架构作为设计标准的第一选择。C/S架构的的交互性强、可靠性高、有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其客户维护成本高,工作量大,软件升级比较麻烦。
1.2 B/S架构
Browse/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它是在原有的C/S架构上进行了扩展。B/S构架的软件系统特点:浏览器只需安装在客户机上;服务器端则安装数据库(DB,Data Base)、客戶层浏览器和所有的数据;从逻辑上可分为三层,客户层浏览器、WEB服务层和DB服务器层。
客户机层的作用是实现用户界面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浏览器显示从Web服务器端传输来的数据,然后用相应的HTML标记和CSS来实现。不仅如此,浏览器还得读取用户录入的数据,然后把校对后的录入信息上传于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层是B/S的主要功能实现,其主要负责分析并处理由客户端浏览器传送来的数据,执行其相应的程序并把结果传回于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不只是为客户端服务,它还调用有关的数据访问接口对象来访问DB服务器中相应的数据,所以Web服务器层拥有大量的数据访问对象例如COM、ADO等。
DB服务器是核心,为其他技术提供访问DB的技术,并且可以完成对DB的各种操作,比如修改、删除、查询DB等功能。DB服务器是服务于Web服务器,按其请求从DB中提取或者删除相应数据。
1.3 B/S架构软件和C/S架构软件的区别
B/S架构和C/S架构有很多不同之处:硬件环境、对安全的要求、软件重用,用户接口、处理问题、系统维护、信息流、程序的架构等。C/S的传统客户服务器两层架构具有升级难、灵活性差、维护工作量大等缺点,已经难于满足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要求。而C/S被B/S所取代最大的原因就在于B/S架构的客户端免维护,节省了成本,适用于大多数的用户群,适应各种情况。
采用B/S架构来设计和开发软件优势在于:(1)无需开发客户端软件,维护和升级简单方便,只要把完善的功能集中于Web服务器,依据不同且多样的功能设置好对应组别的用户权限就行了;(2)跨平台操作也是B/S的优势,任何一台机器只需要安装有IE、360等浏览器软件就可以访问系统;(3)因为B/S架构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所以B/S架构的限制也很少。
总之,B/S架构在根本上弥补了两层模式的C/S架构的不足,是应用系统体系架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2 B/S架构软件的实际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基于B/S架构开发的软件,其在通信、管理以及OA等很多行业应用广泛,如网上银行、城市消防联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下面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来说明一下基于B/S构架的软件开发。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B/S架构的Web应用系统,用户可以在客户端使用浏览器给指定的Web服务器提出服务的请求,Web服务器通过HTTP协议把所需文件资料传给用户,且在浏览器上显示出来。该系统主要有两种用户:学生与系统管理员,把其分成两个模块:学生模块与管理员模块,独立设计2个模块的功能,再将他们融于总的控制模块中,其功能可因用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学生可以用学号来查询成绩、班级等相关信息。同时,管理员可通过Internet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修改、录入、删除等操作。此外,管理员不仅可以查看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年级、学籍等,还能够对成绩、档案和课程安排等信息进行简单的管理。
2.1 B/S软件开发工具
B/S软件开发同网站开发一样,需要利用很多前后台开发工具,现在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具列举如下:
ASP(Active Server Pages)指动态服务器页面,是微软开发的一个脚本程序来替代CGI,能够和DB与其他程序进行交互。ASP内含于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互联网信息服务),可把VB SCRIPT或JAVA SCRIPT语言编写的服务器端脚本嵌入Web页面。在ASP中利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s)可方便地访问DB,并有效地对DB进行处理。
该系统采用的是MS SQL 2000为DB系统,微软Windows2003服务器版本系统是其操作系统,IIS5.0/6.0是其Web服务器。
2.2 B/S架构的实例设计
经过上述分析,可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成三层结构来实现,如图2所示。
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Web服务器层的程序设计是整个系统开发的主要部分,其是由Windows Server2003和IIS与全部的学生处理程序ASP文件和.htm文件构成。当某个学生在客户端要求查询信息时,由HTTP协议向服务层处的IIS要求下载文件,IE所要求下载的文件会经过ISS判断,如果是ASP文件,ISS就会执行该文件并把执行的结果返回于IE,如果不是,则直接将文件下载给IE。
以上是基于B/S架构软件项目开发设计中的一个实例,由于篇幅限制,我就不详细说明其他部分设计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B/S架构软件项目开发是互联网发展的形势所趋,从实际应用中,可以看出B/S架构管理软件更为高效、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苗壮.基于WEB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2]肖满生.基于ASP技术和B/S构架的Web应用系统设计模型[J].中国高教论丛.2003
作者简介:赵巧玲(1991-),女,四川绵阳人,本科,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浅谈信息系统中的C/S和B/S 篇5
C/S (Client/Server) 是大家熟知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这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由多人协作问题演化而来, 它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完成, 如图1所示。
随着加强服务器审计能力的需求和中间件技术的兴起与成熟, 在客户机与数据库服务器间增设一层应用服务器负责事务逻辑, 进而出现了三层结构的C/S, 如图2所示。
二、B/S
B/S (Browser/Server)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它是伴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由C/S演变而来。相对于C/S而言它把原来客户机一侧的应用程序模块和显示功能分开, 将应用功能模块放到Web服务器上单独组成一层构成三层结构, 这样做大大减轻了客户机的负担, 客户机只需安装单一的浏览器, 如图3所示。
三、C/S和B/S的对比
3.1 硬件环境。
C/S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 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的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B/S对客户端的硬件配置没有特殊的要求, 它是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 不需要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 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可以。
3.2 客户端软件。
不论是两层, 还是三层C/S, 都需要浏览器和专门的客户端软件;B/S只需要浏览器。
3.3 部署的代价。
C/S的部署代价是与信息点的多少成正比的, 随着新的客户端的加入, 成本则伴随而上;与C/S相比, B/S则体现了一次性到位。
3.4 系统功能的复杂程度。
C/S是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系统功能复杂程度的应用, 由于C/S对于客户端不论从硬件还是从操作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在客户端构建极其复杂的功能;而B/S结构下, 用户只需要桌面化操作, 这就降低了对用户的要求, 所以在服务器上可以构建大型复杂的系统应用。
3.5 可扩展性。
由于C/S的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是根据当时实际需要而定制的, 当有新的功能需求时, 需要对服务器和多个客户端同时进行调整, 整体表现易出错, 繁琐, 扩展性差;因为B/S的所有应用程序基本上都架构在服务器上, 当有所更新或调整时, 只须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而不用考虑客户端, 表现出很好的扩展性。
3.6 对数据的操作。
C/S是由客户端直接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而B/S则需经过Web服务器对数据进行间接操作。
3.7 安全问题。
C/S采用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 并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 (例如NT的Net BEUI协议) , 同时面向的用户基本固定, 可以做到了双重安全保证, 适用于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B/S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的结构模式, 并采用TCP/IP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的开放性协议, 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 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适合发布公开信息。
另一方面, 在C/S系统中由于客户机直接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连接, 用户可以很轻易的改变服务器上的数据, 无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B/S系统在客户机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增加了一层Web服务器, 使两者不再直接相连, 通过对中间层的用户编程可实现更加健全、灵活地安全机制。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操纵, 有效地防止用户的非法入侵。
3.8 信息共享。
C/S系统使用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其数据格式为专用格式文件;B/S系统使用HTML, HTML是数据格式的一个开放标准, 目前大多数流行的软件均支持HTML, 同时MIME技术使得Browser可访问多种格式文件。
3.9 网络支持。
C/S系统是基于局域网 (Intranet) 的, 而B/S系统无论是PSTN、DDN、帧中继、X.25、ISDN, 还是新出现的CATV、ADSL, B/S结构均能透明的使用。
3.10 程序架构。
C/S更加注重流程, 可以对权限进行多层次校验, 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B/S由于对安全和访问速度的多重考虑, 程序架构体现比较复杂, 需要不断优化。
3.11 处理问题。
由于C/S建立在专用网上, 它可以处理的问题和用户是固定的, 并且与操作系统相关, 要求使用相同的系统;B/S是建立在广域网上, 面向不同的用户群, 分散地域, 与操作系统无关。
3.12 软件重复利用。
C/S程序可以整体性考虑, 构件的重用性远不及B/S;B/S对多重结构要求的构件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能够较好地重用这些构件。
3.13 用户接口。
C/S多是建立在Window平台上, 表现方法有限, 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B/S建立在浏览器上, 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 并且大部分难度减低, 开发成本低。
3.14 信息流。
C/S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式处理, 交互性相对较低;B/S信息流向可变化, B-B (企业对企业) 、B-C (企业对个人) 和B-G (企业对政府) 等信息流向的变化更像交易中心。
四、小结
通过上面详细的对比, 可以看出客观情况下, 构架C/S结构的信息系统从物资、人力和耗时上都要高于B/S;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C/S结构的信息系统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且其操作界面死板、处理问题格式化和信息流向单一等等这些不足恰恰反映了B/S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不能因为C/S所反映出来的缺陷, 就对其进行否定, C/S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拥有很多成熟稳定的技术, 这一点是拥有先进思想理念的B/S所没有的, C/S加B/S的混合模式取长补短, 也是时下流行的结构。是选择C/S还是B/S, 再或者C/S与B/S的混合模式, 就需要了解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做出合理的需求分析。H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量企事业单位都在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 C/S和B/S因为不同的优势应用在不同的场合, 本文对信息系统中的C/S和B/S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C/S,B/S
参考文献
[1]武苍林.Browser/Server与Client/Server结构的分析与比较[J].电脑技术信息, 1999 (8) .
[2] (美) 麦凯布.网络分析、体系结构与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承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开发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B/S模型 篇6
关键词:C/S,结构,B/S,结构,优缺点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在全球拉开序幕。C/S (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又称为C/S结构, 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一种。C/S模式简单的讲就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又称B/S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 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
一、C/S模式的优缺点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应用由两部分组成, 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 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 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 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 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 可称为客户电脑, 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 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 并向其发出请求, 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 送回结果,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 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 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 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 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 (不管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运行数据, 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 例如访问者的权限, 编号可以重复, 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 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 是"透明"的, 他们必须过问 (通常也无法干涉) 背后的过程, 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 前台程序并不是非常"瘦小", 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下, 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 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C/S构架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采用C/S架构, 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 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 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 有这样一些问题, 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 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 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 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 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 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 维护成本很高, 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 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 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 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
4、工作量大
C/S结构的每一个客户端都必须安装和配置软件。假如一个企业共有50个客户站点使用一套C/S结构的软件, 则当这套软件进行了哪怕很微小的改动后 (比如增加某个功能) , 系统维护员都必须进行这样的维护;将服务器更新到最新版本;将客户端原由的软件卸载, 再安装新的版本, 然后进行设置, 最为可怕的是客户端的维护工作必须不折不扣的进行50次, 若其中有部分客户端是在另一个地方, 则系统维护员还必须跑到该地方再进行卸载、安装、设置的工作。若某个客户端, 忘记进行这样的维护, 则该客户端将会碰到版本不一致的问题而无法工作。
二、B/S模式的优缺点
1、维护和升级方式的革命----瘦客户机
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 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的更方便的特性。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 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 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上网即可以立即进行维护和升级, 这对人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相当惊人的。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单位来说, 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几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 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软件的主流方向, 这使得升级和维护越来容易而使用越来越简单。
2、成本降低, 选择更多
很明显W 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 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 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 W indows没有这种绝对的统治地位。而现在的趋势是应用软件都变成B/S架构的, 只安装在服务器上, 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 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 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的情况不受影响, 这就使得很多免费的操作系统如现在最流行的Linux得以快速发展, 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 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 这样的选择非常流行。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 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 这么高的代价和低效率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在JA V 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飞快的普及起来了。
3、面向电子商务时代的技术
将来所有的应用系统几乎都在互联网上运行,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B/S架构的软件则代表了将来的技术, 只要连上互联网或内部广域网就可以与全球的客户相连, 与各地的分支机构相连。缺点:
1、响应速度慢, 容易出错
2、对安全的控制力比较弱, 不过随着加密和鉴权算法的进一步完善, 这一点也在逐步改变。由于B/S软件重用性强, 所以可以将系统维护降到最少的程度。
3、由于一般需要增加虚拟机, 所以B/S架构对于客户端而言比较消耗资源。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 (server) 上,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 (server) 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 以防万一。
4、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 无法实现具有个性化功能的要求
5、操作是以鼠标为最基本的操作方式, 无法满足快速操作的要求
6、页面动态刷新, 响应速度明显降低
7、无法实现分页显示, 给数据库访问造成较大的压力
8、功能弱化, 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小结:
对于企业的B/S应用, 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 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 对于需要大量频繁, 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 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 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 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符辅相成的。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忠菊;对C/S与B/S体系结构的探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3)
[2].罗立宇;MIS系统中C/S与B/S模式之比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
[3].郭祖华;系统开发中C/S和B/S模式的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
[4].徐晓霞, 贝雨馨;B/S模式与C/S模式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
[5].吴大刚, 肖荣荣;C/S结构与B/S结构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3 (3)
B/S架构考试系统的开发 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知识点多, 知识面广, 要求学生要通过等级考试, 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教师的工作就特别繁重。学校在考试系统开发这方面还是空白, 如果能有一个完善考试系统软件那么繁重的考试和阅卷工作就变得简单快捷, 同时系统的可扩展性, 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也起到促进作用。
1 需求分析
1.1 性能需求
实用性:系统的开发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 必须满足师生的需求, 在考试时方便快捷, 后期维护和管理简单易行。
可靠性:用户要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得到信息的回应, 当用户访问Internet上的信息时, 要在最短的时间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在用户比较多的情况下, 系统不能出现延时现象。
可扩展性:当用户需求增加时, 当系统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时, 系统要能随着这些变化不断改进或扩充。
安全性:要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 保护系统中数据不被窃取, 保证系统的结构不被人恶意攻击和破坏, 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可管理性:系统的管理必须是方便可靠的。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首先系统基础机构要完整, 系统的服务要正常;其次, 要有适当的工具和管理人员, 保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远程也能完成。
2.2 系统总体目标
本系统的开发紧密集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特点,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考试环境, 系统具体目标如下。
权限设计:根据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两个不同的身份, 实现不同的功能,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考试管理:管理员可以对考试时间, 考试难度, 考试题型等进行设置。
成绩生成:学生交卷后, 系统要能对客观题进行评分。考生不能修改成绩, 只能查询成绩。
分数查询: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分数, 并分析考试的情况, 也可以查询某个班级的整体成绩, 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题库管理:管理员可以对题库及题型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
2.3 数据库需求
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 对该系统的数据库, 列出主要的一些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试卷名称表:主要包括试卷的名称、试卷的总分、试卷的答题时间、试卷内各类题型的分配。
试题信息表:包括试题ID、专业、试题题型、试题内容、分值、答案、试题难度等。
用户信息表:对于管理员, 有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等;普通用户包括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当前状态等。
试卷系统信息表:试卷表, 包括试卷的名称、试题分值、题量、答题时间等;试题表, 包括试题ID、专业、试题类型、难易程度、试题分值、答案等;成绩记录表, 主要包括用户、成绩、当前状态等。
3 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本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 该结构由浏览器和服务器组成, 数据库、程序等集中在服务器, 对应用程序的执行和数据库的访问都在服务器上完成, 简化了客户端;客户端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不需要其他软件。
服务器端程序的实现技术很多, 本系统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编程技术----JSP作为主要的实现手段 (同时配合Java Servlet、Java Bean、HTML、Struts等) , 数据库选择SQL Server2000。
本系统的开发环境是Windows XP, 浏览器是IE 6.0, Web服务器是Apache Tomcat 5.0, 还包括JDK1.6, 网页编辑器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 IDE平台是My Eclipse5.5。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流程设计
启动考试系统后, 进入首页, 学生通过验证后登陆就可以进行考试、练习等操作。教师通过验证后可以进行题库管理, 科目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操作, 如图1。
4.2 系统功能设计
整个考试系统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考试管理和试卷分析四大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考场设置、用户管理和系统安全子模块, 本系统设置考生、教师和管理员三个不同的角色,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考生通过考试系统参加考试、练习;管理员可以对系统和数据库进行管理配置;教师主要对学生、题库、考试结果等进行管理。
考试管理模块:包括试卷生成、试卷分发、在线考试、试卷提交和回复考试子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学生考试时锁定学生用户, 限制其登录。学生通过身份验证后, 可以开始考试, 考卷根据任课老师指定要求生成。考试进行时, 超过规定时间强行交卷, 答案自动保存。考试结束后, 可以查看自己的考试结果。考试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 需要重新登录时, 由监考老师恢复考生的状态。
题库管理模块:包括题库创建、题库维护、题库检索和题库安全子模块。根据本学科理论考试的特点, 只设置单选题和判断题, 由教师和管理员对题库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
评分模块:包括阅卷、评卷、成绩统计和用户查询等子模块。实现自动改卷、统计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的功能。
5 结语
本系统是专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设计的, 功能简单但是很实用, 后期可以进一步完善主观题的评分和阅卷问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可以将该系统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 逐步实现考试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有效实现教考分离,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考试的公证性和客观性。
摘要:在线考试可以说是现阶段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发的热点, 它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应用, 客户端配置简单, 使考试不受地域限制。本人也尝试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在线考试系统, 将教师从繁重的出卷、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B/S模式,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冯长江.在线考试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江孝宜.Jsp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基于B/S的网络制造系统 篇8
关键词:网络制造,浏览器/服务器,ASP.NET,计算机数控
0 引 言
网络制造是在网络技术的驱动下产生并应用的先进制造模式,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企业 (如MIT、Stanford大学、宁夏小巨人机床公司等) 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1,2,3]。网络制造系统的研究、实施与应用对于充分利用制造业优势资源、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网络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创新体系等, 从而提升制造业企业水平, 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5]。
基于B/S的网络制造系统表现为企业内部 (管理部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等) 的集成化管理, 及网络上的用户实现跨地域信息共享、远程监控及远程服务。
基于PC的开放式CNC由传统CNC加开放式数控系统构成, 本研究构建Internet/Intranet下的网络制造系统。
1 网络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
1.1 B/S结构
目前网络结构常采用C/S (Client/Server, 客户机器/服务器) 和B/S两种模式。
C/S架构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在C/S架构中主要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需要在客户机中完成, 这就要求客户端必须安装客户端程序, 并且要求客户机有较高的硬件配置[6]。B/S三层结构的模式突破了传统C/S两层模式的局限, 通过该方式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Internet享用服务器端机床设备, 而无需在远程终端上安装专门的网络数控系统软件。在B/S模式中客户端只要简单地下达指令和接收结果即可, 客户机的配置要求不高, 数据的处理完全交给Web服务器端来完成, 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可伸缩性以及可扩展性。
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 它由表示层、事务层和数据层组成, 系统的网络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客户端的Web浏览器对应B/S结构中的表示层, Web服务器对应B/S结构中的事务层, 数据库服务器对应B/S结构中的数据层。本系统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中。服务器端Web应用程序采用ASP.NET技术开发, ASP.NET除了拥有ASP的优点外, 更具有集成开发功能强大的优点:使用了.NET提供的所有类库, 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引入了服务器端控件的概念, 这样使开发交互网站更加方便;使用VisualStudio.NET可以在可视化开发环境中创建ASP.NET应用程序, 进一步提高了编程效率等[7]。
1.2 拓扑结构
整个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拓扑结构分为两层:局域网和因特网。其中, 局域网内由4个部分构成:车间1、车间2、服务器机房、CAC/CAM工程设计中心。这4部分通过各自的交换机, 经路由连接到局域网上。车间1由10台CNC车床、一个管理工作站构成;车间2由2台数控铣床组成;服务器机房由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CAD/CAM工程设计中心由若干工作站构成。系统中的数控机床都是基于PC的开放式CNC, 它们本身具备网络功能。
2 系统功能
基于B/S模式, 系统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 该机制省去了繁琐的多线程控制编程, 大大降低了编程的复杂度, 同时更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考虑到网络安全因素, 系统管理员为每个用户分配登录账号, 用户可自行修改登录密码, 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
系统可分为6个模块, 相应完成6大功能。6大模块如下:
(1) 模块管理。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角色管理, 一个用户可以对应多个角色, 一个角色也可以包括多个用户, 这里主要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 不同角色对应不同的功能。
(2) 文件管理。加工技术文件的上传/下载。用户可以把加工程序代码传到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
(3) 设备信息管理。主要是设备信息的查询以及设备检修故障管理。
(4) 任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任务的分解、调度、分配, 以及作业情况的统计。
任务调度管理界面如图3所示。
(5) 工程图形的Web发布与浏览设计。用户可以发布设计完的加工图纸, 也可以浏览已发布的加工图纸。
(6) 加工过程监测, 包括加工状态监测和音视频监控。在网络环境下采集、分析机床的工作信号, 将传统意义上只能在本地实现监测转变为将监测数据采集到Web服务器端, 并通过Web服务器实现信息从设备运行现场延伸到企业总控室, 乃至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数据库设计
基于B/S的网络制造系统服务器端采用ASP.NET编程技术, 而ASP.NET是通过ADO.NET (ActiveX Data Objects.NET) 来访问数据库的, ADO.NET完全兼容于OLEDB兼容数据库, 因此无论采取的是Access、SQL Server、Visual FoxPro、Informix、Oracle、dBase或其他数据库, 只要该数据库有OLE DB驱动程序, ADO.NET就可以加以访问。
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实现, 它不仅可以允许多用户访问而不造成错误, 而且在多个用户之间有效地分配可用资源, 比如内存、网络带宽和磁盘 I/O, 为系统提供全面的保护。本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系统信息库、技术文件信息库、任务信息库、设备信息库、图形信息库、加工状态信息库。每个库里又包含不同的表, 为了便于数据库表之间进行级联更新, 在表与表之间建立一对一关系, 或一对多关系。
系统数据库中部分表的关系图如图4所示。
3.2 监测数据采集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硬件采用“NC嵌入PC”的开放式结构, 采用工控机上CPU加PMAC上的CPU结构, 即双CPU结构。数控系统的内核采用美国Delta Tau公司的PMAC-LITE型运动控制器。其中, 由PMAC卡完成插补运算、位置控制、刀补、加减速控制、以及PLC等实时控制。工控PC机完成用户界面显示、图形显示、动态仿真、数控编程、故障诊断、网络通讯等功能。
系统中数据的采集由PMAC卡来实现。PMAC可以直接从I/O及运动寄存器中采集数据, 并将数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电机、编码器的各种数据存放在相应的I/O及运动寄存器中, 用户不需要额外指定采集源, 不必关心数据是如何存入、如何编码的, 大大简化了数据采集的难度。为了便于PMAC与上层Windows应用程序之间进行通信, Delta Tau公司提供了PComm32通信驱动程序作为上层应用程序与PMAC之间通信的桥梁, 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发工具, 包括了所有与PMAC的通信方法, 这里只需要在程序中调用动态链接库就能完成上位机同PMAC之间的数据交换, 进行数据采集[8,9]。
3.3 数据的传送
系统中, 车间1、车间2、服务器处在局域网的不同子网段, 为此采用了Winsock控件技术来实现Web服务器和两个车间中数控机床的数据实时传送。
Winsock既可以实现TCP/IP通讯协议, 又可以实现UDP甚至非IP协议的通讯[10]。在TCP协议下, 用户需要事先建立连接, 而UDP工作时无需事先建立连接, 因而TCP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方面远高于UDP传输。因此本系统采用TCP协议来完成数据的传送。Winsock控件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都有应用程序。首先服务器端的Winsock处于监听状态, 当客户端有请求时, 调用相关函数接受请求, 连接建立后, 双方可以通过调用相关的数据接收、发送函数来实现数据的收/发, 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
在系统应用中, Web服务器作为TCP的客户端。当用户向Web服务器请求查看机床状态时, Web服务器向机床发出TCP连接请求, 机床响应该请求, 并将相应数据传送给Web服务器, 再由Web服务器传送给用户。
以下是Web服务器作为TCP客户端的代码:
3.4 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
在普通Web页面中要实现数据的更新, 只能通过人工刷新整个页面来实现, 同时页面刷新时会造成页面的闪动, 无法得到实时数据, 而数控机床运行时, 机床加工数据都是快速更新的实时数据, 这就要求Web页面中必须动态显示数据, 以达到实时性的要求, 为此, 系统中采用无刷新数据更新技术, 即XMLHTTP技术。
XMLHTTP是个传送XML格式数据的超文本传输协议。服务端前沿与数据库之间的指令传送和结果返回, 由起着中间层作用的ADO.NET接口完成。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指令上传和结果下传的数据通道, 由XMLHTTP协议实现[11]。
MSXML中提供了Microsoft.XMLHTTP对象, 能够完成从数据包到Request对象的转换以及发送任务。客户端调用XMLHTTP的过程很简单, 以下的语句即可实现数据更新:
4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了B/S结构, 应用了SQL Server数据库, 在Visual Studio2005开发环境下, 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目前, 该系统设计已完成, 并且系统运行稳定。虽然这是一个小型制造系统, 但对中小企业工厂的管理应用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随着该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 必将可以应用到更多的中小企业。
通过Web服务器与Web浏览器的交互, 企业员工通过系统方便地实现CNC设备信息管理、加工技术文件的上传/下载、设备的在线监控、工程图形的Web发布与浏览设计、在线任务调度分配管理等功能, 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SAAD A, KAWAMURA K, JOHNSON ME, et al.Evalua-ting a Contract Net-based Heterarchical Scheduling Approachfor Flexible Manufacturing[C]//Proceedings of the 1995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sembly and Task Plan-ning (ISATP'95) , Washington, DC, USA:IEEE ComputerSociety, 1995:147.
[2]ZHENG Xiao-lin, XIAO Ying, CHEN D.Research of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System for Specialized Economic Re-gion[C]//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Proceedings, 2003:477-480.
[3]AMOURS D, S, MONTREUIL B, LEFRANGOIS P, et al.Networked manufacturing: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58 (1) :63-79.
[4]刘念聪, 李宏穆, 方方.网络制造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J].起重运输机械, 2007 (3) :48-50.
[5]李志华, 赵顺丹, 金祁.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模具协同设计系统[J].机电工程, 2008, 25 (3) :17-20.
[6]常永英.ASP.NET程序设计教程 (C#)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7]李高健.ADO.NET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8]北京元茂兴控制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PMAC用户手册[M].北京元茂兴控制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003.
[9]DELTA TAU Data Systems Inc..PMAC Pcomm SoftwareManual[M].DELTA TAUData Systems Inc.., 1999.
[10]黄承安.C#网络应用案例导航[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B/S模型 篇9
【关键词】B/S模式;存储过程;SQL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89-01
0 引言
根据返回值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存储过程分为三类:返回记录集的存储过程,返回数值的存储过程(也可以称为标量存储过程),以及行为存储过程。顾名思义,返回记录集的存储过程的执行结果是一个记录集,典型的例子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符合某一个或几个条件的记录[2];返回数值的存储过程执行完以后返回一个值,例如在数据库中执行一个有返回值的函数或命令[3];最后,行为存储过程仅仅是用来实现数据库的某个功能,而没有返回值,例如在数据库中的更新和删除操作。
1两种不同的存储过程调用方法
为了突出新方法的优点,首先介绍一下在.NET中调用存储过程的传统方法。另外,本文的所有示例程序均工作于SqlServer数据库上,其它情况类似,以后不再一一说明。本文所有例子均采用C#语言。
要在应用程序中访问数据库,一般性的步骤是:首先声明一个数据库连接SqlConnection,然后声明一个数据库命令SqlCommand,用来执行SQL语句和存储过程。有了这两个对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执行方式达到目的。需要补充的是,不要忘记在页面上添加如下的引用语句: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就执行存储过程来说,如果执行的是第一类存储过程,那么就要用一个DataAdapter将结果填充到一个DataSet中,然后就可以使用数据网格控件将结果呈现在页面上了;如果执行的是第二和第三种存储过程,则不需要此过程,只需要根据特定的返回判定操作是否成功完成即可。
(1)执行一个没有参数的存储过程的代码如下:
SqlConnection conn=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SqlDataAdapter da = new SqlDataAdapter();
da.SelectCommand = new SqlCommand();
da.SelectCommand.Connection = conn;
da.SelectCommand.CommandText = "NameOfProcedure";
da.SelectCommand.CommandType = CommandType.StoredProcedure;
然后只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执行此处过程,用于不同的目的即可。
(2)执行一个有参数的存储过程的代码如下(我们可以将调用存储过程的函数声明为
ExeProcedure(string inputdate)):
SqlConnection conn=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SqlDataAdapter da = new SqlDataAdapter();
da.SelectCommand = new SqlCommand();
da.SelectCommand.Connection = conn;
da.SelectCommand.CommandText = "NameOfProcedure";
da.SelectCommand.CommandType = CommandType.StoredProcedure;
(以上代码相同,以下为要添加的代码)
param = new SqlParameter("@ParameterName",SqlDbType.DateTime);
param.Direction = ParameterDirection.Input;
param.Value = Convert.ToDateTime(inputdate);
da.SelectCommand.Parameters.Add(param);
这样就添加了一个输入参数。若需要添加输出参数:
param = new SqlParameter("@ParameterName",SqlDbType.DateTime);
param.Direction = ParameterDirection.Output;
param.Value = Convert.ToDateTime(inputdate);
da.SelectCommand.Parameters.Add(param);
若要获得参储过程的返回值:
param = new SqlParameter("@ParameterName",SqlDbType.DateTime);
param.Direction = ParameterDirection.ReturnValue;
param.Value = Convert.ToDateTime(inputdate);
da.SelectCommand.Parameters.Add(param);
从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看出,当存储过程比较多或者存储过程的参数比较多时,这种方法会大大影响开发的速度;另外一方面,如果项目比较大,那么这些用于数据库逻辑的函数在以后的维护中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想到在执行没有参数的存储过程时只需要传入一个存储过程的名字就可以调用相应的存储过程,而且在SqlServer数据库中我们可以直接在查询分析器中敲入“存储过程名(参数列表)”样的字符串就可以执行存储过程,于是在编译器中键入相应代码。这些代码是在调用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的代码的基础上改的。具体代码如下:
SqlConnection conn=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SqlDataAdapter da = new SqlDataAdapter();
da.SelectCommand = new SqlCommand();
da.SelectCommand.Connection = conn;
da.SelectCommand.CommandText = "NameOfProcedure( para1,para2,para3)";
da.SelectCommand.CommandType = CommandType.StoredProcedure;
为了使代码更具有代表性,要调用的存储过程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参数都为字符串类型,第三个参数为整型。
2两种调用方法的比较
第二种方法具有一个很明显的优点,即可以提高开发速度,节省开发时间,代码容易维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系统大小。可以让开发人员少写很大一部分的代码。如果不需要获取输出参数和返回值,那么几乎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因此在实际的程序开发中,这种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
3结束语
本文在传统存储过程调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调用方法,并用C#语言实现其过程,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调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速度慢、难以维护的缺点。
参考文献:
[1]李曼,王琰,赵益宇,等.基于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大规模的存储模式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增刊):217-220.
B/S模型 篇10
关键词:课室申请系统,业务流程,混合架构,功能模块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类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课室的申请与使用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使用计算机对课室信息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查找迅速、申请方便、效率高等[1,2,3]。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室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体现,因此开发这样的一套课室管理系统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
建立一个课室申请管理系统,使用计算机对学校课室申请信息的管理,要求不仅可用于一般的上网申请课室,而且可以对这些课室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申请审核和打印,本系统由C/S子系统和B/S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完成对应功能。
C/S子系统功能:(1)教务员登录;(2)空课室信息初始化;(3)对各类设定(基本参数设定、用户管理、课室类别设定);(4)所有空课室的信息录入(包括内部使用课室设置,空课室删除等);(5)对已申请的课室进行审核;(6)不同条件的空课室信息打印。
B/S子系统功能:(1)教师用户登录(有权限限制);(2)查看所有符合条件的空课室信息;(3)申请空课室;(4)查看已申请空课室的审核情况;(5)电教中心用户打印审核后的信息。
2.2 课室申请流程分析
在本系统中对课室的申请是系统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在申请系统时,教师首先需要输入用户密码,在验证成功后进入系统,首先需要对空课室进行查询,若有空课室则可以对空课室进行申请,在申请完之后还可以对已申请的空课室进行查询。当教师申请好空教室后,如通过教务部门审核,则由教务员打印已经通过审核的课室信息并提交给课室管理员,课室管理员根据该单来安排课室给申请课室的教师使用。课室申请管理业务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3. 系统功能结构
通过对被管理课室信息的分析,我们得出该系统应由两个子系统组成,C/S子系统主要包括空课室信息录入、课室申请审核、打印和设定等功能模块;B/S子系统主要包括空课室信息查询、已申请课室信息查询、课室申请和打印等等功能模块[4,5,6]。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空课室管理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对不同学期的空课室信息进行录入,由于有些空课室已经是内部内定使用的,所以在空课室录入之后就对内部使用的课室进行选定,也可以对选定为内部使用的课室加以说明,同时也可以查看到不同条件下已录入的空课室信息。
(2)课室申请审核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已申请的空课室信息进行审核,不批准的可以加上拒绝原因,还可以查看不同时间的审核情况。
(3)设定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三个小模块:基本设定、用户管理和课室类别设定。基本设定是对学期开始时间、审核结束时间、申请提前天数和申请最大天数进行设定;用户管理是对电教用户和教务处用户设定;课室类别设定是对课室类别进行新增和删除[7]。
(4)打印模块
此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空课室信息打印和课室申请状况打印。
(5)课室申请平台(教师版)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根据不同查询条件查询出空课室信息进行申请,还可以根据不同查询条件查看所有的空课室信息,和查看自己已申请的课室信息,并可以进行删除课室操作。
(6)课室申请平台(电教中心版)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已通过审核的课室申请信息进行打印。
3. 系统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的数据库E-R图
通过对课室申请系统的系统需求和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结合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可以抽象出本系统数据库的E-R图,如图3所示:
由图3中可以看出,“教务用户”和“课室管理”是M:N的关系。“教师用户”和“课室管理”是M:N的关系。“电教中心用户”和“课室管理”也是M:N的关系。
3.2 主要数据库表
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课室申请系统的数据库表包括教学楼信息表、参数表、课室信息表、课室录入表、课室申请表、教师信息表、课室临时录入表等,其中课室表和课室申请表的详细信息如表1和表2所示。
4. 系统实现
本文系统采用的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分别采用C#.NET和ASP.NET作为系统开发工具。系统的开发模式分别采用C#.NET+Server 2000和ASP.NET+AJAX+Server 2000,分别对应C/S模式和B/S模式的开发。课室申请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所介绍的系统的前台开发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数据操作模块采用C/S模式,数据查询模块采用B/S模式,这样能充分发挥这两种模式各自的长处。该系统主要包括空课室录入、课室审核、参数设定、打印、课室申请、课室查询等模块,系统开发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的规范,各种技术资料完备,开发流程科学,模块划分符合操作实际,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具有易用实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曾纪刚.基于B/S结构开发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24-27.
[2]靳京阳,武立博,张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34(17):32-35.
[3]霍霄艳.基于B/S和C/S混合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职业,2010,35(26):18-22.
[4]陈守辉.在.NET框架下设计和开发中职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11):57-61.
[5]陈建新.基于Web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24):23-26.
[6]许晶华.管理信息系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