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解说

2024-10-05

旅游解说(精选10篇)

旅游解说 篇1

1 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及基本功能

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又称为物质式解说系统, 是一种常见的旅游解说系统, 它由文字图片、书面材料、标准图形符号、语音设施与设备等组成, 为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 它包括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出版物和多媒体解说系统等, 它们是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路线指引、知识传播、危险警示、审美辅助、环境行为引导、环境道德教育等基本功能。

1.1导向功能

自导式解说系统具有导向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游客安全顺利完成景区旅游行程, 同时对景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在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帮助下, 旅游者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景区资源的状况、特征、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等, 最终清楚其蕴涵的价值。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 结合自己的游览需求, 合理安排旅游线路、调整旅游活动时间, 轻松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动, 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1.2 教育功能

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就有“求知”的需求, 自导式解说系统通过对景区相关知识的详细说明, 如资源状况、历史文化、美丽传说、景区特点等, 向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解说服务, 使游客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 以及在当今生活中的经济价值, 了解景区的现实意义。游客通过旅游了解景区的风土人情, 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 体验浓厚的文化气息来丰富自身的见闻, 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1.3 体验功能

旅游本质上是体验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 旅游服务就是为游客创造体验的全过程。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为游客提供了进行完整旅游体验的必要前提, 为游客提供了主客体互动的平台, 以便于游客更深入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通过体验获得“求新”的需求。

1.4 管理功能

自导式解说系统通过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采用各种媒体形式, 如旅游线路标示、厕所标志、危险标志等, 达到对游客的分流、安全提示、行为提示等管理功能。促进游客和景区的沟通、交流, 更好的实现游客与景区的和谐统一。

1.5 保护功能

大部分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为达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导式解说系统中通过一些警示牌的设置, 积极引导游客正确的旅游行为,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保护景区的资源, 保持环境的卫生与整洁。使旅游者在尽情享受景区美丽风景的同时, 也能做到不对资源或设施造成过度利用或破坏。

2 目前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景区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经过不断研发和应用, 在加强景区的保护与管理, 帮助游客了解旅游资源历史文化, 维护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 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 减少游客对资源、环境和设施的破坏, 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我国大部分景区的解说系统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解说的有效性, 制约着景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

2.1 解说内容单一

一是过多介绍景区的资源, 而较少关注游客的学习或观赏需求;二是主题不突出, 没有突出景区独特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内涵;三是内容不全, 往往只有一个大概介绍, 而对于一些景点就没有详细地解说设施。

2.2 解说形式单一

目前景区解说服务主要是由导游承担的, 解说形式单一, 难于满足自助游客和散客的游览体验。

2.3 系统结构单一

在系统结构上:一是单调的牌示解说多, 而其他丰富直观的解说形式少 (如宣传册、录像、多媒体等) ;二是牌示解说种类较少, 结构单一, 主要表现在指示性牌示多, 而管理性牌示相对较少, 这对于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利的。

2.4 技术形式仍需改善

一是解说语言平淡、乏味或枯燥, 缺乏生动性和创造性或语言过于专业而不便于阅读;二是外语类解说的语言翻译水平不高, 错误多, 有些翻译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三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多, 而双向或互动式的对话少, 难以促进游客与资源的交流。

3 改善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原则与对策

3.1 自导式解说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性化原则。

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人性化原则是指在保持系统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 充分考虑游客生理和心理的感受, 创造舒适而愉快的旅游体验。如为残疾人和儿童设置更多的便利设施;在景点设置供游人休息饮水的小卖部或多设几处干净卫生的免费厕所, 并一律绘入景区地图中, 方便游客寻找及使用。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解说系统内容要真实反应景点情况, 同时要求各种解说物安放的位置以及数量多少的合理性, 内容要能准确表达信息, 在不影响景观审美效果的同时, 应有最大的能见度, 使人们能迅速、容易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 做到鲜明突出。

(3) 可持续性原则。

随着旅游的发展, 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景区整体环境的保护和设计。景区解说物的设计要与环境相协调, 体现对景观的重视, 对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尊重, 同时也是为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对景观的理解融入解说物的设计中, 呈现出景区的独特个性, 使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 简洁明确性原则。

解说物要能准确清楚的传达景区信息, 设计时语言要简洁明快, 易于理解和记忆, 文字应使用人们最常用、最熟悉的字体, 用词要准确。便于旅游者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景区信息, 而不必伤筋费神地进行理解。

(5) 尊重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原则。

旅游解说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真实反应景区的情况, 不弄虚作假, 夸大其词, 尊重景区历史文化内涵。解说内容的设计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艺术特色和习俗特色, 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 增强景区文化的厚重感。

3.2 建立完善的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1) 加强资源和游客分析。

从景区资源和游客两个方面出发对景区的自导式环境解说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在对景区的资源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游客需求, 即综合分析游客的兴趣爱好、游览方式以及对现有解说系统的满意程度和质量要求等, 确定解说系统的空间布局以及解说的主题、层次、内容和形式, 为建立完善的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第一手资料。

(2) 健全游览道路引导设备。

在景区规划中, 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 适当减少地点名称标示, 着重注明前往主要景点的道路及走向, 避免出现过多的文字标注, 而降低地图的清晰度, 力求使解说系统内容清晰、醒目、简洁、明确, 使游客能方便地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任何旅游点或旅游服务设施。

(3) 规范接待设施标示。

接待设施涵盖了游客的吃、住、行、购等各个方面。景区的住宿设施、餐饮设施、交通设施和购物设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整体旅游感受。为方便游客顺利游览, 提高旅游质量, 旅游设施要根据我国旅游行业标准规定, 统一采用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宣传品要配备多国语言, 以便向不同国家的游客提供准确的服务信息。体现科学性的原则, 使信息能够更为有效地传播, 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增加景区的宣传性。

(4) 增加旅游解说物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旅游解说系统已有一定基础, 但总体层次不高, 有些景区解说系统解说能力很差, 甚至起不到解说作用, 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提高解说系统的实用性。一是在解说物的设置上要与环境相协调, 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做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牌示解说中, 既要设置指示性牌示, 还要设置管理性牌示, 以强化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提醒游客在危险地段注意安全。三是注重对游客进行公共环境道德教育, 设置具有保护环境, 避免干扰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等的内容警示牌。

参考文献

[1]武子宁, 路紫.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引导——以泥河湾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90-94.

[2]詹彤, 詹锐.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47-49.

[3]唐伽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03, (3) :14-17.

[4]张静, 颜磊, 杨娟.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规划设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8) :78-80.

[5]刘亚峰, 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159-262.

旅游解说 篇2

福建旅游解说导游词篇1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旅游解说导游词篇2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旅游解说导游词篇3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禺的一座小岛,面积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宽的海峡与市区相隔。岛上四季如春,岛上树木丛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园的美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因为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击声如鼓鸣而得名。岛上最高处叫日光岩,附近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海边有菽庄花园,花园旁边的金色沙滩,为天然海滨浴场。岛上无车辆,清雅脱俗。尤为游人所赞赏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质非常的高,钢琴拥有量为全国第一。月下风中,琴声悠扬,漫步其间,韵味无穷,给人以极其优美的艺术享受。

日光岩俗称“晃者”,位于岛的中央,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海拔92.7米)。从山脚沿石梯登临而上,沿途有日光岩寺、莲花庵。古避暑洞。郑成功水操台遗址以及历代名人的多处题刻。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其间,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裕庄花园坐落于鼓浪屿的南端,分“补山”园和“藏海”园两部分,以园饰海,以海拓园,整座花园设计精巧,园内主要建筑“四十四桥”就建在海上,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和“海阔天空”。“枕流”等事台叠石。

浩月园位于鼓浪屿的东南隅,全园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建。园内景点包括郑成功青铜群雕。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郑成功微雕展览馆。郑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园。皓月休闲度假俱乐部等。其中郑成功青铜群雕是以青铜铸成的半圆半浮大型群雕,为目前国内历史人物青铜群雕中罕见的一组;郑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吨,用625块花岗岩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气宇轩昂,己成为厦门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物。

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述评 篇3

[关键词]旅游解说;系统;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91—06

1引言

旅游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运用沟通媒体帮助游客了解特定信息,达到保护资源、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世界旅游组织也指出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管理者管理游客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旅游解说服务自身的隐蔽性和琐碎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相对发展成熟之后,要想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加回头率和推荐率,这都要借助并增强旅游解说系统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解说规划设计和完善的解说设施建设,可以增加游客对景区性质和特征的了解,深化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景区整体形象塑造,提高活动参与意识,改变游客的态度和行为,甚至产生某种情感依赖,达到更好地管理游客的目的。

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较为成熟,如起步较早、拥有解说专项规划、大学设有专门解说专业、涌现大批解说著作和文献等优势。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旅游规划应用方面,概念与理论等深入研究不足。本文对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为国内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2国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概况

国外解说研究起步比较早,研究与应用现已较为成熟。从广度上看,研究案例地涉及历史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和遗产中心等不同尺度;从深度上看,融合了环境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专门化上看,大学设有专门解说课程,拥有相当数量的解说行业,拥有专门解说著作、文献和网站等。通过浏览相关文献,国外旅游解说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2.1解说历史

人类已知的最早解说是法国史前人类居住洞穴的打猎壁画,主要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随着工业革命和普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休闲时间增加,解说也获得很大发展。可以说解说起源于20世纪早期,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环境解说和遗产解说也分别是伴随环境保护和遗产保护而兴起。基思·黛瓦(Keith Dewar,2000)研究了大爆炸时代以来解说的不完全历史,例如公元前460年是解说这个职业的起源;伴随着金字塔自由导游和宗教地牧师的出现,公元2世纪罗马人发现荷马(Homer)时期也有许多导游;1560年开始是持续近3个世纪的年轻贵族基于教育的旅行;1880年导游和解说呈现出现代形式,并归纳出了不同类型解说和导游的主要年代表;泰德(Tilden,1957)《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是现代解说职业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姆(Ham,2002)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解说研究分为4个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形成期,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媒介期,开始寻求沟通媒介和效果;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名正期,开始进行解说系统评价,向量化方向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初熟期,更多成熟理论的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偏向沟通过程的探讨。

2.2解说概念

泰德(Tilden,1957)强调解说是一种揭示自然资源意义、信息以及与人类关系的交流过程,并为了最终改变旅游者行为。泰德(Tilden,1967)认为解说并非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体验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沙普(sharp,1969)认为服务、教育和娱乐的升华就是解说。泰德(Tilden,1977)提出解说的核心要素包括:是揭示意义和关系的教育活动,是艺术,是对信息的进一步揭示,是鼓励而不是说明,同时强调解说必须将地方或主题与旅游者体验相结合。艾萨特瓦(Istvan,1993)通过把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系统作为自变量,游客获得的知识与态度值作为因变量,构筑了“人—解说者—解说对象”的概念性框架。普兰提斯(Prentice,1995)认为解说的作用是给人们传达一个地方的意义,从而更喜欢它,理解它的重要性,产生保护的积极态度,解说是用来提高对场所的欣赏,传达符号意义,促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皮尔塞斯(Pierssene,1999)强调解说是从信息交流到游客获得愉悦感的整个过程。

2.3解说目的和功能

解说的目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解说内涵发展而不断扩展的。从心理学上,解说的目的就是学习。沙普(Sharp,1982)认为环境解说的目标应该包括:帮助听众对造访地形成关注、鉴赏和理解;实现管理目标;促使公众理解管理机构的目标和目的。柯奈普(Knapp,1994)认为环境解说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提出了包括三个层次的环境行为目标的环境解说行为改变模型。苏珊(Susan,2004)提出解说是为了让人们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及意义,使观众与资源之间形成智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关联,从而鼓励人们对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解说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而且有环境和遗产保护、环境教育、管理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可持续性、政治教育等功能。奥利桑(Olson,1983)通过对比解说前后游客对保护区管理理念的理解和态度差异分析解说教育的有效性,证明解说对游客理解管理规则以及自我行为约束有很强相关性。卡伯(Cable,1984)定量分析了解说设施为旅游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汉姆(Ham,2002)的研究说明解说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性。阿克雷格·沃特(A Craig Wight,2007)分析了立陶宛20世纪左右黑色旅游吸引物固有的悲剧,提出需要从开放和明晰的历史角度进行解说和教育,从而提高对国家过去历史的未来接受力。

2.4解说系统构成

哈米(Hamin,2003)指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西南的莫哈韦沙漠地带需要新类型的解说计划编制,规划制定者应该本着保护的原则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艾勒(Allen,1974)指出,环境解说规划需要制定目标计划和衡量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评估技术。曼斯伯格(Masberg,1996)主张将生态旅游者

需求数据作为外部资料列入到解说规划过程中,从而产生生态旅游者需求评估新模型。约翰(John,1982)提出将计算机模拟程序和方法列入解说规划中。托德(Todd,2007)表明最近20年来解说规划使博物馆旅游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解说只注重知识,而如今规划者要考虑到大量复杂信息的控制,不仅包括我们有什么(what do we have)、我们如何展示(how do we show),而且包括我们如何为游客创造一段难忘的情感经历。

2.5解说媒介

对解说媒介的选择及效果研究比较集中在20世纪70到80年代,谢雷姆(Chenrem,1977)探索了口头和非口头解说对听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性。尼古拉斯(Nichols,1985)确定了听觉的交流设备也是解说中最有效的媒介工具。汉纳(Hanna,1986)对可视性设备向游客传达的信息效果进行了评估。威廉·迈尔斯(William F S Miles,2002)指出在博物馆黑色旅游解说中,应该通过网络电子交互媒介和新一代电视成为真实旅游者,真正去体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解说方式和手段正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综合化。

2.6解说理论和方法

解说在理论上采用社会学、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在方法上则是试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最早的解说理论是泰德(Tilden,1957)提出的解说模型。陈晨(2005)提出了环境解说理论:泰德(Tilden)模式、“启发内涵”模式和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型。社会学方面,克瑞曼尼(Gramann,1987)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费什贝(Fishbein,1975)的理性行为理论、阿吉森(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默斯卡多(Moseardo,1996)采用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游客分类,并提出了遗产地解说思考模型。尤森勒(Uzzell,1996)用社会认证理论分析博物馆在促进旅游者场所感和乡镇遗产意识中的有效性。埃姆·斯蒂沃(Emma J Stewart,1998)在解说评价中引入了场所感理论。奥森(Olson,1983)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证明游客对保护区的理解与自我行为管理之间有很强相关性;卡伯(Cable,1984)利用旅行费用法等分析解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黄石楠(shiuh-Nan Hwang,2005)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活动参与、场所依附以及解说满意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7解说研究的重点领域

解说研究的重点内容有:解说有效性、游客分类、解说员与游客沟通过程研究以及游客解说满意度等。凯瑟琳(Katherine,2003)评价了解说在达到达特摩尔(Dartmoor)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目标中的有效性。伊丽莎白(Elizabeth M P,2004)分析了大珊瑚礁航海公园的环境解说计划在达到教育游客珊瑚礁环境和保护问题中的有效性。埃姆·斯蒂沃(Emma J Stewart,1998)将场所感理论作为解说评价的一种新方法,进而将游客分为探索者(seekers)、困惑者(stumblers)、受影响者(shadowers)和躲避者(shunners)4种类型。默斯卡多(Moscardo,1986)将游客分为思考的(mindful)和非思考的(mindfuless)两种,解说的目的就是尽量促进前者的形成。里安(Ryan,1995)先将国家公园内解说人员分类后,然后对比游客接受不同级别人员的即刻解说和数月后知识获取与记忆的差异,从而得出不同级别解说者的沟通技巧与效率。黄石楠(Shiuh-Nan Hwang,2005)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活动参与、场所依附以及解说满意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活动参与和场所依附都对解说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场所依附和解说满意度也有间接的重要影响。

2.8解说研究的其他方面

威廉·迈尔斯(William F S Miles,2002)提到当博物馆涉及到黑色旅游时,即与死亡、灾难和堕落有关联时,博物馆解说应该特别敏感。戴维·阿谢(David Archer,2001)建议澳大利亚将解说和营销结合起来作为国家公园的管理工具。苏珊(Susan,2004)认为拉丁美洲国家应该在重视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公众投入与参与,设计一个系统的解说计划。戴维·尤森勒(David Uzzell,2000)介绍了《遗产和环境解说的当代问题:问题和前景》一书,重点包括解说的理论问题、解说的环境问题、场所感、热点解说、解说设计和评估的实践部分这5大部分内容。

3国内解说研究概况

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1994年到2007年的解说类论文有685篇,其中旅游解说类有41篇,环境解说6篇,博物馆解说2篇,解说专业课程类2篇,大部分为2005年以后涌现的。可见目前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前景可观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总的看来,我国解说研究除了台湾地区有一部分研究外,大陆相关研究比较少,内容多局限在解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没有专门解说专著,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国内解说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3.1解说内涵与功能

吴必虎(1999)认为解说系统的含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台湾吴忠宏博士(1997)认为解说是一种信息传递服务,目的在于告知及取悦游客并阐释现象背后所代表之意义,提供相关咨询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与好奇,同时又不偏离中心主题,以激励游客对所描述事物产生新见解与热诚。唐鸣镝(2006)认为构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其内涵框架有3个基本要素: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认识对象和使用者通过旅游解说相互沟通,以达到景区在使用、教育、保护等功能上提升互动的目的。

吴必虎(1999)提出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通常具有以下6方面功能:基本信息和导向服务、帮助旅游者了解并欣赏旅游区的资源及价值、加强旅游资源和设施的保护、鼓励游客参与旅游区管理和提高与旅游区有关的游憩技能、提供一种对话途径,使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及旅游管理者相互交流、教育的功能。吴忠宏(1987)研究了解说在动物保育中的重要性。

3.2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吴必虎(1999)根据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将旅游解说系统分为自导式和向导式两类,并对北京与香港旅游解说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将北京旅游解说系统在空间上分为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观光度假地解说系统及可携式解说系统4种类型。王辉(2005)将旅游解说系统在

空间上分为交通导引解说、接待设施解说、景区解说、游客服务中心、外部旅游协作解说系统5部分,其中景区解说又包括软件部分(解说员、导游员、咨询服务等)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柜等)。冯淑华(2005)构建古村落旅游解说的3个子系统: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和空间游览线路解说。张静(2005)还提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原则,将牌示解说分为全景牌示、指路牌示、景点牌示和忠告牌示;解说方式分为文字解说、绘图解说、牌示解说、定点牌示以及导游等,并进行详细节点路径规划。周可华(2007)将旅游解说系统分为目的地诱导型、导览解说、安全解说、说明型解说和管理解说系统5类,并提出“双筛法”的解说规划方法。

3.3解说研究新领域

如果只研究旅游目的地解说供应情况而不考虑游客的需求,可能会导致解说设施未尽其用从而降低解说有效性,游客解说满意度较低从而减少重游率和推荐率的恶性循环。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研究从旅游解说供应的角度已转向注重游客的解说需求,进行不同类型案例地解说研究与对比,并正在不断引入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我国学者罗芬(2005)让游客对黄山园内旅游解说的人员解说、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出版物和综合解说技术5个方面作出有效性评价,针对黄山园内解说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李幸蓉(2002)认为不同游客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资料,从而对解说的需求程度也将有所差异,因此提前分析不同游客的背景资料,了解游客对不同解说媒体、内容和主题的需求将有助于解说活动的更好进行。洪艳、陶伟(2006)从游客需求角度定量研究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并探讨了游客人口学属性、出游动机与解说媒体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4研究述评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外解说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案例地涉及历史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遗产中心等不同尺度,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对较为成熟,并出版了专著,如泰德(Tilden)的《解说我们的历史》、戴伟·尤森勒(David Uzzell)的《遗产和环境解说的当代问题》等,给旅游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鉴于国内目前解说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解说规划和著作,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综合国内外解说相关文献,认为目前有待加强的领域有:

解说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解说主要分为:环境解说、遗产解说和旅游解说。三者的区别目前没有学者进行详细探讨。我国学者罗芬(2005)指出,从旅游解说资源自然与文化属性的归属,其可分为环境解说和遗产解说;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可分为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从旅游解说的服务范围,可分为园外解说与园内解说;从解说物质的存在性,可分为物质解说与虚拟解说。遗产解说在国外的研究成果相对少于环境解说,而在我国又几乎处于空白,因此准确界定三者的区别,并加强遗产解说的研究是解说研究的新趋向。

解说主要内容的深化。解说系统的有效性、游客分类、解说员与游客沟通过程以及游客解说满意度研究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国外解说系统有效性的研究相对比较早,但主要是对比解说之前和解说后游客在自然区域的知识获取、态度改变和行为修正的变化,未来有必要加强游客在历史文化遗产地的知识获取、态度改变、行为修正以及情感依附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游客解说分类研究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是大都还停留在通过自己设计问卷然后人为地进行分类,由于缺少一定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臆断性,可见有必要引入成熟的理论方法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国外解说员与游客沟通过程的研究主要是评估解说员沟通技巧的效率和沟通过程的可靠性,相对来说难度很大,所以相关研究成果少,仅见于里安(Ryan,1995)首先对国家公园内的解说人员进行分类,对接受不同级别人员解说的游客在刚刚接受解说以及数月后的记忆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游客前后知识获取与记忆存储的差异,间接检测不同级别解说者的交流技巧;满意度理论模型研究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国内有必要引进其他领域的满意度理论来探索游客解说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解说理论和方法的丰富。目前国外解说研究成果丰富,引用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管理学等领域,作为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热点的场所感理论和社会认证理论更是成为解说研究的新视角;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要有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旅游前后独立样本分析、旅行费用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强化了解说研究的深度。国内由于旅游解说服务的辅助性、隐蔽性、零碎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没能引起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致使旅游解说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欠缺,因此,要将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旅游解说的研究中来,为我国旅游区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解说系统规划和实践方面应用。国外大多数景区都制定专项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特别注重从游客角度出发,应用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方便、全面、系统化、人性化、个性化的解说服务。未来国内各景区有必要制定解说系统的专项规划,并不断立足于游客需求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通过解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旅游区的重要意义,增长知识并真正欣赏到旅游区的潜在价值,产生强烈的保护意识和情感联系。各个旅游地要鼓励当地社区、旅游者、管理者、企业以及学者等的投入与参与,制定高质量的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完善解说设施,加强与营销的联合,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 篇4

一、对解说理论的研究

张明珠,卢松等(2008年)主要阐述了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以及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李渊(2010年)本文试从博物馆的特点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张波(2011年)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二、对解说媒介的研究

1. 对解说员的研究

陈健平(2006年)指出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存在大量不到位、不完善、质量不高的状况,并影响到文化旅游地的整体开发品质与发展态势。普素文(2011)指出很多导游解说方式单一,加之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在没有导游解说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孙鑫(2012)指出解说员对于提高观众参观质量、保证讲解有效性、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 对标示牌的研究

陈咏淑(2008)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武娟,李宏(2006)从标识牌的设计、建设两方面入手,指出我国目前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 对电子解说设备的研究

周可华,罗明春(2006)分析电子解说系统的现状及与传统解说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策划的原则及要素,为景区发展电子解说系统提供了借鉴。彭仲,史烽(2008)以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为基础,提出GIS技术在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及景区电子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刘文龙、毕圣凯、杨铁梅(2009)以单片机C8051F040为核心,结合GPS定位技术和语音技术,设计的电子旅游解说系统能够给游客提供该区域景点详细内容的全自动语音讲解。

三、对解说信息和解说翻译的研究

李华辰,梁留科(2007年)通过剖析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其在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林竹梅(2011年)通过对辽宁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孙云花(2008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并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改进翻译质量。王淑,张皓(2004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现状进行综述,提高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实用性。

四、对解说受众的研究

1. 解说员与游客沟通研究

罗燕,胡平(2008年)以周庄古镇为例,采用对解说员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研究周庄古题。

2. 对受众态度的研究

钟泓,李丰生(2008年)通过了解游客对桂林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的评价为桂林旅游业提供更好的建议。桑娅(2010)从游客对解说需求角度提出游客导向型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技术。赵明(2012)在充分考虑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及使用解说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3. 对受众满意度的研究

江宁,陈建明(2006年)从游客观点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统计属性,进一步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苏建军,王丽(2010)以运城解州关帝庙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的评价因子,采用模糊评判法对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效果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黄平芳,胡明文(2010年)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空间导引系统、服务设施告知系统、教育宣传及安全警示系统、景点内容解说系统、可携性(出版物)解说系统及向导式解说系统等方面,对将军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完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杨前进,周善怡(2011年)以武隆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

4. 游客解说方式和需求的研究

张立明,赵黎明(2006)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科学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来完善其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陈飞(2008)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自导和向导的旅游解说系统来达到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加强文化遗产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作用。柯球(2009年)通过分析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及利用现状,探讨如何基于游客体验需求,规划设计博物馆解说系统。邓明艳、覃艳(2010年)对峨眉山景区游客的解说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措施。杨文华(2011年)分析游客的旅游解说需求差异,并提出景区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五、对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的研究

冯淑华(2005)提出构建古村落解说系统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等子系统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唐彩玲,叶文(2007年)针对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提出旅游解说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构建方案。旦珍(2007)指出拉萨市各大景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还是自导式解说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完备,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林明太(2007年)指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由导游解说系统、地质展览馆解说系统、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和地学科普实践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并对这四部分构成的特征和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孔旭红(2008年)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赵建昌(2011年)通过对宝鸡金台森林公园的调研,得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必须从解说体系构建原则、媒介选择、解说内容甄别以及解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杨利丹(2011年)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古城镇解说系统构建的持续性流程,以构建出有利于古城镇遗产保护的解说系统。阎丽(2012年)分析了云台山对旅游解说系统的需求,指出云台山解说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六、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的研究

何喜刚,高亚芳(2007)提出针对丝绸之路的线形文化特征,景区解说系统应以遗产宣传展示、愉悦游客心理、文化生态环境教育为目标,依据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的个性,构建由人员、非人员讲解系统和支持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景区解说系统。刘改芳,张东燕(2008)以遗产类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为例,对其现有解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刘艳红(2009年)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杨利丹(2011年)讨论了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内涵及古城镇遗产在旅游中的真实性,并分析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杨娟(2011)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凌生金,王梅(2009)从向导式和自导式两方面分析了颐和园景区内解说系统的现状。

七、旅游解说系统改进对策的研究

于德珍,李核隆(2004)分析了森林公园的向导式旅游解说和自导式旅游解说。于曦颖(2005)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游客相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姜红莹,杨美霞(2006)主要对张家界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和建议。唐鸣镝(2006年)将解说教育消化运用到风景区的规划理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解说体系。王娜(2007)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得解决问题的对策。闫利民(2008)从人员解说和物品解说两方面分析了云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李丽娜,乌恩(2008)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朱伟霞(2008)分析国内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和对策。张徐,新玥(2010年)以丰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指出丰林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桑娅(2010)以国内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提出五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框架。宋劲忻(2010年)认为在进行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解说系统的人性化问题,重视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及环保组织的联系,构建公众环境教育网,开展解说子系统适用性研究。赵秋静(2011)以人造旅游景点重庆美心长江风景区(洋人街)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目的地解说系统的新思考。王祖良,张建国(2011)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令狐克鸿,冉景丞(2012)提出构建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对策。孟宁,张晓玲(2012)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入手展开探究,找出雨花台风景区内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八、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唐伽拉(2003)探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方式和规划理念。杨强,杨振之(2004)研究了自导式解说系统在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四大要素,并对这四大设计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颜磊,杨娟(2005年)阐述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解说系统规划的主要职能和规划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节点路径的规划。武子宁,路紫(2005)以泥河湾为例,指出影响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解说系统定位的诸因素及设计目标和理念。钱小梅,赵媛(2006年)提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该从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方面进行规划地建议,并对各解说要素的具体规划进行阐述。屈银莹(2010)在分析景区解说系统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金竹寨的实际情况,构建金竹壮寨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王艳(2010年)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目前该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FORCOM框架进行规划设计。

目前在我国,还缺乏对旅游解说体系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存在概念应用混乱、缺少理论研究基础等问题,而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家公园等领域做了大量有关解说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并将其消化运用到旅游景区的规划理论中,构建一套完善的旅游解说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青海旅游解说导游词 篇5

青海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多项中国之最,青海湖是国家AAAAA级国家自然景区。

青海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湖内岛屿: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皮

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

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旅游解说 篇6

古村落是结合了中国传统聚落文化、农业文化和田园文化的综合景观,直接体现地域及群体的血缘宗族、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是活着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高品质旅游资源。而由于古村落文化信息量巨大,游客要在古村落旅游活动中深刻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产生满意的体验化效果,就需要合理设计古村落的旅游解说系统。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完善合理的解说系统不但能突出旅游景区的特色,增强游客对观赏对象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具有宣传教育、管理控制等作用。然而,我国古村落旅游解说的规划设计普遍显得较单调、薄弱,存在解说形式单一,解说内容不规范,解说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致使游客难以解读景观符号,不易感受和理解村落文化内涵,甚至对古村落产生误读。因此,构建合理的旅游解说系统已经成为古村落景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思框架

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古村落的特征和内涵,确立解说的中心和主题。同时,要调查分析游客特征和行为规律,掌握游客对解说系统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解说内容,注重其科学性、大众性,同时选择合适的解说媒体来传达解说信息,提供解说产品,形成解说服务,实现旅游解说系统的服务、教育、管理等功能。(图1)

三、旅游解说系统构建

(一)确定解说主题

我国古村落众多,因为环境、建筑、历史文脉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征,解说必须把握特色,才可以凸显地方文脉,将内涵价值外化为特征明确、可体验解读的文化基因。在设计具体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时,首先要对村落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了解其成因、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代表村落特色,诠释村落底蕴的主题,并将其融入到解说系统中,成为整个解说系统的指导思想。如浙江楠溪江的古村落因理学盛行,修身养性成为时尚,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这一带古村落素木蛮石、粉壁青砖,空间格局透露着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之趣,体现着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生活方式。在旅游解说系统构建中,“耕读结合、诗礼传家”的文化内涵就应成为始终遵从的主题,凝固在标识设计中,贯穿在导游讲解中,从而突出耕读文化的外显特征,提高游客对其审美解读能力。

(二)明确解说需求

古村落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包含着历史、地理、建筑、景观、环境、艺术、民俗等多领域的内容。与一般的旅游行为相比,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强、层次高的文化旅游行为,这个特点同时也限制了其客源的特定性,即在游客构成上,以专业层旅游群体居多。因此,在编制解说时应对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将解说内容通过加工和提炼,形成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解说资料,选择合理的解说媒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游客。

(三)选择解说媒介

按旅游者利用解说系统的方式和信息体验有效性的角度,笔者将古村落旅游解说媒介分为自导式和向导式两大类。这两种方式各具特点,在实践中可以单独采用,也可综合运用。

1、自导式解说

自导式解说是运用书面材料、标准公共信息、语音导游等设施设备向旅游者提供的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目前最常用的自导式解说是利用各类标识来进行解说(表1)。标示牌解说方式由于受篇幅、容量限制,提供的信息量有一定限度,但其解说内容一般都经过了精心地挑选和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向导式解说

向导式解说是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的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递表达方式,通过解说者的服务与技能帮助旅游者实现旅游体验的愉悦性。目前古村落旅游导游解说员无论是委派导游还是定点导游,由于受到导游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向导解说的质量往往不稳定,对古村落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空间审美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无法起到激活村落传统文化,凸显村落文脉的作用。

(四)组织解说子系统

在分析古村落资源和游客解说需求的基础上,对旅游解说内容的组织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来进行(图2),这些子系统相互影响、功能互补,为旅游者的体验有效性提供多维支持。

1、影响性解说

影响性解说是指将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传递、接收、反馈的一个行为过程,目的是让旅游者形成现行体验,激发其旅游动机。影响性解说常常利用各种媒介如海报广告、广电媒体、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和介绍。从时间维度上先于旅游活动进行,在更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一种旅游广告营销手段。实际上,影响性解说是一种相对隐蔽和模糊的解说方式,也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的重要渠道。

2、交通引导解说

旅游交通解说是指利用交通指示信息,引导游客准确、快捷、安全的到达村落景区。古村落在地理位置往往位于交通网络的末端,具有交通格局的终端性。这个特点使古村落受到的各种干扰较少,得以保留形态原始的古建筑和生活方式,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游客难以获得准确顺畅的交通引导,尤其在散客旅游迅速发展,自驾车旅游盛行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更显得突出。在具体的旅游交通解说规划中,可以在古村落的上一级旅游依托点(乡、镇)开始,设置交通导向指示、标志性景观形象等。不但使游客得到交通引导信息,更可以传播景区形象,使游客对目的地产生进一步的印象。

3、游览线路解说

游览路线结合了观赏方式、观赏密度、观赏角度、观赏距离等要素,不同的游览路线,旅游景观的呈现和主体的感受都会不同。我国的古村落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建筑营造模式等的影响,形态不拘一格,只有通过游览路线解说这种空间解说方式,才能带给游客丰富的空间变化感受。进行古村落游览线路解说的设计时,首先要研究村落布局空间特点、确定能凸显村落文化内涵的空间形象。例如,位于浙江温州的苍坡古村,建造理念源于文房四宝,村右有笔架山,村中石板街为笔,莲池为墨,池边的石条为砚,整个村落为纸,以体现“兴文运,出人才”之意。村中的主要游览路线即可围绕“笔墨纸砚”来设计:先看入村溪水,寻砚池;漫步笔街,可仰视笔架山;至莲池边,则可见石砚;再到池边环视砌成方形的村墙,则可体会“纸”之奇妙。如此引导游览,则可使游客清晰地体会村落布局的独具匠心和深远寓意。除此之外,还要调查分析旅游者在古村落游览的时空规律,按旅游者最有可能游览各个景点的时空顺序安排解说媒介,使其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景点游览。

4、主题景观解说

古村落既有中国传统聚落的共性,也因为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性的特质外化表现在一些标志性的景观上,即成为了古村落的主题性景观。例如,风雨桥和鼓楼是湘、桂、黔一带的侗族村寨最醒目的建筑,是民族聚落的焦点;徽州地区古村落的进村水口地带一般都建有“水口园林”,形成“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景观效果,是村落中醒目的景观标志;而在以宗族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古村落中,宗祠无论在位置或建筑形势上,都是村落中的重要标志物。

古村落中的主题景观一般都有突出的视觉效果,位置显要,公共性强,游客分布比较集中,停留时间比较长,对旅游者来说是方位的参照物和对村落记忆的象征,是最具体验效果的核心景观。对古村落中主题景观进行解说设计,首先要发掘主题景观在村落中的象征意义,并贯穿到解说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标识类解说应遵循清晰、醒目、明确和简洁等原则,内容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能为广大游客所理解和接受,外观设计方面的造型、材料、颜色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到村落的历史、建筑和环境景观;导游人员进行解说则要充分准备解说内容,注重讲解技巧,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在讲解方式上可采取专题式解说,即围绕主题景观,将一系列的事件和知识联系起来,用一点带多面的方式来体现主体景观的主旨内涵。如果单纯从历史或故事传说的角度进行讲解,则很难形成解说受众的文化认同性。

5、生活文化解说

与传统景区相比,古村落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当地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空间。古村落的居民及其生活和社会活动可以说是村落历史延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也是构成村落景观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构成一种独特的、鲜活的传统聚落生活状态,是文化古村落的魅力之源,也是无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

由于古村落的生活文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抽象性,很容易在旅游解说设计中被忽视。自导式解说由于在位置上和解说内容的相对固定,表达生活文化时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很难达到理想的解说效果。而导游人员作为审美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第三者,既可把握主体的心理变化,又可通过语言在对象和主体间铺路搭桥,是解说古村落生活文化类吸引物的理想方式。导游人员应该根据时间、对象的不同,利用所见景物制造意境的方式来讲解,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古村落特有的生活文化。同时,在引导游客参与体验村落生活时,导游还要引导和控制游客参与体验的时机、程度和方式,以免破坏当地有序的生活结构及其审美价值。

四、结语

在体验经济时代,要使游客在古村落旅游的体验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科学设计解说系统,在定位古村落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组织解说内容的子系统,并借助合理的解说媒体来实现解说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才能起到传递文化内涵,实现多重体验价值的效果。

北京天坛公园旅游解说系统初探 篇7

关键词:北京天坛公园,旅游解说系统,向导式解说,自导式解说,游客中心

一、引言

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 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 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是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旅游目的地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随着解说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公园的管理人员认识到, 解说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愉快经历和教育的机会, 好的解说可以成为旅游地的间接管理工具, 引导游客规范个人行为, 促进管理的实施。

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1953年, 天坛开展解说工作以来, 通过不断完善, 解说系统成为天坛公园教育、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天坛解说系统的研究, 可以更好的汲取经验发现问题, 不断完善解说系统理论。笔者就天坛公园当前旅游解说系统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以促进其旅游解说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天坛公园概况

天坛位于东城区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 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占地达273公顷,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 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坛内有古松柏、古槐3500余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很高的科学价值。

自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天坛蜚声海内外, 游客量稳步增长, 由1998年的398.7万人次至2006年已达到569.5万人次, 除此之外天坛还扮演着城市公园的双重角色, 2006年全年接待持年月票持有者1212.4万人次。解说系统在天坛的文化宣传和服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天坛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现状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大量的资料分析, 笔者根据景区解说系统的分类方法, 结合天坛公园景区的实际情况, 将天坛公园的景区解说系统按照向导式解说系统、自导式解说系统和综合式 (游客中心) 三大类进行了分析。

1、向导式解说系统。

向导式解说系统, 即人员解说系统, 主要指导游、景区讲解员、志愿解说者及其他能够提供景区相关信息的人员 (包括当地居民、旅游者本身等) 。它是以人员作为媒介直接与旅游者进行面对面的解说服务, 优点在于可以和游客互动, 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目前, 天坛公园在人员解说方式上有旅行社随团导游、景区团队导游和殿堂讲解员。旅行社随团导游是游客所在旅游团自行负责配备的导游, 负责旅行团内游客的游览解说。景区团队导游是天坛公园为游客提供的有偿旅游解说服务, 中文讲解5人以下100元, 5人以上200元, 英文讲解在中文收费基础上加收50元, 且需要提前两天电话预定。殿堂讲解员是天坛公园在各景点殿堂免费为游客提供的中文讲解。笔者考察期间, 发现只有祈年殿设置了殿堂讲解, 从9点至下午4点, 每二十分钟讲解一次, 并视游客量增加讲解频度。

2、自导式解说系统。

自导式解说系统是由书面材料、图式、语音等无生命设施、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它的形式多样, 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展览等。

2.1牌示系统。解说牌是旅游目的地最为常见的一种解说媒介物, 通常采用文字、图画、符号等形式将景区或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游憩资源等多种信息展示出来, 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直接、便利、快捷获取信息。目前, 天坛公园内的解说牌示系统类型比较齐全, 拥有全景牌示、景点牌示、教育牌示、交通导引牌示、警示牌示、服务牌示、管理牌示等几种类型;布局比较合理, 全景牌示主要设置在公园的入口处、每条游径内以及每一小景点门前;交通导引牌、警示牌等也都设置比较合理。其解说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练、真实可信, 并且大多数采用双语, 有的甚至采用多语解说, 基本方便游客游览。

2.2多媒体。对于遗产地游客来说, 在无导游讲解下, 仅根据具体实物旁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有时是很难理解或是只能很枯燥地认识实物的具体涵义, 因此景区可运用多种高新技术手段, 如电子触摸屏、自动语音讲解器、高品质音像制品等,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旅游者最直接的冲击, 以达到传递景区信息的目的。目前, 天坛公园运用了自动语音讲解器、电子触摸屏、滚动屏幕、视屏设备和全国首个公园智能化服务系统“天坛智能化服务项目”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并深化了游客对天坛视觉和听觉的旅游体验。天坛的自助语音讲解器涵盖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8种语言, 普通话的讲解收费10元, 其余收费40元, 并缴纳100元的押金, 满足了不同语言游客的需求。在天坛的四个入口处均可以租到, 并且在任意出口租赁处都可以退还, 使用较为方便。其讲解内容较为丰富充实, 可以使游客获得更多的知识。

2.3展览。展览通常采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和沙盘等形式, 向旅游者展示景区的基本情况及旅游特色, 一般在游客中心、宣教中心、纪念馆等场所举办, 极少在露天举办。天坛公园主要设置了四项专题展览: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祈年殿历史文化展、祭天礼仪展、大祀斋戒展。各专题展览采用实物并配以图文解说, 参观方便, 容易理解。

2.4印刷品。印刷品是一种传统的解说媒介, 包括景区门票、宣传折页、导览图、导游手册、相关书籍等。其方便携带, 既可以在景区内游览时使用, 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起到宣传教育作用。目前, 游客除可在公园的游客中心内免费领取中文的天坛简介宣传折页和北京著名景点及酒店的宣传小卡片之外, 其他的宣传印刷品, 如《天坛志》、《天坛画册》、《历代皇帝图册》等, 均需在公园内的商店花钱购买。

3、综合式 (游客中心)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对游客中心的定义是旅游区 (点) 在区内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7]。它是一种综合式的旅游解说媒介, 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旅游解说服务, 既有人员解说也有非人员解说, 还兼有游客集散的功能。目前, 天坛公园沿南北轴线设立了三个游客中心, 其服务项目包括游客意见、建议接待、投诉处理, 天坛宣传资料、多媒体简介, 讲解服务, 广播寻人、失物招领以及天坛特色商品等。

四、天坛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改进建议

总体来说, 天坛公园的解说系统较全面的考虑了各种游客需求和服务管理功能, 设计比较科学和规范, 解说内容较全面, 解说媒介种类多元化, 在游客的旅游活动中能起到较好的解说引导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可进一步改进提高。

1、引入国外志愿解说者机制, 完善散客人员向导式解说。

天坛公园随团导游与景区导游团队丰富了团体游客的服务和管理, 但针对散客人员的向导式解说有所缺失。目前, 仅在祈年殿设置了殿堂讲解, 但多次机械式的重复讲解势必成为讲解员繁重的负担, 讲解频度很难按规定执行讲解。同时, 高峰期由于游客数量较多殿堂门口狭小, 游客很难接收到殿堂讲解员的信息;游客少时, 又很少有讲解员在殿堂进行讲解, 如此导致天坛的殿堂讲解员基本丧失了其人员讲解的作用。针对散客人员向导式解说服务功能的缺失, 可以借鉴国外志愿解说者机制, 招募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等做志愿者, 进行专门培训, 使其掌握基本的解说技巧并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让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旅游者。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聘请导游员的需求, 优化旅游解说的结构, 增加向导式解说的比例, 又可以减少公园的运行成本。

2、在入口处增加祭天祈谷流程、线路等相关背景解说牌示。

虽然天坛的解说牌类型齐全、布局合理, 但在内容方面缺少对历史上天坛“祭天”、“祈谷”操作流程、行进路线等相关背景的介绍、没有游览线路规划建议, 初次到达景区的游客缺少相关知识, 不能梳理清晰各个景点的关联性、合理做好游览线路规划。建议在公园入口处增加祭天祈谷流程、线路等相关背景的解说牌示, 使游客了解了祭天祈谷流程、线路, 便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个景点的功能, 更好从历史的角度加深游览体验。

3、做好电子解说器使用方法说明提醒, 方便游客更好使用。

由于天坛电子解说器无重复讲解功能, 在游客进入某一小景点后, 讲解器感应到游客的具体位置便开始讲解, 如果游客离开该景点后再返回讲解器便不在讲解, 但是在电子解说器租赁过程中该项注意事项并没有得到强调, 导致很多游客讲解内容收听不完整, 大大降低了解说效果。如果在讲解器租赁过程中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提醒或者讲解器上明显位置标注清楚使用注意事项, 将会给游客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4、重新设置智能化服务系统位置, 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位于天坛北门的智能化服务系统设计初衷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 分别提供人工视频咨询、视频播报和外语购票服务等, 但其设置在游客到达率较低的北门使其使用效率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2010年其人工视频咨询一年点击率达到5000余次, 以2006年接待游客569.5万人次, 年月票持有者1212.4万人次计算, 其使用率不足万分之三, 更何况2010年入园人次已经远高于2006年。建议智能化服务系统设置在游客到达率较高的区域, 才能够好的发挥其功能, 充分的为游客服务。

5、增加印刷品种类, 加深游客理解。

天坛的主要印刷品种类较少, 大部分为收费物品, 而且缺乏特色, 某些印刷品, 例如《历代皇帝图册》的内容就不是针对天坛公园的, 在其他景区也可以买到。针对此, 建议天坛公园管理部门邀请相关专家编写和出版各类介绍天坛公园历史、建筑文物、古木古树、祭祀文化、中和韶乐等专门彰显天坛特色的学术著作、科普读物、文章、图册、邮票纪念册和光盘等宣传产品;并在游客中心和各商店提供能免费取阅和携带的游览手册折页, 增加游客对天坛公园的深度了解。此外, 建议公园门票上印刷导游图, 使其成为旅游者进入公园后最方便的信息传载体, 方便游客随时“按图索骥”搜索探寻, 在游览之前或者游览途中做到心中更加有数。

6、合理设置游客中心, 提高其使用率。

游客中心的选址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游人的可达性和解说效果。美国国家公园的主管们 (Park superintendents) 比较一致认为将游人中心设置在公园入口, 或在游览服务比较集中的区域, 或邻近被解说资源最有效率的地区[8]。但天坛公园内的三处游客中心, 除了南门入口处的游客中心位置设计比较合理之外, 其余两个游客中心位置都比较偏僻, 不易引起游客的注意, 降低了游客的教育和游憩作用。其次, 游客中心内虽然设置了人员解说, 也设置了非人员解说, 但总体而言展示内容简单, 展示效果不佳。即使游客进入, 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解说需求, 达不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游客中心无人问津, 功能几乎丧失的问题, 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恰当地为游客中心选址, 可重点考虑设置在公园入口处, 交通换乘处、重要节点处或其中两处 (三处) 结合处的位置。二是针对游客的需求, 展开问卷调查, 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游客中心案例, 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丰富景区游客中心的信息服务和其他方便服务项目, 如为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美国很多国家公园在游客中心附近安排相关的电影或录像放映厅及图片摄影展览 (郑杨, 1998) 。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 1999, 14 (01) :44-46.[1]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 1999, 14 (01) :44-46.

[2]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1999, 14 (02) :27-29.[2]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1999, 14 (02) :27-29.

[3]罗芬.森林公园旅游解说规划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5.[3]罗芬.森林公园旅游解说规划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5.

[4]刘雯.天坛内的市民活动及在总体规划中的管理[D], 清华大学, 2007.[4]刘雯.天坛内的市民活动及在总体规划中的管理[D], 清华大学, 2007.

[5]史舒琳.系统视角下天坛游客行为管理方法初探[D], 清华大学, 2007.[5]史舒琳.系统视角下天坛游客行为管理方法初探[D], 清华大学, 2007.

[6]任敏.天坛率先试点旅游标准化[N], 北京日报, 2011年08月03日 (10) .[6]任敏.天坛率先试点旅游标准化[N], 北京日报, 2011年08月03日 (10) .

[7]GB/T17775-2003, 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S].[7]GB/T17775-2003, 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S].

旅游解说 篇8

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庐山西北侧的剪刀峡景区有“庐山第一峡“之称,是庐山生态环境最优及最长最深的峡谷。景区内原生性长青乔木和完好的森林被誉为庐山景区之冠。因此,剪刀峡景区也成为庐山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研究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对于景区的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庐山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现状

通过多年建设,目前庐山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内容单调、不完善,很多服务设施都不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无法使游客充分领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主要依托标示牌系统向旅游者传播信息。景区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游客中心,也没有建立一个展示景区形象,为游客更好更方便提供服务的窗口。庐山剪刀峡景区网络展示工作还有欠缺,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代,应该加强景区网络展示工作,充分发挥景区网络展示的解说功能,做好景区网络宣传。在景区音像及印刷物解说方面,庐山剪刀峡景区虽然有自己的宣传手册,但不够精美,难以引起游客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景区的这些宣传手册很少有双语解说,不能从细微处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二、庐山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构建

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是指在分析区域内的旅游解说资源的自身特征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挖掘旅游解说资源的独特价值、特色,设计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旅游解说产品的过程。旅游解说系统构建遵循的主要原则:以游客为本、与景区管理目标相融合、异性原则、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一)庐山剪刀峡景区游客中心解说

游客中心必须有非常强的解说功能,它能够帮助游客理解景区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协助景区管理。针对庐山剪刀峡景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游客中心这一现状,为完善对客服务,景区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游客中心。建议设立在旅游景区的入口处,因为这里是整个旅游景区的集散中心。游客中心应包含以下几个区域:旅游信息咨询区、景区风光展示区、售票区、旅游商品销售区、餐饮住宿区、导游服务区等。

游客中心是风景环境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场所感和地域背景,应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及地方文化乃至社会约定俗成等因素相吻合。比如可以木石为原材料,建立一些仿古建筑,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二)庐山剪刀峡景区标志牌解说

针对庐山剪刀峡景区标志牌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提高景区的生态旅游解说能力,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根据标志牌所表达的内容对标志牌进行分类构建。

1.全景导游标志牌

全景区的示意图是旅游区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游客在游览之前对景区有个大体了解。一般全景导游标志牌设置在景区的大门口、游客中心或者是在景区内主要游径的旁侧,帮助游客迅速获取所需要的游览信息,并使游客对景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吸引物解说标志牌

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界的赐予物和人工的吸引物。自然吸引物解说应是带有科普性质的科学解说,能够让游客科学地认识自然景物,激发游客保护环境的热情。例如,对于庐山剪刀峡景区植物的解说仅有中文名、学名和科名,介绍不详,不能达到教育游客的目的,如能加入植物的习性、分布状况、外表形态介绍、珍稀度等内容,则会使游客了解更多、感悟更深。对于庐山剪刀峡景区人工吸引物的解说不应流于形式,应挖掘其文化内涵,让游客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旅游设施解说标志牌

旅游设施解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及基础设施解说、配套设施解说,能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使用旅游设施。

旅游交通标志牌是指对于目的地途中的交通标志牌,应考虑从九江火车站、庐山火车站、九江长途汽车站、九江各大饭店、九江市中心等地到庐山剪刀峡景区道路两旁安装交通引导牌,使游客顺利地找到景区,并要有相应的英语解说。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标志牌主要是服务功能建筑物的导引牌示,包括景区内的厕所、餐厅、商店、公用电话、消防栓及休息点等。这类标志牌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标志,令游客一目了然。

4.环境解说标志牌

景区环境是景区及其周边地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要素之和。环境解说主要是向旅游者介绍保护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解说标识牌和人文社会环境解说标志牌。庐山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应主要注重景区自然环境,如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珍稀动植物等,介绍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作用以及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激发人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5.旅游管理标志牌

友情提示牌内容包括温馨提示、环保提示等,如提醒游客不要在野生动物通道停留,不要乱扔垃圾,提醒游客某处负氧离子含量高等。提示语言应能让游客感到亲切,体验到景区管理工作者细致入微的服务和管理。友情提示牌应采用木质,体现森林生态特色。另外,还要注意设置公益提示牌、安全提示牌和防火警示牌。

(三)庐山剪刀峡景区网络展示构建

针对庐山剪刀峡景区网络展示工作存在的欠缺,景区应加强网上信息发布,充分发挥景区网络展示的解说功能,做好景区网络宣传。

首先,庐山剪刀峡景区应与旅游网站密切合作,为旅游网站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景区旅游信息。其次,庐山剪刀峡景区作为庐山大景区的组成部分,是庐山各景区中最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景区,因此,景区应加强与庐山大景区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势,依靠庐山官方网站做好景区生态旅游展示工作,提高景区网络解说能力。

(四)庐山剪刀峡景区音像及印刷物解说

针对庐山剪刀峡景区音像及印刷物解说系统的现状,结合这类解说系统可与现场分离,方便携带,可用外语编写,适合外国游客使用,可做景区旅游宣传材料,可长期重复使用,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直观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做出以下改进:制作风光碟;编写导游丛书;制作解说画册;改进地图的制作。以上所有的印刷物解说都应是中英文双语解说,让庐山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

(五)庐山剪刀峡景区导游解说

针对庐山剪刀峡景区导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要提高庐山剪刀峡景区的导游解说能力,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重视景区导游词的编写。

对于景区导游词的编写,要用合理、科学的知识去解释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让游客在景区获得生态旅游的感受,并在游览中受到生态教育。导游词编写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是将景区的规划及发展远景尤其是景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入导游词,有利于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景区。

结语

笔者提出的庐山剪刀峡景区生态旅游解说构建方案是:建立一个服务和解说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从游客需求角度,不断完善景区解说牌示;从旅游网站和庐山官方网站两个方面充实景区网络展示;制作风光碟、导游丛书、解说画册和景区地图,并免费赠送给游客;在景区导游解说方面,一是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重视景区导游词的编写。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5):326-334.

[2]VEVERKA,J.A..Interpretive Master Planning[M].Aorn Naturalists,Tustin,CA,1994.

旅游解说 篇9

随着旅游普及化和旅游者素质的提高, 旅游者对旅游经历要求也不断提高, 渴望在旅游中进行娱乐并获取知识以及获得一份美好回忆。一般来说, 旅游者在旅游中常常需要搜集空间信息和其他方面的协助来完成旅游经历。旅游解说系统充当了供给信息和服务旅游者这种角色, 同时也是景区管理部门宣传、管理主要途径。由于旅游解说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 游解说系统构建的研究也相应丰富起来。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题名、关键词“旅游解说”, 1994年到2009年10月之间的解说类论文有81篇, 其中硕士论文6篇, 博士论文1篇, 著作一部。本文就其中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进行分析综述。

2 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

国内有关解说系统概念没有准确定义, 多数学者较认同吴必虎 (1999) 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解说系统的含义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 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 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台湾学者吴忠宏也认为“解说”是一种不偏离主题信息传递的服务, 目的在于告知及取悦游客, 以期能激励游客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新的见解与热诚。不同的是唐鸣镝 (2006) 从广义的角度把解说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 第一解说为景区内的解说服务;第二、三解说为景区外解说。

3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概况

学者们多数采用了空间结构观点来对旅游解说系统分析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从广度上看, 国内研究案例已经涉及到城市、景区、生态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古村落遗址等;从深度上看, 主要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 运用其相关科学理论的研究较少。

3.1 旅游解说系统的架构

目前国内侧重于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 向导式解说系统普遍被认为是导游解说范畴或者归类于人员解说系统中。吴必虎 (1999) 把解说系统分为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构建了北京旅游接待系统。杨强等 (2004) 提出了建设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四大基本要素。郭文等 (2008) 提出了人造旅游景区“自导式+向导式”构建模式, 以引导标识和教育解说两方面构建锡影视基地解说系统。冯淑华 (2005) 、陈建平 (2006) 、罗燕 (2008) 认为解说系统是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子系统组成。何喜刚 (2007) 、钱小梅 (2006) 认为是人员、非人员和支持系统构成了旅游解说系统。唐彩玲 (2007) 、张立明 (2006) 从解说硬件设计和解说软件策划两个主线构建旅游解说体系。钟永德, 罗芬 (2008) 认为是由解说目标、环境限制与可用资源、解说活动和评估与控制。唐鸣镝 (2006) 归纳了旅游解说系统内涵框架有3个基本要素:认识对象 (信息源) 、使用者 (接受者) 、旅游解说 (沟通媒介) 。

3.2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

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旅游地、景区、国家公园等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

城市解说系统。研究旅游解说系统最早的是吴必虎 (1999) 对北京市旅游解说系统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结构分为四个方面:交通网络导引、接待设施、观光度假地和可携性解说系统。他的构建观念影响着一些学者, 王辉 (2004) 在构建重庆缙云山时, 也认为解说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和游客中心等四大部分。对城市解说系统进行研究还有王辉 (2005) , 他提出了锦州市旅游解说系统包括了游客中心和外部协调系统等。

古村落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涉及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研究较丰富, 如冯淑华 (2005) 破译古村落文化底蕴, 构建能够提供多方位服务, 以“品”为中心的旅游体验过程。陈建平 (2006) 认为动态口头解说是核心, 并依据解说系统的传播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罗燕 (2008) 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 从三个层次构建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何喜刚 (2007) 结合丝绸文化之路, 建立“三位一体”解说系统, 其中把景区目的地营销系统也列入了解说系统当中。

国家公园景区类解说系统。李东和 (2006)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构建思想, 构建了合肥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唐彩玲 (2007) 分析了游客特征差异对解说需求的不同, 从两个主线构建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解说体系。唐伽拉 (2003) 将节点和路径概念从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引入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 通过节点--解说物的相应匹配, 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唐鸣镝 (2006) 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旅游解说系统。张立明 (2006) 、钱小梅 (2006) 构建了国家公园解说系统。

3.3 旅游解说媒介规划

本文所指的解说媒介不仅包括了解说载体, 还有解说信息以及空间布局等解说受众和解说对象之间所有的“桥梁”, 其中解说人员的规划在解说系统不作为重点研究。

解说载体的设计。陈建平 (2006) 、何喜刚 (2007) 认为静态平面解说系统包括了文字标识、图形展示、声像放映、纪念品出售等形式。钱小梅 (2006) 认为非人员解说规划包括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要素、博物馆以及景区信息系统的规划, 并对园内解说牌示进行详细说明。郭文 (2008) 等人为自导式解说系统由电子解说器等组成。唐伽拉 (2003) 将解说牌示分为了五大类:目的地诱导型、说明型、环境地图型、警示型、公共设施指示等解说牌示, 还对解说载体的材料、色彩、造型和信息字体等进行了阐述。与此相似的有罗燕 (2008) 分析了周庄五大类标识牌及其古朴、自然、个性、人文关怀的牌示特征。唐鸣镝 (2006) 按解说牌的功能将其分有:标致形象型等七大类型的解说牌。张立明 (2006) 把解说牌示分为外道路、内游览等七大类指示牌。唐彩玲 (2007) 把牌示系统分为指示牌、警示牌和解说牌三大类, 其中又划分出了10小类。张静 (2005) 、武子宁等 (2005) 、李东和 (2006) 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 解说载体分类如下图1:

空间布局解说规划。何喜刚 (2007) 认为空间立体解说主要包含线路文物展览、活动展示表演等。陈建平 (2006) 对文化旅游地导游解说系统做出了传播空间结构示意图。钱小梅 (2006) 设计景区内道路布局时应考虑到主干道、景区容量、特殊地质情况等因素。陈咏淑 (2008) 对古典园林中的导游图进行了空间布局的初步探讨。张立明 (2006) 对森林公园的展示途径作了较详细内容和空间的设置。唐伽拉 (2003) 、李东和 (2006) 通过合理确定节点、次节点进行解说系统空间布局。唐鸣镝 (2006) 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三类展示途径进行了特点、功能及扩散影响的规划设计。武子宁等 (2005) 等基于引导理念, 从空间定位引导, 内容定位引导和造型、色彩、质地定位引导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泥河湾博物馆和展览室的牌示解说设计。陈咏淑 (2008) 针对古典园林的进行了色彩、材料选择、景观风格等解说设计。

3.4 旅游解说系统的策划过程

学者们从旅游解说系统内部组织构造和解说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设计。如钟永德等 (2006) 对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分析出旅游解说牌示规划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评估与保持等4个阶段和11个具体步骤。张立明 (2006) 提出了森林解说系统的编制流程。唐彩玲 (2007) 、杨强 (2004) 、郭文 (2008) 等学者大体是通过本地资源和对受众调查的双面分析, 破译解说主题 (要素) , 找出相应解说媒介进行策划。

3.5 旅游解说系统其他方面设计

除了以上旅游解说构建研究外, 国内有个别研究开始近入微观领域。磨洁 (2000)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环境解说规划做了研究, 提出以地质、气候、土壤、水文和空气质量的解说为主要内容的解说基本框架。纪丽萍 (2005) 对解说内容进行了组织策划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 如王昕 (2002) 认为解说系统本身是一个子系统, 是隶属于旅游活动“导引”系统支派中的一支, 把解说的概念侠义化, 把“导引”的内涵广义化。

4 总结与讨论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对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以及与游客交流, 博得游客支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的旅游解说系统构成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化, 肤浅化, 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有一定相似性, 缺乏开拓创新和深入研究精神。涉及到对解说受众与解说系统关系的量化研究较少。

国内的解说系统研究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 对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如自导式步道、汽车解说系统的规划、游客中心展示规划。

在构建解说系统中, 已经开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解说系统, 但是行为学、教育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还未被应用。

在古村落的解说系统构建中, 学者们着重传递文化含蕴, 动态系统是文化含蕴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所以导游、导游词的编排甚至导游管理制度在构建中至关重要。

“系统”一词来自于希腊语“Systema”, 表示数学中集合的抽象概念。英文为“System”, 解释为, “Group of things or part s working together in a regular relation” (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事实上, 任何事物都可以自成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而且它是通过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 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具有部分整合功能、环境适应功能以及信息的反馈功能, 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即一定的元素、一定的结构以及一定的环境。本文认为旅游解说系统由解说服务范围分为内部解说系统和外部解说系统, 内部旅游解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要素:解说媒介、解说受众、解说对象, 和区域解说目标、解说内容等静态要素和解说评价管理等动态要素组成, 构建了旅游解说核心--系统模式, 如下图2。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为对方服务, 各个组成部门相互协调作用使得旅游解说系统可持续的发展。

其中解说媒介包括传递的信息、传递方式方法和媒介的空间布局等, 它扮演着信息传播者;受众导引者;景区组织者;活动反馈者;旅游文化缔造者;解说受众主要有三个递进层次发展, 首先是环境认知发展、情感发展, 最后是旅游行为发展, 这种行为上转变是解说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解说对象包括区域内的被解说的交通、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吸引物等任何信息内容。解说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核心要素总体上为多维服务的关系。

摘要:旅游解说系统已经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从系统的视角构建旅游解说系统, 并阐述了旅游解说系统及其要素结构的内涵。

关键词: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综述

参考文献

[1]唐鸣镝.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旅游学刊, 2006, 21 (1) :64-68.

[2]杨强, 杨振之.自导式解说系统设计要素研究——以邓小平故居景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3) :227-228.

[3]武子宁, 路紫.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引导——以泥河湾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9 (3) :90-94.

[4]郭文, 郭胜.自导+向导:人造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有效性构建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3) :16-18.

[5]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6 (1) :95-99.

[6]钟永德, 罗芬.旅游解说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4.

[7]唐伽拉, 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03, 18 (3) :14-17.

[8]王昕.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J].人文地理, 2002, 17 (3) :44-46.

[9]王辉.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 (1) :56-58.

旅游解说 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南五台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黄金周”假期制度的实施,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促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各地的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实践中,对旅游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对景点方位、游览线路的选择、景点内涵等茫然无措,特别是在缺失景区导游人员陪同讲解情况下,旅游者享受不到满意的游览体验核对旅游景观景物的理解,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质量。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而引起国内外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包括解说历史、解说概念、目的与功能、系统构成、解说媒介、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并且深入到解说系统的微观部分[1]。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是近十余年来的“热点”。如吴必虎以北京为例,将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两种不同类型,并强调自导式解说为最重要的解说形式[2];陶伟等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并指出我国旅游解说研究发展的前景[3];唐鸣镝将解说系统划分为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4];罗芬等以旅游解说系统的三要素(解说资源、解说受众与解说技术)结合主旨式解说方式,提出了旅游解说规划“七步法”。解决了旅游解说产品从理念到现实操作层面的问题[5];王维正等对解说牌的功能、选址、制作材料、大小和高度设计、文字配置、图示、颜色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6]。庞丽等提出了基于隐性服务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手法[7];厉新建从经济学的消费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论述了景区解说系统的必要性[8];李健提出了导向标识系统的3种导航模式:步骤导航、追踪导航和树状导航[9];朱璇从梳理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内容角度,指出该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期望为提升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10];江宁等从游客视角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学属性,统计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的满意度,以此制订出有效的解说服务策略,提升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满意度[11]。部分作者还探究符合景区自身属性的解说标识系统。如张静提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节点、路径规划[12];董红梅提出来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13];何喜刚等构建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沿线景区解说系统的目标和体系[14];周可华等利用“双筛法”构建了漂流旅游解说系统[15];王茹等对我国滨海旅游区标识系统进行了设计[16];吴希冰等提出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标识牌体系的构建方案[17],等等。

上述有关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应该指出,迄今有关宗教文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宗教文化类旅游地的特殊性及其深层内涵,使得该类型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具有其特殊内涵与个性特点。本研究拟就陕西省西安市南五台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研究和设计进行尝试性探讨。

1 南五台景区概况

南五台景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30公里处,最高海拔1688米,为秦岭终南山中段支脉,号称“终南神秀之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山上有观音(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山峰(小台),故名“五台山”;又因它与关中盆地北侧耀州区的“北五台”山(药王山)遥遥相对,故名南五台。

南五台景区内旅游吸引物(表1)独具特色,突出表现为庙宇栉比、翠屏叠嶂、峭壁悬崖、林深树密。其自然风景颇佳,是秦岭北坡林木覆盖最为茂密的地区之一,植物种类多,名贵树种多,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从山下看五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峰回路转。站在五座台上,西安城市鸟瞰和山前平原景色尽收眼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写长安城市布局的诗句便作于此。景区内文化内涵丰富,在有限的面积上保存的佛教寺庙多达十余处,佛教建筑集中、且密度较大,佛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可谓四大佛教名山之外的“佛教小名山”。南五台山现存众多禅修寺院,到访之士可以在此参禅悟道。不失为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与游客青睐的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

2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构成因子

构建旅游目的地完善的解说标识系统,旨在帮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实现对新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有人将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界定为引导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包括景点解说、路径指示、导游线路等)的各种信息的表达和标志的符号[18],或以为景区解说系统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景区相关事物和特点,并起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19]。笔者认为: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是运用标识符号,借助图纸、标识牌等介体将特定的旅游信息,传播并到达旅游者,引导游客参与寻找游览目的地,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景区的特质和特点,以达到对于游客的服务、教育和景区的管理功能。基于此,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应该具有其特定的构成因子和功能从构建解说标识系统的角度出发,游客进入景区所需要的解说标识系统是建立在景区所提供给游客的景区产品(包括旅游景区吸引物、景区活动项目、景区管理和服务等)之上。一个完整的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应该包括解说标识系统内容和解说标识外形两个方面的若干因子所构成(表2)。

3 南五台宗教文化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

3.1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应在内容丰富合理的基础上,兼顾造型美观、醒目,并与景区相协调、符合国家标准。其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原的地方化等基本原则。

3.1.1 人性化原则

构建解说标识系统以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为目标。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不仅传达标识的科学功能与合理结构,同时赋予情感的、心理的、历史文化的、与景区特色和谐的内容,使解说标识系统给人以和谐、温馨之感,充分体现景区对游客的服务和关怀。如景区解说标识牌的大小以能让旅游者清晰察看为首要条件,一般适合旅游者阅读的最远距离为牌面宽度的2.6倍。

3.1.2 系统化原则

应对所设计标识内容进行功能分类,以构建功能完备、内容完整的解说标识体系。对统一类的解说标识从材质、大小、风格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设计,就不同的标识要在内容和功能方面相互补充,是整个解说标识系统优质化,实用化。

3.1.3 规范化原则

解说标识的规范化主要包括位置规范化、游客能见度最大化、实现有序化摆放、与景区周围环境相协调。标识牌设置于景区交通线的节点等游客必经之地,便于察看。导游路线图应设置在显眼的位置,并能清楚地反映景点位置和游客所处位置等;内容表达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中英文规范表述;突出景点、景观的特色,通俗易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记忆。

3.1.4 地方化原则

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在追求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还要从景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中吸取精华,体现地方特色,传播地方文化,构建创新性解说标识系统。如广西古东瀑布景区就地取材,在游客下山台阶上篆刻广西的各种方言。这种利用当地特有的石刻艺术,增加游览趣味性,传播当地文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3.2 南五台景区现有解说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南五台景区山地面积较大,通过对景区内若干主要景点构成的环形路线上的解说标识系统的考察和调查发现,景区现有标识系统主要包括景区景点的线路标识牌、线路图、景区农家乐接待指示牌等等,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游览线路和景区服务选择的需求。由于现阶段我国山岳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研究和构建尚显薄弱,南五台宗教文化景区的的解说标识系统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3.2.1 景区主要吸引物缺乏解说标识

该景区最为主要的吸引物是观音(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台、西林禅院、率兜台、紫竹林、圣寿寺,这些景点上只有简单的导引牌,缺失反映该地庙宇建于何时、供奉何方神圣及其历史价值的标识牌,以及景区最重要的安全解说标识。由于该景区属于山岳型景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易产生不可抗拒的破坏。譬如灵应台海拔较高,庙宇为多层结构,遇山顶风力较大时,屋顶的瓦块可能会直接脱落在游步道上,直接威胁游客安全。而景区对此潜在危险没有任何的安全提示标识牌。此外解说标识系统最基本的指引和告诫功能未能得到体现。

3.2.2 解说标识信息内容不充分,吸引物教育功能不足

景区内的指路标识仅限于表示方向及前方目标,缺少反映距前方目标距离及步行所需时间等信息。同时,南五台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地质遗迹。景区内仅有的几处地质解说标识只是简答的说明岩性,对于该类岩石形成环境和成因条件没有涉及。对地质遗迹的简单标识和解说,无法满足游客的求知欲。

3.2.3 标识牌放置地点不恰当,导向不明确

解说标识系统要导向明确,设置标识的目的是方便游客,能使游客在第一时间找到标识的位置。从山门(五台乡刘村竹谷)到五台山主峰圆光寺约12.5公里,景区在山门口处设有1处景区游览图,在兴隆寺遗址附近有2处景区景点的简单线路引导图。而从山门到主景区的线路上没有任何标识指引游览线路。在景区主要游览区(距离兴隆寺遗址数公里台阶山路)的五座台的游览路线上缺失标识导引图。大多数游客是茫然的走到哪里、算哪里,未能体现景区应有的解说标识的引导作用。况且,路标牌导向不明确,设置欠合理。如在“文殊台”的导引牌,貌似树立在门口,游客顺路而上却并非文殊台,大大降低了旅游兴致。同时。文殊台前的分叉路口也未设置标识牌,给游客导向不明确。

3.2.4 解说标识系统混乱,缺乏统一设计和管理

一般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应统一管理和设计,避免给游客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而南五台景区解说标识的实物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如在独松阁景点是将吸引物解说内容篆刻于人造的岩壁上,意在说明该处景点的历史原貌;而关于紫竹林寺庙的解说却是用毛笔所书的紫竹林简介。更多的景点甚至没有解说标识。并且景区管理部门对内现有的解说标识缺乏管理,新旧标识牌同时置放在景区内,显得混乱不堪。

3.3 南五台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内容

笔者遵循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思路,从南五台景区节点选择、主要吸引物和景区交通设施解说标识等方面进行该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

3.3.1 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节点设计

景区节点是游客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体现解说标识系统功能之处。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景区节点。根据南五台山景区现有游览道路、游客主要游览景点及主要集散地,确定南五台山景区的主要节点(图1):(1)景区入口(山门)。该处其服务设施齐全,旅游者滞留时间较长,是最重要的游客集散节点;(2)圣寿寺景点。位处上山线路的叉口,游客在此分流;(3)独松阁停车场。其服务设施齐全,是游客会集停留、准备上山的节点;(4)兴隆寺遗址。属于通达南五台顶峰———观音台和至灵应台、清凉台、文殊台游览路线的分岔口;(5)观音台(大台)。是为南五台景区主峰,是游客最为集中的主要节点。次要节点包含景区的其它主要吸引物(景点)和非节点(原始森林等区域)。

3.3.2 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设计

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包括景点和设施导引图,景区与景观(点)名称或介绍等标识两大方面。景点和设施导引图标示游客所要到达目的景点的名称、方向,从所在地到目的物的距离、游客所处的位置,有时标有到达的方式和途径、所需时间等。南五台景区地形结构复杂,其景点和设施导引图的设计,应将南五台景区视作独立完整的引导系统,贯穿整个景区,串联其他解说标识类型,构成整个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空间概念。

通过实地考察,对应旅游者的移动路线构建景点和设施导引图,解说标识牌应放置在景区主要节点。通过旅游者在景区游步道的移动中连续发挥系统的导引作用。

南五台山景区与景观(点)名称或介绍标识,主要设置于景区内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包括其名称、建造时间、构成、游览价值等内容。此部分要重点突出景区的佛教寺庙的解说,向游客传播宗教文化内涵。景区与景观名称或介绍标识主要布置在景区的次要节点之上,介绍景物前、中或最佳观赏地点处。

3.3.3 景区交通设施解说标识设计

该系统的设计包括:一方面是在景区所依托的交通线路两侧设置明晰的导示标识及英汉双解说明,除规范的公众信息说明外,其他如路途中提醒忠告、交叉路口的指路牌示等标识物,应从游客的需要出发加以设置;另一方面是在景区内部为游客设计在最佳时间内的最佳游览路径。还需在西安绕城高速曲江口进包茂高速(西柞段)太乙宫口和从子午大道至秦岭环山旅游路口的环山旅游线路上设计景区外部交通导视牌。

3.3.4 景区接待设施解说标识

该设计系统包括游客来南五台景区入住和到访的各类宾馆、饭店餐饮设施、旅游购物等场所。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并对设施的使用方法、位置、预定方式等加以说明,以方便游客找到接待设施为出发点。主要设计内容有:通用的图形符号,方向指示,文字说明。设置在景区主要节点上,发挥其服务作用。

3.3.5 旅游景区公益设施解说标识

该部分设计包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标识、公共厕所标识、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医务室、派出所、银行)、针对特殊旅游群体的解说标识等。主要是一些国家规定的图形(如严禁烟火等)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如佛堂内不宜拍照等)。除此之外,部分图标需要中英文对照加以说明。放置在景区的主要节点,方便游客使用。

3.3.6 景区管理的解说标识

该系统设计包括景区环境管理解说标识(如:美丽的心灵需要塑造,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护、注意台阶等)、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如:禁止吸烟等)、旅游宣传解说标识(如:拜佛南五台等宣传语)、景区所属资源级别类型标识(如:世界地质公园标志、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一部分主要设置在景区所有节点之上,提醒游客,便于景区管理。

3.3.7 景区解说标识信息表达方式设计

信息的表达方式或用文字、或用图片,或两者结合使用。文字设计符合宗教语言的解释,易于阅读理解,讲求正确性、统一性,字体大小匹配、符合国家标准文字、图片一目了然。并以还原景区吸引物原貌为主旨。如在观音台的解说标识牌上可以解说:“站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到古长安(今西安)城的的全貌、体验白居易笔下“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美景等。在游览线路上设计景区管理安全解说标识就用古人的“登山有道,徐步前行”做为文字提醒。

3.3.8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外形设计

考虑到南五台景区自然原始特性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景区本身就是森林公园。其解说标识系统的制作应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木材作为制作标识的材料。表现形式统一、色调淡雅、符合景区宗教文化特质。如标识牌示纹饰统一设计为莲花标志,莲花符合佛教教义,佛教解说:必岸(人生苦海)———济度(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世,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如同莲花在污泥浊水中成长,却超凡脱俗,不为所染一样。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说,这里“花”指的就是莲花,即“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亦体会了佛性。可以使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彰显景区佛教文化和教义。

4 结论与讨论

体系合理、内容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是人们认识、了解宗教文化旅游地和丰富宗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工具和平台,是保护宗教文化资源、改善宗教文化旅游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合理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主要从对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理论研究出发,提出宗教文化旅游解说标识系统构成因子包含旅游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景区交通解说标识、景区接待解说标识、景区公益设施解说标识和景区管理解说标识5大部分。结合南五台景区实例,对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进行了概念性设计,促进南五台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运营商联盟下一篇:保险基层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