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解说

2024-09-30

导游解说(共4篇)

导游解说 篇1

一、导游解说词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

旅游语言, 是职业语言, 主要包括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词和景观标志用语等内容。导游解说词是导游员在讲解旅游景点和组织安排旅游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讲解词和生活用语。其中, 讲解词是讲解景点时的用语, 是导游解说词的主要方面, 因为导游工作核心是讲解旅游景点;生活用语是组织安排旅游活动, 即迎来送往、安排食宿、寒暄、导购等活动时的用语, 是导游解说词的次要方面。导游解说词不等同于旅游语言, 两者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导游解说词是旅游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 前者是种概念, 后者是属概念。

导游解说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受众、内容和语境三方面: (1) 受众的特殊性:导游解说词的受众是旅游者, 愉悦情怀是旅游的共同目的, 同时, 游客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性格、处境和心情等各不相同, 游客的个体差异和对导游解说的不同期待要求导游员根据不同的受众调整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 (2) 内容的特殊性: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是对旅游景点的讲解, 不同于日常谈话, 有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 然而其目的是为了旅游, 又不同于课堂的文化知识教学, 所以导游解说词一方面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一方面又具有愉悦游客的功能; (3) 语境的特殊性:导游解说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 交际双方都是亲临其境, 人文景观和多数自然景观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可见, 导游解说词是联系交际双方对旅游景点情感体验的媒介。导游员将景点蕴含的文化知识信息和人们 (包括导游员自己) 对其给予的情感信息, 通过解说词传递给游客, 游客通过导游解说对景点加深认识、获得精神享受从而赋予其新的情感信息。由于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 导游员可以根据游客的反应, 增减景点的背景知识介绍, 增减解说的具体内容。导游员根据不同景点, 调整解说方式, 或庄重或诙谐, 传递相应的情感信息。

二、导游解说词的语言修养

语言是导游员最重要的工作工具。导游员本人首先需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言语修养, 以促进交际成功, 为游客提高有质量的服务。

1. 语音

导游解说词在语音上追求清晰感人和悦耳动听。

语音既然能够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 就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例如, 声音的高低能表达相应的感情色彩, 高音可以表示惊奇、怀疑、欢快、慨叹的情感;中音可以用来表示心平气和的情感;低音则可以表示郁闷和伤心情怀。所以, 音色美, 即通常说的悦耳动听, 虽然主要是先天生成的, 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发音方法和调整共鸣器来改善原有的音色。语言学研究的嗓音共鸣器是指咽腔、鼻腔和口腔, 大致可以对应以上行业人员训练时所讲的胸腔、头腔和口腔。头腔共鸣是最高说音区, 发出的声音高昂、响亮、行远;口腔共鸣是中音说音区, 发出声音丰富圆润优美;胸腔共鸣则是低音说音区, 发出声音深厚低沉。 (张先亮, 2000:205) 导游员可以通过练习发音和调节共鸣器, 形成自己的语音特色。

超音段音位的表情色彩更为鲜明。导游解说词在语调、逻辑重音和停顿等方面加强修养。 (1) 语调是所有语言中述语性所必须的表达手段, 语调不同, 可以区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王德春, 1997:190) 平直的语调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句末语调上扬, 是对事实的疑问;句末语调先升后抑, 是对事实的感叹。 (2) 逻辑重音的不同, 所凸显的意义也不同, 导游员在讲解时有意识地选择逻辑重音, 更容易让游客领会话语的信息核心。例如, “治黄河者治国家”的逻辑重音不同, 信息核心也随之改变:治黄河者治国家 (治理黄河而不是长江) , 治黄河者治国家 (治理国家而不是学校) 。 (3) 停顿可分为语义停顿和修辞停顿。语义停顿的长短由语义的完整程度决定。停顿不仅可以辨义, 还能起修辞作用, 这种修辞停顿可传递“风趣”或“警示”等言外之意。例如, 游武夷山泛筏九曲时, 导游员带领游客登筏后突然发问:“诸位来游武夷山, 不知可忘记带了什么东西?‖我是说你们不知是否带来了‘想象’。‖你们看, 那像雄狮吗?那像下凡的仙女吗?” (赵刚健, 2001) 导游员此处的停顿使游客由愕然到茫然再到欣欣然, 导游员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 使得现场轻松活跃。面对嘈杂的游客人群, 导游解说无论怎么提高声音也未必会引起游客的注意, 而适时停顿能够维持纪律, 引起游客的注意、期待和共鸣。

2. 语法

导游解说词在语法上追求正确明白。

语音, 保证语言的清晰;语法, 保证语言的正确。语法主要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方面需要注意的:搭配要恰当、韵律要和谐、缩略表达以熟知的为好、用复数来指称一类人。

导游语言的句法特征主要表现为使用言简意赅的短句和设问句。长句的信息量多、逻辑关系复杂、很难一口气说完, 多见于书卷语体;短句言简意赅、短促有力、易于上口, 适合口头表达。导游员用短句讲解, 更能晓畅地表达话语信息, 游客在听短句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更为容易捕捉到话语的信息核心。

被动句较多出现在书卷语体中, 而导游讲解词多用主动句。主动句表达简洁容易理解, 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主动句体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的讲解原则, 在导游解说的引导下, 游客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旅游景点。

此外, 语气积极的句式有利于交际双方推进互动。导游员在发布指令时, 适合使用带有商榷友好语气的附加句。商量的语气表达尊重、平等的情感, 体现了以游客为本的旅游服务理念, 使得受众 (游客) 更容易接受发话人 (导游员) 的指令和意志。导游员在进行总结性陈词时, 适合使用宽慰鼓励语气的句式。一个景点旅游告一段落时, 导游员使用带有“吧”字的感叹句式, 有力地回指了先前的参观, 帮助游客梳理纷繁的旅游心理体验, 可以引起游客强烈的情感共鸣。

3. 词汇

导游解说词在词汇上追求丰富多彩、有针对性用词。

词语, 为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描绘手段和表现手段。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和讲解效果, 导游员需要不断充实词汇表达法。例如, 在引导游客“看”时, 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 有一般的词语表达:“看、看看、看见、注意”, 此类词语通用于各种场合和所有游客;有较正式的词语表达:“留神、领略、观赏、俯视、凝视”, 此类词语起描写抒情的作用, 适用于较正式场合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有词语的转喻表达——“品味” (原指味觉) 、“光顾” (原指购物) 以及词语的隐喻表达——“亲吻”, 这两类词语一方面表达了景点美感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表达了游客对景点的深情眷恋, 适用于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 词语“亲吻”的适用对象一般是青年游客。

导游讲解词的语体特征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谈话语体。导游语言的口语特征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 即多用生动鲜活的谈话语体词语, 而少用书卷语体词语, 例如, 陶昌宇 (1993:69) 在《上海豫园导游》中介绍九曲桥上的茶楼时说道:“老人们喜欢在早晨来此, 会会朋友, 沏上一壶茶, 聊聊天儿。一般他们喝的都是一种绿茶, 叫做‘龙井’。这个茶馆也是外国首脑常来之地。比如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 也亲临茶馆喝了茶。”这段话里的用词都是谈话语体词语, 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是“喝茶”而不是“品茗”、是“亲临”而不是“莅临”, 如果用后者的书卷语体词语则显得过于正式, 与茶馆的平民气息相冲突, 而前者谈话语体词语适合茶馆的语境, 选词恰当得体, 鲜活地表达了女王的亲民形象。同时, 一组短句“会会朋友, 沏上一壶茶, 聊聊天儿”是由口语词语“会友、沏茶、聊天”扩展而来的, 具有鲜明的日常谈话语体特征, 节奏舒缓, 与茶馆的闲散基调相得益彰。

导游员在讲解人文景观时, 涉及到历时地理、科教文卫、工艺美术、宗教等领域时, 需要将相应的科学用语, 进行功能改造后, 深入浅出地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表达出来。

导游语言要尽可能符合标准和规范, 以维护语言的正确和纯洁。但是, 导游员毕竟不同于广播电视播音员或语言教师,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导游员可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试想, 在拉萨面对上海游客时, 导游员如果能用上海话问候, 讲解时能穿插几句上海话, 会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 因为方言有认同身份的作用。对于不会普通话的游客, 需要方言导游, 如粤语导游、闽南语导游等。

4. 修辞手段

如何恰当得体地讲解, 导游员除了在大脑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外,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语修养。修辞手段的灵活运用是导游员言语修养的外在体现之一, 是导游讲解艺术和讲解效果的重要手段。

言不可无文, 辞不可不修。带领游客参观游览是导游的职责, 讲解是导游的工作核心。导游员在建构话语时要考虑游客可能的心理反应, 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扮演主角的仍然是导游。导游员可以根据旅游对象选择修辞方法, 讲解才会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下文择其一二简言之。

具象化。例如, 在参观游览黄河景区时, 介绍“黄河之水天上来”, 导游员将数字具象化,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 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 到了雨期, 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 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 (何琳, 1993:89)

对比表达。在带领日本游客参观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时, 刘明 (1993:64~65) 多次借助此法, 将旅游目的地文化现象与客源国的进行对比, 二者联系起来讲解, 更容易为游客所接受。“上海的外滩和横滨的山下公园非常相似……南京路是上海的第一繁华街和东京的银座一样给人一种人声鼎沸的感觉……南京路路名是1865年 (日本江户时代庆应一年) 定下的。”对比表达能够激活游客大脑里已有的概念图式, 达到旅游目的。

设置悬念。何琳 (1993:89) 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介绍古象雕塑时, 并没有立即对之加以讲解, 而是于此设置悬念, “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 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 请大家好好猜一猜。”接着, 何琳介绍讲解大禹塑像、山下正在兴建的黄河碑林、吟诵《登鹳雀楼》诗歌, 直到准备登邙山时, 才向游客公布古象的答案, 原来四、五十万年前, 河南地处亚热带, 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 河南古属豫州今简称“豫”, “豫”即多象之意。如此设置悬念, 可以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 激发游客的想象力, 导游员与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小结

导游解说词是导游员在讲解旅游景点和组织安排旅游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讲解词和生活用语, 属于旅游语言的一种, 是职业语言。导游解说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受众、内容和语境三方面。其受众是旅游者, 其内容是对旅游景点的讲解, 其语境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交际双方亲临其境、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

导游员加强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修养, 同时需要提高言语修养, 因为言语修养是语言修养的具体外在体现。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较少论及导游员的言语修养, 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导游解说词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界定, 其次从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段对导游解说词的语言修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导游语言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导游解说词,语言修养,修辞

参考文献

[1]何琳王连义: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2]刘明王连义:南京路导游词[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3]陶昌宇王连义:上海豫园导游[A].怎样做好导游工作[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4]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张先亮: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赵刚健:导游辞的艺术[J].修辞学习, 2001, (6) :41

导游解说 篇2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独山。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行独山一日游。请大家跟我来吧。我的家乡独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贵州南大门”和“西南门户”之称,是远近闻名的“花灯之乡”。

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园区由入口广场、卢沟晓月、民族门、万魂墙、贵州省抗战陈列馆、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烽火台等组成。走进园区,你会看到这里松柏苍翠,生机盎然,既让人有庄严肃穆、曲径通幽之感,又让人觉得景色秀丽、心旷神怡。园区以自然生态、绿化空间为背景,以抗战文化与红色精神为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景观,达到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使你在怡情于自然美景的时候,又受到了很教育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感召,让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独山有名的人文景观——翁奇奎文阁。奎文阁山环水绕,树木葱茏,古朴自然,风光秀丽,以其清幽典雅的自然环境和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而闻名。奎文阁结构紧密,造型美观,雕塑精致,很好地保留了清代建筑艺术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遗产。奎文阁它不仅是专供文人祭祀魁星的地方,还是古时培养读书人的私塾学馆,“西南巨儒”莫友芝先生幼年时就曾在此读书,并从这里走出了贵州,走向了中原。我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动人故事,让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深受感动和激励,更加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看着这高耸的阁楼,再看看阁楼旁边奔流不息的翁奇河水,不禁让人想起莫友芝先生的一句诗:江湖万里水云阔,草木一溪文字香!

到了独山,不跟我去看看影山草堂的话,那会让你无比遗憾的。影山草堂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清新怡人,幽静典雅。这里是纪念独山晚清时候享誉全国的大学者莫友芝先生的。幼年时的莫友芝,在影山草堂里晨诵暮读,吟诗作文,玩闹嬉戏,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蒙年代,并由此逐渐走出独山,走出贵州,闻名全国,被称为“西南巨儒”。因此,在独山人眼里,影山草堂不仅是个古风依然的地方,让人们追忆古人,受到古人精神与文化的熏陶,更是个学风神圣的地方,让一代一代独山后人倍受激励,一心向学。朋友们,在影山草堂里,感受影山文化的光芒,领悟莫友芝先生的道德文章,这应该是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

导游解说 篇3

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艺术的美从本质上讲是语言艺术的美, 这种美的本质是静态美:导游词文字辞藻的生动、华丽、朴实、含蓄, 或气势磅礴或委婉动人;这种美的精髓是动态美:导游词的口语化表达流畅、舒展, 或深入肺腑或沁人心脾。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高度统一。

1.1 导游词与导游讲解的关系

导游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 导游词是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使用的全部讲解语言的总和。它涵盖欢迎词、自我介绍、天气信息、市情概况、沿途讲解、景点讲解、导游和游客的语言互动和欢送词等诸多方面。广义的导游词是文字性导游词的语言“活化”, 在导游实践活动中, “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经常互相指代, 即意义等同。

狭义的导游词是指“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的过程中, 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文字”。[1]狭义导游词的本质是文字资料, 是单个景区、景点、建筑或景观小品概况的文字具体化, 指向性比较明确。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 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践中, 具体景区和景点的导游词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 既有的导游词仅对导游员起辅助参考作用。导游员必须根据出团导游时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 通过导游讲解对文字导游词进行语言表达的二次创作, 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由此可见, 从狭义上讲“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是有本质区别的。“导游词”是文学化的文字资料, 而“导游讲解”属于传播媒介, 二者适用于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

从狭义的角度对导游词和导游讲解进行区分, 有助于人们认清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出现的层面, 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1.2 基于语言逻辑的导游词模块结构

从语文的角度考察, 导游词的篇章段落间具有语文逻辑结构, 这种逻辑结构是伴随导游词的创作过程由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关系体现的, 是串联导游词的文字线索, 是真实存在于字里行间的, 因此导游词的这种语文结构可以被称为导游词的“一维空间”即文字维度。

从语言传播的角度考察, 导游词文字背后隐含“文字意象”。导游员在解说导游词的过程中将这种意象传递到游客的头脑中, 并由游客在观看到景观时将抽象的文字意象具象化, 由此形成游客对景区景观的系统感知。“文字意象”是系统化和模块化的, 和真实景观可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为了便于游客顺利形成对景区的系统感知, 导游词编写者会按照导游真实的带团游览动线来编排篇章段落, 而“文字意象”就由虚拟的游览动线顺序串联, 因此导游词的这种传播结构可以被称为“二维空间”即虚拟维度 (如下图所示) 。

导游词的模块结构是沟通文字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桥梁。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与模块构成和逻辑顺序有一定关系。

2 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 (原旅游系) 2011级旅游英语专业87名学生开始为期一年 (0.25学年+0.25学年+0.5学年) 的实习。其中42名学生在一年的实习中从事了不少于6个月的导游实习工作并承担了实质性的导游接待任务。笔者选取其中的40名学生做调查分析, 采取跟团调研、实习生访谈、游客访谈和旅行社反馈等方式, 重点考察了实习学生对秦皇岛市富有代表性的人文类景区 (天下第一关、孟姜女庙、老龙头和秦皇求仙入海处) 的导游词解说情况, 以笔者和第三者的直观体验和感受为依据, 对实习学生导游词解说中的庸俗化现象进行了梳理。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呈现出以下现象:

2.1正史“戏说”趣味化

正史中的史实和人物事件是保证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和导游讲解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基石, 是导游树立“学识权威”的核心依靠。景区导游词中的正史描写往往没有感情色彩略显生涩, 导游员在使正史生动化的讲解过程中常常错用导游技巧, 偏离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 反而丧失自我权威。这其实是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一种表现。

部分导游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 时常基于历史过度“演绎”人物的生活, 出现古代人讲现代话做现代事的趣象;亦有导游在讲述学术界尚存争议的史料时, 夹杂个人的主观判断消除歧义来体现权威, 引起高层次游客的反感;在涉及明末清初的人物讲解时人物关系错乱, 电视剧中的“秘史”与“戏说”常被导游当做史实来讲解, 趣味有余可信度不足。

2.2神话传说迷信化

神话本是一种幻象产物, 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和解读, 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2]传说亦是神话的一种, 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3]实践证明, 导游在做景区解说的前端部分, 运用神话传说做铺垫过多过杂, 游客的兴趣点难以向目的景观聚焦;导游时常借由他处或完全编造的神话传说夸大本景观的重要性;涉及史实人物诞生或往生的故事则充斥着“神”、“仙”或“鬼”的出现;“托梦”、“转世”甚至“附体”等含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具有宗教符号意义的景观解说不清甚至谬为迷信;诸如“八卦”和“风水”等属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 导游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时而被理解为宗教, 时而被用来解释迷信现象, 进而出现重大常识性错误。

2.3借古喻今误导化

导游为吸引游客对讲解内容的兴趣, 会将游客关注的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文景区的背景故事相联系作比较。这种由“实景描述”、“背景介绍”和“引导认知”三个层次[4]组成的讲解模式本身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技巧高度融合的亮点, 但在现实中也往往成为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灾区”。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和“帝王后宫嫔妃制度”常被用来和当代的婚姻问题与情感腐化相提并论, 确有不良和错误舆论导向的嫌疑;热播后宫电视剧所引发的“后宫哲学”以至“厚黑人际关系学”也用来将古人的成败功过模式化、简单化, 甚至和现代的“成功学”和“办公室哲学”等职场理论相联系, 此难言为适当, 对青少年游客危害甚大;很多导游在解说才子佳人故事和趣闻时“歌伎”与“歌妓”不分贻笑大方, 内容含蓄但寓意却粗俗不堪。

3原因剖析

当前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导游员“学生化”和“年轻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暑期, 一线导游员不足, 旅行社利用旅游专业学生作为“实习导游”或“临时导游”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旅游专业实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景区导游词解说中的问题, 在一线导游员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1导游讲解过程原因

(1) 年轻导游缺乏生活体验。

目前我国新生代导游员的年龄已经进入到“90后”年龄段。这群年轻导游不但缺少工作实践经验, 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对生活缺乏足够的体验, 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极度缺乏。导游员对人文历史景区景点难以形成切身的内化体验, 在将导游词口语化表述的过程中, 不能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到现实的景区景观和建筑上, 而是臆造和想象历史事件的发生, 情节离奇和不尽合理的故事便由此形成。

(2) 导游员自身对人文历史缺乏足够兴趣。

“90后”导游中间的读书风气较弱, 导游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关注。流行文化对年轻导游的吸引力远大于人文历史对他们的吸引力。年轻导游利用讲解技巧来弥补基础知识不足的趋势渐强, 这种导游讲解过程中“走捷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导游员的学习形成了反向刺激, 鼓励了导游将兴趣点放在技巧上而不是知识上。

(3) 讲解过程中的媚俗与讨好游客倾向。

新生代导游间的竞争激烈, 导游生存压力较大, 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失衡导致导游员委身迎合游客的观念流行。导游讲解的底线越来越低, “存在即合理”的实用主义对年轻导游形成误导:只要游客喜欢的就可以说, 只要游客爱听的就应该讲。因此讲解过程严谨性和道德感的丧失必然导致讲解过程的庸俗化。

3.2导游词原因

(1) 模块结构比例失调。

导游词其自身模块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要原因。有些导游词正史叙述过多, 自身刻板晦涩难于引起导游的兴趣, 通过解说的传播过程引起游客的兴趣就更加困难;还有一些导游词引述的故事流行于民间, 口耳相传鲜见史料记载, 神话传说怪诞神奇, 玄学义理云山雾罩, 本身也经不起游客的细细品味和推敲。在模块安排上, 应该故事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 应该故事淡出的时候没有淡出, 导游词没有起到衬托和烘托人文景区主景的作用, 历史模块、神话模块和旁白过渡模块的衔接生硬, 不便于信息的便捷和高效传播。

(2) 模块结构缺失。

导游词在纵向篇章段落结构上, 欠缺介于正史史实和神话传说之间的资料文献, 使得导游词结构“骨感有余”而“韵味不足”。整体导游词文字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结构完整, 但是缺少饱满充实、值得回味和品味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有完整的记载和出处仅见于民间传录, 既不是虚无的神话, 又不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趣闻, 也没有被正史收录。这种模块的缺失, 降低了导游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可传播性, 实际上为导游员恣意庸俗化导游词解说提供了机会, 助推了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的发展。

4解决策略

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旅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首先要提出解决庸俗化问题的对策和策略, 只有沿着正确的策略方向进行改革尝试, 才能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提供条件。

4.1增加年轻导游员的旅游享受体验

诸多“90后”导游员在从事导游工作以前, 生活学习环境封闭, 对旅游活动本身非常陌生, 甚至没有过作为一名普通游客到人文类景区参观游玩的体验。学校、实习基地和旅行社应该三方共同努力在教学和培训中, 丰富学生的生活, 组织学生到人文类景区试玩, 让旅游专业的学生体会到旅游活动的乐趣, 从游客的角度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接触社会感知生活并收获生活和社会常识经验, 进而使学生能换位思考, 把高质量的服务再反向传达到游客身上。

4.2重视语文和历史等传统文化课教育的创新

高职类院校旅游专业导游方向学生的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文化课的开设, 有针对性地恢复并完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语文课程应重点向学生传授当地的诗词歌赋文化, 并引导学生赏析文学, 喜欢文学;历史课程应摒弃传统编年体式教学模式, 以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和人物设计教学单元, 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减少正史陈述, 让学生辩证看待各种神话传说, 增加民间传录、杂记等“野史”中故事趣闻的讲授, 保证历史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 增加课程乐趣,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4.3重视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中的作用

所谓“野史”非杜撰的历史, 亦非荒诞的历史。史学家谢国桢曰:“凡不是官修的史籍, 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 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 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5]野史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应该丰富史料来源, 客观描述和评价景区, 用野史资料来丰满导游词的内容, 剥离并删减冗余的神话传说, 压缩非核心内容的正史叙述比例, 保证导游词严谨客观的基础上, 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 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的安排上, 应按照导游动线的顺序结构, 在景区辅景、配景和主景的导游词解说中出现, 即景物导游词应该是正史与野史的组合, 而在景物前后的导入性故事和引申性故事介绍则可以是正史和神话传说的灵活搭配。单独出现的人物故事则可以积极利用野史, 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 全社会只有对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重视起来, 才能形成合力, 把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摘要:高质量的导游词解说对人文类景区的旅游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一线导游员队伍年轻化趋势的到来, 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逐渐突出。正史媚俗、神话迷信过度、古今对比误导是在年轻导游员队伍中显著的解说庸俗化现象。从导游员、导游讲解过程和导游词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破解桎梏, 是解决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导游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2]商崇梅.试论神话传说文本中的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72.

[3]李建仓.中外神话传说对后人创作及后世文化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 (4) :123.

[4]付岗.人文景观导游讲解与旅游文化审美整合[J].燕山大学学报, 2002, 3 (2) :78-79.

导游解说词优秀 篇4

寿皇殿是供明、清两代皇帝停灵、存放遗像和祭祖之所,即“神御殿”。明代该殿在景山东北,清乾隆时期将旧殿拆除,新修今位于景山正北方,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寿皇殿。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去世。在乾清宫停灵27天后,梓宫移至寿皇殿停灵。停灵共计百日后,在寿皇殿前举行火化,点火者为僧茆溪森。此后顺治帝的骨灰继续停放在寿皇殿,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二十二日,同孝献皇后董鄂氏及孝康皇后佟佳氏的骨灰自景山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

在景山门内,山阳处,依山脚而立,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檐单昂三踩斗栱,明间悬满汉文书匾额“绮望楼”;下檐单昂五踩斗栱,前带廊,有丁头拱雀替,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内供奉孔子牌位。北、东、西三面墙下石台基上原有泥塑若干。此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景山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中华民国时期,该楼曾举办过展览。如1937年2月25日,故宫博物院在景山绮望楼展出流落英人之手的中国古文物照片600余张。承德避暑山庄内也有一座绮望楼,其匾额为乾隆帝所题。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1944年,为明思宗去世300周年。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延请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经故宫博物院许可,立该碑于老槐树旁。镌刻者为北京琉璃厂陈云亭镌碑处的陈志敬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该碑文颇具爱国精神。由于碑文对李自成起义军不敬,故该碑于1955年8月根据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批示拆除,原处换为木质说明牌。_期间,该碑被拦腰断为两截,改做公园内石桌。20_年7月被景山职工在公园内重新发现。20_年5月7日暨夏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复立于原处。

上一篇:全程实践下一篇:产后健康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