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2024-10-05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精选7篇)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篇1

8月19日,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防治研讨会”在西宁市召开。围绕门诊统筹与保基本这个主题, 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医疗保险行政、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43名代表, 就开展门诊统筹的意义和现实必要性、门诊统筹政策、门诊统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完善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积极稳妥推进门诊统筹。开展门诊统筹可以让参保人养成“有病及早就医”的意识, 防止小病变大病, 可以减少住院, 调控卫生资源, 提高保障绩效, 同时对搭建医改接驳平台,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门诊统筹必须着力“保基本”, 考虑基金承受能力, 不能一味提高待遇水平。为避免“广撒芝麻盐”, 切实减轻大病患者负担, 应重点保障医疗费用高、参保群众负担较重的多发病、慢性病。从实际调研看, 群众对慢性病报销政策的满意度是最高的。

建立健全门诊统筹医疗服务指标考核体系。根据门诊特点和保障需要, 设计考核指标, 加强对门诊就诊率、转诊率、次均费用、费用结构等指标的考核, 分析门诊就诊人次、次均费用、就诊人次与医生人数之比、患者满意度等, 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提倡医药分开支付的方法。针对当前“低诊疗费高药费”的现象, 与会代表建议提高诊疗费比例, 降低药品费用比例, 优先保障诊疗费用, 降低药品费用, 以付费制度改革促使医药分家, 推进医改。

建立与门诊统筹相适应的付费机制。探索门诊统筹与按人头付费相结合、预算精确化管理与总额预付相结合等多种有效方式,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实现保障绩效与基金平衡。相应地, 监管重点应该由防止过度医疗转向保证服务质量上来。

门诊统筹必须着力“强基层”, 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相结合。很多地区社区服务能力不足、转诊机制没有跟上, 与门诊统筹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应与付费制度改革相结合, 采取经济引导方式, 稳步推进门诊统筹工作。在社区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不能强迫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

建立门诊统筹医疗服务监督体系。由于门诊具有就诊行为不确定性强、影响因素多、就诊频次高、次均费用低但总量大的特点, 所以门诊统筹具有管理面广、服务量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 加大门诊统筹监管力度尤为重要。上海市人社局充分运用和依据《社会保险法》、《执业医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加强与卫生、公安部门联合执法, 将防范和打击贩卖医保药品违法活动纳入上海市平安建设实事项目, 并出台《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 遏制了欺诈骗保行为。

门诊统筹应发挥医院自律作用。医院方作为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方, 是防范基金风险的直接端口, 因此实施门诊统筹必须充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到贯彻执行医保政策、规范诊疗行为中来。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主动简化门诊就医流程, 规范就医记录书写规定, 规定门急诊处方用药的品种、用药量, 加强门诊大病管理, 在配合医保工作的同时也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实现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 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一般诊疗费报销问题, 从各地出台的政策看, 支付比例和数额不一, 确定支付比例的依据究竟是什么;有些地方出现了为报销而转诊的现象, 那么参保患者应该在何种情况下转诊, 如何确定标准和激励机制, 国家规定今年住院大病报销比例力争达到70%, 门诊统筹支付比例力争不低于50%, 应该如何统筹安排二者资金比例, 这些问题都有待明确。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篇2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民国抚顺地区的外商保险机构记述 篇3

一、抚顺地区外商保险机构

1. 外商保险机构进入抚顺地区的基本条件。

1923年至1925年间, 外商保险公司较为密集地进驻抚顺, 与全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也应该与发生在奉天1923年夏秋之季的暴雨洪灾有关。据《中国水灾年表》及相关资料记载:1923年7月初开始, 辽宁境内浑河上游新宾、清原连雨近40天, 山洪横溢, 抚顺县南关一带平地水深五六尺, 交通电话中断, 公路被毁, 房屋倒塌, 田地被淹。在民国抚顺县公署档案“呈报苗圃及榆杨树秧被水冲漫”、“呈报区属境内各村田禾被冰雹雨灾浸损甚巨”、“电省东边道、财政厅为报大雨情形并属境被灾亩数”中[1], 灾情报告达30余件, 详细记载了水灾给抚顺县带来的巨大损失。

当时外商保险机构也从上海等地延伸到其他口岸并不断向内地渗透。外交部奉天交涉署在民国十三年十月十日下发给抚顺县公署的训令中写道:“该公司 (指美商美亚保险公司) 已在东三省地方营业年余, 除抚顺尚未通知外, 其他各处官厅将该公司之地位业经饬知矣。兹特函请贵署查照, 转为饬知是荷。”[2]因此, 1923年奉天暴雨洪灾过后, 外商保险公司乘势进入抚顺地区, 抢准了商机。

2. 外商保险机构及其业务。

在抚顺地区的外商保险机构有英商苏格兰水火保险公司、英商保宏火险公司、丹商永保水火保险公司、花旗全球水火公司、美亚水火保险公司、美国春田水火保险公司、美国佛亚门士水火保险公司、日商三井火险公司。

当时在抚顺地区的外商保险公司保险业务都是水灾和火灾的保险。现存档案中一份《花旗全球保险公司简章》介绍了公司经营范围, 包括“保数、程序、合保、转期、迁移、毁损、少保、溢保、救护、索赔”等十项条款。《简章》前言中写道:“故本公司特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今为扩充营业起见, 特在南满设分公司, 承接商场货物、机器、房屋、仓栈、住宅、家私以及洋面轮船、帆舶、火车、汽车、兵险一切保险事宜。经保之后, 遇有意外, 靡不如数赔偿较众, 迅速欲投保者, 务祈知照。”[3]

日本三井洋行保险公司在宣传业务内容时称, 本行办理进口出口各货, 无不格外克己, 以广招徕。绅商见信营业, 日见发达。凡本行经理之水火险事务, 共计有“明治、日本、东京、共同、横滨、千代田、大阪、大正、东京水火险九大公司, 一切房产、物品、机器、厂栈、生财、衣服各物, 均可承保火险, 其中惟大正、东京水火险两家之水险事务仅系本行代理, 并可承保船壳及各口装船货物平安、水渍舱面等水险”。

中外保险业务不断发展, 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保险的理念。当时不仅有商户对货物进行保险, 官府也对其资产投保。抚顺县教育公所所长刘宝绅于民国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向县公署递交的请示, 大致内容为:“时值春季, 风干物燥, 最易发生火灾。本所共有瓦房十一间, 本所长深恐发生意外火灾, 拟将本所房屋作价三千元, 在本埠三井火险公司保险, 年保费二十一元, 由学田租赢余项下开销。倘有不测, 该公司即负担赔偿责任。”县公署黄知事批示:“准为所请, 此令。”[4]

二、外商保险公司经营

1. 经营方式。

1923年至1925年间进驻抚顺的外商保险公司, 这些公司大都由当时闻名全国的洋行代理保险业务, 而洋行则委托抚顺千金寨殷实富裕的商号代为办理保险业务。

当时, 奉天英商怡昌洋行代理的是英商苏格兰水火保险公司、英商保宏火险公司、丹商永保水火保险公司;奉天美商美昌洋行代理的是花旗全球水火保险公司、美亚水火保险公司;奉天德商禅臣洋行代理的是美国春田水火保险公司、美国佛亚门士水火保险公司;奉天日商三井洋行则经理自营的三井火险公司。美商美昌洋行委派名为郑奎臣的买办到抚顺经营保险业务, 并由抚顺千金寨“裕纶庆”商号代理经收保费和负担存款。英商怡昌洋行驻南满的英方经理葛罗布、中方经理王东权, 委托抚顺千金寨“裕巨久”、“会济信”商号代理水火保险业务。德商禅臣洋行也委托“会济信”商号的刘云普为驻抚经理, 经办一切水火保险事宜。

2. 开办手续。

上述各洋行在抚顺开办经营保险业务, 先经驻奉外国 (英国、美国) 总领事馆、奉天交涉署和奉天总商会的许可备案, 然后函请抚顺县公署鉴核备案。例如民国十三年十月外交部奉天交涉署训令第11188号, “令抚顺县知事案准驻奉美总领事函称, 准美亚保险总公司函, 请转达贵署, 该公司系美商所组织并遵照美国法律注册办理者, 希请转知抚顺中国官厅饬知”。德商禅臣洋行致抚顺县公署在本埠设立保险公司呈请备案的函内容如下:“为呈请备案事窃以驻奉德商禅臣洋行经理之美国春田佛亚门士水火保险公司现因扩充抚顺营业委托会济信刘支普君为驻抚经理, 办理一切水火保险事宜。除前经呈驻奉美国领事公署春天交流总署奉天商务总会暨抚顺设备总会备案外理合呈请贵县长准予备案以昭信用而便招来实为公便。”[5]

三、洋行与外商保险公司

“洋行”是外国商人在旧中国开设的以代理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各种行号。甲午战争后, 日本洋行发展最快, 至辛亥革命前已远远超过英国而居于首位。到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洋行势力的扩张达到顶峰, 几乎深入到中国每一个城镇和穷乡僻壤, 经营范围也几乎无所不包。外国洋行剥削和掠夺中国人民, 并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1. 美商美昌洋行与“远东保险王”———美亚保险。

根据《上海进出口商行要览》介绍, 美商美昌洋行建立于1924年, 注册资本金5万美元, 进口的机械产品来自于美国和欧洲, 开户银行为美丰银行。美昌洋行是美亚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商。美亚保险公司由美国人史泰在美丰银行老板雷文的帮助下, 于1919年12月在上海开办。当时公司规模很小, 主要代理美国保险公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但是, 史泰重视发挥广告的作用来扩大公司影响, 采用灵活多变的经营方法迎合客户需要, 重视中国买办的作用, 并且敢于承担风险, 使保险业务不断扩大, 资本快速积累。至1925年, 美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注册资金100万美元, 经营多种保险项目的大公司, 后被誉为“远东保险王”。1951年6月, 美亚停业, 撤离上海, 在香港设立大中华部。

2. 德商禅臣洋行的军火买卖。

禅臣洋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从事远东贸易的德国公司, 总行设在德国汉堡市。1846年该行来到中国广州设立分行, 1856年在上海外滩设立分行, 成为禅臣洋行在中国的总部, 后又在多地开辟分行。禅臣洋行最著名的业务是经营工厂和铁路的成套设备, 如独家经理德国产的轻重级各类铁轨、大小火车头, 德国产的发电机、电动机、电线电缆及高级钢材, 还有西药、染料、军火, 乃至绒线、布匹、针线等日用商品, 代理德、英许多著名厂商和保险公司, 并向欧洲出口中国土产。禅臣洋行代理德国亿利登化工厂出品的漂白粉, 每桶进价15元, 在中国售价80元, 利润高达4倍多;从中国收购猪鬃, 收购价每担400元左右, 销往英、美等国售价为每担1000元以上, 利润在2倍以上。在禅臣经营的各项业务中, 数目最大、利润最好的还要算军火和军用物资生意, 民国期间向中国进口了大量德国生产的克虏伯大炮、克虏伯钢轨、克虏伯机床、毛瑟半自动手枪、BMW军用摩托车、西门子军用通信设备、德制钢盔、蔡司显微镜等。

3. 日商三井洋行。

三井洋行是日本三井财团所属企业, 又名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它是日本的著名跨国公司, 总部设在东京, 1892年,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开始进入中国东北市场。民国元年1月26日,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在南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 (南京) 》, 公司股本为日金五千万元, 并由中日合资办理, 公司股本中日各半。在《借款合同要点》中还说明:“中华民国若对外国出让中国矿山、铁路、电力等权利时, 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让于三井。”由此可以看出, 三井洋行对日本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日俄战争后, 日本保险业竞相进入东北, 三井洋行捷足先登, 先后为11家保险株式会社代办业务。

在20世纪20年代, 三井洋行发行过很多月历广告宣传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民国万岁”系列。画上方有“民国万岁”、“三井洋行”、“经理水火保险公司”等字样, 中间为画面主图, 多以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 下端中间为年份和月历, 采用阴阳历对照方式。在下端两侧为三井洋行的广告宣传栏。广告内容是宣示三井洋行代理日本“明治、日本、东京、共同、横滨、神户、大阪、大正、千代田、东京水火险”等十大保险公司各项业务。

摘要:保险业务与保险机构是帝国主义为掠夺中国经济而开设。本文根据档案记述民国时期外商保险机构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进入抚顺地区开设机构经营业务,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关键词:民国,保险,机构

参考文献

[1]抚顺县公署第18125卷

[2]抚顺县公署第21863卷

[3]抚顺县公署第21863卷

[4]抚顺县公署第18120卷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篇4

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 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

河北省有11个市, 136个县, 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202所, 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 (含中心卫生院、所) 。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 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 占66.26%, 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 占17.62%, 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 占16.12%, 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

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 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 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 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

据初步调查,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 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 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 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 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 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 但大部分地区, 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 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 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 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

第二, 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 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

第三, 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 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 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 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 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 许多医院人满为患, 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 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 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

第四, 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 主要是后期, 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 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 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 但政策规定, 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再投资, 以前欠款由当地负责解决, 基本上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做法。据河北某县统计资料显示, 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欠款达538万元, 至今没有能力还款。此外, 由于缺少周转金制度, 普遍存在医院药品、医疗耗材等欠款, 据调查一般从购买之日起, 拖欠3至6个月的居多, 导致了短期大量拖欠,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新的债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化解对策

负债运行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如何走出过度负债、过度医疗、过度收费形成的恶性循环怪圈,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资产变现解决, 迁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可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其原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拍卖, 拍卖所得用于偿还欠款;财政还本付息解决, 国家已经界定政府举办的医院属于公益性质, 在经营上实行保本或略低于、略高于成本的收费政策, 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资或贷款建设的房屋、设备等, 均为国有资产, 考虑到本身偿还难度, 地方财政理应负责还本付息;贫困地区由中央和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身或地方政府均无财力解决, 建议这部分债务由中央或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解决, 采取省市县乡债务分摊的办法解决, 在具体操作上, 不搞一刀切, 地方财政状况好的可以多负担一些;改制解决,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在非营利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打破融资瓶颈,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变部分负债为资本, 以解决债务负担, 从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同时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周转金制度, 为解决医院短期欠款, 建议由同级财政、卫生主管部门, 重新核定医院专用周转金, 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的周转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主流是好的, 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负债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 负债率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职能、收入、服务范围和专业要求等各不相同, 是否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额度如何确定?不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决策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要使得衡量偿债能力指标之一的负债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相适应。县级综合医院等业务收入好、积累多的单位, 具备偿还能力的, 适度负债是正常的, 有利于医院建设与发展, 但要注意贷款发展需量力而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基层卫生管理等任务, 应少负债, 或直接按公共卫生机构等同对待。

第二, 负债与还款预期相适应。负债必须以融资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发展能力为标准核定, 以不损害机构稳定发展为基础条件, 以单位预期收益为尺度, 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保证债务效益和及时按期限偿还为主要目标。

第三, 负债率与资源配置标准相适应。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贷款或社会融资发展医疗卫生项目, 要在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框架之内, 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 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需求相吻合, 坚决防止盲目发展和扩张等。

第四, 负债率与卫生投入相适应。负债在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收入的同时, 还要把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考虑在内, 把国家投入政策作为重要依托, 以此确定负债投资项目, 防止负债过多导致长期无法偿还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违规行为。

第五,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严格项目审批, 规范负债规模, 确保项目效益, 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等行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贷款或社会融资, 要严格禁止将房产或重大设备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三是尽快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经营保障评价系统, 加强财务监管, 规避融资风险;四是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资办法, 规范融资行为, 规避融资风险, 提高融资效率, 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篇5

关键词:保险机构,反洗钱行动,客户身份识别

一、我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保险机构的要求

我国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义务主体监测分析交易情况,并发现和报告可疑交易、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恐怖融资活动、司法机关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我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保险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主要有:第一,保险机构要建立并完善关于客户身份识别的内控制度,并且要保证该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第二,保险机构在订立保险合同、解除合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达到一定金额时,应当进行客户以及客户的代理人、合同受益人进行身份识别;第三,当保险机构委托第三方机构代理业务时,应在合同内明确规定第三方机构对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并为第三方机构履行该项义务提供相应的保证;第四,在客户行为或者交易出现异常等情形时,保险机构须重新识别;第五,进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第六,建立客户黑名单制度。

二、保险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保险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领导或直接工作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洗钱手段缺少应有的认识,导致这些保险机构大多以牺牲履行反洗钱的社会职责为代价,一味追求企业利润,其内在的矛盾使得保险机构难以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客户。因此,对反洗钱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付思想。

(二)客户身份识别操作不规范、流于形式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以“了解你的客户”作为核心原则,其完整工作流程包括了解、登记、核对、留存四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客户身份识别操作不规范,流于形式,仅重视留存证件而忽视对客户身份的真正了解和对证件有效性的核对。

(三)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困难

一是复杂的程序使客户尽职调查难以进行。在进行客户调查时,尤其是深入了解投保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时,需要通过保险中介机构来进行,程序比较复杂。二是客户尽职调查与保险机构“客户至上”宗旨存在不相容性。客户尽职调查的内容就是要求客户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和其他相关信息,而客户至上的含义则是一切以客户为重,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当保险机构要求客户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时,客户就会认为保险机构是故意刁难或为难客户,从而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加以拒绝,甚至以到别的公司办理业务相威胁,使保险机构在履行客户尽职调查义务上困难重重。

(四)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过于简单,划分对象不完整,划分工作流于形式

近些年来,在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的工作方面,保险机构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划分标准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划分对象不完整。如有的保险公司没有对通过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非面对面业务建立关系的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有的寿险公司特别是在团险业务中只对投保人划分了风险等级,对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没有划分标准。第三,划分工作流于形式。大多数的保险公司没有建立以客户为监测单位的风险等级划分流程,而是依照保单来对自己的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如果某一个客户投保了多份保单,则会发生同一个客户被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的情况,这就会使保险公司无法总体把握客户的风险。

(五)缺乏系统支持和法律保障,难以有效发挥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作用

一是对个人身份证审核技术存在缺陷。保险行业还没有像银行业一样,全面采用公安身份信息联网查询系统对居民身份证进行联网识别,仅采取人工审核方式难以发现虚假身份证件。二是对企业身份证件审核缺乏识别系统。客户身份证件审核涉及技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而各保险机构均无权利到相关部门了解深层信息。例如,对法人实际控制人及股东身份信息的核实,在这些部门一般采取了保密措施,保险公司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保险机构识别法人单位身份信息的困难。

三、解决保险机构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客户身份识别环境

第一,广泛开展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客户对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认识,积极争取他们配合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客户识别社会环境。第二,人民银行应强化对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并加强监管。一方面,制订业务培训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对保险公司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培训;另一方面,制定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工作进行检查。第三,保险机构应加强对其各分支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柜台人员和保险代理人)反洗钱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从事反洗钱工作人员的素质。

(二)认真梳理和制定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

保险机构应结合洗钱活动复杂多样的形势,根据反洗钱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定,促使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有效性。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内部职工的认识水平,从而保证业务人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认真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对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按照规定进行核对并认真登记。同时,要增强持续识别的意识,即保险机构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对客户身份信息变动情况予以持续关注,及时更新客户基本信息,以便了解客户交易的目的和交易性质,识别可疑交易,并对获得的客户基本信息与先前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求及时发现问题。

(三)完善保险公司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

第一,适时修订、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第二,加强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培训,提高各业务部门和员工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熟悉程度,强化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整合各部门管理系统,增强技术管理。

(四)制订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指引,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的综合信息系统

一是引导保险机构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信息证明和核实标准,尤其在出现异常交易和可疑行为等需要重新识别的情况下,明确对职业、联系方式、地址、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的证据佐证和核实指引。二是加强对客户身份识别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的整合,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的综合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明确任何能够接触客户的工作人员均有实时更新客户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并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

(五)加强部门合作,搭建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

应加强银行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税收征管部门、工商部门、水电通信等多部门的合作,建议以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中心,协调联合公安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工商登记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系统以及水电、通信等部门系统数据,对上述基本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中心。在确保安全、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来增强保险机构身份识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反洗钱岗位培训标准系列教程编委会.保险业反洗钱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李峰.金融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制度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2,(2):37.

[3]李世煜.财产保险公司反洗钱工作浅议[J].青海金融,2013,(1).

[4]玄立平,李函晟,张园园.保险公司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2,(15):95.

保险基层机构论文 篇6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财务控制是指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资源及其利用状态在机构内部所进行的控制。具体来说,是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济活动中,以计划或预算为依据,利用相关的财务信息,对资金的收人、支出、占用、耗费进行审核,发现实际与目标之间的财务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使财务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保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能力。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经营机构,从事着资金筹集、资金管理和运营的财务工作,其机构内部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主要体现在:

首先,内部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内部财务控制以财务预算为目标,以资金流为控制对象,借助价值手段进行的。无论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业绩考核,还是企业内部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都需借助价值指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从事资本运营的一个特殊行业,其业务性质基本上是纯财务性质的,所以其内部财务控制无疑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另外,内部财务控制是一种综合控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决定着其资金筹集渠道的多样性和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如何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业务进行内部控制一直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个难题,而内部财务控制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财务控制模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着社会保险的全部基础性、事务性工作,伴随着各险种基金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健全、责权明确、平衡制约、运行有序的良性运行和制约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财务控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把基金管理运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一)岗位管理制度

包括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岗位分工与权责划分、会计工作交接程序以及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会计核算岗位应根据险种及基金收支量的大小和会计人员数量进行分工,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如基金收入核算、待遇支付核算。每只社保基金的会计机构至少设置三个岗位,由出纳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会计负责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定期核对账目、核算成本费用、财产清查等工作;会计主管负责对会计所作记账凭证进行复核、登记总账,并在基金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每只基金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例如出纳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应当规定普通会计人员交接由会计主管监交,会计主管交接由机构负责人监交,并规定交接前后事项责任归属问题。会计档案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企业需要妥善保存,可以派专人负责,单位小的也可以由会计人员兼管,但不可由出纳兼管、保存。

(二)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社保机构主要的业务对象,社保机构在筹集、管理和使用资金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二是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放宽基金投资范围,分散投资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三是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

2、强化财务基础建设

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一是优化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加大建设管理会计的力度,形成会计实务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大部分。财务部门要监督机构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机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使机构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二是必须加快建设一个整合业务、财务、内部管理一体化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化、基金会计电算化、待遇支付网络化(使用网上银行支付系统)。

(三)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涵盖机构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对会计核算业务来说通常有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等程序;而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则主要包括:应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应执行的会计规则、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比如,针对各险种基金拨付及报批业务,基金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每一险种会计业务规定明确具体的业务处理程序、标准或规范;会计核算要按不同险种分类核算、分户管理,严禁不同基金混用或互相挪用挤占;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采取应计制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应收情况,体现基金欠缴的真实性。

(四)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财务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财务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在社保机构内部财务控制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遗漏,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则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对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双保险”,是实现内部财务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要合理定位内部审计机构。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对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要切实转变内审职能。随着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应从传统的差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最后,要努力改进内审方式。内审方式应有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为主,以切实加强对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五)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控制是通过预算与实际结果的定期比较(如按月)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控制手段。预算一旦确定以后,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就有了“法律效力”,下属各基金筹集部门、基金运营、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每月月初编制社保基金的征收计划、待遇支付计划、基金资产投资计划等项目预算,并于月末审查各个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于实际结果与预算不相符的项目要及时发现、查明原因。在完成上述工作后,针对新出现的情况,编制新一轮的预算,进入新一轮的预算控制过程。

三、内部财务控制的局限性

通过以上分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财务控制在机构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内部财务控制也并不一定是内部控制有效的万能钥匙,由于它受到来自社保经办机构行业内外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发挥其本职职能。一是管理层一般要求实施特定的内部财务控制手段的成本不高于相应的预期受益(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大多数内部财务控制倾向于对常规业务的控制,忽视了非常规业务,而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复杂性、创新性比较强,使得内部财务控制很难有效实施;三是内部财务控制环节常常被机构内部互相勾结的员工,甚至管理层成员回避开,这也是任何行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四是存在负责内部财务控制环节的员工滥用权利的可能性,如企业的管理层可以超越某些特定的内部财务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内部财务控制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如何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效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有很多模式可供借鉴。但是,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有着其固有的局限性。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仍有待研究。

摘要:社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 多渠道筹集资金, 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 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险种基金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承担着社会保险的全部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健全、责权明确、平衡制约、运行有序的良性运行和制约机制, 通过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财务控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 把基金管理运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财务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 2007年

[2]、李惠宁, 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问题的探讨, 决策管理, 2007年

[3]、陈联合, 浅谈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与统计, 2006年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亟需深化改革 篇7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旅游解说下一篇:400米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