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2024-10-01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精选12篇)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1

摘要:基层质检机构是把好质量关口的重要前沿, 担负着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 强化自身建设, 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基层质检机构普遍面临着人员配备不足、行政事业人员混编现象严重、检测经费不足、开展项目过于单调、设备老化、技术资金匮乏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质检职能的发挥。本文以遵义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机构发展为例, 分析基层质检机构的发展现状, 就如何突破瓶颈制约, 推动基层质检机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基层,检测机构,建设,对策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技术为依托来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因此, 技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质监工作的开展, 影响整个质监事业的发展。在当前, 食品、药品等质量领域重大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 基层质检机构责任重大、压力更大。基层质检机构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基层质检机构科学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基层质检机构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大部分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的大部分是政府监督检验任务。随着我国质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外质检机构的业务不断扩张, 我国质检机构的发展趋势将是市场化、国际化、高效化, 机构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基层质检机构特别是县一级质检机构在日益壮大的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前, 人单势薄, 举步维艰, 夹缝中求生存, 形势不容乐观。

1.1 仪器设备相对落后

由于当初基层质检机构特别是许多县级质检机构初创时, 只是把“质检”当作“计量”的副业, 收点费, 发福利, 许多县级质检机构基础薄弱, 起点低。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疾控、农业、环保等行业的日益重视, 疾控、农业和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资金投入日益加大, 装备更新进一步加快, 装备质量进一步提升。基层质检机构因资金问题, 多年来没有设备更新, 还是当年基础的“老三样”, 相比其他行业实验室, 仪器设备已逐渐老化甚至淘汰, 许多基层质检机构技术装备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产品标准快速更新对检测方法的要求, 质检的许多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2 资金匮乏发展受限

省、市局扶持装备计划不多, 资金不足;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质检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别是质监垂管后, 地方政府认为不是自己县管单位不重视, 相关部门认为垂管单位应自己解决, 项目扶持资金也不多;基层质检机构由于自身创收能力所限, 温饱有余, 发展能力更是严重不足。造成质检机构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普遍较慢, 认证项目不多、不全, 满足不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速公路交通、高速铁路交通乃至民航交通的日益完善, 交通物流极为方便。在相同地域时间情况下, 大型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覆盖地域不断扩大, 覆盖面越来越广。同时, 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具有知名度较高、技术力量雄厚、产品检验项目完整等优势, 严重挤压基层质检机构的生存空间。

1.3 技术力量依然薄弱

高素质的人才少, 引不进、留不住, 许多高素质的专家级人才向国家中心和省所集中。基层质检机构编制不足, 机构改革时编制被进一步压缩, 且均为计量的编制, 多年没有新进人员, 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以本人所在是贵州省遵义市义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为例, 在在人员配备不足、行政事业人员混编现象严重;检测经费不足;开展项目过于单调 (目前仅有加油机、衡器、压力表3个项目, 正在筹建食品检测工作, 但经费和场地都没有落实) ;检测场所限制较大 (办公楼是1990年左右修建的, 又在县城中心路段, 没有拓展的可能, 不利于大型检测项目的建设) ;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仅有工程师2名、工勤人员1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1名、职员1名, 很难满足日益繁重质检任务的需要。

2 加强基层检测机构建设对策探讨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基层检测机构要立足自身实际, 主动作为, 积极作为, 努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和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 进一步提高基层检测机构建设质量和水平, 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1 转变观念, 积极作为

要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 更好地促进当地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清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不断更新发展观念, 创新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水平;更新执法理念, 依法履行职责, 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 实现高效能监管, 实现高质量服务。基层质检机构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发展经济、壮大经济的需求, 紧紧积极围绕当地中心工作, 贴近地方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服务大局, 积极为区域内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检验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等方式, 不断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把握机遇, 发展自己, 提升水平。上级质检机构要科学进行规划, 根据产业特点, 合理安排质检机构项目落户区域, 按“一地一业、一地一中心”的方式, 强化区域质检机构自身优势产业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不断巩固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 促进质检机构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2.2 强化培训, 提升素质

基层质监机构干部是质监执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做好新形势下的质监局监管、执法工作, 必须把提高队伍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基层质检机构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质检水平, 因此, 要在基层局开展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 使基层广大质监干部向会监管、会执法、会服务、会维权转型, 使广大质检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 不断提高质监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真正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质检队伍, 以适应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质检的需要。质监的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两大作用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机构才能有效发挥。有条件的基层质检机构必须加大对技术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投入, 更新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 扩大检验检测项目的范围。加大检验检测的技术人员培训和引进, 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计量检定的职能作用。

2.3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针对目前基层质监局的人员、编制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要不断深化机构改革, 解决基层质检机构普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经费紧、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快对技术服务机构的改革, 使技术机构与行政机关脱离, 走向社会化, 体现检测检验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市场主体的征信体系建设, 提高质监局监管执法效能;建立健全质监监管平台, 提高打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治理工作中的运用, 实现执法办案系统与监管系统的关联和互通。质检机构要发展壮大, 增收是关键。目前, 根据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 各取证企业都应按要求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出厂检验实验室。如果能够从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入手, 将取证企业建立实验室的资金和一些检验项目的经费集中起来成立一个行业检测中心, 服务企业出厂检验, 将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有利于大幅提升质检机构检测水平, 有利于质检机构特别是基层质检机构增加收入, 拓展领域, 发展壮大。同时, 基层质检机构可以根据本地企业特点, 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方式服务企业生产各个环节, 增加收入, 发展自己。如:开展原材料检验、检测服务, 质量关键点检验, 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减少不合格品产出。质检机构应积极争取与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展协议, 与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推动企业与质检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型企业人力、物力资源, 加强与其他检验部门、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联合,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积极提升质检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2.4 完善机构, 分类监管

细化巡查内容、巡查方式, 针对企业特点, 探索全天候监管方式, 实现巡查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质量、标准、“两个安全”等监管工作要打破传统, 要从办公室走出来, 深入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要求, 帮助解决问题。探索巡查、检查的新思路。针对企业多、面广、量大的特点, 进一步推进分类监管, 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以及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的监管。积极探索预警警示制度、行政指导制度和行政约见制度。加强监管的基础信息建设, 建立统一的、面向社会公众的监管信息平台, 推动社会监督, 促使企业加强自我约束。要整合质监局执法资源, 下移监管重心, 确保质监的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质监局各项监管制度, 建立统一规范的质监执法工作体系, 把监管任务、巡查内容等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细化巡查内容、巡查方式, 探索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方式, 确保监管职责履行到位。

参考文献

[1]姜建蓉.基层质检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0 (3) .

[2]赵淑颖.浅谈基层质量检验机构的现状与改革[J].世界标准信息, 2005 (5) .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2

丰安敏 邱立松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设在乡镇一级,多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是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机化、水利等方面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曾经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乡镇税费体制的改革,乡镇财政日显困难,加之大农业未能突显位置的重要,不少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步履维艰,站所空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就以定远县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建议。定远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前为财政所、计生服务所、工经委(后改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水利站、水产站(后并为水利水产站)、农经站等站所,人员近2000人。2004年改革后下岗分流900多人,重新定岗定编定位900多人。其中财政所及计生服务所全部、其他站所部分人员一直为财政全额供给工资,有400多人。另有430人工资没能全额纳入财政拨款,其中130多人为差额拨款,300人为自收自支。130多名差额拨款人员均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21人)、农经(9人)、水利(35人)、畜牧兽医(72人)等站所人员。不少同志仅拿150—450元/月补助工资。在全体差额拨款人员的一致要求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2007年上述人员的工资按调资额兑现70%;2008年后已全额兑现。2008年7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权”收回主管局,成立中心站,管理并负责辖区内事务。然而,不少站所收回仍只是一纸空文,他们至今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奖金福利、无任何补助、无养老保险、无住房公积金,仅仅只能拿到基本工资。不能和公务员及其他部门的同志享受同等待遇。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他们不少同志学历不是很

高,但在长期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目前基层尚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的环境下,他们仍一直维系着农业技术推广普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央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农村科技知识普及力度,这诸多工作,主要还是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去实施。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不少青壮年有文化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农民一般是老弱病残妇和儿童,他们也迫切需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需要农业新技术方方面面的指导。因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在现阶段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为推进农村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本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将有经营行为的站所及人员剥离出来,对定岗定位定编后的工作人员,工资全额纳入县财政供给,福利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地方财政困难的县,国家给予一定补贴。

二、领导重视,给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生活予以足够关心。定远县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是在社会上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临时人员中招聘上来的,在招聘工作中,不少人员工龄没有按照实际的工作年龄计算,而是按招聘年月开始计算工龄的,不少同志没有享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建议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给予落实。

三、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对于中年及较年青的工作人员,县级财政预算列入一定量资金,作为学习培训费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请技术专家作短期培训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鼓励工作人员参加自考、成人高考或委托培训等学习,其费用由财政负担,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肯吃苦的复合型人才。

四、职称评定工作向一线工作的基层农技人员倾斜。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学历大都为高中或初中,部分同志自学为大专文化,但存在专业不对口。

就拿乡镇水利站来说,招聘时定为技术工人,于是调资时一直按工人级别,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建议评审职称时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降低学历标准,起点定为高中,打破工人干部界限、工龄界限,根据实际工作能力评定职称。工人身份可直接由中级工升到技师,也可评定工程师、农艺师。只要工作能力达到相关要求,就授予相应的职称。人事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深入一线,面对面地了解考核基层农技人员,关心他们,落实相关待遇。

五、鼓励农技人员多动脑,勤动脑,多动手,勤动笔,将工作经验及技术成果整理成论文推广应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直接从事农业技术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被农民兄弟称为土专家、土工程师。一些独到的经验方法,如果整理出来,亦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六、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真正向服务型转变,领导班子成员吸纳部分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均为行政编制的公务员。除一名科技副乡长外(其实多亦无技术特长),多数人员无技术特长。他们在乡镇工作,对农业技术一知半解,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应该说难度较大。建议乡镇主要干部中减少行政编制(或将部分事业编制的技术人员转为行政编制),将农技人员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使得乡镇班子中2/3的人员均为懂技术的农技人员,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鼓励乡镇工作人员学习农业技术。目前在乡镇一级,明显形成反差,一般干部(或工人)工资较高,而农技人员工资普遍较低。07年以前不少基层农技站所人员没有参加调资,即使调资的亦只拿450元/月,且没有办理医保,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他们与乡镇干部等同工作,甚至工作强度要大得多,而工资待遇仅为其他干部的三分之一,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07年开始调资后,工资待遇仍是较低。不公平的待遇严重打击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亦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八、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大中院校学生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为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增强后劲。

九、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选择好办公地址,建造好办公楼,配备配齐办公用品及相关仪器设施,整合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各方面技术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搞好一方农技推广工作。对不能胜任该项工作的同志,进行分流或调整到其他工作岗位;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带动促进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联:定远县水务局丰安敏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科研机构 ;党支部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Branc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Basic Level and Countermeasures

SHEN Xveming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Abstract The party branch work of research institute are facing new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period.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research institute ; party branch ; countermeasures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是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根本。科研机构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党支部,是国家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代表着先进的科技生产力,起着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堡垒作用。该类党支部的党员具有整体素质高、思想先进、与先进科技生产力紧密结合等优势,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困难。笔者探讨基层党支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同时结合实际与思考,提出一定的对策,为科研机构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提供参考。

1 新形势下科研机构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个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社会、政治以及思想上的剧烈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利益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科研工作也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研风气浮躁

科研机构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党员同志的行为作风。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是党员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当今科研工作者面临着浮躁的社会风气、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导向、膨胀的物质社会,这些都给当前的科研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科研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重近期利益,轻长远目标;重资源争夺,轻成果产出;重个人得失,轻团队合作。这些都给党员同志的思想带来不少的冲击,甚至不少缺乏坚定立场的党员同志深陷其中。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的科研氛围,使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起正确的科研观,从而提供一个党员思想建设的纯净乐园,不仅仅是科研机构的难题,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难题。

1.2 缺乏有限的管理机制抵御利益的诱惑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多样,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给党的纯洁性建设提出严峻的考验。由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监督体制和正确的利益导向,造成不少科研工作者更看重经济利益和名誉地位,使得科研机构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少数科研工作者放弃了信仰和原则,在金钱、利益和名誉的诱惑下迷失自我。因此,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员科研工作者的纯洁性教育,形势严峻而紧迫。

1.3 党员的建设空间狭隘

党员科研工作者具备着较好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并且与先进的科技生产力紧密结合,可以成为一面独特的旗帜,并构建坚固的战斗堡垒。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实效性,使得基层科研党支部的建设面临不少的困难,空间狭小,时间有限。

1.3.1 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滞后,对党的建设工作认识不足

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不足、党务工作队伍不稳定是基层党支部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科研机构而言尤为突出。由于科研机构往往是聚集高知识分子、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在科技为第一中心的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者对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科研工作才是当前工作的全部,存在党的建设流于形式,党员的教育简单对付的情况。此外,科研工作者在党建方面缺乏经验,队伍建设单薄,并且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这就给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3.2 党的建设工作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争分夺秒、扎根科研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信条。科研工作者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当前的事业中,对于党组织的活动及建设往往显得有心无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满足。而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会议交流方式、考察性质的实践活动,往往又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无法适应目前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局面。部分党员科研工作者对于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不感兴趣,只是被动地参加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3 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基层党支部建设仅仅体现在宏观考核方面,只注重对支部整体的考核,忽略对个体的考核,缺乏量化指标,无法调动起党员同志的积极性,造成党员同志思想的懒惰和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党员的精神懈怠,工作效率降低,宗旨意识淡薄,消极腐败滋生,缺乏先进性教育。

2 科研机构基层党的建设机遇

尽管目前科研党支部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但借助着社会大变革,利用有利条件,对科研机构基层党支部建设进行梳理和探索,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将对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1 网络信息平台可以成为党建工作的主平台

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将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变得微不足道。科研工作者可运用网络工具来应对党建过程中面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困难。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平台将成为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强有力的推手,并最终成为主平台。

2.2 思潮活跃的时期将为党建带来新的讨论

社会形势的大变革时期,正是人们思潮活跃的时期,同时也可以成为党建工作献计献策的好机会。科研工作者具备很好的知识体系、卓越的见识和独特的价值观视角,对党建的思考呈现出百家齐鸣的多元化见解,而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献言献策能够给党建工作提出新的参考和突破点。

2.3 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更加注重党建工作

随着科研的发展,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业务上,同时也体现在政治素质上。党的先进生产力代表需要党员科研工作者的高度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因此,随着党中央对于党员建设的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也必将迎来新的机会。

3 对策

面对复杂的新形势和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党建工作方式已经与现在的形势不适应,党的工作要结合新的形势、新的内容,并赋予新的方式,使科研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进一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科研工作实际。

3.1 狠抓思想政治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坚定信仰的科研工作队伍是根本

科研单位是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职责是为党和国家的决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清晰的政治观点,时刻牢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狠抓不懈。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观,才能明白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事业作贡献。因此,传统的“三会一课”不能丢,而应该进一步加强,通过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赋予“三会一课”新的内容。

3.2 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摸索一套科学的党建工作方式是关键

科研机构的特殊性,决定其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活动不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因此,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党员的优势,牢固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党建工作。科研机构党建工作不能够脱离科研只谈党建,更不能脱离党建只谈科研。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所做的科研将会是脱离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研观;倘若只讲党建,而忽略科研工作的开展,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无从谈起。

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要切实走出老路子,思想建设的方式要多元化,纯粹的理论学习要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手段来开展;明确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党员同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百家争鸣的讨论会,要听得进去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

此外,网络信息平台将是一个强大地推进党建活动的平台。网络能够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同时,形式上更加新颖便捷,更加容易被科研工作者接受。因此,将传统的党组织生活形式搬上更加灵活的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管理办法,也许会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和新的切入点。

3.3 落实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党员奖惩机制是保障

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不仅仅是作为对其工作的督促,更应该是成为激励的动力。目前,对基层党支部的考核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对于党员个人考核评价则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党员科研工作者的考核评价,坚持通过党内民主生活和征求党外群众意见的方式对党员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鉴定。需从科研工作和党性觉悟2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从党员同志的科研成就上去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增强其党员责任,充当一面先锋带头模范作用的旗帜;另一方面,从党性原则上紧紧把握思想不动摇,用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在建立党员考核评价制度时,充分引入科研目标的监督体系,结合群众评价的民主测评机制,从2个方面对党员干部进行考核。此外,建立合理健全的党员奖惩制度是促进党员工作有序、稳定、高效的有力保障。对那些组织观念淡薄,长期缺席党组织活动,不起带头作用的党员提出整治措施,引导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于表现良好,充分体现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要作为典型,加大宣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党员的教育工作。

3.4 紧密结合科研实际,使党建工作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

科研工作是科研机构的生命线,也是基层党支部工作推进的重点。因此,要确保党的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为契机,紧密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着力解决重点问题,使党建工作在科研中进行,又在科研工作中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于科技体制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基本建设工作中。

4 结语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怕文化,农信社,晨会制度

在全面深入赣南十八个县 (市) 调研的基础上, 市办张耀平主任从农信社在执行力、业务发展、风险防范等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怕”文化理念, 在各成员行社率先推出开展晨会和机关召开例会的措施, 其中晨会作为先进做法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得以推广。

一、让怕文化长扎心底

我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以“敬业”为核心, 以“勤奋、忠诚、严谨、开拓”为四纬, 而市办张主任倡导的“怕”就是畏惧、怕出事、怕违法、怕上级领导指责、怕家人怪罪。对于我们一个金融行业, 没有严谨求实的作风是根本上行不通的, 如果没有怕文化的存在, 我们联社领导班子将基本上没有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当下面员工把领导的话当成耳边风后, 我们的各项工作将无法贯彻落实, 尊威也就根本上无法体现。当然, 我们不能把所谓的“不怕”一棍子打死, 员工不怕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正常的不怕, 他做事依法合规, 做人优秀, 品德优良, 处事天地无私, 他不怕领导, 因为他做事很好;另一种不怕则是不正常的怕, 就是他上面认识几个人, 有靠山, 或者社会上有那么一群人, 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摆平。而对这类不正常的员工, 我们应该从队伍中清除出去。

而对我们农信社的普通员工而言, 我们应当具备这种“怕”精神, 从我们员工的角度来考虑, 这种“怕”文化应该被理解为“尊重”, 即尊重制度、尊重流程、尊重领导。如果我们这些直接和金钱打交道的银行员工都不能保持严谨认真的话, 一个细小的差错将可能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 我们大余联社就陆续组织员工进行合规操作和案例警示教育活动, 加大督导处罚力度, 让“怕”文化真正深扎每位员工心里。

二、让晨会行管理之实

近期, 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进行了一次晨会大阅兵, 分派各路检查组深入到18个县级联社进行督导检查。而在这次晨会大阅兵中, 我县联社以规范化、优质化的服务操作获得肯定, 充分体现了我县联社对开展晨会工作的重视。借晨会之名, 行管理之实, 促进网点负责人、委派会计认真履职、有效履职, 解决网点负责人、委派会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等执行力弱的问题正是开展晨会的真实目的。

通过落实晨会工作, 我县联社将晨会落实情况列为联社机关及基层信用社年度绩效综合考核重要内容, 并作为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业绩、考核奖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的落实情况看, 随着晨会工作的逐步推进, 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金融服务逐步正规化, 与加快业务发展、深化各项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完全符合“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机构”的本质要求。

三、怕文化从基层扎根

一怕, 内勤是基础, 牵其一发动全身。一个营业网点, 最为核心的部分莫过于柜面服务了, 它是根基, 更是一张脸。在内勤岗位上, 我们有综合柜员和主办会计二职区分。对于我们的柜员, 是信用社这张脸的直接塑造者;而会计, 则可以称之为我们整个网点的“管家婆”。在我们柜员的日常工作中, 怕出错, 怕整改, 更要严格约束自己, 要严格按核心业务系统来操作, 尽可能减少差错率。在这一点上, 与联社领导提出来的“大胆做, 放手做, 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并不冲突, 因为这种困难并不能等同于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差错, 差错多了, 并不是困难, 而是我们员工本身粗心所致, 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检讨的, 而且是要加以改正的。而作为一名会计, 他承担的责任更加宽泛、更加重大, 除了要对每名网点员工进行日常监督外, 还要应对各种检查、各种风险、各种扣分。可以这么形容, “柜员办错业务, 会计要担责;监督不到位, 会计要检讨;日常杂事小事, 会计要包揽”, 责任重大、事无巨细, 想必会计在“怕”字这个层面上还是深有感触的。

二怕, 外勤是主力, 尽职放贷责任重。作为一名外勤, 虽然表面上很轻松, 实则承担起了很大的压力。虽然没有太多工作时间上的限制, 却要时刻紧盯各项存贷款指标的进展情况。“抓好贷款申请第一环, 做好尽职调查最关键, 落实贷后管理不马虎”, 这句话是笔者近期对信贷业务的归纳总结。作为一名信贷人员, 既然已经站在这样一个岗位上了, 就要明确其职责, 要合规发放每一笔贷款, 决不能因为吃拿卡要而发放违规冒名贷款, 否则将会受到严肃处理;而“两率”任务重, 将促使信贷员们积极走访每一位到逾期贷款客户。但是, 在工作上仍有不少同事得过且过, 总认为只要打电话去催催客户就好, 而对于那些在外务工人员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办法, 总觉得难度很大。在这一点上,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 农村是我们信贷业务的主战场, 相比于城市, 农村是一个草根经济和人际关系相对封闭的社会区域, 农民自有其信用特点。许多农民虽然进城打工, 但土地和房屋还在农村, 他们最终还是要返乡, 在村、镇的熟人圈子里, 农民实际上是很在乎自己的脸面和信用的, 不愿背上欠贷不还的坏名声, 那些有意欠贷不还, 逃避信用社债务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 我们的信贷员们在工作上要有压力, 遇到难题时要主动出击, 积极跟进, 及时处理, 通过熟人圈子与其取得联系, 以免导致我们信用社出现更多本应避免的损失。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5

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进一步加,医院信息系统已成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环境。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它必须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

【目录】

第一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背景信息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

第二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背景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现状

(二)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技术发展趋势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四)产业关联度分析

(五)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市场分析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势

一、组织优势

二、技术优势

涉及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项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

三、市场优势

四、模式优势

五、其他优势

第四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产品规划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先进性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规划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二)土建总图布置

(三)场内外运输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方案

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节能方案方案

五、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消防方案

六、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生产劳动安全方案

七、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分析章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2787号)要求进行编写。

第六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七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八部分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财务效益评价

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

二、经济效益评价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二)行业影响分析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三、社会效益评价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第九部分 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企业营业执照

企业经营状况相关文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银行出具的贷款承诺(省级分行以上)文件或已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

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技术来源及技术先进性的有关证明文件;

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节能、土地、规划等必要文件;

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已开工项目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

基层金融监管难题 篇6

“我们很迷茫。”一名沿海省份金融办官员坦言,近期省政府要求起草关于该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办法,省金融办、银监局和农办三个机构在会上“掐”了起来,各执一辞。最终占据话语主导权的,或是由该省副省长兼任一把手的省农办,或是专业能力更强的省银监局,“反正轮不到金融办”。

在他看来,金融办是协调部门,主要在省银监局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称“省联社”)等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什么都参与,但什么都无法主导。”

我国基层的金融监管体系权责不清、亟待重构。

类似观点,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访的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同样存在。受访人士表示,我国基层的金融监管体系权责不清、亟待重构。

一方面,地方金融办权责不对等,既与“一行三会”的监管边界颇存争议,又难与省联社等机构“和而不同”,仅在诸多机构的交叉点或空白点发挥作用,对于近年来大量涌现的P2P、小贷、担保等新机构,缺少“监管的牙齿”。

另一方面,“一行三会”仍沿用1990年代或本世纪初的机构设置,存在监管重叠和空白,且由于缺乏省、市、县层面的统一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均难与所属权责均衡匹配。

受访人士认为,最棘手的是决策、监管、审批和调查等一系列权责在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配、协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基层监管资源的重复浪费、防止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各种新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基层监管力量奇缺,需要顶层设计。”一位省银监局官员直言。

金融办“牙齿”何在

“我们会被撤还是被并?”前述金融办官员称,地方金融办长期以来就定位不明、权责不清。首要一点,尽管与省银监局、省联社等同属正厅级机构,且与省联社同属于省政府管辖,但金融办的“地盘”稍显边缘。

其一,金融办多在“一行三局”(央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权责交叉点或空白点发挥作用,且多为协调和联系作用。

其二,长期以来,地方金融办没有立规定策的权力,尽管将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划归其分管,但并不具备制定管理办法之权,仅负有具体监管之责,权责不对等。

其三,金融办是否具备监管权也存在争议,尽管一系列新金融、类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往往留给了能力相对薄弱的金融办。

“监管权日后应该会有,现在新机构太多,‘一行三会管不过来。”前述金融办官员建议,中央层面颁发牌照的如支付机构等,应由“一行三会”主责;地方政府颁发牌照的如小贷、担保、资金互助会等,则落地金融办。

那么问题来了,金融办监管的“牙齿”何在?

融资担保公司在2009年就实行属地管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规定,各省市政府按“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原则,确定相应部门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

2015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由各地方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工作,并由各级政府负责协调处置其风险。

而上述文件中“确定的部门”,即各级地方金融办。

前述金融办官员对此表示,不仅是融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也划归了金融办监管,但他们至多是看看账,走走场,“理论上还拥有一点处罚权”。

他建议,地方金融办未来应与省银监局、省联社等“更强大的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央地监管边界随着各类新机构的骤增而混乱。

基层系统自身“缺陷”

难题长期存在,一定程度还源于基层监管系统自身的制度缺陷——纵向上,表现为省级、市县级金融办之间缺乏协调统筹机制;横向上,金融办与银监局、农办、央行等机构的决策权或重叠,或空白。

记者调研发现,各地省级金融办在“纵向上”的权限差异较大——部分较为“强势”,一定程度上拥有对市县级金融办的领导权;但大多数却缺乏实权,与市县金融办“两张皮”,至多是制定文件分发下去,却很难干预其执行。

“一个处室通常三五个人,小一点的省金融办总共就10多人。”一名地市级金融办官员说。他所在市的金融办,目前还隶属于该市发改委,作为发改委的一个处室而存在。

这一问题到了县级层面则更为明显:一些县级金融办,均隶属于当地发改委或经信委,只有三五位工作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温州等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其市县级金融办队伍则颇为强大,与浙江省金融办鲜有关联,具体工作也很少上报。

“一省之内,政令落不下去,风险报不上来。”前述省级金融办官员很无奈,“各省自身并未形成上通下达的系统,管理怎可能有序进行?”

横向上,省银监局、省农办和省联社等相关机构与省金融办之间,也常就同一问题各执一辞。

以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例,其形势多样、风险复杂,迄今未确定监管主体和监管办法,原则上只能依靠四类文件进行规范:

一是银监会2007年颁布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只对银监会发牌的全国49家资金互助社有效;

二是央行发布的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的试点意见,目前亟待进一步出台放贷人条例,扩大试点、加强规范;

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利贷的认定标准,以及《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条文,为监管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尚缺乏对资金互助组织的针对性;

四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提供了基本原则,但在操作层面,还需更多的实施细则。

前述省金融办人士直言,金融办将坚持小额、坚持资金封闭并禁止揽储,但其他部门要求加大互助会运作的灵活性,方便农民,可由互助会向会员借款后再放贷给有需求的会员,加大机构的放贷杠杆。“他们对政策草案颇有意见,但提完意见却不负责具体监管,出了风险仍是金融办承担。”

在他看来,全国层面至今没有针对资金互助组织的统一管理章法,是地方上各机构互相推诿的主要原因。三个厅级单位各执一辞,争论已持续多时。“如果另两个部门坚持己见,金融办只能让步。”

改革工程浩大

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金融基层监管体系改革尤其央地监管边界的划分,几年前就已摆上了我国金融监管决策层的桌面,但迟迟未决。

由此牵涉的,不仅是前述地方金融办的权责,还包括各地省联社的转型和改革,以及“一行三会”分支机构的深度整合,等等。

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这一项系统性工程所需触动的既有利益层及所需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或不亚于眼下中央下大力气、大决心的国企改革。目前,现实难题至少有两点:

其一,是首先要确认一系列新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究竟是谁。

资邦控股董事长陶蕾认为,由于监管主体不明确,诸多监管细则不到位且监管分工不明细,企业业务开展很为难。

事实上,地方金融办虽拥有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权责,但却并未发挥多少效用,使得近几年来小贷公司风险四起、频繁关张,一部分已异化为了民间高利贷。并且,P2P近来不断传出跑路消息,虽然其监管划归银监会良久,但却至今未出台监管细则,往往是地方金融办从工商登记的角度,对P2P进行了简单的备案式管理。如此众多的新金融机构,正日渐加大监管难度。

“我们只负责制定P2P监管办法,具体工作由金融办负责。”一位地市级银监局官员指出,“P2P注册在地方上,理应是谁批谁管。如果硬要塞给银监局,那就要从注册开始管起,把银监局的人员配起来,财务要够用。”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这一说法却引发了诸多金融办官员的争论。观点一,P2P的监管规则还没出,出了再说;观点二,金融办应该接手监管,中央也应赋予金融办监管权;观点三,金融办已有的责任都难以顾全,P2P这一“烫手山芋”不能接,应该主要依靠央行今年刚刚牵头成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来管理。

一位中央监管部门官员直言,谁都对这些新机构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管,不想管,也管不了”。

其二,是“一行三会”分支机构的监管资源如何整合。

“央行地市及县一级的分支机构,应该用起来。”前述银监局官员直言,当前基层监管力量奇缺,银监局人少事杂,“一行三会”之力应该统筹。

据他介绍,央行地市级分支机构通常约有200多员工,并每年从当地银行系统借调一些流动员工,包含汇率、信贷、清算等诸多部门,但因基层多为细节性工作而少有政策制定,工作压力并不大。

相比之下,地市级银监局仅几十位员工,通常负责30-60家银行机构的具体监管工作以及少数新金融机构的管理,人手奇缺。

“我们对此很困惑。”一名江苏省农商行高管称,当地监管机构繁多,但监管资源却要么空白、要么扎堆。例如,该行每月、每季度和每年均须以同一套统计数据的三种格式,分别上报给央行、银监和金融办。并且,该行平日须接受超过三个监管机构的视察,每季度平均接待超过10次现场检查,“若没有专人负责,根本应对不过来”。

“金融监管改革是系统性工程,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前述“一行三会”官员称。

一方面,是分大类监管:由中央监管部门发放营业牌照的机构,应由中央部委监管;由地方工商注册或地方金融办备案的机构,如小贷、担保、评级、P2P等则归属金融办,对银证保起到配合和查漏补缺作用。毕竟,大量新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局限于小范围区域,一部分仅有工商注册甚至没有办公地点,中央部委要伸手监管,略显困难。

另一方面,整合“一行三会”监管资源,可在各地央行分支机构下设相应的处室。例如,央行某地分行行长兼任外汇管理部主任,将分别设分管外汇领域的专职副行长、分管地方金融的专职副行长、分管银行业监管业务的专职副行长等。而各专职副主任,将分别来自于银证保。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7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8

目前, 全国31个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近半数的地市、区县卫生局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主体的卫生应急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 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部门间、地区间、军地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建立。

陈竺指出, 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 要清醒地认识到卫生应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卫生应急的大量工作和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 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卫生应急的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因此,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心一定要下移, 在政策、规划、预案、规范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 重视和强调基层的参与。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管理策论 篇9

关键词: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管理,策论

近年来,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急性传染疾病频发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 也对基层疾控工作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挑战。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作为完善疾控工作体制的重要环节, 进入了研究的视野。一方面,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在疾控工作中作用明显, 形成了资源相对集中, 学科相互渗透, 技术应用性强, 人员经验丰富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的安全有序运行, 仍需要制定执行安全管理规范, 进一步发挥规范管理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 为确保完成基层疾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 对提升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管理效能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1 强化作用意识, 认识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切实有效地运行管理体系, 提高各项检测活动质量, 提高客户的满意率, 充分发挥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作用。

一要遵循管理改革趋向。目前实验室质量管控以《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为标准, 经历了从ISO/IEC17025:1999到ISO/IEC170252005的变革过程。管理规则的更新有利于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 增强检测报告的可靠性, 预防和降低实验室管理风险。从质量与效能方面, 凸显了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二要坚持质量认证法规。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能够顺利通过省以上计量认证考核, 取得计量认证资质机构。基层疾控机构要拥有完善的实验检测分析仪器设备, 接受市场委托检测任务, 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 规范进行计量认证。确保实验室具备同检验工作相适应的计量检定、测试能力的可靠性。

三要注重安全管理规范。因为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内容范围广, 样品种类复杂, 有毒有害残留物质处理困难, 必须推动疾控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保证其安全运行, 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 营造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环境。

2 树立问题意识, 把握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迫切性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要承担起自身的职能, 只有强化认识建设与管理的环节,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可能, 进而把握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迫切性, 才能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结合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发展现状, 本文认为要确立以下意识。

一是管理效能需要挖潜意识。通过对所在地区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状况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实验室存在技术能力不足与人员培训不到位的问题, 影响了实验室管理效能的发挥。技术能力方面, 存在设备更新缓慢、检测措施滞后、投入资金缺乏、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人员培训方面, 虽然能够做到岗前有培训以及工作有规章, 但是过程和效果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二是建设发展需要平衡意识。由于重视与投入程度不同, 各地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速度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只有部分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认证资质通过率达到100%, 省级培训项目覆盖不足。各县市中心城镇疾控机构实验室的建设启动项目很少, 投入不足与资源闲置导致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发展不平衡。

三是业务管理需要自主意识。各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运行方式封闭, 管理对象局限于人、财、物等传统要素,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 要增强业务管理的自主意识, 编制质量管理的网络平台, 加强管理、监督、检测之间的有效沟通, 减少工作随意性与重复劳动, 推动实验室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

3 贯穿管理意识, 增强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针对性

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要通过强化管理意识与环节, 将业务发展需求与建设管理的步伐有机统一起来, 积极拓展实践的渠道和方法。

一要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主要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内容组成。实验室应结合自身特点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收集和处理各方反馈信息,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完善管理文件体系,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并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的完善要根据CNAL/AC012005版和2003版的差异, 结合实验室扩充检测能力的需要, 邀请有关专家及时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改版, 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应用性表格。要配置各种安全防范设施, 如灭火器、沙盘、烟感器、急救药箱、洗眼器及紧急冲淋等。要配备安全防爆房间, 确保实验室消防、救生设备, 并且要定期检查灭火器的类型和放置地点。提供适当处理标本和其他生物危害物质的方法。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 做到各部门和全员覆盖。

二要加强质量监督与控制。要制定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计划, 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网络, 监督范围囊括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统一的设备质量档案。仪器物品专人分管, 及时登记, 技术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和备份。从设备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号、调试验收报告、鉴定证书、使用说明书、使用科室、放置场所等管理内容上完善仪器设备资料, 每个仪器都设有正在运行和停止运行标志, 有仪器重要技术指标介绍, 确保检验人员使用方便, 又不会因人员变动而丢失。确定监督人员并严格按文件要求, 对日常质量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 制定纠正和改进措施限期改进, 并跟踪落实, 定期汇总汇报。要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利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 反复检测留样, 分析得出每个样品不同特性, 保证样品检测结果不偏离规定的范围。

三要实现全员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生物安全与操作规程培训, 是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管理思想教育和培训, 普及实验室人员常用的安全知识, 提高实验室人员基本素质和修养, 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其中, 生物安全培训涵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性文件等内容;操作规程培训包括掌握常规消毒原则、事故应急处置、上报程序等;个人防护设施有口罩、手套、工作服等和必要的隔离设施。要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将生物安全的实验室操作和规程融合到员工的基本培训中, 严格进行定期考核。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10

1 基层农机培训机构师资状况及存在问题

1.1 师资队伍青黄不接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农村基层农机培训机构尤其是县级农机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省属农机化学校的毕业生, 这批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强, 为建设农村专业化农机队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退休, 而补充进来的教师屈指可数, 造成基层农机培训机构农机专业教师相当缺乏, 影响了农机化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师资质量良莠不齐

少数农机化专业教师年龄偏大, 知识老化, 授课方式单一。为了完成培训任务, 基层农机培训机构不得不起用经过短暂培训的非专业教师或从社会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培训教学工作。非专业教师虽然参加了省农机局组织的一些培训, 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没有系统性, 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从社会上临时聘请的人员, 不一定具备农机化专业知识, 也不一定有教学工作经验,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3 教师队伍不稳定

县级农机化技术学校虽是公益型服务类事业单位, 但在经费上难以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 教师进修和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能得到保证, 部分教师看不到前途与希望, 工作积极性不高, 想方设法离开农机培训岗位, 导致农机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

2 对策与建议

2.1 全面掌握教师队伍真实情况

省农机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基层农机专业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对各农机培训机构在职在编教师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从教师人数、年龄状况、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等方面作全面了解, 掌握真实的师资情况, 为研究相应的对策准备第一手资料。

2.2 建立专业教师准入制度

应建立农机专业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 对教师的专业、学历提出具体的要求。专业、学历合乎要求, 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方有资格成为农机培训专业教师。

2.3 建立教师接受再教育的管理体系

对专业、学历不合乎要求的在编教师, 省农机主管部门可制订具体达标要求, 让这部分教师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到相关高等院校参加业余进修学习, 取得专业证书后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合格后成为专业培训教师。省和各市县应拿出专项经费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 调动这部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已取得培训资格的教师, 也要按规定定期参加半脱产、脱产进修学习。应经常举办在职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 在农机培训机构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 达到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2.4 建立农机培训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建立农机培训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通过职称评审, 激励教师钻研业务, 更新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

金融改革应符合基层需求 篇11

影子银行的概念,是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这个词汇才正式诞生。国际上所指的影子银行,主要是围绕信用衍生品市场而言的。而在我国,则主要在银行界的交易市场,是以信用创造的产品和短期流动性管理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机构的统称。

最典型的影子银行的产品就是回购,其次是证券化,即IBS。而这些产品在中国,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处于刚萌芽的发展阶段,其中回购存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但回购中的抵押资产主要是政府债、国债——这种产品基本上没什么风险。在国外的回购市场上,企业类信用级别差的债券甚至是IBS,都可以作为回购质押的资产进行交易。

根据一些机构研究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概在25万亿元到30万亿元之间,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例如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等。更多的人认为,现在存在于市场的小贷公司、金融担保公司,其产生的信用量不一定计入了影子银行的规模。其实,这部分居于底层的信用规模,更加贴切的称谓应该是影子信贷市场。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庞大的“影子”?其实,影子银行在市场上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融资成本的问题。在民间金融的运作过程中,无论是借方还是贷方,都是由熟人关系衍生而来,在不断的业务交往中,集聚了大量的数据,而民间金融机构则通过这些数据进行信用评估、风险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设置产品,提供服务。这种操作模式规避了传统信贷市场上监管方多次收取费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资金成本。

以前,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比较高,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民间借贷利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风险溢价。例如现在的阿里金融,它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金融,正是因为基于海量数据分析上的风险控制,大大优于传统金融中的人工风险控制。

在这种形势下,基层资金的活动与流向,则会自动选择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金融改革,将会有更多的实业参与进来——金融分析、管控的平台逐渐开放,能够使得金融业务和产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而这些实业企业,无论是成立小贷公司,还是投资公司,都将为其从事的行业、主导的业务产生良好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够对客户、交易对手的信息做出更加全方位的搜集与分析,继而为产品设计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改革,其源生动力应该来自于实体经济、基层资金的需求,来自于企业和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主体的需求,只有这样,金融市场才能逐渐走向完善与开放。(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 篇12

一、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和外汇储蓄存款业务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据调查,2008年6月末,吕梁市邮政储蓄银行存放系统内资金688995万元,利息收入13867.1万元、利息支出7591.9万元,实现净利润7867.45万元,而其向人行报送的信贷表上述项目均未反映数据,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三)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

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四)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五)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

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

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二)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

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开办的外币储蓄业务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第三,将邮政储蓄银行存放同业的定期存款作为同业存款进行统计。

(三)邮政储蓄银行应按照现行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办法,单独编制报送现金收支统计报表

上一篇:国际船舶代理下一篇:公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