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院建设

2024-09-27

基层院建设(共11篇)

基层院建设 篇1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官为主体的全体检察干警在长期的检察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 以提高监督能力为目的, 以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为形式的具有鲜明检察特色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精神财富[1]。基于这样的定义, 借助管理理论, 笔者将检察文化的构成描述为3个同心圆, 即外层是物质层, 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成果, 指检察形象和工作品牌形象等;中层是制度文化, 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行为准则等;内层圆是精神文化, 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

二、基层院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检察事业是发展的, 检察文化必然会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变化。依据管理学理论,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应当同样以螺旋式发展理论为依托。因此, 检察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关注和支持检察工作当前的现状, 另一方面还要为检察工作长期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通过文化导向的循环和递进, 既推进文化内核的提升, 演绎文化的生命轨迹, 又推动检察工作迈向更高层次。

(一) 目标导向

文化建设如何进位争优,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培养、树立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便成为坚定的目标导向。围绕检察工作主题和辖区的人文精神, 开展检察精神大家谈活动, 并通过主题演讲、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征文等形式, 发掘检察文化内涵。通过精神树立塑造干警的思想, 激发干警的热情, 使之成为全体干警共同追求的行为准则。

(二) 规则导向

讲“管理三要素”, 讲如何“建班子”、“定目标”和“带队伍”, 打造学习检察、能力检察和制度检察。以培育干警学以致用为抓手, 营造主动提升素质的氛围。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和工作机制, 激励干警提升学历层次和知识储备, 使干警的眼界始终与时俱进。开展各种比武、研讨活动, 提升干警岗位技能。举行院际交流活动, 丰富干警的实战经验。通过系列活动逐渐引领干警将“围着目标转”转变成了“围着规则转”, 从目标导向变成规则导向, 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落到实处, 有效提高工作效能。

(三) 支持导向

讲整体的团队意识, 要求干警之间相互支持, 要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 资源共享。并把人文关怀融入文化建设, 落实好干警休假规定, 关心干警身心健康, 走访干警家庭, 教育引导有不良倾向苗头的干警, 拉近感情上的距离, 增强干警和家属对检察机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干警学习经典国学, 引导大家在文化传承中将修身正己理念和“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融入言行之中, 使检察文化过渡到支持导向。

(四) 创新导向

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检察文化更新的含义, 那就是树立“如履薄冰、从头再来”的危机意识, 坚持核心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强化“学习与开拓, 先行先试, 改进工作”的创新意识, 实现“服务理念转变在先、服务本领掌握在先、服务效能提升在先、服务环境优化在先、服务基层奉献在先”的为民服务“五在先”, 使检察文化汲取时代养分, 总结衍生新的内涵。

三、基层院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

(一) 缺乏正确的认知理念

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强化检察队伍凝聚力、提高干警综合素质, 指引干警价值取向、树立职业形象的过程。但基层院和部分干警对检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 对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检察机关工作的中心是执法办案, 不搞检察文化案子照样办。有的基层院和干警对文化建构身份, 身份决定利益, 而利益决定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文化建设是务虚的东西, 开展文化建设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 是浪费时间。

(二) 呈现出一定的盲从性

将硬件设施建设理解为检察文化内容, 把建设庄严的大楼, 改善办公环境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头戏。“2003-2005年, 建成了审讯监控、自动受理举报、视频会议、机要通道等网络办公平台;2006年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 并建有文化长廊、阅览室、院史室、文体设施等……检察科技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检察生产力。”以致文化建设缺乏文化的特质以及文化的内核, 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的内容。

(三) 不具备自身发展的特色

检察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 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 在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基层检察院往往忽视辖区的地域人文文化、光荣斗争史以及检察工作的自身特点, 造成泛泛化, 没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及品味。

(四) 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文化通过引领或渗透能发挥调动、凝聚或涣散检力的作用, 对检察工作的发展起到倍增或递减的效应, 所以,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可由于处在探索阶段, 且检察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理论支撑和专业人才都明显不足, 使得活动开展乏力。

四、提升基层院文化建设水平的途径

(一) 科学提炼文化内核

以“执法为民”为核心, 融合“理性、规范、高效、文明”的司法理念, 努力挖掘基层院自身实现工作目标所需要的文化支撑点。同时, 结合辖区人文特点和基层院几十年发展中积淀下的历史传统, 高度概括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提炼时, 虽可对上级院或其他基层院的有益经验加以借鉴, 但必须要结合自身地域特色, 并兼顾未来进行设计。同时, 可采取“院训”等形式, 把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形式加以表达, 给干警们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愿景、一个印象深刻的基调, 使干警在工作生活的具体行为中“万变不离其宗”地去揣摩和体会本院检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并自觉将其作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 抓好职业精神培育

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根本来抓。一是培养干警尊崇法治的职业理念。引导干警树立职业理念是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文化建设正是促成这种理念养成的手段。检察文化发展的目标是要培养干警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 以法为是, 以法为上, 崇尚法治。二是提高干警执法为民的职业意识。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 检察执法必须根植于民众的支持和信赖之中, 必须体现出司法关怀, 体现出为民的服务意识和公仆作风。三是提升干警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检察机关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 干警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

(三) 找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工作, 而检察文化建设的作用之一就是引领干警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价值观。可见, 业务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坚持从文化的视角提炼管理理念, 以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为主要内容, 细化执法责任要求, 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使工作有导向、衡量有标尺、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

(四)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2]。要注重规范干警的仪表、言谈、举止、交往, 努力培养符合检察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 使干警的言谈举止体现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职业特征。培树身边榜样, 大张旗鼓地弘扬正能量, 形成传承检察精神、代表检察形象、引领工作创新发展的典型群体, 凝聚人心。利用各种文化阵地, 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营造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 满足干警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 加强检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检察文化工作, 抓好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要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懂检察业务、熟悉文化工作、热爱检察文化的优秀干部和文艺人才选调到文化建设岗位上来, 激发检察文化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常安.关于法律文化概念构建的再思考——对概念和问题本身的诘问[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柏荣, 李乐平主编.基层建设与检察文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1.

基层院建设 篇2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区人民检察院全体干警,对各位领导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院基层院建设工作的情况。

**区位于**脚下,是##市的中心城区,总面积333.86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

**区人民检察院内设13个科室局,专项政法编制71人,现有在职干警61人,其中检察长、副检察长5名,党组成员8名,检察员39名,助理检察员2名,书记员8名。

**区检察院的各项工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曾先后被命名为“五好检察院”、市级文明单位,并多次受到上级检察机关的表彰。去年以来,特别是去年全省基层院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院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基层院建设的工作部署,确定了“强化一个理念、抓好一个根本、突出一个中心、构建一个机制、实现一个目标”的“五个一”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并积极实施《基层院建设三年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分三步实现省一类、省先进、全国先进检察院的目标。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我院从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强化干警的争先创优意识入手,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强化措施,用心工作,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工作发展,无论是业务工作、队伍建设,还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检察队伍

我院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来抓,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一)着力建设团结奋进、廉洁民主、勇创一流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基层院建设的水平。去年新一届党组建立后,坚持把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由于我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工作困难多压力大,一些同志存在畏难情绪和工作上过得去就行的思想,争先创优的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对此,党组认真分析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多次组织学习先进检察院的经验,对照先进查找差距,使班子的每一位同志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我们同样能做到、能做好,作为##的市中区,而且一定要做得更好,决不能辜负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期望,必须奋发有为、争创一流。党组的决心和行动,有力地带动和激发了全院干警的积极性,各项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按照“三个体系”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提升把握大局、工作创新和狠抓落实的能力。坚持民主决策,着力解决制约工作发展的各种问题,赢得了干警的真诚拥护。坚持党的领导,讲政治、讲大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注重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强班子团结,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条件。三是加强班子的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总抓手,制定并严格执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领导干部廉洁从检规定》等制度,保证干警对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及时公开各项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干警和社会监督,极大地提升了班子的公信度,树起了良好形象和权威。在院党组的带动下,全体干警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拒礼拒贿拒吃请成为自觉行动,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问题。

(二)切实转变执法观念和执法作风。坚持把统一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改善执法作风摆在思想教育的首要位置,围绕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现代执法理念,深入开展了深化“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加快发展”主题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等一系列活动,采取到孟良崮、徂徕山“重温入党誓词”,收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邀请区纪委、区委党校领导作专题报告,开展致干警家属一封信等多种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今年以来,我院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为契机,一是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从具体细节入手,采取“个人查、科室互查、集中排查、组织督查、开门核查”等方式,建立部门、个人查摆问题和整改台帐,对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查找,查出各种问题49条。二是坚持开门整改,向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函1300封,走访座谈42人次,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三是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制定落实整改措施33条,并有针对性加强了业务学习,制定完善制度25项,促使干警努力把“为民、公正、文明、服务”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执法办案中去,干警的执法作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努力把教育整改与从优待警结合起来,建立了干警家庭档案,积极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了干警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查体。建起了干警食堂、多功能活动室,组织了联欢会、登山健身、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在关爱中培育干警用心工作的良好作风。

(三)大力优化队伍年龄文化结构。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积极实施素质强检。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干警培训档案,狠抓了干警岗位培训、晋升培训、专项业务培训、资格培训和高学历教育。去年9月份以来,先后组织10人次参加了省院培训,25人次参加了市院培训,自行举办各种培训14场次,组织10名干警参加了全国司法考试,有效提高了干警业务素质。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引

进高素质人员。去年接收大学毕业选调生4人,今年又通过上级选派和公开招考等形式录入8人(现已到位1人),全部达到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其中法律专业人员7人,计算机、财会、文秘等特殊专业人员5人,改善了队伍专业结构。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先后将4名年轻业务骨干列入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并畅通“输出”渠道,今年积极向区委推荐1名中层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党政领导职务。目前,全院在职干警平均年龄降为36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48人,占78.6%,其中法律专业42人,占87.5%,硕士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5人,为实现检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中心任务,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我院牢固树立并努力实践业务立检的观念,把业务工作作为中心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全力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深入开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今年以来,我院坚持把查办职务犯罪大案要案作为重点,集中精力抓办案,取得突破性进展。1至8月,共立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8件23人,同比增加3件5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14件17人,完成工作目标的94%,渎职侵权犯罪4件6人,已超额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一是突出查办大案要案,共立查大要案16人,占总数的70%,其中要案4人,是建院以来查办要案最多的一年。特别是查办的山东省煤炭**疗养院副院长刘某(副县级)、##市公交公司党委书记马某、工会主席陈某和山东农业大学3名正处级干部贪污受贿大案要案,以及**区一财政所副所长张某涉嫌徇私舞弊少征税款100余万元、贪污100余万元案,岱岳区法院两名庭长、副庭长和一名法律工作者涉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查处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6人,农村基层干部5人,促进了严格公正执法,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严格执行办案纪律,规范办案程序,落实办案安全防范制度,确保了办案质量和办案安全。共起诉职务犯罪嫌疑人16人,已判决15人,全部为有罪判决。其中贪污贿赂案件起诉数完成工作目标的123%,是去年同期的8倍。有罪判决数完成工作目标的136%,是去年同期的7.5倍,无一错案,未发生任何办案事故。三是继续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先后对一起不服逮捕决定案和一起拟不起诉案进行了监督,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四是按照“三个围绕”的要求,突出抓了行业预防、专项预防和个案预防。今年又与3个系统会签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意见,预防网络单位达到8家。与2个单位开展了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开展个案预防11起,上法制课15场次,提出检察建议40余条,帮助发案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受到广泛欢迎。

(二)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坚持“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努力社会稳定。一是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困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1至8月共批捕刑事犯罪嫌疑人302人,提起公诉339人,同比分别增加26.9%和48.7%,人均办案分别达到46.5件和31件,是历年来最多的。深入推行批捕起诉引导侦查、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等工作机制,严格掌握批捕、起诉条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所办案件无错捕、漏捕,无错诉、漏诉,无超时限办案,起诉的案件全部为有罪判决。二是认真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强化人权保障。严格执行“一案三卡”,认真执行诉讼权利告知制度,依法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保护,被授予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目前已被团市委推荐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三是坚持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和涉检上访案件“四定一包”责任制,有效化解了矛盾。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3件次,属检察机关管辖的37件,检察长接访18次,妥善处理涉法上访案1件,避免了重复访、越级访和新的涉法上访案件的发生,把可能引发和容易激化的矛盾解决在了基层。同时围绕争创省级文明接待室,全面加强了接访的软件硬件建设,设立了公开答询、公开听证室,进一步规范了接访制度。

(三)不断深化诉讼监督。一是加强刑事立案监督,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4件,已判决7件,均为有罪判决。二是追捕追诉漏犯14人,防止错捕1人。针对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建议30余次。三是立案审查民行申诉案22件,提请和建议提请抗诉15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件,法院已改判调解5件,改变率达到80%。同时积极创新工作,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了公诉、民行部门联合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机制,联合法院开庭审理了全市首例案件,市院召开现场会进行了当庭观摩。四是以纠正不按法律法规批付执行,以及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问题为重点,实现与监狱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对监管工作实施了网络化管理和动态监督,纠正各种违法现象11件次,高检院和省市院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批捕重新犯罪案件6件9人,起诉14件53人。同时努力把监督工作与维护服刑罪犯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尝试推行了减刑、假释呈报听证会,在狱内设立举报箱,先后帮助死缓罪犯付某追回入狱前的经济纠纷款2万元,建议有关部门为服刑犯孙某减去了应折抵的刑期100天。尤其是立查了##监狱监管干部闫某受贿案,实现监所部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新突破。

三、积极推动规范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我院把实行规范化管理作为促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做到细化、具体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检察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兴废结合、拾遗补缺,清理、补充和完善了一系列项

>规章制度。一是围绕领导决策和班子自身建设,制定完善了党组会议、检察长办公会等制度。二是围绕业务管理,重新梳理了各项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及执法行为规范。三是围绕日常行政管理,建立了考勤、卫生以及车辆、通讯工具、文印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把管人、管案、管事、管物有机统一起来,为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执行责任。从班子成员抓起,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把队伍管理、业务工作、制度落实、职责权限和奖惩措施,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加以规定,专门成立了由纪检组、监察室、政治处、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的巡视督查小组,形成逐级逐层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的督查工作体系。同时,实行院领导和中层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干警违法违纪连带处罚责任制,初步形成了以责任促规范、以规范促管理的新格局,有效规范了工作秩序和干警行为。

(三)完善考核体系。围绕实施绩效考核,制定了《科室局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实行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百分动态考核,健全了院考评组考核科室、科室考核干警、干警制约领导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办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工作计划为主线、以各科室的职责任务为依据,以定项分解目标、量化管理为核心,以工作目标责任为保障,综合评价检察工作业绩,将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和综合管理的任务量化、责任细化,引入引咎辞职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科室每月一评,院考评组每季一考,年终由院考评组根据各业务科室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分,兑现奖惩。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一)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我院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平台,强化领导,合理规划,优先保障。制定实施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压缩非业务性开支,保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去年9月份以来,直接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经费达56万余元。一是加强了网络建设。在完成三级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局域网,在全市基层院中率先建起自己的网站。二是大力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从增强基础配置入手,新购置台式微机12台,笔记本电脑12台,相关配套设备4台套,使全院微机总数达到了68台,人均1.1台。三是加强了专项设备的引进。安装了侦查监控指挥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示证系统、举报自动受理系统、楼宇安全监控系统、机要文件传输系统。购置了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各种专项设备更加完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院有综合办公楼1栋,面积4000平方米,办案楼1栋,面积800平方米,总面积达到4800平方米,人均78平方米。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楼房墙皮剥落、渗水现象严重,而且办公设施陈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去年9月份以来,我院投资320多万元对办公、办案楼进行了彻底的整修改造。一是按照现代化办公办案的需求,对楼体内外进行了全面装修处理,改善了办公环境。二是全部更新了办公桌椅,为每个办公室和办案干警休息室安装了空调。三是按照办公区、办案区、会议接待区和生活区等不同要求,重新进行了合理布局和修缮,建起现代化的远程视频会议室、大型综合会议室、接待室、律师接见室、接访室、听证室、答询室、电子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功能更加齐全。四是加强了警务区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近期投资25万元全面进行了整修,改造了监控指挥室、讯问室、询问室和心理测试室,保证每间讯问室和询问室都能全程录音录像,优化了各项基础设施。五是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设施。投资110余万元,购置各种中高档汽车8台,淘汰旧车3台,使车辆总数达到15台,完全满足了办公、办案需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兄弟县区院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有的工作自己和自己比进步明显,但对照先进差距仍不小;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规范化管理的层次还不够高,尤其是由于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够高,直接影响了“三位一体”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加大措施,努力解决。

浅谈基层院刑事立案监督问题 篇3

一、检察院开展立案监督的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公安干警错误地认为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是挑刺,存在不愿接受监督的思想。有的检察干警认为平时和公安干警关系不错,刑事立案监督会得罪人,会让相关公安干警受到处罚,因而有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2、立案监督渠道狭窄。从我院办案实践来看,立案监督的线索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办案中自我发现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的;二是被害人认为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检察院控申部门提出的。但多数群众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不了解,群众报案、控告和举报的立案监督线索相对较少,主要依靠在办案过程中自我发现。

3、监督手段单一,缺乏后续跟踪监督和强制力。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开展刑事立案监督的手段只有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立案、提出纠正违法意见、建议自侦部门立案侦查等廖廖几种。对于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了《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书》后,公安机关既不说明不立案理由,又不立案,应该承受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却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若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纠正意见不被接受的,应当向上一级检察院报告,并抄报上一级公安机关。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检察院意见正确的,应当通知同级公安机关督促下级公安机关纠正。”这只是检察机关单方面作出的内部规则,缺乏后续跟踪监督和强制力。

4、人少案多无力监督。以我院为例,侦查监督科只有2人,实际上投入立案监督的人力、精力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对今后开展监督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积极与公安机关达成共识。一是对规范办案的共识。无论是刑事立案还是刑事立案监督,都要按照法律法规办理,在确保实体公正的同时,还要确保程序合法。二是对合力打击的共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虽然分工不同,但都肩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因此要加强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公安机关发现行政执法机关该移送而不移送的案件要及时提供线索给检察机关予以监督,以拓宽监督范围。

2、完善立法,为强化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保障。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决定书》等的法律效力;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权、备案审查权,对拒不接受监督单位和个人有建议处分权。同时,有必要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检察机关对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而公安机关拒不立案或者立而不侦的案件,可以直接立案侦查的规定。

3、处处留心,注意从百姓的街谈巷议、专项行动中搜集立案监督的线索。例如,我院联合工商、农业等相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销售伪劣化肥商户,经质检部门鉴定其所销售的“宏兴”、“赵国”牌化肥均为不合格化肥,销售总量64吨,价值13.5万元。我院立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督促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4、设立立案监督专门机构。要想将这项工作从负有繁重办案任务的审查逮捕部门脱离出来,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刑事立案监督机构,专人专职专责,统一办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

基层院建设 篇4

一、以更新观念入手,推动检察信息化思维

思想理念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基层院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实施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之路,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抓住“破”字,即更新观念

党组要审时度势,在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同时,组织开展学科技、用科技的全员大讨论,征集到基层院检察干警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党组会、院务会、检察工作形势评估分析会等多层次讨论,重点解决少数同志“不愿用、不会用、用不好”等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偏见以及消极畏难情绪,增强基层院检察干警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二)突出“立”字,即明确思路

与发达地区院相比,基层检察机关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应用少”,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面对这一现状,基层院党组要统一思想,迎难而上,立足实际,提出“持续推进建设、突出纵深应用、强化统筹管理、全面确保安全”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路径。在工作中,始终突出“三个坚持”:即信息化项目建设坚持高质量,信息化应用坚持高标准,信息化管理和队伍建设坚持高水平。在抓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采取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

(三)围绕“谋”字,即全员推动

基层院将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检察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党组要就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议题组织专题研究,上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工作落实,将信息化工作考核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覆盖到检察工作的全业务、全部门、全体检察人员。制定工作落实问责规定,成立信息化工作督导组,由办公室、政治部、监察室负责,采用红黄蓝三色督办单,紧盯不落实的人和事进行督办、问责,及时发出督办通知。

二、加大项目投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投入性的工作。基层院面对信息化建设经费需求量大的实际,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拨一点、项目跑一点、经费挤一点、施工省一点”等方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用、高标准、高起点”,既着眼长远,又量力而行,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目前,初步形成“专线网、局域网、互联网、政务网”为依托平台,以“智能化监控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内网信息发布系统、多功能检委会会议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等五大系统加强检察管理,以“远程视频接访系统、看所守监控联网系统、两法衔接查询系统、侦查指挥系统以及统一业务应用软件系统”为检察业务工作提供服务的“四大网络、十大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一)建设完善检察内网

在办公区布线接入检察内网、视频通讯、机要通道专线,建成性能稳定的信息中心网络机房,安装不间断电源和机房精密空调,购置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网络核心设备采用双机模式,对专线网带宽进行全面升级。配置了加密机、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系统和设备,使网络系统的响应及时性明显提高,运行稳定性得到增强,系统安全得以保障,确保信息上下畅通。

(二)建设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频会议室

在多媒体视频会议室中安装了高亮度投影仪和高清摄像、多路语音采集系统和高性能音响设备,使与会人员能更加清晰地同上级院和区院交流;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安装,实现了高清视频会议,全方位信息互动功能。

(三)建设高端的办案工作区指挥监控系统

先后完成了市、区两级办案工作区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建设,市院办案工作区成为全省规范办案示范区。设有符合最高检院建设标准的高清询问室和讯问室,讯问室全部按双通道、物理隔离的要求进行建设,同时设有法警值班室、接待室、诊疗室、辩认室,案件讨论室,办案工作区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被省院评为示范办案区。

(四)完成网络分级保护建设

基层检察院要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区两级院网络分级保护建设并通过保密部门普通机密级涉密网络测评。为充分实施分级保护建设,市区两级院要重新购置的个人终端电脑,确保干警人手一台。

三、提升应用能力,展示检察信息化新成效

信息化工作三分建设,七分应用。为此,基层院党组要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两力”,即战斗力和保障力,走出一条适应检察工作需求和发展的信息化应用之路。

(一)加强案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统一应用软件上线运行,案件统一受理,在网上开展结案审查和案件质量评查,强化流程监控、诉讼违法线索管理,组织协调基层院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按规定规范使用,发布案件程序性信息,完成辩护与代理预约办理。充分运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对案件流程进行监控,针对办案活动中的不规范情形及临超期案件,向办案部门提出预警提示,开展送案网上评查活动。

(二)加强职务犯罪侦查活动的应用

充分利用职务犯罪侦查平台进行网上查询,收集信息情报及证据,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控、侦办职务犯罪,抓捕犯罪嫌疑人,通过执法记录仪客观记录外出办案活动的过程及谈话内容。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运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查询行贿档案记录,应用PPT制作预防职务犯罪课件。

(三)加强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工作的应用

通过两法衔接平台,对基层院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及时移送行政执法机关涉嫌犯罪案件。在庭审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示证公诉案件,建立检察公诉微信圈,市、区两级院公诉人加入互动,实时沟通、交流,提升诉讼质量。在监所检察工作中,通过两网一线的建设,对监管场所进行实时动态监督。

(四)加强控告申诉工作的应用

群众来访接待大厅、联合接访大厅、案管大厅内的活动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实现院领导远程视频接访。来访接待大厅LED大屏幕、多媒体触摸屏,上访群众可直观了解控申举报受理范围、检察长接待日程安排、接访职责、来访须知、检务公开等相关信息,对办理的不捕不诉案件信息还可进行实时查询。确保12309电话24小时畅通,方便群众举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

(五)加强检务公开上的应用

推进“鄂检网阵”同互联网技术的同步发展,进一步拓展检察门户网站、检察博客、检察微博、检察微信、检察服务(新闻)手机客户端等应用。市区两级院要全部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按照上级院统一标准建设检察门户网站,并利用“门户网站”和“两微一端”开展检察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全省舆情监测信息系统处置工作,监测效果良好。

(六)加强队伍建设上的应用

坚持以信息化为载体,打造队伍建设新平台。在检察专网开辟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强化干警思想政治建设。建立检察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干部履历、奖励信息、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社会关系、年度考核等进行管理和信息上报工作。应用网上动态绩效考评系统,对干警业绩实时考核、监督。积极应用检察教育培训系统,督促使用湖北省干部远程学习系统,实现网络化教学。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化管理

基层院党组要始终把握信息化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根本,管理是保障,人才是关键。

(一)加强信息化培训

基层院检察机关将信息化培训列为检察人员日常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对全体干警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培训及统一业务软件应用培训。在内网开设“自学园地”等栏目,进行计算机日常操作的培训,组织干警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为配合统一业务应用软件的上线使用,组织基层院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的对口培训。结合上级院信息化应用竞赛活动,专门组织检察干警PPT制作比赛和计算机文字录入、计算机知识竞赛,不断提高检察干警的PPT制作、电子示证、电子笔录等信息化应用能力。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抓检察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拓宽渠道,多措并举,逐步建立一支与信息化建设规模与应用水平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基层院要广纳贤才,积极向社会公开招聘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计算机专业文凭人员要优先考虑,让其从事网络管理和软件后台配置、内外网站及微信微博管理、专职计算机保密监管等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作用。

(三)设置多道防线,有效确保网络安全

要从组织管理、审批环节、操作程序等方面明确职责,使计算机网络的保密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涉密磁介质管理制度》、《同步录音录像安全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保密工作十不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形成了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加强保密教育,要专门邀请保密部门的专家讲授保密知识、播放资料片开展保密教育,全面提高干警安全保密意识。技术部门与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对全院计算机安全保密检查,确保网络安全。

(四)健全规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和装备明确管理职能部门,建立财务登记、固定资产登记、使用登记等各类台账,做到系统和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权责明晰、有据可查;明确了各项信息化设施的管理制度,做到有部门管、有人员用,保证系统和装备能物尽其用。

摘要:检察信息化建设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客观要求,为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注入了生机活力,检察干警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各项检察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司法体制改革、执法办案、法律监督、检察管理等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鄂州实际,就如何推进基层院检察信息化工作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基层院建设,信息化

注释

基层院建设 篇5

一、强化“三个理念”,在明确争先目标、引领创建方向上强化领导、真帮实促。在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步伐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基层院建设工作要实现更快更好的科学发展,首先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高点定位为动力,促进创建工作提升层次。为此,该院特别注重强化“三个创建理念”:一是强化“创新创优”理念。确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高效率运作,高质量完成,高效率体现”的“五高”要求和“各项工作进入全省前三”的明确目标,引导基层院不仅把创新创优作为做大做强优势项目的重要途径,也将其作为突破薄弱环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求基层院以创新创优的精神思考未来、以创新创优的要求谋划全局,以创新创优的思路扬长补短,以创新创优的方法破解难题,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朝气蓬勃的创建局面。二是强化“效果最大化”理念。始终把基层院建设成效作为衡量检察工作成效大小的重要标准,在履行职能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抓理念、抓素质、抓质效、抓机制、抓特色、抓规范、抓保障、抓落实”的“八抓”要求贯彻到基层院具体工作中去,效果明显的多做、多推广,对潜质好、认可度高的工作项目用心经营,促大促强,努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检察特色和**特点的工作品牌。三是强化“整体推进”理念。坚持立足工作实际,着眼整体,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对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要求争创全国“十佳”、模范检察院;对创建任务比较重的要求强力攻坚、跨越发展;对其他单位要求调高标准、提位进位,从而使每个基层院的创建热情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全市迅速形成你追我赶、争先率先的良性竞争格局。

二、加强“四项建设”,在营造创建氛围、提升全员素质上真帮实促。坚持从自身做起,在提升队伍素能上狠下功夫,着力加强内外和谐环境的营造,进而发挥基层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者、推动者”作用。一是着力加强班子建设。狠抓领导干部培养,2004年以来,共调整基层院班子成员30余人次,提拔使用22人。完成了8个基层院班子“一把手”的调整,使基层检察长平均年龄从50.4岁下降到44岁,使基层院班子学历层次大幅提升,年龄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支持指导基层院开展公推竞岗、任职“三考”、述职评议、设置领导助理等改革试点,帮助完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三年来,30余名基层干警通过公平竞争走上领导岗位,100余名同志过“三考”晋升法律职务和行政职级。鼓励探索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步伐新途径,选派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盘活和积蓄人才资源。二是着力抓好监督能力建设。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根本来抓,通过公诉、反贪、侦监、民行等业务技能竞赛、集中“冬训”、邀请专家学者和检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讲座授课、与华东政法学院、苏州大学等开展“检校共建”、协办“中国法治论坛”、承办“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等等有效形式,在广大基层干警中大力营造钻研业务强本领、提高素质比贡献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基层干警整体素质的新提高。三是着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把握主题教育主线,结合文明机关和文明行业创建热潮,通过组织“知荣辱、明理念、树形象”演讲比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文化育检举措,赋予创建活动实实在在的内容。广大基层干警还积极开展结对帮困、爱心捐助、义务献血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基层检察工作的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四是着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指导基层院健全落实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措施,与基层院“一把手”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鼓励开展“廉政保证金”等制度试点,确保了近三年来基层干警考核全部称职以上,违纪违法案件零发生,举报信访逐年下降,执法情况和队伍建设的群众满意率名列前茅,连续多年位居政法部门之首。全市两级检察机关中市院及6个基层院被地方党委评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

三、推行“五个机制”,在增强创建动力、打造品牌特色上真帮实促。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基层院整体工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法律监督工作的内在规律、本质特点,更加有利于基层院强化检察职能、提高工作质效的发展要求。一是侦查一体化机制。在上级检察机关和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投资2500余万元建成可满足8个单位同时办案需要,侦查指挥、后勤保障、安全警卫功能兼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基地。全市基层检察院已在该基地成功突破202件贪污贿赂案件,占同期立案总数的82.8%。不断加快完善侦查指挥机制软件建设,积极发挥市院侦查指挥中心实体功能,主办、提办、督办、参办、指定异地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和线索58件,成功

提办一起受贿100万余元的特大案件,有力支持了基层院依法履行查案职能。二是案件督导机制。2004年即在全省率先设立具有独立机构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的案件督导部门,对办案质量和工作作风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引导”。两年多来,共对1824件案件进行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这一机制在个案督查、案件质量指导、引导、辅助量化考核以及

作风监督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探索个案督导、专项督导等新的工作形式,一些基层院还在此基础上整合监督资源,建立案件管理中心,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工作阶段实时推进机制。坚持“分阶段、反复抓”、“领导抓、抓领导”等工作方法,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检察长工作座谈会、条线工作例会、案件质量分析会等,有的放矢推动工作,扬长补短协调共进,促进基层检察业务工作呈现出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不少业务工作在全省位次前移,一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工作项目得到有效改进。四是钝化矛盾长效机制。牢固确立“解决问题、根除矛盾”的工作理念,以构建“全院大稳定”工作格局和强化领导责任、首访息诉及“窗口”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接访质量,确保了赴省进京“零上访”,今年3月,涉检信访工作成效突出,被省院荣记集体二等功。大力推进“检察工作进社区”,积极开展“一十百千万”工程,坚持送法下乡、上山、进企、到园区,不断拓展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空间;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审慎适用逮捕等强制措施,探索对未成年人犯罪及乡邻纠纷等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尝试“恢复性司法”,检察机关作为“和谐社会促进者”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五是检察工作流程管理。从2005年开始,就把全部检察工作分成20个大类,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详细规定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的具体操作流程,并专门汇总制作成集,下发到全体干警人手一本,做到有章可依、按章而行,充分发挥其科学、合理、规范的过程控制效能。加强促进规范执法的长效性机制建设,还专门出台保障犯罪嫌疑人、证人合法权益、人身安全等6项人性化执法硬性规定。

四、健全“三大体系”,在筑牢创建基础、促进长效发展上强化领导、真帮实促。坚持把基层院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通过切实抓好“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构筑基层创建可持续发展平台。一是健全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高检院、省院基层建设工作要求,以检察职能履行情况为重点,将检察机关的主要工作分成11个条线75个项目进行量化考核,使基层院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单位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严格依照考核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评定先进院和条线工作优胜部门,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营造出凭工作说话、靠实绩争先的良性竞争氛围。督促指导基层院加快自身工作目标量化考核体系的健全完善,引导基层院在奋力争先的同时,更多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提质、增效、强规范上来,夯实基层院建设的根基。二是健全基层检务保障体系。紧紧抓住中央11号文件出台和省、市委相继召开“两院”工作会议的大好契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关心支持,推动市委专门出台贯彻《意见》,使基层检务保障实现“6个新突破”:明确基层院领导班子副职成员可解决一名副处职级;明确据实确定预算规模,确保日常运转经费、办案经费、必需的专项经费“三落实到位”和检察经费年增幅高于本市财力增幅、人均公用支出高于市级机关人均公用支出、人均支出高于周边城市同类单位人均支出“三高于”经费保障原则;明确不仅将“两房”建设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且将建设经费列入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资金计划;明确将基层院办案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统一解决;明确放宽基层检察院空编进人限制,扩大人员招录建议权、参与度;明确鼓励实行检察官廉政保证金制度,使全市基层检务保障整体水平又向前迈出一大步。三是健全领导主抓责任体系。强化市院党组集体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其他院领导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检察长亲自主抓,每年用三分之一时间,带着课题下基层、解剖麻雀搞指导,与基层一把手谈心交心;其他党组成员分片包干、定点联系,立足分管职责有侧重地抓帮扶。紧紧扭住基层一把手不放松,把经常督促与个别督促、定期听取汇报与发现苗头及时谈话结合起来,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强责任、促发展,从领导层面确保了基层院建设强力推进。通过切实加强市院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指导水平,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密切基层院与市院的工作联系,健全上下联动的内部合力机制。

基层院建设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3028-01

我院原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我原是外科的一名护士长,2007年调院感科工作,2007年至今我对院感工作从不懂到懂,我院的院感质量管理得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并顺利通过了四川省卫生厅院感管理专家的多次检查验收。现将在院感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尽快成为内行

医院感染管理在我国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性学科,是医院管理学一个重要分支,院感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了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药物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加之部分医生看不起从事院感的护理人员,认为你什么都不懂,常不配合我们的工作。为了改变印象,充实自己,我一边购买关于院感专业书籍自学,一边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并尽量争取机会参加院感学术会议,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尽快成为院感管理工作的内行。

2 借事借力借智,提高领导及群众对院感工作的重视

2008年西安交大和天津蓟县先后发生的新生儿院感死亡事件、安徽血透感染丙肝事件、厦门卫生院的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事件,对我院领导和职工都敲响了警钟,使他们认识到院感工作的重要性。我院领导曾坦言:“医疗纠纷和事故是个案,只涉及少数人,而一旦发生院感暴发就是大事,可能使医院关门。”各重点科室的科主任对院感工作也日益重视,不再是讨厌、抱怨,而是积极配合。对于有的问题院领导不太重视,而我们又不能说服领导的,借上级各种检查的机会,让专家们提出整改意见,这样会有较大的收获。对于科室提出而我们不能解答的问题,我们会请教专家或给出解决的方案,共同协商,确保医疗安全。

3 经常与科主任交流沟通,解决科室实际问题

院感科开展目标监测以后,和科室接触比以前多了,发现科室的问题能及时指出,并且提出应该怎么做,这样把以前的责难和处罚变为交流和整改。如手术室的腔镜清洗连续两个月不合格,我们到科室一起查看清洗过程,听取意见,归纳为清洗设施设备不到位,清洗人员不固定,无法落实责任,调查结果形成,报告上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会议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院感科还协助供应室更换部分功能缺失的手术器械,购买快速生物监测仪;协助总务科规范医疗废物标识、暂存点的设计;协助改建CCU、NICU和消毒供应中心的设计与审批工作。使临床科室现在有事愿意跟院感科讲,听取院感科的建议。院感科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和科主任间的交流和沟通,医院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如果科主任不理解院感科开展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就会有抵触情绪而不配合,把科主任的工作做通了,院感工作就能较顺利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大力开展院感培训工作,普及院感知识

我院以前对院感的培训开展较少,医院工作人员普遍不知道院感科究竟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什么是院感,发生了职业暴露该怎么办,向哪里报告,所以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当务之急。自2009年来,卫生部陆续下发了几个规范、指南,如何才能让这些规范、指南使医务人员知晓,培训教育势在必行。于是院感科相继对不同科室和不同的人群进行了不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培训对象的接受性,对医生讲课要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数据支撑你的论点,同时给出事实加深印象;对文化程度低的清洁工要注意表达意思的口语化,同时要进行现场指导,加深印象,这样使你讲的课有人听、听得懂、下次还愿意来。2010年还成功举办了一次《院感控制,你我共同参与》为主题的知识競赛。院感科现在已成为全院培训最多的部门之一。对于培训工作最有成效的是手卫生,我院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通过手卫生的专场培训、讲解耐药菌与手卫生的传播关系,播放国外手卫生的宣传片,使依从性从30%提升到65%,速干手消毒剂的用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每月对全院院感工作进行汇总,形成《简报》下发全院各科,在每期简报后面都有一个知识链接,介绍一些短小的、与临床贴近的院感知识,供工作人员学习。

5 和领导换位思考,把好节约关

以前我们认为很多院领导不重视院感工作,你要他重视,首先要让他知道我们做了些什么?是否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是否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否为临床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体会到院感工作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他自然就会重视。很多人认为医院领导重视院感就是你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我不认为这样,因为现在基层医院在国家投入少,支出大的情况下,保发展、保运转是院长的头等大事,院感工作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院感根据国家标准和要求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特别是对于基层医院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改建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医废暂存点和污水处理站,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这些都是重点部门和重点科室,再难也不能省这些钱,我院领导下决心投入约400万元进行改建,使之符合院感的布局流程,同时也对全院的手卫生设施进行了改装。对于医院利器盒的使用,很多科室护士长装满后不舍得扔掉,而是将利器倒入垃圾袋中,经常造成医废回收人员的职业暴露,来院感科投诉。院感科通过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将输完液后的500ml的塑料瓶开一10×5cm大小的口子,把针头、刀片装入瓶中,满后用胶带封好扔进桶里,这样既不违反要求,又更符合基层医院的现实条件,让领导觉得你也在为医院的利益考虑,这样以后院感科提出的建议他也会认真考虑。

6 把每一次检查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坦然面对

最近几年院感的检查工作很多,从医管年、质量万里行、院感交叉检查、飞行检查、三好一满意检查、等级评审检查等等,都有院感内容。我们从惧怕、逃避检查到坦然面对有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因为我们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少,专家来检查也相当于到基层指导工作,“以查促建,以查促改”这也是专家们的宗旨。我们会把每次专家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把他们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列出来,进行分析、分解,按管理学上PDCA方式进行整改,每一次检查都能让我们学到知识,把院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7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以前我院院感工作多为院感科唱独角戏,通过几年的整改,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能发挥作用,但科室的院感管理小组的作用不大,多数科室院感兼职人员不知道科室里院感管理小组怎么开展工作,到底要做些啥?我们多次组织他们学习,明确工作内容,现在科室院感小组逐步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鉴其他医院的院感工作经验,我们编制并下发了适合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部分操作的SOP》和《院感质量检查标准》来规范、指导我院的院感管理工作。

基层院建设 篇7

1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五种模式

1.1 集团化医疗模式

集团化医疗模式是指以协议或资产为纽带,由数个医疗机构整合而成的医疗群体。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形成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4]。目前南京市主要有两种集团化医疗模式,一种是以鼓楼医院集团为代表的横向组合模式。鼓楼医院集团成立于1996年,由三级医院联合组建,是国内首家医院集团[5]。该模式是资源整合的第一阶段[6],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但是本世纪初期以来逐步走向衰落。另一种是以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为代表的纵向组合模式。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成立于2005年,以我院为核心,成员包括市红十字医院、玄武医院、秦淮医院等16家二级医院。该模式是由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自愿组成的纵向松散型医疗联合体,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建单位原体制、隶属关系,名称不变;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内外关系;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集团章程;坚持例会制度,实行技术、科研、教学和培训的全面合作。该模式从医疗服务的供应链方面进行优势互补,通过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检查、检验数据共享,解决条块分割、资源统筹配置困难、居民就医无序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正处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阶段。

1.2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有松散型、紧密型及托管型。松散型主要以学科专业(技术)优势为纽带[7],对合作科室提供不定期的专业技术指导及管理支持;紧密型则签订正式医疗协议,每周派专家到合作科室进行查房、门诊、手术等;托管型是在正式协议基础上、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接管合作科室的经营管理权,独立开展经济核算权并承担风险。该模式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托管型能够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统一行政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经济利益,对于患者合理分流也较为有益。实践中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定人负责、按时参与分中心工作;二是科主任高度重视,及时沟通,不断密切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病员,提高坐诊专家的积极性。我院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植特色、重点扶持、固强扶弱、竞争发展”的发展战略,心血管病、急诊与监护、骨科、肿瘤科、普外科、内分泌、康复医学、核医学和影像医学等专科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些品牌专科先后在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医院等单位设立60个医疗分中心,扩大了对口支援的辐射面,达到了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预期目的。

1.3 定点医院指导模式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家庭医生首诊、按需转诊的服务模式,但是患者却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社区卫生服务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8]。我院发挥大型医院的定点指导作用,义务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例如2008年,我院对浦口区永宁、星甸、石桥等六个镇和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点指导,从技术和管理层面进行帮扶;2009年,与白下区所有一级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白下区的蓝旗、石门坎、月牙湖、光华路、中华路5家社区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为我院的定点指导医院。目前我院定点指导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安排医生到定点单位进行临床教学查房、门诊、会诊并指导开展诊疗工作;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培训;无法确诊或救治的危重、疑难病人,派出专家前往会诊并实行逐级转诊。

1.4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是指在保持被托管医院隶属关系、独立法人组织、资产归属等各类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托管者接过其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实现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9]。我院自2007年起派出由业务副院长率领的6名医疗及管理骨干进驻浦口区中心医院实行规范化管理,增挂“南京市第一医院浦口分院”牌子,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统一培训该院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科室分别对口支援相应科室,定期安排专家门诊、专家查房、专家手术,定期举办临床技能培训班,开设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南大、社科院等高校管理专家授课。该院全部中层干部至我院进行三个月的进修培训,参与各类查房、办公会、业务讨论、学术讲座;在此基础上,30余名学科带头人及临床、医技业务骨干分两批赴我院免费进修学习。该院专病专治服务模式已逐步形成,护理和影像等质控评比多次获南京市第一名,业务收入增幅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首位。

1.5 人员跨院轮转模式

人员跨院轮转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支援方专家到受援方指导工作。包括门诊咨询、手术示范等,以提高当地诊疗水平,使受援方所在地的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大医院的高水平服务。二是受援方骨干医师接受支援方培训。(1)开办研究生课程班。利用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便利条件,开办临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全部来自二级医疗机构。进修班由医科大学按教学大纲统一安排、选派授课老师,并由我院统一管理。学员毕业后通过考试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目前首批43名学员、第二批35名学员均已顺利毕业。(2)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先后为秦淮区、雨花台区、白下区、建邺区免费培训200多名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急救、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消化道疾病、普内科等常见病和多见病的诊断及处理。(3)合办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我院每年主办50多个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其中半数项目交由集团内的二级医院承办,方便基层医务人员就近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基层医院的影响力。

2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体会

通过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我院探索出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进行医疗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延伸了优质医疗服务范围,为新医改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我院在五种模式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了现存的各类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2.1 卫生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应该由同一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纵向上不宜层层加码,横向上其他党政部门也不宜多头安排[10]。目前有两种状况需注意。一是管理层次紊乱。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要接受多个管理层面的多级行政指令和指导,卫生部、省卫生厅、市政府、市卫生局均给出人才培养、医疗扶持、医院建设、专科发展等各类对口支援任务,缺乏统筹调度配置,有重复安排和设置之处,资源紧张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二是支援地点散乱。我院支援的医院有:新疆甘孜医院、乌鲁木齐友谊医院、西藏墨竹工卡县医院、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四川马边医院、重庆万州区人民医院、陕西临潼区人民医院等,地点涉及全国中、西、北部各个地区,距离较远且布点较多,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帮扶和支援效率提升。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试点示范单位,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及军地医疗联合体的规模优势,对解放军第四十一医院及驻地晋冀蒙64家市县(旗)卫生机构进行灵活的专业化对口支援,形成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为民服务新模式[11],值得其他医院借鉴。

2.2 要坚持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有利于激发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的积极性,保证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目前对口支援的考核仍集中在到岗出勤情况、开展讲座数量、开展技术数量等表面评估上,没有对实际成效进行指标性评价[12]。建立新的绩效考评体系应纳入财政补偿性投入或多方费用分摊机制,否则会因丧失了支援方的积极性而难以达到既定效果。二是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以大医院为依托、以管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为纽带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指导医院模式和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有利于转诊机制的建立。例如我院专门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和服务处,对上转的危重抢救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医疗集团内实现双向转诊患者5 000余例,其中心血管病分中心每年上转患者1 000余例。

2.3 对口支援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是支援方要化压力为动力。在完成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还要与国内、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持续引进和提供优良的医疗技术及优质的卫生服务,保持区域性疑难杂症诊治中心的地位。二是受援方要化动力为压力。在引进技术和接受业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在“软实力”方面多下工夫,把建设重点转移到规范化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应当出台医务人员在对口支援的基层医院注册的具体政策,以探索有序的多点执业,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我院与基层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目前6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能够在区域内的基层医院得到预防、控制和治疗,探索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五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需进一步完善。亟待建立统一的连接市、县(市)区、乡和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采取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医院指导模式、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和人员跨院轮转模式等五种模式,结合我院实践具体介绍了这五种模式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并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横纵两个维度的统筹规划,对口支援双方要在学科考评和双向转诊上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以及对口支援工作在增强驱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健全分级诊治和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等方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观点。

基层院建设 篇8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56例, 其中医院以上部门受理投诉9例, 在转运前未能做到充分评估与预处理的共11例, 到达医院前生命未得到支持或症状未得到控制的病例17例, 转运中病情监测、抢救不到位8例, 其他11例。对以上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

2 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低年资和急救技能欠熟练

基层医院护理队伍不稳定, 护士流动性大, 低年资护士居多, 平均年龄24岁。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责任心、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稍差, 如遇突发情况, 较显忙乱, 未能迅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气道, 未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急救设施实施抢救。

2.2 医疗仪器设备及急救药物缺陷

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相对落后, 药品配置品种和数量有限, 一旦有危重病人, 则立即将危重病人转送至上级医院。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 电池更易出现故障。加之药品配置受限, 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转运途中病人的需要[2]。

2.3 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对病人病情评估不全面, 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 一旦发生病情恶化, 即使医护人员实施了全力抢救措施, 也会因家属不理解而引起医患矛盾。

2.4 转运前评估与预处理欠充分

危重病人病情较急、重、变化快, 基层医院救治能力较低下, 病人及家属都迫切要求尽快转至上级医院救治, 造成对病人评估、预处理欠全面及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预见不足, 而且救护车内的设备与药品配置有限, 往往会影响到救治效果。

2.5 转运途中监护、抢救不到位

护士观察不到位, 缺少预见性思维。如:只观察病人下肢骨折情况, 忽略病人脑部病情变化;输液处肿胀;输液管道脱落或阻塞等未能及时发现, 延误病人抢救。救护车上颠簸、车内空间及仪器、药品有限, 抢救时护士心里紧张、压力大, 手忙脚乱。

2.6 转运交接

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接收的医护人员交接不清楚, 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未能在较短时间内详细掌握病人病情、相关治疗措施, 尤其是病情变化快、危重的病人, 影响病人下一步的治疗与护理。

3 护理对策

3.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落实质量控制及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根据《广东省护理管理工作规范 (第4版) 》[3]和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组织护士学习《转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 定期召开不良事件分析会, 对阶段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讨论,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同时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达到安全警示作用。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 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不同案例的应急预案、制度、流程的熟悉程度, 并检查督促落实。

3.2 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

每半年由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务、后勤、药械科等工作人员邀请120急救中心专业人员到我院进行培训并考核急救技能操作, 如心肺复苏术等, 提高全员急救意识和操作技能。将急诊科科内人员有计划不间断逐一派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选送护士参加省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科室负责人, 强化科内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场景模拟演练和考核, 使全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合理应用急救技术, 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120急救中心、医务科和护理部不定期抽查院前急救现场模拟考核。

3.3 合理安排护送人员

参加转运的人员为当班的急诊医生、护士各1名, 根据病情需要增加专科会诊医生一同陪护转运。选择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危重病人的转运工作, 或是由1名高年资护士陪同当班低年资护士一同转运病人, 起到传、帮、带作用;妇产科住院病人和新生儿由妇产科专业医生、护士护送, 减少交接。

3.4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转运前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根据病人的病情, 告知病人及家属转运的目的、地点、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 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危重病人转运风险告知同意书》, 才能实施转运。若病情较急, 如遇台风、交通高峰、交通事故道路堵塞、修路等特殊情况就近选择直接安全的路线和医院进行转运, 并提前告知病人及家属, 加强沟通, 确保病人安全。

3.5 仪器、急救药品及车载设备的管理

转运途中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和急救药品齐备, 是保证转运成功的重要因素一。科室设定120车辆管理员, 负责车载设备及所有药品、物品的管理, 每周定期检查, 护士长每月定期检查, 并在每月科室护士例会会议上将存在问题反馈、提出改进措施。转运护士每班做好急救转运的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的检查, 随时保持在应急备用状态。尤其是节假日、夜间, 班班交接。转运前评估转运期间所需药品、气源、电源, 如使用呼吸机病人或是呼吸困难病人, 做好充分的气源和电源准备, 使用蓄电池的仪器设备一定在转运前再次检查, 以保证路途中正常使用, 用后及时补充和维护。车辆设备定期检查、保养、维修。

3.6 转运前病情及风险评估与预处理

严格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指证和禁忌证。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各管道固定、输液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 做好相应物品及药品准备。对于重症病人是否必须转运及何时转运或是由上级医院亲自到我院接诊, 急诊护士必须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安全性。所有危重病人转运前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必须进行气道评估, 做好呼吸道管理, 对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病人应预先气管插管, 并予充分湿化吸痰。有发生呼吸道阻塞可能的病人, 可放置口咽通气管并予固定;病人疑似颈椎、腰椎损伤时使用颈托外固定和硬板, 慎防转运途中的继发性损伤;四肢有骨折时先用夹板妥善固定制动。伤口有活动性出血时先予止血包扎;已有伤口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者, 检查各管道连接是否密闭、通畅、固定是否完好, 防止脱管;不合作者可约束四肢,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等, 防止坠床[4]。

3.7 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和抢救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尿量的变化, 尤其是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 护士需熟练地做好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的持续监护和生命支持。医护人员必须坐在病人靠近头端位置, 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瞳孔等症状体征。注意查看心电监护数据、管道通畅、穿刺部位、补液速度。若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等意外情况, 保持镇静, 切忌恐慌, 立即就地抢救。转运过程中及时为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让其积极配合。认真填写转运护理记录单, 做好病情实时记录, 如病人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及治疗情况等。途中抢救大部分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除“三查八对”外, 特别强调“三清一复核” (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 , 保证途中忙而不乱和治疗的安全, 根据医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并保留好药品的安瓿以备查对。同时因危重病人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 护士要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 及时提供抢救信息, 取得理解与支持,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8 规范转运交接

严格执行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制度, 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 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等。设计表格式“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 完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班记录, 如:病人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初步诊断、各管道通畅情况, 转运中的病情变化, 转运目的科室, 交接病人的时间及交接人员的签名。

4 小结

充分评估转运途中存在风险, 精心做好转运各项物资及人员准备, 对病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预案, 仔细观察病情, 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急救专业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保障急危重病人转运安全。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探讨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回顾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发生的56例不良事件, 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生不良事件为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抢救仪器设备故障、坠床等。主要原因为转运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急救设备药物配置缺陷、未充分告知、评估与预处理欠充分、转运途中监护与抢救不到位、转运交接不清楚等6个主要方面。[结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规范危重病人转运与救治流程、强化专科技能培训, 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不良事件,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裴燕峰.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病人转运中的运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 :86-88.

[2]曾燕转, 雷俏香, 卓创英, 等.基层医院危重病人院际转运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2) :148-149.

[3]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69-70.

基层院建设 篇9

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服务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服务师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推进学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施途径、增强实效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的特点

高职院校党员主要有两个大的群体:教师党员 (各方面的管理人员也是广义的教师) 与大学生党员, 这两个群体既与其他群体党员有一定差异, 二者之间也有不同。由这两个群体组成的党支部多以专业学科为基本单位来设置, 高校党员和党支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开展创先争优的不同。

(一) 高职院校教师党员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创先争优的示范性

高职院校教师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从其地位和属性看, 他们不仅承担讲授知识、传授技能的繁重任务, 而且肩负着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神圣育人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师党员, 相对于其他战线上的党员而言, 具有更为鲜明的教育责任和示范性。三尺讲台、实训基地不仅是其传播知识、技能的天地, 也是其传播思想的阵地。教师政治态度、思想立场、道德品质直接对受教学生产生影响, 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深入、巨大而长久的。教师党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高低。

(二) 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数量多决定了其创先争优的创造性

各类学生党员, 加上高职院校年轻的辅导员等青年教师党员, 使党员队伍中党龄短的青年党员的数量超过其他单位。青年党员朝气蓬勃, 有生机与活力, 但经受考验少, 党性锻炼的时间短, 特别是大学生党员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初步确立、易于变动的阶段。高职院校青年党员信仰尚未完全定型,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活动性, 这种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具有创造性。

(三) 高职院校党支部的功能决定了其创先争优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党支部不是一个简单的学者群体, 而是一个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较强的凝聚力和学术延展力的高层次的学者群体, 高职院校党支部是直接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基层党组织, 是处于高职院校核心领导地位的党委在各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因此, 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更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为着力点, 紧紧围绕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 出人才、出成果, 创先争优。

二、金职院会展景区专业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现状

(一) 支部实施创先争优学习活动

目前, 会展景区成教党支部共有党员60余名, 其中, 教师党员11名, 学生党员50余名 (组织架构见表1) 。支部全体师生党员都积极参与“十八大”精神学习、创先争优“六诺双评”公开承诺、创先争优精神学习会、各阶段动员及部署大会、支部创先争优推进会等, 参与学院职业养成提升落实行动, 教师党员积极参与“三联系” (班级、寝室、困难生) 制度。党员承诺公开上墙, 校外实习生党员也在深圳欢乐谷景区等单位进行党员创先争优承诺活动。

(二) 支部实施创先争优社会服务

1. 支部“金华旅游”党员服务队开展社会服务

支部教师党员以景区专业“浙江工商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浙中分院 (专业公司) ”为依托, 开展景区技术咨询社会服务 (见表2) , 不断提高教师党员专业技能, 鼓励学生党员参与项目, 发挥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了推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和毕业论文选题工作, 支部挑选优秀学生党员参与《武义县桃溪镇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项目》, 以点带面, 很好地激发和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支部积极开展党员志愿者社会实践工作

支部学生党员志愿者积极组织参与金华景区进高校活动 (与金华市旅游局合作举办) 、大学生数码产品展示会、中国旅游日校园宣传展览等, 效果非常好。支部积极推进“党建进社团”工作, 对于表现优秀的会员优先发展入党, 大大提高了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旅行社协会、茶艺协会进社区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支部学生党员积极组织参与校外志愿者活动, 积极参与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义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首届婚博会、杭州动漫节、上海世博会、武义温泉节等大型展览节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主办方的高度评价。

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分类指导, 创新争创载体

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等党员群众的不同特点, 加强分类指导, 设计好活动载体, 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教师党员中, 可以开展“争做育人成才先锋”主题活动, 争做教书育人的模范、科研创新的先锋;在学生党员中, 开展“争做成才表率”主题活动, 不断加强学习形式创新, 比如组织党员参加“七个一”活动, 即学唱一首红歌、帮寝室同学洗一次衣服、开展一次寝室大扫除、晚自修在班里讲一段10分钟的笑话、关爱一次身边的同学、向班主任报告一次班级情况、以《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为题写一篇学习体会等7个活动项目。

同时, 细化学生党员群体的分类指导, 针对大一党员新生加强始业教育引导表率指导, 让其教育周边专业思想不稳定同学;针对党员毕业班学生加强就业强化指导, 让其带领同学为走入社会做好准备;针对校外基地党员实习生开展安全教育, 让其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安全隐患, 当好安全教育助手;针对困难生党员, 支部教师党员给予形式多样的关爱。

(二) 找准着力点, 立足本职创先争优

党组织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 党员是一个单位的工作骨干, 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不能脱离开单位和职工创先争优。象会展景区专业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 不能出现支部党员、专业教师两张皮的现象, 要求每个党员、每个支部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创先争优的着力点, 把育人成才的任务、工作做得更好, 立足做强金职院本职工作创先争优。

(三) 抓住结合点, 注重争创的实效性

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重在实践、重在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推动创新相结合,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成效的工作, 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要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围绕“立德树人、提升内涵、科学发展”工作主线, 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党员当模范。在争创的实践中准确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 合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通过公开承诺、群众评议、评选表彰、实践服务等方式, 进一步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金职院会展景区专业党支部在“三风”建设 (教风、学风、作风) 、党员素质、校园和谐、服务社会方面要进一步做实, 抓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真正取得争创的实效。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的特点,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展景区支部为例, 阐述了其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的现状, 提出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的一些创新思路, 比如加强分类指导、创新争创载体, 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施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从而提高争创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勤恳.关于加强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治学院学报, 2005, (1) :22-23.

[2]陈玉君.也论高校党员队伍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 (6) :50-53.

[3]郭慧.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2) :67-68.

[4]卢万夫, 刘好明.高校党建中的一个迫切问题[J].理论研究, 1996, (3) .

[5]李源潮.在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2) .

[6]李源潮.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J].共产党员, 2010, (16) .

[7]沈建红, 谢云琪.关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34-35.

[8]向阳, 罗星海.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80-81.

切实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 篇10

一、以健全领导体制为重点, 切实发挥院 (系) 党政合力

根据《条例》精神, 结合学校近年来在院 (系) 领导体制方面的探索实践, 制定了《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工作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 建立起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标志的院 (系) 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

1.理清院 (系) 党政工作关系。院 (系) 党政“共同负责”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作关系。《规程》明确学院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 党委 (党总支) 书记和院长都是学院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对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负有共同责任。

2.明确院 (系) 党政主要职责。院 (系) 党政“共同负责”是既讲“共同”又讲“分工”, 重要事项强调共同负责, 具体事项则注重分工负责。《规程》明确了院 (系) 党组织的7项主要职责、行政的8项主要职能, 使院 (系) 党政各负其责, 独立自主地把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谋划好、推动好, 共同把院 (系) 的重要工作决策好、落实好,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负责”。

3.健全院 (系)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条例》规定, 院 (系) 党政联席会议是院 (系) 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规程》明确, 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事项必须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党政联席会议由党委 (党总支) 书记、院长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召集并主持, 且对会议的议事范围、决策程序、落实措施等作出相应规定, 构建起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的工作关系与范式。

二、以加强支部建设为抓手,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根据《条例》精神, 结合《规程》要求, 学校通过开展党支部建设试点, 总结制定《党支部工作规则》, 探索形成了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机制与模式。

1.强化功能定位, 切实激发党支部工作活力。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党支部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开展工作, 学生党支部围绕学生学习修身开展工作的机制与模式, 明确提出凡涉及规划、学科、人事、职称、津贴、奖惩等重要事项, 均须由系 (室) 行政负责人与党支部书记共同商定;凡涉及班级建设、评先评优、学生资助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 均须由班长与支部书记共同商定。

2.规范组织生活,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形式和载体, 明确党支部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且要有计划、有方案、有总结, 做到主题、时间、地点、内容“四落实”。

3.提高发展质量,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发展质量是党的组织工作的生命线, 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党建特聘组织员、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等制度,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党员发展质量保证体系。

三、以实施量化考核为手段, 提升院 (系) 党建工作水平

如何进一步把党的建设由“虚”变“实”, 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五个表率”作用为主要目标, 构建起由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院 (系) 党委 (党总支) 、党支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使院 (系) 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科学设定指标, 发挥导向作用。以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建立起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有效改变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软要求”、没有“硬指标”的状况, 使院 (系) 党的建设工作重点突出、整体有效。

2.严格过程考核, 实施过程管理。注重过程督导, 加强对常规工作的日常考核, 既有效解决了年底工作忙、时间紧造成的考核不充分问题, 又避免了基层组织年底突击、虚报材料造成的考核结果不实等现象, 实现了以考核促工作、促发展的目的。

3.注重结果运用, 促进创先争优。坚持把量化考核结果与党内评先评优结合、与干部使用挂钩, 激发院 (系) 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基层院建设 篇11

一、支部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 目前有成员4人, 都是由辅导员兼职。因为都是辅导员,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把党建工作结合学生工作共同开展, 一直遵循“志愿服务常态化, 感恩教育全面化, 社团活动精细化, 技能培训普及化, 就业指导人性化”这样的工作要求。由于党员质量工程的推进, 目前党支部的发展任务比较少。因为工作分工的问题, 成员又都是兼职, 所以支部工作大部分压在支部书记一个人的肩膀上, 因而创新工作的开展、精品项目的创建推进的比较缓慢。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成员的认知造成的, 因为有的人认为“党建工作任务较轻、内容较虚, 完全就是为了应付性的工作”;有的人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发展几个学生党员, 没有什么其他工作”。当然还有成员因为是兼职的原因, 不会把分到的任务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也有是因为支部人数的原因, 有些成员确实能力不足素质不够。

二、在党建品牌活动建设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 项目化管理与党建活动对象目的的契合。

在高职院开展党建活动主要对象是高职学生,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人文精神。项目化管理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 充分利用党建活动开展时间短的特点, 项目负责人及其成员在目标的指导下, 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总体目标

2. 项目化管理与党建活动管理过程的契合。

党建活动一般经历活动策划、申报、审批、实施、总结和评价这几个阶段。而项目化管理的开展则包括规划、执行、监督、收尾阶段, 这些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具有综合性, 要求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过程与过程之间配合得当、衔接自然, 才能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

3. 项目化管理与党建活动组织机构的契合。

高职院党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传承者。在项目化管理当中, 完全可以将学生培养为项目负责人,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拓展。

三、党建品牌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为切实践行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组织成立了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的“同心·志愿”团队, 积极开展服务学校中心任务、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推动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开展了服务学生学业的“同心同力, 学业远航”志愿活动。

1.“一帮一”结对活动。

召开重修学生会议, 树立正确心理预期。2014年10月, 全体学生补考成绩公布后, “同心·志愿”团队召开了全体重修学生会议, 通过PPT深入浅出的介绍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 分析重修考试无法通过的几种因素, 强调了通过重修考试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重要性, 帮助他们确立对重修正确的心理预期, 树立通过重修的信心。

区分专业辅导, 强化先锋模范作用。“同心·志愿”团队依照专业特点, 为每位重修学生安排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积极分子在日常学习当中负责督促并帮助各自的辅导对象, 同时定期向培养联系的党员同志汇报情况。“同心·志愿”团队召开全体重修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会议, 公布结对情况, 并分发给每位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记录本, 要求将重修安排等信息记录到志愿服务记录本上, 以便持续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一帮一”结对活动, 强化了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了责任意识。

2.“英语三级”助学活动。

精心筹备, 短期提升。未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这部分学生已无相关英语课程, 短期内要想有提升并突破考试, 提高学生们对英语等级考试的重视程度, 主要是营造氛围。提高“同心·志愿”团队的组织能力与服务意识, 将服务同学做到实处,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立“同心·志愿”团队后, 更加旗帜鲜明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推动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通过“一帮一”结对活动, 拉近了优秀学生与学业困难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重修学生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突破考试的自信心。通过“英语三级”助学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迎考氛围, 大幅提高了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通过此次活动, 未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由原来的98名减少至16名。

引入项目化管理后, 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党建品牌建设活动中发挥了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将党性锻炼具体到立足校内, 服务学生, 以实际行动检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季冬晓.用品牌效应提升基层党的建设水平[J].理论学刊, 2010 (3) :24.

[2]刘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3 (12) :15.

上一篇:异物取出术下一篇:远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