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

2024-08-24

食品接触材料(精选11篇)

食品接触材料 篇1

我国对食品包装继续研究的过程中只局限在对塑料包装物的研究, 而国外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会考虑到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的情况, 不难发现国外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方面较为领先, 所以我们国家要想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也需要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迁移做出全方位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我国食品包装行业物质质量检测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 从而保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 与食品接触的材料种类有很多, 而材料及制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复杂, 有害物质一旦迁移入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威胁, 所以对于食品接触材料有害物质迁移的分析已是非常重要。另外在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还要将一些高科技应用到其中, 以满足现代人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食品接触材料 篇2

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承诺书

我公司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和包装材料,全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已向为我公司提供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和包装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索要了相关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报告和相关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

经我公司严格审查供应商、生产商提供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本检验报告等相关手续,全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并将相关的手续全部留存备查。

如果出现因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和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公司愿意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并接受执法机关对我们处罚。

承诺单位(盖章):

承诺人(法定代表人):

食品接触材料 篇3

关键词:1,4-二氯苯 高效液相色谱 水性食品模拟物 食品接触材料

中图分类号: O65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35-03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是保障人类和公共卫生的首要研究目标[1]。作为食品的“外衣”,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或原料单体不可避免地会迁移到食品当中[2],食品接触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同样不可忽视。

1,4-二氯苯因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当中,可用于制造染料工作、造纸业及粘合剂等,被广泛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3]。然而,1,4-二氯苯具有一定的毒性[4-6],再加上1,4-二氯苯难以发生生物降解,容易在生物体内发生蓄积[7],过多摄入1,4-二氯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世界上主要国家及地区对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1,4-二氯苯的迁移量均有严格规定,如我国GB 9685以及欧盟相关食品接触材料法规(EU)NO 10/2011 EEC均明确规定1,4-二氯苯的特定迁移量限量为12mg/kg[8,9];韩国相关法规规定1,4-二氯苯的迁移量不得超过为12mg/L[10]。

目前对于1,4-二氯苯的检测有红外光谱法[11]、气相色谱法[12,13]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14],它们仅针对于以水的基质或固体中1,4-二氯苯的检测,而针对酸和醇基质中1,4-二氯苯的检测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采用相应的食品模拟物代替食品的迁移过程[14],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1,4-二氯苯在水、3%乙酸(w/v)、4%乙酸(v/v)10%乙醇(v/v)、20%乙醇(v/v)以及50%乙醇(v/v)六种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进行定量检测,保障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产品的顺利出口,以及满足日常检验检疫监管的需要。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

高压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1200 Series,配有紫外检测器及化学工作站);超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分析天平(AG 285,德国梅特勒托利多公司);津腾微空滤膜过滤器(天津市津腾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2.2 试剂

甲醇(色谱纯,德国GmbH公司);实验用水为一级水(美国Millipore公司超纯水器制备);乙醇(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冰醋酸(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1,4-二氯苯(纯度≥99.5%,德国Gmbh公司)。

2.3 高压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SB-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v/v)混合溶液;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23nm。

2.4 标准工作溶液的制备

2.4.1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称取1,4-二氯苯标准品0.1g于100mL容量瓶中(精确至0.1mg),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后摇匀,配成1000mg/L的标准储备液,于4℃冰箱中避光保存。

2.4.2 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准确移取适量的标准储备液用去离子水逐级稀释成浓度分别为0.1、0.5、1.0、5.0、10.0、25.0mg/L的1,4-二氯苯标准工作溶液。采用同样的方式,分别用3%乙酸(v/v),4%乙酸(v/v)、10%乙醇(v/v),20%乙醇(v/v)和50%乙醇(v/v)配制同样浓度系列的标准工作溶液。

2.5 样品的处理及测定

依据欧盟法规82/711/ECC[15]以及韩国KFDA法规[10]的规定,根据食品接触材料样品的实际使用条件和拟装食品的性质,选择对应的水性模拟液、浸泡时间以及浸泡温度。按照1dm2内表面积对应167mL(韩国为1dm2内表面积对应167mL)水性模拟物进行浸泡实验;如果样品的内表面积无法直接放置浸泡液,则通过采用测试池的方式进行浸泡。浸泡完成后取2.0mL浸泡液,过0.45μm滤膜,上机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配制5.0mg/L的1.4-二氯苯水溶液进行190nm~400nm全波段紫外扫描。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1,4-二氯苯的最大紫外吸波长收为223nm,因此本方法以223nm作为1,4-氯苯的紫外吸收波长进行检测。

3.2 流动相的选择

考察了在不同流动相极性条件下,Agilent SB-C18柱对1,4-二氯苯的色谱分离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由于1,4-二氯苯属于弱极性物质,随着流动相极性增大,1,4-二氯苯在C18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延长。当流动性为甲醇:水(70:30)时,目标物峰型良好,完全满足色谱分析的要求;当再增加流动相的极性时,保留时间进一步延长,目标物的色谱峰出现拖尾,半峰宽变大,因此本方法选择甲醇:水(70:30)为最佳流动相。

3.3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将6种模拟物标准工作溶液(浓度分别为0.10、0.50、1.00、5.0、10.0、25.0mg/L)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按照2.3高压液相色谱条件进行HPLC分析。以标准工作液的浓度(mg/L)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如表1所示,6种水性模拟液在0.10~25.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将6种模拟物的标准工作溶液逐级稀释,以3倍信噪比(S/N=3)确定仪器的检出限。

3.4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食品接触材料 篇4

2013年以来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食品生产环节安全监管工作由质监部门划转给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仍由质监部门负责。

加强和做好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安全监管,成为质监部门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能之一。这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只能做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何谓“食品接触材料”

所谓食品相关产品,包括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国际上通常称为“食品接触材料”。对食品接触材料(FCM)的定义,欧盟是指预期与食品接触的、或已经接触到食品且预期供此所用的、或可合理地预料会与食品接触、或在正常或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会将其成分转移至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美国FDA则认为是一种间接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接触的物质,以及盛放食品的容器,而这些物质本身并不用来在食品中产生任何效应。

食品接触材料虽然属于工业产品,但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其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一方面,食品接触材料用于包装食品、保护食品以免受到空气、光线、微生物等的影响而发生变质;另一方面,由于与食品直接接触,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可能直接迁移至食品中或与食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食品品质下降或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接触材料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双酚A、增塑剂、甲醛及三聚氰胺、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等,这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毒性,还可引发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影响新生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例如,果汁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腐蚀金属使铅、镉和汞等金属离子进入果汁,累积在人体之中无法完全代谢,极易造成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又如塑料包装中的苯、甲苯、塑化剂等物质迁移到食物中,将对人体产生慢性危害,可能增加人体患癌的风险。因此,保障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对保证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东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对食品接触材料(食品相关产品)推行生产许可制度。目前,仅有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餐具洗涤剂,工业和商用电热食品加工设备,压力锅等5类100多种食品接触材料纳入生产许可管理目录。

为摸清广东情况,广东省质监局编制了食品接触材料分类摸查目录,并开展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摸查登记工作。据广东全省地级以上市上报的数据,广东省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目前有6146家,其中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2910家,核发生产许可证2921张(包括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2390张,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187张,餐具洗涤剂135张,工业和商用电热食品加工设备171张,压力锅38张),未纳入生产许可管理的3236家企业,主要生产包括陶瓷、金属、玻璃等材质的餐具、厨具、食品容器、食品生产设备和工具等,以及食品接触机电产品,水处理剂,食品生产专用的印刷油墨、润滑油等等。

目前,广东省各级质监部门主要通过严格实施生产许可、积极开展监督抽查和风险分析等措施对食品接触材料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对尚未列入生产许可管理目录的食品接触材料,由于产品标准滞后、监管依据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监管经费匮乏等原因,采取监督抽查为主、风险分析为辅的监管方式。从监督抽查情况来看,广东省企业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主要存在食品用塑料制品苯类溶剂残留量超标、蒸发残渣超标,食品用纸制品荧光物质超标,日用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超标,玻璃制品抗冲击、耐内压力项目不合格等问题。

广东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广东食品接触材料生产加工行业小企业占大多数,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二是标准严重滞后甚至缺失。比如由于高分子材料的高速发展,一些食品接触材料产品标准缺失,生产者无标可依。如PES、PPSU等新型材料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卫生标准。一些重要标准如GB 9686、GB 9687、GB 11333、GB 9681等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由于生产产品新工艺的出现,已明显滞后科技发展要求。加之目前标准归口管理单位众多,很多产品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并存,标准间存在交叉、重复、脱节、矛盾等问题,急需完善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框架。

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责任链条。政府的定位就是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裁定纠纷双方的责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内现行以行政监管为主的市场监管模式,严重扭曲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权责关系,使市场主体责任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行政监管资源远超发达国家,监管成效却不明显,市场秩序难以规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四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迄今尚未针对国内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五是消费者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意识淡薄。消费者过于关注食品本身的安全,对于包装材料仅凭肉眼的观感判定是否干净卫生,对食品包装不当,使用不当所造成的食品污染等安全问题关注甚少;等等。

发达国家食品接触材料监管模式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食品接触材料有效监管的基本模式是,以强大而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为后盾,通过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制定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及卫生限量,并通过不断更新法规、检测技术及加强监管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一、欧盟

欧盟食品接触材料监管体系的构成,是以法规和指令的形式颁布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法令,欧盟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规范大多不作为“标准”,而是以法规指令的形式发布。其法规及指令框架包括通用要求、特定措施、单独措施等三个层次的法规及指令,对尚未制定“特定措施”的食品接触材料以理事会名义发布《政策综述》,包括决议和技术文件。

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议会对欧盟食品接触材料监管进行决策、立法和监督。欧洲食品安全局为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的官方决策咨询机构,提供科学建议与危险评估。

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监管采取风险分析作为其基本模式,以此来指导各项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

二、美国

美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定义与其他国家不同,将食品接触材料纳入食品添加剂管理范围,并将其中的活性物质定义为间接食品添加剂,接触材料的组成部分与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FDA全权负责对这些添加剂的审核和批准。管理方式分为免于法规管理、食品添加剂审批、食品接触物质通报三种情况。FDA下设的食品安全及营养中心是对食品接触材料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为:企业监督检查、样品抽查检验,进口产品监督,添加剂上市前的审批,直接接触食品的物质及婴儿食品的通报管理,管理条例及质量标准的发布,消费者调查,实验室研究,食品加工包装试验,信息汇集及信息分析等。

三、日本

像欧盟,美国一样,日本良好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在《食品安全基本法》下细化各种食品接触材料,提出符合其特征的法规。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构从级别上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一级为“一委两省”,即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承担着风险评估的重要职责,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可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并监督其实施情况。地方一级为地方公共团体(即都道府县)中的食品安全行政机构,对所属辖区的生产商和食品店进行定期检查。

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我国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的管理,无论从法规与标准覆盖的数量、立法和制标的程序、依据,还是执法和监管的理念与模式,都与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欧盟、美、日等国家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理与对食品添加剂、食品本身的管理一起构成了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管理。我国的管理法规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理化指标、卫生要求、添加剂对食品污染的控制、增塑剂的使用等等还处于20年前的要求。

二、发达国家充分引入了危险性评估的原则,评价一种新材料的安全与否除考虑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质外,还充分结合其应用于食品的用途,以迁移量为基础评价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依此制定标准法规。我国在此方面还是空白,还未系统性执行危险性评估原则。

三、发达国家积极发挥生产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大量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工作基本由生产者自己完成,政府只是起到统领协调作用。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大企业少,小企业多,相当部分企业没有掌握产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缺乏对产品卫生评价所需资料和自我检测能力。

四、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将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按照食品的监管体系来监管食品接触材料,在生产环境、产品质量要求和处罚依据方面,对食品接触材料的要求与对食品的要求同步进行,并将其当作食品生产的一部分来对待。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和观念等原因,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向来是分别对待的,截至目前,仍将食品接触材料看作是食品安全延伸的问题,实际重视程度与食品安全问题无法相提并论。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差异,该法规定,食品抽样检验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而食品接触材料监督抽查经费,并未规定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对于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能做的应交给市场做的精神,应逐步建立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现代治理模式。一方面,以权益保护为制度设计的基础,落实企业的首负责任,形成可以追溯的责任链条;探索引入社会保险和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弱化行政监管,强化民事诉讼,降低维权成本,激发消费者监督的力量。另一方面,以风险分析为监管的基本模式,强化风险监测、管理和交流,及时化解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的质量安全风险。

一、制定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权责关系。

推动制定《食品接触材料生产加工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或者更高层次的立法,明晰市场主体的权责关系,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让政府监管回归到合适的位置。

例如,将生产许可管理改为企业许可登记或备案制度,政府对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或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工厂审查,对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控,并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增加消费者维权的收益,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让消费者监督变成社会监管的主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同时落实商家或企业的首负责任,引入符合性声明或承诺制,建立起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可追溯的责任链条;引入产品质量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降低企业的风险。

加大风险监测与分析管理力度,及时化解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指向明确的技术法规或者指令。参照欧盟的做法,这类技术法规或者指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适用于所有食品接触材料的“通用要求”;二是适用于某类材料的“特定措施”;三是针对某些特定物质的单独措施。

二、修订和完善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为检测和执法提供依据。

针对目前标准滞后、缺失、矛盾等状况,主动与卫计委等部门沟通,界定食品接触材料有关标准制修订的权限职责,根据目前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制定标准制修订工作路线图,督促和指导企业完善企业标准,推动完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三、强化风险监测与分析,及时化解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

风险监测首先要建立信息来源模型,尽可能拓宽信息来源和获取风险信息的渠道,并对信息及时进行甄别核查。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管理、评估和交流,是食品接触材料监管工作之源,用以指导各项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及时消除风险,保障安全。引入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方法,重点关注行业内存在的利润增长点,发现其中潜规则性质的风险点。

当企业通过违法手段能够获取较高收益,而违法的成本又不够高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即可能被牺牲,市场上也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不锈钢压力锅为例,许多企业采用成本及安全性较低的201不锈钢型材而非国家标准要求的304型材进行生产并投放市场,由于价格优势导致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再如,生产矿泉水塑料瓶胚的企业,如果需求方要求不高,当用于生产瓶胚的新料与废旧回收料存在较大价差时,极可能使用废旧回收料进行生产,因而出现质量安全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食品接触材料监管的机构和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日本对食品接触性塑料的安全要求 篇5

日本对于食品接触性材料的管理由劳动厚生省健康,劳动和福利部(MHLW)负责,这个部是在2001年1月6日由健康和福利部及劳动部合并而成,其下属的食品药物局下的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际工作,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日本的“日本法”。日本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与食品添加剂分开管理。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可能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日本劳动厚生省可以根据需要制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标准与卫生要求,一旦颁布了相应标准,则禁止不符合标准的材料生产和销售。日本劳动厚生省颁布的标准分为3类。

一般标准:规定了所以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重金属,特别是铅的含量要求。该类标准:建立了金属罐,玻璃,陶瓷,橡胶等物质的类别标准:此外还制定了13类聚合物的标准。包括PVC、PE、PP、PS、PVDC、PET、PMMA、PC、PVOH等。

专门用途标准:对于具有特定用途的材料制定的标准。日本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除遵照上述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外,更多的是通过相关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由政府委托日本PVC卫生协会(JHPA)、日本烯烃和苯乙烯塑料卫生协会(JHOSPA)、日本偏二氯乙烯卫生协会(JHAVC)三大行业协会来定制相应的食品包装材料用助剂的标准。另外,协会还负责根据行业的发展,对规定进行不断修订。例如,日本烯烃与苯乙烯塑料卫生协会(JHOSPA)制定了各类适合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各类物质的规定要求;日本PVC卫生协会(JHPA)制定了适合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肯定列表;日本印刷油墨行业协会则制定了不适合印刷食品包装材料物质的否定列表。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推荐性标准被业内广泛采纳,已经成为整个食品包装行业生产销售链的合格评定依据。从1970年日本制定第一版的允许使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的名单到现在,已经是第13版了,其中添加了832种新物质,剔除了87种原来名单上的物质。

作者:金振黑色母提供!

食品接触材料 篇6

一、要建立阅读的合理运行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课外阅读的合理运行机制。

一是安排时间。应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规定学生视各自生活实际,每日辟出半小时左右,在相对固定的时段读课外书。这样,不仅使得课外阅读的时间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易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是有序指导要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需循序渐进,加强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一学段以激发兴趣为重点,第二学段以养成习惯为重点,第三学段以优化方法、拓展途径为重点。

三是丰富活动。小学生爱动好表现,易于受同伴的影响,教师如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报展览、知识竞赛、故事会、朗诵会等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能让全体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读书沙龙、读书经验交流、疑难会诊等读书方法切磋会,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广泛涉猎

名家名篇因它的思想性正统过硬,文学性内蕴精深博大,能令少儿终身受益无穷;报刊杂志,也是当代少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应该广泛阅读。尤其是健康又适合少儿阅读的读刊,孩子们只要用心去读,定能领略时代前进的步伐、党和政府振兴中华的英明举措、平民百姓的鲜活生命力,这正是培养与时俱进的未来接班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和阅读名家名篇可以相辅相成。语言文学,既有继承性,也有发展性,新词、新语、新话题,报刊总是最先运用的舞台。技艺,在切磋之中长进最快;思想,在碰撞之中最能辨优劣。报刊杂志,提供了学生交流、参与的舞台,生命的活力能够使孩子们在“有来有往”中提升。

三、要指导学生进行重点地阅读

学生往往喜读奇闻趣事、童话传奇之类的短篇或短篇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可厚非,但小学五、六年级依旧没有耐心读一两本长篇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了。因此,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读几本书。

长篇作品能真实具体地反映较长时段、较宽领域的典型化生活场景,从中易于领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愉悦,充实、净化情感世界。从语文的角度来讲,长篇作品涉及了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运用了丰盛的语汇,能体现出作家作品的风格,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获得。踏实地培养学生肯读、善读、有重点地读的好习惯是很必要的,可称得上是一味良药。选准书、循序渐进、合理安排、精心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四、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深入研究

学习,需要深入探究的态度。部分孩子,在休息时间,往往找本书读读,寻找点趣味、刺激,可称为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没有负担,可随心所欲,最易为学生接受,开卷有益,收获不能说没有。

高年级学生除消遣性阅读外,更多的应是学习性的阅读。面对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时不要轻易放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字典、词典要随时查阅。要沉湎于作品之中,整体把握,抓住要点,批划圈点,消化吸收。作为高年级学生,还应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针对需要探究的专题,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在阅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得出较科学的结论。或针对某一作品,在阅读中将感性材料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尝试进行鉴赏性阅读。

五、要教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默读便于提高效率,便于深入思考。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指向之一还要培养语感,因此可倡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较陌生的句与段进行朗读。对精彩之笔,感到新鲜之处则尽量熟读成诵。遇有机会,要向人口述,登台讲演,促进消化吸收。

食品接触材料 篇7

食品接触材料现状介绍

电饭锅、果汁机、咖啡机等各种厨电产品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其中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材料却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产品中的食品接触材料, 比如:塑料、橡胶、着色剂等可能会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释放出一定量的有毒害化学成分如重金属、有毒添加剂等, 这些化学成分会迁移至食品中被人体摄入,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 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测试方法已经不计其数, 其中有欧盟的EN 14372、EN 13130系列, 美国的21CFR 177系列, 德国的LFGB系列以及中国的GB 5009系列。这些检测标准对不同类型的食品接触材料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笔者得出一个做食品接触材料最核心的思路——食品接触材料首先都需要考虑其最终的用途, 按照用途选择合适的食物模拟物, 并在其拟定的条件下 (这里主要是温度条件) , 对样品进行测试, 最终通过仪器或其他方式对模拟物进行测定。

装置的介绍

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食品接触材料测试用提取物的溶剂蒸发装置, 包括水浴锅、柱形筒托、蒸发皿, 水浴锅内设置若干个加热锅槽, 所述柱形筒托固定在加热锅槽内, 且在柱形筒托的上端部放置蒸发皿, 在柱形筒托靠下端部的筒壁面上设置若干个过水通孔, 蒸发皿的皿口处连接盖体。

本实用新型装置采用水蒸汽间接加热蒸发皿内的正己烷溶剂, 取代了以往直接加热蒸发皿内溶剂的方式, 避免了由于蒸发皿直接加热的接触污染而造成的重量法核算时的检测误差, 提高了检测结果的精确度。装置设计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食品接触材料测试用提取物的溶剂蒸发装置, 包括水浴锅1、柱形筒托4、蒸发皿5, 其特征在于, 水浴锅1内设置若干个加热锅槽2, 柱形筒托4固定在加热锅槽2内, 且在柱形筒托4的上端部放置蒸发皿5, 在柱形筒托4靠下端部的筒壁面上设置若干个过水通孔8, 蒸发皿5的皿口处连接盖体6。

(1) 根据设计要求, 本食品接触材料测试用提取物的溶剂蒸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加热锅槽2内加有足量的加热水3。

(2) 柱形筒托4的上端面与蒸发皿5之间留有缝隙, 且柱形筒托4为柱形玻璃筒。

(3) 盖体6上设置若干个出气孔7。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装置采用水浴锅连接柱形筒托, 并由加热锅槽内加热水的水蒸汽加热柱形筒托上端的蒸发皿内的正己烷溶剂, 取代了以往直接加热蒸发皿内溶剂的方式, 避免了蒸发皿直接加热的接触污染造成的检测误差。并同时在蒸发皿的皿口处连接带出气孔的盖体, 减少了蒸发皿内部空间与外部的接触, 进一步避免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 有效提高了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装置通过设定温度, 加热槽内蒸馏水, 由于柱形筒托壁上有多处对流孔, 使筒内外的蒸馏水受热均匀, 筒内产生的蒸汽损失后, 也将得到及时的补充;受热的水蒸气将不断加热置于筒托上方的蒸发皿, 蒸发皿里的溶剂在顺利挥发。因蒸发皿和筒托的制作材料均是玻璃, 因此, 能够保持蒸发皿的洁净状态, 从而保证蒸发试验后, 所产生的重量差为试剂蒸发后的残留物。

结语

很多实验室对于蒸发实验是用烘箱、电热板加热烧杯等方式, 此类方式在蒸发有机试剂时存在安全风险。烘箱由于是相对密闭的空间, 爆燃风险很大。而采用电热板加热烧杯的方式, 由于烧杯内的蒸馏水体积有限, 在单一实验中, 存在多次补充水的情况, 此过程不但降低了效率, 而且蒸发皿的多次移动可能带入的污染概率大大增加。本蒸发装置利用的是整个加热水槽的蒸馏水, 体积量巨大, 而且补充蒸馏水简单, 无需移动蒸发皿。

食品接触材料 篇8

2013年, 欧美地区的国际调查机构通报了国际上的接触材料案例, 其中, 我国材料出口方面被通报的案例高达29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1%.其中, 食品接触材料方面的通报案例高达15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7%, 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 分析、检验和控制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迫在眉睫。

1 有害重金属及其安全迁移量

在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 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锡和汞等。众所周知,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铅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 还会导致成人铅中毒;锡的毒性较强, 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降解的有毒物质, 主要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荷尔蒙的合成过程;镉主要对人的肾脏造成影响, 是一种累积性物质, 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将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致命性伤害;汞主要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且会遗传相关病症给后代。

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和生产水平有较大差异, 因此, 很难制订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在现有标准中, 仅统一了玻璃、金属类和陶瓷的相关标准。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现象, 与其混乱的体系和市场关系密切。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限定值及其他国家的限定值如表1所示。

2 检测技术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主要检测方法有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比色法等。

2.1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荧光强度进行分析的。汞和砷元素的原子化温度较低, 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挥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浓度降低。因此, 对于汞、砷而言, 一般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同时, 由于汞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元素, 而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正好可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不仅从根本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 还集成了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 可提高本体的分离性, 从本质上减少外界对本体的干扰。此外, 该方法中使用的仪器构成非常简单, 且操作便捷。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现阶段, 该方法获得了广泛使用, 在检测过程中受到的限制较小, 且检测物品的消耗较少;其缺点为检测效率较低, 每次只能检测和分析单一的重金属, 无法检测多种重金属。此外, 其石墨管的使用期限较短、成本较高, 无法满足长时间使用的要求。

2.3 比色法

比色法是根据检测中生成的物质显色反应分析重金属的, 即根据既定的对比标准确定相应的物质含量。对于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和有色化合物, 以往常选择比色法分析, 即根据其螯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其中, 对于汞、砷形成的螯合物, 可根据其颜色分析。但这样测量的准确性不高, 比如在测定铅形成的螯合物的过程中, 无法排除大多数金属物质沉淀的影响, 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高温点对物质进行快速、高效的扫描。在重金属测定方面,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检测常见的重金属元素, 且与传统的无机分析技术相比, 具有快速、高效、检测结果更准确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受基体的影响较大, 且仪器价格昂贵、后期维护费较高。

3 结束语

对于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一直是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四种方法, 这些技术在现阶段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测量技术、准确性、价格等方面均具备优势, 是相关单位的最佳选择。

摘要:主要分析了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快速、准确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塑料,有害重金属,迁移量,接触材料

参考文献

食品接触材料 篇9

关键词:GF-AAS法,标准加入法,不锈钢,铅,迁移量

不锈钢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家或地区对不锈钢餐厨具均有严格要求。其危害性主要来源于有害重金属的迁移量,随着科学不断进步和研究不断深入,毒理数据和临床试验的逐步完善,对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1988 年我国对于不锈钢餐厨具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卫生标准GB9684 -1988[1]对于铅的限量要求为1. 0 mg/L。而去年( 2011 年12 月)实施的新不锈钢制品国家安全标准中铅的要求则为0. 05 mg/L( 0. 01 mg/dm2)[2]。整整提高了20 倍。因此,建立一种能满足低限量要求的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 GF - AAS) ,通过对基体效应、基体改进剂、共存元素干扰、仪器分析参数等因素的研究建立一种测定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性强。满足日常与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检验。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与试剂

PE - Analyst 600 原子吸光谱仪,PE公司。

铅标准贮备液100 mg/L,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提供; 乙酸( GR) 、盐酸( GR) ; 磷酸二氢铵( AR) ; 硝酸镁( AR) ; 硝酸钯( AR) ; 实验用水,均为二级水。

1. 2 样品的制备[3]

用肥皂水洗刷试样表面污物,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三遍,晾干、备用。取有代表性样品约50 cm2放于250 m 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4% 煮沸的乙酸100 m L,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对于规则器形容器则加入4% 煮沸的乙酸至容器容积2 /3 处,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并标好溶液刻度,小火煮沸0. 5 h,取下,补充4% 乙酸至原溶液刻度处( 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而损失的溶液应随时补加4% 煮沸的乙酸) ,室温放置24 h,测量。同时做试剂空白。

1. 3 测定

1. 3. 1 标准加入法的试液的制备

先配制浓度为10 μg/L的铅标准溶液母液,再将样品溶液、铅标准溶液母液、稀释液( 水) 及基体改进剂按表1 配成一系列待测试液。试剂空白也同样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其铅的含量,用于待测溶液的铅扣除。

1. 3. 2 仪器参数

波长: 283. 3 nm; 狭缝: 0. 7 nm; 灯电流: 5 m A; 塞曼效应扣背景。

1. 3. 3 测定

将仪器调节至最佳化,按照表2 技术参数在PE - Analyst600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 1 基体改进剂选择

从信号图可见,铅元素的挥发性与基体成分挥发性相近,基体干扰严重。因此必须加入基体改进剂消除基体对测定的干扰。针对被测铅元素的性质和不锈钢样品的特点,选取磷酸二氢铵( 1% ) 、硝酸镁( 1% ) 、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进行试验。其中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两组的灵敏度最高、精密度和回收率最好。考虑到成本和效用,本实验选用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作为铅测定的基体改进剂。

2. 2 干扰元素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 0 μg/L的铅溶液,测定1 000 倍的Na、K、Ca、Mg、Zn、Mn和500 倍的Al、Si、Fe、Ti均无干扰; 1 000 倍的Cl-对铅测定有干扰,加入基体改进剂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后则干扰完全消除。

2. 3 灰化温度的影响

在0. 1 N的氯化钠的共存下考察了灰化温度对共存干扰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灰化温度低于780 ℃ 时,出现了分子吸收,当灰化温度大于820 ℃ 时,氯化钠分子吸收消失,干扰也消除。可见,经过850 ℃ 灰化氯化钠以分子形态被除去。

2. 4 检出限

以测量空白溶液20 次的标准偏差的3 倍对应样品浓度为被测元素的检出限。本方法铅的检出限为0. 2 μg/L。

2. 5 回收率及室内精密度

分别取两个添加量,每个同时测定10 次,结果见表3。

2. 6 实验间结果比对

五个不同实验室,对样品进行添加1. 00 μg/L和3. 00 μg/L标准的回收率的测定。对于1. 00 μg/L五个实验室测得回收率为95% ~ 107% 之间; 3. 00 μg/L为96. 5% ~ 102% 之间,结果见表4。

3 结论

食品接触材料 篇10

将于2016年9月21日实施的食品国家安全标准GB 31603—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以下简称GB 31603—2015)与现行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操作文件之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于生产企业现场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有所不同,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生产企业更好地执行新标准。

1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法规与标准现状

国内、国际上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安全标准和控制与检验技术,以确保食品安全,而且我国将大部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纳入了生产许可证的发证范围。准入机制的建立,规范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企业,从企业管理、人员构成、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控制以及原辅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控制等多方面来保障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

2 GB 31603—2015和《细则》要求的区别

(1)GB 31603—2015主要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涵盖了原辅材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该规范包括生产企业的厂区环境、厂房硬件条件、相应的生产相关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原辅材料、生产过程的产品安全控制、企业管理机构设置、产品的检验要求、产品追溯和召回、文件管理和记录等12个部分[1],适用于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专项规范,需以此规范为基础。

(2)《细则》的第二部分是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企业实地核查办法,规定了该类产品生产企业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该办法分为: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企业环境与场所要求、生产资源提供、采购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生产安全防护7个部分,共7章25条55个核查内容,分否决和非否决项目,其中生产设施,设备工装,原、辅材料采购,工艺管理,包装标识,安全生产等8项为否决项,如果这8项出现问题,则直接认定生产企业达不到生产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条件。

(3)《细则》是2006年7月颁布实施的,适用于包装、盛放食品或者添加剂的塑料制品和塑料复合制品,已经实施了10年,部分产品标准发生了变化,设备或原辅材料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有变化。GB 31603—2015与细则的内容变化见表1。

3完善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是应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或广泛征求意见,建立相互统一、相互关联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与管理体系;二是加大各方的科研经费投入,完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体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科学研究,尽快使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食品接触材料 篇11

关键词:与食品接触,橡胶制品,提取物,不确定度

本实验根据美国法规FDA 21CFR177.2600 (21CFR CH.I (4-1-07 Edition) ) 《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 对与食品接触的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进行常用模拟液总提取物测试, 测试过程包括正乙烷和水的回流总提取物, 美国FDA法规规定:与水性食品接触的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应符合在回流温度下, 用蒸馏水萃取, 在萃取的最初7 h内, 其每平方英寸的总萃取物不应超过20 mg, 在接下去萃取的2 h内, 每平方英寸的萃取物也不应超过1 mg;与脂肪类食品接触的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 应符合在回流温度下, 用正己烷萃取, 在萃取的最初7 h内, 其每平方英寸的总萃取物不应超过175 mg, 在接下去萃取的2 h内, 每平方英寸的萃取物也不应超过4 mg[1]。因此需要分析方法测试过程中正乙烷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在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 评估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数值。由于实验方法相同, 本实验以测试正乙烷提取物为例, 对重复使用橡胶制品在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 实验步骤

本实验依据《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FDA标准21CFR177.2600, 取2份样品加入模拟液正乙烷后在回流温度下萃取, 7 h后将提取液倒入恒重的玻璃蒸发皿里, 蒸发皿在水浴上蒸

干后放到105~110℃的恒温环境烘干, 称量;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模拟液正乙烷在回流温度下萃取, 2 h后将提取液倒入恒重的玻璃蒸发皿里, 蒸发皿在水浴上蒸干后放到105~110℃的恒温环境烘干, 称量。同时做空白试验。回流提取物与提取样品的表面积呈成正比关系, 按经验取20.00 cm2面积的样品进行本实验。

2 不确定度来源的分析

2.1 计算公式[1]

式中:W2———样品蒸发皿烘干后的质量, g

W0———样品蒸发皿的原始质量, g

W1———空白蒸发皿烘干后的质量, g

W空白———空白蒸发皿的原始质量, g

s———提取样品的表面积, cm2

然后换算成每平方英寸毫克的提取物。

2.2 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分析[2]

通过计算公式分析得出, 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平称量的不确定度; (2) 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的不确定度; (3)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定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对样品重复测定10次, 结果见表1。

3.2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

3.2.1 天平称量的不确定度

称量的不确定度由称量W2, W0, W1和W空白的不确定度组成, 其不确定主要来源于天平的不确定度。证书表明其精度为±0.1 mg, 不确定度适用矩形分布[3], 计算得出天平线性分量为

对正乙烷7 h回流提取物含量测定10次, 由表1计算 (W2-W0) - (W1-W空白) 的平均值为0.593 06 g即593.06 mg, 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对正乙烷2 h回流提取物含量测定10次, 由表2计算 (W2-W0) - (W1-W空白) 的平均值为0.015 43 g即15.43 mg, 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3.2.2 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的不确定度[4,5]

该实验中提取样品的表面积s=20.00 cm2, 样品近似为圆形但不完全规则, 实际测量的直径为2.52 cm, 测量钢尺的最小刻度是1 mm, 不确定度为0.5 mm, 通常情况其不确定度符合矩形分布, 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实际测量的直径为5.05 cm, 由于样品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因此面积计算有不确定度, 该实验中在95%置信水平下估计有5%的分量, K为1.96。

面积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通常方式合成:

3.2.3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由表1计算出样品经正乙烷回流7 h后的提取物分别为29.736, 28.997, 29.484, 29.580., 30.108, 29.692, 30.020, 28.940, 29.451, 30.524 mg/cm2, 平均值为29.65 mg/cm2, 即197.7 mg/inch2。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为:

相对标准偏差为:

由表2计算出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正乙烷回流2 h后的提取物分别为0.763, 0.756, 0.768, 0.787, 0.764, 0.786, 0.753, 0.781, 0.788, 0.769 mg/cm2, 平均值为0.77 mg/cm2, 即5.1 mg/inch2。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为:

相对标准偏差为:

3.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回流7 h后的提取物:

回流2 h后的提取物:

3.4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被测量的值大约95%可在此区间, 则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ku[5], 即:回流7 h后的提取物U1=2×2.78=5.56 mg/cm2, 即37.1 mg/inch2;回流2 h后的提取物U2=2×0.072=0.144 mg/cm2, 即1.0 mg/inch2。

3.5 测量结果表示

通过以上分析, 此次实验样品经正乙烷回流7 h后的提取物结果可以表示为 (197.7±37.1) mg/inch2;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正乙烷回流2 h后的提取物结果可以表示为 (5.1±1.0) mg/inch2。

4 结论

与食品接触的重复使用橡胶制品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产生的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FDA.21CFR177.2600 (21CFR CH.I (4-1-07 Edition) ) Rubber articles intended for repeated use[S].350-355.

[2]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S].

[3]楼珏, 黄伙水, 姚金苗.食品用橡胶垫片 (圈) 蒸发残渣的不确定度评估[J].福建分析测试, 2014, 23 (1) :49-51.

[4]李勤, 彭亚锋.对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蒸发残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 (4) :87-89.

上一篇: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下一篇:阳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