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产品(精选7篇)
食品接触产品 篇1
一、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数据统计
(一) 出口报检情况。常州地区共有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企业25家, 无一类企业, 二类企业9家, 三类企业16家。出口报检647批, 货值1, 882万美元, 重量724.86万千克, 比2012年分别增加21.16%、5.48%和21.92%。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南非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5家企业中出口总值最大的两家企业是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和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 共923万美元, 占总值的49%。全年共抽检报检批50批, 无不合格批, 无输埃批次。
(二) 统计数据对比。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值年度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013年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呈现批次、金额、数量齐增的景象, 批次比2012年上升了21.16%, 金额比2012年增长了5.48%, 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21.92%。 (图1)
2013年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出口数量和金额大幅增长, 一跃成为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排头兵, 全年报检总金额484万美元, 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5.72%;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全年报检总金额438万美元, 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3.27%。与2012年相比, 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出口金额下降27.60%, 原因是企业虽然订单充足, 但用工严重短缺, 造成产能下降。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大幅增长, 金额1, 018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42.98%, 出口额占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值的54%。
二、2013年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质量情况综合分析
(一) 质量状况综述。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加工技术门槛不高, 中小型企业是常州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生力军。常州市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及制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武进和溧阳两个地区, 其中武进地区出口的产品材质涵盖了PP、PS、PE、PET, 而溧阳则以密胺产品为主。PS和PP材质出口金额占30%, 密胺材质出口金额占54%。产品种类丰富, 用途广泛, 品质高、中、低档都有, 如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壹美元”连锁店, 产品基本上一次性使用;常州市聚丰塑料电器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南非, 用途是商超的食物冷藏;密胺产品出口韩国和日本用的是A5料 (密胺树脂含量100%) , 出口其他国家用的基本是A3料 (密胺树脂含量70%) 。常州地区全年无退货、召回情况发生。总体而言, 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体质量和产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亚非拉市场对密胺餐具消费需求旺盛, 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行业优势显著。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金额同比增长了42.98%, 究其原因有:一是成本价格优势。由于与石油关联度较低, 密胺餐具主要原料氨基模塑料与石化下游的通用塑料产品相比, 成本价格仅相当于它们的60%~80%, 性价比优势显著;二是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中国的氨基模塑料制造行业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起步。近年来, 国内氨基模塑料年产达到40万吨, 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三是发展前景优势。密胺餐具有不易碎、较高的热变形温度、较强的抗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的特点,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传统塑料领域, 加之近年美国已研究出氨基模废塑料的处理方法和用途, 从根本上解决了氨基模塑料的环保问题。从发展前景来看, 密胺材质相比陶瓷、竹木、金属等制品, 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更具独特优势。
2、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是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增质升的有力保障。大多数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 质量保证能力较弱, 十几个人, 几台注塑机就可以生产, 导致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企业降低成本、恶性竞争带来的产品质量低下的风险。在日常监管中, 常州局以落实分类管理为契机, 结合企业实际, 通过考核前辅导、技术人员培训和现场督察整改等一系列措施, 深入车间一线, 帮助企业查找制约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 全面提高了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整体质量。
3、不断严苛的市场准入要求倒逼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品质管理。近年来, 国内外市场对产品安卫环要求不断提高, 市场准入要求不断严苛, 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这给出口小微企业的眼界和意识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最初的被动接订单到如今的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从被动接受客户质量要求到主动了解产品标准, 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加强品质管理, 全面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另外, 国外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验厂、QC跟单、首中末期查货以及第三方检验公司的检验等多种方式严把产品质量关, 这些都促使企业在质量管控上下功夫。
(二) 检验和监管发现的问题
1、PP和PS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 (1) 缺料, 由于温度、时间、速度、注射压力不符合工艺要求及喷嘴堵塞形成; (2) 熔接痕, 由于模具排气不良, 浇口位置不合适, 材料干燥不充分引起; (3) 翘曲变形, 由于顶出机构不良、模具温度过高、保压时间过长引起; (4) 飞边, 模具间隙过大或注射压力过高导致; (5) 拉伤, 模具打开速度太快或太慢引起; (6) 色差, 料管温度过高, 色母混杂而产生; (7) 破裂, 由于射出压力大, 树脂温度低, 离型时推出杆变形所致; (8) 颜色不对或者色纹, 因为材料干燥不充分、材料温度过低、注射压力过低引起; (9) 起鳞/表面剥离, 由于保压时间过短、材料干燥不充分、注射速度过慢产生; (10) 气泡、云纹, 原料未烘干, 温度过高, 背压不够等形成; (11) 拉丝, 由于浇口温度过高, 保压时间过短产生; (12) 污点、油渍, 因为模具漏油, 或传送带上有油引起; (13) 浇口尖锐, 模具长时间使用, 磨损严重所致; (14) 塑料盒片材厚薄不匀, 导致产品重量上存在差异。
2、密胺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 (1) 甲醛迁移量超标。产品的甲醛迁移有如下来源:一是原料。密胺餐具的原料密胺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 树脂中甲醛的迁移量随树脂热固压制的时间和热固成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固压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100%密胺树脂制成的餐具无毒无味, 耐腐蚀,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甲醛迁移量超标;但部分工厂为压缩成本, 在密胺树脂中加入部分脲醛树脂或其他添加剂, 致使产品出现甲醛或是总迁移量超标;二是加工过程。密胺餐具作为日用品, 有市场流通期较长和被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作为主料的醛类树脂的稳定性不足, 产品在出厂一段时间和使用过程中仍会陆续释放甲醛; (2) 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三聚氰胺迁移量与生产环境的稳定性相关, 特别在高温季节, 加工环境温度的不稳定更易引起三聚氰胺迁移量偏高。
3、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 仓库物资堆放混乱, 批号不清。 (1) 树脂和色母料包装标签缺漏, 没有标明供应商、牌号和物料号等信息; (2) 化学品改变原包装, 没有贴标签, 堆放在货物上方; (3) 小包装产品堆高后没有缠绕膜包裹。
(2) 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手段不足。 (1) 车间灯泡未加设防爆网罩, 产品内外发现有玻璃碎屑; (2) 车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 带来安全隐患。
(3) 卫生状况不良, 卫生管理制度欠缺。 (1) 操作人员没有执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 生病时仍进行生产操作, 没有与产品相隔离; (2) 缺少防鼠、防尘、防虫措施, 没有安装纱窗, 门关上后仍然漏光, 密封不好; (3) 没有建立卫生管理责任人制度, 未定期检查卫生状况, 清洁用品没有加以标识和固定。
(4) 包装破损和原料受潮处理缺少相应管理制度。 (1) 原材料进货时和成品入库前没有认真检查、及时处理破损的包装; (2) 材料密封不好, 且没有原料受潮处理程序。
(5) 模具入库管理不到位。注塑部生产完毕后, 没有及时将模具随模具管理卡入模具仓库, 模具保养或维修完毕未及时进行标识。
三、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一) 理顺质量把关链条, 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 为吸引消费者眼球, 生产商会使自己的商品拥有各种漂亮的颜色, 这就需要在生产时使用各种着色剂。食品接触制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有机着色剂和无机着色剂两种。部分无机着色剂含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 特别是汞、镉、铅、铬等。有机着色剂如一些偶氮染料则会裂解释放苯胺、联苯胺之类的致癌芳香胺。食品接触材料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若使用了劣质或过量的着色剂, 或由于材料与着色剂本身相容性差, 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生色素迁移, 造成对食品的污染。这些着色剂随食品进入人体后,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 各国法规均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色素迁移进行了限制, 欧盟框架法规 (EC) No.1935/2004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不得造成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感官特性的劣变。日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标准》及韩国《食品容器、器具、包装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均要求不得使用未列入法规要求的着色剂, 除非待测产品经过某种方法处理, 可以防止着色剂溶出或渗沥到食品中。因此, 为避免色素迁移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防控贸易风险, 建议在对食品容器和器具色素迁移质量把关时, 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着色剂质量进行控制, 也要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或优化制造工艺, 全面防止色素迁移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二) 强化产品风险点识别, 加强关键工序监控。出口密胺餐具主要不合格项目、国外通报项目及国内密胺风波的焦点均为甲醛迁移量超标。甲醛迁移量的控制关键工序为模压工序, 而模压过程主要参数由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构成。目前采用的模压设备基本上为数控机, 工艺参数设定和监控成为影响该关键点的两大因素。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原料流动性和成型的矛盾统一、不同器型产品的排气规程、不同原料批的游离醛差异。简言之, 在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以及确定的成型压力下, 尽可能地采用较低的成型温度、较长的成型时间及充分的排气次数和排气时间, 使原料中的游离醛被充分释出, 保证产品的甲醛迁移量符合要求, 并在每一器型的产品通过首件报备后, 把相应的工艺参数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下来。
关键工序监控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标准化, 如模压工序中称量、预热、上光、去边均为人工操作, 且模压机24小时连续作业, 模压工人加工费用按计件核定, 工人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和擅调模压机参数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 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 这也是当前密胺餐具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密胺餐具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 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密胺餐具的监管主要覆盖如下要素:原料报备核实、首件报备核实、关键工序的监控有效性核查、现场管理人力资源是否与机台数相匹配、车间环境适宜性等内容;二是加大抽检有效性, 重点关注出口敏感国家的高风险批次, 把检测项目集中到高风险的安全、卫生项目上来, 提高送检针对性, 保证出口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 降低国外通报案例。
(三) 参照食品标签核查方式, 查验进口餐具标签标识。食品接触产品标签标识是国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的基本载体, 也是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 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中文标签, 婴幼儿用食品接触产品中文标签标识较为齐全, 而成人用食品接触产品则很少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缺少中文标签或标签不规范, 不仅无法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 出现质量问题时, 更是无法追溯。
根据国质检检[2010]683号《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 (试行) 》2.2.4条规定, 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或其销售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使用规范的汉字, 但不包括商标, 同时还应标注: (1) 产品名称、材质、生产国家或地区、国外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商的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地址; (2) 限期使用的产品, 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使用期限; (3) 由于使用不当, 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应当有适用条件、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此建议:一是参照食品标签的核查方式, 将中文标签作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现场查验的主要核查项目, 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在产品或其最终销售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引导, 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及签订合同条款时, 要将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作为合格产品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 防止因标签不合格需要整改而延误通关。
(四)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科学优化检力资源。在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下, 检验监管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是在企业、产品、检测项目的确定上, 常常为查验一批货物而翻阅大量的文件和标准, 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绞尽脑汁。如今这种人工风险管理模式面临“六难”: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因此, 建议进一步完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风险管理系统, 让计算机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 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个性化地涵盖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等数据, 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 系统科学设置检测项目和抽检批次, 同时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 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人员主观随意性, 防控廉政风险, 做到尺度统一、全程监管、信息透明、风险可控、监管高效。而且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这些评价指标的高低与否对企业报检批的抽批率影响极大, 从而直接关系到出口产品的检测成本、通关速度和仓储能力, 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促进出口企业实现“提速、减负、增效”,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摘要:本文分析对比常州地区2012年及2013年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报检情况, 针对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量质齐升现状, 深入阐述其具体原因, 列举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监督管理建议。
关键词:常州,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篇2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接触产品 篇3
欧盟预警通报中近年来已发生多起由于特定迁移量超出限量要求事件。初级芳香胺迁移超标、甲醛迁移量超标、瓶盖垫片中的增塑剂超标等。
1 总迁移量
1.1 总迁移量限值的规定
欧盟2002/72/EC指令对塑料材料和制品向食品中的总迁移限量(Overall Migration Limits,OML)进行了规定。即塑料材料和制品中的成分向食品的迁移量,不得超过60mg/kg食品或食品模拟物。在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为容器或相当于容器或可填充的制品,且其容积小于500ml或大于10L或者薄片、膜或其他不可填充的材料或制品,或无法估算其表面积与所接触食品质检关系的材料或制品,其OML不得超过10mg/dm2。
1.2 对我国的影响
总迁移量是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高度关注的指标。近年来,我国有多起食品接触材料因总迁移量超标遭到欧盟预警通报。针对总迁移量这一食品接触材料的重要评价指标,欧盟在其法规中详细规定了模拟物的选择原则、迁移试验的接触条件。2008年10月31至2009年11月13日中国出口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类产品因为多种原因被通报,共计14项因为总迁移量超标被通报,通报国家有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波兰、意大利、德国等,被通报的产品包括儿童汤匙、瓷杯、不锈钢刀、汤匙、厨用打蛋器和不锈钢过滤网、密胺碗、蛋糕架、柠檬榨汁机、烤面包器、平锅套件、带塑料盖的铁罐、塑料厨用器具、带塑料盖的铁罐、保鲜盒等多种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总迁移量超标已应引起我国政府和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行业的高度重视。
1.3 欧盟总迁移量检测技术
欧盟总迁移量测试标准EN 1186-1~15 (见表1)。EN (欧盟标准)是CEN (欧洲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有效的正式文件。EN 1186选择合适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以测试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在食品模拟物和测试介质中的全面迁移。根据实际接触样品的条件,选择EN 1186-1~15中的某一部分,完成总迁移量试验。
其中,EN 1186-1-2002提供了本系列标准试验条件选择和试验方法的选择原则,是该系列标准的工作基础。该系列标准充分考虑食品接触材料与食品的实际接触条件,包括不同模拟物(如水、橄榄油等)、不同接触温度(高温、低温)、不同样品形状(袋装、充填物品)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总迁移量检测方法体系。
2 特定迁移量
2.1 特定迁移限量要求
欧盟对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中的特定化学物质的含量和迁移量的限制体现于2002/72/EC及其5次修订版中。
该指令包括《在制造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时可使用的单体和添加剂的临时清单》。该表汇集了所有经欧盟委员会批准的在制造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时允许使用的单体和添加剂等物质的名称,其中包括了已经通过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F)安全性评价的物质和那些目前仍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物质。
该指令附录II《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和制品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分为A、B两部分。其中第A部分为允许使用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共计305种。第B部分为未被列入第A部分中,可继续使用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共计11种。
附录III《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分为A、B两部分。其中,第A部分为在共同体层面已充分协调的添加剂的不完全清单,共计385种;第B部分为第4 (2)条所述添加剂的不完全清单,共计130种。
经过5次修订,欧盟允许使用的单体已达332种,添加剂已达575种。
2.2 检测技术
根据欧盟2002/72/EC及其5次修订的结果统计,欧盟对特定迁移量的限制的物质种类在不断增加,因而对相应的检测技术要求也在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检测体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是EN 13130系列标准。
EN 13130系列标准目前是欧盟特定迁移量检测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法规。该系列的特点是选择合适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以测定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在食品模拟物和测试介质中的特定迁移。
总之,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在欧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类材料管理法规中已经成为控制产品质量的两项重要指标体系。总迁移量反映了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在与不同食品接触时可能析出的物质的总量,而特定迁移量则反映了当食品接触材料与某类特定食品接触时可能迁移出的某种物质的情况,是欧盟判断某种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中是否符合其允许使用物质清单要求的重要手段。
因此,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两项指标无论是对我国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进出口还是对提升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欧盟的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管理及相应的严密的检测方法体系也对我国相应检测方法体系具有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2002/72/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2/72/EC of 6 August 2002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220, 15. 8. 2002, p. 18-58
[2]. 2004/1/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1/EC of 6 January 2000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as regards the suspension of the use of azodicarbonamide as blowing agent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7, 13. 1. 2004, p.45-46
[3]. 2004/1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19/EC of 1 March 2000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71, 10. 3. 2004, p.8-10
[4]. 2005/7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5/79/EC of 18 Novemeber 2005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302, 19. 11. 2005, p 35-36
[5]. 2007/1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7/19/EC of 30 March 2007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 and Council Directive 85/572/EEC laying down the list of simulants to be used for testing migration of constituents of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OJ L 91,31. 3. 2007, p 17-36
食品接触产品 篇4
关键词:GF-AAS法,标准加入法,不锈钢,铅,迁移量
不锈钢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家或地区对不锈钢餐厨具均有严格要求。其危害性主要来源于有害重金属的迁移量,随着科学不断进步和研究不断深入,毒理数据和临床试验的逐步完善,对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1988 年我国对于不锈钢餐厨具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卫生标准GB9684 -1988[1]对于铅的限量要求为1. 0 mg/L。而去年( 2011 年12 月)实施的新不锈钢制品国家安全标准中铅的要求则为0. 05 mg/L( 0. 01 mg/dm2)[2]。整整提高了20 倍。因此,建立一种能满足低限量要求的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 GF - AAS) ,通过对基体效应、基体改进剂、共存元素干扰、仪器分析参数等因素的研究建立一种测定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性强。满足日常与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检验。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与试剂
PE - Analyst 600 原子吸光谱仪,PE公司。
铅标准贮备液100 mg/L,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提供; 乙酸( GR) 、盐酸( GR) ; 磷酸二氢铵( AR) ; 硝酸镁( AR) ; 硝酸钯( AR) ; 实验用水,均为二级水。
1. 2 样品的制备[3]
用肥皂水洗刷试样表面污物,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三遍,晾干、备用。取有代表性样品约50 cm2放于250 m 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4% 煮沸的乙酸100 m L,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对于规则器形容器则加入4% 煮沸的乙酸至容器容积2 /3 处,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并标好溶液刻度,小火煮沸0. 5 h,取下,补充4% 乙酸至原溶液刻度处( 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而损失的溶液应随时补加4% 煮沸的乙酸) ,室温放置24 h,测量。同时做试剂空白。
1. 3 测定
1. 3. 1 标准加入法的试液的制备
先配制浓度为10 μg/L的铅标准溶液母液,再将样品溶液、铅标准溶液母液、稀释液( 水) 及基体改进剂按表1 配成一系列待测试液。试剂空白也同样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其铅的含量,用于待测溶液的铅扣除。
1. 3. 2 仪器参数
波长: 283. 3 nm; 狭缝: 0. 7 nm; 灯电流: 5 m A; 塞曼效应扣背景。
1. 3. 3 测定
将仪器调节至最佳化,按照表2 技术参数在PE - Analyst600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 1 基体改进剂选择
从信号图可见,铅元素的挥发性与基体成分挥发性相近,基体干扰严重。因此必须加入基体改进剂消除基体对测定的干扰。针对被测铅元素的性质和不锈钢样品的特点,选取磷酸二氢铵( 1% ) 、硝酸镁( 1% ) 、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进行试验。其中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两组的灵敏度最高、精密度和回收率最好。考虑到成本和效用,本实验选用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作为铅测定的基体改进剂。
2. 2 干扰元素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 0 μg/L的铅溶液,测定1 000 倍的Na、K、Ca、Mg、Zn、Mn和500 倍的Al、Si、Fe、Ti均无干扰; 1 000 倍的Cl-对铅测定有干扰,加入基体改进剂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后则干扰完全消除。
2. 3 灰化温度的影响
在0. 1 N的氯化钠的共存下考察了灰化温度对共存干扰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灰化温度低于780 ℃ 时,出现了分子吸收,当灰化温度大于820 ℃ 时,氯化钠分子吸收消失,干扰也消除。可见,经过850 ℃ 灰化氯化钠以分子形态被除去。
2. 4 检出限
以测量空白溶液20 次的标准偏差的3 倍对应样品浓度为被测元素的检出限。本方法铅的检出限为0. 2 μg/L。
2. 5 回收率及室内精密度
分别取两个添加量,每个同时测定10 次,结果见表3。
2. 6 实验间结果比对
五个不同实验室,对样品进行添加1. 00 μg/L和3. 00 μg/L标准的回收率的测定。对于1. 00 μg/L五个实验室测得回收率为95% ~ 107% 之间; 3. 00 μg/L为96. 5% ~ 102% 之间,结果见表4。
3 结论
食品接触产品 篇5
2013年, 欧美地区的国际调查机构通报了国际上的接触材料案例, 其中, 我国材料出口方面被通报的案例高达29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1%.其中, 食品接触材料方面的通报案例高达15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7%, 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 分析、检验和控制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迫在眉睫。
1 有害重金属及其安全迁移量
在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 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锡和汞等。众所周知,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铅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 还会导致成人铅中毒;锡的毒性较强, 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降解的有毒物质, 主要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荷尔蒙的合成过程;镉主要对人的肾脏造成影响, 是一种累积性物质, 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将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致命性伤害;汞主要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且会遗传相关病症给后代。
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和生产水平有较大差异, 因此, 很难制订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在现有标准中, 仅统一了玻璃、金属类和陶瓷的相关标准。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现象, 与其混乱的体系和市场关系密切。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限定值及其他国家的限定值如表1所示。
2 检测技术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主要检测方法有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比色法等。
2.1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荧光强度进行分析的。汞和砷元素的原子化温度较低, 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挥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浓度降低。因此, 对于汞、砷而言, 一般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同时, 由于汞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元素, 而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正好可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不仅从根本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 还集成了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 可提高本体的分离性, 从本质上减少外界对本体的干扰。此外, 该方法中使用的仪器构成非常简单, 且操作便捷。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现阶段, 该方法获得了广泛使用, 在检测过程中受到的限制较小, 且检测物品的消耗较少;其缺点为检测效率较低, 每次只能检测和分析单一的重金属, 无法检测多种重金属。此外, 其石墨管的使用期限较短、成本较高, 无法满足长时间使用的要求。
2.3 比色法
比色法是根据检测中生成的物质显色反应分析重金属的, 即根据既定的对比标准确定相应的物质含量。对于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和有色化合物, 以往常选择比色法分析, 即根据其螯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其中, 对于汞、砷形成的螯合物, 可根据其颜色分析。但这样测量的准确性不高, 比如在测定铅形成的螯合物的过程中, 无法排除大多数金属物质沉淀的影响, 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高温点对物质进行快速、高效的扫描。在重金属测定方面,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检测常见的重金属元素, 且与传统的无机分析技术相比, 具有快速、高效、检测结果更准确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受基体的影响较大, 且仪器价格昂贵、后期维护费较高。
3 结束语
对于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一直是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四种方法, 这些技术在现阶段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测量技术、准确性、价格等方面均具备优势, 是相关单位的最佳选择。
摘要:主要分析了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快速、准确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塑料,有害重金属,迁移量,接触材料
参考文献
食品接触产品 篇6
将于2016年9月21日实施的食品国家安全标准GB 31603—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以下简称GB 31603—2015)与现行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操作文件之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于生产企业现场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有所不同,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生产企业更好地执行新标准。
1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法规与标准现状
国内、国际上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安全标准和控制与检验技术,以确保食品安全,而且我国将大部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纳入了生产许可证的发证范围。准入机制的建立,规范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企业,从企业管理、人员构成、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控制以及原辅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控制等多方面来保障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
2 GB 31603—2015和《细则》要求的区别
(1)GB 31603—2015主要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涵盖了原辅材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该规范包括生产企业的厂区环境、厂房硬件条件、相应的生产相关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原辅材料、生产过程的产品安全控制、企业管理机构设置、产品的检验要求、产品追溯和召回、文件管理和记录等12个部分[1],适用于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专项规范,需以此规范为基础。
(2)《细则》的第二部分是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企业实地核查办法,规定了该类产品生产企业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该办法分为: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企业环境与场所要求、生产资源提供、采购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生产安全防护7个部分,共7章25条55个核查内容,分否决和非否决项目,其中生产设施,设备工装,原、辅材料采购,工艺管理,包装标识,安全生产等8项为否决项,如果这8项出现问题,则直接认定生产企业达不到生产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条件。
(3)《细则》是2006年7月颁布实施的,适用于包装、盛放食品或者添加剂的塑料制品和塑料复合制品,已经实施了10年,部分产品标准发生了变化,设备或原辅材料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有变化。GB 31603—2015与细则的内容变化见表1。
3完善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是应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或广泛征求意见,建立相互统一、相互关联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与管理体系;二是加大各方的科研经费投入,完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体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科学研究,尽快使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食品接触产品 篇7
关键词:与食品接触,橡胶制品,提取物,不确定度
本实验根据美国法规FDA 21CFR177.2600 (21CFR CH.I (4-1-07 Edition) ) 《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 对与食品接触的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进行常用模拟液总提取物测试, 测试过程包括正乙烷和水的回流总提取物, 美国FDA法规规定:与水性食品接触的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应符合在回流温度下, 用蒸馏水萃取, 在萃取的最初7 h内, 其每平方英寸的总萃取物不应超过20 mg, 在接下去萃取的2 h内, 每平方英寸的萃取物也不应超过1 mg;与脂肪类食品接触的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 应符合在回流温度下, 用正己烷萃取, 在萃取的最初7 h内, 其每平方英寸的总萃取物不应超过175 mg, 在接下去萃取的2 h内, 每平方英寸的萃取物也不应超过4 mg[1]。因此需要分析方法测试过程中正乙烷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在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 评估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数值。由于实验方法相同, 本实验以测试正乙烷提取物为例, 对重复使用橡胶制品在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 实验步骤
本实验依据《重复使用的橡胶制品》FDA标准21CFR177.2600, 取2份样品加入模拟液正乙烷后在回流温度下萃取, 7 h后将提取液倒入恒重的玻璃蒸发皿里, 蒸发皿在水浴上蒸
干后放到105~110℃的恒温环境烘干, 称量;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模拟液正乙烷在回流温度下萃取, 2 h后将提取液倒入恒重的玻璃蒸发皿里, 蒸发皿在水浴上蒸干后放到105~110℃的恒温环境烘干, 称量。同时做空白试验。回流提取物与提取样品的表面积呈成正比关系, 按经验取20.00 cm2面积的样品进行本实验。
2 不确定度来源的分析
2.1 计算公式[1]
式中:W2———样品蒸发皿烘干后的质量, g
W0———样品蒸发皿的原始质量, g
W1———空白蒸发皿烘干后的质量, g
W空白———空白蒸发皿的原始质量, g
s———提取样品的表面积, cm2
然后换算成每平方英寸毫克的提取物。
2.2 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分析[2]
通过计算公式分析得出, 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平称量的不确定度; (2) 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的不确定度; (3)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定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对样品重复测定10次, 结果见表1。
3.2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
3.2.1 天平称量的不确定度
称量的不确定度由称量W2, W0, W1和W空白的不确定度组成, 其不确定主要来源于天平的不确定度。证书表明其精度为±0.1 mg, 不确定度适用矩形分布[3], 计算得出天平线性分量为
对正乙烷7 h回流提取物含量测定10次, 由表1计算 (W2-W0) - (W1-W空白) 的平均值为0.593 06 g即593.06 mg, 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对正乙烷2 h回流提取物含量测定10次, 由表2计算 (W2-W0) - (W1-W空白) 的平均值为0.015 43 g即15.43 mg, 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3.2.2 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的不确定度[4,5]
该实验中提取样品的表面积s=20.00 cm2, 样品近似为圆形但不完全规则, 实际测量的直径为2.52 cm, 测量钢尺的最小刻度是1 mm, 不确定度为0.5 mm, 通常情况其不确定度符合矩形分布, 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实际测量的直径为5.05 cm, 由于样品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因此面积计算有不确定度, 该实验中在95%置信水平下估计有5%的分量, K为1.96。
面积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通常方式合成:
3.2.3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由表1计算出样品经正乙烷回流7 h后的提取物分别为29.736, 28.997, 29.484, 29.580., 30.108, 29.692, 30.020, 28.940, 29.451, 30.524 mg/cm2, 平均值为29.65 mg/cm2, 即197.7 mg/inch2。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为:
相对标准偏差为:
由表2计算出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正乙烷回流2 h后的提取物分别为0.763, 0.756, 0.768, 0.787, 0.764, 0.786, 0.753, 0.781, 0.788, 0.769 mg/cm2, 平均值为0.77 mg/cm2, 即5.1 mg/inch2。标准偏差计算公式为:
相对标准偏差为:
3.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回流7 h后的提取物:
回流2 h后的提取物:
3.4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被测量的值大约95%可在此区间, 则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ku[5], 即:回流7 h后的提取物U1=2×2.78=5.56 mg/cm2, 即37.1 mg/inch2;回流2 h后的提取物U2=2×0.072=0.144 mg/cm2, 即1.0 mg/inch2。
3.5 测量结果表示
通过以上分析, 此次实验样品经正乙烷回流7 h后的提取物结果可以表示为 (197.7±37.1) mg/inch2;萃取后样品继续加入正乙烷回流2 h后的提取物结果可以表示为 (5.1±1.0) mg/inch2。
4 结论
与食品接触的重复使用橡胶制品最初7 h提取物及接下去萃取2 h提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提取样品表面积测量产生的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FDA.21CFR177.2600 (21CFR CH.I (4-1-07 Edition) ) Rubber articles intended for repeated use[S].350-355.
[2]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S].
[3]楼珏, 黄伙水, 姚金苗.食品用橡胶垫片 (圈) 蒸发残渣的不确定度评估[J].福建分析测试, 2014, 23 (1) :49-51.
[4]李勤, 彭亚锋.对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蒸发残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 (4) :87-89.
【食品接触产品】推荐阅读:
食品接触材料08-24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10-17
电接触的接触电阻研究07-21
直接接触10-20
接触系统10-20
接触测量05-27
接触行为05-31
接触应力07-08
接触水解08-03
接触临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