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

2024-10-17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精选4篇)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 篇1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 篇2

标签的制作

在制作要求上,《通则》5.1条款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应印刷、连接或粘贴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本身或其销售包装上,且不应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或其销售包装分离”。对于销售包装,《通则》3.3条款定义为“以销售为目的,与盛装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一起交给消费者的包装物”。对此应注意食品最小销售包装的问题,以纸杯的销售包装为例,部分生产者在外包装的纸箱上对应有的信息作了详细的印刷标注,但是对于最小独立销售包装的塑料包装袋上的印刷,通常是以塑料袋装为单位,缺失内容较多。因此,除了纸箱包装上的标签以外,塑料包装袋上同样需要按《通则》的规定进行完整而正确的印刷标注或用不干胶标签粘贴标注。

产品名称

在产品名称方面,应标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专用名称,且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当没有名称的标准依据时,则以不误导、不易混淆为基本原则。由于社会生产专业分工不同,多数消费者缺乏从专业角度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过程及性能进行充分了解。对“塑料”、“苯”以及包装上出现的化学物质忌讳莫深。很多生产者便顺应消费者这一心理,在标注产品名称时避开使用可能会产生消费者反感的化学合成材料字眼,而使用英文名称代替中文名称,如用PP代替聚丙烯、用PET代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缺乏对应的中文标识。另外,还有部分生产者为了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在产品名称附近冠以醒目字体或颜色的“无毒”、“婴幼儿可用”等表示,但又无充分依据,存在虚假宣传的可能。

材质及添加剂

《通则》6.5条款规定需要标注主要材质的通用名称,但是对于多个部件构成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分别标注材质。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产品对于主要材质的标注并不完整,尤其是多部件构成的产品。例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不锈钢内胆的保温壶(或杯),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在材质上的说明,通常仅限于缸体材质,即“不锈钢”,但对于瓶塞所用到的材质如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以及密封垫圈所用到的材料如橡胶、硅胶等,常被忽略或未被标注。现在的很多塑料制品并非单一材质,生产者常通过加入添加剂或工艺调整对各材料进行改性,以达到提高产品性能的目的。因此《通则》要求标签必须按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对所使用添加剂进行完整标注。

生产日期

《通则》中6.7.4条款中明确规定:“日期的年代号一般为4位数字,小包装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年代号可为2位数字。月和日为2位数字”。但是很多生产者在标注日期时经常出现月和日使用1位数字的情况。例如生产日期是2015年7月8日的产品,其正确的标注应为2015年07月08日。《通则》中6.7.5条款规定:“生产日期一般按年、月、日的顺序进行标注,若不按此顺序标注应注明日期标注顺序”。很多生产者在标注日期时,常出现经常出现未按照年、月、日顺序进行标注,却又未注明日期标注顺序的情况。例如生产日期是2015年7月8日的产品错误标注为“07/08/2015”,其正确的标注方式应为:“(月/日/年):07/08/2015”或“(日/月/年):08/07/2015”,否则会使消费者在日期识别上产生混淆。

产品执行标准及质量等级

《通则》6.10条款规定,“国内生产并销售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应标注所执行的标准编号”。实际的抽样检验中我们发现,存在部分生产企业错误标注标准标号,突出表现在标注过期或废止标准的问题。以纸杯标准为例,GB/T27590-2011《纸杯》于2012年6月1日已经实施,但是部分纸杯生产企业至今仍在标签上标注执行标准编号为QB2294-2006《纸杯》(已废止),其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以下3个方面:①生产者对质量管控的不重视,标准未及时查新更新;②生产者为了节约成本,仍使用旧版包装印刷,无视标准更新;③监管部门对新标准宣传贯彻不到位。《通则》6.11条款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产品标准已明确规定质量等级的,应标注质量等级”。部分生产者为了提高产品利润,常出现以次充好、虚假标注较高质量等级的情况。

使用说明

《通则》规定“凡国家法律规定和标准明确规定使用条件或超出使用条件将产生较高安全风险的产品,应标注安全警示语或警示图形标志。安全警示语应以“注意:”、“警告:”或“禁止:”等作为引导语,其字体高度不小于3mm”。使用说明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规避错误消费和错误使用所造成的安全风险。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风险,归根结底分为两点:一是存在过量的有毒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体健康;二是错误使用造成毒理和人身伤害风险。因此,生产者在使用说明方面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风险提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二是使用方法、条件、禁忌详细而周全。这样即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也可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科学引导,到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正确指导,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产品标签是其本身的“名片”,更是一份无声的“承诺”。一份完整准确的标签不仅能充分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安全水准和性能特点,引导消费者更为理性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还能起到向产销各环节普及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产品安全知识的作用。因此,逐步规范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标签同样是保障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理应引起以生产者、销售者及监管部门为主的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 篇3

(一)进出口化妆品的经营者或代理人应在报检前90个工作日向进出口化妆品标签受理单位(深圳局化矿处)提出标签审核申请。

(二)申请标签审核时,除填写标签审核申请书外,应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样品。

1、出口化妆品标签审核资料目录;

2、申请单位保证书;

3、化妆品功效成分及相关证明材料、检验方法;

4、产品配方;

5、产企业质量标准;

6、产品在生产国(地区)允许生产及销售的证明文件;

进口产品提供原产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允许销售文件

7、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证批准文号、相关检测报告的,需提供复印件;

8、进口化妆品经销商、进口商、代理商在国内依法登记注册的证明文件;

9、申请出口化妆品标签审核时,提供销往国(地区)对化妆品标签的有关规定或其它相关证明;

10、出口化妆品生产商需提供卫生许可证及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11、标签样张(扫描图片或有效照片)6套;

12、提供完整包装样品共6份;

13、其他有关材料。

(三)所有材料使用A4规格纸张,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所有资料须有中文对照,所有的复印件必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四)申请资料审核合格后,由受理部门送有关部门初审、终审。期间,若所送资料、样品不符要求的,申请单位应按要求更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五)申请单位按规定上缴检测费、审核费。

食品接触材料标签审核 篇4

2013年, 欧美地区的国际调查机构通报了国际上的接触材料案例, 其中, 我国材料出口方面被通报的案例高达29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1%.其中, 食品接触材料方面的通报案例高达159件, 占2013年欧美地区总量的17%, 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 分析、检验和控制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迫在眉睫。

1 有害重金属及其安全迁移量

在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 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锡和汞等。众所周知,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铅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 还会导致成人铅中毒;锡的毒性较强, 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降解的有毒物质, 主要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荷尔蒙的合成过程;镉主要对人的肾脏造成影响, 是一种累积性物质, 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将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致命性伤害;汞主要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且会遗传相关病症给后代。

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和生产水平有较大差异, 因此, 很难制订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在现有标准中, 仅统一了玻璃、金属类和陶瓷的相关标准。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的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现象, 与其混乱的体系和市场关系密切。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限定值及其他国家的限定值如表1所示。

2 检测技术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主要检测方法有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比色法等。

2.1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荧光强度进行分析的。汞和砷元素的原子化温度较低, 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挥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浓度降低。因此, 对于汞、砷而言, 一般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同时, 由于汞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元素, 而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正好可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不仅从根本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 还集成了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 可提高本体的分离性, 从本质上减少外界对本体的干扰。此外, 该方法中使用的仪器构成非常简单, 且操作便捷。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现阶段, 该方法获得了广泛使用, 在检测过程中受到的限制较小, 且检测物品的消耗较少;其缺点为检测效率较低, 每次只能检测和分析单一的重金属, 无法检测多种重金属。此外, 其石墨管的使用期限较短、成本较高, 无法满足长时间使用的要求。

2.3 比色法

比色法是根据检测中生成的物质显色反应分析重金属的, 即根据既定的对比标准确定相应的物质含量。对于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和有色化合物, 以往常选择比色法分析, 即根据其螯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其中, 对于汞、砷形成的螯合物, 可根据其颜色分析。但这样测量的准确性不高, 比如在测定铅形成的螯合物的过程中, 无法排除大多数金属物质沉淀的影响, 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高温点对物质进行快速、高效的扫描。在重金属测定方面,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检测常见的重金属元素, 且与传统的无机分析技术相比, 具有快速、高效、检测结果更准确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受基体的影响较大, 且仪器价格昂贵、后期维护费较高。

3 结束语

对于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一直是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四种方法, 这些技术在现阶段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测量技术、准确性、价格等方面均具备优势, 是相关单位的最佳选择。

摘要:主要分析了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快速、准确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塑料,有害重金属,迁移量,接触材料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远程教育教学计划下一篇:古诗春日(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