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接触

2024-12-04

文化接触(共10篇)

文化接触 篇1

一、引言

商标是商品的象征或标志,是产品显著特征的浓缩,是消费者了解并且购买商品的桥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更多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商标的语言转换,即商标翻译成为必要。商标虽小,译事却大。不规范的商标翻译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认识上的混乱,还会导致他们挑选商品时的困惑,又何谈与强敌竞争。例如:英语商标Royal被翻译为“露伊”和“柔丽雅”两种汉语形式时,所造成的影响不得而知。采取措施在最大限度上规范商标的翻译势在必行,译者有责任承担起这一重任。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为指针,从英、汉语的文字系统和商标的宣传功能阐述商标翻译的方法,即兼顾音意和文化。

二、英、汉语的文字系统决定商标音译的相对性和音意的可行性

1.音译的相对性。从印欧语系到汉藏语系,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字系统截然不同:英语是拼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商标音译时,英语单词的音节经常为汉语的汉字所代替,而这些汉字无论在语音还是在音位上都与英语不尽相同。英语按照音素逐一译为汉语是相当困难的。再者,每个汉字都各有其意,而英语的音节除了词缀外多数没有意义。“Strictly speaking,transliteration of English into Chinese is often incomplete.”(严格说来,英语完全音译为汉语是不可能的),汉语商标音译为英语亦如此。可以说,单纯的音译会造成商标的语义缺失,而对语义增益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望尘莫及。这些商标尽管遵循音译规则,但只是简单拼音拼写,大部分为杜撰单词,基本没有附加意义。此类翻译俯拾皆是:美加静—Maxam(化妆品商标)、百爱神—Baisen(化妆品商标)、百利思—Baris(石英表商标)、科龙—Kelon(空调商标)……

2.音意的可行性。“汉语的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之间的相互组合,足以准确或近似地转写世上所有因素和它们拼成的音节”。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汉字,这就给选择汉字提供了很大的范围。利用汉语富有同音字的特点,译者可以在语义上对原词进行随意摆布,包括忠实的翻译、近似地解释、灵活的再创。事实上,采用音、意兼译方法翻译的商标词硕果累累。例如:Benz—奔驰(轿车商标)、Colgate—高露洁(牙膏商标)、Clarins—娇韵诗(化妆品商标)、Esteellander—雅诗兰黛(化妆品商标)、Nike—耐克(运动鞋商标)、Simmons—席梦思(美国生产床垫的公司)、苏泊尔—Supor(家用电器商标)、托普—Top(软件商标)……

三、商标的宣传功能决定商标翻译的文化性

商标承载着的是商品的信息,具有吸引消费者和宣传产品的功能。商标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承载声音和意义的信息,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而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深深地扎根于精深的文化、地理和人文背景之中。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商标翻译曾出现采用纯音译法,只考虑文字,忽略文化对等,导致商标的外语名称在外国语言文化中作为商标名称的价值贬值,甚至具有不良的文化含义造成贬译。如下面的译例:

芳芳—Fang Fang(化妆品商标)

芳在汉语中的意思是芳香。然而,音译为Fang之后就损坏了原来汉语商标的意义。在英语中,fang是长在诸如蛇、犬、狼等动物身上的尖牙。

译者除了兼顾音、意的结合,还要全面考虑两种不同语言群体的心理及语言的文化特征,即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音意、文化兼顾而有之的商标成功译例不胜枚举:

(1)Dove—多芬(洗发水商标)。Dove是鸽子家族的一员。人们经常视白鸽为和平的象征。当Dove被音译为“多芬”时,意为这种洗发水芬香浓郁。同时,这两个汉字使中国消费者联想到用这种洗发水洗过的头发所散发出的淡雅幽香。

(2)Bausch and Lomb—博士伦(隐形眼镜商标)。汉语中,博士是有学问的人。音译为汉语的商标迎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戴上这种眼镜的人是学者文人。如果想成为学者,走进知识界,你最好购买配戴这种隐形眼镜。

(3)Contac Continuous Action—康泰克(药物商标)。这个商标只有第一个英语单词被音译为汉字。“康”为健康,“泰”为安全,而“克”为战胜。三个汉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此药物能够帮助病人战胜疾病,使病体康复并且健康起来。

四、结论

商标翻译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注意音、意兼译,即结合在拼音文字(英语)和表意文字(汉语)之间进行的互译。再者,音意结合的同时,文化的渗透同等重要。笔者认为,单纯采用某一译法,均不能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商标策略和价值。商标的意译即商标的语用意义能为目标语的顾客接受时,不仅要考虑其在语音上的价值,还要注意商标在目标市场的文化联想意义,要具有文化渗透性。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途径,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绝妙商标译名。

摘要:商标是商品的象征或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商标的翻译更加标准与规范。本文从英汉语言的特点及商标的宣传功能提出商标翻译时音意、文化相结合的主张,真正发挥商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商标,音意,文化

文化接触 篇2

--------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一本动物小说集。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与兔、虎、野猪、犬、豺、豹、棕熊等动物亲密接触的故事。将一个个关于亲情、勇敢、智慧的故事娓娓道来,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本书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一篇叫《朋友大白兔》的故事。文中的大白兔名叫“汤圆”,十分依赖小主人,如:小主人写作业时,汤圆跳到书桌上,安静的看着小主人,从不出声;每天7:00整,汤圆就跳到小主人床的旁边,拍打着地板,催小主人起床······但最后,为了保护小主人,与一条染上狂犬病狼狗搏斗。最终,那条狼狗被汤圆扯开了喉咙,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而汤圆则染上了狂犬病,虽然对小主人依依不舍,但为了不拖累大家,毫不犹豫,坚决果断的跳进了火炉里,将自己烧成了灰烬······

读完了这本书,我泪流满面,差点没嚎啕大哭,真是感 人呀!现在想起来,还有一股悲伤涌上心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还说不出什么滋味呢!

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亲密接触 篇3

——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 丁学良

设置背景: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引擎

文化产业是一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本质就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因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日本经济学家则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其GDP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4年1月,在压缩、整顿、合并现有本科专业的大背景下,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教育部破例在全国高校中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成为首批招生的高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5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专业学习:打造金刚不坏之身

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通过多层面一体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文化资源观、策划管理文化产业的实际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利用网络从事文化管理乃至产业开发的能力。

课程设置: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为:

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管理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文化产业概论、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人力资源学等。

学科实力:少年老成人气旺

山东大学: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有一个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博士点和硕士点,一个本科专业,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从2004年至2009年招收和培养“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共计26人。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 20 余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0%以上,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分别招收文化经济研究、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等方向的研究生),副教授7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博士后研究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等12项。

中国海洋大学: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在文学院城市文化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9人,博士在读2人。近年来,该系承担了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数十项课题。

中国传媒大学: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分制片管理和文化经纪两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文化经纪人才,为传媒文化产业塑造品牌、开发品牌价值。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李怀亮、周鸿铎等多名文化产业领域知名专家。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就业形势:供不应求的复合型人才

2008年才产生第一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供不应求的就业趋势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就加大了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促使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我国已经公布的数字来看,2004年,我国的文化消费量是6410亿元,2005年7050亿元,2006年7760亿元,2020年可能达到29460亿元。但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规模较小,在目前还不是我国出口依赖型产业,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小。根据2009年《文化蓝皮书》提供的资料,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仅2.75%,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5%左右,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文化产业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人才的短缺也使得不少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招贤纳士,“预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包括文化产业类如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会展、广告传播等部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也有较大的需求,也可到其他类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却并不专门培养上述某个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而是培养上述行业中共需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就文化产业的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要有纵贯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还要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这是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都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而从目前的社会需求看,恰恰是这类“复合型”的人才最为急需。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毕业生,也就拿到了未来工作的“通行证”。

开设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江汉大学、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文化接触 篇4

一、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问题包括:(1)是否有网购经历、(2)不参与网购的原因、(3)在网购时最关心的问题、(4)网络购物频率、(5)消费金额、(6)常去的购物网站、(7)网购的商品以及(8)有无失败的网购经历等共计8个方面。其中以性别、年级、专业和族别作为反映学生网络文化接触差异的4个属性。

问卷设两个观察点,一是看网络购物的态度,二是网络购物的行为表现。对持排斥网络购物者设计了原因调查子问题;对持接受网络购物者则从购物频率、消费金额、常去网站、购买商品、网店偏好和信息渠道等6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题。

150份(占该院学生的10%)问卷按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和族别随机抽取学生发放,并现场回收(148份),回收率98.7%。不过样本选取存在不够均衡的情况,例如在样本的年级结构中大一与大四样本量相对偏少;样本的专业结构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审计专业样本量比其它专业偏多。这是样本选取的不足,在此加以指出。

二、数据整理分析

1. 调查对象构成。

调查对象的构成属性包括四方面,即性别构成、族别构成、年级构成和专业构成,样本选取结果:

(1)性别构成:抽取男生59个占被调查总数的40%,女生89个占被调查总数的60%。

(2)族别构成:抽取汉族学生117个占被调查总数的79%,少数民族学生31个占被调查总数的21%。

(3)年级构成:抽取大一年级学生20人占13%,大二年级学生56人占38%,大三年级学生44人占30%,大四年级学生28人占19%。

(4)专业构成:该学院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抽取金融专业问卷20人占1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人占13%、审计专业43人占29%、物流管理专业24人占16%、统计专业18人占12%、电子商务专业24人占16%。

2.“网络购物经历”数据统计分析。

网络购物经历是问卷采集的基础数据,初步反映被调查者接触网络文化的差异及其网络购物态度。统计显示85人(占57%)有网购经历,63人(占43%)无网购经历。可见该校学生关注网购较为普遍,但是从性别、民族、年级和专业分类统计的数据中折射出学生接触网络文化的差异,反映出网络文化接触与网购态度的正相关性。

(1)性别差异。按性别统计,男生42人有购物经历(占男生的72%),女生则有43人(占女生的48%)。男生网购比例明显比女生高。原因是显见的,通常男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均高于女生,也更喜欢冒险和追求新事物,网络应用技能也普遍较强。

(2)族别差异。少数民族学生31人(均来自审计学专业)有网购经历者13人,达42%,明显低于57%的平均水平。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拥有电脑数相对较少,汉语水平相对较弱,审计专业学习对电子商务接触较少。

(3)年级差异。从年级构成看(参见下表1),大一20人、大二56人、大三43人、大四28人。大三有网购经历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大四64%,可见校龄对网络购物的影响较显著,也表明大学环境对提升学生网络文化接触率影响很大。大一入校时间短,多数学生反映还未办理网银业务,接触网络购物的机会相对少。而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网购频率会减小。

(4)专业差异。抽取金融专业20人、人资19人、审计43人(汉族)、物流24人、电商24人、统计18人(参见下表2)。网购比例最高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参与率100%;90%金融专业学生有网购,经调查该专业设有网银课程;物流专业71%有网购,经调查物流与电子商务专业同属一个系。数据显示其它三专业学生对网购偏好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专业有网购的学生比例为42%,审计专业为30%,统计专业仅有28%,远低于57%的平均水平。显然不同专业背景的电子商务文化接触差异比较明显,对网购行为影响显著。

三、网络购物行为分析

1. 网络购物态度

(1)无网络购物行为的原因。问卷中“未参加网购的原因?”为多项选择,设有“不想参加”,“未办网银”,“不方便”,“感觉不安全”和“其他原因”5个选项,问卷统计见下表3。

63名未曾参加过网购学生中11人不想参加,占未参加者的17.5%;因未办网银而无网购的有39人,占61.9%,比例较高;认为网购不方便而未尝试的有21人,比例达33%;29人担心不安全,占46%;有17人选择了其它原因,占27%。可见网银普及率能够反映出学生接触电子商务的深度,是影响网购决策的关键一步。

(2)网络购物时最关心的问题。问卷关于网络购物时最关心的问题涉及商品质量、交易安全、价格、售后服务、发货速度等。关心商品质量的学生有66%,关心交易安全的有19%,而关心价格、售后服务和发货速度合计有15%。可见大学生在选择网络购物时对交易安全和商品质量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折射出对电子商务接触深度不同,特别是对网络购物的认识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对交易安全与商品质量的疑虑较重,成为网购的主要心理障碍。

2. 网络购物习惯

(1)网络购物的频率。问卷关于网络购物的频率设有4个选项,即从不购物、3次以下、3-5次和5次以上。统计每月网络购物3次以下的学生有71人,占到48%;每月网购3-5次的学生有9人,占6%;每月购物5次以上的学生只有3%。在校生受经济能力限制,网购频率多在每月3次以下,说明该校学生网购活动比较合乎理性。

(2)网络购物消费的金额。网购消费金额分0-50元,50-100元,100-200元及20元以上四个层次。统计有20人消费金额在0-50元,占有购物经历学生的24%;在50-100元之间的有36人,占42%;100-200元之间的有21人,占25%;消费在200元以上的只有8人,占9%。虽然大学生的收入比较低,但是他们的消费比较理性,不仅关注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对知名度高、信用良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而对没有网购经历的学生,他们预期今后可能网购消费的金额在0-50元的有15人,占24%;50-100元的有22人,占35%;100-200元之间的有21人,占33%,最后一项反高于有购物经历学生的比例。学生网络购物频率与价格显然主要取决于需求与消费能力。

(3)最常去的购物网站。对最常去的购物网站,问卷设计有淘宝网、京东、卓越、百度有啊、拍拍以及其他购物网站供选择。83%的学生选择常去淘宝网,其次是京东。大部分学生会通过在多个网站进行商品比较来选择购物网站,选择的主要原因是知名度高和信用良好。比如淘宝网和京东网气和信誉度高,商品种类齐全和价格更为低廉。多数人对拍拍网和百度有啊了解较少,所以选择的学生较少。可见即使已习惯于网购的学生,对网站接触频率和信息了解程度都会影响其对购物网站的选择。显然,对购物网站的接触经验也会较大地影响学生的选择。

(4)网络购物的主要商品。调查显示,该校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有服装鞋帽、书刊、数码音像制品等,其中服饰占76%,书籍占48%,数码产品和饰品分别占32%和25%。(参见表4)

这些商品体现了大学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特点。比如学生对书籍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大,网购图书方便快捷,价格更实惠,质量风险小。网上购买服装则价格便宜,款式信息丰富,可选择余地大。购买化妆品的学生比例最小,主要是对质量要求高顾虑多,若出现质量问题,其经济损失或人身损伤较大。男生对文体用品、数码产品和虚拟产品的网购比例均高于女生,显示了男生的消费偏好,特别是对虚拟产品和数码产品的喜好。而网购书籍、饰品和化妆品方面,女生的比例高。可见由性别导致的需求偏好对学生网购产品选择的差异影响显著,进一步看与学生对网上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内在关系

(5)选择网店的影响因素。问卷关于选择网店的影响因素设置了包邮、支付宝、店铺装潢、折扣、信誉等级、快递方式6个选项。在回答哪些因素会影响对网店的选择时,有56%的学生选包邮,显然新疆离内地远寄费高,所以包邮成为学生青睐某个网店的重要因素。信用等级也是学生最在意的因素,因此顾客对网上产品的口碑效应非常显著。另外在意折扣的学生有49%,在意支付方式的有43%,对快递方式和店铺装潢在意的分别是26%和8%,对学生选择网站的影响相对较小,参见下表5。

(6)对网站信息的获取渠道。关于对网站信息的获取渠道问题,问卷设置了论坛、好友推荐、电视杂志、随意发现和其它渠道5个选项,参见下表6。回答好友推荐的有105人,占71%,而好友主要来自校内外同学,反映出高校学生网购消费有比较显著的趋同心理,网购信息和兴趣受室友、班友、网友和老乡等的影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有50%的学生表示选择网站时很随意,没有特定的判断依据,这也是学生网上生活的一大特点。通过论坛日志和电视杂志了解到某家网店的分别占29%和28%。该问题反映了信息媒介和网络文化传播机制对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和购物行为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综述所述,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和专业的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相同的校园内,但在网络文化接触方面却处于相对分割的时空域内,因此在网购认知、心理顾虑、购物信息、兴趣偏好、时尚需求和群体影响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有纵向的年级时间差异也有横向的专业空间差异。比如不同专业学生对网络购物接触和理解程度的差异,影响到网购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文化等障碍受到的阻隔最大。随着年级增长,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纵向的时间差异会缩小,但横向的专业差异仍然较显著存在。

调查显示,学校里的专业教育对网购认知、心理顾虑和购物信息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例如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专业,均有关于网络购物方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因此学生网购认知的深度、排除心理顾虑的能力和获取购物信息的广度表现出较强的知识理性,因而有更加活跃的网购行为。另外就是专业老师的网购实践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和鼓励作用。总体来看学生网络购物与大学生活特点密切相关,除了实用之外更体现了网络时尚文化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和民族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网络文化接触差异,影响到其网络购物态度和行为选择。其影响表现为网购认知、心理顾虑、购物信息、兴趣偏好、时尚需求和群体性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学生,网络购物

参考文献

[1]张峰林,陈彬.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3,(4):98.

[2]李季,涂平.大学生采用网络购物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科学,2005,(1):91~99.

语言接触1 篇5

语言接触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语意或等等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语言接触大致有以下几种大的情况: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2.语言的融合。而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又可以分为借词和语言规则的借用两种情况。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的形式,如:洋泾浜,混合语(例子:克里奥尔语),国际辅助语。

汉族自古和其他民族交往,从外族语借入词语。有些词一直流传下来,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不觉察到它们是借词了。例如“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借词在汉语的词汇中比重不大,而在英语中却占很大的数量,大约占词语总数的一半,其中借自法语的词又占大多数。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王威廉在海斯汀之役中击溃了英吉利军队,在英国建立了王朝,法语成了国家、宫廷、教会的语言。在这一时期,法语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语从法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例如,state(国家),people(人民)。

有时候,在吸收外来成分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采用音译加意译的办法。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这种类型的借词。例如: 这些词里的“酒”“车”“片”“绒”“机”“狗”等成分,其实是有关事物所属的类名,给前面的成分作了注解

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成为[paii],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变成“店铺”的意义。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板生”,简称“板”,现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地名如“麻花板”“库库板”等之中的“板”,就是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词语的这种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例如汉语借自俄语的“喀秋莎”中的“莎”,是俄语катюша的ша的对音,“ш”的音值是[∫],汉语中没有这个音,于是就用相近的[s]去代替。汉语的“茶”“菽”两个词自从借入俄语以后,到现在已变成чай,соя,它们不但在语音上有了俄罗斯风味,语法上也归人一定的性,并且像别的名词一样有格的变化。但是,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借入语言的系统而出现音位、音节构造、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斯大林指出:“在融合的时候,通常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 失去自己的本质而逐渐死亡。”

二、融合的原因

两个或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当然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社会,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显然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我们把前一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把后一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在我国的历史中,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都有不少的例子。就总的趋势看,隋唐以前,以自愿融合占优势,而在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大一些。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在旧中国,人们往往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洋泾浜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做洋泾浜的河流(早已填没)和黄浦江的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和当地的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官方的通译使用标准语),于是“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来自洋泾浜英语的词像“康白渡”(comprador,买办),“拉司卡”(last car,末班车,转 指最后一个),“何洛山姆”(all same,全部),“温淘箩”(onedollar,一块大洋)等等,曾经在解放前流行于上海,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上海”大概还有印象。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可是国外语言学界对中国的“洋泾浜”发生了兴趣,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in。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作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夹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了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它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仿佛在语言上达成一种协议,产生了一种大家能够接受的交际工具。所以“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中外交往都用标准语进行,洋泾浜英语失去交际工具的作用,不再被人们使用。在过去,这种语言是在中外人民的交往中随处形成的,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我们根据前人的零散记载介绍它的一些特点。

语音方面,往往用I代替r,比方room说成loom,all right说成all light。以辅音收尾的词被加上元音,如make变成makee,much变成muchee。汉语不少方言没有/r/,只有/ I /,汉语的音节很少用辅音收尾,这些发音特点反映 了汉语音系的影响。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Chin-chin(招呼,邀请,请求,尊重)和chow chow(吃,食物)是两个常用的中国来源的词。

“洋泾浜”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十七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发展的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

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特点: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或者作为特殊语言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或者在那里落户生根。在这个过程中,它必定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结果在基本保持原有素质的条件下使自己增加一种变体。

克雷奥耳的特点是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

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语式的混合语。川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是汉、藏、嘉戎、羌、回等民族的杂居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相互往来而采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而汉族的干部、工人、教师等为了让兄弟民族居民听懂自己的话,也跟着学习这种土汉语,自编自创,推波助澜,促进了这种土汉语的发展。据调查,阿坝地区的土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都有“似汉非汉”的混合语特点。汉语的声调由于受到当地没有声调的藏、嘉戎等语言的干扰而在土汉语中消失了。例如,“老师”可以说成“老四”。

三、国际辅助语

随着航海事业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人们自然地产生一种理想,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国际辅助语,作为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工具。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从十七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出现过几百种,由于深奥难学,或者矫揉造作,都没有获得成功,多数方案甚至只是设计者抽屉里的东西。

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实词有划一的形态:名词收-O,动词(不定式)收-i,形容词收-a,副词收-e。名词有单/复数和主/宾格的变化,复数的标志是-i,宾格的标志是-n;形容词必须和所修饰的名词同数同格,保持一致。动词有时的变化(现在时-as过去时-is,未来时-os)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整个方案备有词典、语法和范文。

世界语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它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它简单易学,懂得欧洲语言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方下面两个句于,大家不难猜测是什么意思:Ni(我们)estas studentoj de la Pekina universitato.Ni lernas Esperanton.世界语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各国都有爱好者用它来互相交往,举行国际大会,翻译出版各种译著。现在,各国的爱好者有几百万人。我国也有世界语爱好者的组织,并出版了 刊物和读物。

电接触的接触电阻研究 篇6

电连接是电力电子设备与系统中必不可少且大量存在的环节,而电接触是电连接的核心。电连接可分为强电(电力)连接和弱电(电子)连接。强电连接的主要功能是传输能量,其中电弧与热效应问题是影响连接寿命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弱电连接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号,对这一类连接的故障或电连接可靠性问题,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

电连接的质量与水平对设备与系统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电接触学属于交叉学科。它将物理、机械、电学、材料、化学、环境等多个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于电连接可靠性问题,形成了电接触理论。电接触是电子、通信、控制、电力系统中存在着的普遍现象。现代系统的元件之间、整机甚至系统之间都需要电气连接,如果接触点发生故障,则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由此引出了电接触的稳定性、寿命等与可靠性相关的研究内容。而接触电阻是电连接的一个基本、重要的参数。这一参数与电接触的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工作环境都有密切关系。由此,由接触电阻引起的电连接可靠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 接触电阻的影响因素

应用中一般希望得到低而稳定的接触电阻,以保证电接触工作的可靠性。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主要有导体材料性质、接触形式、接触压力、温度、腐蚀、频率等。

2.1 材料性质

用于电接触领域的金属材料范围很广。按使用范围分类时,铜、铝以及铜、铝合金在大电流(强电)接触领域使用最多,而贵金属材料及其合金则大多应用在小电流(弱电)接触领域。纯贵金属主要用作镀层材料。

构成电接触的金属材料性质直接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这些性质主要有材料的电阻率ρ、材料的硬度H等。

每个导电斑点表现的收缩电阻与ρ成正比。接触面上导电斑点的数目则由材料的接触硬度决定。

根据对材料接触硬度H的定义,接触面上微小接触面积与接触压力F之间有如下关系:

F=ξHπa 2

式中,ξ为小于1的常数;a为微小接触面的半径。

2.2 接触形式

电接触按接触形式可概括为三类:点接触、线接触和面接触。

接触形式对收缩电阻Rs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接触点的数目上。一般而言,面接触的接触点数n最多,收缩电阻Rs=ρ/2na最小。点接触的接触点数n最少,收缩电阻应最大。线接触介于二者之间。

接触形式对膜电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每个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压力,如果触头上外加压力为F,接触点数为n,则每个接触点上的压力F1=F/n,由此可见,每个接触点上的压力F1与接触形式有关。一般认为点接触的接触点数n最少。在触头外加压力F相同的条件下,点接触形式下每个接触点所承受的压力最大,也就是最容易破坏接触表面的表面膜,从而使膜电阻Rb减小。反之,面接触的接触点数n最多,排除和破坏表面膜的能力小,膜电阻Rb就增大。线接触介于两者之间。此外,接触形式对接触电阻的影响还与接触压力的大小有关。当接触压力较小时,面接触的接触电阻不一定比点接触或线接触的接触电阻小。表1的数据可说明这一点。

2.3 接触压力

由表1可以看出,接触压力F对接触电阻Rj有重要影响,没有足够的压力,只靠加大接触面的外形尺寸,并不能使接触电阻有明显的下降。

当增大接触压力F,材料受压超过弹性变形的极限,就会产生塑性形变,这时接触面增加,接触点也增加,Rs=ρ/2na减小。同时增大接触压力可以压碎金属表面的薄膜,使膜电阻下降。所以增大接触压力,可以使接触电阻减小。

2.4 温度

接触点温度升高后,金属的电阻率增大,但材料的硬度有所降低,使有效接触面积增大,接触点增加。前者使Rs增大,后者使Rs减小。二者相互补偿,所以接触电阻变化甚微。但是,如果接触处通过的电流超过短路电流Ie时,温度会急剧升高,使接触面氧化,加剧氧化膜的生长、变厚,使膜电阻Rb增大,导致发热更甚,形成恶性循环。为了使接触电阻保持稳定,电接触的长期工作允许温度规定得很低。

2.5 腐蚀

电接触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电接触产生影响。其中腐蚀会严重影响电接触的接触电阻,从而影响电接触的可靠性。影响电接触可靠性的腐蚀或污染形式可分为三种:孔隙腐蚀、蠕变腐蚀和失泽。

孔隙腐蚀是指空气污染物和基体金属之间通过镀层表面的孔隙和其他薄弱环节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反应形成的绝缘膜和腐蚀产物会导致接触不稳定、加速摩擦、接触电阻增加等现象,最终导致电接触失效。

铜等基体金属与金等贵金属镀层粘接后会发生蠕变腐蚀反应。该反应过程的特点是在金镀层表面明显分布有基体材料的蠕变腐蚀产物。

有些金属生成硫化物的趋势超过生成氧化物的趋势,靠近镀层附近的气态含硫类物质会在这些金属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扩散现象,从而导致金属失泽,失泽也会对电接触的可靠性产生影响。Abbott、Antler以及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就失泽现象对电连接器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2.6 信号频率

当接触点通以交流电时,由于存在集肤效应,电流仅流经导体的表面,在高频情况下更为明显。集肤深度δ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ρ为导体电阻率;f为交流激励的频率;μ0为真空磁导率。

图1为两个具有相同半径圆柱和相同的球形顶端构成的导体的接触情况。

假定由于集肤效应,有效电流仅在穿透深度限定的薄层外壳流过,并且假定其值小于接触斑点的半径,Malucci给出了计算由于集肤效应而导致的附加电阻的公式:

式中,ρ为导体电阻率;δ为集肤深度;a为两导体接触处圆柱最小半径;B0为接触圆柱最大半径。

3 接触电阻模型的研究进展

3.1 霍姆电接触模型[4]

霍姆(Holm)提出,总接触电阻应是所有实际接触点电阻的并联值(称为自身电阻)与因相互影响而造成的电阻值(称为相互电阻)相串联,即:

式中,Rj为总接触电阻,α称为相互电阻的霍姆半径或点集半径。

后来,S.Timoshenko等[5]通过对某一密集点群作繁荣估算得出结果与Holm公式基本一致。

3.2 格林伍德电接触模型[6]

1966年格林伍德(Greenwood)在假定电流是通过接触点圆之间的接触来导电的模型下给出了计算接触电阻的公式:

式中,ρ为电阻率,ai为第i个点圆的半径,dij为第i个点圆与第j个点圆之间的距离,Rpar和Rint分别为所有独立点圆的并联电阻和考虑每个点圆之间相互影响的电阻值。若假定所有点圆的大小都相同,则上式可近似为:

2001年Lionel Boyer[7]对格林伍德给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广,通过增加一形状因数S(N),使得格林伍德给出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其他形状导电斑点的接触电阻。其中方形形状因数与Nakamura的0.868非常接近。三角形的形状因数而在Nakamura的文献中。

3.3 考虑表面膜的电接触

电接触表面上,由于种种原因覆盖着一层导电性很差的物质,例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灰尘、污物或夹在接触面间的油膜、水膜等。一般来说,电接触表面氧化膜居多,而氧化膜多半是半导体,电阻率很高。氧化膜使接触电阻大大增加。接触表面导电膜层的存在,对导电斑点收缩电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这主要取决于膜和基底材料电阻率间的关系。膜的存在还可以改变接触表面的硬度,并通过改变接触表面的变形方式影响接触电阻。

当接触表面膜层很薄(厚度约为),膜层电场强度低于108~109 V/m时,由薛定谔方程可知膜的隧道电阻率为:

式中,U为接触面之间的电压;J为流过膜的电流密度。则电子穿过半径为a的斑点表面所遇到的膜电阻为:

如果接触面内有n个导电斑点,平均半径为ap,则总膜电阻为。

4 工程上接触电阻的计算

接触电阻Rj由两部分组成,其值为收缩电阻和表面膜电阻之和,即Rj=Rs+Rb。但由于计算导电斑点数n和平均半径ap非常困难,所以工程上常用以下经验公式计算接触电阻:

式中,Rj为接触电阻,mΨ;F为接触压力,N;m为与接触形式、压力范围和实际接触点的数目等因素有关的指数(实验证明,在压力不太大的范围内,对于点接触取m=0.5,线接触取m=0.5~0.8(一般取m=0.7),面接触取m=1);kj为与接触材料、表面状况等有关的系数,其值由实验确定,见表2。

必须指出,此公式的局限性很大,不能概括各种因素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应用中还常采用测量接触电压的方法来实测接触电阻值。

图2是接触电阻的测量电路图,图中Rj代表电连接器的接触电阻,Vm代表测量的电接触电压,Vin为电源电压,接触电阻可按下式计算:

5 结束语

考虑到电机工程和电子学中高频的应用日益重要,频率对接触电阻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多点接触的情况。另外随着频率的提高,仅用接触电阻这一个参数很难很好地描述电接触模型,这时就需要研究电接触的阻抗模型,包括接触电容和电感,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纳米级的接触随着纳米级尺寸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相关电接触问题的研究变得更迫切且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加)布朗诺维克,(白俄)康奇兹,(俄罗斯)米西金著,许良军等译.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郭凤仪,陈忠华.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技术[M].北京:电力出版社,2008.

[3]Malucci R D.High Frequency Considerations for Multi-Point Contact Interfaces[J].Proceeding of the Forty_FifthIEEE Hol 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2001.

[4]Hol m R.Electrical Contacts[M].New York:Springer,1979.

[5]Ti moshenko S,Goodier J N.Theory of Elasticity[M].New York:Mc_Graw Hill,1951.

[6]Greenwood J A.Constriction Resistance and the Real Areaof Contact[J].Brit.J.Appl.Phys.,1966,17:1621-1632.

[7]Lionel Boyer.Contact Resistance Calculations:Generaliza_tions of Greenwood’s Formula Including Interface Fil m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ingTechnologies,2001,24(1):50-59.

文化接触 篇7

齿轮接触强度是齿轮设计中的重要设计量,其大小直接影响到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寿命。通常齿轮强度理论为Hertz弹性接触理论[1],由于Hertz理论成熟,计算过程简单,因此仍用于齿轮的接触强度分析。目前,也有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齿轮接触应力计算[2],分析齿轮的接触强度,因其分析结果直观、可视性好,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齿轮的接触应力计算。

由于Hertz弹性接触理论不能分析同曲率内接触时的接触应力而有限元方法相对比较繁琐[3],故文献[3]给出了一种新的齿轮接触应力计算方法——基于分形理论的齿轮接触应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本文应用该方法进行齿轮接触强度分析,讨论影响齿轮接触强度的参数,并通过讨论这些参数得出提高接触强度的方法,从而改善齿轮的接触质量,增加齿轮的承载能力,延长齿轮的寿命。

1 基于分形接触模型的齿轮接触强度理论

1.1 分形接触模型

由文献[3]知,分形接触模型是齿轮接触应力计算的重要理论。从分形接触模型中可得到齿轮接触面的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为便于分析,下面列述分形接触模型的公式。

Ac为单个微突体由弹性变形变化到塑性变形的临界面积[4,5],Al为最大接触点的面积。分形接触模型表述了齿轮接触面的接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分下述两种情况[6,7,8]进行描述。

(1)当Al≥Ac,接触点处于弹塑性接触,此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分形维数D≠1.5,则有

式中,P′*G为齿轮接触面间的量纲一载荷,N;A′a为曲面接触的名义接触面积,mm2;A′*r为曲面接触时的量纲一真实接触面积,mm2;λ0G为齿轮表面接触系数,“+”为外啮合,“-”为内啮合;B为两圆柱体有效接触长度,mm;E为综合弹性模量,MPa;μ1、μ2分别为齿轮1、齿轮2的泊松比;E1、E2分别为齿轮1、齿轮2的弹性模量;R1、R2为两齿面接触处的曲率半径;C2为常数,其值为0.5;Xh为综合曲率系数,“+”为外啮合,“-”为内啮合;P*1(A′*r)为将A′*r代入后的量纲一载荷;G*为量纲一粗糙度幅值参数;ϕ为齿轮材料的特性参数,ϕ=σy/E;σy为较软齿轮材料的屈服强度;K为齿轮硬度H与屈服强度σy的相关系数(H=K σy);g1(D)、g2(D)为与分形维数有关的函数。

②分形维数D=1.5,则有

ΡG*=(Ρ2*(Ar*)AaE/λ0G)11+C2XhAaE (5)

Ρ2*(Ar*)=πG*1/2(Ar*3)3/4ln[Ar*3Ac*]+3Κφ4(Ar*3)3/4Ac*/4(6)

(2)当Al<Ac,接触点都处于塑性接触,此时有

P′*G=KϕA′*r (7)

式(1)~ 式(7)为两齿轮接触应力计算的分形接触模型。

1.2 基于分形接触模型的齿轮接触应力计算

由文献[3]知,应用分形接触模型进行齿轮接触应力计算通常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建立齿轮接触应力计算的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建立分形接触模型,可建立接触面的接触力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为求解接触强度提供理论公式。

(2)针对具体接触表面的性质,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在分形接触模型中,以下几个参数对其有重要影响:分形维数D、粗糙度幅值参数 G*、材料的特性参数ϕ。

(3)代入模型,进行接触应力的求解。当确定齿轮表面接触系数、接触体间的法向载荷F、分形维数D、粗糙度幅值参数G*和材料的特性参数ϕ后,即可通过分形接触模型计算出实际接触面积Ar,然后利用公式σ=F/Ar计算出接触应力。

2 影响齿轮接触强度的相关参数分析

由上述分析知,应用分形接触模型进行齿轮接触应力计算时,粗糙度幅值参数G*、材料的特性参数ϕ、分形维数D和表面粗糙度Ra对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下面研究这些参数对齿轮接触应力的影响,为减小齿轮接触应力、增加齿轮接触强度提供依据。

2.1 粗糙度幅值参数G*对接触强度的影响

由文献[5,9,10,11]知,G*主要反映材料的表面性质。由图1可得,减小G*能提高弹性接触面积占真实接触面积的比例,可改善表面接触性质,从而提高齿轮接触强度。

(D=1.54,φ=2.67×10-3,z1=83,z2=25)下移接触应力增大但从图中看出增大

2.2 材料的特性参数ϕ对接触强度的影响

从图2a中可看出,增大ϕ会使A′*r-P′*G曲线下移,接触应力增大。但从图2b中看出,ϕ增大同时使弹性面积增加,表面接触性质改善。另外,从公式ϕ=σy/E中可看出,增大σy,即增大较软材料的屈服强度σy,可提高接触对的整体接触承载能力[12]。由此可见,增大材料的特性参数ϕ有利于提高齿轮接触强度。

(D=1.5,G*=10-10,z1=83,z2=25)

2.3 分形维数D对接触强度的影响

从图3中可看出,分形维数D与齿轮接触应力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最佳值。因此,为了使齿轮接触强度最高,需根据齿轮实际的载荷和工况,求解出最优的分形维数D

(φ=2.67×10-3,G*=10-10,z1=83,z2=25)

2.4 表面粗糙度Ra对接触强度的影响

为了得到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强度的影响,取3个不同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μm、1.6μm和12.5μm)的齿轮接触对,应用上述分形模型,可得到其载荷与面积的关系,以及弹性变形下的真实接触面积,如图4所示。

由图4a可见,随着表面粗糙度的降低,真实接触面积增加,遵循该趋势可得:降低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改善接触状态。但从图4b来看,真实面积中发生弹性变形的真实接触面积(增加弹性变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接触强度)并不是和表面粗糙度成线性关系的,只有取一定的表面粗糙度时,才能使发生弹性变形的真实面积最大。弹性变形的真实面积越大,则接触应力越小,接触条件越好。关于这一点,在以前的Hertz弹性接触理论或有限元理论运用过程中是得不到的。之所以在分形模型中能体现其影响,其原因在于分形理论的研究是从接触体的微观形态出发的,而常用的接触理论从接触体的宏观特性出发计算接触应力。

(φ=2.67×10-3,G*=10-6,z1=83,z2=25)

为了进一步说明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强度的影响,图5给出了当粗糙度在0.01~12.5μm之间变化时,一对渐开线齿轮的接触应力大小的变化情况。齿轮相关条件如下:小齿轮齿数z1=25,大齿数齿数z2=83,其余参数相同,分别为:驱动力矩为9.5×104N·mm;模数m=2mm,压力角α=20°,齿宽B=17mm,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μ=0.3;变位系数为0;齿轮为6级精度。

(φ=2.67×10-3,G*=10-6,z1=83,z2=25)

由图5可见,接触应力并不是随着表面粗糙度Ra的降低而一直减小,而是:当表面粗糙度很小时,接触应力很高;随着表面粗糙度增大,接触应力减小;当表面粗糙度为一定值(约为0.36μm)时,接触应力达到最小值;随着表面粗糙度继续增大,接触应力逐渐增大。同时,当表面粗糙度很小或者很大时,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不大。

由此可见,在设计齿轮表面粗糙度时,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根据实际的接触情况,选择一个最佳的表面粗糙度值,才能使接触应力最小,从而使齿轮接触状态最优。

上述结论可解释如下:当表面粗糙度很小时,表面轮廓非常光滑,两接触体的接触可认为是点与点的接触,接触面积很小,所以接触应力较高。随着表面粗糙度的提高,表面轮廓变得有些粗糙,两接触体间的接触可认为是多微凸体间的接触,两者互相融合,接触面积增加,从而使接触应力减小,并在表面粗糙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两接触体融合得最好,此时的接触应力最小。随着表面粗糙度继续增大,表面轮廓的不平程度增加,两接触体融合情况变差,因此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增大。之后,随着表面粗糙度继续增大,表面轮廓变得非常粗糙,因此接触状态越来越差,接触应力越来越大。但当表面粗糙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其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变化不大。

上述分析说明: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强度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齿轮分形接触模型正确。

3 结论

(1)在应用分形接触模型进行齿轮接触应力计算时,粗糙度幅值参数G*、材料的特性参数ϕ、分形维数D和表面粗糙度Ra这4个参数对结果有重要影响。

(2)减小粗糙度幅值参数G*、增大材料的特性参数ϕ可有效改善接触条件,提高接触强度。另外,分形维数D与接触强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只有选择一定的分形维数数值,才能使接触状态达到最佳。

(3)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强度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并不是表面粗糙度越低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优值。即在齿轮设计、确定齿轮的表面参数时,需要根据齿轮的实际载荷和工况,求解出表面粗糙度的最优值,而不是一味地降低表面粗糙度。这一点对实际的齿轮设计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地降低齿轮成本。

摘要:根据基于分形接触模型的齿轮接触强度理论,讨论了影响齿轮接触强度大小的几个参数:粗糙度幅值参数、材料的特性参数、分形维数和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减小粗糙度幅值参数、增大材料的特性参数有利于提高齿轮接触强度;分形维数和表面粗糙度与接触强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最优值。

关键词:分形接触模型,齿轮接触强度,参数分析,表面粗糙度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生华.齿轮接触有限元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3,20(2):189-194.Yang Shenghua.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GearContact[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2003,20(2):189-194.

[3]陈奇,赵韩,黄康,等.分形理论在齿轮接触应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9):1014-1017,1057.Chen Qi,Zhao Han,Huang Kang,et al.ApplicationResearch on Gear Contact Stress Analysis by FractalTheory[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21(9):1014-1017,1057.

[4]Bhushan B.Introduction to Tribology[M].NewYork:John Wiley&Sons,2002.

[5]葛世荣,朱华.摩擦学的分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Majumdar A,Bhushan B.Elastic-plastic ContactModel for Bifractal Surfaces[J].Wear,1992,153:53-64.

[7]Thomas W,Dusan Krajcinovic L.Fractal Models ofElastic-perfectly Plastic Contact of Rough SurfacesBased on the Cantor S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olids and Structures,1995,32:2907-2922.

[8]Han J H,Shan P,Hu S S.Contact Analysis of Frac-tal Surfaces in Earlier Stage of Resistance SpotWelding[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6,435/436:204-211.

[9]葛世荣.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与分形表达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7,17(1):73-80.Ge Shirong.The Fractal Behavior and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ugh Surfaces[J].Tribology,1997,17(1):73-80.

[10]朱育权.粗糙表面接触的弹性/弹塑性、塑性分形模型[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1,21(2):150-157.Zhu Yuquan.The Elastic Elastoplastic and PlasticFractal Contact Models for Rough Surface[J].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1,21(2):150-157.

[11]冯丽,谢沛霖.粗糙表面接触问题的数值计算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10):124-126,130.Feng Li,Xie Peilin.Numerical Calculating of Con-tact Problem for Rough Surfaces[J].Journal of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30(10):124-126,130.

文化接触 篇8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轴向预紧力影响轴承动态接触参数的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文献[2]在拟动力学基础上, 介绍了轴承特性分析中主要的数值计算方法。文献[3]用经典理论计算对比有限元分析 (FEA) , 用图解法分析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刚度规律。文献[4]分析了定位与定压两种预紧方式下各参数对轴承刚度的影响规律等。但上述文献所描述的分析均未综合考虑轴承复杂的高速运转条件, 本文从轴承应用的角度, 针对高速电主轴用角接触球轴承, 利用Hertz接触理论以及套圈控制理论, 分析轴向预紧力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内、外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轴承动态刚度的影响规律, 为角接触球轴承最佳预紧力的确定以及轴承在线预紧力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 角接触球轴承的拟动力学分析

角接触球轴承实际受载形式如图1所示, 通常其在转速N下承受轴向力Fa、径向力Fr、弯矩M, 同时高速条件下考虑钢球离心力和陀螺力矩的影响。

图2表示了第j个钢球曲率中心位置受载荷作用前后的变化关系。当轴承同时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 且考虑离心力和陀螺力矩影响时, 钢球与内、外圈接触角不再相等, 内圈的中心位置由Oi移动到Oi’;外圈由于和轴承座配合, 其中心位置Oe和Oe’在同一位置上;钢球的中心位置O由移动到O’。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2×Z个变形协调方程 (每个角码j代表第j个钢球) :

式 (1) 、 (2) 中:A为不受载荷时, 轴承内、外圈沟曲率中心点的距离;fi、fe为内、外沟道曲率半径系数;Dw、Dpw分别为钢球直径、轴承平均直径;α为轴承的初始接触角;ψj为第j个钢球的位置角;ur, ua和θ分别为轴承整体径向变形、轴向变形和转角;uij、uej分别为第j个钢球与内外圈的接触变形量, 且满足Qj=K·uj3/2;Qj为第j个钢球所受载荷, K为Hertz接触刚度。

根据图3所示的钢球与内、外圈之间的力平衡关系, λij、λej为内、外圈摩擦力矩分配系数[3], 且λij+λej=2, 可得2×Z个力平衡方程:

式 (3) 、 (4) 中:Fcj为钢球公转时产生的离心力;Mgj为钢球的自转轴在空间发生变化时产生的陀螺力矩;ωmj、ωzj为根据外圈控制理论导出的钢球公转和自转角速度[3]。

当静力平衡时, 轴承内圈所受到的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分别表示为:

根据力矩平衡关系, 可得: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 在Matlab中编程, 联立上述4Z+3个非线性方程 (根据对称性可以减少方程的个数[5]) ,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可计算出在转速ω、径向力Fr、轴向力Fa及力矩M作用下, 滚动轴承的径向变形、轴向变形、转角、各钢球内外接触角、弹性趋近量、接触载荷等参数。

2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旋滚比

旋滚比是滚球在沟道接触处自旋运动的角速度与滚动角速度的比值, 旋滚比是角接触球轴承高速工作时的一个重要参数。高速工况下, 滚球绕接触面法线的自旋运动导致摩擦生热, 旋滚比越大, 自旋滑动越剧烈, 生热、磨损越严重。因此高速工况下应使得旋滚比尽可能小。由外圈控制理论, 滚球与内圈沟道的旋滚比为[6]:

3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刚度的计算

由Hertz弹性接触公式[7], 弹性趋近量, 椭圆长轴系数

根据刚度概念, 可以推导钢球内、外接触区的接触刚度为:

式 (9) 中:E1、E2、ν1、ν2分别为钢球、沟道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系数;Г, L为第一、二椭圆积分;k为接触面椭圆率, k=b/a。

且满足关系:

F (ρ) 为主曲率函数。联立 (10) ~ (11) , 在Matlab中调用椭圆积分函数[Г, L]=el⁃lipke (m, tol) , 其中m=1-k2, tol为函数内部计算控制误差, 解非线性方程, 可得到Г, L, k。

根据图4分析可得各钢球与内、外圈接触刚度的径向、轴向分量分别为:

式 (12) 中:j表示第j个钢球;m=i或e表示轴承内或外圈。

利用各钢球接触刚度的串、并联关系得到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径向、轴向刚度和角刚度, 分别表示为:

4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接触特性规律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 以B7005轴承为例, 分析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接触特性的规律。轴承B7005的几何参数如表1。轴承材料的主要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2.32×105MPa, 泊松系数ν=0.283, 密度ρ=7 660 kg/m3。

4.1 轴向预紧力对角接触球轴承高速特性的影响

根据式 (1) ~ (15) 进行计算, 分析轴承在转速N=20 000 r/min、径向载荷Fr=50 N时, 轴承所受轴向预紧载荷对轴承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和轴承刚度的影响规律, 如图5~10所示。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高速工况下的轴承内、外圈接触角随着轴向预紧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对比两图, 高速轴承的轴向预紧载荷对外圈接触角的影响比内圈接触角影响明显, 高速工况下内接触角比外接触角大;且承载越小的钢球接触角越大。

图7、8为轴向预紧载荷对陀螺力矩、旋滚比影响曲线图。从图7、8可以看出:钢球陀螺力矩、旋滚比随预紧载荷的增大而减小, 各位置角钢球相应数值差异也变小;且承载越小的钢球的陀螺力矩、旋滚比越大。

从图9、图10可以看出:轴承的径向刚度、轴向刚度和角刚度随着所受轴向预紧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4.2 转速对角接触球轴承高速特性的影响

利用式 (1) ~ (15) 进行计算, 分析角接触球轴承在受径向载荷Fr=50 N, 轴向载荷Fa=400 N时, 转速对轴承钢球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以及轴承刚度的影响规律, 如图11~16所示。

从图11、图12可以看出随着转速的提高, 外圈接触角逐渐减小, 内圈接触角逐渐增大;且承载越小的钢球接触角越大。

图13、图14为转速对陀螺力矩、旋滚比的影响曲线图, 从图可以看出:钢球的陀螺力矩, 旋滚比均随转速的提高而变大, 各位置角钢球相应数值差异也变大;且承载越小的钢球的陀螺力矩、旋滚比越大。

从图15、图16可以看出:轴承轴向刚度、角刚度随着转速的提高而减小, 径向刚度则增大。

综合4.1与4.2所描述的轴向预紧载荷以及转速对角接触球轴承接触特性影响规律, 可以看出:高速工况下采用较大的轴向预紧力, 可以遏制陀螺力矩和旋滚比的急剧增大, 维持轴承轴向刚度和角刚度的稳定, 进一步提高轴承的径向刚度。

5 结论

本文以拟动力学和套圈控制理论为基础上推导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旋滚比、动态刚度计算的数学模型, 得出轴承高速工况下轴向预紧载荷、转速对轴承高速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

(1) 角接触球轴承钢球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数值在承载最大位置处最小, 并随与最大承载钢球的圆心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2) 提高轴向预紧力, 可以增大轴承钢球内、外接触角, 轴承径向、轴向刚度、角刚度;减小陀螺力矩和旋滚比, 而且能使得各位置钢球的陀螺力矩、旋滚比数值的差异变小。随着预紧力的提高, 陀螺力矩、旋滚比数值的减小幅度下降。

(3) 提高轴承转速, 会增大钢球内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径向刚度;而减小外接触角、轴向刚度、角刚度, 使各位置钢球的陀螺力矩、旋滚比数值的差异变大。随着转速的提高, 陀螺力矩、旋滚比数值的增大幅度变大。

(4) 宽调速范围的高速电主轴中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紧力应随转速的提高而适当增大, 随转速的下降适当减小, 以提高电主轴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摘要:基于拟动力学、套圈控制理论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刚度、旋滚比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利用Matlab编程, 计算了轴承钢球与套圈的接触角、陀螺力矩、旋滚比和轴承刚度, 分析了高速工况下预紧载荷、转速对轴承各接触参数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预紧,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分析,动态刚度,旋滚比

参考文献

[1]戴曙.机床滚动轴承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2]陈锦江.轴承数字化设计及其在高速陶瓷球轴承结构设计中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3]唐云冰.航空发动机高速滚动轴承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4]蒋兴奇.主轴轴承热特性及对速度和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5]万长森.滚动轴承的分析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6]伍良生, 刘振宇, 张威, 等.高速主轴用角接触球轴承旋滚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 32 (8) :677-682.

文化接触 篇9

关键词:接触面,本构模型,有限单元法,基坑支护

接触问题一直是近几十年来比较受关注的土木工程问题之一。在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共同作用时,就要设置接触面单元。有限元分析的关键在于能否模拟接触面上剪应力的传递和错动变形的发展,在建立较好的接触面本构关系的同时,为充分反映接触面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应采用不同于普通实体单元的能模拟接触面变形的特殊单元。

1接触面本构关系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进行了接触面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接触面模型。1971年,Clough和Duncan等人在盒式直剪仪上研究了砂与光滑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应力—位移关系,提出了按拟合接触面剪应力与切向位移τωs之间关系的双曲线模型[1],由于其参数可以通过常规直剪试验简便的确定,目前仍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其他还有Brandt简化的τωs模型,陈慧远的弹塑性模型[2]对于界面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问题提出了双重迭代求解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接触面特性,但该模型认为破坏前接触面上的应力—应变关系服从弹性性质;钱家欢也提出了粘弹塑性模型等。这些模型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切向变形都是根据直剪试验的τωs关系曲线。国内的殷宗泽等人通过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大尺寸试样的直剪试验发现接触面剪应力与切向位移τωs关系不是唯一的[3],不完全取决于接触面的变形性质,并且提出了接触面剪应力与切向位移τωs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特定尺寸的试样剪切破坏过程逐步发展的宏观反映的观点,不能用来表示接触面上剪切变形的普遍规律,并且也提出了一种有厚度薄层单元,但是这种单元需要确定单元厚度,而实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Boulon等人提出的接触面变形的弹塑性模型[4],但其切向变形仍沿用了直剪试验τωs双曲线关系,由于较复杂而未能得到推广使用;卢廷浩等基于剪切错动带概念提出了接触面上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相耦合的非线性本构模型[5];安关峰等提出了接触面的三维弹—粘—塑性模型[6];栾茂田和武亚军将非线性弹性理论与弹塑性理论相结合,考虑接触面的非线性剪切变形与非弹性的错动变形,将双曲线模型与刚塑性模型相结合,提出了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本构模型[7]。在这种模型中,屈服前接触面上的非线性剪切变形特性采用双曲线非线性弹性模型描述;而塑性屈服后,在恒定屈服应力作用下接触带内所产生的滑移错动变形则采用完全塑性理论描述。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本构模型能够全面地反映接触面应力—应变关系的全过程。

2接触面单元

1968年,Goodman根据弹簧刚度概念提出了用于模拟节理岩体的无厚度接触面单元[8],他假定接触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与法向相对位移和切向相对位移之间无交叉影响,概念清楚,能模拟接触面的滑移与张裂,至今仍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Goodman单元也具有较大的缺点:1)由于单元无厚度,在受压时就会使两侧的普通单元相互嵌入;2)法向弹性系数kn取值的任意性。为此,Ghaboussi等人又提出了另一种单元进行改进,但是使用不便,难以推广。而在大多数的接触面问题中,接触面之间往往是粗糙的。因此,剪切破坏并不是发生在材料的交界面上,而多发生在附近的土体中,在接触面附近形成一个剪切错动带,这个剪切错动带内土体的应力、变形性质明显不同于周围的土体,它代表了接触面的特性。1984年,Desai等人提出的薄层四边形单元[9]可以较好地反映法向变形和切向变形以及应力的传递,也避免了两侧单元的相互嵌入,但没有从理论上阐明取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为三个独立参数的原因。殷宗泽等提出了改进的薄层单元[3],认为对薄层接触面单元来说,变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土体的基本变形,不管接触面处是否产生滑动都是存在的,它与其他土体单元的变形一样;另一部分是破坏变形,包括滑动破坏和拉裂破坏。只有当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产生了顺接触面的滑动破坏,或接触面上法向应力为拉应力,产生拉裂破坏时,才产生破坏变形。总变形为两者变形的叠加。Katona在1983年提出了一种不用刚度系数的简单接触摩擦两节点单元[10],该单元能模拟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张开或闭合过程,避免了对刚度系数测试的困难和不准确性。由于Katona单元采用的是常接触能力的二节点单元,因而很难适应接触面复杂的情况,同时,由于该单元选取节点接触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接触应力是由接触力平均得到的,这不仅降低了计算接触应力的精度,而且这种简单的求应力方法很难推广到三维问题。1994年,雷晓燕等则在Katona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接触摩擦单元,在这种单元中,直接选取节点接触应力作为基本未知量,同时采用六节点的等参数单元模拟接触面复杂的几何形状。1998年张冬霁等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剪切错动带单元。高俊合等通过大型单剪试验提出了有厚度剪切滑移薄层单元。

3其他工程应用

3.1 土体与其中或相邻结构体相互作用的工程应用

朱百里等人(1990年)指出,在计算中由于混凝土与土之间的材料性质相差很远,为了比较合理地反映变形的实际情况以及土与混凝土之间的荷载传递关系,需要在混凝土与土体的交界面上设置接触面单元。在一般的岩土工程中,接触面的本构关系,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Clough等人提出的双曲线模型,将它用于无厚度的Goodman单元,提出了单位切向劲度的计算公式;将它用于有厚度的Desai单元,提出了相应的剪切模量计算公式。接触面参数的性质一般是通过室内试验确定的。近年来对混凝土与砂性土之间的接触面剪切特性研究较多,朱泓[3](1994年)、张冬霁(1998年)等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陈雨孙等人(1987年)引入Goodman单元考虑了纯摩擦桩的工作机理。谭国焕等人进行了(1992年)有机玻璃模拟一组桩侧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模拟桩在松砂土中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将桩侧表面进行粗糙化加工后桩的承载能力将会显著地提高。韩国琛等人(1994年)进行了混凝土防渗墙与砂土之间的静力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3.2 土体与其中复合体相互作用的工程应用

董平等人(2003年)对混凝土内芯水泥土搅拌桩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混凝土内芯和水泥土搅拌桩之间设置了接触面单元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郑刚等人(2003年)进行了型钢—水泥土接触面特性试验的有限元分析。张长领等人(2004年)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材料桩承载性能的数值分析。

4型钢与水泥土接触面的研究

小刚度劲性水泥土墙基坑围护结构是采用2排~4排深层搅拌桩形成1.2 m~2.4 m厚水泥土挡墙,于水泥土尚未硬凝之前,在挡墙的内外侧拉压应力较大的区域插入小型钢(一般为14号~20号工字钢),充分利用水泥土与型钢的共同工作,使之形成可以同时完成挡土和止水双重任务的基坑围护结构。考虑了小劲度材料和水泥土的共同工作,充分发挥了两种材料各自的作用,因而带来一系列的优点。在软土地区是一种具有较高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坑围护技术。在一般的SMW工法中更是由于其不考虑型钢与水泥土的共同作用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共同作用。但是在小刚度劲性水泥土墙中就必须考虑小刚度劲性材料与水泥土墙的共同作用,有关小刚度劲性材料与水泥土墙共同作用的数值分析,国内未见报道,国外的研究也很少。郑刚等人(2003年)进行了型钢—水泥土接触面特性试验的有限元分析,在水泥土与型钢表面加上了非线性摩擦单元,建立三维实体模型以研究型钢与水泥土之间共同作用的规律,但是这种非线性摩擦单元不适合于三维情况同时还会降低计算的精度。因此,文中在进行小刚度劲性水泥土墙基坑支护二维数值分析时,将小刚度劲性水泥土墙围护体系划为小型钢、水泥土和软土三种材料,建立小型钢—水泥土—软土的计算模型。对水泥土采用弹塑性模型,选用Drucker-Prager模型,破坏准则为广义Mises屈服准则;周围软土的模型及屈服准则和水泥土的选取一样;对小型钢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小型钢的破坏准则采用Mises屈服准则。水泥土与小型钢表面之间应设置Desai等人提出的薄层四边形单元[9],以较好地反映法向变形和切向变形以及应力的传递,也避免了两侧单元的相互嵌入。这样能更好地模拟型钢和水泥土之间的共同作用;由于水泥土桩的特性更接近于柔性桩,在计算分析时,认为桩体和桩周土的变形是同步的,即不考虑桩体与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所以在桩土界面上不设置接触面单元。计算采用平面8节点等参数单元。这样即可建立二维实体模型,对墙体变形引起的周围土体变形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室内模型梁试验验证该理论的计算结果。同时,计算围护结构的变形,获得其位移场和应力场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5结语

文化接触 篇10

接触导线允许载流量, 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不超过导线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时所传输的电流。接触导线的载流量大小与环境温度、风速、工作温度、工作温度时的交流电阻等诸多因素有关。

按照接触网悬挂最高工作温度分别为100℃、80℃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给定通用外界条件, 依据摩尔根公式分别计算铜合金承力索、镁铜合金接触线以及锡铜合金接触线持续载流量以及在1min、5min、20min暂态运行时的载流量。

1.1 计算公式

外界通用条件下(有风有日照)载流量量计算公式:

导线在t时间间隔允许通过电流计算公式:

其中时间常数公式:

1.2 计算条件

导线温度计算条件参见表1所示:

交直流电阻比根据Morgan公式考虑集肤效应邻近效应等引起的电阻增量以及感抗、容抗涡流损耗等因素影响, 由于数值非常小, 可考虑各材质、截面的导线取值相同。

1.3 导线载流量计算结果

接触悬挂导线参数选取以及导线载流量计算结果见表2。

2 牵引网电流分配关系

牵引网允许载流量等于承力索、接触线与加强导线载流量之和 (忽略各导线中电流的相位差) 。承力索、接触线与加强导线中电流分配的大小和各自的漏阻抗成反比。在计算牵引网载流量时, 应先计算各导线间阻抗比。以下以AT供电方式为例进行分析。

注:接触导线计算考虑了20%最大磨耗。

AT牵引网基本供电网络见图1所示:

根据戴维南定理, 消去AT, 即将电路归算至次边低压侧 (W2) , 归算后, 电源电压2U降为戴维南等值电源电压 (开路电压) U, 馈电线电流变为原来的2倍。牵引网电路本来为有源三端网络, 但从接触网和轨道向变电所观察时, 则变为了有源二端网络, 即只有一个输出端口。消去AT后的等值电路如图2所示:

可得等价的回路电流方程组:

回路1:I1Z1-I3Z3=△U

回路2:I2Z2-I3Z3=0

再利用消去AT后的等值电路与未消去AT的等值电路对比, 也可以求得阻抗。利用上面的等值推导可以求得AT供电方式下牵引网的载流量。

利用仿真程序计算在列车350km/h按照4min追踪运行时, AT供电方式下一供电臂内接触网有效电流以及相应的接触网允许载流量见表3所示。

3牵引网载流量结论

通过对以上结果分析:承力索选用镁铜合金绞线, 接触导线选择镁铜合金或锡铜合金电车线的THJ120++CuMg150和THJ20+SnMg150, 两种组合形式下承力索导线与接触导线电流分配与最大允许载流量比例基本吻合, 两种组合均可以良好地满足高速接触网载流量要求。

接触网采用100℃或80℃最高工作温度时, 对接触悬挂允许载流量影响较大, 从仿真计算结果中对应时间段内供电臂有效电流对比可知, 接触网最高工作温度可选取为80℃。

摘要:接触导线允许载流量大小与环境温度、风速、工作温度、工作温度时的交流电阻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通过接触网载流量计算、牵引网电流分配关系, 得出接触网的最佳工作温度, 为接触线、承力索导线截面选择及工作温度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

关键词:接触线,承力索截面,载流量,牵引网电流分配关系,工作温度

参考文献

【1】谭秀炳, 刘向阳.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贺威俊.电力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及装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锅炉供热下一篇:专利技术的保护与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