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和利用信息

2024-10-30

处理和利用信息(共12篇)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1

如何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 是很多教育者的思考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逐渐来到我们身边,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正成为各行各业研究焦点。然而我们在使用着云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要去思考一些新的问题:创设云技术平台的初衷, 并非是仅仅便利教师备课, 进修等工作的使用, 更多的是要学生本身能够有效的使用这个平台, 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数据的浏览和资源的学习。

“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 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虽然这个教学目的的修订仅仅出现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中, 但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这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如果学生在课堂或是课外的学习过程中, 没有相应的信息的搜集技巧和能力, 思维便得不到有效的发散, 无法充分调动探究和合作的激情, 哪里还谈思维探究、、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呢?那么, 以下就我在实际工作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兴趣

1.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培养信息收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推动者, 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兴趣的大小, 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水平和效果。因此, 使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就需要教师进行对信息收集对象进行甄别, 选出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课题进行收集活动。即使有些课题比较单调, 教师也应该为其穿上一件吸引学生眼球的外衣, 达到抓住学生的目的。

2. 改善学生收集活动的外部条件。

除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信息收集兴趣之外, 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外部的刺激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 及时对学生的收集过程和结果给予肯定, 对于增强其自尊和自信有极大的帮助。有助于使学生对某一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而主动钻研, 使其成为一位乐于研究的孩子。进行信息搜集活动的初期, 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我的意图, 能够主动进行收集训练的学生比较少,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采用了记分制, 将分数计入学生的学期总评。在进行新课预习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收集和知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学生, 在他们的记分册上加一分。

二、消除信息收集的消极因素

学生有了兴趣, 但是其他的外部因素仍旧制约着学生的搜集活动, 大多数学生只是分享少数学生的搜集结果, 并没亲自去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家长心存猜疑, 怕网络干扰学生学习, 阻止学生上网查找。

2. 对收集的方法不了解。在清楚了解到学生面临的困难之后, 我适当的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尽量的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 扫除学生活动前的一些障碍。

3. 寻求家长支持,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

将收集资料的工作真正变成家庭作业, 全家的作业。但是同时也要求家长不帮办, 仅仅起到建议作用, 切实让学生动手。

4. 利用区域网络学习平台, 提高搜集效率。

结合本区学校共同开发的物理在线教学平台和生态微课平台, 将学生搜集信息的范围予以限制, 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信息, 又能够有效的杜绝网络上其他的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5. 教给学生在多种媒介下的收集方法。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的途径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为此, 学生自己准备的小小的摘抄记录本, 将自己认为有趣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为交流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素材。

三、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

网络环境信息量大、传播快, 变化迅速, 单靠个体是无法驾驭其中的灵活和变幻的。加强学生已收集的信息交流, 信息得到共享, 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因此, 交流也是提高信息搜集能力的重要的一方面。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条件, 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信息能力, 还能够提高接收学生获取信息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让学生个人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和主题有关的现象, 图片, 史料等信息资料,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达成组内的共识。而后再推选代表发言, 进行组间交流。

四、在总结中逐步积累并形成能力

收集到的资料在交流完之后便成为了良好的素材, 需要让学生进行总结, 巩固和积累, 为此我坚持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 将各种信息分类上传到在线学习课程中去。方便今后学生的再收集和查阅。一次一次的交流和总结, 学生渐渐体会到信息的收集对自身学习的帮助, 逐渐的养成习惯后, 形成信息收集的能力。

信息时代, 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的能力。逐渐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断的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技能,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去, 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力汉.经验之塔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02) .

[2]张小平.从杜威到布鲁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3 (01) .

[3]姜思宏.论洛克的经验论及其生成的教学观[J].天津教科院学报, 2007 (12) .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2

(1)请问您家里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多选):()

A.塑料、橡胶类B.金属类 C.剩饭、菜类 D.玻璃瓶、罐类

E.木质、纸张类F.其它

(2)请问你家里常用一次性餐具吗?()

A.是B.不常用C.根本不用

(3)请问购物时所拿回家的塑料袋怎样处理?()

A.随手扔掉B.压缩成团后扔掉C.其他方式

(4)你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吗?(A.愿意B.有人提倡,可以这样做C.感觉很不方便D.不愿意

(5)请问你家里处理垃圾的方式有:()

A.全部扔掉B.部分回收卖出,部分扔掉C.分类装袋不同处理

(6)有没有听说将垃圾分类装入分类箱的措施?()

A.理解B.了解一点C.听说过D.不知道

(7)你(或你的家人)有回收一些废品保存,留待备用的习惯吗?()

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利用 篇3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7-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数量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年增加,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日渐增多,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上升,垃圾成分日趋改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已经成为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市民生活和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因此,对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处理和利用很有必要。

1 生活垃圾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有近半数人口居住在688个大、中城市。城市生活垃圾量达17567.19t/d,每年产生城市生活垃圾达2亿t,且将以10%的增长率递增。由于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城市对垃圾还不能进行有效、及时、适当的处理利用和回收,因而,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仅以咸宁市(中等市)为例:人均日产垃圾1.3kg,生活垃圾量260t/d。年产生生活垃圾达10万t。根据近年资料对城市生活垃圾量统计数据和成分分析,38%的垃圾为废旧金属、废纸、废玻璃、废塑料,60%是厨余垃圾,还有2%的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 生活垃圾的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清运和回收处理,使之重新变成资源。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

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3 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回收利用、堆肥、卫生填埋、焚烧和发电等。

3.1 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經分类后可得到30%-40%的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如塑料、废纸、玻璃、金属等。

3.1.1 废纸 各种包装、办公用纸、旧报纸书本、广告纸片、纸盒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每回收1t废纸可造纸800㎏,可以少砍17棵大树,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

3.1.2 废塑料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30亿个,方便面碗5-6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3-7%。经回收可制成盆、桶等日用品。每回收1t塑料可获得0.7t二级原料,可用来炼油,1t废塑料可回炼0.6t燃油。

3.1.3 废玻璃 各种玻璃瓶、玻璃杯子、碎玻璃片等都可以回收。据测算,回收废品玻璃再生玻璃,可节约能源30%,节水5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废弃矿渣80%。

3.1.4 废金属 生活中的废铁、易拉罐、金属食品盒等。每回收1t废钢铁,可炼好钢0.9t,节约铁矿3t、焦炭1t,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1t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近1t很好的铝块,可少采铝矿20t。

3.2 堆肥

厨余垃圾有机成分含量较高、易腐烂。有资料表明:新鲜生活垃圾中,可农用部分占84.04%,冬季可农用部分所占比率高;垃圾肥料有机质含量在12.5-19.7%范围内,含全氮0.53-0.87%。经特殊安全生物技术处理的堆肥,1t可生产0.3t有机肥料。

3.3 卫生填埋

小型施工和室内装修砖瓦陶瓷、渣土等废弃物不足1%,经无害化处理后可用作路基、房基或低洼地的填料。

3.4 焚烧

生活中废弃的衣服、桌布、毛巾、书包、纸巾、卫生间废纸、鞋类等难以回收的垃圾不足1%,可作无害化焚烧处理。

3.5 发电

利用垃圾发电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各大城市正在兴建和拟建垃圾发电厂。据测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垃圾发电厂可处理1000t/d垃圾,一吨垃圾可发电230度,每年可将40万t生活垃圾变成八千多万度电,能解决三万多户人家一年用电量。

生活垃圾的处理,政府应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垃圾分类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对于有害垃圾,经分类处理后,定期派专人回收送往废弃物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勇,姚海林,冯其林.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J].科技创业月刊,2005,(07).

[2] 周翠红,路迈西,吴文伟.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预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05).

[3] 黄兴华,张益,秦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05,(02).

[4] 王琪.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经济,2005,(10).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4

笔者想到了流行的GOOGLE EARTH软件,并曾用它虚拟地到世界各地“游览”过,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有些功能类似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该软件是免费的,可以从网上下载,很容易得到,因此就试着应用该软件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试验结果来看,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可以实现海域使用动态管理图形信息处理。

GOOGLE EARTH软件制图功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制图软件为GOOGLE EARTH PRO 5.0。使用GOOGLE EARTH软件制作海域使用图形的一般程序如下:

1. 建立资料夹。在新增菜单里使用“新建资料夹”命令,建立新的图形文件夹。

2. 标示位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

(1)输入经纬度:在新增菜单里使用新建地标,采用DMS格式;先输入纬度后输入经度,度、分、秒数值之间用空格隔开,如,32°25′19.07″N, 121°05′06.24″E,输入格式为3225 19.07N, 121 05 6.24E。

(2)拖曳地标:采用编辑地标方式,拖曳地标到新的位置。

3. 绘制图形。在新增菜单里使用“新建多边形”,用“样式、色彩”选项设置多边形样式色彩。在检视器中按“开始绘制”,然后使用下列方法形成所需的形状。

(1)任意形式的形状:按一下,按住,然后拖曳,光标会变成向上箭头,表示正在使用任意形式模式。当在3D检视器四处拖曳游标时,形状的轮廓会依循光标路径。如果正在绘制路径,就会出现一条线;如果正在绘制多角形,就会从光标路径逐渐形成形状,起点和终点始终连接在一起。

(2)规则形状:按一下再放开,将鼠标移至新的点,然后按一下,以新增其他点。在此模式中,光标仍是方形绘制工具,而绘制的路径或多角形与在测量距离和区域中说明的建立路径和多角形一模一样。

4.测量距离和面积。使用“标尺”工具来测量长度、多边形或圆周。选择要测量的形状类型前,需先选择测量单位。测量单位中,长度有公分、公尺、公里、英吋、英呎、码、英里、海里、Smoots,区域有平方公尺、平方公里、公顷、平方英呎、平方码、平方英里、平方海里、英亩。

测量时按一下3D检视器来设定形状的开始点,并持续点按直到线条、路径或形状符合所需的区域大小。如果是圆形,请在中心点按一下并往外拖曳来定义圆形。

5.存盘。将形成的后缀为“.KMZ”的文件重新命名保存。

应用GOOGLE EARTH软件制作海域使用图形

笔者以江苏省蒋家沙竹根沙海域(以下简称“两沙”)使用动态管理实例进行说明。江苏省“两沙”海域是一块省管海域,位于盐城、南通海域分界处,毗邻东台、海安、如东三县,面积约593平方千米。目前海域使用类型主要为养殖用海,养殖种类有江苏特产的条斑紫菜、文蛤、竹柽等。为了使海域使用管理更加有针对性,海域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掌握海域确权发证情况,还需要了解海域使用的动态信息,如各地在“两沙”海域范围内的海域确权分布、海域实际使用、海域使用流转合作经营、海域使用养殖品种分布等情况,尤其需要能够从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制作海域使用动态管理图。

以制作“两沙”海域使用分用途图为例:

1.建立“省‘两沙’海域使用分用途”资料夹。

2.在“省‘两沙’海域使用分用途”资料夹目录下新建“坐标”目录,逐一输入海域的拐点坐标。

3. 在“省‘两沙’海域使用分用途”资料夹目录下新建“图形”目录,绘制海域的多边形。设置“紫菜”用途的多边形色彩为黄色、边框为白色;“文蛤”用途的多边形为绿色、边框为橙色;“竹柽”用途的多边形为褐色、边框为青色。

4. 重复上述2-3步骤,输入每一宗海域使用情况,直至全部完成。

5. 保存为“省‘两沙’使用分用途.kmz”文件。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5

大屯矿区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技术

随着煤炭矿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区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矿区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以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利用工程实例为背景,以处理后的.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回用途径为依据,论述了大屯矿区矿井水净化处理与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二级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及利用工艺技术,介绍了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利用模式,供其他类似矿区开展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借鉴.

作 者:李馥友 LI Fu-you  作者单位:中煤集团,大屯公司,江苏沛县,221611 刊 名:能源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10 24(1)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矿井水   生活污水   净化处理   生化处理   深度处理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利用 篇6

春风秋水:档案信息化只是手段,不是全部。只要还是奉行现行的政策,信息化并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决定档案利用的是档案开放服务的程度,而非档案信息化。

甘肃老姜:信息化作为手段,的确快多了,查准率也的确高多了,但隐藏在信息化后面的利用观念和利用制度,却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利用。可以看看现行的利用规章制度,名曰利用,但仔细辨读,却发现基本每一条里都有限制词。因此,不解决观念、制度问题。企盼信息化提高“档案的利用”可能性极小。

沧海一粟:这里的“提高档案的利用”如果仅仅是指“提高档案利用的次数”而言,我觉得春风秋水说得很有道理。“档案信息化”不能说对“提高档案利用的次数”一点影响都没有,但影响一般来说不是很大;如果仅仅是指“提高档案利用的速度”而言,我觉得“档案信息化”将对“提高档案利用的速度”产生空前的极大影响。也就是说,“档案信息化”将大大“提高档案利用的速度”:如果既包含“提高档案利用的次数”,又包含“提高档案利用的速度”的话,我想可以这样回答:“档案信息化”将大大“提高档案利用的速度”,并对“提高档案利用的次数”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句话:“档案信息化”将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都梁档案:档案信息化的作用是相对的。一是档案本身需要信息化是相对的。有些档案本身保管期限短,利用效率低或根本没有利用,传播的范围很小,它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信息化。二是档案信息化的作用是相对的,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来说总体上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投入很大的工作,有些档案按照传统的管理手段更简便更经济,有实践管理经验的人有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它的作用并不对全部的档案管理适用。站在资源有限的现实基础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将全部的档案都进行信息化。唯信息化是举、让信息化的潮水掩盖其他的管理手段是不妥当的。

徐老歪:档案利用是长期的甚至是历史的,档案不仅要给今世用,更要留给后世用。档案信息化的意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保护原件的作用。从这点看,信息化就能提高档案的利用。

君子不器: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无外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及其服务,但档案信息化了并非就意味着档案利用率提高了。就如我们加大档案信息化的技术力度,实现更多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转化,并建造完备的无缝档案信息服务系统,但现有的体制或规章中对“档案开放的力度”及“年限”等的障碍性条款,很可能使得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

飞熊:在现行档案利用政策体制下,档案信息化是能在技术层面上推动和促进“档案的利用”的,其主要表现是:它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档案的检索速度和效率:它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简化和规范了档案利用行为,它通过培育起来的人们“了解档案、利用档案”的现代文明生活习惯,激活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需求。

潮人潮语:信息化建设是外在手段,是一种平台,也是一种推动力。它是双刃剑,取决于人的思想,有些人能用信息化推动传统的档案管理,包括相应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制度的完善,使信息化作为孵化器,推动档案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但有些人只是将信息化当成华丽的新衣,当成手工的翻版,却没触动根本的业务流程,使信息化成为鸡肋,也没有从根本上对档案工作进行变革,信息化作用大打折扣。

小刀:档案信息化是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的。档案的重点价值就在于利用,如何提供更好的利用成为当代“档案利用”研究者、基层工作者所研究的课题,电子化、信息化的形势波动下,档案亦不能脱离信息化的航线。方便、简单的查询条件能激发人们潜在的查阅意识去寻找需求的信息,那么在档案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会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

临溪羡鱼:首先表明态度: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但这是有条件的,对于同一个档案馆同样工作态度的人来说,档案信息化程度高比低时的档案利用效率要高:如果面对两个不同的档案馆,一个档案信息化程度高但服务态度不怎么样,另一个档案信息化程度低但服务态度极好业务也很熟,其在利用方面是没法比较的。以前我所在的档案馆要查一份招工表,用个把小时是常事,两年前将劳动局的招工档案全部输入计算机后,敲上几个字,鼠标一点,几秒钟结果就出来了,这是信息化的结果。当然,如果你常去档案馆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不起,今天我们这儿停电(也有说电脑坏了的),你改天来吧。”所以,在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不能没有,要不然,我们的档案馆也会像某些医生那样,离了仪器就不会看病了。

含铬废水的防治、利用和处理 篇7

关键词:含铬废水,防治,处理,利用

前言

鞣制是制革的关键工序,它是用鞣剂处理生皮而使其变成革的过程。目前制革厂普遍采用铬鞣法。但铬鞣时铬的利用率低,研究表明[1,2]:铬鞣剂利用率仅为60%~70%,铬鞣废液含铬量高达2000~4000 mg/L,30%~40%的铬盐未被皮吸收而直接进入废水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渐升高,皮革工业的发展也受到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的制约GB8978-1996标准规定,废水中总铬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mg/L,Cr(Ⅵ)为0.5 mg/L[3]。另一方面,我国铬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铬矿进口国;主要铬供应商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不会轻易在价格上让步,再加上一些中国铬矿进口国家由于自身对铬需求量逐渐加大,开始或建议出台政策限制铬矿出口,也导致价格的攀升[4,5]。综上,铬鞣废水的直接排放既严重污染环境,又造成了铬资源的浪费。于是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铬鞣剂的替代品,但至今仍未找到能与铬鞣剂鞣制性相媲美的鞣制材料[6];然而,探寻铬鞣废液的处理方法,将废液中的铬直接或间接回用于制革中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能达到既能降低排放和污染,又能节省经济开支的目标。现将关于铬鞣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总结如下。

1 铬鞣废液的防治

在制革生产中所使用的铬鞣技术包括铬鞣和铬复鞣,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采用高吸收铬鞣和铬复鞣技术,尽可能提高皮革对铬的吸收率和降低铬的洗脱率。根据这一原则,应采取的措施有:(1)利用特殊结构的络合剂协助高吸收铬鞣;(2)取消铬复鞣或采用新的铬复鞣技术,提高复鞣时铬的结合率和减少在湿整饰工段铬的洗脱率;(3)使用少铬鞣和少铬复鞣技术,减少铬的使用量和排放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可以降低铬鞣剂的使用量,而且可以降低铬鞣废液中的铬含量,利于铬鞣废液的处理和利用。

2 铬鞣废液的利用

无论从铬污染产生的源头采取任何措施降低铬鞣废液的产生,不可避免地还是会产生大量的铬鞣废液。对铬鞣废液进行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铬污染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约铬。传统的铬鞣废液处理方法一种是循环利用法,主要通过分离除杂后用于浸酸、鞣制、复鞣等;另一种是回收利用法,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制革废液中铬的回收利用做了大量研究,从鞣制废水中分离铬的方法主要有碱沉淀法、吸附法、萃取法等。分离出来的各经过鞣性的恢复后用于鞣制和铬复鞣工艺中。

2.1 直接循环法

2.1.1 利用于浸酸工序

鞣制之后的含铬废水不直接排掉,而是经净化除杂,即加入部分化学物质除去废液中杂质。调节pH值,当铬废液的铬配合物组分变化达到平衡(由占主要的中低电荷组分变为高电荷组分)以后,再用于浸酸[7,8,9]。

2.1.2 利用于鞣制工序

铬鞣废液中的蛋白质和油脂如果不除去,直接循环使用会使蓝湿革色泽发暗,同时,由于回用次数增加,引起杂质的积累,影响成革产品质量,所以在回用之前需除去铬鞣废液中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他杂质。处理工艺为:废水→栅格→絮凝沉淀→过滤→调pH值→中水→鞣制。徐泠等[9]研究在一定的pH和温度条件下,用高分子聚酯药剂PNS絮凝,可使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形成絮凝颗粒沉淀,处理后的废铬液经调整后直接用于鞣革。同时测定分析处理后的水中的中性盐、铬含量和pH值,便于控制用于下一批生皮鞣制的中水中铬和酸等的加入量。

2.1.3 利用于复鞣工序

铬鞣废液经过处理后用于鞣制工序比较复杂,许晓红等人[10]开发了特殊配套助剂络合剂D,将铬鞣废液除去各种杂质后用于复鞣工序中。处理工艺为:将铬废液依次除固形物杂质、除油、pH调节处理后再用于复鞣,复鞣时加入络合剂D和部分新复鞣剂,络合剂D是铬鞣废液回用于复鞣工序配套的特殊材料,与废铬液同时使用有助于铬与皮的结合。此工艺循环在一次循环后废液中的Cr2O3含量低于0.1 g/L,可直接排放进入综合废水中。而且成革质量良好,与常规铬复鞣无明显差别,并且可以节约铬粉30%以上,减少含铬液排放量95%以上。

直接循环利用法操作简单,在有效利用铬鞣剂的同时可大量减少中性盐的消耗和排放,减少了铬鞣工艺中的用水量。但是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胶原蛋白、中性盐等去除不够彻底,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而影响成革的质量,比如铬皂、盐霜、不同的生产批次之间皮张颜色不一致等问题。而且由于制革过程中铬鞣的废水并不能够全部被循环利用,剩余部分必将被排掉,因此排放的铬废液中还至少有1~3 g/L的铬含量,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且循环在经过五次利用之后将会对革的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直接利用不能较为彻底的解决铬污染和铬的浪费。

2.2 间接循环法

铬鞣废液的间接循环法是通过处理从废液中提取出铬,然后对提取出的铬进行鞣性的回复后会用于鞣制或复鞣中,各方法的不同在于从铬鞣废液中提取铬的方式、手段。

2.2.1 碱沉淀法

一般来说,碱性物质均可作沉淀剂,但从铬泥纯度及循环铬液对成品革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考虑,氢氧化钠和石灰协同使用效果理想。谭志侠等人[11]以氢氧化钠和石灰作沉淀剂,pH值控制在8.5~9.0,水解2 h用热水洗涤2次,杂质分离效率可达80%,回收铬的纯度可以保证鞣革工艺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废铬液中铬的去除效果,赵彤昕等人[12]用Fe SO4作为絮凝剂对铬废液进行处理,当pH控制在8.5时,总铬的去除率随Fe SO4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在Fe SO4投加量大于187.5mg/L时,总铬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9%左右。且处理费用较Mg O低50%以上。得到的铬泥进行压滤处理,得到富铬污泥,目前富铬污泥的处理主要采用加浓硫酸得到碱式硫酸铬,然后重新用作铬鞣液使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碱沉淀法回收的铬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难以去除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它杂质,无法进行回收利用或回用时会对皮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且pH值不容易控制,pH值过低,Cr3+沉淀不完全,pH值过高,Cr(OH)3沉淀会再次溶解,致使废液中的铬含量很难达到排放标准,沉淀操作时间较长。

2.2.2 离子交换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与废铬液反应,树脂上的正价离子与铬离子交换,使废液中的铬离子交换于树脂中。采用高浓度的H2SO4再生,得到含Cr3+较高的Cr2(SO4)3再生洗脱液,再按照制革工艺要求重新调整以后,回用于鞣制工段。Sevgi Kocaoba[13]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回收铬,得到最优条件为:铬离子的质量浓度为10 mg/L,pH值为5,搅拌时间20 min,树脂质量250 mg,铬回收率在99%以上。但是此法存在很多不足,由于高价金属离子很容易被交换树脂吸收,有时也很难被再生洗脱下来,而且所用的树脂要求热稳定性能要好,毒性和黏度要小,还要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且设备较复杂,操作工艺繁琐,投资较大,在一般的制革厂很难被采用。

2.2.3 吸附法

吸附回收的原理是利用吸附剂或者吸附材料的吸附性,将铬废液中的铬吸附出来,使得废水中的铬含量减少,再将吸附过后的材料中的铬通过解吸处理,从而达到回收废液中铬的目的。吸附法所采用的吸附剂分为单一吸附剂和复合吸附剂两类,单一的吸附剂(如合成活性炭吸附剂)很少应用。李增新等人[14]将膨润土与90%脱乙酰度壳聚糖的0.5%醋酸溶液按1∶1.2质量比混合,制成负载壳聚糖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用于处理实验室含铬废液。在壳聚糖与膨润土质量比为0.04,吸附剂用量为40.0 g/L,废水中Cr3+质量浓度不大于50mg/L,pH值为4~6,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的工艺条件时,Cr6+去除率为81%。与活性炭吸附法相比,膨润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平衡时间短(约为1/2),且成本仅为活性炭吸附法的1/6。除上述复合吸附剂外,还有粘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PAC、SA、SCA-1等。

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过后的材料中的铬通过解吸处理,如果能够很好的脱出则铬回收率很高且吸附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很多材料吸附后很难再解析,很多吸附过后的粘土只能用于建筑用途,达不到回收的目的。

2.2.4 萃取法

萃取法常有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两种方法,铬鞣废水经格栅、筛网过滤后,收集于贮液池,铬废液用萃取法回收并将废水循环利用。现阶段用萃取法回收铬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有机溶剂(铬的良溶剂且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分离)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将铬废液中的铬萃取出来,再经过后处理用于新铬鞣剂的制取。另外一种是利用化学反应萃取剂(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入废液中Cr3+或其水合物内部并与其发生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发生相分离)。这两种萃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第一种方法,卫亚菲等人[15]曾将铬鞣废液泵入萃取设备中,与萃取剂逆流多级反应,使水中铬离子进入萃取设备中进行反萃取,将反萃取液用NaOH再生。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很多萃取剂都属于有毒物质,使用生产不安全而且萃取剂的用量较大,投资较大不经济,因此很少使用。对于第二种方法,殷钟意等人[16]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在不同pH、流速和接触时间等条件下,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结果表明:采用络合萃取-碱沉淀法和氧化-络合萃取法两级处理能使高浓度铬盐生产废水的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此方法的缺点在于萃取后的络合物分离困难。

2.2.5 膜分离技术回收铬

液膜分离在国内主要用于Cr6+的分离,在Cr3+的回收利用中研究的很少,因此应用不是很广。而在国外,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液膜法等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多。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膜,液膜分离体系的形成是:先将液膜材料与一种作为接受相的试剂水溶液混合,形成含有许多小水滴(内水相)的油包水乳状液,再将此水乳状液分散在水溶液连续相中,最后形成由外水相、膜相和内水相组成的“水包油包水”液膜分离体系。马勇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可以有效地从铬鞣废水中分离出Cr3+;废水中盐的含量过高将影响Cr3+的去除率,当盐浓度低于5000 mg/L时,反渗透膜法可经济有效地从废铬液中分离回收Cr3+。这种方法用于处理铬废液得到的循环液效果较好,但是工艺过程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在国内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 六价铬的处理

铬鞣废液中存在微量的六价铬,由于Cr6+在环境中易溶于水、迁移能力强且毒性大,所以要严格控制污水中的Cr6+含量。

3.1 微生物处理法

许友泽等[18]用从Cr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高效还原Cr6+的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 itetus,通过摇瓶单因素实验对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处理含Cr废水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处理条件为废水Cr6+质量浓度为301.4 mg/L,细菌接种量为20%,反应温度为30℃,废水pH为10.0,震荡速率为100 r/min。模拟连续化工废水处理实验表明,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的色度、悬浮物以及细菌浓度分别为48倍、65 mg/L和60个/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2 电解法

电解法处理回收铬鞣废水中六价铬的应用在国内较为少见,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研究表明平均电流密度为0.085 A/cm2、常温条件下,电解还原方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不大于600 mg/L时,废液pH=3,反应时间确定为40 min,换极周期为10min,并且根据前期正交试验确定加入的Fe SO4比例为1∶1的反应条件下,可达到去除率在94%以上,出水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电解法的工艺比较简单,而且成本不是很高,只是要放大生产还需要很多技术的改进。

4 总结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8

在新课改中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8个模块(选修2个、必修6个),这种模块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各模块看上去彼此独立,自成体系,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都是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设定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利用课程设置的现有模块来落实该理念,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该理念提到要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输出利用。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要有创造和发明就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有综合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学生时代培养他们这种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我对“问题串”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觉得这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学方式。所谓“问题串”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问题串”,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学习,同时通过完成“问题串”中显现的和隐含的问题、信息,可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最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表现出来,传递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促进相关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同时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输出利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培养策略。

一、“问题串”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合理设计“问题串”,增设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信息的获取能力包括: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来开展学习以外,我还经常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具体做法是:先提出问题,设计“问题串”。这些问题的提出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途径等,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信息任务确定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已有的知识?哪些问题是需要借助其他的途径才有可能突破的?如果要用到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生回忆出故障时,只要给予适时的提醒或点拨即可;如果是要学生动手甚至合作讨论才能解决的,教师这时要做的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平台,等等。

这一做法的关键是“问题串”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问题串”中的问题可以是教材文本中已有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来设计,例如,在“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学生已学过的酸、碱、盐、pH值知识及电离理论展开铺垫,根据教材设计以下学生实验:

(1)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中分别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2)在CH3COONa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3)在NH4Cl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在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后,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三种溶液中C (H+)与C (OH-)的关系怎样?

问题2:三种溶液各显什么性?

问题3:NaCl溶液显中性,其它盐类是否也是中性呢?它们中的C (H+)与C (OH-)的关系可能有哪些?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会对“盐不一定呈中性”这一理论的认同有一个心理承受度,更重要的是会从这些问题中去思考、去探究结果,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除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问题以外,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仍以“盐类水解”为例,教材中有一个关于盐类水解的内容和步骤的图示,从信息的获取角度来看,较为抽象,借助“问题串”可以使信息变得更为直观,也有利于信息的筛选。具体设计如下:在学生做过实验(2)以后,诱导学生质疑并提出如下思考题:

问题1:CH3COONa溶液显何性?

问题2:说明溶液C (H+)与C (OH-)的关系如何?

问题3:水电离出的C (H+)=C (OH-),为什么CH3COONa使溶液的C (H+)

问题4:怎样使溶液呈碱性?

问题5:还有哪些盐也能使溶液呈碱性?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的主动性。可以这样说,“问题串”是一堂课的教学主线,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正确使用“问题串”,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设情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另一种是学习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1. 突出重点,处理信息。

针对第一种情况,围绕教材内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串”,并在适当时出示“问题串”,对于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有所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必修1《硝酸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了一则材料:2004年7月31日,福州市硝酸泄漏事故:

现场腾起红棕色的“浓烟”,带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引起了附近许多居民的不良反应。消防员经过近1小时紧张施救,大面积硝酸泄漏得到控制,四周空气基本恢复正常。控制住毒气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酸液向大路涌去,流经之处,水泥地面都被腐蚀。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速运来石灰。险情再次得到缓解。

根据材料我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红棕色的“浓烟”可能是什么物质?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3:在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么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

这样,设真实、有效的“问题串”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当在解决问题1、2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硝酸的不稳定性;在解决问题3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硝酸具有酸性,我加以引导(利用其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使学生掌握了硝酸的强氧化性,从而完成了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工作。根据上述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主地根据“问题串”中的问题,再结合教材内容的信息,开展问题的解决工作。这样的内容有很多,只要问题设计得合理,许多内容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2. 抓住核心,处理信息。

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要抓住核心知识点,围绕该知识点,设计问题,尽可能使所学习的内容围绕核心展开。如必修1《氯气的生产原理》一节,核心内容是知道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该内容在书本中有所涉及,但没有具体的操作过程介绍,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处理信息,从而理顺信息链。下面是这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串”:

展示初中学过的电解水的实验视频,设置下列问题:

问题1:两极各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体积比是多少?

问题2:怎么证明这些产物?

(过渡)再来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现象。(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3: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4: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5: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

问题6: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问题(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问题(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问题(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Na+,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

问题7: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

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

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

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的观点,使大家觉得迷惑。此时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及思维的严密性,再请同学们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该观点正确与否。

问题8: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可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溶液本来就具有的?

学生经过讨论研究,发现这个实验很简单,只要向原饱和食盐水中滴加酚酞试液即可。

(学生实验,向电解前的饱和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色,证明NaOH是电解生成的。)

至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通过学生的探究全部搞清楚了,它们是:氢气、氯气、氢氧化钠,接着学生写出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我指出:这个反应就是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

从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来看,巧妙的引人入胜的“问题串”能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尽可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

(三)及时解决“问题串”,优化学生输出利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专题复习或选修模块的内容,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下列活动,为学生应用信息搭建平台、提供场所,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复习氯气净水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梯度问题:

问题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顾)

问题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

问题3:NH2Cl是一种新型净水剂。试利用水解实质回答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

问题4: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已知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还原产物是Fe3+,试回答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飞跃。

每学习到一个阶段时,设计一定的专题复习,不只是对学生是否清楚所学知识的检查,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信息快速输出利用的舞台。如果对所给问题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并能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说明对这块知识已经完成课程标准上所规定的要求了。但是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再呈现同样的“问题串”,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变得模糊,甚至全部丢失,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的知识学习后,及时给予巩固,这既有利于学生信息的输出和利用,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肯定,更能促进他们很好地学习。

二、对“问题串”教学的反思

(一)找到一个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

探究问题难度要适合,内容要紧紧贴近最近的教学进程。对于教材中陈述性的内容,我们可以加以改造,遵循前辈科学家的研究足迹,简单再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历程。

(二)追溯问题的源头。

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够找到问题设计的起点,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串。如果没有找到这个起点,一切问题就会流于形式。从源头开始到最终结论的提出,是一个完美的过程,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三)善于运用已知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未知的知识。

例如在分析原电池电流形成原因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得出结论:“锌极失去电子转移到铜极。”而是根据学生所知道的一个知识,即导线上的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并且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电子的流动方向,由此进一步得出:“锌极失去了电子而铜极得到了电子,所以在铜极看到的气泡是因为H+得到电子生成了H2。”如此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最后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或结论。

(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的线索。

比如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与生活有关的情境问题: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蒸馒头时通常要将块状或颗粒状的面碱研成粉末后,再混入面中,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加酶的洗衣粉的洗衣效果更好?为什么用温水的效果比用冷水的效果好?这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生活、改变生活。

摘要:“问题串”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问题串”,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学习, 同时通过完成“问题串”中显现的和隐含的问题、信息, 学生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从而使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串”,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嘉泰, 李俊.简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8, 4.

[2]陈治国.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3]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7) .

环保和污染物处理利用生态工程 篇9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保护愈来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其中, 由于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水污染治理问题尤为引起重视。近年来, 关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较多, 大多集中在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这两方面, 而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比, 生态工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受到关注较多。所谓的生态工程就是指“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 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 以整体调控为手段,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 以高效和谐为方向, 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1,2,3]。生态工程的实施可统一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 在污水处理技术生态工程研究和应用方面, 主要有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和生态浮岛这四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4]。

1 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1.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5], 污水通过预处理及相关水量调节和储存后, 进入土地处理工艺, 土地处理工艺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 进行自我净化, 使得污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 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促进了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 植物和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了无机物, 使污水得到了净化。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分为5 种类型:①慢速渗滤 (SR) ;②快速渗滤 (RI) ;③ 地表漫流 (OF) ;④湿地处理 (WL) ;⑤地下渗滤 (UG) 。这5 种类型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各自的特点如表1 所示。

1.2 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是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工作原理如图2 所示, 其主要利用蚯蚓穿梭觅食的特性, 提高污染物降解效果, 同时蚯蚓粪的特有性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颗粒结构,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6]。

蚯蚓生态滤池的工艺流程较为简单, 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 可实现污水和污泥同步高效处理, 非常适合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小城镇。但是, 蚯蚓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 尤其是对环境湿度和温度的要求, 而且在滞水环境中蚯蚓的生存期限较短, 这就造成蚯蚓生态滤池进水负荷量低、水力负荷低的特点, 仅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1.3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就是在生态塘内制造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利用生态系统内的多条食物链进行物质转移和能量转换, 最终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不仅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还可以以此进行水产养殖, 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7]。其工作原理如图3 所示。

由生态塘内获得的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 这就要求一开始就要对进入生态塘的污水进行相关处理, 确保水中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方可再利用。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典型的处理流程如图4 所示。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一是可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进行建造且建设费用较低;二是结构易于构建, 相对简单, 运行维护方便;三是可实现污水回收利用, 节约用水;四是可用于美化环境;五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占地面积较大, 系统内较为脆弱, 容易滋生蚊虫, 污水去除效率不稳定。

1.4 生态浮岛

所谓的生态浮岛, 就是在水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 通过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 将可水生的植物通过技术手段栽到受污染的水面浮岛上, 主要利用的是物种间共生关系和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生态浮岛技术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营造水上景观。

但是, 目前生态浮岛技术还不成熟, 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案例较少, 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分子载体的研究制作, 现阶段生态浮岛技术所需的高分子材料载体制作工艺由于成本高、研制难度大等因素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尽管如此, 生态浮岛技术由于具有不另外占地、造价低、维护方便、具有综合效益等优点, 使其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且在富营养化和河道修复方面已经有取得成功的案例[8,9]。

2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工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 基本上不涉及化学品的投入和消耗, 具有低污染、高效率的优点。根据国情, 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但是, 该技术还存在有局限性, 在许多基础研究方面尚存在不足, 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trick C.Kangas.Ecological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practice[M].NewYork:Lewispublishers, 2004.

[2]燕丽杰, 马麟春.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概论[J].黑龙江科技与信息, 2009 (32) :166.

[3]孙文娴, 杨海真.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进展[J].净水技术, 2007 (1) :22-25.

[4]刘明辉, 左丽丽.生态工程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报, 2010 (34) :16-38.

[5]G, Yuan, L.Wu.Allophane nanoclay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 in water and wastewater.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J].2006 (9) .

[6]杨键, 杨健, 娄山杰.一种新型环境友好污水处理工艺——蚯蚓生态滤池[J].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8 (1) :16-19.

[7]韩耀霞, 张格红.浅析生态塘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学, 2008 (34) :54-59.

[8]代培, 吴小刚, 张维, 等.人工生物浮岛载体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6) :13-16.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10

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3种方式中, 2005年卫生填埋占85.78%, 焚烧为9.90%。近几年虽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处理方式, 所占比例仍无明显增加, 可以说,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环境效益较好的垃圾焚烧方式推行缓慢的原因在于:我国垃圾焚烧技术为引进或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的焚烧发电技术, 由于我国垃圾水分高、灰分高、热值低, 使得垃圾焚烧发电存在投资和运行费用太高, 垃圾热能利用率太低, 运行过程中一般要补充矿物质燃料, 灰渣要另行处理, 废气中二恶英等有害气体脱除系统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也在审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环境友好性, 以现有工业协同处理废物技术逐渐成为处理生活垃圾的新视点。现有工业处理废物不仅能消除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能为现有工业提供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水泥工业对废物处理所具有的环境友好性和投资及运行费用的经济性已为世界各国公认。以下探讨水泥工业处理和利用生活垃圾的技术, 以期水泥界同仁协力, 使水泥工业对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

1 垃圾焚烧后的灰渣或飞灰作为生产水泥的替代原料

该技术是垃圾焚烧厂直接处理垃圾, 水泥厂把其产生的灰渣、飞灰或污泥等废物作为主要原料生产水泥。日本把这种水泥称之为生态水泥, 或称环保水泥、绿色水泥。由于灰渣等废物中含有大块和金属物质, 化学成分中氯含量往往超过水泥生产对原料质量的要求, 水泥生产线须设置对灰渣进行除去大块、磁力筛选等工序, 并对飞灰进行水选和脱氯处理后, 才能成为水泥原料。日本环保水泥株式会社从1999年3月就开展了生活垃圾焚烧残渣生产生态水泥的研究, 2001年4月开始试生产。2002年7月20日通过了经济产业省制定的生态水泥国家行业标准, 2003年在东京都三多摩地区开始建设环保水泥项目。该项目能处理全市垃圾焚烧设施所产生的灰渣, 处理量每年9.4万t, 水泥产量可达每年13万t。

该处理方式要建垃圾焚烧厂, 焚烧垃圾时往往要添加化石燃料。以专门的垃圾焚烧厂处理垃圾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路线的模式, 产生的灰渣等无处堆放, 二次污染环境, 不得不向水泥工业寻求出路。该处理方式总体花钱很多, 后遗症不少。目前我国发展的垃圾焚烧方式, 有可能步日本之后尘。我们应从日本生态水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2 垃圾制成垃圾衍生燃料 (Refuse Derived Fuel, RDF) 作为水泥烧成的替代燃料

该技术是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厂, 对生活垃圾筛分、除铁、风选、破碎、除去非铁质金属、除去玻璃陶瓷、挤压出水分等, 将可燃部分选出。对选出的可燃部分进行破碎、烘干、加入添加剂、成型和筛分, 制成RDF成品。实际RDF生产线的构成取决于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 同时考虑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境问题。一般情况下, RDF生产线以筛分或手工分选开始, 捡出垃圾中的大件, 使后续设备不会因物料太大而降低效率。垃圾进入破碎或磨碎前, 需进行除铁和风选, 分离出其中的金属物质和玻璃、陶瓷等无机物, 防止金属块和硬的无机物对破碎或磨碎设备的磨损。磨碎段应设置在破碎之后, 以提高效率。破碎后的垃圾进入干燥段烘干, 烘干过程应配备除臭装置, 避免污染环境。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通常为高热值的煤和防臭防腐的生石灰。最后进行硬化处理, 挤压或造粒成型。目前欧美大多数国家对RDF都明确地规定了质量标准。如意大利对RDF的性质提出了热值、不可燃无机物含量、有害物质含量等多方面要求。按质量标准生产的RDF组成均一、能量密度大、燃烧效率高, 易于储存和运输。水泥厂可以方便地使用RDF作为替代燃料, 由窑头燃烧器喷入窑内燃烧。世界水泥工业应用替代燃料广泛采用由专业公司进行收集、加工, 以品质稳定的成品供给水泥厂使用的模式, 如法国、比利时、挪威、德国和美国等均形成这样的二次燃料供应渠道。

该处理方式虽然方便了水泥厂对垃圾产品——衍生燃料的使用, 但是要建设垃圾预处理厂, 对垃圾分拣和处理。分拣后的不可燃物得不到利用, 要另行处理;再者, RDF制作过程中添加高热值的煤, 也是用化石燃料处理垃圾。我国现行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水分高、热值低, 采用该处理方式并不经济, 垃圾预处理时二次污染控制也很困难。

3 垃圾分选后分别作水泥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该技术是将垃圾直接送到水泥厂, 在水泥厂建设预处理车间, 对生活垃圾筛分、除铁、风选、破碎、除去不可燃的无机物、挤压出水分等, 将可燃部分选出。可燃部分再进行破碎、烘干, 加工成能够用特制燃烧器喷入水泥窑燃烧的燃料。除去的不可燃的无机物作为生产水泥的替代原料, 在磨制水泥生料时搭配进去。该技术工艺流程如图1。

处理过程介绍如下:

垃圾由市政环卫部门的垃圾运输车直接运到水泥厂的预处理车间, 经地磅计量后倒入垃圾储池储存。抓斗从垃圾池中把垃圾抓入板式输送机, 人工挑选出大件垃圾、大块建筑垃圾和可回收物, 其余被送入一级滚筒筛。在该滚筒筛内垃圾被打散、筛分, 筛分粒径为80mm。由于大量的渣土、厨余、陶瓷玻璃碎片、塑料碎片粒度较小, 通过筛孔被分选出来, 筛上物为纤维物、大片塑料、包装盒及各种容器、大块食品、竹木等。筛上物在送往风选装置前先被磁选, 风选将其中的塑料、纸张等轻质物进一步选出, 送入可燃物堆场;余下的纤维物、包装盒及各种容器、大块食品、竹木等经粗破碎后与经过磁选的一级滚筒筛筛下物混合。混合物含较高水分, 通过带式挤压机挤压, 挤出的污水与垃圾储池产生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达标后排放;挤压后的垃圾进入第二级滚筒筛。第二级滚筒筛筛分粒径为40mm, 筛上物为不易破碎的纤维物、竹木等可燃物, 送入可燃物堆场;筛下物为破碎了的陶瓷、玻璃、渣土、厨余, 还混入小片的塑料薄膜等轻质物。为消除小片的塑料薄膜等轻质物对水泥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影响, 对第二级滚筒筛筛下物用密度分选机分选, 把小片的塑料薄膜等轻质物分选出, 送到可燃物堆场;密度分选后的陶瓷、玻璃、渣土、厨余等掺入生料粉或窑灰, 在螺旋搅拌机搅拌混合后, 进入不可燃物预均化堆场, 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原料。由风选、二级滚筒筛、密度分选的可燃物进一步细破碎, 进入可燃物预均化堆场, 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

不可燃物从预均化堆场取出, 由胶带运输机送至水泥厂原料配料站的替代原料库, 与其它原料一样, 经计量后进入生料磨粉磨。可燃物从预均化堆场取出, 由运输机送至水泥厂窑头仓, 经计量后由气力喷射装置从窑头喷入水泥窑燃烧。

在以上的垃圾处理过程中, 卸料及垃圾储池、预处理车间、堆场等均为封闭式, 排放的气体进入熟料冷却机高温处理, 尽量减少异味的外泄和扩散。

该方式是欧洲诸国多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路线的模式, 由于水泥窑系统热容量大、温度高, 垃圾处理过程不需要外加化石燃料;分选过程中有挤压工序, 能处理水分含量高的垃圾。但是其分选和后处理系统复杂, 过程存在污染, 需要对污水处理, 运行费用仍较高;不可燃物中掺杂的有机物随同生料进入预热器, 在低温段分解, 造成预热器排出气体中有机气体数量增加。

4 垃圾焚烧炉和水泥窑联合处理垃圾

该技术为在水泥回转窑旁设置垃圾焚烧炉来联合处理原生城市生活垃圾, 它既不同于日本的垃圾焚烧发电后由水泥厂处理灰渣的技术, 也不同于欧洲对垃圾分选后直接由水泥窑处理的技术, 而是根据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现状, 适合我国垃圾特性, 吸收他们的长处, 并克服其不足, 我们自主创新的一项新技术。采用该技术, 可以将垃圾热能和灰渣全部利用, 污染物排放低, 不需要二次处理, 投资省, 费用低。该技术已取得两项国家专利授权。以该技术为依托的工业试验系统于2007年11月15日在川煤广旺集团天台水泥厂成功点火。试验表明:新鲜城市生活混合垃圾, 以冷却水泥熟料的热风作燃烧空气, 一个纱团即可点燃, 不用外加燃料可以持续燃烧, 对水泥生产系统尚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该技术不需要建设专门的垃圾焚烧厂或垃圾预处理车间, 而把垃圾焚烧炉建在新型干法水泥窑旁边, 由垃圾焚烧炉和水泥窑联合处理生活垃圾, 工艺流程见图2。

处理过程如下:

垃圾由市政环卫部门的垃圾运输车直接运到水泥厂, 经地磅计量后倒入垃圾储池储存。抓斗从垃圾池中把垃圾抓入板式输送机, 人工挑选出大件垃圾、大块建筑垃圾和可回收物, 其余被带式输送机送入喂料小仓, 输送过程中由除铁器除去磁性金属。喂料机把小仓内的垃圾均匀地喂入回转式垃圾焚烧炉, 利用熟料冷却机的热风作为燃烧空气, 热风从水泥窑窑头罩抽取, 垃圾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 (1 100℃左右) 进入窑尾分解炉和预热器为水泥生料分解提供热量, 然后被窑尾废气处理系统净化后排放。垃圾焚烧灰渣可以直接进入回转窑作为原料;也可以从焚烧炉排出, 作为混合材, 用于磨制水泥。处理过程全部封闭, 垃圾在垃圾池储存期间, 有机物腐化产生的臭气等有机气体由排风机抽出, 经除尘器除尘后送入冷却机头部的鼓风机, 再被鼓入冷却机, 与1 400℃左右的熟料接触, 在高温下被分解而净化。

该技术解决了我国垃圾成分复杂、水分高、热值低的缺陷, 不需外加燃料, 能处理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 使得垃圾的热量和物质全部被利用, 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垃圾储存时散发的臭气等有机气体的污染, 做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无残留物处理。

5 天台水泥厂试烧垃圾概况

天台水泥厂采用垃圾焚烧炉和水泥回转窑联合处理原生城市生活垃圾。水泥生产系统原为300t/d五级预热器生产线, 为焚烧垃圾, 改造了窑头罩, 增加了简易分解炉和三次风管。在三次风管下面安装了回转式垃圾焚烧炉, 并配套了垃圾喂料机。生活垃圾由广元市环卫处运输队从正运向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车临时调来, 可以说, 垃圾为随机抽取的新鲜综合垃圾。焚烧稳定状态时, 窑产量10.5t/h, 垃圾焚烧量约2t/h, 折合生产1t熟料焚烧0.2t垃圾。三次风管热风温度为600℃时, 垃圾焚烧温度大于950℃。垃圾在焚烧炉内停留时间超过30min, 焚烧烟气在炉内温度大于900℃段的停留时间超过1s, 由于焚烧烟气出焚烧炉后通过管道进入分解炉, 分解炉内温度超过900℃, 焚烧烟气在大于900℃段总共停留时间将超过5s。试烧过程中, 通过调整分解炉的喂煤量来弥补垃圾热值的波动, 稳定分解炉温度, 系统未出现结皮等明显影响生产的现象。由于资金限制, 试验配置的硬件设施做不到把垃圾灰渣直接送入回转窑, 现在把垃圾灰渣作混合材使用, 垃圾中有害物质对水泥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无影响。今后将通过长时间的试烧, 进一步验证焚烧垃圾对环境、水泥生产、产品品质的影响, 并对比其它垃圾处理方式, 研究其经济性。

6 结束语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11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策略构建

引言

档案信息资源紧密联系着社会工作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近年来,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职能日益凸显,促进了社会信息资源的流通。因而,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学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系,必须在把握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理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探寻策略构建道路夯实理论基础。

一、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社会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都是社会总体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涉到社会单位信息系统的构建,同时关系到公民信息权的保障。因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社会、单位以及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档案利用水平,发挥档案利用价值

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认为,档案信息资源不过是一堆久蒙浮尘的故纸,其开发利用也不过是掸去故纸堆的尘土。这一观念严重曲解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档案中所涵盖的信息资源,既可以对未来工作进行启发和指导,又能够以先前教训为日后提供前车之鉴。科学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档案的可利用价值,真正做到以史鉴今。

(二)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增强单位软式实力

档案在国家各类信息资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拓宽国家信息资源开放渠道的重要步骤,其丰富了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同时,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理论财富,其开发与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单位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而,科学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单位的软实力,为单位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保障。

二、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障碍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目前档案工作实践来看,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主要涉及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

(一)档案管理意识浅薄,开发利用观念滞后

囿于长期以来的陈旧观念,许多档案工作者仍然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无关紧要,只是单位的附属性工作。因此,上至单位管理者,下至基层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更是滞后。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理念,已经成为阻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进程的首要障碍。

(二)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科学管理水准较低

目前,诸多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仍然主要局限于纸质化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其开放进程和综合利用程度。同时,由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较低,因而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投入较少,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硬件桎梏。

(三)获取档案渠道不畅,缺乏高效运行机制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单位内部使用。一些具有公共价值的档案,需要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也关系到公民信息权利的保障。但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程度不高,不论是单位内部还是外部公众,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并且在获取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缺乏档案流通的高效运行机制,已经成为贯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全过程的重大阻碍。

三、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科学化、高效率必须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旋律。探寻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策略,是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加快数字管理进程,优化整合档案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既迎合我国资源建设的前景,又符合信息科技时代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快数字管理进程要做到两点: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档案资源,对现有档案的种类、保存形式、完整程度等进行全面登统、合理分类;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线上管理平台,实现目录信息数字化、档案内容数字化以及检索功能数字化。这样既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无缝隙安全保存,又可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深入挖掘档案价值,综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资源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资源宝库,网罗着诸多高价值的可利用资讯。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不仅要依赖于先进的数字信息化管理体系,而且要注重深入挖掘档案本身的价值。这样一来,档案利用形式得到了创新,档案利用价值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在根源上增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运用效能。

(三)营造科学管理环境,注重档案资源保密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转变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思维理念是重中之重。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强化服务理念,才能够营造最优质的管理环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规范化。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的解密不等于全部公开,开放更不等于放弃保密制度。对密级程度较高的档案信息资源,单位和档案工作者必须注重保密,在开放范围和利用程度上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

四、总结

承前所述,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高度开发利用价值,对于社会建设和单位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指导意义。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着力解决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同时,要在统筹协调、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渠道,加强全方位、立体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从而力争使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更多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源广.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刘彩云,沈春会.刍议基于主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办公室业务, 2015,(05).

[3]王艳.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3,(23)

[4]张建君.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4.(04).

[5]肖长英.浅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档案,2015,(01).

处理和利用信息 篇12

一、触类旁通, 深化知识

许多数学练习的编排中, 都存在知识和方法的关联, 但由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尽相同, 在练习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困惑和理解偏差, 如有这样一个问题, 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学生在肤浅的理解中, 有回答平行四边形的、矩形的、正方形的等, 教师提问:“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探究后发现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有关。然后问学生, 什么样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呢?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归纳出中点四边形的形成规律。这样围绕着中点四边形的问题, 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 把分散在各处联系密切的知识进行整理综合, 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使知识深化, 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从而有效地开发了课程的资源。

二、改编开放, 引导发散

在数学问题的处理中, 通过对条件或结论不作确定, 或作多样性变换, 使学生由浅入深, 逐步深化, 将系统知识串联在一起, 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可实现资源的开发, 同时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进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一道几何证明题, 教师把它改编成:如图1, 已知AD=AE, 点D、E在BC上, 要证明△ABE≌△ACD, 还应补充一个什么条件?教师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探索, 使学生补充出十多种条件, 这样通过开放问题, 使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 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变式递进, 引导探索

在练习处理中, 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寻找思维的生长点, 通过变式递进, 利用现有知识结构, 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 再通过诱发学生的思维, 以现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知识结构,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 从而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过五边形一个顶点能作条对角线。教师在处理后, 进一步引导:过六边形、七边形一个顶点分别能作几条对角线?然后变式为:过n边形一个顶点能作条对角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五边形一共有条对角线。六边形、七边形呢?最后变式为:n边形一共有条对角线。这样通过变式递进使学生加深了对n边形对角线规律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发现问题, 并留有让学生自主开拓的空间,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又能发现新问题, 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的探索, 最终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共同发展。

四、一题多解, 挖掘方法

方法就是资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求新、求异、求活, 这对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能力很有效果。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如图2, 要把一个残缺的图形补充为等腰三角形, 应怎样做?教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的点拨、引导, 学生在交流中得出: (1) 作∠C=∠B, (2) 作BC的中垂线, (3) 作BA=BC, (4) 作∠B平分线, 再过C向它作垂线交∠B的边于A, (5) 作垂线CO, 延长BO到A使OA=OB, (6) 作垂线CD垂足为D, 再作∠ACD=∠BCD。像这样同一个问题, 学生解决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在学生的交流中, 使学生沟通了等腰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设计个性化作业, 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 通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与现代网络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手段之一, 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如学完比例后, 让学生探究测量旗杆高或水塔高的方法, 两天后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和实践探究, 得出现了许多方案, 有抽象成直角边的, 有利用阳光下的影长的, 有利用直尺的, 有利用三角板的, 还有用反光镜的等。教学中, 像这样通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

上一篇:中国湿地博物馆下一篇:建筑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