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2024-06-15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精选12篇)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1

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后期,平时体力活动量较大,脑力劳动更为繁重,合理的营养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具备基本的营养知识和积极的营养态度来帮助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营养素全面平衡,也为将来工作后良好的饮食方式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为了解南通市大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宣教干预,笔者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南通大学的文、理、医科,大一到大四共1 2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 200份,发现有缺项及不合逻辑问卷120份,剔除后进行补测,最终获有效答卷1 200份。1 200名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600名,文、理、医科各400名,大一到大四学生各300名;年龄最小17岁,最大25岁,平均(21.04±1.40)岁。

1.2 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2],自行设计自填式问卷,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态度以及饮食行为共4个方面进行现场不记名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由调查员现场监督,要求学生真实独立答卷,所有答卷当场收回。

1.3 数据录入及统计

所有数据利用EpiData 3.02录入,采用Stata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总人群营养知识知晓率、获取途径、营养态度以及饮食行为报告率。对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以undefined表示。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相应得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对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知晓率及获取途径

有40.67%的学生曾经学习过营养知识, 59.33%的人没学过。由表1可知,营养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是“食盐中加碘是预防哪种疾病”;而对于“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和是否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平衡膳食宝塔”的知晓率最低。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多项选择)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主,分别占75.33%和71.83%,其余依次为网络(57.08%)、同学和朋友(55.25%)、科普或专业书籍(47.08%)、家庭(45.33%)、课堂教育(44.08%)、宣传栏或讲座(37.25%)、医护人员(24.42%)等。

2.2 营养态度

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积极认真的营养态度。90.83%的学生表示如对健康有益,愿意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见表2。

2.3 饮食行为

选择食物依据中,以口味习惯为依据的有837人次,以营养价值为依据的有340人次,以食物感官为依据的为110人次,以食物价格为依据的为90人次。有48.58%的学生表示能够定时定量进餐,22.75%的学生表示不能,还有28.67%的人看情况而定。33.75%的学生经常吃零食,55.17%的人偶尔吃,还有11.08%的人不喜欢吃。52.67%的学生有挑食或偏食的情况,47.33%的人没有挑食或偏食。其他饮食行为报告率见表3。

2.4 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得分

1 200名受调查学生的总体知识得分为(62.36±19.27)分,态度得分为(82.29±15.29)分,行为得分为(60.04±11.79)分。女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医科生的知识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医科学生;高年级学生知识和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大一新生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见表4。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南通大学学生普遍缺乏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如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是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但是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其具体内容。虽然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得分都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营养还是抱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可能是由于学业比较重,或者学校宣教薄弱造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获取相关知识,这从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自身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或者网络这些常规媒体来获取,而医护人员、学校课堂讲座、家庭等这些与学生更为密切,或者说更应该担负起宣传责任的群体在营养宣教方面所起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在饮食行为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以营养价值作为选择食物依据的学生比例很小,能够每天吃早餐和定时定量进餐的学生也只占了不到50%,此外吃零食和挑食偏食现象也比较常见,常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和含糖饮料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从不同人群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要优于男生,与王运良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营养健康。医科学生知识和行为要优于非医科生,这与徐素萍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可以改善自身健康行为的。但即便如此,医科生的营养知识得分虽然达到了71.48分,行为得分却只有62.18分,说明受大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科生的饮食行为也表现出随大流的趋势,其实对于医科生的营养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营养价值观[3]。高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营养知识和态度上优于低年级学生,但在饮食行为上的得分却低于大一新生。

综上所述,南通大学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但他们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这与肖春玲等[6]的研究是一致的。高校作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最后一关,更应该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努力通过选修课[7]、讲座等多种途径对在校大学生定期或经常进行营养知识宣教和饮食行为干预[8],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健康的体魄参与到祖国的未来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邓树勋,黄玉山,陈南生,等.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体育学刊,2006,13(5):44-47.

[2]王怡,邹雨珊,张印红,等.兰州地区2所高校大一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918-1922.

[3]陈观进,陈新妹,李华文,等.医科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4-797.

[4]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与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5-29.

[5]徐素萍,刘君,刘世民,等.佳木斯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7(6):82-84.

[6]肖春玲,贾云中,赵娅娅,等.中国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5):81-83.

[7]严小惠,姚苏宁,周菊芝,等.宁波高校园区大学生营养素养健康教育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4-36.

[8]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KAP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11-1046.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2

调查

【摘要】 目的 在对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好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抽取了近六年1900名的流动的儿童作为调查的对象。结果 我们在调查儿童的接种率时,发现这些儿童的家长大都是初中或者是小学的文化的水平,较少的部分是高中,这些家长的收入大多是在2500元左右,所以针对接种,大家为了儿童的健康还是考虑去接种的,所以建证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建证率,在几个接种率中最高的就是乙肝的接种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接种,流动家长除了给自己的孩子接种乙肝,其他的也接种,接种率是很高的,说明了流动儿童的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对于100元以下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可以承受的。结论 针对上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调查的淄川区流动儿童的覆盖率和接种宣传的效果,提高建证率,并且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疾病预防的知识,为今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好基础,也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免疫预防;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8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82-01

淄川区地处鲁中,商业贸易发达,建陶、化工企业规模较大,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我们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流动儿童是流动的,流动儿童的户口相当难管理,所以需要

我们联合国家的力量来对流动儿童的疾病的预防做好准备,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通过随即抽样的方法对这些流动的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大力发挥整个国家的力量,提高疫苗接种的知识的普及率。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在城区三个街道中的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1.2 调查内容 对家庭一般情况(流动儿童家长的姓名、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现住址、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建卡率、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基础疫苗覆盖率以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免疫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费疫苗的接受程度等。

1.3 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方案,对调查人员集中统一进行培训,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挨门逐户进行问卷调查,并按调查表上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

1.4 资料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调查资料进行逐项审核,凡未按规定填写或有逻辑错误的均视为不合格资料予以删除。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流动儿童1875名,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其他为19.04%(357/1875);居住三个月以上占92.16%(1728/1875),居住三个

月以下占7.84%(147/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为33.97%(637/1875)、49.28%(924/1875)、10.77%(202/1875),文盲占

5.98%(112/1875);经济收入情况:平均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2000-3000元、1000-2000元、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17.97%(337/1875)、64.97%(1218/1875)、12.05%(226/1875)和5.01%(94/1875)。

2.2 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现状

2.2.1 建证率 本次调查的1875名流动儿童中建证734人,建证率达97.81%。其中在现住址建证的1171人(62.45%),在原籍建证的704人(37.55%)。

2.2.2 疫苗接种情况 卡介苗的接种率为96.32%(1806/1875),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为96.43%(1808/1875),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为98.72%(1851/1875),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96.21%(1804/1875),乙肝的接种率为100%(1875/1875),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4.51%(1772/1875),五苗全程的覆盖率为94.45%(1771/1875)。另外,本区外乡镇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率最高为100%,而外省流动儿童的基础疫苗全程接种率仅为95%,为最低。

2.2.3 计划免疫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相关知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对乙肝疫苗预防何种疾病的知晓率最高,为100%,对卡介苗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最低,仅为62.35%,对百白破疫苗预防的疾病知晓率为78.75%,见表1。

2.3 对免疫预防态度和二类疫苗的接受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家长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孩子的疫苗接种,还是很同意的,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大致的是100元以下的家长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100元以上就有较少的家长接受了。讨 论

通过调查发现,淄川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这也是我们调查和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有着一定的关联度,流动儿童的家长我们调查的结果时收入也不是很高,大都是在2500左右的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宣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

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流动儿童的建证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水平,基本是达到了95个百分点,虽然这些家长收入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大家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现

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女,家长也加强对孩子健康方面的投入,意识是逐步提高的。

我们经过不懈的宣传,特别是通过在接种疫苗的门诊进行预防疾病的宣传,并且通过对这个方面知识的讲解,家长还是对疾病的预防有了清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疾病的预防有着很大的好处,为以后开展其他疫苗的接种提供了基础。

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只是通过一种宣传的手段,逐步提高各个街道接种,并且作为接种的医生要做好宣传的工作,工作要及时。并且还要做好对人口的普查的制度,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检查和关心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3

【关键词】孕前妇女;口腔保健;态度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R71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50-02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1]中指出,孕妇的口腔健康影响胎儿健康,计划怀孕时应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积极治疗口腔疾病,避免在怀孕期间因发生口腔急症,增加胎儿流产或早产的风险。为了解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现状,笔者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中近期准备怀孕的217例育龄妇女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孕前门诊的1276名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向其发放参与调查的邀请函,550名调查对象同意参与,调查结束后流失20例,随机抽取217名愿意完成遵医行为问卷调查者进行调查研究。

1.2入组标准纳入标准:①18~35岁有正常生育能力者;②近期,特别是半年内计划怀孕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试验者。排除标准:①全口牙列缺失者;②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③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1.3调查方法采用经过专业统计人员检测过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表,对研究对象的口腔保健知识及态度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②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口腔保健知识调查内容包括:孕前是否需要进行口腔检查,怀孕是否容易发生口腔疾病,怀孕早期若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引起流产,怀孕后期若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引起早产,怀孕期间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对胎儿健康有影响。口腔保健行为和态度调查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是否清洁口腔、是否洁过牙、是否吸烟、睡前是否有进食的习惯、是否喜食甜食、有无做过口腔检查、是否愿意参加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和希望获得途径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媒体、亲人、朋友、保健书籍、保健讲座及其他。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进行。

1.4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3.1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年龄(29.2±3.5)岁;职业以外企职员和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分别占25.81%和18.89%,其次是自由职业者和家庭[LL]主妇,占17.97%和16.67%;国企职员和其他职业占7.83%和12.44%;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4.93%,其他民族占5.07%;文化程度以本科、大专/中专为主,占47.47%和29.49%,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占14.29%,中学占5.99%,小学占1.38%。家庭年收入集中在3~12万和12~20万,占32.26%和34.10%,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占17.05%,收入低于3万者占8.29%,在50万以上者占1.84%。

2.2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孕前妇女对孕前是否需要进行口腔检查回答正确率较高,为 92.17 %,而对怀孕是否容易发生口腔疾病,怀孕期间的口腔疾病对胎儿和孩子出生后是否有影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69.59 %,46.08% 和61.29%。见表1。

2.3口腔保健行为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从计划怀孕至今做过口腔常规检查的有70人,占32.26%,专为怀孕检查的有34人,占15.67%,没有做过检查的有113人,占52.07%;洗过牙的有94人,占43.32%,未洗过牙的123人,占56.67%;出现口腔問题孕前愿意来就诊的有208人,占95.85%,不愿意就诊的9人,占4.15%;愿意参加口腔健康教育的有204人,占94.01%,不愿意参加的5人,占2.3%,无所谓的8人,占3.69%。

2.4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的的获取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网络为主,而希望获取的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保健讲座为主。见图1。

3讨论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1]中指出,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孕妇患有牙周病可能会导致婴儿早产或出生时低体重,美国牙医协会建议[2],育龄妇女在妊娠前或至少一旦怀孕后,应进行牙周检查,及时进行牙周疾病治疗与良好的口腔维护,以期减低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风险;为了降低早产低体重儿,我国建立了产前、产中检查制度,但是没有将口腔检查纳入检查范围,以往研究表明[3-5],孕妇对口腔保健知晓率较低,自我口腔保健意识较差。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知识知晓率水平在46.08%~92.17%之间,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3-5],相关研究表明,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在不同职业、家庭收入间无差别,口腔保健知识“孕前是否进行口腔检查”在不同文化程度中有差别[5]。调查显示,孕妇主要对口腔健康对胎儿是否有影响相关知识了解不够,说明孕前、孕期孕妇对口腔知识关注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口腔健康是否对胎儿有影响。针对此现象,应加强口腔保健宣传教育,让育龄期妇女认识孕期口腔疾病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本次对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专门为妊娠进行口腔检查仅占15.67%,而有32.62%调查对象从计划怀孕至今做过口腔常规检查。说明孕妇对口腔疾病重视程度不够,孕前妇女尚未完全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对口腔保健的认识也未到位。深圳市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网络为主,希望获取的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保健讲座为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承担起健康宣教的责任,向孕前妇女讲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医院及妇幼保健部门应定期开展口腔保健知识讲座,增强孕前妇女口腔保健意识,或者在医院门诊大厅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口腔健康教育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5-6],使孕前妇女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深圳市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口腔保健行为方式较差,而获得保健知识欲望较为强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孕前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J].2013,14(4):251-256.

[2] López NJ, Smith PC, Gutierrez J. Periodontal therapy may reduce the risk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 women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Periodontol,2002,73(8):911-924.

[3]唐彧,朱亚琴,汪轶,等.上海市某医院孕妇口腔保健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1,20(5):531-532.

[4]奚玫,欧尧.184名妊娠期妇女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现代医院,2011,11(5):151-153.

[5]雷月娟,何克新,黄孟燕,等.454名妊娠期妇女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77-479.

[6]钱雅琴.城市育龄妇女妊娠前口腔保健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344.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杭州市某高校49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79份。其中文科专业104人,理科专业62人,医学专业85人,艺术专业228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16±1.04)岁,其中男生130名(27.14%),平均(20.46±1.21)岁;女生349名(72.86%),平均(20.06±0.97)岁。调查涉及大学本科4个年级,分别为一年级126人(26.30%),二年级316人(65.97%),三年级24人(5.01%),四年级13人(2.71%)。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指恋爱并发生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女生流产情况及其态度、避孕方法知晓率及掌握情况等方面的30个问题。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自填式当场收卷方式收集资料。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婚前性行为现状

有477人回答了此类问题。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为15.93%,其中男生的比例(17.05%)高于女生(15.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684);4个专业的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比例最高的为艺术生,其次为医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0,P=0.641);不同年级学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967)。

在周围同学是否存在婚前性行为现象这一选项上,有63.94%的学生选择了“有”,其中男生为68.99%,女生为6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7,P=0.162)。艺术生认为其周围同学有婚前性行为现象者显著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χ2=6.437,7.382,P=0.011,0.007),与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4,P=0.243);而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70,P=0.603)。见表1。

2.2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及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者明显多于持反对态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646,P=0.000);有近半数学生表示理解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且有14.82%的学生表示自己虽然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但无法自控时仍会发生。

男生选择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比例(47.69%)明显高于反对者(5.39%),而且男生选择赞成者也明显多于女生,而选择反对者则显著少于女生。女生选择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与选择反对者相比仅多出3人(χ2=0.101,P=0.751),选择对婚前性行为理解但自己会洁身自好的也明显多于男生(χ2=29.688,P=0.000);在虽然不赞成但无法自控时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选项上,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1,P=0.165)。见表2。

2.3 对女大学生流产的认知及态度

有479人回答了该问题。学生表示周围女生有流产现象存在的占47.17%,其中男生为44.19%,与女生(48.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0,P=0.403)。

艺术生表示女生中有流产现象存在的比例最高(55.31%),明显高于文科和医学生(χ2=12.187,7.687;P=0.000,0.006),与理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4,P=0.461)。

在对流产的认知方面,有86.58%认为流产对女性身体有害,其中女生选择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χ2=7.339,P=0.007);仅有1.05%认为流产对女性身体没有什么影响,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3,P=0.516)。共有55.14%的人选择流产后需要卧床休息,其中女生有57.88%的人选择,明显高于男生的46.92%(χ2=4.592,P=0.032)。有38.97%的女生认为流产会造成某些并发症(如盆腔炎等),57.59%的女生认为会产生某些后遗症(如婚后不孕等),前者显著高于男生的27.69%(χ2=5.233,P=0.022),而后者与男生(48.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3,P=0.074)。见表3。

2.4 对避孕知识认知度

有427人有效回答了该类问题。学生了解的避孕方法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长效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自然避孕法和皮下埋植法等。其中女生和男生了解最多的前4位同为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和长效口服避孕药。在掌握并会使用的避孕方法上,女生和男生选择最多的均为安全套、紧急事后避孕药、短效口服避孕药和长效口服避孕药。见表4。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19%的人对调查表所列的10种避孕方法都未掌握并不会使用,其中女生未掌握任何1种避孕方法的有50.97%,明显高于男生的32.73%(χ2=11.422,P=0.001)。

对未生育过的女性需要时首选的避孕方法这一选项,选择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84.31%)、紧急事后避孕药(24.12%)、短效口服避孕药(21.08%)。女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82.39%)、紧急事后避孕药(26.73%)、短效口服避孕药(22.64%),选择不知道的有19人(5.97%);男生选择最多的则依次为安全套(83.64%)、自然避孕法(20.00%)和紧急事后避孕药(19.09%),选择不知道的有6人(5.45%)。

3 讨论

3.1 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及态度不容乐观

许多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或宽容态度[1,2,3,5]。本次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15.93%,而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和理解态度的则达到了73.07%,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6,7,8,9]。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的仅为15.47%,明显低于男生的47.69%(P<0.01);而持理解态度的达到56.45%,显著高于男生的28.46%(P<0.01),与林丹等[10]的报道基本相同。这表明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方面,男、女生的差别较为显著:女生由于生理特点,在婚前性行为中相对需要承担更多的负面影响,更易受到身心伤害,因而较男性更为谨慎、理性。

虽然了解周围同学婚前性行为现象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性行为现状,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间接显示校园中婚前性行为的流行情况,并且可以部分弥补在自填问卷时由于怕泄露个人隐私和害羞心理所造成的资料收集低于现实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63.9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存在婚前性行为现象,并且艺术生显著多于文科和理科生(P<0.01),医学生则介于艺术生与文、理科生之间。婚前性行为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已相当普遍,而且尤以艺术和医学专业学生为甚,因此,在设置高校生殖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3.2 对女生流产现象的认知逐步增强

女性的青春期妊娠及人工流产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11,12,13]。有研究表明,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女大学生所患妇科疾病中,生殖道感染的比例达到了近50%[4],因此女性是婚前性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在对未婚流产的认知特别是对流产后是否需要卧床休息、是否会产生某些并发症等方面的认知,女生明显好于男生(P<0.05),但是仍然有47.17%的学生表示周围女生有流产现象存在。提示女生对未婚流产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自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行为控制方面尚待加强,如何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行为的把握和控制方面还值得研究和探讨。

3.3 在校大学生避孕知识、方法掌握不尽如人意

虽然婚前性行为和未婚流产对大学生会产生许多危害,但如果选择了合适的避孕方法就可以减少或杜绝许多问题的发生,比如在性行为时采用安全套进行避孕不但可以大幅度降低女生妊娠、流产的比例,而且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发生,然而高校学生避孕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却不尽如人意[14,15],特别在避孕方法的使用技能方面尤为缺乏。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各种避孕方法的知晓率较高,如安全套为97.66%,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分别为79.63%和78.22%;但掌握避孕方法并会使用的学生仅有53.81%,其中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和紧急事后避孕药分别只有44.29%,22.38%,26.67%的学生掌握了使用技能。由于大学生避孕方法使用技能的缺乏,更加大了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查中发现,女生掌握避孕方法并会使用的人数明显低于男生,有50.97%的女生表示不会使用任何1种避孕方法。由于在婚前性行为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许多婚前性行为中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如妊娠、流产等)要由女生来承担,因此如果女大学生没有掌握并会使用一定的避孕知识及方法的话,就可能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增加发生意外妊娠的概率。因此,在大学生殖健康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如何选择及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教程,显得极为重要。

“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 篇5

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那么什么能改变命运呢?这个话题意义深远,首先做事情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必先打下好的基础、树立好的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有了好的想法和观念---即行为决定了一切,时间长了形成一种习惯,本着一个好的习惯去做事久而久之您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本章就是从行为态度之改变衍生出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上帝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他或许只是人们生活无助时的心灵寄托,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实际之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个永恒的哲理。一个人的习惯绝对是靠自己的行为或是行动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士,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待他的只有失败。俗话说做了没做好属于能力问题,但是要求了没去做属于态度问题,态度上出现了问题以后事情可想而知肯定是失败的,方向迷失的人怎么才能走出茂密的森林呢?结果是NO。

为什么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会报有很伟大的理想呢?因为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就知道理想是靠现实生活实现的,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又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创造出来,为什么去拼搏、去进取呢?因为想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是什么---是观念的改变,则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命运改变。

不要让你的观念、心态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成功是由那些抱有博大理想、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只有努力、永不间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所保持。

态度决定行为 篇6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富有热情。每天来园较早的孩子会主动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擦桌椅、扫地等。当教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赞赏的态度时,大多数幼儿会整天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状态中,表现为轻松、愉快,愿意听老师的话,做事注意力集中,有积极性等;当教师对幼儿该行为表现出无动于衷或否定、反感等态度时,大多数幼儿则会整天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表现为焦虑、漠然,不爱听别人讲话,不守纪律,做事不认真等。

有一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玩开店的游戏,我发现有些幼儿只是拿着小板凳坐在那儿,有些幼儿正在为了座位吵闹。我走到他们中间,问他们:“你们开的什么店啊?怎么这么热闹啊?” 小朋友们听了,都高兴地围过来,“我们这里是水果店”,“我们这里是食品店”,我又问:“你们店里都有些什么啊?”“我们这里有苹果,香蕉,橘子……面包,馒头,小馄饨……”幼儿都积极地回答。于是,我让刚刚争吵的两名幼儿去当保安,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客人的角色。站在一旁的小朋友先是专注地看,没过多久就全部参加到游戏中来了。游戏结束时,他们还天真地对我说:“老师,今天店里要休息了,开张的时候再通知你啊。” 这说明,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别人的感染,而教师的态度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的感染是最有利的。

(二)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教育态度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从心里喜欢幼儿、热爱幼儿,从幼儿的心理需要出发组织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成为幼儿的好朋友。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

在我们班有个男小朋友,胆子很小,不仅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很小,就连平时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也需要用耳朵靠近他才能听见他的声音。于是,我在每次请他回答完问题之后,都在大家面前表扬他有进步,并且适时地微笑着抚摸他的头。渐渐地,他开始尝试举手发言了,胆子也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害羞了,课后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开心地交流、玩耍了。

我们班还有一位性格比较内向的小女孩,每次玩爬小山的游戏时,她总会在那里怯怯地说:“老师,我不会!我不想玩!”万事开头难,我让她先当指挥员,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并想带领她一起玩一遍,没想到她还是不愿意,我询问了原因,原来是她是在害怕,并不是不会,于是我开始对她进行鼓励: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呢,去试试,不用怕的,老师带着你玩好吗?你看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啊!在我的带领操作下,她开始进行尝试了,在她尝试的过程中,我让周围的小伙伴们一起为她加油,经过几次尝试和大家的不断鼓励,她能够自己独立地向上爬了,在以后的游戏中,“我不会”这句话再也没听到。

二、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态度

幼儿的心理变化取决于老师选择何种态度,老师选择的态度对幼儿的心理会直接产生各种微妙变化。心理学上也说: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的紧张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失调,而这种心理失调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来,如:不愿来幼儿园上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情绪提不起来,在活动中积极性不够。这就要取决于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了,你是选择强硬的态度来解决还是通过协商的方式让幼儿接受?

教师的选择很重要,这会引起幼儿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如幼儿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休息时会很吵,吃饭吃慢了,我们对孩子如果一味地惩罚可能会让他一整天都不开心,甚至跟你倔起来。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换种方式去处理,可以在自己的脑中为他們先找到理由,也许是什么细节我们不清楚,也许不是他的错。要对幼儿充分了解其心理,了解他的目的,我们才能采用温和的态度和幼儿一起去思考、讨论该不该做?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幼儿接受。通过和他协商,处于平等地位让他了解。孩子多了一份笑容,你的课堂、你的活动、你的生活才能灵动起来。但是,该严厉的时候还是需要严厉的,一味地和蔼会给孩子留下“这个老师好欺负”的印象。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把爱心渗透在每天的教育过程中,平和地对待每一位幼儿,爱每一位幼儿,做到宽容中不缺乏威严。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尤其是幼儿教师的态度时刻影响着幼儿,我们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应对孩子充满挚爱之情,应当能够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事情,思考问题,要适合孩子的情感体验。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鞍山市铁东区3个街道办的9个居委会所辖的居民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360名居民, 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性180人, 女性180人;居民年龄范围为14~59岁, 分3个年龄锻:14~18岁、19~39岁、40~59岁各120人。

1.2 方法

由鞍山市健康教育所组织市区医院专业人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 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在3个街道中各抽取3个居委会, 在居委会的辖区内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各抽取40人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参照《预防艾滋病公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操作手册》、结合鞍山市设计情况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艾滋病知识获得途径等共5项。问卷无记名, 采取一对一的方法上门进行调查, 不予任何提示, 当场收卷, 调查数据输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预防艾滋病一般知识回答情况 (见表1) 。

2.2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回答情况 (见表2) 。

调查还显示, 男性回答正确率74.40%, 女性回答正确率77.60%, 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居民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调查情况 (见表3) 。

2.4 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大众传媒, 所占比例依次为:电视、广播、网络 (87.36%) ;报纸、杂志、书籍 (79.20%) ;讲座、咨询、健康教育课 (55.61%) ;宣传单、小册子 (34.60%) ;朋友、同伴宣传 (23.75%) 。

3 讨论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8

关键词: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合理用药定义为: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 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 疗程足够, 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且其生理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正确了解合理用药知识, 合理使用药品, 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顺利完成学业, 乃至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医专学生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现状, 笔者对某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今后开展合理用药的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对某医专不同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742份, 回收有效问卷726份, 有效回收率为97.84%。其中, 男生145人, 女生581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8人, 护理专业学生125人,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52人, 药学专业学生291人;一年级学生453人, 二年级学生273人;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参考有关文献, 结合医专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知识、对合理用药的态度、用药行为以及用药知识的来源等。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答卷不记姓名, 要求被调查者单独填写, 填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总体情况以及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大部分在60%以上, 明显高于广州某高校学生的用药知识知晓率[1], 这可能和医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有关。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回答正确率只有30.6%。医专男、女生大部分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女生用药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损害”、“中药无毒副作用”和“中药无保质期”等的知晓率低于二年级学生,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这可能和二年级学生已经开设药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有关。

注:与男生比较, *P<0.05, **P<0.01;与一年级比较, △△P<0.01

2.2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局部用药不会引起全身不良反应”、“为了尽快痊愈可以自行加大药量”、“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使用后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使用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维生素过量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这可能和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关。

注:与其他3个专业相比, *P<0.05, **P<0.01

2.3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的态度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药剂师提供的内服药的剂量和信息、中药的剂量和信息还是比较信任的, 分别占84.3%和85.7%, 但是对药剂师提供的咨询信息和保健品剂量、信息的信任度较低, 分别只占56.7%和68.7%。这说明医专学生对医院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社会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

2.4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行为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比较严重。90.2%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非处方药, 55.0%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没有处方的处方药, 40.0%的学生曾经把处方药给别人使用, 40.7%的学生中西药一起使用, 89.7%的学生使用过朋友推荐的药物, 71.5%的学生服药时常自行增减剂量和增减服药次数, 68.7%的学生曾经在医院拿到处方而到药店里配药, 74.4%的学生拿到特别的药物剂型 (如喷雾剂) 不咨询医生, 33.7%的学生去看医生的时候不把自己现在正在服用的药全部带上, 44.9%的学生感冒时不论是否有医嘱, 均会服用抗生素, 79.9%的学生就医时不主动告知既往用药史。

2.5 用药知识来源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13.4%来自药品广告, 4.3%来自互联网, 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22.0%来自课堂教学, 29.9%来自父母, 12.4%来自朋友;他们所使用的药物61.3%是从药店购买的, 44.8%是从医院购买的, 6.6%是从父母处获得;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合理用药知识教育。

3 讨论

3.1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表明, 虽然80%以上的医专学生在用药方面有正确的态度, 但在合理用药知识和行为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虽然大部分在60%以上, 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正确率只有30.6%;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保质期”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 (P<0.01)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亦比较严重。20.1%~91.8%的学生存在不良用药行为, 这些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势必会加重其用药负担, 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2 医专学生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较普遍存在, 对人类的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强调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 在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 还需加强对广大民众合理用药的知识宣传教育和用药指导, 宣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和自我用药的基本常识, 改变公民不合理用药的习惯, 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卫生部在2003年召开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讨会上指出, 提高医师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水平, 要从医药学校学生开始, 全面对其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不容乐观, 用药知识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29.9%来自父母, 只有22.0%来自课堂教学, 而且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用药知识教育。因此, 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题健康教育来提高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知识水平, 改变其不良用药行为, 这必将对改善医专学生合理用药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9

关键词:结核,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为了解西安市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相关态度和行为持有情况以及获取结核病相关信息的诉求,笔者于2013年10月对西安市6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旨在发现该市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点,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更适合高校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等比例容积法(PPS法)在全市高校中按照10%的比例进行第一阶段抽样,抽取6所高校做为调查点,其中公办高校3所(西安工程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大学),民办高校3所(思源学院、欧亚学院、西京学院)。以院系为单位,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在每个学校抽取整个专业一~三年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3 111名,收回有效问卷2 996份,有效应答率为96.30%。其中公办高校学生1 532名,占51.13%;民办高校学生1 464名,占48.87%。理工科专业学生2 031名,占67.79%%;文科专业学生965名,占32.21%。大一年级学生1 001名,占33.41%;大二年级学生1 125名,占37.56%;大三年级学生870名,占29.03%。城市户籍学生1 686名,占56.28%;农村户籍学生1 310名,占43.72%。汉族学生2 894名,占96.59%;少数民族学生102名,占3.41%。男女性别比1:1.01,平均年龄(18.58±9.38)岁。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版)》[1]及《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报告》[2],设计“高校大学生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共计20题,包括结核病相关知识、结核病相关态度和行为、结核病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和希望获取的渠道。调查员为经过统一培训的校医和结核病防治专业工作人员,调查问卷采用学生自填方式。问卷当场收回,由调查员对问卷填写内容进行逻辑性和有无空项的初次核对,确保问卷资料的完整可靠。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知识点的条目数/答题总数×100%,核心知识全部知晓率(%)=全部正确回答核心知识点的调查人数/答题总数×100%,单一知识知晓率(%)=正确回答某一知识点的调查人数/调查人数×100%,正确行为持有率(%)=正确持有某一行为的调查人数/调查人数×100%,正确态度持有率(%)=正确持有某一态度的被调查人数/调查人数×100%。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核对。数据录入建立核查文件进行录入限定,录入结束后抽取5%进行复核。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西安市高校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7.84%,其中“肺结核是否传染”知晓率最高(93.19%),其次为“传播途径”(84.01%)和“肺结核的主要症状”(69.66%)。而知晓率最低的3个知识点分别为“西安市免费的结核病诊疗机构”(32.64%)、“肺结核的流行现状”(28.81%)和“现有的疫苗对成人预防肺结核无效”(1.94%)。在肺结核可能的传播方式中,认为“病人对着他人咳嗽”可传染的学生比例最高(83.95%),其次为“病人随地吐痰”(76.22%)和“与病人近距离大声说笑”(50.18%)。值得注意的是有45.77%的学生认为“和病人一起就餐”可以感染肺结核。有12.85%的学生不知道肺结核有哪些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的知晓率最高(69.66%),其次为“胸闷消瘦乏力”(65.12%),最低的为“长期低热盗汗”(40.12%)。见表1。对不同学校类型、年级、专业和户籍类型的学生总知晓率进行比较,发现民办院校学生总知晓率高于公办院校学生、文科专业学生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P值均<0.01)。见表2。

2.2 对结核病的相关态度

西安市高校学生对结核病总体正确态度率为77.01%。其中93.99%(2 815/2 996)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得了肺结核,会提醒周围的同学去医院检查”,72.70%(2 178/2 996)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结核病宣传活动,64.39%(1 929/2 996)的学生认为肺结核不可怕。民办院校学生结核病相关正确态度持有率高于公办院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不同专业、年级、户籍类型和性别学生总体正确态度持有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对待结核病的相关行为

西安市高校学生对结核病总体正确行为率为58.69%。其中周围有肺结核病人时,有68.33%(2 062/2 996)的学生会主动去医院排查,76.30%(2 286/2 996)的学生不会随地吐痰,54.14%(1 622/2 996)的学生会经常主动开窗通风,35.51%(1 064/2 996)的学生会至少每月晾晒被褥1次。结核病相关正确行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不同高校类型、专业、年级和户籍类型的学生结核病相关正确行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渠道

62.45%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肺结核信息,其他依次为“听别人说的”(59.98%)、“书刊报纸杂志等纸媒”(56.78%)、“电视”(54.87%)、“宣传画册光盘等宣传品”(36.32%)、“广播”(30.77%)。而学生希望学校开展结核病宣传活动的方式依次为网络(82.34%)、发放结核病宣传册等宣传品(67.22%)、邀请专业人员举办讲座(62.48%)、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60.11%)、播放宣传片(50.03%)。

3 讨论

高校是一个典型的群居环境,学生生活学习接触频繁,又处于结核病高发年龄,一旦校内存在传染源,就极易出现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近年来,高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3,4,5,6]。此次调查发现西安市高校大学生肺结核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7.84%,总体正确态度和行为持有率分别为77.01%和58.69%。提示该市高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的正确认知和行为的良好养成还有待提高。此次调查显示,西安市民办高校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和行为情况均要好于公办院校,究其原因:(1)在日常学校督导中发现,全市由教育部统招的民办高校(如思源学院、外事学院、欧亚学院等)对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校医院对于结核病的日常宣传、新生入校后开设结核病专题讲座、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日常因病缺勤追踪工作的具体实施人的校内培训工作都要好于公办院校。(2)在日常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民办院校的学生社团要比公办院校更为积极主动一些,民办院校的学生社团更愿意参与和组织校内的结核病宣传活动。

西安市高校学生对于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单一知识点的知晓率高于杭州、湖北、重庆等地[7,8,9],但低于广州等地[10,11]。西安市高校学生对于肺结核免费政策和免费机构的知晓率较低,只有50.27%的学生知道肺结核有“免费政策”,仅有32.64%的学生知道西安市肺结核诊疗的免费机构,和上海、山东等地大学生对于免费机构和免费政策的知晓率相当[12,13]。“免费政策”和“免费诊疗机构”是卫计委关于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日常结核病咨询工作中咨询频率最高的两个信息,因此未来在开展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时要对大学生强化以上核心知识的宣传。在对待肺结核的态度和行为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肺结核很可怕,如果自己得了肺结核后,会委婉或直接提醒周围的同学去做排查。日常生活习惯上,高校学生大多不会随地吐痰,但开窗通风和晾晒被褥的良好习惯并未普遍养成。有报道显示,开窗通风和晾晒被褥是学生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因素[14]。因此,提示未来在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时应采取措施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10

关键词:肝炎, 乙型,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学生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20 ~25岁年龄组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2%[1]。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 成为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的重点群体[2,3]。普及乙肝相关知识直接影响到本病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降低乙肝的发病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在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笔者于2012年3—6月对绵阳市8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绵阳市所有8 所高等院校中, 按照各校在校大学生 1%的比例抽取不同年级共1 035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433名, 占41. 84% ;女生602名, 占58. 16% ;城市学生389名, 占37.58%, 农村学生646名, 占62. 42%。年龄18 ~27岁。

1. 2方法按照中国肝类防治基金会提供的“大学生肝炎防治知识水平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KAP) 及乙型肝炎防治信息获取情况。调查采取现场发卷 (发卷时对调查者强调调查目的及意义, 并要求调查者独立答卷) 、现场填写、现场收回, 以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

1. 3资料分析数据采用EpiData 3. 02软件双输入法录入数据库,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χ2检验, 以P <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 1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大学生对乙型肝炎最有效的预 防措施知 晓率最高 (92.7%) , 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 携带者能 结婚 (79.6%) ;知晓率最低的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33.9%) 和乙型肝炎是否经蚊虫叮咬传播 (47.1%) 。女生对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知晓率低于男生 (P <0. 01) ;女生在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乙型肝炎是否经蚊虫叮咬传播、我国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程序3个问题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男生 (P值均 < 0. 01)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知晓率/%。

2. 2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危害性认 知情况85. 1% 的大学生认为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疾病, 71. 0% 知道慢性乙型肝炎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年龄越小, 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性越大的认知率, 男生 (72.7%) 高于女生 (60.3%) (χ2= 17. 28, P < 0. 01) 。

2. 3 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相关态度80. 4% 的大学生知道身边的同学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后仍会保持交往, 但会注意防护, 女生检出率 (84.2%) 高于男生 (75.1%) (χ2= 13. 41, P < 0. 01) ;有9.7%的大学生不会因此影响两人之间的交往, 且男生 (12.9%) 明显高于女生 (7.3%) (χ2= 9. 13, P <0. 01) 。

38. 1% 的大学生不介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餐, 且女生 (41. 2%) 高于男生 (33. 7%) (χ2= 5. 97, P <0. 05) ;36. 1% 的大学生不太介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餐, 但之后会担心自己因此感染乙肝;仅23.4%的大学生表示介意与乙肝携带者共餐, 并绝不同吃一盘菜。

2. 4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行为92. 7% 的大学生愿意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有78.5%的大学生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 而全程接种完成乙型肝炎疫苗的大学生只有38.0%。女生全程接种比例 (42. 4%) 明显高于男生 (32.0%) (χ2= 11. 76, P < 0. 01) 。

2. 5大学生肝炎防治知识来源情况大学生获取肝炎防治知识的途径较多, 主要为广播、电视 (62. 8%, 650 /1 035) , 其次为医生 (53. 8% , 557 /1 035) , 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 (52.5%, 543/1 035) ;大学生期望获得肝炎防治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广播、电视 (59. 4%, 615 /1 035) , 教师 (45. 6, 472 /1 035) 及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 (45. 5%, 471/1 035) , 医生 (42. 4%, 439/1 035) 等。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目前绵阳市在校大学生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最低 (33.9%) , 其次为乙型肝炎是否经蚊虫叮咬传播知晓率 (47. 1%) , 女生均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其他乙型肝炎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 (60.0% ~92.7%) , 说明在校大学生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与以往类似调查结果相符[4,5,6]。反映了目前绵阳市各大专院校在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 应引起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85.1%的大学生认为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疾病。在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方面, 9. 7% 的大学生认为不会影响两人的交往;在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餐的态度上, 36. 1% 的大学生虽不太介意, 但仍会担心自己因此感染乙肝;23.4%的大学生表示介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餐, 并绝不同吃一盘菜。表明由于大学生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特别是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最低, 造成对携带者有歧视倾向[7]。表明大学生对乙肝的认知与乙肝携带者的态度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符合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健康教育的KAP理论认为, 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 三者相互统一、互为基础[8]。提示应在大学生中加强对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 使大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的自我预防、保护的意识和能力[9,10], 减少对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歧视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提高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11,12]。本次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生获得肝炎防治知识的主要来源及期望的来源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 这与其具有不受环境地理条件和时间制约,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等特点密切相关[13]。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11

关键词适龄妇女优生态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9

优生优育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刻内涵,为了改善基层人口素质,转变基层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规范优生行为[1]。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辖区的2120名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接受医疗服务的适龄妇女2120人,对适龄妇女的优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200个经过问卷调查后适龄妇女,每组10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调查对象在其自然情况、优生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考察指标:对上述两组调查对象接受孕前检查率、孕期检查率和对优生宣传教育服务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考察。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优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2120名基层适龄妇女进行优生知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女性年龄18~41周岁。通过询问女性自然情况、生育的最佳年龄、怀孕时夫妻双方要身体健康等10个问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2,3]。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优生知识的知晓率达85%以上,说明经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多年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使辖区大多数适龄女性基本掌握优生优育常识,见表1。

适龄妇女对优生的态度和行为:数据显示对照组调查对象,只有20%的夫妻做过孕前检查,但是接受优生知识宣传了解孕前检查的必要性后,86%的实验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孕前检查;对照组同时有43%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孕期检查,实验组调查对象再经过科普宣传了解优生知识后,同意接受孕期检查的提高到95%;且该组成员对优生宣传教育服务满意度96%。见表2。

讨论

调查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基层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对未进行孕前检查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持无需检查观点70%;因不知道有该检查项19%;在未接受孕期检查的原因调查中发现,主观不需要检查40%,因客观原因不便而不检查11%,不知道需要检查9%,没有经济能力支付检查1%。数据显示有些适龄妇女对孕前或孕期检查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不知道其对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本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基层妇产科医务工作者和计生部门对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使得基层适龄妇女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优生优育知识,促进计划生育理念不断推进,优生优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虽然广大基层龄妇女因其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优生优育相关知识薄弱,但是对此类知识的心理需求强烈,如正确及时地对其作出指导,将能实现优生优育。所以更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深入基层,提供下乡医疗服务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力度,按照基层适龄妇女对优生知识的不同需求,划分管理,个性化宣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4]。

参考文献

1赵晖,杨丽.广州市社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情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9):531-533.

2张卫红,李根瑞,程晓丽,等.昆明市1244例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6):351-354

[ZK)][HT][FL)][HJ]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江西某高校本科生按专业 (艺术、文科、工科) 、年级 (大一~大四) 分层, 整群抽取调查对象2 800人, 回收有效问卷数为2 620份, 有效率为93.57%。在被调查的2 620名大学生中, 艺术856人, 文科874人, 工科890人;大一680人, 大二665人, 大三648人, 大四627人;来自城镇1 478人, 来自乡村1 142人。被调查大学生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月经史、月经相关症状、处理方式以及月经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 由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

根据《妇产科学》[3]对各月经病症状定义如下: (1) 周期不规则指近6个月内月经周期无规律, 时长时短。 (2) 月经稀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大于42 d。 (3) 月经频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少于21 d。 (4) 经期过长指经期出血时间在7 d以上。 (5) 经期不规则指月经量及持续时间不规则。 (6) 经血过多指经期失血量超过80 mL (月经量按经期使用卫生巾的量来计算, 市售卫生巾10片/包为依据, 每个经期内用量<1包的为经量过少, 1~2包为经量中等, >2包为经量过多) 。 (7) 月经间期出血指2次月经间期的任何时间阴道出血。 (8) 闭经指停经6个月以上。 (9) 痛经指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或其他不适, 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分为轻度 (轻微腹痛, 不必服药, 不影响学习) 、中度 (疼痛较重, 不能坚持学习, 但无需药物治疗) 、重度 (疼痛难忍, 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 。

1.3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及月经病症状

所有被调查对象均已来潮, 初潮年龄最小9岁, 最大16岁, 平均为 (13.39 ±1.56) 岁。城市女生初潮年龄为 (13.23 ±1.74 ) 岁, 农村女生为 (13.65 ±1.38)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月经初潮后在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占61.83%, 有38.16%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

女生有月经病症状者2 013人, 占76.83%。痛经是高校女生最常见的月经病症状, 其报告率为70.99%;其余各种症状分布依次为经期不规则占34.73%, 月经稀发为6.83%, 经期过长为6.56%, 周期不规则为4.58%, 月经频发为3.70%, 经血过多为2.48%, 月经间期出血为1.87%, 闭经为0.57%。见表1。

在痛经女生中, 每次行经都出现疼痛的占34.94%, 偶尔出现疼痛的占65.05%;轻、中、重度痛经分别占53.76%, 40.32%和5.91%。痛经始发时间多数女生 (75.05%) 在初潮后1~2 a内。52.68%的痛经女生腹痛出现在经前或行经最初的1~2 h内, 大部分 (65.59%) 持续1 d, 但也有3.22%的女生痛经持续整个经期。痛经除表现为下腹痉挛性疼痛外, 还常伴随其他症状, 较常见的是腰背痛 (43.01%) 、全身乏力 (40.86%) 、情绪改变 (34.94%) 、恶心呕吐 (20.69%) 。此外, 受调查的女生中, 80.15%的女生有月经前综合征的表现, 如头痛头晕、乳房胀痛、腹部饱胀、肢体浮肿、体重增加、心烦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乏力以及饮食、睡眠改变等。

2.2 经期对女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62.73%的女生认为行经期间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其中以体育活动受影响最为常见, 占全部受调查女生的58.46%;有12.68%的女生认为经期不适已影响其上课, 有3.74%的女生认为已影响到同学间的交往活动;有17.82%的女生曾因经期不适而请假缺课 (包括体育课) 。

2.3 对月经病症状的应对措施

出现月经病症状后的就诊率, 闭经为100.00% (15/15) , 月经间期出血为91.84% (45/49) , 月经频发为67.01% (65/97) , 经血过多为64.62% (42/65) , 经期过长为45.93% (79/172) , 月经稀发为43.58% (78/179) , 经期不规则为37.91% (345/910) , 周期不规则为35.83% (43/120) , 痛经为24.57% (457/1 860) 。

就诊的医院主要为妇幼保健院 (64.83%) , 其次为综合医院的妇科 (18.65%) 和中医院 (16.51%) ;治疗方式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42.15%) 和中医中药治疗 (37.82%) 。对于痛经, 女生最常采用的缓解疼痛的方式是卧床休息 (70.15%) , 其次为焐热水袋 (36.54%) , 25.62%的女生通过服药 (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成药) 来缓解疼痛。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学生中, 有29.64%认为这些措施的效果不理想, 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此外, 16.73%的女生在痛经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缓解疼痛。

2.4 女大学生月经知识行为及教育服务需求

37.40%的女生能正确知晓排卵时间, 38.93%的女生知道月经周期中容易怀孕时间, 31.98%的女生知道安全避孕方法并不可靠, 40.99%的女生知道早孕知识, 34.73%的学生知道情绪波动影响月经。对掌握月经知识的时间, 61.83%在中学, 38.16%在进入高校后。获取月经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为, 母亲姐妹占40.91%, 同学朋友占35.07%, 中学时生理卫生课占34.35%, 书籍杂志占30.45%, 其他占10.69%。

在出现月经困扰时, 多数向母亲求助 (77.86%) , 其次是自助 (29.77%) , 求助于朋友和同学 (25.95%) , 仅有9.92%的向医生寻求帮助。此外, 尚有7.25%的女生在出现月经困扰时跟谁也不说。不愿谈论月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 (61.83%) 、害羞不好意思讲 (18.51%) 、不知道该跟谁讲 (9.16%) 。

95.03%的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依次是: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专门咨询室或咨询热线提供随时指导、由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

3 讨论

3.1 月经相关症状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月经相关症状自报患病率为76.83%, 其中痛经患病率为70.99%。月经相关症状虽不致命, 但严重的可影响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育。痛经的女性常伴发其他的自觉症状, 如腰背痛、全身乏力、情绪改变等, 严重的可出现冷汗、腹泻、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稀发、闭经可能反映潜在的内分泌紊乱, 月经频发、经血过多可引发或加重贫血[1,2,4,5]。

3.2 月经相关症状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构成影响

调查发现, 约62.73%的女大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了影响, 有17.82%因此而请假缺课。月经病尤其是痛经, 是影响青春期女性经期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缺课的常见原因。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 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 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女生认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原因主要有疲劳及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凉或寒冷刺激、学习紧张等[1,2,5,6,7]。

3.3 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症状的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相对于月经相关症状的高发, 月经异常时去医院治疗的比例较低 (34.11%) , 其中低年级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就诊率更低。就诊率低可能与女大学生对于月经病的认识不足、心理较为敏感、羞于就医以及针对月经病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低有关。因此, 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 做好女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月经病特色门诊等措施,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如在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开设针对少女的专科门诊, 完善学校的月经病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校内增设月经病生理与心理卫生咨询指导[1,2,7]。

3.4 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 (13.39 ±1.56) 岁, 半数女生月经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或缺乏, 女生获得月经知识和帮助的主要来源是母亲姐妹和同学朋友, 95.03%女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 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 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性行为低龄化。在目前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同态度不断增多的状况下,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妊娠的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 因而导致非意愿人流或生殖道感染。婚前性行为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 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 并可能成为有损健康的诱因。提示应大力开展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和提供相关服务, 普及月经及相关卫生知识, 提高她们处理月经问题的能力, 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时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7,8,9,10]。

参考文献

[1]李东阳, 于秋红, 康小平, 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092-1094.

[2]曾琳娜.广州市658名女大学生月经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8) :720-721.

[3]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万同己.月经的特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1) :1069-1070.

[5]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1) :79-80.

[6]梁红玲, 吴美琼, 伍洁莹, 等.青少年痛经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3) :1591-1592.

[7]张东枚.某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病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7) :620-630.

[8]张珊珊, 黄婉君, 陈杏云.广州八高校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4) :900-901.

[9]万同己.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教育需求.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55-2757.

上一篇:中央空调节能诊断研究下一篇:电力系统的直流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