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态度及行为(共11篇)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1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有所上升[1,2,3],由此引发的生殖健康问题也令人担忧[4]。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不仅直接引发性传播性疾病、早孕、流产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将为婚后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端正性态度,规范性行为,保护性健康,已经成为生殖健康教育的主题。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性行为现状、态度和避孕方法认知度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杭州市某高校49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79份。其中文科专业104人,理科专业62人,医学专业85人,艺术专业228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16±1.04)岁,其中男生130名(27.14%),平均(20.46±1.21)岁;女生349名(72.86%),平均(20.06±0.97)岁。调查涉及大学本科4个年级,分别为一年级126人(26.30%),二年级316人(65.97%),三年级24人(5.01%),四年级13人(2.71%)。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指恋爱并发生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女生流产情况及其态度、避孕方法知晓率及掌握情况等方面的30个问题。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自填式当场收卷方式收集资料。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婚前性行为现状
有477人回答了此类问题。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为15.93%,其中男生的比例(17.05%)高于女生(15.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684);4个专业的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比例最高的为艺术生,其次为医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0,P=0.641);不同年级学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967)。
在周围同学是否存在婚前性行为现象这一选项上,有63.94%的学生选择了“有”,其中男生为68.99%,女生为6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7,P=0.162)。艺术生认为其周围同学有婚前性行为现象者显著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χ2=6.437,7.382,P=0.011,0.007),与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4,P=0.243);而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70,P=0.603)。见表1。
2.2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及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者明显多于持反对态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646,P=0.000);有近半数学生表示理解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且有14.82%的学生表示自己虽然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但无法自控时仍会发生。
男生选择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比例(47.69%)明显高于反对者(5.39%),而且男生选择赞成者也明显多于女生,而选择反对者则显著少于女生。女生选择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与选择反对者相比仅多出3人(χ2=0.101,P=0.751),选择对婚前性行为理解但自己会洁身自好的也明显多于男生(χ2=29.688,P=0.000);在虽然不赞成但无法自控时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选项上,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1,P=0.165)。见表2。
2.3 对女大学生流产的认知及态度
有479人回答了该问题。学生表示周围女生有流产现象存在的占47.17%,其中男生为44.19%,与女生(48.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0,P=0.403)。
艺术生表示女生中有流产现象存在的比例最高(55.31%),明显高于文科和医学生(χ2=12.187,7.687;P=0.000,0.006),与理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4,P=0.461)。
在对流产的认知方面,有86.58%认为流产对女性身体有害,其中女生选择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χ2=7.339,P=0.007);仅有1.05%认为流产对女性身体没有什么影响,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3,P=0.516)。共有55.14%的人选择流产后需要卧床休息,其中女生有57.88%的人选择,明显高于男生的46.92%(χ2=4.592,P=0.032)。有38.97%的女生认为流产会造成某些并发症(如盆腔炎等),57.59%的女生认为会产生某些后遗症(如婚后不孕等),前者显著高于男生的27.69%(χ2=5.233,P=0.022),而后者与男生(48.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3,P=0.074)。见表3。
2.4 对避孕知识认知度
有427人有效回答了该类问题。学生了解的避孕方法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长效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自然避孕法和皮下埋植法等。其中女生和男生了解最多的前4位同为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和长效口服避孕药。在掌握并会使用的避孕方法上,女生和男生选择最多的均为安全套、紧急事后避孕药、短效口服避孕药和长效口服避孕药。见表4。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19%的人对调查表所列的10种避孕方法都未掌握并不会使用,其中女生未掌握任何1种避孕方法的有50.97%,明显高于男生的32.73%(χ2=11.422,P=0.001)。
对未生育过的女性需要时首选的避孕方法这一选项,选择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84.31%)、紧急事后避孕药(24.12%)、短效口服避孕药(21.08%)。女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安全套(82.39%)、紧急事后避孕药(26.73%)、短效口服避孕药(22.64%),选择不知道的有19人(5.97%);男生选择最多的则依次为安全套(83.64%)、自然避孕法(20.00%)和紧急事后避孕药(19.09%),选择不知道的有6人(5.45%)。
3 讨论
3.1 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及态度不容乐观
许多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或宽容态度[1,2,3,5]。本次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15.93%,而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和理解态度的则达到了73.07%,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6,7,8,9]。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的仅为15.47%,明显低于男生的47.69%(P<0.01);而持理解态度的达到56.45%,显著高于男生的28.46%(P<0.01),与林丹等[10]的报道基本相同。这表明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方面,男、女生的差别较为显著:女生由于生理特点,在婚前性行为中相对需要承担更多的负面影响,更易受到身心伤害,因而较男性更为谨慎、理性。
虽然了解周围同学婚前性行为现象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性行为现状,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间接显示校园中婚前性行为的流行情况,并且可以部分弥补在自填问卷时由于怕泄露个人隐私和害羞心理所造成的资料收集低于现实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63.9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存在婚前性行为现象,并且艺术生显著多于文科和理科生(P<0.01),医学生则介于艺术生与文、理科生之间。婚前性行为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已相当普遍,而且尤以艺术和医学专业学生为甚,因此,在设置高校生殖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3.2 对女生流产现象的认知逐步增强
女性的青春期妊娠及人工流产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11,12,13]。有研究表明,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女大学生所患妇科疾病中,生殖道感染的比例达到了近50%[4],因此女性是婚前性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在对未婚流产的认知特别是对流产后是否需要卧床休息、是否会产生某些并发症等方面的认知,女生明显好于男生(P<0.05),但是仍然有47.17%的学生表示周围女生有流产现象存在。提示女生对未婚流产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自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行为控制方面尚待加强,如何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行为的把握和控制方面还值得研究和探讨。
3.3 在校大学生避孕知识、方法掌握不尽如人意
虽然婚前性行为和未婚流产对大学生会产生许多危害,但如果选择了合适的避孕方法就可以减少或杜绝许多问题的发生,比如在性行为时采用安全套进行避孕不但可以大幅度降低女生妊娠、流产的比例,而且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发生,然而高校学生避孕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却不尽如人意[14,15],特别在避孕方法的使用技能方面尤为缺乏。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各种避孕方法的知晓率较高,如安全套为97.66%,短效口服避孕药、紧急事后避孕药分别为79.63%和78.22%;但掌握避孕方法并会使用的学生仅有53.81%,其中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和紧急事后避孕药分别只有44.29%,22.38%,26.67%的学生掌握了使用技能。由于大学生避孕方法使用技能的缺乏,更加大了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调查中发现,女生掌握避孕方法并会使用的人数明显低于男生,有50.97%的女生表示不会使用任何1种避孕方法。由于在婚前性行为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许多婚前性行为中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如妊娠、流产等)要由女生来承担,因此如果女大学生没有掌握并会使用一定的避孕知识及方法的话,就可能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增加发生意外妊娠的概率。因此,在大学生殖健康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如何选择及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教程,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设置高校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时,应针对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特点而有所侧重,尤其要增加避孕知识知情选择和使用技能的教育。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2
调查
【摘要】 目的 在对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好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抽取了近六年1900名的流动的儿童作为调查的对象。结果 我们在调查儿童的接种率时,发现这些儿童的家长大都是初中或者是小学的文化的水平,较少的部分是高中,这些家长的收入大多是在2500元左右,所以针对接种,大家为了儿童的健康还是考虑去接种的,所以建证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建证率,在几个接种率中最高的就是乙肝的接种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接种,流动家长除了给自己的孩子接种乙肝,其他的也接种,接种率是很高的,说明了流动儿童的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对于100元以下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可以承受的。结论 针对上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调查的淄川区流动儿童的覆盖率和接种宣传的效果,提高建证率,并且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疾病预防的知识,为今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好基础,也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免疫预防;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8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82-01
淄川区地处鲁中,商业贸易发达,建陶、化工企业规模较大,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我们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流动儿童是流动的,流动儿童的户口相当难管理,所以需要
我们联合国家的力量来对流动儿童的疾病的预防做好准备,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通过随即抽样的方法对这些流动的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大力发挥整个国家的力量,提高疫苗接种的知识的普及率。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在城区三个街道中的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1.2 调查内容 对家庭一般情况(流动儿童家长的姓名、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现住址、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建卡率、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基础疫苗覆盖率以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免疫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费疫苗的接受程度等。
1.3 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方案,对调查人员集中统一进行培训,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挨门逐户进行问卷调查,并按调查表上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
1.4 资料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调查资料进行逐项审核,凡未按规定填写或有逻辑错误的均视为不合格资料予以删除。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流动儿童1875名,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其他为19.04%(357/1875);居住三个月以上占92.16%(1728/1875),居住三个
月以下占7.84%(147/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为33.97%(637/1875)、49.28%(924/1875)、10.77%(202/1875),文盲占
5.98%(112/1875);经济收入情况:平均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2000-3000元、1000-2000元、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17.97%(337/1875)、64.97%(1218/1875)、12.05%(226/1875)和5.01%(94/1875)。
2.2 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现状
2.2.1 建证率 本次调查的1875名流动儿童中建证734人,建证率达97.81%。其中在现住址建证的1171人(62.45%),在原籍建证的704人(37.55%)。
2.2.2 疫苗接种情况 卡介苗的接种率为96.32%(1806/1875),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为96.43%(1808/1875),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为98.72%(1851/1875),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96.21%(1804/1875),乙肝的接种率为100%(1875/1875),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4.51%(1772/1875),五苗全程的覆盖率为94.45%(1771/1875)。另外,本区外乡镇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率最高为100%,而外省流动儿童的基础疫苗全程接种率仅为95%,为最低。
2.2.3 计划免疫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相关知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对乙肝疫苗预防何种疾病的知晓率最高,为100%,对卡介苗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最低,仅为62.35%,对百白破疫苗预防的疾病知晓率为78.75%,见表1。
2.3 对免疫预防态度和二类疫苗的接受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家长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孩子的疫苗接种,还是很同意的,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大致的是100元以下的家长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100元以上就有较少的家长接受了。讨 论
通过调查发现,淄川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这也是我们调查和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有着一定的关联度,流动儿童的家长我们调查的结果时收入也不是很高,大都是在2500左右的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宣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
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流动儿童的建证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水平,基本是达到了95个百分点,虽然这些家长收入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大家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现
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女,家长也加强对孩子健康方面的投入,意识是逐步提高的。
我们经过不懈的宣传,特别是通过在接种疫苗的门诊进行预防疾病的宣传,并且通过对这个方面知识的讲解,家长还是对疾病的预防有了清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疾病的预防有着很大的好处,为以后开展其他疫苗的接种提供了基础。
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只是通过一种宣传的手段,逐步提高各个街道接种,并且作为接种的医生要做好宣传的工作,工作要及时。并且还要做好对人口的普查的制度,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检查和关心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3
关键词:营养教育;KAP;小学生
1前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现在儿童中的肥胖率却在不断上升,高血压,糖尿病也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健康。近几年来,国内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以及小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很多的争论。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上海杨浦其中两所小学进行调查。
2研究对象
在杨浦区选取某一小学和某二小学两所小学,考虑到一,二年纪学生的读写能力,所以抽取三至五年级每校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发放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79名学生均为3—5年级公办小学的学生,小学78名,男生46名,女生32名。某二小学一共回收101份问卷,男生54名,女生47名。
3.2小学生营养知识的情况
问卷的营养知识问题均为单选题一共六题。被调查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9.7%。通过国数据分析大多数的小学生对营养知识已经有基础的认识,但是整体水平不高。三年级的营养知识题的正确率为46.2%,四年级为48.7%,五年级的营养知识题的正确率为54.3%。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了解的营养知识要比四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多。年级高的比低年级的学生正确率要高。
其中对运动后正确的恢复三年级的认识要比五年级的低。三年级学生剧烈运动后认为立刻喝大量的水占35.7%,有32.1%的学生认为运动后应该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只有25%的学生选择正确,还有7.1%的学生选择运动后要吃饭补充能量。三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运动营养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少。学校的体育课需要加强对低年级的学生运动营养的教育。
3.3小学生的营养态度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66.5%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习营养知识;22%的学生选择想学习;9.2%的学生对学习营养知识的兴趣一般,有2.9%学生选择不想学习。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态度也比较端正。学校应该提供学生们学习营养知识的机会,加上学生们浓厚兴趣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小学生营养行为的情况
营养行为:包括早餐、中晚餐及零食行为,良好的营养行为不仅考虑到三餐的能量配比还要考虑到每餐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学生所喜欢的食物的种类中,13.2%的学生喜欢吃蛋类和奶类的食物,15.6%的学生喜欢吃鱼类的食物,21.9%的学生喜欢吃蔬菜和水果类的食物,49.3%的学生喜欢吃肉类的食物。说明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吃肉类的食物。
3.4.1早餐行为的情况
早餐行为非常重要,早餐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到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人体的免疫力。被调查的学生中每天吃早餐的占92.9%,每周4天或以上吃早餐的学生占4.3%,2%的学生每周吃早餐的天数三天或以下,只有极其少的学生不吃早餐。小学们早餐的情况非常好。早餐是上午的主要的能量供应,良好的早餐行为保障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正常的身体发育。
3.4.2零食行为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五年级中每天都吃零食的比例要比三年级高出2.9%。说明虽然五年级学生知道的营养知识比三年级高,但是五年级的学生零食行为比三年级要频繁。这种现象说明随着孩子的年纪成长,开始自己选择食物,但是他们选择往往都是依据食物的口感。
小学生去汉堡快餐店每周吃1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2.9%。汉堡快餐,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为特点,摄入这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又加重了消化器官和肾脏的负担,使身体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小学生应当尽量不要去吃汉堡快餐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根究调查可以得出,小学生掌握的营业知识总体上比较少,又不全面。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导致他们在选择食物时主要依靠食物的口感,以及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学生们就会偏食,挑食和摄入大量垃圾食品,导致学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活动范围比较小,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虽然学生是在学校吃午饭,学校可以提供健康合理的食物配餐,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们就具有了健康的饮食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们的营养知识教育。
4.2建议
1、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们营养知识的教育。教育学生们如何选择食物,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建议家长要控制小学生对垃圾食品的摄入量。
3、学校应该适当的对小学生健康进行干预。特别是对一些肥胖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11级体育硕士)
参考文献:
[1]袁莎,张立实.营养教育的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5
[2]吕姿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陆永良等.杨浦区某小学学生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江西某高校本科生按专业 (艺术、文科、工科) 、年级 (大一~大四) 分层, 整群抽取调查对象2 800人, 回收有效问卷数为2 620份, 有效率为93.57%。在被调查的2 620名大学生中, 艺术856人, 文科874人, 工科890人;大一680人, 大二665人, 大三648人, 大四627人;来自城镇1 478人, 来自乡村1 142人。被调查大学生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月经史、月经相关症状、处理方式以及月经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 由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
根据《妇产科学》[3]对各月经病症状定义如下: (1) 周期不规则指近6个月内月经周期无规律, 时长时短。 (2) 月经稀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大于42 d。 (3) 月经频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少于21 d。 (4) 经期过长指经期出血时间在7 d以上。 (5) 经期不规则指月经量及持续时间不规则。 (6) 经血过多指经期失血量超过80 mL (月经量按经期使用卫生巾的量来计算, 市售卫生巾10片/包为依据, 每个经期内用量<1包的为经量过少, 1~2包为经量中等, >2包为经量过多) 。 (7) 月经间期出血指2次月经间期的任何时间阴道出血。 (8) 闭经指停经6个月以上。 (9) 痛经指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或其他不适, 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分为轻度 (轻微腹痛, 不必服药, 不影响学习) 、中度 (疼痛较重, 不能坚持学习, 但无需药物治疗) 、重度 (疼痛难忍, 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 。
1.3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及月经病症状
所有被调查对象均已来潮, 初潮年龄最小9岁, 最大16岁, 平均为 (13.39 ±1.56) 岁。城市女生初潮年龄为 (13.23 ±1.74 ) 岁, 农村女生为 (13.65 ±1.38)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月经初潮后在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占61.83%, 有38.16%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
女生有月经病症状者2 013人, 占76.83%。痛经是高校女生最常见的月经病症状, 其报告率为70.99%;其余各种症状分布依次为经期不规则占34.73%, 月经稀发为6.83%, 经期过长为6.56%, 周期不规则为4.58%, 月经频发为3.70%, 经血过多为2.48%, 月经间期出血为1.87%, 闭经为0.57%。见表1。
在痛经女生中, 每次行经都出现疼痛的占34.94%, 偶尔出现疼痛的占65.05%;轻、中、重度痛经分别占53.76%, 40.32%和5.91%。痛经始发时间多数女生 (75.05%) 在初潮后1~2 a内。52.68%的痛经女生腹痛出现在经前或行经最初的1~2 h内, 大部分 (65.59%) 持续1 d, 但也有3.22%的女生痛经持续整个经期。痛经除表现为下腹痉挛性疼痛外, 还常伴随其他症状, 较常见的是腰背痛 (43.01%) 、全身乏力 (40.86%) 、情绪改变 (34.94%) 、恶心呕吐 (20.69%) 。此外, 受调查的女生中, 80.15%的女生有月经前综合征的表现, 如头痛头晕、乳房胀痛、腹部饱胀、肢体浮肿、体重增加、心烦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乏力以及饮食、睡眠改变等。
2.2 经期对女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62.73%的女生认为行经期间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其中以体育活动受影响最为常见, 占全部受调查女生的58.46%;有12.68%的女生认为经期不适已影响其上课, 有3.74%的女生认为已影响到同学间的交往活动;有17.82%的女生曾因经期不适而请假缺课 (包括体育课) 。
2.3 对月经病症状的应对措施
出现月经病症状后的就诊率, 闭经为100.00% (15/15) , 月经间期出血为91.84% (45/49) , 月经频发为67.01% (65/97) , 经血过多为64.62% (42/65) , 经期过长为45.93% (79/172) , 月经稀发为43.58% (78/179) , 经期不规则为37.91% (345/910) , 周期不规则为35.83% (43/120) , 痛经为24.57% (457/1 860) 。
就诊的医院主要为妇幼保健院 (64.83%) , 其次为综合医院的妇科 (18.65%) 和中医院 (16.51%) ;治疗方式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42.15%) 和中医中药治疗 (37.82%) 。对于痛经, 女生最常采用的缓解疼痛的方式是卧床休息 (70.15%) , 其次为焐热水袋 (36.54%) , 25.62%的女生通过服药 (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成药) 来缓解疼痛。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学生中, 有29.64%认为这些措施的效果不理想, 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此外, 16.73%的女生在痛经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缓解疼痛。
2.4 女大学生月经知识行为及教育服务需求
37.40%的女生能正确知晓排卵时间, 38.93%的女生知道月经周期中容易怀孕时间, 31.98%的女生知道安全避孕方法并不可靠, 40.99%的女生知道早孕知识, 34.73%的学生知道情绪波动影响月经。对掌握月经知识的时间, 61.83%在中学, 38.16%在进入高校后。获取月经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为, 母亲姐妹占40.91%, 同学朋友占35.07%, 中学时生理卫生课占34.35%, 书籍杂志占30.45%, 其他占10.69%。
在出现月经困扰时, 多数向母亲求助 (77.86%) , 其次是自助 (29.77%) , 求助于朋友和同学 (25.95%) , 仅有9.92%的向医生寻求帮助。此外, 尚有7.25%的女生在出现月经困扰时跟谁也不说。不愿谈论月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 (61.83%) 、害羞不好意思讲 (18.51%) 、不知道该跟谁讲 (9.16%) 。
95.03%的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依次是: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专门咨询室或咨询热线提供随时指导、由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
3 讨论
3.1 月经相关症状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月经相关症状自报患病率为76.83%, 其中痛经患病率为70.99%。月经相关症状虽不致命, 但严重的可影响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育。痛经的女性常伴发其他的自觉症状, 如腰背痛、全身乏力、情绪改变等, 严重的可出现冷汗、腹泻、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稀发、闭经可能反映潜在的内分泌紊乱, 月经频发、经血过多可引发或加重贫血[1,2,4,5]。
3.2 月经相关症状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构成影响
调查发现, 约62.73%的女大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了影响, 有17.82%因此而请假缺课。月经病尤其是痛经, 是影响青春期女性经期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缺课的常见原因。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 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 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女生认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原因主要有疲劳及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凉或寒冷刺激、学习紧张等[1,2,5,6,7]。
3.3 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症状的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相对于月经相关症状的高发, 月经异常时去医院治疗的比例较低 (34.11%) , 其中低年级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就诊率更低。就诊率低可能与女大学生对于月经病的认识不足、心理较为敏感、羞于就医以及针对月经病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低有关。因此, 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 做好女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月经病特色门诊等措施,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如在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开设针对少女的专科门诊, 完善学校的月经病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校内增设月经病生理与心理卫生咨询指导[1,2,7]。
3.4 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 (13.39 ±1.56) 岁, 半数女生月经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或缺乏, 女生获得月经知识和帮助的主要来源是母亲姐妹和同学朋友, 95.03%女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 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 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性行为低龄化。在目前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同态度不断增多的状况下,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妊娠的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 因而导致非意愿人流或生殖道感染。婚前性行为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 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 并可能成为有损健康的诱因。提示应大力开展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和提供相关服务, 普及月经及相关卫生知识, 提高她们处理月经问题的能力, 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时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7,8,9,10]。
参考文献
[1]李东阳, 于秋红, 康小平, 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092-1094.
[2]曾琳娜.广州市658名女大学生月经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8) :720-721.
[3]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万同己.月经的特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1) :1069-1070.
[5]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1) :79-80.
[6]梁红玲, 吴美琼, 伍洁莹, 等.青少年痛经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3) :1591-1592.
[7]张东枚.某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病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7) :620-630.
[8]张珊珊, 黄婉君, 陈杏云.广州八高校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4) :900-901.
[9]万同己.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教育需求.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55-2757.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5
【摘要】目的:了解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普查法、连续抽样等流行病学抽样方法,对我县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并进行个人访谈或小组访谈。结果:(1)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的综合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综合认识还很低;(2)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认识较差,有较危险的性行为,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较严重,但艾滋病综合知识的知晓率较高;(3)吸毒人群基本了解性病/艾滋病传播过程和预防措施,有相对固定的同居对象,使用安全套次数较多,有较好的艾滋病综合知识;结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收入不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缺乏了解;暗娼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就医意识较好;吸毒人群有较好的艾滋病综合知识,一般不歧视艾滋病病人,能正确对待艾滋病和保护自身。
【关键词】艾滋病;认知;态度;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82-01
1 对象与方法
1.1既往有偿献血人员
本次调查共调查354人,主要来自横车、漕河、赤东、彭思、管窑等5个乡镇,其中,男性143人,占40.40%;女性211人,占59.6%;年龄最小的为24岁,最大的65岁,平均44.5岁,95.2%的人年龄集中在30~60岁。
1.2暗娼人群
本次调查共调查51人,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34岁,平均24.78岁,71%的暗娼年龄在20~30岁之间。她们者来自漕河城区的公共娱乐场所,3.92%的来自桑拿、50.98%的人来自宾馆、酒店、11人来自发廊,另外12人来自旅店。
1.3吸毒人群
本次只调查一例吸毒人员,男性, 40岁,已婚,初中文化程度,蕲春藉,现居武汉,在武汉从事商业活动,年收入较富裕,基本了解性病、艾滋病传播过程和预防措施;有较好的求医行为,愿意接受HIV抗体检测,承认自己有静脉注射吸毒的朋友,他们一般是在药店买注射器,存在反复使用现象。
2结果
2.1既往有偿献血人群
2.1.1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既往有偿献血人群对艾滋病的总体认识较差,354个既往有偿献血者中仅有15.54%的人知道一个看似健康的人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只有56.21%的人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只有32.77%的村民了解艾滋病目前还不能治愈。
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的综合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从354个既往有偿献血人员的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情况来看,平均得分是56.78分。其中,男性得57.44分,女性得56.33分,男女没有差别,得分最高的年龄组是小于30岁的既往有偿献血人员得分最高,73.81分,随着年龄的增大得分减少,60岁以上的人得分只有47.62分。
2.1.2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
既往有偿献血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较严重,在对354个既往有偿献血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有181人不愿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熟人进行交往,占51.13%;而只有18.36%的人愿意与他/她们继续进行交往;有181人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
2.1.3从社会中获取艾滋病知识情况
社会支持系统中艾滋病知识的可及性: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一般是在广播、电视、村委会里听到过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有122人从广播上听到过,有305人从电视上看见过,仅有189人在村委会里年历到 过这样的宣传。
2.2暗娼人群
2.2.1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认识较差:51个暗娼中仅有37.25%的人知道一个看似健康的人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有54.90%的暗娼还不知道他/她会不会有艾滋病病毒;有54.90%的人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有7.84%的暗娼认为目前艾滋病不能预防。
暗娼人员艾滋病的综合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从51个暗娼人员的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情况来看,平均得分是70.40分,得分最高的年龄组是大于30岁的暗娼人员得分最高,80.48分,随着年龄减小的得分增多,20岁以下的人得分只有53.33分。
2.2.2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
暗娼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较严重:在对51名暗娼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有27人不愿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熟人进行交往,占52.94%;而只有15.69%的人愿意与他/她们继续进行交往;有16人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
2.2.3从社会中获取艾滋病知识情况
社会支持系统中艾滋病知识的可及性:暗娼人员一般是在广播、电视、村委会里听到过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有24人从广播上听到过,有39人从电视上看见过,仅有15人在工作单位里看到过这样的宣传。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渠道和需求:目前暗娼人员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电视上,占76.47%,张贴宣传画、宣传挂图上,占52.94%,其次是、报纸、杂志、医生、收音机等方面。主要希望从电视上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想从医生、张贴的宣传画、宣传挂图上了解这些知识。
2.3吸毒人群
吸毒人群基本了解性病/艾滋病传播过程和预防措施,有相对固定的同居对象,使用安全套次数较多,有较好的艾滋病综合知识。
3讨论
3.1既往有偿献血人员
从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收入不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缺乏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式等综合知晓率都非常低,偶尔从电视、医生、宣传手册等方面获得了一点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较严重。
3.2暗娼人群
从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她们都白天休息,晚上营业,也知道性关系可以传播艾滋病,对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性病的侵袭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她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还是非常严重的。
3.3吸毒人群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6
1 对象与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我校1 028名2011级、2012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参考有关文献, 结合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艾滋病知识、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以及艾滋病相关行为4个方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统一的指导语, 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调查, 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028份, 回收1 012份, 有效问卷9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6.9%。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996名学生中男生225人 (22.6%) , 女生771人 (77.4%) ;2011级489人 (49.1%) , 2012级507人 (50.9%) ;城镇439人 (44.1%) , 农村557人 (55.9%) 。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1)
调查发现, 学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较高, 如对艾滋病病原体、媒体经常宣传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一般都在95%以上;但对艾滋病目前流行状况、非传播途径等知识知晓率较低, 如对“我国HIV感染的主要年龄段”认知率为70.1%, “大学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认知率只有69.2%, “同性恋容易感染HIV”认知率为71.7%, “蚊虫叮咬不会感染HIV”的知晓率仅为60.3%。统计分析表明, “从表面可以判断感染HIV, 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 二年级学生正确率高于一年级学生 (P<0.01) 。在“共同进餐”“蚊虫叮咬”“共用卫生设施”“咳嗽、打喷嚏”“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具”等方面二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 (P<0.01) , 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回答正确只有63.5%, 说明医专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存在不足, 仍需对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 尤其是在艾滋病流行状况和传播途径方面要加强教育。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见表2)
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持正向态度, 其中, 认为HIV感染者可以使用公共设施、愿意对其提供帮助者等均在90%以上。而在一些自我认知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如52.6%的学生面对HIV感染者感到恐惧, 62.0%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 这与其恐惧心理相矛盾, 且不同性别、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 有29.4%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 有27.2%和26.8%的学生对同性恋和多性伴行为持赞同态度, 且不同性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2.4 艾滋病相关行为 (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差异明显, 其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和艾滋病宣传栏或讲座, 也有少部分来自同学、朋友, 在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P<0.01) 和年级差异 (P<0.05) 。94.1%的学生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 有71.5%的学生参与过艾滋病知识宣传, 在过去一年中有11.2%的学生有过性行为。
3 讨论
注:*P<0.05, **P<0.01
注:**P<0.01
注:*P<0.05, **P<0.01
3.1 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常抓不懈, 尤其是在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非传播途径方面
本次调查发现, 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掌握较好, 与国内洪倩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明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在艾滋病流行特征和一些非传播途径方面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大学生是艾滋病危险人群认识不够, 提示我们今后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应重点加强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非传播途径的教育, 以提高其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3.2 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优势, 转变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 提升其艾滋病预防能力
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HIV感染者持正向态度, 与覃丽娜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仍有52.6%的学生对艾滋病感到恐惧, 仅有62.3%的学生愿意与艾滋病病人一起学习或工作, 有62.0%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 71.5%的学生参加过艾滋病知识宣传, 有近30%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和多性伴, 11.2%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有过性行为;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和艾滋病宣传栏或讲座,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通过同学、朋友获取艾滋病知识的只有33.9%, 这提示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 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还较弱, 在当前艾滋病向一般人群蔓延的状态下, 医学生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今后我们应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优势, 扎实做好专题宣传教育, 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不断提升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确保其自身健康和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路娟, 张明.广州200名医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治条例》认知度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4) :275-276.
[2]洪倩, 胡珍珍, 程静, 等.某医科院校学生艾滋病KAP现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5) :504-506.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7
1.1 调查对象
宁波市辖区11个县 (市) 、区、年龄在18~55周岁且居住满1年以上的居民;每个县 (市) 、区调查100名, 共计1 100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入户面访和拦截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于2007年12月份在每调查县 (区) 完成50份入户有效问卷和50份拦截有效问卷。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无偿献血相关的知识、政策、态度和行为情况。
1.4 资料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接受本次调查的居民1 100人, 获有效问卷1 100份, 其中, 男性505名 (45.9%) , 女性595名 (54.1%) ;平均年龄39.4岁, 18~30岁436人 (39.6%) , 31~45岁485人 (44.1%) , 46~55岁179人 (16.3%) ;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 (中专) 为主, 分别占31.7%、31.9%, 小学及以下占3.8%, 大专占20.9%, 本科及以上占11.6%;职业:个体工商业主比重最高为190人 (17.3%) , 离退休43人 (3.9%) , 企业工人182人 (16.5%) ,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00人 (9.1%) , 专业技术人员142人 (12.9%) , 学生69人 (6.3%) , 服务性人员111人 (10.1%) , 商业工作人员135 (12.3%) ;农民78人 (7.1%) , 其他 (以家庭主妇和待业人员为主) 50人 (4.5%) 。
2.2 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情况
居民对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国家规定一次献血为200~400毫升、无偿献血公民年龄为18~55周岁等4个问题知晓情况相对较好, 知晓率分别达90.5%、88.8%、81.5%和74.2%, 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70.1%) ;而交纳医疗用血互助金的有关政策 (49.6%) 、献血后不需要长时间休息 (55.4%) 、两次献血时间需要间隔6个月 (58.5%) 、献血后不需要大量补充营养 (63.8%) 、无偿献血者在本市献血累计1 000毫升以上可终身免费用血 (68.9%) 等5个问题知晓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同时, 调查表明, 18~30周岁、31~45周岁及46~55周岁无偿献血9个问题知晓率平均水平分别为66.3%、73.0%及71.5%。
2.3 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和行为
在本次调查的居民中, 当问及“如果您符合献血条件, 您愿意参加献血吗?”, 有80.8%的人回答“愿意”, 其中25.3%的市民已经献过血;仅有18.7%的市民表示因身体原因不会去献血;还有0.5%的市民表示尚不能明确, 还要考虑;从年龄分段来看18~30周岁的居民愿意率达86.7%, 而从职业来看, 机关事业单位、学生的愿意率最高, 分别达92.0%和88.4%。
2.4 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的获悉来源
根据调查, 居民获悉献血知识来源渠道较多, 报刊、电视、宣传资料、互联网等成为了获悉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其中通过宣传资料获悉的为72.5%, 从电视上获悉的为69.3%, 还有54.6%人员是在报纸上获悉的, 从互联网上获悉为19.0%, 其他途经获悉献血知识的也占19.7%, 主要为亲戚、朋友、同事之间交流获悉。
3 讨论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了解的程度影响到其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及是否能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1,2,3], 本次调查发现, 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涉及的项目问题知晓率还不均衡, 高的超过90%, 低的还不到半数, 与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行动计划 (2005-2010年) 》中提到的至2007年底城市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的工作目标尚有距离;叶小凡等[4]报道18~30岁年龄段的人群献血比例最高, 身体状况较其他年龄组好, 且参加献血的合格率也最高, 而调查表明宁波市18~30周岁年龄段献血知识知晓率仅为66.3%, 较其他年龄段低, 提示加大对这一年龄段居民的献血宣传教育将是未来促进和提高无偿献血工作的重点。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老年人口的增加, 宁波市的临床用血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因此, 需要不断提高居民献血积极性, 让更多的市民加入献血行列, 以确保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居民参加无偿献血的潜力较大, 有88.8%的居民认为适量献血有益健康, 而且有80.8%的居民表示愿意参加无偿献血, 尤其是18~30周岁年龄段的居民献血意愿最高, 达86.7%。
通过宣传教育, 不但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无偿献血前知情, 而且对避免不合格献血者参加献血, 确保献血者筛选的安全和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5]。针对目前宁波市现状, 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献血宣传工作的新进展,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 推动无偿献血知识五个进:“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进一步促进市民对献血常识及血液生理知识普及了解;第二通过“单位组织、学校教育、社区搭台、农村推广、家庭配合”的模式, 加大献血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第三加大法规宣传, 提高市民献血愿意率, 明确参加献血是法律赋予每个适龄公民光荣的使命, 同时也让公民意识到献血如同家庭储蓄、银行保险一样有利;第四经常性对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具体情况对宣传计划进行调整.以提高宣传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Gutierrez MG, De Tejada ES, Cruz JR.A study ofsociocultural factors related to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in the Americans[J].Rev Panam Salud Publica, 2003, 13 (2) :85-102.
[2]周素银, 陆典瑞, 卢岑, 等.江门市大中专学生对无偿血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5) :410-412.
[3]文国新, 美黑丽, 赵俊岭.浅淡KAP理论与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5) :438-439.
[4]叶小凡, 唐荣才, 陆方, 等.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7, 20 (6) :519-520.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娄底市卫生学校一、二年级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个班共326名护生进行调查。
1.2 方法
参考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 在预调查基础上, 反复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 (10题) 、营养态度 (5题) 和饮食行为 (10题) 。采用匿名式自填调查问卷, 现场发放问卷326份, 收回有效问卷326份, 有效回收率100.00%。问卷回收后立即进行核对、补项、整理和编号。对KAP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 营养知识每答对1题记5分, 答错记0分, 共计50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题按答案顺序分别给A、B、C赋2、1、0分, 然后累加各部分, 分值越高说明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越好。
1.3 统计分析
资料收集后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对调查对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均为中专护生, 其中一年级学生156人, 占被调查对象的47.9%;二年级学生170人, 占被调查对象的52.1%。城镇学生62人, 占被调查对象的19.0%;农村学生264人, 占被调查对象的81.0%。
2.2 总体情况
不同年级护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护生营养知识普遍较缺乏, 得分较低, 且一年级低于二年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态度、行为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态度得分较高, 行为得分较低。
2.3 护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2)
2.4 护生营养态度
大部分护生营养态度积极, 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态度不是很理想 (见表3) 。
2.5 护生饮食行为表现 (见表4)
尽管护生的营养态度较积极, 但饮食行为较差, 偏食挑食、爱吃零食、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等现象较普遍。
2.6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P值均小于0.01) 其中知识与态度, 知识与行为, 态度与行为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94, 0.236和0.249。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卫校护生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欠佳, 营养知识知晓率普遍低于80%, 可能与卫校普通护理专业未开设营养学课程有关。二年级护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高于一年级护生, 可能与二年级护生在校学习了涉及营养知识的医学课程有关。
人们要形成良好行为, 就必须以知识、态度为基础。营养态度和行为与其营养知识呈正相关, 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影响其营养态度, 进而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饮食行为[3]。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许多护生虽然具有积极的营养态度, 但并不能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健康饮食行为。如45.09%的护生经常偏食挑食, 46.63%的护生经常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选择食物。此外, 护生还有吃零食、甜食、油炸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 提示在卫校护理专业开设营养学课程非常必要, 以便护生掌握更多营养知识, 持有良好的营养态度, 改变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另外, 护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对病人和社区居民进行饮食指导, 对营养不良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和个体饮食指导, 对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进行营养效果监测和评价, 这就要求护生具备较全面的营养学知识。
一些研究表明, 许多营养不良的人并不是因为贫困, 而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 饮食不健康造成的。而不健康的饮食又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4]。营养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 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营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充分供给人体所需热能和营养素。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要符合人体需要的模式。 (2) 膳食要多样化, 感官性状良好。提倡荤素搭配, 粮、豆、菜混食等调配方法。 (3) 烹制要讲究科学, 尽量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和流失。 (4) 膳食制度合理, 即指要有规律地进食。一般以一日三餐为宜, 早餐、中餐和晚餐热能比为3∶4∶3。同时,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5) 食物要符合卫生要求, 食用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食物。
摘要:目的 了解卫校护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 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量表, 利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26名护生进行调查, 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 得分仅为 (30.85±8.51) 分;营养态度较积极, 但饮食行为不理想, 得分为 (9.56±2.38) 分。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卫校护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 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
关键词:卫校护生,营养知识,饮食行为
参考文献
[1]孙怡, 徐田芹.山东某高校学生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9) :784~785.
[2]孙翔云, 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6) :442~444.
[3]魏双平.预防医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9
关键词:糖尿病,知识,态度,行为
糖尿病是我国慢性病中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病之一,发病率平均达3.12%,基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而且逐年上升[1]。在其长期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才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病情[2]。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保健意识的调查研究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证实,糖尿病发病与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我们除对会宁县会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家庭档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戒烟酒、糖尿病自测、并发症了解等方面的调查外,着重进行了对糖尿病相关知识(knowledge,K)、态度(attitude,A)和行为(practice,P)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会宁县会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家庭档案的糖尿病现症患者80例(包括1型和2型),由经专门培训的医生担任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完成有效调查问卷79份。
1.2 调查内容
查阅机关文献后自行设计统一问卷调查表,首先采用预调查方式对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定意见和调查情况对调查表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调查表项目。调查内容包括:对糖尿病相关(保健)知识的了解,糖尿病相关态度和糖尿病相关行为等。
1.3 KAP计分方法
KAP计算方法为每1项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按得分大于或等于中位数判为及格,低于中位数为不及格;糖尿病相关知识总计10项,满分10分,中位数为6分;糖尿病相关态度总计5项,满分为5分,中位数为5分;糖尿病相关行为总计11项,满分为11分,中位数为9分。KAP总体得分由糖尿病KAP单项得分相加而得,总计26项,满分26分。
1.4 统计处理
资料采用FoxPro 6.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共79例,男性47例(59.5%),女性32例(40.5%);年龄在17~73岁之间,30岁以下的6例(7.6%),31~60岁64例(81.0%),61岁以上9例(11.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7例(34.2%),中学或中专45例(56.9%),大专及以上7例(8.9%);在职业分类中,职工32例(40.5%),经商及服务业人员11例(13.9%),农民31例(39.2%),退休、下岗或待业及其他工作者5例(6.4%)。
2.1.2 经济收入及医疗费用支付能力:
本次调查对象中,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占50.6%,400~800元占31.7%,800元以上占17.7%。对糖尿病医疗费用支付能力进行调查,完全能支付者占25.3%,基本没问题者占57.0%,比较困难者占14.0%,很困难者占3.7%。
2.1.3 糖尿病并发症与家族史:
有8.9%的调查对象在过去的1年内因糖尿病引发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型肾病及神经系统的病变。所有调查对象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占5.1%,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占70.9%,回答不清楚的占24.0%。
2.1.4 其他慢性病患病情况:
14例患有糖尿病以外的其他慢性病,占17.7%。
2.2 KAP得分情况
2.2.1 知识得分:
有29人不及格(36.7%),50人及格(63.3%)。其中12.7%的患者不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不了解应戒烟戒酒的占32.9%,不知道定期复查的占41.8%,能简单测血糖、尿糖的占55.7%,见表1。
由表1可见,不同年龄组对糖尿病并发症了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该病其他知识的了解情况则无明显差别。从表2可见,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饮食控制、戒烟酒、测血糖、尿糖和该病并发症方面了解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定期需要复查的了解无明显差异。
对知识得分及格与否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和糖尿病家族史为糖尿病知识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纳入标准P>0.10,排除标准P>0.20)。再将上述3个影响因素引入多元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P>0.10,排除标准P>0.15),年龄为负相关因素,文化程度为正相关因素,见表3。
2.2.2 态度得分:
及格55例(69.6%),不及格24例(30.4%)。对得分及格与否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对象的知识得分,在过去1年中接受有关健康教育(如严格执行饮食方案,戒烟酒,自测血糖、尿糖,适宜的体育运动等)和家人对其糖尿病的关心程度为其影响因素。将上述3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知识行为这一因素进入方程,见表4。
2.2.3 行为得分:
及格51例(64.6%),不及格28例(3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查对象的知识得分、态度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病情稳定情况和家人对其糖尿病的关心程度为糖尿病行为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再将上述5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态度得分和家人关心程度2个因素进入方程,见表5。
2.2.4 KAP总得分:
正态性检验显示,本次调查样本KAP总体得分不符合正态分布。中位数得分22分,及格41例(51.9%),不及格38例(48.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调查对象的KAP总体得分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因素的KAP总体得分及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调查对象糖尿病知识来源及期望
调查对象中现有糖尿病知识主要来源是医疗单位(64.5%),其次是电视(58.2%)、报刊、杂志、书籍(48.1%);调查对象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68.3%),其次是讲座(55.7%),专家咨询(51.9%),宣传资料、小册子(41.7%);调查对象希望了解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主要是治病措施(82.3%),其次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具体方法(67.1%),调养康复知识(62.0%)等。
3 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对糖尿病相关KAP掌握的水平不高,提示有必要开展以糖尿病综合防治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及格率为63.3%,调查对象中12.7%的患者不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32.9%的患者不知道烟酒对糖尿病的危害性,41.8%的患者不知道定期需要复查。本次研究中糖尿病知识得分及格情况与调查对象实际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知识及格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
对态度得分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提示知识得分与其成正相关,表明良好的态度基于良好的知识,但态度得分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家人关心程度越高,相应态度得分及格率越高。参加糖尿病健康宣传教育者及格率高于未参加者,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良好态度的形成和维持。
行为得分及格情况的回归分析提示,态度得分和家人关心程度与其正相关,说明良好的态度是良好行为的基础,积极的社会支持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同时态度得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知识得分越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以及病情越不稳定者,行为得分及格率越高。因此,主观症状、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有利于促进正确的糖尿病防治相关行为。
糖尿病防治方式多样,其中以糖尿病健康促进教育综合防治为最具有根本性的干预措施,糖尿病健康促进教育综合防治的目的是针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酗酒,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吸烟等)、心理紧张和长期药物治疗的从医性差等问题;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糖尿病危险性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确定自我保健的内容和措施以及提高糖尿病患者按医嘱服药的从医性,提高生活质量[3,4,5]。
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糖尿病患者,组间的KAP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高,KAP总分越高,可能因为文化层次高的患者更容易获取糖尿病知识并形成正确态度和行为。脑力劳动者KAP总分高于体力劳动者,可能与文化程度较高,脑力劳动者糖尿患病率比体力劳动者高有关。本次研究提示,糖尿病干预重点可以适当放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调查对象现有的糖尿病知识来源主要是医疗单位、电视、报刊、杂志及书籍。可见医务人员、大众传媒和书报在传播糖尿病防治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对象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电视、广播、讲座、专家咨询、宣传资料及小册子,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今后应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多提供患者与医务人员、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已普及的书报并辅以不定期的专题宣传教育,建立一个多维的信息来源网。本次调查还提示,糖尿病患者期望了解糖尿病知识主要有治疗措施、控制疾病发展的具体方法、调养康复知识等,而关于预防和危害性知识的需求不高(小于40.0%),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糖尿病患者有关。如果对整个人群进行干预,就不能仅限于二级预防措施,而应实施针对整体人群的健康教育,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普及有关减少糖尿病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和预防糖尿病的基本常识,旨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增强防病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防治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向红丁,吴伟,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133.
[2]刘国良.糖尿病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志,1997(1):52.
[3]刘车科,刘恒太,孙静邱,等.1971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47-48.
[4]唐炜立,周志广,雷丙军,等.糖尿病教育在NIDDM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4):25.
“安全性行为”,体现理性态度 篇10
记得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上指出,现行安全套教育会刺激学生提前性行为。对于这些教材,我想,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成年人来说,安全性行为教育仍处于试验阶段。显然,中学生初次性行为低龄化和性行为的大量增加,与现行的安全套教育并不存在显著联系。相反,“正确使用安全套”寫入教材,体现了教育者直面现实的理性态度。
在我们的学校中,“加强性教育,重点是性道德教育”一直是主流教育思想。可是,多年来,这并没有阻挡性行为低龄化的大潮。《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中学生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碰到早恋等类似的事情,往往先会苦口婆心地教导,必要时还会搬出大道理,以此证明性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理”事件,更是“感情”和“社会”事件,更有什么责任、未来等等,完全无视中学生青春期的正常性萌动。这样的教育方式尽管非常必要,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似乎不堪一击。当两个中学生海誓山盟的时候,他们只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冲动是魔鬼,连成年人都难以控制的欲望,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控制?
美国的性教育一直是国内媒体和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从里根政府起,美国政府就开始推行节欲政策;现任总统小布什上台以后,更是花巨资推广“未成年节欲运动”。可不管美国的有志之士如何卖力,节欲似乎永远只是大人的事。在小布什的老家德克萨斯州,就有一份报告显示,该州13-14岁的女生中,接受节欲教育前有过性行为的占23%,而在接受节欲教育后比例上升至29%。相似年龄的男生中,这一比例则从节欲前的24%上升到了39%。
事实上,道德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婚前性行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所受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校。无论多么有效的性教育,无论我们的性封锁多么严格,事实证明都挡不住孩子们开放的洪流。面对青少年的性开放,除了应有性道德教育外,或许,还应该退而结网,教会孩子们一些必要的避孕知识,告诉他们如何避免性病的传播。与其一味地堵,不如防患于未然,未雨稠缪,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早些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知识、态度及行为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合肥市包括开发区在内的12个县区共计611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方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2,3,4],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与本地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及儿童家长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各县区随机选定两个预防接种门诊,选取县级免疫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经统一培训后作为现场调查员,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填写完毕后,由市级免疫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对问卷质量进行检查,保证现场调查质量。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编制数据库,所有问卷进行双轨录入并检错。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儿童家长611名,被调查家长平均年龄为(30.13±6.67)岁,男性203名(33.2%),女性408名(66.8%)。儿童的性别分布为男性347名(56.8%),女性264名(43.2%)。按家长户籍分为合肥市区(45.5%)、五县(38.8%)和外市(15.7%)。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为初中文化程度163名(26.7%),中专/高中181名(29.6%),大专及以上267名(43.7%);母亲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为初中207名(33.9%),中专/高中194名(31.7%),大专及以上210(34.4%)。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为工人占16.0%,农民占15.3%,干部占3.1%,教师占4.3%,服务及销售行业占19.6%,医生占2.6%,其他占39.1%。
2.2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
本次调查共设计10个问题,每个问题10分,总分100分。各问题的知晓情况详见表1。全市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74.96±17.10)分,平均知晓率为75.0%。全市的得分见表2。
人(%)
2.3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
此项调查设计了2个问题,主要调查儿童是否全程接种疫苗以及是否按时接种疫苗。结果显示,92.8%的家长带孩子全程接种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5.9%的家长每月按医生规定的时间带孩子接种疫苗,在未按时接种的孩子中,未按时接种原因主要是孩子身体不适。
2.4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
对于“按要求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这一观点,98.7%的家长表示赞同;对于“给孩子打针是儿童健康的大事,千万不能马虎”这一观点,全部调查对象表示赞同。
2.5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单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因素,我们将调查对象分别按照家长性别、儿童性别、家长户籍和父母文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组间预防接种知识的得分差异,结果详见表3、表4。结果显示,家长户籍是影响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合肥市区的家长知识知晓率得分较五县高,父母文化程度也与知晓率得分相关,文化程度高,得分也高。
2.6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家长性别、儿童性别、家长户籍及家长文化程度等因素与相关态度及行为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发现家长户籍可能是影响儿童按时接种的因素(χ2=16.778,P=0.000),其中家长户籍为市区的有242人按时接种,县区的有213人按时接种,外市的有70人按时接种;儿童性别可能是影响家长带儿童全程接种的因素(χ2=4.874,P=0.027),男孩按时接种的有329人,女孩有18人;在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上(χ2=6.481,P=0.011),男孩儿童家长认同“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的有346人,仅有1人不认同;女孩儿童家长认同的有257人,有7人不认同,提示儿童性别可能影响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χ2=6.481,P=0.011)。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全市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74.96±17.10)分,平均知晓率为75.0%,知晓率并不高,说明部分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仍然比较缺乏,尤其是对疫苗不良反应的认知以及疫苗预防疾病效果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今后应在这些方面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合肥市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的得分较五县高,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得分也高,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县区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也应更加关注低文化程度者的预防接种工作,这一结论与贺锋[2]在深圳开展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而本次研究发现,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在知识知晓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我市男性家长和女性家长在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是等同的,这与阿里木·马木提等[5]的研究结论是不同的。
a:经LSD两两比较发现,家长户籍为合肥市区的知晓得分高于合肥五县的家长。b:经LSD两两比较发现,初中组与大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中专组与大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大专组的知晓率得分最高。c:经LSD两两比较发现,初中组与大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中专组与大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大专组的知晓率得分最高。
在预防接种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大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大部分家长能够做到全程按时接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外市户籍的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的及时率低于本地儿童家长,这提示我们今后应对外地流动儿童家长加强预约接种工作。本次调查还发现,儿童性别的不同,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差异,家长对女性儿童在预防接种关注程度上低于男性儿童,来自城市的家长相对于农村地区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预防接种问题。
摘要:目的 了解合肥市06岁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态度和行为。方法 抽取06岁儿童家长,采用自行设计的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全市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74.96±17.10)分,平均知晓率为75.0%,来自合肥市区的家长知晓率得分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知晓率得分较高;家长户籍可能是影响儿童按时接种的因素(x2=16.778,P=0.000);儿童性别可能是影响家长带儿童全程接种的因素(x2=4.874,P=0.027),也可能影响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x2=6.481,P=0.011)。结论 我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重点应加强农村地区和低文化程度父母的免疫规划教育工作,同时应关注女性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率及完整率。
关键词: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合肥
参考文献
[1]王巧梅.加强儿童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杂志,2006(2):153.
[2]贺锋.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885-1898.
[3]赵辉,张欣.北京市某乡镇内0~6月龄小儿母亲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20):2665-2669.
[4]燕军,孙荣彬,吴萍,等.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调查卟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59-60.
【知识、态度及行为】推荐阅读:
知识—态度—行为调查07-11
防治知识、态度、行为06-15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06-17
知识与态度08-10
艾滋病知识态度12-29
知识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06-12
体育态度与行为09-26
关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问卷12-20
工作态度及纪律表现05-28
态度好态度成语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