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2024-06-17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精选12篇)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1

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后期,平时体力活动量较大,脑力劳动更为繁重,合理的营养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具备基本的营养知识和积极的营养态度来帮助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营养素全面平衡,也为将来工作后良好的饮食方式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为了解南通市大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宣教干预,笔者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南通大学的文、理、医科,大一到大四共1 2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 200份,发现有缺项及不合逻辑问卷120份,剔除后进行补测,最终获有效答卷1 200份。1 200名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600名,文、理、医科各400名,大一到大四学生各300名;年龄最小17岁,最大25岁,平均(21.04±1.40)岁。

1.2 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2],自行设计自填式问卷,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态度以及饮食行为共4个方面进行现场不记名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由调查员现场监督,要求学生真实独立答卷,所有答卷当场收回。

1.3 数据录入及统计

所有数据利用EpiData 3.02录入,采用Stata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总人群营养知识知晓率、获取途径、营养态度以及饮食行为报告率。对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以undefined表示。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相应得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对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知晓率及获取途径

有40.67%的学生曾经学习过营养知识, 59.33%的人没学过。由表1可知,营养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是“食盐中加碘是预防哪种疾病”;而对于“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和是否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平衡膳食宝塔”的知晓率最低。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多项选择)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主,分别占75.33%和71.83%,其余依次为网络(57.08%)、同学和朋友(55.25%)、科普或专业书籍(47.08%)、家庭(45.33%)、课堂教育(44.08%)、宣传栏或讲座(37.25%)、医护人员(24.42%)等。

2.2 营养态度

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积极认真的营养态度。90.83%的学生表示如对健康有益,愿意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见表2。

2.3 饮食行为

选择食物依据中,以口味习惯为依据的有837人次,以营养价值为依据的有340人次,以食物感官为依据的为110人次,以食物价格为依据的为90人次。有48.58%的学生表示能够定时定量进餐,22.75%的学生表示不能,还有28.67%的人看情况而定。33.75%的学生经常吃零食,55.17%的人偶尔吃,还有11.08%的人不喜欢吃。52.67%的学生有挑食或偏食的情况,47.33%的人没有挑食或偏食。其他饮食行为报告率见表3。

2.4 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得分

1 200名受调查学生的总体知识得分为(62.36±19.27)分,态度得分为(82.29±15.29)分,行为得分为(60.04±11.79)分。女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医科生的知识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医科学生;高年级学生知识和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大一新生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见表4。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南通大学学生普遍缺乏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如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是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但是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其具体内容。虽然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得分都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营养还是抱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可能是由于学业比较重,或者学校宣教薄弱造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获取相关知识,这从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自身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或者网络这些常规媒体来获取,而医护人员、学校课堂讲座、家庭等这些与学生更为密切,或者说更应该担负起宣传责任的群体在营养宣教方面所起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在饮食行为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以营养价值作为选择食物依据的学生比例很小,能够每天吃早餐和定时定量进餐的学生也只占了不到50%,此外吃零食和挑食偏食现象也比较常见,常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和含糖饮料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从不同人群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要优于男生,与王运良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营养健康。医科学生知识和行为要优于非医科生,这与徐素萍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可以改善自身健康行为的。但即便如此,医科生的营养知识得分虽然达到了71.48分,行为得分却只有62.18分,说明受大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科生的饮食行为也表现出随大流的趋势,其实对于医科生的营养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营养价值观[3]。高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营养知识和态度上优于低年级学生,但在饮食行为上的得分却低于大一新生。

综上所述,南通大学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但他们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这与肖春玲等[6]的研究是一致的。高校作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最后一关,更应该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努力通过选修课[7]、讲座等多种途径对在校大学生定期或经常进行营养知识宣教和饮食行为干预[8],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健康的体魄参与到祖国的未来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邓树勋,黄玉山,陈南生,等.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体育学刊,2006,13(5):44-47.

[2]王怡,邹雨珊,张印红,等.兰州地区2所高校大一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918-1922.

[3]陈观进,陈新妹,李华文,等.医科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4-797.

[4]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与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5-29.

[5]徐素萍,刘君,刘世民,等.佳木斯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7(6):82-84.

[6]肖春玲,贾云中,赵娅娅,等.中国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5):81-83.

[7]严小惠,姚苏宁,周菊芝,等.宁波高校园区大学生营养素养健康教育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4-36.

[8]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KAP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11-1046.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2

调查

【摘要】 目的 在对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好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抽取了近六年1900名的流动的儿童作为调查的对象。结果 我们在调查儿童的接种率时,发现这些儿童的家长大都是初中或者是小学的文化的水平,较少的部分是高中,这些家长的收入大多是在2500元左右,所以针对接种,大家为了儿童的健康还是考虑去接种的,所以建证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建证率,在几个接种率中最高的就是乙肝的接种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接种,流动家长除了给自己的孩子接种乙肝,其他的也接种,接种率是很高的,说明了流动儿童的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对于100元以下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可以承受的。结论 针对上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调查的淄川区流动儿童的覆盖率和接种宣传的效果,提高建证率,并且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疾病预防的知识,为今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好基础,也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免疫预防;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8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82-01

淄川区地处鲁中,商业贸易发达,建陶、化工企业规模较大,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我们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流动儿童是流动的,流动儿童的户口相当难管理,所以需要

我们联合国家的力量来对流动儿童的疾病的预防做好准备,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通过随即抽样的方法对这些流动的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大力发挥整个国家的力量,提高疫苗接种的知识的普及率。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在城区三个街道中的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1.2 调查内容 对家庭一般情况(流动儿童家长的姓名、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现住址、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建卡率、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基础疫苗覆盖率以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免疫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费疫苗的接受程度等。

1.3 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方案,对调查人员集中统一进行培训,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挨门逐户进行问卷调查,并按调查表上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

1.4 资料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调查资料进行逐项审核,凡未按规定填写或有逻辑错误的均视为不合格资料予以删除。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流动儿童1875名,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其他为19.04%(357/1875);居住三个月以上占92.16%(1728/1875),居住三个

月以下占7.84%(147/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为33.97%(637/1875)、49.28%(924/1875)、10.77%(202/1875),文盲占

5.98%(112/1875);经济收入情况:平均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2000-3000元、1000-2000元、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17.97%(337/1875)、64.97%(1218/1875)、12.05%(226/1875)和5.01%(94/1875)。

2.2 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现状

2.2.1 建证率 本次调查的1875名流动儿童中建证734人,建证率达97.81%。其中在现住址建证的1171人(62.45%),在原籍建证的704人(37.55%)。

2.2.2 疫苗接种情况 卡介苗的接种率为96.32%(1806/1875),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为96.43%(1808/1875),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为98.72%(1851/1875),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96.21%(1804/1875),乙肝的接种率为100%(1875/1875),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4.51%(1772/1875),五苗全程的覆盖率为94.45%(1771/1875)。另外,本区外乡镇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率最高为100%,而外省流动儿童的基础疫苗全程接种率仅为95%,为最低。

2.2.3 计划免疫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相关知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对乙肝疫苗预防何种疾病的知晓率最高,为100%,对卡介苗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最低,仅为62.35%,对百白破疫苗预防的疾病知晓率为78.75%,见表1。

2.3 对免疫预防态度和二类疫苗的接受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家长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孩子的疫苗接种,还是很同意的,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大致的是100元以下的家长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100元以上就有较少的家长接受了。讨 论

通过调查发现,淄川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这也是我们调查和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有着一定的关联度,流动儿童的家长我们调查的结果时收入也不是很高,大都是在2500左右的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宣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

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流动儿童的建证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水平,基本是达到了95个百分点,虽然这些家长收入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大家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现

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女,家长也加强对孩子健康方面的投入,意识是逐步提高的。

我们经过不懈的宣传,特别是通过在接种疫苗的门诊进行预防疾病的宣传,并且通过对这个方面知识的讲解,家长还是对疾病的预防有了清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疾病的预防有着很大的好处,为以后开展其他疫苗的接种提供了基础。

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只是通过一种宣传的手段,逐步提高各个街道接种,并且作为接种的医生要做好宣传的工作,工作要及时。并且还要做好对人口的普查的制度,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检查和关心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生 循证护理 认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53-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它是一种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达到提供最高质量及最具成本效益的护理,亦即短时间内做出最佳的治疗或护理决策。循证护理是最佳证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三者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使临床护理实践产生巨大的转变,目前循证护理已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成分及卫生保健系统和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高职护生是护理实践队伍中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循证护理意识对其在以后的护理实践中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为病人提供最佳护理非常重要。为了解高职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知情况,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循证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对2014级高职护生276名学生循证护理知识态度行为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专三年制2014级17个护理班的学生为主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5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76名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270名,年龄19-21岁(19.8±1.3岁)。各班级间学生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生一般资料、循证护理知识、态度以及相关促进行为的情况。具体来说,一般资料包括护生年龄、性别、民族等。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循证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对循证护理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如何主动获取循证护理实践证据的行为。知识与态度题以百分数计,行为题采Liker五点计分法测量,分为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候3分,不常2分,无1分,最后计分方式采用总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对循证护理知识了解越全面、态度越积极、行为越有利于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得分情况分析影响护生学习循证护理的相关因素。

(三)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由专家指导,经预调查后修改完善而确定,问卷重复测量信度为0.871,由专家评定内容效度,项目具有代表性。调查为不记名填写,现场发放并回收,当天对调查表进行审核,发现逻辑错误或者漏项及时修正。建立数据库时对每个变量设置有效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次共发放问卷276份,回收276份,有效率100%。

(四)统计学方法。数据核实录入后采用SPSS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

二、结果

(一)护生对循证护理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对循证护理的态度

调查显示,80.1%的护生对循证护理一无所知,从未听说过。在55名听说过循证护理的护生中有28名(65.1%)完全不理解循证护理内含和意义。但较多的护生对循证护理表示很有兴趣,希望能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占88.4%。

(二)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行为表现

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行为表现总平均分偏低为7.6±3.2分,说明护生对在临床中应用循证护理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低。见表1。

(三)影响护生了解循证护理的主要因素

影响护生了解循证护理的主要因素见表2。

三、讨论

(一)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知和态度行为。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循证护理已逐步成为当今临床护理实践中一种更科学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的基本素质包括循证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它是循证护理的核心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培养循证思维的基础。虽然循证护理早已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但对于高职护生,此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本次调查显示,有80.1%的护生对循证护理一无所知,从未听说过,说明学校护理教育尚未引入循证护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仍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与应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别说更新观念了。循证态度是指循证护理认知情感,对循证护理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进行循证实践的始动剂,只有认知到循证护理的积极作用,学习和实践循证护理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虽然护生对循证护理知识不理解,但学生的态度很积极,88.4%的护生愿意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循证护理,求知欲强烈。本次调查循证护理行为的得分很低,总平均分7.6±3.2分,护生对促进循证护理的行为能动性低,分析其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护生对循证知识不了解,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82.6%),无人教授相关知识与技巧(94.6%),缺乏外语、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知识(91.6%)。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普遍存在认为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在高职护理教育方面并没有开设循证护理相关课程内容。二是认为高职护生知识水平较低,好学心不强,加上课程多课业繁重,课外也没有学习相关循证护理的内容。

(二)促进护生掌握循证护理知识的策略。循证护理的三要素为证据、护士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意愿,其核心是最佳证据,而最佳证据是通过准确而全面的检索临床研究结果获得,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循证护理知识、科研设计、外语、文献检索、统计学基础等知识。但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只有到研究生阶段才接触科研设计、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知识,高职教育中尚未开设循证护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循证护理教育的相关知识很多教师了解少,多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大部分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护生对于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一窍不通。几年来,高等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增,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护理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临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护生不应只会操作常规护理,更应该懂得如何分析并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所以,在可控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这需要护生终身学习。而要根本改变这一状况,应首先从学校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循证护理的能力。综合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应进行循证护理理论的普及和推广,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增设循证护理基础知识和方法等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和科研设计等课程,培养护生基于研究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护生应用信息的能力,注重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护生毕业后就具备一定的循证护理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eout-Overholt E,Melnyk B M,Schultz A.Transforming health care from the inside out:Advanc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5(6)

[2]Klassen P G,Karshm er J F,Lile J L.Research based practice:Apply the standard in nurs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2(3)

[3]汪惠才,徐佩茹,胡娟,等.臨床护士循证护理知识、态度、技能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16)

[4]刘晓华,成守珍,张晋昕,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态度、行为、技能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10)

[5]刘洁,蒋燕,王强.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循证护理教育对高职护生护理科学观影响的干预研究”(桂教科学[2015]11号)

【作者简介】刘雪萍(1963—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和护理管理;李娉霞(1989—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护理学。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4

关键词: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护理专业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 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营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营养知识, 不能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 尤其是护理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及合理选择食物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状况, 而且也将对其今后所服务的患者产生很大影响。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 笔者于2009年5月对某卫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按年级分层, 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某卫校一、二、三年级共440名学生, 其中男生41名、女生399名, 年龄16~23岁。采用问卷方式调查, 共发放问卷440份, 收回有效问卷42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

1.2 方法

参考相关资料[1,2], 根据该卫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选择题形式自行设计问卷, 内容包括学生一般情况及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其中营养知识15题, 每题1分, 共15分;营养态度、行为20题。问卷经预实验后修改而成, 由营养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采取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收回的形式, 以确保问卷填写质量。

1.3 统计分析

数据经核对后输入计算机, 利用SPS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2.1.1 各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情况 (见表1)

所有调查对象中, 最低分3分, 最高分15分, 平均分为 (9.8±2.0) 分。把营养知识得分分为3个等级:0~8分、9~11分、12~15分, 由表1可知, 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营养知识水平逐渐提高。高中起点中专 (高中毕业后进校, 中专2年) 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起点高职 (初中毕业后进校, 中专3年+大专2年) 一年级学生,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χ2=14.41, P<0.01) 。

2.1.2 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 护理专业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5.5%, 其中对食盐加碘是为了预防什么疾病的回答正确率较高, 达89.7%。

2.1.3 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 (见表3)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学生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较多, 主要为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广播、电视等。

2.2 营养态度 (见表4)

表4显示, 护理专业学生对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好, 69.7%的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 73.7%的学生愿意改变现有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表4也可发现, 随着年级增高, 学生的营养态度越好。

2.3 饮食行为

2.3.1 选择食物的依据 (见表5)

大多数学生 (79.7%) 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选择食物, 44.3%的学生在选择食物时考虑营养需求, 46.6%的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价格。

2.3.2 早餐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 有71.7%的学生经常吃早餐, 24.5%的学生偶尔吃早餐, 3.7%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学生早餐的种类主要是米、面类 (79.9%) , 选择牛奶、鸡蛋、蔬菜、水果为早餐的学生较少。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主要是没时间 (61.6%) 、不饿和不想吃 (25.3%) 以及不习惯吃 (13.1%) 。

2.3.3 食物种类

每天喝牛奶或食用奶制品的学生占3.8%, 每天吃蔬菜、水果的学生分别占80.4%和38.2%;每周吃3次以上豆类及豆制品的学生占69.2%, 每周吃3次以上肉类食物的学生占26.9%;能定时定量饮食的学生只占24.5%;有28.8%的学生每天吃零食, 经常吃零食的学生占61.5%, 零食多为方便面、辣条及饼干、火腿肠等。

2.4 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的相关分析

虽然在食物的选择上从营养角度考虑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44.3%, 但按营养知识得分情况分层分析发现, 随着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 从营养角度选择食物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 (见表5) ,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χ2=58.4, P<0.01) , 而营养知识水平与其他选择食物依据之间无统计学关联。

3 讨论

3.1 营养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营养知识不够全面, 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5.5%。各项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差异较大, 对营养常识性问题回答正确率较高;对营养专业性问题回答不够理想, 说明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随着年级的增高, 其掌握的医学知识逐渐增多, 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 这与高年级开设相关营养课程有关。可见,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营养教育, 可以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

3.2 营养态度、行为

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营养态度良好, 想了解营养知识, 认为营养对健康很重要, 愿意为健康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显示了在学校开展营养教育的可行性。但结果还表明, 大多数学生的饮食行为不科学, 不重视早餐的人较多, 表现为不重视早餐质量和不吃早餐。同时学生中也存在饮食不规律, 喜欢吃零食、偏食和挑食等现象。

3.3 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关联性

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越高, 营养态度和行为就越好, 营养态度越好则营养行为越好, 这说明护理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可以影响其营养保健意识, 而营养保健意识又可以引导其形成营养健康行为。护理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后大多数从事护理工作, 因此学校应对其加强营养知识教育, 正确引导其饮食行为, 以便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 篇5

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那么什么能改变命运呢?这个话题意义深远,首先做事情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必先打下好的基础、树立好的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有了好的想法和观念---即行为决定了一切,时间长了形成一种习惯,本着一个好的习惯去做事久而久之您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本章就是从行为态度之改变衍生出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上帝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他或许只是人们生活无助时的心灵寄托,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实际之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个永恒的哲理。一个人的习惯绝对是靠自己的行为或是行动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士,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待他的只有失败。俗话说做了没做好属于能力问题,但是要求了没去做属于态度问题,态度上出现了问题以后事情可想而知肯定是失败的,方向迷失的人怎么才能走出茂密的森林呢?结果是NO。

为什么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会报有很伟大的理想呢?因为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就知道理想是靠现实生活实现的,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又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创造出来,为什么去拼搏、去进取呢?因为想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是什么---是观念的改变,则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命运改变。

不要让你的观念、心态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成功是由那些抱有博大理想、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只有努力、永不间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所保持。

态度、行为与自信 篇6

OECD发布的这份最新研究报告试图回答:为什么在接受调查的64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平均而言,15岁男孩比女孩整体更可能成为低成就者?为什么15岁高分女生与高分男生相比,在数学、科学和问题解决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潜能?2012年PISA测评中,分别有14%男孩和9%女孩三个核心学科没有达到基准精熟度。而另一方面,为什么在高表现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的上海、香港和台湾,如新加坡,女孩与男孩取得相同的数学成绩,同时在全世界的其他大多数国家中,女孩数学成绩都高于男孩?

这份报告用明确证据指出:成绩的性别差异并不是源于学生天生的特质差异,而是源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在学校中的行为差异,如他们选择如何度过休闲时间,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等。实际上,这份报告显示,各国阅读熟练程度的性别差距正在显著缩小,在一些国家,在青少年末期到20多岁时,男女阅读技能的性别差异已经消失。

这份最新研究报告对于OECD长期从事的性别问题研究工作而言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它研究了现存的妨碍教育、就业和创业性别不公平的障碍,目标是改进政策,促进OECD及伙伴国的性别平等。

一、新的教育性别差距正在打开

在过去一个世纪,OECD成员国在缩小教育和就业许多领域长期存在的性别差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教育成就、工资和劳动力市场参与等。这意味着如果给予男孩和女孩相同的机会,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相同的达到最高水平的机会。

现实却是新的教育性别差距正在打开:年轻男性明显更可能比年轻女性较少积极投入学校的学习,同时获得的技能和学业成绩也较差;他们也更可能过早离开学校,并通常没有获得任何文凭。在OECD成员国,男孩认为上学是浪费时间的比例比女孩高8%。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年轻女性在数学、物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代表不足。2012年,只有14%第一次上大学的年轻女性,选择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习领域,包括工程学、制造业和建筑。相反,有39%年轻男性选择学习其中一个领域。只有不到1/20女孩考虑从事科学、技术、工程系与数学(STEM)职业,而男孩这一比例为1/5,尽管他们在PISA科学测评中成绩相同。而这些领域的职业都是高需求,高收入。

二、男孩中的学习成绩不良问题

PISA研究发现:15岁男孩整体上更可能比同龄女孩成为低成就者。2012年,有14%男孩和9%女孩三个核心学科没有达到基准精熟度。实际上,在有一门学科没有达到基准精熟度的学生中60%都是男孩。男孩在学校中成绩差可能有许多原因,很大方面可能与男女生之间存在的行为差异相关。例如,男孩每周写家庭作业时间比女孩少1小时,而每周每1小时家庭作业可以转化为PISA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分数提高4分。

另外,在校外,男孩比女孩花更多时间玩电子游戏,而较少时间因为兴趣而阅读,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文章,如小说。研究发现,阅读精熟度是所有其他学习的基础,如果男孩不能很好阅读,那么他们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会受影响。

三、女孩普遍缺乏自信

对于大多数参与PISA测评的国家和经济体而言,在高分段学生中,女孩的数学成绩比男孩差;没有一个国家在最高精熟水平上,女孩成绩超过男孩。一般而言,女孩对于自己解决数学或科学难题的能力没有男孩自信;女孩也更可能对数学产生很强的焦虑,即使在高分段的女生也一样。平均而言,OECD成员国高分女生和男生的数学成绩差异为19分。但是,如果将具有相同的数学自信水平和焦虑水平的男女孩进行比较时,成绩的性别差距却消失了。

PISA研究揭示,当要求女孩完成与学校经常碰到的类似的数学或科学问题时,她们通常会完成得更好。但当要求她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时,女孩的表现就比男孩相对较差。如当要求女孩用数学公式表述情景时,女孩通常没有男孩表现得好。平均而言,OECD成员国男孩在这一项技能上的成绩比女孩高出16分,相当于5个月学校教育。男孩应用所学科学知识到既定情景中、科学描述或解释现象以及预测变化的能力也比女孩高出15分。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性别差异可能与学生的自信存在相关。当学生更自信时,他们就会给予自己失败的自由,会积极投入到反复实验的过程中,而这些对于获得数学与科学知识而言是根本。

四、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学生未来意味着什么

早期的性别差距正驱动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机会。

PISA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在OECD成员国,只有不到5%女孩认真考虑过将来从事工程师和计算机行业的职业。实际上,在所有国家,思考过从事计算机或工程师方面的职业的男孩数量超过有类似思考的女孩。同时,男孩似乎比女孩更好地为进入就业市场或者找工作做了准备。PISA研究也发现:15岁女生中表示不了解如何准备求职面试的比例比这样的男生比例高10%。更大比例的男孩报告他们曾参与过一些现场活动,如实习、职业展等。

而且,随着男孩成熟并成为年轻男性,他们也在工作中和通过生活体验获得一些在学校没有获得的阅读技能。2012成人技能调查结果显示,16~29岁人群的阅读素养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在30岁、40岁,尤其是50岁和60岁人群中,男性似乎在工作中比女性阅读、写作和使用问题解决技能做得更好。

五、如何缩小或者关闭教育性别差距

第一,对于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以及未来的预期,家长应该给予他们的儿子和女儿相同的支持和鼓励。PISA结果显示,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在所有国家和经济体中,接受调查的参加PISA测试的学生家长更可能期望儿子,而不是女儿在科学、技术、工程学或数学领域就业,即使他们的儿子和女儿达到了相同的数学水平。在智利、匈牙利和葡萄牙,有50%家长期望儿子在STEM领域就业,但不到20%家长对女儿有这样的期望。在韩国,二者差距只有7%。

第二,教师更加意识到自身的性别偏见(这可能影响到对学生的评分)也有助于解决教育性别不公平。PISA研究发现,教师通常给女孩的数学分数更高,即使男女生在PISA数学测评中表现相同。这可能是因为女孩在课堂上更专心。从长期看,这将伤害而不是帮助女孩,因为雇主是根据能力来支付报酬,而不是学校成绩。

第三,提高男孩的阅读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男孩与女孩有不同的阅读偏好,女孩更可能阅读小说和杂志,男孩偏爱漫画书和报纸。因此,教师、家长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给予儿童在家和学校阅读更多选择。适度的电子游戏也能提高男孩的数字化阅读成绩。

第四,为教师提供额外培训,以便为社会经济处境不利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也有助于解决教育性别不公平。因为PISA研究发现,男孩在就读于有较大比例处境不利学生的学校时,更可能成绩不良。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学策略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因为学生,尤其是女生,当教师要求他们努力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通常在数学方面表现更好。

第五,雇主也应该改变对男性的偏爱,努力吸引女孩了解更多的潜在职业。

斯蒂芬·卡普费雷在发布这份报告时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尽管我们在减少性别差距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新途径解决儿童社会与情感方面的问题,打开儿童对自己能力和未来职业的思维。这份报告带给我们的好消息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广泛的,也不是昂贵的教育改革,而是家长、教师和雇主更协调一致的努力,从而确保男孩和女孩都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都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中海石油某采油平台人员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健康干预之前回收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应答率为94.4%;干预后回收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应答率为97.3%。

1.2 调查方法

1.2.1 干预前调查

在预调查后确定调查内容,统一培训调查员,在营养综合干预前进行KAP问卷调查。

1.2.2 干预措施

根据干预前调研结果,评价海上石油工人营养态度及行为现况,并及时向中海油相关部门领导反馈,使其予以充分重视;针对该人群制定了为期1年的“我的健康我做主”干预方案,使海上石油平台从不定期书面材料宣传向定期现场讲座(2月1次)转变,编写针对性和指导性强的《海上人员膳食及运动手册》,通过培训提高后勤人员营养意识,从以上3个环节保证健康宣教的有利实施。同时,科研人员亲自带动员工学习营养知识、参与运动。石油平台领导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平台上有限空间,在室内为员工设立专门的健身房,并配备跑步机、自行车、拳击沙袋、仰卧板等健身设备,同时在室外甲板安装篮球、足球设备,倡导员工多运动。

1.2.3 干预后调查与评价

干预1年后,再次组织调查对象进行相同形式和内容的问卷调查。评价指标:①某知识点知晓率=正确回答某知识人数/调查对象总数;②干预效果指数[2,3]=干预后正确率/干预前正确率(或:干预前错误率/干预后错误率)。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由课题组成员担任,问卷采用自愿匿名形式,当场完成后即刻收回。数据采用二次录入。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 8.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海上采油平台人员共计134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4岁,4个年龄组(21岁~、31岁~、41岁~、51岁~)的人数分别为45人(33.6%)、54人(40.3%)、28人(20.9%)和7人(5.2%);具有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为9人(6.7%)、16人(11.9%)、25人(18.7%)、64人(47.8%)和20人(14.9%)。

2.2 海上采油平台人员干预前后KAP问卷结果的比较

2.2.1 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表1)

营养干预1年后,平台人员20个知识点的知晓率与干预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对20个知识点进行赋值(每题答对加2分,总分为40分),干预前海上石油工人平均分为(22.6±5.8),干预后平均分为(25.2±7.3)(P<0.05)。

2.2.2 干预前后态度变化(表2)

调查对象主动学习营养知识的热情不高,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保持理想体重、常喝豆浆牛奶、戒除烟酒、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及休班时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的调查对象增多(P<0.05)。改善挑食的比例仍然较低,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 干预前后饮食行为改变(表3)

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吃早餐、鸡蛋、水果,选择合理主食、肉类及常吃膳食补充剂的人数明显增加,而喝牛奶、选择健康饮品以及积极锻炼的人员比例却仍然较低,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膳食补充剂的人群比率明显增加,干预效果指数高达16.0。

注:表“%”指合格率。

注:表中“%”指给出肯定回答的百分率。

注:表中“%”指答对的百分率。

3 讨论

营养知识水平干预可以提高人群的营养健康意识,应当提倡[4,5]。调查发现,海上石油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特殊,人员对其自身的营养健康意识薄弱,缺乏合理的饮食习惯。干预之后,该人群对营养健康知识,如:营养价值较高的油脂,富含膳食纤维、含钙量最丰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缺乏维生素C的症状,预防贫血应多吃的食物,与肥胖密切相关的疾病等问题的知晓率显著提高,而对于营养素的种类,脚气病可能缺乏的维生素以及薯类食物的营养特点等专业性稍强的问题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干预,人群的营养健康态度,如对合理体重、积极锻炼等方面,均得到改善;但对营养知识的主动学习,每天坚持运动以及为健康吃不喜欢吃的东西方面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还应该进行经常性的营养宣教,以促进其态度的改变。在行为方面,每天吃早餐、鸡蛋、水果,合理选择主食和肉类,经常称体重,常吃膳食补充剂的人群数量明显上升,而对于经常运动以及饮料和牛奶的选择上,未见明显改善。

研究表明,营养健康宣教及运动行为干预对海上石油工人的提高自身营养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面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的现实,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该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员工对深入一线的定期营养讲座等宣教活动具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因此,建议中海油与相关营养机构联合起来,将海上石油平台人群的营养健康问题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中海油软实力的增强。

摘要:目的 对海上采油平台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及运动行为干预,并分析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员工健康意识,改善员工健康状况的策略。方法 对某采油平台134名工人进行健康宣教及运动处方等形式的综合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比较干预前后KAP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营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P<0.05);态度方面部分改善;行为方面,吃早饭、鸡蛋、水果,合理选择主食、肉类及食用膳食补充剂等行为分别由干预前的44.0%、15.7%、31.3%、47.0%、23.9%、0.7%上升至57.9%、29.9%、47.7%、63.6%、29.0%、11.2%。结论 营养健康宣教及运动行为干预对提高海上石油工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营养,干预效果,KAP

参考文献

[1]卢士军,庞伟,高慎东,等.海上采油平台人员营养状况及能量消耗调查[J].营养学报,2010,32(2):141-144.

[2]柳洋,王鸣,王玉林,等.农村家禽养殖人员人禽流感KAP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866-868.

[3]李衡,刘玉华.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及行为干预[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72-273.

[4]贺良明,张家华,蒋德勇,等.攀枝花市城乡居民营养保健意识及营养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3):301-303.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选择吴忠市城市中、小学各1所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为调查单位, 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及小学四~六年级部分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共调查49个班2 400名中小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2 258份, 有效率为94.1%。其中城镇中学生560名, 小学生540名;农村中学生498名, 小学生660名。

1.2 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并经讨论修改而成, 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态度、营养知识来源和饮食行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在教室向学生解释填写要求后发放, 当场填写, 当场收卷, 由学生独立完成。

1.3 资料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前, 对问卷进行检查、编码。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 数据录入后再进行逻辑检查和清理, 以确保其准确性。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 但与贫血、佝偻病有关的知识较欠缺, 有关维生素A和膳食宝塔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更低, 城镇小学生为4.3%和28.1%, 农村小学生为20.2%和9.1%。见表1。

2.2 营养态度

见表2。

2.3 饮食行为

2.3.1 早餐

每天吃早餐的百分率城镇中小学生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的早餐食物构成以饼干、馒头、稀饭为主, 城镇喝牛奶的学生为52.3%, 农村仅为34.0%, 食用鸡蛋、豆浆和肉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品的比例都很低。见表3。

2.3.2 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

各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别, 健康食品 (牛奶、水果、蔬菜、豆制品、薯类食品、肉类食品) 和非健康食品 (饮料、油炸食品、熏烤食品) 的消费频率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4。

注:与农村中学生相比, *P<0.05, **P<0.01;与农村小学生相比, #P<0.05, ##P<0.01。

注:与农村中学生相比, **P<0.01;与农村小学生相比, #P<0.05, ##P<0.01。

3 讨论

调查发现, 吴忠地区中小学生虽然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 认为营养知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但是营养知识知晓率偏低, 与刘国宁等[1,2]的调查结果近似, 特别是有关铁、钙、维生素A等方面营养知识匮乏, 对膳食宝塔了解很少。

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影响[2,3,4]。调查结果显示, 部分中小学生不吃早餐, 尤其以农村学生为多, 且学生的早点品种单调, 主要以谷类食品为主, 牛奶、豆浆、鸡蛋、肉类等优质蛋白选择较少或很少。因此, 笔者建议: (1) 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建议教育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制作一些营养与膳食方面的宣传材料, 如动画片、漫画、图片、光盘、录像带等, 统一分发到学校。学校应将营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去, 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 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5,6]。 (2) 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教育[7,8,9]。唐咏梅等[7]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后, 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 且学生的早餐质量有所提高、零食问题有所纠正。王灿楠等[5]对小学生和家长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营养干预, 结果显示, 对学生及家长联合干预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对学生的干预。 (3) 长期坚持营养教育。有研究表明, 家长接受教育后, 营养行为得分明显提高, 但未达到问卷行为分的80%, 奶类在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中的比例仍有待提高[7]。由此可见, 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满意效果, 要实现知识获得、态度转变到行为改变的飞跃, 需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多形式的营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国宁, 吴赤蓬, 林汉生, 等.穗澳两地初中生早餐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 :32-33.

[2]吴珊芸, 鲁力, 肖德强, 等.南宁市初中学生营养KAP与Hb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3) :469-471.

[3]赵文君.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7) :551-552.

[4]高树军, 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2:早餐.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8, 25 (5) :280-283.

[5]王灿楠, 赵华硕, 刘沛, 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卫生研究, 2007, 36 (1) :85-87.

[6]赵丽云, 翟凤英, 李丹, 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2) :147-148.

[7]唐咏梅, 宁鸿珍, 周润华, 等.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1) :18-19.

[8]李世敏, 乔云.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4) :283-284.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等相关知识,依据体育科研方法的要求,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信度经由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营养方面的资深教授林华院长判定,认为与本次研究相关,可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体育考生在高考体育加试之前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三个方面的问题。调查时间为2009级新生入学后的课堂上,被调查对象集中并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统一回收。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问卷发放15天后,进行二次发放,经检验,80%以上回答与第一次相符。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使用Excel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的营养知识

2.1.1 对营养知识的了解

调查显示,体育教育考生对营养知识非常了解的有20%,了解的有30% ,不太了解的有30% ,不了解的有20%。在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很丰富的占10%,了解一般常识的占40%,几乎很少的占30%,一点都不了解的占20%。说明仍有一部分考生对营养知识毫不了解,非常透彻了解营养知识的考生也只占一小部分,而知道一部分又不全面了解的考生占多数。

2.1.2 营养知识与合理膳食之间关系的认识

调查显示,仍有30%的考生没有认识到营养知识对其膳食是否合理有很重要的影响,这很有可能导致考生在不同强度的训练中出现能量供给失衡的现象。

2.1.3 考生对营养补充与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调查中,针对考前的营养补充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认为二者密不可分的占30%, 认为二者有较大的联系的占40%,认为二者只有一点联系的占20% ,认为二者根本不相关的占10%。只有认识到营养补充对运动成绩与运动能力的重要影响,才能更好地把合理的营养膳食作为提高运动成绩以及提高运动能力的有力手段。

2.2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营养知识的来源

在调查中针对考生营养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可得知(表1),体育教育考生考前的营养知识来源依次是课堂教学、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教练、其他。如果考生不接受系统的营养知识的学习,只把报纸杂志或网络作为自己学习与得到营养知识的途径,那么所得的营养知识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而且并不全面,所以应该对体育教育考生进行系统的运动营养方面的学习。

2.3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自身对待营养的态度

调查结果如下:膳食不合理会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能力吗?会64%,不会32%。

考前的营养补充与运动成绩之间关系:密不可分56%,较大22%,一点14%,根本不相关8%。

合理的营养对体育教育专业考生会有哪些作用?保持健康 76%,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 48%,体力适应30%,运动恢复24%,伤病治疗10%。

2.4 运动补液的问题

调查显示,体育教育考生的补液情况如(表2):

专业的运动饮料,以低聚糖为主,配以葡萄糖、蔗糖、果糖,可以及时补充能量;同时它含有适量电解质和维生素,能补充汗液中丢失的微量营养素。体育高考一般在4、5月间,此时天气渐渐炎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后,人体容易大量失水,丢失维生素和电解质,在运动的间歇应注意补充健身饮品,在天气炎热时还要注意对补充的量加倍,以免引起脱水。由于运动饮料价格较贵,所以在训练中考生通常不会选用,只在比赛或考试时饮用,在平时训练多饮用矿泉水,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自己配制简单的糖水或盐水来饮用。

2.5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考前营养的补充途径

在体育高考之前可以辅以补充基础性运动营养品、补充运动饮料,但最为基本的是每天合理的膳食,训练中学生的身体情况出现变化,应根据具体出现的问题来调整营养计划,补充有针对性效果的运动营养品。

2.6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饮食行为

2.6.1 考生考前吃早餐的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体育教育考生是否有吃早餐的习惯这一问题上,每天按时吃的占70%,偶尔不吃的占18%,偶尔吃的占10%,从来不吃的占2%。这说明很多学生不知道一日三餐的热量百分比,对早餐认识不足。

2.6.2 影响考生吃早餐的因素

经调查发现,造成部分体育教育考生不吃早餐的原因:因为起床晚的占14%,认为吃不吃都一样占36%,怕麻烦的占22%,早上起床没胃口的占18%,其他原因占10%。这种情况下要让考生们充分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多对考生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加强监督,让考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6.3 对有益于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提高的饮食行为的掌握

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与大量的运动训练下,体育教育考生应掌握一定的饮食行为知识,有些考生平时只喜欢吃肉,不吃蔬菜,可能导致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会引发身体产生多种不适症状,从而影响运动成绩。因此,体育教师或是家长应经常对考生进行营养知识教育以及加强监督,让其掌握更多有益于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提高的饮食行为方面的知识。

3 小结

1.调查结果

体育教育考生在考前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上有许多差异,仍然有大部分考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贫乏,没有意识到考前营养的重要性,在饮食行为上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2.结果产生的影响

虽然体育考生的运动成绩与训练过程中的饮食及营养的补充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可事实上仍然有许多的体育考生对考前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不甚了解,不懂得摄入的能量或营养素不足会造成考生的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由于缺乏正确营养方面的知识而导致了许多不必要问题的产生。

4 建议

在考前对体育教育考生进行营养教育非常必要,运动营养学可作为进行营养教育可选的教材,可提高体育教育考生营养意识和知识,改善考生对营养的态度,完善自身饮食行为的有力帮手。不论是学校、教练还是家长都应在体育教育考生考前的营养问题上多下些工夫,加强对考生的监督与指导,让考生在考试时以最完美的身心状态进行应战。

摘要:以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考体育加试之前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教育考生在考前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仅限于常识,认为考前营养补充对运动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考生考前的饮食行为比较合理,几乎没有体育教育考生使用营养补品。

关键词:体育教育考生,考前营养知识,常识,营养补品

参考文献

[1]朱明元,黄忆明,方继,等.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2,9(5).

[2]蔺新英,姜希洪,刘-,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41(4).

[3]晏渠如,龚媲姝.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

[4]杨正云.海口地区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2003,21(2).

[5]黄敏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营养教育效果评价[J].汉江大学学报2006,34(1).

[6]李翠霞.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4).

[7]袁凌燕,姚鸿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营养与能量消耗状况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4).

[8]王橹.高考体育专业学生的考前运动营养[J].田径,2005,(5).

[9]杨志民.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营养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东裕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5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入户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并通过专题小组讨论、预调查后修改而成。问卷内容涉及老年居民的基本情况、营养健康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等方面,其中营养知识15题,每题2分,共30分;营养态度5题,每题3分,共15分;饮食行为11题,每题2分,共22分。以达到满分的60%为及格,80%为优秀。

1.3 质量控制

问卷通过专题讨论,确保其效度;信度测量采用正式调查前选取10名老年居民进行预调查,间隔1周后对他们重新调查,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信度。调查员选用医学营养专业大二学生担任,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2人一组现场进行调查,并及时更正错误和补漏。

1.4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数据采用双录入法录入Excel软件,用SPSS 16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6份,回收50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8.8%。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见表1。调查对象中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痛风等各种慢性病的有306人,占总人数的61.2%。

*根据WHO成人BMI划分标准[2]。

2.2 调查对象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得分情况

2.2.1调查对象营养知识得分最高为28分,最低为4分,见表2。

2.2.2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对象对碘盐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预防便秘,牛奶钙容易吸收,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知识点认知度较高。但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基础知识、疾病相关营养知识以及重要营养素的主要食物来源认知度较低。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其全部内容的有6.2%,只知道部分内容的有21.4%,听说过但不知道其内容的有42.2%,从没听说过的有30.2%,见表3。

%

2.2.3调查对象营养态度:调查对象的营养态度普通较好,非常愿意接受营养知识的占40.2%,愿意接受营养知识的占46.8%,无所谓的占12.6%,不愿意的只有0.4%。其中需求相对较高的是营养基础知识,占66.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占58%,疾病相关营养知识占55.0%。非常愿意和愿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分别为32.6%和61.8%;非常重视和重视自身体重变化的比例分别为29.6%和57.4%。73.6%的调查对象服用过各类营养保健品,4.2%的调查对象每月保健品消费在500元以上,16%的调查对象每月保健品消费在300~500元之间。

2.2.4调查对象的营养行为:对自己的饮食口味选项中,15.2%选清淡,32.8%选偏甜,47.0%选偏咸,5.0%选偏其他;在食物选购时,考虑食物营养价值的占10.2%,考虑口味的占57.0%,考虑价格的占20.4%,考虑烹调食用方便的占12.4%;在三餐能量安排方面,32.8%的调查对象安排合理;每天吃早餐的占83.6%,偶尔不吃的占15.4%;每天喝牛奶或奶制品的占78.0%;在饮水方面方法和数量都正确的占52.2%;每天锻炼且方法得当的占40.2%;吃水果方法正确的占36.0%,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占24.8%;生熟食品存放、加工方法正确率为12.0%。

2.3 调查对象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三者间的相关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知识与行为(r=0.766,P<0.01)、态度与行为(r=0.186,P<0.01)、知识与态度(r=0.88,P<0.05)均显示正相关关系。

2.4 调查对象营养KAP的影响因素

分别以K分、A分和P分为因变量,K分的自变量为居住状态、文化程度、年龄、性别、职业、常住户口和MI;A分的自变量为居住状态、文化程度、年龄、性别、职业、常住户口、BMI和K分;P分的自变量为居住状态、文化程度、年龄、性别、职业、常住户口、BMI、K分和A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知识水平是健康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和职业是营养知识水平、营养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营养态度和年龄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也较大。

2.5 营养信息来源

调查对象营养信息来源于电视广播占50.4%,报刊杂志占19.8%,社区宣传窗占20.0%,网络占3.8%,专业书籍占3.8%,老年大学、朋友和医院等其他途经占2.2%。

3 讨论

3.1 对老年居民进行KAP调查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老年慢性病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老年慢性病的发生,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每年有257万人死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41.2%,预计到2025年上升到占总死亡人数的52.1%,这将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3]。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疾病均与膳食营养行为密切相关,合理膳食无疑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3.2 宁波市老年居民营养KAP现状及问题

调查发现,宁波市老年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这与国外其他调查结果一致[4]。营养基础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疾病相关营养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52.9%,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调查。例如:天津市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为60.2%[5],郑州市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为63.7%[6],深圳市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为70.8%[7],盐城市老年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为56.1%[8]。究其原因,一是调查对象是老年居民。二是调查社区是城市扩建改造中的拆迁安置小区,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与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人数比例达38%有关。调查对象中知道或部分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导的比例只有27.6%,人体必需营养素的种类知晓率为24.8%,常吃精白米面缺乏哪种营养素知晓率为29.4%,提示老年居民营养知识严重缺乏,迫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市老年居民的营养态度较好,A分的及格率为85.8%,优秀率为35.4%,有87.0%的人愿意接受营养知识,94.4%的人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这说明他们有改变不良饮食行为的意愿和可能性。调查还发现老年居民的营养行为较差,P分及格率仅为23.8%,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能量安排和食物选择等方面,急需通过提高老年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来指导其正确的饮食行为。

3.3 营养KAP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居民营养知识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职业。这说明文化程度、长期形成的职业素养与习惯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老年居民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在以后的营养教育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注意对不同对象分类宣教,注重教育材料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分析表明,营养知识水平是健康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态度、年龄对营养行为的影响也较大。知识水平越高,营养态度越好,饮食行为就越健康,这与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模型理论是一致的[9]。要想改变老年居民的不良饮食行为,首先必须让其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这样才有了行为改变的基础。当然,有了良好的知识水平和态度,并不能保证就有了良好的行为。根据健康信念模式[10],还应该让其充分认识到饮食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使其明白改变不良行为对自身带来的益处及各种障碍,让其有信心改变不良行为。另外,高龄老年居民活动场所和范围相对有限,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中也应该考虑。

3.4 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调查显示,该社区老年居民营养信息的获取途经主要是广播电视、社区宣传窗和报刊杂志等,而其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说明目前的广播电视、社区宣传窗和报刊杂志等进行的营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营养健康教育:一是增加社区广播宣传营养知识的时间,拓展社区宣传窗的范围、内容。二是通过地方电视台开辟营养健康专题节目,开通专家咨询热线,地方报纸开辟营养健康版面等。三是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提高,使其能胜任在社区定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四是发挥营养学会的优势,组织会员和营养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例如宁波地区饮食口味偏咸者较多,应据此举行有关饮食口味方面的专题讲座,营养知识图片展,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预防知识趣味活动,营养知识、食谱竞赛有奖活动等。五是利用高教园区的营养教育资源,开展能够让老年居民主动参与的食物教育、营养专业实训室参观等。

总之,应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完善宣传教育内容,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老年居民营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老年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对营养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程度和相关内容,以便开展针对性的营养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居民的健康素质。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东裕社区50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合格率分别为38.2%、85.8%和23.8%。主要缺乏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素的主要食物来源和疾病相关营养知识等方面的了解,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和三餐能量安排等饮食行为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 宁波市某社区老年居民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普通较低,饮食行为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但营养态度较好。应加强对社区老年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的宣教和健康饮食行为的指导。

关键词:老年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http//nb.people.com.cn/2013/0220/c206131-18188217.html

[2]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8.

[3]周海春.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慢性病[J].经济研究参考,2002(9):34-43.

[4]Kim D,Frank A,Laura C,et al.Methods,resul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process evaluation of high 5 school~based nutrition intervention[J].Health Educ Beha,2000,27(2):177-186.

[5]杨艳蓉,田惠之,宋桂德,等.天津市居民饮食与营养知识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106-108.

[6]贺梅杰,韩勇,杨道泓.郑州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5-97.

[7]熊文辉,马一婷.深圳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与行为水平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94-2595

[8]高正文,辛崇萍,周文超,等.盐城市区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4):54-55.

[9]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60

性教育,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最重要 篇11

性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两性关系,不能把性教育仅仅理解为性行为教育。中国父母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打架当着孩子的面,但亲密却总是避开孩子,正确的行为应该是反过来的,这样更容易让孩子领会男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其次是孩子会问到一些性问题,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态度最重要。父母应该用科学的艺术的解释回答孩子。不用担心解释得太清楚孩子会模仿,其实孩子的思维很单纯,即使模仿也是表面上的,而且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那种动机和能力。当然讲解过程中应该告诉孩子责任和生命的重要性,所有的教育都不单纯是知识教育,应该是科学和伦理、道德以及审美等的结合。

有的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比如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家长首先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训斥。训斥会使孩子产生不好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坏孩子、是流氓。家长首先要从卫生角度告诉孩子手不干净,容易带细菌,会使自己的小鸡鸡生病。其次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讲他喜欢听的故事,或者做他喜欢的游戏,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不良习惯改掉。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编:王敬川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福州市第四中学、南安市第三中学、沙县第一中学、龙岩市永定县高陂中学、漳州市华侨中学5所中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不同年级的学生共1 693名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539份,有效率90.9%。其中女生781名,男生758名。初一年级学生359名,初二年级422名,初三年级401名,高一年级149名,高二年级68名,高三年级140名。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发放,并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营养知识、饮食态度、饮食行为等。 营养知识10题,每题分值设为1分,满分10分。9分以上为优秀,8~9分为良好,6~8分为合格,6分以下为不及格。

1.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以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2.1.1 营养知识得分情况

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总平均为(4.50±2.14)分。福州、南安、漳州、龙岩、沙县中学生的营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5.57±1.93),(5.05±2.03),(4.52±1.93),(4.06±2.12),(3.88±1.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学生的总体及格率为32.9%,其中优秀率为3.1%,良好率为5.6%。除初二外,高年级学生的及格率优于低年级,优秀率高二年级最高,良好率和合格率均为高三年级最高。女生的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均优于男生。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1.2 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情况

调查显示,47.6%的学生不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1.8%的学生有所了解,只有10.6%的学生选择很熟悉。不同年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P<0.01)。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P<0.01),女生优于男生。

注:()内为构成比/%。

2.2 饮食态度

此次调查主要依据5个方面考察中学生的饮食态度。(1)对营养知识的兴趣:60.6%的学生选择感兴趣,34.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4.7%的学生没兴趣;(2)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的影响:48.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39.4%的学生认为有比较大影响,5.3%的学生认为有很小影响,7.2%的学生选择没影响;(3)对饮食健康书籍的看法:29.3%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65.9%的学生选择只有在需要了解时才阅读,4.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看;(4)是否纠正不良饮食习惯:34.8%的学生选择一定会,55.1%的学生选择可能会,8.0%的学生选择不会,2.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5)选择食物主要依据: 49.2%的学生选择营养搭配合理,50.8%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38.7%的学生选择口感好,6.1%的学生选择价格合理)。

2.3 饮食行为

2.3.1 早餐食用频率

表3显示,37.2%的学生每天吃早餐,4.1%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不同性别、地区、年级学生早餐食用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6,48.66,97.08,P值均<0.05)。

2.3.2 其他饮食行为

见表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经常指每周2次及以上,偶尔指每周1次及以下。

不同年级、性别、地区学生比较,结果显示:6个年级的9项饮食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生在食用水果、吃零食、用方便面代替正餐、因减肥而节食、边吃饭边聊天、边吃饭边看电视几项饮食行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6,34.14,26.43,19.79,18.25,8.95,P值均<0.05)。不同地区学校在饮用牛奶、食用鸡蛋、食用水果、暴饮暴食、方便面代替正餐、边吃饭边聊天几项饮食行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 9.17,9.07,7.80,36.13,25.96,7.51,P值均<0.05)。

3 讨论

营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饮食态度和膳食相关行为。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均提示中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4,5,6]。此次对福建省5所中学的调查也显示中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低。结果还显示相对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对营养知识掌握更多,女生比男生对营养知识更加了解,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原因可能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营养知识普及程度较高,而女生则比男生更加关注营养相关的报纸、杂志、电视传媒等。另外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47.6%的学生不知道,这说明中学在加强学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知识的普及教育方面做得不够。

饮食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着饮食行为。目前相关研究均显示了大部分中学生对饮食的态度不够端正[8]。此次研究中发现只有约半数中学生选择食物是以营养搭配合理为主要依据,其余半数左右则是以口感、价格等作为主要依据。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0.6%的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48.1%的学生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有很大或比较大的影响, 但只有29.3%的学生经常阅读饮食健康书籍,且只有34.8%的学生选择一定会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这说明虽然大部分中学生对营养知识有较大的兴趣和正确的认识,但却缺乏相关的实际行动去获取营养知识和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饮食行为习惯普遍不佳。早餐对学生的营养摄入、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9,10]。此次调查中,能够做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37.2%,大部分学生存在不规律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的现象,根源是对早餐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此外,中学生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良饮食行为,如暴饮暴食、用方便面代替正餐、边吃饭边聊天、边吃饭边看书/电视等,这表明大部分中学生都存在着各种不良的饮食行为,原因主要为营养知识的不足和饮食态度的不端正。有良好的饮食行为,还要注意摄入食物的质量。此次对蛋、奶、水果的摄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常食用水果,但对蛋、奶的摄入则不够理想。

本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均不太理想。今后要加强对中学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知识的普及教育, 定期举办营养知识讲座,设立有关营养方面的选修课以增加学生的营养意识, 进而调整学生的膳食结构, 纠正其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情况,为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福建省5所中学1 5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基本情况、营养知识、饮食态度、饮食习惯等方面。结果 多数中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比较肤浅,营养知识总及格率为32.9%,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不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学生达47.6%。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早餐的食用率仅为37.2%。女生比男生对营养知识掌握更多。结论 中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中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纠正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营养科学,健康知识,态度,实践,饮食习惯,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滢,翟凤英,常素英,等.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分析[J].卫生研究,2002,3l(6):454-456.

[2]苏朝康,王家林.南宁市和田东县汉、壮族中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4):619-620.

[3]林春祥,梁铁岩.高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2(21):38-39.

[4]谭雪芳.佛山华英学校住校学生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1(3):208-209.

[5]戴剑松,张蕴琨.南京市部分中学生膳食习惯与运动营养状况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2):1-5.

[6]史祖民,潘晓群,左辉,等.宜兴市初中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78-779.

[7]贾晓瑜,张亚妮,华隆超,等.重庆市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26-1428.

[8]刘艳,李明川,李晓辉,等.成都农村初中学生饮食相关行为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24(3):159-161.

[9]LIEN N,JACOBS DR Jr,KLEPP KI.Exploring predictors of eating be-haviour among adolescent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Public Health Nutr,2002,5(5):671-681.

上一篇:汽车公司下一篇:建设工程施工索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