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态度

2024-09-16

体育态度(精选12篇)

体育态度 篇1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如何运用学生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体育课堂教学, 也就成为体育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 学生的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态度的形成, 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在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实现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

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是指学生对待体育学习行为的稳定的看法和心理倾向。它体现了学生对体育学习本身所抱有的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亲近或疏远、肯定或否定的看法。这种看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 甚至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都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关注学生的良好体育学习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去年体育中考前, 仍然有一位学生对体育考试态度不端正, 成绩十分不理想, 他本人也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 我就主动和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 克服了他的心理障碍, 激起了他的学习热情, 端正了他的学习态度, 通过了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 使得他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 最终得了满分的成绩。

正确态度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老师抓住时机, 进行固化。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源于学生比较正确、全面、深刻地评价自己的体育学习行为, 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认可过程。这需要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 特别是当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不稳定的时候, 教师的新的知识、见解、经验和看法容易促进学生态度的改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一位女学生的经历。由于她本身个子矮、平时又缺乏体育锻炼, 对体育成绩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跳跃对她而言能够达标都是难题。一次练习后, 她满脸的彷徨和不安, 揉着发酸的腿在那儿发呆。我走上前, 告诉她体育锻炼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意义, 并耐心地教授她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 鼓励她要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她坚定地点点头, 对我说她绝不言弃。在以后几个星期, 她加强了自身的练习, 一遇到技术问题就主动向我求教, 结果在最后的水平测试时竟然跳过了满分线。当她再见到我时, 激动地说:“那一刻才觉得所流的汗水那么值得。对于文化考试也信心满怀, 相信努力就会有好的回报。”看到她兴奋的样子, 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提高体育学习效率的关键

人们对体育学习抱有积极、好感的态度, 就会激发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能力的积极性, 取得更好的成效。相反, 如果某人不愿意参与体育学习, 就会产生厌恶情绪, 致使锻炼的效率低、技术掌握的不到位、动作的准确性差, 成绩自然不好, 如果过分强求, 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性格被扭曲。美国学者琼斯曾以美国南部两组白人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对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相关性问题作了专门研究。第一组大学生对黑人、白人分校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第二组大学生则持赞成态度。实验过程是让被试验者分别朗读11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 然后请被试验者将读过的文章内容尽量完整地写下来。结果第一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由此可见, 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成正比。

三、如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呢?我对此作了简单的总结

1.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发挥家庭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正面的影响

态度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其中的学习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因此, 针对部分学生在体育上存在的问题, 我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 让他们与孩子一起参加晨练, 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中。学生在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提高了体育锻炼的意识, 对他们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发挥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 学生的生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淡化, 但同学的影响却在增强。为此, 我创设了不同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感到体育的乐趣, 调动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对于还没有参与到教学中的同学, 除了我自己找他们谈话和引导外, 我还利用学生之间的影响, 找他们的好朋友, 由他们的好朋友代替我做思想工作,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增强体育知识的信息, 发挥新鲜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个体对某人、某事的态度与其获得对该人或该事物的认识有关, 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越多, 越感兴趣, 越有利于良好态度的形成。在课堂上, 我不断地把奥运会、世界杯、锦标赛等相关的体育信息输送给学生, 针对学生喜欢追星的特点, 多讲一些体育明星的事迹、故事, 如姚明、刘翔等。他们自然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学习体育的劲头也就油然而生。

体育态度 篇2

——— 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健身习惯的实践研究 前言:

培养学生的自主健身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能科学地进行体育健身,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健身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求,成为一种习惯。具体表现为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健身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学习态度端正,参与健身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健身习惯的形成。反之,良好习惯的形成,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也是保持课堂高效的有力保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态度与习惯,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对培养初中生健身习惯的思考:

2.1存在的问题与分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关键时期,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敏感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有求知意识,但同时存在着很不稳定及不成熟的特点。我校作为公办初级中学,首先面临的是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如对锻炼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即自由“玩”的基础上,对学习体育基本技术与知识常常表现为被动应付甚至是抵触情绪,对单调、强度较大的项目难以坚持,并普遍缺乏勇气与毅力;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体育行为习惯、自制力与自律能力较差的现象;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秩序较差及教学效率较低的现象,因此,根据我校目前学生的现状与特点,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健身习惯。

2.2、培养思路:

2.2.1以养成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觉健身的态度: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我校学生体育学习习惯较差以及课堂秩序较乱的现象,我认为首先要通过狠抓课堂常规来促进学生的自觉遵守体育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自觉行为;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机能,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作为学习态度纳入体育课的平时成绩,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与加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比例,以此来促成学生养成自觉健身的意识和习惯。

2.2.2、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健身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健身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健身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如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二期课改理念,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健身兴趣。

2.2.3、以提高健身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健身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只有将学生从被动健身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健身为主动健身,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的目的。而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自主体育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健身计划,并对自己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通过发展学生的健身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自觉健身习惯的课程目标。培养途径:

3.1、学生的主动健身意识的培养:

3.1.1:体育健身习惯的形成常常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与认识紧密相关,因此,只有通过教育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使学生将参与体育健身变成自觉的行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新的理念与教学目标,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并将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理念的沟通,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1.2:充分利用序言课,将新的思路与新的要求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要求学生针对目标与理念进行书面理解与建议,并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定期通过书面交流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近期学生自己的表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教师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书面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达到师生理念的共识,为教学活动及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2学生自觉的健身态度培养:

3.2.1: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课堂教学要求,并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如培养学生集合整队的快、静、齐的习惯;组织练习时的认真学习态度;上课的运动着装习惯等等,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堂常规反复的训练与纠正,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

3.2.2:根据学生经常出现并影响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详细制定体育学生学习态度记录表,由体育小组长对全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要对反馈情况及时给予总结与纠正;特别是对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每节课的跟踪记录,并要求学生本人对自己每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要善于发现其进步的方面,经常给予鼓励,以达到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3.2.3:充分利用评价的反馈与激励机能,将每学期的课堂表现通过小组长的记录、学生的自我总结与评价、教师的评价形成学习态度综合成绩,并根据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比例纳入体育课的评价内容之中,如预初年级是培养学习态度的重要与关键期,对其所占比例可适当高于其它年级,总之,在不断的训练与反馈、反馈与训练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与态度。

3.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3.1: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如将每班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由学生自愿选组,并自选体育小组长,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带准备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自选慢跑形式、自创游戏、自编徒手操等内容的学习,并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

3.3.2:采用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形式,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初一年级武术教学中,先教会学生基本功,再引导学生自学一套武术的组合练习及套路,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健身的意识与习惯。

3.3.3:引导与帮助学生自己组织小型多样的比赛,如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合作小组之间的竞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与合作进取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体锻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与指导班级自己组织年级小型比赛,在学生组织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4、结语:

4.1:依据课程整体目标、学生特点所确定的学生自主健身习惯目标的正逐步地得以实现。如对学生的体育课堂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觉性,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到了保证与提高;良好的课堂秩序,使教师能够积极实施新的理念与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锻炼兴趣;学生兴趣的提高促使学生由被动应付、甚至是抵触的学习态度逐渐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性教学环境。

4.2:由于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之间的合作交往,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也促进了学生的自锻能力的发展。如我校目前体锻课的准备活动能够达到各班级各小组自己自觉组织进行,各种小型比赛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各班级能够组织开展进行,形成了自主健身习惯。

4.3:学生主动健身习惯的逐步养成,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大大加强,其相应的效果是学生的体能普遍提高,如以往课上耐力练习很难进行,而目前学生不仅在课上的耐力练习能自觉进行,课外自觉进行锻炼的学生也逐渐增加,我校的初三体育加试成绩稳步上升,并位于区前列水平。其他年级的学生同比成绩也有大幅提高。

体育态度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55-04

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形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同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找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合理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怕苦怕累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找到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运动参与不够,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运动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所以较少参与锻炼。而造成学生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缺乏运动的主动性,二是学校缺乏督促学生运动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三是学校缺少融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有效锻炼设备。尽管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中都提出加强开展学生体育工作,但如何开展却没有太多具体措施,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学生锻炼有口号但无内容、有要求无措施,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经常锻炼却难以考勤的局面,使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寻求适合学生的强制性锻炼机制与主动锻炼引导教育相结合办法是开展学校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出路。使用学校“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可通过对学生锻炼“量”的要求,达到学生参与“质”的提高。

随机选取中国海洋大学上体育课的各年级学生共10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人。实验组要求学生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底(1学期),每周必须参加“长廊”锻炼3次以上,并通过“长廊”配套的电脑管理系统进行监督;对照组不要求“长廊”锻炼。学期结束时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为97.5%,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回收有效率为95.2%。测试中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名男女生4周后进行重测,平均相关系数为0.88。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功能

在我校设计并建成了“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简称“长廊”)1处,该“长廊”是宽5m、长约150m的封闭式通道,内设4道,其中男子2道、女子2道,内有10种锻炼项目组合(详见表1),两端设有电子管理装置。学生锻炼时从单向入口(刷卡)进入,完成各项目锻炼后,由出口(刷卡)结束。系统通过使用智能卡出入刷卡可自动记录学生锻炼的次数、时间等,并可通过设置于出口的显示屏显示本人本次锻炼所用时间、累计锻炼次数、最好成绩等信息,并可通过系统的管理分析软件对全校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学校对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的考核。

2坚持“长廊”锻炼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坚持通过“长廊”进行锻炼,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可见表2。

根据态度一行为关系理论可知,体育锻炼态度会影响人的锻炼行为。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而且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人手来改变和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达到促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坚持参加“长廊”锻炼,把众多没有健身习惯的学生以半强制性的要求引入体育锻炼者的队伍,强制其每星期不少于3次来到运动场上进行锻炼,并通过“长廊”这种集趣味性、科学性、健身性于一体的组合体育设施进行科学锻炼,使学生在参加“长廊”锻炼的同时形成运动的习惯、体验运动的快乐,最终改善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照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和“总分”P>0.05,差异无显著性;“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实验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p>0.05,差异无显著性;“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目标态度”“总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40分),行为态度的得分越高,对进行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此方面得分都不高,对自身进行锻炼程度的评价不够积极。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女生在锻炼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生之间在“长廊”锻炼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男大学生引起,坚持“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行为态度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2)目标态度。是对体育锻炼的总体评价,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60分)。此指标得分整体较高,得分率是各指标中最高的,这表明大学生不论是否经常锻炼,普遍都对锻炼有积极的评价。调查显示: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女生两组之间无差异,“长廊”锻炼对女生目标态度无影响,对照组与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均表现出差异,男生不参加“长廊”锻炼得分小于女生,而参加“长廊”锻炼得分超过女生,“长廊”锻炼可显著增强男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态度。

3)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满分为35分),得分越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越正确。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男生低),而实验组无差异,这种变化可能是由

于男生的改变引起,“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的行为认知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4)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能有效改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男生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女生,可见不论是否参加“长廊”锻炼,男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始终都优于女生。

5)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满分为40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大学生行为意向无差异,而女生有明显差异,男女生之间也都存在差异,男生得分始终高于女生。这显示,男生的锻炼行为意向始终高于女生,“长廊”锻炼对男生的行为意向无太大影响;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偏低,虽然她们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程度较高,但在行动上却大相径庭,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长廊”的锻炼对女生参与锻炼的意向有促进作用。

6)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或想到时所激发的情感,得分越高说明对锻炼的情盛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的男、女大学生情感体验都高于对照组,“长廊”锻炼对加强学生的锻炼情感体验有积极作用,而且,男女大学生之间无论锻炼与否都无差异,这反映出男女大学生锻炼的情感体验相同。

7)行为控制感。是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于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就越高,参与锻炼的自主性就越高(满分为40分)。在此指标中,男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可使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控制感得以加强;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实验组男女生之间无差异,这反映出经过“长廊”锻炼,男女大学生行为控制感趋同。

8)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父母、长辈、朋友等)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满分为35分)。在所有指标中,主观标准都是偏低的。经过半强制性的“长廊”锻炼,男大学生的主观标准下降,显示出锻炼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在减小,锻炼更多地是来自自身的要求;女大学生主观标准未发生变化,“长廊”锻炼对女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压力无影响,无论是否参与“长廊”锻炼,男女大学生之间都无差异,对社会压力的感受相同。

9)总分。关于体育锻炼态度的总体得分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女生,分值都不高,总体得分率均在65%~70%,这也说明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不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但经过坚持“长廊”锻炼后,都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否参加“长廊”锻炼,男生的总体得分率始终高于女生,同时“长廊”锻炼对男生的影响要大于女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生对锻炼的参与程度始终都强于女生,而女生要提高体育锻炼的态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体育态度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逐渐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要求人们能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享用。它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

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态度影响着青少年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是决定学生毕业后能否进行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体育中注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几种因素

1.1 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日趋增多。学校体育是培养人体育能力的最主要场所,所以学校体育有义务满足人们“追求终身健康,追求娱乐休闲”的这种需要,并以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1.2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科教学这个层次来考虑,体育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能力。

1.3 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教学中体现出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的思想,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运用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能力的培养。

2 当前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态度调查现状

笔者在此借用了陕西师大王景亮先生在2000年对西安四所大学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

调查发现62.3%的男生和53%的女生了解终身体育,可见男生的了解情况好于女生,89.3%的男生和68.3%的女生很喜欢体育运动,态度一般,不喜欢和反感的女生分别占27.8%,2.8%和1.3%。男生则分别是9.6%,1.1%和0。同样男生体育态度要好于女生。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了解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态度的好坏也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的情况。

3 身体育指导思想对学生体育态度产生影响的几个层面

3.1 通过教学内容变化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为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及培养学生一两项可以终身从事的体育项目技术技能,学校体育的教材内容设置更加体现了基础性、灵活性、实效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要求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需求,结合设施实际情况,灵活开设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另外,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材出现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教材内容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实际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

3.2 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及教法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

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原有大一统的“一刀切”式教学组织,提倡在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中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法。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采用“必修课”形式使广大同学尽可能多的接触到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以建立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的大学阶段,体育课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制度,以选修为主。学生依据自身爱好与特长选择一两项体育项目作为主修,还可以参加课外组织的一些体育社团,丰富自己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以自身需要出发,体育态度必然会有所改观。

3.3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之前具有的倾向包括价值、认知、情感、经验等自身诸多内容。其中学生的认知,情感、经验的建立都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在他们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时,他们的体育行为是一种情形,在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时,他们的行为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一项调查表明,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教师传授所占比例为12%,同学朋友熏陶所占8%,大众传播影响所占22.3%,身心发展需要主动学习占52%,其它来源为6%。由此可见,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影响学生从事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即学生的自身需要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体育的多功能,更多的了解体育对个人成长所起的积极影响。

4 贯彻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相关对策

4.1

首先,体育教师应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把搞好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重任。教学过程中合理确定和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平等的课堂气氛。

4.2

有计划,有目的的为不同体育基础的同学确定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在全面锻炼的原则下培养其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发展成为其感兴趣的并能够从事学校后体育锻炼的项目。

4.3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避免重复,拓展和改进原有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弱化体育课中竞技运动的竞技成分,可以大胆改革创新,使其转向为更具休闲,健身,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

4.4

注重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多向学生灌输有关运动常识,营养保健,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的影响,以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5

改革过去的学校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将学生进步幅度和学生平时课堂及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又是终身体育中的重要环节或一个重要阶段。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必将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造成一定的积极影响。不同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注重对学生终身思想的灌输,在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敢于创新,做好培养学生体育态度这一环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景亮.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现状调查[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2.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态度好态度成语 篇5

1、富贵安乐: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

2、傍观冷眼: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瞧着。

3、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4、不修小节:不注意生活上的小事。形容处世潇洒旷达。

5、称贷无门:称贷:告贷,请旁人借给自己钱。找人借钱都找不到门路。指生活陷入困境。

6、钓游之地: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7、保境安民: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8、典妻鬻子:典:典当;鬻:卖。典卖妻子。形容生活极其贫困。

9、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10、春风一度: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11、安生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12、行若无事: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13、敝衣粝食: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

14、采椽不斫:采:柞木。比喻生活简朴。

15、弊衣箪食: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16、轻裘缓带: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17、诡秘莫测:诡秘:神秘不可知;莫测:无法捉摸。指人的行为态度神秘难以揣测。

18、恶衣薄食: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19、齿甘乘肥:食美味,骑骏马。形容生活豪奢。

20、悲观厌世: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21、绝裾而去: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22、甘贫苦节:甘:自愿;贫:穷苦;苦:尽力地,有耐心地。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

23、床头金尽:床头钱财耗尽。比喻钱财用完了,生活受困。

24、超然物外: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25、鹑居鷇食: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26、箪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27、餐风宿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8、漠不关心: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29、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30、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31、餐松啖柏:以松柏的叶实充饥。形容修仙学道者超尘脱俗的生活。

32、好声好气: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33、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34、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35、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36、餐风茹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37、雍荣闲雅: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38、乘坚驱良:坚:坚固的车子;良:好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39、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40、悲欢合散: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心情。

41、箪瓢屡罄:箪:盛饭的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贫寒。

42、荜门蓬户:用柴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形容居处简陋,生活困苦。

43、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44、爱憎分明: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45、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46、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47、不善自谋:善:善于,擅长;谋:打算,图谋。不善于为自己的生活作打算。

48、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49、餐风吸露: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形容超脱尘世的生活。

50、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51、布衣蔬食: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52、插烛板床: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53、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54、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55、戴圆履方: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56、等米下锅: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57、财殚力尽: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58、布袜青鞋:原指平民的服装。旧时比喻隐士的生活。同“青鞋布袜”。

59、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60、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61、低声下气: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62、改过不吝:吝:可惜。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

63、寒谷回春:寒冷贫瘠的山谷之地变得温暖富庶起来。比喻生活、心情或其他事物由坏变好。

64、偏听偏信: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

65、风宿水餐:餐:吃饭。在水上进食,在风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66、傲慢少礼: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67、长揖不拜: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68、横蛮无理: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69、含饴弄孙:饴:麦芽糖。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晚年生活的乐趣。

70、朝趁暮食: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71、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72、回心转意: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73、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74、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75、大大落落:形容态度大方。亦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76、釜鱼幕燕: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

77、百年谐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78、餐风宿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79、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体育态度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96—02

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者,体现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疑是未来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质量。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态度、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 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那么,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有何影响?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大学生体育需要,确定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和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有助于新形势下,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推动高校体育的全方位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天津市高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网收集了1990—2008年的中文期刊作为研究资料。(2)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态度的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分量表,70个题目。抽取了天津市4所普通高校(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一(123人)、大二(129人)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6份,回收率为96.1%,有效问卷252份。(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判定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毛荣建(200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三个变量。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锻炼态度量表》就是以此理论编制的。

调查得知,总体上,大学生八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基本上都高于平均分(行为习惯稍低),这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还是较好的,特别是在行为认知方面,大一、大二学生得分都超过了30分,说明大学生对参与锻炼导致结果的认知越正确,认识到了锻炼可以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可以使人得到宣泄,可增强人的意志等,在“提倡全民健身是明智之举”、“我喜欢参与锻炼活动”答题中,学生是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在行为习惯分量表得分并不高,可见学生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锻炼中并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煉,没有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情感体验分量表上,学生的得分也不高,这说明学生在参与锻炼得过程中,并没有很深刻、丰富的情绪体验,象“我因锻炼而自豪”、“我认为,锻炼是我应做的事情”、“一说要锻炼我就感到很兴奋”,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在主观标准分量表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父母、朋友及他人的影响比较大,但大二同学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大一同学小,这可能与大二同学大学学习生活有关,他们做事更加有自己的主见,更少的受到别人的影响。

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情况。从调查分析中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男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各类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主观标准除外)。这说明活跃在校园的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逊色于男大学生,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男女性别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似乎课余时间锻炼是男生的事情;另外,从学校因素来考虑,我们的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开设一些较受女学生喜欢的项目,如健身操、形体课、瑜伽等,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吸引女大学生积极锻炼。

3.城市和农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调查问卷分析得知,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基本上各分量表得分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主观标准上反而相反,这说明农村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越小,在锻炼问题上农村父母可能也懂锻炼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也不会影响和引导孩子。至于整体上城市和农村孩子锻炼态度上差异不明显,可以反映咱们国家教育方面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农村和城市贯彻的很好。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排列是:身体方面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受到身体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促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形(女生较多于男生)等。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即为了调节情绪、消遣娱乐、锻炼意志、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等。也有极少数男同学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感觉不去运动身体就不舒服。

2.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从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客观和主观因素分析,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它制约着学生实际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体育运动,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想去锻炼而最终放弃。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比较好。但不同年级、性别、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锻炼态度各分量表上有些差异,但差异不明显。(2)从学生主观标准得分较高,说明父母、同学及周围的人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和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等。阻碍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

2.建议。(1)鉴于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增强对体育锻炼的了解,提高对锻炼的认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活动,多开设女性喜欢的项目,满足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3)学校体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锻炼平台,吸引、督促学生积极的参加锻炼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體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3]范洪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89-90.

[4]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Research on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HUANG Yan-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sports behavior. 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and numerical statistics etc., analyzes the sports attitudes of 252 undergraduates in 4 universities of Tianjin. The study results are that theexercis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is positive .There are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n their exercise attitude .The factors of improving exercise are physical, psychology, study, communication and habit .The discouraging aspect ha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体育态度 篇7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16~75岁城区女性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洛阳市、周口市等五个城区部分女性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向16~75岁的女性(不包括军人、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0份,有效回收率84%。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城区女性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1]。每个人年龄、学历、生活环境及职业的不同使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产生差异,进而持有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体育态度。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对体育行为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消极、错误的体育态度则对体育行为产生负面效应,个人的体育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个人对体育认知程度的变化和他人的影响而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因此,调查研究城区女性的体育态度现状,并积极通过不同渠道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非常重要。经对河南省城区女性所填写的84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在关于体育活动在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提问中,选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62.38%,选择“一般”的占29.17%,选择“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占8.45%。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多数城区女性对体育健身有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说明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按阶段、分步骤的稳步实施及《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的施行不但推动了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提升了其体育认知水平。另外,在关于您对待体育健身的态度方面河南省城区女性的表现也较为积极。在关于您对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的提问中,选择“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超过了一半,为50.36%,选择“一般”的人数占39.17%,选择“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数仅占10.47%。充分反映出体育锻炼活动已经受到了河南省城区多数女性的重视,成为了她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可否认还有较少部分女性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搞好宣传工作,加快转变她们的落后观念。

2.2 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锻炼的状况

2.2.1 城区女性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段和场所

在关于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锻炼时段的选项中,从高到低的中选比例依次是:“早晨”(35.48%),“傍晚”(32.86%),“下午”(27.26%),“上午”(10.60%),“晚上”(7.14%),“不确定”(4.40%)。“早晨”排在第1位,说明河南省城区很多女性已养成了比较稳定的、晨练习惯,特别是在夏季,早晨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最适合开展跑步、太极、舞蹈等健身活动的开展。此外河南省城市女性比较喜爱的时间段还有“傍晚”、“下午”等,说明不同的职业、年龄、喜好使得她们在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体育锻炼场所方面,统计发现河南省城区女性最常去的地点是小区内或附近的免费体育活动场所,选择在家里、收费体育场所和学校的很少。家里一般人员较多且缺乏锻炼的氛围;收费性体育健身场所的消费水平又太高,一般工薪阶层的女性很难接受;各类学校的体育场所也不是城区女性喜欢去的地方,一是因为多数学校没按要求对外开放,二是她们也怕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另外、广场、路边、单位、公园等处也是河南省城区女性用于健身锻炼的重要地点,这些场所的充分利用对于城市开展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假日体育非常有利。

2.2.2 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参与基本情况分析

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从产品属性角度定义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体育服务[2]。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锻炼场所选择的差异性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表1是被调查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些基本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城区女性每周锻炼次数差异很大,多者达7次以上,少者≤1次,但多数在2-5次之间;每次锻炼的时间方面,大部分女性在1.5h以内,有45.12%的女性在0.5h左右;每次锻炼的强度方面,中等的占38.33%,中等以上的占41.07%,中等以下的占20.50%。目前公认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为:每周≥3次,每次≥30min,中等强度。河南省多数城区女性之所以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主要与她们对科学健身的意识不强有关,对健身的频度、持续时间、锻炼强度缺乏准确的概念,锻炼只是跟着自身感觉走,这样就会使得健身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个别人还会因为锻炼的盲目性和强度过大等原因而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调查还发现,37.02%的河南省城区女性多和父母、丈夫或孩子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而家人支持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也较高,达到了79.76%。可见河南省女性在健身时多喜欢和家人一起,既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又可以融洽家人之间的关系。

2.2.3 河南省城区女性选择的体育健身项目情况

调查发现(表2),河南省城区女性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散步或跑步、广场舞等舞蹈类项目、健身操或韵律操。这几种健身方式因不受场地、器械、经济条件等的制约,且具有方便、实效性、节奏性强等特点,很受不同年龄女性的喜欢。在空气清新的早晨,散步或跑步之后,再做一些像扩胸、压腿、转体、屈体、后仰等身体柔韧性练习,能使人觉得浑身轻松、心情舒畅、充满活力。特别是广场舞近几年深得河南省城区中、老年女性的喜爱。可以说中老年女性如果能经常参加一些适宜负荷的舞蹈、健身操等有氧耐力运动有很多益处,可改善中、老年女性的WHR,减少腰部的脂肪堆积,增强心功能,增强运动能力[3]。一些只需简单器械的体育运动也比较受河南省城区女性的喜爱,如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这些项目具有易学习、易开展、活动强度适中、娱乐性强等特点。户外运动、爬楼梯、游泳、乒乓球、武术、自行车等项目也受到河南省城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喜爱。另外,比较受河南省女性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还有瑜珈、网球、登山等。集体项目(篮、排、足等)在河南省女性中参与的人数不多,主要与这些项目对抗性较强、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外,场地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单位有关。保龄球等健身项目具有体育与休闲为一体的特点,也能起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但因对场地,技术、费用等的要求太高,参与者不多。

2.2.4 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现代都市人在创造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面对诸如“脂肪过剩”、“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文明病的困扰,逐渐认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在逐步发现和利用体育的其他功能,如:提高生命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气氛、增进社会交往等。调查发现,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情绪,提升精神”、“散心解闷,消遣娱乐”、“减肥瘦身,改善体型”、“陪伴家人”、“消除疲劳”、“祛除疾病”、“兴趣”、“结交朋友”、“习惯”、“宣泄”。这一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区女性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调适心情、降脂塑型、融洽家庭关系、驱除疾病、增进交际等多种目的。有研究发现,“71.07%的女性参与健身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好的体形”[4]。与之相比较,多数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则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反映出不同城市或不同健身人群之间锻炼目的存在差异。

2.3 影响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见表3),“工作太忙”是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第1影响因素,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省城区女性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现代职业女性生活在“竞争”的大环境中,尤其要经受“岗位竞争”等的考验,在工作压力面前,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往往会受到挤压。“家务太重”排在影响因素的第2位,显示现代城市女性即使在拥有现代化家用电器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摆脱家务的困扰,特别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女性,家务已成为难以承受的重负。有研究发现,“67%的女性认为如果由于参加体育活动而没有时间来陪丈夫和孩子会感到内疚”[5]。另有调查显示:“如果您家里有老人或小孩,所以必须有一个人不能出去活动,那么通常是您还是您丈夫留在家里”的统计中,有67.3%的女性选择的是自己[6]。可见,城市女性仍受“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影响,首先是照顾好家庭,其次才会考虑锻炼身体等其他活动。“惰性”排在第3位,反映出河南省城区部分女性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对“健康”关注不够,这样很容易因“运动缺乏”而导致肥胖、心脏病等症。排在第4至6位的分别是“缺乏场地”、“没有兴趣”、“无人陪伴”,显示出河南省城区女性体育健身影响因素的多样化特征。此外,“经济条件受限”、“缺乏指导”、“身体太弱”、“天气”、“怕人嘲笑”、“家人不支持”等都对河南省城区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河南省政府和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3 结论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稳步实施及《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使河南省城区女性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提高了,多数女性的体育健身态度也较为正确、积极。河南省城区女性每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2次以上的占67.74%,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在1次以上的比例占80%左右,说明河南省城区女性的体育参与人口比例较高。河南省城区女性常常选择用于健身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散步或跑步、广场舞等舞蹈类项目、健身操或韵律操等。河南省城区女性健身的目的主要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情绪,提升精神”,“散心解闷,消遣娱乐”,“减肥瘦身,改善体形”等。河南省城区女性健身过程中主要受到“工作太忙”、“家务太重”、“惰性”、“缺乏场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着她们的体育参与行为的实现。

摘要:城区女性的体育态度及锻炼状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城区女性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针对性研究。结果发现,河南省城区多数女性的体育态度较为积极,体育参与人口比例较高,选择的体育健身项目以强度较小、趣味性强的舞蹈、健身操等为主,健身目的以“增强体质”、“调节情绪”等为主。健身过程中主要受时间、天气、家务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河南省,女性,体育锻炼,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超,李国,赵一平.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6(3):72-75.

[3]林华,王洪,马玉荣.有氧健身操对城市中老年女性心功能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1,21(1):51-54.

[4]丁秀娟.吴超.我国城市女性体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4):19-20.

[5]魏丽艳.李彩秋.影响职业妇女健身活动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60-61.

体育态度 篇8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 河南省成年人的体育态度

1.对体育的认识。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河南省成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因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的认识是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锻炼的健身功能。但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相对较窄。

2.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该调查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从“增强体质、健身健美、减肥、治疗疾病、社交需要、娱乐身心、其他共七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河南省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年人已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功能有了充分认识。但对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并不了解, 这提示我们, 要针对群众不同的目的需求和他们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 给予分类指导, 使他们对体育锻炼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体育的社会交往、消遣娱乐等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3.不参加锻炼的原因。

本次调查设计了 5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工作忙、无兴趣、家务重、缺乏锻炼场地和缺乏技术指导。统计结果显示, 工作忙是首要原因。次要原因, 男性是无兴趣 , 女性是家务重, 第三种原因, 男性是家务重, 女性是无兴趣。

统计结果也显示, 成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也不完全相同。首要原因中, 男、女性最大选择比例分别分布在 36-45岁和 30-45岁年龄段中, 为 84.8%和 66.9%。在次要原因和第三种原因选择中, 男性最大选择比例都分布在 45-55岁年龄段中, 分别为 31.2%和 20.1%, 女性最大选择比例都分布在45-54岁, 分别为41.2%和 18.5%。 这表明, 受无时间和无兴趣影响是大多数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但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和缺乏技术指导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4.积极参加锻炼的原因。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6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上学时爱好体育、看体育新闻或杂志、朋友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影响、体育名人的影响、说不清楚。

但总的来说, 河南省成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上学时爱好体育、看体育新闻或杂志、朋友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影响。

(二) 河南省成年人的体育行为

1.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

在所调查的河南省成年人中, 无论农民、“城体”还是“城非”, 显示出的总体情况是:每天都参与锻炼的有6.7%, 每周锻炼1次的有10.2%, 每周锻炼2次的有9.1%, 每周锻炼3次的有8.2%, 每月锻炼1次的有5.0%, 锻炼没有规律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52.0%, 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有8.8%。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省成年人的体育锻炼大多属于无规律的, 锻炼呈现出很大随意性。

2.选择锻炼的项目。

本次调查共列出16项体育锻炼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 男性成年人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前5项依次为跑步散步、球类、武术、游泳、棋类。女性成年人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前5项依次为跑步散步、健美操健身器、交谊舞或其他舞蹈、武术、太极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男性喜欢对抗性、剧烈性且挑战性的运动项目, 而女性则多喜欢运动强度不大, 没有对抗性的项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所选项目都是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 并且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都比较低技术难度也不高。

在三类人群中, 因其职业不同、所处地域不同, 选择的运动项目也有区别, 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 因此具有一定的差异。农民体育锻炼项目的前三项是:跑步散步、武术和常见的球类运动, 这表明农民体育锻炼的项目, 多以传统项目为主, 且对锻炼的场地要求也不高;由于“城体”和“城非”所处地域相同, 他们的锻炼项目也比较接近, 都把跑步、球类、健身操、舞蹈、武术作为锻炼内容, 这表明城市人群锻炼项目比较分散, 呈现多元化。

3.锻炼的场所。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农村人群大多以公路或街道、空地、家里作为锻炼场所, 城市人群大多以不收费的体育场馆、公路或街道、空地、公园作为体育锻炼场所。

4.锻炼的形式。

河南省成年人选择有伙伴相陪伴的锻炼形式较多 (农民61.5%, 城体85%, 城非77.3% ) , 独自锻炼的形式相对较少 (农民38.5%, 城体15%, 城非22.7%) 。

二、结论

(一) 河南省成年人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还仅仅停留在体育的生物观方面, 对体育的多维观及体育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性缺乏理解, 因此, 锻炼动机就比较单纯, 不能充分挖掘体育多功能的特点, 对锻炼的重要性也重视不够。

(二) 河南省成年人由于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 再加上工作忙、没有时间、家务重等外部原因, 致使很多人无暇进行体育锻炼, 缺乏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观念。

(三) 河南省成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上学时爱好体育、看体育新闻或杂志、朋友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影响。

(四) 河南省成年人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为14.9%,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锻炼强度的前提下, 河南省成年人的体育人口仅为14.9%, 而无规律锻炼的人口多达52%。每次锻炼时间上, 超过30 min锻炼时间的人数也很少, 而绝大多数人锻炼时间在30 min以下。

(五) 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 河南省成年人因性别、职业及所处地域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对场地、器材、设备要求不高的项目和一些技术技能难度不大的项目。

(六) 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方面, 河南省成年人的选择都比较接近, 他们大都选择不收费的活动场所、公路、街道和免费的公园。

(七) 河南省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与伙伴一起锻炼, 独自锻炼的较少, 这和选择的项目大多需要与伙伴一起完成相一致。

三、建议

(一)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 营造良好的体育舆论氛围。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宣传手段非常多。因此我们应该借助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加大对体育的宣传, 加大体育对促进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以此来加强河南省成年人对体育广泛、全面、深入的了解, 提高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 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兴趣, 掌握锻炼身体的适宜方法, 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 政府应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

对一些收费的体育场馆要加强监督, 制定的收费标准要考虑到所在区域的大环境、人们的经济情况及消费观念。另一方面, 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了解收费体育场馆的优势, 树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 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积极地走进收费的体育场馆, 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 城市的区、街道、社区、单位和农村的乡镇应定期举行集健身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 设立由成年人参加的“体育周”“健身日”或“健身月”等, 以提高成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 进而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景亮.西安市不同职业妇女体育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5.

[2]王崇喜等.我国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

体育态度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按藏、回、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各100名,男、女各半,抽取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3],该量表含8个分量表,分别是行为习惯(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模式)、目标态度(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认知(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情感体验(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或想到锻炼时所激发的情感)。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父母、长辈、亲密的朋友等)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行为控制感(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行为态度(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意向(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经检验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4]。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94%。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由表1可见,汉族和回族学生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行为认知得分汉族高于回族,即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回族学生正确。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得分回族高于汉族,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高。在情感体验方面回族得分高于汉族(P<0.05),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情绪体验深刻、丰富。

汉族和藏族学生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得分高于藏族,即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藏族学生正确。在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方面藏族得分均高于汉族(P值均<0.05),即藏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较藏族学生强。

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在行为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得分高于其他民族学生,即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其他民族学生正确;在目标态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得分高于其他民族学生,即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其他民族学生高。

回族和藏族学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主观标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族得分高于藏族,即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藏族学生高,越愿意进行锻炼,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越大。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藏族和其他民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在锻炼态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汉族学生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更正确;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汉族学生高;回族学生对锻炼的情绪体验较汉族学生更深刻、丰富。伊斯兰教认为,强壮的人在真主看来更好更可爱[5]。大多数回族群众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完成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坚实基础。回族的生活环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个体的体育态度与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很大关系,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压力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体育态度[1,6]。回族聚居的时间越长,常年的相互影响可能使得他们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越大。

汉族学生对锻炼的评价较藏族学生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较藏族学生正确,藏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汉族学生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较汉族学生强。青海藏族群众大都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区,那里地势高寒,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温度5~6℃,最高温度22℃左右,最低温度-30℃左右,日温差极大,其民族生活主要以游牧为主,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更深刻体会到强健体魄的重要作用[7]。同时,宗教对藏族的影响极其深远。任莲香等[8]研究认为,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对教徒有很强的约束力,对形成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状态起着主导作用,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蹈、赛马、藏式摔跤、射箭等,均和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宋兴川等[9]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重视生命崇拜。王成等[10]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藏汉族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均有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总体好于汉族学生。

汉族对锻炼所带来的意义及对锻炼的肯定评价明显高于较少数民族;但在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明显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何江川等[11]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积极。因此,要注重对汉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的影响。这对于促进汉族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学生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异大多有统计学意义。在锻炼的自动化程度、意愿及对锻炼的自主权感受方面,少数民族均明显好于汉族。郭宏远等[12]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欠缺,但体育态度积极。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高校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性,以促进青海高校的体育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青海高校383名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民族学生在对体育锻炼价值、习惯、评价、参与锻炼的目的、锻炼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点、地域特点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结论青海高校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有明显的民族差异。

关键词:体育运动,态度,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5-113.

[2]农工党甘肃省委会调研室.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态度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04年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调研成果.[EB/OL][2008-12-03].http://www.gsjsw.gov.cn/html/rkzlyj/21_19_01_719.html.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98.

[4]戴海崎.心理与体育测量.厦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2-79.

[5]魏争光,马小荣,肖鹏.我国西北回族聚居区农村乡镇体育开展状况及对策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49-53.

[6]杨鄂平,童丽平,李传东,等.体育教学与体育态度学习关系的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918-920.

[7]汪立明.青海高校汉藏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对比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6-99.

[8]任莲香,钟全宏,袁音,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08(4):72-75.

[9]宋兴川,乐国安,胡海军.汉藏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跨文化比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74-76.

[10]王成,李勇杰,史儒林.汉族、藏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6-947,953.

[11]何江川,杨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体育科技,2004,25(3):48-51.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篇10

1、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

1.1、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态度是个体社会化的反应,与社会化程序同步。高职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是个体注重身体健康意识的体现,是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完成素质全面化教育的要求。它受教学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往往通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层层深入。这一过程是从被动到自觉,从强制到自我实现的过程。缺乏自觉的体育运动是难以持久的。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在打造外界的影响力基础之上,反复练习,从强迫到内化,实现学生的内化转换,突出高职体育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定位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1.2、学生对于体育态度的转变,要依赖于四个基本条件才能完成

第一、要缩短态度的距离,原有的态度与需要达到的态度之间距离越大,改变的难度也就越大,反之亦然。第二、增加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对体育的价值。第三、规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制定相关规则,有据可依。第四、扩大宣传,对学生态度转变的引导人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其态度是否诚恳和友好,关系到学生对于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

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大一学生选取100人,大二学生选取100人,大三学生选取100人,其中男生为132人,占总人数的44%,女生为168人,占总人数的56%。在选取的样本中,城市户口为72人,占24%,城镇户口的为110人,占37%,农村户口的为118人,占39%。

2.1、年级不同对于体育态度存在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教育的深入,三个年级中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存在差异。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同学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较高,而对于大三的学生,尽管体育课程已经结束,但是随着就业压力和实际操作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为重要,因此体育意识已经从大一大二的热情转化为自觉行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高职学生已经达到50%。

2.2、性别不同对于体育态度存在不同

在调研中,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存在差异性存在差距,但是差距不大。女大学生会积极利用大学时光,参加体育锻炼,侧重于瑜伽或者有氧运动,对于塑形尤为看中。男生追求力量和耐力的运动,以强健的体魄追求真男人的形象。

2.3、出身情况与学生体育态度的关系

在对于体育态度的认识和消费调查中,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的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多为积极的态度。在农村长大的学生则侧重于智力教育,对于多样化的体育教育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这一侧面反映出要重视农村体育基础性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

3、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重要途径

3.1、以认识为基础,突出体育基础性地位

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体育基础性地位,结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3.2、以传播为窗口,突出媒体的教育功能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入大众传媒等因素,辅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改善大学生的阅听环境,以真实的体育资讯和丰富的节目内容吸引学生对于体育的注意力。

3.3、以职业为特色,构建课程新模式

定向拓展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时要针对特点进行,按照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扩展以学生健康为目的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整体构建,针对于学生的年级、生理心理特征,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基础类、专场类和生活生存类的课程模式,不断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提供新模式。

4、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贯穿于教育始终,为学生健康服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体育态度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 分班教学 学生态度 研究

一、对男女分班教学态度分析

1.在分班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精力专注,时间集中,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实实在在地练习,增强了教学效果;

2.可以做到课堂教学秩序良好;

3.运动量、练习密度更趋合理;

4.女生能力得到发展。因为女生单独上课,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克服了对女生的某种歧视和偏见。在没有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条件下,全体女生在老师提供的均等机会面前,各自的潜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5.体育课内容选择更具特色,比如说可选择适合女生的游戏项目;

6.教学奖罚实施及时,由于无男生在场,女生对处罚能积极响应,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7.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不同性别、项目的学生分班教学态度分析

对男女分班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特别是男同学,态度更加明朗。大学生接受分班教学的原因是大部分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表现出体力和运动能力与男生的差距。在技术方面,男生在技术动作的接受方面要强于女生,所以男生的技术教学进度、要求也比女生高,因此分班教学区别对待的特点让广大学生认同。但是在选择表现健美性项目的学生比如说选择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合班上课,因为这些项目对抗性不大,需要的量、强度也较小,分班与合班对学生们各方面影响甚小。分班上课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女生,可以加强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培养她们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成绩、技术掌握也有促进作用。有87%的老师对合班上课会影响练习密度表示赞同,尤其是可以保证对男生运动量的要求。最后一点有79%的教师们对于武术、健美操等项目,不反对合班教学。因为像对抗性不强或者没有对抗的项目要求的运动量与强度都不高,而且这些项目没有男女的差别,只有掌握程度的高低。

三、从体育教师的观点分析

虽然有较少数的体育教师持否定观点,但是他们的看法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一,男女分班授课阻断了男女学生间正常的学习交流与人际交往,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另外一点,在目前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各扩招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场地条件、器材数量、教师配备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男女分班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高教教育形势的客观现实及发展;最后一点,男女生合班上课,这样既保留了原班级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又有利于男女生间的学习相长,更有利于男女生之间的正常学习交流与交往,对促进男女生正常的学习心理及性心理等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体育教学要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求的指导思想。分班教学适应因材施教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可以对男生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量,更要有一定的质。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方面重点安排力量和有氧耐力的练习,并且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方面重点安排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而且针对部分女生体育课兴趣较低,实施专门的方法手段。而分析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弊端,最主要的还是针对男女生分班阻碍了双方的相互交流,而且对此还产生一个新的说法是:分班上体育课给男女双方带来了“性别交际障碍”。

建议:

(1)通过调查分析,喜欢分班上体育课的大学生总数对该授课形式的兴趣明显高于合班的学生,差异较显著。并且分班教学的女生在入学后,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出现明显变化。说明以男女分班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尤其对培养女生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观,加强体育文化素养有积极影响,吻合于现代体育教学精神。

(2)根据对不同性别、项目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篮球、排球、足球等对抗性激烈的项目,大多数学生赞同分班教学。而激烈程度较小,比如说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大部分学生喜欢合班教学。

(3)根据不同项目,教学情况的不同,可以组织安排合班教学或者分班教学,其中对于表现健美性的项目,或者说女生与男生有均等优势的项目,可以提倡合班教学。

参考文献:

1.陆邦慧,黄家宏.我院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04):5-77

2.尹兆友.普通高校专项体育课男女生合班教学的优势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12(01):62-64

3.杨世枝.体育课“男女生分流教学”探讨[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10

体育态度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体育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其发展情况并不乐观,甚至远远落后于教育系统的其它方面。所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校的体育改革及未来发展,所以,探究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态度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其工作热情,使其乐于工作、努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多所中学选择40名体育教师,并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主题,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关于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态度因素的调查问卷》,共计40份,然后借助网络将该份调查问卷传送到研究对象(40名体育教师)的手中,最终回收问卷40份,回收率高达100%,其中2份属于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高达95%。

3、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3.1、工作适应性

由调查分析可知,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不足,未能对从业者产生一个有效的激励作用,原因如下:一,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在发展前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未能达到部分体育教师的期望值;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这一现象仍旧普遍存在,社会各界没能端正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以上原因导致体育教师缺乏认同感,进而缺乏积极性,甚至萌生辞职的念头。

3.2、职称评定

就目前情况而言,体育教师对职称评定方面普遍表示不满意,包括评定制度,包括评定方法,还包括评定标准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未能建立科学系统的、能客观反映体育工作特性的相关考核制度,另外,在计量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称要求,如此一来,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评职称问题而无法全身心的开展本职工作;三,利用评职称这一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工资待遇分层的问题,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激化教师之间的矛盾。

3.3、学校政策

现阶段,体育教师对学校颁布、实施的某些政策或者规定存在异议或者满意度不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问题如下:(1)学校领导层对体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为其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没能将其置于其它学科的同等地位,如,学校对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对体育教学却极为“吝啬”;(2)课时安排不科学,部分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其每星期课时量甚至高达20节,虽然如此,但在评定职称等事情上却没有得到一定的政策方面的优惠。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较为突出:(1)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没能获得学校及社会足够重视,所以,地位不高;(2)学校在制定政策或者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没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尤其表现在没能把握好体育教师业绩评定这一点。总而言之,体育教师教学态度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外因发挥着主导作用。

4.2、建议

结合上述一系列分析,建议如下:(1)学校领导层应重视并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2)加大对体育课程的支持力度,培养出智体综合发展的人才;(3)为体育教师安排合适的工作量,如果工作量大是现实需要,则考虑提高其福利待遇,除此之外,还应该将体育教师置于其它学科教师的同等地位;(4)学校应结合前文所分析的几大影响因素(工作适应性、职称评定、学校政策),建立科学而系统的奖惩机制,最大程度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5)学校应尽量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从而满足体育教师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需要,站在某种角度分析,这也是对体育教师的一种信任,能强化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希望;(6)建议国家教育机构对高考体制进行改革,如同中考一般,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高考总成绩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可有效解决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不受重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陆剑.论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

[2]赵树彬.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高升军.怎样构建中学新型体育教学体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9).

上一篇:学校实验网站下一篇:电网10kV开关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