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态度(精选3篇)
疾病态度 篇1
大学生处于机体代谢旺盛时期,而且学习任务重,因此,合理营养对促进其身体健康、满足机体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需要至关重要。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态度不积极和饮食行为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1,2]。营养教育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研究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营养学领域[3]。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营养现状以及营养宣教对其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影响,我们选择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213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对大学生营养KAP的影响,探讨营养宣教的效果。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统计学、法学、英语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生213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9人,年龄18~23岁,中位数为21.43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KAP调查问卷,分别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调查表的设计:根据KAP模型[3]以及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选择题的形式自行设计调查表。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内容包括营养知识(18题)、营养态度(12题)和饮食行为(17题)。
现场调查:预防医学(食品安全方向)专业本科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老师培训后进行调查,被调查者采用不记名形式各自填写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指导填写,现场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共发放2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100%。
1.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内容及方式
宣教由营养与食品卫生系老师担任,采用理论课授课形式,利用多媒体,主要讲解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重点讲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和疾病营养(重点讲授肥胖病、糖尿病、痛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4,5,6],合计20学时。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经核对后,使用Epidata软件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发现,“对‘讲营养’的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深色与浅色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低”、“维生素A缺乏症”、“缺碘引起的疾病”、“含钙最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营养价值最高的油脂”、“维生素D缺乏症”和“含维生素B2最丰富的食品”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在营养教育干预前后均达50%,但宣教后回答的正确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具体内容”在营养宣教前的回答正确率仅为14.55%,营养宣教后则提升到64.79%,见表1。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2“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变化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接受营养宣教后营养态度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食物”的态度明显改善,且宣教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变化
调查发现,在进行营养宣教后,调查对象在“每天或几乎每天喝牛奶”、“每天或几乎每天吃鸡蛋”和“三餐比较规律”等方面的饮食行为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喜欢吃泡菜、咸菜等腌制食品”、“口渴了才喝水”和“经常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等不良饮食行为,在教育后明显减少,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膳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但因营养宣教滞后,目前公众的营养知识还是相当匮乏,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把营养宣教提到议事日程[7]。而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其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其体能和智力的发展。从营养问题的宏观性而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态度不仅直接制约其自身的营养行为,并最终影响其身体素质,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8]。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某医科大学学生的总体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多数知晓率大于50%,仅个别低于50%,但在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营养宣教对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掌握情况,由宣教前的14.55%增加到64.7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现阶段教育我国居民平衡饮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应迅速使其进社区、进农村和进校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及其具体内容”项目上的知晓率排在调查项目之末,与国内其他院校调查结果相似[9,10,11],说明高等院校学生对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具有普遍的低知晓率。
与营养知识相似,在接受营养宣教后,学生的营养态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选择食物”等态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说明大学生在接受“现代营养与疾病”的宣教后,营养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遗憾的是,大学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每天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饮食行为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宣教后能做到的比例仍然不足50%。原因可能是某些同学存在乳糖不耐症,喝牛奶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也有可能是营养宣教的内容和方式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重要性。
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改变营养态度,使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美国的学校营养教育,是美国营养教育项目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项目之一[12]。而我国的营养教育尚未普及,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没有完全走入学校课堂,只有一些相关的专业才开设营养课[13],因此,我国的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开展。
摘要:目的 了解“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对某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学生21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问卷,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分别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资料,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营养态度较积极,但饮食行为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宣教后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现代营养与疾病”作为营养宣教内容,可以明显地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和营养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并促进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
关键词:“现代营养与疾病”,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
疾病态度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用表
查阅文献,自主设计“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
1.2 调查方法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根据“60岁以上老人肺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相关内容,培训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调查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现场调查时填写。
1.3 样本来源
在闸北区9个街道(镇)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居委,每个居委调查上海户籍老年人100人。居委选择结果具体为,北站街道卫星居委、宝山街道邮电居委、共和新街道柳二居委、芷江西街道苏家巷居委、大宁街道延铁居委、彭浦镇白遗桥居委、彭浦新村街道共3居委、临汾街道汾西路261居委及天目西街道华康居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共调查适龄对象902人,其人口学特征见表1。从疾病知识的获取渠道来看,调查对象中,369人(40.91%)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其中又以电视、广播和家人/亲戚/朋友为主要获悉来源。所有调查对象中,通过电视、广播和家人/亲戚/朋友途径获悉知识的对象分别占调查对象总体的77.16%、37.25%及18.18%。关于疫苗的接种地点,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人倾向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此外,对858名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进行原因分析后发现,“不知道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流感”、“对疫苗的效果不确定”及“身体好,无需接种”是主要因素,分别占调查人群总体的38.91%、21.51%和19.40%。调查现场发现,所有对象从未接种过肺炎疫苗,见表2。究其原因,与不接种流感疫苗较为一致。行为因素方面,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及流涕等症状,有48人(5.3%)选择不做任何处理,157人(17.4%)会到药房自行买药服下,剩余697人(77.3%)则会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调查对象中,178人(19.7%)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139人(15.4%)两年体检一次,434人(48.1%)表示很少体检,而151人(16.7%)则从不进行体检。
人(%)
*年龄跨度60~93年;平均年龄71.09岁;年龄中位数70岁;**非在婚为离异、丧偶及单身等。
人(%)
2.2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2.1 肺炎疫苗知晓情况:
对“是否有肺炎疫苗”这个问题,将答案中的“否”与“不知道”进行合并,其回答正确与否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态及居住状态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及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具体表现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回答错误率较高,家庭收入、个人月收入较高组回答错误率低于家庭收入、个人月收入较低组,见表3。
2.2.2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情况:
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情况,其知晓与否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态、居住状态及家庭年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具体表现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知晓率较低,个人月收入较高组知晓率高于个人月收入较低组,见表4。
2.2.3 疫苗接种必要性认知:
对“疫苗接种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将答案中的“否”与“不知道”进行合并,其认知中必要与否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状态、家庭收入及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2.2.4 疫苗接种意愿:
对“是否愿意接种免费肺炎疫苗”这一问题,将答案中的“不愿意”与“待定”进行合并,其接种意愿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居住状态、家庭年收入及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见表6。
人(%)
2.2.5 流感疫苗接种状况:
调查对象中,44人曾接种过流感疫苗。研究发现,流感疫苗接种与否在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家庭年收入、个人月收入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收入低者接种率低于收入较高组。接种过流感疫苗的调查对象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情况、疫苗接种必要性认识及接种意愿方面均优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7。
2.2.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⑴项目知晓情况(知道=0,不知道=1)。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收入、个人收入及流感疫苗接种史等因素纳入项目知晓状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个人月收入与知晓率相关。具体表现为,随着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的提高,项目知晓率增加,见表8。⑵接种意愿(愿意=0,不愿意=1)。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年收入、个人收入及流感疫苗接种史等因素纳入接种意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与接种意愿相关。具体表现为,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中学文化程度者接种意愿较高,但是当文化程度达到大专及以上者,其接种意愿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并无差异;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接种意愿高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见表9。
人(%)
3 讨论
老年肺炎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与卫生保健相关肺炎(HCAP)4种,其中CAP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占感染性肺炎的90%以上。据报道,在美国和英国,肺炎的发病率分别排在主要死因顺位的第6位和第4位,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CAP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负担。研究表明[4],老年肺炎发病有诸多危险因素,如吸烟、与年幼子孙同居、环境与温度变化、慢性肺心基础疾病、曾患肺炎或神经系统疾病、口腔卫生、营养、血糖控制不良和接受抗精神病药或质子泵抑制剂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等。由于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原因,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同于青壮年患者[3],主要表现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常伴有非呼吸道症状,发病迅速、病情恶化较多见,更易发生呼吸衰竭,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等特点。老年人感染后,因体力差,咳痰无力,痰液引流不畅,感染不易控制等因素影响,预后差,病死率高。
调查问卷中,“肺炎是否传染”、“是否有肺炎疫苗”、“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疫苗接种是否必要”及“是否愿意接种免费肺炎疫苗”等问题是核心问题。结果显示,无论是肺炎疾病,还是肺炎疫苗相关知识,调查对象的回答错误率较高,绝大部分调查对象不知道肺炎有疫苗用来预防。上海市将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作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以推进,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老年人对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疾病及其预防控制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积极引导老年人主动接种肺炎疫苗,从而有效降低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水平,减少因罹患该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节约相应的社会投入与卫生资源”。由此可见,项目实施中,提高疾病防制知识认知水平与疫苗接种覆盖水平同等重要。更进一步理解,在让老年人群了解与认识到疾病防制与相关疫苗知识的基础上,意识到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主自愿地接种肺炎疫苗,提高其自身免疫水平。本次调查在2013年3—4月期间开展,时间上正处于项目实施前期,调查人群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5.4%的人表示知道有这个项目。从防病知识的获取渠道来看,多数调查对象日常以电视、广播及家人/亲戚/朋友为信息主要获悉来源,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项目进展中宣传工作的开展应采取最佳的途径与方式。在态度方面,除了“疫苗接种必要性”认知较低这一点应关注外,更应关注促进这种认知形成的原因,无论是需要自费接种的流感疫苗,还是即将免费接种的肺炎疫苗,调查对象未接种或者不愿意接种,究其原因,“不知道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对疫苗的效果不确定”、“身体好,无需接种”均是主要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来改善。
上海市从1998年开始使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多年来,作为自费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率极低。庞红等[5]研究发现,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与其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是否患过肺炎或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肺炎疫苗认知和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有关;老年人文化程度、目前或退休前职业和家庭类型与其接种肺炎疫苗无关。此外,针对同样作为呼吸道疾病防制用的流感疫苗,朱小凤等[6]研究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流感疫苗有效性的肯定,明确知道接种的重点人群,在流感季节建议前来就诊的老年人接种疫苗以及参加流感的宣传教育活动,能显著提高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以上每项正确率每提高1%,接种率能分别提高2.747%、1.299%、0.864%和0.602%。因此,社区医务人员知识、行为和态度的提升对促进老年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及流感疫苗接种与肺炎疫苗知识、重大项目知晓和调查对象接种意愿等存在着统计学关联,但前两种影响因素为客观因素,无法加以干预。
综上所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前期及进展中,应积极开展广泛且有针对性的宣传,提升老年人群疾病防制及疫苗知识水平。辖区应因地制宜,提供良好的接种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老年人在疾病认知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主动接种肺炎疫苗。
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上海市闸北区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疾病及疫苗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闸北区9个街道(镇)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居委,并从每个居委随机抽取100名60岁以上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采用自主设计的“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902人。结果 调查对象对肺炎疾病及疫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仅25.4%的调查对象知道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查对象不接种或不愿意接种相关疫苗的原因中,“不知道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对疫苗的效果不确定”及“身体好,无需接种”是主要因素。结论 应积极开展广泛且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老年人群对肺炎疾病防制及疫苗知识水平;辖区应因地制宜,提供良好的预防接种服务平台,引导老年人主动接种肺炎疫苗。
关键词:老年人,肺炎,肺炎疫苗,知识、态度、行为,上海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2]Wang L,Wang Y,Jin S,et al.Emergence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J].Lancet,2008,372(9649):1598-1605.
[3]Fung H B,Monteagudo-Chu MO.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elderly[J].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2010,8(1):47-62.
[4]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616.
[5]庞红,吴美华,刘红联,等.上海市长宁区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的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5):207-209.
疾病态度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3—9月间海淀区组建精神科专家讲师团队,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向辖区内部分大中小企事业单位、学校、居委会、政府机关发放以压力调节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通知, 根据各单位申报的讲座时间和地点, 我们安排讲师进行讲座。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有讲座需求的听众群体在讲座开始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回收。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离退休居民, 调查对象年龄15~74岁, 对以上人群采用心理健康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 222份, 其中有效回收问卷1 080份, 问卷有效率为88.38%。
1.2 方法
1.2.1 精神疾病态度问卷
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 共计12道题, 每题按1~5 (完全同意~完全不同意) 5级计分, 第1、2、3、4、8、10题反向计分, 最后计算总分, 得分越高说明对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的态度越包容、越正面。
1.2.2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所有的问卷都为自评问卷, 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病防治 (精防) 医生和各街道居委会干部组织辖区内听心理健康讲座的居民自愿填写问卷。调查对象当场独立自行填写问卷, 社区精防医生现场回收问卷。参与调查的精防医生事先进行过一致性培训, 调查人员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填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调查人员对整个态度问卷不作任何解释。如遇到文化程度低不识字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独立完成者, 则由精防医生给调查对象讲解至其理解题意为止。本调查为无记名纸笔调查, 取得调查对象的口头知情同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来描述, 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1 080人, 其中男性324人, 占30%, 女性744人, 占68.89%, 缺失12人, 占1.11%。年龄15~74岁, 平均年龄 (43.00±20.43) 岁, 其中青年组 (15~34岁) 460人, 占42.59%;中年组 (35~59岁) 407人, 占37.69%;老年组 (≥60岁) 161人, 占14.91%;缺失52人, 占4.8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学历96人, 占8.89%;高中及中专132人, 占12.22%;大专及以上, 840人, 占77.78%;缺失12人, 占1.11%。调查医护人员421人, 占38.98%;大中小学教师100人, 占9.26%;大学生184人, 占17.04%;企事业员工128人, 占11.85%;社区离退休居民236人, 占21.85%;缺失11人, 占1.02%。
对于受试群体我们使用自编一般信息表调查了听众获得讲座途径、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以及参加讲座目的等信息, 见表1。
2.2 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满分为60分 (每题5分) , 本次调查人群对精神疾病态度平均分为 (35.66±6.27) 分。可见人们在精神病患者就业、婚姻及是否值得信赖而成为同事或朋友方面存在歧视。各条目得分情况, 见表2。
2.3 精神疾病态度得分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得出, 性别、受教育程度对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职业对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青年和老年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得分高于中年居民。职业为医务人员、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精神疾病态度得分低于大学生和离退休居民。婚姻状况对精神疾病态度具有一定影响, 未婚者对精神疾病态度较已婚者包容, 见表3。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调查人群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平均分值为 (35.66±6.27) , 与文献[2-3]的调查结果近似。精神疾病态度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对精神疾病患者越包容。本调查研究中态度问卷低于3分的条目显示调查对象对精神说疾病患者就业、婚姻以及得病后是否值得信赖、可以成为朋友或同事方面存在较大担忧和歧视, 这与我们目前社会重点偏向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而很少重视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工作报道有关。严和骎等[4]对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需求进行了调查, 排在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在社区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前3位的分别是社会舆论、精神疾病患者婚姻和生活来源问题。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 不公正的社会态度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社会上的消极态度会影响到患者的自我评价和治疗的依从性, 社会上对精神疾病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报道会加重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慌, 而缺少对精神疾病的患者回归社会和创造价值的正性宣传。在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心理社会干预过程中, 把社会上的不良态度作为应激因素给予干预, 从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入手, 将会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5]。但与此同时改善大部分职场人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程度, 减少对精神患者的歧视, 给他们提供一个回归社会的工作空间, 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可以减少精神残疾, 有利于疾病转归。
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宣教, 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意识, 改善人们对精神患者的态度, 我们对受试群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电视、广播、报刊书籍仍是大家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参加讲座和网络次之, 通过宣传册和他人讲诉排第3位, 专业机构咨询仅占8.89%。因此, 报刊杂志、媒体报道仍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通过用人单位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也可以继续加强, 但是这需要企事业用人单位足够重视, 能够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同时讲师队伍专业化、师资力量充足是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必要条件。周志坚等[6]对富士康深圳工厂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利用度分析中也指出工人较愿意接受的前5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分别为心理宣传手册/资料、心理专题讲座、心理热线、心理课程教育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如何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覆盖率、如何扩大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包括扩大专业机构的服务对象, 让有需求的群体可以主动选择专业机构咨询, 是我们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之一。
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必须要政府重视、各部门积极响应,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改善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程度需要加强对精神疾病转归的宣传和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正确认识。
志谢本次调查得到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海淀区卫生局、海淀区残联、海淀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及各街道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卫办疾控发[2010]2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通知[Z].
[2]胡号应, 颜瑜章, 陈力鸣, 等.广州市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1) :30-35.
[3]阎琳.郑州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调查[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4]严和骎, 倪玲, 罗克勤, 等.社区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需求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1993, 新5 (2) :114-116.
[5]高士元, 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疾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2 (2)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