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2024-10-27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的潜在能力的发掘提高, 也就意味着音乐教学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学习五线谱, 唱好歌以及死记硬背歌曲作者的姓名、年代, 等等。通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 笔者对音乐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侧重点:

一、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概念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是受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学校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 要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责任。因此,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 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审美要有修养, 既要有文化修养, 又要具有一定含量的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越丰富, 修养就越高, 认识美的视野就越广阔, 识别美的能力也就越强, 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同时, 还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音乐, 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 又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二、了解生活, 展示情境

音乐教学的情境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教学, 还应当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觉, 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源头。比如, 课外郊游时, 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的创作歌词的出处和情感的发源地, 听着树叶沙沙作响, 看见小溪欢快地流淌, 聆听鸟儿放声歌唱, 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随着自然的美妙音乐哼唱起来, 曲调清新、自然、淳朴, 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及生活的美好。

为了追求目前的教学风格, 变换教学模式也要同步进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是美的展现, 而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提高全民素质,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 还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辅助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模式现代化的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音乐课程课件是近几年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 可以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 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 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 为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 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 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 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 有很多内容都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就不会存在,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 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授课速度相对较快, 因而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字信息, 从而有效地扩大教学信息量, 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就能集中精力把握每一个教学细节。学生学习音乐时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好奇, 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并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将之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通过使用多媒体, 将许多美好的教学设想转变成为现实,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由此看来, 研究这种教学模式, 并将其加以推广具有一定的价值, 能使音乐教学得到更新、更快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鼓励使用课堂器乐

激励学生自主创编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尽管教学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 但其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 教师也能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由此,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此外, 还可以根据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由简单到复杂, 由简易打击乐器到吹奏乐器、拉弦乐器, 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将各类乐器引进课堂教学。当然, 器乐进课堂应该注意不可脱离教材, 不可在课堂上自由练习, 不可重理论轻实践, 不可用同一种要求对待所有学生。詹姆士·墨塞尔讲过,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让多元化教学一步步走进课堂, 使人性化教学得到真正的应用和认可, 并以音乐为依托, 组建各种形式的社团。如合唱团、各种类型的乐队、舞蹈队等。开辟第二课堂, 提供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 让学生学以致用, 立足校园, 丰富校园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升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是倡导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 要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和时间, 创造适宜个性发展的环境, 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保障, 使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

笔者希望在实际教学中的摸索和实践总结的以上要点, 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以此来激发本该活跃的音乐课堂, 传授更形象、更自然的音乐, 增添音乐课堂的新鲜感等。创新教学、音乐审美和情景教学等在音乐中的结合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的效果更突出, 为音乐教学增姿添彩。尊重个性、促使个性发展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还学生一片自由、自我、平等的学习天地, 将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新世纪音乐文化事业的接班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认为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产生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要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就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素质的培养、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引起人们审美导向的转变。

关键词:创新教学,音乐审美,情景教学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2

一、中国古代史(全册)分期

实验稿分七个主题、两个专题。

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1科学技术

2、思想文化。

修订稿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0个学习要点虽然分布在七个历史时期,但贯穿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时空线索。

二、重点问题。

1、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后世影响:儒家思想兴于春秋战国,遭受打击于秦朝,成为正统于汉武帝时期(太学),隋唐科举制使其进一步强化。

道家思想:(八卦图)兴于春秋战国,东汉末张道陵创立道教、随着炼丹术进一步得发展,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过程:初步开发于三国-大规模开发于东晋-开始赶上北方于南朝末—开始南移于隋唐—继续南移于五代——超过北方于南宋—南粮北调于元——继续巩固于明清——延续到近现代。经历了东晋、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得以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到近、现代甚至当代。

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是在北方;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情况;自东晋后期以来,江南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到唐朝中期以后开始了十分明显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使得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发达的地区。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最后完成。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原因:

1、南方少经历战火,相对和平稳定(稳定环境)

2、北方南口南移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经济——技术、劳动力)。

3、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注重发展经济采取兴修水利等措施(政治或政策)

4、自然环境优越(经济——自然条件)5劳动人民勤劳(劳动力)

3.对科举制认识:

如果说中国古代在制度创新方面对世界历史做出过什么贡献,我想科举考试为社会建立的阶层流通建立了渠道

科举制,简单地说,就是用考试的形式选官的制度。这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1905年,历1300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长期有一种误解是以为实行科举制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为做官的惟一途径。实际上,隋唐至于明清,科举制一直与其他的选任方式并行。比如,按军功大小授官、皇帝征招有名望的人直接授官、门荫授官(就是给功臣后代授官以示皇家恩泽)、捐官(就是花钱买官,《让子弹飞》里边县太爷的官是捐来的)、吏进(就是官员提拔自己的幕僚或帐下的办事人员做官,左宗棠原来是师爷,是曾国藩、肃顺等提拔的)。很多时候,从数量上说,由科举的途径做官的人还不到一半。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进士及第后就会立即被授予官职。实际上从刚刚实行科举制的唐代开始,人们就认识到背诵经典吟诗作赋与处理实际政务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对考取的进士还要进行行政能力一类的考察或实习考察。比如,唐代新科进士要经过吏部的复试和挑选,明朝规定及第进士先得到政府机关去‚观政‛一段时期(相当现在预备期、考察期),然后再根据各人能力才气委任官职。

纵观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可以概括为‚三代以上出于世卿(世世代代做高官,父死子继,一般指西周的诸侯或贵族),战国至秦出于士,汉以后出于征辟察举,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归纳起

来就是世袭和推荐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病。从科举制来看,选拔范围来看得到扩大,即便是布衣百姓亦能通过考试,踏入仕途。

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yuàn shǔ 掾属 佐治的官吏),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对被征辟的人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征辟不就的人,有的是因为不愿出仕,有的是借此博取声誉。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

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 4

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4.对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

这种政策始于明初。是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主要就是禁阻民间人士,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郑和下西洋带动了民间的下南洋,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又开始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满族贵族入关伊始,承袭了明末的贸易制度,对沿海人民出海经商,并无明文规定。后来,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的反清势力,迫使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就范,于顺治十二年(1665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三次下达‚迁海令‛,企图断绝大陆人民对台湾郑成功的支援,禁止沿海居民出海经商。但对于外国商船来中国贸易,则不在禁止之列。

康熙平息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为废除海禁创造了条件。鉴于主张开海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康熙帝顺乎时势,于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废止海禁。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了英国殖民者驾

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事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标志着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代的开始‛。

但是确切地说,清政府也不是完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为:第一,中国海商已经形成强大经济势力,并在南洋一带开拓了事业;对于西方国家和友邻国家的来华贸易,清政府无法做到完全杜绝。一般情况下,清政府限制的只是出口货物种类,如粮食、铁器等,而对于丝、茶之类,则不在限制范围。长期以来,清政府对进口货物并无多大限制,以至对后来的鸦片进口失去警惕。第二,清政府规定海外贸易在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只不过没有全面开放全国的港口而已。第三,当时所谓的只开放广州,主要是针对欧美殖民国家而言,尤其是英国和荷兰等国。至于东洋、南洋地区的国家,仍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断绝与海外的贸易联系,中外贸易仍在进行,清政府实行的只是集中贸易和限制贸易而已。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把握 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路线图,设计周密、科学,则整个教学工作就具有鲜明的导向,推进过程也会更加踏实高效。由此,教学设计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注重精心设计、科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要对不同版本教材从整体上增加印象,要从编者意图角度进行分析,将语文素质教育理念和教材编辑意图结合起来,从而筛选出初步的框架结构,为整个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重视融合各种先进的经验,光靠教师冥思苦想无法设计出优质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拓宽眼界、博采众长,在深入的研究中汲取智慧,在广泛的浏览中提高阅历,增加经验技巧积累,这也是设计好语文教学必要的信息支撑。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充分兼顾各种因素,既要兼顾到教材设计,还要兼顾到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分析研究,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与诸多因素的融合和作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提供更加周密高效的设计方案。

二、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手段更新环节

手段更新是近期语文教学改革中较为热门的话题,长期以来的陈旧教学手段,已经被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所替代,整个语文教学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拥有了更生动的演示手法,也增添了更加活泼的因素。特别是多媒体手段成为了当前最为主流的教学设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并顺利过渡到信息手段这一层面。一方面,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要提高科学化程度和精准性效果,不仅要重视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时间、契机,还要重视内容的选择。在运用时间上要掐得准、控制得紧,不能过多过滥;在使用时机上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坚决不得滥用;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紧贴教材内容,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拓宽延伸,丰富语文教学信息量,这样的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灵活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自主设计创新与运用上下功夫。教学手段的设计运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自主设计上,教师要学会运用电脑软件,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且更具针对性的图像、文字、视频,综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效把握,教师能够让信息化手段顺利更新,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三、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环节

师生互动是当前语文教学素质化推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抓手,师生互动一方面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更加高效地学习。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互动首先应当表现为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应当让学生体现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要点启发引导,最终实现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领,帮助学生学会按照思维线索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线索设置和载体设置上下功夫。线索设置要紧贴语文教学重点,载体设置要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可以集中大家的力量来开展师生互动。另外,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把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机智,尤其是要掌握现场灵活处置的技巧,既要引领好整个师生互动环节,又要掌控好教学氛围和节奏,做到动态掌控教学,提高语文课堂互动的实际效果。教师在语言上要注重启发性,同时要发挥肢体语言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肯定动作,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兴趣倍增、效率倍增。在巡视学生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点对点的启发来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等等。通过上述方式路径,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师生互动的要点和关键环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教学延伸环节

教学延伸也是立体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并发挥其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进行延伸,无论是对课文的仿写续写,还是学习难点的课外巩固训练,这些课外拓展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一脉相承,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有效的延伸,弥补了课堂教学诸多限制,让学生语文基础更加扎实,语文素养更加夯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类实践活动并使其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这一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感知,增加作文写作素材;教师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指导,重点指导写作方法、技巧,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提升帮助较大。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各类兴趣组织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

论基础会计入门教学中的重点 篇4

入门学习首先要从端正心态做起, 不要惧怕或者抵触,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能够着重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使其尽快理解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难点问题, 是至关重要的。要能够发挥想象, 拓宽思路, 将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讲得生动活泼, 风趣易懂, 可以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例子, 配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来说明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基础会计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基础会计的主动性, 使学生对会计课程满怀兴趣, 对会计工作满怀期待。

教学中的几个重点难点要加强理解, 不能图快赶进度, 对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思路要加大讲解力度, 不是一味赶上教学进度;复式记账, 是指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 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 复式记账能弄清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由此可见, 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而复式记账又是会计恒等式形成的原因,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深刻理解会计基础核心知识, 以及熟悉会计概念, 科目、账户、基本要素等基础知识, 对于之后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学习, 是事半功倍的, 甚至之后的一些难点问题, 理解起来也比较轻松。否则, 容易出现学生借贷不分, 死记硬记会计分录的情况, 学生学得吃力, 然而并不理解, 失去学习兴趣, 后续学习苦难。

会计实践的重要性;会计是应用学科, 而理论课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这就要求高校会计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 判断和分析能力, 以及适应教学过程的另一个主要目标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 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判断和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看法。使学生不仅具备会计理论的丰富知识, 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计费管理功能。这样学生能够全方位接触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增进了解,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5

一、侧听说,强化语音听说训练

1 .借助录音教材,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

语音这东西,一旦离开了发声体,稍纵即逝,无踪可觅,无迹可寻,只有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教师由于自己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熏陶中,学生较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利用电视及录像,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的说话。演讲、辩论是听说训练中深层次的内容,它要求“话”、“表”结合,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还应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言。这若单从理论上阐明操作要领,而没有可参照的示范,要让学生在此项训练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录像。电视的介入,则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和可仿性,便能使学生演讲时侃侃而谈。

初一年级有《怎样讲故事》一课。

能讲好故事,是听说能力中的高层次。培养这种能力既困难,也很重要。

我校开了一堂公开课,由于运用了电教手段,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首先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知道讲故事的要领,接着播放《刘纯燕姐姐讲故事》的录音带,体会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L 的要求,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动画城中董浩叔叔讲故事的录像,着重注意其中的表情、动作。姿态,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所看所听范例的优点及其可借鉴之处。最后组织学生模仿着讲故事,要求“话表”结合。大家现‘渺”现卖,现学现用,成熟而又形象地表演赢得了在座百来位老师的掌声和笑声。

另外像《要说普通话》、《说“话”》以及第四册中的演讲与辩论,我们都运用了电教手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 .播放音乐,进行诗歌教学

“诗言志”,诗歌感情深沉而内蕴,讲意境。这使得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的身心都进入诗的特定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诗的深层含义。选用与诗感情相协调的音乐能映衬出诗的意境与内涵,使内涵之情外露成可以感受的音乐,诗的教学在诗配乐的潜移默化之中逢难化易了。

二、侧读,置阅读于有趣的情境中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6

【关键词】二次函数 重点 整体难点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都是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般函数和非代数函数的基础。我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整体把握,重点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重点组织教学

(一)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这里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应从教材中的“水滴激起波纹”、“圈养小兔”等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所列的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各部分名称。如此,学生能够体会到二次函数来自生活,感受到二次函数也是描述一类现实问题中变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 采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这是二次函数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学生要学会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另一方面,要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要扎实地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不能一带而过,就让学生去解决与图像有关的复杂题),即运用探索函数图像的方法——“描点法”,一步一步地列表、描点、连线,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形状的认识。

(三) 利用公式确定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里包括两点:一是从二次函数关系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这是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进一步认识;二是列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落脚点所在。这种“捆绑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借助公式确定对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运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应将知识块分类后进行教学,这样效果较好。

(四) 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这是二次函数的内部应用。即从函数的角度审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并根据直观图形,借助计算器探索函数值为0的自变量的值,进而得出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直观图像,研究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变化,渗透无限逼近和区间套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函数学习做好铺垫。

二、立足整体设计教法

二次函数的整体性,体现在其图像、性质以及应用上。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立足运动、变换的观点,由特殊到一般,分别探讨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最后以3个探究性问题为例,探讨二次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解析式、图像、性质的对应上,应用的主要障碍则是建立二次函数解析式,并利用解析式解决问题。

(一) 层层递进,系统把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变换形式共有六种:(1) y=ax2 (a≠0);(2) y=ax2+k(a≠0);(3) y=a(x+h)2(a≠0);(4) y=a(x+h)2 +k(a≠0);(5) y=ax2+bx+c(a≠0);(6) y=ax2+bx(a≠0)。要求学生由不同的解析式画出圖形示意图并说出对应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层层递进,通过画示意图像来说性质。同时,在学习这六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图像和性质时,每节课都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图像和性质,并板书。这样,当学到最后一种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时,学生已在头脑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关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性质的知识网络。

(二) 策略分类,明晰掌握二次函数应用的方法

二次函数是研究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教材从数量关系入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而求出最优解,研究了面积最大、利润最大等问题。然后,从“形”上研究了抛物线形的拱桥、抛物线形的隧道、喷泉、投掷、跳远、跨栏等与抛物线有关的问题。这样的分类(一会儿求关系式,一会儿不求;一会儿给应用问题,一会儿给图像),对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中生来说挑战不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发生混乱。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按解题策略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第一类: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解决问题。比如,教材第33页第4题的“火箭升空”、第34页第9题的“对概念接受能力”、第35页第12题的“喷泉”等问题,只要将二次函数的关系式配方求定点坐标,或令x、y等于0,即可顺利解决。

第二类:给应用问题列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再用关系式解决问题。比如,教材第25页的“最大收益”、“最大面积”等问题,只要分析数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再由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即可解决问题。

第三类:给二次函数的图像列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解决问题。比如,教材第27页的问题2“喷泉”问题,只要从图像上找到一个或两个点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形式,从而求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再由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即可解决问题。

第四类: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解决问题。比如,教材第28页的“抛物线形拱桥”、第30页的“栏杆”和“抛物线形拱桥”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再由图像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然后由二次函数关系式即可解决问题。

三、着手关键化解难点

(一) 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化为顶点式

学生对前四个形式的二次函数y=ax2 (a≠0),y=ax2+k(a≠0),y=a(x+h)2(a≠0),y =a(x+h)2 +k(a≠0)画图像、说性质相对比较容易,对后两个形式的二次函数y=ax2+bx+c(a≠0),y=ax2+bx(a≠0)画图像、说性质,难度就大得多。因为要将它们转化为y=a(x+h)2 +k(a≠0)的形式,其中涉及配方的问题。而配方又涉及完全平方公式——这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时已有所涉猎。因此,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就必须注重配方法的教学,到了这个阶段再增添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问题,学生因为掌握了配方的方法,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二) 列二次函数关系式和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

比如,最大效益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利润类应用问题的迁移,关键是把握关系式“每亩(件、千克)效益(利润)×亩数(件数、千克数)=总效益(总利润)”;面积类问题,关键是面积公式;给二次函数图像列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关键是理解关系式中的字母的意义,看清问题中要求的是关系式中的哪一个问题,从而确定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7

一、教育技术环节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顾客观硬件建设实际,不管学科教学需要,不考虑教师的教学特长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更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信息技术层次,一味强调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甚至盲目追求网络环境教学,致使整合课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互动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但同时也强调这些都是手段,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些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手段诚然重要,但目的更为重要。

二、教学推进环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设计的完善,从教学内容的呈现到教学环节的展开,从师生的课堂角色转变到教学信息的多点交互,从教师主宰课堂到民主探究学习,建立起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新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凭空能够建立起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在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养分,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分组讨论教学、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板书、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等等。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忽略传统教育技术中的精华,有的课堂教学板书敷衍了事,有的课堂导入随心所欲,有的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小结,使整合课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最佳整合,这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进行整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评价环节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评价中绩效评价颇受青睐,许多整合课都采取对学生所学知识当堂检测的做法,通过学生的创作活动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应当说,绩效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但它绝不是唯一有效的评价形式。从系统论上说,如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就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成系统,就应当有组成系统的要素。就教学评价系统而言,除了绩效评价形式外,还应当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以及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所谓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融多种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兼顾了过程与结果,更有利于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特点,将上述评价手段综合起来参与教学评价,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课堂教学评价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四、教学特色环节的整合

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与众不同的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联系实际旁征博引,惟妙惟肖地用语言创造出独有的教学境界;有的教师擅长组织教学,教学手法花样迭出,教学场景生动活泼,美不胜收。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个人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术能力等成为教学特色形成的主观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校办学追求等成为教师形成不同教学特色的客观因素。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孕育出教师不同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传统教学整体上讲究严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协作学习与民主探究中,充任“导演”角色,以学生美妙的表演体现导演的高明,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主客观因素变化,与时俱进,将现代教学策略与固有教学特色整合起来,努力打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8

张梧, 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我国著名的单簧管教育家、中国单簧管学会创始人之一, 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 1927年出生, 2005年去世, 天津人。其代表作品《苏北调变奏曲》《迎新春舞曲》《登山》《萨利哈最听毛主席的话》等诸多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均被收录到各种单簧管教程中, 为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之典范。

我国单簧管早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 最早的单簧管演奏员是在北京的一个由英国人所组建的乐队里。后来陆续的出现了穆志清、赵昆厚、王端玮等单簧管教育家、演奏家。从40、50年代开始就开始逐渐的涌现出了大批的单簧管演奏家以及单簧管的学习者, 但始终没有出现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 直到1952年, 25岁的张梧教授在苏北农村体验生活后创作出《苏北调变奏曲》, 该作品被视为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的开山之作。该作品运用我国民族音乐语汇, 旋律朴实流畅, 同时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苏北的美丽风光。

二、作品结构分析

《苏北调变奏曲》是我国第一首民族单簧管作品, 运用我国本民族的五声音阶, 使作品平易近人, 曲调中式, 具有很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但张梧教授为了让这部作品在演奏上更为突出的表现出单簧管的演奏技巧, 使单簧管技巧在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中更能发挥其特点, 所以在作品的曲式结构上采用了西方音乐中的变奏曲式, 通过变奏曲式结构结构特点, 即保存了中式的旋律, 又把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体现出来, 所以堪称是中国民族单簧管作品“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作品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作品分段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前奏

前奏是由六小节钢琴组成, 确定了主题的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表现因素, 所以在演奏前奏的时候要求要求速度为Moderato的速度, 在力度上由弱渐强再渐弱, 这样在音乐上既富有表现力又能够引出单簧管所演奏的主题。 (谱例1)

谱例1:

2. 主题

根据前奏在最后结尾处的力度来决定单簧管进入的力度, 如过强或者或过弱的话与前奏的力度不符, 单簧管主题进入的时候显得过于唐突, 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阐述清楚, 在作品力度记号标为mf的时候, 学生往往在进入的时候把握不住力度的准确性 (谱例2) 。同时主题进入的时候要做到缓而不慢, 在音色上要做到亮中带柔、柔而不虚, 情绪上轻松愉悦。

谱例2:

整个主题在演奏过程中在技术上的难点就是吐音部分, 主题结束是以吐音的乐句作为结束句, 通常在这一乐句上要求学生多加练习, 这种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吐音要求做到速度节奏保持统一, 吐音的颗粒感强, 同时在力度上要求由弱渐强再渐弱, 充分的表现出作品的音乐情绪。 (谱例3)

谱例3:

3. 第一变奏

第一变奏进入的时候, 在情绪上要比主题略显活泼, 尤其是第一乐句的十六分音符,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平稳且干净的同时注意速度、力度等因素与主题之间的对比, 这样更为突出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也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 (谱例4)

谱例4:

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的教学重点在于同样的旋律之间的力度把握, 要提醒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力度的变化, 进入第二乐句的时候要力度为mp, 音色干净明朗;第三乐句要与第二乐句形成力度的对比, 力度要小于第二乐句, 形成一种第二乐句为原声, 第三乐句为回声的感觉 (谱例5) 。第五乐句在教学中要注意节奏型的变化, 演奏情绪活泼具有跳跃感 (谱例6) 。结束句与主题的旋律相同, 但在力度与音乐情绪上要形成对比。

谱例5:谱例6:

4. 过渡段

过渡段为华彩部分 (Cadenza) , 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 难度也较高, 因而也较引人注目。要做到张弛有度, 由缓至急的演奏方法, 并且需要注意演奏过程中音符的准确度与手指的灵活度。

5. 第二变奏

钢琴伴奏在进入第二变奏在速度上由M o d e r a t o变为Andante, 以抒情为主, 通过速度的变化把之前的喜悦心情转换为对苏北无限风光的赞美。在教学中首先要把Andante这种速度感觉给学生做讲解, 学生先对与美好景色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影像之后再进行演奏, 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作品的音乐情绪。在演奏这一变奏进入的时候要尽量做得舒展一些, 体现出苏北农村的一种无限风光, 并且在反复的时候力度变化从p变成f, 表现出对于风光的一种肯定。 (谱例7)

谱例7:

6. 第三变奏

第三变奏在速度上由Andante变为Allegro, 这样的速度变化把整个作品的音乐情绪推到了高潮, 在进入的时候可以做些微小的演奏处理, 尤其在第三变奏的第一、第二小节, 可以做由慢渐快的演奏处理, 到第三小节回到原速, 这样处理可以把这种欢快的情绪逐渐带入到作品中的同时又不显得唐突。 (谱例8)

在演奏技术上要求学生的手指跑动的速度快且干净, 在达到乐曲速度的同时又要把每个音都演奏的很清晰, 尤其是到该变奏的结束句时, 吐音也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颗粒感, 表现出欢快的心情。

谱例8:

7. Coda (尾声)

尾声主要是以连续十六分音符并固定低音的音程所构成, 这种演奏方法在单簧管作品中较为常见, 尾声的演奏首先要求的是学生的气息能够在一口气中完成这一段的演奏;在技巧上要求学生手指的跑动灵活性要好, 手指之间的配合默契, 演奏时在要求速度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能够把每一个音都演奏的非常干净, 能够听出双声部演奏的感觉。最后以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将整个作品结束。

四、结语

透过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的阐述, 以及对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 这样能更为透彻的理解作品当中的内涵, 在演奏中把音乐表现的更为立体化及形象化, 并通过作品中技术性比较强的乐段以及乐句的着重阐述更为突出的体现出该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摘要:《苏北调变奏曲》是我国民族单簧管作品的开山之作, 很多教材均采用该作品, 如《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考级教程 (业余) 》、陶纯孝老师编写的《单簧管教学曲选集》等, 本文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于演奏上的处理来阐述教学过程中的在技术以及在作品处理上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苏北调,变奏,节奏,速度

参考文献

[1].张梧《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单簧管 (业余) 考级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陶纯孝.《单簧管教学曲选集 (一)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9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程序设计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常常需要有规律地重复执行一组操作。比如, 完成0到100的数的累加, 就要重复100次的加法运算。这种程序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循环语句是专门用于循环结构设计的语句。计算机语言虽然种类繁多, 但循环语句都作为各种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因此, 本文主要就《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中的循环语句进行探讨。

一、研读教材大纲, 把握好知识层次, 理出重点、难点

打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材, 翻到循环语句的章节, 我们知道VB中的循环语句有下面几种形式:

(1) For...Next (For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2) For Each...Next (For循环语句的特殊形式)

(3) Do...Loop循环语句。Do...Loop又可分为:

(1) Dowhile.<条件>…..Loop和Do.…..Loop while<条件>

(2) DoUntil.<条件>……Loop和Do.…..LoopUntil.<条件>

而且, 每一种形式都有一些例子, 循环语句里还可以嵌套另一种形式的循环语句。教材中所用的篇幅还不少。很显然, 我们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去讲, 一是时间不允许, 二是语句的形式虽然不同, 但有共同点, 反复讲学生会觉得罗嗦和厌烦。只有抓住关键点、重点、难点, 对他们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才能统领全局;突破重点、难点后, 我们可以说基本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并可以留下一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分析教材和教学大纲, 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循环语句的教学重点是For...Next (For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循环的单层循环, 包括语法格式说明、执行过程以及使用循环语句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是循环变量的变化问题。这些都应该花时间去慢讲、详细讲。至于其他形式的循环语句的讲解则重点放在他们的特征、以及与For...Next形式的异同点的说明上, 作为循环语句的嵌套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去完成。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找准知识的接入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尊重的课堂气氛才能唤醒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丢掉传统的师道尊严, 放下架子, 与学生交朋友, 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一上讲台, 要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仪容端庄、言语铿锵, 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好印象的背景下, 老师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及时引入新知识, 然后创设疑问、矛盾、问题等相关的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循环语句的教学,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顺序结构与顺序语句、选择结构与选择语句》的简单复习, 通过创设一道1到100的加法运算题, 要求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去完成, 结果学生们都觉得程序编写重复繁杂, 非常浪费时间与精力, 迫切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就很自然地引入循环语句内容的教学。教学情景创设恰到好处、过渡时间简短合理。当然, 接入点的选择也可以用导语或讲解的方式, 这就要看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而定。

三、把握、控制好“慢点”, 讲深讲透重点、难点

一次课或一堂课, 总可以找到一个这样的知识制高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又是关键点, 教师需时间详细讲解、说明, 学生理解、感悟, 也需要充裕的时间。突破时速度自然要慢, 所以我们称为教学中的慢点。慢点具有制高性, 慢点突破, 统盘皆活, 纵然其他稍有逊色, 也不失为一次 (一堂) 好课;反之慢点未破, 即使其他讲得再好, 最终也是鲜花涩果。对于循环语句的教学,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用陈述性的语句介绍For...Next语句的格式以及说明, 然后通过一个求1到100的和值例子 (前面所提到的) 解释说明For...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 为了讲清楚循环变量的变化问题,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循环变量i随程序运行时的变化情况表, 突出说明循环变量的变化情况;为了说明循环变量与初始值、终止值、和值的关系, 我们还更改了循环语句的步长;最后为了同学们更透彻地理解所讲的内容。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循环说明程序, 只要按照要求设定初始值、终止值和步长, 就能自动求出和值。整个过程如下:

<一>For...Next语句的格式以及说明:

For<循环变量>=<循环变量初值>To<循环变量终值>[Step步长]

[语句块]

[Exit For]循环体

[语句块]

Next[循环变量]

参数“循环变量”、“循环变量初值”、“循环变量终值”和“步长”都是数值型的。“步长”参数可正可负。如果“步长”为正, 则“循环变量初值”必须小于等于“循环变量终值”, 否则不能执行循环内的语句。如果“步长”为负, 则“循环变量初值”必须大于等于“循环变量终值”, 这样才能执行循环体。如果没有设置“Step” (步长) , 则“步长”缺省值为1。每执行一个循环, “循环变量=循环变量+步长”。

程序框图:

<二>在执行For循环时, 其执行过程如下:

1. 写出求1到100和值的例程并说明:

2. 上机运行, 得结果:5050

3. 执行过程说明:

(1) 设置“循环变量”等于“循环变量初值”。

(2) 测试“循环变量”是否在“循环变量初值”和“循环变量终值”之间。若不是的话, 则Visual Basic6.0退出循环。若是的话执行“循环体”语句。

(3) 执行完“循环体”语句, 执行Next[循环变量], 循环变量=循环变量+step。

(4) 重复步骤 (2) 到步骤 (4) 。

为了说明循环变量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循环变量i、和值m随程序运行时的变化情况表:

<三>修改程序、探究程序运行结果:

1.更改“步长”, 整句改为For i=1 To 100 step 2这次要求学生一同上机运行, 得结果:2500。

分析修改“步长”后的例子, 继续说明循环变量i、和值m与步长step的关系。

2.在更改“步长”的基础上, 在循环体中加入语句:if>=50 then Exit For, 循环语句变为:

Next i再次要求学生一同上机运行, 得结果:676。这次要求大家共同讨论所产生的结果的原因。

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 篇10

《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逐步推进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许多碎片化的时间获取资讯、娱乐及自主学习。特别是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相关系统的推出, 使各种智能终端及软件应用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而日趋广泛, 在智能终端技术的驱动下, 未来10年, 教育信息化将面临新的变革。

国内本土的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的应用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上海、北京、深圳、浙江、江苏以及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正在聚焦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相关智能学习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内陆城市也在密切关注先行者的实践做法。这些区域的应用实践亟待总结、提升, 并探索其发展趋势, 这给本课题带来深入研究的空间。

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促进和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和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师生在智能终端环境下的创新学习, 旨在探索适合国情、学情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探索科学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学业评价体系等。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规避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实现“产学研”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如何从实践层面构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您准备好了吗?所有通过评审的课题实验校均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统一立项。

专家组组长:

刘雍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办常务副主任)

总课题组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83555283

传真:010-83555283

把握教学侧重点,优化课堂教学 篇11

一、 善用英语教材,奠定知识基础

俗语云:“万变不离其宗。”在英语教学中,教材就是“宗”之所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与利用教材,让学生把握其精华,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能力。

1. 加强课文朗读

在新课标下,英语教材所选文章都是优秀之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重点句型,优美语句等,均是学生需要把握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留出一定朗读时间,让学生随时念读课文,但不需全篇背诵,经过通读后,背诵重点句子即可。如教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并注意学生的语音语调。这样,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发现自己语音上的不足之处。

2. 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英语语篇的基础,在每单元中都有相应的单词表,这就是词汇基本作用的体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词汇教学,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与记忆词汇的方法。如词缀、词根记忆法。比如ab?, 加在词根前,则表“相反,离去、变坏”: abuse(滥用); abnormal(反常的)等。如逻辑记忆法,以词为单位,采用正逆向或者中间词方式加以记忆。譬如offspring(后代),由offspring中找出spring, 记忆spring, 则可记牢offspring, 拼读spring, 则可读出offspring, 即正向增加词汇。此外,还有联想记忆法、组合记忆法等。

3. 课后习题巩固

对于书本上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找出答案这一基础上适当延伸、拓展,并注意典型习题。实际上,课本知识是考试试题的原型,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后,则可学会变通,当遇到类似题目时,学会知识迁移。因此,在教完每课后,教师可选出适当的习题作为练习,或将课后习题加以改变后进行训练,以巩固学过的知识。

二、 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想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则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 强化课堂讨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同时也需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讨论环节较少,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学单调、乏味,因而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在新课标下,所学内容与学生口味较为符合,与现实生活也较为贴近,因而可引发学生的感想,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点燃思维火花,从而活跃英语课堂,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如教学Module 4 Unit 3 Tomorrow??s world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 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which of these topics do you think it will mention? 于是学生纷纷发言。然后教师继续提问: ① Compared to 30 years ago how do you think technology will change our lives? ② Imagine what happens in the next twenty years? ③ What 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gives us disadvantage and advantage for people??s life?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点燃智慧火花。

2. 重视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巩固和运用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践活动。如课前展示,在每节课教学前5分钟,教师可按座位号或学号,依次让几位学生用英语表演与展示。其方式可自由选择,如唱歌、演讲、讲故事等。在语言课程中,人际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交际环境,让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如英语书本上,有不同话题,有不同人物,老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人物,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可读可背,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学习School life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设计出发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对话,并分角色扮演,排练舞台剧或话剧。根据学校实际,教师可指导学生演出不同的话剧、舞台剧,其内容可不限定,但必须是英语剧本,如话剧《Hamlet》, 《Snow White》等,并邀请更多的同学参加,让学生体验英语乐趣。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

朗读教学的侧重点 篇12

一、分析文本,感受文本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是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从词语的含义到段落的意义,乃至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一篇文章无论深浅或长短,里面总是蕴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仿佛一首歌曲,自始至终都饱含情感。因此,教师在分析文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要适度区分所谓“思想”和“情感”的差异性,有意识地去感受和体悟课文的情感因素,了解情感的强弱,情感的起伏和整篇文章里情感的线索、节奏和变化特点,除了捕捉那些标志着情感特质的词语和修辞外,还应该特别重视那种不动声色地抒发情感的段落和篇章,做到对课文情感的结构和功能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朗读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内涵与情感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是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

三、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教师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章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彰显文章的情感特质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重点段落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加强理解,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当然,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还应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上一篇:疾病态度下一篇:民主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