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2024-06-12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共12篇)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1

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日前报道说, 一项调查表明,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

这项调查是文部科学省和各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针对吃早饭和睡眠时间等生活习惯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进行的。根据这项名为“全国学习能力及学习状况”的调查, 在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算术知识问答中, 每天吃早饭的学生回答正确率达到83.7%, 完全不吃早饭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6.9%;在语文活用能力上, 每天吃早饭的孩子正确率达64%, 完全不吃早饭的孩子只有44%。

广岛县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 小学五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8小时至9小时之间的, 其语文成绩平均值为78.1分, 算术为82.6分。那些睡眠不足5小时的孩子, 语文平均分只有54.8分, 算术也只有60.6分。

此外, 在东京都教育委员会进行的“旨在提高儿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中, 那些回答“吃早饭”而且“整理随身携带物品”“帮助家里做家务”的孩子, 对于所学知识的回答正确率都很高。由此可见, 孩子越是能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学习能力也越强。

(来源:新浪考试)

本科专业初次就业率前60强

●原春琳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2007年的就业状况, 其中涉及本科专业226个, 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

根据对2007年各本科专业初次就业率的统计, 就业率位于前60位的专业分别是:金融工程、园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电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汽车维修工程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市场营销教育、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微电子学、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筑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工程力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茶学、基础医学、国际商务。

(来源:《北京青年报》)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2

周一到周五的每个早上,不知道家长们是不是特别的匆忙。叫孩子起床,孩子赖床。给孩子准备早餐,孩子吃的慢吞吞。孩子感受不到大人的心焦,上班要来不及了,早饭不吃了。让孩子随便扒两口或者路边买个早点车上吃两口,把孩子送进学堂,再自己一路疾驰赶往公司或上班的地方。遇上堵车更是心神崩溃,全勤奖,考核奖,都要没有了。周末的时候,其实可能情况也是一样的,可能孩子的目的地会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大人同样的心急,上培训班要迟到了!

说实话,生活本身不易,如果能够从容对待生活的人,必定是高效率的人。就像要画竹子,心里没有竹子的模样,无从下手,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冬裙妈妈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叫叮当起床,他还想赖床!叫叮当洗澡,他磨磨蹭蹭的东弄弄西弄弄,总是会磨掉你原本的脾气和好不容易忍耐的性子。只想大声尖叫“10点啦,你能不能快一点!!!!!!”

这样下去,孩子会被妈妈的情绪折腾到一惊一乍,大人呢,也会变得越来越撕心裂肺、揭斯底里,坏情绪一堆,恶性循坏,每个人都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主动能动性呢?如何高效率的运转时间,从容应对孩子上学,自己上班?

冬裙妈妈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主动能动性,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全家人一起协调、配合,一起努力打造更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氛围。

一、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给予一个人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举止。早上6点05分,我准时起床准备早餐,6点25分,开始播放英文CD,音乐响起来,英文听起来,声音穿透整个屋子,把小学生的耳朵叫醒。6点30分,准时叫小学生起床,给小学生制定了《积分换星星,星星换奖品》机制,可见表1。

表1 生活习惯

1

早起。6点30,起床不拖拉

积分1分

2

主动叠被子(可以拉平整即可)

积分1分

3

刷牙。5分钟有效刷牙

积分1分

4

洗完脸。贴面霜

积分1分

5

自主穿衣搭配。(周一校服)

积分1分

6

自主装水带水上学

积分1分

7

自主携带相关学习用具(跆拳道包、手风琴)

积分1分

8

晚上8点主动洗澡,自备浴巾

积分2分

9

晚上9点,主动上床睡觉

积分2分

10

主动准备第二天学习用具(削铅笔,资料等)

积分1分

11

看完书,放回书架

积分1分

12

练完琴,琴归位。椅子归位。

积分1分

13

家里有客人来做客,待人大方有礼貌

积分5分

14

周末自主洗桌布,红领巾

积分2分

15

※每周独立放学回家一次。

积分1分

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带来有效地学习和更广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受益良多。如果是家庭作业,那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做完并且检查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看书,玩玩具,看电视,合理的安排时间,就像是比别人拥有着更多的时间。可见表2

表2 学习习惯

1

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不催促

积分1分

2

作业独立思考完成

积分5分

3

主动练习手风琴40分钟(40分钟后每超过半小时得20积分)

积分5分

4

每天阅读英语20分钟

积分10分

5

能用英语讲话就用英语讲话

积分2分

6

每学一篇语文课,都能背出来

积分10分

7

英语、数学、语文、科学得99分以上20积分,98分以上10积分,95分以上5积分

积分随分

8

出去玩,每写一篇作文或日记(可录音)

积分10分

9

主动写毛笔字练字

积分5分

10

写作业姿势端正,书写认真

积分5分

11

高德考试150分的考试,考120以上5积分,130以上15积分,140以上30积分。高德考试120分的考试,考100以上5积分,110以上15积分,115以上30积分。

积分随分

12

作文发表一篇

积分20分

13

手风琴比赛获奖一等奖50积分,二等奖30积分,三等奖20积分。

积分随奖

14

书法获奖一等奖50积分,二等奖30积分,三等奖20积分。

积分随奖

三、额外内容

额外内容是关于家务劳动,家人互动之类的。作为家庭成员一份子,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人排忧解难,一起创造更好的亲子互动、增加家人亲密感。

表3 额外内容

1

完成作业后,主动帮忙做家务(取报纸、拿快递、丢垃圾)

积分1分

2

吃饭主动摆碗筷,帮爸爸妈妈盛饭

积分1分

3

周末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

积分5分

4

周末帮忙浇花,打扫,拖地

积分5分

5

周末整理书架

积分5分

6

帮妈妈捶背

积分2分

7

跟爸爸一起爬山

积分2分

表格里的事其实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要求的,但是有了这个积分的动力后,效果更好了,积分越多,就能换取越多的星星。换取的星星累积起来,我让叮当写下了他最想做的事和他觉得可以用星星来换取的礼品。详见表4

表4 积分、星星礼品

1

看漫威动漫书10分钟

星星10颗

2

看漫威电影(1个小时以上的电影)

星星50颗

3

玩IPAD

每8颗星5分钟

4

喝果汁(25颗)、吃鸡排、鸡块(25颗)

星星10颗

5

买漫画书(50元以下,75颗;50-100元,150颗;100-150元,200颗;150-200元,250颗)

星星随RMB

叮当自己罗列了他最想做的事,我觉得这样才有动力让他去完成他能做的事。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生活习惯,增加了家人情亲,这些小要求完全可以满足。你觉得呢?我们还有其他的关于看电视,玩IPAD电子产品的规定。如每周作业都做完后,可以玩15分钟IPAD,每天,他可以在IPAD里签到他的游戏等等,这个《积分换星星,星星换奖品》机制并不完善,也没有惩罚的内容,其实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可能还是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秉性加以调整或者改动。但是,我发现它还是很适合叮当的,有了这个机制,做事不拖拉了,效率有所提高,我们大人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习惯;个性;榜样

习惯是一个人经过经历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轻易改变。古人说:“少成若性,习惯只为常。”外国人也说:“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一个人的习惯,造就了自己一生的际遇。实践证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最牢固不易改变的。孩童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决定了以后的成长历程,孩子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开始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代伟人邓小平也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常言说:环境造就人生。好的学习环境必定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良好的影响。在学前阶段,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能养成学习的习惯。到了学校,不管是学前班还是小学,学习环境都是尤为重要的,教室能够有学习的环境,教师也能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能自发地进行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日月积累,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习环境就变得重要。

2.适当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是必要的,因为学生不一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也应该适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平等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和资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意味着抹杀掉学生的个性,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习惯的奴隶,学习的机器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同化不是习惯的培养,而是个性的抹杀。我们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强制性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求不能一致,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3.家长和学校紧密联系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地点,家长和教师是监督学生的负责人,因此家长和学校教师加强联系是很有必要性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监督和引导,充分了解才是进行下一步工作教育的前提。在家里,父母不能走向溺爱和过于严格两个极端,对孩子的爱是负责任的爱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孩子需要监督,在习惯培养的前期,父母以及教师应该确保孩子正确行为的落实并且及时作出合理评价,让孩子有信心面对自己的行为以及选择。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树立榜样,建立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效应,建立良好的影响。比如:孩子在学习时,父母就算不进行学习也应该陪孩子一起做工作或者看书,而不应该在一旁搓麻将、看电视;要培养孩子睡觉、吃饭的好习惯,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早睡早起,健康进食,而不是自己做出坏的影响然后教训孩子的不对;还有卫生、锻炼身体等习惯,都需要家长进行良好的引导。

2.耐心讲解,说明性质

在孩子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感到烦躁,应该以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明白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耐心地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在学生对新的习惯提出质疑时,也要耐心地进行讲解,仔细说明这一习惯的好处,让孩子对这一习惯感兴趣。这些潜移默化的习惯都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的耐心是孩子习惯培养的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3.奖惩分明

在孩子的行为评判方面,父母及教师都应该做到奖惩分明。奖惩分明其实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好的奖惩制度会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度,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父母公平公正地在孩子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做出评价,是对孩子成长的有效促进方法。通过一定的奖励,孩子会得到父母的认同,得到教师的赞扬,这是对孩子行动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还有适当的惩罚,孩子通过其得到应有的教训和经验,也是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母充分发挥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利的。

我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孩子幼年时期习惯的养成是一生最为重要的,无论是对他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习性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环境的塑造作用也尤为重要,父母和老师也应该切实地为孩子以后的成长考虑,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本文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详细地阐述了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供广大读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浅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J].时代教育,2016(2).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生活习惯,高校教师,调查,比较

高校教师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们, 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今, 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及其生活习惯现状, 对提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概述

1.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 已经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教师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们急剧增加的脑力劳动和越发不足的躯体运动, 使得高校教师体质不断下降, 并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成果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 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了制约教师自身和高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生活习惯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高校教师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优秀教师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的研究, 有助于探寻一种智慧型的教学生活习惯, 更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生活质量, 促进教师健康全面的发展。换言之, 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的研究对高校教师培养终身健康意识, 改善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我国教师基本情况

2.1 健康状况

国家发改委关于我国教师工作生活现状的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 低于全国平均寿命超过10岁。而同类的另一项调查让中国浙江的1866名知识份子接受体检, 结果显示,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脂肪肝、肥胖症、心脏病、白内障、癌症的比率高达84.6%。而我国亚健康人群中, 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 近70%。

2.2 生活习惯

2.2.1 劳作生活方面

高校教师工作的职责特征决定了其工作特性, 他们需要运用大脑从事大量的思维创作活动。其劳动过程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活动方式总是处于创造更新之中, 还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高校教师废人另一个职业特点是, 其没有明确的时空界限, 创造性思维活动无处不在, 既存在于工作空间中, 又存在于私人空间, 有时候需要为了一个课题殚精竭虑, 通宵达旦。高校教师的第三个职业特点则是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要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品格。

2.2.2 精神压力状况方面

教师需要有更为积极进取的心态, (1) 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储备, 勤勉地致力于科研事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课后则要做好备课工作, 并利用私人时间批改部分学生作业; (2) 教师要调动资源、想法设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 确保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为人师表, 师长如父母, 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鼓励组织学生们积极参加有益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 (4) 教师要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完成自己学术领域的课题研究; (5) 教师为了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外语的其他学科的专业技能, 努力完成考研、考博、进行职称评定等的现实竞争。总而言之, 高校教师生活学习的节奏频率较一般人快很多, 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也较一般人强。

3 健康和生活状况的主导因素

3.1 高校教师的价值趋向

科研和教学的开展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从不参加运动或经常不参加的教师都有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与其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强身健体上, 不如把时间精力用在更有意义的科研教学工作上。高校教师也常常存在这样的认知错误认为自己的身体在感知上没有异样, 便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进行所谓的保持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事实其实相反, 感觉生理状态一般, 并不代表人体机能就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当教学和科研需要占用到教师的私人时间时, 教师总是将时间奉献给工作。

3.2 高校教师思维纬度的限制

高校教师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使得其生活质量未得到良好保证。尤其是在基础生活待遇、居住环境等方面得不到与之工作付出相匹配的对等待遇, 教师们和其他群体一样, 面临各种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等, 他们无暇考虑自身健康问题就更不用说发心思参与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了。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重视, 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高校对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 基本生活压力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与缓解。但随着国家政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不断精进, 教师们重新又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3 高校教师科学健身理念不完备

高校教师虽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 但是自身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思维十分单一。调查表明在45.5%的体育人口中67.2%的人长期只采用一种单一的方法去锻炼身体, 他们不会随着工作的时间、自身的实际年龄以及身体情况的不断改变去更新和变化自身的健身的方式。这也就说明科学健身理念的普及和落实的程度与受教育所到达的文化程度不成正比。总而言之, 让高校教师接受坚持通过合理锻炼来保持生心健康理念, 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3.4 高校教师健身场所的限制

在高校教师中, 及时具有长期健身意识的群体, 也会因为缺乏适合自身锻炼的健身场所而选择放弃。目前, 众多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基础运动建设设施大部分都是为日常的授课教学及学生的课余自主锻炼而开放的, 虽然此类场馆设施对教师和学生共同开放, 但是他们的地理位置处于教学区内, 离教师生活区相对较远, 教师随时入场确实不便, 加之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又使得能够让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非常稀少, 基本无法满足教师正常的健身需求。

4 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人类死因的报告现实, 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的疾病占60%左右。其中, 发达国家高达70%~80%, 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0%~60%。目前, 全球每年有2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在我国的死因中, 约有4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同时, 由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不科学的生活习惯造成许多肥胖症, 产生血脂、血糖、血压等三高问题, 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 从而降低健康生活质量。这些疾病原来大多是以成人为主要群体, 即“成人病”。但随着环境、生活习惯等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变化, 已出现了年轻人得“成人病”的问题。

5 结语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营养适宜、消除不良习惯及控制精神压力。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百岁老人健康的生活习惯, 譬如:每周三次适量运动、每天有规律的三餐、每天吃早餐、不抽烟、保持适当体重、保持适当睡眠、不喝或少量喝酒、情绪稳定。

在此, 对高校教师从生活习惯上改善健康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二是学校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三是完善人事制度;四是重视师资培养;五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道德修养;六是进行专业化的认知训练;七是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八是家庭成员的支持和个人的调适。

参考文献

[1]朱玲.对高校教师健康观念体育动机和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6) .

[2]李祥, 吴纪饶.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3]寇建民, 苏静, 王崇喜.我国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及预防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1) .

[4]《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志荣, 张春甫.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 2005, 22 (2) :64-67.

[6]曹利民.湖南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2) .

[7]林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缓解对策[J].社科纵横, 2007, 22 (8) .

[8]黄国龙.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5)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 篇5

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 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 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使他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辅导孩子 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儿童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 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 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 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 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 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 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 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

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做 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 者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6

关键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一直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认为,更应重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以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同时,在现代学生的心里也以瘦为美,特别是女生,怕体育锻炼多了影响自己的身体线条,同时也怕出汗多,体育课后还要上文化课,导致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是体育教育的悲哀。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思想的不断涌现,让体育教学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让学生能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体育锻炼,并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锻炼能力,使自己能健康成长。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抓好习惯养成关键期的体育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例如“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指导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兴趣和爱好的有利条件与因素。体育学科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欲望对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能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推迟疲劳出现。让体育课“笑”声常在,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我们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于他们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形成,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的学习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健康,生活习惯,教职工

0 引言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理想抱负高,竞争压力大,教师是一种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快的特殊而神圣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学生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其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身体健康的好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活习惯,对于教师,其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尤其显得重要。为了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健康和因生活饮食习惯带来的对健康的影响,我们特对学院老师的相关情况给予报告分析。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0年度在册的某学院的在岗及离退人员20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4人,女84人,年龄26-91岁,平均46.1岁。年龄:一组小于等于30岁;二组31-45岁;三组46-60岁;四组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见表1。

1.2 方法

1.2.1 作息时间调查

根据学院老师的工作情况及特点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起床时间6点前、7点前、8点前、8点后;入睡时间10点前、11点前、12点前、午夜1点前;每日睡眠小于6小时、7小时、8小时、大于8小时;睡眠感觉良好、一般、差、失眠,作息时间是以每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50%以上时间为此习惯而统计,并且每学期的时间达到60%以上为有效统计,统计时间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汇总如表2。

1.2.2 问卷调查

根据学院教师生活特点和工作习惯并参考《200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在职、退休6项);(2)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情况2项;(3)生活习惯(包括运动、吸烟、饮酒、上网、看书报、伏案时间、、饮水、饮茶、睡眠情况8项);(4)饮食习惯(包括摄入早餐、午餐、晚餐、夜宵、米类、面类、杂粮、偏荤偏素、肉类、豆制品、牛奶、蛋类的频率和量等共18项)。“偏食”是指食素、不食蔬菜、不食肉类、不食米、面或牛奶等食物的某一项;其中运动是指每周达到运动不少于2次、每次运动不少于30min;“饮酒”是指日饮酒量男>25g,女>15g,每周≥3次;吸烟指日10支以上;阅读每日≥2小时,每周不少于4次;伏案每日≥2小时;饮水每日≥1200毫升;睡眠每日≥8小时。以近一学期来未病状态(常态)下生活及饮食习惯为准。共发放问卷227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率为91.63%。

1.2.3 健康检查

在市社保中心统一2010年冬季的规定时间进行学院全体教职人员的常规健康查体?侧重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项目检查,血尿常规查及心电图、超声、摄片等以及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各临床科查。其中依据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1],确定高血压患者是指体前已确诊患高血压病及本次体检中测量3次血压,均值≥140mm Hg(收缩压)和(或)≥90mm Hg(舒张压);“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依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是指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其中1项及以上异常;“血糖异常”诊断标准依据《2010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是血糖值及糖耐量的测定的静脉血来确定,指体检前已确诊糖尿病或本次体检血糖值高出正常范围,糖耐量值也异常来确定。

1.2.4 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职工慢性病和心血管病罹患情况本调查显示,心血管病

(高血压、糖尿病、血高脂病)总患病率为23.54%;慢性病(慢性呼吸病、颈椎病、腰椎病)总患病率41.83%,总患病率65.37%。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良因素导致随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增加。失眠的结果于作息时间有一定关系,但可能是高职老师没有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工作压力大,所以总体较高校和中学老师状况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 教职工的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运动时间少(34.6%),吸烟(13.94%)饮酒(36.05%),伏案(31.13%)阅读(46.63%)I、Ⅱ、Ⅲ、Ⅳ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I、Ⅱ组平均分别为64.73%,、41.59%、7.40%、16.12%和15.11%,Ⅳ组对应比率分别为17.52%、21.74%、79.91%、8.1%、4.7%,与I、Ⅱ、Ⅲ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饮水方面,Ⅰ、Ⅱ组接近像似但偏少,可能与年轻人生活习惯有关,Ⅰ、Ⅱ组与Ⅲ、Ⅳ组间有差异,每日引水少于1200ml的比率分别为75%、72.1%和22.4%、24.1%。阅读和伏案时间Ⅲ、Ⅳ组时间较多。睡眠时间Ⅲ、Ⅳ组的时间较长,但睡眠质量较Ⅰ、Ⅱ组差。见表4。

2.3 教职工的饮食习惯

教师的饮食习惯不良率因工作性质及习惯仍不容小嘘。以下方面I、Ⅱ、Ⅲ组的饮食习惯(平均)如下:不能坚持吃早餐(38.77%),偏食(48.6l%),早餐不规律吃(26.92%),午餐晚餐偏荤(44.71%)经常吃夜宵(26.44%),三餐过饱(18.12%);而Ⅳ组相对应的比率分别为0%、45.1%、7.4%、44.4%、53.7%、1.85%,与I、Ⅱ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组有50%的人摄入主蛋奶,Ⅱ、Ⅲ组则比率较低(分别为74.4%、67.3%);4组间摄食种类少(分别为92.6%)、常摄入杂粮(分别为50%、32.6%、18.7%、59.3%)。见表5。

3 结论

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身体好,顺应时势顺应季节;(2)每天都要适量的运动锻炼;(3)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减压;(4)一日三餐不能过饱,营养均衡摄入,做到早好午饱晚少,要多喝水;(5)适量的保健,从我们统计情况看,因为起居和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对教师在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病、劳损性疾病影响较大。这与其他调查结果相似,但高职教师的工作情况其工作作息时间没有中小学教师教师的要求高,相对松散,其工作压力也没有他们大,而对职称和学识水平的追求更紧迫,因为发展前景和生源问题对待遇的危机也较大,所以的高职教职人员也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也存在自身的因职业的特殊性出现健康状况的问题。典型的是处于亚健康状态高强度的工作给教师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以致出现了教师群体中多发的病。其中劳损性疾病影响较大占36.54%,这就是说静性时间太多,动性时间太少缺乏保健和适时的活动而致。

4 讨论

本调查显示,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良情况在可调节范围。高职教师队伍的在职人员,绝大多数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很少有时间进行锻炼(调查情况也如此),且当工作繁忙时经常熬夜、加班加点,饮食欠规律,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兴奋状态,极易引起心脑血管、劳损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因而应引起人们重视。教职人员虽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早餐不规律、熬夜、部分女性为了身材不吃晚餐或运动过度,伏案上网时间过长,锻炼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计划,这些都对教师的健康是个威胁,但因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整体情况没有想象的严重。离退休人员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更值得提倡,大部分离退休人员食物种类多样,口味清淡,注重杂粮、荤素搭配和蛋奶、水果的均衡摄人,戒烟少酒,重视体育活动。说明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同时退休后更有时间学习各种保健知识并付之于行动。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4],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统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首先,高脂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其发病率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和性别:高脂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本组资料显示,血脂增高者比例23.08%,高于普通人群的18.6%;男性高脂血症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不健康行为习惯:高脂饮食者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低脂饮食者,且高脂血症患者缺少运动,嗜烟喜酒,从而导致脂代谢调节紊乱,高脂血症产生。高血压在我国其发病与体重、运动、不合理饮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组资料显示高血压发病率14.9%,于普通人群统计18.8%接近且略低,这与教师保健知识的掌物有关,考虑其发病除与遗传有关外,主要和压力大作息习惯密切相关,但高职教师的疾病谱与普通人群并不完全相同,其劳损性疾病较高比例,这与他们工作的性质和特殊性有关。上述疾病可独立存在,但往往多种疾病共存,互为因果,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因而了解高职教师疾病谱特点及其与发病相关的生活、行为因素,有利于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人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突出,主要表现为运动缺乏,摄入过饱、过荤,早餐不规律,偏食,外卖食品、饮水少、上网时间长、伏案工作时间多、失眠等方面。饮水方面Ⅱ组较少,其他组尚好。运动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适度的锻炼,对心血管系统、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坚持有氧运动有利于心肺功能,增加能量消耗,保持理想体重。杂粮能够增加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素的摄人;早餐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的工作早上较为繁忙,所以早餐尤为重要,若摄人不足,容易引起工作效率底下,影响工作质量,同会代谢不平衡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如胃肠疾病和糖尿病、痛风等;偏食会使营养素吸收不全面,导致营养失衡。在摄食种类方面应尽量做到多种、全面。因为不同类食物所含营养素不同,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满足人体所有营养素的需求,只有主食、肉类、蛋、奶、豆、蔬菜、水果各类食品均适量摄入,才能保持营养平衡。

教职工较普通群众具有较多的健康保健知识,医疗保健认知高于一般人群。调查发现,教师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的职业特点如高度竞争环境,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等决定了他们有其特定的健康问题;(2)工作时间长作息时间紧迫精神压力大,对个人健康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3)健康保健知识不够多或不全面,主动干预的动机和措施不够;(4)因工作忙挤掉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自行烹制食品的时间,而更多的是静性娱乐和外卖餐饭,食品营养不均衡导致代谢紊乱;(5)部分教职人员上网时间长,导致颈肩腰背劳损及视力下降;(6)因作息时间与家人不同步,睡眠质量不高;(7)缺乏整个群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鼓励和带动有所忽视。

针对以上调查所见,应对教职工采取以下全方位、多途径的健康促进有效方法:(1)不断强化教职人员的健康观,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高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开展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直观性、规律性、灵活性、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在实效性上下功夫;(3)加强对教职工的健康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查体,及时发现健康问题;(4)制定个体化健康管理计划,合理安排好假期的休整,达到劳逸结合,身心俱佳的状态下工作使教职人员能及时恢复精力,并有更多的时间来改进不良生活方式;(5)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工休制度,尽量减少长时间、超负荷加班,劳逸结合,杜绝利用休息时间加班;(6)调整作息时间,尽量与家庭其他成员同步;(7)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教职人员对健康的认知度和体育活动的兴趣,推动到健康生活方式中来;(8)对教工食堂实行营养配餐,为教员健康饮食提供方便和保障;(9)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定期开展体育运动比赛、在作息时间上给予合理安排促进教职工锻炼等多种方式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人群。

综上,教职工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存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不良。职业特性、缺乏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有效干预不到位等是其主要原因。应加强教职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改变其的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提高其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作者:刘力生等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p2-5页.

[2]《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导联合委员p11-13页.

[3]《2010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p3-5页.

[4]吴彬,曹建平,宋建华等《.中国卫生统计》2010年03期.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诊检查和内科住院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符合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诊断标准。其中, 男70例, 女30例;年龄44~71岁, 平均59岁。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确定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生活习惯,

以此作为研究指标, 另外将体重指数 (BMI) 作为间接评价指标 (见表1) 。针对该指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观察时间12个月。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数资料经u检验处理。

1.2.2 教育规划 (1)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针对患者病情、职业、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 从医学角度阐述高血压病的危害, 使患者明白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酗酒, 喜吃甜食、肥肉、咸菜和不爱运动与高血压病的因果关系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病治疗、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2) 平和心态。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均可能引起高血压病。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 而心血管疾病本身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健康教育从高血压病患者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入手, 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来降压, 效果明显。应注意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 保持乐观情绪, 学会有效的保健方法, 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 保持心理平衡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病的目的。 (3) 合理膳食。要告诉患者吸烟、酗酒对身体的危害性, 劝其戒烟、少饮酒, 尤其不饮烈性酒。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 在健康教育时除了讲解肥胖的危害外, 还要教患者如何防胖减重, 多吃瘦肉、鱼、虾、牛奶、豆制品, 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体重指数超标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和总热量, 少吃咸菜和糖类, 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 (4) 提高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注意在固定的时间服药;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 应继续服用维持量, 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 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 (5) 适度运动。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 如每天读书、看报、做家务、散步、打太极拳, 运动量以运动时微汗、呼吸稍快、感觉舒服为度。

2 结果

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过健康教育, 随访发现, 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明显改变 (见表1) 。其中体重指数超标者有一部分恢复,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依从性、情绪易激动、吸烟、酗酒、爱吃肥肉、咸菜和不爱运动7项观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重超标或肥胖者逐年增多, 高血压病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体重超标者常有高胰岛素血症, 同时脂肪细胞产生过多的血管紧张素, 从而形成或加重高血压症状。男性体重每增加1.7 kg/m2, 女性每增加1.25 kg/m2, 收缩压就增加1 mmHg, 体重下降后血压可得到改善[1]。体重超标与酗酒、爱吃肥肉、甜食和不爱运动等有因果关系, 本组病例中有41例体重超标。经健康教育后,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 有12例体重指数达标。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是造成血压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 医务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对其耐心、不断地进行健康教育, 同时从最简单的事项着手, 如尽可能简化药物, 减少服药次数 (每天1或2次) , 联合小剂量, 尽快达标,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与监测, 注意个体差异, 医、护、药师都可发挥作用, 尽可能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病、治疗目标血压和药物副作用。在我国当前环境下, 改善舆论导向, 打击虚假广告与宣传, 改善医患关系等均为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途径。本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治疗依从性好者只占27%, 通过健康教育71%的患者均能做到血压自我检测、按时自觉服药,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强调的是,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且较易推广, 可作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途径。常吃咸菜易患高血压病, 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可能与人均每日摄盐量接近南方两倍, 体重指标或肥胖比例较高有关[1]。经过健康教育后经常吃咸菜的患者少了, 原来爱吃咸鱼的患者也改吃新鲜鱼了。高血压病患者应戒烟, 因为尼古丁既能增高血压, 又影响降压药的疗效[2]。本组病例中83%的男性患者吸烟, 其中44%的患者吸烟又酗酒, 增加了患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危险。经过健康教育, 有的患者戒了烟, 有的戒烟后因体重增加, 又重新吸烟。因此, 要改变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 除本人的决心和毅力外还需亲友的理解和支持。本组资料显示, 通过深入浅出的医学知识教育, 争取家庭、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新的医学观点认为, 健康是指生理的、心理的健康, 以及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高血压病等一些慢性病增多, 使社会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医疗费用也会相应下降, 所以国际上把健康教育称之为“廉价的保健对策”[3]。

摘要: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查评估, 同时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观察时间12个月。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明显改善。结论 健康教育可改变部分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改善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病,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黄锡球, 邱梅.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调查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 2006, 12 (8) :1691-1692.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9

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 以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同时, 在现代学生的心里也以瘦为美, 特别是女生, 怕体育锻炼多了影响自己的身体线条, 同时也怕出汗多, 体育课后还要上文化课, 导致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是体育教育的悲哀。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 模式和思想的不断涌现, 让体育教学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让学生能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的过程,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体育锻炼, 并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锻炼能力, 使自己能健康成长。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 抓好习惯养成关键期的体育教育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 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 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 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在学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例如“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与指导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兴趣和爱好的有利条件与因素。体育学科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欲望对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提高,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 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 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 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 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 能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 促进身体健康。另外, 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 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 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 “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 推迟疲劳出现。让体育课“笑”声常在, 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 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样, 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 我们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变,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 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于他们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 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形成, 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生活习惯影响学习能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患者266例, 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4例, 女性患者132例, 年龄在3~72岁, 平均年龄为 (36.1±7.6) 岁。所有患者均来自于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普通外伤患者102例, 体检人员76例, 康复期发烧、感冒患者34例, 普通内科患者54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对该组实验知情并自愿参加, 配合实验;无伤及口腔病例;经检查所有患者无血液性、内分泌性疾病;患者精神状态正常,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思维清晰;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无义齿、牙齿正畸病史;妊娠期孕妇或生理期女性;唾液采集1 d内服用药物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3 实验方法

选用p H值广泛比色试纸 (上海试剂三厂) 进行实验。于清晨饭后2 h进行检查, 检查前需使用清水漱口3~5次, 迅速采用p H试纸沾取患者舌下区域的唾液, 待试纸发生变化后比对色差确定p H值;应用维生素C片 (天津世纪药业有限公司) 刺激患者舌尖下区味蕾, 等待10 s后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测定舌下区唾液p H值, 对比两次指标进行分析讨论;个人生活行为习惯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展开,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刷牙次数及牙膏类型, 是否经常食用口香糖、疾病及个人卫生习惯等指标。最终对研究对象的患龋情况进行判定。

1.4 观察指标

龋齿诊断标准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1987版) 对患者的龋齿进行评价[4]:常规光源或肉眼检查诊断, 龋齿的计数对象主要包括浅龋、中龋、深龋、残冠、残根等, 其中不包括明显静止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唾液p H对龋齿发生的影响分析

采集所有患者的唾液p H值指标, 对照患者是否发生龋齿进行分析, 见表1。

通过表1、2比较可知, 患者唾液p H值越高则其龋齿发生数目、发生率越低, p H值处于酸性范围内时, 龋齿发生率最高, 患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 见表3。通过表3比较可知, 经常刷牙的人群较不刷牙或偶尔刷牙的人群患龋发生率明显降低, 零食食用频繁或过度饮食较良好个人生活习惯的人群患龋发生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龋齿是危害人们口腔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凶手之一, 当龋齿病情进展后, 可导致牙冠进行性丧失及牙齿丧失等, 同时龋齿存在着低龄化的特点, 且当恒牙发生龋齿后将对患者的医生产生影响, 当患者进入老年后极易因口腔问题影响食物的摄入, 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6]。该组实验为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 以便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改善及预防人们的口腔环境。该研究结果显示唾液的p H值为影响龋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 H值由8下降到5时, 患龋均数分别为 (1.1±0.2) 、 (3.0±0.7) 、 (5.5±1.2) 、 (8.9±1.5) , 表示唾液p H值越低, 患者龋齿发生率越高, 龋齿数目越多, p H值处于酸性范围内时, 即PH<7时, 龋齿发生率最高, 患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常刷牙的人群 (36.15%) 较不刷牙或偶尔刷牙的人群 (63.85%) 患龋发生率明显降低, 零食食用频繁或过度饮食 (64.79%) 较良好个人生活习惯的人群 (35.21%) 患龋发生率明显升高, 同时口香糖咀嚼频率可影响患龋发病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的发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每日刷牙次数、整体刷牙习惯、零食食用频率、食物性质、睡眠质量、年龄、性别等, 均为龋齿的影响因素。

通过资料整理及实验回顾分析可知, 唾液p H值对患龋的影响主要在于:唾液p H值的波动取决于腺体受食物刺激后产生分泌物的影响, 因此当人们食用食物后口腔的p H值会增大呈现碱性, 而当非进食状态下, 受到口腔内菌类及唾液的影响, 唾液p H值会降低, 针对口腔环境而言, 患龋的主要致龋环境为局部牙菌斑, 牙菌斑为紧紧依附在牙釉质表面的稠密斑状物质, 一般的清洗或擦拭极难清除牙菌斑, 屏气牙菌斑的基质为唾液中的酸性物质糖蛋白, 长期附着牙冠表面会导致牙菌斑与牙釉质形成钙化络合物, 同时牙菌斑在非进食状态下的酸性环境中会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进一步加重口腔的酸性环境, 促使p H值降低, 导致牙冠局部脱钙, 与牙菌斑共同作用下使无机物分解产生龋洞、龋齿, 当处于进食状态下, 唾液中的钙盐能够在碱性环境下于菌斑内部沉积, 促进牙菌斑钙化的形成, 导致牙菌斑失去口腔酸性环境, 因此唾液p H值的变化对牙冠局部菌斑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影响[7,8,9]。而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刷牙次数及口腔清理习惯, 刷牙是有效清除口腔内细菌及牙冠表面牙菌斑的方式, 而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对维持口腔健康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可知, 经常刷牙较不刷牙或偶尔刷牙的人群龋齿发生率明显降低, 因此保持健康的口腔清洁习惯对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进展具有重要作用[10,11];饮食习惯是影响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过度饮食、食物过酸、糖类食物、肉类食物等过多摄入不仅带个口腔沉重的负担, 同时严重影响口腔的健康生理环境, 使口腔长期处于异常酸性状态, 对牙菌斑的形成及蔓延具有促进作用[12];良好的睡眠习惯与经常咀嚼口香糖均可归类为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障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 内分泌、免疫功能正常, 对维持健康的口腔环境具有积极作用[13];积极的健康教育对龋齿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时期由家长的正确引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 对预防患龋具有显著的作用[14]。

综上所述, 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儿童或成年人影响患龋发生的主要因素, 同时唾液p H值可作为龋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纠正患者唾液p H及改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可有效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患龋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普通患者266例, 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唾液并测量其pH指标, 调查患者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 其中包括日常饮食、个人卫生及生活状态。并分析唾液pH值及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对龋齿发病的影响。结果 pH值由8下降到5时, 患龋均数分别为 (1.1±0.2) 、 (3.0±0.7) 、 (5.5±1.2) 、 (8.9±1.5) , 表示患者唾液pH值越高则其龋齿发生数目、发生率越低;调查结果显示零食食用频率、刷牙次数、个人卫生习惯等均为龋齿发生的相对相关影响因素, 在患龋发生率上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影响儿童或成年人患龋发生的主要因素, 同时唾液pH值可作为龋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纠正患者唾液pH及改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可有效预防及控制龋齿的发生。

幼儿阅读习惯对倾听能力影响研究 篇11

【关键词】幼儿早期教育;倾听能力;阅读习惯;积极影响

幼儿期,作为人生中一个极具好奇心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内,幼儿表现为对世界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希望通过某种途径对他们进行了解。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幼儿各种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即提高他们的乐于倾听和善于倾听的能力,就必须得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培养。而这时,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通道。通过阅读,他们不仅可以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且也可以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深刻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此时,幼儿的倾听能力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对今后的倾听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现在看来,幼儿的倾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下面将对幼儿在倾听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和阅读在倾听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措施加以论述。

一、幼儿在倾听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者,才能将对话顺利、流畅地进行下去,才能对话彼此,交流感情。相反,若缺乏良好的倾听能力,只会造成沟通障碍,影响人们的发展。当前情况下,幼儿在与人对话过程中在倾听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在别人说话过程中任意插话等。下面将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人一般对孩子都是以一种言听计从、娇惯的方式进行培养,这就造成了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建议和观点听不进去的问题。

第二,一些幼儿教师和家长过分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认为听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必刻意培养,由此忽略了对倾听能力的训练,对孩子们在倾听过程中出现的不专心或插话等的现象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孩子们在倾听方面的能力也就越来越下降。

第三,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心智还比较稚嫩,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别人跟他们说话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还专注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区域,从而对别人的话语适时地进行隔离,这就致使了倾听能力无法很好地进行培养和提高。

第四,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由于还处在接收新事物的不断学习的阶段,喜欢照做和模仿,而教师和家长往往就是他们进行效仿的对象,若教师和家长在倾听方面没有做好,自然也就无法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由此对孩子在倾听方面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阅读在倾听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应用措施

阅读,可以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倾听作者的心声,由此他们的倾听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在实际对话中,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定的倾听能力。

(1)培养阅读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穿越古今的话语,至今仍然适用。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才能自发地、主动地去靠近它,从而学习它。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一样,要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去接近它,长此下去,就会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由于孩子们对图画的喜爱远大于文字,故可以选择带有漫画的读物供他们阅读等。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增加了见解,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倾听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奠基。

(2)创造阅读环境。一个好的环境对阅读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阅读,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也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将阅读习惯更好地坚持下去。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特别重视这一点,为幼儿的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增加阅读课,为孩子建立一个自己的书屋,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和需求的读物等。从而可以使幼儿们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对话读物,倾听它们的声音,学会聆听,提高倾听能力。

(3)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模范作用。由于处于幼儿期的他们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经常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进行模仿。所以,要对孩子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对他们的影响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倾听的实际应用,例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别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自己才能发表看法,不要在别人说话的过程中进行插话等。言传身教,由此,才能确保孩子们能够学习正确的倾听方法。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幼儿倾听能力下降的现状分析和阅读习惯在倾听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措施的探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为倾听能力的培养奠基。此外,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言传身教,为幼儿的倾听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芦珊.浅论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2,12:96-97.

[2]黄娟娟,苏莲琴,崔岚.影响幼儿家长主动伴读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40-42+39.

[3]赵宇.试论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1:135-136.

作者简介:

汉语习惯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篇12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常常受到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或干扰, 自觉不自觉地把汉语的发音习惯带到英语学习当中去。比如:不管英语单词在句中重要与否, 一律重读, 语调平平, 没有起伏, 形成较重的“中国腔”。尤其是增音、减音的现象, 相对地比较多。如“失去爆破”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影响。由于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英语语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的“失去爆破”现象, 给汉语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当爆破音跟另一个爆破音相连时往往发生失去爆破, 这是因为两个辅音相连, 间隔太小, 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上称为“失去爆破”。爆破音和爆破音或其他的辅音相邻, 第一个爆破音只形成阻碍, 说话时, 前一个单词的爆破音只保持发音部位, 音不发出, 随即向下一个单词起音的辅音过渡 (称作不完全爆破) 。

此外, 英语中可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辅音连在一起, 一般称为辅音群, 并且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随处可见。中国学生在读有辅音群的单词时, 常常习惯两个辅音之间加一个元音, 这是因为在汉语普通话中除了n和ng外, 是不以辅音结尾的, 更不存在辅音群。例如, glad[glaed]被念成[ge'laed], please[pli:z]被念成[pe'li:z], work hard被读成work harder。

中国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增音的现象, 同时减音的干扰也不容忽视。由于汉语普通话大多数以元音结尾, 因此中国学生发音是常容易吞吃掉元音后面的辅音, 特别是元音后的[l]音。例如, wall[wc:l]常被读做[wc:], 而被听者误认为是war。同样, mine[main]常被读做[mai], 由音断意则成了my, 使听者不知所云。

二、变音的干扰

在一次英语听力课上有这样两句话, (1) “look at that sheep!It's beautful.” (2) “…how do you think?”要求学生分别填上sheep和think。有一部分同学分别写出ship和sink。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偶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所出现的这种问题大多数是受到汉语的干扰。我们把英语的元音、辅音与汉语的声母、韵母比较一下。

英语的元音比汉语分得细。例如, [i:]beat, [i]bit, [e]bet, [u]full, [u:]fool。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很难区分出[i]与[i:], [u]与[u:], [藿]与[e]。很多学生把[i]读成“衣”, [i:]。由于发音不准, 自然听不准, 因此把sheep误写成ship, 造成变音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掌握[i]与[i:]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虽然[i]与[i:]都是前元音, 但是发[i:]时, 前舌抬高, 双唇扁平, 牙床几乎全合, 喉头肌肉比较紧张, 而[i]的发音前舌的后方抬高, 双唇正常, 牙床半合, 喉头肌肉松弛。它们又与汉语普通话中的“衣”不同, 因为在英语中发音[i]与[i:]时不带任何摩擦。

英语中的双元音[ai]、[ei]、[藿u]对相当一些英语学习者而言, 就比较难于掌握, 发音不到位。因为它们与汉语拼音中的 (ai) 、 (ei) 、 (ou) 极容易混淆。在汉语拼音中, 发这几个双元音时, 只需一个口型即可。而英语的双元音却是从第一个元音到第二元音的快速滑动, 第一个元音声音重点而且长点, 第二个元音则轻、短。并且发音时, 口型要从第一个元音转换到第二个元音。也即是需要口形的变换。读双元音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口型不动, 就像发单元音一样, 听起来必然不是很准。

在辅音方面, 英语中清浊成对的辅音占大多数, 而汉语中普通话中送气与不送气的清辅音占绝大多数。有的英语辅音是汉语中没有的, 例如[θ]、[藿], 于是中国学生往往忽视这些辅音的发音, 而发生变音现象:把[s]代替[θ], 用[d]或[z]代替[藿], 因此把[θink]念成[sink], 使人瞠目结舌。其实在发[θ]这个音时, 除了掌握声带不振动外, 一定要用舌端接触上齿, 气流通过舌端和上齿间的缝隙, 发生摩擦而发音, 这样就可以发好这个音了。

三、语调与重音的干扰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验, 当有外国人在我们背后谈话时, 不用回头看, 就能分辨出那一位正在讲话的人是外国人。这是因为, 汉语的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声调在汉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例如:mā (妈) 、má (麻) 、mǎ (马) 、mà (骂) , 这四个音节由于声调不同, 其意义也完全不同。外国人学好汉语的声调, 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我们很容易从中听出区别。与此相反, 英语的语音把音节分成元音和辅音, 单独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 或一连窜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 构成英语的单音节单词或多音节单词。英语的音节没有声调。语调在英语的音高变化中起决定作用, 因此, 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一个英语单词, 无论读成哪一种调, 它的意义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在英语中单词无固定声调, 但把词放在语句中, 就要按照人说话的态度和口气给它加上某种类型的语调。例如:It'won't take long.句末long用降调, 表示肯定语气, 陈述一个事实。句末long用升调, 表示疑问、怀疑, 但口气是礼貌的、友好的。英语里没有单词固定的升调, 区别意义要靠语调。语调在英语中对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汉语读起来要读准声调, 字字读清楚, 所以语调一般比较平。同时汉语中的句调受到声调的限制, 在句中无论怎么变, 都不能改变一个字原有的基本调型, 所以语调不能像英语那样洒脱地大幅度起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学生念起英语一个词一个词的念, 升降起伏小, 平淡无味, 失去了英语原有的风韵。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不仅单词要念准确, 还要克服汉语中的声调对英语语调的影响, 掌握英语语调的基本规律。还要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熏陶, 通过大量的实际语言环境提高自己的英语语音。

汉语普通话听起来每个字是一个音节, 虽也有轻重强弱之分, 但远不如英语那么明显。学生往往把每个英语词说的很清楚, 把每个音节都重读, 让人听起来, 就会觉得别扭、不自然。例如, 汉字“广播电视”念起来四个字轻重都差不多。英文“radio and television”轻重强弱十分明显, 词与词之间却没有界线。这三个词包含七个音节, 其中两个重读音节, 一个次重读音节。重读音节响亮清晰, 非重读音节一带而过。许多学生常常用念汉语的方法念这七个音节都很重读, 听起来不是英语的节奏。英语中前一个单词是辅音结尾, 后一个词是元音开始时, 辅音和元音要连读, 如, wait a minute。I want an apple。连读使句子流利自然, 但由于汉语无连读, 学生在读英语时也不习惯连读, 每个词都单独念, 这样听起来就会很不自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母语的负面影响。

四、语音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 我们必须承认母语的音调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英语教师或英语研究工作者, 在找出负面影响的原因同时, 依靠科学的研究理论指导英语教学, 尽量减少或改善负英语教学。采用英汉对比的教学方法, 区分两种相似和截然不同的发音规律, 从而从正面引导英语语音的学习。

同时, 正如不同地区的人会有一些明显的地区性标志的普通话, 英语不仅有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 还有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各种变体英语。那么, 带有汉语发音特点的中国英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些英语的变体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日益被广泛接受。所以带着工具性目的学习英语的成年人不必强求发音地道、句法精确。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而且对于只想用英语来实现交流目的的人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而在国际上, 由于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一定程度上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容忍的。一旦成人在英语学习中调整了心态、不求齐全。这样他们的焦虑感就会减轻, 信心会加强, 兴趣也会倍增, 这将有利地促进一大批成人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语音、汉语发音特点, 以及与英语语音之间存在的差别, 阐述了两种语言在发音上的不同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尤其是汉语习惯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以帮助中国学生学好英语语音, 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增减音,变音,语调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2]戴炜栋, 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 .

[4]洪明.英汉语音差异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5]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建筑的发展与设计分析下一篇:海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