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习惯

2024-08-29

汉语学习习惯(共5篇)

汉语学习习惯 篇1

一、增减音的干扰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常常受到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或干扰, 自觉不自觉地把汉语的发音习惯带到英语学习当中去。比如:不管英语单词在句中重要与否, 一律重读, 语调平平, 没有起伏, 形成较重的“中国腔”。尤其是增音、减音的现象, 相对地比较多。如“失去爆破”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影响。由于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英语语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的“失去爆破”现象, 给汉语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当爆破音跟另一个爆破音相连时往往发生失去爆破, 这是因为两个辅音相连, 间隔太小, 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上称为“失去爆破”。爆破音和爆破音或其他的辅音相邻, 第一个爆破音只形成阻碍, 说话时, 前一个单词的爆破音只保持发音部位, 音不发出, 随即向下一个单词起音的辅音过渡 (称作不完全爆破) 。

此外, 英语中可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辅音连在一起, 一般称为辅音群, 并且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随处可见。中国学生在读有辅音群的单词时, 常常习惯两个辅音之间加一个元音, 这是因为在汉语普通话中除了n和ng外, 是不以辅音结尾的, 更不存在辅音群。例如, glad[glaed]被念成[ge'laed], please[pli:z]被念成[pe'li:z], work hard被读成work harder。

中国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增音的现象, 同时减音的干扰也不容忽视。由于汉语普通话大多数以元音结尾, 因此中国学生发音是常容易吞吃掉元音后面的辅音, 特别是元音后的[l]音。例如, wall[wc:l]常被读做[wc:], 而被听者误认为是war。同样, mine[main]常被读做[mai], 由音断意则成了my, 使听者不知所云。

二、变音的干扰

在一次英语听力课上有这样两句话, (1) “look at that sheep!It's beautful.” (2) “…how do you think?”要求学生分别填上sheep和think。有一部分同学分别写出ship和sink。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偶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所出现的这种问题大多数是受到汉语的干扰。我们把英语的元音、辅音与汉语的声母、韵母比较一下。

英语的元音比汉语分得细。例如, [i:]beat, [i]bit, [e]bet, [u]full, [u:]fool。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很难区分出[i]与[i:], [u]与[u:], [藿]与[e]。很多学生把[i]读成“衣”, [i:]。由于发音不准, 自然听不准, 因此把sheep误写成ship, 造成变音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掌握[i]与[i:]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虽然[i]与[i:]都是前元音, 但是发[i:]时, 前舌抬高, 双唇扁平, 牙床几乎全合, 喉头肌肉比较紧张, 而[i]的发音前舌的后方抬高, 双唇正常, 牙床半合, 喉头肌肉松弛。它们又与汉语普通话中的“衣”不同, 因为在英语中发音[i]与[i:]时不带任何摩擦。

英语中的双元音[ai]、[ei]、[藿u]对相当一些英语学习者而言, 就比较难于掌握, 发音不到位。因为它们与汉语拼音中的 (ai) 、 (ei) 、 (ou) 极容易混淆。在汉语拼音中, 发这几个双元音时, 只需一个口型即可。而英语的双元音却是从第一个元音到第二元音的快速滑动, 第一个元音声音重点而且长点, 第二个元音则轻、短。并且发音时, 口型要从第一个元音转换到第二个元音。也即是需要口形的变换。读双元音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口型不动, 就像发单元音一样, 听起来必然不是很准。

在辅音方面, 英语中清浊成对的辅音占大多数, 而汉语中普通话中送气与不送气的清辅音占绝大多数。有的英语辅音是汉语中没有的, 例如[θ]、[藿], 于是中国学生往往忽视这些辅音的发音, 而发生变音现象:把[s]代替[θ], 用[d]或[z]代替[藿], 因此把[θink]念成[sink], 使人瞠目结舌。其实在发[θ]这个音时, 除了掌握声带不振动外, 一定要用舌端接触上齿, 气流通过舌端和上齿间的缝隙, 发生摩擦而发音, 这样就可以发好这个音了。

三、语调与重音的干扰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验, 当有外国人在我们背后谈话时, 不用回头看, 就能分辨出那一位正在讲话的人是外国人。这是因为, 汉语的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声调在汉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例如:mā (妈) 、má (麻) 、mǎ (马) 、mà (骂) , 这四个音节由于声调不同, 其意义也完全不同。外国人学好汉语的声调, 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我们很容易从中听出区别。与此相反, 英语的语音把音节分成元音和辅音, 单独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 或一连窜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 构成英语的单音节单词或多音节单词。英语的音节没有声调。语调在英语的音高变化中起决定作用, 因此, 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一个英语单词, 无论读成哪一种调, 它的意义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在英语中单词无固定声调, 但把词放在语句中, 就要按照人说话的态度和口气给它加上某种类型的语调。例如:It'won't take long.句末long用降调, 表示肯定语气, 陈述一个事实。句末long用升调, 表示疑问、怀疑, 但口气是礼貌的、友好的。英语里没有单词固定的升调, 区别意义要靠语调。语调在英语中对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汉语读起来要读准声调, 字字读清楚, 所以语调一般比较平。同时汉语中的句调受到声调的限制, 在句中无论怎么变, 都不能改变一个字原有的基本调型, 所以语调不能像英语那样洒脱地大幅度起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学生念起英语一个词一个词的念, 升降起伏小, 平淡无味, 失去了英语原有的风韵。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不仅单词要念准确, 还要克服汉语中的声调对英语语调的影响, 掌握英语语调的基本规律。还要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熏陶, 通过大量的实际语言环境提高自己的英语语音。

汉语普通话听起来每个字是一个音节, 虽也有轻重强弱之分, 但远不如英语那么明显。学生往往把每个英语词说的很清楚, 把每个音节都重读, 让人听起来, 就会觉得别扭、不自然。例如, 汉字“广播电视”念起来四个字轻重都差不多。英文“radio and television”轻重强弱十分明显, 词与词之间却没有界线。这三个词包含七个音节, 其中两个重读音节, 一个次重读音节。重读音节响亮清晰, 非重读音节一带而过。许多学生常常用念汉语的方法念这七个音节都很重读, 听起来不是英语的节奏。英语中前一个单词是辅音结尾, 后一个词是元音开始时, 辅音和元音要连读, 如, wait a minute。I want an apple。连读使句子流利自然, 但由于汉语无连读, 学生在读英语时也不习惯连读, 每个词都单独念, 这样听起来就会很不自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母语的负面影响。

四、语音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 我们必须承认母语的音调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英语教师或英语研究工作者, 在找出负面影响的原因同时, 依靠科学的研究理论指导英语教学, 尽量减少或改善负英语教学。采用英汉对比的教学方法, 区分两种相似和截然不同的发音规律, 从而从正面引导英语语音的学习。

同时, 正如不同地区的人会有一些明显的地区性标志的普通话, 英语不仅有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 还有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各种变体英语。那么, 带有汉语发音特点的中国英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些英语的变体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日益被广泛接受。所以带着工具性目的学习英语的成年人不必强求发音地道、句法精确。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而且对于只想用英语来实现交流目的的人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而在国际上, 由于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一定程度上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容忍的。一旦成人在英语学习中调整了心态、不求齐全。这样他们的焦虑感就会减轻, 信心会加强, 兴趣也会倍增, 这将有利地促进一大批成人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语音、汉语发音特点, 以及与英语语音之间存在的差别, 阐述了两种语言在发音上的不同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尤其是汉语习惯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以帮助中国学生学好英语语音, 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增减音,变音,语调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2]戴炜栋, 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 .

[4]洪明.英汉语音差异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5]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赵飞.语言迁移研究流变[D].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2005.

汉语学习习惯 篇2

《汉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备写的能力:能够撰写一般性文章(心得体会、读后感、实习报告、工作小结、小论文等),用词较恰当,语言表达尚得体,能基本正确地反映客观情况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撰写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工作文件及普通应用文,格式基本正确,语言表达基本清楚,熟悉汉字的基本结构特点,笔顺基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要求全文语言自然、流畅,句式多样,遣词造句恰当。内容充实,表达全面。条理清楚,前后紧密连贯,句意连接转换自然、流畅。

但从历届中考和高考的成绩来看,写作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最低,不少人是零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写作教学,学生很少写作有关。因此,我们必须要特别强调在中学汉语教学中加强写作教学,小学、初中阶段要专门开设作文课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写作习惯。

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汉语写作训练。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写作是最薄弱的环节。汉语写作教学是整个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重心之一。写作和听说读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基础。

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应以公文、记叙文、说明文写作训练为重点,选择较难的训练项目,如,广告、合同或协议书、备忘录、说明书、产品介绍、读书笔记、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专题论文等内容。学完一篇课文后书写读后感等方法进行训练,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写作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它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斟词酌句,也就是要吃透词义,用搭配法连词成短语,连词组成句子,扩写句子,为以后的语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特定语境中连续写几段话或连句成段成篇的能力。小学、初中阶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高中阶段就可以让学生放任笔锋,规范写作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步:可以采用潜意识写作训练法。潜意识写作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写作,写作前教师不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只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根据写作的程序、写作的内容来设计的,学生的正确回答就是文章的基本构架和主旨内容。设计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尽快减少学生一开始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将语言的两种产出——口头产出(说)和笔头产出(写)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由说向写过渡,再通过学生的记忆对师生课堂说的内容进行筛选并用笔记录下来,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评,让学生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写作过渡到有意识的模仿写作,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掌握写作的基本规范和基本技巧。

第二步:老师可以给学生列提纲、分析文章的纲要过渡到学生自己能列提纲。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组织段落的能力,给学生阅读一些简短与段落清晰的范文,从中分析段落结构与段落结构的关系。学会了优秀范文的写作提纲、文章结构、段落组织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逐步培养自己书写提纲的能力了。学会用汉语写提纲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写作时逐渐习惯用汉语思维合乎逻辑地表达思想。

第三步: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写作训练。老师写出文章的第一段,要求学生续完。或给出每段话的第一个句子,要求续写。或给出文章的头与尾让学生在中间填写内容。给出的内容很灵活,可供学生发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使学生写作不离主题。

第四步:学生自由发挥,独立完成写作。在自由写作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寻找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实用性强、结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就愿意写,有话说。

第五步:学生养成随感而写的习惯。在汉语听、说、读、写四技能中,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是最高的,在汉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字、词、句、标点等写作基本知识并具有用汉语造詞造句的能力,而且需要以汉语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合乎逻辑地表达思想。因此通过以上五步的课堂写作训练,在学生广泛阅读范文,积累好词好句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有感就写的好习惯。

汉语学习习惯 篇3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音乐表现形式, 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 相对来说器乐的音乐语言比较抽象, 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 是任何其它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音乐表演形态。要准确表达歌曲的词意, 咬字、吐字必须清晰, 因此, 在声乐学习中, 咬字、吐字的训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掌握咬字、吐字的规律, 才能清楚准确地咬发、吐送语音, 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如果不能正确地咬字、吐字, 不但影响共鸣腔体等机能的建立, 而且不能很好完成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

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 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自古以来, 十几个少数民族与陆续来自内地的汉族人民在这里共同生活, 共同劳动, 创造了新疆的经济和文化, 也形成了新疆“多民族语言共处、多汉语方言相间”的语言大气候。“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环境中形成不过三百多年的新疆汉语方言兼收并蓄, 丰富繁杂, 独具风采。从纯语言角度来看, 它既有古汉语词汇、语法的遗留, 又有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痕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它既是全国各省市居民五方杂处, 各呈异彩的方言博览会, 又有本地方言与客居方言多元交叉激烈碰撞后的整合——普通话的强化趋势。这些都决定了新疆汉语方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而其中中原文化含量最大, 影响最深。”1“在方言特色上, 尤以陕甘方言的影响最广, 具体分为两大片——兰银官话北疆片和中原官话南疆片, 就是在陕甘方言的基础上经过继承变异而形成的。”2

这些变异了的陕甘方言在咬字、吐字的生理机能方面, 主要表现为说话时颏舌肌挤卡和压舌根等现象以及颌关节打开不积极和咽上缩肌不积极运用等情况, 颏舌肌挤卡、僵硬、压舌根, 使声音不能通畅自如地发出, 声音紧、硬, 好像口腔内含着食物唱歌, 直接影响着音质、音色和声音的位置及吐字的准确性, 极大地妨碍着歌唱发声。颌关节打开不积极和咽上缩肌不积极收缩运用, 软腭提不起来, 直接结果是声音位置不高, 歌唱时很难形成鼻咽及鼻腔、头腔共鸣, 唱高音时只能是喊着唱, 没有优美的高频泛音。

通过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变异了的陕甘方言 (新疆主要汉语方言) , 反映出的具体不规范韵母和声母上体现出的不良语言习惯有如下情况:

韵母主要体现在两点不规范的地方: (一) 前响复韵母 (ai、ei、ao、ou) 、后响复韵母 (ia、ie、ua、uo、üe) 、中响复音乐母 (iao、iou、uai、uei) , 这些该响 (复韵母主要发音状态或称语流环境) 的韵母总是不够响, 反映在说这些韵母时, 颌关节打开不够, 鼻咽腔不积极, 声音位置就自然不高了。 (二) 在发鼻韵母时, 除了出现复韵母同样的情况外, 最大的问题是前鼻韵母 (an、ian、uan、uan、en、uen、in、un) 和后鼻韵母 (ang、iang、uang、eng、ueng、ing、ong、iong) 分不清, 突出的体现在后鼻音的“n g”“穿鼻”不到位, 如“辛勤”与“心情”不分, “陈旧”与“成就”混淆等等。

声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 在发送气的清塞擦舌面音q时, 舌面僵硬, 舌后部抵硬腭、颏舌肌挤卡。 (二) 舌尖前音s和舌尖后音s h区分不太清楚, 如“打闪”和“打伞”不分, “山歌”与“三歌”混淆等。 (三) 在发齿唇音f和舌根音h时有些不规范。发“f”时有卷舌“儿化”现象;发舌根音h时, 舌根上升不够, 舌根与软腭的距离太大, 即“内口”开得太大, 不是要求的从舌根与软腭的缝隙中摩擦出来的效果。如“纷乱”和“昏乱”、“防卫”和“皇位”等区别不是很清楚。

针对韵母发声时出现的情况, 我们在声乐训练时应采取有针对的措施纠正这些不良语言习惯对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的影响。对于韵母主要反映在颌关节打开不积极的情况, 可以采用“哼”着唱以及惊讶和喜悦的肌体感觉令颌关节积极打开的状态调动有关肌肉的机能, 使声音位置集中, 声音靠拢;同时, 在练习中选用高鼻韵母h m (掩口打哈欠用丹田气息发声) , 提高声音位置。在解决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的问题时, 在主要发响韵母的尾端, 用小舌和舌根将“内口”之门关闭, 将气息送入鼻腔发出“n g”音, “n g”音穿鼻而过瞬间收声, 不另成音节, 这就是穿鼻韵母“n g”在归韵收声时的用法。

针对声母发声时出现的情况, 都可归纳为颏舌肌挤卡, 僵硬、压舌根的现象, 造成歌唱时挤、卡、压、紧等结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纠正以上毛病:

(一) 弹舌训练。分为声带不振动的“马响鼻”效果的声音及声带振动的类似意大利语的“r”的卷舌音。这两种方法可在平时经常练习, 要求气息有足够的支持, 才能使练习不停止, 只有舌根完全放松, 气流吹击舌头才能引起放松均匀的弹动。

(二) 选用前响复韵母 (ai、ei) 及窄的单韵母 (i) 等进行训练, 使发音比较靠前, 舌尖容易往前平伸的字来练习, 克服舌根后缩、下压, 下颏用劲的状况。

如:练习一:

练习二:

(三) 在练唱前可做无声的伸舌头动作, 目的让舌头放平放松。

(四) 练唱时用积极张开颌关节、抬起上口盖的动作放松下巴、下颏和舌头, 练唱时, 转动下巴唱。在唱开口音“a”、“e”时, 可以把舌头稍微伸出口外并转动着下巴练唱, 以此达到放松舌根和颏舌肌的目的。

通过以上各种办法, 达到纠正由新疆汉语方言中一些不良语言习惯引起的不规范咬字、吐字方式, 从而达到咬字、吐字规范, 共鸣腔体运用得当的效果。

总之, 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与语言美的高度统一, 完美结合, 就必须字正腔圆, 字清意明, 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言, 从而对共鸣腔体的建立, 音乐形象的塑造乃至艺术风格的体现, 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有关于歌唱的正确的生理机能, 无疑是非常有利于歌唱水平的提高, 而正确的生理机能的形成, 有赖于我们正确的声乐观念以及艰苦的有效的训练, 在训练我们正确的生理机能的过程, 语言习惯尤其是诸如方言中的不良语言习惯, 给我们形成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带来很大的干扰。因此, 我们在声乐学习的过程, 必须千方百计地努力克服方言中的不良语言习惯, 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咬字、吐字, 而且更加有利于形式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 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汉语方言,陕甘方言,不良语言习惯,声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中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J].新疆艺术, 1995, (6) .

汉语学习习惯 篇4

关键词:埃及汉语学习者;对比;汉语词汇;汉阿词汇

引言

埃及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属于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阿拉伯语学习相比,第二语言学习表现出了一些特点。举个例子,第一语言可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同时,第一语言会对第二个语言的获得产生积极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不同特点,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消极影响。学习第二语言需要我们操练和模仿,我们认为学习第二个语言必须以模仿为主而已,当开始模仿第二语言时,语言学习者的模仿是自觉,慢慢来语言模仿者不知不觉的仿照别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教学类型来划分,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语音教学模式、词汇教学模式、语法教学模仿、听力教学模仿、口语教学模仿等。我们在口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如图示法、演示法、朗读法等。本文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个不同国家与词汇文化一些比较的看法。

一、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认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西南语支北阿拉伯语群,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是汉族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我国与中国自古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保持着友好往来,近代又同属发展埃及,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但是汉阿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两种语言的语系也不同。因此,在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词语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料。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讲解两个不同的国家词汇和文化的对比,通过它们揭示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词汇中的文化对比研究

语言是作为总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无法翻译,而且受到不同的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文化词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语言学习者经常受到他们的母语文化影响,因此,他们很容易造成误解。词语中蕴涵内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的词汇代表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汉民族心态特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文化和汉民族心态的讲授。下述说明汉语词汇中文化的难点:

1. 中国和埃及国俗词语对比

什么是国俗词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专家之一。他对汉语“国俗词语”所下的定义为:“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如:“包子、饺子、气功、京剧、相声、麻将、内人、贵体”。

“吃过饭?”“马后炮”、“马大哈”

王德春教授将汉语国俗词语分为七种:

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

4.国俗熟语如:(“守株待兔”)

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粽子”),表示一种特殊食物,

国俗词语或国情词汇无法翻译成阿拉伯语。因此,我们认为有一些国俗词语可以使用“看图说话”,让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才讲这种词汇,有些词汇老师可以讲故事或讲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马大哈”我跟朋友见一个面,一起聊天,我说:“已经下雨了,但是你没有带伞。”然后我说:“哇,我就知道今天会下雨,你干嘛!不带伞?!,朋友对我说:“昨天,怎么没有说要带伞,提醒我,今天下雨,你才说带伞。” (马大哈:事情发生,才说)。还有一些词汇可以让学生看无话的视频,让他们猜猜或者一部电影里面的一部分包括与国俗词语有关。

2.中国和埃及颜色词语对比

颜色词在中国埃及文化中内涵很深,连心理反应也有不同的想法。由于中埃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心理因素,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各个方面不同之处,颜色词所涵载的信息,意义也不同,体现了中国和埃及文化的差异。

比如:

1.“红”在中国代表“繁荣、喜庆、顺利和成功”。在中國传统节,可以看到“红灯笼”、“红炮竹”、“红对联”,说话中“开门红”表示好运气,“红光满面”和“满堂红”等说法代表红色在中国人目光中的重要性,连中国国旗是“红色”。“红色”在埃及代表血腥、残酷和狂热等。“红色”在埃及人目光中表示淫秽和淫乱。如“红色电影”,埃及的国旗的红色部分代表“战争中流血”。目前,埃及年轻人受到西方对红色的影响代表爱情,也受到爱情节日送爱人的玫瑰和红色的礼物。

2.“白”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不吉利”的涵义,中国人说话中的“白吃白喝”和“白费”等说法代表不吉利。白色在所有埃及人的目光中所代表是“和平”和“清白”。

3.“黑”在汉语中,他气得脸色去铁青。这里的“青”,指的就是脸色发黑。同时,“黑”在埃及人的目光中是“死色”、“丧事”,常与“不好的”、“坏的”相联系,象征苦难,埃及国旗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暗岁月。

4.“绿”在中国、埃及和其他的国家是青草和树木的颜色,但是在中国有“戴绿帽子”的说法,表示淫乱和不好的事情。

5.“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黄色被视为皇帝的象征,代表高贵、富贵、荣耀等。比如:黄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黄金的颜色又是色彩高贵无比,比如:“金碧辉煌”、“金科玉律”等。但是现在的中国,黄色是淫秽、腐败等。如:黄色电影、书刊、音像制品等,黄色在埃及代表太阳,温暖的气候,埃及金字塔和很多的神庙,虽然这样,但是,埃及人不喜欢“黄颜的眼睛”,觉得黄色的眼睛会嫉妒人们的好事情。

nlc202309040144

总的来说,颜色词在汉语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颜色词不仅有字典上的、直接的表层含义,更有文化上的、情感旳语用含义。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外汉语词汇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适当了解不同颜色词在中埃俩的语言中的文化,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互译。

3.汉语阿拉伯语的称谓词语对比

所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互相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工厂等”。称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

1.中埃的亲属称谓

在中国,亲属称呼谓十分复杂,也十分严格。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有着严格的宗教制度。这反映在亲属称谓上,是长幼有别,嫡庶有别,亲疏有别,内外有别,可以说是系统分明、层次清楚。除了我们可以在上述的表格外,按血统远近分内亲和外亲,内亲中妻子的弟弟叫内弟,妻子兄弟的儿子叫内侄,外亲中母亲的父亲、母亲叫外公、外婆,姐妹的儿女叫外甥、外甥女,女儿的儿女叫外孙、外孙女等等,中国称呼词是代代清楚明白,界限严格。汉语中这些亲属称谓如果搞错,就叫乱了辈分或乱了套了。

在埃及的称呼谓中如阿语,称谓分别有时不甚严格,如现代阿拉伯语中,“侄”和“甥”不分;“姨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个词“阿姨”,这说明,埃及人宗法等级关系不太严格。

2.中埃的非亲属称谓

非亲称谓也叫社交称谓,在汉语中,社会交称谓中的通称词会随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比如:20、60、70年代的通用称谓“同志”,80年代流行的是的“师傅”,90年代之后,流行的是“先生”和“小姐”,目前,“小姐”成了坏女孩子的专门称呼。目前中国除了“叔叔”和“阿姨”以外,“帅哥”和“美女”替代了“先生”和“小姐”非亲属称谓,不管帅不帅,美不美,都可以说。埃及对非亲称呼谓没有中国的严格和专业。我们对非亲属没有称谓,开始跟他们聊天时,就说“对不起,……”,目前,年青人在咖啡厅等其他的地方对非亲的称呼是“Mohamed”或“Ahmed”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最流行的姓名有很大的作用。

4.汉语和阿拉伯语数字文化

数字是一种特殊语言符号,数字词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和功能,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以数字词语的使用很广泛,有的数字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带来好运;但有些数字词语却受到他们的讨厌,因为它们厄运的象征。中国人对数字“四”很忌讳,因为它和死谐音,不吉利,医院不设四号病床,宾馆没有四号房间。中国也对于“六、九”这两个数字情有独钟。“六”是中国人心目当中最最幸运的数字,俗话说“六六大顺”,汉族文化对数字“九”偏爱,因为从中国古代数字“九”代表皇帝,而且“九”有“久”谐音,喻示着天长地久。“八”有“发”谐音,因此数字“8”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18”的意思“我要发”。埃及人对数字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对所有的阿拉伯和其他的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5.汉语阿拉伯语谐音文化对比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不开,谐音和汉语文化也是这样。谐音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汉族从古以来的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包括好多谐音现象。因此,汉语中的谐音成分与其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上海人去看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苹果”跟“病故”谐音。由于“梨”跟“离(分离、离婚)”的谐音,梨也不能分着吃,因为“分梨”跟“分离”谐音。中国春节时常常在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意思“福到”。“年年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等谐音说法,阿拉伯语也有谐音,叫“文字修饰”,它的观念是:两个词发音相同,意义不一。文字修饰有两种类完全形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数量和次序四个方面完全一致。 比如:“谢里福是一个高贵的人”(前者是人名,后者形容词),非完全型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不同,但是字母的数量相同。比如:“ ” 真主说:“他们阻止他,他们远离开他”。

在语音方面,汉语和阿拉伯语是很丰富的两种语言,对我们汉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兴趣了解汉语说的谐音的说法,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6.汉语阿拉伯语禁忌语对比

人们经常将语言中的词语跟很多事物联系起来,这些词语在原始或古代时期,人们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他们认为一些事物不能出现,不便出现。因此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語也应避免说出来。这些不能说的词语便是禁忌语。吉祥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由于文化的样性,各民族对于吉祥概念表达的不相同。虽然中国生活水平的速度发展的很快,但是中国吉祥语还存在。汉语中禁忌语和吉祥语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禁忌语和吉祥语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流行文化。汉语中的出现了很多有关“死”的同义委婉,如:“去世、逝世、永别、身亡、作古、百年之后”等书面语常用的表达方式,口语中可以说:“走了、老了、永远离开了、过去了、不在了”,如果是坏人死了,可以说“断气了、见鬼去了、见阎王了”,如果是党政干部死了可以说“光荣了、牺牲、倒下”,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可以说“见到了上帝、上西天、到西方极乐等”还有可说“见马克思、见爹妈、见上帝等”。

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阿拉伯人谈“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直接说某人死了,同时会使用“死”的多义词,如:“”、“”、“”、“”等都是“死”的意思,虽然阿拉伯语的表达很丰富,但是没有中国委婉语的表达。虽然这样,阿拉伯人的诗品里会找到“灭亡”等,因为发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他们会使用这种词汇表示生活中碰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的死亡。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伊斯兰教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很大,阿拉伯修辞开始发展起来,当阿拉伯人谈“死”时,跟中国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回归他的主)、(响应安拉召唤)、(离开座位)、(转入另一个世界)等委婉语

nlc202309040144

总的来说,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语言有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相应的文化。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心态结合在一起。

三、词汇文化对比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本书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在第七节“词汇课”提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说:“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记忆和理解。记不住,理解错误,势必导致运用错误。”我们认为汉语阿拉伯词汇文化对比研究将在这一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例如:可以解释汉阿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汉民族和阿拉伯族使用的词汇和他们的思维的差异,以及词汇层面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以为我国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及中国阿拉伯语学习者双语词词汇提升水平。同时,通过对比,对语言学习者有很好的作用,让他们通过对比不会忘记,一直记住,理解无错误,提高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对外交流中能更清楚明确地表述埃中之间的不同。

四、结语

本文运用词汇对比教学法對汉语阿拉伯语两种不同语言词汇进行了探索和解读,初步涉及了汉语阿拉伯语词汇和文化中的词汇之间词义的差异问题。对比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词汇教学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这种方法能在汉语阿拉语教学中,能解决汉语学习者词汇使用的错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齐沪扬,陈昌来. 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现代汉语词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马坚.中文译解《古兰经》

[5]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胡勇强.白永权,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英汉对比研究: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2004.

[7]周祖谋.词汇和词汇学[J].语文学习,1958.

[9]王友民.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88.

[10]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1]汉语阿拉伯语词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

[1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Mahmoud Ahmed Mohamed Mohamed Soliman 中文名:晓宇(1988—),男,埃及开罗市,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与翻译。

汉语学习习惯 篇5

1.1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掌握

语言的声调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汉语的美感在于阴阳顿挫的语调, 很多时候, 语调可以表达出语言的一种情感, 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语调的韵律也是一件值学生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 汉语的声调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 出现这种错误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汉语普通话中7个辅音是韩国语言中不存在的, 当一些需要辅音发出时, 韩国学生往往不能发出标准的音阶。所以, 要锻炼韩国学生的气流摩擦发音, 强制训练以后, 发出韩国语言中没有的辅音音阶。

韩语的元音和汉语的元音发音方法不同, 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韩国留学生除了要模仿正确的发音口以外, 还可以指定一个朗读的计划, 通过朗读掌握发出汉语声调的技巧, 并且不断的复习,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1.2 学习对外汉语的过程中, 在对韩汉语中注重文化的渗透和词汇的运用

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的过程中, 要意识到文化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一门国家的语言, 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这样才可以真正感受到汉语的沉淀过程。同时要注意在对韩国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介绍时应避开容易引起不快的地方, 尤其是涉及传统节日和古代战争方面要格外注意, 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

汉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词汇的运用。由于中韩语言文化中存在语法的差异, 因此, 在语句中对于词汇的正确导入, 是韩国留学生比较大的一个挑战。因此, 韩国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语汇置换问题, 需要沟通不同的社会、历史和道德意识, 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掌握了词汇的正确导入, 可以让韩国留学生更好的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1.3 掌握成语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 大部分韩国留学生不太善于运用成语进行交流, 这是对文化知识欠缺的一种表现。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所以, 学习成语对于留学生而言, 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 由于对文化知识不了解, 留学生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意义, 以偏概全。所以, 在成语的学习中最好将成语融入情境之中, 以成语故事的形式来教授, 这样既融入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同时又使课堂生动, 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牢记成语的意思。

2 对外汉语学习的前景展望

2.1 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 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 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所以, 对外汉语的发展方向将会注重于对外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 在文化课上也会增加中国传统艺术和礼仪的更多内容, 如剪纸、书法古代的婚礼, 冠礼等, 让留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2.2 对外汉语的学习研究将推陈出新

传统的对外汉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学的部分, 新的对外汉语学习理念是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对外汉语的整体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习目的。由于更多学习者的加入, 提高了对外汉语的学习地位, 因此, 将会有越来越多关于留学生学习对外汉语的研究新作面世, 这将给学习对外汉语的学习者们一次新的思想注入, 同时也可以满足对外汉语学习者们更多的需求。

2.3 科技化的普及将提高对外汉语学习的新景象

网络化的普及, 让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科技化的教学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 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 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 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 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 开辟教学的新路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比如一些手写输入技术, 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都将为对外汉语学习开辟新的教学途径。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的教学教材, 在教材中, 将会融入这些先进的技术促进科学研究, 为汉语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带来更多的便利。

综上所述, 对于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的现状, 应该注重语言的声调以及语法的良好运用, 多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是提高汉语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对外汉语的发展前景, 要以提高对外汉语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为学习目的, 共同为对外汉语的发展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源性因素下一篇:电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