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的艺术

2024-10-17

剪辑的艺术(通用10篇)

剪辑的艺术 篇1

美国导演库布里克说过, 在剪辑台上可时时发现剪辑的魅力所在, 拍摄的整个过程和一件作品的成败与否, 最后都是通过剪辑师来完成。剪辑师作为幕后工作人员, 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因为, 剪辑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但又得符合导演的整体思路, 这就需要剪辑师必须要有厚实的文化艺术素养。下面我就剪辑师需要的几点艺术素养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广泛阅读, 拓展知识, 提升文化素质

电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电视人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等对于一个剪辑师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只有剪辑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水平, 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作为剪辑师平时应加强阅读, 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阅读的书籍应该广泛而且要有针对性, 其中编剧、导演、摄像和策划方面的书籍都在阅读范围之内, 同时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加强了解。如果不注重这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在实践的剪辑工作中就会非常掣肘, 而且很容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剪辑出一部好的片子是剪辑师一个综合素养的反映, 更能够体现出电视制作人员的文化底蕴。只有剪辑人员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 才能够更好的把握片子内人物的心理感觉, 只有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才能使片子更加有了灵魂。

此外, 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小说和纪实文学, 因为文学是反映的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各种生活现象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对人和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只有有了这些积淀后, 才能把这些化作感觉, 最终落实到剪辑上面。

二、剪辑师应注重对色彩学方面的了解

色彩是一个可感悟的充满欢乐与悲哀、温馨与幸福、阴险与狡猾、聪明与智慧、狂热与宁静的多义的无形的语言世界。因为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反应, 所以我们在节目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搭配, 反应不同的节奏, 反应不同的心理活动, 用什么样的色彩进行辅助, 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 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 (2) 红色——是一种较为纯正的色彩; (3) 蓝色——同红色的凝重热烈相比, 是一种轻质冷凉的色彩; (4) 绿色——是蓝黄融合色彩。是大自然生命的象征; (5) 紫色——是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例如我们在剪辑气氛活跃的场合, 文娱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商品介绍等, 要用明度和纯度高的颜色。2011年我剪辑的建党90周年的特别节目《歌声飘过90年》, 在这期节目的剪辑中我们就采用的欢快、凝重的中国红作为主基调, 每一个镜头的运用都有中国红在里面的体现, 大到节目的主背景党旗飘飘, 小到小学生们戴着红领巾欢快的奔跑, 包括整个节目的字幕制作, 我们都是用的红色为主色调, 每个细微之处都有大气的中国红, 这就使整部片子色彩鲜明, 主题突出。

温馨、沉静的场合, 例如关爱、爱情、沉思、探讨人生等主题。适宜运用淡雅的色彩渲染气氛, 通常采用明度适中的粉红色和淡蓝色为配色方案。

三、剪辑师对音乐的认知

音乐, 是一种长于抒情、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信息符码。它在电视片中的运用既要发挥其本身的特长, 又要竭尽所能与画面相互配合以符合并突出电视片的主题。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要充分地展示主题的真实性, 不光要有真实的画面内容外, 还要有辅助性和衬托性的音乐来衬托。恰当的音乐作为辅助可以为专题片主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要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 合适地选配音乐, 这就要求我们剪辑师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例如我们在2008年制作了一部反映唐山建设和风土人情的片子, 其片头的音乐选取了一个高亢而嘹亮的唐山民歌, 同时在歌声背后, 又加以强劲的击鼓声, 这样的声音巧妙的衬托在画面中, 不仅体现了唐山这座沿海城市突出了地域特色, 同时又展示了唐山七百万人民“公而忘私, 患难与共,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再有就是音乐的切入点要与画面的关键点相吻合, 如果一开始就处理不好, 那么出点就会很难补救。应该使画面和音乐达到完美的统一, 既要留白又要恰到好处, 不能拖沓冗长。如2011年我们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节目《松纹剑复活之路》的制作, 当时我们就充分考虑了音乐的选取和在什么关键点插入音乐, 片子一开始先是黑场画面, 这时候我们用的不是音乐而是音效, 铁锤的击打声, 然后淡出画面熊熊火焰中锻造钢锭, 这时候是主人公边轮铁锤边发出的喘息声, 就在这个关键点上我们的音乐起, 配合着铁锤的击打声、喘息声, 加上刚劲有力的音乐, 给人以振奋, 引出了片子的主题。

综合以上几点, 笔者感觉剪辑师的素质决定着专题片的成功与否, 这种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和修养, 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的积淀。剪辑不只是简单地把摄像拍摄的所有素材按照导演的要求拼接起来, 而是在导演的要求下进行二度创作, 剪辑师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作品的高潮在哪里, 最精彩的地方又是什么, 有了这些理解之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剪辑处理, 才能够剪出感觉来。

剪辑的艺术 篇2

新:剪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客观构思方法。当原来的教学过程不适应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就需要运用剪辑手段进行重新编排、重新组合。在高考前的总复习中,教师若以课程章节为顺序复习教材内容,学生总会有吃“二遍饭”的感觉,这不但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这一重要过程中,要适时运用剪辑艺术,摆脱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编辑知识体系,将那些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提前编排。如,可以集中复习词句,集中复习语音,提前复习动词的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句子种类、句子类型等。通过这样的剪辑,既落实了基础、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巧:剪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生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部分内容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知识高效掌握的能力的形成。

“以巧破千斤。”巧妙构思、浑然一体,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剪辑。

深:从内容看,是指从教材中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从因剪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是指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从教学对象来看,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缜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这样的剪辑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对某道高考阅读理解题进行回顾讲解时,可把同类型的高考题剪辑出来,挖掘其深度,指出这一高考题具有如下特点:

1.立足热点,高于热点;2.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相结合;3.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学会将教材内的知识点揉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中,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性,觉察到在习题编拟上的综合性,从而达到了在习题解法上的类对性,达到了在思维上的启迪。

活:显示出复习教学程序安排上的灵活,跳出了教材中按学生所学章节内容的范围编排习题的框框。复习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思维,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开拓思维的“中介”,所以在复习教学中,不被课本知识所禁铜,跨科目、多层次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综合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设计一些论述题,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设计一些层次高、综合性强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肤浅变为深刻,由零散变为系统,由局部变为全面,使复习教学不再单调,而变得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剪辑艺术在复习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学会剪辑、善于剪辑,把复习教学剪辑成一部完美和谐、引人入胜的影片。

(作者单位:嫩江县第1中学高中外语组)

浅谈电视剪辑的艺术 篇3

一、注重对剪辑节奏的把控

从节目后期制作的角度来看,制作人员应当具备把控剪辑节奏的能力,此种能力代表着优秀剪辑人员的业务水平。通常而言,对剪辑节奏的把控乃是从这些方面加以体现,如镜头变化与运动等等,优秀的剪辑人员能够使电视节目的观众获得难忘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刺激。剪辑节目节奏控制的质量,体现了对节目中人物情绪变化、情节以及剧情等变化的状态,是整体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进行前期拍摄的过程中,摄像人员要对于摄像的运动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且结合整体节目的风格和设计意图,为后续节目的制作奠定一个节奏基调。在进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要根据节目脚本的设定,对于节目内容进行删减和保留,并且对脚本外的内容进行筛选,保证精彩内容的留存。剪辑人员根据脚本对节目素材剪辑时,必须使剪辑处理后的素材内容保持流畅,并且同节目的主旨相吻合。同时,剪辑人员在进行剪辑时,应当合理把握节目的创作基调,以便使剪辑处理后的节目素材内容不同节目基调相抵触。还有就是,剪辑人员在进行节目素材的剪辑处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节目整体的连贯性以及不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防止出现因节奏变化过于突兀而导致观众难以接受的情况出现。另外,在后期电视节目剪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节奏的控制,避免一成不变的节奏对观众带来疲劳的观看感受。采用变化剪辑节奏,可以体现出后期电视节目剪辑的节奏变化,突出电视节目中剧情的高潮,同时,依托对高潮部分的缓冲处理,达到张弛有度的目的,使观众能够被牢牢地吸引其中。

二、注重镜头间的衔接过渡

作为电视节目而言,其主要通过声光的刺激实现对观众的吸引,因此节目的画面之间应当保持连续性,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通过剪辑人员的镜头剪辑工作得以实现的。

无论是编导人员,还是节目制作人员,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都必须首先遵守一些根本的规律和法则——遵循画面的基本组接逻辑,“动接动”“静接静”是画面剪接规律。它规定在确定剪接点时,要保证前后镜头中的主体在剪接点上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或静止)的一致,或者拍摄方法(固定机位与运动拍摄)在运动状态上的一致。剪辑能够实现对节奏接近的部分的有效衔接和过渡。

所谓的“动接动”,乃是指切换镜头的时机为镜头与其中的人、物同时运动状态下进行切换。这种切换因镜头与人、物处于同步运动状态,因而衔接较为顺畅,不会有丝毫突兀之感,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一系列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

所谓的“静接静”,乃是指在动作结束时进行镜头的切换,后一个镜头也为由静至动。这种镜头切换方式一般多在转场时应用。此种镜头切换方式能够实现不同画面部分的无缝过渡,同时让观众从中获得思考的空间,因而使得整体画面更显紧凑。

三、注重节目整体结构的把控

从节目的整体结构来看,通常涵盖节目整体布局以及段落布局。优秀的节目内容在整体结构方面应当浑然一体。

1. 节目整体结构应当做到完整统一

作为电视节目而言,其整体结构应当做到首尾呼应,节目中的不同段落应当设置合理,从而依托不同段落的整合凸显出节目的创作意图和创作主旨。如若未能满足前述要求,则将导致节目显得前后风格参差不齐,让观众无法从对节目的观看,了解到节目的创作意图,因而会产生不明就里之困惑。

2. 节目整体结构应当做到自然流畅

节目整体结构必须一气呵成,使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感受到节目内容的连贯性,如若不然,则将导致节目内容过于生硬,不同段落之间彼此割裂,使观众在观看后,难免会产生节目粗糙滥制之感。

3. 节目整体结构应当做到严谨新颖

节目整体结构应该保持从一而终的严密性,即节目应当做到体例清晰、层次界分明晰、主要段落突出,而不得出现段落内容主次颠倒等情况。但过分地强调严谨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人感到乏味。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结构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每一独特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电视节目只有不断创造,突破固有的模式,进而通过对以往固有模式的创新和大胆突破,方才能够实现对观众收视兴趣的激发,进而提升节目的口碑。

四、结语

在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作为剪辑人员而言,应当利用娴熟的剪辑处理技巧,将原本纷乱繁杂的节目素材进行合理的剪辑加工,进而使节目内容达到播放标准。同时,剪辑人员应当在素材剪辑处理的过程中,注重把握节目结构的合理设置、节目节奏的掌控等,唯有如此,方才能够使节目内容更能唤起观众的认同。从剪辑工作本身来看,对于剪辑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剪辑人员具备良好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把握全局能力。有鉴于此,剪辑人员应当注重以观众的视角审视节目的制作,并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审美旨趣,以便为节目后期制作贡献出一份力量。

摘要:因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导致摄制人员在现场所录制的影音资料内容较为凌乱,而这样的影音资料不能直接作为电视节目素材加以使用,唯有制作人员通过后期剪辑处理等方式,方才能够使之达到电视节目播放的标准。为此,本文将就电视的剪辑艺术展开研究,主要论述了要注重对剪辑节奏的把控、注重镜头间的衔接过渡、注重节目整体结构的把控这三个方面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剪辑,剪辑节奏,镜头衔接,结构把控

参考文献

[1]王秀红.巧用电视剪辑艺术,提高电视节目质量[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

[2]梁式波.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探析[J].电子制作,2015(09).

[3]白金良.如何运用电视剪辑艺术技巧提高电视节目质量[J].西部广播电视,2015(04).

[4]姜妍.略论剪辑的作品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杨赛楠.刍议电视剪辑艺术的操作技巧[J].通讯世界,2016(14).

[6]王萌.新时期电视剪辑艺术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6(05).

[7]李敬涵.数字时代的电视剪辑技术及应用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06).

剪辑自己的生活 篇4

一、事要“紧”

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8岁的天空”就写成18段,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深邃内涵、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之干,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澜,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情要“炽”

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生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起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在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理要“切”

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它以自然生发为上,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去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食烟火,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一闪一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灵光”。

下面笔者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剪辑自己的生活的三条基本原则:

电视剪辑艺术的操作技巧探究 篇5

关键词:电视剪辑,艺术,操作技巧

电视剪辑主要是把前期的拍摄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取舍,使电视节目达到最佳的展现效果。在剪辑中,镜头不同的选取、不同的排序和不同的剪辑点会产生不同的蒙太奇形象,甚至会出现相反的艺术效果。因此,电视剪辑技术对于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剪辑师在具体的电视剪辑工作中要掌握剪辑技巧,合理调整剪辑节奏,确保电视节目所展现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1 电视剪辑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电视剪辑发生在电视节目的最后创作阶段,通过对拍摄素材的二次加工,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并进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剪辑是一项复杂的编辑工作,需要合理分配镜头的长短和顺序。电视剪辑对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和节目构思,不经过剪辑的电视节目无法体现节目本身的魅力,也就无法展现观众想要感受的画面节奏,利用电视剪辑使镜头之间巧妙的结合起来,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1]。电视节目的种类和性质不同,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的剪辑手法可以体现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思,使节目更加符合编剧的心理预期。

2 对电视节目剧本进行整体的观照

剪辑师在进行电视剪辑之前需要通读电视节目的剧本,知悉其制作标准和目标,掌握剧本的整体主题和立意,形成初步的规划构思,选择最合适的剪辑方法,合理安排包括摄影、灯光等在内的影响因素。剪辑师要注意将电视编剧想要表达的效果融入到电视剪辑的整个过程当中,并将编剧的立意、电视节目本身的效果和电视观众的感受结合起来,使剪辑片的画面拼接和长度更加符合编剧的立意和大众的审美标准[2]。不同的剪辑方法会使电视节目具有不同的节目感染力,所以需要对剧本人物的渲染、场景的设置等进行综合考量分析。

3 选择恰当的剪辑切入点

剪辑的切入点将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整体的流畅性,因此,剪辑切入点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节目类型不同,剪辑点的选取要求就不同,如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的情感体验受到音乐、环境和人物对话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这类电视节目的剪辑时,需要按照电视观众的情感变化进行画面切换。

面对数量巨大的画面和镜头如何进行合理的筛选是剪辑师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剪辑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找出电视剪辑的规律,对电视节目的性质、立意进行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剪辑手法,使之尽可能的满足电视观众的逻辑思维习惯,使电视节目更具有逻辑性,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拼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吸引更多的目光。

在选择电视剪辑切入点时,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实际需求来探索画面的组接方式,通过场景、镜头的替换拼接和独白转换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关注焦点,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画面衔接的重点是画面长度和场景之间的匹配,要注意画面与声音的同步性,长镜头的连贯性能够表达编剧的立意,而短镜头的突发性则有助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3]。

4 注意剪辑的节奏调整

电视节目一般是向观众提供图像,其节奏便是由人物的活动和镜头剪辑来共同调整的。电视节目的节奏调整要根据电视节目的类型来确定,一般娱乐性的节目镜头切换节奏更快,能使观众在快节奏的镜头变化中感受到轻松活泼的氛围。相对于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文艺类的电视节目例如教育类、纪录片类的节目其剪辑节奏更加缓慢,能使观众真正理解其想要传达的电视思想。艺术类的电视节目例如电影音乐鉴赏节目,其剪辑节奏最为缓慢,能让观众在缓慢的画面流动中更好的感悟作品。

5 注意剪辑的音乐节奏

背景音乐能够使电视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电视节目的剪辑时,需要特别注意背景音乐的节奏。音乐节奏的快慢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气氛,所以镜头的拼接要注意与音乐的节奏协调统一,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中用镜头的急推或者硬切来强调音乐的重音[4]。以湖南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为例,节目开始的远景和后期的镜头推进,搭配不同的背景音乐,将画面与背景音乐统一起来,给人更加舒适的视觉享受和感官体验。

6 结语

电视剪辑是电视创作的灵魂,是电视展现生命形象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剪辑工作也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重要任务。剪辑师在对电视节目进行剪辑时,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剪辑技巧,避免电视剪辑中出现的操作误区,严格依据电视片的风格确定剪辑风格,以确保电视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转播车切换台上的剪辑艺术 篇6

一、镜头画面的选取

现在的转播车一般都是四讯道或六讯道, 面对众多的镜头画面, 切换导演只有一双眼睛, 如何在瞬间又快又准地捕捉到最好画面, 切换导演需要较高水平, 因为看似简单的选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有意识的取舍过程。1.选择的画面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不同的画面表现影响着人们的收视心理, 比如我们通常用短镜头的叠加表现快节奏, 如果使用长镜头就显得拖沓、冗长, 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2.选择和使用的镜头要服务于节目的内容与主题。如切换有伴奏的歌曲演唱时, 适当给伴奏区一些镜头, 特别像钢琴伴奏中舞动的手指, 达到声画同步, 给观众以艺术享受。3.选择画面要与电视节目类型相吻合。如综艺节目中舞蹈的切换, 观众欣赏的是优美的舞姿、变换的队形, 切忌选择局部特写镜头, 否则观众看到的是不连续的舞蹈, 破坏了节目的完整性。而在新闻会议节目中, 由于强调真实性与客观性, 宜选择固定画面或镜头, 慎用过度的仰拍或俯拍。

二、切换点的选取

切换台上的切换点也就是剪辑中的剪辑点, 对表现节目至关重要。切换点的选取准确与否, 不是对与错, 而是好与遗憾的问题。比如节目换场时, 即一个节目结束, 切换观众掌声、情绪高涨的画面一定要准确, 这样与节目结合时就能达到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切早了或晚了, 不但会破坏观众视觉上的连续性, 还会错过其他好镜头。

切换点的选取同剪辑点一样, 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但这还不够, 在录制节目中, 不同类型节目的切换点的选取各有不同。如综艺晚会类节目多以歌舞为主, 其切换点多选取音乐旋律、舞蹈节奏;访谈类节目一般按访谈的内容或现场气氛来切换镜头;竞技体育类节目动感较强, 应选择动感强烈的地方作为切换点。切换导演要掌握多种切换手段, 这样切换的电视画面不仅准确, 而且具有艺术效果。

三、剪辑技巧在切换台上的运用

常做节目的人总有这样的感觉, 同一类节目, 不同的人切换出来, 效果迥然不同。这是因为, 每个人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不同, 选择的编排次序、剪辑技巧也不同, 最终决定着节目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关于这个理念, 普多夫金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把三个同样的镜头按两种顺序连接, 结果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反。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他的头;

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结果: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懦夫、胆小鬼。

换一种顺序: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B.一把手枪直指着他的头;

A.同一个人在笑。

结果: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人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般, 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 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 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 让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笔者曾参加《点石成金》节目录制, 这是一档知识竞赛类节目, 开场镜头通常是主持人——竞赛选手——现场观众掌声, 观众感受到他们在节目中的位置 (和出场顺序一致) 。笔者通过改变镜头的次序:先出现场观众掌声——主持人——竞赛选手, 现场观众有受重视的感觉, 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再推出主持人的镜头, 给电视观众造成悬念。由此可见, 剪辑技巧的灵活运用, 直接影响节目的可视性。

虽然剪辑艺术水平在切换台上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也不可过多地夸大和依赖它, 如果运用不当, 不仅对表现节目内容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反而有损整个节目的可视性。为此, 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1. 手段单一。

一场节目从头到尾都采用同一剪辑手法, 这种过于单一的表现方法, 缺少艺术的震撼力。一般多出现在切换导演对节目特点把握不够, 或者求稳不出错。这样的节目因形式单调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 要使节目精彩还需后续的包装、精剪, 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得不偿失。

2. 声画“两张皮”。

这是转播车录制节目中最易出现的问题, 在后期剪辑中可以通过镜头画面调整进行补救, 但在转播车上录制的节目一般是直播或现场录制无法弥补, 出现声画“两张皮”, 让观众迷茫, 不知节目要表现什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很多, 可能是切换导演对节目内容不够熟悉, 可能是导演与摄像配合默契不够, 也可能是节目出现变动。

3. 切换中的视觉跳动。

画面之间的衔接要行云流水, 这是切换导演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 但在镜头切换的时候, 如果遇到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 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变化, 就会在观众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 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避免的办法, 最好是采用过渡镜头,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中选取, 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转播车切换台上的切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如果说掌握蒙太奇手法、熟悉镜头组接技巧, 是每个切换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那么对切换节奏的控制、剪辑艺术水平的把握, 更显切换导演的功力。

参考文献

[1]严蕾.运筹帷幄打造视屏盛宴.当代电视, 2011—04.

[2]彼得·沃德.演播室与外景摄影.刘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07.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 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视剪辑,艺术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同, 电视艺术也有着自身的表现元素, 电视作为电影艺术的延续主要是以“画面语言”为基本词汇的。有机组合画面语言的许多元素, 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就出现了剪辑。电视剪辑几乎是对电影剪辑艺术的理论以及手法等进行了全盘吸收与接受,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在信息化时代下, 电视作品开始由以往的人工制作转变到电脑制作的轨道中来, 以及由以往的线性编辑逐渐跨越到非线性编辑当中来, 电视剪辑的手段更趋于丰富多样, 层次也越来越高。

一、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特点

(一)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在工作和内容上更加流畅与丰富

以往传统的电视节目在记录画面的时候主要以胶片以及磁带的方式进行, 由于电视所吸收的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想要创作出民众喜爱的节目, 对素材进行收集就成为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信息时代下, 电视在摄制、采集以及拷贝图像上都可以在硬盘上来进行, 并且以往积累的许多剪辑素材都可以在节目库中的盘阵当中进行存储, 通过高速光纤网可以把所需素材快速搜索以及调用出来, 最终使电视剪辑工作更加科学而有效。在我国, 一些电子游戏频道节目就运用了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 通常来说, 一个电子游戏新产品会对很多内容有所涉及, 如游戏的实际操作、背景、游戏现场的气氛以及与之相似的游戏等内容。这些大量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以往传统的电视节目多对磁带所记录的信号进行模拟, 然后反复播放与转录, 这样就会降低音像的质量, 衰减磁带的磁性, 不能够对其进行长期保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信息时代下非常容易地加以解决, 数字信号可以在多次拷贝并反复播放下也不会损伤画面质量, 这就使电视剪辑艺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二) 视频编辑软件的更新使得电视编辑艺术更加个性化

最近几年, 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都积极展现并推出全新的视频编辑软件, 为了与越来越壮大的视频编辑软件队伍相符合, 这些软件逐渐把以往的专业化软件制作得更加有利于普通人进行操作。由于电视是电子扫描成像, 它没有电影摄影机的功能, 因此, 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变速以及倒放等这些特殊效果, 运用非编软件是关键所在。视频编辑软件的不断更新, 让电视在后期剪辑上更加趋于便捷与快速, 只需要对鼠标进行稍微按动就可以把那些复杂的剪辑任务完成。而软件当中开发研制的一些特殊效果以及滤镜等可以让电视视频编辑依照自身的想法对个性化的节目进行制作。在当今时尚以及娱乐电视节目当中, 开始大量运用以帧为单位的快切与频闪效果, 以用来体现青春与明快的视觉效果。而要想实现这种特殊的剪辑手法, 先进的软件必不可少。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当中, 由于受动漫的影响, 电影中新的叙述方式就此产生, 如在电影《疯狂的石头》当中, 用小窗口的形式把不同人物的活动表现出来经常会在画面中出现, 再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类节目《大海热线》, 也经常在同一画面中, 把不同的被救助对象显现出来, 增加了强度对比, 感人至深。这就和非编软件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三)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开始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

曾几何时,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快速流行, 冲击和启发着以往传统的影视作品。许多电视台招募了一群非专业人士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 抓拍身边的新闻和娱乐作品等各种事物。他们开始用自身的热情以及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化时代下的数字化素材, 运用超越以往传统的剪辑手段, 既创作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好看作品, 又开启了一个全民参与做电视的时代。当前, 网络视频开始在一些新闻报道以及娱乐作品当中被广泛采用, 并且这些网络视频的完成者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们以自身的真实情感以及个人化的强烈色彩对主题进行了强化, 使视频的感染力越来越强。

二、信息时代下电视剪辑画面组接的方式

信息时代下, 在电视后期制作过程当中, 电视节目编导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律以及法则来进行。在组接镜头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动接动”以及“静接静”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对剪接点进行确定时, 要确保前后镜头的主体保持与剪接点中的运动状态相一致。假如画面当中的相同主体在动作上不连贯, 那么运动中以及人物形体动作当中在切换镜头的时候可以依照动作接动作的要求来进行, 但是摇的方向要接近速度才能实现顺畅与简洁过渡的目的, 这种形式被称作“动接动”。假如两个画面当中的主体运动不趋于连贯性, 那么在衔接这两个镜头时, 一定要在做完前一个主场的完整动作后, 才可以进行下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场景, 这种形式被称作“静接静”, 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态连接形式, 在前一个镜头末停止的那一刻被称作“落幅”, 在后一个镜头运动之前停下来的那一刻被称作“起幅”, 两者在时间间隔上一般在1到2秒左右。“静接静”通常是在转场时应用, 也就是上一场在静止的画面中结束, 下一场在这种静止的画面中开始。

参考文献

[1]曹明英.节奏在电视剪辑中的合理运用[J].大众文艺 (学术版) , 2013 (02)

[2]沈艾娥.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电视专题片之剪辑[J].丝绸之路, 2013 (02)

浅析剪辑艺术 篇8

剪辑简单来讲就是把影片制作中拍摄的素材,进行重新组接,再次创作,处理好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最终完成一个寓意明确、有艺术感染力的连贯作品。剪辑在某种意义来说类似于蒙太奇。但实际操作中,剪辑要比蒙太奇复杂繁琐。要想让你的作品深入身心、脱颖而出, 不仅要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节目立意、导演意图等主要内容,还要掌握很好的剪辑手法与技巧。

二、剪辑技巧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思维的逻辑。达到主题明了,镜头的选用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同时要遵循轴线规律,让画面有明确的方向感。拍摄机的位置始终要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如果跳过运动轴线的另一侧就属于“越轴”了,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出现越轴的。

景别的变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蒙太奇句型。前进式句型: 是指景物由大景别向小景别过渡,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发展。后退式句型反之,在镜头中是由小景别过渡到大景别。环行句型: 是将前两种句型一起运用。从特写逐渐过渡到远景,再由全景推到特写,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常见。镜头组接,不能将画面内容变化小的同机位同景别同主体的画面组接起来。否则会让观众感觉画面重复,产生厌烦。再者就是,只要画面中的内容稍有变化,就会给人跳动的画面效果,破坏镜头的连续性。所以,画面人物的大小及角度的转变宁大勿小。如果我们遇到以上情况时,不妨试试采用过渡镜头。例如变换角度拍摄,然后进行分析并组接,或者机位不变,让表演者改变位置、动作,再或者编辑字幕让其过渡。总之,视觉效果上不要让人感觉错位和跳动。

在镜头组接的过程中还要遵循“动接动”。如果画面中角色的动作是流畅连贯的,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现画面,按照运动规律将主体的动作顺畅的连接在一起,既简洁又富有艺术性,我们称此方法为“动接动”。例如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作品《低俗小说》中,朱斯、魏文生在沃夫和朋友吉米的帮助下换掉染有血迹衣服的片段中,吉米正面向前接两人的脏衣服,此镜头紧接的就是吉米接衣服的过肩镜头,朱斯和文生正面向吉米递衣服。两个动作形成动接动,画面连冠流畅。

处理镜头节奏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要根据影片主题、感情色彩来处理节奏。画面效果不要让观众觉得突兀跳跃,例如在缓慢的节奏里用到了很急的转换,那样观众难以理解。当画面节奏紧张强烈时,我们就需要减少镜头画面的帧数,使镜头变换的频率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以此强化观众的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动作组接时我们可以借助人物、动物、生活用具等等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达到动作的连贯性。在剪辑实践中我们一般会遇到这几种镜头的组接,组接方法如下: 特写镜头组接,上个结束镜头是特写,下一镜头要从特写逐渐拉镜到大画面,来说明另一情节的空间环境。景物镜头的组接: 在切换镜头时,可以用景物来过渡,在展示空间环境的同时又达到了以景抒情。声音转场: 用解说词转场,用画外音和画内音相互交替转场,例如,要表现一些电话场景。多屏画面转场: 这种技巧也被称为多画格和多银幕。在双方通电话的画面场景中就可以采用多屏的画面,这样通电话的双方或者单方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镜头组接的方法有很多,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只要是能够表达导演的意图,根据情节的内容和需要,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即可。

三、声音的处理及作用

声音处理,不仅要控制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还应该考虑到声音与声音的关系。当我们很认真的在观察一样东西时,或许会聚精会神的倾听某种声音,也或许没有精力听到周围其他的一切声音。所以,声音同样要像画面一样,必须经过精挑细选,有重点的运用,最后达到声音的统一,使其具有渲染气氛的效果。

剪辑节奏与声音的结合: 在剪辑中会包含很多种声音,有人声有大自然声还会有背景音乐。当剪辑点用人声来作为基本依据时,主要涉及到解说词和人物对话。处理这种剪辑节奏会比较客观,例如当画面内容为两人漫谈人生时,剪辑节奏就要配合画面内容慢下来,否则会违背观众的心理要求。当两个人在吵架,大吼大叫的时候,剪辑节奏就应该快起来。人声剪辑一般分为平行剪辑和错位剪辑,这两种形式在剪辑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例如当你要表现两个人物交流的场景时, 最好增添一些人物表情特写,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他们交流的过程,又能生动的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是一种很有艺术的表现方法,当要表现人物内心一片空白或者产生畏惧、孤寂、冷静的心理时就可以选用无声的艺术手法。这种“无声”的表现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表达情绪和节奏上与“有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两个人声嘶力竭的吵完架后,双方都特别低沉郁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不安,这时采用无声效果就会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但这种无声的场景如果出现频率偏多就会降低画面的节奏,使观众产生烦躁的主观情绪。

在影片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应该盲目、重复运用,要有目的有节奏的选取素材,使其恰到好处。当我们选择一种声音素材时, 必须要问清自己为什么要用,用到哪里? 怎样来用? 要考虑到声音的背景,不要盲目使用,适得其反,我们应该避开那些苍白无力、不自然的转换,力争达到声画的密切结合,使情感主题得到更好的表达与升华。

剪辑是为了更好的叙事,是在有效的控制好时空关系,为故事本身服务的。我们要像好莱坞剪辑师说的那样,“如果观众没有注意到剪辑, 就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故事身上了,这就达到了剪辑的目的。”

摘要: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自己第一部作品开始,电影诞生。而那时候没有剪辑,只是一个镜头录制。直到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分镜头拍摄,并把镜头组接起来时,才产生了剪辑艺术。如今,剪辑技术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镜头组合到了无缝剪辑的应用。本文针对剪辑技术内容进行简要的论述。

让自己的特色贯穿剪辑 篇9

剪辑思路

接下来就需要和导演商量素材的顺序问题了。陈老师给我们建议是不要按我们剧本所发展的那样摆放素材,因为我们这里面有许多回忆的镜头和一些主观镜头,会穿插着使用,把顺序打乱更有利于紧张气氛的烘托。我们这个故事带着悬疑,所以女主角在剧本中刚开始是所发生的事情要放到后面当作真相,让观众了解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电影的第一幕怎么吸引观众的眼球,也就是序了。一开始我想说,我们先把女主角奔跑的脚步声给单独拿出,先黑屏,只听到急促的脚步声,这样就会把观众很快地带入到情绪当中。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快导演就否决了我的想法,她说就要那种让观众猛然的进入节奏的效果,让观众看得不是很明白,有继续往下看的冲动。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我的想法只能提供给导演参考,毕竟整部片子的风格是导演的。最终我们决定还是用女主角在黑暗中奔跑的场景作为序。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安排悬疑了,我们大致的方针是女主角奔跑,然后服务生在不停找她,作为序开场;然后把整件事件的发生的流程走一遍,主要人物的出场以及之间的斗争走一遭,当然女主角的心理过程不包含在里面,我们是把她单独拎出作为最后的真相部分,让观众以女主角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

素材的后期剪辑调整

在放第一个服务生找女主角的素材时,一开始我是把几个简单的短镜头拼凑在一起 ,给导演看了一下效果,感觉非常的不好。由于前期在拍摄时的问题,特别是同期声的问题,有的镜头里有知了的叫声,到了另一镜头里面就没有了,有的知了的声音还特别的大,有的知了的声音还特别的小,感觉怪怪的。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用跳接的方法,我立马试了一下,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节奏明显比之前明快了许多,再加上紧张的音乐,简直就是完美。给导演看了下,导演觉得不错,比之前的好多了。就是这样用了一个跳接。也符合了导演一开始就要把观众带入节奏的想法。

同期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环境的嘈杂声太大,特别是知了的声音,快要淹没了人的对话声。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后期录音,再加上我们特地录的环境声。整体听上去还是不错的。

在服务生找女主的那几场戏,由于是中午拍的,光线太亮也太硬,通过调整亮度、饱和度,再调色,整体的感觉就没有那么生硬。然后整部片子的色调还是偏冷的。

剪辑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电影,蒙太奇,逃离德黑兰

在奥斯卡第85界颁奖典礼上, 改编自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本片主要来源于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 (Tony Mendez) 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 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逃离德黑兰》获得的诸多成就离不开影片对于多种蒙太奇手法的娴熟运用。蒙太奇是电影剪辑的手段, 是影视作品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 是影视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一、多种蒙太奇贯穿影片

蒙太奇主要分叙事和表现两大类别。它在具体操作中又分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叫板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多种形式。而这些蒙太奇手法都在本片中得以体现。

1. 连续蒙太奇

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 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 有节奏地连续叙事称为连续蒙太奇。《逃离德黑兰》整部影片运用连续蒙太奇按照事件发展逻辑顺序进行讲述, 从伊郞产生暴乱——6名外交官逃离——商量营救方案——营救过程到营救成功, 影片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 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 情节上环环相扣, 从开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 使人轻易入戏。

2. 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有两条及以上的事件线索。本片主要围绕伊朗和美国两地分头展开叙述。在伊朗, 六名外交官在暴乱中逃出大使馆, 受到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庇护。在美国, 中情局通过讨论决定由Tony冒充加拿大电影剧组去伊朗寻找电影拍摄地的方案来对六人展开营救行动。影片后半部分, 美国高层改变了计划, 决定取消本次行动, 使影片的矛盾到达了一个高峰。但Tony在伊朗依然选择继续营救。

3. 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是本片叙事的另一大剪辑亮点。在影片约66分钟他们逃离开始, 影片从三个方面, 想要逃离德黑兰的众人, 伊朗的军方, 还有美国中情局和影片公司, 同一时间发生在四个不同地方画面不停的切换, 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他们在经过了3次护照检查、机票风波、亡命追车之后终于逃离了德黑兰, 逃离了伊朗。交叉蒙太奇使剧情结构紧凑, 尤其是美国与伊朗之间镜头快速的交替制造了扣人心弦的悬念, 使剧情逐渐趋于紧张, 把影片推向高潮。在这场角逐里, 很多特写镜头配合中近景切换, 以及声效、配乐的对比, 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三条主线贯穿在一起, 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给人紧迫的感觉, 让观众好像身临其境, 在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感觉, 强化了故事矛盾的冲突性, 使故事内容更加的丰富。

4. 隐喻蒙太奇

在78分钟处以开着车的Tony的主观镜头拍摄, 画面左边失火的汽车, 镜头晃动, 光线变暗, 镜头里出现Tony的侧面特写, 表示Tony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然后镜头从车后面拍摄托尼开车出画, 但画面主体仍是冒着熊熊火焰的那辆车, 也暗示托尼此刻对白宫此时放弃营救计划的愤怒。

85分钟处, 逃离的一行人到达机场, 在此处给一个关在笼中的鸟的特写, 笔者认为此处隐喻tony一行人犹如笼中鸟被层层包围, 想要突破“鸟笼”获得自由他们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5. 重复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 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而在本片中多次出现中被困六人的头像拼图和画像, 比如在影片开端的15分钟美国商议营救方案对被困6人的介绍及19分钟小孩们专注的拼图, 21分钟处被扣人质画像的基本信息, 87分钟及88分钟处tony带着6人被困机场检验信息时孩子们的拼图。这几处拼图的出现无一不制造出紧张的营救氛围。

6. 对比蒙太奇

在伊朗人围攻美国大使馆一场戏中, 黑场过渡到一伊朗人在烧美国国旗, 燃烧的国旗在占据很大的画面空间, 之后切到烧美国国旗的全景, 后急速摇到人群, 给人群中各种人的特写, 这一系的镜头通过和声音的组合, 展示这一场戏的主要冲突。在街道人群结束后画面摇到大使馆围墙 (空间转换) , 切找到一女人在大使馆室内打电话, 并透过窗口看向外面激愤的人群, 画面中打电话的人占据很小空间。到这里虽然戏里没有任何对白, 但是导演通过这一组镜头将大使馆内外伊朗人和美国驻伊朗人员的表现对比, 引出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 推动故事的发展。后一场戏里两名官员边看窗外的人群边讨论游行的队伍, 背景是喧闹的人群, 这样环境音与官员的对白又形成一组对比。

多重蒙太奇的运用是影片最大的出彩之处。导演利用镜头和镜头间的碰撞、声音间的转场、画面的对比, 传达出了最大化的信息元素, 营造出远超过镜头本身和单一蒙太奇所能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效果。

二、转场的特殊设计

为了使画面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方面更好更强, 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 需要一定的手法。而本片使用了多种特殊的无技巧转场设计, 使影片过渡不生硬, 更加流畅。

1. 空镜头转场

运用空镜头转场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 它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片多处运用到空镜头转场, 比如:32分29秒处电影制片人Lester Siegel与Tony Mendez去购买电影剧本版权时的世界十字路口标志性建筑;34分38秒处伯班克电影厂;42分22秒国务卿办公楼前的雕塑;54分40秒加拿大大使馆伊朗德黑兰;71分35秒连绵丘陵等等。这样处理一是具有一种段落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 二是为了叙事的需要表现时间或地点。

2. 两极镜头转场

两极镜头转场指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个极端。前一个特写, 后一个是全景或远景;前一个是全, 远景, 后一个是特写。影片在31分钟处运用大远景 (好莱坞电影制片人Lester Siegel生活的小区) 和特写 (终身成就奖奖杯) 两极镜头进行转场, 80分35秒也运用了伊朗黎明城堡远景和Tony Mendez特写两极景别转场。

3. 相同主体转场

相同主体转场指上下两个相接镜头中的主体相同, 通过主体的运动、主体的出画入画, 或者是摄像机跟随主体移动, 从一个场合进入另一个场合, 以完成空间的转换, 这种转场方式在影片中非常实用, 能够制造影片中上下场景的关联性, 使观众不出戏。本片中有多处用到了从被困六人的头像画册转到他们现实状况中, 如88分32秒处的从马克.拉齐克的拼图转到他在机场等候查票。

4. 特写镜头转场

特写转场指不论上一个镜头拍摄的是什么, 下一个镜头都由特写开始。由于特写能集中人的注意力, 因此即使上下两个镜头的内容不相称, 场面突然转换, 观众也不至于感觉到太大的视觉跳动。因此在影片转场过程中经常使用。比如影片25分钟55秒处运用标题为“人质法庭新威胁”的报纸特写作转场, 再如影片86分19秒运用打印白宫电报将场景从伊朗机场转到白宫等。

5. 声音转场

伊朗文化官员问谁签署了好莱坞拍摄电影的方案的时候, 然后这里运用捅声法声音先入“YOU”, 之后画面切到主角Tony Mendez说“你的护照是哪里签署的?”本片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类似的手法来做转场。尤其是捅声法和拖声法在影片中大量运用, 加强的影片的连贯性, 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捅声音法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让下场戏的声音先出现引发观众对下面内容的兴趣。

在声音方面影片多处运用声画分离来加快影节奏。比如主角在和其他人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营救6人的时候, 除了给反应镜头之外, 很多镜头都以营救的6人为主, 甚至很多镜头前景的人物被放在了边缘。这些镜头无一不在表示营救这6人才是重头戏, 当然其中还给了主角的单独镜头, 通过这些技巧的处理, 这一场戏更具凝聚力。

6. 封挡转场

在影片的29分51秒处用到了封挡, 也叫挡黑, 镜头被画面内的形象暂时挡住, 非常巧妙使该镜头前后两个段落形成鲜明的间隔。因此此种方法在影片中也较为常见。

7. 叫板式转场

在影片的25分钟处, 伯班克电影场演员们演戏现场, 当导演大声音约翰.钱伯斯时镜头转向正在路上走的约翰.钱伯斯, 这叫做叫板式转场, 即我们常说的:叫曹操曹操就到。

三、音乐的特殊处理

音乐音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片的音乐音效也作了细致的处理。比如影片78分钟处, Tony接到取消营救计划的通知, 运用了重金属乐队Led Zeppelin的When the Levee Breaks, 强烈节拍震撼的鼓声, 接着忧郁的蓝调口琴主轴, 配以吉他等乐器的伴奏, 再后来Robert Plant极其哀怨的歌声, 效果非常强烈。画面一一划过每个期待逃离的人及Tony离开的背景, 将Tony的犹豫展现的淋漓尽致。当Tony回到住处, 一个人在房间里陷入巨大心理斗争的时候, 影片的背景音乐节奏逐渐加快, 音量逐渐增强并加入了强有力的鼓点, 当达到顶峰之后戛然而止, 就象征着Tony经过挣扎坚定信念的过程。

影片高潮部分, 逃离的一行人进入机场后取票过程中, 第一次服务人员告诉tony他们没有他的票, 而此时美国白宫协助营救人员正快速联系确认机票, 最终机票确认。音乐从无到有, 特别是白宫将要确认机票时音乐起, 画面转到伊朗机场时音乐渐大渐快, 透露出他们等待的焦急和害怕的心理。当机器中显示出他们的机票信息时音乐骤停, 服务员出声音:“对不起, 订票刚确认”。暗示他们终于可以放心, 能够取到机票。节奏放松下来。在第二次验票时也运用了此类手法, 音乐随着检查官盖戳的声音骤停, 暗示他们离成功逃脱又近一步。

影片最后, 响起了本片中为数不多的音乐, 非常的缓和, 亲切, 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配合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 阿弗莱克陪儿子睡觉时, 轻柔的音乐, 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节奏的完美把握

该片在节奏上把握得不俗, 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在拍摄手法上大量的使用了推、拉、摇、移、跟、切等技巧。还有大量的切镜头, 摇镜头, 闪镜头, 使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那动荡不安的氛围。

导演对高潮段落节奏和气氛的拿捏, 让人惊讶不已。从进机场到上飞机, 他们被怀疑身份, 并被扣留检查, 到被追逐, 逃离成功, 层层推进。导演通过这种几次小波折和并列的剪辑镜头, 把一个即将失控的电影故事合理地推向了高潮。画面黑暗, 给人一种压抑, 喘不过气的感觉, 加上集市上杂乱的声音, 拥挤的人群, 显的更加的动乱, 附和着本片的主题。

电影《逃离德黑兰》运用蒙太奇精湛地表现出了一部电影能够创造出怎样的精彩, 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扣人心弦, 高潮部分的气氛令人窒息。当然影片也有不足之处, 主要在于前半部分过于波澜不惊, 后半部分则过于惊心动魄, 给人前后不太平衡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周新霞.多重蒙太奇剪辑[J].电影艺术, 2008 (3) .

[2]孙建峰.逃离德黑兰的幕后真相[J].中外文摘, 2013 (08) .

上一篇:秘书理论与实务下一篇:国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