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计划

2024-09-11

生产作业计划(精选10篇)

生产作业计划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于航天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航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领域不断拓宽,为此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也在不断改进。由此引起的航天生产竞争开始不断增加。航天生产作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单位,对于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产业的管理有着本质区别,本文通过对于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出航天生产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进而不断提高航天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航天,调度,车间,生产计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的贡献。航天事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降低生产升本,还要形成具有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的调度体系。

1 航天生产计划管理

由于航天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一般生产企业不同。对于航天生产来说,其制造生产的零件属于高科技的零件,对于精密度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比较其他生产行业来说,航天生产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对于零件的保密性要求较高。尽管所有的制造企业发展到今天,对于生产计划的管理流程都出现了太多过于相似的环节。

大致的流程都是客户提出订单,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和要求。信息部门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订单制作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满足要求,则会进入经营管理处进行专业的信息分析。信息进行专业的处理之后,交由制度部门根据本公司实际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安排,然后确定具体进行生产的车垫和单位。车间单位根据实际的生产加工情况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

在生产落实阶段,首先是由计划制订部门将生产计划下派到车间以及技术部门进行生产统筹,之后通过车间调度室的调度进行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在这些生产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车间与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技术部门对于生产车间有着指导作用,且生产车间在生产准备计划完毕之后还要将生产信息反馈到技术部门。

2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航天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航天生产车间的作业计划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计划调度管理方案与航天生产的实际发展不相匹配。在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为止,其生产指导的企业大多数为老工业时期建立起来的,且各国之间由于竞争问题,导致航天生产经验相对保密,于是,很多过于陈旧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制造技巧依然沿用,有些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制订更是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个人经验。调度计划的制订存在很多主观性误区,导致调度不科学。

有的航天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及时也会导致车间作业计划调度出现管理问题。例如,技术部门没有及时对车间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没有及时对实际车间生产情况进行技术支持。计划部门为了计划而制订计划,往往忽视了实际车间作业的情况,对于各个车间的不同情况不能灵活地调整作业计划,而且统一实行相同的计划,这样就会引起各个车间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整体的计划调度受到影响。为此,在实际的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调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调度,客观公正地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

3.1 基本问题

关于航天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调度问题按复杂程度进行分类,或根据加工的特点进行分类。在调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动态调度和静态调度相结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2 研究分析

在对航天生产计划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可结合单行机与对行机之间的调度调整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单行机调度最关键的部位在于取值问题的确定,在实际的运用中,通过将设备的取值问题进行调度,保证在运行时间能够最短的情况下对于调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尽管对于单行机的调度调整十分简单,但也要重视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例如,在进行并行调度时,如果M和N两个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两个值相等的情况下,可将这两个值认为是等值标准。如果一个值较大时,这种情况下进行调度的分配就比较简单,通俗来讲,就是当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大于工作任务量的时候分配是比较简单的。如果这个值变小,那么就需要在车间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度。当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调度问题不会这样有规律,所以对于调度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学会选择不同的调度系统。

4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迅速提升,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出的应有贡献。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产业的管理有着本质区别,本文对于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索航天生产企业如何形成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进而不断提高航天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梁健,李根,等.基于车间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1).

生产作业计划 篇2

生产作业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合理制订和控制在制品的资金占用,指导企业生产调度工作。同时生产作业计划又是联系企业技、产、供、销等工作的纽带,组织企业的均衡生产,连续而有节奏地生产,完成生产计划,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成。

二、三、生产作业计划在经营的领导下,由计划调度下达生产计划,并落实到供供应 应、车间、外协、技术。计划一旦下达无不可抗拒的理由必须严格执行完成。

供应必须按生产计划和交货周期、生产周期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供应计划必须准确上报计划调度,计划调度按计划周期检查工作考核。对特殊、急件必须按计调要求周期回厂。对不能按期回厂产品,供应人员必须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延误时间,必须确定回厂时间。由计划调度上报上级批准同意或不同意,供应必须严格执行。产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原料质量问题必须按计调要求补料回厂,满足计划要求。

四、外协

外协产品分整体外协和单序外协。外协人员必须向计划调度提供此外协厂家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设备能力、控制能力情况报表。整体外协和单序外协由计划调度根据公司的生产能力周期提出外协计划。并且计划调度提出外协加工周期回厂时间,外协人员必须根据所要求时间执行和落实跟踪,保质保量回厂。不能按期回厂产品必须提前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确定延误周期和回厂时间。工序外协由车间向外协提供,生产车间必须作出工序外协周期计划,以便外协联系操作执行。

五、库房

必须按生产计划落实和清查库房,做好毛坯件、外购件、原材料的生产准备工作。库房人员必须紧密同供应人员联系,跟踪供应人员的毛坯件、原材料的回厂时间。毛坯件实际回厂必须上报计调,下料完毕必须上报计调库房原料库存、成品库存、半成品库存,月报表一月一次报经营部。做到生产车间对库房领料到位,生产车间到库房领料,由库房负责。

六、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计调生产计划,必须作出车间生产实际安排,实施作业计划。完成入库周期计划,上报计调。不作反馈安排计划,计调视认为完成,并按此检查考 1 生产计划的编制 根据经营合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计划编制要求根据生产自制和外协协作完

核。急件、临时追加件必须按计调落实周期完成,对计调下达的计划不能完成的必须书面报告,由计调组织开会分析、协调并确定最终完成周期。

七、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技术和生产是有机不可分割的。生产计划一旦下达,技术部必须按周期落实完成图纸、资料、工艺等工作,必须满足生产现场的所需,及时解决和处理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产品所需质量要求。生产车间必须出示合格的产品入库,外协必须交回合格产品回厂,质量必须保证合格的产品出厂。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查找各环节原因。

八、九、保证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各部门的人员定岗安排,需报计调以每周星期六下午1:30召开生产会和调度例会,在会上解决协调生产过程便衔接工作。中出现的横向关系和有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检查布置工作,各部门分管的当事人必须参加。

经营部

生产作业计划 篇3

摘要:如何培养开发高素质生产作业人才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促进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电网企业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为农村电网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前提。

关键词: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63-02

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电网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者,如何培养开发人才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促进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长期困扰电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难题,而胜任素质理念和方法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农村电网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保障。

一、胜任素质相关理论

胜任素质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1973年,麦克里兰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f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的文章,正式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开启了胜任素质(competence&competency)研究的先河。他认为胜任素质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此后,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胜任素质研究中,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胜任素质概念。尽管学者们在胜任素质定义的表述上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胜任素质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范围包括个人知识、技能、动机、态度、特质等;胜任素质是可衡量并可藉由培训与发展来加以改善。后来,学者们开始对胜任素质的内涵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并試图根据具体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职责,将胜任素质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结构组合比例建成胜任素质模型,以此来测量员工的胜任素质。

目前,胜任素质研究已成为近30年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胜任素质模型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行业及企业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型构建方法——职位胜任素质测评法(Job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JCAM)。本研究将根据JCAM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探究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的胜任素质。

二、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流程及方法

本文以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该企业发展战略、农电工现时人力资源状况,借鉴JCAM现代胜任素质模型构建流程和方法,建立适应农村电网发展的农电工胜任素质模型。

1.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必须紧密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并以其为指导方针,从而构建符合公司文化、目标及内外部复杂环境的胜任素质模型。

2.农网生产作业人员岗位职责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之上才有意义。研究将对生产作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重要参考。

3.收集、整理数据信息

收集数据、整理信息的工作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关键环节。本文将采取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来获取与胜任素质模型构成相关的重要信息、数据、资料,并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摘录、总结、归纳、整理并归类。

4.构建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根据分析整理的数据资料,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并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及行为特征描述,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胜任素质的权重,从而构建胜任素质模型。

三、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调查与分析

1.胜任素质的文献调查

笔者首先对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进行了文献范围调查。调查文献主要包括国内外已有的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相关研究、相关企业与机构的能力资源模型库,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史、员工手册、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会议纪要、内部刊物,以及行业发展政策等60多份文件。基于国际通用素质词典的阐述,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初步形成了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

业务知识和技能 成就导向 正直诚信 自律性 组织认同

安全防范意识 沟通能力 客户服务意识 责任感 团队合作精神

客户服务意识 学习动机 认真细致 组织认同 敬业爱岗

分析判断能力 主动性 创新思考

2.行为事件访谈

根据文献分析得出的胜任素质项目,笔者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其进行进一步修正,调整及完善胜任素质指标。考虑到胜任素质是高绩效人员行为特征的反映。笔者在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公司下属六个县公司选取了80名农网生产作业绩效优秀员工进行访谈。透过行为事例访谈的设计,不仅能够证明文献分析法得出的胜任素质条项是否正确,并发现新的能力。同时也能精确的显示出杰出的表现者,如何处理特定工作任务或困难。

在分析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过程中做到:首先,基于个人的经验与判断,对每一项可能暗示某一素质主题的细节都进行标注,对于素质词典中已有的素质要项,在相应内容的旁边标明相应的素质名称。其次,将访谈到的事例中的各种行为描述按访谈前初步确定的专业素质能力要素进行分类,归入各个要素中;如果没有行为描述归入某个要素,则删除这个要素;如果若干行为描述可以同时归入几个素质要素中,则将这几个要素合并为一个要素;如果有若干行为描述不能被归入任何要素中,则根据这些行为描述总结出新的专业素质能力要素。修正后的胜任素质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修正后的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项目

业务知识和技能 责任感 主动性 认真细致 组织认同

情绪管理 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 分析判断 安全防范意识

坚韧性 应变能力 系统思维 实践能力 正直诚信

学习动机 客户服务意识 自律性 培养发展他人 成就导向

敬业爱岗 创新能力

3.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与发放。为了对胜任素质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并确立各素质项目下的关键行为特征,笔者根据初步确立的胜任素质项目设置了每个项目下的一个或若干行为特征,对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进行胜任素质行为同意度问卷调查。同意度问卷共设74道题,题项为Q1~Q74。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点量表,分别给予1~5分分数,依各胜任素质之行为特征重要程度划分。具体分级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本研究五等级量表说明

等级 等级描述 说明

5 非常重要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将无法圆满完成工作

4 重要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将难以圆满完成工作

3 一般 若不具备该行为特征,在完成工作时会有些困难

2 不重要 该行为特征与完成工作仅有些相关

1 非常不重要 该行为特征与完成工作不相关

在问卷完成初步设计后,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共同进行问卷的修正与评估工作,一方面评估问卷的合适性与实用性,一方面检查问卷条目项的可阅读性。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由单位推荐,在高绩效生产作业人员中展开,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其履行工作情况为问卷打分。

问卷发放采用两种形式:现场发放和委托发放。其中现场发放由笔者亲自携带问卷到企业,向被调查者做相应解释和说明,然后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委托发放则在问卷发放前,先由笔者向委托发放的单位负责人解释问卷的具體填写要求,然后由委托方负责人发放和回收。

考虑到农电工胜任素质的体验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参与调查的农网生产作业人员均为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一线人员。问卷共发放225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88.9%。问卷调查样本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受访者基本资料分析表

类别 选项 人数(人) 百分比(%)

性别 男性 196 98

女性 4 2

年龄 25岁以下(含25) 39 19.5

26-35岁 71 35.5

36-40岁 57 28.5

41岁以上 33 16.5

工作年限 3-5年 45 22.5

6-10年 52 26

11-20年 68 34

20年以上 35 17.5

技能等级 初级工 37 18.3

中级工 85 42.3

高级工及以上 78 39.4

(2)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上输入,计算评价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到农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关键行为特征重要性评定表。据评分标准,4分以上为比较重要,因此将题项平均分值低于4分者予以删除。最后确定的关键行为指标为57个。其中由于Q74被删除,创新能力项目被删除。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823,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4374.562,p=0.000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项目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的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因素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经过几次因素分析后,得到清晰的六因子结构。总方差解释率为82.357%。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荷见表5(因篇幅限制,提取部分)。

通过分析每一因子中所含的胜任素质行为指标的共同特征.对六个因子分别选取一个具有包容意义的概念作为因子名称。这样57项胜任素质关键行为指标就被分为六大类.即专业技术能力、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认同、自我监督与控制、执行力、进取意识。

四、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确立

在确认胜任素质六大要素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六项胜任素质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并且尝试赋予相应的权重数值。征询了6名农电服务公司负责人及4名管理专家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后,逐一确定每项胜任素质要素的排序位置,处理意见分歧的原则是以超过半数以上的成员意见为准则。由此,得出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如表6所示: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了农村电网生产作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为今后电网企业开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把企业员工的胜任素质研究用于实际,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构建,也有利于企业建立一套标杆参照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人员选拔、培训,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2]彭剑峰.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岳龙华,戚玉静.胜任素质内涵及构成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4).

[4]王妙云,肖人彬.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以电力G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5]熊敏鹏,田红,洪旖旎.R电力公司员工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及方法[J].中国电业,2011,(8).

[6]郑倩.电网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高志强,孙丽伟.供电企业操作岗位员工安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8).

生产作业计划 篇4

在生产作业计划中, 图解法是寻求最优解的一种有效方法。不过, 对于三种以上产品的生产作业计划问题, 图解法无能为力。这时, 通常采用单纯形法确定最优解。单纯形法是从一个基本可行解出发, 经过有限次的换基运算, 逐渐改善直至获得最优的目标函数值或判明问题无解为止。利用单纯形法进行生产作业计划十分高效。然而, 单纯形法多采用表格形式进行运算, 求解过程较为烦琐。其实, 利用单纯形矩阵进行生产作业计划的优化, 运算过程更为简易。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算例, 说明生产作业计划的单纯形矩阵优化算法的原理和过程。

一、生产作业计划建模

1. 数据来源。

调查一家机械制造企业, 获取生产作业计划数据。该企业使用A、B两种设备, 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 生产每件产品需要的设备台时、设备有效台时及单位产品产值 (如表1所示) 。

2. 建模。

现要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设法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 使企业获得最大的产品总产值。假定甲、乙、丙的产量分别为x1、x2、x3, 利润为z。生产作业计划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加入松驰变量, 将生产作业计划线性规划模型化为标准形,

二、初始单纯形矩阵的构建

1. 初始单纯形矩阵的写法。

依据标准形, 按照约束方程 (1) 、 (2) 和目标方程 (0) 中变量系数和常数项的顺序, 写出初始单纯形矩阵:

2. 初始单纯形矩阵的结构。初始单纯形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矩阵 (4) 包括4个分块矩阵。

左上角的分块矩阵为标准形的变量系数, x1, x2, …, xm为基变量。

右上角的bi为基解, 即基变量的取值。

右下角的z0为目标函数值, 初始单纯形矩阵的目标函数值为0, z0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cB为目标函数的价值系数cj构成的列向量, b为基解构成的列向量。

左下角为检验数σj, 基变量的检验数为0。检验数是检验当前的基本可行解是否最优的一个标志。在单纯形矩阵中, 只要存在负检验数, 就意味着目标值还能增加, 就需要把它所对应的非基变量变为基变量。因此, 检验数成为是否进行换基迭代的决策依据。检验数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aj为变量xj的系数列向量。

三、单纯形矩阵的换基迭代

1. 确定进基变量、出基变量和主元。

在初始单纯形矩阵中, 由于minσj=min (-3, -2, -1, 0, 0) =-3, 根据最小检验数规则, 确定x1为进基变量, x1列为主列。

由于, 根据最小比值规则, 确定x5为出基变量, 即x1取代x5为新的基变量, 基变量仍为2个。

处于进基变量所在列和出基变量所在行的元素2为主元。标记后的初始单纯形矩阵为:

2. 通过初等变换进行换基迭代。

进行初等变换, 将初始单纯形矩阵中的主元2化为1, 主列其余元素化为0, 实现换基迭代。进行初等变换时, 要对检验数行、基解列和目标函数值一并处理。此时, x1、x4成为新的基变量组合, 目标函数值由0增大到750。调换进基变量和出基主量, 写出一次改进的单纯形矩阵:

3. 检查检验数确定最优解。

检查检验数, 若σj≥0, 则停止运算, 得到最优解。否则, 重复上述步骤, 继续换基迭代过程, 直到得到最优解为止。

在本例中, 依据一次改进的单纯形矩阵, 根据最小检验数数规则, 确定x2为进基变量, x2列为主列。根据最小比值规则, 确定x4为出基变量, 即x2取代x4为新的基变量。处于x2列、x4行的元素1.5为主元。标记后的一次改进单纯形矩阵为:

进行初等变换, 将主元化为1, 主列其余元素化为0。换基迭代后, x1、x2成为新的基变量组合, 目标函数值由750调整为800。调换进基变量和出基变量, 写出二次改进的单纯形矩阵:

在二次改进的单纯形矩阵中, 全部σj≥0, 停止运算, 获取最优解。在最优解中, 基变量x1=200, x2=100, x3是非基变量, 所以x3=0。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

可知, 产品甲生产200件, 乙生产100件, 丙不生产时, 该企业可获最大产值800千元。至此, 生产作业计划完成了优化过程。

综上所述, 在根据标准形写出初始单纯形矩阵后, 生产作业计划的求解过程就变成了对单纯形矩阵进行初等变换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将新的基变量系数化为单位向量。在实际运算中, 算例中单纯形矩阵的初等变换过程可按如下简化方式进行:

结论

由本文的算例可以看出, 单纯形矩阵优化算法可以使生产作业计划的数据结构变得更为简单和清晰。这种算法的关键是在建模后, 编制出初始单纯形矩阵。对单纯形矩阵的换基迭代, 变成了简单的矩阵初等变换运算, 提高了运算速度和效率。可见, 单纯形矩阵优化算法简化了运算过程, 是生产作业计划问题一种很好的简易算法。

参考文献

[1]原和平.中小企业利润规划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1) :82-83.

[2]吕志明.利润规划模型的设计与应用[J].财会通讯, 2006, (12) :64-65.

[3]韩大卫.管理运筹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31-41.

[4]赵全胜, 张春会, 佟德君.改进单纯形法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0, (6) .

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制度 篇5

1.总刚

1.1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合理组织均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日常生产活动的行动纲领。

1.2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制订本制度。

1.3本制度规定的具体管理原则主要适用于分厂作业计划管理。

2.管理职能

2.1分厂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采取分厂、车间逐级编制的形式。即生产科根据公司规划发展部下达的计划、公司生产部月度生产计划以及销售通知单,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全面编制分车间的月度生产作业计划,将产品品种、数量、进度下达到车间。车间以此按月或旬、日编制班组作业计划。

2.2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2.2.1根据生产部每月十八日后编制下个月份的生产作业计划草案,结合分厂实际生产状态和有因素的变化,做好当月计划实施怀的预测,并对下月实施计划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措施。

2.2.2每月二十四日前后,落实各车间生产进行情况。根据各车间提出的有关信息,及时、合理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2.3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2.3.1各车间及时准确提供相关生产信息,是合理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条件。

2.3.2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进度,必须遵守逐级保证的原则。即班组、工段计划必有保证车间计划的完成;车间计划必须保证分厂计划的完成;上工序车间必须满足下工序车间的需求;日计划必须保证月、旬计划的完成。

2.3.3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经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平衡性,在逐级保证进度要求的基础上,妥善安排上下工序、车间之间的在制品储备量。上工序或车间的半成品,要保证下工序或车间加的需求及库存储备量变化的需求。

2.3.4生产计划编制人员要深入实际,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经常掌握、分析主要设备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零部件生产周期性,在制品储备量的变化趋势等方面。及时平衡调整作业计划,不断改进计划编制质量。等做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2.3.5计划编制人员要制订和不断完善必要的期理标准,做为组织生产的依据。a)生产周期;

b)投入和生产批量;

c)生产提前期;

d)在制品定额等。

生产作业计划 篇6

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在机械制造与加工行业十分重要。研究出运行效率高的算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开发研制洛阳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实例, 对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优化算法进行研究, 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调度规则, 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调度法则又有全新意义的启发式算法。

二、单件小批生产系统问题描述

1、系统基本假设如下

企业某车间接到订单, 生产某组装产品, 计划周期为N天, 产品由n种零件 (工件) 组成, 分别为J1、J2、…、Jn, 需经过M类机器W1、W2、…、Wm加工。其中第K类机器有Wk1、Wk2、…、Wkk台 (k=1、2、…、m) 。对于工件Ji, 已知:

(1) 加工路径为:Wpt (1) →Wpt (2) →…→Wpt (m) , 其中为Pt={pt (1) , pt (2) , …pt (m) , }为1, 2, …, m的一种排列。

(2) 在机器Wpt (k) 上进行第k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为 (≥0) (如表1) 。

2、约束条件

上述产品基本假设需满足以下约束:

(1) 一台机器在同一时刻不能加工两种工件。

(2) 一种工件的某道工序在某一时刻至多被一台机器加工 (该情况为车间实际加工现状) 。

(3) 一旦某种工件的某道工序被一台机器加工, 则直到该工序加工结束, 这台机器才能加工其他工件。

(4) 对于每一种工件, 必须在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 才能加工下一道工序。

三、算法思想设计

1、基于层次分析法选取调度规则

关于调度规则,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类, Panwalkar和Iskander在文献[5]中总结了113条规则,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 从三类规则中归纳总结得出工序作业排序所用到的调度规则如表2所示。

由此得出, 工序的调度规则为:

(1) 剩余能力量最大的瓶颈设备先安排;

(2) 当瓶颈设备正在加工的负荷量相同时, 交货期早的工件优先安排;

(3) 当瓶颈设备正在加工的负荷量、工件交货期均相同时, 优先安排剩余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

(4) 当瓶颈设备正在加工的负荷量、工件交货期、工件剩余加工时间均相同时, 优先安排剩余工序数最多的工件;

(5) 当瓶颈设备正在加工的负荷量、工件交货期、工件剩余加工时间和工件剩余工序数均相同时, 优先安排瓶颈工序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

2、启发式排序算法设计

根绝启发式排序规则, 工序的启发式排序算法如下:

STEP1:确定D (初始D=0) 时刻在瓶颈设备wk类机器前等待加工的工件数nwk;

STEP2:确定D时刻在瓶颈设备wk类机器上可安排的机器数mwk;

STEP3:当nwk>mwk时, 转向步骤4。否则全部等待加工工件均可以在mwk台机器上安排。按照以下方法:

首先求出mwk台机器在D时刻前已经安排的负荷量, 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其次, 将等待加工的nwk个工件, 按交货期从小到大排列;交货期相同的工件, 按工件剩余加工时间从大到小排列;剩余加工时间相同的工件, 按工件剩余工序数从多到少排列;剩余工序数相同的工件, 按将要安排的工序的加工时间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

·按照已安排好的工件、机器排序, 依次将工件的工序安排在相应的机器上。然后转向5;

STEP4:此时, nwk>mwk, 将有nwk-mwk个工件在D时刻无法安排。首先安排mwk个工件, 选择工件并对它进行排序的方法参照步骤3中的方法。其次安排剩余的nwk-mwk个工件, 如nwk-mwk依旧大于mwk, 则继续优先安排前mwk个工件, 直到剩余未安排的工件个数小于或等于mwk个工件, 然后转3中各子步骤;

STEP5:直到所有工件安排完, 结束。

四、软件实现

本文所设计开发的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优化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主界面图如图2所示。输入企业原始产品零件加工信息表, 利用本文设计的启发式算法,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并输出以甘特图及加工进度表 (excel表形式) 。

五、实例运算

以洛阳某企业机械加工车间的典型产品Z50为例, 按照上述的生产作业计划优化方案算法来编制该产品的作业计划。从该车间原有生产作业计划表中知道产品Z50的生产周期为10个月, 经过我们设计的优化算法后, 利用生产作业计划优化软件可以得出, X50型产品在该车间的实际生产周期最多应为1.42个月, 远远小于原来的10个月。

由此可见, 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经过优化算法之后, 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仅为原来的14.19%, 提高了生产系统的性能。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洛阳XX企业进行生产分析, 得出该企业属于典型的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调度法则又有全新意义的单件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启发式优化算法。的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优化方案算法,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中的等待时间和缩短总生产作业时间, 有效地均衡生产负载, 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率。并以该企业的典型性产品Z50为例, 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 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正向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 面向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的生产作业计划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调度问题。本文以典型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洛阳XX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层次分析法选取调度规则, 设计了基于启发式算法的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优化方案算法, 并编制了生产作业计划软件。

关键词:生产作业计划,启发式算法,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周根然.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William?J.Stevenson.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喻道远, 刘子义.单件小批量生产的车间作业调度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 2007, (02) :61-64.

[4]阳盛权.浅谈单件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管理[J].企业管理, 1997, (02) :33-35.

[5]S.Panwalkar, W.Iskander.A survey of scheduling rules.Operation research.1977, 25 (1) :45-61.

[6]陈荣秋.单件车间排序问题的一个启发式算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88, (05) :46-50.

[7]王睿智, 刘鸿雁等.有优先顺序约束的单件车间调度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算法[J].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分析 篇7

油气生产属于采掘业, 从事石油资源开发。但我国大多数油田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已基本相继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 高投资、高成本、高消耗已成为常态。采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与压力越来越严峻, 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许多油田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油气的生产成本, 开始借鉴作业标准成本法, 即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这对于实现“低成本开发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油气生产成本不同开发生产阶段差异较大, 并且随油气资源的自然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条件而不同, 随条件变动而变动, 且参数复杂。因此, 简单地将适用于制造业的传统标准成本方法移植到油气开发企业, 效果会受限或失败, 需要引进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 分作业制定标准成本, 才能提高油气开发成本控制的效果。从现实来看, 我国大多数油气生产企业, 都积极建立作业标准成本体系, 运用作业标准成本来核算和控制成本。

自从1909年, 泰勒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爱默森 (H.Emeson) 在《作为经营和工资效率》一文中, 对标准成本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20世纪20年代, 为配合泰勒制的实施, 标准成本方法开始引进到成本管理中, 成为成本会计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1991年突尼 (Peter B.B.Tunney) 发表了《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 论述了如何实施ABC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功效。此时,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与计算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成为美国大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代表模式。

自1988年以来, 我国开始研究和使用作业成本法,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最早的如许继电气、东风汽车等都取得了成功。王平心在“适应先进制造系统的作业会计研究”课题研究中, 在西安变压器厂、咸阳钢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中原油田特车厂等企业开展应用研究, 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江苏一德集团的王志敏 (2006) 在他的论文《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中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刘卫京、方莉 (2014) 对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进行了研究, 认为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成本动因合理分配是油气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代伯春 (2015) 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出发, 分析了在石油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但是, 从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看, 把作业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运用于油气开采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还很少。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选择与划分, 也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性, 成为了成功运用作业标准成本的关键, 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油气生产作业区划分与成本动因识别

根据油气成本发生的特性, 油气生产成本一般分为三部分, 即生产基本运行费用、生产保障费用、措施作业和专项支出等。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环节, 油气生产作业又进一步细分为采油系统、注水系统、集输系统、井下作业系统、运输系统五大专业系统和管理费用、社会成本两个专项成本库。通过采油业务流程设立作业成本库, 建立作业成本中心。由此, 整体作业流程可划分为注水作业、采油作业、集输生产作业、井下作业和运输作业等五大作业区间, 而每个作业过程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若干个明细作业过程。

成本动因识别主要是识别在油气生产过程中, 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成本?即识别 (选择) 引起成本、发生成本的动因。

油气生产成本是油气生产状况的直接体现, 油气生产成本的传统分类方法是按成本要素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弊端是只注重生产后的成本管理, 难以将成本准确分配到各生产单元, 不能清晰表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难以落实各项工序和作业的成本责任, 不利于资源节约, 不利于控制成本, 也不利于建立油气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制度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 必须要运用成本动因识别对油气生产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分类, 有助于合理分析油气生产成本产生的原因, 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油气生产特点和作业流程划分, 成本动因的识别必须遵循尊重生产实际、代表性、同质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三、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 影响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设计的因素有:油气产品/服务成本精确度的要求、油气产品多样化程度、批量多样化程度、作业成本库大小、部门经理行为因素等。确定油气生产成本动因时, 除了考虑成本标的有关要求和特性之外, 最主要应结合油气开采的作业流程来设计。

油气开采作业流程, 以采油作业为例, 集中的油井都直接用管线输油, 从井口输送到一般的转油点, 多口井的原油汇集到转油点后, 再加压后通过集输管线外输至转油站, 转油站再次加压外输到集输站, 再次经过沉降脱水、污水处理等工序, 最后交输油公司外输卖出。

油气开采生产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二是作业贯穿于油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三是油气开采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因此, 油气开采的每一项作业, 都可看作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模型中的最小成本归集单元。也可以把油气开采作业看作是由一系列更详细的任务所构成。因此, 根据油气生产实际和组织结构等情况, 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 可分为注入作业、采出作业、集输处理作业、生产管理作业、辅助作业等五个。

1、注入作业:

是以注入适量水为前提, 以保护油层为基础, 达到保持油层压力, 实现油田稳产增产的目的, 将液体利用高压注入泵增压, 通过注入井井口注入油层, 保持油层压力, 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生产过程。此作业又分注水、注聚和辅助三个二级作业。由于注入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注入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 因此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2、采出作业:

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通过地下装置将原油举升到地面, 汇集到计量间, 输送到转油站的生产过程。采出作业是整个油气田生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是作业成本的主要发生环节。采出作业分提液、捞油、监测、管理、采气、安全等六个环节。采出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采出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 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3、集输处理作业:

是油气田生产作业的另一重要环节, 油气经开采作业之后要进行集中、计量、加工、分离、外送等后续作业, 它对应着产品的最终归集和形成, 以达到商品油 (气) 的标准。集输处理作业包括油气集输和油气处理两套系统。其中, 油气集输是从油井开始经计量站到转油站, 再到油库, 由不同尺寸的管网和各种专用设备组成, 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经出油管线进入计量站, 经初级的油、气、水三项分离后, 分别计量出油井的油、气、水日产量;再经输油管线混输进集油站, 经过油、气、水三项分离和原油脱脂净化后, 再经加热和加压输向油库。

油井产出的油气产品, 经过上述过程集输处理后, 原油即成为商品油以外销或出口, 天然气则加压输往气体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 成为商品天然气对外供应。原油净化脱出的含油污水送往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处理合格后加压回注到油田地下。

集输处理又分转油、脱水外输、污油回收、污水处理、增压输气、反冲洗、辅助等作业。集输处理作业中, 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处理液量。因此, 可视为一个成本动因。

4、生产管理作业:

指为维持油田正常生产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进行的生产管理活动。生产管理作业中心主要包括厂、矿机关, 成本重点是各级管理费用。

生产管理作业中, 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人员数量、生产规模, 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5、辅助作业:

指为油气田主要生产单位提供修井、电力维护、机泵修理等劳务的活动。辅助作业与其他作业中心密切相关, 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油气生产运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许多部门的参与、服务和配合, 除采油和集输等基本生产作业外, 还需要地质勘查、采油工艺、生产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部门的服务支撑。一级作业包括地质勘查、采油工艺、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五个二级作业。它们相互独立, 构成辅助生产作业的全部内容。

油气田企业的生产辅助作业由于各油气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 辅助作业中心也可能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一般可以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另外, 在选择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时, 需要注意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多种产品按不同比例消耗某项作业时, 称为产品多样化。它可用单位产品消耗作业的不同比率来表示。显然, 比率差异越大,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成本的扭曲程度越大。这时, 需要通过增加作业动因的数量来跟踪产品成本, 才能有效提高产品成本精确度, 降低成本扭曲。

四、结论及对策

随着油气开采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精细化, 作业成本动因的数目也在日趋增长。这直接导致油气生产成本核算工作量急剧增加, 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繁琐和不经济。在设计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时, 合理选择成本动因, 通过将不同产品消耗比例相同或接近的成本动因合并, 可以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 获得满意的计算油气生产成本精确度。

在现代化的油气生产环境下, 生产组织细分的作业层级愈来愈多, 宽度也愈来愈大。若对每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或每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 都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并加以详细计量, 无疑会使成本信息的纯粹性和精确性大大加强, 但难免会人为地低估或高估成本数据的统计误差以及不同系统或层级成本动因的冲突, 所以未必能够有效地为成本决策服务。因此, 成本的动因合并, 无疑会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使成本信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准确计算成本, 有效控制费用, 需要对油气生产的采油采气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将油气生产中对采油采气生产作业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符合成本动因标准的影响因素作为作业资源的成本动因, 并在推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不断改进、细化、科学划分作业, 明确作业成本动因, 达到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rimson, J.A.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J].John Wiley&Sons, lnc, 1991.4.

[2]王平心, 靳庆鲁, 柯大钢.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0.2.

[3]刘卫京, 方莉.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的研究[J].财经界, 2014.21.

刍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控制 篇8

一、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过程的环节及其作用, 人为地把整个产品生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管理责任中心。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的成本策划, 把产品作业系统划分为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

(一)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公司产品生产得到足够的组织和技术支持,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其目的是确保生产作业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总成本。所以,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除了确保生产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总成本外, 还包括其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责任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设计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1所示。

(二)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公司产品实体从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实现,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计划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所以,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必须对其策划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责任成本进行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运营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2所示。

(三)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根据生产过程的反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得到不断的改善, 并确保下期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的目标实现。所以,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必须对其优化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责任成本进行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优化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3所示:

二、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是在产品生产层面成本责任中心划分的基础上, 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发生的成本进行分类和账户设置, 并先进行预算, 再对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进行核算。

(一)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具体如下:

(1)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设计中心为了保证公司产品生产得到足够的组织和技术支持,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1所示。

(2)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2所示。

(3)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核算。在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设计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设计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4所示。

(二)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具体有:

(1)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运营中心为了保证公司产品实体从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实现,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策划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3所示。

(2)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4所示。

(3)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核算。在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运营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运营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5所示。

(三)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主要如下:

(1)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优化中心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业务流程得到不断的改善, 并确保下期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的目标实现,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优化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5所示。

(2)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

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6所示。

(3)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核算。在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优化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优化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6所示。

三、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控制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和责任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根据责任成本预算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发生的成本进行事中控制。

(一) 控制一般原理

按照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其控制原理如图7所示。

(二) 控制策略与方法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的责任成本控制主要反映在生产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 而生产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就是对生产现场进行改善。按照今井正明的观点, 现场改善主要包括维持和改进标准、厂房环境维持、消除浪费、培养学习型组织、开展小集团活动、可视化管理和发挥现场督导员的作用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1) 维持和改进标准。维持和改进标准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应当推行“标准化—执行—查核—处置 (SDCA) ”的循环工作程序来维持现行的标准, 或者推行“计划—执行—查核—处置 (PDCA) ”的循环工作程序来维持现行的标准并改进现行的标准。因为标准是代表最好、最容易与最安全的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佳方法;提供了一个衡量绩效的方法;表现出因果之间的关系;提供维持及改善的基础;作为目标及训练的目的;作为训练的基础;建立成为稽查或论断的基础以及防止错误再发生及变异最小化的方法。

(2) 厂房环境维持。厂房环境维持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通过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u) 、清洁 (Seiketu) 和素养 (Shituke) 等五个步骤即“5S”来维持和改善良好的厂房环境。因为良好的厂房环境能够提高效率并消除一些浪费。

(3) 消除浪费。消除浪费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应当坚持品质第一和下一流程就是顾客的理念, 运用作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生产方式以及全员生产保全等方法, 消除制造过多的浪费、存货的浪费、不良重修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加工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等。

(4) 培养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组织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的每个成员应该把“学习”当作“实践”的同义词, 坚持以下实践现场改善的十项基本原则来进行工程实施控制, 即抛弃传统固定的生产思想;思考如何做下去, 而不是为何不能做;不要寻找借口, 从质疑现行的做法开始;不要等待寻找十全十美, 即使只有50分的成功也要立即动手;立即改正错误;不要花费金钱改善;碰到困境时, 才会迸出智慧的火花;问5次为什么, 找出原因;集众人之智慧, 而非依赖一个人的知识;总之, 改善的机会是永无止境的。

(5) 开展小集团活动。小集团活动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 在责任中心内乃至整个企业内以非正式、自愿性质组成团体, 去执行特定的工作任务。小集团活动包括质量圈、自主管理小组、零缺点小组以及其他活动小组, 是一种“团队导向型”的改善活动, 其宗旨是解决质量、成本、安全及生产力等方面的难题。

(6) 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主要包括问题可视化、作业人员和督导人员直接接触实事、可视管理的5M、可视管理的5S、标准的可视化、目标的可视化等六个方面。可视化管理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及及时对现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改进。

(7) 发挥现场督导员的作用。现场督导员的作用要想得到充分地发挥, 必然要求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督导员认真体会:人际关系和全员参与的重要性;持续改善流程、产品的方法及其价值;以科学及合理的PDCA循环步骤, 用以管理人员及生产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做到:当问题发生时, 要先去现场;检查现场;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挖掘真正的原因并将之排除;标准化以防止再发生。

各责任中心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成本工程实施现场改善, 努力达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筑入”目标。

四、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评价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评价就是在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责任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控制的基础上, 根据责任成本预算和责任成本核算的结果, 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分析和评价。

(一) 评价一般原理

按照产品生产层面的成本战术策划的方向, 其评价原理如图8所示。

(二) 评价程序

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评价主体和客体。主体一般就是指客体的上一级管理部门, 客体从空间上可以分为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等。

(2) 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进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选择的基础, 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的总体目标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结果进行评价, 分析是否有利于企业保持和改进成本竞争优势, 并据此给予奖惩, 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下一步或下一次管理提供信息。其具体目标则因产品生产品种的不同以及背景和环节的不同而不同。

(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针对产品生产层面的特殊性, 结合财务评价的原理, 设计了如表7所示的成本评价指标体系。

(4) 确定评价标准。运用标杆法, 调查先进企业 (特别是竞争对手) 的有关评价指标水平, 了解其竞争优势之所在, 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评价标准。然后,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要素供应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总体指标及其分指标进行权重的分配。

(5) 收集评价信息, 进行评价。产品生产的成本业绩是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的依据, 所以, 先对产品生产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 然后分析和评价各指标实际值和权重与该指标的标准值权重之间的差异, 并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6) 编制评价报告, 提出改进措施。由评价主体综合各种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 得出评价结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 并形成书面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易遵成:《生产组织与调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2]冯根尧:《生产与运作管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甘华鸣、徐海忠:《生产作业管理操作规范》,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4]门田安弘蓍, 李伟、李晴译:《大野语》,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5]今井正明著, 华经译:《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6]杨靖:《生产成本管理操作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浅析 篇9

多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把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通常的做法是选用玉米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的品种, 通过提前在大棚内进行纸筒育苗, 在秧苗长到两叶一芯后再移栽到田地, 以此来延长玉米作物的生长期, 最终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张喜林与周宝库等曾做过玉米纸筒育苗移栽小区田间试验, 其试验检测数据表明, 玉米采用纸筒育苗移栽与玉米大田直播相比增产幅度超过10%, 并撰写了《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一文对其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近两年黑龙江省对玉米纸筒育苗移栽这项增产技术也在积极推广。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包括两大环节, 一是玉米纸筒育苗, 二是田间移栽作业。下面仅对头一环节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做一简要分析, 仅供读者参考。

玉米纸筒育苗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钵土的选取、制钵土壤中的土块分离、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等。玉米纸筒育苗作业生产流程如下:取土→筛土→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 下面就玉米纸筒育苗各部分生产环节做一简要介绍。

1 制钵土的选取

育苗制钵土的选取应有一定要求, 取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取的制钵土质要肥沃, 湿度适宜, 尽量没有土块, 选取后的制钵土应提前运到育苗地, 准备待用。

2 制钵土的筛选

使用前应测试制钵土的含水量, 若土壤水分偏低, 应适量增加土壤水分;通常用小孔喷壶向土堆喷水并不断混拌, 避免土壤过湿或湿度不均。土壤含水量是否适宜也可用下述方法检查判定:喷过水的制钵土用手攥紧成团, 撒手落地后破碎松散, 此时土壤含水量即已满足制钵要求。育苗土中还应混入适量的育苗肥, 以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秧苗生长。准备好的育苗制钵土在使用前过筛清除土中较大土块, 以免影响纸册灌土时土壤填充, 选用的筛子方孔尺寸以不大于8 mm为宜。

3 纸册灌土和墩土刮平

该环节是玉米纸筒育苗中的重要一环, 其纸册中的土壤是否能够墩实, 将直接影响到育出的秧苗钵体成型质量, 特别是对于后期使用夹持移栽机构的设备影响尤为明显, 如果秧苗钵体不实, 移栽夹持机构很难夹住秧苗, 造成秧苗倾斜或脱落, 将直接影响移栽质量, 所以在纸册灌土时纸册内的土壤必须墩实。该环节一般采用墩土机为宜, 其墩出的纸册效果比较理想, 也避免了采用人工墩土纸册灌土不实的弊端, 这对于后期选用夹持机构机械移栽的用户至关重要。纸册灌土设备一般由料斗、带式升料器、传动机构、动力控制系统及机架等部分组成,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墩土机主要由电机控制系统、传动偏心机构、振幅调节机构、四杆托板顶起机构和底板、挡板、卡条等部分组成。作业时放好底板, 装好纸册, 合上挡板, 插好挡条, 启动设备前应将纸册上土、摊平, 然后启动墩土机开始工作, 在托板的不断上下振动过程中, 纸册上的土壤开始下沉, 此时要对纸册上不断补充土壤并摊平, 直到土壤不再下沉为止, 然后按下停止按钮停止墩土作业, 拔下纸册前后两侧卡条, 放下左右两侧挡板, 刮去纸册上面的多余土壤, 盖上盖板, 踩下四杆顶起机构, 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其设备结构图如图1所示。

4 纸册翻转

对于采用机械墩土设备进行玉米纸筒育苗的用户, 当纸册灌土墩实刮平后应将纸册翻转。如果采用人工完成上述工作, 短时间作业, 体能还算尚可, 若长时间作业, 体能将难以支持, 所以这一环节一般采用翻转设备来完成。翻转设备主要由托架装配和翻转器装配两部分组成, 其工作过程是将墩好土的纸册盖上盖板, 然后从墩土机上向前推到翻转器的导轨内, 人工转动翻转环使翻转器旋转180°, 然后将纸册从翻转器导轨内拉出, 揭去墩土机纸册底板, 露出播种窝, 至此完成纸册翻转作业。其设备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墩土板装配2.连接管3.机架装配4.振动驱动系统装配5.平行四杆机构装配6.墩土板托板装配

1.托架装配2.翻转器装配

5 点籽覆土

目前点籽作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人工点籽。人工点籽速度慢、效率低、用工多、成本高、不宜采用。 (2) 采用手动播种板, 先将上下两层带有播种孔的播种盘拿到墩好土的纸册上, 将下层播种板上的播种孔对准纸册上的播种坑放好, 然后将上下两块带孔播种板的孔位错开, 即上面的播种孔被下面的无孔部位堵住。在上面带孔播种盘上撒满玉米种然后刮平, 即将板上多余的种子刮去, 使上层播种孔中每孔充填一粒种子 (设计时播种板上的播种孔直径只能适应一粒种子) , 然后将没有充进种子的播种孔用人工补全。拉动上层播种盘使上下孔对齐, 则上层播种孔中的种子就自动掉落到下面的纸册播种窝中, 以此来完成播种作业。这种播种作业方式与人工点籽作业相比的优点是:播种作业速度快, 省工、省力, 缺点是播种盘的孔径对种子的大小没有适应性, 只能适应某一大小的种子。如果种子偏大则孔径难以填充, 如若种子偏小, 则会出现一孔多粒现象。 (3) 采用气吸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主要由风机、导风管、气吸排种头、种盘、托架、振动机构及电机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该设备的气吸播种头与纸册面积大小一致, 播种头下面为平面且带有与纸册窝眼排布方式一样的小孔。启动后把气吸播种头拿到装有玉米籽的播种盘上, 将下面的小孔对准种子, 播种头下面的小孔中由于气吸产生负压, 下面的玉米种子就被吸附到小孔上面, 然后将带着玉米种子的播种头移动到已经墩好土的纸册上与下面的播种窝对正, 然后切断气源, 播种头下面吸附的玉米种子就自动掉落到对应的播种窝中, 个别有多籽的播种窝则人工将多余种子去除。这种播种设备具有播种速度快、点籽效率高的优点, 是上面三种播种方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播种方式。完成点籽后的种子表面还应撒上一层浮土, 并将纸册上面的种窝坑填满, 然后轻拍压实。最后将纸册表面上的多余浮土刮去。

6 移送秧盘

一般移送秧盘由送盘车来完成, 该送盘车也有与起苗车兼顾设计使用的, 结构比较简单, 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探讨了。

7 浇水育苗

在浇水育苗前我们再简单谈一下育秧棚, 育秧棚既可用普通大棚也可单独扣棚, 与一般大棚不同的是, 它要求大棚内摆放秧盘的地面必需平整。点种后的秧盘运到棚内连续摆放, 为了便于浇水和起盘, 秧盘在摆放一定宽度后应留出30 cm宽的过道。浇水时要保证水量喷洒均匀一致、浇透浇足,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安装喷雾设备, 根据要求定时定量浇水。

8 小结

多年来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一直处于推广阶段, 移栽面积较小, 特别是在玉米纸筒育苗生产环节, 大部分还是手工作业, 大大地制约了玉米移栽技术的开展, 玉米纸筒育苗整个生产流程用工量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底、成本费用高, 很难大面积应用;只有玉米纸筒育苗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才有利于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滨.我国玉米纸筒育苗机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4 (8) :23-24.

[2]张喜林, 吴永英, 周宝库.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2, 10 (3) :69-70.

木材生产作业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 篇10

1.1 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作为作业规划, 在宏观上必须对木材生产作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方式或下段、时空范围及其变化幅度和任务量等。如果以森林采伐为例, 要回答在哪里, 干什么时间, 并用什么方法, 采伐什么木材, 并说可采伐多少;在微观上, 需着重回答如何去实现宏观规划目标, 如林道网如何规划、装车场位置如何确定和作业设备如何配置等。

1.1.1 合理采伐量的概念。

我国颁布的《森林法》规定, 以不大于年生长量的年采伐量作为采伐森林的量上宏观控制指标。现代合理采伐量概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从单纯追求短期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变为追求中长期的较大范围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多种效益。显然, 各种效益的重要程度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如果过多侧重于经济效益, 那么得出的结论将会是采伐量较大;反之则较小。最近研究趋势表明, 生态效益的重要程度日益提高。

1.1.2 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约束下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作为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约束下的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首要的是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权威性、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独立性;在众多研究中, 作业成本、土木资源投入与木材产品产出比、作业安全程度、对保留树木损伤程度和对地表土壤及植被损伤程度等五项被作为评价指标。景观和水质因素体现在约束条件中, 常用多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实现规划问题的求解。

林区道路网规划也考虑了对环境的影响。对林道密度规划和合理布线直接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由于道路修建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将伐区道路修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是林区道路网规划研究的力向。

1.2 木材生产作业组织与管理

1.2.1 木材生产作业组织研究。

作业微观组织方面, 各国的学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如瑞典、挪威、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我国的学者对作业中劳动力与机械的匹配、林区道路网规划与作业系统配置、作业者行为和木材流速率与节拍等进行了比较探入的研究。除此之外, 我国和美国学者还对木材生产受季节变化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数学规划理论、环境学和生态学理论、人类工放学理论、力学和机械学理论等得以广泛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作业组织方式奠定了基础。

1.2.2 木材生产作业管理。

木材生产作业管理是对木材生产作业系统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措施的总和。许多国有的森林工业集团或公司对木材生产作业管理历来都根重视。在欧美森林工业发达国家, 对于从事木材生产作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提出的要求一是素质高, 二是工作分配合理, 人尽其才。-般, 技术人员要求具省硕士以上学位, 许多较大的公司雇佣的机械作业操作人员, 要求具有职业学校文凭以上的学历。凡是新人, 公司一律培训, 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

2 木材生产作业工艺与技术

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一种方式, 人类必须考虑与之息息相关的生存支持系统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 它必须遵循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 受社会及经济属性约束。

2.1 采伐方式

现在常用的采伐方式有皆伐、择伐、渐伐、间伐、抚育伐和水域管理伐等。皆伐在北美木材生产作业中占主要部分, 而且皆伐面积较大, 上百公顷的大面积皆伐常见。欧洲林业大多采取集约经营, 择伐和间伐为主要方式。我国已经明确规定, 在森林采伐作业中, 除非极特殊情况, 一般不采用皆伐, 尤其是大面积皆伐, 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择伐、间伐和渐伐。近10年来, 所谓“大面积低强度择伐”成为许多国有林业企业的主伐方式。但是, 这种方式实施效果与理论期望值相差较大。

2.2 集材方式

集材方式根据集材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全树集材, 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又可分为拖拉机 (轮式和履带式) 、畜力、索道、人力、气球、滑道和直升飞机集材等。集材方式的选取取决于作业对象、作业地点、具有的生产要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近10年来, 世界各有林国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集材方式和集材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很显然, 集材是伐区作业的关键环节, 它消耗约80%的伐区作业能源。研究特点一是集材系统多样化, 即在一些森林工业发达国家, 高新集材设备与原始的传统的集案材设备并存, 既有计算机控制的森林采伐机器人和直升飞机集材系统, 也有传统的地面拖拉机集材系统、索道集材系统。二是环境友善性, 即在选取集材方式时, 决策者除注意某种系统的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本外, 还非常注意该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友善性。如中国学者对传统的地面集材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集材成本、立木资源消耗率、作业安全度、对保留树木损伤率和对地面植被土壤损伤率等综合指标评估下, 传统集材方式中, 畜力原木集材方式的综合效益评判得分最高。

2.3 运材方式

运材方式根据运输产品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削片等、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可分为公路汽车、森林铁路火车、水路船舶、架空索道、飞艇、气球、管道、滑道和直升飞机等。运材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运输产品物理参数及其分密度、运输地区域山形地势、企业运输能力与装备和技术人员拥有程度等。从全球森林工业来看, 无论数量还是空间分布, 常规运输方式, 即公路汽车运输、铁路火车运输和水路船舶运输占绝对主要地位。其中, 汽车公路运输占运输绝对总量的90%以上。森林铁路运输目前只有在少数几个国家沿用, 比如中国和俄罗斯等, 但承担运输量很少。水路运输在北欧、中国、北美和南美等部分林区沿用, 绝对运输量也较少。汽车木材运输以其灵活、可及能力强为主要优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增长速度, 已经成为木材运输的绝对主要方式。近年来, 通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GPS和无线卫星通讯技术为汽车木材运输装备了耳朵和眼睛, 使汽车木材运输技术更加充满活力。其他传统木材运输形式, 如森林铁路运输和内陆水路运输, 由于应用条件限制, 近期呈逐年下降趋势。

2.4 整地作业

近年来, 作为木材生产作业的延伸, 整地作业越来越受到森林经营者的重视。美国和加拿大在国有林中进行了若干试验, 确定整地对迹地更新和幼树生长的影响。如在美国南方湿地林地中, 垅状整地效果最好, 其幼苗成活率比未处理的参考样地高出70%, 比坑状整地高出30%。整地设备也趋向专业化, 美国和加拿大相继研制出专用的中型整地机械。整地技术也兼顾了环境考虑, 注意防止由整地引起的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郭培生, 李晖.呼盟林区木材干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J].内蒙古林业, 1999 (8) .

上一篇:SEARCH下一篇: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