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品比试验研究

2024-06-03

辣椒品比试验研究(精选7篇)

辣椒品比试验研究 篇1

在日光温室内垄作滴灌栽培技术很大程度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 有利于节水、保墒、保湿、防止杂草的丛生, 从而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发育, 进而获得更大的产量效益。我们于2014年进行了日光温室内垄作滴灌栽培技术下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为垄作滴灌栽培技术下辣椒栽培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内关万崖村日光温室试验地, 年平均气温6.0℃, 海拔2 035m。试验田偏碱性、肥力中等, 该温室常年种植蔬菜, 以地下水灌溉为主。前茬作物油菜, 移栽前深翻1次, 结合施入有机肥4 000kg/667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kg/667m2、生物菌肥2kg/667m2。

1.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共4个, 分别为金椒6号、陇椒6号、陇椒8号、陇椒3号, 均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作为1个处理, 其中以陇椒3号为作对照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m2 (5m×4m) , 起宽70cm、高10cm的垄, 垄沟30cm, 在垄上离垄边15cm处安装2道滴灌带, 然后覆上宽100cm、厚0.008mm的黑色地膜。株行距各为50cm, 每小区种4垄, 每垄种2行, 一个品种移栽80株。3月1日移栽, 5月2日开始采摘, 10月28日拉秧, 其它同常规管理。

1.4 测定项目

1.4.1生长性状测定。6月份选取10株调查株高、茎粗、开展度等性状, 选取特征典型的10个果实进行果面性状、果长、果宽等果实性状调查或测定。

1.4.2果实产量测定。分小区按每次采收量累积计产, 对部分观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统计和DPS6.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辣椒各参试品种生长性状见表1。可以看出, 在日光温室内垄作滴灌栽培条件下, 所有品种生长势都较强。从株高、茎粗和开展度方面来看, 金椒6号植株最高 (68cm) 、茎最粗 (1.76cm) 、开展度最大 (60cm) 、果最宽 (3.6cm) 及单果最重 (50cm) ;陇椒8号果长最大 (19.9cm) , 茎粗 (1.58cm) 、开展度 (58cm) 、单果重 (46g) 仅次于金椒6号;陇椒6号的株高 (67cm) 、果长仅此于金椒6号, 其它性状与金椒6号相差不大;陇椒3号株高 (64cm) 、茎粗 (1.45cm) 、果长 (17.9cm) 、单果重 (34g) 以及开展度最小 (56cm) 。

辣椒各参试品种产量见表2。可以看出, 在日光温室内垄作滴灌栽培条件下, 从各品种产量看, 金椒6号最高4 979.2kg/667m2;陇椒8号 (4679kg/667m2) 位居中间, 陇椒6号 (4 218.9kg/667m2) 和陇椒3号相差100.2kg/667m2, 陇椒3号最低 (4 118.7kg/667m2) 。

从增产情况看, 金椒6号、陇椒6号、陇椒8号比陇椒3号 (CK) 分别增产860.5kg/667m2、100.2kg/667m2、560.3kg/667m2。

从显著性比较看, 金椒6号、陇椒8号和对照陇椒3号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增产率分别为20.9%、13.6%, 陇椒6号和对照陇椒3号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增产率仅为2.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垄作滴灌栽培技术下, 各参试辣椒品种皆比对照品种增产, 增幅为2.4%~20.9%, 尤以金椒6号产量最高, 比对照品种增产20.9%, 陇椒8号次之, 比对照增产13.6%, 金椒6号和陇椒6号比较适合设施垄作滴灌栽培技术。

摘要:本试验在日光温室内, 垄作滴灌栽培技术条件下, 对4个辣椒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 从辣椒的植物学特性和产量看到, 结果表明:金椒6号和陇椒8号均适合商品生产, 其产量比陇椒3号增产分别为860.5kg/667m2、560.3kg/667m2, 增幅明显, 效益显著, 为定西地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做好品种储备。

关键词:辣椒,品种,垄作,滴灌

参考文献

[1]王兰兰, 陈灵芝, 程鸿, 等.辣椒新品种陇椒4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 2009, (6) :76-78.

[2]王兰兰.辣椒新品种陇椒6号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 2003, (7) :27-28.

[3]王泽杰, 吴华尧, 范远丰, 等.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121-123.

[4]王兰兰, 程鸿, 陈灵芝.日光温室辣椒品种鉴定筛选试验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 2001, (11) :29-31.

水地胡麻品比试验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胡麻品种:陇亚8号、陇亚9号, 由甘肃农科院引入;晋亚7号, 由山西高寒生物研究所引入;定亚18号, 由定西种子公司引入;宁亚11号, 宁亚14号, 由原州区种子公司引入。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原州区彭堡乡彭堡村, 前茬为麦茬, 浅黑垆土。试验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宁亚11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9 m2 (5.0 m×1.8 m) , 每小区种植9行, 行距20 cm, 区距30 cm, 排距40cm, 周围设保护区3~4 m。4月上旬人工开沟播种, 播有效种子600万粒/hm[1,2,3]。播前结合整地基施农家肥45 t/hm2、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45 kg/hm2, 播后用畜力耱平保墒[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参试品种生育期变幅在102~112 d, 极差10 d, 生育期最长的是陇亚8号, 最短的品种是宁亚11号, 其他品种生育期为108~111 d。

2.2 抗逆性、抗病性表现

根据田间目测, 晋亚7号、陇亚8号、陇亚9号、定亚18号抗旱性强, 宁亚11号、宁亚14号抗旱性中等;宁亚11号抗枯萎病最弱, 其他品种抗病性强。

2.3 参试品种产量比较

由表2可知, 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陇亚8号、宁亚14号、陇亚9号、晋亚7号、定亚18号、宁亚11号。方差分析显示, 品种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性。陇亚8号、宁亚14号、陇亚9号、晋亚7号和宁亚11号有显著性差异, 定亚18号与宁亚11号没有显著性差异。

注:小区收获面积为10.8 m2。

2.4 参试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 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变幅在52~68 cm, 植株最高品种为陇亚9号、宁亚14号, 最低的品种为宁亚11号。宁亚11号属矮秆品种, 其余均为高秆品种。参试品种平均有效分枝数变幅为4.9~6.6个, 陇亚9号、晋亚7号分枝最多, 定亚18号分枝最少。参试品种结果数变幅为10~14个, 结果数多的品种有陇亚9号、陇亚8号, 结果数最少的是宁亚11号、宁亚14号、晋亚7号, 其他品种居中。参试品种平均有效分茎数变幅为0.1~0.6个, 分茎数多的品种有宁亚14号、晋亚7号, 宁亚11号分茎最少, 其他品种属中。参试品种每果粒数变幅为5.0~8.8个, 每果粒数高的品种有晋亚7号、宁亚18号、宁亚14号, 陇亚8号和宁亚11号居中, 陇亚9号最少。参试品种千粒重变幅为6.9~7.9 g, 千粒重最大的品种是宁亚14号, 最小的品种是陇亚8号。

3 结论

通过田间观察、产量对比, 参试品种中陇亚8号、宁亚14号单产分别1 851.9、1 821.0 kg/hm2, 分别对照宁亚11号增产100%、97%。其次是陇亚9号, 单产为1 728.4 kg/hm2, 较对照宁亚11号增产87%。

参试品种中宁亚11号感枯萎病严重, 致使产量低, 效益差。其他品种均抗胡麻枯萎病, 产量稳定。建议将表现突出的陇亚8号、陇亚9号, 申请参加2007年区域试验。

参考文献

[1]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1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

[2]韩清瑞, 罗永全, 方成梁, 等.冬小麦抗旱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新技术, 1992 (4) :12-15.

[3]岳国强, 程炳文, 殷秀琴, 等.胡麻抗旱节水品种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61-62, 64.

[4]王颖, 田振荣, 李亚鑫, 等.宁南山区优质胡麻生产优势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1) :94-95.

[5]王巨垣.胡麻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 2006 (11) :126.

陇南冬小麦品比试验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武都区东江镇陇南市农科所坪上小麦试验基地, 前茬玉米, 海拔1 000 m左右, 全年≥0℃活动积温为2 600~4 600℃, ≥10℃活动积温为4 500~8 000℃。土质为黄壤土, 微碱性, 肥力中下等, 地势平坦, 有灌溉条件。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 (系) 11个, 分别是9509-6-2-2-2-1-1-1、9509-6-2-2-5-6-2、9509-6-2-2-2-1-3-3-1、9509-3-3-4-2-2-2-1-3-2、9351-3-3-1-3-2、9264-2-4-2、9509-3-4-2-1-1-1-1-1、9509-3-4-2-1-3-2-1-1、9512-2-5-2-2、2000-9-3-6-2-1, 均由陇南市农科所提供;川麦107, 由陇南市种子经营管理站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11个处理,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川麦107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4 m2 (6.67 m×2.00 m) 。前茬玉米收获后先用拖拉机打地碎垡炕晒, 结合深耕施菜籽饼肥1 500 kg/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磷酸二铵183 kg/hm2作基肥, 播前再旋耕1次, 整平耙耱保墒后, 划分试验小区, 每个品种为1个小区, 每个小区种10行, 每行播种600粒。行距20 cm, 区距30 cm, 走道50 cm,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试验于2008年10月30日人工开沟条播, 播深3 cm, 12月10日追施尿素 (分蘖肥) 75 kg/hm2, 3月5日追施尿素 (拔节肥) 75 kg/hm2, 全生育期灌水2次, 中耕除草2次[4,5,6]。记载生育期、茎分蘖动态、抗逆性等, 成熟后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考种, 按小区单收记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知, 参试品种 (系) 以9509-3-4-2-1-1-1-1-1成熟最早, 生育期为213 d, 较对照提前成熟6 d;9509-6-2-2-5-6-2、9512-2-5-2-2、2000-9-3-6-2-1、9264-2-4-2成熟最晚, 生育期均为219 d, 与对照同期成熟;其余品种 (系) 生育期在215~217 d, 较对照提前成熟2~4 d。

2.2 抗逆性表现

从表1可知, 参试11个品种 (系) 抗冻性均表现较强;9509-6-2-2-2-1-1-1、9509-6-2-2-2-1-3-3-1、9509-3-3-4-2-2-2-1-3-2、川麦107 (CK) 表现抗倒伏性强, 其余品种 (系) 均差;9509-6-2-2-2-1-1-1、9509-6-2-2-2-1-3-3-1对白粉病表现高感, 9512-2-5-2-2、9264-2-4-2中感, 其他品种 (系) 均高抗或中抗;9509-6-2-2-2-1-1-1、川麦107 (CK) 对条锈病表现高感, 其他品种 (系) 均高抗或 (近) 免疫;黄矮病9509-6-2-2-2-1-1-1、9509-6-2-2-2-1-3-3-1、9509-3-3-4-2-2-2-1-3-2表现中感, 其他品种 (系) 均表现中抗。

2.3 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 参试品种 (系) 的基本苗以9509-6-2-2-5-6-2最高, 为540万株/hm2;其次是9509-3-4-2-1-3-2-1-1, 为475.5万株/hm2。最高茎蘖数在1 275.0万~1 720.5万个/hm2, 除2000-9-3-6-2-1高于对照15.0万个/hm2外, 其他品种 (系) 均低于对照。有效穗数为740.3万~1 433.3万穗/hm2, 最高为2000-9-3-6-2-1, 较对照高296.3万穗/hm2, 最低为9509-6-2-2-2-1-3-3-1, 较对照低396.7万穗/hm2。株高以9509-6-2-2-2-1-1-1最低为83 cm, 比对照低7 cm, 其次为9509-6-2-2-2-1-3-3-1, 较对照低3 cm, 其他品种 (系) 高于对照11~28 cm。参试10个品种 (系) 的穗长均高于对照。穗粒数为40~56粒, 除9509-6-2-2-2-1-1-1、9264-2-4-2与对照相同外, 其余品种 (系) 均高于对照。千粒重为35~55 g, 其中以9509-3-4-2-1-3-2-1-1最高为55 g, 较对照增加20 g, 其次为9509-3-4-2-1-1-1-1-1、9509-3-3-4-2-2-2-1-3-2, 分别较对照增加18、17 g。穗形除9264-2-4-2为圆锥, 9509-6-2-2-2-1-1-1、9509-6-2-2-5-6-2、9509-3-4-2-1-1-1-1-1、9512-2-5-2-2和川麦107 (CK) 为长方, 其他品种 (系) 均为纺锤形。

2.4 产量

从表3可知, 参试10个品种 (系) 中有5个品种 (系) 比对照减产, 有5个品种 (系) 比对照增产, 增产幅度为4.51%~23.31%, 其中9509-3-3-4-2-2-2-1-3-2产量最高, 折合产量6 146.93 kg/hm2, 比对照增产23.31%;其次是9509-6-2-2-5-6-2, 较对照增产15.34%。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 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F0.05=2.35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表示5%、1%水平差异显著性。

3 结论与讨论

(1) 对供试冬小麦品种 (系) 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参试10个新品种 (系) 中, 以9509-3-3-4-2-2-2-1-3-2生育期适中, 穗大粒重, 丰产性好, 株型紧凑, 田间生长整齐, 落黄性好, 抗倒伏, 抗冻性强, 对条锈病、白粉病均免疫, 折合产量最高为6 146.93 kg/hm2,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3.31%, 推荐进入区域试验。9509-3-4-2-1-1-1-1-1、9509-6-2-2-2-1-3-3-1、9351-3-3-1-3-2这3个品系较对照增产4.51%以上, 丰产性, 抗逆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9509-3-4-2-1-3-2-1-1虽产量不够理想, 但株型、整齐度、落黄性及千粒重均优于其他品系。以上4个品系保留参加下年的品比试验或小面积示范。9509-6-2-2-5-6-2虽丰产性好, 但田间综合农艺性状差, 9509-6-2-2-2-1-1-1、2000-9-3-6-2-1、9264-2-4-2、9512-2-5-2-2较对照减产, 抗逆性也差, 这5个品系应予以淘汰。

(2) 由于2008年冬季较往年寒冷, 少雨, 分蘖, 拔节较往年晚3~5 d。在小麦灌浆期间天气干旱。4月19日, 5月10、16、17日遭遇暴风雨, 导致大多数品系倒伏。上述原因使小麦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故参试小麦品种 (系) 的测产结果普遍偏低。

参考文献

[1]马建科.陇东旱塬区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11) :23-25.

[2]张建成, 张慧娟, 卫志刚, 等.内蒙古河套地区冬小麦引种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1) :41-42.

[3]罗廷彬, 任崴, 王宝军, 等.新疆耐盐冬小麦区域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 1 (2) :147-150.

[4]徐树进.冬小麦品比试验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 2001 (1) :8-11.

[5]常国琴.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甘肃农业, 2005 (9) :163.

辣椒品比试验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木岗镇马安山地坝某农户承包地,海拔1 200 m,年均温12.4℃,降雨量1 180~1 271 mm,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并有代表性的中上等地块,前作抗冬。

1.2 参试品种及来源

参试品种4个,分别是贵卓玉9号、618、兴试2123、贵单8号,均由省种子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贵单8号作对照(CK)。2次重复,采取随机排列,8个小区,小区面积100.04 m2(12.2 m×8.2 m),重复间走道为80 cm,小区间走道70 cm,每小区种植22行,每行种12窝,双株留苗,行距68cm,窝距55 cm,大田密度5.25万株/hm2,区组间走道为80cm,试验小区四周留足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

4月9日进行播种,采用直播,双株留苗,为保证苗全苗齐,每窝播2~5粒种子[1,2]。播种前深翻、平整土地,然后用绳子将行、窝距固定,定点打窝播种,播种时用赤天化复合肥1 350 kg/hm2+辛硫磷杀虫颗粒剂135包/hm2混合用作底肥,防治地下害虫[3,4,5,6]。

1.4.2 田间管理。

4月16日出苗,播种后由于天气干旱,导致出苗不整齐,4月23日匀苗、补苗,同时用辛硫磷乳油拌莲花菜诱杀小地虎,5月13日定苗,5月19日进行第1次追肥,及中耕除草,施用尿素750 kg/hm2,6月20日进行第2次追施,施穗肥1 125 kg/hm2,9月9日全田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兴试2123理论产量12 292.5 kg/hm2,折合产量11 859.3 kg/hm2,排列第1位;贵卓玉9号理论产量为12 304.5 kg/hm2,平均产量为11 733.3 kg/hm2,排列第2位;618理论产量12 754.5 kg/hm2,平均产量11 700.3 kg/hm2,排列第3位;贵单8号理论产量11 604.0 kg/hm2,平均产量11 045.6 kg/hm2,排列第4位。

2.2 生育期

贵卓玉9号全生育期142 d,618全生育期132 d,兴试2123全生育期125 d,贵单8号全生育期134 d。

2.3 农艺与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贵卓玉9号株高264.7 cm,穗位高106.8cm,穗长19.85 cm,穗粗5.4 cm,秃尖2.02 cm,穗行数14.5行,行粒数42.15粒,单穗粒重234.53 g,百粒重38.35 g,出籽率87.5%,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618株高273.2cm,穗位高101.8 cm,穗长21.02 cm,穗粗5.5 cm,秃尖1.3cm,穗行数18.45行,行粒数38.9粒,单穗粒重242.91 g,百粒重33.85 g,出籽率86.06%,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白色。兴试2123株高263.1 cm,穗位高108.7 cm,穗长20.34 cm,穗粗5.4 cm,秃尖1.05 cm,穗行数16.3行,行粒数37.8粒,单穗粒重233.92 g,百粒重38.00 g,出籽率86.17%,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色白色。贵单8号株高280.1 cm,穗位高128.5 cm,穗长19.82 cm,穗粗5.5 cm,秃尖1.59 cm,穗行数14.5行,行粒数38.35粒,单穗粒重221.02 g,百粒重39.75g,出籽率82.71%,籽粒黄色,硬粒型,穗轴白色。

2.4 抗逆性

由表3可知,贵卓玉9号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理想。618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好。

兴试2123成株整齐,植株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参试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理想。

贵单8号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1)贵卓玉9号。在该试验中,平均产量11 733.3 kg/hm2,排名第2位。该品种是半马齿型品种,成株整齐,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该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理想,适宜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及推广。

(2)618。生育期适中,平均产量11 700.3 kg/hm2,排名第3位。该品种是一个马齿型品种,穗轴小,成株整齐,株高在273.2 cm,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有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3)兴试2123。平均产量11 859.3 kg/hm2,排名第1位。生育期125 d,是4个品种中生育期最早的品种,出苗整齐,植株表现性状良好,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是一个半马齿型品种,丰产性好和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理想,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

(4)贵单8号。平均产量11 045.6 kg/hm2,排名第4位,是一个硬粒型品种,出苗整齐,大田植株较整齐,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综上所述,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都比较适中,田间观察比较整齐,有较强的抗倒伏性。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栽培条件,建议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

摘要:2014年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玉米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贵卓玉9号、618、兴试2123、贵单8号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都比较适中,田间观察比较整齐,有较强的抗倒伏性。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均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栽培条件,建议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

关键词:玉米,品种试验,高海拔地区,2014年

参考文献

[1]姚宏高,赵玉山.对玉米品种区试审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探讨[J].种子科技,2004(5):251-25.

[2]周琴,周应友,曾令琴.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2005(4):38-39.

[3]张宏元,陈旭霞,朱亚波,等.甜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4):37-38.

[4]伍峰,王灵骄.杂交玉米组合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5.

[5]郭元平,张世洪,封海东,等.玉米新品种引种品比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05(5):34-36.

东台市春播玉米品比试验研究 篇5

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10个,分别为苏玉23、苏玉21、冀玉10号、苏玉22、苏玉30、蠡玉37、宁玉614、郑单958,以东台市玉米生产主要栽培品种蠡玉16、苏玉19作对照(见表1)。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安排在东台镇四灶村3组黄桂宝承包田,该田面积2 668 m2,地势中等,沙质土壤,肥力中上,前茬胡萝卜。试验小区长5 m,宽3 m,净面积15 m2。随机排列,3次重复(见表2)。

保护行同品种延伸种植。每小区种植4行(两个宽窄行),小行距0.5 m,大行距1 m,平均行距0.75 m,株距0.25 m,密度为3 733株/667 m2。4月8日播种,667 m2施用田粮牌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氮9%、磷5%、钾6%、有机质20%)89 kg;播后用草甘膦加乙草胺封闭防草,并用地膜覆盖。4月15日起分3次破膜放苗,5月3日定苗,每穴留苗1株;6月3日(大喇叭口期前)追穗肥,667 m2施纯氮18.2 kg、磷4.5 kg、钾5.3 kg。苗期至抽雄期防治飞虱和玉米螟3次,没有使用控高药剂。拔节前用莠去津苗后除草一次,其余管理同大田。各品种8月上旬分别进入成熟期,8月17日一次性收获。收获时各小区单收、单打、晒干计实产,定点选10株进行田间记录调查和室内考种,测量株高、茎粗、穗位、叶片数、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并测定各品种的出籽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间株高、穗位高及抗性的差异

供试品种株高191~250 cm,最低的处理8为191 cm,最高的处理7为250 cm;穗位73~117 cm,最低的处理9为73 cm,最高的处理7为117 cm;试验地肥沃、风调雨顺,未对株高和穗位有影响(见表3)。

3.2 品种间穗部性状差异

供试品种穗长15.4~18.6 cm,最长的是处理1,最短的是处理8;每穗行数为14.0~18.4,最多的是处理3,最少的是处理9;每穗粒数为490~691;千粒重298~360 g,最多的是处理5,最小的是处理2;出籽率81.3%~87.5%,最高的是处理1,最低的是处理5(见表4)。

3.3 生育期

生育期最短的苏玉19为114 d,最长的是蠡玉16为125 d(见表5)。

3.4 实收产量

参试品种产量在523.43~67 4.26 kg/667 m2。产量最高的为处理4苏玉22,比苏玉19 (对照1)增产119.71 kg/667 m2,增产21.6%;比蠡玉16(对照2)增产39.85 kg/667 m2,增产6.3%。最低的是处理6,为蠡玉37,比对照1减产31.11 kg/667 m2,减产5.6%;比对照2减产110.97 kg/667 m2,减产17.5%(见表6)。

3.5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3.6 平均产量多重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处理间F=32.12>F0.01,说明参试品种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多重比较可以看出,供试品种间产量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

4 结论

辣椒品比试验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平湖市粮油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田间排灌渠道设施良好, 肥力中等。试验田前作为单季晚稻, 采用中型拖拉机耕地。

1.2 试验材料

参试大麦品种共6个, 分别为浙10-076、浙11-056、浙11-139、浙大11-25、秀11-1、花30, 种子由浙江省种子总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花30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3m2。四周设保护行无荫蔽, 播种量按当地习惯为195 kg/hm2, 其他耕作栽培管理同当地习惯进行[1,2,3], 并做好1次治虫、2 次防病工作[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知, 参试品种间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 变幅为172~177 d。其中, 以浙11-139、花30生育期最短, 为172 d;以浙11-056、秀11-1生育期最长, 为177 d。

2.2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 各参试品种的有效穗差异大, 变幅在483.0万~664.5万穗/hm2, 其中以秀11-1最少, 为483.0万穗/hm2;浙11-056最多, 为664.5万穗/hm2。结实率变幅为95.2%~99.1%, 与花30 (CK) 相比, 秀11-1的结实率低, 其余品种均高于花30 (CK) 。千粒重变幅在39.7~45.0 g, 变幅较大, 与花30 (CK) 相比, 秀11-1的千粒重高于CK, 其余均低于CK。

2.3 产量

从表3可知, 6个参试的品种平均产量在5 201.3~6 676.7 kg/hm2, 品种间差异较大。浙11-056产量最高, 达6 676.7 kg/hm2, 比花30 (CK) 增产575.2 kg/hm2, 增幅9.4%, 达显著水平。对比花30 (CK) , 秀11-1、浙大11-25、浙11-139均减产, 且后两者减产达显著水平。

3 品种简述

(1) 浙11-056。该品种苗期矮壮, 分蘖强, 叶色较深, 叶片细, 耐湿耐冻性好, 株型中等偏高, 穗长, 熟期迟, 麦芒长, 后期清秀, 5%植株倒伏。有效穗数664.5万穗/hm2, 穗总粒数23.9粒, 千粒重41.8 g, 实产6 676.7 kg/hm2, 产量居第1位。田间赤霉病、白粉病发病情况一般。生育期为177 d, 比花30 (CK) 迟熟5 d。该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抗性相对较好, 熟期略迟。

(2) 浙10-076。该品种苗期长势好, 叶色深绿, 叶片细长, 耐湿耐冻性好, 株型适中, 穗型中等, 分蘖中等略强, 穗数略多, 麦穗挺硬, 种子整齐, 少量条纹病, 后期抗倒性较差, 产量居第2位。

(3) 浙11-139。该品种苗期长势良好, 叶色深绿, 叶片较长, 耐湿耐冻性好, 3月1日开始条纹病较重, 株型较矮, 穗型中等, 整齐, 成熟早, 抗倒性一般, 叶片衰老重。

(4) 秀11-1。该品种苗期出苗最差, 叶片挺, 叶色深, 耐湿耐冻性好, 3月1日开始条纹病发病中等, 株型适中, 麦穗宽大, 抗倒性较好。后期叶片清秀, 粒粗, 熟期略迟, 出苗差对产量影响较大, 是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5) 浙大11-25。该品种苗期叶色深, 叶片宽长, 长势好, 分蘖略强, 耐湿耐冻性好, 株型适中, 穗型中等, 多穗型, 抗倒性较差, 叶片衰老重, 白粉病中等。

(6) 花30 (CK) 。该品种苗期叶片细长, 分蘖强, 耐湿耐冻性好, 条纹病中重, 株型中等, 穗型中等, 抗倒性较好。

参考文献

[1]胡大明, 楼坚锋, 张俊, 等.2012—2013年度上海市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3) :51.

[2]过维平, 王斌, 陆玉其, 等.平湖市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1) :46.

[3]林家波.杂交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14 (3) :3.

[4]高景龙, 武龙, 王永和.苏北沿海地区啤酒大麦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6) :41-42.

[5]郜战宁, 段翠平, 王树杰, 等.不同大麦品种 (系) 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 (1) :21-23.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共有19个, 常规种分别为:遵辣133-2-1、遵遵辣87-2-3, 遵义市农科所提供;牛角椒、朝天椒、松桃线椒, 铜仁地区种子站提供;005、204, 贵州省辣椒研究所提供;大方优质线椒, 大方县农业局提供;独山皱椒3号、独山皱椒4号, 独山县农业局提供;党武辣椒, 花溪蔬菜办提供;百宜辣椒, 乌当区蔬菜办提供;杂交种分别为:贵椒2号、贵椒4号, 贵椒6号, 贵阳市蔬菜科技示范中心提供;天兵一号、椒王三号, 贵阳杰丰农业种子公司提供;丰林2000, 黔南州农业局提供;辛香808, 贵阳金黔农业科技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位于册亨县者楼镇羊场村, 东经105.64°, 北纬25.27°, 海拔680 m。试验地肥力中等均匀, 地势平坦向阳, 前作一致, 排灌方便。前茬为水稻;土质为黑砂土, 稻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干椒和鲜椒等2组, 其中, 干椒组参试品种有遵辣133-2-1、遵辣87-2-3、牛角椒、朝天椒、松桃线椒、005、204、大方优质线椒、独山皱椒3号、独山皱椒4号、党武辣椒、百宜辣椒、有贵椒2号、贵椒4号、贵椒6号;鲜椒组参试品种有天兵一号、椒王三号、丰林2000、辛香808。共19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按1.2 m连沟开厢, 厢面宽80 cm, 行距60 cm, 株距28cm, 厢植2行, 每窝2株。每小区按相邻两厢计算, 小区间不设走道, 小区面积18 m2, 3次重复, 重复间设走道70 cm。走道和厢沟深35 cm, 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厢面泥土耕细均匀后, 用沼液对水泼洒厢面, 直到厢面不汲水为止。于2009年3月22日下午播种, 统一育苗。播种期为当地的最佳播种期, 冷床盖小拱棚育苗, 用苗床地150 m2/hm2, 用种量为1.2 kg/hm2, 各组试验的所有参试品种的播种和移栽在同一天完成。移植前穴施基肥牛粪、猪粪15t/hm2。定植前2 d畜力翻土、耕细, 人工拉厢、制作定植穴。5月10日、12日6片真叶时定植, 无地膜覆盖。定植结束时, 干撒敌克虫防地下害虫, 5月24日施用复合肥750 kg/hm2;分别于5月24日、6月14日、7月3日共施尿素300 kg/hm2。6月14日培土、除草;7月8日人工除草。6月2日、19日各喷施辛硫磷1次防治害虫。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4可知, 从一致性来看, 所选19个辣椒品种的生长势在苗期和成熟期均强, 成熟一致性较好;从生长势和抗病能力来看, 19个品种均显示出较强的抗倒性、耐旱性, 除百宜辣椒、贵椒2号、牛角椒3个品种外, 其余品种有轻微的软腐病发生;此外, 所有品种未发现其他病害;从品种的产量来看, 所选19个品种产量最高的可达26.895 t/hm2, 产量最低的仅为5.341 t/hm2, 产量超过15 t/hm2的品种有百宜辣椒、贵椒2号、牛角椒、松桃线椒、独山皱皮椒3号、005、丰林2000、党武辣椒等。

3 结论

册亨县的气候和土质均适宜种植辣椒。试验结果表明, 松桃线椒、贵椒2号、牛角椒3个品种在同等条件下长势较好, 产量较高, 适合在册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7,8,9]。

摘要:辣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松桃线椒、贵椒2号、牛角椒3个品种在同等条件下长势较好、抗病能力强、产量较高, 适合在册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辣椒,品种,生育期,产量

参考文献

[1]李洪文, 蔡荣靖, 桂敏.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J].长江蔬菜, 2009 (6) :35-36.

[2]杨显范, 谭光仙, 杨俊, 等.引进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4) :203-205.

[3]徐佩娟, 何铁海, 董阳辉.辣椒品种对比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 2008 (12) :67-68.

[4]梁合荣, 黄春利, 陈荣华.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种子, 2008, 27 (8) :102.

[5]陶笑, 杨兴国, 袁建玉,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9 (5) :26-27.

[6]王辅英, 陆仕凤, 刘绸.11个辣椒品种 (组合) 的比较[J].农技服务, 2009 (3) :48-49.

[7]姜虹, 苏丹, 蓬贵华, 等.2009年贵州部分引进辣椒品种区域田间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3) :1-4.

[8]吴治国, 高志科, 甘志国, 等.塑料大棚辣椒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8) :28, 31.

上一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对策下一篇:水利对气候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