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句操作

2024-10-08

顺句操作(共4篇)

顺句操作 篇1

1 引言

意大利著名人文学者兼翻译家Leonardo Bruni说过, 翻译的最高规则是:原作的形态当尽可能保留, 以便理解不缺失词语的含义。因此, 在翻译中, 译者应该对原文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 在句子层面应该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子次序, 而不能凭空将原文的句序随意调整, 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打破原作者的行文思路。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行文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以及语序的调整都很难避免。但布鲁尼所提出的最高规则在英汉翻译中并非一概行不通。英语中的长句, 在译成汉语时不一定都得在结构上动“大手术”, 很多句子都可以直接按照原句的意群依次顺译即可, 这就是所说的顺句操作翻译法。 (何刚强, 2009)

2 翻译方法探讨

2.1 顺句翻译先断句

顺句操作中的“顺句”, 除了指按句子行文顺序处理句子的各种成分外, 译者必须把握好全句的结构, 理顺全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断句”是这一操作过程的关键。“断句”就是将原句按顺序切成几个独立的意群或停顿群。断句是顺译的第一步, 必须恰到好处。例如:

1) If an author constantly repeats a particular expres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esthetic effect, the normal principle of variety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intention of this special style.

此句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和主句有逗号自然隔开, 但为了翻译方便, 我们还需将两个分句继续断句, 找到最小独立意群。

If an author constantly repeats // a particular expression //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esthetic effect, // the normal principle of variety //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intention of this special style.

译文:如果作者不断重复一种特殊表达以期达到某种美学效果, 变化的一般性原则就不适用于这种特殊文体风格之意图。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2) Every act of translation involves first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equivalents, and then selecting from among them one the best adapted to the particular context, also considering how well each element in the translation unit fits the overall context.

断句为:

Every act of translation // involves first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equivalents, // and then selecting from among them one // the best adapted to the particular context, // also considering // how well each element in the translation unit // fits the overall context.

译文:任何翻译活动首先要识别多个相当对等,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契合具体语境的对等, 同时还需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翻译单位中的各元素与整个语境相对应。

2.2 顺句操作中的微调

从翻译的实践过程看, “顺句操作”也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某些表述形式, 或许还要添加或删减一些字词, 这些细微的调整只要不妨碍宏观语义, 都是合情合理的。再来看以下例句:

3) This has to do with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namely, examining in detail how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as represented the linguistics peculiariti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还是先断句:

This has to do with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namely, examining in detail // how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has represented the linguistics peculiariti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in the target language.

译文:内容涉及语言特征和这些语言特征在目标语中的对等, 也就是从细节之处检查翻译过程如何将源语语言的独特性再现到目标语中。

此句的译文中黑体部分是增加部分, 笔者是为了保证原文含义的顺利传达和汉语表达的完整性。如果只是简单对应原文的物主代词, 翻译为“它们在目标语中的对等”则不如采用重复前文内容的办法。虽然文字数量有所增加, 但语义表达明确, 使读者一看便能明了。

“顺句操作”的翻译总体上不会给汉语行文带来很大麻烦, 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或词组搭配上有时难免不兼容, 译文可能会变得疙疙瘩瘩。为减少这样的现象, 断句之后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词序微调。例如:

4) Failure to recognize polysemous words and homonyms, the lack of congruence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terms, misinterpretations and arbitrary additions or omissions are the greatest source of danger for the translator, and consequently offer the most inviting openings for the critic.

断句为:

Failure to recognize polysemous words and homonyms, // the lack of congruence //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terms, //misinterpretations and arbitrary additions // or omissions // are the greatest source of danger for the translator, // and consequently offer the most inviting openings for the critic.

译文:无法识别多义词、同音异义词, 源语措辞和目标语措辞辞缺缺乏乏一一致致性性, 误译和任意添加或省略, 这些都是译者最大的危险源, 也随之给翻译批评提供了最大的发挥空间。

以上译文的黑体部分没有拘泥于原句词组搭配的顺序, 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微调, 使译文读起来更顺畅。再看以下例子:

5) But since we are concerned specifically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hat are texts in a fixed written form, any judg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mantic component should also make allowance for the fact that many“meanings”are not represented explicitly in the text.

断句为:

But since we are concerned specifically with //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 that are texts in a fixed written form, //any judg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mantic component // should also make allowance for the fact// that many“meanings”are not represented explicitly in the text.

译文:但是既然我们专门讲到对翻译材料, 即有固定写作形形式式的的文文本本, 进行评价, 那么任何与语义元素效用有关的评价也需考虑一个事实:文本中的很多意义表达得并不十分清楚。

由于英汉表达的差异, 英语的定语成分体现得更为多样, 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相对灵活。汉语的定语位置则相对固定, 一般在名词之前。以上例句中的两处都涉及定语的翻译, 前者“that”引导的是定语从句, 笔者翻译时采用插入语的形式调整了原文的语序。后面部分的翻译, 调整词序就是为了符合汉语定语在前的表达习惯。

3 结束语

总之, 为了保证译文对原文最大的忠实度, 以及信息的准确传达, 顺句操作方法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句子翻译的比重较大。在不影响译文流畅的情况下, 笔者都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大体不变, 但此“不变”并不是绝对的, 在必要的情况下, 笔者也必须对一些复杂的句子动“大手术”。笔者力求在“不变”与“变”之间把握平衡, 以期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

摘要:在翻译中, 为了不打破原作者的行文思路, 译者应该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子次序, 而不能凭空将原文的句序随意调整, 保证译文对原文最大的忠实度。本文结合自身翻译实践中的例子探讨如何在不影响译文流畅的情况下, 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大体不变, 以期达到翻译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顺句操作

参考文献

[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

[2]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顺句驱动的知觉加工与互动 篇2

在同声传译的实践中顺句驱动是被普遍接受的比较实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 是构成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它是通过对语言经验的知觉加工 (PERCEPTION PROCESSING) 来完成的。

本文从知觉加工的角度出发对顺句驱动特征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解剖口译同声传译中这一方法的内在规律, 结合心理学原理和认知心理学提出顺句驱动的理论思维和理论依据。

2 知觉加工

2.1 定义

知觉加工在口译实践中的作用在于: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常有相当大的差异, 为了处理接踵而来的信息, 同声传译译员要避免顾此失彼, 总是尽可能努力缩小翻译和讲话之间的时间差, 争取主动。这样, 译员就要按照自己听到的原文顺序, 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的意群或概念单位, 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 翻译出整体的愿意。这种方法可被称为断句基础上的顺句驱动 (张维为, 2002:41) 。

2.2 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 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把握刺激的意义是指“刺激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刺激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的。这些属性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并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且能通过人的感官感觉得到的。

2.3 相互依赖

知觉是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 知觉以感觉做基础, 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而是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只有真实的现实刺激才能促使信息加工过程的产生, 才有顺句驱动的过程。经验产生于知觉 (感觉) , 又高于知觉。这种知觉的依赖外部刺激产生的直接经验在顺句驱动过程中尤其突出。

2.4 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 或数据驱动加工 (DATA-DRIVEN PROCESSING) 。由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 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 或者说从较低的水平加工到较高的水平加工, 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被称为自下而上加工。这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 其程度和容量有限, 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

2.5 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除了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之外, 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对事物的需求、期待, 对活动的预先准备, 一般的知识经验,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过程和结果。所以, 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 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就是自上而下加工 (TOP-DOWN PRO-CESSING) 或概念驱动加工 (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自上而下的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影响, 不需要感知方面的注意, 是自动进行的。这一加工是由适当的内部刺激引发的, 发生过程比较快, 也不影响其他加工。在习得或形成之后, 其加工过程就会形成约定俗成, 比较难改变。

3 互动处理

互动处理过程是顺句驱动的必然过程, 是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加工过程结合在一起, 从两个方向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其中每一过程都给另一过程馈赠信息, 除非有数据质量低得难以处理或数据含糊不清等情况发生, 每一过程最终会得出一致的或相对一致的结论。与自下而上不同, 自上而下的过程开始于对数据性质的假定或假设, 终于用数据证实假定的规律的探索。显然, 顺句驱动需要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处理系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运行, 并体现出同时而又平行的两个活动过程:自下而上 (数据驱动, 涉及形式识别) 和自上而下 (概念驱动, 涉及已有知识的应用) 。

参见下面两对句子:

Ed was given an alligator for his birthday.Ed因生日得一条鳄鱼。

The alligator was his favorite present.鳄鱼是他最爱的礼物。

Ed wanted an alligator for his birthday.Ed因生日要一条鳄鱼。

The alligator was his favorite present.鳄鱼是他最爱的礼物。

在这两对句子中, 第一个句子各异, 而第二个句子相同。对共同的第二个句子的理解, 在第一对中, 需时比第二对的要少。显然, 这是因为第一对中的第一个句子提到一个特定的鳄鱼, 有足够的上下问信息 (已知的信息) , 所以第二个理解起来也快:而第二对句子却不是这样, 其第二个句子中的定冠词the要假设一种特定鳄鱼, 即要推理出这个Ed因其生日而被赠一条鳄鱼, 才能充分理解。如上所述, 在顺句驱动的概念中既有数据驱动, 又有概念驱动的含义。两种加工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其关系是辨证的。在口译实践中要求既要依赖客观感知, 又要启用已有知识, 即对语言上下文的依赖。

如:

听到这句英文时, 先是进入自下而上加工程序, 译成“约汉先生进了书房, 坐下后开始“读……”

期望是读书、报、杂志一类。但后面是the little new boy“读这个陌生的小男孩”, 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启动自上而下加工程序的已有知识后, 得到的答案是“打量这个陌生的小男孩”。

这个例子说明了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言语理解过程进行得更迅速、更有效。所举的例子虽然简单, 然而, 即使在一些复杂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情况有所不同, 但原则上是一样的。另外也说明了各自的加工都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相互依赖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自下而上加工的补充。反之,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加工的保障。

4 觉具有动机功能

4.1 主动性

对于同时进行的语料接受和话语产出两种作业来说, 个体的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口译实践教学的观察和实验研究都发现, 人们起初同时进行两种作业会感到十分困难, 作业水平低下, 但随着练习的不断增多, 困难就会减少, 作业水平也逐步提高, 甚至可达到很完美的程度。从中枢能量理论来看, 练习之所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是因为它改善了能量分配方案, 使能量分配更适合当前的任务需要。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完成作业的操作过程, 减少对能量的需求, 甚至使某些加工过程自动化了, 不需要任何资源或注意力就可以主动地进行。

4.2 整体和意义

在接受外部言语信息时, 译员要善于把握中心思想和话语的整体结构, 防止目的语杂乱无章。在一定的时间量度内, 适应运行模式。这期间思维过程是核心, 是总发动机 (吕国军2005:33) 。所谓摆脱原语语言表层意思的束缚, 就是要克服由于语言结构差异而对原本意义造成的意义传达中的障碍, 但并不是完全抛开原语语篇内词句的结构意义去进行整体意义的再造。意义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结构形成的, 所谓抽象的整体概念并不存在。

5 两种加工的优劣分析

5.1 自下而上加工模式的优劣

自下而上式由刺激驱动的被动注意形成的驱动力 (STIMU-LUS-DRIVE ATTENTION) 要比由目的驱动的注意 (GOAL-AT-TENTION) 大得多。译员集中注意力听其言, 做到音犹在耳, 自然也就能够译其意。所以, 自下而上加工在驱动方面比自上而下加工有一定的优势。顺句驱动的形式表现是在译词和短语时, 忌讳偏执, 不要执意去回避原语的用词, 尤其是语序上要去顺应, 这是权益之计, 能表现出明确的同步化倾向, 达到即时性的要求。句式上不能拖沓, 要化整为零, 化繁为简。

5.2 自上而下加工模式的优劣

自上而下加工所显示的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总是大体相似的, 叙事的逻辑思维也大同小异, 这些是同传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特点是有助于推理, 有利于译员将记忆、言语、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把认知活动和智能密切地联系起来。

自上而下加工驱动的缺欠是有时不忠实于原语的句序和词序, 失去原语的特色和原味, 如有时部分内容丢失, 意思笼统, 具体情况不细致、不准确;尤其是不适用于易、短、少、简的话语。

5.3 两种加工模式的结合

顺句驱动中有外部刺激形成的、非自我控制驱动的、通过感官获得的自下而上加工和内部刺激形成的、自我控制驱动的、启动原始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两者结合是形成统一知觉过程的必须, 而且不同的加工起不同的作用。

6 结论

总之, 顺句驱动的两种加工模式各有不同的侧重。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 客观感知的加工起主导作用, 能迅速、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但随着条件的恶化, 主观的已有知识的自上而下加工将逐渐地、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 使语义简单化, 难词变得不难。

口译实践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口译实践是以再现原语深层内容为目的, 技巧和方法只是手段。手段要服从目的的实现, 这是不能颠倒的。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结合各门学科所提供的启示, 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 进一步丰富口译理论。

摘要:同声传译的顺句驱动是口译实践中最普通的现象, 其内在规律遵循的是心理学知觉加工的基本原理。通过结合知觉加工的原理、互动作用和能动性等方面的分析, 可以找出顺句驱动的优劣势, 进而丰富翻译理论, 并指导具体的口译实践。

关键词:顺句驱动,知觉加工,互动,优劣分析

参考文献

[1]Bell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秦洪武,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顺句操作 篇3

视译被视为同声传译的入门技巧, 通常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应用于口译教学和较高水平的职业培训, 同时也是高级翻译培训机构筛选口译人才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我国对口译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量较少, 我国的口译研究还相对滞后, 特别是视译, 我国现在仍没有形成对视译的系统化研究。目前, 我国对视译的研究基本包括视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视译的一般性技巧分析。

视译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视阅口译, 即“译员在用阅读的方式获取原语信息的同时, 用口头方式将该信息翻译成目的语”。 (陈菁, 2011:3) 另一种是视听口译, 即“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或者其他相关文字, 边听发言, 边看原稿, 边进行传译” (詹成, 2012:48)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稿同传”。这两种视译形式与同声传译极为相近, 因此, 视译课程通常被列为同声传译的基础课程。在这里, 笔者将主要针对视阅口译探讨英汉视译的一些基本技巧。

视译是一项多任务工作, 要求译员兼具出色的阅读能力、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迅速的双语转换能力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对译员基本功的要求, 视译还具有及时性, 即译员的翻译速度要与阅读速度基本保持同步, 这就要求我们在视译中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

2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是同声传译的主要技巧之一, 指的是“译员按照自己听到的原文的顺序, 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的意群或概念单位, 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 翻译出来整体的原意”。 (张维为, 2011:32) 这个技巧也同样适用于视译。由于视译有时间要求, 速度就是视译的生命, 因此, 译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语序进行大幅度调整是不可能的, 也是行不通的, 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顺译技巧, 将句子拆分为若干译群或者视译单位, 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语序的一致性和时间的及时性。

例如:I come before you humbl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placed upon me, mindful of the enormous challenges of our moment in history, and determined to act boldly and collectively on behalf of justice and prosperity at home and abroad.

译文1:我怀着美国人民赋予我的责任站在你们面前, 铭记历史上遇到的各项挑战, 决定代表全国和全世界的正义和繁荣勇往直前, 共同奋进。

译文2:我来到大家面前, 肩负责任, 这是美国人民赋予我的责任, 铭记历史上遇到的各项挑战, 决心勇往直前, 上下一心, 将正义和繁荣带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首先, 这两种翻译都是正确的。译文1遵循笔译的翻译方法, 调整了句子结构和顺序, 而译文2遵循视译的顺句驱动原则, 将句子拆分为几部分, 看到哪里就能译到哪里, 既减轻了译员的记忆压力, 防止错译、漏译, 又保证了翻译的及时性。

顺序翻译的难点在于准确切分译群、合理断句, 而合理断句的关键是将句子划分成便于口语表达的类意群。“类意群是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内容信息的基本单位”, 它有三个特征:相对独立的意义概念;在一目可及的范围之内;能够通过连接较灵活地与前后的视译单位结合。 (秦亚青、何群, 2009:26) 因为要求译员在翻译时看完一句完整的话再进行翻译会给译员的记忆及阅读速度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准确合理的断句会为视译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The policies discussed at the ninth meeting of the Central Leading Group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included urbaniz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Asian trade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food, water and energy security.

译文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讨论的政策包括:城镇化、创新、亚洲贸易基础设施的开发及食品、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等。

译文2:这些政策讨论于第九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 包括:城镇化、创新、开发亚洲贸易基础设施及食品、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如果按照笔译的顺序翻译, 我们可以达到译文1的翻译效果。但这要求译员一次性看完整句话, 然而, 在做实际视译时, 我们并没有时间将一句话全部看完再去进行翻译, 因此译文2按照顺句驱动原则, 没有对原文进行结构调整, 而将这句话分为几个类意群进行翻译, 这既保证了译员的精力分配, 也保证了视译的质量和速度。

谈到顺句驱动翻译原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从句的视译方法, 因为英语中的各类从句正是运用类意群和切割断句技巧的最密集群体。英语喜长句就如同汉语喜排比句一般。在视译时, 我们经常遇到各类从句也经常被这些从句为难, 其实在视译中, 从句的基本处理原则依然是拆分、顺译。

例如:Of all the burning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by this assembly, one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us, and one whose solution we feel must be found first—so as to leave no doubt in the minds of anyone—is that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mong state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译文1:在这次会议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中, 有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十分关键, 即虽然经济和社会体制不尽相同, 各国都要和平共处, 必须先找到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家心中的疑虑才能消除。

译文2:在这次会议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中, 有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十分关键, 我们必须先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才能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那就是:各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尽管各国经济和社会体制不尽相同。

译文1是按照笔译原则处理的, 而译文2则是按照视译原则处理的。译文2将whose后面的从句成分作为一个独立意群按顺序翻译, 并在最后重复“那就是……”, 这样的拆分法使句子看起来更紧凑, 说起来更有节奏, 保证了视译的质量和速度。

因此, 在视译中, 长句处理的基本技巧是“拆分顺译”, 无论多长的句子, 都可将其拆分成一目了然的视译单位, 然后充分使用其他视译技巧将其译完整。

3词类转换

单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 词类使用习惯和句子的表达结构也就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必须熟练把握两种语言的不同并在英汉视译时灵活转化词类, 使表达更加流畅。

英语是屈折性语言, 转换灵活, 而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更为频繁, 因此我们在做英汉视译时可以将英语中大量词性转换为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结构进行翻译。由于视译具有时间要求, 译员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原文并将其转换为汉语, 此时, 词类转换便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将性质不同、表达顺序相反的两种语言进行迅速转换, 省去调整句子结构的繁琐工作, 仅仅通过转换个别词语的词性便能译出通顺的汉语, 使之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同时也保证了视译的顺句驱动原则。

4结语

视译作为从交替传译到同声传译的过渡环节具有其自身特点, 在训练模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所以也就存在独到的翻译技巧。然而, 不论有多少技巧支撑, 我们都必须谨遵视译的基本原则, 即: (1) 以正常说话语速进行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时间, 保证视译的速度。 (2) 译入语语序与原语语序基本保持一致。即要求我们熟练掌握顺译法则。除了要求译员对语言本身掌握扎实的基础与足够的技巧外, 视译对译员能力的要求也颇高, 如:反应速度、短时记忆力、表达能力等等。因此, 视译是一项要求十分全面的工作, 本文所探讨的这些视译技巧旨在帮助视译学习者更快地学习并掌握视译。

参考文献

[1]陈菁.视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秦亚青, 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詹成.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J].上海翻译, 2012 (2) .

顺句操作 篇4

同声传译, 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的具体形式,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其实践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意识, 通过加工和整合, 通过口头语言的传达形式进行重新表述。由于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源语会进行持续性的输出, 因此, 翻译人员必须进行即时的翻译, 话语即时地跟在讲话者之后, 以一定的语速和语言输出量进行翻译活动, 这就决定着同声传译实践活动中, 翻译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整体上对源语去进行分析和整合,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来自不同的语系, 无论在语序还是词序上都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译文所传传达的语言在文法结构上应该与源语保持一直性, 针对这种情况, “顺句驱动”原则在同声传译活动中被广泛地应用。

2.顺句驱动原则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时间差, 很可能中心语在最后, 前面的词语都为定语的成为, 英语和汉语的逻辑通常呈现出相反的词语排列, 因此, 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对于源语的信息进行处理时, 翻译人员严格的依据所听到的源语的顺序, 对源语的语句进行分割, 形成若干个概念单位或者是意群, 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整合, 把源语的这些语言单位进行整合连接, 对整句的源语进行翻译, 传达出整个意群的意思。即通过各种技巧, 如转换、重复、增补、省略禾反说等, 将它们比较自然地粘合起来。在同声传译的实践过程中, 源语的信息是源源不断地涌向翻译人员, “顺居驱动”原则的采用, 即科学和合理的运用“先接收到信息先处理”的方法, 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翻译人员的记忆压力。

3.“顺居驱动”原则在同声传译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以下的同声传译方面的案例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翻译:顺居驱动和一般笔译法来句子的表述, 两种方式方法的比较, 可以清楚地发现二者之间的迥异。

例 (1)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medical security is the key to maintaining high growth and a healthy sense of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顺译:立足于提高医疗水平, 是保证人们幸福感增长, 健康发展的关键。

笔译:保证人们幸福感增长、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疗水平。

在例句中, 做全文整合性的翻译, 即笔译形式的实践活动时, 源语的句子中的后置修饰语被进行了提前, 将中心语放到主语的位置, 整个句子清晰明了。此种情况在同声传译中, 可行性并不大。如果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 如果想要翻译的表述中, 中心语位于主语的位置, 翻译人员必须在头脑中输入进发言人所表述的完整句子, 甚至是整个段落。

4.“顺居驱动”原则与“转化”的结合

“顺居驱动”原则多与增补, 转化, 重复等形式结合, 促使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顺利地进行。“转换”主要是指词性的转换, 是翻译实践活动中非常典型和常见的方法。受中西方语言差异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风格上存在极大不同。汉藏语系下的汉语中, 动词的使用中, 多出现连用和重叠现象, 形成汉语的“动词化”。与此相对, 英语中, 对于介词, 分词, 名词等运用较多, 尤其是官方和正式的演讲和发言场合, 非动词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进行源语和目标语为英语和汉语的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 英语中意思表达为非动词的部分, 对应的汉语逻辑中应当以动词形式进行表述。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 如果翻译人员巧妙地运用“顺居驱动”原则与“转化”相结合, 将源语的语序和词序保持不变, 将语句进行词性的转化, 力求保持目的语的生动和通顺, 最终使得翻译出语句准确和灵活。

5.“顺居驱动”原则和“重复”的结合

英语句子逻辑严密, 包含内涵多, 内容层层相扣, 句子通常比较长, 连接词充分的应用于英语句子的连接之中。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 如果依照英语原本长句的顺序来从事翻译活动, 则会出现翻译的难点, 尤其是对于出现的定语冗长或者是状语特别长的中文语句。由于, 在汉语中短句较多, 连接词并非如英语那么多, 而且强调意合, 可重复性较强, 即“重复”。在同声传译的活动中, “顺居驱动”原则与“重复“的结合可以优化短句在沟通和交际中的活动, 使得翻译活动灵活进行。重复作为一种翻译技巧, 在同声传译的活动中, 每个译员几乎都会在英汉转化中应用。

总结:

同声传译是一种高程度的认知加工工程, 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都非常高, 必须要保证演讲或会议的流畅进行。同声传译对即时性的高度要求, 决定了翻译员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对“顺句驱动”原则的运用, 本文从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入手, 对 “顺句驱动”原则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浅析, 可见, 遵循“顺居驱动”原则对同声传译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极大的帮助。

摘要:同声传译, 简称“同传”, 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 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 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 同声传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提供即时的翻译,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 通常由两名到三名译员轮换进行。同声传译是一种高程度的认知加工工程, 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都非常高, 必须要保证演讲或会议的流畅进行。同声传译对即时性的高度要求, 决定了翻译员在同声传译的实践活动中对“顺句驱动”原则的运用, 本文将对“顺句驱动”原则在同声传译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顺句驱动”原则,即时性,同声传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伟.英汉同声传译中顺译和重复的结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1.

[2]万宏瑜, 杨承淑.同声传译中顺译的类型与规律.中国翻译.2005.3.

[3]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上一篇: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下一篇:法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