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2024-06-12

澎湃新闻(精选11篇)

澎湃新闻 篇1

关于媒介融合的概念,中外学者早已多有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雯2009年发表文章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1]时至今日,不同形态媒介都在传播图文及音视频内容,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基本渠道,各种屏幕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终端,媒介融合态势初步形成。

信息采集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促进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受众接收信息心理和习惯的改变,是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的社会需要。在新媒体不断产生的今天,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求新求变、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共识。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横空出世,全方位开启从传统报纸媒体向互联网融合媒体的转型,成为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实质推进媒介融合实践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时光荏苒,文艺范儿十足的《我心澎湃如昨》发刊词余音犹在,澎湃新闻就要迎来自己上线一周年的纪念日了。回顾过去一年中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我们发现,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及预期的缺憾,其对于在中国推进媒介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一、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

今天,当人们提到澎湃新闻,已经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入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中的任意一种,它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宽广的融合媒介代名词。

(一)融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段

媒介融合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图标等各种报道手段综合运用,突破传统媒体报道手段相对单一的藩篱。

澎湃新闻隶属于上海东方报业集团,以《东方早报》的工作队伍为班底,由纸媒全面转型为线上媒体,在立足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媒体技术等报道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融合。其中,最突出之处,就是几乎在每一则报道的标题处都配有一幅图片,成为各篇新闻报道的“快照”或“缩影”,简洁明了,点题醒目。

除了将图片、视频嵌入文字报道中,澎湃新闻还在“时事”板块下面专门设置了“快看”栏目标签,集纳图片报道、视频报道于其中,形成了自己的“影像新闻频道(专版)”。

(二)建构创新媒体“屏幕形象”

屏媒体时代,各种媒体的屏幕呈现形式及内容共同构成其“屏幕形象”,“屏幕形象”仿佛是一个媒体的“面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有气质,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喜好程度。在中国新闻媒体中,澎湃新闻屏幕版式设计独树一帜,既不是传统报纸版式设计的移植,也不是所谓互联网页的排版模式,具有碎片化、模块化特征。与国际类似媒体Buzz Fe e d和Huff Pos t(赫芬顿邮报)相比,澎湃新闻的移动客户端屏幕界面集合了两者的优点,外观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澎湃新闻的页面(或界面)上,每一则新闻都是独立的,除了每天重点推送的少量新闻之外,绝大部分新闻的图片大小、标题大小没有明显的差别,被整齐地排列在屏幕之上,作为新闻图文模块,供受众移动鼠标或滑动手指选择。

澎湃新闻网站、手机APP、Ipad客户端的页面设计一脉相承,大同小异,保证了澎湃新闻“屏幕形象”的高度统一。

(三)资源共享、多维传播,力求传播效益最大化

澎湃新闻分为“时事、财经、思想、生活”四大板块,“时事”下设22个栏目,“财经”下设8个栏目,“思想”下设10个栏目,“生活”下设9个栏目,首页“澎湃”由各板块、各栏目的精选新闻资讯组成,是新闻推送和接受的最主要界面。同一新闻资讯(或文章)因为兼具多种属性(如国际、军事、时政、外交等),会出现在不同的栏目中,提供给不同兴趣的受众接收。这种编排、推送方式,保证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在多维度、多渠道实现信息的传播,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四)多屏联动,形成传播平台体系

澎湃新闻不仅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还有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形成了自己的传播平台体系,各个平台资源共享,又兼顾不同平台的特色,共同造势,相互补充,力求做到对新一代受众的最广泛覆盖。在此基础上,重点新闻重点推介,有效保证其推送的到达率。

(五)新闻生产与新闻聚合并举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媒介内容的融合,网络平台为媒体提供了发布海量信息的空间,没有哪家媒体能够垄断天下的新闻资源,与传统媒体主要依靠“自产自销”的思路不同,在强调新闻独家和原创的同时,澎湃新闻注重转发选自其他媒体的资讯,“以最活跃的时政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最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2]依靠聚合方式发布的资讯信息大约占据澎湃新闻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视频、音频等报道手段的运用方面,澎湃新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互通的优势,大量引用央视、视频网站、自媒体等渠道的报道,弥补了自己的短板。新闻聚合可以有效地吸聚受众的注意力,给用户“一屏在手,通览天下”的体验,培养用户的接受习惯和巩固其使用忠诚度。

(六)新闻价值观的坚守与“转变”

澎湃新闻明确宣言,自己专注于“时政”和“思想”,“澎湃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3]在网络媒体“娱乐至上”的时代,澎湃新闻坚持内容的严肃性、专业性,坚决摒弃商业网络媒体被人诟病的“低俗炒作”、“八卦新闻”等,体现出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节操、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在坚持严肃性、专业性的同时,澎湃新闻还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能否赢利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指标。淡化宣传工具色彩,在保留必须的意识形态性时政报道外,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生活资讯成为澎湃新闻报道的主体。

在文风方面,“通俗”和“个性”成为澎湃新闻的最显著特征。在栏目设置方面,“打虎记”、“中南海”、“知食分子”、“绿政公署”、“美数课”、“译中国”、“翻书党”、“有戏”、“私·奔”等栏目名称就颇有新意,在新闻标题拟定、新闻文字撰写方面更是有意识突破常规的文体规范及行文方式,不完全以简洁直白为原则,而是强化气氛渲染和悬念设置效果,努力适应当前年轻受众的话语方式和欣赏趣味。在这一方面,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报道形态和语言方式已经与传统报道方式迥然不同。

二、澎湃新闻实践对中国媒介融合的启示

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是迄今为止中国新闻媒体较全面、彻底的媒介融合实践,其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对于国内其他媒体推进媒介融合,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传统媒体基础决定媒介融合特征,新媒介形态有待于技术创新

媒介融合应该不只是传统媒介新闻报道技术元素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催生出全新样态的媒介形态,推出新媒体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创造不出全新的平台、全新的传播形式,就难于脱离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窠臼”。

澎湃新闻脱胎于报纸媒体,目前来看,仍然有明显的“报纸电子化”特征,文字仍然是其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图片其次,其他元素再次之。总体感觉,文字是报道的基础和主体,图片是一种包装和补充。视频的主要来源是央视、视频网站、网友上传视频、机构提供的视频等,也有少部分视频来自于自己视频团队的制作,体现出在视频的制作、采集、发布方面,澎湃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澎湃新闻栏目的设置仍然是报纸专版、专栏的基本套路,尽管设计了49个栏目,但是,内嵌层级较多,传播最有效的还是首屏“澎湃”推荐的各条新闻。

在澎湃新闻开设的49个栏目标签中,目前具有真正新媒体特点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美数课”,一个是“全景现场”。

“美数课”栏目是视觉新闻和数据新闻的集合,前者是通过动画、漫画、图表等元素将新闻视觉化,后者是以大数据调查统计为基础来生产新闻,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比较有新意的可视化数据新闻。

“全景现场”栏目是利用360度全景摄影图片,配合嵌入式二维图片、文字说明报道新闻,用户可以利用互动指针,控制影像的上下左右运动,选择观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对新闻现场获得一种相对全方位的了解。

澎湃新闻的主体目前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媒体、新媒体产品,体现出其工作团队的强项在于新闻的采写、编辑,而相对缺乏媒体技术创新能力,而在当今时代,谁掌握了未来的媒体技术,谁才有可能掌握新闻传播的未来。

(二)媒介融合现处于分体“技术融合”阶段,总体“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媒介融合现阶段还是在努力实现“技术融合”,各传统媒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汲取其他媒介的报道技术手段,丰富自己的报道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报刊由于原来的手段最简单(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所以,可以改变的空间最大,可以由纸质为主改为互联网线上为主,可以增加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似乎媒介融合成效也最明显。相对而言,电视因为从诞生之初就是视听结合、运用多种技术元素的综合媒体,所以,在其内容生产和制作上难以再融入更多的技术元素(不可能使电视退回到图文时代和广播时代),主要只能是在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上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因此,从产品样态上来看,变化最不明显。

所谓媒介融合的高级阶段———“产业融合”,由于涉及产业管理、商业利益、运营模式、业务基础、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实现。

(三)媒介融合需要新闻管理体制革新,突破层级和地域限制

通览澎湃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国际新闻是其短板,现有的国际新闻主要是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新闻。这与澎湃新闻的定位相关,澎湃新闻毕竟是归属于上海报业集团,本质上还是一个地方新闻媒体,其采编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能够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但是,还做不到包容天下、纵横中外。然而,国际新闻是吸引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重要新闻资源,这方面的薄弱,体现着澎湃新闻在管理机制、报道定位方面的先天不足。

尽管澎湃新闻立志要做中国最大的“时政”和“思想”平台,但是,在“时政”方面,会受到媒体层级属性的局限,在“思想”方面则体现出“海派”文化的影响,更重人文、艺术话题,而较少谈论“家、国、天下”。

澎湃新闻现在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媒介的发展需要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更新。应该突破原有的新闻机构管理层级观念,鼓励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跨区域发展,打造超级媒体集团,而不是以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等行政级别思维来规范新闻机构的报道范围和报道准则。应该加快新闻立法,改进以属地行政机关管理为主的机制,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和促进强势媒体的发展。

(四)专业人士主导融合新闻生产,受众作用仍有待提高

受众深入广泛地参与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根本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传者与受众的身份界限变得不再清晰,就新闻内容生产而言,广大受众的参与可以极大地丰富新闻来源,特别是对于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可以有效地弥补专业媒体人员不足、时空覆盖范围有限的缺陷,为专业媒体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受众对于专业媒体新闻的追问、讨论、信息补充,有助于产生新闻深度报道,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甚至形成某种社会现象,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上线之初,“按照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说法,‘澎湃’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且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澎湃新闻专门设计了“热追问”栏目,还在新闻页面下方设计了“跟踪”按钮,期望藉此加强和受众的互动,进而推动新闻内容的传播和生产。时至今日,“热追问”中的提问和回复的质量、时效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推动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制作了。

另一个和观众互动的主要通道“问吧”,经常邀请热点新闻当事人或知情者跟网民互动(如乌鲁木齐打狗事件的当事人王建、爆料何炅吃空饷的北外副教授乔木等),但是,“问吧”的实质也就是一个论坛,尽管有“坛主”和网友的互动,但是,参与者寥寥,每个论题通常只有数十人发言,且众声喧哗、各抒己见,数量、质量、影响力都比较有限。

在一个强调新闻宣传属性的社会环境中,普通民众对于硬新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并不具备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普通民众容易参与的娱乐八卦资讯生产和传播,澎湃新闻又坚定地说“不”,因为这与澎湃的“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平台”精英定位不符。在中国,UGC(User Generate d Conte nt)式的新闻内容生产,也许可以在社会新闻报道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但却难以成为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

澎湃新闻一年来的实践创新和尝试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它掀起了中国传统媒介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求新求变的浪潮,它不仅在上海报业集团内部涅槃重生,对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外部环境改善也有推动作用,无论其未来是走向更加辉煌的成功,还是重回沉默的螺旋,今天澎湃新闻的实践对于中国媒介融合进程而言都弥足珍贵,其理想主义色彩和知识分子情怀,更是承载着中国未来的希望,值得我们奉上崇高的敬礼。

澎湃新闻 篇2

到了下午3点钟,他还没有做成一笔买卖。但他想交易可能发生在销售员的态度上——不在销售员的希望上。

这时,他记起了卡耐基的自励警句,满怀信心地把它重复五次:“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

大约在那天下午5点钟,他做成了三次交易。这距他的目标只差10份了。他记起了成功是由那些肯努力的人所保持的。他又热情地再重复几次:“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大约在那天夜里十一点钟时,他疲倦了,但他是愉快的:那天他做成了20次交易!他达到了他的目标,获得了奖励,并学到一条道理:不断的努力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无论心中有多恐惧,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心死去。永远地相信自己,这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了,那么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要想战胜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欲望以提升自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有的人潜能已经苏醒了,有的人潜能却还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会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你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任它沉睡,那你就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了。

从现在开始澎湃 篇3

你好!十分同情你的无奈和尴尬。

传说中,中国有超过四成的夫妻,结婚多年都过着暗无天日的无性生活。所以你的这些文字,不太可能招来一片骂声——这不过是人类深层关系的汪洋大海上,千千万万在苍茫中探寻生活真相的扁舟之一。

而对于你们家而言,这个问题是一盏已经爆红的警示灯,按不下去,也掖不住了,所以没什么好骂你的。

通常的劝导意见有:(1)喷上名贵香水,换上奇装异服,飘过去;(2)在瑜珈房找回青春;(3)开诚布公地谈一次,找找原因;(4)把老公哄出来假装是新认识的好朋友;(5)把老公送进医院扫描并修复;(6)把他打一顿,分居或离婚。

我拿以上作为开篇,接下来讲一个寓言,不长,但是分上下集。

很久以前,有一位贫穷的男孩子,他十分羡慕伙伴们拥有自行车,于是开始努力赚取每一个零花钱,终于在半年以后圆了自己的梦,买了一辆火红的自行车。在一个黄道吉日,他独自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仪式,庆祝终于成为有车人。每天早上,他把自行车擦拭了一遍又一遍,而到晚上,他总是恨不能搂着自行车睡觉。他一次又一次深情地扶着自行车喃喃说道:小红(车的爱称喽)!我一辈子陪着你!让你不会掉一颗螺丝!

在小红感动的泪光中,上集完。

如果请你依照现实的逻辑,亲笔完成下集,你会怎么写呢?你可以掩卷闭目,冥想一分钟。

所谓爱,不经晒——好的,接着讲下集。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红一点点地褪色了,男孩子变成了大男孩,生活的画卷在他眼前次第展开。在他所能经过的地方,几乎人人都有自行车(好吧,原来自行车不算个啥!)。在他日益繁忙杂乱的生活中,小红并不需要他的精心照顾,他也早就停止了擦拭,还多次粗心地忘记为小红上锁,有时候他觉得挺逗:“我的车居然没有被偷走呢!”他开始张望伙伴们的摩托车(小汽车时代正在远方寂静地行军),也经常无心地把小红扔在墙角,向伙伴们打听摩托车的故事。

有一天,小偷把小红骑走了,低价卖给了二手市场。

男孩发现车子没了,耸耸肩膀,说:“这小偷,一定是穷疯了。 ”

在一阵悦耳的摩托车发动声中,下集完。

現在问题来了:

1.男孩子是个坏男孩吗?

2.如何改变小红的命运?

3.我们会不会成为谁的小红?

在我看来,小红一开始就输了,因为它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可以被替代的一个普通的工具,从购买之日起,它的价值就开始跌落。而男孩子的表现和所有消费者并无二致。

小红可以追着男孩含泪质问,但我们不是谁的消费品或工具,我们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奇妙无比的人,我们只向自己追问。

在追问中也许我们终将明白,人的持久的吸引力并不来自任何的形式外观(包括各种情趣服装),而是发端于内心的独立精神、持续的生命力和变化万千的创造力。

这已经是一种很澎湃的答案了。也许离你的生活有一些距离,但这正说明它是一个终点,而你正在过程中漫无目的地旅行。

如果小红是变形金刚,见多识广且难以捉摸,一身妖气又唯我独尊,不断自动升级为摩托车和各类汽车、飞机,她的生活该有多好啊!

一般没人会相信这种生活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实现,人们早就认定了自己的上限,只好勉强接受生活的下限,然后又希望有一种神奇的方法,能把现实的荒芜变成万顷良田……

可是我们都相信,生活中也有许多朝着变形金刚努力的小红,她们也不是天生的女神。从人到神,其实有时也就是一个笃定的转念,一次华丽的转身。

李女士,告诉你的丈夫你现在明白了的一切,然后从现在开始澎湃一次。

你越努力,答案就越多样,越清晰。

祝好!

澎湃新闻 篇4

一、移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面临的挑战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 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5.27亿, 所占比例为83.4%, 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而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 分别为69.6%和43.7%;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 (仅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 不包含平板电脑等新兴个人终端设备) 上网比例 (80.9%) , 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

恰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手机已然成为人体延展的一个器官。有统计显示, 手机离我们的身体一般不会超过1.5米, 每天去触摸它的频度可达到150次, 从这个角度看, 移动媒体事实上已经大部占据了人们的媒体接触时间。通过把个人的零散时间进行有效利用, 以及其便携性、实时性、交互性的特征, 移动终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 也逐渐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 进而冲击原有的传媒格局, 抢占传统媒体原有的观众资源、广告资源和资金资源, 使传统媒体处境艰难。

移动媒体时代人们对个性体验的追求也推动新媒体孜孜不倦地开发利用新技术、越来越重视体验传播。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 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的心理感受。对媒体产品的用户体验直接影响了人们以后媒介接触时的选择。苹果产品受全球热捧, 不仅因为高效、稳定的处理速度, 多媒体处理能力, 也与操作便捷性, 界面、按键的舒适度相关。移动媒体依靠先进的技术既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又在时空方面, 以及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便捷舒适的体验, 吸引越来越多黏性受众。传统媒体如果仍延续原有的片面重视内容的生产方式, 忽视受众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失去越来越多的领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既提供了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 也给传统媒体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移动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 包括内容的筛选、加工, 渠道的构建?最理想的局面应是媒体能够保障充分的、高质量的信息供选择, 且技术上足以保障信息能够低成本、有效地被读者获取。而传统媒体的区域分割、行业分割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信息分享不够, 单个媒体实力较弱, 加之原有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且成本较高, 搭建高质量的信息平台难度较大。[1]

二、立足移动媒体时代澎湃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 独家优质的内容

整合优势资源, 积聚权威解读和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 推出独家而优质的内容。[2]“澎湃”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 自称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 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

澎湃既有深度内容又有独到观点。如《令政策的平陆往事》一文依托于记者的深入采访, 时间上以春秋时代“令狐”姓的起源说起, 空间上贯穿山西平陆令家旧址、延安、省城, 细节上则具体到新闻人物的初中同学聚会所赠礼物。而《人民日报客户端盘点习近平执政建树:铁腕反腐赢得民心》一文则是在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原有报道基础上的深层次思考。

澎湃亦有报道内容的海量与分类。据笔者统计, 澎湃新闻目前共有50个栏目可供订阅, 除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打虎记”、“一号专案”、“中国政库”、“舆论场”、“知食分子”外, 还有“10%公司”、“运动家”、“私家地理”等栏目覆盖了经济、体育、地理等多个主题。在澎湃新闻网页版顶端以横条幅形式呈现的专题更是将内容聚合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以《欧洲右转———欧洲极右翼政党崛起的冷思考》为例, 该专题分为观点、访谈、人物、反思、亲历、资料共6部分, 相应放入了学者观点、留学生见闻、澎湃记者的采访和编译等表现主题的内容。

“内容网络是随需而变的网络, 很可能率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出现。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架构向内容网络迁移的过程中, 作为内容门户的传统媒体有望成为弄潮儿。”[3]新闻内容生产依然是媒体组织的核心工作。对传统媒体来说, 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势及在媒体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忽视。移动媒体时代的碎片式的信息传播尽管满足了受众对知情的要求, 但在求知方面需求的满足则还要依赖传统媒体。因此, 如澎湃新闻这般, 做出精准的市场定位后, 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展内容生产力, 既可以实现严肃新闻的数字化回归, 又能够满足海量阅读的信息需求, 这是传统媒体实现成功转型应当学习和探索的重点。

(二) 问答的互动

通过互动化, 实现读者的新闻内容参与化、订制化。按照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说法, “澎湃”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 通过与读者的互动, 分辨真相和谣言, 且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

问答互动体现为“新闻追问”和“新闻跟踪”两个功能, 澎湃新闻客户端里专门设置了一个热门追问页面, 用来展现优质的追问与回答, 而新闻跟踪功能则通过跟踪按钮来实现, 用户点击跟踪按钮标注某一事件或话题, 当有新的进展时, 系统通过标签关键词会自动将新的进展报道推送到跟踪中心。此外, 澎湃新闻栏目众多、分类清晰, 用户可以自行订阅管理这些栏目, 订阅后的栏目内容会出现在自己的首页上, 从而实现个性化首页的私人订制。

其实, 用问答互动吸引受众注意力并不是澎湃新闻的原创。国外数字媒体中的翘楚———《赫芬顿邮报》在设置问答功能的基础之上, 更是让受众最大程度地参与媒体内容的制作, 将受众参与做到了极致。其视频直播应用Huff Post Live的节目经常邀请《赫芬顿邮报》的写手、观众和第三方专家作为嘉宾就时下热点开展讨论, 直播过程中用户可以直接在主页面右侧的评论栏中发送实时评论, 甚至可以点击标题下方的“Be An On-Air Guest”按钮申请成为出镜评论员, 主持人则可随时从中挑选精彩评论引用到节目里。

这种互动化、开放性的内容生产方式是传统媒体适应移动媒体时代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近些年国内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采取了“电子版”、“报网互动”、“地方新闻门户”、“手机报”等多种转型方式, 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而后逐渐意识到“洞察用户”才是在移动媒体时代制订策略的起点。[4]如澎湃新闻这种将用户的问答和追踪纳入新闻内容生产过程中的设计, 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形态, 给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注入了活力, 但也给采编过程带来了新的难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用户的积极性和记者的采编工作结合起来, 还需工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

(三) 社交化传播

澎湃新闻同样立足于利用社交化实现媒体转型。澎湃新闻客户端与原有的财经、娱乐等大频道叠加设计的客户端相比更显简洁与扁平:“打虎记”、“知食分子”等栏目即是它内容分类的基本单位, 这些栏目分类清晰、规模庞大, 用户可以在页面自主订阅。同时, 澎湃新闻客户端又将移动传媒时代用户习惯的分享功能进一步地便利化, 不再是所有分享按钮折叠在一起, 而是在文章页的下方就设有明显的微信转发按钮, 用户可直接转发至朋友圈, 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处也有微信和微博的转发按钮, 尽管只是减少了用户分享时点击的次数, 但也体现澎湃新闻客户端在设计上的努力和进步。

澎湃投入了不小的力量在其客户端的维护上, 以IOS平台上的“澎湃新闻”APP为例, 自7月21日上线后, 到7月30日不足十天时就进行了更新, 后又在不到一月的8月22日再次更新。此外, 客户端也不是网页版的直接复制, 而是适应移动端的特点优化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 网页版首页的新闻报道通常是图片、标题和完整内容提要的标配, 而客户端上则把提要删去, 只留有图片和标题, 更符合移动端的阅读习惯。但在用户体验方面, 澎湃新闻客户端仍有细节需要完善, 如澎湃报道多为长篇, 但在页面阅读过程中, 没有返回顶部的按钮, 只能靠手指往下拖动, 为读者深入阅读带来不便。

原搜狐网总编辑刘春在微博评论道:“澎湃新闻最近的火爆仍然来自公共账号来自移动端的转发传播, 澎湃的未来在APP在移动端。”移动媒体时代为用户接触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越来越多的人弃纸媒甚至门户网站转而通过客户端了解信息。在移动化这个大背景下, 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发挥自己在内容方面的固有优势, 同时还要重视新传播格局下的渠道建设, 将内容优势通过新建渠道及社交平台上加以传播, 推广优势资源, 扩大转型后的品牌影响力。

三、立足移动媒体时代澎湃新闻的经营策略

第一, 以市场化为引导, 采用多元股权方式, 整合多种产业资本。“澎湃”项目资本运作平台为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其注册资本为2130万元, 澎湃新闻的初期投资, 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增资:上海报业集团1亿元, 绿地集团1亿元, 弘毅资本2000万, 管理团队2000万[5]。传统媒体在向市场化的路径转型中, 资金实力强、资本运作能力强的传媒集团可以借鉴此种方式通过资本手段和资本的力量整合文化产业, 统筹经营, 彻底实现由事业单位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成为资源整合者, 提升整体实力。[6]

第二, 做好“内容提供商”, 从目标用户中收取效益。“澎湃”将其核心用户定位为关注上海、关注中国的政经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内外精英,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媒体资源将网民和客户资源共享, 将广告与线下活动结合, 实现广告价值和产品营销渠道价值。正如上海报业集团社长裘新构想的那样, 按照报业集团的新媒体战略, 澎湃是要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 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

第三, 三次销售汇集用户, 成为综合营销服务商。裘新在2014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到三次销售, 认为是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关键。三次销售, 是在传统纸媒的“卖报纸”和“卖广告”这两次销售的基础上, 发挥传统媒体社会资源丰富、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等核心优势, 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 把服务卖给读者, 把读者变成用户, 即“卖服务”。澎湃在销售环节中所起的最关键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 为传媒集团下一步的综合营销做好中端工作。

然而, 移动媒体时代的澎湃新闻将如何赢利, 能否重建以广告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 目前尚不得而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定位是否会给澎湃带来海量用户进而吸附广告, 达到其最初设计的赢利模式, 很多学者和媒体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 甚至担心这样的做法和其构想是南辕北辙。“澎湃”新闻产品总监、新闻发言人孙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互联网产品刚刚上线的时候都会有赢利模式的设计, 可是真的要说最后实际运行中的赢利模式, 可能和一开始的设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可以期待澎湃新闻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开拓出适合自身的赢利方法。

“澎湃”尽管在一时间吸引了公众的视线, 但正如知名学者魏武挥担心的那样:“说到底, 可能还是太有钱了。真正的创业项目, 哪里会上手就那么多原创内容供给。有钱烧是好事, 但有节奏地烧, 才是正确的。”[7]作为传统媒体在移动媒体时代的转型是否成功现在断言虽为时尚早, 但其在内容制作、推广方法、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都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尤其是传媒业饱受争议的今天, 其敢于有所为的魄力和果敢都是难能可贵的。

摘要: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向移动媒体改革的第一个成果, 其上线伊始, 即迅速引发公众关注, 成为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转型策略上, 澎湃推出独家而优质的内容;通过互动化, 实现读者的新闻内容订制化;做一个真正的APP, 利用社交化实现媒体转型。在经济模式上, 整合多种产业资本、从目标用户中收益、力争三次销售, 这些创新之举在备受称赞的同时, 也有业内人士对其前景表示担忧。

关键词:澎湃新闻,移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

注释

1[1]郭全中.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J].中国记者, 2013 (7) :3.

2[2]李晓东, 鲁磊, 张敏.传统媒体转型, 出路在哪里?[J].新闻前哨, 2014 (4) :13.

3[3]刁毅刚.纽约时报的内容数据开放和新闻客户端战略[J].中国记者, 2012 (2) .

4[4]蔡雯.“全媒体战略”中的内容生产创新——对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考[J].新闻战线, 2013 (1) :86-88.

5[5]朱春阳, 张亮宇.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E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25/c388255-25535155-2.html.

6[6]郭全中, 郭凤娟.传统媒体转型的框架探析[J].新闻前哨, 2013 (8) :21-24.

澎湃的意思是什么 篇5

澎湃形容水的声音、外形的形容词,既是说明水流动时的形状气势,以及所发出的声响。在人类社会中,其意思多转变为形容一个人因为激动,或者紧张、惊讶、兴奋等,引起血液流动加快而心脏加剧起伏的情况表现,进而转化表达一个人心情的形容词或名词。

英文解释

surge;be in an upsurge;the roaring of breakers ;

[surge]

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波涛澎湃

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澎湃的革命浪潮席卷了全国

详细解释

波浪相互冲击。

《艺文类聚》卷八引 三国 魏 曹丕 《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唐 周岳秀 《君山祠》诗:“风涛澎湃鱼龙舞,栋宇峥嶸燕雀迁。” 宋 苏轼 《石钟山记》:“大声发於水上……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杨朔 《黄河之水天上来》:“想到 黄河 ,一时间眼底涌现出更多的河流,翻腾澎湃。”

引申为冲击。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万舟如覆叶,浮尸如泛蚁,随流漂荡,听风澎湃。”

水波相击等声。

唐 韩愈 《送惠师》诗:“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人声澎湃,有何奇怪!”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澎湃的轮机声,怒号的风雪声,好一似千军万马奔腾猛进。”

形容声势浩大。

龚尔位 《闻韩事有感和钝根韵》:“来日潮流愈澎湃,怕看大地走兵车。”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民文学>编者问》:“一方面把带有夸大和想象性质的热情澎湃的作品看成是杂草;另一方面,对现实的看法也被局限了。” 巴金 《灭亡》第六章:“ 李冷 一到上海,就受到逐渐澎湃起来的新思潮底洗礼。”

中英例句

雄心仍在澎湃,前景也非常不确定。

Ambition still rages, and prospects are intolerably uncertain.

福特的市场份额不到2%,但正激情澎湃的将其高端车款向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营销。

点燃澎湃之心 篇6

续写运动传奇

雷诺是一个为赛道而生的品牌。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及勇往无惧的挑战精神,它创造了诸多赛道传奇——征战F1大奖赛37年间12次问鼎冠军宝座、力压强劲对手勇夺勒芒系列赛的胜利、世界电动方程式锦标赛首届赛事车队总冠军、“前驱王者”梅甘娜R.S.两次刷新纽博格林前驱车最快圈速纪录等等。实际上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就是雷诺首创的,并且也是雷诺将它首先应用在了F1赛场,然后再应用于量产车上。科雷嘉的研发就大量借鉴了赛车技术和经验,所以拥有115年的赛道传奇的雷诺,让我们知道科雷嘉的赛道基因并非一句空话。

精彩,与众不同

作为东风雷诺首款国产SUV车型,科雷嘉的整体外形设计非常具有张力,而且还融入了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理念,0.3的风阻系数已经向超跑看齐。鹰翼式进气格栅,带来自由、力量和极速的直接感受。车身侧面线条也汲取轿跑设计元素,动感十足。D型小尺寸方向盘、运动座椅设计,也同样是从赛车中汲取的灵感。不夸张地说,科雷嘉身上有太多设计都散发着诱人的运动气息。

科雷嘉在保留了雷诺赛车基因的同时,在科技与舒适性配置上也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做出了相应改进,例如它配备的ADAS高级环视辅助驾驶系统、可开启的全景天窗、空气过滤系统和自动切换内循环等等,都是针对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设计。基于雷诺-日产联盟CMF最新的SUV四驱平台所打造的科雷嘉,越野能力也十分出众,拥有同级最大196mm的离地间隙和同级唯一的可锁止功能的智能全模式四驱系统,这也是新车利剑出鞘的绝佳背书。

实力,不惧挑战

对于大部分朋友而言,雷诺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而东风雷诺作为一个全新的合资品牌,如何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是目前需要加速完成的工作之一。具有运动基因的科雷嘉,则成为了塑造品牌形象和占领市场的最佳选择。本次车展雷诺还请来了国际一线明星范冰冰作为科雷嘉的代言人。她个性主张,与科雷嘉的产品主张是相互吻合的,都代表着一种不惧挑战、永远向前的精神。

澎湃新闻 篇7

一、网易新闻客户端与澎湃新闻客户端简介

关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综合分析认为, 手机新闻客户端, 是媒体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向用户实时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新闻类信息的应用软件, 其信息搜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

(一) 网易新闻客户端

网易新闻客户端是一款新闻资讯类App, 以海量资讯、智能推荐、跟帖盖楼、本地服务等独特优势始终占据新闻客户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其第一个建立原创栏目, 并首创用户积分制度, 深得用户的喜爱。“至2015年9月, 网易新闻客户端全平台累计用户量已经达到3.6亿, 月活跃量突破1亿。”

网易新闻客户端是针对自身内容特色开发的新闻客户端, 突出特色是方便的“跟帖”功能, 提倡“无跟帖, 不新闻”;另外, 其倡导的“有态度”的理念被众多用户认可。

(二) 澎湃新闻客户端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的最新成果, 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 即致力于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澎湃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 懂批评也懂建设, 听民意但不迎合, 谈问题也谈主义。澎湃希望在信息纷杂的时代, 由追问洗得真相, 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 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二、网易新闻客户端与澎湃新闻客户端内容概况

(一) 内容定位

网易新闻客户端致力于为所有“有态度”的网民开放, 倡导“无跟帖, 不新闻”, 提倡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跟帖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出自己的想法。

澎湃新闻客户端则以时政与思想定位, 将对象定位于精英阶层, 主要服务时政爱好者, 给每个有思想的人以平台, 期待可以获得知识精英的青睐。

(二) 频道设置

网易新闻客户端共开设51个频道, 包括头条、热点、政务、财经等多个频道, 每个频道之下又有多个小节目, 如《每日轻松一刻》《易百科》《历史七日谈》等多档原创栏目, 深受用户热捧。

澎湃新闻客户端共开设4个主频道:时事、财经、思想、生活, 每个频道之下又有多个子栏目, 共计53个, 它已经成为国内聚合新闻和思想内容的最大平台之一, 主打时政新闻和思想分析。自推出之日起, 其深受关注栏目的有《打虎记》《社论》《文化课》等。

(三) 服务开发

早在2011年11月, 《新周刊》网络生活价值榜就将网易新闻客户端评选为“年度最有价值手机App”, 虽然它不是国内最早推出新闻客户端的门户, 但是它对于其他门户类新闻客户端的影响是巨大的。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界面顶端标出了“网易新闻”字样, 接着是下设的51个频道导航, 用户可以通过喜好来切换频道或者对频道进行排序、添加。阅读界面顶端分为“推荐阅读”和“我的订阅”两部分, 右上角更有33类网易号的订阅选择, 其中的分类选择更是有上千种。视频界面有12个分类, 包括推荐、新闻现场等。话题界面有话题、问吧以及用户关注的话题、提出的问题及收到的回复多个内容。在用户界面更是有金币商城、活动广场、游戏中心等多个下设分类, 浏览历史、收藏跟帖全都一目了然。

澎湃新闻客户端的“问吧”选用的问题以当下热点问题为基准,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答疑解惑。用户可以提出自己的各类问题, 但问题大多与新闻中所涉及的背景信息、相关知识, 或是新闻当事人本身相关。针对大众提出的问题, 澎湃新闻客户端制作成问答式新闻, “追踪”功能则是帮助用户将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跟踪。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 四面八方的信息让用户眼花缭乱, 因此对于新闻客户端而言, 在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三、新闻客户端的未来发展走向

新闻客户端虽在现今的各类媒体中拔得头筹, 但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新闻客户端未来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多做原创节目;紧贴自身定位, 突出独特优势;优化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黏性;不断更新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如此,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站稳脚跟、日益壮大。

(一) 坚持“内容为王”, 多做原创节目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内容成为媒体竞争的重中之重。坚持“内容为王”, 是媒体立足的根本, 也是新闻客户端得以不断发展的长胜之道。

如今, 新闻客户端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内容的同质化。同一篇文章被不断转载是常有之事, 内容缺乏深度, 只是对表象信息的概括, 而没有实质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

澎湃新闻客户端在上市之时就将自己定位为内容供应商, 坚持提供优质、精品内容。“内容为王”的宗旨使它将其余一切产权、渠道、技术都摆在了第二位, 它卖的是原创内容, 内容就是它的产品。网易新闻客户端也把打造优质原创内容作为自身赢得用户的关键, 推出了《另一面》《数独》等四十余档原创节目, 深受用户热捧。

(二) 紧贴自身定位, 突出独特优势

新闻客户端设立之时便有对于用户、对于自身发展、对于内容等的定位, 也拥有自身功能设置或是用户体验当中的优势、独到之处。

澎湃新闻客户端聚焦时政新闻, 以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见长, 目标读者是那些关心时政而又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 内容和定位都十分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功能设置中以“问吧”最为特色鲜明, 以热点新闻为依托, 邀请专家、学者乃至事件当事人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于有意义的问题, 制作成软新闻进行知识性普及或事件澄清等。“问吧”功能为澎湃新闻客户端增色不少, 点赞率高、跟帖量巨大也说明了其独特的优势所在。网易新闻客户端也开设了“问吧”这一功能, 但问题涉及范围广而杂, 虽然用户关注度颇高, 但相对而言, 缺少了新闻客户端的专业性, 鱼龙混杂的问题与解答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 网易不应刻意模仿, 只需发挥自身优势, 在优势领域不断发展, 如新闻跟帖盖楼的优势、首创的用户积分体系等, 在其优势领域不断开拓, 胜过一味模仿。

(三) 优化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黏性

“数百位专业记者在追逐新闻, 近百名思想大家在奋笔疾书, 当然, 更重要的是, 还少不了你, 我们的用户。你不只是沉默的阅读者和围观者, 你可以随时随地追问新闻、探讨思想、书写来信或在澎湃开设栏目。澎湃新闻尊崇最大限度的平等与开放, 每一位用户都是真正的主人。”

澎湃新闻客户端的这句介绍词很好地诠释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应有的态度。在新闻客户端竞争白热化的状态之下, 如何利用技术给每位用户带来最愉悦的体验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网易新闻客户端与澎湃新闻客户端都注重评论、转发、收藏、分享等功能的深度开发, 并在这些功能设计研发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个性化。澎湃新闻客户端的问答模式和新闻追踪这两项原本寄希望于能和读者形成新型互动的模式, 并没有为澎湃带来多大实际上的声势, 反而是来自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助其声名鹊起。可见, 新闻客户端与第三方的分享合作至关重要。将社交性融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当中, 以此提升用户黏性同样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分享平台涉及8个,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分享平台多达15个, 更突显其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 对用户黏性的追求。

(四) 不断更新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

就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而言, 新闻客户端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因此, 新闻客户端有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 应力图起到传播信息, 报道新闻;反映舆论, 引导舆论;服务受众, 服务社会的功能。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构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理想的传媒应当传递真实的信息, 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提供一个公开透明、自由交流的互动平台;注重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努力维护社会和谐。新闻客户端理应承担起这样的职责,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以“内容为王”, 辅以技术手段, 承担社会责任, 并不断推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杜哲.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对比分析——以腾讯、网易、搜狐、新浪为例[J].新闻世界, 2014 (8) :34-35.

[2]李文.浅析网络新闻的多样性与交互性——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29-30.

澎湃新闻 篇8

澎湃新闻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同时,澎湃新闻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澎湃会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其上线前已经做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微信公共账号,如中国政库、中南海、打虎记等等。

根据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构想,该集团未来的新媒体战略将集中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如《东方早报》的“澎湃”项目;第二种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如仍在筹备中的《上海观察》和《界面》两个项目。

澎湃新闻 篇9

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兴媒体的进步,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互联网在传播方面具有高效、迅速、信息量大、可自由选择等优势, 对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电视节目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澎湃新闻新媒体在电子屏幕上做出深度新闻的策略:澎湃新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 澎湃新闻网站首先报道了央视著名财经主持人芮成钢缺席经济信息联播现场的消息, 并将该事件与郭振玺调查事件联系起来, 这则新闻以其时效性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巨大点击率。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参考借鉴澎湃新闻网站的发展模式, 利用新媒体传播模式保持其优势地位, 同时继承纸质媒体的优良传统, 采取有效的策略, 在电子屏幕上作出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1. 继承传统纸质媒体深度报道精神

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娱乐化。电子屏幕能够呈现丰富多样化的内容, 形式更加生动, 但是人们大多进行浅阅读。微博、微信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促使人们更加习惯于碎片化阅读, 电子媒体上提供的新闻内容更加娱乐化。但是新闻传播行业仍需要坚持深度报道的精神, 有效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事件特点和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 进行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记者深入新闻现场, 深刻生动描绘新闻事件, 能够满足观众对新闻内容质量的要求。同时, 连续性的深度报道能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提高传播效果, 增加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这些深度内容, 或重视对新闻当事人和新闻事实的跟踪以及深层次报道, 或在新闻真实性原则基础上, 加强记者的深入思考和多元解读, 能够使电视新闻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 电子屏幕具有信息量大、高效快捷、内容更新及时的特点, 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影响力巨大。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要使电子屏幕作出纸质媒体的深度, 需要充分发挥电子媒体的交互功能, 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一方面, 电视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闻内容的处理和整合。电视节目可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 向观众征集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及时与观众进行沟通, 掌握第一手新闻资讯, 利用互联网传播特点首先在其网站或微博上将其简要内容报道出来, 充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 然后在电视节目中进行深入报道, 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对深度新闻内容的需求;而节目受众同时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更多相关视频新闻内容, 还可以通过网站视频后的链接点击观看其他新闻, 利用搜索功能快速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便于观众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 电视新闻单位要加强与读者的双向互动, 促进受众的积极反馈。传统纸质媒体并不能及时获取读者反馈信息, 但是电子媒体利用互联网, 能够随时获取大量反馈, 吸取有效建议, 使读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并能够在这些观点中截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进行深度调查, 引发广泛探讨。电视媒体可以开通现场电话热线或微信、微博互动沟通, 或者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在互联网上与观众交流互动, 并将有价值的观众反馈在新闻栏目中展示出来, 为读者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 鼓励读者做出积极反应, 真正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或想要了解的新闻内容。

3. 合理借鉴和利用财新媒体优势

财新媒体是中文互联网上深度新闻的标杆。财经类新闻的专业性很强, 在电子屏幕上呈现相关内容, 是展现新闻深度的良好体现。电子屏幕要为读者提供深度内容, 不能忽视财经新闻的有效作用。国际著名的财经新闻栏目CNBN财经频道、NBC财经频道等, 强化内容、分析、交易和传播容量, 具有极强的传播影响力;此外, 还可以借鉴我国优秀的财经新闻网站, 例如东方财富网、和讯网等, 这些专业的财经新闻网站自我打造的网络财经新闻栏目, 已经越来越多地吸引更多点击观看。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在新媒体时代做出转型, 可以借鉴和参考财新媒体的发展模式, 促进其新媒体新闻的深度发展。

摘要:近年来, 纸质媒体日渐衰落, 澎湃新闻新媒体上线, 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和采编团队和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如何在电子屏幕上呈现出纸质媒体的深度内容成为媒体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将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纸质媒体的内容结合起来, 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澎湃新闻,新媒体,电子屏幕,纸质媒体

参考文献

[1]雷博涵.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中的纸质媒体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1, (03) :111-112

澎湃新闻 篇10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集多媒体展示、多平台互动的新型传播形态恰好反映了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印刷媒介时代, 报纸、杂志满足了人体“看”的视觉需求, 而在电子媒介时代, 广播、电视除了满足“看”的视觉需求, 还满足了人体“听”的需求。从长期的发展演变来看, 受众不单单满足于某一种感觉器官的体验, 更倾向于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新体验。这便是受互联网影响而形成的体验性媒介消费, 对感官体验的重视超过了传统的经验判断。

在新型的媒介传播形态下,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平台、一种传播渠道, 媒介融合也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变革。“新媒介”传播倾向于依托互联网, 以技术为支撑, 实现各种传播形式的优势互补, 打造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多媒体集成产品,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下面笔者将以201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的多媒体产品“气候移民”为例, 从多媒体产品特点出发分析“新媒介”传播形态的特点, 并阐明媒介传播形态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澎湃新闻多媒体产品:气候移民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重要新媒体项目, 在经过近半年的酝酿和筹备后, “澎湃新闻”在2014年7月22日正式推出新闻网页、Wap网页和客户端。[2]在2014年9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石毅的报道《中国气候移民故事:35万人迁徙寻生机》后, 澎湃的新闻网页上出现:澎湃新闻多媒体产品——气候移民, 网页版可直接点击“澎湃多媒体产品:气候移民”浏览。[3]

从澎湃新闻推出的“气候移民”多媒体产品所呈现的形式来看, 它是通过受众主动滑动鼠标的方式来实现整个作品的浏览, 与传统的新闻作品不同, 它所呈现的不仅只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组合, 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更为和谐的“景观”:图片不仅只是为了搭配文字而出现, 图片与文字合二为一。除文字、图片外, 整个产品中还穿插着采访音频和视频, 强调受众在阅读新闻产品时的参与和多种感官体验。

二、“新媒介”传播形态的特点

(一) 采用多媒体呈现方式

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什么会走向衰败, 原因在于它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化。报纸在一般情况下, 主要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呈现, 偶尔为配合版面使用一两张图片。这样的传播形态在技术没有革新之前得到了充分发展, 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固守传统的传播形态只能渐渐没落。“新媒介”形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 为受众带来多样化的呈现, 文字与影像交互, 并将枯燥的数据变成可听的声音、可视的图像。这种动态的传播形态集合了传统传播形态的各种元素。例如, 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影像, 让呈现在网页上的形态告别了只有文字或只有声音的单一形式, 多元化的组合让新闻产品更具有可读性。

(二) 重视受众主动参与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早已被打破, 传媒市场不再是传播者占主导地位。传播渠道的拓宽, 让传播者不再居于传播信息的主动地位, 受众也不再处于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在内的自媒体平台, 让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可能。信息越来越多, 受众成为是否接受信息的主宰者。“新媒介”传播形态下, 顺应了受众才是王道的潮流。当前,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 导致受众停留在信息上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 且容易被更新鲜的信息吸引。因而, 运用传统的传播形态已不足以留住受众。只有让受众主动参与到新闻产品和服务中, 受众才会持久关注。

三、传播形态变化的原因

(一) 技术进步是前提条件

媒介形态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推进演变, 从机械时代到电力时代, 电子媒介逐渐替代印刷媒介。从电子媒介发展到“新媒介”同样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为主的“新媒介”传播形态需要多种技术支撑, 除了基本的摄影技术、视频剪辑技术, 更复杂的技术还包括Flash动画制作、页面设计与制作等技术。新兴发展起来的HTML5技术, 它所包含的新元素之一就是多媒体, 其中涉及自动定义音视频、自动嵌入内容等方面, 这促使传媒产品的传播形态更上一个台阶。

(二) 媒体盈利是根本动力

近年来, 传媒业界和学界谈及最多的话题莫过于传统媒体适应新技术的转型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走媒介融合发展之路, 探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固守传统的传播模式难以维持媒介生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基于传媒文化的消费性, 背后必然是资本逻辑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资本的逐利性使传媒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由“二次售卖”带来的广告收入仍是传媒主要的盈利渠道, 而是否投放广告最重要的标准是媒体产品的点击率或是收视率的高低, 这主要取决于媒介产品消费者的多寡和优劣。只有不断更新传播形态, 才能适应受众的“观看”习惯, 在众多同质化的媒体产品中脱颖而出, 抓住受众眼球。

(三) 受众需求是助推器

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传媒产品经过一定渠道流向受众, 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反映了传播是否达到良好的效果。受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影响, “移动先行”的概念深入人心, 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形态, 媒介产品需要适应“移动先行”的原则。媒体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传媒消费需求的扩大, 单一的传媒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受众更倾向于亲身体验带来快感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的“提线木偶”。而大众审美的感官化趋势意味着必须从受众的感知入手, 打造方便、快捷、全方位的“用户体验”。需求促使行动, 受众对媒介产品视觉化、形象化、动态化的追求催生了集多媒体呈现于一体的新型传播形态。

四、传播形态的未来发展

(一) 基于受众需求分析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目前以多媒体呈现方式为主的媒介传播形态, 是在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受众感官体验的多媒体产品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大众媒体时代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 同质化的信息只能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传媒要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重要的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发布信息。数据分析是受众需求分析的前提, 因此媒体需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 为受众量身制作基于自身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前期进行数据分析时成本较高, 但后期针对不同受众发布不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制作成本, 总体上来看能够降低媒体的传播成本。

(二) “去平台化”的智能发展模式

传统的传播状态下, 媒介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平台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 即一定的传播渠道。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传媒行业思维的不断转换, 未来可能不需要中介就能实现传播。尼葛洛庞帝曾幻想有一种媒介能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 这种随身穿着的媒介能实现所有的媒介信息功能。[1]目前出现的可穿戴式的智能工具正在验证尼葛洛庞帝的预言, 如谷歌眼镜, 用户戴上眼镜后, 信息可以在用户眼前实时呈现, 而用户也只需眨眨眼就能发布或接收信息。笔者认为这是传播“去平台化”的初级表现形式, 在技术更加完备和成熟后可能实现更高级的传播样态, 整个世界实现信息全覆盖, 并且加强信息与人体的黏性, 人们使用感觉器官就能实现信息传播。在这种情况下, 传播者与传播渠道都虚拟化, 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

摘要:网络的不断发展带来媒介传播形态的革新, 基于受众需求分析, 以多媒体产品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新型传播形态表现最为突出。本文将以澎湃新闻的多媒体产品“气候移民”为例, 分析新型传播形态的特点、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播形态,多媒体呈现,受众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晓丽, 等.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338, 363.

[2]傅文杰.“澎湃热”背后的品牌营销——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的品牌传播与推广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 (第十辑) , 2014:271-282.

“薪”潮澎湃 篇11

6月21日早8时,德国宝马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之一——燕宝集团(以下简称燕宝)所有高层都收到了一封署名“燕宝销售全体员工”的“关于拖欠员工工资事件”的邮件:如果公司6月份再不发放拖欠奖金,将集体采取维权行动。

此前,燕宝主席Mark McLarty带领集团全部高层纷纷赶往大连“救火”,并同意为大连员工加薪20%,目前北京燕宝的危机也一触即发。

燕宝并非第一家为员工“加薪”的外资企业,此前沈阳肯德基为员工加薪;广州本田加薪33%;和本田加薪方案相比,经历接连“跳楼门”的富士康在6月2日宣布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外,每周每个员工至少休息一天;全球发货量最大的电脑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6月4日也宣布将中国大陆地区雇员的工资水平上调15%至20%……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6月1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个人认为,一些企业加薪,对于中国出口订单的影响,会有一些,但是不会很大。”因为在他看来,中国还有很丰富的劳动力,或者说,中国劳动力的红利期应该还没有过。

此外,6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全年出口形势仍不乐观。同时他表示,部分省市最低工资的上调符合趋势。

世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指出,每单位产出的总劳动力成本最近几个季度持平。因最近的劳动力争端和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工资将可能上涨,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但是,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中国整体制造业在吸收工资增加和维持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幅下降的记录,这不太可能促进螺旋式上升的工资通胀。

近年来,一向被认为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却越来越短缺。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以及农民工意识的“群体性觉醒”是愈演愈烈“缺工潮”的导火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传统依靠低成本红利创造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已走到尽头。

一项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仅一季度我国已有7个省对最低工资标准做出调整,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平均提高幅度达17%左右,今年年内计划还有20个省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另外,姚坚表示,外企内部待遇会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而进一步提高,劳动工资水平也会进一步改善。商务部的这一说法实际上点出了今后中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国法治的不断完善”。

据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正在制定《工资条例》。也有专家表示,我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机成熟。

但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焦佑钧称,在成本考量下,未来三五年内,大陆台资电子厂离开大陆将势不可当。

对此,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驻纽约首席经济学家范阿克则认为,由于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中国将不得不更多地转向供应链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这将给出口和国内都带来更多的机会。

一些业内人士则预测,“加薪问题”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很可能是其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转折点,拉动“中国制造”再上台阶。

“我们应该尽快地让我们的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向产业的高端走,争取更大的附加值,并且把这些附加值让人民共享。”陈德铭表示。

上一篇:中医整体观念论文下一篇:住房保障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