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结构

2025-01-19

文化结构(精选12篇)

文化结构 篇1

摘要:后结构主义产生于结构主义, 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结构主义的反拨。本文主要用对比的方法来诠释两者, 从而形成鲜明的轮廓。

关键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能指,所指,镜像理论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延续性和对立性。由此来加深两者之间的理解,使两者各自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一、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它缘起于世纪之初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理论,经由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的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最后于60年代在法国获得空前的胜利。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二十年之久的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的“意识”哲学,而结构主义这股强大的人文科学思潮的代表者宣称,他们的思想是与其相对立的。因为这个思潮的代表者都使用“结构”及相近的概念来从事相关的文学研究。于是得名“结构主义”。从理论上来说,结构主义是反人本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论。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调整、改造和反拨,也是其某一方面的发展、扩充和超越。它的标志是“消解形而上学传统”。“后”既是历史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逻辑标记,它与结构主义有直接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后”字可以理解为对以往种种“主体中心化”理论立场的全面告退。它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指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它是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

二、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对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的认识对比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源自索绪尔关于记号的定义。索绪尔把记号定义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后者被看作一种心理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任何自然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然而,一旦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被确定,由此产生的记号会被看作语言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静态结构。

后结构主义则对这种稳定的静态结构不能予以认同。他们认为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转化和变化的,因此同一能指在不同语境或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与之相关的所指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后结构主义以诗体和修辞手法作为例证,来强调意指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与结构主义的僵化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他们指出诸如隐喻和转喻这些手段,对比于结构主义拘泥字面意义的做法更能体现语言的实际性质。后结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不过是隐喻和其他比喻的残留物,它们通过不断地重复和流传而丧失了文学作品的光泽。稳定的语言结构是无法捕捉到这一品质的。

三、两者共同的影响者———拉康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学影响了结构主义阵营的一些人,例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阿尔都塞借用了许多概念:想象的、转喻的因果性,以及偶然的隐喻的和修辞的文体。还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设计,显然是以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的设计为模型的,正如拉康企求把弗洛伊德从其门徒的错误解释中拯救出来那样,阿尔都塞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其庸俗化和曲解中解脱出来。

另外,阿尔都塞在对意识形态的讨论时也运用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把拉康的镜像理论运用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之中,把意识形态的“询唤”过程看作是一个“镜像化”的过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所说的“误识”就是个体认识意识形态的方式,但又要保证这一“误识”不被发觉。

拉康对德里达的影响也同样巨大。德里达对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否认了真理的存在,而这一挑战主要来源于对拉康的能指和所指论述的借鉴。在拉康看来,能指在语言链中不断地滑动,能指和能指之间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能指永远也不可能到达无意识的所指。写作过程就是无意识中的语言经过意识的审核而产生变形的一种活动,因此,文本中不能存在真理的意义。德里达进一步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文本,而文本中并不存在真理,这样德里达就否认了超验真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是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之一,在人文科学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一股研究潮流或倾向。其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即“明确地寻找心灵本身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转变,源于对所谓的文本一致与意义、微卡尔学派的统一的人的主体观念以及基础主义的启蒙观念的全面批评。其次,后结构主义借用了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概念,声称“自我”不可能完全知道它自身的同一性,因为它的“自我”形成完全不是在意识状态下完全产生或加以揭示的。后结构主义者们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联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在于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解释在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展开,而每一层又转化成为一个新的表意系统。

参考文献

[1]萧俊.结构主义的文化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2]杨大春.文本的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Agger, Ben.Cultural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M].Lon-don:Falmer, 1992.

[4]Rose.A.No Respected: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 1989.

[5]Ryan.M.Maxism and Deconstructio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6]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

文化结构 篇2

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乃至诉讼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包括诉讼的社会观念、历史习惯、理想信仰以及用诉讼方式解决社会冲突的行为模式,包括关于诉讼的仪式举行、器物设施、典章制度及思想学说等,诉讼法律价值及价值观是法院文化的中心概念。法院文化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罗列,而是各个要素互动的场域。法官不是法院文化的构成要素,而是法院文化的主体。

法院文化的主体

现代社会劳动分工使法官成为一种“职业共同体”,对于共同体利益的自觉和维护,不仅成为共同体成员心照不宣的共同追求,获得职业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内在要求,同时,它还是该职业共同体吸引和收纳新鲜血液的原因之一。

法律职业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公民社群的基本特征是它所提供的专业性服务,而这一服务是经由一整套特殊的话语系统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一个“话语共同体”。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法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整套法律术语及思维模式,以及更多的只有长期浸润其中才能心领神会的不言之言,无意之意。由此,“法言法语”变成了具有实际生命力的理性工具,而之所以能够借助它们即可在法律释意社群内部进行商谈和沟通,获得职业认同和共同体的接纳,凭借的也正是这一共同的“知识背景”。此外,法院还有一些类似行头般的饰物,如法袍、假发、“惊堂木”和法庭的特有建筑装饰等,它们以符号化的效果,传达行业信息,营造“法律的气氛”,而构成了另一种特殊的语义和语境。掌握这一套复杂的话语,是进入共同体的前提,并且是该共同体成功运作的必要前提。共同体成员之间以此话语体系进行商谈和沟通,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法律释意社群”,不仅降低了交际成本,提高了交际能力与效率,同时并保证了共同体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与精确。正是在此共同体中,一群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信守大致相同的规则,遵循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行业规范和价值观念,乃至于秉持共同的理念,追求着共同的理想。

综上所述,法官社群首先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以使用和传播法律及其知识形态为业并以此安身。在社会——政治生活之网中,法律共同体分享并分担着以利益分

配为核心的权力均衡角色,而成为一种权力共同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来讨论法院文化,更能体现其场域感。

法院文化的基本特征

法院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具有物质依附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和渐变性等一些显著的特征,并对诉讼行为、诉讼体制和构造、诉讼制度的稳定和变革产生强烈的影响。法院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法院文化分析既是诉讼现象分析的主要内容,又是分析诉讼现象的重要途径。法院文化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必然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总起来说,任何一种法院文化都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法院文化有自己的边限。这意味着法院文化存在着某些始点和端点,并非是“什么都可以装”的剩余元素意义上的法院文化,它有自己特定的具体内容,它的边限就是与诉讼活动有直接互动关系的要素所及的范围。

法院文化受环境的包围和影响。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其中当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阶级关系、历史经验、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水平。法院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根本性质上说,法院文化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第二,历史经验因素。社会及其成员的个性、心理、价值观总是社会地形成的,而它们所处的群体的习惯、风尚等又是历史上形成并且一代代承继下来的。第三,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法院文化的形成中也产生着明显的影响。第四,社会及其成员的诉讼经验,这是形成法院文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法院文化是开放的系统。法院文化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这种互动表现为法院文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输入就是周围环境对法院文化系统或其中某个要素的影响,输出就是法院文化系统或某个要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不同法院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借鉴便是输出输入的过程。

法院文化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在法院文化系统内部,某些要素互动行为的变化,会导致所有其他要素互动的方式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诉讼机制。例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引起诉讼中侦查手段的更新,进而会导致证据种类的重新界定,相关的证据制度、诉讼程序以及社会成员的诉讼法律价值观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

法院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法院文化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法院文化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不断的,而且法院文化系统有反馈能力,在输入与输出之间有反馈的路径。通过反馈,法院文化系统不断地进行输入、输出,反反复复,以追求整个结构的平衡状态。法院文化的变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

综上,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因素之一对社会的诉讼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法院文化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诉讼行为,它直接影响着诉讼行为的方式、诉讼过程的方向和目的、诉讼主体的关系格局以及诉讼制度的稳定和变革的进程。现实诉讼制度的变化会导致法院文化的变迁,反过来法院文化又影响诉讼制度的变革,二者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院文化的现代化也会促使诉讼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法院文化的结构

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任何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结构。社会学主要是从文化特质(即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丛(即文化特质丛)和文化模式这几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结构的。

基于文化要素的结构分析。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如果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角度或者说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把握法院文化的结构,从法院文化定义就可以列出其构成要素:诉讼的社会观念、历史习惯、理想信仰以及用诉讼方式解决社会冲突的行为模式、诉讼的仪式举行、器物设施、典章制度及思想学说等,而诉讼法律价值及价值观乃是法院文化的中心要素。

对于某一特定的法院文化而言,其构成要素的内容不是亘古不变的和静止不动的,静

止是相对的,表现在各个要素的内容只是在某个阶段相对平稳;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之,各构成要素的内容则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是根本的。另外,在法院文化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彼此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形态、诉讼价值观、诉讼目的、诉讼法律制度和诉讼构造等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其互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法院文化结构内部的整合与冲突,法院文化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是相对的,而冲突则是绝对的,正是冲突形成了法院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

基于文化模式的结构分析。法院文化模式应该是包含法院文化各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就是法院文化模式。这种形式能够表现一种法院文化的特殊性,各个法院文化模式虽然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却有着共同的基本方面——法院文化结构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法院文化模式与法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各构成要素的特殊性以及要素间互动关系的特殊性是通过法院文化模式的特点来体现的。

法院文化模式的类型

学界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某一类法律文化现象,但从理论上对法律文化乃至法院文化进行分类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具体讨论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是以国别或国家的立法技术特征(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等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在划分法院文化的类别时,无疑应当注意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法律实践活动在各方面的差别,也就是按国别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不论按什么标准划分,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用来说明某种法院文化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一种手段。从前文对法院文化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能够体现法院文化总体差异性的结构性单元非法院文化模式莫属,法院文化模式以及模式中各个构成要素互动关系的比较是对法院文化进行分类比较的真正落脚点。在这里,结构性的单元便成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它在比较分析中的意义是解决如何比和比什么的问题,而不单单是分类的标准。在法院文化模式这个比较分析的结构框架下面,不仅各类法院文化中群体的、全局的、必然的、稳定的差异性能够显现出来,而且个体性的、局部的、偶然的、暂时的差别也能在相同结构的层面上进行清晰的解释。

检察文化建设的层级结构 篇3

检察文化建设的理念层面。检察文化建设的理念层面是指检察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检察干警及检察机关所应秉持的检察理念,这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最高层面,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整个检察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在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检察工作宗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公正执法。加强监督。依法办案,从严治检,服务大局”的检察工作方针,“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的总体工作要求。“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都是在理念层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检察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检察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是指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以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目的加强各类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明晰、条理清楚、内容齐备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规范检察干警依法办案和照章办事。检察制度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显性层面,它使具体的检察理念得以在规章规范中体现出来,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高检院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就属于这个层面。

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一方面。检察文化本身是检察实践的产物。是全体检察干警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为检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必须以检察实践和创新检察实践为目的。实践是检察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检察文化生命的源泉。就检察实践的主要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服务科学发展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因此,文化建设必然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近年来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检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

检察文化建设的表象符号层面。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表象符号,这种表象附号使该种文化具备简单易辨的特点。是文化的外在表征或标志。如我们每看到电视画面上的伊斯兰头巾就会想到戴头巾的人的伊斯兰文化背景。同样,鲜红的检徽,一体式的制服,得体的举止,也会使人们立刻想到检察机关雄辩的公诉人和敏锐的反贪反渎侦查人员。因此,注重检察礼仪,端正检察行为。加强职业形象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分析 篇4

关键词: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

一、相关概述

当前,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不断升级,成本费用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文化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在更多方面体现在文化行业的发行成本、市场开拓成本、融资成本以及产品研发和生产成本等,是由多种生产经营成本共同组成的综合性成本。对于文化企业来讲,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内容比较多,既包含了文化企业直接人工工资、外购版权或专利费用、器材及生产设备的折旧费、文化企业产品组织管理生产成本费用等,同时也包含了文化创意产品核心创作人员的智力成本等,是多项成本费用的综合。

与此同时,伴随着文化产业市场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进一步完善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时期内小规模甚至于个体都能够研发和生产文化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销售。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文化市场格局,同时也会对当前的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二、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分析

一方面,单个文化产品在成本投入上正逐渐呈现出增长趋势。文化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具有前期投资大、创作周期长等特点,这点跟文化市场中不确定的文化产品需求之间有着较大的矛盾。文化产品在市场中会受到诸如消费者趣味取向、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会使得文化企业的预期收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投资大。正是基于此,文化企业在日常成本费用管理中应当更为重视风险成本和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跟风险成本正对文化企业日常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一些文化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减少风险成本,会在文化产品开发上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最终导致文化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讲,文化企业自身特有的行业形态和生产模式正使得文化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向融资成本、产品制作成本、风险成本以及市场开拓成本等过渡,成本费用结构正逐渐成为多种成本的复合体。

另一方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革新,文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情况下小成本文化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份额。与此同时,技术上的进步也给文化市场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文化产品的廉价复制。这也导致文化市场中出现了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文化创意成本高而复制成本低的成本费用特点。正是由于文化企业集团在成本费用管理上具有这一特点,也使得他们在生产之前往往要投入比较高的固定成本,在专利费、设备购置等方面进行成本投入。减少企业资源闲置浪费,减少企业管理的盲目性,确保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商业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和加工,待文化产品成型之后,再对此产品进行复制其边际成本就会比较小。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分工更为细化,包括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造在内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已经不再仅仅是大的文化企业集团的专利,小规模文化企业甚至个人也能够实现文化产品的低成本制作和销售。新媒体改革和网络技术发展也为它们进行市场销售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它们的销售费用。

三、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建议

依托于新的文化媒介平台,小成本小制作下的文化产品也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由于一小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所形成的小的文化市场也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其成本费用结构会向着两个方向迈进,一是借助于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实现小成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处于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未来时期内我国文化市场发展中将会出现高成本投入文化企业集团、小成本投入小文化产品生产者以及媒介平台运营商等,这几者共同构成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形态。

当前,我国不少文化企业依旧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在成本费用管理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文化企业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费用管理的核心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跟成本管理、社会效益等之间相互脱钩。只照顾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忽视文化产品创新和开发,通过复制、抄袭等方式对文化产品进行复制,尽管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但是长期内不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当结合文化企业自身管理实际,重视文化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新的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多元化。

成功的文化企业,要避免文化项目的过度投资,减少企业资源闲置浪费,减少企业管理的盲目性,确保文化企业成本费用结构的合理性。文化企业财务人员应积极了解和把握文化产品市场中成本费用结构及其特点,理顺文化产品成本费用管理机制,提升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和软实力,为文化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流动资产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郑雅元.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人力资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中国地域文化的结构和解构 篇5

中国地域文化的结构和解构

结构主义方法也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它关于人类精神世界(包括人类潜意识的.精神世界)具有矛盾结构的分析,值得我国地域文化研究者批判借鉴.因为,地域文化首先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形态而存在.也因此,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使用“解构”的方法,也具有合理性.

作 者:胡义成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刊 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2) 分类号:B08 关键词:结构主义   地域文化   解构  

乒乓长盛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篇6

关键词:国球;文化学;审视;长盛不衰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67-03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其思维模式早已发展并演化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心理结构,并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均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即使对被誉为“国球”的乒乓运动的开展,也不例外。但是,目前这一相关内容的研究极为少见,为此,本文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探讨了乒乓长盛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应该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的研究价值。

1乒乓“举国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社会本位群体意识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语言,因而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共同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继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所以,理解乒乓“举国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和阐释。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世世代代的生活,依靠大自然赐于的风调雨顺,来保障人们的康乐生活。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处,土地是人民生活的依靠,土地无法移动,由此发展起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重农轻商和家族制度,这不仅孕育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孕育了中国人的综合整体的思维模式,并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的群体价值取向[6]。季茨林先生就曾指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因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国民性,个人只有从属于或溶解于集体,才能够获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何兆武先生同样也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思想,实质上都是典型的东方思想,也正是儒、道、释家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从团体或集体的角度来构建多种文化,并在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7]”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社会本位的儒家群体意识,因而在乒乓运动的开展过程中,集体主义的文化模式,必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着国人乒乓价值观的选择与设定。而且乒乓运动的开展一旦与民族的荣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乒乓运动就很容易变成了一面鲜艳的爱国主义旗帜。所以,中国乒乓球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矛盾,都能在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得到及时的妥解和化解。60年代初,胡炳权、薛伟初等选手,就曾放弃自己原有的打法,去学习日本人新发明的弧圈球,即使手臂都拉肿了,但为了能帮助主力队员去适应和战胜这种新技术,甘当铺路石也无怨无悔,为此他们被称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在男队面临危难之际,蔡振华同样也自觉地放弃在意大利执教的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归队,担任男队主教练,挑起打翻身仗的重担。老队员王洁也能听从祖国的召唤,解除了在国外俱乐部打球的合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回国参加备战第43届的训练,他说:“如果中国队能在天津夺回期韦思林杯,给我100万美元也不换。”他与年轻选手一起苦练,最后因肘伤未能参加团体赛,单项比赛也输得很惨,但他的精神十分可贵,有报道称之为“落寞英雄变动人”。所以,从乒乓运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包括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技战术的发明与创新,无一不显现“中国特色”的特有魅力[8]。

2项目制胜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取法中正的中庸之道观

世界范围内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并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打法和技战术风格,从表面上看,东、西方都有着类似的体育活动,然而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深刻差异。在西方人看来体育是对于人的感性能力的一种挖掘与探究,完全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表现人的感性能力,无论危险多大代价多高,西方人都可以设立比赛项目。为此,他们可以攀登绝壁、可以潜入海底、可以进行别出心裁的悬崖跳水和危险异常的汽车大赛,甚至可以进行并不美妙的“健美比赛"和有害无益的“赛吃运动"……。这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那样的荒唐可笑,甚至被斥为一种“吃饱了撑的"无聊举动,然而,西方人却进行得那样一本正经,甚至严肃得有些神圣。可以说,这就是由酒神精神演变而来的一种奥林匹克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使得体育事业在整个西方文化中占有着庄严而神圣的地位,而且使得西方人的体育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某种酒神式的迷狂。[9]相对而言,受儒、道、释主体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体育多以健康长寿、营养养生为终极目的,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传统的体育养生更讲求阴阳平衡的生命观,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身体锻炼强调阴阳动静刚柔的统一,即是取法中正。这方面最典型论述就是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所说的,“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柢也”。可以说,我国的传统体育均呈现出这种"中庸之道“的独特气质,在竞赛中争而有礼,劲蛮而不野,力拙而不笨,技巧娴熟而不悬浮,感情饱满而又含蓄深沉、妙趣横生,极富于艺术观赏力和感染力。[10]欧洲人的酒神精神带来了激情、张扬、喜欢表现而不失大胆、冒险的,几乎清一色的横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所以,观众看他们打球犹如欣赏一场激情四射,酣畅淋漓的艺术表演。这种打法(以盖亭、罗斯科夫为典型代表),他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整体打法单一,比赛中过于凶狠而不讲理,而且易受情绪影响,导致水平发挥不稳定的弱点。相对而言,受中庸之道影响的亚洲人,聪明伶俐、反应快速,具有很强的战术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他们采用的打法类型,多以直拍近台快攻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直、横握拍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为主。亚洲选手打球能凶稳结合,充分发挥速度和前三板的优势,同时结合旋转,配合灵活多变的战术,比赛中常能控制和调动对手,掌握比赛的主动权,而且在比分落后时能咬得住,具有极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所以,观众看亚洲人尤其是看中国运动员打球,犹如欣赏一场斗智斗勇的决斗,有时又如阅读一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小说,其中亦不乏引人入胜的惊险场面。[11]乒乓球属于隔网对抗的以技能为主的运动项目。由于受球的重量、球台长度、宽度、网高的限制,击球时强调旋转与落点的变化,更强调要刚柔相济、适度发力,力量的大小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快、准、狠、变和转是该项目的制胜规律,但是快、准、狠、变和转完全是建立在稳的基础上,凶稳结合才是制胜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乒乓球这项活动不是单纯的感性迷狂、肉体沉醉,而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打乒乓球必须要讲“理”,这个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制胜规律。如果说偶然的的胜利不一定来自对事物本质深刻的把握,那么,“长盛不衰”的实践,必定同对乒乓球项目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国队在实践与认识的“稳合度”方面较之世界各国和地区更为接近一些,这也是中国队领先于世界诸强的主要方面。总之,乒乓运动的开展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和精神气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取法中正的中庸之道观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3打法多样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

梁启超云:“吾中国不受外学则已,苟既受之,必能尽吸之所长以自营养,而且变其质,神其用,必造成一种我国之新文明,青青于蓝,冰寒于水。”[12]就是说,中国文化具有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的与本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论语·子路》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中也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强调的就是要“和而不同”,就是说,不同的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则会相互排斥、不会发展,持中达到和。[13]中国传统文化之包容性,我们可以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后发生的情况为例来加以说明:本来,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家、道家等是两种不相同的文化,但从汉到唐的几百年中,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吸收和融化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从印度佛教方面说,则一直在致力于改变着不适应中国社会要求的方面。[14]因此,在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近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建筑以及民间风俗习惯诸多方面;同时印度佛教又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隋唐形成了若干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大台、华严、禅宗等)。然而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未因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而失去其特色。可以说,这种文化上的交流和融汇,很好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这一原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宽容性。[15]其实,在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和而不同”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首创的直板快攻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即便在领先时中国乒乓球队仍不忘学习欧洲、日本的长处,因而在自己内部形成了兼容并蓄各种打法的“乒坛小世界”。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队在历届世界大赛中常出奇兵,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初出茅庐就能一鸣惊人地把世界名手拉下马?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与“瓦尔德内尔”“盖亭”“柳承敏”们对阵,他们在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在磨练和研究克敌制胜的本领。可以说,在我们内部的“乒坛小世界”中,世界上五大类十几种打法基本上都有,而且还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对抗。因此,他们有了充分准备与世界名将进行较量。相反,外国运动员就很难有这么好的训练条件。可以说,学人所长,兼蓄并取也是我们乒乓球长盛不衰的一个法宝。[16]今天看来,中国乒乓球队探索和确定的“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百花齐放,采诸家之长”,也正是在承认“不同"——打法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和";“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也正是在维持和发展乒坛百花齐放基础上的“多样共生"局面。可以说,盛不忘衰,安必思危,乒乓球在中国枝繁叶茂,同样有它的文化底蕴在支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中国乒乓运动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国民心理是乒乓长盛的一个不竭的动力源泉;社会本位的乒乓“举国体制”是乒乓长盛的一个制胜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取法中正的中庸之道观,更是中国乒乓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同样体现“和而不同”思想,兼容并蓄各种打法的“乒坛小世界”也是我们制胜的一个成功关键。不可否认,乒乓球长盛不衰是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国球长盛不衰有它的文化底蕴在支撑,但文化传统是国球长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国球长盛不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源渊关系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 文史知识文库[M].北京:中国书局出版社,1998.

[2] 孔伟.文化的较量: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学习时报,2002.5.

[3] 徐寅生.中国乒乓精神——纪念中国乒乓球队建队五十周年[J].线装书局,2002.

[4] 张彩珍. 革命的“小老虎”赞 中国乒乓球队的成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7.

[5]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6] 杨俊蕾.确立民族话语权: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自救之途[J].社会科学,2002,(8):69-71.

[7] 陈炎.中西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N]. 搜狐文化,2005.3.10.

[8] 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5.

[9] 谢诚.论乒乓球运动的社会文化意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

[10] 赵立.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1.

[11] 彭立荣.儒文化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12] 李霞.儒学与基督教对话与互补的必要性.中外文化比较, 1999,(2):12-13.

[13] 张景芬.社会资本与中国人的合作意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12-13.

企业文化结构系统的现实解构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结构,系统,解构

一、传统的企业文化结构划分方式

企业文化是通过各种载体的不同现象表现出来的, 因而具有丰富的外在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 以企业内部人员为分类标准, 可以分为领导者文化和员工文化;以企业关注的焦点为依据, 可以分为战略文化、品牌文化、营销文化等。虽然企业文化的划分标准众多, 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 认同度较高的一种划分标准是根据企业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来划分。按照这种划分标准,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层次来分析企业文化, 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二、对传统划分方式的重新解读

上述对企业文化现象结构的划分, 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文化的组成成分, 使我们能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结构。但是这样的划分对企业文化工作的实际指导作用有限:首先这是一种理想的划分标准, 其中的任何一个层次都不可能绝对的排他, 行动通过物质和制度来贯彻, 精神通过物质、制度、行动来反映。每一个层次的内容都会包含其它的部分, 不可能单独成为一个绝对的实体。其次, 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会同时涉及各个层次, 各方面工作需要齐头并进展开。企业文化涉及人的思想改进、工作进步, 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 涉及对企业外部优秀成果的不断吸纳和对自身问题的不断修正, 企业文化是一项时时有思想处处有行动的工作。

总体看, 目前对企业文化现象的归类将企业文化内容孤立起来, 视野过于狭隘, 对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工作指导性不强。我们需要以企业组织做载体, 为企业文化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知识等资源, 在真实的企业中对企业文化结构做重新解读。

现实中的企业文化, 在表现精神层时, 常常会通过企业文化手册等形象载体作依托。有了大家认同的企业精神, 下面就需要组织来保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或者由党委和工会兼职管理企业文化, 要延伸出企业文化职能部门, 选举企业文化专员, 负责组织、规划、布置、贯彻企业文化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指示。在基层还要设立企业文化活动小组, 切实落实企业文化中的各项具体措施。企业文化中要有企业精神, 要有组织保障, 要有制度机制, 还要有企业文化产出和循环。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文化制度要与其他企业机制连接成一体, 渗入到其他机制之中去, 以嵌入式的形式产出企业文化成果。企业文化制度代表企业文化的常规划和常态化, 意味着企业文化工作已经和其他工作融合在一起有序进行。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兴起”之作, 而是需要企业长期贯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企业文化的产出可能包括业务创新、员工进步等等, 产出不是一个静态的终结状态, 产出要作为新的投入资源反馈给企业文化, 以便企业文化不断完善、改进和提升。以上对目前企业文化现象结构的重新解读提醒我们, 传统划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立足于现实、从系统和谐的角度全面把握企业文化将是必然选择。

三、基于新企业文化理论的企业文化系统划分

企业并非封闭的实体, 它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 必然受到社会等宏观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 “企业与社会无限地相互渗透”。以企业组织为载体的企业文化, 也并非仅仅关注企业中的文化, 无论是企业内部员工还是企业外部社会都是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 我们把这些对象称为企业文化主体。按照企业文化主体范围的大小, 可以对企业文化结构重新进行划分, 依次为个体文化、组织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

1. 个体文化

个体文化是企业文化作用于员工个人形成的各种文化子系统。处于企业中的个体, 长期受企业文化的浸润和影响, 自觉或不自觉的就会将企业文化中的某些伦理观念或思维方式应用于个人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和人生思考中。同时个体在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也会将个人的感受反馈到企业文化中来, 使企业文化不断吸纳新鲜元素持续进行文化完善和文化提升。个体文化系统中主要包括家庭文化子系统、工作文化子系统、人生成长文化子系统。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经济细胞, 家庭成员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个人文化的相互融合, 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既包含有整体感、骨肉情, 又包含有家长意识和服从意识。工作文化是对家庭文化的一种拓展。工作文化研究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对工作中各种现象的看法。人生成长文化是个体文化中认识最深刻、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种文化形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生成长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2.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企业文化作用主体中的核心部分, 发展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的进步。在建立企业文化过程中, 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 将所有制结构、行业特点、组织规模等纳入到影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织因素中;同时,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也必然会对企业的上述组织特征产生反作用。在企业文化与组织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企业文化将越来越适应组织特征, 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满足企业需要。组织文化系统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文化子系统, 所有制结构是组织影响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所有制结构意味着不同的产权关系、不同的经营性质, 以及对公平等价值认知的不同, 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行业文化子系统, 行业文化子系统主要是研究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组织规模文化子系统, 企业的不同经营规模可能也会导致企业文化的取向不同, 我们把这一特点归为组织规模文化子系统对企业文化系统的影响。

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作用主体中较为宏观的一个层次。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不断与社会系统发生能量转换。企业文化是企业系统的一部分, 必然也与社会系统发生交互作用。企业文化中的某些伦理观念和思维方式会对当时社会的社会风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会深深地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文化系统下主要有以下二部分: (1) 民族文化子系统,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器物、制度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是特定国家或民族地理环境, 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生产方式的折射和反映。 (2) 宗教文化子系统, 宗教文化是一种信仰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它为人们提供了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

4. 自然文化

一般意义上, 谈到作用对象或者作用主体时, 社会往往成为范围最广的一个层次。我们这里即将论述的自然文化, 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作用主体内涵以质的提升。自然系统强调, 人不管能力多强, 都应该客观看待自己作为世界的一部分。“道法自然”, 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去认识自然中蕴涵着道的内涵, 而且要严格遵循以道为本的客观规律。

自然文化是一个有着极其深厚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狭义的自然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它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的方式、产生的成果。从广义来讲, 自然与道同生, 自然文化就是用“道”解宇宙、解世界,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的发展与自然文化是相通、相融的。自然文化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反映自然文化规律, 并支持自然文化的持续演变。人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产品, 这些产品尤其是精神产品, 对自然文化的演变将起到核心的支持作用。社会中的精神产出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 是时代精神、社会风貌的集中体现, 将对自然文化的历史性演变起到物质积累等基础性作用。

谈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宏伟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和业务性很强的系统工作, 在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企业集团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以财务核算为依据, 在经营决策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合理的财务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 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对保证企业集团经济的健康发展, 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决策机制缺陷。财务决策程序缺乏科学程序和长远整体目光, 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缺乏科学规划。财务管理活动往往受制于企业“一把手”的指挥, 财务管理人员难以独立坚持自己的原则。财务决策机制的缺陷是专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2.约束机制缺陷。财务约束机制缺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外部约束机制欠缺。集团公司基本上都是所在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各级政府往往对集团公司进行重点保护, 集团公司难免也会产生一定的特权思想。这样, 集团公司财务活动的外部约束机制基本消失。另一方面是内部约束机制缺乏约束力。包括集团公司总部本身缺乏约束力, 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同样也缺乏约束力。

3.控制功能缺陷。财务约束机制缺陷必然会带来控制功能的失效。在目前我国的多数集团公司中, 所有者的代表即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企业主要负责人插手财务管理部门, 经常对财务管理部门实行“按需管理”方式, 从而导致财务控制功能失效。

4.信息质量控制缺陷。表现为公司执行财经纪律不到位,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 账实、账账不符以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等问题普遍存在。

5. 风险防范意识缺陷。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对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 缺乏系统研究及应对措施。目前, 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手段及内容, 十分缺乏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影响集团公司发展前景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往往是已经要发生财务危机时才发现问题。

二、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的措施

1.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观念

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这是企业集团管理的关键。企业的生产经营, 表现为物流和人流的错综复杂变化, 即人力资源穿梭于实物资源不断的购买、生产和销售环节中。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的背后, 是企业的资金流。企业资金的收支, 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美) 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 (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 (英) 葆林.格雷汉姆:管理学的先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4] (美) 埃德加H沙因郝继涛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企业科技文化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8

关键词:企业科技文化,科技价值观,科技精神,科技伦理道德,科技形象

企业科技文化是在社会科技文化和企业文化环境中, 由企业长期科技发展实践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是企业重要的职能文化。从科技文化角度而言, 它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真理、知识探索与创造属性, 即社会的科技精神、科技意识、科技伦理道德观等;而从经济文化角度而言, 它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属性, 即企业的经济目标、经济价值观及经济伦理等。企业科技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 众多国际上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创新型企业均得益于其优秀的科技文化。目前对于企业科技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 往往将其与“科学文化”、“创新型文化”等相混淆。本文对企业科技文化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

1 企业科技文化结构的界定

企业文化存在着结构观, 如英国学者爱伦·威廉、鲍?德尔森和迈克·沃德斯提出企业文化的“睡莲图”, 企业文化由信念、态度、价值观和员工行为构成。美国学者帕米拉·路易斯、斯蒂芬·古德曼和波特利西亚·范德特提出的企业文化“冰山图”, 企业文化由观念、共有价值观、宗旨、行为标准和具体行为所构成, 其中看得见的是具体行为, 是企业文化的外在构成因素, 而隐藏于“冰山”下端的观念、共有价值观、宗旨和行为标准则是影响员工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此外, 加拿大学者伯歌?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哥·斯特姆斯堡则提出了企业文化构成的“同心圆图”, 企业文化由最深层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中间层行为和习惯以及最深层的标识、辞条等构成[1][2]。企业科技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国内学者对企业科技文化基本结构的界定主要从科技型企业文化、研发组织文化、研发文化等不同的概念中寻找相关认知。萧渡、胡汉辉等认为科技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人本文化、组织文化、观念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3]。陈劲认为研发文化由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英雄人物、文化网络和实物载体等多个部分构成[4]。童纪新、程书萍等认为研发文化是由企业研发人员的价值观、制度体系、知识平台、研发人员的行为规范等组成[5]。

一般而言, 企业科技文化由企业科技价值观、企业科技精神、企业科技伦理、企业科技形象四个方面所构成。如图1所示:

企业科技价值观是科技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综合, 是企业整体对科技活动功能的总体的、根本性的看法。基于企业总体经营哲学、宗旨及企业科技实践历史的差异, 会产生个性化的科技价值观。每一个企业都会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定位。企业科技价值观是企业整体中关于科技工作目标、作用的主导意识, 是企业科技文化的核心, 规范和引导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的行为。

企业科技精神是企业精神与科技精神的结合产物。企业科技精神是企业基于科技活动的目标和时代要求,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过程中精心培育形成的, 为科技人员群体所认同的、高尚卓越的情操、气质、品格和行为特征以及科技活动积极向上的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企业科技精神一方面要体现现代科技精神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反映企业个性化的精神特质。企业科技精神所指导和调整的是企业的科技活动和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企业科技工作者所遵从的科技精神更多地体现为科技精神的共性化特征方面, 如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科技活动所遵从的科技精神则具有较多的个性化特征, 与企业科研工作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企业科技伦理道德是企业伦理道德与科技伦理道德的结合产物。企业科技伦理道德是企业运用伦理原则规范科技活动, 正确处理和协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等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科技伦理道德具有目标导向和价值评价的作用。企业科技伦理道德所形成的规范体系既符合科技伦理道德一般性原则, 又与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

企业科技形象是企业科技活动及人员表现出来的外显性特征。企业科技形象是企业科技价值观、科技精神的外在表现, 企业科技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科技形象的特征。科技形象可以通过视觉和行为加以认识和评价, 如Google公司允许研发人员随时上下班、随时提供免费饮料、拥有宽大的办公室、甚至允许研发人员带着宠物狗上下班等, 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体现了Google公司外显性的文化特征。企业科技形象是一个包括人与物、产品与服务、管理制度与物质设施、硬件与软件的多方面、多因素的整体。它体现为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两类, 其中内部形象包括科技人员的人员形象, 如科技决策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等行为规范、精神风貌、文化水准、仪表仪容等;科技工作的环境形象, 如办公场所、实验设备仪器、生活条件等;科技管理制度形象, 如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的风格等。外部形象则体现为企业科技部门对提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从事技术服务围绕创新性、质量、态度等方面在客户和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整体评价。良好的企业科技形象可以作为重要标识吸引科技人才, 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美誉度、知名度, 从而争取有利的科技合作伙伴, 获取科技投资, 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

上述四个文化要素中, 企业科技价值观和企业科技精神处于文化结构中的深层和核心;企业科技伦理道德则处于文化结构中的中层;企业科技形象处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和外围, 三个层次依次递进。企业科技价值观反映了企业对企业科技活动作用、目的的基本认识、理念与追求, 它决定了企业科技文化的方向与本质;企业科技精神则是对企业科技活动正面地、积极地、规范化地提炼与升华, 它以简洁、深刻、生动的表述凝聚、引导科技人员的行为;企业科技伦理道德则是关于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 它将科技价值观与科技精神转换为一种行为规则, 它是一种道德判断与要求;企业科技形象则是企业科技活动及人员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 包括风格、风气、习惯、传统等。

2 现代企业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

2.1 现代企业科技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科技价值观以市场为中心、长期利益导向、以人为中心、鼓励冒险和集体主义为导向。

企业科技文化价值观立足于不断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科技人员创新构思的形式、科技项目的设计、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均需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业务发展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它是基于企业家动机而非科学家动机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同时, 着眼于保证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科技文化价值观以长期利益为导向, 表现为企业追求持续进步和以未来战略和经济利益作为决策和科技绩效的判断依据。

此外, 科技人员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企业的科技创新完全依赖于科技人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由此决定了企业科技价值观的定位应着眼于人员, 而不是工作本身。杰恩·川迪斯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社区意识、鼓励用户忠诚和注重细节的实验室才可能拥有关心用户、而且愿意为实验室做出贡献的成员[6]。

企业科技文化价值观还表现为采取鼓励冒险的价值取向, Charles O’Reilly (1989) 对于成功企业鼓励冒险的规范总结为:① 拥有尝试新事物的自由, 允许失败;② 宽容错误;③ 允许对“思想者”思路的讨论;④ 不惩罚失败;⑤ 对现状的挑战;⑥ 忘记过去;⑦ 不热衷于短期行为;⑧ 希望创新成为工作的一部分;⑨ 对变革的积极态度;⑩ 发展和提高动力等[7]。

企业科技活动的复杂性及知识分工细化与科技创新的综合化矛盾, 使现代企业普遍采用了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 因此, 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现代企业科技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应着眼于集体主义, 而不能推崇个人主义。现代企业科技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① 团队成员拥有共同愿景和目标;② 建立集体主义成就倾向;③ 开放的信息, 在团队工作中要鼓励开放的思想交流与信息共享, 而不是知识垄断等。

2.2 现代企业科技精神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科技精神的主流意志和精神追求是基于时代发展需要, 在传统科技精神上进行拓展和强化某些精神特质的结果。现代社会, 特别值得强化的科技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追求卓越精神等。

创新精神是现代科技精神的核心, 从精神层面上认识, 创新凝炼为挑战现状、敢于冒险的基本内核。挑战现状是创新精神组成要素之一。挑战现状反映在科技工作者层面, 表现为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固有的思维定势, 形成新的创新思想、概念、新的技术路线与方案等。挑战现状反映在企业科技活动层面则表现为勇于突破已成型的技术发展轨道, 大胆引入新的技术发展轨道和技术子轨道。敢于冒险是创新精神的又一要素。敢于冒险反映在科技工作者层面, 表现为敢于承认错误与问题, 勇于承担追求真理带来的声誉损失、身心上的负面压力。敢于冒险反映在企业科技活动层面, 则敢于超越企业现在自身的资源、能力约束, 创造性地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和技术。

协作与开放是现代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协作精神表现为:其一, 认识到协作与开发是互利共赢的自我需要, 而不是实现短期利益的工具。即在协作过程中必须贡献出自己承诺的专长, 维护协作体的共同集体利益, 规避“搭便车”现象;其二, 认识到协作的前提是信任, 协作精神就表现为信任所选择的合作伙伴, 一方面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贡献出来, 为整个团队和合作组织所共享, 另一方面, 则相信合作伙伴对团队或合作组织的承诺。

彼得斯?沃特曼在考察美国的IBM、Intel、GE等62家大公司后认为, 贯穿所有美国杰出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经营者, 相信自己能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 即追求卓越。

2.3 现代企业科技伦理道德的趋势

企业科技伦理道德所规范的社会关系包括: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企业内科技人员之间的关系等。每一对社会关系中, 所遵循科技伦理原则均有其特定性内容。现代企业科技伦理道德原则表现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公正与效率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平与民主原则、求实严谨与实事求是原则等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企业处理企业科技活动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伦理准则。企业科技道德伦理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20世纪80年代一些科学家联合制定了“乌普拉斯规范”, 该规范提出科学家有责任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造福于人类;应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果不引起生态破坏;应当使自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危害我们下一代以及后代的生存安全;应当认真评估自己的科学研究的成果, 并应承担其所产生的后果。

科学活动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其根本原则。表现为:① 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确保自然资源科学合理、有序的开采;② 研究与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的新技术, 减少对环境的危害;③ 预先评估科技的环境风险, 避免科技负效应, 合理地选择促进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技术等。

公正与效率原则用于规范企业与社会的伦理关系, 公正与效率体现了企业科技活动的社会性与经济性伦理的客观要求。公正性原则要求企业的科技活动必须遵从法律和社会规范, 公开、公平地对待各利益相关主体, 建立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赢共生的关系, 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其中, 法律责任要求企业按照社会的“普遍游戏规则”从事科技活动。道德责任则要求企业按照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和惯例开展科技活动, 如守约、信任、公平等。效率原则源自企业科技活动的经济性伦理要求, 企业的科技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纯粹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活动,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 是企业向经济系统中引入的能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追加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的过程, 它需要考虑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效率原则表现为企业科技活动要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一定的科技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中, 确定其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 实现其最大科技产出及结果。公正原则与效率原则需要协调与有机地平衡。

以人为本原则主要用于规范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三个方面:信任、尊重与关心。信任表现为企业要相信科技人员的能力及对企业的真诚态度;尊重表现为企业要肯定科技人员的价值、尊重科技人员的人格尊严、个人情感、要求以及劳动成果;关心表现为企业要主动地营造物质条件和情感氛围, 关心科技人员的个人、家庭在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并给予足够的支持。

公平与民主原则也是用于规范企业与科技人员伦理关系的原则。企业应当尊重科技人员的平等性, 给科技人员提供公平的机会。同时, 企业科技人员具有较大自主管理的权力, 强调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 注重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此外, 妥善处理专家、权威与一般科技人员的关系, 避免因为推崇专家、权威的意见而压制广大科技人员的正确意见。

求实严谨、实事求是原则主要用于规范科技人员职业活动。科学真理性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 认识事物的本质, 尊重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客观、求实态度, 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科技人员在探索事物客观规律过程中, 还必须持有严谨的态度。

2.4 现代企业科技形象的发展趋势

当前, 众多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塑造符合科技人员需求与科技工作规律的科技形象。表现为优越的物质环境条件形象、宽松、自由的制度环境形象和高承诺的科技人员形象等。

许多企业致力于为员工创新优越的物质生活与工作条件, 使科技人员心情愉悦地投入科技工作中。

许多企业为促进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及开放的信息交流, 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制度环境。如3M公司给予员工每天15%左右的自由时间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许多企业为研发人员实施弹性工作制, 随时上下班;鼓励多元化科技人员精神风貌及行为习惯, 不强调整齐和同一化的精神风貌及行为习惯, 允许有些科技人员的特立独行或离经叛道的行为及思想。

许多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往往表现为对组织及科研任务高度承诺和责任感。如在微软公司, 每一位微软员工将科技工作视为乐趣, 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痴迷于技术探索、专注于业务创新, 并力求在从事的研究领域中跻身顶端。同时, Google公司也存在着“工作是挑战的, 但挑战也是快乐的”企业价值观, 科技人员享受着不断创新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6-8.

[2]王成荣.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1-107.

[3]萧渡, 胡汉辉.试论推进科技型企业的文化建设[J].科研管理, 1993 (6) :42-47.

[4]陈劲, 宋建元.解读研发.企业研发模式精要-实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15-235.

[5]童纪新, 程书萍.基于绩效的企业研发文化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2) :96-97.

[6]杰恩.川迪斯.研发组织管理[M].柳卸林, 杨艳芳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47-50.

[7]CHARLES O’REILLY.Corporations, Culture, and Commitment:Motiv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89, 31 (4) :9-25.

我国高校篮球文化结构与功能剖析 篇9

关键词:高校,篮球文化,结构与功能

1 前言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高校篮球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种校园篮球文化活动,如篮球竞技活动、篮球娱乐活动、篮球知识竞赛、篮球俱乐部等,这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2 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在具有体育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的属性。因此,篮球文化是在以上两种大的文化概念为基础,是它们的子概念(图1)。在对篮球文化进行定义时,既要根据文化的概念含义,也要结合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逻辑推理,以便能符合实际,并能涵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笔者认为:篮球文化产生并发展于高校校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篮球相关活动的开展,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表现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精神生活。

3 高校篮球文化内容

高校篮球文化的主导者应该是广大师生,体现了不同高校的人文精神,在分析篮球文化的内容时,应该考虑下面的因素,

第一、篮球文化是以思想层面的意识文化,是通过篮球运动的参与者所传达出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集合。

第二、篮球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最重要元素应该是各类篮球比赛的开展。

第三、严格的篮球规则决定篮球运动的延续性,篮球文化也应该是具有传承性。

第四、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形态也必须保持动态发展,也包括了篮球文化。

通过推理分析,笔者认为:篮球文化的核心层应该是篮球思想,策略等,可以称为篮球精神文化。篮球运动的各种规则,裁判法,竞赛制度等,可以称为篮球制度文化。篮球运动的场地,器材,装备等,可以称为篮球物质文化. 各类篮球运动的相关活动和产品可以称为篮球象征文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篮球文化的内容包含:精神、物质、制度以及象征四个方面。(图2)

精神文化是篮球文化的核心部分,引导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子文化,各类制度是体育文化的特有特征,制度文化保障了篮球运动能在客观公正的环境下发展。物质与象征文化是篮球文化表现的最直接元素,决定了篮球文化的层次与水平。

4 高校篮球文化的特点

篮球文化因为其项目特点,导致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拥有自身的项目特点,分析影响篮球文化的因素,必须了解篮球文化的本质与特点,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荐篮球文化的健康发展。

4.1 全面性

全面的体育功能。这是所有体育项目特有文化的共性,体育本身的强身健体,寓教于乐诸多功能也是必然存在于篮球运动项目中。篮球运动的发明从儿童的游戏启发而来,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起娱乐性吸引着篮球爱好者。在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比赛过程中,人们能获得视觉的刺激,心灵的认同。运动员能在协调配合中培养团结协调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培养参与者的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也充分体现了篮球的教育功能。

4.2 特殊性

校园篮球文化成长于校园,它依托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区别于篮球文化,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个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蕴涵在大学生的各种信息交流中,拥有着极强感召力。

4.3 教育性

当今高校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他们成长于各种新生事物的产生与衰退过程中,缺乏组织纪律性,更多的考虑个体的感受,高校开展的各种篮球比赛活动中,直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是其他校园文化不能立即实现的教育功能。篮球竞赛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得到了个性释放与塑造。在竞赛中直观的模拟社会,在学生中竞争意识和个性素质方面得到迅速提高,同时也能延伸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4.4 开放性和艺术性

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与规则里,可以采用各种不能的人员配备,技战术组合进行对抗,赛场内各种信息的交融,体现了篮球文化开放性的特点。竞技性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艺术性的竞技,是无法吸引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竞技比赛在决出胜负的过程中,也必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感。

5 高校篮球文化的功能

5.1 教育功能

(1)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

现代篮球的魅力与影响力决定其已经不再仅仅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项游戏活动,其全面性的特点决定在内容上融入了更多元素,全面提高了人的身体综合素质,丰富了各种情感体验,升华人格,开拓思路。

(2)行为规范的教育功能

篮球运动在诞生之处就有了基本的规范,经过不断的修改与发展以期完善,它等同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法律的受众是全社会的人,因此,高校在开展篮球活动的过程中,篮球比赛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模拟的社会,教育其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

(3)个性发展的教育功能

篮球比赛的多变性,复杂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一个失误,一个犯规,一个投篮,可以就会影响比赛的结果,不同的进攻方式,不同的防守策略都需要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做出决定,同样,篮球运动的运动方式没有固定的套路,运动员在理性的范围内可以根据临场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这也培养了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以及果断的处理问题。

5.2 健身娱乐功能

篮球运动是综合性集体运动,运动的本身需要身体的跑动,跳跃,投篮,防守,进攻,同时也是对心智的考验,在特定的比赛场地,比赛时间内,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来实现和实践篮球运动的技战术。

学生在校园得到体育体验和感受,特别是在通过体育课堂初步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感受到快乐的运动体验,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成为体育运动的主动实践者,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全民体育、体育强国的目标。

5.3 竞技凝聚功能

以篮球文化为载体,共同的目标能够成为情感的黏合剂,最终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一个大型校园篮球比赛的举行,从筹备到结束,全校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不辞辛苦,队员的精心准备,刻苦训练,各种动员与宣传,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后勤工作人员的亲切服务,拉拉队的奔放演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凝聚力能够得到迅速的提升,这也是其他文化形式不能快速达到的效果

6 小结

高校篮球文化产生并发展于高校校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篮球相关活动的开展,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表现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精神生活。篮球文化的核心层应该是篮球思想,策略等,可以称为篮球精神文化。篮球运动的各种规则,裁判法,竞赛制度等,可以称为篮球制度文化。篮球运动的场地,器材,装备等,可以称为篮球物质文化. 各类篮球运动的相关活动和产品可以称为篮球象征文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篮球文化的内容包含:精神、物质、制度以及象征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篮球文化的核心部分,引导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子文化,各类制度是体育文化的特有特征,制度文化保障了篮球运动能在客观公正的环境下发展。物质与象征文化是篮球文化表现的最直接元素,决定了篮球文化的层次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范旭山.普通高校篮球课的教学问题与改革对策[J].中国科教导刊,2008,(7):18-20.

[2]陈琳等.浅述篮球教育对综合素质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6-8.

[3]金东涛等.高校篮球课教学方法[J].经理学院学报2009,(8):22-23.

[4]吕文辉.对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07,(3):22-24.

[5]罗锐.高校公共体育中趣味篮球教学方法天津市[J].经理学院学报,2010,(1):34-36.

[6]邢金明等.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市场开发与营销[J].体育学刊,2010,(6):46-48.

[7]葛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赛制变化及改革方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3.

文化结构视角下的珠算研究 篇10

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 珠算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计算器出现以前, 珠算是主流的计算工具与会计核算工具, 对推动我国古代数学和会计记账的发展功不可没。即使在现代社会, 珠算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2007年, 英国《独立报》和《印度时报》分别将珠算盘评为影响人类发展的201项和50项发明的第一位;2008年,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将珠算文化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4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 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算是适应特定时期社会发展水平而产生与发展的, 也深受特定文化结构的影响。文化结构, 是指文化的架构, 即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在其专著《文化论》 (费孝通译) 中, 将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方面之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组成要素。其中, 第二个要素虽为“精神方面之文化”, 但在其后的论述中, “这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风俗, 亦即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 乃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 可见将“精神方面之文化”简称为“精神文化”有据可循。第三个要素中, 作者认为, “说话是一种人体的习惯, 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可将“语言”划分入“精神文化”。第四个要素中, 作者提出, “我们所谓社会集团的组织是物质设备及人体习惯的混合复体”, 因而所有“社会组织”都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因此, 上述四个要素最终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部分。随后, 作者论及, “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 普遍性, 及独立性的, 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 就是我们所谓‘社会制度’”, 即制度文化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综上可知, 文化结构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珠算既是有形器物, 又是计算工具, 属于典型的物质文化。从文化结构论角度来看, 一方面珠算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另一方面珠算口诀的流行与珠算理论的发展特点, 都在相当程度上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方面对珠算进行分析,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珠算。

二、珠算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生产力的进步, 物质文化的进步是总体上的必然趋势。而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这种必然。以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为例, 从最初以小石头、手指记数, 结绳计数, 到算筹计数, 再到珠算计数, 每一个计数工具的出现都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是社会各方面进步催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就算盘来说, 其产生与改进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结果, 是对其前身算筹的超越。

算筹与算盘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中, 都曾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计算工具而存在, 都为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算筹虽能用于计算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但在进行筹算时, 一边进行计算, 一边还需要不断重新排列竹棍, 这样在口算得出每一步骤的结果与实际对算筹进行摆放之间就会出现一个时间差, 较大地限制了计算速度的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商业的经营管理达到了较高水平, 商业分布和内部分工也趋于成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产生掌握实用算数的需求。这种社会背景催生了改进计算工具和提高计算速度的需求。劳动人民根据他们的实际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最终发明了算盘来代替筹算。珠算既继承了筹算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全部优点, 又突破了筹算在计算时所受的空间限制, 克服了筹算速度较慢的缺点, 这都恰好适应了商业数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汉代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是最早记载珠算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积算”、“太一”、“两仪”、“三才”等十四种算法。《数术记遗》对这十四种算法的介绍十分简略, 日本的三上义夫博士首先对《数术记遗》中的各算法进行研究, 并在《中国数学的特色》一书中对各算法进行了说明并画出了想象图。其中, 仅有太一、两仪、三才和珠算四种方法为用珠记数的, 此时这几类珠算器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 形制上有较大的差异。唐《古今图书集成·谢察微算经》的“用字例义”中, 有如下记载:“中, 算盘之中, 上, 脊梁之上, 又位于左下, 脊梁之下, 又位于右。脊, 盘中横梁隔木。商总, 合用商开之法于盘中。”从该描述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时的算盘是有横梁, 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的。这证明了唐代已经出现了有梁算盘。《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风俗画, 卷末赵太丞家的柜台上绘有一只算盘的图像, 后经中国珠算协会组织摄影放大, 确认为珠算盘, 且与现在的型式无异。至此, 算盘的发展改进基本完成。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大致明确算盘发展与完善的轨迹与特点:

首先, 算盘形制的逐渐改善。算盘经过漫长的发展与不断改善, 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形制。算盘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算珠从游珠发展为固定算珠;《数术记遗》原文记载, “珠算, 控带四时, 经纬三才。”甄鸾注述, “刻板为之三分, 其上下二分, 以停游珠, 中间一分以定算位”。可见, 此时算珠并没有固定在算板的范围内, 这样算珠很容易出现滚落、挪动的情况, 影响结果计算的准确性。而将算珠用小木棍固定起来, 算珠就只能在纵向上移动, 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游珠散乱的缺点;另一方面, 珠算盘从算板发展为算框, 《数术记遗》中的四种珠算器均是算珠与算板的结合体, 而且算板与算珠是完全分开的。相较于厚重的算板, 后来的算框更轻便这样不仅能减轻重量, 而且便于携带。

其次, 位值制和十进制思想一直贯穿始终。目前记数使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采用十进位值制原理。其中的10进制受自然现象影响而成, 公认它与人有十指有关, 而位值制却是主观的产物。数学史家认为, 位值制在记数中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十进制, 曾被比喻为字母在文字中的重要性。记数法中的位值思想是指数码符号不仅有其本意表示的数目大小, 还要依靠它所在的位值决定该数码在整个数目中的确切数值。如在十进位值制中, 同样是一个数码“5”, 放在个位上表示5, 放在十位上就表示50 (5×10) , 位值制的优点是能用较少的符号表示较为复杂的数目。在古代记数方法中, 依位值决定数码数值有多种形式, 如借助符号的位值, 数码本身排列的位值, 和分数算式中的位值。中国古代珠算器的发展历程中,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 通过算珠本身排列的位值体现位值制的思想, 并结合十进制进行数字列示于计算。如《数术记遗》中的太一算, “太一算, 一轴贯一珠, 以一珠置盘上九道中之任何一道, 即表示一至九之数。因仅有九道, 不能表空位, 然珠有不入九道内时, 空位亦能表出也。”即是在算板上以纵向表示数字1到9, 以横向表示个、十、百、千、万等。以此为原则进行运算。

马林洛夫斯基在《文化论》中通过例举如何构造浮船, 提到了哥登卫舍的“有限变异”原则, 即构造一浮海的船只, 形式上有些要素是不变的, 它们是规定于它所有用的活动的性质, 有些要素是可以变异的, 这变异或是起于同一问题可有种种不同的办法, 或是起于任何解决所附带的不十分紧要的细节。珠算盘的发展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原则———由于十进制与位值制思想是算盘实现运算功能的根本原则, 其在珠算盘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而珠算盘的具体形制, 则是辅助珠算盘实现功用的相对不十分紧要的细节, 通过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不断改进, 最终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状态。

三、珠算中的精神文化表现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 农业一直是社会的经济支柱, 因此而形成了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土地的无上地位, 农业文明中对经验力量的推崇与强化, 遇事习惯性地“向后”看,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珠算的发展过程也明显体现了当时社会精神方面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在中华民族重视经验与务实思想的精神特质作用下, 不用过多思考而可以直接上手运用的珠算口诀得以快速发展, 后期还出现了相应地速算规则。

明清时期流行的珠算书中都有相当比重的篇幅用于记录珠算口诀。这些口诀朗朗上口, 并极富生活气息。学习珠算的人多为处于开蒙阶段的稚龄儿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商贾, 对他们来说了解运算过程中的“所以然”十分困难, 意义也不大。而珠算歌诀的出现正是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珠算歌诀这种表现方式较为浅显易懂, 便于记忆与传播。同时, 珠算歌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会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进, 以帮助使用者更方便、快捷地得出答案。例如, 明代吴敬所著的《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中的“起五诀”包括“一起四作五”一句, 而到明代徐心鲁所著的《盘珠算法》中, 将词句改进为“一下五除四”, 将拨珠顺序“先去四后下五”, 改为“先下五后去四”, 这一细小的改变能让拨珠者更加得心应手。另外, 珠算家们在基本拨珠规则之外, 还探究出了很多速算规则。速算规则有助于简化拨珠程序, 让拨珠者省掉不必要的步骤, 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众间经济往来增多的背景下, 速算规则的出现提升了商业效率, 促进了社会流通。其中, 加减法的速算规则主要有先“十”法、倒减法、心珠结合加减速算法等, 每一方法均有其特点与使用条件。以先“十”法为例, 这一方法由吴敬在《算法大全》中首次提出, 当在加算中预见到下位相加须进位时, 就先在上位相加中多加1, 这样相较于逐位相加可减少拨珠次数。

珠算运算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机械化的数学计算方法。通过珠算口诀将运算方法固定, 再将复杂的计算过程拆分为简单步骤, 使计算变得刻板化、规律化。而这种以算法为核心的机械化思想, 极大地迎合了民众希望快速求得结果的务实心理诉求。也正是在重视经验与实用性思想的指引下, 可以快速记住并运用的珠算口诀广泛传播,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能加快计算速度的速算口诀。

四、珠算所体现的制度文化

在文化结构中, 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总和。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相应的制度, 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这一影响往往是方向性的, 决定事物走向的。珠算的发展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其发展历程深深地烙上了封建制度的印记。

中国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制度发展非常完善, 传统制度文化特点十分显著, 即在强有力的集权制度之下, 统治阶层对社会有很强的控制力。同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关系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 与之相配套的是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为了保证等级制度的稳定, 统治阶级不断推行能够强化思想僵化、调和持中的制度。这种制度文化背景对珠算发展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 珠算的使用人群从平民阶层扩展到上层社会, 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其次, 以珠算为算具的算书均以总结改良为主, 缺乏理论方面的突破。

由北宋时的《清明上河图》可知, 当时民间珠算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 但宋元时期, 士大夫们仍沿用传统的算筹, 当时的算学书籍仍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明代初期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儿童读物, 既绘算盘, 又绘算筹。而到明代晚期的算书如《算法统宗》、《算学新说》等等, 已完全采用珠算。这时期的珠算, 显然已取代筹算了。由此可以认识到, 虽然珠算较早就开始在民间流行, 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后, 才被士大夫、学者等上层阶层接受, 并成为算学书籍的计算工具。这主要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社会制度大背景所致。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 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 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 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以此为基础, 我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等级结构。处于权力金字塔顶层的士大夫阶级对于底层商人阶级是很不屑一顾的。而珠算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商人中得以广泛流传, 如宋代《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的药铺柜上有一把算盘, 元代的《乾坤一担图》中货郎担上也挑着一把算盘。由于这是商人阶层中的流行之物, 很本能地被士大夫阶层所拒绝, 并羞于在著作中提及。明代以后, 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商人对珠算感兴趣, 开始对此著书立说, 另一方面是由于士大夫开始认识到珠算的优越性, 珠算才开始出现在算书中, 并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

到了明朝以后, 以珠算为核算工具的算书大量涌现, 这些算书基本都是以介绍拨珠指法和应用算法为主, 只是对前人的总结和改良, 而没有寻求纯理论方面的突破。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在珠算系统中隐藏着坐标几何学的方法”, 即充分肯定了珠算盘体现的纵横坐标思想与算珠移动方式的科学性。同时, 他也指出, “如果当时人们 (即使是在思想上) 能够相信这些珠沿着连续曲线移动, 那末, 用坐标图示法的笛卡尔学派早就应该出现了!”可见, 虽然珠算自身的形制与原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但由于未能深入钻研, 没有在学术方面实现突破, 不免遗憾。

明朝以后珠算理论的止步不前主要是受当时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体表现在明朝时推行的两大制度———八股取士和禁止私学历法。明清取士以科举为重, 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 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虽然“数”亦位列“六艺”之一, 但学子们皆热衷于中试, 渴望出将入相, 潜心研究珠算理论的人少之又少。而大力推广珠算的商贾和手工业者由于缺乏理论基础, 他们对珠算所作的贡献只能局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另一方面, 中国古代以精确计算为主的数学一直是为研究历法所用, 数学和天文学之间保持着相辅相成、共衍共生的关系, 著名的数学家如祖冲之、郭守敬等都同时精通数学和天文。明朝初年, 不仅律令禁止民间学习和传授天文, 更将其禁令扩展到整个天文学领域。历法书籍的销毁和天文人才的匮乏, 导致前人在数学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无法传承与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珠算理论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 因而只能从实践应用方面寻求突破。

总的来说, 由于珠算的兴起与广泛运用均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并与封建专制制度在相近的时间段内达到发展巅峰, 因此, 珠算的制度文化特征非常显著。珠算逐步为上层社会所接纳, 并在理论方面以总结改良为主, 均是深受制度文化影响的外在表现。

五、结论

珠算极富科学内涵, 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也是至今仍能在科学领域见到珠算的重要原因。珠算的产生与发展均与文化的各方面紧密联系, 珠算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 其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催生的结果, 而其形制从出现到完善, 也体现了物质实体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在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浸润下, 民众培养了重视经验与实用的思想特质, 而快捷简便的珠算口诀则迎合了民众的需求, 得到快速传播与不断改进,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高效的速算规则。另外, 由于珠算盘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不断完善的, 并在专制制度高峰的明清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因而封建制度对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封建思想专制下, 士大夫们从轻视珠算到接受珠算, 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另外, 受当时制度文化的制约, 士大夫阶层接受珠算后, 对珠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前人的总结与珠算实际应用方面, 并没有理论上的大的突破。总而言之,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来看珠算, 有助于后人更全面地了解珠算这一古老计算工具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玲:《中国古代与东亚世界的珠算文化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学叙事 篇11

孟大鸣中短篇小说集《痛彻肺腑的鱼》,就是这样一个试验的文学范本。其中有13篇小说,大多是以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变革和改制为历史背景,以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灵阵痛为叙事蓝本,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为创作底色,在城市化和产业工人的时空领域演绎出一幕幕令人嘘唏不已、扼腕长叹的人间悲喜剧。

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作者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是以解决人和自己的内心需求与矛盾纠结而展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视野的审美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叙事力度。

人物标签的界定和赋予,往往成为现代人的人性张力和道德结构的参考系数与评判依据之一。在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这种人物形象的单一化、教条化和主观化的现状,曾经在文革时期作为文艺创作“三突出”的显著标志而被历史所诟病、被现实所唾弃;而“高大全”式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臆测和政治符号的替代品。于是,回归人物生活的本源,还原人物形象的本真,揭示人物成长的灵魂,就是小说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了。

人的欲望的产生、控制与否,不是道德评判的惟一标准,也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是非尺度。这是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要素这一。

《痛彻肺腑的鱼》,是作者的一篇中篇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马大亮无怨无悔地服侍病妻十多年,不但消弭了男人的欲望,同时也麻木了自身的痛苦;而在网上邂逅的一个虚拟的美女,又

点燃了他作为男人的欲望本能。于是,他频繁地期待着与“美女”的约会,却多次事与愿违,并且在赴约中遭遇车祸。这种人物,他是众人眼中的好丈夫呢,还是一种符合人性本质的有缺陷的好男人?简单的道德评判似乎不能涵盖人物形象本身的全貌,而一个能够在人性和道德的范畴中进行搏斗挣扎的人,恰恰是一个正常而感性的人。任何一个男人,对于美的奢望、渴望和欲望,是一种人的存在的证明;而如何理性地认识、对待、处理之,则是一种大我与小我的本质区别了。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曾经对人的定义和本质规定做出过许多精辟论述。而作为动物的人与作为社会的人,这种分野和对立的存在,是文学作品中着力描写和刻画的内容之一。作者将主人公的结局处理为悲剧,是否暗示并传递一种悲剧美的力量与虚拟空间的杀伤力?“鱼”的寓言,是否以一种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的是一种囿于所谓的自由之中的无奈和痛苦?

在物欲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和心灵空虚应该怎样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他人的抚慰?这是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要素之二。

《我们的故事》,描述的是滨湖人民广播电台主播畅畅,在主持谈话节目“我们的故事”中,突然接到参与节目的女嘉宾宣布晚上自杀的消息。于是,在电波传开的过程中,该市从市长到社区居民、从公安交警到出租车司机紧急行动,展开了一场大救援的道德拷问。结果,只是一次个人心理变态的恶作剧、一次现代社会生活情感空虚寻求突围的大演练。这里,我们无意去指责作品主人公的无聊与荒唐、无厘头与表现欲,也不去赞美那些为了援救所谓“自杀”女嘉宾而采取的动员利用全市各种资源的行动,只是需要了解一下现代人的精神孤岛是如何在蚕食、鲸吞和晾晒、炙烤着人们的心灵彼岸,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自赎自嘲自残自虐行为了。在现代社会,为了物质利益和自我生存而上演的各种悲喜剧占有很大比例;而为了灵魂的超渡和精神的愉悦而发生的事故,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范畴。在物质繁华和社会喧嚣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和诊疗的是人们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心灵亚健康状况。

面对社会生活的潜规则,是适应着进入参与,还是坚挺地对立抗衡?这个二律背反的命题,着实让人纠结头痛。这是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要素之三。

在《招工》、《临时工》小说中,以冯又旺和“我”为代表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给子女和个人谋取一份像样的工作,不惜以卖房、祈求、送礼、巴结、跪拜和谄媚等手段迎合世俗和权贵,为的是在潜规则中赢得一份具有人格尊严的体面的工作。可是,现实是残酷而无情的,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失败的沮丧而告终,并且在人生的舞台上落荒而逃。个人背景的低贱和底层势力的卑微,以及社会某些不公平体制机制的存在,使得个人与强大的话语权势之间、与社会的潜规则之间的对峙和对话,往往成为一种一地鸡毛般的零碎苦果。冯又旺拿出卖房的5万元托付昔日的同事现在的大老板去找总经理斡旋为儿子招工,那惊人的一个跪拜,那在暗道中的尸体,预示着人情社会的某种冷酷和凄凉;而“我”为了报复那些同事的歧视嘲笑和侮辱,竟然在饭粒中掺杂了一些砂子让人口腔掉牙吐血,这种弱者以低俗而拙劣的方式向社会发出的挑战和抵抗,这种可怜而可笑的快意恩仇,是那样地令人惊异和心痛。也许,作品中的主人公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不能十分地理解和有效地化解,但是,他们面对生活折磨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带来的心灵煎熬和情感挣扎,却是应该获得读者和后人的研究与同情的。

人性的善良与丑陋,是社会道德层面评判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人格的复杂性、模糊性、多义性,往往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高悬忏悔、反思的正义之剑,应该成为我们社会健康正常运行和个人灵魂祛病疗伤的重要法宝之一。这是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要素之四。

《癌》,是一篇很有深度的社会反思小说。主人公谷全山是滨湖化工企业的人事处长,因为肺癌而随意处置自己的余年生活:不断接受他人的答谢宴请、出入娱乐场所挥霍放纵身心、酒后吐真言说出一些在职时的丑事脏事坏事骗事。后来,在复查其病是误诊后,他却莫名地消失无踪影了。这种癌症的发现、确诊和治疗过程,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异和行为诡谲的描述,与其说是身体之病症的反映,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心灵疾病的折射。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的本质应

该是善良的结晶,只是社会生活大染缸的浸泡、濡染和渗透,使得我们的肌体灵魂直接和间接地、自觉和不自觉地异化了、改变了、病态了。因此,适时地忏悔,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精神的自赎和灵魂的涅槃。最近,以陈小鲁为代表的一些文革中的红卫兵登门当面道歉或公开发表书面忏悔信件的新闻,足以说明,人的本性的成熟成长,是受到历史背景和环境影响的支配制约的,而良心的发现和重塑,也是人性复苏的证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此外,在婚姻爱情方面的选择、隐忍和调适,在婚外情方面的探险、出轨和自控,在信仰和迷信方面的追寻、破译和确立,在命运的安排和作弄面前的不屈、抗争和接受,通过《黑桃老K》、《出游》、《水波》、《一无所有》、《圣手》、《为哥们干杯》等文,该小说集集中地揭示和诠释了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种种秘诀和暗语。同时,按照作者的创作理念,“小说的任务是关注灵魂,抚慰灵魂,让灵魂飞翔”(小说集自序),笔者以为,作者的创作实践已经较好地回答和印证了这个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由此可知,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无形广阔而内蕴丰富的精神矿藏,在现代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中,我们的眼光是否具有深度开掘的视野,笔力是否具有通达穿透的能力,思维是否具有多元辩证的点化,大概是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地吸引和感染读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吧。

黑格尔说:自我认识是民族精神的最高成就。我想,通过阅读作者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大师这句话的真谛。

文化结构 篇12

一、发现并选拔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 教师的完全任命, 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 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困难, 是不可取的。但是, 单纯的所谓的“民主”, 让学生完全“自选”, 也不是很理想的方法。因为, 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友”,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照顾”, 同样有不妥的地方。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 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 再由教师权衡。

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 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16位同学上来, 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少进行排列, 前12位的同学当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 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特点、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 优化班委组合。

实践证明, 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 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 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 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培养班干部和选拔新的班干部

班主任对班干部, 不能只是发号施令, 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要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 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 又要严格要求, 注意工作方法。当然, 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 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 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例如, 负责卫生值日检查工作的班干同学, 起初对自己的工作好像不太在乎, 每天只是把那些未参加值日工作同学的名字告诉我。为此, 我反复向她讲述值日工作与同学们健康和班级的环境以及精神风貌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要讲解工作的要点, 让她重新满怀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 后来的效果表明, 她的工作完成得很不错的。

在每个班级中班干部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但是想当班干部的学生是很多的。有一批人是由于各种原因当不了班级干部。这一些人有时候心理就会有想法的, 会出问题的。以下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在我班, 上学期有一男生平常表现不好不坏, 基本算合格的。可是上学期期末的几个晚自习他的表现突然很差。在头两次找他谈心中他都说的很好会守纪律, 可是到了晚自习又很差。在第三次找他谈话时, 建议他说实话, 结果他说他看见班干管理晚自习他就心理不平衡, 想利用晚自习捣乱来引起我的注意, 实际上他也想当班干, 也想管理晚自习。我说这好办, 下学期你每星期管一次晚自习。这个学期轮到他管的时候他很负责, 而且晚自习管的效果也好。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很多学生都想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来。这就需要班主任正确的引导, 多找其谈心。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安排适当的工作。切不可学生要求什么任务就盲目地分配给他。我管这种教育就叫做再教育。

此外, 班主任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检查落实情况, 总结得失, 并加以改进, 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 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 决不姑息, 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 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增强班干部间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我每星期组织一次班干部集体义务活动。例如搞大扫除等, 通过劳动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通过劳动加强班干部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样既能锻炼班干部的动手能力, 又能使班干部之间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 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 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1.抓好班级阵地建设

按照现有的一些宣传阵地, 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 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

黑板报。按照学校统一要求, 定时定期更换内容, 并在上面开辟“信息角”和“英语角”,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黑板报的设计、书写、美工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师作好必要的指导工作。使黑板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并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

成果园地。本班有特长的学生比较多, 为了让这些特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我把“成果园地”作为展示他们才能的一个小舞台。每次都是一个学生的个人作品进行展示。十月份, 我将学生的书法作品做了展示, 对全班学生的触动很大。有很多学生都想参与到下一次的作品展示中来。我还打算将书法作品延伸到美术作品, 甚至在优秀作业、优秀日记方面, 使内容更为丰富。教室黑板的墙面进行布置,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窗户与窗户之间的墙壁, 是成果园地的延伸, 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进一步地发扬。至于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优秀作品, 也可以成为一块教育的基地。选择班内学生的书法作品, 用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时刻无声地提醒学生, 激励学生, 教育学生。

2.形成班级公约

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八项检查评比的相关内容, 制订出切合我班实际情况的班级公约, 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言行, 保证学生的日常活动能安全、有序地进行。

3.培养礼仪教育

根据本班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 每周写出文明礼仪的内容, 并对学生明确具体的要求,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感恩, 学会合作, 学会相处, 学会自我认知……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逐步走向文明。

4.丰富课余生活

计划利用班队课, 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结合重大的节目或纪念日的班会, 图片展;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整理被褥、叠衣服、清扫等比赛;有展示学生才艺的特长的技能节;有深受学生喜爱的棋类比赛;有培养读书兴趣的新书介绍周。通过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结合班级实际, 与时俱进, 不断变化更新。

(2) 必须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 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 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记得一个优秀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的时说:班主任在, 学生能做好, 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 学生能做好, 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 学生仍不能做好, 则是一个不适合的班主任。

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解放学生的双手, 发展学生的大脑,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观察、学会生存。辅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路径。

摘要: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篇:数据源自动分类下一篇:我国有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