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精选9篇)
重大自然灾害 篇1
摘要: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我国地域范围广, 地理条件复杂, 因此频受自然灾害袭击, 同时, 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此,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在防灾减灾方面, 要求重点研究地震、台风和暴雨、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技术, 并部署了一大批科技项目。本文就《纲要》实施以来, 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科技创新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繁, 而我国地域范围广, 地理条件复杂, 因此频受自然灾害袭击, 从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 到玉树地震、黑龙江水灾, 几乎每次自然灾害都造成了重大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并将地震灾害、台风和暴雨灾害、洪水、溃坝和决堤险情、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森林大火等灾害防御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从而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以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纲要》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防灾减灾方面, 要求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 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
一、重大自然灾害课题得到全面部署
包括地震、台风和暴雨、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在内的重大自然灾害由于机理复杂, 相应的预测预防工作一直较难进行, 近些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台风“海燕”、北京7/21特大暴雨、黑龙江洪水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预测预警技术的不完善与缺失日益凸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工作进展, 《纲要》对相关的工作和任务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具体如下:
1. 地震
地震由于其突发性强、预测难度大、危害范围广成为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的自然灾害, 党和国家一直对防震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部署的3个973项目主要开展强震孕育条件和成灾机理基础性研究工作, 8个科技支撑项目重点在关键技术研发工作, 主要围绕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测、预防、应急救援等方面。此外, 国家通过行业专项开展了华北精细结构探查、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查基础性工作项目, 安排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科考工作。
2. 台风、暴雨
台风、暴雨不仅自身造成巨大危害, 由其引起的大风以及风暴潮、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均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我国又是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气象灾害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 因此提高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需求, 是公共安全领域研究的优先主题。
围绕《纲要》, 相关部门和机构自2006年以来, 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39项, 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个,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4个, 相关项目涉及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热带西太平洋观测系统试验与我国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研究、西北地区复杂地形下雷暴及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异常强降水概念模型及诊断方法研究等各个方面。
3. 洪水、溃坝和决堤险情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水旱灾害是我国该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江河防洪能力较低、山洪灾害频发和城市内涝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水旱灾害风险较大, 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水利问题日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 并逐渐提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高度。
根据水利部科技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防汛抗旱工作的重点是研究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分析与调控技术、防汛抗旱实用技术;制定符合实际的水旱灾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分析与调控的能力。同时, 引进洪涝灾害模拟与预报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河渠冰凌实时观测技术、多功能综合地震测试技术等。此外, 推广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技术、防汛决策三维电子沙盘技术、洪水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害损失应急快速评估模型、河口海岸灾害模拟与评估技术等也是不可忽略的。
“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主要有:大江大河超标准洪水应急处置技术及机制, 洪灾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大面积长历时干旱演变规律及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风暴潮预报预警与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城市水灾防治关键技术, 重大突发水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对策等。
2006年以来开展的《纲要》中“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优先主题相关的研究项目有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如“流域洪水预警预报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等;水利行业专项, 如“城市防汛预警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水库溃坝风险与减灾技术研究”、“干旱预警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等;还有各科研院所自行设立的专项课题, 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项“突发性洪水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等。
4. 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分布范围广, 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 我国多地频发重大地质灾害, 不仅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而且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 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 极端天气频现,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 这些都促成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因此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早期预警与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是国家面临的减灾防灾急迫需求。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任务部署和落实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制和引进一批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建立和发展一批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 攻克重要地学理论, 提高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不断壮大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科技创新队伍。
5.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因其突发性强、发生面广、破坏性大、处置扑救困难成为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自然灾害。我国森林资源较少, 但火灾面积大, 火灾次数多, 火险期长, 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国家之一, 而我国的林火生态学、森林可燃物、林火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森林防火科研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高度重视森林火灾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 先后出台多种文件、政策来推动相关工作进展。
《纲要》将森林火灾防控列为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重点内容, 要求重点研究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森林防火领域共部署科研项目24项, 其中重大科研项目3项, 并先后开展不同林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技术、森林火灾扑救技术和森林火灾防控机具设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取得重大突破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工作, 已发布多类文件和报告以保障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 注重科技创新对监测与防御工作的支撑作用。自项目实施以来, 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1. 地震
根据《纲要》要求, 国家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规划和措施响应。国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设立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健全了年度防震减灾联席会制度。中国地震局提出了“3+1”体系建设和特色研究所建设的发展思路, 确定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业务工作体系作为防震救灾基础, 颁布了《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2007-2020年) 》, 对新时期地震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增设了科学技术司,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报告来推进地震科技工作进展。除此之外, 还印发了“十二五”《地震科技规划》并明确“十二五”期间科技重点任务;颁布《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评估规则》, 完成8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遴选;研究制定《中国地震局优秀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 加快优秀团队建设;并召开地震科技成果交流工作会议, 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防震减灾工作也得到了各部门的地方政府响应, 先后出台政策和提出重大措施。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都从防震减灾工作的统筹规划、基础研究、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响应, 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均在防震减灾工作协作、技术研发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
2006年以来安排的3个973计划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8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 4个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 1个已经完成等待验收。已经完成的8个项目共计发表论文1736篇, 获得专利48项, 专著13部, 软件著作权33个, 技术标准22个。973项目主要加深了对块体边界强震孕育与成灾机理的认识, 科技支撑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了以空间对地观测和深井观测为标志的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科技支撑, 科技计划实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除此之外, 该领域还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见表1。
2. 台风、暴雨
2006年的《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应以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总目标, 从灾害学、防灾学与防灾技术三个层次, 构筑完整的学科发展体系, 并在基础科学、灾害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集成方面实现持续创新;同时提高调控洪水的能力与洪水资源化的利用水平, 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自适应能力, 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目前, 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建立了国家级华东登陆台风综合观测基地, 建立了实时更新的多源资料数据库, 在台风登陆前后结构强度和路径异常变化的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认识, 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TCM模式, 建立了海-陆-气模式耦合台风数值预报及集合预报系统, 开发了台风风场动力释用系统, 直接用于台风业务预报。新一代天气雷达主要技术实现多项技术的突破,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定标、辐射校正及地面应用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天基、空基和地基遥感观测装备为基础构成的暴雨野外实验的三维观测系统, 开展暴雨野外科学实验;提出我国南方暴雨多尺度物理模型, 以及引发南方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和气候模型;发展了逐时同化分析与模式预报循环系统;建立了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平台 (RAFS) 。
3. 洪水、溃坝和决堤险情
项目实施以来, 各项研究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 洪水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科技成果已经运用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试点水库、大坝安全行业管理、特大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业务中, 在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洪水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跨区域生态调水、保障水库大坝工程安全与公共安全中, 有效监视了雨水情和汛情变化, 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 为编制相关洪水资源利用应急方案、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见表3) 。
4. 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提出了高速远程滑动成灾范围判定方法, 建立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厚层块状岩质滑坡、土石混合型滑坡成因模式早期识别指标体系, 建立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 建成自动监测、远程传输、实时发布的现代化监测网络, 发明了具备低 (零) 耗电、远程无线传输等功能的简易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3种系列配套仪器, 在峡谷区、黄土区、城市区建立不同类型滑坡灾害防治示范工程, 制定国家滑坡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提出了滑坡防治微型桩工程应用优化设计方法, 解决了大吨位预应力锚索孔施工快速钻进难题, 发明新型钻具, 钻进效率提高50%, 建立基于变形破坏机理的风险评价方法, 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了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并提出了更先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在地面沉降In SAR监测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方面, 攻克了低相干、有限数据条件下In SAR地面沉降信息高精度提取技术, 提出并建立了面向大面积区域性地面沉降In SAR调查监测工程化应用的核心技术, 提出并建立了地面沉降In SAR监测工作方法、技术流程, 制定了地面沉降In SAR监测技术要求, 研建了地面沉降In SAR监测成果管理与服务系统, 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区域地面沉降In SAR工程化监测, 实现了我国三大地面沉降区跨行政区划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成果“一张图”, 填补了地面沉降监测基础数据空白。
5. 森林火灾
为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推进, 完善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组织指挥体系, 各级政府和部门下发了多个文件和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也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保障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为促进森林火灾防控科技发展发布了一系列的重要规划、行动计划和其他相关重要政策文件如现代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等。
项目实施以来, 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由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区域林业科技中心、林业科学试验基地和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成的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由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林业技术服务体系组成的林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由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林业认证认可体系组成的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 以及由管理机构与队伍、科技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机构组成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时, 我国自“十五”以来集中整合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优势科研力量, 建立了我国森林防火领域的创新团队。
目前我国已在森林防火科技领域中的火灾预防与扑救、火生态、林火机理、可燃物管理、扑火机具等方面形成优势力量, 在森林火灾预测预报技术、林火监测技术、火场通讯技术和森林火灾扑救装备等森林防火领域取得重大技术进展。科技成果主要有“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指挥系统”软件著作权1项,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指挥系统手册”1部, 采用的森林火险快速计算方法等获得实用专利2项, 发明专利1项, 发表学术论文26篇。
三、科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许多领域专家分析后认为, 围绕《纲要》实施的重大项目计划, 有力推动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能力的提高, 基础研究水平不断上升, 关键技术支撑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队伍逐渐壮大, 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顺利推进,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 地震
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 (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 , 地震监测、预测、防御与营救救援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可对全国四级以上、东部二级以上地震进行监测与精定位;地震预测能力有所提高, 地震十年尺度7级以上大震危险区确定、地震年度危险区的确定与跟踪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地震防御支撑能力增强, 地震区划图概率水准由2006年之前的常遇地震水准50年超越概率10%, 提高到更高科技要求的罕遇地震水准50年超越概率2%;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震害人员快速评估时间、地震灾情获取时间、国际应急救援时间都大幅缩短;地震预警技术空白被填补, 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
2. 台风、暴雨
任务实施以来, 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支撑业务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主要表现在: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加强,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提高, 服务社会能力加强, 人才队伍壮大,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气象科技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3. 洪水、溃坝和决堤险情
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 防洪减灾领域洪涝灾害演变、风险分析和洪水资源利用等重大研究取得新进展, 洪水预警预报的可靠性、时效性、准确性不断提高, 有助于应对淮河、太湖、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和应对“碧利斯”、“莫拉克”等超强台风的袭击;旱情监测预报和灾情评估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为成功抗御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干旱奠定了技术基础;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水库堤坝隐患监测和除险加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为汶川和玉树水利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
4. 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项目计划的研究成果为“十一五”期间的我国地质灾害调查、勘查、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施行奠定了基础, 并及时指导了国家实施的全国山区丘陵1664个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 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灾后重建。同时, 首次开展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汾渭谷地全覆盖In SAR工程化监测, 快速查明了三大地面沉降区大型复合沉降漏斗和典型单一沉降中心的分布特征、沉降速率和时空变化状况;开展了京津、京沪等高速铁路,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 西气东输工程长三角段, 上海磁悬浮轨道交通工程, 天津滨海新区, 曹妃甸新区等一批重大工程区地面沉降In SAR调查和监测;开展了三峡库区滑坡 (新滩、树坪等) 、矿山开采沉陷 (唐山、兖州等) 、油田地表形变 (大港、东营等) 、城市地裂缝 (西安) 、地震形变场等多尺度、多类型地表形变监测应用。地面沉降In SAR监测研究与工程化应用促进了我国地面沉降“空-地”一体监测网络的构建, 推动了我国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整体进步, 提升了我国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5. 森林火灾
已经建成的全国林火监测网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起到巨大作用, 在卫星热点探测、定位和地理信息应用达到日常业务应用, 发挥了很好的效益。防火树种筛选和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其防火效果显著。采用MODIS卫星进行林火监测, 在复杂地形及边远林区森林火灾扑救现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语音、数据和图片传输, 重点林区还具有了车载移动通信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林火监测的准确度。“森林火灾扑救应急指挥系统”投入业务化运行, 辅助指挥人员确定最佳的灭火作战方案, 实现科学、有效地扑救指挥, 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 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通过对森林火灾扑救和应急指挥技术等研究工作的深入, 森林应急扑救指挥系统软件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是目前扑救森林火灾手段中较好的技术选择, 推动了我国数字林业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开发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等集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林业数字化的必要手段得到全面优化。
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研究
许多领域专家指出, 尽管我国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领域在过去几年内有了较大进步,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关键技术支撑方面, 我国还有进步的空间。同时,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有待完善,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许多领域专家建议, 应加强以下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研究。
1. 地震
目前部署的任务基本上以单个行业部门为主, 地震部门、水利水电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海洋部门的联动和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地震灾害监测与预测技术中相关仪器设备依赖进口情况严重。地震灾害防御相关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工程化水平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本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 包括超级城市群大地震引发的灾害的防御、预警与紧急处置、应急救援技术研究, 巨形生命线系统和高风险重大设施的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紧急处置技术研发、应急救援技术研发, 西部大地震易发区域城镇化中的地震滑坡防治、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 海域地震监测、预测及其海啸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发等。
为此, 需要加强公共安全领域重大自然灾害优先主题的研究工作, 强化该优先主题重点研发任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加强部门合作;采取激励措施推动地震观测、预测设备国产化, 降低对国外仪器进口率;加快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优先支持采用国际前沿技术解决地震灾害防御重大需求的研究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
2. 台风、暴雨
我国气象事业正处于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因此, 气象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与业务结合,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是气象行业的关键问题, 战略核心领域技术、关键领域技术、重点领域技术、前沿技术的突破是该领域的迫切需求。为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 应深入探讨台风、暴雨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问题, 同时将雾霾作为重点领域加入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专题的重点研究内容, 加强雾霾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 除此之外, 其他气象灾害 (如气象干旱、强对流、雷电、雾霾、暴雪等) 和高影响天气/极端天气的预测技术也应列入国家科技规划中。
3. 洪水、溃坝和决堤险情
由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影响, 洪涝与干旱灾害特性发生较大变化, 局部地区极端旱洪灾害发生频繁, 且范围和强度都有增加趋势, 因此急需建设完善可靠的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 加强水旱灾害孕灾机理、灾害风险分析和洪水资源利用等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目前, 应重点加强对我国现行江河治理与防汛抗旱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以及水安全保障需求深入、系统的研究, 尤其是要加强对基础信息共享机制的配套研究。
此外在重视技术层面研究的同时, 也要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层面上重视灾害学与防灾学的研究。
4. 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
在该领域内, 重大地质灾害前期识别、监测预警、风险控制与应急救灾技术是世界性研究难题, 也是目前国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因此, 急需开展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同时, 滑坡机理与防治对策、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及成灾过程仿真模拟技术方法、地面沉降地裂缝In SAR/GPS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等问题也急需加强。在项目推进中, 大量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油气管道和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山区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研究也是西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
5. 森林火灾
我国森林防火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表现在研究深度不够、重大关键问题突破困难, 基础研究和研究力量薄弱;森林火灾的基础研究任务有待加强;国家对森林火灾防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支撑条件平台构建和学科建设还不完善。同时, 该领域的突出问题还有扑火安全与人员伤亡, 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扑火技术、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等是限制我国森林防火科研工作的技术瓶颈。扑救森林火灾所具有的较高的危险性, 也为与森林防火有关的林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林业机械设备研发提供新的机遇。
在优先主题实施及保障支撑方面, 建议加强森林火灾多尺度可燃物划分、可燃物含水率预报和监测、国家森林火险等级系统开发、火行为模型构建、火情侦查探测、雷击火探测预报和防范、特大森林火灾扑救、林火阻隔、林火综合通信、扑火指挥决策、高效扑火装备、水灭系列技术、直升机远程指挥调度、林火对生态系统影响和迹地恢复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
在政策方面, 建议全面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科技的领导, 切实加大森林火灾防控科技的投入, 完善森林火灾防控科技创新的机制, 完善森林火灾防控科技奖励的机制, 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科技国际合作, 加强森林防火学科建设和知识普及。
重大自然灾害 篇2
在学校抑或是社会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势态,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1一、责任人:
园领导
二、处置事件的组织:
突发事件指挥领导小组。
三、报告程序:
(1)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挥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统一指挥。
(2)由园领导向教育局领导汇报。
四、预防及处置措施:
(1)安全领导小组要向师生宣传有关台风、暴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自救知识,增强师生防灾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本领。
(2)总务处排查校园的房屋、排水管道、电器设施、消防安全设施、树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受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3)信息员接到上级指令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号、需要停课的通知等,则立即通知园领导采取措施。必要时,在未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停课通知而情况紧急时,由突发事件指挥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措施。
(4)园领导班子成员在接到暴风、暴雨雪信息时,随时待命,做好有关工作。发现灾情时,总务主任在下班前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校内悬挂物等。后勤园长组织各班主任负责关好教室门窗。园领导要安排加大学校值班人数。
(5)发生破坏性灾害后由突发事件指挥领导小组统一人员分配,各负其责立即进行抗灾自救工作,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同时,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2第1条按照《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预防措施》的有关规定,确定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
第2条凡有可能遇到自然灾害威胁的施工项目经理部应按照当地政府和工程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防灾减灾工作。同时,根据施工及其所在地区、环境等的实际情况编制《自然灾害的安全应急预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预演预练。
第3条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后果分析:
1、洪水:人员和临时设施、设备、在施工程被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台风:临建、临时设施、高大设备等严重受损,并可能因此导致二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山体滑坡:可直接造成人员受到冲击或掩埋,也可导致临建、临时设施、高大设备等严重受损,并可能因此导致二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第4条应急组织:应明确启动《自然灾害的安全应急预案》的权限。明确实施《自然灾害的安全应急预案》过程中的处理、决策、指挥等相关人员及其责、权,明确现场救援人员的构成及其分工。
第5条按照当地政府和工程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和实际需要和可能在适当的地点设置应急设备、物资,并委派专人管理和维护。同时,项目经理部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应知道应急设备、物资放置位置、用途和使用方法。
第6条应急教育和培训:项目经理部应向从业人员进行自然灾害先兆判断和遭遇灾害时避险、自救、互救、逃生、报告、减灾等方面知识和要求的培训教育。
第7条紧急处置措施应包括项目如何组织自救和向社会求救以及配合社会落实减灾措施等方面内容。项目经理部应始终保持一种与社会联系的通讯、交通方式。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3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幼儿园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所指的幼儿园是:中心幼儿园。
2、本预案所指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包括:台风、洪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火灾、冰雹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幼儿园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事件。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幼儿园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幼儿园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五个班主任领导负责,教师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工会主席负责管理。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组长:
副组长:
主要职责:
1、在镇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全镇幼儿园自然灾害事件预防的各项工作。
2、监督、汇总和收集全镇各幼儿园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分析、研究幼儿园预防的工作措施。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
4、指导和督查各班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措施落实情况。
5、总结、推广部分班级处置自然灾害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协同上级部门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7、在镇、村领导的指挥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幼儿园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幼儿园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烟囱、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幼儿园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幼儿园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幼儿园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87563287。
2、严格执行幼儿园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幼儿园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幼儿园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幼儿园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好事件发生情况,确保师生的安全。
八、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幼儿园一把手是本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4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火灾、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快速有序地进行抢险救灾,保护学校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组织结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职责:协调处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抢险救灾。
2、设置三个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各自分工负责。
(1)消防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吴胜宁李世平、曾滔、曾强、陈泽民、杨东、李渝、杨杰、王乐勇、王政、陈同军等。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扑灭初期火灾、协助扑灭火灾。(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根据《消防控制程序》《义务消防队工作职责》处理,保护学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防汛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
第一梯队: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第二梯队:全体保安队员奔赴现场,职能部门增派中青年积极配合抢险救灾。
职责:阻挡、排泄洪涝,保护重点部位,抢救人员物资,保护学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地震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以家属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以教学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其他物业服务人员配合做好疏散引导和救助工作。(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及时疏散引导家区群众到达避难地点,及时救助和协助救助伤员,减少人员伤亡。
二、处置步骤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严格按下列步骤处理:
1、在第一时间报告灾害的地点、类别和损害程度。启动预案。
2、以在现场工作的保安、城管队员作为第一梯队,立即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3、其他保安、城管队员,闻讯尽快奔赴现场;各个部门50岁以下健壮中青年闻讯尽快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三、预防措施
1、各应急分队造具名册,明确岗位职责和联系方式,进行岗位培训,接受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迅速奔赴现场实施抢险救灾。
2、物管中心各业务部门,作好预防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检查本部门预防自然灾害的程度,发现并堵塞漏洞,实施本部门自然灾害防范责任制。制定本部门抢险救灾预案,发现灾害,率先对管辖范围自行抢险救灾,及时报告引导实施综合抢险救灾。同时为支援学校抢险救灾作好人员准备。
3、消防器材储藏室(灭火器、水带等),设在慧园小区培训楼二楼学校安管处。
4、防涝器材储藏室(沙袋、水靴、电筒等),设在地下车库。负责人;抽水机放置在能源中心,负责人
5、地震避难所:设在教学区两个足球广场。
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分队:
(1)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预报有序疏散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
(2)地震发生后,迅速疏散家属区各住户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3)迅速疏散教学区各大楼及学生宿舍室内师生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5为提高我校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台风、大雪、洪涝、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助反应。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原则,增强全校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师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本领,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领导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校救灾工作。救灾领导小组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如下:
由主管院长担任总指挥,净月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副主任担任各组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部门成员担任组员。下设救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地点设在综合管理科。
三、紧急工作
(一)及时向市教育局汇报灾情和救助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处理校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和日常事务。
(二)联系区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的登记、收集、保管和分配工作。
(三)负责灾后防疫和校园卫生整治工作,联系防疫部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四)落实灾后校园各项安全规范和措施,监督检查灾后学校饮水,食品卫生工作。
(五)做好危困教职工的救助和校园灾后重建工作。
(六)保障救灾信息畅通,做好救灾宣传,加强灾后值班纪律。
四、灾情报告
应密切注意气象、地震和灾害预报部门发出的灾情预警。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总务处必须立即向市教育局和区救灾办报告有关情况,启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和受灾师生生活安排情况。
五、应急反应
(一)救助领导小组进入工作状态,研究确定救灾工作事宜。
(二)迅速组织受灾师生按照预案,紧急转移,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
(三)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救助申请。
六、防灾制度
(一)保卫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课室、地下排水管道、配电房、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及时整改。
(二)保卫处制定实施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和训练,并指导校内师生模拟预防演练。
全校二千多名师生,做好疏散撤离学生工作和转移保护学校贵重物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进行疏散撤离演习一次。(三)办公室接到上级指令或天气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号,需要停课,则通过学校通讯网络设备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及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四)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随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接到台风、暴雨及冰雹等信息时,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五)在发生灾害时,后勤人员在下班前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和衣盆摔落伤人。
(六)各处室、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关好室内门窗。
电脑室的老师负责检查电脑室内电脑总电源的开关。(七)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八)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九)灾后要科学安排学习科目和课时,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重大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6一、编制依据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二、目的预防和控制火灾、爆破物品爆炸重大事故并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三、应急准备
1、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项目工程部、设物部(机电室、材料室)、劳资室、办公室、调度室、生产工区。
办公室设在工程部,由工程部长或安检主任(员)任办公室负责人。
2、职责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制定本项目的应急预案,组建本项目专业救援队伍。并将预案及队伍建设情况报公司应急救援中心,在发生事故时临时组织救援,并如实上报事故情况,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
(1)根据火灾、爆炸现场情况有权调动管段内一切人员和机械设备、物资。
(2)根据火灾、爆炸现场情况制定扑救方案,总体安排、协调。
(4)督促、检查、指导各工区灭火演练及定期组织火灾隐患现场、油库及爆破物品库的检查。
办公室:负责现场事故隐患的统计,防护工作,在接到事故报告后上报救援小组。
组长:负责本项目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工作。
副组长: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救援的指挥工作。
项目工程部:负责研究制定事故控制措施,研究制定抢险措施并付诸实施。
设物部:保障设备、物资的调配,保证后勤物资供给。
劳资室:负责现场组织救援伤者及护送、转院等具体工作,并调动本公司人员进行现场救护。
办公室及调度室:负责进行对外联络、车辆调配工作。
生产工区:
(1)负责定期组织灭火演练,培训人员,如灭火常识、抢救伤员、消防器使用;
(2)配置足够的灭火器,并定期送检,确保有效使用;
(3)火灾或爆炸发生后根据现场情况应急处理并立即报应急救援小组
3、资源配置(见附件)
《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清单》《义务消防队人员名单》
4、项目部每月对工区综合评比时例行消防设施、火灾隐患、爆破物品管理详细检查。
四、应急响应
1、当发生火灾事故时,现场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扩大或火势蔓延,截断电源、限制用电。
2、现场人员同时应立即通知工区主任和调度,并电话报项目部工程部或办公室;工程部电话:××××;办公室电话:××××。
3、项目部接到火灾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准备预案,组织有关人员、设备、设施及器材,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和扩大,与此同时:
(1)负责组织救护火灾事故而受伤的伤者的责任人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者需要移动某些物体时,必须作好标记,应尽量对事故现场和抢救过程进行录像或拍照。
(2)在重大火灾或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过传真或电话报告至公司安质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若事态不能有效控制,在应急救援小组统一指挥下,立即向当地有关部门或公司求援,必要时疏散人员。并要在当地公安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的指挥下对现场进行清理,做好受灾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5、若因火灾、爆炸引起员工伤亡立即启动《员工伤亡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当地医院联系,安排车辆送往救治。
6、纠正与完善
火灾或爆炸事故调查完毕后,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结合现场扑救情况对该预案进行分析研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五、相关/支持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铁路消防管理办法;
3、铁路施工单位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六、相关记录
1、火灾事故扑救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名单;
2、义务消防队人员名单;
3、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清单;
4、义务消防员知识培训和灭火演练情况资料;
重大自然灾害 篇3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灾害 进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5-01
1 建立组织指挥体系
林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为林业局局长,副总指挥为林业局主管局长,成员为林业局计划科、财务科、营林生产处、资源林政科、安全设备科、纪委、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森防站等部门负责人。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防控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森防站。
2 指挥体系的职责
指挥部:研究决定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减灾控灾过程中资金及时到位等重大事项。计划财务组: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上级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防控组:负责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
3 建立预警机制
(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根据林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林业局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报告内容。上报的主要内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录像材料等内容。
(3)监测预报职能。林业局森防站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必须定期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综合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及时上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进展。在对上报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同时,林管局森防站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地核查,在核查确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报告等形式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并向邻近林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鉴定。对不能鉴定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林业局报送林管局组织鉴定,仍无法鉴定的,立即报送国家林业局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4 建立预防机制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预防系统建设,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等建设,做好有关资金、技术和物资的储备,提高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水平。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突出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基础,林管局级测报点和林业局级测报点为补充的监测预报机制,提高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组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救灾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技能。
(4)不断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物种的信息,听取专家意见,提出防治措施。
(5)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强检疫管理,一旦疫情发生,通过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6)加强群众监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7)组织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实战演练,提高灾害应急意识,加强应急能力。
5 应急响应
(1)林业局的响应。
林业局林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林管局。超出林业局处置能力的,由林业局报请林管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林管局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实施,启动应急预案,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建立检疫检查站,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运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林管局上报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公众的支持跟理解。
(2)信息共享和处理。
(3)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的责任部门、单位及个人。
林业局森防站及林场测报網点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所在地林业局森防站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林业局主管领导并按事权划分逐级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4)通迅。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电话及网络的通畅。
(5)结束应急。
应急预案启动后,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扑灭措施,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新的灾情,经专家组对灾情和防治效果的评估论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6 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根据《重大灾害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财政负担的防治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所需财政经费,在年度预算内专项安排。
(2)通讯保障。
林业局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工作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络。
(3)物资储备。
林业局应当紧密配合物资储备建设工作的实施。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的,经报请国家林业局同意后,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4)技术保障。
重大自然灾害 篇4
1、任务突然, 准备时间短。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及其发展情况难以预测, 部队是否要执行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部队一旦接到命令, 经费短时间需求量突然增大, 而准备时间却非常有限, 使财务工作呈现出边组织、边筹措、边供应的紧张状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驻地某集团军接到命令只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紧急准备, 而军财务处实际的准备时间更短。这要求财务部门必须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在本单
(二) 依据本地的发展规律, 能动地改善客观环境。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要关注农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分布。根据企业的分布状况和企业人员的分布特点确定相关人员流动方向, 使农民能够到工厂附近入住, 解决农民上班便利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坚持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可是, 嘉兴农村的企业多数是高能耗、污染重、科技含量低, 特点是分布多, 规模小, 以私营为主 (所占比例在90%以上) 。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 这些企业必将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如何使农村企业安全转型并快速发展起来, 使其在新的时期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值得研究的。在企业转型中要考虑到科技含量和本地农民就业的关系。从现在的转型企业来看, 往往科技含量的提高会导致员工失业率的上升。在嘉兴农村企业的转型过程中, 这种转变模式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本地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定位时要考虑到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员工失业率的下降。
(三) 在实施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流程, 兼顾公平, 建立反馈机制。
例如, 房屋的质量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监管力度, 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实施“两分两换”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依法,
□文/高宝运1夏立2
位财力有限时应及时向上请领, 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财力, 做好财务保障准备, 以保障兵力集团迅速行动执行任务的需要。
2、规模不确定, 保障计划随机性强。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部队出动的人数、时间、任务等难以确定, 使财务保障难以实施有效的计划控制。一是出动人员不确定, 需实行总量控制, 做到思路清。随着事态的发展, 出动兵力可能会迅速增加, 各级财务部门应按“供得上、管得好、算得清、报得实”的总体思路实施财务保障, 保
有偿, 自愿”的原则, 笔者认为还应该兼顾公平。中国有句古语,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就说明, 人们对公平很看重。当然,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 但是政府应该保证农民有平等享受利益的机会。“两分两换”是新的农村土地改革, 在试点阶段肯定会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 建立一整套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帮助政府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解决问题, 避免问题的升级。
(四) 建立多元化社保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
适当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让农民入城后可以得到优越的社保。但是, 政府的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单靠政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 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提高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这样的做法有失公平, 所以是不可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在城市里, 退休的职工是有养老保险金的, 但是在农村, 到退休年龄的打工农民却没有养老保险金。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 让在小型企业里工作的职工也可以享受到企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帮助农民提高社保和医保水平, 可以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伴随着人持良好的财务工作秩序;二是持续时间不确定, 需实行合理控制, 做到重点清。部队担负任务时间长, 维持性费用支出多, 以保吃、保医、保重点方向和重点单位的急需为重点, 对其他开支适当控制;三是执行任务不确定, 需实行责任控制, 做到算得清。
3、开支范围大, 经费需求剧增。
为了保障任务的完成, 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时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员、装备和物资, 使得经费的需求量剧增。在“九八抗洪”期间,
们人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嘉兴市区里有钱人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由富人帮助穷人也将可能实现。
(五) 协调好各要素间的关系, 坚持“两分两换”的可持续性。
嘉兴的“两分两换”是一个复杂度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住实施的力度, 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长期坚持“两分两换”, 把其作为一种阶层选择器, 具备入城生活的农民和有意愿入城的农民通过政策从农村分离出去。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农民在政策中的受益, 将会成为一种吸引力。当农户的经济条件允许时, 这种吸引力将会形成一种促进效应, 促使农民向城镇流动。从长期来看, 农民都可以享受“两分两换”带来的益处。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3]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空军部队参加一线抗洪和各项保障的兵力达3.6万人, 车辆2, 900台, 冲锋舟960艘次, 紧急出动各型运输机、直升机1, 500多架次, 消耗经费物资累计折款3亿多元。还有许多平时不需要的经费或是开支很少的经费到这时也突然冒了出来, 使得许多支出大增。
4、事件多变, 财务保障复杂。
重大自然灾害, 情况瞬息万变, 部队调动比较频繁。执行任务时, 往往是多兵种、多建制部队集中于同一地域, 造成财务保障关系交叉重叠, 影响经费供应效率。另外, 执行突发事件任务经费开支的主体部分是人员生活性费用。部队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 有时一日五六餐, 使得经费供应标准难以把握, 带来财务保障供应的复杂性。
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财务保障对策
(一) 建立科学的财务保障方案, 增强快速保障能力
1、完善保障计划, 做好保障准备。
一是制定完善的财务保障预案。该预案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规律, 区分不同突发事件的规模和时节, 重点明确财务力量的编成、部署和协同的办法;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及责任支付办法;经费供应关系和供应实力及接转管理办法;部队内部之间、前后方之间、军地之间在财务保障中的职责、任务、权限及相互关系;特殊情况下的沟通联络方式和经费保障办法等;二是及时与地方银行联系, 尽早在事件发生地的银行开设账户, 协商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时资金的应急支取或信用支取事宜, 做好资金供应准备;三是制定突发事件财务管理规定, 明确各种经费供应标准、开支范围及支付办法等, 规范财务保障工作。
2、组织保障演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按照战备等级转换的要求与程序, 进行财务保障模拟演练。充分检验财务保障预案的可行性和提高财务保障人员执行任务的能力, 为有序、高效地开展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工作做好准备。为适应未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财务保障的要求, 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 因时、因地制宜, 有计划地组织财务临战应急训练, 以提高应急财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原则, 对应急财务保障的基本知识、财务标准制度以及应急保障任务、程序、要求和方式方法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 以增强财务人员的应急保障知识储备, 适应应急保障的要求。
(二) 科学配置财力资源, 突出保障重点
1、根据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任务的性质合理配置资源。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财务保障具有突发性强、消耗大的特点, 对军事财力的科学配置要求比较高。因此, 要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做深入认真的研究, 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情况、执行不同作战任务的部队实施合理的经费保障。把握首长决心、意图, 通盘考虑财力资源的配置。一方面要充分满足部队对经费的需求, 保障部队圆满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做到“财尽其用”, 充分发挥出各笔资金的最大效能, 避免某个单位或某个时段资金闲置的现象发生, 提高保障效率。
2、有所侧重, 突出保障重点。
在实施经费资源配置时, 还要科学规划, 正确协调各种矛盾。合理地将经费保障到重点方向、重点部队, 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 使有限的财力迅速转化为战斗力。由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参战部队人员多, 编制体制及所担负的任务不同, 在经费的急需程度上也不一样, 在保证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要突出重点方向、重点部队, 确保其经费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三) 灵活运用多种保障方法。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动因较多, 发生地域地理环境复杂, 情况多变。应采取灵活多变的保障方法, 实施适时、高效的经费保障。
1、依托地方银行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
现代银行网络发展已基本成熟, 通过网络划拨经费快捷、安全、高效, 非常适合突发事件经费迅速划拨的需要。因此, 部队经费补给应主要依托地方银行划拨。对于偏远地区无法依托地方银行划拨的, 可依托战区联勤机构在主作战区设立随军银行, 及时对部队实施经费保障。
2、前送保障和请领保障相结合。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域自然条件非常艰苦, 一些灾害更是在偏远的边境地区, 环境恶劣, 当地银行机构稀少且规模较小, 给财务保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向上请领经费时, 上级保障实体应实施主动保障。及时组织经费前送, 确保对一线参战部队实施不间断的保障。
(四) 加强财务监管, 提高保障效益。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财务保障既要讲“一切为了胜利”, 也要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因此, 应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定, 防止盲目开支和损失浪费现象, 力争以最小的财力消耗保障部队需要。财务部门要不断总结摸索经费供应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积极依靠审计监督的力量, 使经费始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1、严格落实制度。
根据财务工作的有关规定, 制定切实可行的领报标准, 以此作为衡量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的尺度。严格特殊时期的财经纪律, 做到有章可循、循章必严;要坚持预算、审批、审核等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经费标准, 做到账、表、据三者一致;要明确审批权限, 实行责任监督, 规定各级领导的经费审批权限, 实行谁批钱谁负责, 防止在经费使用上乱开口子。
2、严格战时支付责任, 明确支付范围。
责任支付有利于增强参战部队军政首长驾驭作战全局、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 是对正常经费审批手续的一个有益补充。责任支付必须因时、因地、因任务制宜。一方面要合理确定责任支付范围, 避免支付范围过大造成经费使用浪费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明确战时经费的支付责任, 对于违反规定的支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经费清理结算。
重大自然灾害 篇5
显然, 在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和灾后重建中,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如何积极、有效地筹措赈灾资金, 建立完善、长效的资金筹措渠道与方式, 科学统筹、协调好赈灾资金筹措的管理与配置, 努力保障受灾地区群众基本生活, 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是政府和全社会在应急救灾, 以及灾后重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
任何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也应本着广开渠道、多源救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 科学规范地建立起有效、安全、可持续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系统 (如图1) 。
(一) 从政府财政角度, 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说明, 重大自然灾害属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范畴, 从国内外灾害救援的经验和经济调控理论来看, 无论是应急救灾, 还是灾后重建, 由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性、及时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使得政府财政的直接拨款理所应当地成为应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最为直接、有效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1. 及时调整财政资金预算安排, 切实做好救灾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灾情发生后, 尽快解决灾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的问题, 建立起灾区民众基本的生活秩序与企业的生产秩序, 使个人或企业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 是政府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一方面, 中央和受灾地区上级地方政府应及时调整当年预算安排, 做好对受灾地区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保障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此次抗震救灾为例, 今年5月12日汶川震灾发生以后, 中央财政第一时间向四川省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7亿元, 其中, 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 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2亿元 (4) , 并且中央财政直接下拨的救灾专项资金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同时, 也要做好全国其他地区政府财政的对口支援工作, 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落到实处, 如此次地震灾害, 民政部紧急部署21个省份对口支援重灾县。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财政应未雨绸缪, 严格遵照《预算法》等相关法规规定, 在预算中建立稳定调节基金, 并保证资金充足、到位,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 随时调用, 如此次震灾, 中央预算从稳定调节基金中调用一部分乃至大部分, 作为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主要来源。此外, 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也可在灾害发生时或平时就在政府预算中建立专项的“救灾基金”, 以此筹集赈灾资金。
2. 适当调节国债资金使用计划, 支援灾区重建。
国债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也可作为筹措赈灾资金, 支援灾区重建的渠道之一。国债资金一般具有信誉度高、期限较长、收益稳定等特征, 将其用于灾后重建中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适宜, 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现有国债资金和新发行国债的支出安排, 向灾区倾斜。同时, 也可考虑发行“救灾专项国债”, 筹集社会资金用于灾区重建。
3. 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作用, 利用彩票筹措赈灾资金。
彩票行业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彩票公益金, 作为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用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 同样是赈灾资金筹措的可靠来源。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体彩中心和福彩中心相继在第一时间捐出600万元和500万元, 在5月14日, 中央财政再次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1.1亿元, 用于帮助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其中就包括紧急下拨的“红十字会”彩票公益金4 000万元。 (5) 可见, 在今后的救灾过程中, 不论是各级政府, 还是各有关部门集中起来的彩票公益金必将发挥重要的赈灾资金筹集作用。同时, 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还在进一步商讨发行“赈灾彩票”, 建议制定特殊的公益金提取比例和成本列支方式, 最大限度地将这一专项彩票筹集来的社会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并考虑将其打造成一种长期的彩票品种, 作为今后重大自然灾害稳定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4. 合理运用财税优惠政策, 鼓励开拓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重大自然灾害过后, 科学、合理地运用财税优惠政策, 扩大税式支出, 鼓励社会各界支援灾区, 尽量减小赈灾资金筹措成本, 是从直接财政资金投入的另一角度开拓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今年5月19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这样广泛、有序、规范、明确的财税优惠政策, 一方面有助于减小灾区重建成本, 更重要的是鼓励了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捐赠与支援, 促进了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扩展。
(二) 从金融信贷角度, 大力支持灾后重建
金融信贷也是赈灾资金的重要筹措渠道, 各项积极、有力的金融货币政策可以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有效可靠、长期规范的资金供应。
1. 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灾区重建的投入力度, 鼓励并规范银行商业信贷对灾区的支持。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级政策性银行应向灾区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支持灾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重建。各商业银行也应尽快恢复灾区各项金融服务业务, 积极与政府财政部门开展合作, 通过财政贴息、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为灾区提供资金支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应加大农业小额贷款的资金投放额度, 配合相关灾区农业恢复的财税政策, 尽量减小灾情给“三农”带来的损失。
2. 考虑发行受灾企业债券, 筹集重建资金。
灾害过后, 灾区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各金融监管部门, 可以亲自或委托相关中介机构, 详细调查和了解灾区受灾企业的规模、资质、历史经营情况等, 对其未来发展预期和信用等级做出判断, 允许有条件的灾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筹集重建资金, 并在二级资本市场参与流通。
3. 发挥股票市场融资作用, 为灾区企业筹集资金。
以此次地震灾害为例, 截至地震发生时,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 沪深股市共有66家川渝地区上市公司, 部分企业受此次震灾负面影响较大。可以说, 这些上市企业都是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对于今后灾区恢复重建必将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尽快安定和恢复受灾地区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对灾区经济重建、社会发展、人员安置、稳定人心等定会起到积极、广泛的作用。此外, 资本市场对于受灾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将有利于灾区经济活力的尽快恢复。具体手段建议:一是考虑出台受灾地区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再融资的扶持政策, 将市场的扩容空间更多地向灾区企业倾斜。二是考虑资本市场选择适当的时机推出中小企业版和创业版, 在重大自然灾害过后, 帮助灾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融资重建。此外, 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力做好市场稳定工作, 并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灾后重建。
4. 做好灾后保险理赔工作, 为灾后重建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灾后, 保监会及各保险公司应认真部署和督促落实理赔服务措施, 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 建立绿色理赔通道, 提高理赔效率, 让受灾群众和企业尽早得到保险赔款, 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人身安全, 帮助灾区人民树立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信心。同时, 也为灾后重建打下必要的资金基础。
5. 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
如同特殊财税优惠政策灾后的实施, 特殊金融政策的出台也是从信贷资金供给的另一层面鼓励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拓宽。5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至16.5%新高。同时, 经央行总行同意, 地震灾区将暂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前,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5月19日下发通知, 决定对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 包括妥善安排好被毁房屋的银行按揭问题在内的灾害发生前已发放贷款的管理。类似以上对受灾地区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 一方面减小了灾后重建资金筹措成本,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受灾地区民众和企业的信心, 为灾后重建营造积极预期。
(三) 从社会捐赠角度, 积极开通、理顺救灾捐赠渠道
从政府角度, 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等部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 向社会提供正规、明确的捐赠渠道与方式, 积极争取国内外各渠道的救灾资金与物资, 包括国内社会民间捐赠、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捐赠、国外政府、国际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与此同时, 鼓励各民间慈善机构、知名人士、企业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在大灾大难面前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 为赈灾资金的筹措贡献力量。
二、赈灾资金筹措的科学管理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赈灾资金筹措量大, 渠道广泛, 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加以引导和规范, 从而保障赈灾资金筹措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赈灾资金效力。
(一) 政府财政、民政等部门应制定有关“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
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开展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 什么样的部门和组织有资格作为赈灾资金筹措主体;哪些渠道是受法律法规和政府许可的赈灾资金筹措方式;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遵循哪些程序等问题都应给出相应的规定。同时, 还应制定打击借赈灾筹款为名和非法敛财行为的具体法规。
(二) 赈灾资金的筹措环节应做到开放、透明、公开
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争取国内、国际的各方援助, 消除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同时, 坚持赈灾资金筹措的透明、公开原则, 充分尊重纳税人和捐赠人的知情权, 并为下一步赈灾资金的分类、配置及使用奠定基础。此次地震灾害过后不久, 民政部就已开始公布“汶川大地震”财政汇缴专户捐赠详单并每日不断更新。
(三) 重视发挥舆论宣传力量, 为赈灾资金的筹措打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客观、公正、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人们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 也可为扩大赈灾资金筹措渠道与来源, 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向社会公示正确的捐赠渠道, 谴责不道德行为, 宣传有关赈灾资金筹措的制度规定, 报道赈灾资金筹措的事实情况等搭建了很好的公共舆论平台。
三、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
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广泛, 不同渠道筹集来的赈灾资金之间存在一个合理搭配的问题, 而且, 不同渠道的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好、处理好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之间以及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的关系, 才能将赈灾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一) 资金筹措各渠道的主辅关系
面对5·12汶川重大自然灾害, 财政政策和手段, 如财政向灾区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的拨付、国债政策的倾斜、灾区特殊优惠财税政策等, 具有公共性、时效性、基础性等特点, 在安顿灾民、恢复灾区基本生活、生产秩序方面, 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灾区最有力的支持, 并在灾后重建中发挥更为直接和有效的资金筹措作用。所以, 与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相比, 财政手段应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明确财政资金为主, 其他救灾资金为辅的赈灾资金筹措配置的主导思想, 有利于救灾工作的及时开展以及公共财政思想的深入人心。
当然, 说财政政策与手段是重大自然灾害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 并不意味着其他渠道不重要, 而是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 其他资金筹集的不确定性较大, 不好把握, 时效性也不如财政手段。比如, 金融信贷手段对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的帮助相比财政手段则是间接的。在对灾区必要的财政投入前提下, 民众的最基本生存条件和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满足以后, 各项金融政策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各界的捐赠筹集则不易估量, 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使用。另外, 如此次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广, 损失巨大。在财政筹措赈灾资金渠道中, 中央财政向受灾地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应是中坚力量, 占绝大比例, 地方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为辅, 而财政预算资金的救灾调整安排和直接投入则是其他财政赈灾资金筹措手段的主要方式。
还需强调一点的是, 就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等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关系而言, 可以说,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 救灾与安置在短期内政府财政拨款责无旁贷地是赈灾资金的首要来源, 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灾后重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所以, 在应急的资金筹措过后, 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持续供给, 恢复常态的灾区需要更多的市场与社会手段为灾区筹集重建资金, 也只有这样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才能建设和运转起来, 灾区重建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开展。因此, 把握好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适时转换、过渡与衔接也是赈灾资金筹措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 资金筹措渠道与赈灾资金需求的合理匹配
根据各种赈灾资金需求的不同特征和性质, 各种不同赈灾资金筹措渠道可与之相对应, 从而发挥赈灾资金的最大效率与效益 (见表1) 。
注:F代表“主要渠道”, f代表“次要渠道”, -代表“无”。
1.救灾行动自身需要的资金。由于救灾安民既是政府的本职工作, 也是财政资金公共属性的体现, 而且,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 需要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与行动, 所以救灾行动本身的资金保障和救灾成本应有财政资金负担。
2.灾后地方政府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恢复与建设资金。因为政府组织、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本身就都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 其恢复与重建自然也是财政直接投资的范畴, 部分基础设施的重建也可由政策性贷款解决。
3.灾后伤员的救治、“三孤”人员的抚助、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与机构的重建、灾后居民住宅的恢复建设等资金。这也是财政投资范围, 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卫生、教育、建设等部门研究财政直接拨款的相关配置。同时, 在这方面也是社会捐赠资金援助的重点, 可将绝大部分社会捐赠资金用于这些方面。
4.灾后企业的恢复与发展资金。这样的资金需求可以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或政策化的手段予以解决。如可通过特殊的银行信贷与财税优惠政策、特殊企业债券的发行、股票等资本市场再融资、保险理赔, 以及财政贴息等手段完成资金筹措。
5.由于“三农”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抗风险的脆弱性, 对于受灾地区农业的恢复, 农民的安置, 甚至农村格局的重新规划, 需要金融信贷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合力支持, 为灾后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四、结语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以“众志成城”的思想状态, “积极客观”的科学精神投入应急救灾、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来, 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努力做好赈灾资金的筹措工作, 为灾区重建提供了物资与资金保障。因此, 努力挖掘各种资金筹措渠道, 如财政拨款、各种社会捐款等直接的资金来源渠道, 对灾区企业恢复的金融财政税政策等间接资金筹措渠道等等, 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各种资金筹措渠道在救灾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辅关系和作用, 从而适时调整赈灾资金筹措策略和重点, 可以实现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此外, 还应及时总结赈灾资金筹措的经验和教训, 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规范、有序、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 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摘要:5.12汶川地震给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灾难过后, 国家迅速筹措各方资金投入应急救灾、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赈灾筹资渠道应以国家财政角度、金融信贷角度、社会捐赠三方面为主, 对赈灾资金筹措必须进行科学管理, 完善管理办法。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各种筹资渠道在不同时期的主辅关系和作用, 从而适时调整赈灾资金筹措策略和重点, 实现赈灾资金筹措与需求的合理匹配。
关键词:自然灾害,资金筹措,配置,汶川地震灾害
参考文献
[1]李侠, 聚焦:地震对经济和股市影响几何[N].金融时报, 2008-05-15.
[2]马婧妤.地震不会改变经济运行趋势对股市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 2008-05-14.
[3]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 2007, (2) .
[4]梁平, 赵瑛.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J].城市与减灾, 2007, (4) .
地震灾害后重大动物疫情防制 篇6
1.1 即时清理动物尸体, 并作无害化处理
灾后大量圈舍倒塌致使畜禽被压死和导致其应激死亡, 若这些死尸不及时清理将成为病源。5月14日至20日对都江堰市死亡畜禽24.8284万头 (只、羽) 及鱼12 t作深埋无害化处理。
1.2 消毒灭源, 阻断疫病传播
灾后人居环境和养殖环境发生骤然变化, 稍有不慎动物疫病将乘虚而入。灾后畜牧部门立即组织消毒药55.35 t, 喷雾器323台发放到乡镇、村, 及时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消毒。截至2008年6月20日, 累计消毒面积6632.55万m2。
1.3 实施强制免疫, 建立动物防疫屏障
5.12大地震后组织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站和村级防疫员在较短时间内开展强制免疫工作。猪乙型脑炎免疫21.8万头, 猪Ⅱ型链球菌免疫43.6万头/次, 应免率100%;狂犬病免疫6.2万只, 免疫率100%, 犬只免疫标识佩带率100%。
1.4 开展灾后灭犬, 严防狂犬病发生
地震后灾区出现了大量流浪犬、野犬, 地震后犬只攻击人的事件频繁发生。灾后对流浪犬、野犬、未免疫犬进行了扑杀, 共灭犬4631只, 并全部作无害化处理。
1.5 加大检疫力度, 防止疫病传入
地震后农贸市场被毁, 畜产品交易分散, 畜牧部门按照“主动检疫、免费检疫”的原则, 免费提供亮证夹板900多个, 全市482个动物及其产品经销点均实行持证亮证经营, 持 (亮) 证率达100%。畜产品检疫率达到100%, 加大检疫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无外源性疫病传入。
2 灾后动物防疫基本要求
2.1 无害化处理基本要求
2.1.1 动物尸体深埋处应选择在地下水位低, 远离水源地, 远离人员活动区的地方。
2.1.2 填埋坑深在1.5m以上, 尸体入坑前需撒上石灰。尸体覆土至少1m厚。
2.1.3 填埋人员要加强自身安全防护。作业时, 穿戴防护服、橡胶手套、面罩 (口罩) 、护目镜和胶靴。2.1.4实施无害化处理后, 要对尸体运输线路、运载工具、掩埋尸体场地、参与人员进行消毒。2.1.5组织人员对河道中浮出的畜禽尸体和被因雨水冲刷而暴露的尸体进行清理, 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2.2 消毒的基本要求
2.2.1 畜禽圈舍及其活动场所灾后1个月坚持每天消毒1次, 以后每3天消毒1次。动物死亡地点、无害化处理地点、动物尸体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等进行及时消毒。
2.2.2 畜禽养殖场所消毒与人员居住环境消毒相结合。
2.2.3 消毒要由专人负责, 消毒做到全面, 不留死角。
2.2.4 消毒剂要交替使用, 以提高消毒效果。
2.2.5 为减少消毒剂对环境的污染, 提倡使用高效生态消毒剂, 可使用生石灰消毒和阳光自然消毒。
2.3 免疫基本要求
2.3.1 保证疫苗质量, 因停电而报废的疫苗不得使用。紧急免疫应将疫苗借放在临近区县, 疫苗配送发放时防疫员要配备冷藏箱 (包) 。
2.3.2 各乡镇免疫时采取整体推进, 做到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禽。
3 巩固防疫成果
3.1 借助广播等媒体及发放宣传资料, 宣传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3.2 修复圈舍, 改善养殖环境, 避免畜禽日晒雨淋, 减少发病外因。
3.3 鼓励开展生产自救。加强饲养管理, 增加动物营养, 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3.4 争取冷链设备投入, 恢复冷链体系运转, 保证疫 (菌) 苗供应, 按照动物免疫程序搞好畜禽常规免疫。
重大自然灾害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局部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重大灾害还是频繁的发生,直接造成国家的重大的损失。灾害发生后是否能及时、有序、高效的开展应急物资调配工作,对于降低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整个国家应急措施的迅速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方面正日渐成熟,但从整个灾害后应急物资调配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很多不足。从1984年Kemball-Cook和Stephenson首先提出通过对物流进行管理来提高救援物资运输时的效率以来,重大灾害后应急物资的调配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Ray、Fiedich等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应急物资运输和分发问题。同时 SuleymanTufekci和 wizliamA.wallaCe[1]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根本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而国内的刘春林、卢安文、王杏等人通过建立不同应急救援物资调配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邹志云等人主要针对应急物流的路径的优化进行了研究。计雷等提出了应急管理中的救援物资运输问题是最小化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的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2]。由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灾后应急物资调配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资的合理分配和应急资源运输路径的优化上。应急物资合理分配方面主要以运输时间最小、运输成本最少为目标,以资源需求数量和供应数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或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3,4,5,6],并利用可能性理论和隶属度理论进行求解[7,8];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非常明显,决策者很难确切了解救援物资需求数据。同时由于灾害的破坏性使得道路情况有所改变,直接导致物资到达需求点的时间也具有模糊性。根据这一现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并求解了以运输时间最短为主辅助以运输成本最小的多目标,需求量、运输量以及限制运输能力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并以实例进行论证分析。
1应急物资调配
1.1应急物资调配特点
应急物资调配是指把灾区某几个临时供应点的救灾物资,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损失安全高效的分配到各个物资需求点。通常重大灾害发生时,由于对运输路线和信息通道的破坏,导致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应急物资的调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同时应急物资调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9,10]:
1)信息和数据的模糊性。
重大灾害发生时往往涉及面广、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这使事件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大小等因素变得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资调配工作变得难以事先确定,一些数据和信息不能准确的取得。
2)时效性。
由于重大灾害而引发的应急物资调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时效性。紧急救援阶段,时间就是生命。
3)需求的多元性。
重大灾害发生时,短时间内对某些特殊物资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医疗设备、救灾专用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日用生活必需品。
4)弱经济性。
应急物资调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使得应急物资调配成本急剧增加,特别是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来进行考虑,应急物资调配将呈现明显的弱经济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一种纯消费性行为。
1.2应急物资调配与物资调配的区别
应急物资调配是一个非常态的物资调配过程,一般的物资调配具有物资数量、品种确定、配送网络完整、运输方案明确等特点。而灾后应急物流则完全不同,应急管理的主体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及时展开工作,来满足由于重大灾害带来的急迫和大量物资的需求。
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灾后应急物资调配问题约束条件是每种物资的调配都有可能有多个供应点与多个需求点,物资的供应量、需求量、道路限制量在重大灾害后都不可能明确的得到;由于道路的损害和灾后对物资的大规模迫切的需求,所以还要考虑道路的承载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在运力足够且应急车辆进行一次运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灾后物资调配模糊模型,该模型在时间最短的前提下,把调配成本最少作为优化目标,同时还根据灾后交通的特殊情况把道路的运输能力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并采用模糊优化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模型建立。设定所有应急物资供应点的集合为M={i|i≤m},i∈M是其中一个应急物资供应点,xij代表从i供应点到j应急点的应急物资调配数量,i=1,2,…,m,j=1,2,…,n;
以调配任务完成的时间最短和运输成本最少的目标函数,以应急点和供应点的需求量、供应量和道路承载力为约束条件的模型建立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3算法描述
上述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是模糊数(用三角模糊数),在对该模糊模型进行求解时必须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分别进行预处理,然后再进行求解。
3.1模糊数排序指标—Yager指标
Yager指标[11]:
其中[a-iα,a+iα]为Ai的α截集。
规定模糊数间的序关系为:
利用该指标可以把三角模糊数简化为
3.2模型处理
设
根据三角模糊数的运算性质目标函数(2)约束条件(3)可以简化为:
根据该式子可以看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结果都是三角模糊数。只有知道如何对三角模糊数进行排序才能求得最优目标函数。但是目前对模糊数排序是众说纷纭,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三角模糊数排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指标,每种定义和指标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Yager的排序指标被众多学者广泛接受与应用,具有较好的性质。
所以运用(4)可以把式(5)、(6)和(7)的进行转化,转化后的模型如下:
3.3应急物资调配求解步骤
通过以上处理把灾后应急物资调配新的多目标模糊规划模型转化为一般的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各个目标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所以很难找到唯一的最优解,通常情况只能找到一个折中解。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有很多,如ε约束法,加权法等。在此采用模糊优化法求解,步骤如下:
①去掉目标函数(4),根据应急物资调配特点,在只考虑时间最短完全不考虑调配成本的条件下求出最优解X*以及最短时间
②用ωij作为i到j调运物资的标记,
。可以看出当超过最短时间限制是不考虑获得调运任务的分配。
③去掉目标函数(3)并把模型根据上节方法处理,得到一个典型的运输问题模型,并用matlab编程求得最优解X。计算最少成本。并以供应点i与需求点j间运输时间tij的最大值作为该调运方案的最终完成时间T。
④修改每个ωij的值,当
利用Yager指标可以把式子等价为
⑤利用经典运输模型的算法从新求解模型,如果获得最优方案取有调运任务的应急供应点i与需求点j间的最大运输时间为该调运方案的最终完成时间,并记录到结果中,转到④,直到
⑥把步骤①和⑤中得到的K+1个调运的方案根据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比较,从而选出折中方案。
4算例分析
4.1数据及数据处理
假设汶川地震发生后,需要从成都的4个供应点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分配给7个受灾乡镇,以饮用水为例,如表1所示:
根据Yager指标处理可得出F(
首先,在某一时点进行数据取样,并根据相关数据估计地震发生后相应时间的应急物资需求量。灾后某段短时间内不同3个受灾地区的饮水需求量估计值如下表2:
根据Yager指标处理可得出F(
应急物资供应点与需求点之间的运输时间,由于信息以及道路情况不明,所以是根据有限的数据以及以往地震的经验得出的模糊值,如下表3。
小时
应急物资供应点与需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如表4:
元/百升
供应点和需求点之间道路的承载能力表5:
百升
4.2上节所建模型求解算例
把上述表1′—表5′中的数据代入上节所建立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8)中得到传统意义上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然后根据本文的求解思路和步骤:
1)去掉运输成本最低的目标只考虑运输时间最短,可以得出当X*=(292.5 187.5 0 258.3 0 145 0 81.96 0 145 0 37.68)时,运输事件最短为T*=(11,11.2,11.5),即大约是11.2小时。
2)去掉运输时间最短的目标函数只考虑运输成本最低,根据传统的单目标线性规划求解模型,利用matlab得到最优解为:
X1 =(292.5000 187.5000 93.8000 164.5000 0.0000 145.0000 0.0000 81.9600 0.0000 145.0000 0.0000 37.6800);F(
(X1))=1.3312e+005;F(T(X1))=11.8。
3)依次按步骤④和⑤得到的调运方案为X2=(292.5000 187.5000 0 258.3000 0 145.0000 0.0000 81.9600 25.5400 145.0000 0.0000 12.1400);F(
(X2))= 1.5979e+005;F(T(X2))=11.225。
4)假设决策者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为α=0.7,成本重视程度为0.3,比较各个方案如表6:
根据表6可以看出折中解为X1,方案二是同时考虑时间、成本以及决策者偏好的折中解。
5结论
本文根据重大灾害的破坏性以及应急物资调配的特征建立了以时间最短和成本最少为目标,运输量,需求量以及道路限制为约束条件,且都为不确定的三角模糊数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模糊数排序和模糊优化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案例对灾后应急物资调配问题进行有效性和实用性的验证,并考虑决策者偏好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合理的指导意见。结果表明,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可以解决重大灾害后应急资源调配问题。这些内容的研究,与重大灾害发生时的环境更吻合,更能表现模型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更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模型只是以一种物资调配为前提建立的模型并进行的研究,接下来的研究需要在重大灾害的背景下考虑调配物资品种多元化的特点,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资调配模型。
参考文献
[1]SULEYMAN T,WILLIAM A W.The emerging area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C]//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
[2]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3]罗霞,廖永.多目标模糊运输问题的建模与求解[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43-47.
[4]周晓猛,姜丽珍,等.突发事故下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6):113-115.
[5]王东妹.救灾物资调配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6]曾传华,杨伟,等.应急物资调运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4.
[7]D DUBOIS,H PRADE.Ranking Fuzzy Numbers in the Set-ting of Possibility Theory[J].Inform.Sc.i 1983,30(3):183-224.
[8]D DUBOIS,H PRADE.Systems of Linear Fuzzy Constrain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0,3(1):37-48.
[9]刘北林,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10]李亚兵,乔鹏亮,陶建标.国内外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10):44-47.
重大灾害时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研究 篇8
1 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着眼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重点, 以国防交通建设规划为依据, 以现有的加强抢修器材为基础, 以防断保通为中心, 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因地制宜、综合运用的原则。加强抢修与应急抢建相结合, 制式和就便器材相结合, 军队、专业保障队伍和群众相结合, 以提高公路桥梁的生存能力, 确保交通线畅通。
1) 在抢修力量上注重军地结合, 重点目标要有应急预案。
公路桥梁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同时也很容易在灾害作用下发生损伤。在抢修力量的组织上, 要针对不同的损伤地点、损伤程度、损伤后对交通的影响程度, 区别对待[1]。对于重要的公路桥梁, 要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组织专门抢修抢建队伍进行重点保障。
2) 在抢修技术上注重使用新技术, 提高抢修效率和能力。
公路桥梁在受灾害影响严重时, 一方面对桥梁进行检测监控, 有条件时进行局部加强抢修;另一方面, 应研究使用应急器材[2]架设浮桥等方法, 确保交通线畅通无阻。同时要研究绕行计划、迂回计划、水上开进计划、并道通行计划、道路间断通行计划等工程措施。
3) 在保障物资上注重军民兼容, 弹性储备, 重点发展高效的制式器材。
物资保障也是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的主要内容, 特别在公路桥梁的物资准备上, 要注重重要目标重点准备、一般目标统一准备, 制式器材与就便器材的准备相结合。公路桥梁抢修器材的储备布局和数量要依据公路桥梁保障环境及任务确定;重要公路桥梁的数量、保障等级确立公路桥梁抢修器材的种类、数量。重点储备装配式公路钢桥、浮箱等器材。
2 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对于公路桥梁的抢修:小型桥梁可以临时采用涵洞过水的方法将原桥处用土回填, 当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原桥修复;当桥梁遭到破坏, 桥面不能利用而桥墩较完整时, 可以利用装配式公路钢桥或其他桥梁器材, 进行桥上架桥;对于一时难以修复的桥梁, 则可以在原桥旁再架新桥。
2.1 整修使用
对遭局部破坏的桥墩、桥台、钢梁以及受损的桥跨、桥面, 应尽量就地整修加固。桥梁破坏的情况错综复杂, 要分别进行分析, 技术人员拿出具体方案, 影响桥梁安全的关键部件, 需严格验算, 并用相应构件进行加固。
2.2 原跨修复
在破坏后桥墩未倒或残墩还可以利用的情况下, 应采用原跨修复, 我国研制生产装配式公路钢桥, 69 m以下中小跨度已形成系列;新研制成功的87型应急抢修钢梁基本跨长40 m~64 m, 接高残墩可视情况采用战备钢塔架墩或速凝混凝土加至原有高度利用。
2.3 改跨修复
桥梁在桥墩倒塌、主梁严重破坏时, 宜采用其他技术手段抢修通车。当原桥梁跨度长, 难以利用, 又缺乏等跨抢修用梁条件下, 宜采用接高残墩、增加支墩, 并进行缩跨修复。当原桥梁跨度较短, 倒塌桥墩修复费时情况下, 宜采用跨度较长的抢修钢梁, 跨越倒塌桥墩, 予以扩跨抢通, 但应对扩跨两端墩台进行严格验算和必要加固, 保证行车安全, 并应为通车后原跨修复留有余地。
2.4 桥上架桥
当桥梁遭到破坏, 桥面不能利用而桥墩较完整时, 可以利用装配式公路钢桥或其他桥梁器材进行桥上架桥, 以确保桥梁使用。进行桥上架桥时要进行技术分析, 考察原有桥梁桥面结构具体情况, 研究桥墩的承载能力、指定桥上架桥的具体方案, 特别要注意保护原有桥梁两侧的桥台。
2.5 桥下加强
当桥面较为完整而桥墩受到破坏, 不能完全使用时, 可以采用桥下固定支撑、桥下浮墩支撑等方法进行桥下加强。桥下支撑可以用钢结构材料支撑, 也可以利用木质材料支撑;可以采用框架支撑, 也可以采用植桩的形式支撑。
2.6 桥旁架桥
对于一时难以修复的桥梁, 则可以在原桥旁再架新桥, 虽然架设新桥需较多的时间、人力和器材, 但是在桥旁架桥可以节省两侧道路的工作量。
3 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组织建议
1) 建立快速反应体制、确保抢修队伍及时到位。
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 针对这一特点, 在交通抢修上必须做到“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以急应急、先通后善”的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首先要预有准备, 超前筹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未来公路桥梁的加强抢修, 发生地点分散, 抢修日夜工程量大, 并且可能是在次生灾害威胁的情况下进行, 具有很强的突击性、集中性、时效性和技术性。只有充分做好抢修准备, 才能争取主动, 快修速通。为了做好快速抢修, 事前要预计桥梁损坏率, 做好重要桥梁所需抢修器材的储备和技术保障准备。其次, 要有高度的机动能力。除部队自行和伴随抢修保障外, 还应在重点目标和重点地域配置一部分定点和机动抢修队伍, 为机动抢修队伍配备相应的快速机动装备, 从而达到开得动、跟得上、抢得下、修得好的要求。
2) 运用多种抢修手段, 确保公路桥梁先通后善。
为保障公路桥梁的畅通, 必须根据抢修任务以及抢修队伍组织、技术、装备等情况,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首先是采取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相结合, 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相结合, 利用原有桥梁和新建桥梁相结合等方法进行抢修。其次, 情况紧急时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技术标准, 简化工程结构, 利用就便器材, 争取尽快通车, 之后逐步加固和完善, 恢复运输工具技术性能和道路通过能力。第三是采取多桥通过的方法, 避开灾害严重地区, 减少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在桥梁被毁, 一时难以修复时, 可在附近利用不同桥梁器材架设新桥, 实施多点通过。
3) 突出重点抢修目标, 兼顾一般确保全局。
灾区公路桥梁的全面损毁与抢修力量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此在把握灾区公路桥梁整体抢修抢建任务的基础上, 应及时分析公路桥梁抢修的需要和抢修力量现状, 确定桥梁抢修的重点和确保线路。按先主后次, 先急后缓的顺序安排抢修任务。首先要重点方向重点部署, 在几个重点方向和热点地区, 预先部署最有突击抢修力量的专业队伍, 集中先进的装备器材, 适当增设抢修力量、材料、器材和机具, 形成区域网络型抢修体系。其次要重点对象重点对待。应集中人力、物力准备实施重点抢修。第三要重点时间重点安排。充分利用工程转换间隙, 发挥机械化装备的作用, 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中、轻度损伤的桥梁进行突击抢修。
4) 充分运用科技力量, 提高保障的技术含量。
灾区公路桥梁的抢修抢建的效率更能体现工程抢修队伍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此, 我们一方面在大力研究高新技术, 发展性能优良的战备器材的同时, 坚持向科学技术要保障力。另一方面应加快将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计算机等现代高技术向桥梁保障能力的转化, 着手更新桥梁装备器材;研制快速高效的自动化抢修器材, 改进多用途浮箱、野战移动栈桥和铁水路战备用钢桥等器材, 实现以桥代 (修) 路、以箱代土的快速抢修。再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思路, 不断研究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 提高抢修速度和效率, 降低抢修成本。如研究利用快速膨化材料、快速充气囊或快速凝固剂等修补受损桥面, 利用快速冷冻剂结成冰质承载平台等。
5) 全民动员, 密切协同。
桥梁抢修力量包括各个部队的抢修分队、企业抢修队伍、省市交通部门专业保障队伍以及交通沿线人民群众四个部分。由于建制、装备和技术水平不同, 各有所长。因此, 在组织和使用抢修力量时, 必须根据不同抢修队伍的素质和任务需要,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部队的抢修队伍冲锋陷阵, 首先打通生命线、关键线;企业专业抢修队伍, 如铁道部各工程局、各铁路局、中港各航务局等单位, 组织健全, 技术装备好, 抢修力量和机动力量强, 具有抢修的实践经验, 一般应负责主要交通干线上重点桥梁的快速抢修和伴随抢修;地方专业保障队伍, 如省市公路工程队伍、公路局 (段) 养护人员等, 对本系统内的公路桥梁情况熟悉, 技术熟练, 设备也齐全, 一般负责所管区的重要桥梁的抢修、抢建, 或以部分力量配合部署其他抢修力量执行任务;交通沿线广大人民群众, 是桥梁加强抢修的基本力量, 人力充足, 情况熟悉, 有一定突击抢修力。可在沿线地方政府的领导下, 采取分区分段包干负责的办法, 在专业保障队伍的指导下, 完成公路桥梁的维护与抢修任务。
4 结语
重大灾害时的救灾抢修任务中, 有时需修建必须满足一定要求的临时桥梁, 它可能成为整个抢修任务完成的关键。当有原有桥梁可利用时, 应充分利用原有桥梁;当原有桥梁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时, 应考虑修建临时桥梁, 后期逐步加强改善。这需要在桥梁抢修技术、抢修机械装备、制式器材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才能更好地完成快速抢修的任务。
摘要:根据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提出了公路桥梁加强抢修的主要手段, 即整修使用、原跨修复、桥上架桥、桥下加强、桥旁架桥, 并给出了抢修组织建议, 以更好地完成抢修任务。
关键词:桥梁,抢修,架桥,组织
参考文献
[1]武丽俊.谈桥梁加固改造措施及经验[J].山西建筑, 2013, 39 (28) :166-168.
重大自然灾害 篇9
关键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通信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消防部队面临着防火灭火、社会救助、突发公共事件及特种灾害事故救援等新的挑战和考验。在重大灾害事故现场, 常规的通信手段往往都处于失效状态, 如何在灾害现场快速、高效地建立应急通信网络, 保证灭火救援任务的顺利开展, 是消防部队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大灾害现场消防通信遇到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复杂, 自然和人为灾害事故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消防部队作为救援主力军在执行重大灾害事故救援时会遇到各种问题, 其中通信困难最为突出。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1灾害发生突然, 通信装备准备仓促。重大灾害事故往往具有突发、紧急、周期短和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不确定等特点, 部队经常边受领任务、边准备, 通信保障准备筹供难度大, 要求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收拢人员、装备, 完成各种准备, 并能迅速展开工作。
1.2道路交通情况不确定, 通信装备无法抵达。重大灾害事故发生, 可能伴随着道路坍塌堵塞、桥梁中断等情况, 无法第一时间利用交通工具抵达现场, 当遇到此类情况时, 诸如发电机、卫星便携站等重型通信装备只能采用手抬肩扛的方式运送, 甚至无法运送, 从而延缓了通信保障工作。
1.3受灾环境复杂, 公众通信网络瘫痪。在重大灾害事故中, 飓风、泥石流以及地震都是较为常见的灾害形式, 导致灾区大面积通信中断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当地公众通信网络所用的光缆电缆、电力系统、通信基站等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此外, 在灾害现场, 因短时间内拨打电话的用户增多, 话务量超过交换设备的极限值, 造成通信信道受阻, 导致网络拥塞。
1.4参战单位多, 通信保障复杂。在受灾地区, 通常是多单位、多建制、军警民混合编组, 配合作战, 由于建制杂、人员散, 缺乏协调配合, 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保障效能。
2重大灾害现场消防通信的任务
在重大灾害事故现场, 救援人员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指挥救援和上报灾情, 因此快速、高效的建立应急通信网络已经成为降低灾害损失的决定性因素, 这也是消防通信保障的主要任务。
2.1实现现场基本通信保障需求。在灾害救援现场, 保证各级指战员之间的通信畅通, 满足现场最基本的语音指挥调度需求, 同时能够与外界进行基本通话, 确保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2.2实现现场指挥部通信保障需求。为现场指挥部开通电台、电话和现场图像回传等工作保障, 实现指挥部与救援人员之间的音视频联络, 确保为指挥部提供实时现场信息。
2.3实现远程通信网络保障需求。要保证灾害现场、指挥部与各级指挥中心能够进行音视频通话和多媒体信息交互, 并具备远程指挥一线救援人员的能力。
3重大灾害现场建立消防通信的技术手段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因素复杂, 状况多变, 单一的通信手段很难满足救援现场通信需求, 因此需建立综合性的通信网络, 以卫星通信为主, 整合现有的无线集群通信、常规通信以及公众网络通信等方式, 保证信息传递的通畅。
3.1卫星通信系统。消防卫星通信系统是利用统一的消防卫星频率资源, 由各类卫星地球站构成, 并在同一网管系统管理下, 实现消防综合业务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消防卫星通信系统是具有全局化、全天候、高机动性、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灾害的宽带数字化指挥通信平台。在灾害事故现场, 充分利用卫星通信车、消防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等现代化通信装备, 建立连接前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之间的通信联络。
3.2 350MHz无线通信。消防350MHz无线通信网络是消防部队主要应用通信网, 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消防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集群通信技术和常规通信技术。其中, 350MHz集群通信系统由于具有信道利用率高、保密性强、一呼百应等特点, 其指挥调度的快速灵活是任何公网移动通信系统无法比拟的, 在大型灭火救援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3短波通信。短波通信是指波长为10m~100m, 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无线通信。短波通信不依赖任何基站和线路、光缆等基础设施, 具有经济实用、机动灵活、设台方便、不受地形影响、通信距离远等特点。特别是当灾害事故造成通讯、交通、电力中断, 灾区骨干光缆、交换机、蜂窝基站大量瘫痪的情况下, 可利用短波通信设备电源保障方便快捷 (只要有电瓶或小型发电机) , 简单架设就能够实现通信的特点, 保障通信联络畅通, 以实现部队开展救援工作。
3.4公众通信网络。公众通信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互联网和3G/4G移动通信网络等。合理使用公网通信网络, 可扩大语音、视频的通信范围。在部队行进途中、以及公网恢复后, 应充分利用公网通信网络下达命令、反馈信息。在公网畅通的情况下, 可运用3G/4G图传设备进行行进途中及救援现场图像传递, 为远程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3.5应急通信指挥车。消防应急通信指挥车是集卫星通信技术、图像采集和传输技术、无线语音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无线微波传输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组成的一个功能完备的移动指挥中心。在大型灭火救援、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或其它重要活动中把现场图像、语音通过车载卫星系统高质量回传到各级指挥中心, 实现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的远程图像监控、语音联络、数据查询等功能, 为远程指挥决策提供了可能。同时充分利用“动中通”、“静中通”等卫星通信指挥车的机动性, 还可快速移动至通信保障薄弱的区域, 迅速增强该区域的通信保障能力。
结语
根据近年来重大灾害事故救援和处置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应急通信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时效性以及不确定性, 我们应站在实战应用的角度审视消防应急通信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从而更好的查找薄弱环节,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调整贴合实战需求的应急通信保障策略和战术, 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李云迪.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安防科技, 2011 (04) .
【重大自然灾害】推荐阅读:
预防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2-01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05-29
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06-30
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06-17
重大危险源(点)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08-16
煤矿重大危险煤矿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01-01
重大专项07-28
重大设备08-17
重大技术09-03
重大城市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