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评价

2024-07-31

初中作文评价(共12篇)

初中作文评价 篇1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作文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让学生从评价结果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各项指标达到的程度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 对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然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及评价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值得语文教师引以重视。

一、当前作文评价中遇到的困境

1.作文缺乏应有的自由性

现行的作文大多数是采用命题作文, 由命题人决定作文的绝大部分要求, 进行写作思路的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学生作文实际上是来完成教师心目中的好作文。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充实的素材, 作文题目往往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 如身边的人或事 (老师、同学等) 、节假日的生活等, 但是这样的题材也让学生感觉写起来索然无味。在写作尚缺乏必要的体验和感悟的时候, 学生便要接受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描写等过早过多的表达技巧训练。学生作文逐渐成为一种按照同样的方法, 描摹某个同样观点的活动。

无论是作文技巧还是作文内容, 学生往往不敢标新立异。因为对富有创造性的文章, 给定一个客观的分数较之对“四平八稳”的评定更为困难, 在考场中这样创新的作文思路也容易因为不能较好的把握要求而分数忽高忽低。因此, 在考试前, 语文教师往往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写创造性的文章, 担心不仅拿不了高分反而得一个有失水准的低分, 而常规作文却起码有获得基本分的保证。

由于作文题目往往有着细致的要求, 所以学生在遇到自己缺乏相应生活经验、感想的题目, 便往往编造故事或者无病呻吟。即便是一些真人真事的有感而发, 学生也常会牵强附会地发议论, 生搬硬套地谈感想, 以拔高其思想境界, 不露真情, 缺乏自我, 更缺乏童心。

2.抑制学生作文成就感

作文是字词句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 因此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写作视为检验语文水平的途径, 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较为严格, 往往评价、得分不高。这样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写作的动力, 甚至害怕作文, 学生会主动找数学题演算, 找故事书阅读, 但很少主动去写一篇文章。在批改评分时, 作文也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 评分宽严掌握不一。

同时, 一个班将近50人的作文, 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批阅, 而这个批阅也大多是一个分数和几行评语, 不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面批或者重点批阅。往往学生的作文便只有教师这样一个“读者”, “作者”和“读者”互动交流得不够, 也使得学生逐渐缺乏兴趣。

3.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

目前初中学生所接受的作文训练相对而言文体单一, 对于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不够重视, 使作文有些变为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同时, 更由于作文训练有较为鲜明的文学化倾向, 有时用过高的标准或者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全部学生的作品, 使得学生体会不到作文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 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 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作文训练的价值。

二、改进作文评价的建议

教学评价根本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兼顾学生过去的发展, 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 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它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也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等级, 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它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有必要注意在作文评价中实施下列评价策略: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作文的教学中,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 进行自我作文评价, 逐步形成一种自我作文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倾听学生对作文评价的看法,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 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多组织学生的相互评改, 相互欣赏、相互批评, 将评价他人的要求用在自己下次的作文上。在进行相互作文评价之前, 要先让学生明确作文评价的内容、标准、目的、意义;评价结束后,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评改重新进行批改, 引导矫正学生的评价方向。

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 进行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作文可以被老师、学生传阅和评价, 也同样可以被学生的家长很多文章里的当事人进行评价。家长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 从其他方面对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 进行褒奖, 以免学生的作文局限在学校评价体系这个狭小的范围内。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作文评价过程中, 除了关注对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更要去关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写作知识技能关注通常有两方面:一是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讨论分析其思想内容、表达、立意、材料选择安排、叙述顺序等方面的优劣, 让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有什么不足之处, 从中受到启发。二是文字的推敲。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一些有欠妥当但不是错误的词语,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这些字词的运用, 提升文章的美感。

新课标要求评价要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已有的评价基础上, 还应当对作文中反应的多方面内容进行反馈。比如有针对性的反馈, 帮助学生逐渐积累写作经验, 认识自己的写作情况;评价具有启发性,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特长、兴趣的发展, 抓取哪怕是一些细节的内容, 对其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进行鼓励, 激发其积极性;通过作文间接的以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心理, 侧面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3.评价语言个性化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小生活、学习环境的差别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同, 而这一阶段又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 作文的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性格兴趣, 结合作文中的具体问题, 减少千人一面的模糊性评价。评价要有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形成着眼于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氛围。评价的语言要具艺术话和生活话, 具有激励性和鼓励性,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认可和赞美, 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赞许的眼光捕捉学生的创新点, 用关注的眼光洞察学生的疑难点;用激励的语言推动学生的发展, 用真诚的语言扫除学生的困惑, 用感召的语言唤起学生继续前进的勇气。

教师要讲究评价的方法, 在坚持评价标准、不失原则的同时,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的方面, 在褒奖中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初中作文评价 篇2

漫谈

讲稿提纲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二、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

三、评价一节作文课的标准

四、作文示范课(课堂实录),讨论互动。

话题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但是作文教学却成了一片沉寂的天地,很少有人作课讲作文,也很少有人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创新。多少年来,我们还在延用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考试指挥棒的牵引下机械地训练着,中考考什么我们就训练什么,中考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作文要求就是什么,时间久了,搞得教师和学生都很疲惫。如果我们现在问问:语文教师最怕什么?最怕评改作文!学生学语文最怕什么?最怕写作文!答案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弄得如此尴尬?

我先来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故事在让我们捧腹大笑之余,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我在每个学期都要做这样的调查问卷:你在作文方面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答案总是:无话可写、不感兴趣。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他们爱幻想敢表达,可是一到作文却是一筹莫展,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这些认真研究中考的语文教师。可能我们听到这样的指责都会感到委屈:我们容易吗?每天从早忙到晚,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批改作文,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班主任,我们还要抓安全,攥大小二十来本记录……我们真的不容易,校长向我们要质量;家长向我们要成绩;课改向我们要亮点。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但还得同新课程一同成长,不成长也得成长,要让我们实现跨跃式发展,所以说我们很难。尤其是现在的作文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降下来,低年段叫写话,高年段叫习作,都不能叫作文了。新课程降下来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专家制定了那么多好的理念,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作文根本没有降下来,我心依旧,我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还是要求孩子的作文中心要突出。虽然叫写话了,我们还是要求学生的作文不少于几百字。我们的专家光在理论的天空打雷,不在实践的土壤上下雨,因为中考的指挥棒没有变,一切的改革都是幻想罢了!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老师和学生都有困惑,谁来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不是新课程,也不是专家,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我们要快快乐乐地教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痛并快乐着!

话题二:浅谈中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策略

现代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自尊心强,喜好表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他们心中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渲泄和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创造学生学语文、爱生活、爱作文的文学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

一、激发真情实感,唤醒写作欲望。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娇情做作,要么空洞无物。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要是写起情书来却是洋洋洒洒、文质兼美。什么原因?一个是说假话没有兴趣,一个是敢于说真话有表达的欲望。而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就需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是引导学生道真情、说实话,提倡写心理话,作“心里文”,树立好文章应该由“心”而发,表达心灵的思想。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与做人的真谛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所以作文与做人应该统一起来,学作文的过程也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教作文的过程也就是教做人的过程。写文章不是做文字游戏,作文就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心里所想、亲身经历的,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二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文风。平时作文示范课时多念一些个性化的作文,不同风格的作文,启发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二、激励“用心”生活,记录自我真情。

许多中学生作文时感到生活范围狭窄,所以无事可记;生活单调枯燥,所以无情可抒。学生生活确实不够丰富,不够宽广,不够波澜起伏。但平凡的生活正是文学最好的素材,要坚定学生写作身边生活的信心。学生对世界的感触,可能不成熟,但绝对不单调。但是中学生大多不敢写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小事、自己的情感才应该是自己文字的主体,才可以表达成很好的文字。写作实践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多创设一些生活的经历:

(一)活动作文,在参与中积累体验。活动作文,即通过开展有意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之中,而后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感受的作文形式。它的特点是“活动带动作文,作文表现活动”。比如:开展课前三分钟训练,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内容不限,可以讲个笑话,说件新闻,邻里趣事,自我介绍等;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链接成语、对对联、猜谜语、编歇后语和小故事等;举办诗文朗诵比赛、表演小品相声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也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二)情境作文,强调情感体验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使他们在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作文过程,达到情发于衷,充满人性。这就是情境作文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中常用一种看图作文的方式,图既是生活,只不过是把生活浓缩在了一页纸上。课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把图片上的人、事、物再还原到生活中去,由此引发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不失为一种训练的好方法。想象作文也是情境作文的一种,它的情境是学生自己虚拟的,是对原始材料的再创造。如续编故事,听音乐写画面等。这种作文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无论采取什么作文形式,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只要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们就是成功的!

三、创设宽松氛围,注重张扬个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作文前的指导,学生动笔之前,先得聆听教师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指导:审题、选材、立意、构思。指导是必要的,但过于繁琐的指导反而会抑制学生活跃的思维,结果学生搜索枯肠,终难成文。对此《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作文时对学生繁琐的要求必须大大减少,更多地应是想方设法给他们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

(一)设置能说好写的题目

为了促使学生以情写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拓思路,出一些有较强情绪色彩而又是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只要摸准学生的脉搏,“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学生思维的闸门才会打开,文思才会如泉涌出,学生才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有时,教师不妨多出一些作文题,供学生选择。如写秋景,若以《秋天》为题,学生很难写出新颖富有个性的佳作。于是我们可以列出《秋天来到校园》、《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秋天的落叶》、《哦,美丽的秋天》等题,让学生从中任意选题写作。如果在这些题目之外学生还有自己新鲜的内容,允许学生自己命题。

(二)提供自由倾吐的机会

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写作文之前都会让他们先说作文,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作文的层面就自然而然地被拓宽了,学生的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呀?这样一来没有三四课时是完不成一次作文训练的,那些课文放在什么时候讲呢?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思想放开,作文教学追求的目的不是量而是质,与其毫无收获地写十篇不如认认真真地写好一篇,只有有效的才是成功的!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新课程把语文教学分成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领域的教学是相辅相承密切联系的,教学中要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能把某个领域割裂开来。特别是阅读,它是拓展学生语文积累的基础。一个人积累的多少,是他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笔力千钧任弥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

1、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的积累

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是我们写作借鉴的蓝本。同时,读与写紧密结合的关系告诉我们,能充分利用好教材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对于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的积累可以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一些词语精雕细刻,文采斐然的片段上,而要注意积累众多不同风格的语言,以适应多种不同的题材。

2、写作技巧的借鉴积累

无论是字词,还是优美语段的积累,都是属于语言基本材料的搜集。但我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掌握一些零零碎碎的材料,而是要把这些材料,根据我们的需要,改造成我们所需要的样子,然后组合成一件崭新的、也许更为精致的作品。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其实在初中的教材中也可以学到很多。像《羚羊木雕》的小段连缀式的倒叙的写法,《山中访友》的拟人化写法,《春》的片段组合式的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背影》的特写式的刻画人物的手法,《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以主人公思绪为线索的插叙手法,《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高超的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地表现人物生活际遇、个性气质和精神境界的手法等等。

总之,在教材中可以积累的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把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手法都积累下来,经过多次的有目的性的练习以后,就可以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3、名人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的阅读积累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不少是名人的作品,他们的人生经历、生活哲学、精神世界等,都会在课文中有所展现。这些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可能对这位作家有完整、全面的认识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课外阅读这些名人的传记,这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作家,以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来体察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此来逐步完善学生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课外阅读这些名人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的积累也丰富了,写作文也有新题材了。

4、生活的积累

生活的概念非常广泛,生活的积累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普通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能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的感悟和思考,对人类的情感有一定的体察,也就可以了。学生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才能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描写生活。

五、多样评改,反思提高。

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还要关注学生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作文教学也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去提高评改效率呢?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师评与互评相结合、面批与讲评相结合。作文写完后,老师首先整体阅读一遍,把作文分成“好、中、差”三等,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把学生按能力也分成“优、中、差”三类,让优等学生评中等生的作文,中等生评差等生的作文,差等生学习优等生的作文,这样每类学生都有收获,学生评改的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但在学生评改中,教师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评改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其次,是要让学生养成三个“好习惯”,即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后修改的习惯、改后反思的习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这样的作文评改才是扎实有效的,自然也会是事半功倍了。

总之,激发学生自发地或或自觉地投入写作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动力,是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记述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

话题三:评价一节作文课的标准

怎样评价一节作文课或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了以下评价标准:

一、教学效果好(40分)

1、教学目标具体,训练项目明确,且完成较好(10分);

2、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获得方法的指导,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10分)

3、课堂结构合理紧凑,教学效率高(10分)

4、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关系融洽(10分)

二、教学理念完整科学(40分)

1、体现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阅读课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别人的文章,提高理解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写作课重在训练学生运用在阅读中积累到的语言和章法知识进行表达实践的能力,达到阅读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10分);

2、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10分);

3、教与学有机联系,师生有效互动(10分)

4、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习作实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10分)

三、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进步(5分)

四、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与一定的教育机智(5分)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且有效适度。(10分)

那么,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标准呢?我们做了如下分析与思考,并说明如下:

一、对于一节课的评价是看效果还是看方式

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有人会觉得毫无意义,但在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实有些人就在做着本末倒置的事。他们看一节课的优劣,主要是看热闹不热闹,学生们高兴不高兴,完全忘记了教学过程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我们认为,一节作文课首先要看教学效果,看学生有无所得,而且所得如何?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和感悟调动得怎样,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作文,在文章的结构、写法的认识上以及语言运用上又提高了多少?这自然应该做为作文课评价的第一要素。其次,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紧凑,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是否到位,教与学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都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二、教学效果反映教师深层次的内容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对于作文课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受其已经形成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所以我们把作文教学过程所表现出的教师教学理念做为评价的第二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看教师有没有一种“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阅读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对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实践的联系与有意义的指导等等都体现了这种“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其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民主和谐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氛围,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实际、生活实际与阅读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教学理念,都反映了一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反映了一位教师能否以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教学。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作文教学理念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不知自己所做为何,也不知自己向何处去。

三、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对教师作文教学进行全面评价

按说评价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一节作文课的评价。但我们还觉得,一节作文课不是孤立的,应该放在一个较大的背景中去思考,但思考的评价空间不能喧宾夺主。如是,我们考虑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面对所有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上,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内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适时适度地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与效果,这种教学意识强烈不强烈、科学不科学?在利用板书乃至简笔画等传统教学手段方面是否合理有效?还有,做为一位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师有无一种文学修养和文化气质,那种传承的自豪与神圣感能不能溢于言表?就某种意义说,语文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还应该具有民族语言文化的象征意义。所以,这三个方面也都成为评价的因素。

有人说,评课不是评教师而是评学生,这话有点绝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是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评定一节课是优是劣当然要看学生的表现,但学生学得怎样是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的,就这一点而言,作文课评定的结果实际是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评定。一节课结束后,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做为一个事物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评价,但对事物的创造者、驾驭者能说与评价无关吗?说评课评学生不是评教师的观点,实际是在推托教师教学的责任和义务。

话题四:课例研究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作文教学;作文评价

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在初中阶段,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重视情感动力作用,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情感的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积累习作素材、乐于表达的习惯,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评价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现实中作文评价一直是教学评价的薄弱环节。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思考:

一、对作文评价方式的思考: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目前初中作文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以教师评价为主,尚未形成多元评价的格局,学生主题的评价意识尚未调动起来。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的评价主体以一元为主,学生的主题意识尚未被调动起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作文教学也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去提高评改效率呢?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师评与互评相结合、面批与讲评相结合。作文写完后,老师首先整体阅读一遍,把作文分成“好、中、差”三等,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把学生按能力也分成“优、中、差”三类,让优等学生评中等生的作文,中等生评差等生的作文,差等生学习优等生的作文,这样每类学生都有收获,学生评改的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但在学生评改中,教师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评改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其次,是要让学生养成三个“好习惯”,即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后修改的习惯、改后反思的习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这样的作文评改才是扎实有效的,自然也会是事半功倍了。

二、对作文评价效果的思考

1、少用术语评价,切忌抽象空洞。

请看这样一则评语:“中心突出,材料生动,有新意,故事叙述完整,能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开头,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能记叙议论抒情结合:但是叙述不够细致,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希望以后努力。”这是一则记叙文的评语,评语对文章的中心、结构、语言、选材做了点评,但点评多用概括性语言,缺少具体的说明,基本就是术语的堆砌,这样的评语即使切中要害,也不能给学生亲切新鲜的感受。既没有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也没有具体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这样的评价干瘪的,没有生气,显得抽象空洞,长此以往只会消减学生的写作兴趣。

请看另一则例子:“ ‘深夜苦读,母亲送咖啡这是一个很一般的素材,如题目是《聆听》,就写听到母亲送咖啡时的脚步声、叮咛声、你感受的母爱;如题目是《幸福的味道》,就侧重写那浓浓的咖啡味溶进了浓浓的母爱;如题目是《沟通》,就侧重写母亲端来咖啡,静静地坐在身旁,鼓励的话语伴着咖啡香,驱除我心中的迷雾。” 又如:“可以把我们学过的诗句用到文章中,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母爱就像这点点春雨浸润着我的心,温暖着我。我们背诵的22首古诗,默写只考五六句,挑一些适合作文的用到文章中,一举两得。还可以用你会背的、课本中没有的,表现出你的积累多。”这两则评语较前面的评语内容具体,抓住了学生作文的关键之处进行点评,缺点与优点都具体明确,并指出个性特征,对学生能认真观察书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了肯定,对内容的详略侧重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评语正对性强指导具体,如此,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修改作文。

2、可以重视和借用中考作文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指导。

比如重庆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和卷面四个方面作了规定:一类(45-55分)“立意有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切合作文要求。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用语准确,简洁得体。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特色适当加分,最高五分:①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②构思或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有个性。③语言生动,有文采。

在作文修改评价中可以体现,例一:“你现在的作文在叙事上已没有什么问题了,但考场作文不仅仅是要把一件事叙述清楚,还要结合所给的题目限定,分析你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中,运用这样的素材。”例二:“扣题绝不是你觉得写一个跟题目相关的故事就算扣题那么简单。因此在每写完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扣题分析。”例三:“你要要解决文采问题,考场作文过多地注意事件的叙述,就注意不到语言是否逻辑清楚,是否有文采。这就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

3、重视过程评价,尝试多维度评价。

现目前作文评价主要评价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缺少对写作态度、情感体验、个性创造、思维状态以及能力发展的评价,探究其实质: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单一的唯独评价,很难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作文评价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作文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这种多维化评价。请看案例:“我的父亲母亲”作文训练中,多维度评价设计。

第一步,要求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写作对象,写出采访提纲,教师针对采访提纲进行可行性评价引导学生;然后让学生根自己对内容进行评价,讨论哪些是有价值的素材,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在此过程中,对一些态度认真、情感真诚、占有材料充分的学生进行表扬。第二步,当学生完成整篇作文初稿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让学生给自己的作文打分。第三步了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各自的写作对象(如父亲、母亲)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作文是否真实地反映出他(她)的个性特征,请他们对作文进行评价,并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回来后完成第二稿,由教师最后总评。

此案例,就是重视学生写作全过程的评价与指导,评价包括写作前的材料收集与准备、写作中的情感和态度、写作后的修改和评价。通过全程的评价指导,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文批改的工作量非常大,会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细严谨认真的作文评价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但老师的作文教学评价会在作教学中文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的写作教学路线,我们要重视作文教学评价的指导和激励,使学生从“写作难、难写作”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努力做到新课标提出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30页、33页。

[4]《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部

初中作文评价 篇4

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由此可见,作文评价已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在群体中所处位置, 而更是让学生在现有作文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那么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价现状怎样呢?为了得到真实资料,笔者就长桥中学七年级学生在作文评价及喜欢的写作形式方面做了调查与研究。

参与调查的是随机抽查的初一(2)班、初一(3)班和初一(5) 班,共计110名学生,其中男生71名,女生39名。问题设计如下:

(1)你最喜欢写两周一次当场大作文、周记、还是不限形式字数的日记?( )

A. 大作文B. 周记C. 日记

(2)你大作文本发下来后,你会认真看老师的评语吗?( )

A. 会认真看B. 不太在意C. 随手翻翻

(3)在作文讲评课中,你的文章被老师选作优秀范文的情况怎样?( )

A. 经常B. 有过几次C. 从来没有过

(4)针对老师作文批改中指出的修改意见,你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修改吗?( )

A. 很认真修改B. 只修改一些错别字C. 不修改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整理与统计以及随机访谈,我发现了作文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几个普遍现象及规律:

1. 第1个问题,选C的同学70人,占总人数的63.6%,尤其男生较多。通过随机访问,大部分同学说作文写不满600字,日记不限形式和字数,有助于完成作业。可见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还是很严重的。

2. 第2个问题,选A的同学92人,占总人数的83.6%。可见,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评语还是很认真对待的。这说明学生很渴望教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指导。这就是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说的学生的重要特性之一“向师性”。但是从问题3中我们发现,选A的同学只有7人,占总人数的6.4%,而选C的同学竟然有36人, 其中男同学31人,占男生人数的43.7%。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同学从来没有被老师关注过,写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过愉快成功的体验,这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极大失败,我想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兴趣。

3. 从问题4我们发现,有50个同学选择B,还有个别同学选C, 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同学,在老师给出修改意见后根本不修改,或者只对错别字进行简单的修改。通过随机访问,很多同学都说写下一篇作文时老师不检查修改。由此可见,我们的作文训练没有延续性,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和矫正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是老师作文批改不认真?还是学生的随意偷懒 ? 从走访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语文教学”中“以发展为特征的评价体系”还没真正领会,语文老师只关注结果,没有关注学生动态发展的历程,导致作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单一化、片面化。因此我认为:老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实践和探索,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真正让评价成为一种快乐而不仅仅是一种评判。

我校上一届入学学生185人,外来务工子弟学生有161人,占总学生人数的87%。其中近三分之二又是男同学,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参差不齐,这对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2011年的入学测试中,我校语文成绩为区第14名;在2013年的中考中, 我校语文成绩为区第7名,其中作文分数的排名紧跟市区初中,明显比基础分数排名靠前。该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在作文评价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分享一下自己在作文评价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二、实践和探索

(一)循环日记——作文评价及时化

从第一个问题可知,我校学生,尤其男同学,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很严重。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除了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教学外,还试行了“循环日记”写作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班级学生分成6到8人不等的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轮流写日记。 日记的内容可以是自己起伏的心情,可以是眼中独特的风景,还可以是某段文字的效仿。更重要的是字数不限,一百字不少,二三百字更欢迎。

“循环日记”的评价由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轮到写日记的同学要像微博微信点赞和评论一样,对上一个同学的日记进行简单的评价再进行创作。还要根据上个同学写日记的态度、细节描写的精彩情况等打一分数,满分5分。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每天交上来的8篇日记,我不会在字数、内容上指指点点, 只是每天上课时抽出两三分钟及时展示一下当天批5分的同学的日记。对于5分日记中题材有新意的,我会激情评价,这种赞赏既肯定了写日记的同学,又鼓励了批改的同学,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一次”作文——作文评价目标化

在“循环日记”这种自由写作的基础上,我也会两周布置一次有字数要求、有目标要求的命题作文。如为了训练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故事的完整曲折等,而布置相应的作文题目。如果写人记事,我会要求学生使用相应的人物描写方法;如果写景状物,我会要求学生使用相应的修辞方法。我还告诉学生,好的文章应当追求描写细致,情感细腻。

根据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的不同,在“一次”写作后,我会有目标的变换着评价的内容及重点。有时把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或心理作为评价的重点;有时把环境描写作为评价的重点;有时把作文的开头或结尾作为评价的重点;有时把中间的过渡语或过渡段作为评价的重点。总之,我会根据每一单元的写作目标和每一课的写作特点随时调整评价重点和方式,实行点面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二次”作文——作文评价纵深化

从调查的第4个问题中我们发现,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还缺少一个矫正和巩固的环节。所以,在“一次”作文评讲后,我根据“一次”作文评价的重点,有目的开展“二次”乃至多次的写作,让学生根据“一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实现作文升格。

“二次”作文的评价更加多元化、纵深化。首先,分小组讨论推优。 小组推优的作文再参与六个小组评优。推荐出来的六篇文章,我会借用我任教的另一个班的同学参与评价。评出一篇书写端正,在立意、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升格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 并向校广播站投稿。其次,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小组推优是自己作文和别人作文的“横向比较”。评出来的优秀作文基本上固定在几个书写漂亮、语文素养较好的几个人身上。这种论“文”不论 “人”的横向评价,会使优生因优止步不前,中等生得不到关注, 差生可能会因差变得更差。因此,在小组推优时,我会引导学生加强“纵向比较”,对优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那种成绩一般、非常守纪律、平时不爱说话、不大进入老师视野的“灰色儿童”格外关注。在小组评优的时候,我还会让同学评出本组最优进步作文:可以是书写上的巨大飞跃;也可以是某一训练目标的精细化。这样,那些平时乖巧听话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同学和老师的视野。再次,利用班级考核平台为作文评价助兴。小组推优的文章,作者加10分,推荐小组成员加5分。最优进步奖的同学每人加5分。最后,优秀作品结集存档。每次作文的推优作品,我会让同学打印成电子稿发我邮箱。一学期下来,我会将优秀作品结集,存放在班级书橱浏览传阅。还让每位学生利用假期把一个学年的成功作品结集,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为自己积累素材。

三、成效和心得

(一)遵从写作规律跟进过程评价学会了才有兴趣

“循环日记”的及时评价,既消除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又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让教师享受到了作文教学的乐趣,又确保一周内每位同学都被老师关注一遍,让学生感到了写作的快乐。“一次”作文有目标的布置和评价,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作文训练。“二次”作文的强化巩固及纵深评价,使学生作文在语言、构思等方面有新意、有特色,使得作文在某个方面更出彩。在及时跟进的评价中强化巩固优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学会作文,提高写作的浓厚兴趣。

(二)尊重学生特性增加“人”的评价被关注了才快乐

在作文评价中,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向师性”的特点,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了解学生“独特性”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利用作文评价平台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找到沟通和教学的契机,激发学生热爱写作,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的教育目标。

(三)改变教师观念放下师道尊严共同发展才双赢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不但成为写作的主体,也要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我个人的观点是: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不包办、不代办。学生不能做的, 也要想办法让学生做,给他方法、给他策略、给他平台。放下师道尊严,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又使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赢局面。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篇5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

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评价项目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内容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写作结果

材料真实 发散合理

评价维度

列纲起草 表达 详略得当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修改加工 文面 书写美观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感悟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评定项目

评定维度

作者评定 小组评定

老师评定

搜集素材

写作过程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材料真实

内容

发散合理

感悟真切

对象明确

写作成果

详略得当

表达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书写美观

文面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注:评定分数在 3 — 0 之间,根据评价维度确定。

(四)整合报告单相关数据,返回评价结果报告单。“初中写作表现性评价”反馈报告单

评价项目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写作过程

初中作文评价 篇6

一、单一性评价的问题

部分教师给予学生作文评价时,认知出现错误,他们认为作文的评价应当是权威的反馈,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所以学生不能给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只能由自己给予学生评价。可是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如果以单一方法给学生评价,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写作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教师给个好评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一起参与作文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Pets》一课时,学生在作文课中写的片断如下:

Thanks a lot for your great support! We achieved quick lens hard tooling release target, even two days earlier than our estimation. Awesome!

Please kindly follow up with Baikang to kickoff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asap. We’re processing tooling release paper work in parallel but this should not be a gating item for us to formally confirm good quality of hard tooling and release green flag for MP now!

教师如果仅仅只自己给学生评价,即使说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学生也可能不会觉得有很大的学习动力;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别的学生一起评价这篇作文,其它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段文字语法严谨、内容充实,是一篇很值得学习的作文,他们会自主地思考这段文字优秀在哪里?它是怎样组织语言的?它是怎样使用时态的?它是怎样使用单数和复数的?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被评价的学生也会为了得到更多好评而努力写好作文。

二、简单性评价的问题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导致他们虽然给学生布置了英语作文题目,却无法抽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详细的评价。教师粗略的给学生一个优、良、中、差的评价,会让学生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评价。因为学生认为即使自己写得再好,教师也不会认真看,那么自己又何必花太多的精力去写英语作文呢?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Wild animals》一课时,学生写的作文片断如下:

Please keep in sync with Jovany to update material status for 1st ramp up, we should be able to have a clear view of weekly production plan now.

May.12th is too late to support our mass production, can NOT accept! Please kindly ask best support from Baikang to pull in one week as we release PO as fast as we can.Base one engineering soft tooling and hard tooling release experience, we have full confidence on Baikang’s capability, we can even release this soft tooling at the same day when FOT!

如果教师仅仅给学生一个好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重视。而如果教师给写得好的句子作标记,给写得不好的句子一些提示,并在学生的作文后给予一些幽默的回复等,学生会更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方向,甚至愿意用写作文的方式与英语教师进行交流。

三、统一性评价的问题

有时初中英语教师给作文评价的时候,会用统一的标准。即以作文内容丰富、语法使用正确、词句运用得当的指标进行评估。依教师的这种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得到高分;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常常得低分。这种评价方式会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必再努力学习也能得到好分数;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会拿到好分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初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才能有效引导他们写英语作文。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Natural disasters》一课时,一名学生写的作文片断如下:

Here attached the unit price of soft tooling.The better solution is using soft tooling to produce the 4000pcs pilot run after top management re-discusstion.It is supposed to get 4000pcs ready around 4/26 and ship them around 4/28.Tomorrow morning we are going to send the latest soft tooling samples to Shanghai Phlips for approval for the pilot run.We also keep touch with the samples status.When we get approval and get your official PO,we will arrange MP soon.

这篇文章是一名英语基础很好的学生写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该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丰富、语法应用的功底扎实。此时教师要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比如能够用生动的语句表达出想要塑造的情境,要求作文逻辑结构更清晰等,还可以引导该学生去阅读经典的英语名著,让学生能掌握更地道的英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知道教师给予自己的期许,且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就会更积极的学习。反之,对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浅谈初中生作文评价力的培养 篇7

一、让学生体验互改互评的新鲜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探究、操作的意愿。由教师改评变为学生自己互改互评, 形式新、内容新。这样, 学生在新的形势下, 改评新的作文, 便会有常改常新, 常评常新之感。这不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更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二、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

每篇经多次修改的作文, 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 比较一下“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 感受修改后的效果,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受, 而在于激励”。学生尝到了甜头, 改作文就有了动力, 深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而激发了学生改评作文的强烈欲望。

三、教给方法, 反复训练

学生有了改评兴趣与欲望, 但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是无从下手的。教给学生互改互评的方法, “授人以渔”, 不仅让他们乐于互改互评, 而且让他们学会互改互评、善于互改互评。

1. 出示评改标准

一是作文讲评10项基本内容: ( 1) 文体符合要求; ( 2) 中心明确; ( 3) 内容具体; ( 4) 条理清楚, 结构完整; ( 5) 语言通顺、简结; ( 6) 表达方式恰当; ( 7) 错别字和病句少; ( 8)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9) 格式正确; ( 10) 书写端正、文面整洁。这10项内容可印发给学生, 供其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 即根据写前指导时提出的具体写作要求, 从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制定出本次作文的特定标准。这一标准, 可以在回顾本次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制定, 由教师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使用。

2. 传授改评的具体方法并提出要求

( 1) 通读全文, 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运用不当之处 ( 同时可写出眉批、旁批、尾批) 。

( 2) 再读全文一遍, 按照标准评改文章内容, 找出优缺点。

( 3) 写出总的评语 ( 评语要客观公正, 切中要害, 用语要准确、严密、中肯, 要具体、不能笼统给人以模棱两可之感, 既肯定优点, 也要指出不足, 尽可能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

( 4) 依据标准, 逐项打分, 并打出总分。

( 5) 标名改评者的姓名。

四、互改互评, 共同提高

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 创造民主和谐的修改气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 完成修改任务, 培养改评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改评小组, 每个小组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 在改评过程中, 由于学生水平有限, 他们对作文的高低往往不能了然于胸, 即使觉察到作文有些不妥, 有时也不能指出问题所在, 或者下评语时有些茫然不知从何落笔。因此, 在学生互评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辅导, 一方面, 帮肋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有各种疑难问题, 指导拟写评语; 另一方面, 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问题, 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互改互评, 既发挥了群体作用, 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 提高了改评能力。

五、推选范文, 口头点评

互评结束后, 以评改了同一文章的三人为组推选公认的好文章, 在讲台上朗读该文并阐述评改意见及得分。再让下面的同学议论评语是否恰当、中肯, 得分是否合理。教师随机点评, 以肯定小组意见为主, 抓住文章及评改意见的主要优缺点进行评议。要以作文促做人,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 关注生活, 提高自我修养。既鼓励学生书写真情实感, 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创新。

六、自己修改, 鼓励成功

上述环节结束后, 把作文本还给作者。作者认真阅读评语及修改意见, 写出评后记, 总结文章得失。也可针对评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与评改者进行讨论。

七、复查讲评, 张贴佳作

完成了以上程序后, 教师把互改互评过的作文全部收上来, 全部过目复查一遍。在讲评课上对做得出色的给于表扬, 对做得一般的给于鼓励, 对做得不太妥的给予中肯的指正。然后精心选出七八篇优秀的作为典型例文, 在例文上写上教师自己的意见后打印出来, 张贴到班里, 让学生反复欣赏比较, 借鉴学习。成就感不言而喻。当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与成就感交集在一起时, 学生就会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 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萌发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初中作文评价 篇8

一、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

尽管现在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上, 但以下几个矛盾还比较突出:

1. 对于学困生缺少动态评价。

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中“重优等生而轻落后生”、“重结果轻过程”、“重主导轻主体”等现象仍十分严重, 偏离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困生仅看考试绝对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成绩相对变化的规律。

2. 忽视了主体的评价。

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应该是二维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服务。对于教师教学效果, 学生很有发言权。然而在现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主体的意见。

二、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构建的基本思路

1. 学校 (教研组) 、外校同行与学生参评相结合原则。

现在中小学都实行绩效工资, 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趋向于好的方面。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开和公平性, 学校可以纳入外校同行的听课评价, 同时, 学校应该纳入学生的评价, 这样才能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

2.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对科学老师的考核应该尽量的明确详细的内容和方法, 考核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密切结合, 在制订相关的考核指标的时候, 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 以方便相关的工作指导人员和考核者根据情况评定分数, 使考核标准更加直接, 并有一定的操作性。

3. 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考核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既要有学生参评, 也要有主管部门考核, 还要有外校同行专家评价, 才能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动态的评价方法。

三、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学困生的评价;二是对于科学教师的评价。

1. 学困生评价———进步分评价法。

在学生科学成绩评价上, 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学困生比成绩较高的学生更容易进步。为了克服评价考试成绩进步程度的困难, 1972年Hale (美) 提出了一种指数科学模型, 将其考试成绩转换成相应的评价分数, 使之初始高水平学生成绩的小幅提高, 与初始低水平学生成绩的大幅提高可以进行比较。此方法被称为“进步分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将一段时间内学生成绩转化成T分值, 接着根据“T分值等价进步分转换表”分别将对应的T分值转换成进步分, 实际进步分等于本次成绩进步分减去上一次进步分。为防止教师为了提高进步分而故意拉低初始成绩的情况发生, 在进行学困生成绩评价时, 可以考虑成绩= (本次T分+上一次T分) /2+实际进步分。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T分的转换

第一步:标准分数Z的计算

标准分是由原始分数换算得来的, 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标准分保留了原始分的大小顺序关系及正态分布特征,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加性及稳定性。因此, 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把近两次成绩都转化为标准分数, 然后再进行比较或相加。转化公式为:

公式中Z代表标准分数, X代表考试分数, X軍代表学生全班成绩的平均值, S代表标准差。

Z能具体反映出考试分数与平均数之差异的方向及程度。如果Z>0, 则说明学生成绩高于平均分数;反之则说明成绩低于平均分数;如果Z=0, 则说明成绩等于平均分数。所以从标准分数中, 既可知道学生考试成绩, 又可知道每个学困生在全班学生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Z分转化为T分

Z标准分数带有多位小数和负值的缺陷, 不大符合人们表示分数的习惯, 通常是把Z标准分数转换成T分值。T分值通常以50分为平均分, T分值高于50分为超平均, 低于50分为不到平均分, 它没有名次的概念, 只是一个相对指标。T分值的计算步骤是:

第一步计算平均分:

第二步计算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Z标准分:Z= (X-X) /S

第四步计算T标准分:Ti=T+KZi, T一般取值为50, K一般取值为10, 即Ti=50+10Z, 因正态分布中Z的取值范围是-3≤Z≤+3, 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20≤T≤80。

2. 科学教师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法。

设被测评教师的集合为Y={y1, y2, …, y R}, 在以下几项的得分及最高分, 最低分分别为: (1) 学生评教 (权重为ρ1) , 其中学生无差别评分 (权重为ρ11) :{d11, d12, ……, dR}最高分为M1, 最低分为m1;学生平台评价评分 (权重为ρ12) :aij{i=1, 2, 3, ……, R;j=1, 2, 3, ……, N}。 (2) 外校同行专家评分 (权重为ρ2) :{d31, d32, ……, d2R}, 最高分M2, 最低分M2。 (3) 学校职能部门评价 (权重为ρ3) :

第 (1) , (2) 项的得分的标准化公式:

标准分区间为[60, 95]

为给出学生平台评分的百分制分数, 设测评学生的集合为X={x1, x2, ……, xN}, 具体记分如下表: (aij的具体算法为:若yi被xj第K名, 则取aij=R-k+1)

记所有教师的最高分数为M, 最低分数为了m, 即:M=max{a1, a2, ……, aR}, m=min{a1, a2, ……, aR}, 则yi在该项的标准分为:di=60+ (ai-m) 。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本的方法是要将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纳入评价的组成部分。这样,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 正确的评价思想方法、原则, 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象是科学教师和考试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两个部分。通过现状和问题分析构建了基于学生评教、外校同行专家评分、学校职能部门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方法和基于进步分评价的成绩相对落后学生评价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师,学困生,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6.

[2]赵学勤.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应从何处着手[J].中小学管理.2002, (3) .

初中作文评价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模式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学术界众说纷纭, 但究其内容, 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 就是一种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体系的价值评判。

第二, 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为评价标准。

第三,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实然的教学效果和应然的目标要求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有益于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逐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层次, 形成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同时探索学生数学的理解层次和数学认知结构的评价方法, 包括如何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反馈信息及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升数学理解层次、改进数学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

(一)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课堂教学评价以往是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 其中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和把握, 对学习单元重难点的讲解是否突出, 板书是否符合标准, 以及教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等等诸如此类对教师单方面的评价,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

(二) 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思考不够。 教学方法应因地制宜, 灵活应对。 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仅仅停留于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工作的关注, 却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方法是否适应, 是否能够很好地从这些教学手段中真正获益,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足。 往往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是单方面从老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三)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视, 往往远远大于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 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升学。 所以, 应该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视点上, 真正对学生素质的提高重视起来, 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三、增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一)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促进学习的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应具备以下四大特点:第一, 学习目标要清晰、完整。 第二, 教师应主动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在教学方面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第三,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利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第四, 学生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反馈课堂学习内容。因此, 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必须体现学生改进学习的行为跟进。

(二) 在实际教学中研修实践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实质就是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正确与否, 需要经过实际教学的研修与检验。 教师在学习评价方法的同时反思怎样的设计和操作更容易在课堂实施, 具体反思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操作相比, 教师的不适应在哪里, 怎样做更自然, 与以前的课堂相比学生有哪些变化, 学生的收获是否更多, 学生的收获主要有哪些, 等等。 在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实践的过程中, 探索可操作性强又行之有效的促进学习的评价操作模式, 这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重点。

(三) 在教学中运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运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模式。 其中包括, 第一, 积极开展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课堂评价实践。 例如以一个单元的数学课程学习为例,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对教师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第二, 开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监控的课堂评价实践。 第三, 促进学生课堂收获包括数学作业等评价结果的处理策略。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有益于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就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 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授课内容这三个方面着手,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冯世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价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8) .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评价 篇10

一、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个体, 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不能以绝对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数学学习评价要正确认识到这种个体差异, 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他们有所进步, 而且还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启发、获益和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个别评价与自我评价问题, 要充分体现差异评价观。

1. 对于优等生要多启发。

他们所需要的是超越课本难度的新知, 他们要享受获得更高水平知识的乐趣。教师的评价, 不能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 而要选择独特视角,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 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

2. 对于中等生要诚挚地欣赏。

这部分学生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 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 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就能使他们努力向尖子生靠拢。同时他们也需要听到恰如其分的评价, 通过老师的评价, 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 从而取长补短, 完善自我。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 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

3. 对于学困生要真诚地鼓励。

学困生作为学习中弱势群体, 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 激发他们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 有效地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评价时, 常常使用欣赏性的评价语言。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后, 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内心会产生积极上进的力量, 强烈的归属感。

教师注重差异, 有效评价, 孩子们心中会燃起追求上进、争做好孩子的希望之火, 这样的课堂才是既积极高效的课堂。

二、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要使学生得到发展, 就要对学生多了解。传统教育评价一般由教师评价学生, 评价主体具有单一性。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 居于评价的主导地位, 支配学生的发展。评价中, 教师往往高高在上, 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平等交流。因此, 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 给予不同的对待。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以评促学。注重在方法选择上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出发, 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

1.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 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 并以此鼓励他,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 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思路。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学生答得好, 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 表达不好的时候, 教师应及时补充, 不要使学生感到难堪, 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 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在教学中, 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 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以利于取长补短, 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 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三、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在课堂上, 我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 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比如:“你解答得真巧妙, 真令教师和同学钦佩。”“你这种解法真是巧妙极了, 老师为你骄傲!”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 一种驱动, 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 相信学生们能从中更多的捕捉到数学问题的背后那富有生命力的资源信息:如环境保护、世界贸易、科技产品等。这样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

教师要对日常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 并给与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优良行为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反复的强化作用下巩固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与多次评价的机会, 对于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准则,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只要学生能够说明自己进步的事例, 甚至可以更改已经做出的评价。

五、注意评价时机

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评价学生是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评价的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 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好评价时机:

1. 在课堂上, 教师的评价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

语言,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 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应指出的是, 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 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 而是一边讲课, 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 用手摸摸他的头, 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 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时刻关注孩子情感和心理的变

化, 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 这时适时的口头评价将拨开孩子思维的迷雾, 消除孩子的畏难情绪, 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3. 科学研究表明, 新颖、别出心裁和有创造性的见解, 常常

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 应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畅所欲言, 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获得更多的灵感。

小议初中数学评价改革 篇11

【关键词】数学素质;评价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发展观”是数学教育理念精髓之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营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把握评价时机是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教学时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多方面对进行评价。评价改革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新课改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评价改革,笔者结合新教材、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了几方面尝试。

一、数学教学中要开展了情感态度评价、数学素质普及和综合测试

评价既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具体包括:

(1)情感态度: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文明习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预习、复习、自学能力;学习任务完成效果。

(2)综合测试:期中测试、期末综合测试、单项竞赛、综合竞赛。

(3)数学素质:数学史话、数学活动制作、数学小论文、数学绘画、数学基础知识问答、数学应用。

(4)这样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体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二、评价主体多维化,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

以往的评价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为此笔者尝试了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多维互动式评价。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把学生从被动的审视与选择的局面解放出来,面对客观全面的评价,能从多角度认识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改善自己。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也使学生在提示建议别人的同时,实现了评价角色的互换,使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消除了教师一家之言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消极、恐惧、应付、粉饰等不良心理和行为,是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发展前进的动力。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时采用每周一次,组内完成,组长记录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的课上学习态度、情感,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创新能力多方面总结,分为及格、良好、优秀并存入学生档案。家长以文字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家庭作业、预习情况、动手操作、创新能力、应用意识等方面评价。

三、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使学生不断进步,在成功后再创成功

在教师评价形式上不再是单一的分数和红红的钩叉,而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激勵性语言评价

例如:课堂上同学回答精神准确时及时评价“逻辑严谨,语言精炼,能抓住要点,非常棒!”在学生回答不好时先给与肯定的评价然后再委婉的提出要求:“你积极思考了,思路也很正确把语言组织一下会更好。”

2.肢体语言评价

学生的每一次尝试,教师的一句“好”、“真棒!”。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会给她增添百倍的信心。但老师在他做得好时给与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有力的手势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更大的鼓舞。当他调皮时、思想溜号时,你的一个眼神会使他脸红,会使他坐直了听课,会比一声“你遭透了”效果更好。

3.书面语言评价

在学生作业中错的地方划上问号、横线并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近来学习努力,作业公整,希望认真改错并做好预习、复习”等。在数学日记中给与心理、方法辅导及近日表现评价。如:“你很有潜力,如果课下做好一些开放性习题,你将会成为数学的佼佼者”、“近来听课状态很好,能主动学习并和同学交流,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你”。一句简单的评价,蕴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学生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使他们在成功后再创成功。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用爱心对学生真情的、正确的评价。一切为了学生,只有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教学评价中。用“评价”点击孩子心灵,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初中阅读教学的有效评价 篇12

一、加强评价的激励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要科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数量以及方法等, 考查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认识以及价值取向, 同时要格外关注对学生创意性以及多角度阅读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合理批评, 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 合理的批评会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 为了激励学生敢于大声朗读, 教师可以说:“你的发音非常正确, 如果再响亮一些就好了!”对于发音不好的学生鼓励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在不断的鼓励与赞扬中, 学生的阅读热情与自信才会更高。

二、合理延长评价时间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往往高度赞扬学生的发言, 如“你的回答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的确能够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然而过早对学生下决定性的评价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不仅会降低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还易于激发被赞扬学生的骄傲情绪, 学生难以给出更精彩、更科学的答案。在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深入分析某个问题时, 教师可以适当延长评价时间, 不要马上进行评价, 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阅读, 进而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通常都是教师单向评价学生,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以及自评,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自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不断反思个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性与独立性, 促进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也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 认识个人的缺点与优势。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还可以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小组学习探究的时候, 每个小组都可以回答问题, 回答正确的就可以给小组奖励一颗星星标志, 而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会获得一颗星星标志。这样可以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

四、提倡开放性评价

语文这门学科主要强调形象思维, 对于一个问题, 其可能对应很多答案, 因此最好不要教条地指定一个标准答案。对于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会有不用的理解。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凭个人的眼光去分析以及辨别问题, 形成独特的看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重视与尊重。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对于孔乙己的看法, 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非常可怜, 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是值得人们同情与帮助的;而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不值得同情, 因为他自恃清高, 只是片面地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上等的, 而不屑于从事其他劳动, 从而落得如此下场……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进行深入思考, 形成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哲理, 不断完善自我。

五、加强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时候, 往往会说“不错”“很棒”“很好”等, 这些时常挂在教师嘴边的话是缺乏实在意义的, 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不断丰富评价语言, 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语言去赞扬、评价学生。例如:“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 他是经过深入思考的, 想法很有见地”, “你的回答很有逻辑性, 条理很清晰”, “你的看法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你能再深入思考, 就会有更深层次的发现”。这些评价话语能够充分显示出教师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以及对其能力的认可, 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

上一篇:体育通识教育下一篇:企业文化实践与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