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脂肪肝综合症

2024-11-18

笼养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精选8篇)

笼养蛋鸡脂肪肝综合症 篇1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FLS) 又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FLHS) , 是由于营养障碍、内分泌失调、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脏脂肪过度沉积于肝脏, 从而导致肝细胞及血管壁质地变脆而发生的肝出血的症状[1,2]。该病最典型的表现是剖检可见肝脏脂肪变性, 肝破裂。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以夏季居多, 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2013年笔者陆续接诊了几例病例, 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自2013年以来, 我们先后接诊了4例该病病例, 鸡只均为产蛋高峰期鸡, 发病率1%~2%, 死亡鸡占所有发病鸡的30%左右。产蛋率急剧下降, 但大部分鸡表现正常。少数鸡食欲不振, 喜卧, 站立不稳, 且反应较迟钝。极个别鸡冠泛白, 贫血, 食欲废绝, 很快死亡, 病程较短, 一般从发病到死亡1 d之内, 且死亡的鸡只个体较普通鸡肥大。

2 剖检变化

将送检的死鸡进行剖检, 可见鸡腹腔内有大量脂肪沉积, 肝脏明显肿大, 颜色变浅呈黄色或浅黄色, 质地松软极易破碎。肝脏包膜破裂导致内出血, 体腔内充满红色液体或见包膜下有血肿形成。部分病例包膜下有许多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肌胃和腺胃周围等多处也都有大量脂肪沉积。

3 实验室检查

3.1 取剖检的肝脏制作切片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 肝细胞肿大, 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 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 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 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4,5]。

3.2 取部分肝组织接种营养肉汤, 37℃恒温培养24h, 未见肉汤混浊。

4 诊断

通过剖检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该病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5 防治措施

5.1 发病鸡用护肝清、三征肝泰等护肝药物治疗, 连用10d。

5.2 补充多种维生素、氯化胆碱、甜菜碱等;调整日粮, 降低日粮中能量饲料, 适当补加蛋白质饲料;淘汰过肥而无治疗价值的病鸡。

5.3 控制鸡舍环境温度, 缓解高温热应激。

5.4 防止饲料霉变, 尤其是被黄曲霉素菌污染。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 鸡发病死亡数明显减少, 10 d后病情得到控制。

6讨论

鸡脂肪肝综合征是以肝脏脂肪变性、脂肪过度沉积、肝细胞与血管壁变脆而致肝脏破裂, 引起肝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所以, 饲喂蛋鸡时要严格的按照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饲料配方饲养, 不能过度饲喂高能低蛋白饲料否则易导致肝脂肪的蓄积增加, 从而导致发生脂肪肝。同时该病在夏季高温季节最易发生, 因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并加强通风管理, 特别是在初产鸡的产蛋高峰期间更应重视。

参考文献

[1]曹谨玲, 陈剑杰.鸡脂肪肝综合症[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 19 (12) :24~26.

[2]龙进学, 韦平.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 2001, 23 (16) :6~8.

[3]石琳, 石勇军, 张晓莉.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 2006, 25 (4) 91.

[4]初秀.鸡鸭鹅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68~102.

[5]王建华.家畜内科学 (第3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361~362.

笼养蛋鸡育成期的培育 篇2

一、育成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饲养密度过大。密度过大是笼养育成鸡培育中的一大通病。许多养鸡户未设育成舍,雏鸡育雏后直接转到产蛋舍,这样在8周龄时仍在育雏笼中饲养,随着日龄的增长,饲养空间的大小日趋重要。此时料位、水位不足,个体争食造成严重的采食不均,部分小鸡体重不达标、发育不良,均匀度较差。此外,鸡群密度大导致舍内空气污浊、湿度增加,给细菌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鸡群患病率增加,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并伴有啄肛、啄羽等现象发生。

2. 卫生条件差。料槽和饮水器不经常清洗,很少消毒或根本不消毒;接粪板放置不正致使许多鸡粪漏到下层的料槽或鸡身上;由于操作不规范,过道上积水较多;通风换气时单独打开天窗或进风口,整个鸡舍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空气流通,导致舍内氨味大、灰尘多。以上这些不良卫生条件极易使病原微生物滋生,导致鸡群感染疾病、体质变差。

3. 均匀度差、周增重不均衡。密度较大,不能及时分群、合理调群,给鸡群均匀度的提高造成障碍。往往在鸡群的料位、水位出现明显不足时才开始分群,而分群后料位又明显过多,这样会导致大鸡越来越大,小鸡越来越小,再加上笼养鸡很难观察并挑出大、小鸡只,在不进行逐只称重的情况下很难提高鸡群的均匀度。此外,育成期的管理不到位、责任心差,在喂料时不是浪费较多,就是布料薄厚不匀,不能为每周增加料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致使增重忽高忽低、很难均衡。

4.忽视疾病的防治。养鸡户大多比较重视育雏期疾病的防治,而到育成期就不太在意,主要表现:不认真观察鸡群,在鸡群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进行及时的药物防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毒工作没有贯穿于整个生产中,做不到定期消毒;免疫程序不科学、对疫苗质量要求降低、免疫接种时缺乏监督,达不到确实可靠的免疫效果。这样增加了许多疾病的感染几率,即使育成期不发病,产蛋后由于机体负担加重、抵抗力降低,容易暴发传染病,给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育成期需要规范管理

1. 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育成期舍温应保持在10~25℃,并且保证舍内温差不超过6~8℃,舍温过高过低或变化太大均会影响鸡群的健康。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通风时应做到气流均匀通过全舍,避免舍内存在通风死角,天冷时调节进风口的方位和大小,使进入舍内的气流由上而下不直接吹到鸡身上。育成前期光照时间的长短对鸡群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不大,但到了育成中后期,光照时间要随周龄的增长而逐渐缩短,或采用稳定的短光照(每天不超12小时),光照强度一般不改变,以5~10勒克斯为宜,能满足鸡只采食饮水和工作人员操作需要即可。

2. 控制体重,确保鸡群均衡生长。蛋鸡育成期体重的控制应以该品种鸡的标准体重为依据,每周饲喂量根据手册标准,结合实际体重、饲料质量、环境温度等逐渐增加,适宜的喂料量均能获得理想的体重增长,避免加料忽多忽少,只有在生长阶段与开产前达到标准体重,特别是控制好20周龄的体重,才能表明生长发育适度,以后才能有较好的产蛋性能和成活率。应注意15周以后的周增重不能低于标准周增重,否则鸡群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将受到影响。检查鸡群的发育情况是通过抽样称重来进行的,具体的做法是:定时,即固定在每周末的下午(喂料后6小时)称重;定点,即始终称取有代表性的几架笼内的鸡只;定量,即称取数量为总鸡数的5%~10%,逐只称重。称重后要精心计算,将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对照,如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则下一周喂料量应比标准有适量地增加;反之,则下一周仍按本周料量执行或少增加1~2克饲料。

3. 提高均匀度,为高产打基础。及早分群、合理调群、全群称重与日常调群相互结合,才能提高均匀度。雏鸡入舍后最好在前3天用手握法进行第一次分群,没有条件的可结合断喙或免疫进行分群,第二次分群最迟不超过28日龄,此时鸡群强弱已基本显现。8周龄左右进行第三次分群。第二次和第三次分群最好逐只称重,这样比较精确。在两次分群的中间阶段,对日常观察到的特大、特小鸡只应做适当调整。全群逐只称重一般间隔4周左右进行1次比较适宜,因为加料效应经3~4周才能体现,9周后鸡只骨架基本定型,但可以在12周左右把骨架较大或较小的鸡做一次归类,使小群鸡中的体型基本一致,有利于育成后期的体重增长与性成熟相协调,避免出现小胖鸡和大瘦鸡,提高体况均匀度。适宜的料位和料槽高度能保证小部分体质略差与体型矮小的鸡同时采食到饲料,从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喂料过程应做到快、准、匀。另外,要保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这样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鸡嗉囊中饲料未完全软化前不易控水,要养成经常摸嗉囊的习惯。

4. 注意育成后期的营养需要。育成后期(12~18周)生殖系统开始缓慢发育,到育成结束则迅速发育。为此,从16周龄就应供给营养平衡的饲料,使其卵巢能正常发育、适时开产。如果育成后期正值夏季更应加强蛋白质等营养的补给,否则鸡只增重和卵巢发育会受到影响,造成鸡群开产推迟。育成后期饲料中的能量不应过高,避免因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在冬季鸡群食欲较好、采食量大时需控制鸡群喂料量,以免腹脂增加过快。此外育成后期还应控制饲料中钙的含量,因含钙量过高易引起肾脏尿酸盐沉积,而形成痛风症。实际生产中,在育成料中添加石粉或过早饲喂产蛋料常会造成此种情况发生。

5. 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为保证鸡群健康,免疫接种必不可少,日常防病消毒也应抓紧抓实。蛋鸡育成期的免疫接种也是较多的,应结合当地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如笼养鸡颈部皮下注射时应抓出笼外进行,以免注射部位不准确;腿部肌肉注射时应选准位置,避免扎到神经或血管),确保免疫达到理想的效果。免疫时为了减少应激可选在晚上进行。接种后注意观察鸡群情况,加强日常管理,有条件的鸡场可在免疫后7~14天检查血清抗体滴度,以了解免疫效果。除免疫外,消毒应贯穿于整个育成期,包括环境消毒(每周1次)、带鸡消毒(每周2~3次)、饮水消毒(每周1次)、用具设备消毒等。在日常管理中每天应认真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采食速度、饮水数量、粪便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若出现病情应及时隔离病鸡,并决定是否进行全群治疗,尽早防治疾病在鸡群中蔓延。选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用药方法和疗程,及时淘汰难以治愈或治疗成本太高的个别鸡只。此外在上笼前进行1次驱虫。

笼养蛋鸡脂肪肝综合症 篇3

1发病原因

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包括:营养、环境、应激、遗传、有毒物质等, 促进性成熟的高水平雌激素也可能是该病的诱因。

1.1遗传因素

蛋鸡比肉鸡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因为高的产蛋率常伴随着高水平的雌激素的代谢, 可刺激肝脏脂肪的合成, 同时鸡的品种和品系的不同, 也会造成肝脏脂肪含量的差异。临床上节粮小型蛋鸡的发病率要比中型蛋鸡的发病率高。

1.2饲料因素

1.2.1高能量、低蛋白日粮是发生本病的主要饲料因素, 一方面, 过量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糖原异生转化成为脂肪, 而引起肝脏脂肪蓄积;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由于低蛋白引起产蛋减少, 运往卵巢的脂肪减少, 但合成脂肪的速度不变而使脂肪在肝脏中沉积。能量、蛋白质的平衡非常关键, 时常会发生用高能配方时氨基酸进食量不足的现象, 其后果是在性成熟时后备母鸡既小又肥胖。

1.2.2多种原因引起的采食量过大, 会使剩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形成脂肪肝。

1.2.3高蛋白、低能量饲料造成脂肪的蓄积。饲料中蛋白质能量比值大, 相应的能量就偏小, 部分蛋白质脱酰胺生成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 而脱氨后大量氮在肝内合成尿素, 增加肝的代谢负担, 诱发本病的发生。这种状况多出现在产蛋鸡产蛋高峰已过, 而饲料配方继续延续高峰期饲料配方;另一种情况是发病鸡群个别蛋鸡低产、停产, 却与正常产蛋鸡饲喂相同的饲料。

1.2.4营养元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Zn、Se、Cu、Fe、Mn等是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员和抗氧化剂的不可少的成分, 在维持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自由基对脂类的过氧化作用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磷脂酰胆碱是合成脂蛋白的必需原料之一, 而合成磷脂需要脂肪酸和胆碱, 如果不足, 就会使脂肪代谢发生障碍, 胆碱可来自饲料的甲硫氨基酸、丝氨酸, 也可体内合成。VB12、叶酸、生物素、VC和VE都参与这个过程, 因而这些物质缺乏时, 肝内脂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就发生障碍, 大量的脂肪就会在肝脏沉积。

1.2.5饲料在生产、运输、储存、饲喂过程中, 因管理不当, 易造成霉菌污染、发霉变质。霉菌和毒素主要侵害肝脏, 肝功能因肝细胞的受损而下降, 而使脂蛋白合成减少, 导致肝代谢障碍和脂肪的沉积。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脏变黄、变大和发脆, 肝脏脂肪含量增加。低水平的黄曲霉毒素长期于饲料中存在也会引发脂肪肝综合征。在玉米霉变严重的年份,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例明显增多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1.3药物和毒物的损伤

某些药物、化学毒物及化学添加剂均可引起脂肪肝, 其发病机理大多是抑制肝内蛋白的合成或降低肝内脂肪的氧化率, 减少脂蛋白的合成, 增加了甘油三酯, 导致脂肪肝, 如:四环素、蓖麻碱、一些重金属等。一些饲料中的毒素如菜子饼的毒性物质也会诱发中度或严重的肝脏脂肪化, 如日粮含10%~20%菜子饼或20%菜油可造成中度或严重的肝脏脂肪化, 数周内将出现肝出血, 菜子饼中的硫葡萄苷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

1.4管理因素

笼养或圈养模式下的动物运动受到限制、活动量降低, 采食量却由于遗传因素、习惯因素、饲料中诱食剂的影响很难很快降下来。采食量相对过大, 摄入的过多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了多余的脂肪。而且笼养条件下, 鸡不能自己选择合适的环境温度, 引起脂肪的过度沉积。

1.5环境因素及应激的影响

各种各样的应激因素都可能成为脂肪肝综合征的诱因。应激可以增加皮质酮的分泌, 皮质类固醇又刺激糖原异生而生成脂肪。如生产中常见的高温、突然停电、惊吓均可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皮质醇、生长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改变, 促使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肪, 增加游离脂肪酸产生, 抑制脂肪酸氧化, 减少磷脂组成, 从而增加发病率。突然中断饲料或水供给、疫苗接种、捕捉、雷鸣、惊吓、噪声、光照不足等因素可促使此病的发生。目前, 尤其是频繁的疫苗接种应作为诱发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有报道称, 高产蛋鸡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佐剂灭活苗可暴发脂肪肝综合征。热带地区的脂肪肝高发期在每年的4~6月份, 说明炎热季节脂肪沉积的速度更快。

1.6肝细胞脂质过度氧化损伤

脂肪肝发生与肝细胞脂质过度氧化有关, 机体通过酶系统和非酶系统产生氧自由基, 引起生物膜磷脂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形成脂质过氧化物, 使膜蛋白和酶分子聚合、交联, 造成细胞代谢功能改变, 使肝细胞组织受到损害。

2发病机理

2.1脂肪在肝细胞大量沉积, 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坏死, 肝窦状隙及血管破裂而发生出血;过量的脂肪可破坏肝脏的结构, 使肝脏血管和网状结构架组织变弱。

2.3脂肪的存在造成肝静脉脂肪变性, 从而导致门静脉破裂。

2.4局灶性肝细胞坏死引起血管损伤, 造成肝脏局部出血又因肝脏的特殊结构而引起大量出血。

3临床症状

脂肪肝综合征的病鸡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主要发生于体况良好的重型鸡及肥胖鸡。有的鸡群发病率可高达31.4%~37.8%。病初很难见到特征性症状, 只表现肥胖, 体重超过正常值25%。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不当时引起强烈挣扎, 甚至突然死亡。有时鸡表现出精神委顿, 喜卧, 腹下软绵下垂, 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冠及肉髯发绀, 继而变黄、萎缩。个别鸡群产蛋率大幅度下降, 可从60%~75%下降到40%, 甚至仅为10%, 有的停止产蛋。有些病鸡食欲下降, 鸡冠苍白, 体温正常, 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严重者嗜睡, 瘫痪, 进而冠、肉髯和脚变冷, 可在几小时内死亡。易发病鸡群中, 死淘率偏大, 月均死亡率可达2%~4%, 有时可高达20%。

4病理变化

病禽尸体多见鸡冠高度发白, 可视黏膜颜色变浅。剖检病禽, 肝脏变化最为明显, 可见肝脏肿大至正常的2~4倍, 边缘钝圆、油腻, 呈黄色, 表面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 质地变脆, 易破碎如泥样;用刀切时, 在切面有脂肪滴附着;腹腔有大量脂肪沉积, 肠系膜等处有大量脂肪;肝破裂时, 腹腔内有多量凝血块或在肝包膜下有小的出血区, 亦可见有较大的血肿;有的病禽心肌变性呈黄白色, 有些肾脏略变黄, 脾、心、肠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内充满脂肪空泡、大小不等的出血和血肿及较小、不规则的、伊红均染的物质团块, 这些团块可能是血浆蛋白的衍生物。肝脏的脂肪含量一般超过干重的40%。

5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 一般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 22~110mg/kg, 连用一周以上, 有一定的效果。也可以在1 t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 000 g, VE 1 000万u, VB1215 g, 肌醇900g, 连续饲喂10~15 d。中兽药中龙胆泻肝散治疗鸡脂肪肝综合征也显示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6预防

6.1降低日粮浓度, 降低饲料能量值和增加蛋白质含量, 通过限饲, 减少饲料供给量的8%~12%;可采取掺入一定比例的粗纤维 (如苜蓿粉) 或增加麦麸用量的方法。同时增加蛋白质含量, 特别是含硫氨基酸,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可提高l%~2%。采用饲料代谢能与粗蛋白的比例为160~180。产蛋初期取低值, 后期取高值, 控制家禽对能量的摄人量。有报道表明额外添加富含a-亚麻酸的花生油可减轻脂肪肝综合征。

6.2饲料中添加胆碱、肌醇、甜菜碱、蛋氨酸、VE、VB12、Mn、亚硒酸钠等对脂肪肝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可添加强力拜固舒作为这些营养物质的良好补充剂。

6.3控制蛋鸡育成期的日增重。根据所饲养鸡的品种、品系、环境温度变化、生长日龄、鸡群状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案, 力求鸡的胫长和体重达标, 实践中以超标准体重5%为最佳状态。

6.4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各种应激的发生。鸡舍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的通风方案, 做好通风换气;注意保持合理饲养密度, 保证每只鸡都有足够的面积和空间;注意天气变化, 防止忽冷忽热, 保持舍内温度的恒定;避免噪音和惊吓;不要轻易换料, 不得已而换料时要有一周以上的过渡期;转群时, 要轻抓轻放, 新鸡舍要在转群鸡到达之前准备好饮水和饲料。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应激的鸡群及时添加抗应激添加剂, 尽可能降低应激对鸡群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石冬梅, 周德忠.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M].畜禽普通病防治, 2010 (09) :133~135.

[2]张传师, 吕永智, 赵婵娟.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湖北畜牧兽医, 2007 (03) :23~24.

[3]任成林, 马利芹, 杨永红等.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与防治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8 (11) :6~7.

[4]张瑾, 余彦国.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家禽, 2011 (12) :52~53.

[5]杨波.禽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03 (02) 160.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治 篇4

1 病因

发生本病的原因是营养性的, 而不是病理性的。从蛋白或必需氨基酸方面来说, 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或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而相对能量过高时, 母鸡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 大量采食, 摄入高能碳水化合物饲料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而鸡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 与能量值不相适应时, 则造成代谢紊乱, 使脂肪过量沉积;从钙水平来说, 鸡饲料中主要使用粉末状钙质添加剂, 钙含量过较低, 而在蛋壳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 母鸡需要大量的钙来制造蛋壳而摄入过多的饲料, 于是过多的饲料被吸收后转化成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从噬脂因子来说, 中性脂肪合成磷脂必须有维生素E、生物素、胆碱、维生素B族、蛋氨酸嗜脂因子的存在, 在正常情况下, 这些因子能够防止中性脂肪在肝脏内沉积, 如果这类嗜脂因子含量低时, 就会造成肝脏的脂肪积存率过高;长期给鸡饲喂焦硫酸钠 (鱼粉等) 可能引起大批鸡发病。鸡缺乏运动也是一个诱发因素, 因此笼养比平养的鸡发病率高。除此之外, 向日粮中添加大量的酸败脂肪或是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 添加过量的菜籽饼, 也可诱发鸡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鸡外观体况良好, 鸡群中有许多鸡是过度肥胖的, 体重比正常鸡高出25%~30%, 个别鸡突然死亡, 产蛋量明显下降, 突然从高产蛋率的75%~85%下降到45%~55%, 在下腹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体况良好的鸡更为易感, 往往突然爆发, 病鸡喜卧, 表现嗜眠, 吞咽困难, 严重的出现瘫痪, 体温41.5~42.8℃, 当鸡冠变大, 冠髯苍白贫血, 口腔有少量粘液, 肉髯和鸡冠变冷时,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死亡率不定, 一般低于5%, 这样的鸡从出现明显症状到死亡约1~24d。

3 病理病变

死亡鸡肥胖, 冠和肉髯苍白, 切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沉积, 个别鸡出现心肌变性, 呈黄白色, 投入水中不沉底, 腹腔和肠系膜均有过量的脂肪沉积;肝肿大破裂, 周围有广泛的血凝块, 边缘钝圆, 呈黄色油腻状, 表面有小的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 质脆, 易碎如泥, 用刀切时, 在刀的表面有脂滴附着;脾、肾有轻微的肿胀。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饲料及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 有条件的话可对鸡血清测定总脂、甘油二酯、磷脂、胆固醇等指标的含量, 与正常值相比高的话即可确诊患有脂肪肝综合症。死后剖检可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确诊。

4.2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鸡的病变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的琼脂、麦康凯琼脂和鲜血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经37恒温培养24~48h后观察, 结果均称阴性, 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 即可确诊为脂肪肝综合症。

5 诊治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防治 篇5

1 发病原因分析

该病的病因学复杂, 它的产生涉及遗传、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众多因素。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复制此病是了解发病原因和对其防治的主要障碍。

1.1 遗传因素

不同品系的鸡在生产试验中, 患脂肪肝综合症存在差异性。肉种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病率比蛋种鸡高。高产蛋率可能是蛋鸡脂肪肝综合症产生的因素之一, 因为高的产蛋强度使雌激素代谢增强, 肝脂肪沉积加快, 易诱导脂肪肝综合症。

1.2 饲料营养

1.2.1 高能饲料

过多的能量摄入是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主要病因, 它使鸡体内的能量处于正平衡, 脂肪的沉积及多余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糖原异生作用转化成脂肪在肝脏积累。自由采食使笼养蛋鸡易产生脂肪肝综合症。

1.2.2 能蛋比

日粮中高能量蛋白比可增加该病发生率。在高能量蛋白比 (66.94) 日粮中, 该病发生率可高达30%, 而在低能量蛋白比 (60.92) 日粮中的发病率为0%。有文献报道蛋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病率在饲喂高能量 (2890千卡代谢能/千克) 和低蛋白 (12.7%) 时更高。

1.2.3 能量来源

蛋鸡日粮中能量来源 (谷物) 的不同也常常影响肝脂肪含量。以玉米为主要能量来源的蛋鸡发病率高于那些以小麦或大麦作为能量谷物的蛋鸡, 因为这些谷物含有多聚糖, 多聚糖可降低脂肪肝综合症或脂肪肝出血症的发病率。在日粮中添加碎米可显著增加肝中和腹部的脂肪沉积。

1.2.4 钙

日粮中不同程度的低水平钙可增加肝出血、肝重, 并伴随产蛋量下降。鸡只为了满足对钙的需求, 只有多采食, 这就造成能量、蛋白过度摄入, 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症。另外, 钙是禽体血凝作用所必需的, 脂肪肝出血症中毛细血管出血就可能与缺钙有关。低日粮钙抑制了下丘脑活动, 降低了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因此产蛋下降, 而这时鸡仍继续消耗正常水平的饲料, 由此产生的多余营养就被转化成脂肪, 沉积在肝中。在实际生产中, 推迟给后备鸡饲喂理想水平的钙也易造成脂肪积累。

1.2.5 蛋白来源和硒

饲喂玉米—大豆型日粮蛋鸡的脂肪肝出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含同样能量、氮和脂肪的玉米—鱼粉日粮。饲喂鱼粉禽群的脂肪肝出血症发生率低可能与硒的作用有关。在每公斤玉米—大豆日粮中添加0.3毫克硒可降低肝出血发生率, 这可能是由于硒能防止血管内皮组织中的天然氧化作用。

1.2.6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抗脂肪肝因子如胆碱、蛋氨酸是磷脂的组成部分, 可刺激脂肪转运。如果脂肪肝综合症是脂肪运输系统缺陷造成的, 缺乏这些抗脂肪肝复合物就可造成肝脂肪蓄积。微量营养因子如抗坏血酸、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锌、硒、铜、铁、锰影响机体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 它们的缺乏都有可能促使脂肪肝综合症的产生。

1.2.7 毒素

实践表明, 日粮中黄曲霉是造成脂肪肝综合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日粮中黄曲霉素达20ppm, 就可降低产蛋量和蛋重。中毒鸡只的肝呈黄色、脆性增加、增大, 脂肪含量可增加到55%。菜粕中硫葡萄糖苷被认为是造成肝出血的另一原因, 有些含10~20%菜粕也会在数周内引起中度或严重的出血性肥肝。

1.3 饲养管理

1.3.1 应激

任何形式的应激 (营养性的、管理性的或病理性的) 都可能促成脂肪肝综合症。强烈的应激可增加皮质脂酮的分泌, 降低肾抗坏血酸的分泌。应激中产生的皮质脂酮和其它皮质激素降低了鸡的生长率。皮质脂酮刺激糖异生作用, 并加强脂肪形成作用, 可导致脂肪沉积增加, 尽管在应激情况下体重降低了。

1.3.2 温度

鸡体在高温下对能量要求比低温下能量要求低, 这也就使脂肪分解降低, 造成肥肝综合症。

1.3.3 禽舍系统

笼养母鸡比地面饲养母鸡的肝脂肪更多。高饲养密度也是引起脂肪肝综合症的因素。笼养鸡活动少, 不能有效地消耗能量, 因此多余能量就转化成脂肪。另一个造成笼养鸡易患脂肪肝综合症的原因是它们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

1.3.4 激素

性成熟时内源性雌激素的释放也是产生脂肪肝综合症的遗传诱因, 蛋鸡血液中高浓度的雌 (甾) 二醇与肝的脂肪累积呈正相关, 激素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可引发脂肪肝出血症, 而这种脂肪合成作用不受反馈机制的调节。

2 症状及病变

2.1 临床症状

脂肪肝多发于高产的青年蛋鸡群。病鸡鸡冠、肉髯等可见黏膜苍白、头颈前伸、站立不稳、喜卧, 卧时常以胸骨触地或左侧卧地。左侧肋骨边缘呈明显的暗红色。

2.2 剖检

突然死亡的蛋鸡, 发育良好, 肌肉丰满白嫩。剖检可见鸡尸肥胖, 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 肝脏肿大呈黄褐色或深黄色的油腻状, 质脆易碎, 肝表面和体腔有大的血凝块, 输卵管末端常有一枚完整而未产出的硬壳蛋。

3 防治

防治原则:抗肝脂变、坏死、防血管损伤增强血凝。

3.1 加强管理

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及时供应充足清凉饮水。鸡舍内按时消毒, 防止惊吓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3.2 适当限饲

育成期要限制饲养, 一般减少喂料10%左右, 要注意饲料质量, 防止饲料变质。

3.3 调整日粮配方

炎热的夏季应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1%~2%, 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适当增加粗纤维含量。日粮中应保持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 添加氯化胆碱、蛋氨酸、多维素等嗜脂因子的营养素。早期应用预防效果最佳。

3.4 治疗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 篇6

1 发病机理

Squires等认为肝脏高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超过正常组织清除能力, 导致这些脂质过氧化物在肝内蓄积, 微粒体单氧化酶催化脂肪酸过氧化物分解为大量脂质自由基产物, 这些自由基和细胞成分如核酸、蛋白质和脂肪反应引起细胞损伤, 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引起肝脏出血发生。鸡产蛋高峰期机体代谢旺盛, 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转运受阻, 使肝脏中合成的脂肪酸不能排出, 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而导致脂肪肝。

2 引起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因素

2.1 营养因素

2.1.1 能量和蛋白

日粮中能量过剩或蛋白缺乏都可诱发蛋鸡脂肪肝综合症。Mateo C D等研究表明, 小麦型日粮中的能量水平由12005kJ/kg升高到13269.6 kJ/kg, 蛋鸡肝脏显著增大, 日粮中13%蛋白水平脂肪肝发生率较16%的升高。何维明等 (1996) 试验结果证明, 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 脂肪肝发生率明显高于蛋能比低的鸡群, 且差异极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更多能量会转化成脂肪, 蛋白缺乏造成脂蛋白和亲脂因子生成不足, 从而引起脂肪在肝中过量沉积, 不能被及时运出肝外, 从而引起蛋鸡脂肪肝。适当降低能量水平, 调整蛋白能量比以及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平衡, 可防止由于能量过高造成的脂肪过度沉积, 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2.1.2 脂肪和脂肪酸

Sanz等 (2000年) 研究发现, 在鸡日粮中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向日葵籽油, 虽然日粮中的脂肪含量升高, 但鸡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下降, 使鸡心脏中的棕榈酸转移酶和脂酰辅酶A脱氢酶活力提高, 增强鸡体内脂肪酸的β氧化;显著降低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力, 脂肪合成减少,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生下降。Schuman B E等研究表明,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亚麻油或n-3脂肪酸可显著降低蛋鸡肝脏脂肪含量, 对肝脏出血没有影响。含胆固醇20 g/kg、猪油100 mL/L的高脂日粮引起蛋鸡血清、肝脏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另有研究发现, 长期饲喂共轭亚油酸 (CLA) 、长链n-3脂肪酸、亚麻酸 (18:3n-3) 和葵花油 (n-6脂肪酸) 后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32.2、29.4、18.9mg/g和18.7mg/g。可见, 日粮中脂肪酸组成不同, 对肝脏脂肪的沉积作用不同, 动物性脂肪较易引起脂肪肝发生, 而植物油由于其特殊的脂肪酸组成, 适量添加可起到降低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

2.1.3 钙和矿物质

调查表明, 有蛋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病史的农场, 其水样中钙、镁、钠等矿物质水平显著高于没有蛋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病史农场的水样, 说明水硬度和蛋鸡脂肪肝综合症有关。患有脂肪肝的蛋鸡血钙和血磷显著升高, 高血钙鸡腹部沉积过量脂肪, 鸡冠较大, 多数停产, 说明脂肪肝与钙代谢有关。降低饲料中钙比例可以引起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和出血。

2.1.4 维生素和氨基酸

甜菜碱为蛋氨酸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提供了甲基, 并参与卵磷脂的合成, 促进肝脏脂肪迁移, 降低肝脏中TG的含量, 防止发生脂肪肝 (Saunderson等, 1990;Schutte等, 1995) 。其次, 甜菜碱能促进肝脏和肌肉中肉碱的合成, 加速脂肪酸的β氧化。郑长峰等 (1998) 研究表明, 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甜菜碱, 极显著降低腹脂率和肝脏中脂肪含量, 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Lien (1999) 研究发现, 在产蛋期蛋鸭日粮中添加胆碱, 肝脏脂肪含量均减少, 产蛋率显著提高, 血液中甘油三酯、VLDL, apoB浓度升高, HDL和apoA水平下降。胆碱具有降低肝脂率和提高产蛋率的功能, 高立云等 (2000) 年研究提出, 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 (含胆碱1100mg/kg) , 添加600和1200mg/kg的胆碱后, 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数量减少。因为胆碱增强了脂类的分解代谢, 降低了脂肪沉积, 减少了FLHS发生。而且, 胆碱可促进线粒体内胆碱激酶的活性, 使胆碱磷酸化形成卵磷脂, 卵磷脂与甘油三酯形成VLDL后进入血液, 加速脂肪的转运, 减少脂肪蓄积。

肉碱作为转运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 在调节体内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B12、维生素E和胆碱可阻止脂肪肝的发生。维生素E和硒可降低肝脏脂肪含量, 防止出血发生。天然抗氧化剂二氢吡啶能促进蛋鸡体内脂肪动员和分解, 减少脂肪在鸡体内的沉积, 并有减少自由基对肝脏损害的功能。

给蛋鸡日粮中添加L-半胱氨酸 (6g/kg) , 可使肝脏脂肪含量降低, 对肝脏丙二醛 (MDA) 含量或出血没有影响。

日粮中添加L-色氨酸可显著抑制蛋鸡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和出血, 降低雌激素引起的肝脏脂肪沉积。

2.2 激素

研究认为雌激素水平升高是脂肪肝的诱因之一。Hillgartner等 (1995) 报道, 雌激素能促进肝脏脂类的合成。产蛋鸡性成熟以后, 由于雌激素分泌突然增加, 造成脂肪代谢失调, 诱发脂肪肝形成。Rad等 (1981) 研究发现, 血液雌激素水平与肝脏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Haghighi-Rad和Polin研究发现, 强制饲喂诱发蛋鸡脂肪肝的过程中血浆雌激素水平升高, 提示内源性雌激素可能与脂肪肝的发生有关。

外源性添加孕酮可降低蛋鸡肝脏脂肪含量。注射四碘甲腺原氨酸 (T4) 可使肝脏脂肪含量降低, 抗甲状腺化合物丙基硫尿嘧啶和硫尿嘧啶可使肝脏脂肪含量和出血程度增加。说明甲状腺素有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2.3 环境及应激因素

笼养蛋鸡空间限制和缺乏运动, 能量需求降低, 鸡极易肥胖, 从而引起肝脏脂肪含量升高。热应激也可诱发脂肪肝, Madan (1995年) 等报道, 鸡群在高温季节FLH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在高温条件下, 由于产蛋鸡自身维持减少, 因此机体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 使体内代谢紊乱, 自由基增加, 肝细胞损伤加重。Mousa等 (1999年) 年报道, 高温条件下饲养与低温条件下饲养相比, 前者肝脏脂肪含量更高, 更易发生脂肪肝。这可能与高温环境下蛋鸡活动减少, 热量损失减少, 处于较高的能量正平衡状态有关。

卞汝霖 (1996年) 曾报道过广州两起由于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油乳灭活苗而引发的脂肪肝综合症的病例, 是由于疫苗接种应激反应使产蛋量下降, 导致脂肪代谢紊乱, 引起脂肪堆积过多而发生脂肪肝。

3 综合防治措施

本病的防治关键在于调整饲料配方, 加强饲养管理, 增加活动面积, 减少动物性蛋白的供给和各种应激反应, 及时补充胆碱、蛋氨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减少本病发生。另一方面改善养殖环境, 减少应激因素降低发病率。

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 经常添加VC, 另外要调整日粮中脂肪的含量。

对青年鸡要限制饲养, 不能使其体重严重超标。

发现死亡鸡, 用氯化胆碱拌料 (300克/100斤) , 维生素E、B等, 连用15天。

产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治 篇7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 大房身镇某村屯养鸡户饲养的5 000只亚康蛋鸡于156日龄时开始发病, 随后可见蛋鸡发病情况连续不断, 产蛋量突然减少。经统计产蛋率下降了55%左右, 发病率达到约41%。经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91%的病鸡基本痊愈, 进而恢复了正常的产蛋水平。

2 临床症状

发病鸡无明显症状, 多数表现为精神振奋, 食欲良好。但肥胖明显, 比正常体重高出了25%~50%左右。产蛋量明显减少, 产蛋率逐渐降到56%左右, 有些甚至停止产蛋, 个别鸡还突然出现了死亡的现象。而且有的病鸡出现了鸡冠和肉鬃苍白变大, 冠的尖部发干等。

3 剖检化验

经过对50只病死鸡剖检, 可见病死鸡肝脏肥大、油腻、呈黄褐色, 表面伴有出血点、质地柔软、易碎。当肝组织发生变化后, 就会造成胆囊破裂, 因为出血而死亡。大多数的病死鸡在输卵管的末端都有已成型的蛋。腹腔和内脏沉积了大量的脂肪, 腹脂很多, 肠系膜等处也有脂肪沉积。肝脏切面上有组织隆起物, 脂肪含量增至肝物质的60%~80%。显微镜下观察, 肝窦充血胖大, 肝细胞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 脂肪弥散, 分布整个肝小叶, 使肝小叶完全失去正常的网状结构。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的病学观察、临床症状及剖检化验等, 诊断该病鸡为鸡脂肪肝综合症 (即:FLS) 。

5 治疗

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蛋氨酸10 g, 维生素E1 000 IU, 维生素B120.012 mg, 氯化胆碱1 g, 肌醇1 g, 连续饲喂2~3周。经过上述处理后, 病情得到了控制, 产蛋量逐渐恢复了正常水平。

6 预防

应降低鸡日粮的能量水平来限制能量进食量, 使日粮总能水平维持在10.67 MJ/kg左右, 并且要合理调配日粮, 使各种营养物质能满足不同品种, 不同产蛋鸡群的需求, 但又不能过剩。还要注意蛋氨酸, 胆碱, 维生素E, 维生素B12的补给。该病多发生于笼养的蛋鸡, 炎热的天气还会加重病情。饲养户应注意导致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症 (FLS) 的各注意事项。

7 小结

产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病因

长期饲喂高能低蛋白饲料, 导致鸡的肝功能发生异常, 高能量在肝脏合成的脂肪过多, 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结合, 使大量的脂肪沉积在肝脏内;VB、胆碱、含硫氨基酸的缺乏, 肝脏蛋白质合成和输出障碍, 导致大量的脂肪沉积在肝脏;饲料发霉变质、夏天高温的应激, 青年鸡限制运动、采食过多, 生长发育过快, 体内脂肪沉积过多, 均可引起肝脏的破裂死亡。

2 症状

大多数鸡只精神、食欲良好, 鸡群个体明显肥胖, 突然出现痉挛抽搐死亡。大群部分鸡冠发白或微带黄色, 闭目昏睡、吞咽困难, 有的病鸡出现瘫痪, 重症的冠、髯、爪发冷, 临死前头颈多数向背部弯缩, 侧卧于地, 大多数不明原因死亡在笼内。

3 解剖

肌肉发白, 腹腔、肠系膜, 肌胃上附着大量脂肪, 肝脏肥大, 呈黄褐色或黄色, 表面有出血斑点。肝脏破裂的, 腹腔有血块, 肝脏易碎。

4 防治

在治疗方面不外乎针对常见病因采取防治措施, 脂肪肝病简单地说就是高能量低蛋白日粮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 使脂肪在体内过多沉积, 引起肝细胞、肝脏血管壁变脆而发生的肝脏破裂, 多发生在肥胖鸡和初产高峰鸡。

4.1 预防

在炎热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 鸡舍通风、清洁卫生, 调整日粮中能量饲料减少脂肪含量, 在饲料中添加VC。对青年鸡要限制日粮, 避免采食过量, 体能严重超标。

4.2 治疗

在卫生条件、饲养管理较好养鸡场, 发现肥胖鸡群有突然死亡的鸡只, 即可怀疑是脂肝病引起的死亡。

可及时用氯化胆碱治疗, 每50千克拌入300g氯化胆碱, 并加喂VC、VE、VB等, 连用15d。对严重的鸡群, 可同时喂服肝病消等相关药物治疗, 效果较好。肝脏出血用VK3、安络血等, 维持治疗10~20d。防止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可给予抗菌素药物, 每疗程3~5d, 隔15~20d重复一次, 并多给清洁饮水。

停喂发病前的饲料, 尽快调整产蛋鸡饲料配方, 将其中玉米用量的10%用麦麸替代以降低日粮能量水平和增加粗纤维含量, 并且每天减少喂料量10%;每吨饲料加入氯化胆碱1000g、蛋氨酸500g、VE1万国际单位和VC500g, 连用3周。

上一篇:课外阅读的新视角下一篇:赢得客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