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设施配置

2024-07-07

消防设施配置(精选9篇)

消防设施配置 篇1

引言

当前, 我国城市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其结构复杂、设备繁多、人员密集, 导致消防安全隐患较多, 人员疏散和救援困难。因此, 必须做好消防设施配置和防火监督工作, 消除安全隐患, 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 高层建筑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依据对目前高层建筑中火灾的分析, 其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如下:

1.1 消防设计不合理

目前, 部分建筑因为相关的设计人员对消防知识不够了解, 如:消防技术规范不了解、知识更新不及时、相关业务不扎实等, 导致设计的一些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自动报警系统等不规范, 让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在图纸上就已经存在。

1.2 相关消防设施设置不完善

有些高层建筑设计的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在维修保养方面做的不到位, 导致经常发生故障, 系统损坏严重等情况。此外, 有的传统的高层建筑经常会设计一个敞开的楼梯, 或者整栋房子只有一个楼梯。这些情况均为建筑消防带来了不便与隐患。

1.3 不重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在高层建筑里面, 消防设施种类极多, 功能十分复杂, 必须规范及严格训练才能慢慢熟练并掌握, 但是很多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都是物业公司在管理负责。一般物业公司的人员流动情况比较大, 相关人员的技能训练不到位、消防知识不深、责任心不强、文化水平较低。这样一来,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设施想正常运行或者及时处理、及时报警是极困难的。

2 合理配置防火设施

建筑消防设施的有效使用直接决定了紧急状况的解除及时性, 因此必须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2.1 消火栓系统的配置

2.1.1 消火栓消防管道

消火栓的消防管道应布置为空间环网, 同时在布置消防竖竹时, 确保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所射出的充实水柱可以喷射到室内任何一个角落。此外, 根据相关规定, 连接消防电梯前室的消火栓立管必须要使用双阀双出口的消火栓, 确保供应需求。

2.1.2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与自动喷水消火栓系统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与自动喷水消火栓系统应区分布置, 否则会导致水溃损失问题的出现, 室内消火栓竖管直径应根据流量进行计算, 确定每层具体的消防需求, 例如:消防主通道和消防死角等。

2.1.3 消火栓

消火栓应增设消防卷盘, 且作为日常维护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配置自动报警的装置;在消火栓旁以图文形式介绍使用方法。

2.2 消防报警系统的配置

2.2.1 传输线路的保护

(1) 使用防火耐热的绝缘导线进行包裹敷设; (2) 线路包裹于非燃烧体结构中时, 外部明设时应做好防火耐热的措施, 确保发生火灾时不会被破坏, 使得供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从而不影响救灾。

2.2.2 联动控制设备的配置

联动控制设备的布置, 主要为防排烟风机、消防电梯、消防广播以及切断非消防电源, 其大大提高消防的综合能力, 具备预警、灭火双重功能。该设施为重要的消防机电设施之一, 其必须结合具体的建筑结构特点合理进行布置。

2.2.3 合理安排线路、报警设施、联动控制设备与消防控制室

合理安排线路、报警设施、联动控制设备与消防控制室, 保证火灾发生时, 可以在启动自动报警装置时, 提高线路自我保护的能力, 保证消防设备正常运行, 使消防报警系统充分发挥最大功能效应。

2.3 其他消防设施的配置

2.3.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布置于存放重要物件的房间中, 若是在需确保室内干净的衣服储藏间之类的区域中, 应采用预作用喷水灭火系统;若是在大型的配电间、档案室、重要微机房以及贵重物品库房等空间, 则要使用气体灭火系统。

2.3.2 机械防排风系统传动的设置

为了避免火灾发生时, 烟雾向人员疏散方向扩散, 则要将排烟口或是排烟井设置在远离疏散出口的地方, 并采取对楼梯间、走道等增压送风的方法, 使得烟雾和人员疏散方向相反。

2.3.3 应急照明设备

在消防控制室、配电室、各自电源室、防排烟风机房、消防水泵房以及人员较密集的场所均应设置相应的应急照明设备, 并在每层楼间安全出口以及疏散通道内布置安全出口标志、疏散指示标志, 从而方便人员安全疏散。

3 加强建筑的防火监督

3.1 严格控制火灾事故的源头

施工设计是建筑建设的基础。要在施工设计环节上对消防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通过科学、严密的施工设计, 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层建筑消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审查机制, 对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严格审核, 保证施工设计完全符合消防安全规程, 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夯实基础。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对高层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防止因业主或施工单位变更设计导致威胁消防安全的情况发生。

3.2 加大消防工程施工管理力度

为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要切实做好消防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施工监理方面, 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施工监理工作, 保证施工各个环节质量受到有效监督, 尤其要把好隐蔽工程质量关。在施工检查方面, 要实行常规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针, 针对消防安全重要环节, 要予以重点检查。在高层建筑装修环节, 应严格控制可燃性装修材料的使用, 表1即分析了轰燃发生时间与装修材料的关系。

3.3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消防防火监督制度,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认真做好设施检测和日常维护工作。在建筑投入使用前, 要对内部消防设施进行检测, 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性能可靠;在日常工作中, 要及时做好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 定期检测;对损坏的设备要及时维修或更新, 保证其工作状态, 以提高整个消防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加大消防安全日常巡查力度, 严格排查建筑中存在的消防隐患, 比如安全出口或消防通道阻塞等问题, 一经发现, 立即整改, 确保逃生路径可靠有效。

4 数学建模在消防设施设置与防火监督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手段解决现实问题, 使得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科学化、合理化。而在消防设施的配置和防火监督中应用数学建模具有重要作用。

4.1 消防设施设置

燃烧速率和剩余的可燃烧物的质量有关, 也就是在燃烧的开始阶段, 可燃物较多, 燃烧速率为时间的递增函数;在燃烧的后阶段, 可燃物减少, 也就使得燃烧速率下降。依据上述论述, 可得到消防设施的配置与消防效果的数学关系:

式中:n (t) 表示可燃物的剩余量。

上式的解如下:

式中:k=0.0565;

根据相关的试验, 可以对模型进行简化, 因为消防设施数量与灭火的功率为定值, 所以可以使用阶跃函数Au (t-t0) 来对消防设施灭火的功效进行表征。因此, 上式可变换成:

根据拉普拉斯变换, 可以得到:

式中:N———可燃物的剩余量;

t———燃烧时间;

t0———火灾开始至消防救火时间。

可以利用上式对科学评估消防设施的配置, 并提出合理的防火监督方案。

4.2 防火监督

防火监督应采用工作流模型进行研究, 其可利用第三方建模工具, 形象化地建立流程模型, 并通过接口关系, 建立系统所需要的控制数据;也可以通过系统本身流程定义, 直接生成控制数据。在流程定义中, 包括流程、活动、转换条件、相关数据、角色、需要的应用等实体。

通过消防工作中的实体、业务以及运转机制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 建立概念模型, 以消防业务模型为参照, 以基础信息标准化为支撑, 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为框架, 从而实现防火监督的科学化、程序化, 提高建筑消防的安全等级。

5 结语

综上所述, 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需消防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 提高消防安全认识, 加强消防隐患排查和防火监督力度, 熟悉和掌握消防设施的构成和操作方法, 并进行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 从而为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做出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元荪.高层建筑火灾智能监测预警预报装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9 (06) :32~33.

[2]陈猛.浅谈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J].科技资讯, 2009 (09) :21~22.

[3]高云, 张浩, 弋俊楠.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分析与防火安全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6) :39~40.

消防设施配置 篇2

一、目的使科室的设施完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齐备、备用形态,提高工作效力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室。

三、职责

(一).病区设施设置装备摆设不完美的,科主任或企业管理长应实时向院带领及装备科呈报申请。

(二).病区的设施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

(三).企业管理长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查,企业管理每班劈面盘点交代,发现题目及时请维建工补缀,发现丢失,当班企业管理应立即向科主任、企业管理长报告请示,然后向院带领报告请示。

(四).对陈腐、磨益的办法利用未便,必需报兴的,科主任或企业管理长应背装备科申请报废、更新。

四、工作程序

(一).病区设施筹谋及设置,按国度划定的病区设施要求配置病区所需设施及器材。

(二).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搜集设施及器材使用疑息,如需要增添的设施、器材,填写购置申请单,送医院辅导审批。

(三).企业管理长负责对采办的设施及器材进行建账管理,并按病区及编号标识在夺目的位置。

(四).企业管理长成立仪器使用登记本,通信设施标准当班人员负责使用后的清洁及保护,使该仪器处于备用状况。

(五).使用当中发现故障,及时汇报企业管理长或科主任,同时汇报器械维修工及设备科。

(六).每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目管理,保证各种仪器、材料性能优越。

(七).一切抢救器械、物品运用后,要及时偿还本处,清算弥补,并连结洁净、整洁。企业管理

(八).病区的急救设施不准挪用、外借,非急救设施原则上也不准挪用,若其他科室要作短久的借用,也要有登记,杜尽以公家的名义借用。

建筑防火监督及消防设施配置探讨 篇3

一、建筑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根据对火灾建筑物的分析, 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消防设计不合理

目前一些建筑设计人员由于消防知识欠缺, 对消防技术的设计规范不熟悉, 或者对消防知识的更新不及时, 相关业务知识不扎实, 导致一些消防设施设计存在缺陷, 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设计不规范, 使得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即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二) 相关消防设施设置不完善

一些建筑设计的防排烟系统不完善,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存在极大的隐患, 另外, 消防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不到位, 导致故障频繁、系统损害等问题。此外, 一些传统的建筑往往只设计了一个开放式楼梯或整幢房子只有一个楼梯, 缺少必要的消防通道, 这些问题都是火灾隐患。

(三) 不重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在建筑物内部各种消防设施功能设计都非常复杂, 要使用好消防设备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并做好消防设备的使用培训。目前, 很多建筑物都是由物业公司来负责管理消防安全, 但通常大多物业公司人员流动情况较大, 技能培训要求不高, 人员责任心不强, 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消防保障工作没有到位。

二、建筑防火监督科学实践策略

(一) 树立端正的建筑防火监督执法思想

为提高防火监督检查水平, 执法人员应转变观念, 全面地了解当前建筑防火要求, 提高对防火监督检查的认识, 提高执法的力度, 让人们了解防火监督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 各相关部门应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强化执法为民的思想, 以实现消防监督执法为主导, 为群众做好事。其次, 应坚持发展的理念, 不断开拓创新, 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消防监督工作, 主动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防火监督检查中也要改进工作作风, 从监管模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加以改善, 特别是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 要严格监督建筑火灾的消防实施工作。

(二) 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

为优化建筑防火和预防监督作用, 要科学理顺消防监督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地位, 通过科学的机构管理和规范, 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 让消防安全责任和政府职能更加优化。同时, 也应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对各类中介机构要加以管理, 推动消防安全的建设工作, 通过有效的政府协调, 解决各种复杂和重大安全消防问题。此外, 政府应适度增加投资资金, 并继续优化和完善消防器材和设备, 最大限度地发挥消防监督、服务和安全保障的综合效益管理。

(三) 提升建筑防火检查执法水平

要全面提升执法水平, 做好建筑防火监督检查工作, 做好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 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防火监督人员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积累丰富的从业经验, 形成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同时要加强培训, 做好建筑消防监督和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改变执法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 做好建设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 做好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提高执法队伍的防火监督水平。

(四) 规范建筑防火监督执法行为

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政策规定, 做好消防法的执法标准统一, 确保建筑消防法的监管执行到位, 对于相关责任加以落实。其次要优化和改进消防监督工作, 严格按要求做好技术审评工作, 做好行政审批工作, 按科学的标准和原则, 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时要加强监督机制, 引导公众广泛参与, 听取建筑消防监督工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 提升消防监督执行水平。

三、从建筑防火监督角度有效提升消防设施配置的科学完整性

建筑消防设施的合理配置对楼宇的消防安全至关重要, 消防设施可在火灾的初始阶段有效的控制火势。但由于施工技术水平不一, 对于消防设施的建设也缺少统一标准, 不同建筑物消防设施的配置不一样, 给消防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要科学、合理的配置防火栓、建立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既保证施工安全, 又节省投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消防设施

首先, 消火栓、消防管道的布置要合理, 以确保能让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的水能够覆盖房间的角落。其次, 根据有关规定, 要使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 保证灭火的需要。第三, 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消火栓系统应布局合理, 室内消火栓立管的直径应根据流量进行计算, 以确保发生火灾时每一层的具体需求。第四, 消火栓应加消防软管卷盘,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要合理, 一些大型的配电室、档案室和重要机房等, 就需要使用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器因具有可流动性, 因此要做好管理工作, 灭火器的配置应有明确的位置, 并设置明显标志, 为了准确快速操作, 灭火器布置应确保铭牌向外方便使用。另外, 建筑工地应配备的灭火器的操作应是类似的, 有利于提高设施的安全性。

(二) 消防监督执法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要做好建筑防火性能验收工作, 层层把关, 确保设计施工合格。日常工作中, 操作人员要做好检查工作, 确保设备的使用完整性。

四、结语

总之, 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意义重大, 只有采用合理的策略, 切实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的配置水平, 科学、合理地进行设施配置, 并做好防火监督工作, 才能优化消防建设实践, 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的建筑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李奎.浅析建筑防火安全的技术及其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9) .

[2]应润兵.关于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6) .

[3]王元荪.建筑火灾智能监测预警预报装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 (06) .

[4]陈猛.浅谈建筑的防火设计[J].科技资讯, 2010, (09) .

消防设施配置 篇4

高校食堂的设备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

一、食堂基础设施 一基本要求 1高校食堂是学校饮食工作的基础设施食堂建设规模应相对集中一般学生食堂每间5000人左右用餐为宜教工食堂、风味食堂等食堂一般每间3000人左右用餐为宜教工食堂视学校规模和教工用餐人数而确定是否建专用食堂人数较少可在综合食堂划分教工就餐区。太大管理难度较大太小规模效益不理想同时资源也较浪费。食堂位置应选择在距离学生宿舍区附近和教工宿舍区附近建设同其它公共设施形成完整的校园生活区。2食堂四周要求空旷范围较大道路畅通便于人流的通行和疏散同时方便物资运输及燃料煤、气、燃油的存放。四周应留有一定余地便于今后扩展和安排绿化地带美化食堂区域整体环境减少对其它用房的影响。一座规模较大的食堂要有充足的电源、水源系统并配备应急供电、供水设备。四周围应无污染源不受废气、废水、废物的侵蚀同时便于排水、排烟、排气以及垃圾、废渣的排出不污染环境及配有食堂安全和消防设施。3食堂建设应合理布局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和人流路线。设计单位与使用单位的伙食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建筑标准、功能要求、服务形式、管理方式以及劳动组织、生产形式、设备选择、投资费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做到设计合理、适应生产和服务需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二食堂的类型和特征 1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对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高校饮食服务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行业化使高校食堂建设的种类增多。一般分为师生日常三餐的基本伙食如教工食堂、学生食堂满足不同饮食要求的快餐食堂、风味食堂、清真食堂供接待用餐开办各类筵席的餐厅还有面食、小吃等各类专用食堂等种类较多。一般应按照学校的规模大小统一规划可以分类或合并建设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设置食堂的规模、层次、类别和服务形式。2各类食堂的特征 ① 普通学生食堂进餐人数多一般有一千人到几千人用餐进餐时间高度集中通道要宽敞出入门要大窗口设置要多尽量减少人流交叉行走。便于开展大众饭菜服务系列也能开设一些普通小炒、面点、凉菜及风味菜式。供餐方式大多自选也应逐步实现大部分采用快餐、配餐、套餐的供餐方式。快餐供应点应有配餐室和餐具清洗消毒用房。风味小炒的服务项目应有相应的工作设施和服务窗口。普通学生食堂应按用餐人数多少设计足够的进餐座位面积一般按食堂总体建筑面积计算膳厅部分占60厨房部分占40为宜。以利于管理和提供餐具进餐提高服务效益和进餐速度减少因座位不足而造成对周围环境和宿舍的污染。② 教工食堂进餐人数相对集中一般在一千人左右进餐时间相对集中应多增加小炒、风味菜式以及盆菜、面点供应。有条件的可开辟餐厅式的服务供餐方式多样有自选式、快餐、包餐部分服务上台等教工食堂应考虑教工多层次、多样式需求的特点。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可将教工食堂附属于学生食堂旁边或将接待餐厅附属于教工食堂。③ 综合类食堂由于高校饮食服务社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饮食市场的需求形式的不断变化综合型的食堂可满足不同饮食需求。这类食堂每层服务项目不同服务方式各异局部可实行全天候服务。这类食堂的建设要根据服务项目和工作特点具体设计。④ 专用食堂如风味食堂、留学生食堂清真食堂研究生食堂专家食堂等这类食堂要根据学校的规范服务对象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用餐环境。⑤ 接待餐厅餐厅也是高校基本饮食的补充部分 一般附属建设在校内招待所合并建设联成一体。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建设上水准的宾馆经营管理、服务方式与食堂有所不同服务水准高全天候服务。它的设计一般都参照社会同行业建筑形式结合高校的特点和餐厅的实际规模具体设计。三各类食堂的建筑面积标准参数 1普通高校各类食堂的建筑面积。各校的规模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说用餐人数少人平均面积应多些开展的服务项目多人平均面积应多些提供的服务水准高人平均面积也多些实际情况相差较大。2普通高校。食堂建筑面积标准参数如下 ① 教工、学生食堂建筑面积标准平方米/师生 学校规模人 500 1000 2000 3000 5000 8000 10000 面积 1.70 1.65 1.60 1.55 1.50 1.40 1.30 ② 风味食堂和综合类食堂建筑面积标准平方米/用餐者 学校规模人 500 1000 2000 3000 面积 1.60 1.50 1.40 1.30③ 接待餐厅建筑面积标准平方米/用餐者 规模一次性 进餐人数 100 200 300 500 800 1000 面积 2.20 2.10 2.00 1.90 1.80 1.70 四食堂的布局 1食堂布局及流程的基本要求 ① 食堂工作区域和部门功能明确。应布局合理占用面积比例适当便于各区域各部门间协作工作提高场地的的使用率和生产效益。② 生产流向和服务流向顺畅合理生产和服务中的各道工作程序都应按顺序流向下一道工序避免回流、交叉和不顺畅。③ 合理布局应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和服务环境符合卫生防疫规定符合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④ 便于环境的清扫和设备的维修应保证生产和服务工作不受特殊情况的影响如应采用多种能源、设备替换、应急电源、储水设施等。⑤ 便于组织和安排生产、服务工作便于观察和管理区各区域的工作开展。协调各区域有序地进行生产和服务工作。2 食堂功能区域位置的划分。① 食堂功能区域的划分位置及面积占用比例要做到合理划分各部位布局协调成为互相联成一体的生产服务系统。第一区域食品接收、贮藏及加工区域。这个区域包括进货场地、验收场地主副食品仓库冷藏库、主副食加工间、办公室等。第二区域烹饪作业区域。这个区域包括冷菜间、点心间、配菜间、主副食热加工间、保鲜间等。生熟场地要有明显界线配菜与伙房可安排有同一区域。第三区域备餐洗涤区域。这个区域包括备餐间餐具清洗间餐具消毒间餐具贮藏间熟食间等。第四区域餐厅。这个区域包括候餐、进餐场地服务窗口专卖间、办公室办理餐费服务台等。其它行政工作用房。如办公室值班室员工休息间更衣室洗手间杂物间等应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影响各区域工作又方便使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② 食堂工作区域的划分还应根据食堂的服务项目来确定一般地说应大体分为生产部分、服务部分和和附属用房食堂经营项目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也不同各类用房的比例也不尽相同。③ 一间规模较大的食堂或是综合性的大食堂应从总体上科学布局。如楼层的安排人流量多的项目在底层工作量多的在底层各功能区域相互补充多个小厨房和专业组应协调布局相对独立的经营项目应有适合专业组的操作场地又应与其它经营项目协调工作。④ 食堂各工作区域面积比例参数。区域名称 面积比例 备 注 食堂总面积 100 饭 厅 60 候餐区进餐区充值室 洗消间 3 洗碗间消毒间 备 餐 间 7 备餐熟食间预进间 热加工间 9 主副食热加工配菜 主副食加工间 12 验收拆洗加工 仓 库 6 各类仓库、冷库等 行政用房 1.50 办公用房值班 员工设施 1.50 更衣洗手间

西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篇5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美国学者戴蒙德是国外最早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在1912年参加芝加哥组织的一次规划设计竞赛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想[1]。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早期学者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测、选址、布局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受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开始转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空间优化配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设施配置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与梳理, 明确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体系有利于国内学者把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近期研究热点与趋势, 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公共服务设施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有时亦称为公共设施 (public facility) , 在国外与公共服务 (public service) 的意义基本相同, 指由政府部门直接或者间接提供, 供其全体国民享用的服务或者设施[2]。根据设施服务的可传送与否, 国外通常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家庭和社区附近直接提供服务的设施, 如垃圾收集站、消防设施等;另一类是依托固定的公共服务场所, 居民必须出行才能获得服务的设施, 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体育场等[3]。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 是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能就近选择, 就近解决的各类设施。

目前,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allocation或public service allocation) 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国外文献中它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ocation) 相近, 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 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 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资源系统地进行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 进而得到由公共服务提供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4]。

二、研究尺度

不同的研究尺度反映了各学科学者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关注程度, 也在一定上反映了某研究主题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中, 国外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了探讨 (见图1) 。宏观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地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研究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体系、配置标准等普适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观尺度研究, 多外学者主要关注个别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和区域适用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两个方面。微观尺度的研究是对社区 (村庄)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个案地区、单独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

三、研究进展

(一) 配置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服设施的配置模式研究主要从设施配置的资金来源、覆盖群体、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Greenhut M.L (1980) 等人通过分析影响公服设施配置的因素 (如:需求、成本、福利等) , 创建了一种基于福利经济的新型公服设施配置模式[5]。Okafor.S.I (1981) 认为, 公共设施的扩张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增加现有设施大小或容量, 第二种是在新的地方新建设施, 第三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利用一些固定的供给点扩大公服设施配置网络的模式[6]。Michalos A C (1999) 等人运用线性模型分析出公众对市、省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公服满意度, 结果表明, 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优于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7]。Joao C.Teixeira (2008) 等人提出了一种离散型的公服设施等级配置模式, 并通过一个学校网络规划案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8]。Nip D (2009) 指出, 现有公服设施管理系统是基于专家学者和规划管理部门的, 缺乏公众参与, 他提出在公服设施配置中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加强公服设施管理的公众参与[9]。O-livier Bochet (2010) 等人提出了可以解决所有集中决策所引起的问题的广义多元决策机制[10]。可以看出, 随着线性规划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也日益科学化和精确化。

(二) 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优化问题涉及到设施的布局、选址和区位等问题, 受设施的可达性、服务域等因素影响。英国Mitchel Langford (2008) 等学者运用两步移动搜寻分析方法, 研究了基于GIS可达性空间分析的交替性人口分布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影响测度模型, 并对威尔士南部的卡迪夫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11]。Bilal Farhan (2008) 等人提出了一种多目标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 并以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驻车换乘设施选址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2]。Liao Chin-Hsien (2009) 等人认为一个准确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可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 他们运用GIS网络分析, 运用空间句法来分析道路整合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提出一种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域勘测评价方法[13]。Luis Alcada-Almeida (2009) 等人运用混合整数、多目标规划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高斯扩散模型和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空间优化配置模型, 并以一个葡萄牙大型危险工业废料焚化设施的配置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14]。Suárez-Vega R (2011) 等人从HUFF模型中引入一个比例选择原则, 考虑设施规模和服务质量等属性, 建立基于GIS的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并对Gran Canaria群岛上的超市进行规划配置研究[15]。西方多位学者就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配置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大量探讨, 这表明公共设施配置研究不断深入多元化社会现实的趋势, 但复杂优化配置模型求解的不易与规划决策部门实际运用的困难仍然是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为了给公服设施配置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发公服设施规划决策支持成为必然的趋势。综合利用GIS与数量地理方法可以将GIS的数据处理、地图显示功能与区位模型在解决最优区位问题方面的空间分析能力相结合, 建立一个集成式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使模型运算结果得以直观、清晰地表达, 同时, 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利用系统的可视性互动模块对模型的目标、约束条件及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 以方便决策者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16]。Birkin (1996) 等在《智能GIS:区位决策与战略规划》一书中利用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对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进行了实证分析[17]。Anthony Gar-On Yeh (1996) 等人认为, 一个试图寻求公服设施最佳位置的配置模型比公服设施规划更有用, 通过改变模型的目标层、约束条件和参数来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公服设施配置, 可以使决策者对公服设施配置问题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他们提出一种GIS整合与配置模型下的公服设施整合配置方法, 并以香港开放空间规划为例阐述了一个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怎样提供一系列合适的地点供决策者参考与选择[18]。另外, 针对有害物品的多目标区位-路径问题空间互动决策支持系统、协同规划多种公共设施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9,20]等相关研究, 也不断引起学界的关注。

(四) 配置评价研究

随着数量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兴起, 对公服设施配置评价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学者们围绕公平与效率、社会效益、设施配置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Mc Allister (1976) 提出在城市公服设施中心的设计中, 规划师应当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建立了公服设施配置的效率与公平评价指标, 研究得出公平原则在公服设施的配置中更重要[21]。Frank J.Cesario (1976) 等人尝试运用支付意愿来度量一直被困扰着、无法产生相关需求曲线的公服设施的社会效益, 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技术来计算现有的需求曲线, 并提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设计方法来评估某种户外娱乐设施的相关效益[22]。Mc Govern S L (1998) 等人对加拿大国家多设施体育训练中心提供的服务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23]。Tseng ML (2010) 运用行为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公服设施绩效评估系统, 并应用该系统来测评了2005—2007年间英国三个公共休闲中心执行与绩效, 结果发现, 一个好的公服设施绩效评估系统最重要评价标准是公共休闲性、包容性和简单性[24]。此外, 公服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为设施配置评价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衡量标准, Ko-Wan Tsou (2005) 等人用可达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公服设施空间相对公平性的综合评估问题[25]。

四、结论

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梳理, 发现国外公服设施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总结发现, 国外公服设施配置的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公服设施配置的现状分析、设施规划布局、设施的管理、设施配置评价四个环节 (见图2) 。

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这四个环节选取不同的研究区域展开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见表1) 。

注:根据研究综述整理。

消防设施配置 篇6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1)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2)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3)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4)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5)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6)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7)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 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 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村镇公共设施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范围较窄,大多集中于公共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布局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参考上述国家及地区标准规范为主,布局方面为了深入化分析,大多以某地区村镇或某一类公共设施为例,在设计、利用科技技术或管理信息数据促进现有公共设施发挥更大效用方面的研究极少。下表为部分学者相关研究内容。

4 村镇典型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设计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是一套较为复杂的体系,每一类型的公共设施运作效益最优化均需要缜密的管理机制与现代化科技技术的辅助支持,鉴于青年人口城市化迁移与村镇“农家乐”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在这些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中尤为突显的是关于养老医疗、休闲农业、村镇集贸市场与应急层面的公共服务,而这些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及其运营管理方法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四类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进行探讨。

(1)养老公共设施

养老公共设施指村镇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设施,并根据村镇不同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敬老院养老)的实际需要,制定衣食服务、医疗康复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健身服务、亲情服务、无线智能定位等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高效化离不开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因此,为养老服务而开发的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库与村镇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系统也是公共设施管理的一部分,包含入住管理、护理管理、老人档案管理、社区义工管理、服务对接与派单管理等功能模块,为村镇养老机构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2)休闲农业公共设施

休闲农业的产生是契合现代化村镇运营发展而产生的新型需求,提高村镇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利用其已有资源吸引外来人员与资本的投入,因而,以农造景不失为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办法。关于休闲农业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服务,如景点布局与规划设计技术、休闲农业环境控制技术、村镇休闲农业服务管理控制系统。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 总结

消防设施配置 篇7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保障居民居住场所安全,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城镇化发展建设与扩大公共服务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村镇住房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新农村的建设是以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基础和主要内容, 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的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启了近代西方研究城市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先河;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 1929年美国建筑师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1933年,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等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从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经验来看, 公共服务的配置没有相应的标准, 其配置模式和规模与其各自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因素相适应。与此相比, 我国的村镇建设起步较晚, 适应村镇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相对是缺失的, 现有的配置标准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因此, 研究制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意义是重大的、急需的, 是新的政策背景下、新形势下适应的新要求。

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 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仍短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不能满足村民正常的生活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村民生活的基础, 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村民最关心、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 供给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导致多数的村民在轻轻的病痛下选择不去就医。当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即是疾病缠身, 危及生命。子女上学难、费用贵;提高收入;就业;养老等问题是村民急需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

2. 留守老人、儿童数量逐年递增。

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居住, 导致农村人口密度的降低, 留守老人和儿童逐年递增。然而人口的密度高低决定了村庄的规模,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 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0年间乡村人口数、乡村就业人员数逐年递减;第一产业及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减少 (详见表1) 。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不全, 供给不足。

公共服务设施依附于基础设施, 村镇的基础设施较薄弱, 行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低, 一部分村民、特别的是基层村的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1) 行政管理水平低。多数中心村, 基层村中只设有一个村委会。村委会占地面积狭小, 其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 一人多职。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城乡教育水平、教育设施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 村镇经济的落后, 导致村镇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师资力量匮乏, 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多数农村没有设置小学, 集中就近的镇上就读, 与此衍生出校车这一交通工具。由于乘车人员较多严重超载, 道路凹凸不平, 校车翻车事件多有发生。 (3) 医疗水平低, 卫生设施短缺。除中心村配置了以本村村民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医疗站点外, 缺乏基层卫生保健点, 医疗机构严重缩水, 设施短缺。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 2010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卫生室648424个;设置卫生室的村占行政村数92.3%;乡村医生和卫生院1091863个;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46个。 (4) 文化体育设施不足。绝大多数农村没有配置文化娱乐场所, 只有不足10%的中心村设置供村民日常活动、交流的户外活动场地。居民劳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主要是聚众聊天, 有时存在聚众赌博的不良现象, 严重破坏了村容、村风。 (5) 社会保障不到位。村镇养老院、福利院建设缺失。村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村镇居民保障水平低于城市居民, 村镇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4. 相关规范、标准缺失。

长久以来, 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规范、标准都是以城市和建制镇为准制定, 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相对欠缺, 没有具体的规划标准和配置要求;对建设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具体。相关规范、标准的欠缺使得村镇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 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不明确。

(二) 存在原因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很多, 原因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区域经济原因。

我国村镇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所有地区。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村镇呈明显的区域特点。同时由于区域地理的差别, 如土地 (包括土壤、地形等) 、气候等自然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这决定了村镇的规模分布, 村镇的规模直接制约着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经济水平高, 较富裕的村镇其规模较大,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全。相比经济水平较低的村镇其村镇规模较小,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不足。

2. 村民教育程度低, 意识匮乏。

村民的素质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居民较低, 对生活的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意识匮乏, 只对居住的房屋加以重视。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 2010年农村各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 平均每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5.7%;小学程度24.4人;初中程度52.4人;高中程度12.1人;中专程度2.9人, (详见表3) 。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3. 资金投入不足。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按其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和村民自建两类。村民自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局限于保证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和供给不足, 而且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村镇没有产业支撑, 资金严重不足。因而, 政府几乎是唯一的投资者, 但是政府投资是有限的, 没有能力长期承担供给齐全的设施和服务。

三、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原则

(一)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本地的建设规模、人口密度、自有资源和特点采取适用的配置标准。

(二) 覆盖全面, 集中布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全面, 功能齐全。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可享有与周边相毗邻的中心村或镇公共服务的延伸服务, 避免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复, 资源浪费。同时, 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 有利于集中村民, 组织集体活动, 从而形成聚集效应, 使其增强村民的娱乐积极性, 更好地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

(三) 体现公益性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目标既是服务, 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标准。因此,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以公益性设施为主, 经营性设施为辅, 突出公共设施的公益性, 从实际出发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服务村民公益事业的功能, 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 合理布局。

(四) 以人为本, 以民为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载体是人, 一切服务均是为人服务, 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村镇这个群体中, 村民是主要的受益人,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镇的标准, 内容充分符合村民的意愿与需求。以民为准, 合理配置, 帮助村民改善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让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全面化、效益最大化。

四、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分析

(一) 配置规模

根据村镇人口数量确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依据《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和《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将村镇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小型三个等级 (详见表4) 。

(二) 配置类型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中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六大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 以公益性为主, 经营性为辅的目标建设使用。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为公益性;商业金融、集贸设施为经营性。

(三) 配置标准

以教育机构设施项目的配置为例, 借鉴《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村镇标准》的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评分方式提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该标准按公共服务设施对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教育机构设施项目配置标准: (1) 教育机构必须独立选址, 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置。 (2) 中小学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相毗邻, 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3) 学校具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依据镇, 村规模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服务半径。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m, 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4) 幼儿园、托儿所应独立建筑, 远离交通, 便于家长接送。有相关卫生、消防安全标准的许可证, 有集中绿化场地, 建筑层数不宜高于2层, 一层活动场地保证日照5~8h/d。 (5) 村镇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 充分保证学生安全。

五、结论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广大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不同地区的经济不同, 村镇规模不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与标准不同, 我国主要的配置标准是以城市为准, 没有考虑村镇的实际情况, 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协调及资源的浪费。因此, 本文在国家的规范、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有资源, 提出符合实际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亦期望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科学规范的村镇建设标准体系[J].2010

[2].夏红宇.城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指标研究—以韶关市为例[D].湖南:中南大学, 2011

[3].张春华.成都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4].倪嵩卉, 李国庆, 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9 (84-86)

消防设施配置 篇8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2012年银川市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鼓励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 出台新能源汽车运营相关管理办法, 增加电动出租车运营数量, 打造低碳城市。截止2014 年, 宁夏已经完成1 个充电站、2 个商用车充换电站、6 个乘用车换电站和50个交流充电桩的建设任务;银川市约有电动出租车50 辆公务车5 辆, 私家车5 辆。截止2015 年, 国家电网公司将建成运行充换电站2351 座、充电桩22 万个。但是, 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宁夏充换电桩所占将近4%, 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2 宁夏地区电动汽车规模需求预测

2.1 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

现有的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方法主要有三种, 千人保有量预测法、弹性系数法和基于Bass模型预测法。其中, 千人保有量法是通过GDP变化来预测千人保有量, 再根据预测人口变化状况来确定汽车保有量。考虑人口、经济、以及人均GDP等多个因素, 其预测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 本文采用千人保有量预测法对宁夏地区各类电动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 应用如下计算公式:

SSP = SGDP×β;H = SSP×npop

式中, SSP为千人保有量;SGDP为人均GDP;β 为系数, 一般根据汽车购买状况确定;H为汽车保有量;npop为人口数。

得到2020 年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公交车619 辆, 出租车329 辆, 公务车92 辆, 私家车13辆, 环卫物流车等829辆, 总计1882辆。

2.2 充电设施需求预测

现有的充电设施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统计理论的预测方法, 另一种是基于蒙特卡洛等模拟的预测方法。其中,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主要是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模拟, 从而模拟出数据得到用户的需求曲线。

因此, 本文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预测法对宁夏地区各类基础充电设施需求进行预测。再考虑2020 年银川市电动汽车增至1882辆, 得出十三五期间宁夏地区充换电设施的可能建设方案:公交车充换电站2 座, 出租车充换电站2 座, 环卫车等其他车辆充电站2 座, 分散充电桩3028 个, 专属充电桩174 个。

3 试点区域配置方案研究

3.1 试点停车场概况

本文所选择建设点为位于银川市的“宁夏国际会议中心”市民大厅停车场。将该停车场划分为A、B、C、D、E五区, 总停车位共1496 个, 所停车辆以办事民众所乘公务车或私人车为主, 该类车辆停车时间一般在半小时至1 小时;少部分为大厅内政府部门公务车和工作人员私人车, 该类车辆停放时间较长。

3.2 建设方案与规模

根据以上所选停车场规模、所停车辆类型及停车时长等条件, 在停车场同时布置交流慢充充电桩和少量直流快充桩。具体建设方案为:将充电桩集中安装在每个区域的第三排车位处, 每个车位安装1 个, 总共建设37 个, 其中交流充电桩28 个, 直流充电桩9 个。各分区中A、B、D、E区每个分区安装8 个充电桩, 其中2 个直流充电桩, 6 个交流充电桩;在相对较小的C区则安装5 个, 其中1 个直流桩, 4 个交流桩。交流充电桩功率选择7k W, 每个占地面积约0.3 平方米, 直流充电桩功率选择30k W, 每个占地面积约0.5 平方米。

3.3 经济效益分析

3.3.1 投资估算

根据银川市实际物价情况, 单个7k W交流充电桩费用按照1.55 万元 (设备购置费1.2万元, 安装费用0.2 万元, 维护费用以及其他费用0.15 万元) 计算;单个30k W直流充电桩按照13.4 万元 (设备费用12.5 万元, 安装费用0.4万元、维护费用以及其他费用0.5万元) 计算。37 台充电桩总需投资164 万元。

3.3.2 收入估算

(1) 政府补贴。

参照现行相关政策, 政府补贴按设施投资的30% 计算, 即49.2 万元。

(2) 营业收入。

日均充电车次:1 个独立充电桩按每天平均有效充电5h, 每台充电桩可同时满足2 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直流充电桩每次充电0.5小时, 交流充电桩每次充电5 小时, 此停车场所建设的充电桩可服务292 车次/ 日。

充电电价:主要包括基本充电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其中, 基本充电电费按照银川市0.82元/ k W·h, 充电服务价格按照每度0.8 元, 则交流充电桩每度电充电总价1.62 元。

综上所述, 日均充电车次292, 充电电价1.62 元/ 度, 年运行天数按照300 天计算, 则年充电量139.8 万度。经计算, 年充电桩收入约226.5 万元, 年净利润111.7 万元。

3.4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相对于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体现在更少的尾气排放、更少的噪声污染、以及更少的能源消耗。以蓄电池电能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为例, 尾气排放量可以实现燃油汽车的2%-8%, 但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必然导致发电厂废弃排放量的增加。

据测算, 将原油提炼成汽油柴油应用于燃油汽车是, 平均能量利用率仅为12%, 而我国火力发电厂在各类发电当中所占比重较高, 在充分考虑电动汽车所使用的能量从发电厂最终转化为车轮动力的全过程后, 电动汽车的能量转化各环节的能效相对于燃油汽车有显著提高。另外, 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大多选择在夜间, 这也对电网的移峰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4 总结

本文在对宁夏地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充换电设施需求预测基础上, 以“宁夏国际会议中心”市民大厅停车场为试点, 得出试点停车站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并评估了投资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本研究对宁夏地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宁夏积极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已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 结合电动汽车发展预测, 以银川市典型区域为例, 研究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及充电设施的配置方案, 评估其建设可行性及经济性。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桩,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汽车科技, 2007 (6) :101-102.

[2]李建英.我国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益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4 (2) .

[3]徐武峰.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投资效益分析[J].电气技术, 2015:108-111.

消防设施配置 篇9

当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然而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 城乡发展差距逐年拉大。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就是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让协调、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

乡是与镇行政级别相同但比镇欠发达的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 农业乡的特点主要是其多数分布于距离市中心较偏远地区, 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 城镇人口比例一般不超过10%, 主要产业为农业, 部分农业乡为少数民族聚集区。2007年《城乡规划法》重新修订, 提出在城乡规划中将乡和村作为区别于城市和镇的区域进行定位, 但是目前国家一直没有制定过《乡规划标准》, 因此探讨适应农村地区发展的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意义重大。

二、北京市农业乡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点

现状北京共有街道办事处135个, 建制镇142个, 建制乡40个, 其中城市功能拓展区中的乡已经城市化, 因此北京真正意义的以农业为主的乡只有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中的16个乡, 仅占乡总数的5.05% (见表1) 。

(一) 多数乡与城市通勤距离较远, 无法与城市共享公共服务设施

本文研究的北京16个农业乡主要位于远郊区县, 与北京市中心距离较远 (见图1) , 最近的于家务回族乡距中心城区30公里, 而最远的蒲洼乡和长哨营满族乡达到了120公里, 各乡距中心城的平均距离达到了87.13公里, 与新城的平均距离也有38.25公里。据测算, 在北京87.13公里的通勤距离约为3小时左右, 一般认为人口当日通勤的极限为70公里。因此多数乡由于区位关系较难共享城市或者新城公共服务设施。

(二) 乡人口密度低,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北京市域范围内由内向外分为平原、浅山区和深山区, 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719.48人/平方公里, 从市中心到郊区, 从平原到山区, 人口密度呈圈层减少态势。而北京的16个乡人口密度为73.85人/平方公里, 只是北京市平均人口密度的10.26% (见表2) 。

公共服务设施的受众对象是人, 北京市农业乡人口密度低, 造成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小而散, 乡的公共服务设施很难高效利用。

(三) 乡建设用地不集约,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小

北京作为经济快速增长地区, 建设用地压力较大, 但乡建设用地使用粗放。据调研统计, 北京16个乡现状建设用地总和为4665.05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高达199.27平方米 (见表3) 。与镇规划标准相比, 现状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很小, 平均只占建设用地的1.60%, 最大的熊儿寨乡公共服务设施也只占建设用地的9.96%, 与一般镇区公共设施用地的比例要求差距很大 (见表4)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乡公共服务设施长期欠账, 另一方面, 我国农村长期形成的村民住宅形式占地较多, 住宅用地不集约导致乡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指标偏高。

(四) 乡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不全、规模过小

根据调研现状, 北京乡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包括“行政管理 (乡委、乡政府) 、教育机构 (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 、文体科技 (文化活动中心) 、医疗保健 (乡级卫生院) 、商业 (农村商业银行) 、集贸设施 (集市) 。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试行) 》, 农村中学的建设规模最小为12个班, 由于乡域内适龄学生人口逐年减少, 北京的16个农业乡中13个已撤销了初级中学。从类型上看, 各乡均缺少适应农村地区发展的旅游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从规模上看, 现状乡公共服务设施普遍规模偏小, 人均面积与规模相当的镇和居住小区差距较大。

(五) 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乡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发展, 北京市的民俗旅游业发展迅速, 游客人次逐年提高, 到2009年民俗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0895.4万元, 同比增长115.1%。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朝阳产业。这对乡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乡级旅游接待中心”等设施就是适应乡开展旅游业亟需兴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另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需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迫切需有诸如“农业技术培训”的公共服务设施, 但实际调研中这类公共设施十分缺乏。

三、北京市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点及原则

(一) 辐射性

由于北京市农业乡与市中心、新城通勤距离普遍较远, 因此北京农业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应为:建设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 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辐射乡域内所有村庄, 能基本满足乡域范围内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人口规模较小的乡若条件允许可与周边镇共享中等教育设施。

(二) 适用性

在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的形势下, 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及规模应针对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如针对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旅游接待中心、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服务设施。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应基本达到与之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城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标准, 对功能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可以考虑适当兼容。

(三) 集约性

目前北京市各乡都进行了乡总体规划, 规划中力求对乡建设用地不集约的情况进行改善, 解决方式为迁村并点, 将分布零散的建设用地整合到乡政府驻地周边,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能力。应结合迁村并点工作, 逐步将分散的、用地不集约的、使用率不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整合, 合理配置在乡政府驻地周边。

四、农业乡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初探

(一) 根据乡的人口规模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层次和规模

北京市农业乡乡域平均人口为1.4万人, 乡政府驻地平均人口为0.12万人。与相关规划标准比较, 其与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相当 (见表5) , 因此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参考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层次和规模进行配置。

(二) 以医疗设施为例探究北京市农业乡医疗设施配置标准

医疗设施是与乡人口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北京农村地区采用“县、乡、村”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目的是为加强乡级卫生院的服务质量, 提高医务人员的行医水平, 加强乡级医院和村卫生室、乡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有机联系。

根据现状调研统计, 北京市农业乡乡政府驻地均有一所乡级卫生院, 平均建筑面积569平方米, 千人床位数为0.69张/人 (见表6) 。与相关规划标准比较 (见表7) , 乡的千人床位数总体水平较低, 而每张床位所匹配的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较大, 用地不集约。

由于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医疗方面的要求差异不大, 且乡域内居民到城市就医距离远, 因此乡级卫生院应承担不低于城市同等规模的医疗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并参考相关标准, 建议乡卫生院配置标准。

(三) 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

《镇规划标准》中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和集贸设施, 为了突出政府对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调控作用, 将乡公共服务设施分为“突出政府管理内容的刚性类型”和“市场调节内容的弹性类型”, 其中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设施归为刚性类型;商业及集贸设施归为弹性类型。政府应对刚性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 使其符合最低指标, 而弹性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市场需求灵活配置 (见表8) 。

(四) 乡各类公共设施标准初探

按照上述制定乡医疗设施配置标准的研究方法, 确定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见表9) , 乡人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为4.7—7.4 m2/人, 与镇规划标准的8—21.6 m2/人的要求略有下降, 与现状调研的北京16个农业乡3.19 m2/人的标准有所提高。完善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达到或超过最低配置标准对满足乡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国特别是北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规划作为对城乡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公共政策工具, 应体现出其前瞻性, 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应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要求, 为城乡统筹做出贡献。

上一篇: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下一篇: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