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时间

2024-08-19

凝固时间(共5篇)

凝固时间 篇1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时间,建筑在空间关系设计、历史传承等方面与时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设计活动中,从建筑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空间设计与建筑历史。

关键词:建筑,空间,时间,历史遗产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主观活动的客观创造,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符,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丰碑,无论建筑凝固了什么,都是人们主观感受得到的结果,但是从建筑本身的客观存在来看,我认为,建筑更像是凝固时间的艺术。

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类最基本的视觉、触觉、听觉进行感知,对于建筑的感知认识,也是从建筑形状、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人类主观感受的方式。但建筑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其存在本身必然会与时间和空间发生关系,人类对于建筑时间的感知,主要是从建筑光影,建筑历史方面进行主观感知,这些感知活动是人类对客观存在进行分析后比较抽象的认知,人类对建筑空间的感知自然而然也是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这是人类对于时间的主观认识。建筑空间其本身就是时间的承载体,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离的结合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空间本身就是时间流逝的过程,是时间的具象表现。

1 建筑本身的空间与时间

人类穿梭于各个建筑空间进行各种各样的生活生产活动,往往我们能感受到空间的存在,却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建筑空间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消耗掉的路程,我们在建筑中行走的时间越长,相应的空间感受就会越大,越长,越深。例如苏州留园(见图1)入口处的长廊设计,我们在走廊里行走消耗掉的时间越久,我们对于空间的感知就会相应地越长、越深。时间与空间是互相依存的结合体,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那么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只考虑空间设计而忽略时间设计,是否可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空间的本质属性是静态的,是固定的存在,而时间的本质属性是动态的,是流逝的存在。我们设计建筑空间所涉及到的建筑入口与建筑楼梯位置、建筑走道长短与房间位置,是从人类在建筑某一点出发到另一点之间消耗掉的时间进行考虑,这期间消耗掉的时间是单线时间消耗。但是往往人类在建筑空间中对于时间的消耗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点到另一点简单的单线消耗,而是复合消耗的方式。所谓复合消耗就是指人类在建筑空间里往返、停留、半途折返所消耗掉的时间,这部分时间消耗在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往往是被忽略掉的部分。如果将时间流逝作为设计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空间设计,是对空间设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说空间设计与时间设计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统一。

空间与时间其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二者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可以相互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时间与空间可以相互转换,比如有些建筑大厅的顶非常高,从空间上分析来看,顶与地面距离很长,从时间上来分析,就是我们到达屋顶高度所消耗掉的时间会很多。此时时间与空间二者是可以统一的,因为大厅的设计目的就是给我们一种空旷、高大的感受,此时不存在从地面到屋顶、在半空停留所涉及的复合时间消耗的问题,所以时间与空间在此时就是一个概念(见图2)。

建筑时间与建筑空间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可以丰富空间层次,也就是说复杂的建筑空间所消耗掉的时间会很多。同样在建筑空间中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也不是单一的,通过空间设计可以丰富时间感知。时间的流逝是一个稳定的过程,无论我们怎样改变,也无法从客观上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丰富时间设计,就是要我们在设计时通过对空间进行合理布置,造成时间流逝在人们主观意识里加快变慢的错觉,使我们错误地感觉到时间被改变。例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的设计(见图3),运用了欲露先藏的手法。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看到前方似乎已经到达了尽头,等走到尽头穿过“别有洞天”才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游客在主观上认为可以用很短的时间结束行程,在潜意识里会减慢行进步伐,无意中会“减慢”时间流逝速度,走过遮挡墙发现,后部还有更深、更加广阔的空间,此时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远景,会使游客在潜意识加快步伐去探索,时间在此时会“加快”流逝速度。

这种通过改变空间布置产生的时间突然“加快”或“变慢”的感受,会使游客在潜意识里产生不可比拟的趣味性,对空间中的时间进行“加快、减慢”设计,会使单一流逝的时间不再枯燥、单一,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也丰富了时间在人们意识中流逝的感觉。

2 建筑设计中阳光设计与时间

建筑处在自然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日照阳光的影响,阳光对于建筑的影响除了辐射热量以外,就是光学效果的影响。时间在自然界无处不在,阳光的变化也会随着时间不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效果在建筑上是通过建筑光照设计,建筑窗户布置实现的(见图4)。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时间的研究去探讨光照在不同时间内产生的变化,从而可以丰富建筑内部空间的时间感受,阳光照射的变化过程,就是我们直观感受时间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是通过阳光作为媒介,应用到建筑实践中的设计活动。

阳光的光影变化是时间的具体化体现。在设计实践中,我们考虑的是不同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带来的光影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建筑在不同时间点中,呈现的光影状态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阳光变化是我们对于建筑时间感知的最直接方式。

3 建筑是人类时间点的记忆

时间的流逝,是单向过程。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其实仅仅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过去、现在、将来。对过去的感知就是回忆,时间的流逝是向未来延续的过程,无法逆向返回,正因为这种特性,使得人类对于回忆看得更加珍惜。人类历史就是时间单向流逝过程的不同阶段,时间在建筑中的体现,除了我们身体的感知,还有就是历史的延续,任何建筑都是当时时代的凝聚体,是人类时间点的记忆(见图5)。历史建筑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时间点无法被创造,无论我们现在如何仿古,其建造的结果也无法赋予其当时时代的历史记忆,此时建筑所给人的时间感知不再是光影,也不再是空间,而是记忆点,这种记忆点存在于任何一栋建筑中,也是建筑本身固有属性之一,是建筑建成之日到拆除之时无法剔除的客观存在。

不同的建筑所代表的时间点各不相同,这种时间点在建筑上的体现不是单一的附加,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相同。不同地域,不同区域的建筑所具有的历史回忆各不相同,所代表的时间点自然也不相同,这也是时间点在建筑传承

中魅力的体现。因此历史建筑的魅力也就是时间的魅力,我们生活中不同的普通建筑也会凝聚我们的回忆,这些回忆是跨度较短的时间点回忆,因此任何建筑都具备凝聚时间点的本质,这些本质构成了历史建筑的价值魅力。

我们在设计时,经常是从建筑具体属性进行设计,对于建筑抽象属性---时间的设计,往往是建筑完工后再赋予的概念。既然建筑与时间如此相依相存,密不可分,我们在设计的同时如果将时间设计考虑其中,那么一定会使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外部形体更加多样,在建筑时间点上的设计我们会更加注意,使回忆更加“清晰”。

建筑是时间的储存容器,建筑是时间的承载体,是时间的具化表现,无论从建筑空间,自然作用、历史传承哪方面来看,建筑是时间的建筑,建筑的魅力在于时间的变化,时间是任何建筑必然具有的天然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从感官感受建筑时间的变化,但是这不影响建筑作为时间的媒介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空间感感受。从时间角度进行建筑设计,一定会使时间在建筑上的魅力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就像一个舞台、一个为时间而搭建的舞台,时间是建筑美感、价值的创造者,两者相依相存,因此可以这么说,建筑其实就是凝固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郑凤鸣.留园那些人和事[J].档案大观,2009,404(3).

[2]刘永德.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何汶玦 时间凝固细节 篇2

从某种角度来说“上帝一直是公平的”。

有时候我们在抱怨的时候,请一定要学会用心倾听。

他,却是一直以生命的姿态在面对艺术,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千变万化的情绪固定在画布的方寸间。

水的光波“绘声绘色”

“水”系列是使何汶玦一度名声大噪,到今天还被藏家不断追逐的重磅作品。何汶玦选择“水”作为自己的创作载体,在当下是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息息相关的。水作为自然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是万物之源,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它的灵动、飘渺、敏感,以及对光线的演绎都深深吸引着艺术家。它的流动性和印象派中对光的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时空的因素在左右着这种瞬间的美,水将光线升华得更绚烂更丰富,一种如钻石般夺目的美。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有一个潜在的媒介物。艺术家何汶玦选择了“水”,它的特质多少可以反射出当代人的精神层面:漂浮、空虚、孤独、焦虑。而水波与光的不确定性又孕育了无数种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他用印象派表现主义结合中国传统大写意手法,对即刻感觉到的现实进行探索。在水的创作中,对于外界的瞬间感悟与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营造出的可视形象,两者有时是相互矛盾作用的,画面中的人只是一种视觉符号。

通过描述各种人在水流中的形态扭曲、姿势的转变,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激流中迷失,但永远奋进,寻找生存的方式。

时间感衍生“看电影”

“看电影”是何汶玦继“水”系列之后的作品,相比水来说,“看电影”似乎和他更有渊源。何汶玦打小在电影院长大,小时候就已经和在电影院画电影海报的母亲一同画过电影海报。艺术家的童年总是会给其带来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以至于之后他将绘画目光转移到了“电影”上。但是此“电影”非彼“电影”,艺术家将自己源于对时间感的思考在“电影”中伸展延续,稀薄的色彩、笔触和节奏中,描绘着由电影图像引发的忧伤、孤寂、落寞的情绪,由此导致了观者种种认同与伤感的情怀。电影系列的副标题还是用的具体的电影名字,如看电影——《红高粱》、《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他是这么“看电影”的:他选择自己钟情的一些有着中国特色的电影片断,直接临摹到画布上,类似于我们小时候传看的电影连环画,说得专业一点就像电影的分镜头剧本。当然他不是简单地写实性移植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或场面,而是采取了一种相对客观的意向性的描绘。何汶玦有时会将电影的同一场景连续画上两幅,甚至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抽烟的玉照他连续画了五幅,渐进式的排列,如同电影胶片的切分画面。这种语言方式的探索与实验,既保留了他艺术寄情的细枝末节,又凸现了作品自身惆怅、虚幻的神秘性,并实现了他的镜中之境与象外之象的寓意。

风生水起“盛世晚宴”

画完这些有着记忆印象的看电影之后,何汶玦创作了其艺术家生涯中不可忽略的作品《盛世晚宴》,此幅作品的原型来源于达芬奇的巅峰之作《最后的晚餐》。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学习的—种方式,何汶玦却巧妙地引用了《最后的晚餐》中暗含着的这股意味,将这部描绘耶稣临死之前各门徒栩栩如生表情的作品带给观者的思考直接引入画面。《盛世晚宴》按照《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形式,却将门徒换成了活跃在当今社会的各界精英,这些精英被各就其位地写照在画面上。艺术家将画面背景设定为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袭的场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都在向“成功人士”靠近,大家都在为成为“精英”而不顾一切地对自己狠。我们的“精英”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呢?我们是否要追求这种被动的价值定位?这是艺术家带给我们需要思考的,也是《盛世晚宴》之所以在当下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的主要原因。

“深入浅出”落定生活场景

从2009年开始,何汶玦一直在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汲取。用他的话说,“我开始对眼皮底下能看到的一切有兴趣”。有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孩子的出生镜头,生活中的旅行,喜欢的球赛,乃至国家新闻大事等等。他试图从自在、自足的角度去关照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抓住稍纵即逝的时光。医院里小孩出生的镜头,人们生活中消遣打麻将的场景,仿佛我们曾到过的某个景点留影,刚在微博上被网友呐喊吐槽的各种热点活动……这些被我们忽略了的镜头被艺术家直接地剖析在观者面前。艺术家通过写实的手法,将所有的生活切面平和化。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走入我们的内心,或深或浅。他的“生活场景”系列,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意象性,越来越观念化。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参禅的三重境界,既是一种质朴的回归,也是一种自在的升华。而何汶玦由此演绎出来“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命题,正是当代艺术打破封闭的精英系统与金字塔结构之后,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提炼自我、传播解放意识的人文起点。

“爱”是深刻的体验

iTalk:“爱”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你理解中的“爱”是什么样的?

何汶玦:爱就是一种感觉,生活有意思的是那些不断能触动你的细节。爱其实是一种广泛的概念,是人的一种深刻的体验感。

iTalk:“爱”这个词在你的生命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何汶玦:一天都不能没有。我之前说的体验感很重要,这种体验感在我这就是爱,对人、对物的触动。我特别喜爱去观察一些事物,比如大自然中的一棵树木,一个自然场景,一幅有意思的画面。我会在观察这些事物的时候,和它们建立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关系。

iTalk:这和你是一位艺术家有直接的关系吗?

何汶玦:或许吧,人能做什么其实一是环境给的,环境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你能做什么。二就是你的能力到哪儿,你能做什么。艺术家这个职业,我认为第一是和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我母亲是电影公司的,当年的工作之一就是画电影海报。我童年很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些电影海报,以及相关的种种。人其实做什么都是跟着自己的心走的,心到哪里,却又是和这些外界的种种有关。

iTalk:你的作品看电影系列,作品题材取自于爱情主题的《青春》等爱情文艺片,想传达给观者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何汶玦:看电影系列,我准备素材就长达两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心里对电影本身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些迷幻的电影镜头,凝固在镜头中的时间感,都是我迷恋的感觉。我没有特意要去给观者一些什么东西,只是想更完整地将自己这种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觉得所有的艺术标书,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观者也定会找到一些共鸣,人其实最后都要退掉身上一些非真实的东西,最后真正回到自己身上。

iTalk:“爱”是作品要渲染的主题吗?

何汶玦:不是刻意渲染的,是自然、真实流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会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架上作品的创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觉得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专一和坚持,至于画面带给观者一个怎样的主题感受,我觉得爱肯定是没错的。

iTalk:最近的作品生活场景系列很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

何汶玦:人都是会变的,呵呵。开句玩笑,人不可能将眼睛一直放在一件事物上。做艺术需要更敏锐,更专注于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可能这与我自己的生活变化也是有关联的,我将创作脉络从之前的看电影系列进行了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也是很自然的一个现象,就像你年少的时候以为爱就是爱情一样,之后你才会将爱之概念扩散、放开,我的艺术创作也是必然会有这么一个打开的过程。

iTalk:是一种更“包容”的状态吗?

何汶玦:当然,是会更包容,更广泛。但是人还是要在自己当下的环境中看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最大限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iTalk:你觉得你的作品中这种爱的渲染和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何汶玦:说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是切身体会感知这句话的,生活永远是我们创作的源头。我一点都不例外,我的创作养分和自己的感知有莫大的联系,而这些所谓的感知却又都是来源于我的生活体验。从水系列作品到看电影系列,再到之后的盛世晚宴,再到之后的生活场景。这些表象上创作题材的转换和我的生活体验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iTalk:有看到你在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你的艺术道路上,妈妈是你坚强的后盾,你觉得妈妈给你的是什么?

何汶玦:支持,强大的心理上的支持。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最难的是自己会有些许的不自信。我亦是如此,我的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当然相信每个孩子心中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我母亲在艺术上对我的影响也是很深厚的,从小时候带我画电影海报,到今天对我的肯定和疏导。

iTalk:爱情,亲情,友情,你怎么排序?

凝固时间 篇3

国内外对湿法纺丝中的凝固浴阶段做过广泛的研究[2,3,4,5,6,7,8,9,10,11,12]。由于纺丝液的凝固过程较复杂, 难以对其中间过程进行试验研究, 因而广泛应用模型研究该过程。Paul D R较早对凝固过程进行研究, 并建立数学模型[13];而后Sea Cheon Oh[14] 、Chen Juan [15]、Chen Hou[16]等分别利用模型对凝固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是, 他们均未考察纺丝液液流表层的凝固过程。本实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聚丙烯腈-二甲基亚砜-水体系的湿法纺丝液流表面凝固过程。利用MATLAB, 通过编程, 采用有限元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考察纺丝条件对纺丝液细流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 为研究纺丝条件对初生纤维结构的影响提供依据。

1 理论分析

当纺丝液从喷丝孔挤入到凝固液时, 纺丝液液流与凝固液之间进行组分双扩散, 如图1所示。一般将凝固进程看成在一个无限长的圆柱体中进行, 且不考虑轴向传质过程。考虑到纺丝液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很大, 可将其视为静止不动。一般认为在凝固过程中组分扩散遵循菲克 (Fick) 第二定律, 在柱坐标下其表达式为:

undefined

其中, C (i, j) 表示t时刻j相中i组分的摩尔浓度 (mol/m3) , D (i, j) 是j相中i组分的扩散系数 (m2/s) , t是扩散时间 (s) , r是传质路径 (m) , 组分1、2和3分别表示溶剂、非溶剂和聚合物。为得到方程的解, 给定如下边界条件:

undefined

其中, R是t时刻纤维的半径 (m) ;k (i) 是组分i在凝固液和纺丝液中的分配系数;L是凝固液在纤维表面上的边界层 (m) 。方程 (4) 表示纺丝液和凝固液之间存在的热力学平衡;方程 (5) 表示在纺丝液和凝固液界面上的传质连续性。假设纺丝液是均匀溶液, 则初始条件可表示为:undefined

其中, C0 (i, j) 表示初始时刻j相中i组分的摩尔浓度 (mol/m3) 。对于整个纤维来说, 由质量守恒得:

undefined

其中, NC表示组分数, 等于3;Φ (i, j) 表示在j相中组分i的体积分数, 其表达式是:

undefined

M (i, j) 是组分i的摩尔重量 (kg/mol) :ρ (i, j) 是组分i的密度 (kg/m3) 。在纺丝液中, 聚合物的体积分数是:

undefined

在凝固过程中, 纤维半径随凝固时间变化。假设纺丝液中的聚合物总质量保持不变, 则

undefined·dr (10)

其中, m (3, 1) 表示单位纤维长度内聚合物的质量 (kg/m) 。将方程 (10) 对时间t求导, 并令其等于0, 则

undefined·dr (11)

方程 (11) 是纤维半径随组分扩散时间的变化率。方程 (1–11) 组成湿法纺丝凝固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 通过编程, 采用有限元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获得不同的凝固时间时纺丝液表面组分变化情况。当表面组分的变化曲线与相图中的双节线相交时, 假定此时纺丝液表面发生凝固, 此时的凝固时间定义为纺丝液液流的临界凝固时间, 如图2所示。计算中用到的相图来源于Nie F Q等[17]。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数学模型, 针对聚丙烯腈-二甲基亚砜-水体系, 分别考察凝固浴浓度、纺丝液中水含量、以及喷丝孔的大小对纺丝液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计算时, 溶剂和非溶剂的分配系数分别取为1和0.5[18], 溶剂或非溶剂在纺丝液和凝固液中的扩散系数分别取为9×10-11m2/s和1×10-9 m2/s。其他所需的参数如表1所示。

2.1 凝固浴浓度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

在保持其他纺丝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凝固浴浓度, 考察其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 (见图2) 。随着凝固浓度的升高, 液流表面凝固所需时间增加, 且增加的趋势是越来越快。这与实验事实是一致的, 即增加凝固浴浓度会减缓纺丝液凝固速度。这是因为增加凝固浴浓度, 使两相间的浓度差变小, 扩散的驱动力减弱, 延长了纺丝液达到相分离条件的时间。在凝固浴浓度较低时, 临界凝固时间随凝固浓度的增加速度较平缓;但是当浓度大于60%时, 其增加的速度明显变快。同时, 从图中还可以发现, 由于在界面处存在浓度的分配平衡, 使得当凝固浴浓度为80%时仍然可以使纺丝液发生凝固。

当凝固浴浓度从低到高变化时, 液流临界凝固时间差异非常大, 最长和最短的相差两个数量级。这说明改变凝固浴浓度可以使纺丝液从瞬时分相到延时分相。凝固浴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凝固进程[8,12]。延时分相有利于得到均质化的原丝结构, 对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十分有利[1,10]。计算表明, 增加凝固浴浓度可以实现延时分相。

2.2 纺丝液中水含量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

固含量为20%, 凝固浴组成是60%的二甲基亚砜水溶液, 喷丝孔直径是6×10-5 m时;考察纺丝液中水含量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细流临界凝固时间随水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 如图3所示。在纺丝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 纺丝液组成离双节线距离更近, 达到相分离所需扩散的组分总量大大减小, 从而减小临界凝固时间;另一方面, 两相间组分浓度差减小, 使扩散驱动力减弱, 降低了溶剂、非溶剂的扩散速率[18], 使临界凝固时间增加。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 临界凝固时间是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设定的纺丝条件下, 加一定量的水后临界凝固时间的值都很小。这说明随着纺丝液中水含量的增加, 纺丝液发生瞬时分相的趋势也在增加。由于瞬时分相使原丝产生皮芯结构的概率增加, 导致原丝性能下降。这说明纺丝液中水含量越高, 不利于制备结构均匀的初生纤维, 减少获得高性能纤维的概率。另一方面, 纺丝液中水分使溶液的稳定性和可纺性增加, 同时减少初生纤维中水含量[19], 增加纺丝液凝胶化的趋势, 从而减少大孔洞生成的可能性。因而, 需要综合考虑确定纺丝液中水的含量。

2.3 喷丝孔的大小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

固含量为20%, 凝固浴组成是60%的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时, 考察喷丝孔直径对临界凝固时间的影响。随着喷丝孔直径的增加, 纺丝液临界凝固时间变长。直径越大, 使液流达到相分离条件所需的扩散总量越大, 单位比表面所需扩散的通量就越多, 使凝固所需时间增加。从液流临界凝固时间来看, 喷丝孔直径越大, 使得表层纺丝液液流趋于延时分相。但是, 相同拉伸倍率下, 喷丝孔直径越大, 制备的原丝越粗, 不利于原丝的预氧化和炭化过程;同时, 也不利于碳纤维拉伸强度的提高。

如果喷丝孔直径很小, 纺前压会较大, 不利于纺丝的稳定性。所以, 纺丝时需要综合考虑选择喷丝孔直径大小。

3 结论

凝固时间 篇4

很多人以为城琅勃拉邦在泰国,其实它位于我们的邻国老挝境内,与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泰国的清迈、缅甸的景栋并称“傣族四大城”。琅勃拉邦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昆明的直线距离也不过300公里。从昆明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航路都很容易到达。

我从昆明的螺蛳湾汽车站出发,这里有到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大巴,每天晚上7点出发,卧铺票价约300元。第二天早上到达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在这里办理出关手续。出了关,步行5分钟到达老挝琅南塔省的磨丁口岸,在这里可以办理老挝的入境手续。

进入老挝境内,明显感觉跟中国不同,大巴穿行在贯穿老挝南北全境的亚洲十三号公路上。这里号称“印度支那屋脊”,而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寂静和美丽,丝绒般的崇山峻岭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看起来就像连绵不绝的卷轴山水画,画里偶然会出现星星点点的民族村落。经过老挝乌多姆塞省的省会孟塞后,路就很难走了,因为亚洲十三号公路的中国援助修缮部分到此结束了。孟塞到琅勃拉邦的路况十分惊险,景色也更为壮丽,可以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仿佛这层层叠叠的山永远也走不出去似的。大约晚上6点,大巴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是老挝历史上著名的佛都。这里群山环抱,河流环绕,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歷史风貌才得以保存至今,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老挝政府加大对古都核心区的保护,并大力开发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琅勃拉邦逐渐成为老挝旅游业发展的典范,一度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

琅勃拉邦城市面积不大,走路就可以逛完整个小城。我早上5点起床,伴随老挝式花园客栈的鸡叫,信步来到琅勃拉邦的主要街道,跟随当地信徒们将糯米饭、香蕉、零食等依次献给赤脚化缘的和尚。然后拐进一条狭窄的街道,那里是琅勃拉邦的早市场,有很多蔬菜、水果和零食,还有很多奇怪的野生动物,如竹鼠、蟋蟀等,但最多的是鱼和贝类,特别是一种红橙色的湄公河小蟹,用竹条箍起来特别可爱。

逛完早市,吃完零食,就可以慢慢浏览琅勃拉邦美丽而多情的寺庙了。皇家博物馆陈列了老挝琅勃拉邦王朝时期的各种文物,离主殿不远的侧殿还陈列有老挝近现代以来的各种皇家专用古董车辆,十分有趣。当然,博物馆内最美的还是皇家寺院,这里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在琅勃拉邦核心区的众多寺庙里,最有名的属香通寺。“香”是老挝语“城市”的意思,“通”是“金”的意思,琅勃拉邦古称香通,意思是“金色的城”。香通寺历史悠久,寺内古榕蔽天,花繁叶茂。金色主殿的侧墙上有一棵用各种彩色琉璃镶嵌出来的“生命之树”,色彩斑斓,夺人眼目,摄人心魄,站在树下,仿佛置身于生命的奇迹和万物的和谐中。

下午,我爬到普西山看湄公河日落。普西山位于湄公河岸,海拔不高却视野开阔,入口就在皇家博物馆的对面。登上一道长长的台阶就可以到达普西山的最高点宗西寺,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小城的风光,特别是湄公河的落日。羽纱般轻盈飘逸的云霞点缀天空,金黄的余晖洒满静静流淌着的湄公河。岸边耸立着摇曳生姿的热带植物,郁郁葱葱,千姿百态,投射在余晖中,留下明暗对比强烈的光与影。

琅勃拉邦的夜晚格外迷人,街上有很多适合西方游客口味的咖啡馆、酒吧、西餐店等,也有很多充满热带风情的老挝样式花园餐厅。在这里,你可以品尝老挝名菜——酸辣爽口的青木瓜沙拉和鲜嫩多汁的湄公河柠檬蒸鱼,胆子大的还可以到街边小摊尝试各种民间小吃,如烧烤青蛙、田鼠和油炸竹虫、蟋蟀,绝对挑战你的视觉和味觉。

吃过饭,信步来到街边装饰典雅的各色小店,陈列的手工衣物和家居饰品格外精美。当然,最热闹的还是街边的夜市,整齐的地摊上摆满了各种山地民族手工制品:衣帽、鞋包、家居饰品、银质饰品、木雕、五彩的手工画、斑斓的纸灯笼等,一应俱全。这里的商品带着手工的质朴,与俗气的全球化隔绝。

琅勃拉邦吸引人的除了它独特的历史风貌外,还有其原始的生态环境。走入琅勃拉邦的原始森林,探访黑熊保护区和美丽的光西白雪瀑布;走进民族村落,和大象来个亲密接触。这些形式简单却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一直是琅勃拉邦的经典旅游项目。我也不例外,在核心区的老挝遗产旅行社,跟随一群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一同出行。

早上,从香通路上出发,大约1小时到达光西瀑布景区。这里犹如人猿泰山生活的地方,一切都未经修饰,光西瀑布前有一个用简陋林木围成的亚洲黑熊保护区,十几头熊在由废旧轮胎做成的秋千和由水泥管道做成的迷宫中穿梭游戏,可爱极了。走过黑熊保护区,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循着水声,就会看到道旁一串串天然泳池,乳白的石色、亮绿的水色、郁郁葱葱的树色,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美丽。活泼的欧美年轻人穿着泳衣,攀着树上的绳索,尖叫着跳入水中。在不远处树下石桌旁闲坐的一群僧人,气定神闲,让人佩服。沿着山路再往上走,一个巨大的山崖瀑布出现在眼前,水流从山上泻下,闪烁着银子般的光芒,相当壮观。

离开光西瀑布,在奔赴南康河堤岸的大象营地的公路上,偶遇一只独行的大象,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它挺着硕大的身躯摇摇晃晃、慢慢悠悠地行走,竟有一种孩童般的欢欣。到了营地,曾经的木头搬运工——大象正在那里等候。坐在大象背上,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爬到泥泞的原始小路,沿着布满象粪和各种植物的小河行走,看着成群的蝴蝶在身旁飞舞和透蓝天空中被压得极低的云团,这时你会觉得这里和一切现代化隔绝,时间仿佛在此凝固。

凝固时间 篇5

当前的中职写作教学中, 很多职高生在写记叙文时, 对稍微复杂些的事件几乎无法用文字复述:或者东拉西扯, 言不及义;或者含糊其辞, 语焉不详;或者只有概述, 缺乏细节。深究原因, 缺乏生活体验是原因之一, 但更深层的其实是缺少感受, 缺少思考, 缺少细腻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逐渐培养积累。

上学期, 针对作文中普遍严重缺乏描写的情况, 我上了一次特殊的作文指导课。事先, 我印发了亚洲飞人刘翔奥运夺冠资料, 接着多媒体播放刘翔在2010年亚运会上夺冠的视频。然后布置任务:就刘翔跨栏的过程, 第一节课完成“110米栏刘翔破纪录豪取三连冠书写亚运会新历史”的作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尽可能多的描写刘翔跨栏过程的细节;第二节课当堂交流。110米栏, 从起跑到冲刺, 不过13.09秒时间, 对职高学生, 要求完成600字描写, 是否过难?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极端的材料呢?笔者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 即使在这样的瞬间, 也可以轻松容纳无限的写作内容。而我们如果完成了以秒计算的描述, 以后就可以轻松完成以分、时、日、月计的记叙文写作了。13.09秒, 600字, 学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觉得这是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第一步, 引导学生拟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好标题:

“王者归来, 亚洲第一飞人续写辉煌”

这个标题中“王者归来”紧扣材料中“04年夺得奥运冠军”, “08年憾别北京奥运”, 同时也定下了写作的中心。作文训练一定不能贪大求全, 而应该力求目标明确, 切入点小。然后, 尝试把整个跑步跨栏的过程一一分解。一个完整的跑步跨栏过程, 有以下可展开的环节:

1.准备时。2.呼吸, 心绪。3.容貌, 身体, 表情。4.起跑。5.关于身体的联想。6.跨栏的动作。7.终点。8.运动员的反应。9.裁判, 观众的反应。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每个环节充实起来。在描述每个分解跑步过程中, 调动自己看比赛的记忆, 尽可能再现那些精彩的细节, 为方便记忆, 可以列个提纲。最后,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内容:

王者归来, 亚洲第一飞人续写辉煌。

通过讨论, 在每个环节, 明确了如下可以拓展描写的内容:

1.站在起跑线上 (准备动作, 心情)

2.呼吸, 心绪 (呼吸平静不平静?心绪怎样?想起来什么?父母的热爱, 教练的期望, 还是观众的期盼……)

3.容貌, 身体, [面容, 五官 (耳、眉、眼、鼻、口) ;身体 (肩、手、胸、腹、腿、脚) , 身上的肤色, 伤痕, 肌肉, 光泽。]

4.起跑 (手臂, 心跳, 迈步, 跨栏)

5.关于身体的联想 (修辞手法) [比喻 (雄鹰展翅, 凌空腾飞, 猎豹轻松跨栏) ]

6.跨栏的动作 (凌空腾飞, 像闪电, 如箭在穿梭)

7.终点 (身体, 头甩动, 手臂)

8.运动员的反应, 看台, 观众的反应 (不信, 惊奇, 赞叹, 振奋, 欢呼)

这里的部分内容, 我事先进行了预设, 但是现场也即兴采用了几个学生的补充, 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同学们兴高采烈, 一改往日只听不说的表现, 个个踊跃发言。由于每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分解的, 充实内容可以不断累积, 完成它们显得非常容易而且有趣。每个环节都闪耀着描写的光芒, 精彩纷呈, 高潮迭起。然后, 用文字记录下来, 这次破天荒的几乎每个人都达到600字, 有几个甚至超出了, 而且有几篇还不错的。第二节课, 我们当堂交流、评点、欣赏。

这次成功的作文指导课留给我四点思考:

思考一画面定格, 让时间凝固

运用插叙的方式, 根据需要, 把画面定格, 让时间凝固。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因为过于常规, 学生很容易写得粗糙平淡, 如记流水帐。倒叙是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倒叙写法曲折有致, 引人入胜。可是和顺叙相比, 尽管倒叙方式有了变化, 但它实际大部分仍是基于时间顺序的顺叙写作。在对刘翔跨栏的描写中, 如果想改变学生写作中粗糙、平淡、公式化等问题, 在叙述方法上可以采用插叙写法。在叙述跨过每个栏的过程中, 根据需要暂时中断, 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容量大, 内容丰富。这里, 在每个分解动作中插入精彩内容, 把画面定格, 让时间凝固, 是写好这篇习作的要素之一。

思考二:运用描写, 让细节凸现

描写, 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 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 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屠格涅夫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 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 那末细节就是网中结点。”“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可见, 细节, 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 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读起来就生动有趣, 就觉得真实可信.

比如对刘翔的容貌, 身体的描写, 可以就其面容有何特点, 五官 (耳、眉、眼、鼻、口) ;身体 (肩、手、胸、腹、腿、脚) , 身上的肤色, 伤痕, 肌肉, 光泽, 特别是刘翔的脸部表情非常丰富的, 抓住这些具体描写, 突出这些细节才能做到“惟妙惟肖”“历历在目”, 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思考三:展开联想, 让情节合理

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仿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叶澜说过:“联想是思维运动之关键, 将观察、记忆、想象、创造, 串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思维活动, 使创造之河在人类的生活中源远流长, 永不枯竭。”我们知道, 联想构成了我们的想象, 甚至联想也是形成正确判断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再创造都离不开联想, 而联想也是形成源于自身的生活积累。运用联想, 调动积累, 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对于刘翔身体腾空的一系列比喻就属于联想, 是自然的形象的关联想象, 这里的雄鹰、闪电, 弓箭等, 充分描绘了刘翔跨栏时速度之快之美。

思考四:不断积累, 让借鉴常在

语文老师, 要多读多想, 保持良好的语感;要不断地充电, 学而不厌;要广泛从各类文学作品中借鉴, 既要从语文老师较熟悉的古代文学中借鉴, 还要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借鉴。

比如莫言的不小说《檀香刑》中关于枪弹的描写, 极其出色:

只听得一阵尖厉的排枪声, 如同十几把利刃划破了天空。从德国人的枪口里, 飘出了十几缕白色的硝烟, 犹如十几条小蛇, 弯弯曲曲地上升, 一边上升一边扩散, 燃烧火药的气味扑进了余的鼻腔, 使余的心中竟然产生了悲欣交集的感觉, 悲的是什么, 余不知道;欣的是什么, 余也不知道。热泪从余的眼睛里滚滚而出, 眼泪模糊了余的视线。余泪眼模糊地看到, 那十几颗通红的弹丸, 从德国士兵的枪口里钻出来后, 团团旋转着往前飞行。它们飞行得很慢很慢, 好像犹豫不决, 好像不忍心, 好像无可奈何, 好像要拐弯, 好像要往天上飞, 好像要往地下钻, 好像要停止不前, 好像要故意地拖延时间, 好像要等到戏台上的人们躲藏好了之后它们才疾速前躜, 好像从德国士兵的枪口里拉出了看不见的线在牵扯着它们。善良的子弹好心的子弹温柔的子弹恻隐的子弹吃斋念佛的子弹啊, 你们的飞行再慢一点吧, 你们让我的子民们卧倒在地上后再前进吧, 你们不要让他们的血弄脏了你们的身体啊, 你们这些圣洁的子弹啊!

枪弹出膛是多么疾速啊!为捕捉枪弹穿扑克牌的瞬间画面, 有人竟用1/1600秒高速快门的照相机来拍摄才得以如愿。可是, 德国人的枪弹射向高密的父老乡亲们身体的那一瞬间, 在颇有正义感的县令钱丁眼里, 竟然那样漫长。作家莫言如此出色的描写, 难道不让人耳目一新吗?

把画面定格, 让时间凝固, 这种手法最早源于摄影, 转化到写作中, 利用不同叙述视角, 并结合想象、联想的艺术手法, 的确是治疗中职生写作中简单粗糙, 笼统模糊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史立勇.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校园.2011 (2) .

上一篇:施救方法下一篇:大众音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