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蓟马(精选3篇)
玉米蓟马 篇1
导读:选用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质量分数为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质量分数为25%的辉丰快克乳油五种药剂, 对防治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表明, 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 其次是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
玉米是甘肃省环县的主栽作物, 从2006年引进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以来, 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 玉米蓟马已成为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 其发生危害逐年严重。玉米蓟马以成虫、弱虫锉吸叶片汁液, 并分泌毒素, 抑制玉米生长。被害植株叶片上出现成片的银灰色斑, 叶片点状失绿, 致使玉米心叶上密布小白点及银白色条斑, 部分叶片畸形破裂, 造成心叶扭曲成“马鞭状”, 心叶难以长出, 或生长点被破坏, 分蘖丛生, 形成多头玉米, 甚至造成大批死苗, 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一、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用于防治玉米蓟马的最佳药剂品种, 为大田大面积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㈠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有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新沂丰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 质量分数为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河南省普朗克生化工业有限公司生产) , 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 (济南金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 (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质量分数为25%的辉丰快克乳油 (江苏省大丰市农化厂生产) 。指示玉米品种为“金凯3号”, 其余栽培管理同当地大田。
㈡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选择在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 海拔1648米, 年平均气温7.3℃, 年降雨量300毫米, 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份。
㈢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1) 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 质量分数为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 (3) 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 (4) 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1500倍液; (5) 质量分数为25%德尔辉丰快克乳油1500倍液; (6) 喷清水 (CK) 。各处理每小区喷药液均为7千克。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66平方米, 长10米, 宽6.6米 (6双垄) , 重复间不设间距, 处理间以玉米自然行距为界。
㈣施药方法
试验于6月20日进行了小区划分, 调查玉米蓟马发生情况, 6月21日上午9至11时进行喷药, 重点对准玉米心叶, 使药液能够到达心叶内。
㈤调查方法
6月25日调查施药后玉米蓟马发生情况, 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取5株, 调查5株玉米蓟马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收获时按小区用5点取样进行测产, 每点测5株。
㈥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防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活虫数/防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
三、调查结果
施药各处理均无药害产生。
㈠药效调查及计算结果
试验结果 (如表1) 表明5种药剂对玉米蓟马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质量分数的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质量分数为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1500倍液、质量分数为25%的辉丰快克乳油1500倍液防效分别为95.7%、79.9%、94.5%、80.6%、79.3%。
㈡对产量的影响
各个施药处理间对产量影响区别不是很大, 但通过施药控制了玉米蓟马的危害。没有进行喷药防治的对照区产量有一定的损失。通过防治, 分别较对照增产为9.2%、4.1%、8.2%、3.6%、2.0% (如表2) 。
总之, 通过试验, 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 其次是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为了不使玉米蓟马产生抗药性, 必须将以上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建议首选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乐果乳油进行小面积推广防治玉米蓟马, 效果较其他药剂更佳。
桑蓟马的发生与防治 篇2
1 生活习性
桑蓟马成虫体长0.8 mm左右, 似纺锤形, 淡黄色。复眼很大, 暗红色;单眼3个, 红色;触角淡黄色, 念珠状;雄成虫体色较深, 腹部末节圆钝, 静止时翅盖过腹末。桑蓟马成虫很活跃, 有趋嫩绿习性。主要集中在新梢上产卵危害, 随着新梢的持续向上生长, 成虫危害区逐渐上移。发生代的雌虫羽化后, 春季经7~8 d, 夏季经3~4 d, 在新梢顶端1~3叶上爬行, 并以锯齿状的产卵器在嫩桑叶背面的主、侧脉分叉间及其附近的叶肉组织内产卵, 每处产卵1粒, 一生可产50~70粒。卵无色透明, 肾形, 长0.02 mm左右, 卵孵前可见1对红色眼点, 卵期5~7 d。雄虫交尾后3~5 d即死亡。桑蓟马初孵若虫无色透明, 2龄呈淡绿色, 3龄呈黄绿色, 4龄时体长0.7~0.8 mm, 橘红色。若虫活动力较弱, 主要在所孵叶背危害。根据各代桑蓟马成虫顶梢产卵习性, 在桑蓟马全年发生盛期, 随桑树不断向上生长, 造成桑蓟马不断由下而上, 分层危害。桑蓟马全龄蜕皮3次, 经10~13 d羽化为成虫。
2 发生规律
2.1 发生世代
桑蓟马在桐庐县1年发生8~10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 越冬成虫于第2年春叶萌发时迁至桑树上开始活动。桑蓟马1年发生代次多, 繁殖量大, 第3~4代开始世代重叠现象明显。4月下旬桑树上初见若虫, 虫口密度自春至夏逐渐上升, 夏伐可以带走大部分卵和若虫[3];7月桑园桑蓟马虫口密度迅速上升, 桐庐县7月中旬至8月底是全年危害高峰季节, 由于目前桑园趋于单户独家进行栽培管理, 夏伐桑园中插花补缺桑苗大量增加, 成为夏、秋季桑蓟马大发生的虫源基地。9月中旬后, 天气转凉, 虫口又再度下降 (图1) 。
2.2 虫口分布规律
桑蓟马主要分布在桑树的上部叶片危害。据几年调查资料分析, 桑蓟马在桑树上的垂直分布区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图2) 。一是年发生始期。虫量自高叶位向低叶位陡减。1~3叶的虫量最高, 4~7叶次之, 8叶以下仅为零星分布, 但总体虫口密度较低, 虫态以成虫为主, 证明了桑蓟马危害有趋嫩性, 在进入发生高峰前, 虫口主要分布在枝条顶部[4]。二是年发生盛期。虫量亦自高叶位向低叶位减少, 但降幅平缓。1~5叶的发生密度均处于同一高水平上, 中、下部发生量也较高, 但发生虫态以若虫为主, 总体虫口密度较高, 随桑树不断向上生长, 桑蓟马的垂直分布区逐渐上升、增宽。三是年发生末期。虫量自高叶位向低叶位渐增。以6~10叶为最高, 但总体虫口密度下降。说明桑蓟马主要发生在桑树旺盛生长阶段, 当桑树进入生长后期, 在枝条顶部产卵危害桑蓟马成虫减少, 枝条中、下部以若虫为主, 随着桑树的生长, 桑蓟马的垂直分布区逐渐下沉变窄, 由于桑蓟马的虫口分布并未随桑树的生长而上升, 表明桑蓟马若虫的活动能力较弱[5]。
3 发生原因
一是每年桑蓟马的危害程度与夏、秋季节的气候有关。一般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 虫口密度迅速增加;台风雨日频繁可有力阻止桑蓟马暴发成灾。近几年研究资料表明, 夏、秋季节台风或较大暴雨发生频率为15~20 d出现1次以上, 基本上可抑制桑蓟马大暴发。二是桑树的栽培管理是影响桑蓟马发生与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5月中下旬时值桑园开始大面积夏伐, 第1代桑蓟马下处于羽化盛期, 大批桑蓟马成虫迁入春伐桑园产卵。从6月中下旬开始, 在春伐桑园繁殖的第2代桑蓟马大批羽化迁入夏伐桑园, 由于第1代桑蓟马迁入成虫, 在产卵时间上的差异, 造成桑蓟马以后各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4 防治措施
桑蓟马第1代一般虫口密度低, 不必用药防治;第2代集中在生长嫩绿的春伐桑和桑苗上危害, 是第1个危害高峰期, 应根据气候、对虫量集中桑园用药;第3代若虫、成虫期正值适逢梅雨季节, 危害不明显, 可以不必施药;第4代及其以后各代气温变化大, 如遇高温干旱, 必须及时防治。4~6代发生在7—9月高温干旱期, 虫口数量激增, 危害最重。从第4代起世代重叠明显, 造成上代若虫在4~8叶上吸汁, 下代成虫又在新梢嫩叶上产卵, 随着新梢的向上生长, 形成自下而上层层危害的现象。防治上, 栽植抗虫桑品种农桑系列。成虫盛发期用黄色胶板诱杀。秋冬应抓好清洁桑园, 消除杂草、落叶, 集中深埋或烧毁, 降低成虫越冬基数, 减少虫口密度[6]。防治药剂可选用:20%灭多威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必要时, 要划片分治, 分期用叶注意用药间隔期, 确保蚕作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桑树害虫的系统预测及其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
[2]吴福安.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5.
[3]林强.桑蓟马防治措施[J].农家科技, 2010 (7) :24.
[4]储胜利.桑蓟马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0) :100.
[5]谢道燕, 江秀均, 柴建萍, 等.蒙自地区桑蓟马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 2008 (5) :27-28.
温室蓟马的为害与防治 篇3
1.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
体长一般为0.5~2毫米, 少数种类体长可达7毫米。体细长而扁, 或为圆筒形;颜色以褐色、黑色或黄色为主, 头略呈后口式、锉吸式口器, 上颚口针多不对称, 有的若虫红色。有翅种类单眼2~3个, 无翅种类无单眼。触角6~9节, 线状, 略带连珠状, 一些节上有感觉器。翅狭长, 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 脉纹最多有2条纵脉。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爪退化。雌性腹部末端圆锥形, 腹面有锯齿状产卵器, 卵较小, 有的产在植物组织中, 产卵处叶表面略为凸起。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的新梢、新叶、嫩芽、嫩茎、花和幼果等组织表皮的汁液, 使叶片上出现长条状黄白斑, 叶片干枯。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 植株生长缓慢, 节间缩短;幼嫩果实 (如茄子、黄瓜、西瓜等) 被害后会硬化, 表皮细胞破裂, 逐渐失水干缩, 疤痕随果实膨大而扩展, 呈现不同形状的木栓化银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痕, 严重时造成落果, 影响产量和品质。
2.发生规律
蓟马发生多代,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以成虫在杂草上或在地下、土缝下的枯枝落叶及附近大棚过冬。成虫产卵于寄主组织内, 每只雌虫产卵30~70粒。卵期4~9天, 若虫期3~11天, 蛹期3~12天, 成虫寿命6~25天。在抚顺市5月下旬开始取食, 6~7月发生高峰期。以成虫和1~2龄若虫取食为害, 老熟的2龄若虫自动掉落在地面上, 从裂缝钻入土里化蛹和羽化。成虫具迁飞性, 喜食嫩绿部分, 迁飞多发生在上午或傍晚。在多雨季节或空气湿度大的季节, 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3.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根据蓟马繁殖快、易成灾的特点, 应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措施。采用营养土育苗,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轮作换茬, 残茬要集中烧毁, 掀掉棚膜、地膜, 利用其生物学特征灌水浸泡一段时间, 能减少若虫到成虫的羽化程度。清除残株病叶能减少虫源, 选合适时间栽植可避开几码危害期, 勤浇水可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另外, 勤除草可减轻为害。蓟马若虫有落土化蛹习性, 铺设地膜可减少蛹的数量。
利用天敌:蜘蛛、花蝽、姬蝽和草蛉等都可有效地防治蓟马, 可适当引进这些天敌来防治蓟马的为害。
利用黏虫板:利用蓟马的趋蓝色光的习性, 在棚里设置蓝色黏板诱杀成虫。每亩挂21块板, 板与板之间距离3.9米×8米, 以板下端距畦面1米处朝南方向挂板诱杀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