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共12篇)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1
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党委书记陈全训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支撑。职业教育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大力支持行业人才培养实现新发展。鲁昕认为, 从连续两届对话活动到召开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标志着有色金属行业的教产结合、校企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她要求教育部要会同国资委和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尽快出台相关专项政策, 教育要与行业一道,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完善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建设有色职教体系、共同创新专业设置机制、共同开发职教课程体系、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集团化办学试点、共同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共同建设职教实训基地、共同应对人才国际竞争, 开创行业人才培养新局面。
陈全训说,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是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战略抉择, 全行业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做职业教育的主动参与者。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 积极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不断增强行业文化感召力。
来自全国60多所职业院校和80家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与会。会上还举行了中铝职业教育集团揭牌仪式。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13日第2版)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2
这次干部大会是新学期的第一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2016年全校党政主要工作。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会前,学校党委常委会对2016年的党政工作要点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同志作了全面部署,大家要认真落实。为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紧迫感
2016年,学校的事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环境。
体育产业:“十二五”实现新发展 篇3
杨树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首先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体博会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很高兴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迎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第18个春天,共同见证体博会走过的18年发展历程。
杨树安表示,创办于1993年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不仅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也伴随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民族品牌的崛起和壮大,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体育用品专业展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已成为全球体育用品生产商和买家重要的贸易和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与国际同业交流的最佳平台。他相信,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体博会,今后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在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效应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使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兴旺与繁荣。
接着,杨树安就国家“十二五”规划如何与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业内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在探索中起步,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体育产业在水平、结构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他同时强调,2011年对中国体育产业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和必定载入史册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都将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迎来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体育系统各级部门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深入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实现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杨树安表示,过去的五年,体育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去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填补了这个领域的政策空白,也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体育用品行业构筑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中坚力量。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正在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成为体育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的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也进入了稳定增长的成熟期。
可以说,《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明确了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杨树安强调,体育产业作为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产业,决不是体育部门自己的,而是全社会的产业。因此,在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要坚持大体育观,把体育置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中,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价值;坚持大产业观,通过体育产业发展,拓展体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渠道。各级体育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时,要定位于体育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大局,促进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要根据《指导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促进体育资源与市场、相关行业的结合,提高体育产业的社会融合度。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无疑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对此,杨树安指出,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简单的例子,参加健身的群众越多,就越会带动体育用品市场的活跃;体育爱好者越多,对于高水平竞赛的渴求就越会刺激竞赛表演市场的丰富。坚持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始终是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反过来,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拓宽了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丰富了体育多元化功能的内容和体育强国的内涵。同时,提升了体育的市场适应能力,促进了体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了资源的价值。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是为了践行“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根本宗旨,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一根本目标。
如何实现消防防火工作的新发展 篇4
一、消防防火工作的现状
(一) 城市火灾问题的普遍性
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 一旦发生火灾, 其后果我们是无法估计的。城市火灾问题具体有两部分:一是有些未批先建的建筑具有先天性火灾隐患, 如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规范要求, 建筑物本身的耐火等级不足, 安全疏散通道不畅通, 发生意外时人们无法迅速逃离, 有些老旧小区没有相应的防火器材等等;二是公众娱乐场所人口密集, 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出现踩踏问题, 此外, 一些娱乐场所的消防设施器材若不能保持完好有效, 也会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居住者和经营者不重视火灾隐患问题, 将会造成无法想象和弥补的损失。
(二) 农村火灾问题的突出性
在农村, 人们的消防意识淡薄, 因祭祖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燃放孔明灯等习俗遗留火种的现象屡见不鲜, 火灾发生率也日益增多, 加之农村房屋屋顶普遍使用苇苞及木梁搭建, 且屋中电气线路老化, 这也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和危害性。
(三) 厂矿企业火灾问题的严峻性
有一些厂矿企业管理者为了经济效益, 缩减安全管理工作经费开支, 擅自降低厂房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 这都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而消防安全工作管理人员的随意调动, 可能导致无人清楚厂矿的整体情况, 如果真正发生火灾, 会因无法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重大损失。
二、实现消防防火工作的管理制度
第一步, 公安部门首先需要和各部门联合调动。公安部门要有效地, 切实地担负起社会的防火监督工作, 与国家其他部门和社会单位进行合作, 共同对防火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公安部门遇到无法单独解决的, 又或是非管辖区的防火隐患, 则需通告有关机关进行处理。公安机关要认真地审核和整治有关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现火灾问题须同政府有关部门, 实施管理和整改办法。
第二步, 消防防火工作的安全责任制也是需要改进的。这需要有一份完整的奖惩措施和具体的管理办法。现在要做的消防监督工作是要针对不同类型, 有侧重点地进行具体的消防工作管理, 把消防防火工作中的监督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当成是部门和领导之间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 并严格执行防火监督工作并进行具体的奖惩, 以此来促进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此外还要把基础设施保障好。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把消防基础设施的欠账工作补齐, 尤其是突出的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建筑内自动消防设施等应作为近期考核的重点。
三、实现消防防火工作新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 日常消防防火检查工作不可忘
把日常的火灾检查工作和火灾隐患消除工作作为重点的消防工作。公安消防机构要严格按照法规对本辖区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开检查情况, 通过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消防安全环境的稳定。
(二) 全方面引用先进的消防器材装备
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消防器材和技术装备, 并且加以实施和推广。引进来一些优良且先进的消防检查和火灾设备, 最好是国外先进的消防自动报警技术和器材, 尽可能地把这些设备推广到各个部门和企业之中, 同时还要积极地采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器材来不断建设和完善我们的消防工作, 使这些先进的设备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用途。
促进消防防火工作的信息化提升。身处在这个网络和信息化并行的时代, 自然也要把消防工作和信息化时代紧密地联系起来, 实现广泛全面地运用消防信息建设的业务系统。将消防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来提高消防工作效率, 全面建设信息化档案, 以实施消防工作的现代化。
(三) 提高消防监督工作的执法能力
第一步, 不断加强消防执法队伍建设, 进一步规范执业资格考核认证, 不断壮大消防监督执法力量。第二步, 要培养其消防能力, 执行依证上岗, 不具备消防能力和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可参与和实施消防执法工作。第三步, 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 保证市民对消防监督执法部门的满意程度, 从根源上做好公正, 公平, 严格。第四步, 要对在职干部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主要分为长期培训和短期消防教育两大部分, 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进行系统的消防技术培训和消防执法能力培训, 以此来促进和提升消防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
(四) 增大宣传力度
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和员工的消防防火宣传, 并针对他们做好消防防火培训工作。消防及相关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做好社会各个阶层的消防防火宣传工作, 同时还要注意实现方法和形式的创新化、多样化, 最大力度地把怎样避免火灾, 如何逃离火灾宣等信息传达到每个人。
四、结语
在这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想要全面地实现消防防火工作的新发展, 首先要找出现阶段消防防火工作存在的弊端, 并针对这些弊端做出一系列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和管理细则, 同时还要符合相应的法律。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做好全面的宣传工作, 把消防防火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来管理, 并将消防防火工作落实到实处, 以便减少火灾的发生, 避免火灾给人们心理、身体、财产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艾滨.浅谈如何实现消防防火监督工作的新发展[J].华人实刊 (中旬刊) , 2015, (06) .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5
世园会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西安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推动西安市和浐灞生态区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十二五”时期,浐灞生态区将借助世园会的工作经验和理念,秉持世园会筹办及运行中“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努力在“争取支持”、“发挥优势”、坚持“五个不动摇”上下工夫,进一步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不断推动浐灞新发展。
争取省市支持
群策群力、全方位支持是世园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世园会筹办、运营期间,从中央相关领导、省市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世园一线考察调研、及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到省级主要领导亲自率团赴国外、赴台,市级主要领导带团赴全国各大省市宣传与推介世园会,再到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市级各部门、各区县的全面给力以及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有力促进了世园会建设和运营,确保了世园会安全、平稳、顺利,实现了世园会精彩、难忘。浐灞生态区今后的发展,将继续争取各方的大力支持,各方支持将是浐灞生态区发展的强力后盾。
发挥自身优势
世园会成功举办,是浐灞生态区立足区情,抢抓机遇,提升自己,加快发展的结果。近年来,浐灞生态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以河流治理带动新区建设,以新区开发支撑生态重建,实现了由昔日生态重灾区向城市生态补偿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华丽转变,创建了以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F1摩托艇赛事、浐灞足球队彰显浐灞魅力的四大品牌,进一步坚固了发展基础、加足了发展动力,使浐灞生态区步入长期向好的趋势,踏上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征程。在“后世园”时期,将充分发挥世园会的品牌效应优势、经验积累优势、社会资源优势等三大优势,不断挖掘世园会潜在价值和后续价值,进一步开发利用世园会这个大品牌,增强影响力提升竞争力,将着力解决“后世园时代”世园主会址和周边区域各类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广泛引入经济合作,把浐灞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绿色低碳生态经济园区。
坚持“五个不动摇”
一是坚持生态发展不动摇。浐灞生态区自设区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始终秉持“生态修复”的国际先进
理念,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化,就自身发展与全省全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努力寻找相互间的契合点,在破解生态建设与发展困局中不断创新超越,创立了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浐灞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轻快速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一是继续强化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扩大区域河流和湿地面积,加强生态区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森林体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二是重点实施广运潭世园会、灞河国家湿地园区、灞河旅游文化带、浐河休闲景观带及雁鸣湖生态住区、桃花潭公园生态景观五大项目,打造国际旅游城市都市休闲核心区。三是以建设浐灞低碳产业园为切入点,重点发展资源回收利用、新能源、旅游产品及食品加工、新中药等产业,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创新是发展的活力和源泉,追求卓越是浐灞生态区持之以恒的工作标准。世园会筹办运营过程中,浐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
优良工作作风,以一系列务实、创新做法,获得各方赞誉。实践表明,不断创新是浐灞发展的不竭动力,浐灞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创新不能停步。“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推手。一是进一步创新管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和动态化高效管理机制、土地资源经营和深度开发、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激励制度为突破口,以先行先试的姿态,实现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形成产业发展和资本经营的合力,为实现生态区跨越式发展创造新的体制机制优势。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努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建设先导区,倾力建设“一地三城”——现代服务业新高地、高端金融服务城、才智经济创新城和宜居生态示范城。三是结合浐灞区“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区”的定位,坚持产业差异化发展、重点突破,遵循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合理配置特色资源和产业要素,着力构筑“一核两带六板块”的产业布局。四是利用世园城的优势及特点,结合西安市文化遗迹底蕴,开发具有西安城市特色的人文景区;结合世园会的现有建筑群,发展具有多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景区;结合世园会会址水景优势,发展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结合西北民俗文化及世园会会址商业建设,发展民俗风情游;结合世园会会址景观优势,发展自然风光旅游及休闲度假旅游,使该区域成为集主题乐园、高档房地产项目、高档商业
和酒店、生态度假村为一体的“城市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实践区。
三是坚持民生发展不动摇。世园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充分实现了生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这一目标。世园会的举办有力推进了城乡统筹事业,极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区域广大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区域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生态区将坚持和谐发展,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富民、惠民和安民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努力提高广大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秉持“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始终把机会均等作为生态区发展的核心手段,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解决民生问题中,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二是多重并举 共推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公开、高效、优质、便民”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浐灞生态区一流投资服务环境创建和企业群众满意度提升。三是在城市管理上面,创新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城市管理规范且没有盲区,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安全水平。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世园会是国内外城市交流与合作发展的桥梁。西安世园会让生态区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十二五”期间,生态区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作为发展的准则,继续围绕“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目标,高起点宽视野谋划发展,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打造体现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新地标。一是强化合作意识。把合作共赢的意识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切点,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精神状态上树立新的形象。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创新力度,建立灵敏高效的机制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用优质的服务留住投资者,用完善的制度保护投资者。三是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与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港务区的融合发展,扩大发展半径,拓宽发展面,实现共同发展。
五是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重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西安世园会取得成功的坚强保障。“十二五”期间,作为以生态建设和城市开发为主要职能的新区,浐灞生态区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建“领导科学发展好班子”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6
新华保险北分打造四星客服
近日,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的客户服务中心通过了新华保险总公司星级服务柜面水平认证,成为首批获得四星级服务柜面认证的机构。在挂牌同时,新华北分客服中心也发出了对客户的承诺,耐心、细心、放心、贴心、尽心,肩负使命和责任、确保响应时效、提供贴心服务、增加更具多元化的服务手段。
交通银行推出微银行服务
近日,交通银行推出微信银行服务“交通银行微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服务、账户查询和智能服务。交通银行客户只需要通过微信平台关注“交通银行微银行”服务,即可在第一时间收到来自交通银行的创新产品、业务公告以及各类优惠促销信息。
南方旗下多只债基一季度业绩领跑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场459只债基平均涨幅为1.22%,其中刚在基金金牛奖上揽得固收三项大奖的“最强固收团队”南方基金表现优异。其中南方稳利一年定期开放债基以4.08%的收益率居标准型债基之首;指数债基方面,南方中债中期票据A/C分别以2.69%和2.58%的涨幅,分列同类的第2和第1。
华商基金成为“金基金”奖最大赢家
日前,华商基金在“金基金”评选中,凭借整体业绩出色,不但成功跻身十大“金基金·TOP公司大奖”行列,更是凭借优秀的权益类基金管理能力斩获了“金基金·股票型基金奖——2013年度股票型金基金奖”(华商主题精选)、“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奖——2013年度偏股混合型金基金奖”(华商领先企业)、“金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奖——2013年度灵活配置型金基金奖”(华商动态阿尔法)4大奖项。
掌柜钱包万份基金收益均值夺冠
Wind数据显示,2014年3月“掌柜钱包”对接的兴全添利宝基金区间万份基金单位收益均值高达1.9855元,在91只可实现T+0的货币基金中排名第一。据了解,由兴业银行和兴业全球基金联手推出的“掌柜钱包”,基于兴业银行银银平台搭建,对接兴全添利宝货币基金,3月10日正式上线以来广受投资者热捧。
公募基金排名出炉 汇添富基金稳居上海第一
基金公募规模最新排名出炉,汇添富基金成最大赢家。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汇添富基金以1014.96亿的公募资产规模,稳居上海地区公募基金第一,比排名上海第二的公司高240多亿。10年之间,汇添富基金实现了公募资产规模超千亿,从第47家成立的基金公司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招财宝接棒余额宝 新华阿里一号占得先机
互联网金融的又一重磅产品,带着浓浓“阿里”印记的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已于4月10日正式发行。据了解,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作为入驻招财宝平台发售的首款产品,募集总规模不超过10亿元,投资金额1000元起,保本周期为18个月,可满足用户的长期理财需求,同时该产品作为首只网络渠道发售的保本基金,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保本时代。此外,资金投向上,阿里一号保本基金兼顾股债两方面投资,既能在合适时机提高股票仓位,增厚投资收益;又能在合适时机变为保守的投资策略,以固定收益的债券资产为绝对主力。
天弘永定逆市“成长”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虽然一季度股、混基金整体业绩不佳,但仍有部分基金公司抓住结构性行情表现可圈可点。Wind资讯海通证券分类数据显示,一季度天弘永定价值成长股票基金复权净值增长率为9.73%,在490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7,于马年首个季度秀中交出了令投资者满意的答卷。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31日海通证券公布的一季度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行榜中,天弘基金在可统计的7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位,天弘基金的股票基金投资能力和整体综合实力都在稳步提升。
嘉实泰和变身开基或再续辉煌
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截至4月1日前沪深300指数下跌7.16%。而海外市场表现良好,尤其以美股近期上涨频创新高,投资美国市场的QDII基金产品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达到9.78%,在所有的QDII基金中排名第一。此外,据了解,近期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还入选了招行五星之选,成为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的优选品种。
中邮双动力左右逢源
中邮基金旗下中邮双动力混合基金和中邮核心竞争力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目前均在相关渠道发行。据了解,它们既可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也能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可谓左右逢源。再加上公募新一哥任泽松和金牛基金经理张萌两大高人联手掌舵,更是攻守兼备,是稳健型投资者首选。
A股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
长城基金认为,从一个较长周期来看,A股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综合看,二季度市场的供需关系较微妙,可能伴随出现的不仅仅是类似去年下半年量(增持规模)的调整、更多是价(利率)的调整,后期供需矛盾可能会伴随着流动性收紧、融资节奏被迫加快而有进一步恶化,目前一级市场供给冲击最大时点可能还没有到来。
政策利好债市 债基成理财利器
对于后期的债券市场表现,泰达宏利基金表示,相对看好2014年债券市场,若货币政策持续保持宽松,预计债市将继续反弹,一二级市场都将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在后期基金投资方面,泰达宏利进一步指出,经过2013年下半年的风险释放,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信用债等收益率均处于历史的相对高位,流动性得以改善,未来风险较小,投资机会明显。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7
关键词:营销服务,营销细节,营销发展
0 引言
电力营销关系到电力系统和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评价, 因此只有营销人员坚持做好细节、从细节出发的影响理念,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营销服务的全面新发展。
1 营销服务工作现存问题
营销服务工作现存的问题不容忽视, 以下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服务意识存在差距、现代化水平较低等方面出发, 对于营销服务工作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
1.1 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营销服务工作现今的水平是无法满足我国市场发展的需要的。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还有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更多的电力用户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用上电”就能够满足了,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更多的客户开始追求舒心愉悦的消费环境, 因此这实际上对于供电服务提出了“用好电”的全新的市场要求。其次, 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 做好供电营销服务工作实际上是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 但是由于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对于电力营销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了部分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水平长期无法得到质变, 因此必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市场要求。
1.2 服务意识存在差距
电力企业许多营销工作人员仍旧没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存在差距主要是指营销中最为关键的“客户至上”的全面服务理念还没有被营销人员完全的接受, 因此必然没有彻底的转化为营销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和服务观念。其次, 服务意识存在差距还非常鲜明的体现在了许多电力企业中全员服务观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 并且许多优质的服务理念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树立, 因此实际上很难为电力客户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电力服务。与此同时, 许多电力营销人员“卖电人”的经营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存在很大确定,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电力营销服务的发展。
1.3 现代化水平较低
造成电力营销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来说提供优质电力营销服务需要许多物质基础作为其载体。但是由于部分电力企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无法满足新时期电力营销服务的物质基础, 因此必然会导致营销模式的落后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其次, 在现今的电力系统中局部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的风险仍然没有完全的被根除, 因此仍旧存在着来自供电能力、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的隐患。与此同时, 需要电力企业营销服务手段现代化应用水平较低也是因为电能计量信息、客户缴费信息还未全部实现实时采集监控, 因此导致了收费、业扩报装、抢修等和客户息息相关的外部业务服务手段上还较单一, 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仍旧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2 营销服务细节优化
营销服务细节的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以下从建立更加完整的制度、管理人员常抓不懈、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出发, 对于营销服务细节的优化进行了分析。
2.1 建立更加完整的制度
营销服务细节优化的第一步需要电力企业从建立更加完整的营销制度做起。电力企业在建立更加完整的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理解到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进步, 则必然会倒退。因此在这一前提下电力企业应当建立并且完善了有关电力营销的规章制度, 并且在电力营销的服务方式、服务内涵、服务品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改善。其次, 电力企业在建立更加完整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多的措施并且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 从而能够全力的保障供电服务提升举措落地, 并且切切实实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2.2 管理人员常抓不懈
营销服务细节优化的关键是影响管理人员的常抓不懈。如果想要保障电力营销工资的完美有序, 则必要需要营销管理人员持续的做好管理工作。营销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从小事上、细节上做透, 做细, 做好, 并且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从而能够对于营销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对症下药。其次, 营销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当对于国家的政策和企业的制度全面的予以执行, 并且始终如一、有头有尾的予以贯彻, 从而能够让基层的电力营销人员得到更加全面的管理, 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以顺利的提升。
2.3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营销服务细节优化离不开监督考核工作的有效支持。电力企业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以科学、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来避免营销服务管理真空或者是营销服务管理重叠盲点等问题, 并且对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没人监督、监督方法错误等问题予以解决。其次, 电力企业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的过程中应当确保监督和考核的职责都足够明确,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更多的企业职工具备一个逐渐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从而能够让优质的营销服务从初期的“承诺”到“常态”, 再从“常态”到现在“品牌”的三次飞跃;职工服务意识由“勉强”到“习惯”, 再由“习惯”到“自然”的经历, 最终能够有效的满足新市场环境下全新的营销理念和全新的影响服务要求。
3 结束语
营销细节的完善需要电力企业营销人员自己的观察消费者的需求和感性理解后, 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得出细节完善的方法。因此电力营销人员需要对于电力营销现存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 从而能够通过制度上的完善和思想态度上的改变来促进营销细节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细节营销”理念与现代营销模式建设[J].2014, 11 (20) :45-47.
[2]李明东.注重营销服务细节实现营销服务新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2 (20) :18-20.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述, 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 工会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来发挥作用, 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赋予工会的历史使命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发展靠什么和发展目的, 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观上坚持以人为本, 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以人为本, 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肩负着“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任,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1.2坚持以人为本是电力发展对工会的内在要求
电力行业作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重要骨干企业, 关系国计民生, 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产业和保障, 是国家科技水平、制造装备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更需处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尤其是当前,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 市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业内竞争不断加剧, 电力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机遇。在这种市场形势下, 要想赢得竞争, 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引导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指导工作, 提高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快做强做大的进程, 努力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都需要紧紧依靠职工同心协力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 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和职代会作用, 不断扩大职工在生产经营、优化管理、领导人员选拔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推动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1.3坚持以人为本, 是工会工作实现创新的新实践
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能, 也是工会工作实现创新的直接体现。用创新发展的思路发挥工会在新时期的作用, 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会的“发展”与“维护”工作与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一致的, 它抓住了工会组织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的关键环节, 切中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制约工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职能, 客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电力职工的发展能力和团队的创新实力
工会要强化工作重点, 充分认识有利条件, 树立做好自主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立身之本、兴业之本、强国之本, 开创自主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采取有效措施, 调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工会在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肩负着教育引导全体职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组织全体职工投身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
2.1弘扬职工队伍的自主创新精神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就有相应的或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因此塑造职工队伍的自主创新精神对于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斗志和决心, 投身于自主创新的实践, 促进电力行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工会塑造职工队伍的自主创新精神, 关键是教育广大职工观念要改变, 思维要创新。事实上, 只要是创新, 必然就会是自主的。于“创新”之前再强调“自主”, 显然有特别的深意, 提倡创新意识、部署创新战略, 强调主体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格外重要。
2.2培养工人队伍的自主创新素质提升员工的竞争实力
职工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 对于电力行业前面科学发展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工会在培养职工自主创新素质方面大有可为。
在信息技术设备大规模应用于电力行业的今天, 需要的不仅是苦干, 而是知识型的综合人才。电力行业中, 一线技术工人比例较大。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 高素质工人比例占了绝大多数, 而我国目前却正好相反。工会要切实加强工作, 通过制定规划、开展职工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工会要发挥自身优势, 落实规划, 联合职工教育培训部门, 大力组织职工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围绕主要、关键职业, 干学结合、学练结合、练比结合, 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 为职工搭建广阔的技能提升平台, 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电力职工队伍。
2.3开展灵活多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扩展创新的平台
针对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工会要发挥“大学校”的作用, 通过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形式,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是贯彻落实“依靠”方针、动员广大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 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所以工会组织要发动职工群众立足本职, 找漏洞, 出点子, 想办法, 为加快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进行技术改进。
通过创新活动的深入持久的开展, 实现人的真正的发展和团队创新实力的全面提高。
3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和丰富和谐电力企业文化内涵
3.1 发挥工会组织“平衡器”的作用, 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工会始于劳工权益, 终于职工利益。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础。积极参与劳动关系协调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 是工会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是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工会要维护好职工权益, 就要积极构建“工会敢于维权、党委支持维权、行政配合维权”的大平台。
在思路理念上, 要树立“利益共生, 双赢互动”的理念, 企业发展不仅经营者获利, 劳动者也受益, 协调的劳动关系将促进企业双赢。在机制体制上, 要不断完善以劳动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基本形式的经济权益维护机制, 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以劳动争议调解及仲裁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为基本形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以送温暖活动, 职工互助互济基金等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 从机制上保证工会维权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方法手段上,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以信息化为引导, 以网络化为基础, 以规范化为依托,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使维权工作的声音更响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和谐因素更多一些,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平衡器”的作用。
工会要始终把维护职工权益放在首位, 主动协调与企业党政的关系, 坚持对企业出台的各项改革改制方案和重要制度进行认真讨论和充分协商, 在源头参与决策, 争取工会和职工的“话语权”。实践证明, 不管改革如何深入, 只要把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就能在利益不断调整的改革中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进而构建和谐企业,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2 发挥工会组织“推进器”的作用, 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工会的工作正处于“党政所望、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交叉点上, 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一个战略机遇。因此, 工会要与电力改革同行,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坚持“发展为纲”, 构建“发挥”平台。
工会工作要从“活动主导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工会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生产经营中心, 通过加强民主管理, 提高职工素质、维护合法权益、办好实事工程等途径, 切实提高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水平,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工会工作要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认真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创一流。
要动员广大职工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以“效益保权益”, 为建设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发挥工会组织“孵化器”的作用, 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既要建立企业和谐的内部环境包括内部组织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职工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和谐, 又要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与政府、合作伙伴、消费者乃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构建企业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无不有赖于企业的发展, 最终取决于职工的素质和全员职业化水平。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工会组织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通过教育培训, 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建设“四有”职工队伍。这是工会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创新之路。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维护好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活动载体,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广泛开展职工技术技能比赛、职业技能鉴定、导师带徒活动, 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建立通道, 发现、培养和造就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发挥工会组织“孵化器”的作用。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作保证。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9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是农业发展新阶段,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真正意义上讲, 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 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 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 现已达10万亩, 涉及32个村庄, 2.6万农民, 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 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发展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 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优先进行资源配置,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 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 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 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 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 兼容了各大产业, 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 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 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协会) 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 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 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 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 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 立足实际, 找准切入点,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 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 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 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 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 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 思路清晰, 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经过深入细致研究, 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 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 通过三年的建设,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解决农民劳动就业, 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 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 疏通路边沟, 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 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 有效灌溉率达到100%, 节水灌溉率达到30%,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 突出技术支撑, 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 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 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 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 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代理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 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 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 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 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 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 引进高端农产品, 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 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 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工农互动, 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 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 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 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 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 蔬菜协会两家, 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 各自为战, 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 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 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 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 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 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 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 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 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呈下降趋势, 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 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 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 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 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 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 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 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 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 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 在税收上实行优惠, 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 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 完善市场机制, 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 创新交易方式, 规范交易活动, 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 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 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要立足实际, 找准切入点, 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树立经营农业的新理念,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 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 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 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10
一、“十一五”期间推散工作实现新突破
⒈水泥散装量、散装率增幅较快
“十一五”期间本溪市散装水泥生产量由2006年的74万吨, 增长到2009年的122万吨, 同比增长了64.86%, 预计到2010年末可完成水泥散装量140万吨, 比“十五”期间增加6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2006年的19%, 上升到2009年的46%, 提高了27个百分点, 预计到2010年底本市散装率可达到50%。由于生产和利用散装水泥节省包装消耗、减少损耗、循环利用工业废渣、减少排放等因素, 仅2009年本市生产散装水泥共节约标准煤1.87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1.22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5.49万吨、二氧化硫40.63吨。
“十一五”期间, 本溪市交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2008年6月建成并投产了年产28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 极大地拉动了本市散装水泥量和散装率的提高。同时,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政策, 本市关停了3个立窑厂, 减少立窑水泥产量70万吨。
⒉加强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缴率
为加大专项资金征收力度, 本溪市散办重新对机构进行调整, 充实征收人员力量, 并按行政区划管理建筑市场, 签订目标责任状, 制订奖惩办法, 极大地调动了征收人员的积极性。2007年征收科全体同志突破难关, 打破“禁区”, 开棚改专项资金征收先河, 征收和追缴棚改区专项资金30.5万元, 占当年专项资金征收总额的36.74%。截至目前, 全市共收缴专资3 242 558.4万元, 预计到2010年末将达到384万元, 年均76.8万元。
⒊理顺机构性质, 发挥专项资金作用, 促进散装水泥发展
由于本溪市散办原经费性质为自收自支, 专项资金收缴后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等项目。2007年,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8年又被省人事厅批准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理顺, 消除了市散办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大家能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同时也能确保专项资金专用, 提高本市散装设施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
2007年, 市散办对水泥制品企业投入专项资金36万元, 主要是投入散装水泥储存罐8个, 企业无偿使用并管理维护, 产权归市散办所有。此举, 解决了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促使3个企业在水泥制品生产中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同时提高了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2009年, 市散办完成专项资金投入50.21万元, 其中采购水泥罐车1台, 制作水泥储存罐2个。
⒋强化稽查、加大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禁现”工作
为全面落实国家“禁现”工作, 2007年初, 由本溪市商业局、公安局、建委、交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 拉开了本市“禁现”工作的序幕。市散办从加大宣传、强化稽查两方面入手, 扩大“禁现”范围。一方面, 派专人将“禁现”文件下发到开发单位、施工现场及相关部门, 并向其宣传限制袋装、使用散装及加大散装水泥推广的意义, 做到文件发送不留死角、不落单位。另一方面, 抽调专人组成稽查小组, 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 发现违规单位, 责令停止现场搅拌, 严重者下达通知单, 限期改正。经过不懈的努力, 本市城区已全面实现“禁现”。
预拌混凝土是散装水泥使用的主要形式, 是建筑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对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起到关键作用。开发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贯彻落实“禁现”文件过程中采用新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效率, 保证了工程质量, 尝到了使用商混的甜头, 同时也促进了本市商混企业的稳步增长。截至2009年, 本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达280万立方米,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仅2009年全年就可节约水泥22.4万吨, 节约标准煤3.72万吨, 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50.4万吨。
2009年, 市商业局会同各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在我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 本市城区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对全部使用预拌砂浆的开发单位、施工单位给予免征或全部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开发建设企业增加设施、设备, 推广使用预拌砂浆, 提高工作效率和建筑质量;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投资开办预拌砂浆企业, 逐步使本市的预拌砂浆形成规模, 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⒌从使用环节入手, 加大农村推散力度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布署, 落实国务院关于“从使用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有关要求, 市散办近年来深入水泥生产企业调研, 到乡镇基层走访, 并多次派专人到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散办了解并指导散装水泥推广工作, 从生产、使用、监督环节入手, 大力推广本市农村散装水泥使用工作,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9年度本市农村水泥使用量7.79万吨, 散装水泥使用量3.27万吨, 农村用预拌混凝土供应量1.74万立方米, 散装水泥使用率达38.52%。
目前, 本市农村散装水泥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尤其是公路、铁路的修建及扩建方面, 散装水泥的使用率更是大幅攀升。2009年, 桓仁县全面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两高一铁”工程, 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00%。县镇的住房建设已有40%的施工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
⒍重视宣传, 突出重点, 营造全社会推散氛围
宣传工作是促进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 必须贯穿散装水泥工作各环节的始终, 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工作, 营造全社会推散用散的氛围。在“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每年组织一次“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并制作大型宣传牌匾悬挂在市中心区。宣传周期间, 还组织专人深入到棚户区改造施工现场, 有针对性地宣传国家“禁现”工作的意义, 提高施工单位的推散用散意识, 使全市在2008年初已基本实现城区全面“禁现”。
为扩大宣传范围, 使之从广义上促使全社会认识发展散装水泥的意义, 市散办还组织专人撰写了《抓住建材下乡新机遇开创农村推散新局面》等多篇文章, 分别发表在中国建筑报、本溪日报、本溪晚报及中国散装水泥网、本溪市政府门户网等多家网站上;同时, 制作《三毫用“散”记》宣传图片, 利用乡镇和村的宣传板、公示板进行广泛张贴, 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增强广大农村消费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提高使用散装水泥的自觉性。
⒎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首先是抓好党建工作,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 提高党员政治素质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 按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参加理论学习, 以保持同党中央的高度统一。注重预备党员的考核, 使之按期转正, 为支部增添新鲜血液。“十一五”期间市散办共发展党员4名, 截至目前市散办11名工作人员均为党员。贯彻民主集中制, 行政领导不搞一言堂, 重大问题提请支部讨论, 发挥集体智慧。其次是加强管理, 提高工作和服务水平。重新修订了岗位责任制度和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签定了目标责任状,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制订月工作计划, 分解各项指标,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法规教育,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 准确无误、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任务, 打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和谐集体。
⒏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
按照省市财务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全面完成了工作计划, 非税收入有较快的发展。专项资金的征收, 使用省财政统一监制的专用发票, 征缴专项资金统一纳入市收费局非税收入专户, 没有挤占、挪用情况发生,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 无违规现象发生。抽调专人负责统计工作, 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 加强同企业统计人员的联系, 按月报送统计报表, 每季写出统计分析, 较全面、准确、完整地提供统计信息, 为上级和有关部门掌握工作动态, 及时提供统计工作资料。
二、借建材下乡东风, 大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
今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材下乡”, 各级财政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的资金相当可观, 必将大规模拉动农村建材消费, 这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带来了新的机遇。
市散办将从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散装水泥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加大对农村“推散”的宣传力度等方面开展工作, 以推动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发展。
⒈在乡镇农村, 通过引导企业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方式扩大散装水泥的销售和使用
今年重点规划建立以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为中心、以广源水泥生产企业为依托的散装水泥配送中心, 规划服务区域在半径100公里以内, 进行合理布局, 选择水泥制品企业和重点乡镇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避免资源浪费及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小型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 使农村用散全面发展。
近日, 市散办在朱春利主任的带领下, 对广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情况、发展散装水泥情况、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他们近期重点在水泥制品企业设立散装水泥罐, 使水泥制品企业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00%;目前, 广源水泥厂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协议, 着手为水泥制品企业制造散装水泥储存罐。
⒉本市将大力支持、引导水泥生产企业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配备散装水泥储存及计量设备, 为农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足斤足两的散装水泥
利用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以及省有关部门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水泥生产企业和经营户添置散装水泥储存、运输设备。
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11
开拓创新,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是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出台,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各地、各行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个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培养能力,加大激励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十二五”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建设14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们还将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技师培训项目补贴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技师培训项目。各地要按照部里统一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重点围绕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项目申报评选条件择优确定项目候选单位,并按时限要求申报到部里。要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指导和管理,着力提升项目单位建设水平和培养能力,更好发挥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同时,各地、各行业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同步开展本地、本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工作。要抓紧制定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计划,明确补贴标准,落实补贴政策,加大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工作力度。二是统筹做好国内、国际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部里正在研究制定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国内职业技能系列竞赛组织形式,建立与世界技能大赛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目前,部里初步提出了明年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24个候选项目,今年要在做好国内职业技能竞赛的同时,全力做好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各项筹备工作。各地、各有关行业部门要在做好本地、本行业竞赛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做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选手、专家、教练的选拔和集训工作。三是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力度。今年,部里将组织开展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和2012年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的选拔工作。各地、各行业部门要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有关人选和单位的选拔推荐工作。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本地、本行业高技能人才津贴和奖励制度,加大工作力度,掀起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工作的新热潮。
狠抓落实,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当前,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国发36号文件,健全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职业培训工作推进力度。为推动职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部里将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督查;将选择100个职业培训工作基础好的城市作为联系点,于今年下半年适时召开百家城市职业培训工作推进会;将研究制定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鼓励各地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部里工作部署,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培育发现先进典型,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力抓好工作落实,为全面实施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创造条件,使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着力创新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方式。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部里起草了《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于近期下发。同时,还将组织启动全国范围内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各地要按照部里工作部署,探索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积极推动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大规模提升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三是强化职业培训规范管理。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加强对职业培训定点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培训人员信息进行实名制管理,对于确保培训质量和资金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部里开发完成了全国补贴性职业培训信息统计系统,今年将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各地要做好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地级以上城市在年底前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部里的数据无障碍
对接。
深化改革,推动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继续创新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的改革要继续坚持以落实57号文件为重点,按照“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思路,抓住国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职工培训的新机遇,强化校企合作,努力在新形势下继续创新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技工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尹蔚民部长对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我们继续深入推进。
今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扩大试点专业范围,组织专家开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发10个新专业一体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体化教师标准和培训大纲,组织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推广应用已开发的5个一体化专业课程。各地要在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的同时,统筹做好一体化师资培训,在具备条件的技工院校广泛推广应用一体化专业课程。试点院校所在省份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试点院校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的毕业生,要落实好鉴定“直通车”政策。二是实施好技工院校国家建设项目。今年,人社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实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中职示范校建设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各地要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与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技工院校列入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和办学实力。要组织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指导项目建设学校扎实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三是完善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政策制度。今年,我们将适时颁布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启动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工作。还将研究制定技工院校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指导意见,进一步增强技工院校对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的吸引力,壮大办学规模。各地一方面要落实好部发57号文件以及助学金、免学费等现有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策开发力度,要勇于创新,敢于协调,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为技工院校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积极探索,着力解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今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围绕鉴定质量的提升,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探索,着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今年人社部将研究促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把评价权交给企业,制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规程。严格规范职业院校鉴定,完善鉴定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开展院校鉴定考务管理平台试点工作。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考核标准在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制定过程化考核办法。二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今年,要加大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力度,继续开展鉴定所站质量评估工作。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设置管理,严格标准条件和审核程序,公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鉴定范围。要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实际鉴定合格人数核发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严格规范职业资格设置。今年1月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向国务院呈报了清理规范职业资格工作的请示,待国务院批准后,我们将向社会发布清理规范职业资格第一批公告,并抓紧研究拟订第二批公告。各地要按照职业资格公告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规范职业资格设置,严格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同时,我们还将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办法、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办法。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着力解决困扰职业资格制度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夯实基础,提升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能力
一是开展立法、调研工作。部里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共同做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条例》立法工作,积极推动条例出台,同时还将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技能竞赛与国际接轨等课题研究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做好地方法规制定工作,同时要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职业能力建设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二是加大技术支持工作力度。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除了法规政策制定、组织动员落实等行政工作外,还需要切实加强职业分类、标准制定、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技术支持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鉴定指导中心、教研室、职协等机构的作用,在配合部里做好国家层面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学管理,广泛开展教改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国家级教材使用率,确保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质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今年,部里将继续举办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技工院校校长暑期交流活动、创业培训管理人员研修活动和创业培训师资提高班,还将举办鉴定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大规模开展系统工作人员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人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四是加强宣传工作。今年的职业能力建设宣传工作要围绕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百家城市职业培训工作推进会议、企业岗位练兵活动、技工院校招生等重点工作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营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社会氛围。各地也要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宣传重点,搞活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社会影响。五是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职业能力建设系统服务对象数以千万计,涉及的资金和项目建设也不少,要始终把维护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正常秩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完善政策制度,制定应急预案,主动化解矛盾,确保职业能力建设系统不出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 篇12
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在德国已基本不存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目前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培养。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准备担任中小学教师的大学生需要接受两个阶段的职业准备教育,前阶段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后阶段重点关注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相应的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获得受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
(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修业阶段
理论学习为主的修业阶段包括大学的学术课程学习和教育见习,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础学术知识。学术课程包括执教学科和相关学科在内的两门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类课程占25%)。以黑森州卡塞尔大学为例,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需要学习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以及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德国各州对修业时间的规定并不统一,不同学校类型和教育阶段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准备从事初等教育(即基础学校,1~4年级)和第一阶段中等教育(5~10年级)工作的师范生,需要接受至少6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而准备从事第二阶段中等教育(11~13年级)工作的师范生,修业期限最低为8学期,多的达10学期或12学期。除此以外,师范生通常还要参加8周的见习,主要包括观摩知名老师讲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一般安排在学习计划的最后。[1]
大学学术教育结束后,须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德国的资格证书考试分为高等学校考试、国家考试和教会考试三种,其中“国家考试”(Staatsexamen)主要针对公务员、教师、法学、医学、食品化学等专业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由独立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内容有四项。首先是一篇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内容可以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选,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考试委员会认可后方可参加下面的考试。其次是5小时的笔试。再次为口试,约为80分钟的试讲。最后是提交一份教育见习报告,主要是自己在8周时间内的见习体会。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的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90%。
(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作为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学生在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向本州或其他州文教部提交毕业文凭和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证明材料,申请到有教师培训中心的学校担任实习教师(Referendar)。1990年以前,各州的教育实习时间并不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30个月,一般为18个月。1990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决定,教育实习的时间统一规定为两年。在这两年中,前3个月是准入阶段,实习教师每周至少花10小时用于课堂观察和辅助教学。接下来的6个月里,实习教师还要继续课堂观察,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性地开展教学。只有在接下来1年的深入阶段,实习教师才独立承担每周12~14课时的课堂教学,同时继续课堂观察与辅助教学。最后3个月,实习教师不再有严格的授课课时要求,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实习教师除了课堂观察和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在实习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研修班(Studien Seminar)上集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相关的教育法规以及与教师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教学规划、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与沟通等教学技能训练;三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选择能力”训练;四是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上,德国各州有很大的自主权。在巴伐利亚州,实习教师在实习培训阶段的第1年,每周3天工作,另外两天在研修班接受理论培训。在黑森州则是4天在中小学实习,1天在研修班学习。
大学生要想获得法律认可的国家教师资格,还必须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考核的是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包括:(1)上2节公开课;(2)用4小时时间,当堂撰写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文章;(3)参加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教育法规方面的3次口试。除此以外,还有实习学校的教师培训中心对实习教师的日常评价。在毕业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毕业论文占20%,试讲占30%,口试占20%。第二次国家考试非常严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生能通过第二次考试,[2]通过考试者才能获得州文教部授予的教师资格。
二、德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备教育的支持系统
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教育能够顺利且有效开展,得益于在政策法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资金支持及人员配备上建立起的完备的支持系统。
(一)完善配套的教师职业准备教育法规体系
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教育,特别是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德国各州多年来共同的立场与政策导向。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教师教育法》提出,师范生在从业之前必须参加大量学校实践,对师范生学校实践的目标、内容、时间和组织实施过程作了相应规定。1990年出台的《关于相互承认教师职务考试与任职资格》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大学或高等师范学校接受一定课时的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教育,并有一定年限的执教经历才能取得任职资格。1995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中小学决议草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与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高等学校根据规定参与培养各级各类教师。2001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教师论坛建议书》,建议强化教育学科、专门学科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布了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对教师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教师职业后教育阶段应达到的要求进行了界定,重新划分了教师的职业类型。[3]
(二)职责明确的实习教师指导帮助机构
师范生在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进入到有教师培训中心的学校实习,同时到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参加研讨。教师培训中心只设在优秀的中小学,作为师范生的永久性实习基地,这里配备有专门的学科指导教师,每周组织实习教师课堂观察和讨论。2003年制定的《联邦教师教育研习机构组织章程》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承担着以下责任:(1)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帮助他们准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组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2)不断发展和探索教育教学新理念。(3)推动教师标准与教育标准的完善,协助学校进行教学改革。(4)与各级各类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4]作为专门的实习教师指导帮助机构,教师培训中心从组织机构上为职业准备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精心设计的修业课程与研修内容
德国早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学科专业课程。在近年的教师教育改革中,德国越来越强调教育科学课程,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为适应这一变化,洪堡大学开设了60门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课程,波鸿鲁尔大学开设了教育政策研究等7大门类40门学科课程。在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的实习阶段,研修主题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特征。“它不同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那样将某些普遍的、固定的原理、规则运用于对象,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完成自己、实现自己”。[5]研修主要基于学校实践的现实需要,围绕法律法规、教学技能提升等内容,通过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巩固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
(四)严格挑选的学科指导教师与带教老师
德国教师培训中心还给实习教师指定经过严格挑选的学科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对实习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中小学教师自愿申请学科指导教师(Fachleiter),负责实习教师实习过程中的听课、评课指导及相关的研讨组织。由于学科教师可以享受较高的薪水,并可减少教学工作量,这一职位在德国很受欢迎。[6]带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实习教师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提供课堂教学指导。
(五)基本满足实习教师生活需要的补贴办法
在德国,教师和公务员有义务为国家全身心投入工作,所有的兼职都需要书面申请,并澄清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强度。通常情况下,德国的实习教师很难通过兼职等方式赚取额外收入。要落实长达两年时间的教育实习,需要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师工资补贴制度,提供实习教师基本的生活补助和房屋补助,免除实习教师的后顾之忧。德国各州实习教师的工资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学校存在差异。基本情况是,小学和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月工资为992欧元左右,特殊教育学校的月工资为1,020欧元,文科中学的月工资为1,052欧元,并根据婚姻及子女情况给予相应的家庭补助。[7]实习生不需要付养老保险,不需要交付法定的医疗保险,只需要交付少量的收入税和教会税。工资水平虽然不高,但基本能满足实习教师的生活需要。
三、德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备教育的新发展
(一)“教师教育中心”在教师培养高校广泛设立
德国的教师教育分散在综合性大学的各个学科之中,“各个学科的教研通常都有较高的自主性,有时甚至具有排他性;而教师教育的教研却有着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要求各学科甚至院校之间的互动和整合———这一不匹配常常使受训教师无所适从,十分不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8]为协调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间的关系,德国部分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教师教育中心”,协助大学拟定师范生的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促进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加强大学、中小学及其他师资培训机构的紧密联系。据统计,到2007年,德国16个州中已有51所大学设立了“教师教育中心”,或名称不同、实质仍为教师培养中心的校级学术单位。[9]
(二)指导教师职业准备教育的《教师教育标准》顺利出台
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颁布了首部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教师教育标准》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11大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评价与创新四大领域。其中,教学能力强调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育能力强调教师要能承担具体的教育工作;评价能力强调教师能够有效地从事教育评价与咨询活动;创新能力强调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10]《教师教育标准》强调,要在教师进入教育行业之前具备教师这些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成效的指标。更为重要的是,标准细化了师范生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各自应达到的目标,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引入“团队研究”等新的实习教师研修模式
“团队研究”这一新型实习教师研修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核心思想就是中小学校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让一线教师与师范生(实习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大学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实习教师合作研究来自学校实践的真实问题,寻求改变学校与教学现状的策略路径,有助于实习教师尽早熟悉他们今后要从事的学校教学工作,给予实习教师更多与一线教师互动学习的机会。反过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结果以及行为策略丰富了高校的学术研究资源,有助于高校制订更加符合中小学实际的教师教育方案。1992年,奥登堡大学将“团队研究”模式列为教师教育专业创新课程,先被德国北部地区(包括汉堡、不莱梅等)高校以及中小学引进,现已在德国各地广泛开展。
(四)师范生学术研究能力渐受重视
德国奥登堡大学彼得教授(Peter Viebahn)认为,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越来越强调学术型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标准的实现。在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师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得到强化。在德国教科工会(DGFE)等机构的推动下,德国教师教育界正在广泛引进“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模式,也即是3年的学士学习,加2年的硕士学习。尤其是2005年以来,在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关于教学的全面质量保证框架性设想之后,德国多数州已引入这一教师培养模式。[11]两个阶段的学习都以“大教育学”作为核心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以提高师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四、对我国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启示
1.延长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强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我国现有的师范生实习安排,不仅时间短(6~8周),更因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和监督而流于形式。参考德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引入3+1模式,在3年专业学习后继续1年的教育实习,高中和中职教师在4年大学修学后继续1年的教育实习,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再授予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可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制度的改革方向。
2.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推行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我国教师教育中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样”仍然占据主导,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实际脱离,集中式的班级授课居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亟需改革。
3.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格中小学教师准入关。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主要包括笔试、面试和试讲(说课)三大块。由于笔试范围较窄,试讲时间较短,面试主观性也较大,这三大块并不能有效考察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参考德国的经验,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不能一考了事,可以在初任教师实习一段时间后,重新组织以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第二次资格考试,检验教师能否胜任实际教学工作。
4.建立中小学教师实习指导机构,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结合国内实际,我们建议,以县为单位建设中小学教师实习指导基地,师范院校与实习指导基地学校全方位合作,聘请一线的优秀教师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保障实习师范生得到有效的实习指导。
5.引入职业性向测试,明确实习教师补助标准。我们认为,对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事先进行专门的面试和职业性向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具备培养成优秀教师潜力的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为保障师范生的潜心实习,我们还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教师补助标准,保障师范生实习制度贯彻落实。
摘要:德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备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修业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实习阶段。德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备教育能够顺利且有效开展,得益于其完备有效的支持系统。为弥补原教师职业准备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德国教师教育界推行了一些新举措。
关键词:德国,教师教育,教育实习,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怀新,潘慧萍.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11~16.
[2]THEODOR SANDER.Recent Trends in Teacher Educationin Germany.TNTEE Publications,Vol.2,No.2,1999:119~127.
[3]乐先莲.教师教育与政府责任——德国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6):26~29.
[4]OECD.Attracting,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Teachers[EB/OL].http://www.oecd.org/dataoecd/53/12/32025507.pdf,2011-03-22.
[5]Winter,Klaus.School Autonomy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al Systemin Germany.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Vol.23,No.1,2000:77-83.
[6]杜惠洁.实践指导教师:德国教师教育的桥梁性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92~96.
[7]Ostinelli Giorgio.Teacher Education in Italy,Germany,England,Sweden and Finland.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44,No.2,2009:291~308.
[8]Viebahn,P.Teacher education in Germany.EuropeanJournal ofTeacher Education,Vol.26,No.1,2003:87~100.
[9]PLAZ.Zentren fur Lehrerbildung in Deutschland[EB/OL].http://plaz.uni-paderborn.de/Ueber_das_PLAZ/Zentr.2011-01-24.
[10]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13~17.
【实现职业培训新发展】推荐阅读:
实现职业化成长11-21
职业规划举例:规划路线图和分段实现大目标11-29
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实现更大发展心得体会07-18
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07-05
实现程序07-14
实现构成07-14
实现技术07-18
集成实现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