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海淘时代

2024-09-03

突围海淘时代(精选6篇)

突围海淘时代 篇1

变革是大多数人不愿触碰的话题。因为所有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摇身一变”。要有牺牲、要有放弃、要有坚持。总之,鼎故革新,一直都是痛苦的——这是变革的第一个属性。变革的第二个属性是一定会有促进变革的动机——有些变革是因为利益要重新分配而驱动完成的,这样的变革,一个概念足矣;而有些更具质感的变革,动机则来自外部环境,是“被迫驱动”完成的,不变则死。

今天的公关行业变革,就是第二种,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做成了第一种。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有些事似乎习惯成自然——一个流弊的案例印证了创意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团队……某一天,又一个漂亮的数据印证了自媒体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自媒体运营……这么显而易见的发现,让新公司、新媒体赚够了人气,赚够了红利。

可是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大号、同一个品牌的第二个流弊案例在哪里呢?

以我17年公关行业从业经验的记忆,似乎这样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每次媒体的变革期,比如互联网兴起的初期、视频媒体崛起初期、论坛兴起的初期、SNS兴起的初期、微博开创初期、微信的初期,一直到今天的直播。

而曾经被认为可以颠覆行业的公司大多成为了先烈,因为这只是第一种变革(让我们默默的纪念一下曾经辉煌的他们……)

媒体和内容,是传播的基础,这就像李强的儿子不会因为自己姓李,就超越了李强。所以,显而易见,用“媒体和内容”去干掉“媒体和内容”,和让力气最大的勇士把自己抬离地面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里,大多数已经活过10年的传统PR公司老板可能会长舒口气吧?然而这还不是结论。

事实上,今天互联网不断的碎片化(其实早已进入“渣”化状态)、去中心化,却让我们不得已要面对“第二种变革”。

这比面对“第一种变革”更加糟糕。

“碎片化、去中心化”无需辩论,各家PR公司的PPT里经常提到,关键是这一页的后面是什么?如果又是创意和大号,是不是过于牵强呢?我认为凡事有利有弊,碎片化的好处和坏处其实都很明显,好处大概是:

第一,传播门槛低了,每个人自己朋友圈的分享,就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而成本是零。

第二,离用户更近了,不再需要“哈”着渠道去打听,用户喜欢什么,不再需要“哈”着媒体去告诉用户你的卖点,我们只需要来自用户的一个回复可能就够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利好,所以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媒体、大号投,H5各种尝试,包括网红。某公司利用数百网红搞直播,费用100万,同时在线200万,效果那叫一个“好”。且慢,仔细算算帐,发现非精准用户的单位曝光成本5毛,7亿网民来一遍,3.5亿就出去了,得到的只是一次短暂对妹子的追捧,当然还附属了产品。而做H5呢,10万的制作费不贵,效果呢?自然也是“好”的不要不要的了,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刷量。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一定给你关上一扇门。碎片化除了利好,还有“利空”:

第一,海量的信息让所谓的“创意”不再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和7亿人战斗,每日创意多如牛毛,一个Big idea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像网上如果出现1万个郭德纲,你的笑点还那么低吗?

第二,看似便宜的自媒体,在流量疯狂增长的情况下被疯狂稀释。很多“大号”粉丝都是百万级,又如何?被看到、被阅读、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要想在数千万媒体中找到优质媒体,如同大海捞针。

第三,即使找到了性价比较高的媒体,甚至使用所谓“无成本”的回复、分享、发帖等工作,数量也变得极其巨大,人力投入居高不下。

这时,我们发现碎片化带给我们的利空远远大于利好,我们面对的是近20种媒体、1000万个媒体单元(1分钟看1个,1天看500个,1年10万个,需要用100年),每日数亿条信息、5种传播手段的复杂环境。

我们既“看不到”、也“看不清”,更“做不到”,而这种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公关行业所要面对的,要么找到一条出路,要么被互联网的碎片化扯得粉碎。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时我想起了某人给我讲述的某公司的“粉丝运营工作”。所谓的“粉丝运营”,其实就是近百名工程师在微博上与用户互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动是愚笨的,但却是井然有序的。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工程师1天至少可以和300人进行互动,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如果是1万元,那么这种精准的互动花费大约是一个月100万,带来的结果是100万精准用户的到达。一个精准用户成本是1元,这是很高的投入产出比。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如果你把碎片化媒体的利好全部收尽,而有效减少利空,效果一定会提升。只不过,行业发展的思路和作业模式,似乎就会与今天的公关完全不同。今天做公关,大多是自由豪迈地驰骋在自己的会议室,天马行空地做头脑风暴。而实际上,一个排期动辄千万,一个创意价值百万的场景,早就应该荡然无存。

今天的作业模式,更像一个现代化工厂,每个动作都在创造一点价值,通过高频、可复制地运转,进而实现了传播的高附加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成百万的精准用户进行互动,需要明确每个营销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也像是一场全球战争,有“雷达”为我们看清环境,有“决策系统”为我们预知风险、把握机会,有“武器”和“组合化团队”保障有序作战。

这一切也更像是工业4.0——大数据、生产线、机器人。

营销是个传统的行业,过去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拒绝了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小而美的“作坊式”作战思路。

但是今天,资源公共化、创意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已经不可避免。我们会被环境推着从1.0直接走向4.0。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在新的营销时代,客户的数据被实时抓取,预设的营销参数驱动我们的工作——从回复,到撰写、创意、媒体传播,甚至KOL关系维护。在执行平台上,传统的各项工作任务被细分、打包,形成具体的任务,被最佳资源方领取,企业营销资产逐渐强大,公关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提供策略、管理、内容、媒体等智能输出。这样的变革必然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就正在用这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适应的过程之后,就是崭新的营销模式。

面对“第二种变革”,我们不应该恐惧,不应该犹豫不决,更不应该自欺欺人地避而不谈。因为环境变化所推动的“第二种变革”,绝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机会,一种可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会。虽然看起来会令我们一时手足无措、质疑、难以适应,但却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智慧、更成功。

如果有兴趣,欢迎来网娱体验一下自动化营销作战系统的魅力,我们不见得是对的,但是不尝试一定是不对的。

突围海淘时代 篇2

在国内,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老牌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压力,可谓举步惟艰,寸步难行。在当今的资本时代,中小企业是否能寻找到他们的突破策略呢?今后他们又应当何去何从?

我们先从一个具体行业的发展轨迹来分析中小企业所面对着的危机与挑战,寻找其突破性的策略。就成都的通讯行业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无线通讯产品“大哥大”的出现,有胆识有眼光的商人,开始了从广州采购大哥大到太升南路进行终端销售的商业活动。当时,成都的通讯行业,基本处于无竞争状态,供不应求,他们大都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在90年代后期,成都的通讯行业开始活跃起来,在太升南路几百家通讯店铺如雨后春竹般的出现了,行业基本饱和,竞争开始激烈。21世纪初期,为了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在成都通讯核心商圈太升南路出现了不少上规模的品牌卖场、专业通讯城,导入了品牌战略和促销机制。如当时的讯捷、泰立、龙翔、长城、超强等等都算是品牌的先行者。同时,在二级市场也出现了很多地方品牌和地方通讯城。后,随着品牌企业的强势扩展,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最终到了行业洗牌的日子。太升南路已经不能再满足拥有资本势力的品牌卖场的需求。他们开始扩展到郊县和其他二级市场。不到2年时间,拥有资本、拥有核心优势的品牌卖场如春暖花开般在郊县、在二级市场撒满一片,而不少地方卖场却一泻千里,溃不成军,纷纷倒闭。

通过对通讯行业的初步分析,不难发现:在当今的资本时代,中小企业在有强势财团参与的行业竞争格局中,一旦正面迎敌,必然,溃不成军,一泻千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他们如何才能拥有立足之地呢?笔者经过多年的营销策划经验给出如下一些突围建议:顺应规律借势品牌,慎选行业避让财团,精确定位核心优势,注重人才健全制度,整合传播终端为王,

一、顺应规律、借势品牌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过程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行业差异性。我们打算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分析、把握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差异性,并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突围策略。就前面的案例通讯行业而言,他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通讯产品消费周期相对较长,价格较贵;且目前,行业内翻新机、水货横行。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比较看重卖场的品牌形象和综合实力。当行业进入品牌扩展和行业洗牌的时候,很多中小企业,无论从资本规模、品牌形象、还是货源渠道、售后体系,都不是品牌卖场的竞争对手,这也是无数中小企业一泻千里,溃不成军,纷纷倒闭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这样的行业形式下,中小企业是否还有自己的发展出路呢?又应该如何突破呢?

根据行业发展的研究,笔者提供三条参考策略:加盟品牌,联合品牌,店中店。

加盟品牌:不仅适合销售企业,也适合生产企业。借助人家的资源挣自己的钱,何乐而不为呢?一个成功的品牌,必然拥有它的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品牌形象、完善的运营体系和市场基础,并拥有可复制性。尤其是现在的品牌服装、餐饮、饰品等,加盟连锁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加盟是中小企业的不错选择,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联合品牌:所谓联合品牌有两种解释。一、做其它品牌企业的配套企业,如做一些配套工程或零部件生产。比如,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波音公司的零部件,也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众多零部件合作商;二、借助人家的品牌,同时保留自己的品牌,展开联合经营(如通讯卖场常用的方式:中国移动通讯――龙翔营业厅。中国移动通讯,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服务商,是一个知名品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龙翔通讯作为一个地方品牌,借助中国移动通讯品牌联合经营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是一个联合品牌非常成功的案例)

店中店:店中店在零售行业运用非常广泛,即在大型品牌卖场中开设专柜,很多大型卖场的电器、通讯、熟食、小吃都是对外承包的,允许开设店中店。如成都的讯捷就在人人乐、家乐福中开了不少专柜。因为大型卖场拥有很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借助大卖场的品牌形象展开经营能够巧妙地化解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

二、慎选行业、避让财团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突围路径 篇3

2014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 中国的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年初, 存在了15年之久的传统纸媒《新闻晚报》正式休刊, 给中国的报刊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而在4月25日, 继《新闻晚报》休刊后, 《竞报》也宣布休刊。除此之外, 还有《杂文报》《心理月刊》《天天新报》等在内的10多份报刊宣布休刊。从传统纸媒纷纷宣布休刊的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之间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而这种竞争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媒介融合的进程加快。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 过去曾风光无限的网络媒体都成了传统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加快媒介融合的脚步, 以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求得生存空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使得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外在动力和战略方向。而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传统媒体行业的惨淡现实, 让传统媒体“困则思变”, 想要在困局中求生存, 必须在变化之中图革新, 这构成了突围路径和内在动因。

传统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时代实现变革, 事关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 也关系到中国媒介格局的重新洗牌。

一、重视新媒介技术以及资本市场

2014年,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进一步扩大, 移动互联用户迅猛增多。媒体的传播格局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报纸、广播、电视甚至是PC网络等传统媒体纷纷做出反应, 又加速了媒体传播格局的变革。

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的建立, 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无论是中央级媒体, 还是省市级主流媒体, 它们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工具, 实现新闻信息的立体呈现, 多终端传播, 尽可能全面覆盖各平台用户群。中央级媒体, 以《人民日报》为例, 其建立了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公众微信号、人民日报客户端, 基本覆盖了移动互联平台上几个重要的用户入口, 平台上的各种新闻信息也是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立体呈现。地市级媒体,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其在2014年9月, 率先于省内地市级报业集团推出温州新闻客户端, 打造由微博、微信、手机报、APP客户端等构成的掌上用户平台, 用户数迅速增长, 传播效果也得到提升。[1]

由此, 传统媒体要顺应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潮流, 积极创新传播渠道,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型传播体系。

(一) 重视移动互联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人才, 达到技术与内容并重

在网络新媒体出现之前, 甚至在其出现后的一段时期之内, 传统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思维是“看重内容, 以内容为王”, 认为只要把内容做好, 传统媒体就不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确, 以“内容为王”曾在一段时间之内为媒体取得竞争优势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那是一个传播渠道单一的时代, 只要把内容做好, 就会有赢得受众的青睐, 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而随着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内容不断丰富甚至“爆炸”, 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 信息的接收更加便捷, 只看重信息内容的做法已经不能为传统媒体在竞争局势中力挽狂澜发挥作用了。

如今, 传统媒体要想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就要把“只看内容不看渠道”的观念转到“既看内容又看渠道”上来。而在渠道拓展的操作中, 又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 特别是发展迅猛的移动互联技术。因此, 传统媒体要顺应时代潮流, 遵循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规律, 必须以先进技术作为基础, 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人才, 积极掌握移动互联技术, 为传统媒体自身打造新型媒介形态提供保障, 弥补其缺乏传播技术积累的弊端。

(二) 重视资本市场, 借助社会资本与政府扶持实现变革发展

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的改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 而传统媒体改革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政府的扶持。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对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等的扶持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传统媒体的资金扶持。例如, 上海市委市政府给予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每年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每年拿出1.5亿元, 为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广东电视台提供资金支持。除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外, 政府还为传统媒体集团提供诸如土地、景区、会展中心等稀缺资源, 减免转企改制的传媒企业所得税, 为传统媒体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持。[2]然而, 传统媒体的改革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甚至某些传统媒体领导者形成了“等、靠、要”的观念。

传统媒体在转企改制的改革过程中, 日益形成传媒集团, 有的传媒集团已经上市, 开始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例如,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上市。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改革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如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仅仅依靠政府和官方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传统媒体需要充分利用开放的资本市场, 在社会力量中寻求支援, 可以积极推动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入股传媒企业, 不能等在原地乞求政府给予援助, 否则, 只会使自身陷入愈加困难的境地。只有在资金来源上得到保障, 借助社会资本和政府的资金扶持, 传统媒体才敢于主动作为, 积极改革创新, 也才可能在构建新型传播体系上取得成功。

二、重视采编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变革

媒介融合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在自身基础上创建各种新媒体平台, 这只是媒体融合的初级形式。媒体融合要实现的是深度融合, 而重构全媒体采编流程是媒介融合无论如何无法越过的重要一步。构建基于媒介融合的全媒体采编流程, 需要对媒体新闻采编流程进行再造创新, 需要对媒体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也需要对管理考核方式进行改变。

(一) 新闻采编流程再造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媒体融合带来的一个巨大影响就是对传统新闻采编流程的彻底颠覆。在媒介融合以前, 报纸的记者只需要采集文字和图片作为新闻素材, 编辑只需要对记者写好的新闻稿进行再加工即可, 整个流程是“线性”的, 这一“线性”流程也同样适用于广播和电视媒体。如今,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 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流程向“中央厨房式”发展。记者将采集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新闻素材放入一个“中央厨房式”平台, 各部门编辑在采用素材时各取所需, 最终形成适应各传播渠道和平台特点的内容产品。新闻采编流程的一体化, “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3]中国石化报社作为行业媒体, 早在2009年即建成全社统一的新闻图片数据库, 成为各媒体新闻图片的“中央厨房”, 在2012年建成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办公平台, 集成新闻采编、日常办公、企业管理、即时通讯等功能模块, 提高媒体采、编、发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 媒体组织架构调整

在新兴媒体崛起之初, 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时, 多数做法是设立一个新媒体部门, 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各自为政, 呈现出“两张皮”、“油水分离”的状况。而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和要求, 只能调整现有的媒体组织结构, 合并、打通采编的各个流程, 实现各媒体部门新闻信息、人力和智力资源的整合。有的媒体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采编业务实行一体化指挥、策划、协调、考核, 在每日编前会、新闻要点协调会上, 传统媒体、新媒体对重点策划、报道线索、重要新闻互相通气、一同部署。有的媒体将分散在传统媒体各部门的新媒体分离出来进行整合, 交由新媒体部门统一管理运营。而对于新兴的移动新媒体, 各部门采取共同管理运营机制, 把自己部门的内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将优势资源从平面媒体延伸到移动终端。

(三) 管理考核方式变革

媒体融合时代, 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传统的管理考核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制约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媒体融合的进程, 增加了传统媒体突围的难度。管理考核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媒体就不可能在媒体融合时代取得优异成绩, 实现突围, 整个传媒业也将陷入困境。因此, 改变传统的管理考核方式, 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 传统媒体才有机会成功转型。

以《河北日报》为例, 为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战略, 培养记者编辑的新媒体意识, 制定出台了融媒体的考核办法, 发一篇微博短消息可能与在《河北日报》上发稿所得的稿酬一样多甚至更多, 河北省委宣传部也发文把新媒体新闻纳入河北新闻奖评奖范围。这些做法鼓励传统媒体从业者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是对传统考核方式的一种创新。

三、重视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队伍建设

在媒介融合时代, 新闻内容的采集、编辑、发布、传播不再是单一的媒体形式。现代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不仅需要具备采访、摄影、摄像的技能, 同时要具备编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技能。而由于传播渠道和信息发布平台具有各自的特点, 新闻产品也要符合各自渠道和平台的特点, 这就对记者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要加强新闻从业者队伍建设, 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新媒体意识, 加快媒体内部人员的全面转型。

(一) 加快思维观念转变

传统媒体可以邀请传媒领域专家学者, 探讨分析传媒业先进经验和创新理念, 对全媒体的整体态势、产业环境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指导, 强化互联网思维, 引导新闻工作者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提供者转变, 提升多媒体传播能力, 信息选择和整合能力, 信息把关与预判的认知能力, 培养懂网、用网、管网和爱网的行家里手。

(二) 提升全媒体素养

全媒体素养的培养必须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通过外界的刺激和自身的培养, 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媒体可组织内部从业人员去院校或国内外较先进媒体单位学习进修,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传媒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理念, 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得到运用、强化、提升。通过学习, 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态势的新型采编队伍, 毕竟媒体融合的任务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只有抓好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以培养新型采编团队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成功实现突围。

参考文献

[1]方立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化媒体融合助推报业转型[J].传媒, 2014 (10下) .

[2]郭全中.以深化改革促融合[J].传媒, 2014 (10下) .

突围海淘时代 篇4

然而, 在繁荣表象的后面是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价格战、服务质量的下降、消费者满意度的不足、会员续会率的低下、管理的粗放, 前几年只要开张就能赢利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整个行业逐渐陷入低利润的“泥潭”。

在微利时代如何经营健身俱乐部, 我们需要更系统、更创新的视角。

一、健身俱乐部微利时代已经到来

1、高潜力和低门槛吸引众多资本进入市场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 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健身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2009年, 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等10个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 城市人均GDP则更高,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具备健身消费能力, 整个健身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再加上健身产业比较开放, 没有太多的国家政策管制, 而开办一家健身俱乐部的资金往往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之间, 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2000年以来, 从一线城市开始, 健身俱乐部进行着快速扩张。如今, 大大小小的健身俱乐部遍布各类城市, 不少城市市场已渐显饱和。

2、预售模式和同质化竞争使得价格战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武器

健身俱乐部的投入主要包括房租、装修、健身设备购置、人员工资、水电等, 其中大部分是固定成本, 不管会员数量如何、设备使用频率如何, 都是需要投入的。因此, 能吸引更多的会员, 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赢利。

大部分俱乐部的服务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化, 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 为吸引顾客, 降低就成为了最直接的手段。而目前普遍采用的会员卡预售模式 (销售更多的会员卡就意味着及早收回投资资金) , 更是推动了降价促销的积极性。

3、服务水平无法保证使得销售陷入恶性循环

过度的降价促销, 虽然短期内可以销售更多的会员卡、快速实现投资回报, 但却会透支未来。压价后的利润空间就在于各种服务标准的下调。经营运转不佳的恶性循环使得国内大部分会所只能提供基本的设施服务。同时, 为了保证营运资金, 俱乐部必须尽可能多地吸引会员, 会员数量必须是原来的数倍才可能盈利。为了节省空间, 跑步机的距离靠得更近, 更衣柜和洗浴间变得狭小, 而晚上的高峰期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会员的噩梦, 争抢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消费者的满意度必然会下降, 从而老会员续会率下降、俱乐部口碑不佳。俱乐部不得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在名声不佳的基础上获得好的销售, 只有采取比原来更优惠的价格。

4、房产和人工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近年来, 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疯涨, 人工成本甚至水电等成本也越来越高, 健身俱乐部的盈利面临着进一步被压缩的尴尬。

二、如何突围“微利”泥潭

要提升盈利能力, 无非是创造收入和节约成本两条路。对于创造收入, 一方面要增加俱乐部会员 (尤其是活跃会员) 数量, 除了会员卡降价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明晰的人群定位, 要有特色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从每一个会员向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要提高会员卡之外其它收入的比例。对于成本节约, 就是要使同样的投入产生更大的效果或使更少的投入产生相同的效果, 这需要对外加强外部合作, 整合社会资源, 对内加强内部运营管理, 提升运营效率。

1、明晰定位, 创新模式, 增强盈利能力

(1) 明确战略, 提升业务竞争力

中国健身俱乐部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会员费, 续卡率和老会员数量是考验健身馆经营状态的重要指标。只要抓住老会员, 俱乐部第二年的营销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否则就不得不大量打广告, 以补充因品牌忠诚度不高而不断流失的会员。

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以及价格战等简单营销战术的广泛开展, 使得大部分健身俱乐部把目标集中在价格上, 而忘记了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真正满足, 服务项目越来越类似, 消费者满意度越来越低, 导致了续会率的下降。美国健身俱乐部的续会率往往在50%-70%, 而中国健身俱乐部的续会率往往只有10%-30%。

健身俱乐部只有明确自身战略定位, 提供贴切目标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化服务, 才能提升业务竞争力, 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而提高续会率。

审视内外部条件, 明确目标客户定位。现在参加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范围相当广泛, 由于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于健身俱乐部的要求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从消费目的来看, 可细分为健身型、健美型、减肥型、时尚型、社交型、休闲型等;从消费倾向来看, 可细分为节俭型 (低价) 、保守型 (中等价位) 、奢华型 (高价) 等;从健身时间的便利性来看, 可细分为白天健身型、中午健身型、晚上健身型等……

任何健身俱乐部的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类型客户的各种不同需求, 因此, 提升业务竞争力的第一步就是选择目标客户。健身俱乐部首先要以合适的维度对市场进行细分, 并详细描述各类细分群体的需求特点、市场规模、未来发展潜力;式百货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评估自身的资源与能力现状跟哪些类群的客户最为相符, 审察自身资源与能力跟潜力客户群的差距及弥补差距的可能性。综合考虑自身资源与能力以及细分群体的状况, 从而确定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

围绕目标客户, 并提供针对性服务。在明晰目标客户定位后, 健身俱乐部需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状况, 确定俱乐部的选址、规模、服务内容、价格等, 从而为目标客户提供最贴切其需求的服务。国内已有一些俱乐部在定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如舒适堡主要定位于年轻女性白领, 选址尽在黄金地段, 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 人流量力求最大化, 室内装潢既现代又舒适, 配备了世界顶级健身器械, 引进尖端高科技美容仪器, 为客户提供健身和美容服务。而一兆韦德旗下拥有“一兆韦德”和“皇室”两个品牌, 其中“一兆韦德”定位于社区会所, “皇室”定位于商务会所。

(2) 创新模式, 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在国外成熟地区, 健身俱乐部的收入只有50%来自会员费, 其它收入由来自于私教、运动服装、餐饮水吧以及一些小型集体课等的销售。而中国健身俱乐部目前90%收入来自于会员卡的销售, 再加上因激烈竞争导致的会员费下降, 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急剧下滑, 收入模式急切需要多元化。

充分利用空闲时段。健身俱乐部每天17-21点之间为高峰时段, 而早上、中午甚至下午时间都比较空, 可采取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宽的渠道来销售更多的非高峰时段会员卡, 使俱乐部的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提高私教的收入比例。如一般私教课程, 以力量训练为主, 时间久了, 对会员缺少吸引力。而此时一兆韦德通过持续投入, 研发出趣味、高效的私教课程, 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私教团队, 预计今年的私教收入将会突破7000万元人民币。

提高其他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例。健身俱乐部可根据目标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和购买能力, 选择销售运动服装、运动鞋、小型器械、运动器具、大型器械、饮品、营养品、媒体、健身书籍和光盘、其它佩饰等众多产品中的组合, 便利消费者的同时, 也可提升销售额。

2、提升管理, 合作开发, 降低运营成本

(1) 提升管理, 提高运动效率

健身俱乐部在中国规模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大多数俱乐部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粗放, 运营效率低下, 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以管理降成本、促效益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如对俱乐部空间进行科学规划, 根据各类设备的使用频率、重要性及占地面积, 合理设计各器械比例、重新安排陈列区域;通过分工的合理化, 提高各类工作的标准化, 并通过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

(2) 合作开发, 降低商业地产成本

随着近年来房价的大幅上涨, 房屋租金已成为健身俱乐部运营费用中很大的一块, 如果能降低这部分费用, 将对俱乐部的盈利状况大有好处。

探索自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突围 篇5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传统观民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民生新闻如何突出重围, 重拾阵地、再现辉煌成为媒体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本论文从分析自媒体自身的现状、特点和缺陷入手, 结合我台自办新闻节目现状, 对自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进行积极探索。

一、自媒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 自媒体概念

单从字面理解, 自媒体即个人媒体。最为严密的定义可以参考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其中给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概念解释:“We Media (自媒体) 是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结合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把自媒体理解为是以微博、博客、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发布信息的个人媒体的总称。

(二) 自媒体的特点

1. 信息传播的无限性

在自媒体时代, 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 都可能成为消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要轻点一下鼠标或者触动手机屏幕, 就可以进行现场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时事、发布消息、晾晒心情,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传播和接收信息。

2. 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受众群体分享与评论的需求, 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做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从而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地位, 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3. 信息传播的零门槛、草根化

借助Web2.0, 网络传播以“零门槛”的方式网罗了大量用户, 使得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成为传播者。麦克风不再掌握在专业新闻人手中, 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智能化的便捷操作成为新闻传播者。

二、传统民生新闻面临来自自媒体的严重冲击

1.自媒体正在挑战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

2009年2月9日“央视配楼失火”, 当时, 一名叫“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友, 恰好在事发时路过现场, 随机用自带手机拍下了火灾现场的照片, 并迅速上传到网上。这使得事件仅仅发生半小时后, 来自“草根媒体”的声音就先于传统主流媒体发布了消息。而在之后的半天时间里, 这条信息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 跟帖多达1700多条。而传统主流媒体, 几乎都是在一天后才有相关的消息见诸报道。

2.自媒对于敏感新闻的挖掘能力让传统媒体逊色不少

2011年初, 由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发出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帖子, 开始在网络迅速传播, 声势不断扩大, 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号称“微博打拐”的互联网行动。迫于极高的关注度和舆论呼声, 传统媒体最终陆续跟进报道并持续关注, 最终还算勉强收复失地。

3.平民化姿态和切入视角更易吸引民众参与

有人说自媒体时代开创的是“公民新闻”。“全民皆记者”使得新闻的发布者、编辑者、传播者、参与者都是普通民众。

三、自媒体与生俱来的缺陷为传统电视新闻提供新的突破口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 自媒体传播的新闻本身也具有其显而易见的天生缺陷和不足, 而所有这些为传统媒体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成为传统媒体新的突破口。

1.自媒体传播新闻的无序性、良莠参半为民生新闻提升公信力开辟新途径。

自媒体的消息, 虽然传播速度极快, 但是其“碎片化的”传播形式成为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就拿微博来说, 它的字数只能140字以内, 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形式传播, 内容的真假、客观与否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自律, 虚假信息和谣言也难免会充斥其间。如网络自媒体中传播的“金庸去世”、日本地震之后的系列谣言、北京大暴雨造假图片等, 严重误导大众, 失信于大众, 网络自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严重受挫。

自媒体的这种缺失需要传统民生新闻出面为新闻事件正名, 还原事实、引导舆论、重新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2.一些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深度挖掘, 只局限于对现象的快速报道, 无法满足部分人群深度阅读的需要。这是自媒体先天的致命之伤, 同时正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优势所在。

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深刻纪实的报道风格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中, 专业的、优质的新闻内容无疑是确保竞争优势的致胜法宝。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设备、专业采编队伍, 无论是对深度新闻的把握还是对常规新闻的追踪报道都是自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3.让自媒体优势为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服务。

(1) 微博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

微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爆料, 超过五分之一的原始新闻来源, 实际上都是通过微博爆料的, 这使得新闻媒体记者容易获取新闻信息来源。我台生活频道的《都市发现》2014年10月9日播发的新闻《机场如厕环境调查》就来源与网友爆料, 记者实地进行追踪、暗访, 还原新闻细节, 制作成生动、翔实的报道, 引起不小反响。

(2) 微博加强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沟通, 改变之前比较原始的方式, 互动可以做到随时性。从2012年开始, 我台自办节目相继开通了微博客户端, 到2013年下半年几乎所有自办新闻节目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客户端。《都市发现》、《天天读报会》等一批民生新闻节目, 还在屏幕下方开设了二维码, 方便手机用户参与实时新闻互动。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在第一时间接受到了节目动态、了解了栏目热点, 民生节目也借此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3) 传统媒体开设微博也是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省内主流媒体都已经开通了微博, 通过微博客与网友互动, 提升影响力。我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播报》在此方面更有大胆的尝试, 栏目组依托栏目开设的微博, 第一时间扑捉国内、国际新闻热点, 配以网络截图, 制作成栏目独立小板块《微观察》, 新闻热点配以国内网友们有代表性的特色评论, 再由主持人进行点评和网友们互动, 每期时长在10分钟左右, 播出效果生动、新颖, 成为栏目收视亮点。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浅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2]谢耕耘.传统媒体与微博.传媒.2011.3.浅析“自媒体”的特点.人民网-传媒频道

[3]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突围之路 篇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 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

截至2013年3月底,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增长到5.36亿, 比2012年年底增加6.6%。2013年1月微信用户已经突破3亿, 业内预计到今年年底, 微信用户可能会突破5亿。

因此, 面对汹涌澎湃的新媒体, 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报纸消亡论”, 预测在未来的某一天, 报纸将会彻底消亡。虽然这个预测不一定准确, 但对传统报业来说, 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 传统报业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 影响力、传播力等开始衰退, 下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以及严峻的报业形势, 我们该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苟延残喘, 还是突破重围、涅槃重生?答案无疑是后者。

那么, 传统报业该如何突破重围、涅槃重生?笔者认为, 必须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打造一支全媒体的采编队伍

目前, 传统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迫切需要创新自己的经营理念、运行机制、报道内容、报道形式, 而且要打造一支能适应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队伍。

新的时代, 需要新的人才。新媒体时代, 呼唤全媒体人才。

但是在很多报社目前的运行机制下, 编辑是编辑、记者是记者, 记者中又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由于分工太细, 一些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非常单一, 文字记者不会摄影, 摄影记者不会写消息、通讯。还有不少编辑、记者不懂新媒体, 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微信、什么是客户端、什么是IPV6等, 更不知道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强化、丰富自己的新闻报道, 比如, 如何从新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 如何利用新媒体延伸、多样化呈现自己的报道内容。

这样单一的采编队伍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格局下, 能够从容胜任自己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是现在已进入新媒体时代, 如果仍然沿用过去单一的新闻采编手段, 传统报业就会在时效性、表现形式等方面落后于新媒体, 时间长了, 就会被新媒体所取代。

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报业需要的是既熟习传统媒体又精通新媒体的全媒体素质的记者。

“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 适合各媒体的特点, 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 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 善于与受众互动。还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 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1]新媒体时代的记者, 只有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技能, 才能做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才能增加新闻报道的魅力, 才能提升传统报业的内在品质, 吸引更多的读者, 延长报业的生命。

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本人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补充新知识, 尤其是主动学习掌握新媒体知识, 跟上媒体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同时, 也要求传统报业加快培养自己的全媒体人才。国外很多媒体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制订了全媒体人才培养计划, 国内一些媒体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全媒体人才, 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全媒体人才, 传统媒体才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 在一些传统报业尤其是个别党报, 一些人存在两个错误认识, 这种错误认识制约着全媒体人才的出现和发展。

一是过于乐观。认为党报有党委、政府支持, 没有市场风险, 什么时候党报都不会消失, 孤芳自赏, 对报纸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因此工作上没有干劲, 惰性十足;思想上没有创新, 满足现状, 得过且过。

二是对报纸过于悲观, 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报纸早晚一天要消亡,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所以精神上萎靡不振, 缺乏责任, 不思考报纸的未来和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 而是一味看领导怎么决策, 自己躲在一隅, 袖手旁观。

这两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报人麻木不仁, 意识不到自己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更不知道学习新知识, 向全媒体方向发展。这种状况必须解决。因为在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形势下,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没有统一的奋斗目标, 没有昂扬的战斗精神, 没有创新的危机意识, 没有自己的复合型人才, 就只有沉沦, 没有未来。所以, 解决目前一些报人的错误认识,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全媒体人才, 显得尤为迫切。

必须坚持“有用”目标, 做到“内容为王”

其实,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 传统报业也不必过分悲观。就像若干年前电视出现以后, 很多人对广播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一样, 广播也的确沉寂了多年, 可现在, 广播在危机中寻发展, 比如, 不少电台开办“交通广播”“旅游广播”“教育广播”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频道, 拥有了大批听众, 广告量也大增。

事实上, 虽然新媒体来势凶猛, 但传统报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项调查显示, 在上海, 《新民晚报》的读者忠诚度依然高达60%以上。2013年9月5日11时45分, @新浪传媒发布一条微博:“调查显示:印刷版报纸在英国影响力仍居第一。”该微博说:英国一机构调查表明, 超过2/3的英国读者更喜欢阅读印刷版报纸, 而非在电脑或手机上阅读。

这说明, 目前, 尽管有新媒体的冲击, 但由于网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 很多人依然相信报纸。另外, 新媒体的浅阅读, 也让不少人对报纸的权威性、深度报道等内容有所期待。所以, 关键是内容。

同时, 纸媒在农村、社区、中小城市等市场也可大有作为。近年来, 报业在一些主要城市遭遇了“发展天花板”, 但从报业发展的市场条件看, 未来在中小城市仍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得益于中小城市经济加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专家预计, 我国城市化年均增长1%, 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 其间将有3亿农民变成城市人口, 成为大众化报纸新的受众。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十几年, 中等新兴发达城市将成为加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主战场, 其报业也将随之同步快速增长。经验告诉我们,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 文化消费将进入加速增长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从信息匮乏逐步进入信息过剩时代, 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形成新的信息消费市场, 需要报业创造层出不穷的新产品。[2]

令人遗憾的是, 翻阅现在的报纸尤其是一些党报, 索然无味, 很多内容可有可无, 不疼不痒, 给读者提供服务的稿子、让读者感兴趣的稿子不多。

“一些党报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许多应该发声的事情上失声, 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一定的隔膜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隔膜。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 只要领导不关注, 或者领导不发话, 一些党报就可以不关心、不关注, 就可以视若无睹;即使人民群众呼声很高, 也可以用三缄其口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对付。因此, 应该努力改变有些地方存在的公众的兴奋点党报兴奋不起来, 党报的兴奋点公众兴奋不起来的状况;改变只看重领导的眼色, 不在乎群众的脸色的状况。在自媒体时代, 如果党报继续这种状况, 那么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3]

不能否认, 传统报业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比速度, 肯定比不上。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往往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上, 而报纸只有在第二天才见报。与新媒体比海量, 也比不上。报纸的版面有限, 即使有的报纸版面多一些, 也只有几十个版面, 而新媒体却有着海量的空间。

所以,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报业要想延缓下行速度, 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为读者挑选、整合有用信息, 从“新闻纸”向“思想纸”“观点纸”转型, 从而使内容更精辟, 更有深度、更有价值。另外, 报业竞争, 不仅是报业同行之间的竞争, 还包括与新媒体的竞争, 不论何种竞争, “内容为王, 赢者通吃”, 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内容必须“有用, 有用, 再有用”, 用“有用”的新闻重新打造传统报业的核心优势和吸引读者。

“有用”在于信息“管用”, 读者“想用”。办一张有用的新闻纸, 首先要让读者“中意”报纸内容。对党报而言, 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摆脱刻板选稿的模式, 重民生、接地气, 走到读者中间, 只有把“有用的新闻纸”贯穿于新闻采编运作和报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 才能真正提升办报理念, 改进办报方式, 改变传播方式。[4]而对百姓“有用”的报纸, 必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广大人民群众, 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 为他们多提供有用的信息,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对你不离不弃, 热爱你。有了众多不离不弃的读者, 报纸自然就会青春永驻。

而要做到这一点, 所有编采人员必须胸怀大局, 站到报纸生存的角度,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时刻记住“有用”二字, 并付诸行动。记者在写稿前就要思考这篇报道对读者是否有用, 否则, 就不写。编辑要站到读者的角度考虑, 自己所编的这篇稿子对读者是否有用, 否则, 就不编。同时, 报社内部的考评机制也要围绕是否“有用”去打分、定等级。而要做到这一切, 报社必须出台一定的制度去约束、去推行, 否则, “有用”只能成为一个口号。

必须拥抱新媒体, 开辟新战场

对传统报业来说, 新媒体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目前, 新媒体的发展速度, 报业下行速度, 都超乎我们的想象。传统报业正在失去舆论引导力和控制力, 以及自身发展的驱动力。如果传统报业再故步自封, 只有死路一条。所以, 必须拥抱新媒体。但“拥抱”新媒体, 不只是简单地拥有新媒体技术, 也不只是单纯地拥有一个官方微博就行了, “拥抱新媒体”至少包括三个层次:

1.发展新媒体。传统报业不仅要开办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 还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办视频新闻栏目, 与电视竞争。开办云报纸, 抢占制高点。传统报业要通过发展新媒体, 开辟报纸的第二战场, 办成“网上第二张报纸”, 影响网络舆论, 永远不失阵地。

在发展新媒体方面,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拥有在全国地方新闻网站中名列前茅的大河网外, 2006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南移动合作, 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手机报———河南手机报。2007年, 在党报阅报栏的基础上研发出大河多媒体信息港。它由网络触摸屏、LED显示屏、阅报窗口、广告灯箱组成, 被业界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之后的“第六媒体”。2011年, 利用自身在本土新闻资讯上的优势, 分别与互联网巨头百度和腾讯合作, 创建生活服务类网站河南一百度和腾讯·大豫网。2012年底,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又在新浪和腾讯上开通了官方微博@河南日报, 目前, 两个微博的粉丝量已近500万。

除此之外,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合作网站, 推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网站和新媒体产品已有十多个, 超过了传统报刊的数量, 已形成了涵盖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

2.利用新媒体。就是借助新媒体创新传统报业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 使报纸与新媒体形成互动, 把报纸上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 同时让新媒体上的社会焦点登上报纸版面, “双线”吸引读者和网民。同时, 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 也绝不是简单的长话短说、老话新说, 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拓展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新媒体跳出传统媒体的自我限制, 吸引更多的读者, 创造更大的价值。

比如, 早在2005年, 河南日报就创办“焦点网谈”版, 及时把大河网 (原河南报业网) 上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刊登在《河南日报》上。由于形式新颖独特, 受到网友和读者喜爱, 创办当年, “焦点网谈”就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名专栏奖) , 成为中国网络媒体获得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

现在, 河南日报记者采写的许多稿件, 第一时间先发在大河网和河南日报的官方微博@河南日报上, 时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版面受限, 《河南日报》还经常将新闻发表后的背景资料等链接到大河网上, 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和信息量。同时, 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 河南日报官方微博@河南日报率先发声, 有些还通过微博现场直播, 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告诉读者, 第一时间引导读者和舆论走向。

3.盈利新媒体。发展新媒体,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绝不是意味着仅仅是单纯的投入, 还要讲究回报。如果只讲投入, 不讲回报, 发展新媒体就会成为传统媒体的包袱。因此, 如何创造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已是当务之急。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吹响了发展新媒体的“集结号”, 并在积极探索新媒体盈利模式, 旗下的不少新媒体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必须打出经营报纸的“组合拳”

在我们现行体制下, 很多报纸不是财政供给, 而是自收自支, 靠自己的经营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报纸的经营收入仅仅依靠广告和发行, 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 传统报业已经处于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 不仅面临着报业同行、电视、电台、户外广告等激烈的广告竞争, 还面临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广告争夺, 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报业的发行量、广告收入都在逐渐下降。单靠传统的发行、广告等传统项目收入, 报纸已不可能长久维持生存。

2011年,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新媒体广告收入已经超过报纸的广告收入。在我国, 近年来, 一些网络媒体的广告量在不断上升, 有的还超过了传统媒体, 致使传统报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2013年10月30日, 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 人民网总裁廖玒透漏, 人民网目前年收入已逾7亿元, 远超纸媒。

怎么办?不少传统报业的决策者在经营上出现了最大的焦虑。

为此, 国内很多报业集团在多种经营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 以寻找新的经营途径。因为, 再单纯依靠传统的广告和发行, 只有死路一条, 传统报业必须“一业为主, 多方出击”, 打出经营报纸的“组合拳”。这不仅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传统报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抓好导向、办好报纸、搞好宣传的同时, 提出了“3368”的经营战略, 打出了经营“组合拳”, 在发行、广告等传统收入渠道的基础上, 向教育、银行、房地产、物流、酒店、广告、图书发行等多领域拓展,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 化解了自身的经营风险, 更壮大了自己。

随着经济形势和报业形势的变化, 传统报业的经营还可以向深度、广度进军, 要时刻把握住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向, 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 积极寻找自身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军更多盈利点高的产业和领域, 比如旅游业、电影电视等文化产业……

必须开展资本运作, 集聚发展后劲

资本运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如2005年百度上市以后, 瞬间就拥有了几十个亿的资本, 为自己的发展集聚了强大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 投资资本市场就是投资自己的未来。

目前, 传统报业不断发展, 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 不仅要支撑传统业务, 还要发展新媒体, 资金投入将大量增加, 因此资本运作对传统报业来说越来越重要。

就传统报业而言, 资本有两种形态:有形资产, 包括现有资金、房产、印刷设备、采编设备等;无形资产, 包括刊号资源、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传统报业的资本运作, 就是将自己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通过资本流动, 实现最大的增值目标,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而资本流动的形式表现为通过资本参股、控股、兼并、重组、转让等。

近些年, 在资本运作方面, 国内很多传统报业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或与其他媒体合作, 或自身上市, 或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等合作, 吸纳社会资本, 实现资本扩张, 集聚发展后劲。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上海证券时报共同出资, 打造国内期货行业唯一的一份《期货日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控股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发位于海南保亭县境内的“新媒体·绿都”项目;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股信阳银行, 成为信阳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南大学联办、控股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另外还有, 北大青鸟与人民日报社合办《京华时报》, 上海复兴实业牵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等等, 都是资本运作的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 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承担着繁重的宣传任务, 具有特殊性。由于报纸的特殊性, 传统报业的资本运作不可能完全照搬一般的企业模式, 一味地“向钱看”, 必须既注重经济效益, 更注重社会效益。不过, 国家出台了“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政策, 要求除党委机关报等时政性很强的报纸或一些特殊的报纸外, 大部分报社都要改为企业, 这无疑对传统报业的资本运作带来了很好的契机。

在这一契机下, 国内不少传统报业都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工作。目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正在加快自身的上市步伐, 还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已将旗下的大部分子报、子刊、网站转制为公司化运营, 这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提供了很大空间。

因此, 作为传统报业, 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如何通过资本运作,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壮大自己, 使自己在新的媒体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栗平.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J].新闻爱好者, 2012 (11) .

[2]余清楚.纸媒依旧有春天[EB/OL].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2011-03-01.

[3]丁柏铨.四论党报改革——浅探自媒体时代党报如何有所作为[J].新闻爱好者, 2013 (8) .

上一篇:动态审计下一篇:使用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