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性卵巢癌

2024-05-09

上皮性卵巢癌(精选7篇)

上皮性卵巢癌 篇1

上皮性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70%~80%确诊时已是晚期。虽然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但早期上皮性卵巢癌5年生存率可达90%~100%。上皮性卵巢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但仍有8%~17%的上皮性卵巢癌是在40岁之前诊断的。近年来上皮性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不仅要保留生育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也要评估不良预后的风险、术后生育结局、化疗等辅助治疗对生育的影响。本文就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热点问题予以阐述。

1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指征

首先我们要明确,到底哪些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目前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的指征尚无统一意见。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在上皮性卵巢癌中最早尝试开始于FIGO分期ⅠA期、且分化好的非透明细胞癌患者,因为该期患者预后好。200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推荐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仅适用于年轻未生育、并可以密切随访的ⅠA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2008年欧洲肿瘤内科协会(ESMO)强调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适应证为ⅠA期G1或G2,且非透明细胞癌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2013年ESMO增加了ⅠC期G1或G2预后好的患者,对于低分化或透明细胞癌,ESMO不推荐保留生育功能。2014年妇科肿瘤国际组织(GCIG)则认为透明细胞癌患者,仅ⅠA期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2016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不再限制病理类型和肿瘤分化程度,ⅠA和ⅠC期的所有病理类型的上皮性卵巢癌都可以尝试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透明细胞癌和G3患者也被纳入适应证。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与NCCN一致。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推荐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指征为:①患者年轻,渴望生育;②Ⅰ期;③细胞分化好(G1);④对侧卵巢外观正常或活检阴性;⑤腹水细胞学阴性;⑥“高危区域”探查或活检均阴性;⑦有随诊条件;⑧完成生育后根据情况再行子宫和对侧卵巢切除术。2014年我国最新的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仅适用于ⅠA期、高分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

2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术前及术中评估

首先术前根据病史、体征,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结合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评估卵巢肿瘤可能是良性还是恶性?是早期还是晚期?是原发还是转移?其次,对术前考虑卵巢恶性肿瘤且有保留生育愿望的患者,还要充分评估夫妇双方的生育能力。对于既往有不孕病史、内分泌疾病、或者有可能导致不孕的高危因素,如高龄、腹部手术史、多次刮宫史等要充分告知生育几率下降的可能。对年龄大于40岁、或既往有卵巢手术史的患者,还应对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进行详细的评估。如月经情况、血抗苗勒管激素(AMH)、FSH、E2水平,超声监测窦前卵泡数量、卵巢体积和血供等,对术前卵巢储备功能有充分了解,并告知患者。另外,也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卵巢癌、乳腺癌家族史,如可疑有遗传性上皮性卵巢癌高危因素患者,应明确是否BRCA1/BRCA2基因突变,予以遗传咨询,此类患者不建议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经腹或腹腔镜手术探查是卵巢上皮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术中要充分评估病变的范围,子宫、对侧卵巢和输卵管外观有无异常。根据患侧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了解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2003年FIGO指出,凡是上皮性卵巢癌需要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术中应通过分期手术进行评估,术中证实为单侧卵巢受累,且肿瘤包膜完整,对侧卵巢外观正常。但是,2015年FIGO提出所有年轻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均要考虑保留生育功能。

对于合并有严重内外科疾病的患者,需经多学科讨论,决定是否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任何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必须在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实施。

3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范围和手术途径

手术分期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前提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是指单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和全面的分期手术,包括:①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②腹膜表面全面视诊,对可疑转移组织及粘连组织切除及活检;对以下区域腹膜随机活检:盆腔腹膜、双侧结肠旁沟、膈面腹膜活检或搔刮细胞学检查;③患侧附件切除;④大网膜切除;⑤选择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至少应在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最好至肾血管水平,应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应切除髂总血管、髂内外血管及闭孔神经上覆盖的全部淋巴结)。

手术评估是公认的最可靠的明确疾病分期的方法。有30%的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在全面分期的手术后期别会上升,6%有转移病灶至子宫和(或)输卵管,6%有淋巴结转移,17%转移至附件、大网膜或腹膜。全面的分期手术意义在于明确疾病分期,清除隐匿的病灶,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术中决策能否保留生育功能及术后是否需行辅助治疗提供帮助。2013年ESMO指南指出,对于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应尽可能切除。

关于对保留的健侧卵巢是否常规行活检,目前各个指南都推荐不常规进行。有文献报道肉眼外观正常的保留卵巢微小转移非常少见,仅为0~2.5%。而且对保留卵巢行活检可引起术后粘连,进而影响生育。对于特殊病理类型,如内膜样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常常发生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上,如保留对侧卵巢可能有内异灶,可酌情考虑活检或剖视。另外,卵巢上皮性黏液性腺癌推荐同时行阑尾切除。子宫内膜样腺癌推荐术前行内膜诊刮,以除外合并子宫内膜癌变。大部分学者推荐完成生育后行根治性手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手术患者完成生育后,如果没有复发迹象,密切随访即可,没有必要立即行根治性手术。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领域广泛应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经腹腔镜完成是否安全也是妇科肿瘤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多数学者不建议腹腔镜下行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手术。因为术中有肿瘤破裂、肿瘤播散、穿刺孔转移的风险,并且受腹腔镜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也有作者认为腹腔镜手术由于其粘连少,对生育影响小,在卵巢癌分期手术中占优势。2016年意大利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65例腹腔镜辅助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总生存率为95.4%,未复发率为84.6%。但是目前腹腔镜手术的研究多为单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早期卵巢癌患者数目少,对腹腔镜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作用的研究中常常包含低度恶性潜能肿瘤、生殖细胞肿瘤以及性索间质肿瘤患者,需要多中心进一步分层研究。

4 保留生育功能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首先要保证患者良好的预后,其次要保证其预后应不亚于瘤体减灭术。文献荟萃分析发现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约91.1%,复发率11.5%。随着肿瘤分期增加和分化越差,预后更差。G1的总生存率可达92%,而G2仅为70%。复发部位在卵巢的预后较其他部位的要好;卵巢部位复发再次治疗后无疾病生存率(DFS)达82.1%,而其他部位复发仅有19.2%。2010年Satoh等对211例ⅠA期和ⅠC期卵巢上皮癌患者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共18例(8.5%)患者复发。Bentivegna等回顾性分析545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63例(12%)复发,24例(38%)在保留侧卵巢复发,39例(62%)在卵巢外复发。卵巢内复发有3例患者死亡,卵巢外复发中,24例死亡,7例带瘤存活。所以复发部位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5 不同病理类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保留生育功能的处理

5.1 ⅠA期非透明细胞癌G1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预后好,术后不需要辅助化疗。

5.2 ⅠA期非透明细胞癌G2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建议辅助化疗。

5.3 ⅠA期透明细胞癌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建议辅助化疗3~6个疗程。

5.4 ⅠC期单侧非透明细胞癌G1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辅助化疗3~6个疗程。

5.5 ⅠC期单侧非透明细胞癌G2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辅助化疗3~6个疗程。

5.6 ⅠC期单侧透明细胞癌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尚有争议。Satoh等不推荐该期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Kajiyama等认为术中破裂的ⅠC期透明细胞癌患者,较腹水阳性或者卵巢表面种植的ⅠC期的透明细胞癌预后要好,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是可以考虑在术中破裂(ⅠC期)的病例中应用。2013年Fruscio等在对240例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研究中,发现透明细胞癌对于生存预后并无影响。

5.7ⅠA或ⅠC期非透明细胞癌G3。2003年欧洲一项对于早期上皮性癌化疗影响的大型临床对照试验中(ICON1/ACTION),发现对于行保留生育功能全面分期手术的低分化患者,其复发率为15%(71/280)与瘤体减灭术无区别。因此,对于低分化和透明细胞癌患者,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全面分期手术,但要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相关风险,术中全面探查、评估病情、术后加以适当的辅助化疗改善预后。

5.8 卵巢黏液性腺癌复发早,复发部位更广泛。而卵巢浆液性癌或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时间更晚,多见于卵巢部位的复发。所以黏液性腺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时要慎重考虑,充分告知。

6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的化疗

NCCN指南推荐经全面分期手术后:①ⅠA或ⅠB期G1患者无需化疗;②ⅠA或ⅠB期G2患者可观察,也可行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3~6次;③ⅠA或ⅠB期G3患者需行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3~6次。ESMO指南的差别在于对于ⅠA~ⅠB期G2患者术后给予化疗。我国最新妇科肿瘤临床指南:对于无精确手术分期中低分化、ⅠC期、透明细胞癌,术后需要辅助化疗。保留生育功能术后化疗患者尽量选择对生殖毒性低的化疗药物。

7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的妊娠结局

目前对早期上皮性卵巢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妊娠结局,尚无统一结论。Zapardiel分析了697例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平均妊娠年龄为29岁,60%为ⅠA期患者,36%为ⅠC期患者。其中术后74%成功妊娠,18%流产。但需注意的是,术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不到50%。Fruscio对24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平均随访9年,105例(45%)尝试怀孕,84例(80%)成功分娩。作者认为G3患者较G1~G2患者生育意愿小,可能患者术后担心复发,不敢尝试妊娠。

保留生育功能术后的部分不孕患者需要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患者担心超促排卵会增加肿瘤复发风险。术后化疗患者顾虑化疗对子代的影响。随着肿瘤生殖学的开展,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辅助生殖技术会增加肿瘤复发风险,术后化疗也不会增加子代畸形和流产概率。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对于早期上皮性卵巢癌,尤其生育年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除ⅠB期外的所有Ⅰ期患者无论何种病理类型和分级都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透明细胞癌虽然预后差,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不是导致其预后差的主要因素。同时要强调,扩大手术指征需要行全面的分期手术;对于分期和分级更高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和随访。术前充分评估并告知复发风险。总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总体预后较好,妊娠结局良好。

上皮性卵巢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的BOT 58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发病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7岁, 平均37.6岁。

1.2 辅助检查

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阴道或经腹) 。58例患者术前均行两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及CA199。根据我院检验室标准, CA125的正常值<35 U/ml, CA199的正常值<27 U/ml。

1.3 诊断标准

按照2003年WHO女性生殖道肿瘤学标准进行BOT的诊断[1]。肿瘤细胞间质侵犯≤3mm为微浸润, 肿瘤细胞间质侵犯>3 mm为局灶癌变。根据FIGO (2000年) 卵巢肿瘤手术病理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未行全面分期手术的病例为临床肉眼分期) 。

1.4 治疗

5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

1.5 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2011年8月1日, 中位随访时间45月 (范围8~68个月) 。58例患者均随访至终点。

1.6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率用χ2检验及Fisher's精确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均无特异性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26例, 占44.83%;体检发现盆腔肿物29例, 占50.00%;月经紊乱2例, 占3.45%;膀胱压迫症状1例, 占1.72%。

2.2 辅助检查

58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均提示盆腔或附件肿物, 其中囊性34例 (58.62%) 、混合性20例 (34.48%) 、实性4例 (6.90%) 。超声检查所探测的最大肿瘤直径平均值为118 mm (23~400 mm)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升高33例, 占56.90%;CA199升高20例, 占34.48%,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者均升高有11例, 占18.97%。CA125和CA199对BOT的诊断结果比较, 见表1。

2.3 临床或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

58例患者术后经病理石蜡切片检查确诊为BOT。14例患者切片中发现微乳头浸润, 4例浸润性种植。分期中以Ⅰ期最多, 占87.93%。见表2。

2.4 手术治疗情况

5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41例行开腹手术;16例行腹腔镜手术;1例首先行腹腔镜手术, 因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提示BOT不除外恶变可能, 改行开腹的全面分期手术。37例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卵巢囊肿剔除术8例、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对侧卵巢活检术或大网膜切除术或阑尾切除术29例) ;1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11例行全面分期手术 (其中术后诊断为ⅠA期2例, ⅠB期1例, ⅠC期6例, ⅡC及ⅢC期各1例) 。

2.5 化疗情况

仅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3~4个疗程的辅助化疗, 方案为CP (顺铂+环磷酰胺) 、CBP (顺铂+环磷酰胺+博来霉素) 及TC (紫杉醇+卡铂) 。其中3例Ⅰ期行保守性手术的患者中因合并高危因素 (1例为局灶癌变, 1例为腹水找到肿瘤细胞及1例合并微乳头) 而接受化疗, 另3例为Ⅲ期患者, 1例为Ⅱ期合并微浸润患者。

2.6 随访

随访期间没有患者死亡。

2.6.1 复发及有关因素

随访期内共4例复发, 复发率为6.90%, 术后病理检查仍为BOT。患者复发的有关临床病理因素见表3。肿瘤存在微乳头或浸润性种植及术后化疗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P<0.05) 。

2.6.2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生育情况

有5例 (8.62%)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Ⅰ期患者在手术后1~3年正常怀孕, 其中2例足月顺产, 3例足月剖宫产。另有2例妊娠期间发现的Ⅰ期 (ⅠA、ⅠC各1例) 患者, 术后1例足月顺产, 1例因社会因素足月剖宫产。

3 讨论

3.1 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BOT的发生率大约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0%~20%, 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15%。BOT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低于卵巢癌的平均发病年龄 (50岁) , 发病最高年龄段为30~50岁。BOT的临床最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围增大及盆腔肿块。本组资料中58例患者发病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7岁, 平均37.6岁。临床表现主要以无症状的盆腔肿块为主 (29例, 50.00%) , 其次是腹胀、腹痛 (26例, 44.83%) 。且本资料结果表明, 对BOT的诊断血CA125检测效果好于CA199。

3.2 病理类型与分期

BOT通常发现较早, Ⅰ期占50%~85%。本组资料中亦是以Ⅰ期患者 (87.93%) 占绝大多数。病理类型为浆液性和黏液性两种, 分别占43.10%和56.90%, 黏液性稍多, 与Ha[2]报道BOT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黏液性肿瘤 (59%) 相近。

3.3 手术治疗

手术是BOT的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的选取主要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 同时应考虑患者年龄和生育要求。因BOT发病年龄较卵巢癌轻, 就诊时多为Ⅰ期, 所以对于年轻患者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无论是否有生育要求) 。本组资料显示是否保留患侧卵巢并不影响术后的复发率, 故认为在单侧BOT患者中可适当放宽保留患侧卵巢的指征;但对于存在特殊病理表现如微乳头、间质微浸润等还是建议要避免进行剥除手术, 首选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BOT患者可行卵巢囊肿剔除术, 保留部分正常卵巢组织, 以维持月经与生育功能。多项研究表明, 对Ⅰ期BOT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虽然保守性手术带来的BOT复发率增加, 但患者的存活率不会受影响[3~5]。目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 BOT可考虑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 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证实[6]。对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手术包括:腹腔冲洗、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和多处腹膜活检, 即全面分期手术。对于较晚期患者应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但是否进行淋巴结切除存在争议, 有文献报道其与复发、生存期无关[7]。另外, 对于初次治疗未行分期手术的患者, 是否需要在病理确诊后进行再分期手术也存在争议。Rao等[8]对1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也认为BOT患者不必常规行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本组资料结果也提示, 全面分期手术并不影响术后的复发率。因此, 认为对初次未行分期手术且没有肉眼残留病灶的患者, 尽管再分期手术可能会“升级”, 但是否对治疗有帮助,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化疗

大部分学者认为, Ⅰ期BOT患者术后不需辅助化疗, 而对Ⅱ~Ⅳ期BOT患者行化疗与否, 迄今仍存争议。Morice等[9]综合大量文献对卵巢外转移晚期BOT患者的化疗分析认为, 化疗仅可作为有腹膜浸润性种植的晚期BO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而对于腹膜非浸润性种植病灶化疗, 则不敏感。Faluyi[10]也进行了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对任何类型BOT的辅助治疗对患者预后是有改善的, 但提示最佳剂量化疗和新的靶向药物的辅助治疗是必要的, 尤其是对于晚期的BOT患者。本组资料中大多数的Ⅰ期患者术后没有给予辅助化疗, 提示术后化疗可能并非是必要的, 即使是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早期患者。

3.5 预后及复发

BOT恶性程度低、预后好、复发晚。本组资料中在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存活, 仅4例复发。多项文献报道, 手术病理分期、浸润性种植、微乳头型病变及初次手术残留病灶是影响复发的因素[2,11,12]。Morice等[9]认为, 腹膜种植类型 (浸润性种植与非浸润性种植) 是BOT最主要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组资料中, 4例复发患者, 共同病理特点是具有微乳头浸润或浸润性种植, 表明微乳头浸润或浸润性种植是BOT重要的高危复发因素, 与文献报道一致。而术后化疗患者复发率较高, 可能与选择化疗的病例有关, 如分期较高及病变存在微乳头、浸润性种植等。另一方面, 由于BOT的术后远期复发率较高, 且多在10年后, 因此, 应严密随访, 了解并重视复发的因素[13]。

3.6 生育结局

上皮性卵巢癌 篇3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及县一院等1998~2008年手术证实的20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其中浆液性8例, 粘液性12例, 所有病例均已获得确诊。病理诊断标准:肿瘤上皮增生, 如上皮复出芽状生长, 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增加, 无间质浸润。可有腹膜种植但无淋巴结、内脏或远处转移。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8岁, <50岁者17例占56%, 平均发病年龄为42.6岁。左侧和右侧各占7例, 双侧2例, 其中1例伴有腹膜粘液瘤。

1.2 临床症状

本组20例中最常见症状为腹部或盆腔包块 (67%) , 其它为腹围增加 (41%) , 腹痛 (35.7%) , 下腹不适 (22%) , 月经失调 (19%) , 绝经后阴道出血 (11%) , 9%患者无自觉症状, 而在输卵管结扎术或蒂扭转手术时偶然发现。

1.3 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按IGO分期法。本组I期多见, 占86.7%, 组织类型中粘液性12例, 占72.3%, 浆液性8例, 占25.7%。

1.4 治疗方法

Ⅰ期:本组16例Ⅰ期患者中行单侧附件切除手术13例, 占88.5%, 3例行全子宫及单侧或双侧附件根除术, 占11.5%, 术后均末行辅助治疗。Ⅱ、Ⅲ期:本组4例Ⅱ期以上患者中, 3例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大网膜切除, 术后亦未行化疗。而1例Ⅲ期年轻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只行单纯附件切除, 术后给予正规全身化疗6个疗程。

2 结果

本组20例随访14例, Ⅰ期随访12例, 其中11例只行保守性手术治疗, Ⅱ期以上随访2例, 失访6例。随访时间最短7个月, 最长11年, 平均6年, 无一例复发或死亡。其中1例Ⅲ患者随访10年, 无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年龄

本组交界性肿瘤发病平均年龄42.6岁, 比文献报导卵巢上皮性癌发病年龄小10岁。

3.2 临床与病理诊断

交界肿瘤不具特异症状, 约10%患者无自觉症状。本组3例于输卵管结扎术或蒂扭转手术治疗时偶然发现, 病变多为单侧。当良性肿瘤仅仅局部出现“交界性”表现时 (囊) 腺瘤伴局部增生性区域, 其结局会更好 (囊腺瘤没有不同) 。最近建议即便肿瘤出现局灶性间质内微小浸润, 也应归为交界性肿瘤, 只要此肿瘤的其他部分为典型的交界性病变。微小浸润灶表现为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细胞 (嗜酸性化生的细胞) 单个或成簇浸润或略微少见, 细胞融合呈小巢状和筛状结构。近年来人们已经接受浆液性或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肿瘤-囊腺癌这样的模式与此相关KURMAN及研究小组提出一个4组分类将称为微乳头浆液性癌的类型, 放在第2和第3类之间。其特征是大的还应状乳头上可见丝状高度复杂性的微乳头分支。

3.3 临床分期与预后

卵巢交界性肿瘤早期居多, I~II期占95.6%。本组20例术后随诊14例, 平均随诊5年无1例死亡, 提高交界性肿瘤临床分期不论早、晚, 预后明显好于卵巢癌。

3.4 手术范围

I期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效果, 无需辅以化疗或放疗。通过本组20例的治疗与观察发现, 16例I期患者中13例与保守性手术的生存率无差别。78%II期患者行根治手术, 均获得满意疗效。我们认为对肿瘤局限于一侧卵巢的年轻患者宜行保守性手术, 而保留其生育及内分泌功能。对II期以上患者, 尤其对老年妇女则应行根治术。

3.5 交界性肿瘤保守性手术的可行性

所谓保守性手术是指生育功能手术方式一般为患侧附件切除术。交界性肿瘤患者较年轻常需求保留其生育。保守性手术应满足以下条件: (1) 患者较年轻, 渴望生育; (2) 经正规分期探查及对侧卵巢活检确认为I期, 对侧卵巢和输卵管正常; (3) 术后有条件长期随访, 患者生育后应建议其切除子宫和卵巢。

3.6 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文献报导辅助治疗不仅不能改变交界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过渡化疗还可引起并发症, 增加患者死亡率。原因是接受辅助治疗患者多为晚期及术后有肿瘤残留者, 术后辅助治疗的确未改善预后。因此交界性肿瘤经较理想残留高危患者是否应给予辅助治疗较难决断。术后仍然有肿瘤残留, 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我们发现手术不能将肿瘤完全切除者, 术后给予2~3个疗程化疗, 可使肿瘤病灶缩小等条件许可再次手术。可达到将肿瘤完全切除的目的。本组1例III期患者行保守性手术后正规化疗6个疗程随访至今, 仍存活, 所以建议对晚期交界性肿瘤术后应施行正规化疗1年为宜。

参考文献

[1]范郎娣, 王知唯.实用卵巢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85~100.

[2]唐素恩.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J].中华病理学杂志, 1986:15~65.

上皮性卵巢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63例,年龄18~82岁;未婚9例,已婚54例;未育11例,已育52例;临床表现:盆腔包块38例(60.3%),下腹痛腹胀11例(17.5%),月经改变12例(19%),急腹症2例(3.2%)。所有患者均行阴道彩超检查,检查提示单纯囊肿4例,多房性囊肿并间隔增厚23例,囊肿有乳头状生长或见实性区28例,卵巢实性肿瘤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A125、CA199、AFP、CEA检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留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检查为Ia期者可不予化疗,但要求密切随访,其余患者则给予1~8个疗程的化疗,化疗方案以紫杉醇、顺铂、环磷酰胺为主;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要求定期随诊,包括妇科双合诊、三合诊、彩超、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4]。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生存期及复发情况,分析影响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行卵巢肿瘤标准术式(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3例行保守手术(卵巢囊肿剔除术10例,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23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9例行再次手术;病理组织学诊断浆液性囊腺瘤22例(34.9%),粘液性囊腺瘤35例(55.6%),其他类型6例(9.5%);根据FIGO卵巢肿瘤病理分期Ia期27例(42.9%),Ib期11例(17.5%),IIa期8例(12.7%),Ⅱb期8例(12.7%),Ⅲb期9例(14.3%)。

2.2 生存期

由于我院就诊的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病例数较少,时间跨度较大,在统计患者5年、10年生存率上可能有缺陷。63例患者中,符合5年以上生存者29例,10年以上生存者15例,失访5例,4例复发,2例死亡;13例不符合5年生存期限要求。

2.3 复发情况

将63例患者分别按年龄、肿瘤标志物、手术范围、分期、组织学类型、有无化疗进行比较,其中年龄、组织学类型不影响患者复发率,而肿瘤标志物高低、手术范围大小、肿瘤分期、有无进行过化疗均会影响患者复发。详见表1。

3 讨论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种组织学形态和临床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是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及核异型,表现为上皮细胞层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是一种低度潜在恶性肿瘤,有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复发迟等特点[5];其中最多见的病理分型为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其他组织类型有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透明细胞瘤、Brenner瘤(移行细胞瘤)等[6,7]。

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卵巢癌的正确鉴别至关重要,这取决于病理医师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及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且由于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存在较大的主观误差,对患者的误诊、手术范围、术后治疗均会有一定影响。在病理组织学诊断上现仍对卵巢交界性肿瘤存在争议,且临床上如何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因此尚无一个固定的治疗模式[8]。但从一些国内外报道上可知对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以患者年龄及分期决定手术方式,如术中冰冻不能确定为交界性或恶性者,应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治疗以化疗为主[9]。有文献报道,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手术范围、肿瘤标志物的高低及超声检查显像特点与复发相关,而从本研究结果也可看出,肿瘤标志物高低、手术范围大小、肿瘤分期、有无进行过化疗会影响患者复发及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型及其表现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证实卵巢相关病变。结果:63例患者中,浆液性囊腺瘤22例,粘液性囊腺瘤35例,其他类型6侧;30例行卵巢肿瘤标准术式(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3例行保守手术(卵巢囊肿剔除术10例,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23例);5年以上生存者29例,10年以上生存者15例,失访5例,4例复发,2例死亡;分期、手术范围、肿瘤标志物高低是影响复发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发病年龄较轻,早期多见,转移较晚,预后良好,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仍应保留其生育功能,术后需要长期随访。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临床分型,临床特点,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3-548.

[2]魏鹏,李淑敏.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3):9-11.

[3]廖胜日,黄小玲.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53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50-251.

[4]梁旭东,曾浩霞,李艺,等.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6):406-409.

[5]洪顺芳.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28(9):19.

[6]刘玉蕾.腹腔镜手术处理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预后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1(1):45-46.

[7]王卫华.卵巢交界性肿瘤40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1(4):228.

[8]李贵春.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分析及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2,32(4):546.

上皮性卵巢癌 篇5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最初是日本学者Kitaura等人从嗜铬胞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其可以作为一种血管舒张剂、支气管扩张药、激素分泌调节剂、神经传递介质等发挥作用。近年来,AM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对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的研究刚刚开始,本研究旨在分析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AM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蜡块包埋标本,均来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且术前未行放、化疗,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包括正常卵巢组织1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5 例)及上皮性卵巢癌50例(浆液性囊腺癌40例、黏液性囊腺10例),上皮性卵巢癌病理分期标准参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and Obstetrics FIGO)2000年手术病理分期标准: I期、II期15例、III期35例。病理分级高、中分化27例,低分化23例。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2.1 实验地点及主要仪器

光学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恒温干燥机、微波炉等均由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室提供。

1.2.2 实验试剂

兔抗人AM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物素标记的二抗);(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DAB显色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S-P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 方法

各蜡块行4 μm厚连续切片6张(1张HE染色,3张免疫组化,2张备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按说明书操作。

1.4 结果判定

采用双盲阅片法,AM以肿瘤细胞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判定标准。400倍光镜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按染色强弱及阳性细胞数两个方面来计算评分。a:染色强度(0=不着色,1=浅棕色,2=棕黄色,3=棕褐色),b:阳性细胞数(0=无阳性细胞,1=阳性细胞数<25%,2=阳性细胞数25%~50%,3=阳性细胞数>50%),计算a+b的值即为得分,得分≤1分为(-),2~3分为(+),4~5分(++),>5分为(+++)。本实验中的阳性是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χ2检验,n<40和(或)T<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M在不同上皮性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表1)

AM在正常卵巢组织(图1)、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图2)及上皮性卵巢癌(图3)中均有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AM多克隆抗体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AM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卵巢正常组织与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表2)。

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低分化者高于中、高分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的不同与AM的表达无关(P>0.05)。

3讨论

AM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家族,该家族包括降钙素、CGRP,胰淀粉酶和AM。AM可以与AM 特异性受体或CGRP受体或降钙素受体样受体( calcitonin receptor-like receptor,CRLR) 结合,通过特异性的具有单一跨膜功能的受体活性修饰蛋白( receptor activity-modifying proteins, RAMPs) 而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在正常肺、胃肠道、心房、子宫、卵巢等组织中都有AM 的表达。

随着对AM研究的进展,日益发现AM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重大,经证实它在鼻咽、喉、肺、乳腺、胃肠道、前列腺等肿瘤中均有表达[1],并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①AM可能是一种肿瘤增殖的生长调节剂,一种新的促进细胞分裂的调节肽;②AM能通过一氧化氮依赖途径及其自分泌、旁分泌抑制内皮细胞凋亡;③AM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分化等机制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④AM能扩张血管,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增加血管的通透性[2];⑤AM作为肥大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联系分子,有可能在肿瘤的启动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AM同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Hata[4]等研究显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AM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AM的表达仅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在对子宫肉瘤、宫颈癌、绒毛膜癌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表现。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M在上皮性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中的AM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组织中AM表达的分析可知,AM表达仅与病理分级相关,而与年龄、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这与 Hata[4]等的报道相一致。肿瘤的病理分级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AM的表达与其相关,提示A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评估上皮性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在所研究的50例上皮性卵巢癌中,共有10例AM表达呈+++,病理分级均为低分化,其中有2例是临床分期为Ⅰ、Ⅱ的早期卵巢癌,AM在其中的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上所呈现的高度恶性相一致,提示若进一步结合5年生存率的研究,可能发现AM与早期卵巢癌预后的关系及早期发现高危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蜡块包埋标本,正常卵巢组织1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10例及上皮性卵巢癌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M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M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4%)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20%)及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AM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且与病理分级相关,提示AM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反映卵巢癌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肾上腺髓质素AM,卵巢癌,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参考文献

[1] Zudaire E ,Martinez A ,Cut tit ta F. Adrenomedullin and cancer. Regul Pept ,2003 ,112 (1-3) :175.

[2]Frede S,Freitag P,Otto T,et al.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beta and hypoxia cooperatively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adrenomedullin in ovarian carcinoma cells through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ctivation.Cancer Res,2005,65(11):4690.

[3]Zudaire E,Martinez A,Garayoa M,et al.Adrenomedullinis a cross talk molecule thatregulates tumorand mastcell function dur-ing human carcinogenesis.Am J Pathol,2006,168(1):280.

上皮性卵巢癌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中山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住的30例均经手术和病理已证实的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52.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术后均接受过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卡铂)4~8个疗程。其中浆液性腺癌18例,黏液性腺癌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透明细胞癌1例。其中肝转移灶4,肺转移灶2例。患者全身状况(KPS)评分均≥60,预计生存期>3个月,有明确的可测量病灶作为评价疗效,仅有VA125升高而无明确影像学(CT或MRI)证据者未入组本次观察,所有患者无化疗禁忌,且4周内未接受过放疗、化疗。

1.2 治疗方法

吉西他滨1000mg/m2+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30min,d1和d8;奈达铂80mg/m2,静脉滴注2h,d1;21d为1个周期。每例至少应用2个周期,且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若进展,则停止此方案化疗。每个周期均作不良反应评价,对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可辅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如果出现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度的毒性则细胞毒药物剂量强度调整至75%,若减量超过25%,则终止本方案化疗。

1.3 评定标准

近期疗效按WHO1999年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PR为总有效率(RR)。毒副反应按WHO(1981年)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表现及分级标准分为0~Ⅳ度,以Ⅲ度~Ⅳ度视为严重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用

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30例患者共接受中位疗程数4.8个疗程(2~6),均可评价客观疗效:总有效率63.3%,6例(20.0%),PR 13例(43.3%),SD 7例(23.3%),PD 4例(13.3%)。

按前次铂类化疗至本次化疗时间间隔,≤6个月为铂类耐药组,>6个月为铂类敏感组[1]。两组病例对本方案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8.3%和66.7%(表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4228,χ2检验)。

2.2 毒副反应

所有病例均可评价毒副反应。主要的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表现为Ⅲ~Ⅳ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血液毒性易于控制,未出现严重全身感染及自发性出血;肝功能损害、肾脏损害、胃肠道反应、周围末梢神经毒性及脱发轻,所有毒副反应经过支持对症处理后均能消失或好转,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耐受性好,见表2。

[例(%)]

3 讨论

铂类联合紫杉醇类的一线化疗对绝大多数卵巢上皮癌有效,但是大多数患者将在术后1年左右复发。目前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化疗药物主要有拓扑替康、阿霉素、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和依托泊苷等,单药有效率多不超过20%。

吉西他滨是一种新颖的核苷类似物,其活性代谢产物二磷酸及三磷酸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插入肿瘤细胞的DNA导致DNA合成中断,体外实验显示其有良好的膜穿透性,与脱氧胞苷激酶有着更强的亲和力,并且能在细胞内滞留更长的时间,显示较阿糖胞苷更强的抗肿瘤活性[2]。以往的研究显示,其单药治疗复发卵巢癌有效率在15%~19%[3],Coenen等[4]研究提出,吉西他滨不与铂类和紫杉醇起交叉耐药,Bookman等[5]研究显示,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不受铂类耐药的影响。美国于2006年正式批准吉西他滨与卡铂联合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其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有效率均高于单药,Pfisterer等[6]利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缓解率达47%,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70.3%,血少板减少34.9%,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吉西他滨与顺铂合用可产生协同抗瘤作用[7]。为此不少学者正在深入研究有关吉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复发性卵巢癌。

顺铂呈明显的剂量疗效依赖特点,增加剂量其疗效增加,但是毒副反应也随之增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奈达铂即顺-甘醇酸二氨合铂,是第2代有机铂类新药,该药进入细胞后甘醇酸脂配基上的醇性氧与铂之间断裂,断裂后配基被释放,产生多种离子型物质与DNA结合,并抑制DNA复制,从而产生抗肿瘤活性[8]。Heike等[9]的研究提示,奈达铂与顺铂无完全交叉耐药。体内外实验显示,其对卵巢癌等多种细胞株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消化道和肾毒性轻,体内生物利用度高[10]。Itoh等[11]报道,奈达铂能有效治疗含铂方案失效的卵巢癌。国外报道,奈达铂对有铂类治疗史的卵巢癌有效率为34.3%,由于神经毒性及脱发轻微,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12]。

鉴于目前上皮性卵巢癌的高复发率,本文目的是试图寻找较好的二线化疗方案,对于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我们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方案治疗,取行了一定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63.3%,对于铂类耐药复发患者亦取得58.3%的较高疗效,研究提示其疗效不受铂类耐药影响。该方案毒副反应程度较轻,主要毒副反应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均可耐受性,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是治疗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有效方案。本研究入组病例不多,对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及中位生存期仍在探讨之中。

摘要: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吉西他滨1000mg/m2+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d1和d8;奈达铂80mg/m2,静脉滴注2h;21d为1个周期。结果 治疗30例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总有效率为63.3%,且毒副反应程度较轻,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均为可逆,未出现因化疗毒性而死亡病例。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上皮性卵巢癌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因盆腔肿物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均进行全面手术分期,血清标本在手术之前空腹采集。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将患者分为上皮性卵巢癌组70例,平均年龄50.8岁;卵巢良性肿瘤组167例,平均年龄52.1岁。以同期健康女性50例为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36.7岁。167例卵巢良性肿瘤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1例、成熟性畸胎瘤38例、单纯囊肿24例、浆液性囊腺瘤5例、粘液性囊腺瘤8例、卵巢冠囊肿9例、纤维瘤7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2例及其它良性肿瘤3例;上皮性卵巢癌包括:浆液性细胞癌31例及粘液囊腺癌等非浆液性细胞癌29例。按照2009年FIGO卵巢癌病理分期,所有卵巢癌患者中,Ⅰ期46.7%、Ⅱ期14.3%、Ⅲ26.0%、Ⅳ期13.0%。

1.2 研究方法

血清CA125含量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使用德国罗氏公司的试剂盒及仪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血清样本中HE4浓度(HE4定量检测试剂盒购自瑞典康乃格诊断产品公司)。血清HE4、CA125正常值分别为0~150pmo L/L、0~35U/ml。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值即定为阳性;二者联合检测时任一标志物高于正常值即为阳性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非参数检验Mann ̄Whitney U和Kruskal ̄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的血清HE4及CA125中位数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制作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反映诊断试验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上皮性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间血清HE4及CA125浓度比较

上皮性卵巢癌组血清HE4和CA125中位数(HE4 137.25pmo L/L;CA125 88.78U/ml),与卵巢良性肿瘤组(HE4 43.54pmo L/L;CA125 26.25U/ml)及健康对照组(HE4 39.94pmo L/L;CA125 17.08U/m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血清HE4及CA125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比较

各组分为老年组(≥50岁)及年轻组(<50岁),见表1。

2.3 血清HE4与EOC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关系

按照2009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晚期EOC(Ⅲ+Ⅳ期)血清HE4中位数与早期EOC(I+II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63.34pmo L/L vs 95.46pmo L/L,P<0.05);在EOC组织分型中,浆液性卵巢癌血清HE4中位数高于非浆液性卵巢癌,差异有显著性(HE4 168.91 pmo L/L vs 80.5pmo L/L,P<0.05)。

2.4 不同年龄段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血清HE4诊断敏感性比较

上皮性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血清HE4、CA125及CA125+HE4检测ROC曲线。见图1。以卵巢良性肿瘤组作对照时,血清HE4单独或联合CA125检测与血清CA125检测的ROC ̄AUC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HE4 vs CA125:92.7 vs 86.1,P<0.05;CA125+HE4vs:CA125,92.9 vs 86.1,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血清HE4单独或联合CA125检测下的ROC ̄AUC非常接近,无差异(HE4vs CA125+HE4:92.7 vs 92.9,P>0.05)。

2.5 不同年龄段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HE4和CA125敏感度比较

以卵巢良性肿瘤组作对照时,年轻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组中(年龄<50岁),血清HE4、HE4联合CA125与CA125检测的ROC ̄AUC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E4联合CA125与血清HE4单独检测的ROC ̄AUC比较无差异(P>0.05),三者中HE4诊断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敏感度最高。对于老年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组(年龄≥50岁),三者比较无差异(P>0.05),血清HE4联合CA125诊断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敏感度最高。见表2。

a:CA125与HE4曲线下面积的比较;b:HE4与CA125+HE4曲线下面积的比较;c:CA125与CA125+HE4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3 讨论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卵巢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是CAl25,但其在1%~2%的正常个体、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以及其它良性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甚至非卵巢恶性肿瘤中也会有所升高,而近20%的卵巢癌患者并不表达CAl25,因此应用CAl25作为卵巢癌的诊断指标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够[3~6]。HE4基因最早于1991年在人附睾远端上皮细胞中发现的,被认为是附睾特异性、与生殖相关的蛋白。Schummer等[7]通过c DNA微阵列研究发现HE4与卵巢癌相关,其m RNa A在卵巢癌组织高表达,但在正常组织(包括卵巢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本研究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血清HE4中位数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证明HE4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高表达。Moore等研究认为[9],卵巢癌早期HE4作为单一检测指标具有最高的灵敏度,且在一些导致CAl25升高的良性妇科病中HE4并不增加。我们的结果也显示:相比健康对照组,卵巢良性肿瘤组HE4水平几乎没有变化(43.54 VS 39.94 pmo L/L,P>0.05),CAl25水平上升,两者的统计结果比较有差异(26.25 vs17.08 U/L,P<0.05)。此时,HE4对于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癌的鉴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数篇文章报道了HE4对早期卵巢癌的诊断,其敏感性为76.9%~82.7%,较CAl25的45.9%高[8~10]。我们对HE4在早期上皮性卵巢癌诊断研究中发现,血清HE4浓度与卵巢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HE4浓度高于正常值,则预示与上皮性卵巢癌尤其是浆液性卵巢癌紧密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HE4是一项有价值的标记物,以卵巢良性肿瘤为对照组,对于年龄<50岁人群,血清HE4单项检测诊断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最高,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年龄≥50岁人群,血清HE4需联合CA125提高诊断能力。

总之,随着卵巢恶性肿瘤逐渐的年轻化趋势,早期诊断恶性盆腔肿瘤十分重要,血浆标志物HE4在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盆腔肿块的恶性风险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HE4能够提高早期上皮性卵巢癌诊断的准确率,但在老年人群中需联合CA125提高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1]Montagnana M,Lippi G,Ruzzenente O,et al.The utility of serum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4(HE4)in patients with a pelvic mass[J].J Clin Lab Anal,2009,23(5):331-335.

[2]Wai PY,Kuo PC.Osteopontin:regulation in tumor metastasis[J].Cancer Metastasis Rev,2008,27(1):103-118.

[3]Kurdoglu Z,Gursoy R,Kurdoglu M,et al.Comparison of the clnical value of CA199versus CA125for the diagnosis of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9,92(5):1761-1763.

[4]Cabar FR,Fettback PB,Pereira PP,et al.Serum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tubal pregnancy[J].Clinics(Sao Paulo),2008,63(5):701-708.

[5]Bataller Sifr R,Guiral Olivan V,Fernndez Rodrguez C,et al.The"term tumor marker"under revision.Report of apatient demonstrating such need(liver cirrhosis and CA125)[J].Rev Esp Enferm Dig,2008,100(11):734-736.

[6]Zhu WJ,Michael CW.WT1,monoclonal CEA TTF1and CA125anti-bodie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ung,breast and ovarian adeno-carcinomas in serous effusions[J].Diagn Cytopathol,2007,35(6):370-375.

[7]Schummer M,Ng WV,Bumgarner RE,et al.Comparative hybridiza-tion of anarray of21,500ovarian CDNAs for the discovery of genes over express edinovarian Carcinomas[J].Gene,1999,238(2):375-385.

[8]Hellstrom I,Rayeraft J,Hayden-Ledbetter M,et a1.The HE4(WFDC2)protein is a biomarker for ovarian carcinoma[J].Cancer Res,2003,63(13):3695-3700.

[9]Moore RG,Brown AK,Miller MC,et al.The use of multiple novel tumor bio-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ovarian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a pelvic mass[J].Gynecol Oncol,2008,108(2):402-408.

上一篇:无线路灯监控下一篇:小学创新之心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