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协议书制度

2024-05-12

安全协议书制度(共4篇)

安全协议书制度 篇1

近年来, 学生的意外事件, 尤其是学生意外人身事故, 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生安全重于泰山”“学生安全大于天”等正确的警示之下, 在学生意外事件的重压之下, 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竟然成为一个困局:“学生安全”开始“蚕食”“素质教育”。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校不得不“舍弃”部分“素质教育”, 学生不得不放弃在校园内的自由成长的权利, 教师履行职责, 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却要承受巨大责任风险;我们看到的是, “既要学生安全, 又要学生素质教育的学校”正在与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这两个校园里的孩子们本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却正在越来越难以兼得。为什么?如何破解?

笔者认为, 造成“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根源, 在于全社会对学生意外事件的定位不明, 责任界定不清, 责任共识不彰。破解的路径是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

一、“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种种表现

1.操场上的学生“蹲着玩”

有的小学、有的老师要求, 孩子们下课如果到操场上玩, 要蹲着玩。原因是,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担心孩子们站着玩耍游戏, 发生意外事故。以分钟计的下课休息时间, 连到操场上玩耍的姿势都要受到限制, 这时候如果谈什么“素质教育”, 不是痴人说梦吗?

2.学生下课后“两点一线”

有的学校、有的老师要求, 学生下课后上完厕所, 就要马上回到座位上, 上课座位与厕所“两点一线”。原因是, 为了学生的安全。学生下课后马上回到座位, 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种“不是监狱胜似监狱”的校园生活状态, “素质教育”谁说不将成为神话。

3.体育课无奈“瘦身”

有的学校对体育课进行了大瘦身, 将所有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项目一律取消, 如单双杠、高低杠、投掷类和球类等相对危险性较高的项目。队列练习、体操和慢跑唱起了体育课的主角。更有的学校, 体育课能减则减, 唯恐稍有不慎给学生的身体带来意外的伤害。如此这般, “德、智、体、美、劳”的“体”字, 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

4.书本上的“踏青”

问一名初中学生“学校组织过踏青吗?”“没有, 从书上看到过。”“重阳登高呢?”“没有, 老师讲过。”现在, 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清明踏青, 重阳登高等活动了, 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能取消的就取消, 不能取消的则在时间上能短则短。当“踏青”“登高”变成书本上的文字, 当“清明扫墓”, 深入社会勤工俭学成为故事的时候, 那么, “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社会、热爱社会”, 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内涵, 仅仅剩下了一句口号了呢?

5.教师的批评“甜蜜蜜”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和老师的座右铭。表扬学生、夸奖学生、称赞学生, 在有的学校已经到了成灾的程度。其理由是:怕学生听了批评, 一时想不开而出走或寻了短见, 发生意外事件。凡事有度, 过犹不及, “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有的学校和老师已经在“夸杀”学生:听惯了表扬话、恭维话的学生, 听不得一点批评, 就像是生长在塑料大棚里的蔬菜经不得风吹雨打一样。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 在学生中已呈蔓延趋势。这样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实为南辕北辙。听惯了“甜言蜜语”的学生, 如何能够适应社会上的风吹日晒?如何能应对日后人生路上的雨雪冰霜?这种“温室”里的学生, 在校园里意外的事件可能会很少出了, 但不意外的结果则是肯定的, 那就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被“扼杀”了。

以上“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种种表现, 尽管并非存在于所有的中小学, 也并非某一中小学存在上述的所有现象。但是, 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学分明是存在着, 并正在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思考。

二、“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成因

“学生安全”何以绊住了“素质教育”的腿?“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何以不能兼容?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学生意外事件认识不清。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 不幸的意外事件随时有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所谓“人在家中坐, 祸从天上来。”但是, 对于这一客观事实, 尽管没有哪一个人不予认同, 但基于人们的“趋吉避凶”心理, 谁也不希望不幸的意外事件降临到自己的孩子头上, 也就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想一想:“假如我的孩子在学校发生了意外事件, 我该怎么办?于是, 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事件, 感情用事多, 理性对待少;事后反思多, 事前思考少。学生意外事件中, 家长“拖、闹、告”现象屡见不鲜, 令校方和老师苦不堪言。有的学校则迫不得已采取破财免灾的办法来息事宁人。

第二, 学生意外事件的责任界定不明。

近年来, 学生意外事件纠纷日益增多, 学校因学生意外事件被起诉的例证频频出现。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学校、学生和家长各方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人们并不是很明了。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对学生伤害承担责任的范围, 由于宣传力度不大, 社会尤其是家长和学生并不广泛知晓。等到一旦意外事件发生后, 学校再拿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学生家长往往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是造成学生意外事件起诉多、纠纷多、扯皮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 学校和老师不堪重负。

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在学生意外事件中的定位不清, 意外事件一发生, 人们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学校, 看看学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想到学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家长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想一想, 这只是一个意外事件, 各方都没有什么责任。有的学生意外事件, 经过调查, 既使与学校没有什么责任, 人们也一般认为, 学校应该从人道的角度给学生一定经济补偿。这时, 我们再看一看, “操场上蹲着玩”“下课后的两点一线管理”以及“书上的踏青”等现象, 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 如果是因为老师批评了学生, 学生一时想不开而出走或寻短见, 学校和老师不是就更有了说不完的麻烦?于是, 为了少惹麻烦, 一些学校只能不得已选择“少锻炼、少活动、少批评”的“温室化”教育。

第四, 社会共识不彰。

对于每一个学校或者每一个学生来说, 意外事件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生率较低, 还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预防性。它在平常很难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社会对于经常发生的事情, 有一套常规的处理程序, 并且经过同类事件不断地、反复地处理, 人们积累了许多经验, 并且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共识, 对这类经常性事件, 处理起来简单的多。而学生意外事件, 由于缺乏应有的社会共识, 对于责任如何界定、如何担责以及各方担责比例等等内容, 只能在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后, 各有关方通过反复讨论、试探、磋商来来解决, 或通过诉讼定案, 耗时费力, 处理起来比常规性事件要麻烦得多。

三、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 破解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困局

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 是指学校在每学年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其内容主要有五部分:一是就学生意外事件进行定义;二是学校、家长和学生在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事件的处理程序;四是不同的学生意外事件, 各有相关方所应承担的不同的责任。五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有关案例。

笔者认为, 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强化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学生安全重于泰山”此话不错, 但仅仅满足于大会讲小会讲, 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挂在嘴上、落实在会议上, 往往会出现意外事件发生前“你讲我讲大家讲, 都重要”, 意外事件发生后, “你说我说大家说, 都说别人”的局面。实行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 由于是协议书, 有关各方签字时则不能不认真对待, 进而有利于促使人们对学生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这比挂在嘴上, 写在墙上要更能入脑入心。

二是有利于防范学生意外事件的发生。“学生安全协议书”对各方在学生意外事件中所负的责任进行了明确、具体的界定, 有利于各方经常对照安全协议检查自己, 不断地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协议明确:“高中学生在课余时间游戏玩耍中相互造成伤害的, 由学生或学生家长担全责”。学生通过签协议, 就可能不玩或少玩危险性高的游戏。学生过去可能根本都没有想到过游戏玩耍会造成人身伤害的问题, 通过签协议, 思想上有了安全意识, 少玩危险性高的游戏、在课余活动中少做危险性高的动作, 也就直接减少了学生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果协议明确:“因水、暖、电设施管线老化而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件, 由学校担全责”。作为一个称职的校长, 每年签字时看到这一条款, 他能无动于衷不安排人员检修水、暖、电线路吗?

三是有利于形成对学生意外事件的社会共识。“学生安全协议”每年签订一次的活动, 能够使人们对学生意外事件发生的种类、责任界定更加熟悉, 进而形成社会的共识, 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事件, 学校、老师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 也将为事件的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协议中明确:学生因身体原因不适合参加某项体育活动, 因参加而受伤, 而学生或家长没有提前告知老师的, 学校不予担责。这项条款又广为人知, 那么一旦发生了有心脏病的学生参加长跑而受伤, 老师对其疾病又不知情, 大多数家长不会生出“孩子在学校出的事, 就得找学校”的想法, 再找学校麻烦的。“小事闹、大事告、不闹不告是熊包”不当舆论也会慢慢消之于无形。

四是有利于实现“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的双赢。通过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 社会对学生意外事件的共识逐步形成, 对学生安全责任有了清晰的界定, 学校和老师只要遵照相关法规, 履行好“协议”中的条款, 做好学生安全的规定动作, 则可免除教育教学上的后顾之忧, 不必再为可能发生的学生意外事件而担惊受怕。这样, 学校里的孩子们课余时间尽情地游戏玩耍、快乐生活的场景就会重返人们的视野。通过年复一年地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 学生们将学会怎样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 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不会因自己在校园里玩蓝球受了伤而状告学校;家长不会因孩子在运动会长跑时跌跤磕掉了一颗门牙, 闹得不可开交;该春游就去春游, 该重阳登高就去登高。通过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 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到, 意外伤害不能苛责学校, 苛责的结果, 是孩子将变成温室里的秧苗。当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后, 素质教育还会离我们很远吗?

摘要:笔者从分析“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竟然成为一个困局入手, 探讨了“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这两个校园里的孩子们本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却正在越来越难以兼得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路径。

关键词:安全协议书制度,学生,素质教育,困局

安全协议书制度 篇2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 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猛增, 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1]。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 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 如侵犯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学生因车祸致伤致死、因恋爱交友等原因自杀、他杀等非正常的死亡, 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据统计, 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 平均每校202起, 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2]。200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共发生63起安全事故, 34人死亡;据《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显示, 2009年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 造成24名大学生死亡;全国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也是不少。综合起来, 具体表现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突发疾病等方面[3]。这种现状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无论对于学生家庭还是学校都是一个悲剧, 也因此引发了许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纠纷, 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似乎也成为了制约高校对内对外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因此, 不少高校考虑到自身的长足发展,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 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是其中一项举措, 安全协议书的内容表现为不同学校各异。

二安全协议书签定反映的潜在问题

(一) 重管理, 轻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人为本, 重视生命, 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 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 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但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却只限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 表面上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其实是消极防范, 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校方在面对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处理方式, 往往只从学校不需要承担任何事故责任的角度出发, 包括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 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 但是却将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 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 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 学校却不太关注, 这明显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二) 学校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这一措施, 粗看是严格管理的一种做法, 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一种体现, 仔细分析, 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护之嫌, 甚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将责任交到学生手上, 将学生推向社会, 这势必会让学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产生排斥心理, 将会让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 使得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与施教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蜕变成为一种具有“契约关系”的教育合同关系。这是与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相背离的。学校都开始保护自己了, 那又将由谁来保护我们的学生呢?

三有关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全面开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4]。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 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真正合格、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因此, 高校不应也不能忽视安全教育。

一是树立安全意识。在新生入学之初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使其入学后就初步确立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 要从充实内容、教育方式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 具备应急、应变能力, 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5]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 充分掌握各种危险情形下的防范技能, 是他们抵御各种危险的强劲保障。2009年蒋娜红通过开展学生对现存的安全教育的满意度调查, 结果显示有30.47%选择一般, 有33.33%认为不大满意[6]。大部分同学觉得现存安全教育观念及模式落后, 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 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作为施教者, 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等方式, 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的危机情形下, 如何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进行正确操作, 如何学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自救或他救,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应加强实体训练,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

(二) 开展生命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 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表现之一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因此, 对于校内发生的安全事故, 对学生采取严格隐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与加强, 反而会增加学生的主观猜测与推断;另外, 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 想要对学生完全屏蔽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 还不如就地取材, 及时抓住最新情况, 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 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 恰当地让学生了解发生的事故及其原因, 以及事故的严重后果, 特别是对生命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以便学生吸取教训, 从而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 也使得教育的内容富有时代性。

(三) 制定系统、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真正履行高校“教书育人”之职责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务制度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为预防和杜绝宿舍火灾事故的发生, 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磁炉等电器, 可每天学校食堂中午12点半、傍晚6点以后就没有饭菜供应了;大部分没有装热水器的老宿舍供应热水困难, 除了冬天夏天不供应热水, 即使冬天供应时间也太短。而一般情况下高校一间宿舍人数为6~8人, 配备一个卫生间, 部分为两个, 人数较多, 有些同学还没来得及洗澡就没有热水了, 这种情况下明显增加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隐患, 导致管理制度与学生的需要脱节。另外, 学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为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因此得不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支持。

一项管理制度要真正产生实效, 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仅仅是制定出来就行了, 同时需要学生的认同与积极配合。而要得到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真正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 制定出系统、合理和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 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更加富有科学性和人性化, 而不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这样才能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对待重大事故不隐瞒, 尊重客观事实

某些高等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和“势力化”的教育观念, 在学生管理的重大事项上不尊重事实。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家长的爱和包容来教育、管理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对待已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 学校应做到及时、妥善处理, 做到尊重事实, 用事实说话, 消除家长的顾虑与猜疑, 建立相互的信任;同时作为学生的家长需要给予学校理解与支持, 双方做到真诚相待, 彼此信任, 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 不能留于形式,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创建稳定、和谐校园, 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腾明, 周燕琴.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 2010 (.14) :44~45.

[2]牟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构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7 (2) :53~55.

[3]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 2008 (6) .

[4]田琼.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3) :171~174.

[5]黄进.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个问题[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安全协议书制度 篇3

一、高校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必要性

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又称协议采购, 是指对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通用政府采购项目, 事先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方式, 统一确定中标供应商及其所供产品的品牌、价格、供货期限、服务承诺等内容, 用协议的形式加以明确, 各采购单位在协议范围内进行采购的一项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1) 。2002年财政部首先在中央单位以计算机采购为突破口实行这项制度 (2) 。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创新, 协议供货已经成为政府采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 协议供货制在各高校中也逐步进行了推广和实践。

招投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高校如果按照规范的招投标程序来操作, 从提出采购项目计划申请到写招标公告, 发标书, 招标, 再到签订合同, 供货, 验收, 付款, 整个采购过程历时较长, 约需3个月。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 除了财政拨款和事业性收费, 还有各种科研经费 (纵向和横向) 、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贷款等。因此很难提前确定用于购买设备的经费, 特别是各种科研经费的到位的时间和数额, 而经费到位之后, 使用人希望尽快能使用设备。如果采取招投标的采购方式, 将大大影响高校的采购效率, 进而影响到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高校迫切需要推行灵活、及时、高效的协议供货制度以更好地满足高校采购的特殊要求。

二、高校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适用范围和优势

(一) 协议采购的适用范围

实行协议供货的项目, 一般为规格或标准相对统一, 产品品牌较多且市场货源充足的大批量的通用类产品, 主要针对计算机、打印机、投影机等16大类办公用品。协议采购范围之内的产品不仅用于日常行政办公, 而且是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必要配套设备。所以说, 协议供货在高校政府采购中占的数量比例还是比较大的。

(二) 实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优势

1. 降低采购成本

协议供货制度在有效期内采取一次公开招标、多次采购的方式, 可以大大减少原本分散在各单位的重复招标, 降低了采购成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无论采购数量大小, 采购成本是一样的, 不会随着采购数量的大小而增减采购的环节。

2. 节约财政资金

协议采购将原本分散在各个单位的零星采购集中起来, 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大的采购数量, 吸引潜在供应商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 并以优惠的价格来积极参与竞争, 从而实现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 节约财政资金。

3. 供货多样、及时

与招投标方式相比, 通过协议供货方式进行采购, 中标的品牌和类型较多, 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协议供货通过采取提前招标、长期供货的方式, 可以大大缩短采购的周期, 如我校通过协议供货方式进行采购时间约需10个工作日, 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满足各单位、各部门采购人需求的及时性 (3)

综合起来说, 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可以提高高校的采购效益和效率, 节约高校的办学成本, 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协议供货制度建立在公开招标方式的基础上, 协议供货的整个过程透明、规范, 便于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采购单位和供货商实行有效的监管, 保护好采购双方的合法权益。协议供货制度具有一次招标, 采购人可随时多次采购的特点, 可以实现政府采购的规范、效益和效率三大目标的最佳结合。

三、目前高校协议采购工作的改进措施

高校推行协议采购制度虽然可以较好地解决高校采购的特殊性和政府集中采购的矛盾, 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 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协议采购的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为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的进一步延伸, 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在高校中正渐趋成熟。高校的人事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科研资金, 自己决定所需的科研设备, 对设备有自己的要求, 而他们对政府采购政策又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认识。因此, 我们必须重点加强对这些科研骨干的宣传, 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时要做好对各项新政策的宣传, 让各类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有关的政策内容 (4) 。从而使协议供货制更好地发挥其节约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二) 协议采购的商品的品牌和型号还要进一步增加

目前, 协议采购中的商品品种还不够丰富, 不能很好地满足采购单位的实际需求, 造成高校采购资金的隐形浪费和不必要的虚增。这也是高校教职工对协议采购方式不支持的一个原因。要鼓励更多的品牌和产品参与协议采购, 尽量让更多的在高校中常用的通用设备和办公耗材进入协议采购目录, 尽量实现高校按需采购, 真正地节约采购资金, 从而更好地推动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三) 入围的供应商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在采购的过程中, 产品质量无疑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而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的优劣也是不能忽视的。入围的供应商在供货效率、售后服务的优劣等方面多多少少肯定都会存在一些差异, 因此, 可采取引入供应商竞争机制的方法来选择真正信誉优良的商家, 一方面促使供应商增强竞争意识, 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在采购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对比来选择更优质的供应商。这样既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 又可以确保所购设备后续的管理维护的有序性。因此, 要完善对供应商服务的考评机制, 实现对供应商的综合性、公正性的动态化管理。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督促和激励供应商, 又可以为采购执行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提供切实有意义的参考, 让我们广大的高校用户体验到协议采购供应商的优良服务。

(四) 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的沟通

在协议采购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产品使用人对于产品性能缺乏充分的了解, 导致所购产品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或者因为供应商的供货信息没有进行实时的更新维护, 导致订单生成后相应产品停产或缺货的问题, 从而影响了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采购执行人和使用人、供应商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来防止, 所以必须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否则势必会影响到协议采购的高效性的体现。

(五) 对协议类产品价格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不少教师对协议采购不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协议类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价。经过几年的实践, 虽然协议商品的价格经过调整, 已逐步走向合理化、理性化的轨道。但现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 再加上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 导致协议采购的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议财政有关部门在不间断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科学地把握价格上下浮动的空间, 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建立市场价格信息监控机制, 并通过协议采购平台将价格的变动及时地反应出来, 让采购人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也使供应商有钱可赚 (5) 。例如, 浙江省为加强协议定点产品价格管理, 实行“在线询价交易系统”。当采购单位通过网上多品牌竞价发现协议定点供货商的最终报价高于市场价时, 可直接通过浙江政府采购网“在线询价交易系统”向注册入库的其他供应商发起在线询价采购, 并按低价优先原则自主确定成交供应商。

(六) 对协议采购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管理, 重点放在供应商和品牌的选择、价格公示、异议处理方面;建立协议采购双方有效的异议、申诉和救济机制。供货商如果遭到采购单位的故意刁难或不公平对待, 或采购单位受到供货商的不诚信待遇, 都可以随时向政府采购中心投诉, 一经查实必须严肃处理。对违反规定的采购单位, 有关主管部门应按照《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并同时在政府采购指定的媒体上予以通报批评。供货商有违法情况时, 则必须依法承担相关的经济、法律责任, 并在政府采购信息平台上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 应立即取消其协议供货资格 (6) 。

四、结语

作为一种发展中的采购模式, 协议供货制度必然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去创新和完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不断加大, 为了实现财政资金更高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采购单位、供应商、财政、监察以及审计等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探索, 认真研究, 共同健全和完善这一采购制度, 实现其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出协议供货制度在政府采购领域中的优势, 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更好发展。

摘要:在政府采购的背景下, 高校采购也被纳入其中。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必要性, 介绍了这一制度的适用范围, 分析其优势, 最后结合高校的实践情况提出在高校实行这项制度需要改进的一些方面。

浅谈网络安全与安全协议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连程度的增强, 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飞速发展, 以及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在Internet及其他网络上运行的应用和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 所以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军队存亡、战争胜败的重要问题。

网络安全, 其实质就是指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是现代信息安全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也是近几年信息安全领域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网络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一、网络安全与安全协议发展

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的出现和发展, 以及数据库技术的推广应用, 网络应用的目的开始由资源共享走向信息共享,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客户—服务器 (client/server) 结构为主, 网络通信属于“人—机器”的通信类型, 这时的安全需求是需要提供对系统用户身份的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另外, 当时的通信协议依据功能和过程的分工划分, 成为层次形式的协议, 传输层协议至少具有连接管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协议机制, 保证数据的准确和顺序, 因此, 对网络的安全保护开始着手从协议考虑, 因此, 这个时期的信息安全是面向协议、面向用户的。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高性能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光纤传输的高速网络把网络应用带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传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出现了面向知识共享的新型网络应用, “人—人”的通信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协同计算、网络会议系统和网络即时通信。不可否认性、可服务性以及基于内容的个人隐私、网络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面向用户的安全需求, 在知识共享时期变得更加突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系统的可生存、可恢复、可再生等高可用性要求和可控性要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这个时期的信息安全为面向数据、面向用户的安全属性赋予了新的内涵, 同时更加强调面向系统的安全属性。

所以, 可以从面向数据、面向用户和面向系统等方面理解信息安全。面向数据的安全概念: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面向用户的安全概念:实现对实体的认证、授权、访问控制、不可否认性和可服务性以及基于内容的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

面向系统的安全概念: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可控性、可恢复性、可再生性、可生存性。

面向数据与面向用户网络安全概念的结合就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安全服务, 而这些安全服务又要依靠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安全审计、灾难恢复、病毒防护、防黑客入侵等安全机制和措施加以实现。从历史的、人网大系统的概念出发, 现代的信息安全涉及个人权益、企业生存、金融风险防范、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它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公共、国家信息安全的总和。

二、密码和安全协议

网络安全研究的对象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以通信为手段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而只有依靠协议才能实现通信。因此, 在网络环境和分布计算环境中, 通信协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协议又称为密码协议、安全通信协议, 是实现信息安全交换和某种安全目的的通信协议。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协议又称为网络安全通信协议, 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将密码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系统的纽带, 是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

安全协议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即是否完备成为它能否提供网络安全保障的关键, 安全协议的安全性不仅依赖于所采用的密码算法强度, 而且与算法的应用环境 (通信行为的规则和格式) 密切相关。一个不安全的安全协议可以使入侵者不用攻破密码而得到信息或产生假冒。

因此, “密码和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已成为网络及信息安全界的共识。研究网络安全通信协议及其完备性是网络安全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方法设计安全协议并分析其安全性已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小结

应用于对网络系统进行高安全级别评测, 发现系统的安全性隐患, 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安全协议的安全性评测是网络安全系统评测的核心, 人工进行协议分析的难度和代价是非常高的, 而且分析结果往往不可靠, 特别是高级别安全性系统, 必须经过形式化验证以保证其安全性, 然而, 看似简单的安全协议往往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缺陷, 其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中尚有许多国际上未解难题, 挑战性很强, 研究和技术难度很大, 导致国际上学术研究和有效的系统开发艰难, 以至于目前国内外缺乏高效、实用的形式化验证工具, 尤其国内此前尚未研制出可用的安全协议形式化验证系统。项目成果应用于检验、评估和测试安全协议的安全性, 不仅可提高安全协议分析效率, 而且更重要的是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为安全协议的安全性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对发现网络未知的安全隐患, 保障网络安全系统的高度安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高考志愿填报策略分析下一篇:采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