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疝修补

2024-12-04

膈疝修补(精选3篇)

膈疝修补 篇1

创伤性膈疝是由于胸腹部严重损伤导致膈肌破裂,致腹腔内脏器因腹腔压力变化而进入胸腔所致。其发病率低,多复合有其它脏器损伤,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复杂,麻醉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为探讨合理的麻醉处理方法,现就我院近年来1 1例创伤性膈疝修补术的麻醉处理总结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左侧膈疝9例,右侧膈疝2例,合并肠破裂1例,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3例,上肢骨折2例,颅脑外伤2例,17年前曾有陈旧性肋骨骨折病史1例。全组病人均为急诊手术,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悸、胸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其中有2例患者不能平卧而呈坐位,试平卧位有濒死感。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尿管,对合并血气胸者麻醉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肌注长托宁0.5mg,入室后开放2条静脉通路,评诂术中大出血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并测压,行BP、HR、RR、ECG、SPO2监测。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9例可以平卧的患者,取头高足低位15°~30°,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0.1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胺0.1~0.12mg/kg,丙泊酚0.5~1mg/kg,快速诱导,诱导前面罩吸纯氧去氮5分钟以上,诱导时面罩加压给氧宜浅快,并同时采用Se1ick手法,将环状软骨向脊柱方向按压,将食管上口压闭,以防胃肠胀气及反流误吸。插管后接麻醉机低压低潮气量正压控制呼吸(潮气量5~7ml/kg),呼吸频率18~21次/分,PetCO235~45mmHg。2例不能平卧的患者取坐位先给于面罩吸氧5分钟,其中1例诱导方法同上,麻醉深度及肌松满意后,改上半身抬高体位30°,快速气管内插管,插管后立即将上半身抬高60°~80°,接麻醉机低压低潮气量正压控制呼吸;另1例静注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1μg/kg,口咽喉部充分表面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给氧,维持患者自主呼吸,随静注丙泊酚0.5mg/kg,持续泵入0.002%瑞芬太尼7~10ml/h。术者辅以局麻进胸,提起疝内容物后即给予维库溴胺0.1~0.12 mg/kg静注,并行低压低潮气量正压控制呼吸。11例患者均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注入,间断静注维库溴胺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深度,疝内容物回纳后逐渐调整呼吸参数,至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PetCO230~40mmHg。

2 结果

本组病例10例麻醉手术经过顺利,1例右侧膈疝呈坐位的患者诱导后转上半身抬高30°体位时,血压骤降,快速气管插管,气道阻力骤升,气体无法进入肺,立即摇手术床与背板呈60°~80°,血压回升,气道阻力下降至16mmHg。手术探查发现胸腔内充满高度充盈小肠、横结肠、增厚变形的大网膜及全部肝脏,又中下叶肺受压不张,膈肌裂孔(缺损)约15cm×15cm,边缘明显增厚,其后及左右缘与肝周韧带相连并粘连。手术胸腔内肠管及肝脏还纳腹腔,逐渐胀肺,良好。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循环稳定,意识恢复,拔出气管内导管。

3 讨论

创伤性膈疝是外伤致膈肌破裂,胸腹腔间形成压力差,腹腔内脏器经膈肌裂口突入胸腔形成的一种疝。单纯创伤性膈疝临床少见,绝大多数同时伴有其它脏器损伤。膈疝形成使胸腔内压力上升,心肺及大血管受压,引起纵隔移位及严重呼吸循环障碍。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休克,如不及时抢救,甚至可在短期内死亡[1]。创伤性膈疝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对合并心脏大血管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破裂伴休克者,应在积极抗休克同时急诊手术。合并血胸者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合并颅脑外伤者应视两者的损伤程度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以确定手术的先后,两者若病情危急同时手术。创伤性膈疝的这些临床特点,给麻醉诱导,维持及管理带来一定困难,麻醉管理不当就会加重呼吸循环功能。所以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极其重要,我们对该病应做到以下几点:(1)术前正确评估及积极准备:麻醉前首先明确病人病情,了解患者有无合并伤及程度如何,明确哪些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及对肺、纵隔、心脏的影响。膈疝手术术前均置胃肠减压管并尽量吸尽胃肠道内容物,插导尿管,积极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穿刺测压。(2)体位:体位的摆放对膈疝病人至关重要,以尽量减少疝内容物对胸腔内压的影响为原则,患者取头高脚低或上半身抬高15°~30°,对于巨大膈疝不能平卧者,采用坐位或上半身抬高60°~80°。(3)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是膈疝手术的绝对适应症,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麻醉诱导和疝内容物还纳前,应尽量避免加剧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麻醉诱导插管选择快诱导还是清醒插管以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为决定因素[2]。膈肌破裂口小,疝进入胸腔内容物少,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的病人,可选择快速诱导插管。对疝内容物大者,呼吸循环功能严重抑制的危重病人应清醒插管,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物,辅以局麻,保留患者自主呼吸至开胸。麻醉诱导期充分供氧,面罩给氧不宜加压,加压可使部分氧气进入胃内,加重胸腔内压,进一步加重呼吸循环抑制。我们对1例不能平卧,坐位稍微呼吸困难循环稳定的患者,坐位快诱导后改上半身抬高30°快速插管,血压骤降气道阻力骤升上半身抬高60°~70°,血压回升气道阻力下降。由此表明麻醉诱导及体位对膈疝患者的影响。(4)术中加强监测与管理,严密监测呼吸、循环生命体征等,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随时判断麻醉深浅及血容量等情况,疝内容物还纳前采用低压低潮气量控制呼吸,术中检测血气随时调整呼吸参数,注意复合伤及休克、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处理,确保内环境稳定。(5)复张性肺水肿的防治: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后,腹压升高,胸腔内压下降,呼吸系统顺应性升高,增加潮气量,应缓慢张肺,术前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以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关键词:创伤性膈疝,修补术,麻醉

参考文献

[1] 刘晓霞,田月霞.创伤性隔疝修复术的麻醉处理[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1) :11~12

[2] 王林.创伤性膈疝修补术的麻醉处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 :2911

婴幼儿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7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5例, 体重在3~10.5kg, 平均体重 (4.92±3.46) kg, 年龄4.5h~2岁, 平均年龄 (3.8±5.6) 月。17例CDH患儿中, 9例为新生儿, 出生立即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 其余患儿于出生6h后出现气促, 轻度发绀, 吃奶加剧或出现呕吐, 呃逆。均有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5例闻及肠鸣音, 15例行胸片加钡餐确诊, 2例行胸部CT确诊。入院时确诊16例, 1例入院时误诊为脓胸。11例重症CDH入院时pH (7.15±0.03) , PCO2 (8.76±1.02) kPa, 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至术前, 5例达到pH (7.32±0.12) , PCO2 (6.25±1.12) , 4例pH (7.28±0.04) , PCO2 (7.56±1.25) kPa。

1.2 治疗方法

本组17例患儿确诊后均行持续胃肠减压, 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补液及静脉营养, 确保患儿水分及热量的需要, 对重症患儿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给氧。纠正酸中毒,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初步治疗后, 均在入院24h内经胸部行“膈肌修补术”。

1.3 结果

11例重症病例中有7例术前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后pH及PCO2均接近正常后进行手术, 术后存活。4例术前低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未能完全纠正;其中2例术中可见肺严重发育不良, 术后死亡。其余6例普通患儿均存活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改善呼吸功能。

(1) 患儿入院后均予患儿半卧位, 减轻疝内容物对心、肺的压迫。 (2)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 每小时抽吸胃管并保持管道通畅, 防止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及胃肠道积气膨胀加重呼吸困难[2]。 (3) 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补液及静脉营养, 输入速度完全用输液泵控制, 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改善全身状况, 提高手术耐受力。 (4) 监测血气和水电解质, 及时纠正酸碱平行失调, 根据患儿呼吸与血气情况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改善缺氧状况。

2.1.2 加强保暖。

本组9例新生儿CDH患儿入院后即予暖箱保温, 温度设置为28~32℃, 持续监测体温, 维持患儿体温在36~37℃。防止新生儿硬肿, 新生儿硬肿是手术成功的最大威胁。本组患儿术前无硬肿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气道护理。

(1) 合理使用呼吸机: CDH肺发育不全的程度影响着膈疝的病程, 严重者影响其氧合功能。如有肺功能不足, 则其存活率取决于呼吸支持的技能[3]。本组病例中, 17例均采用美国PB840常频呼吸机支持治疗, 采用压力控制, 通气模式为SIMV, I∶E为1∶1.5~1.5∶2.0, 呼吸频率为30~40次/min, PEEP维持在3~5cmH2O , PIP≤20cmH2O, FiO2为0.5~1.0, 机械通气时保留自主通气, 以避免压力性肺损。 (2) 避免患儿头部位置及插管的移动, 保持呼吸机管道平直, 防止管道打折、弯曲而影响呼吸机送气。 (3) 合理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当肺部听到痰鸣音、气道压力增加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及时吸痰。注意观察痰液性质, 痰液黏稠者滴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 每次滴入生理盐水的量不超过0.5ml, 避免过多的生理盐水潴留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吸痰前后给予纯氧2min, 吸痰动作轻柔, 压力控制在27~33kPa,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10s, 避免损伤气道。 (4) 保持吸入气体的温度及湿度, 使用呼吸机时要注意加强温湿化, 以免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影响通气。湿化瓶温度设置为37℃, 每天注意更换湿化瓶的水, 如果分泌物稀薄, 能顺利通过吸痰管, 没有结痂或黏痰块, 说明湿化满意, 如果痰液过分稀薄, 咳嗽频繁, 听诊肺部及气管内痰鸣音多, 需要经常吸痰, 提示湿化过度, 反之则湿化不足, 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调整湿化瓶的温度及水量。

2.2.2 循环监测。

CDH患儿因脱水造成血容量不足, 肺发育不良、肺受压造成缺氧, 纵隔移位及贫血等综合因素导致心功能不全。本组患儿术后均持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每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 每日统计24h出入量, 11例重症患儿均予持续微泵注入多巴胺3~6μg·kg-1·min-1, 改善心肺功能。

2.2.3 引流管的护理。

(1) 胃管的护理:患儿术后均留置胃管连接引流袋, 并用注射器每小时抽吸胃内容物一次, 有效的持续胃肠减压, 既可减轻肺受压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 又可减少胃肠内气体液体潴留, 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早日恢复。所以应固定妥当。若发现引流出来的胃液伴有血性, 应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 胸腔引流管 CDH患儿术后置胸腔引流管, 以恢复胸腔负压, 有利于肺复张, 引流管妥善固定, 防止受压、打折、扭曲, 保持引流管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性质, 若引流液大于4ml·kg-1·h-1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4 营养支持。

CDH患儿因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贫血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加上暧箱增加了无形失水, 因此, 保持内环境的平衡和改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补充水分120~160ml·kg-1·d-1, 葡萄糖10~20ml·kg-1·d-1, 脂肪乳1~3g·kg-1·d-1, 氨基酸1~3g·kg-1·d-1, 血浆10ml·kg-1·d-1[4], 根据病情输入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5ml·kg-1·d-1。输液时严密监测患儿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变化。可以鼻饲及开始哺乳的患儿, 要少量多餐, 每次20~30ml, 每2~4h 1次, 注意观察患儿进食后有无呕吐、腹胀及呼吸情况。以免进食过多致胃扩张而使腹内压增加[5]。

2.2.5 电解质、血气、血糖的监测及护理。

机械通气时每4h监测血气、血糖及电解质一次, 脱离呼吸机后每天监测电解质、血气、血糖一次。如发现化验结果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有1例血糖降至1.7mmol/L, 能及时纠正。4例重症患儿术前pH及PCO2未能改善, 术后死亡。

3 体会

先天性膈疝 (CDH) 是一种少见且较为危重的疾病,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手术的失败, 掌握手术时机, 完善术前准备[6], 尽快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术后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的护理, 密切监测电解质、血气、血糖的变化, 保持内环境的平衡, 重视并发症的防治是确保本病成功救治的关键。

摘要:目的:总结17例婴幼儿先天性膈疝 (CDH) 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术前均行禁食, 胃肠减压, 重症者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纠正酸中毒, 术后患儿加强呼吸道管理, 引流管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征的变化, 有效的胃肠减压, 加强营养支持。结果:经有效的治疗及护理, 17例中有13例治愈出院, 死亡4例, 均为重症患儿, 术前低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未能完全纠正;其中2例术中可见肺严重发育不良。结论:术前重症患儿机械通气及纠正酸中毒, 术后做好气道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征的变化, 保持内环境平衡和改善营养状况, 是先天性膈疝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膈疝,护理,婴幼儿

参考文献

[1] Hedrick HL.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J) .Pediatr Case Rev, 2001, 1 (1) :25-36.

[2]林艳, 马敬香, 刘润梅.新生儿重症先天性膈疝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0 (24) :1861-1862.

[3]余亚雄.小儿外科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88.

[4]曹琳, 单承梅.新生儿生理特点和围手术期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1993, 8 (9) :10.

[5]翁少文.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护理 (J) ,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 11 (2) :109.

膈疝修补 篇3

关键词:产时手术,膈疝修补,手术护理

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对胎儿和新生儿发育过程影响较小的缺陷如多指趾畸形等,不必急于手术;然而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就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可致命的某些缺陷,早期干预是必要的[1]。先天性膈疝是指膈肌先天性发育缺陷导致腹腔脏器疝入胸腔,从而影响胎儿心肺发育和功能。该病发生率为0.04%,其中仅有不到15%的患儿可以存活,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产时宫外治疗即EXIT手术(ex-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的开展对象为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出生后气道通气发生障碍的患儿,如:在胎儿期出现气道阻塞的先天性隔病、颈部肿瘤引起气管压迫阻塞、先天性高位气道梗阻或狭窄等患儿,这些胎儿出生时,在维持胎儿一胎盘血液循环状态下进行手术处理,即在剖宫产术切开子宫后,将胎儿头、肩娩出,其余部分仍留于子宫内,在脐带仍可维持胎儿血氧供应的情况下进行子宫外的气管插管或手术,以帮助胎儿建立有效的呼吸,保证胎儿离开母体后气道通畅。因此,这种治疗技术是建立在胎儿手术与母体剖宫产术基础上的技术[3]。

1临床资料

我院3例手术均是产妇在产前B超时发现胎儿有先天性膈疝,第1例胎儿左侧胸腔被疝囊完全占据,右侧胸腔被挤压约1/3,第2例及第3例胎儿也是左侧膈疝,第3例胎儿肠管疝入左侧胸腔,心脏右移,左侧房室较小且合并有双侧隐睾。3例手术术中产妇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滴注芬太尼,经口气管插管,麻醉后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并监测中心静脉压。从麻醉诱导至手术开始约15 min的过程中为减轻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孕妇取仰卧位并左侧倾斜30°。在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腹产术,同时对新生儿行先天性膈疝修补。

手术人员分为两组:一组由产科医生进行剖宫产术。另一组由小儿外科专家同时对新生儿行膈疝修补术。3例手术耗时分别为3 h、2.5 h、3.5 h。3例中前2例计划在不断脐情况下对胎儿行膈疝修补,其中一例由于出现孕妇胎盘早剥而不得不采用断脐后修补;另外一例胎儿开始是在不断脐情况下行修补,但手术进行到一半时由于胎儿情况不佳而改用断脐后继续手术。3名产妇一般情况良好,出血约200~250 ml,术后恢复正常。

2手术前准备

2.1环境准备由于产妇与胎儿同时手术,应采用相邻最近的2间手术间供其使用或选择40m2以上的手术间放置两张手术床,本组3例均是在同一手术间放置两张手术床,这样更方便胎儿产下后第一时间开展手术,以缩短手术时间。

本文3例手术都在百级层流手术间进行,术中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不超过3人)并做好门禁管理,以避免新生儿感染。因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术前1 h将手术间室温调节到24℃左右。体温降低或不升,不仅可引起硬肿症,且术后易并发其它疾病。我们采用新生儿暖台进行手术,在断脐后马上在另一手术床施行新生儿膈疝修补术,术前必须用加温毯加温以防新生儿术后低温。

2.2器械物品的准备除了剖宫产手术常规用的器械和小儿外科器械外,还必须做好补片的领取、负极板的选用和放置。备新生儿精细器械、热盐水、输液泵、高频电刀及吸引器等。手术中所有物品包括敷料、消毒液及输注液体必须加温后使用,以防止新儿的低体温。消毒液采用0.5%碘伏,并提前放置37℃恒温箱内,以减少患儿的冷刺激。有关文献报道[4,5,6]碘伏温度由20℃升至40℃时可增强杀菌作用,但碘伏温度超过40℃可使络合碘成为碘蒸汽,当碘伏加温至37℃~38℃,采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测定有效碘含量,并进行杀菌效果检测,发现有效碘含量没有下降,且杀菌效果稳定。本文3例手术所用敷料、消毒液及输液体加温严格控制在38℃以下。

2.3手术人员的合理配置手术人员分为两组:一组由产科医生进行剖宫产术。另一组由小儿外科专家同时对新生儿行膈疝修补术。手术室配备4名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的护士参加该手术,其中2名巡回护士,2名器械护士。特别是巡回护士应由手术室儿科护理组高年资护士或专科组长负责(具备过硬的专科业务能力,术前参与手术病历讨论,熟悉手术步骤)。胎儿出生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麻醉及手术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术中严密关注手术进展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手术顺利展开。两名器械护士其中一名配合剖宫产手术,另一名配合膈疝修补手术。

2.4低体温防护经讨论采用新生儿暖台进行手术,将手术间室温调为26~27℃,铺好无菌巾后室温调为23~24℃。手术床上提前铺保温毯,其上铺防水一次性中单,防止电热毯遇水短路,待产儿过床后,将电热毯由高温档调为低温档,以防烫伤。(1)局部保暖:保持患儿皮肤干燥,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表面,防止传导、辐射失热;因新生儿四肢短小,制作专用棉垫包裹四肢,尽量减少热量的流失;手术床加垫防水棉褥,棉褥下置电热毯持续供热,保持患儿术中体温在35.5℃~36.5℃;(2)控制环境温度:用空气加温器加温患儿周围空气,使患儿身体局部所处的室温保持在26~28℃;(3)输注液体加温:应用深圳市一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T-TF-I型号的输液加温装置,术中使用的静脉输注液体均加温至35℃输入;(4)外用液体加温:术中使用的皮肤黏膜消毒液、体腔灌洗液及0.9%氯化钠溶液纱布等温度控制在35℃。

3术中配合

3.1手术间人员的管理由于该手术涉及的科室和人员多,包括小儿外科、妇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容易出现新生儿及孕妇感染,因此手术室必须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的出入以避免孕妇特别是新生儿的感染[7]。

3.2产妇组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3.2.1建立静脉通道产妇入室后行静脉穿刺。为方便术中管理,一般选用上肢静脉穿刺。产妇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完毕后配合麻醉医生进行桡动脉及深静脉穿刺,以便术中监测血压。

3.2.2产妇体温的维护本组3例新生儿均准备在不断脐情况下行膈疝修补,因此除调节室温外,均在产妇膝部以下加盖充气保温毯,既可以对产妇保暖,同时也方便产儿娩出时在同一无菌区域上行修补术。

3.2.3做好宫腔灌注提前备好宫腔灌注液45℃无菌3L温生理盐水,用于持续灌洗宫腔,维持宫腔压力以预防胎盘早剥进而引起大出血。

3.3新生儿组巡回护士配合要点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基本体温在37℃左右,除术前室温调节外,围术期必须用动力充气型保温系统加温以防新生儿术后低温。手术中所有物品包括保温毯、敷料、消毒液及输注液体必须加温后使用以确保新生儿的体温不致过低。静脉穿刺所用的物品都在术前一天灭菌后备用,3例手术中患儿的疝囊分别占据左胸腔和右胸腔的1/3引起双肺膨胀困难,一旦断脐,患儿可能面临严重缺氧,因此当新生儿娩出断脐前麻醉医生必须穿好无菌手术衣,戴好无菌手套给予患儿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断脐后将患儿置于提前建立的无菌区域(在整张手术床上铺盖无菌单),由巡回护士行静脉穿刺并进行下一步的修补术以有效控制感染。

3.4器械护士配合要点两名器械护士其中一名配合剖宫产手术、另一名配合膈疝修补手术。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台上备针式电极,电极待用时放置于电刀笔筒内,以防紧急情况下发生锐器伤,密切配合医生手术,以减少术中出血。器械及敷料分开对点,预防点数不清。手术开始时两名器械护士分别站在产妇两边,负责新生儿手术的器械护士站在靠近新生儿暖台的一边,方便术中紧急分台手术,器械护士提前15~20 min上台,将手术床提前铺置为无菌手术床,等待患儿出生后随时展开手术。

4讨论

4.1产时胎儿手术的优点产时胎儿手术是指在胎儿娩出过程中及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的出生缺陷矫正手术,包括胎盘支持下产时胎儿手术和断脐后产房外科手术。产时胎儿手术的患儿无需转运,以减少外来感染的机会,特别对腹壁缺陷等患儿有利。胎儿娩出后或部分娩出后即刻手术,因其胃肠道气体少,腹壁张力小,因此也特别适合腹壁缺陷患儿。分娩即刻进行手术矫正,早期去除病因,可中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4.2术前准备应充分,重视细节管理由各相关科室会诊后根据疝孔大小准备待用补片,新生儿娩出后将其放置在具有负极板功能的?喱垫上,不仅保证了电刀的使用安全,且有利于患儿皮肤的保护。该手术是在患儿不断脐的情况下行疝修补术,这样孕妇容易发生胎盘早剥而导致大出血,因此在进行剖宫产时要准备好宫腔灌注液;宫腔灌注用45℃盐水,以防孕妇低温,研究显示手术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6℃或以上者,可以降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8]。其次,术中涉及的器械及敷料多,易出现仪器和敷料混淆而导致点数不清,所以术中配合护士要分工明确并相互合作。麻醉医生也参与到手术台上,穿好无菌衣,在胎儿娩出头时进行插管,减少因胃肠道胀气、腹腔组织进入胸腔而进一步压迫肺组织,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预后。手术中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监督所有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将感染可能性降到最低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4.3手术复杂,需多学科合作胎盘支持下产时胎儿手术成功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孕期通过超声、核磁共振等产前诊断技术发现胎儿发育缺陷是该手术的前提;孕期由产科、小儿外科及新生儿科反复评估,明确手术适应证;分娩前由产科、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及手术室组成治疗小组,反复讨论,制定优选手术方案,同时与家属做好沟通。该类手术产妇需要高剂量的吸入全身麻醉,同时配以子宫收缩抑制剂,使子宫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且胎盘不发生剥离,保证患儿供血供氧;但高剂量的吸入麻醉可能引起孕妇低血压而致胎儿窘迫[9],也有可能由于子宫张力缺乏而发生大出血的风险。因此患儿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应及时遵医嘱给予缩宫素、前列腺素等子宫收缩剂,迅速逆转子宫的松弛状态。

参考文献

[1]赵云华.新生儿的手术中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25):4388-4389.

[2]张朱薇,唐雪峰.小儿低体温对全身麻醉下斜视手术护理的影响[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3]陈海天,王子莲,詹雁峰.产时宫外治疗的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8):574-576.

[4]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M].2002:209-110.

[6]党玉莲,李文珍,李秀婷.碘伏加温用于手术区域皮肤消毒[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54.

[7]郭丽娟,李兴方,娄燕,等.手术室感染控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08-109.

[8]杜泓.新生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预防策略[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2.

上一篇:土地换社保下一篇:电子对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