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片修补

2024-11-07

补片修补(精选8篇)

补片修补 篇1

肌肉通过筋膜缺损而疝出称为肌疝, 多因健康而强大的肌肉在猛烈收缩、挫伤、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筋膜等致筋膜破裂所致。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应用戈尔Mycromesh补片修补肌疝3例,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4~42岁。1例为机器绞伤致右前臂肌疝, 3cm×6cm;1例为车祸撞击致右小腿胫前肌疝, 4cm×8cm;1例为运动致左大腿外侧肌疝, 4 cm×9cm。3例均有活动后局部明显疼痛、患肢无力等表现;B型超声提示肌纤维增粗, 向外膨隆。

1.2 手术方法

切口取沿肿块长轴方向直口, 显露肌疝, 分离缺损筋膜边缘, 修整边缘, 切除部分疝出肌肉。补片采用戈尔Mycromesh疝修补片, 按缺损大小、形状修剪补片, 并使其边缘大于缺损处1cm, 光滑面贴于肌肉表面, 使补片与缺损筋膜边缘重叠, 间断缝合, 术后加压包扎。

2结果

3例切口均愈合良好, 术后2周拆线。术后1例局部有灼热感, 经物理治疗症状缓解, 术后1个月症状消失。术后3例外观均得到明显改善, 包块消失, 疼痛症状缓解, 术后随访0.5~1年, 未见肌疝复发及排斥反应。

3讨论

肌疝因筋膜缺损引起。肌肉丰满、肌间室压力高、筋膜薄弱, 加之运动量过度或外伤, 可引起肌筋膜破裂。大多数肌疝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症状, 因此多数肌疝需要手术治疗, 极少数肌疝因无症状或广泛的肌筋膜变薄且无症状而不需要治疗。手术治疗分为直接缝合和组织缺损修补2大类。直接缝合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但主要适应于那些腱膜组织缺损小、张力不高的肌疝, 适应证少。大多数肌疝的肌腱膜缺损较大, 不能直接缝合, 若勉强缝合可引起肌筋膜室综合征, 故需要行缺损组织修补术。行移植筋膜修补肌疝, 因强度不够, 易造成新的肌疝, 而本院采用的补片是单丝聚丙烯材料, 有很强的牵张和伸展性, 组织相容性好, 且有网孔易于嗜中性粒细胞自由进入, 具有很好的抗感染能力, 并能促进纤维组织长入, 现已广泛应用于疝的修补, 多用于修补切口疝和斜疝, 修补肌疝应用较少。应用疝修补补片修补肌疝, 不仅抗张力强度高, 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随访0.5~1年效果佳, 无复发及排斥反应。修补时应注意: (1) 不要减少肌间室的容积, 否则可导致肌筋膜室综合征; (2) 不要过多切除疝出的肌肉, 否则可引起乏力; (3) 术后加压包扎; (4) 补片的光滑面应贴于肌肉, 利于肌肉收缩时滑动; (5) 补片边缘应大于缺损, 与筋膜缘重叠1cm缝合, 防止撕脱及有利于组织长入。

关键词:肌疝,疝修补术,补片

补片修补 篇2

【关键词】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疝气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28-02

疝气俗称小肠气,为临床常见病,是由于体内存在的缝隙或组织缺损引发组织器官移位的一种生理性疾病。据报道,25%的男性与2%的女性一生中都伴随隐性疝气。老年人由于腹壁肌肉退化加快,故很容易出现疝气,而男性在胚胎期,睾丸组织自腹腔进入阴囊后留下了生理缝隙,故男性疝气发病率超过女性[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疝气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对于疝气以往治疗多采取在腹壁处做切口,解剖游离疝囊后进行高位结扎、缝合,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术后易复发。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被逐渐应用于疝气的治疗中,改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疝气患者分别给予无张力补片修补法与传统疝修补治疗,发现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在疝气的治疗中效果突出,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4年7月來我院就诊的90例疝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B超等检查确诊。其中观察组男39例,女6例,年龄24~79岁,平均(48.6±3.4)岁,病程0.1~15.6年,平均病程(4.58±0.47)年,斜疝37例,直疝8例,单疝38例,双疝7例;对照组男38例,女7例,年龄22~78岁,平均(47.9±3.5)岁,病程0.1~15年,平均病程(4.49±0.50)年,斜疝39例,直疝6例,单疝40例,双疝5例。排除嵌顿疝或绞窄疝等需急诊手术者、心脑血管合并症、手术禁忌症、应用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凝血机制障碍、智力障碍者、随访时间低于四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疝修补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做一长约4~6cm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膜,游离精索,将疝囊剥离至疝囊颈部。对未落入阴囊的中小疝囊不做切开处理,直接翻转入腹;对疝囊较大的直疝,在翻转入腹后缝合固定腹横筋膜层;对疝囊较大的斜疝,游离开并离断疝囊,远端旷置,并于近端高位结扎。观察组则适当修整疝囊后将其内翻塞入腹腔内,并使用锥形充填物填入疝环内,并固定缝合于腹横筋膜上。提起精索,并于精索后平铺补片,覆盖腹股沟管后壁,将四周固定好。最后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尿潴留、阴囊水肿、睾丸炎、坠胀感。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2.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1±2.6)h、(5.64±0.2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

2.2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复发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89%、2.22%,对照组分别为48.89%、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2。

3.讨论

疝气为临床常见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均产生不利影响,若得不到及时确诊及治疗,会导致病情进展,严重者可引发死亡。疝气的发病诱因多是腹内压增高,少数和机体发育缺陷有关。传统疝修补治疗一般需要进行广泛剥离,将不同组织强行缝合在一起,手术创伤大,对患者机体损伤重,且对术者操作技能要求高。传统疝修补时高位结扎后,缝合腹股沟韧带及肌腱,会对造成疝囊、腹股沟韧带以及耻骨梳韧带之间过大的张力,进而引起术后疼痛、坠胀感、尿潴留、阴囊水肿等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延缓患者术后恢复时间[3]。

无张力疝修补术最早由美国医学家在1986年提出,采用Marlex补片,即无张力补片代替传统张力补片,可有效减少正常解剖结构受到破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不易复发。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疝气治疗中,该术式是从生理解剖学及生物学基础上进行疝修补的,通过补片增加腹股沟壁厚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腹股沟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使用的补片是聚丙烯编织而成的网孔材料,是根据人体生理特性设计的,和人体组织具有极佳的相容性,具有抗感染的作用,可增强局部组织的强度,明显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不过在手术过程中仍需注意,外体材料植入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避免引发感染。术中操作时注意不要过度游离疝囊,避免因出血过多造成阴囊积血。

本研究通过对疝气患者采取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另外,观察组治疗后仅出现1例尿潴留、1例阴囊水肿、2例坠胀感,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而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发现,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疝修补术。

综上所述,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涛.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2(8):145.

[2] 章丽荣.善释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9C):125-126.

[3] 刘强,武彪,杨兴龙,等.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的参数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16(3):59-60.

补片修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普外二科收治2013年6月—2015年6月5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自愿原则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23例患者应用3DMax补片, 男性21例, 女性2例。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40±5.6) 岁, 病程2个月~3年, 平均 (1.5±0.5) 年, 斜疝, 19例, 直疝8例。对照组27例患者应用普通补片, 男性24例, 女性3例。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40±5.9) 岁, 病程2个月~5年平 (1.50.6) 年, 斜疝17例, 直疝5例, 股疝1例。无慢支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影响手术因素。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疝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以上研究资料经患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手术操作

观察组患者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 (TAPP) 15例患者, 经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 (TEP) 8例患者。以TEP为例介绍手术方法。全麻, 常规留置尿管, 仰卧位, 脐下纵行切口长约1.5 cm, 切开腹直肌前鞘, 拉开腹直肌, 显示腹直肌后鞘, 插入10 mm Trocar接气腹, 进腹腔镜观察, 用镜头推动腹膜前间隙。取脐和耻骨联合之间, 中上1/3和中下1/3处各取5 mm切口, 置入Trocar为操作孔。带电剪刀使Bogros间隙、耻骨结节及耻骨梳韧带显露。斜疝尽可能完整分离疝囊, 困难者结扎后横形切断疝囊, 远端旷置。疝囊剥除后将腹膜与精索分离, 分离区域:内侧到对侧耻骨联合、外侧至髂前上棘、上方至疝囊上方2 cm, 下方为精索“腹壁化”7 cm左右。把3DMax补片用力卷成圆管状, 经脐部Trocar置入手术区域。将3DMAX补片展平后, 把“M”字样端放到耻骨结节, 另一端放到髂前上棘, 把耻骨肌孔覆盖后, 注意其内侧应过腹中线, 下方放入耻骨后间隙。外侧盖住内环口后延伸至腰大肌前面。在腹腔镜观察下排空术野CO2气体, 因为腹内压的作用和巴德3DMax补片三维立体塑形设计, 使补片固定于原位, 免除钉合步骤, 退镜缝合腹壁切口。术毕腹股沟区无需加压固定。

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腹壁切口位置、游离疝囊、分离手术区域均一样, 然后体外修剪补片大小, 放置区域相同, 给予钛钉数枚在耻骨结节、耻骨束韧带腹内斜肌处固定补片, 退镜, 关腹。

1.3 研究指标

两组患者将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方面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 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s) 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计数资料[n (%) ]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观察组患者顺利完成LIHR, 术后发生阴囊水肿2例, 27例对照组患者, 腹股沟区疼痛3例, 阴囊水肿2例。两组随访4~24个月, 无复发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及表2。

3 讨论

LIHR是安全术式, 精细的操作能取得良好效果[2]。腹腔镜疝修补术其实是腹膜前修补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 能在监视器观察下进行的腹膜前手术, 其手术术式是TAPP术和TEP[3]。TAPP和TEP是临床应用的手术修补方式, TAPP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大, 解剖定位标志比较清楚, 很容易掌握及开展。TEP是完全腹膜外操作, 无需腹腔操作, 符合人体生理, 由于手术空间小, 操作难度较TAPP大。国际权威内镜疝外科学会《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指南》意见, TEP与TAPP手术方式在术后的复发机率及疼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巴德3DM ax补片是为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设计的专用3D补片。符合人体组织结构走形曲度, 边缘加强增厚, 免于修剪便于放置。其内宽外窄前凸的立体设计构造符合腹股沟区域生理特点。3DMax补片不用象其他补片那样需要修剪合适大小, 浪费操作时间, 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观察组手术时间 (94.31±18.30) min较对照组 (115.27±29.1) min明显缩短, 其不用钉合固定, 节省了钉枪的额外费用, 住院费用观察组 (9 234.81±2 074.3) 元较对照组 (12 266.19±3 007.93) 元费用明显减低, 医生手术时不用担心疝片后方的血管神经等组织, 观察组无腹股沟疼痛并发症, 与陈传奇等[5]采用3D补片免固定技术, 手术时间 (78.0±3.5) min, 术后住院时间 (4.0±0.5) d;住院费用 (16 899.17±178.4) 元, 与普通平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Dmax组术后的神经疼痛低于平片组 (P<0.05) 报道一致。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以往用补片常常选用二维结构补片, 基本上都需要修剪、边缘容易卷曲, 固定补片是防止移位。必需医用蛋白胶黏合或者钉枪用金属钉钉合使其与骨及肌肉固定, 缝合固定操作比较困难, 基本淘汰此方法, 钉合时血管或神经有损伤风险, 导致了术后腹股沟区有慢性疼痛。其内侧标有“M”及箭头字样, 指引放置位置和方向起到非常方便, 其形状和耻骨肌孔大小相吻合, 放置后依附性好, 避免了固定补片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术后疼痛不适等并发症[6]。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常常有诸多因素, 神经受手术因素受直接损伤关系最大。腹股沟疝修补处腹股沟区有生殖股神经的分支, 还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通过[7], 在修补手术过程中, 游离时对内环、精索等组织结构的损伤, 如电凝的烧伤、手术间隙感染积液刺激、钉合位置偏离等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 补片压迫神经导致神经炎, 均能引起术后局部有慢性疼痛出现[8]。多点钉合后如张力不十分均匀, 会导致相对移动的腹壁之间出现牵拉痛[9];近几年患者相关因素也受关注, 尤其是心理因素可能与疼痛发生也有部分关系[10]。钉合过深而导致术后耻骨炎, 是出现慢性疼痛的常见因素[5]。

采取LIHR, 要注意以下问题, 切开腹膜时内侧不要超过脐内侧韧带, 超过可能损伤到膀胱。留置导尿后, 减少膀胱影响手术视野;切开腹膜时不能损伤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死亡三角”及“疼痛三角”[11]分离时要细心, 血管损伤导致手术失败, 神经损伤术后慢性疼痛;分离区域必须足够, 内侧到对侧耻骨联合、上方至疝囊上方2 cm、外侧至髂前上棘、下方为精索“腹壁化”约7 cm;疝囊较大时, 适当位置横断疝囊, 近端需要关闭, 远端尽可能小;选择大小补片适当, 补片的内侧超过腹中线, 以免疝的复发;将补片展平, 补片边缘不能卷曲, TAPP腹膜应缝合关闭, 以免补片与腹腔内组织接触, 出现粘连或者肠梗阻及肠瘘。

综上所述, 3DMax补片LIHR手术时间短, 住院时间缩短, 使用3DMax补片并用免钉合操作, 避免了术中损伤血管、神经的并发症, 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 无需固定, 节省了钉枪的费用, 降低了总住院治疗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云, 王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8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15, 9 (3) :256-258.

[2]朱江, 徐新利, 张金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中不同补片固定方式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8 (5) :601-603.

[3]Bansal VK, Misra MC, Babu D,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comparison of long-term outcomes:chronic groin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 and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TAPP)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Surg Endosc, 2013, 27 (7) :2373-2382.

[4]BITTNER R, ARREGU I M E, BISGAARD T, et al.Guidelines for laparoscopic (TAPP) and endoscopic (TEP)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International Endohernia Society (IEHS) ][J].Surg Endosc.

[5]陈传奇, 孙岩.3DMax补片与普通平片应用于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10) :1235-1239.

[6]高峰, 李荣江, 张晶锐, 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3D补片免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3) :346-347.

[7]马颂章.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 34 (5) :386-388.

[8]付鸿江.自固定轻量补片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1) :60-62.

[9]黄永刚, 顾卯林, 郭吕, 等.非编织聚丙烯补片免固定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附60例报道)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1) :109-110.

[10]Powell R, Johnston M, Smith WC, et al.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 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Eur J Pain, 2012, 16 (4) :600-610.

补片修补 篇4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腹膜前,网塞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分腹膜前修补和腹横筋膜前修补。腹横筋膜前修补目前广泛应用的为疝环充填式即网塞 (Mesh-plug) 修补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即Lichtenstein术。腹膜前修补有腔镜下的腹膜前修补和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对86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组行腹膜前修补和网塞修补, 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与材料

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收住的腹股沟疝患者中, 有86例成人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 均为男性, 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组, 46例行腹膜前补片修补, 其中3例为双侧, 40例行网塞修补, 其中1例为双侧。两组年龄无差著, 腹膜前组年龄 (52±10) 岁, 网塞组年龄 (50±12) , P>0.05。腹膜前修补选用的是巴德公司的Kugel补片及赫美公司的圆形平片, 直径10cm。网塞修补选用的是巴德网塞及赫美公司的的T2型网塞。

1.2 麻醉

对于疝囊较大和病史较长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共55例, 其中腹膜前组28例, 网塞组27例, 另31例采用局部麻醉, 其中腹膜前组15例, 网塞组16例。切口均为内外环之间斜切口, 长4~6cm。局部麻醉用药为1%利多卡因和11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局部麻醉方法是沿切口行皮肤皮下阻滞,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耻骨结节外起始侧注入1~3mL, 内环处腹横筋膜层注入5mL。

1.3 手术方法

腹膜前组采用开放前入路, 与传统方法一样分离出疝囊并高位结扎, 之后分离出精索并提起显露出内环口, 将疝囊颈推向腹腔, 锐性将疝囊颈同内环口处腹横筋膜分离开, 自内环口塞入1~2块纱布, 并向四周滚动以推开腹膜前间隙。腹膜前间隙要求向内达腹直肌后, 内下至耻骨联合后面, 外上缘达内环口上精索腹壁后3cm, 下方超过耻骨梳韧带, 上方超过弓状缘约3cm。腹膜前间隙分离后, 将补片自内环口置入, 先放置内下缘达耻骨结节后方, 下缘超过耻骨梳韧带, 补片的35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 25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文, 展平补片并于内环口处腹横筋膜固定, 检查无出血, 关闭切口。网塞组同腹膜前组一样处理完疝囊后, 游离出精索, 将网塞置入内环固定, 平片置入腹横筋膜前, 远端达耻骨结节并固定, 下方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固定。两组均术前、术后各用一次抗生素, 术后局部沙袋压迫6h, 无其他特别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版本) 数据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 随访时间是1~3年, 无1例复发。腹膜前组平均手术时间是28~52min, 平均是40min, 住院时间为2~5d, 平均3d, 术后阴囊血肿3例, 术后疼痛VAS评分为12h (4.09±1.17) , 24h (2.52±1.67) , 1周 (0.42±0.41) , 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为5~9d, 平均8d。网塞组平均手术时间是 (20~45) min, 平均35min, 住院时间为3~8d, 平均5d, 术后血肿7例, 术后疼痛VAS评分为12h (5.54±1.46) , 24h (3.85±1.26) , 1周 (0.86±0.45) 。两组VAS对比见表1, 腹膜前组患者疼痛明显轻于网塞组。

注:各时间VAS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的修补手术发展分为二个阶段, 一是传统的腹股沟管前壁、后壁的缝合修补, 二是无张力疝修补。无张力疝修补有开放手术和腔镜下手术, 其使用的材料为各种补片和网塞。腹横筋膜前无张力疝修补具有代表性的有Lchtenstein手术和网塞修补, 腹膜前修补有腔镜下完全腹膜前修补 (totally extraperitineal hernioplasty, TEP) 、普理灵三合一疝装置 (polypropylene-prolene hernia system, PHS) 修补术、Stoppa手术等。Kugel[1]于1994年提出的开放后入路Kugel补片腹膜前修补可以达到TEP的肌耻骨孔覆盖全腹股沟修补的理念, 而无须TEP的特殊设备及较高费用, 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 而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P低。从原理上分析腹膜前的肌耻骨孔修补比腹横筋膜前的网塞修补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力学原理, 而且它具有全腹股沟修补的作用。腹膜前补片修补后, 腹腔内压力较均匀地分散在整个补片上, 而补片外的肌耻骨孔区各组织起到支撑作用, 形成反作用力与腹腔压力从补片前后两面共同将补片固定于腹膜前间隙。已有较多文献报告Kugel修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外报告的Kugel方法多为开放式后入路[1]。国内报告的较多为开放式前入路, 它为Kugel术式的改良术式[2,3]。后入路是自内环上方作垂直切口, 不打开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置入补片, 这种术式较易进入并分离腹膜前间隙, 但疝囊较大及疝囊颈同腹横筋膜粘连较重时分离腹膜前间隙很困难。前入路是处理完疝囊后直接打开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 同后入路相比它更为简便。本资料腹膜前组没有切开内环口腹横筋膜, 而是分离出精索以显露出内环口, 并将内环口提起, 同时把疝囊颈推向腹腔, 这样寻找和分离腹膜前间隙较容易。肌耻骨孔的腹膜前间隙不是一个平坦的空间, 髂外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精索均走行其中, 手指分离较难掌握, 有的患者腹膜薄弱, 手指面积小在分离时易撕裂腹膜, 以纱布团滚动推开腹膜前间隙, 操作简单, 不易撕裂腹膜。Kugel补片为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补片用于腹膜前, 另附一平片加强腹横筋膜层, 本资料腹膜前组均没有另外加强腹横筋膜, 对于腹横筋膜较薄弱另加补片修补会有益无弊的。

网塞修补术是已被广泛采用的疗效确切的成熟技术。它与腹膜前修补术相比无须分离腹膜前间隙, 操作更为简单, 容易掌握, 在本资料中网塞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膜前组。但网塞修补时腹横筋膜前的分离要求充分, 须达到耻骨结节外以便放置固定平片, 这也许是网塞组术后血肿发生率高的原因。另外网塞组的疼痛评分较高, 可能原因是网塞组腹股沟管区分离面大、创伤大易至神经损伤, 网塞及平片对神经及其它组织有可能造成压迫, 由此而进一步导致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

两组术后随访1~2年, 均无复发, 但腹膜前组术后疼痛明显低于网塞组。从力学原理分析, 开放腹膜前补片修补腹股沟疝也较网塞修补更为科学, 且具有全腹股沟修补的作用, 达到了微创、无张力、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的要求, 究竟哪种术式更值得推广仍需大量的临床资料对比。

参考文献

[1]Kugel RD.Minimally invasive, nonlaparoscopic, preperitoneal, andsutureless, inguinal herniorraphy[J].Am J Surg, 1999, 178 (4) :298-302.

[2]罗成华, 李基业, 沈笛, 等.前入路腹膜前放置Kugel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附45例报告)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 (2) :151-153.

补片修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2009年5月, 在我院普外科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并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腹股沟疝患者共77例, 其中行Lichtenstein手术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25~75岁, 平均49岁;行传统修补手术的患者35例,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26~72岁, 平均54岁。不同手术方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 、夹杂症、疝类型等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腹股沟疝患者, 年龄在25~85岁之间 (含25岁和85岁) 。病例排除标准:智力障碍、不能接受随访的患者;随访时间小于4个月的失访患者;嵌顿疝和绞窄疝等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应用慢性免疫抑制剂、皮质醇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围手术期具有相关外科潜在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有间皮组织愈合障碍或严重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2]

(1) 麻醉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 (2) 手术切口:选择患者下腹与腹股沟上约2cm做斜切口, 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5~6cm, 并外延至兰格线; (3) 疝囊处理:将男性患者腹外斜肌腱膜下叶与精索分离, 以便从腹股沟管后壁和耻骨上游离精索;将女性患者腹外斜肌腱膜下叶与子宫圆韧带分离, 以便从腹股沟管后壁和耻骨上游离子宫圆韧带确认和游离疝囊。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部, 采用翻转、离断、切除和结扎等方法处理疝囊, 未落入阴囊的疝囊不作切开处理, 直接将疝囊经内环口翻入腹腔;落入阴囊的大疝囊中部横断, 用丝线连续缝合后, 翻入腹腔;对巨大的直疝, 翻转疝囊后, 用荷包缝合将其固定;嵌顿性腹股沟疝需松解内环口, 再封闭疝囊; (4) 补片放置:将锥形填充物塞入疝腹膜前间隙, 尖端朝向腹腔, 使填充物上缘处于疝环口下, 不吸收缝线将锥形填充物外层叶片与腹横筋膜缝合。将补片内侧端修剪成腹股沟内侧角形状, 外侧端作一裂口剪开, 做成两个尾端, 上宽下窄。于精索或圆韧带深面上下游离组织, 于深面平铺成型的补片, 补片的远端缝合固定于超过耻骨结节, 上缘缝合固定于腹横肌键膜弓和腹外斜肌键膜交界缘, 下缘缝合固定于腹股沟韧带或髂耻束上。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均数均以 (x軃±s) 形式表示,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对不同手术方式组间的安全及有效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指标率的变化结果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组间的χ2检验,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评价

两组患者单、双侧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剂人数及恢复非限制性活动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复发率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4% (1/42) 和22.9% (8/35) , 传统手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ichtenstein组的绝对危险度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ARR) 为5.07%, 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R) 为0.845, NNT (Number need to treat) 为19.7, 即应用Lichtenstein手术, 每治疗20个患者可降低1例复发的几率。

2.3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者列前2位并发症依次为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 其中血清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1.9% (5/42) 和11.4% (4/35) , 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9.5% (4/42) 和8.6% (3/35) 。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 (10/42) 和25.7% (9/35) , 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与Lichtenstein组比较, *P<0.05 (χ2检验) 。

3 讨论

Lichtenstein手术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 即用Marlex补片替代传统的张力性修补术, 手术过程中对正常的解剖结构不会破坏, 作无张力缝合。临床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以腹股沟解剖作参照, 利用人工材料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 且在手术时保证正常解剖层次的对接且无张力, 其各方面更加符合个体生理, 与传统手术比较, 优势明显[5]。本文采用的Lichtenstein无张力补片修补术能够有效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其缝合方法没有张力, 消除了传统手术方法对正常解剖结构的干扰。研究表明, 采用该法治疗腹股沟疝患者, 复发率极低[6]。本文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4%和22.9%, 传统手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chtenstein组的ARR为5.07%, RRR为0.845, NNT为19.7, 即应用Lichtenstein手术, 每治疗20个患者可降低1例复发的几率;且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均提示Lichtenstein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优于传统手术。

另外, 笔者通过总结, 认为Lichtenstein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存在如下优点: (1) Lichtenstein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操作方法实用、简单, 对患者的机械损伤较小; (2) 该手术适应证较广, 尤其适合老年有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症等慢性疾病患者; (3) 术后疼痛减轻, 消除了传统手术后的腹壁运动受限及下腹部的牵拉不适感; (4) 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早期即可下床活动。

总之, 本研究表明, Lichtenstein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 具有术后复发率低、易于掌握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佳奇, 王坚, 陈涛.局部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12 (8) :679-682.

[2]胡晓春, 王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附28例分析[J].新医学, 2009, 19 (10) :665-667.

[3]梁宏伟, 陈贵俦.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嵌顿绞窄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附24例报告) [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9, 9 (4) :263-264.

[4]高颖慧.同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腹股沟疝[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4 (8) :598-599.

[5]曾义兵, 杨春.普理灵三维疝装置 (3-DP) 在青年人腹股沟疝56例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3) :44-46.

补片修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腹壁切口疝中, 男性11例, 女性17例;年龄40~82岁, 平均58.2岁, 其体质量71~120kg, 平均82.2kg。术后0~6个月出现切口疝者26例, 1例于术后10个月出现, 1例术后5年, 其中15例于术后1周时发生切口裂开, 行二次手术出现切口疝。其中阑尾炎术后8例 (7例经腹直肌切口, 1例麦氏切口) , 胃切除术后6例, 大肠癌术后5例, 妇科手术5例, 其他腹部手术4例。本组患者腹壁缺损为3~15cm。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凡切口疝之患者均存在潜在筋膜组织愈合差的因素, 如高龄、肥胖、吸烟史, 慢性咳嗽、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膀胱颈增生等疾病, 术前应戒烟、改善咳嗽、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治疗前列腺增生、膀胱颈增生。对于巨大型疝应提前2周给予加压腹带控制腹压, 常规留置导尿、胃肠减压。

1.2.2

本组28例均采用开放手术, 因技术和经济原因, 无腹腔镜修补病例, 无腹腔内修补病例, 补片为进口聚丙烯和聚酯补片, 肌后修补 (sub1ay) 的位置。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方式沿原切口梭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并切除原切口瘢痕组织及多余皮肤, 寻找到疝囊, 游离疝囊, 显露疝环, 还纳疝内容物, 修补破损疝囊, 勿使肠管裸露。游离疝环四周之腹膜, 显露腹直肌后鞘及腹横筋膜与腹膜间的间隙, 超过疝环边缘3~5cm。同时, 在在皮下层游离腹直肌前鞘, 同样超过3~5cm, 将补片边缘用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线固定于腹直肌后鞘下方, 采用间断缝合, 缝合方法如下:首先在补片边缘缝合一针, 打结, 然后, 两个线头分别穿线经腹直肌后鞘、腹直肌、腹直肌前鞘穿出, 然后打结, 此为一针, 通常一周需要12~16针。然后在疝环处再行一周上述之缝合, 通常为8~12针。尽可能保持补片平整无卷曲, 彻底止血, 尽量电凝, 避免丝线结扎, 异物残留;在皮下组织与补片之间放置1~2根多侧孔胶管引流管, 从切口侧上方或侧方另戳孔引出, 连接密闭式持续性负压吸引。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用腹带包扎腹部;卧床休息2~3d, 可坐起, 适当活动四肢, 防止血栓形成。术后24h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及时处理呼吸功能紊乱。术后予镇痛, 减少痛苦。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当引流量少于10mL/d左右, 且持续2d后拔除引流管, 术后2~3d可下床活动, 继续检测血糖、血压。腹带加压包扎6个月左右, 其间禁止重体力劳动。术后持续胃肠减压, 待肠道功能回复后拔除。根据病情给予营养支持。

2 结果

本组28例术后均恢复顺利, 无严重并发症。有3例发生术后皮下积液, 经穿刺抽吸, 局部切开引流等处理后完全吸收。未发生术后复发及补片感染病例。术后随访15例, 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 大部分患者诉有手术区不适感, 有的有慢性疼痛。有些能消失, 但一部分长期存在。

3 讨论

近年来腹壁切口疝受到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重视,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该病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忽略腹壁切口疝形成问题, 着重探讨术后复发的问题。应用人工材料进行修补已获得较好的疗效, 并为广大外科医师所采用。而术后疝复发仍是治疗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资料显示, 5年内, 11%的接受补片修补患者接受了再次手术。复发的患者都逐年增加[1]。因而, 预防术后疝复发仍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 有临床资料显示, 切口疝复发的主要原因有3点: (1) 不适当的补片固定。 (2) 补片与健康组织的重叠不够, 导致固定补片的侧方点脱落。 (3) 感染[2]。因而, 第一, 我们在选择补片的面积要充分, 即个方向超过疝环边缘3-5公分。这也是各种切口疝修补术的要求, 否则, 若补片太小, 超过疝环边缘不足, 补片皱缩后从缺损边缘移位, 缺损会再次显露, 导致再复发, 将无法保证成功。第二, 要行全腹壁缝合固定, 根据各种补片植入位置的疗效, 我们选择肌后修补 (sub1ay) 的位置, 根据流体静力学, 腹压可均匀分布于补片上, 同时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和腹直肌前鞘前的间隙。这样可以保证补片不能蜷缩, 同时, 在缝合时充分固定于腹壁;将疝环边缘与补片缝合, 保证了补片与腹壁面与面的接触。也减少了死腔[3]。第三, 止血彻底, 尽量用电凝止血, 不做大块结扎, 减少线头等异物, 充分引流, 防止积液影响补片与组织的愈合。第四, 注重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积极有效地处理合并症, 主要针对腹内压增高、感染、营养不良等3方面进行治疗;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保证闭式引流通畅并及时拔出, 防止腹内压升高。

术后疝复发的原因是复杂的, 多样的。防止疝复发对于我们每一个外科医师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注重补片大小的选择、适当的固定、预防感染、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 必然会大大降低术后疝复发。

参考文献

[1]Flum DR, Horvath K, Koepsell T.Have outcomes of incisionalhernia repair improved with time?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Ann Surg, 2003, 237 (1) :129-135.

[2]马颂章.修补腹壁疝的几点建议.外科理论与实践[J].2010, 15 (6) :567-569.

补片修补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8例病人均为男性,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23岁, 平均年龄52岁。其中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前列腺增生症, 习惯性便秘和心血管疾病者占56例 (23%) 。在248例患者中, 腹股沟斜疝206例, 其中复发疝12例, 腹股沟直疝42例。按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股型学组织对成人腹股沟疝分型方法, 248例中Ⅱ型疝78例, Ⅲ型疝158例, Ⅳ型疝12例。疝修补材料采用南通体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聚丙烯修补网。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均采用常规疝切口约4~5cm左右,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 在其下方及其内外侧进行充分游离, 建立一个很重要的修补间隙。游离精索结构, 显露耻骨结节至内环整个腹股沟管后壁, 清晰显示精索结构全貌。纵行切开提皋肌及精索内筋膜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如疝囊较小可不切开, 如疝囊过大, 可将疝囊横断后近端缝扎。对腹股沟直疝, 在直疝三角找到疝囊, 在缺损部位基地部环行切开腹横筋膜充分游离, 建立腹膜前间隙。当此项工作完成后, 耻骨梳韧带既清晰可见。以疝环为中心, 在腹横筋膜和股膜之间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将成型补片放置于精索后方腹股沟管后壁外, 补片的内侧端必须超过耻骨结节缘2.0m左右, 补片的上端做一精索开口, 使精索通过。此时必须严格缝合精索开口处的补片, 以防止疝经过开口处突出而复发, 必须严格地将补片固定在耻骨梳韧带, 联合肌腱的弓状下缘和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针, 同时与周围组织固定4~6针。

2 结果

本组248例病人全部治愈, 无一例感染和并发阴囊血肿。手术时间平均45分钟, 术后早期既可下床活动, 3~7天即可出院。全部病例随治3~18个月无一例复发, 无牵涉痛及异物感。

3 讨论

自1989年Lichtensteein提出无张力修补术概念后随着医学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疝修补术将逐渐被现代疝修补术所代替。

1) 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传统的术式缝合有张力且在不同的解剖层次上缝合存在着缺点。现在由于对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及修补材料的发展, 同时该术式分离组织少、损伤轻, 解决了术后牵拉痛的感觉, 故更适合于人体的生理功能。2) 术后恢复快传统的疝修补术需要严格地卧床休息最少3天, 3个月内不能参加重体力活动。本组病例术后8-10个小时既可下床活动, 3周后即可恢复日常活动。3) 适应症宽:过去对于明显腹股沟区薄弱患者及术前存在腹压增高因素的患者, 因术后复发率高, 基本上不适施行疝修补术。因此使一些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饱受腹股沟疝带来的痛苦。由于纤维网织补片的应用使得这些病人得到了救治且达到了满意的效果。4) 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由于补片修补加强了腹股沟管及直疝三角, 强调了腹横筋膜及内环口的修补, 关闭了疝的通道封闭了缺损的部位, 故而减少了疝的复发率。由于术中损伤轻及早期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经过近几年使用补片的体会是:1) 术中严格注意保护生殖股神经, 髂股下神经和腹股沟神经, 避免损伤导致术后疼痛。2) 处理疝囊时必须内环口, 缝合补片时必须固定到耻骨梳韧带, 联合肌腱的弓状下缘及腹股沟韧带中点上各一针。3) 仔细检查精索开口处的缝线避免过紧, 导致缺血性睾丸萎缩。本组248例病例近期效果满意, 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 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总之由于无张力缝合具有复发率低, 适应症宽,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2]张凯, 席时富.成人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 中国基层医药, 2005.

[3]宋家琨, 全中奎, 李红桥等.复合, 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115例的临床体会.中华外科杂志, 2005.

补片修补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腹股沟斜疝患者50例, 均为男性, 年龄50~75岁, 实验组平均60岁, 25例行Bard Kugel补片修补术, 合并有高血压3例, 慢支肺气肿1例, 糖尿病3例, 冠心病1例, 前列腺增生2例;对照组平均62岁。25例行传统补片修补术, 合并有高血压2例, 慢支肺气肿2例, 糖尿病3例, 冠心病2例, 前列腺增生1例。两组情况具有可比性。材料:从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进购Bard Kugel补片。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 自中点向内侧2/3、外侧1/3两点间做手术标志线, 斜切口约3~4 cm,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但不经过外环, 做一个短切口切开腹内斜肌, 纵向打开腹横筋膜, 进入腹膜前间隙, 钝性分离, 将腹膜自覆盖其上的腹横筋膜和腹膜前脂肪中游离出来, 分离疝囊回纳后在耻骨联合后面和腹横筋膜切口上方3 cm处及腹股沟韧带下创建一个略大于Kugel疝补片的袋状间隙, 展平补片下层边缘, 确保补片后层盖在髂血管之上, 展平补片上层边缘, 将补片的侧缘自腹横筋膜切口两侧置入腹膜前的袋状间隙内, 通常要与腹股沟韧带平行, 平整地覆盖于腹膜上, 缝合腹横筋膜时, 一针穿过补片的前层固定补片, 其余各层组织按常规缝合关闭。

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疝切口约6 cm,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 显露足够大腹股沟盒:第一间隙, 寻找疝囊, 将疝囊高位游至颈部。如疝囊小, 一般不切开;如疝囊大, 距内环口4~5 cm处离断疝囊, 近端疝囊缝扎使其变成小疝囊, 将疝囊返回腹腔。根据缺损大小用1~2个人工合成的网状锥形疝环充填物 (plug填充物) 填塞疝环, 嘱患者咳嗽, 证实充填物到位, 将充填物外瓣与疝环固定4~8针, 再将补片置于精索后方覆盖腹股沟盒第一间隙, 并与周围组织间断缝合以防止补片移位, 再按层缝合外层组织。

1.3 观察指标

对比手术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等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各种参数以平均数±标准差表达。均数的比较使用两样本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为1例和5例, 经χ2检验, (P>0.05) , 两组间的手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复发分别为0例和1例 (见表1) 。

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手术直观, 术中损伤小, 术后疼痛轻, 卧床时间少,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恢复快。

3讨论

Kugel疝修补补片由双侧单丝聚丙烯构成, 这种结构形成了一个定位袋, 可借此将补片放入正确的位置, 而且不可吸收, 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 它还具有一个“记忆弹力”环, 可将补片弹开并维持形状。

Bard Kugel补片修补技术, 其优点是:①可通过3~4 cm的小切口进行;②可覆盖整个腹股沟区域, 降低了疝复发或被遗漏的可能;③因使用前入路技术, 将靠手指非直视下的操作变为直视下操作,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④“几乎无缝线”式修补技术减少了耗时的缝合操作;⑤可在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下进行;⑥前进路腹膜前网片无张力疝修补进入腹壁深处、修补也更彻底, 从工程学的角度都是利用Pascal静水压原理, 将腹腔内的压力分布在整个腹股沟区, 补片不易移位、绝对无张力、愈合牢固, 故复发率低, 本组术后长期随访无一例复发;⑦手术操作简便、迅速、安全, 且修补组织无张力, 因使用前入路技术, 将靠手指非直视下的操作变为直视下操作, 术中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不容易损伤, 术后无明显牵扯痛, 不用止痛药,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补片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 并能较快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摘要:目的 比较BardKugel补片运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与传统的补片修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腹股沟斜疝患者50例分为2组各25例, 实验组采用BardKugel补片对患者行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普通的疝环充填物及网状补片对患者行修补术。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中损伤小, 术后疼痛轻, 并发症少, 恢复快。结论 BardKugel补片运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较传统的补片修补腹股沟斜疝效果优越。

关键词:腹股沟疝,前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骨骼肌损伤治疗研究下一篇:会计类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