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精选12篇)
国家标准化 篇1
近年来, 国家标准委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加快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步伐, 积极解决标准滞后和缺失问题。国务院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和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采取措施, 为保证按时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当前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中, 特别是标准文本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标准草案编写不规范, 存在文字表述不准确, 语句不通顺, 标准章节排序和编号混乱, 引用内容错误, 文本中有错别字, 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混乱。二是部分标准草案数据、公式存在技术性错误。三是部分标准审查把关不严, 审查过程中随意简化程序, 参加审查的专家广泛性和代表性不够、资质不符合规定要求。四是部分标准报批工作协调不到位, 报批材料不齐全, 内容不准确, 把关不严。五是部分标准审查批准过程时间过长, 工作效率不高等。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管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保证和提高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质量,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证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
标准的质量是标准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国家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贸易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基础。国家标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关系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保证国家标准质量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切实承担起全社会赋予的责任, 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负责的精神、更加严谨的作风和更加规范的程序, 进一步做好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严把起草关, 高质量完成标准起草任务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的具体组织者, 对国家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负总责, 并负有指导和督促起草单位按计划开展工作, 确保标准起草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职责。
标准起草单位以及起草人是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的承担者, 要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标准编写规则》的要求起草标准。形成标准草案后, 要广泛地征求企业、消费者、专家和有关行业部门等方面的意见, 并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利益方的合理意见, 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合理和标准文本的规范。
三、严把审查关, 确保国家标准审查质量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标准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 并对审查内容负责。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中关于国家标准技术审查的规定、程序和要求, 组织、协调好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工作, 严把标准文本质量关, 确保标准的规范、科学、准确、合理和协调一致。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审查程序, 按照会议审查和函审要求, 充分听取委员的意见, 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要形成完整的书面形式记录, 并作为标准报批草案的附件。要采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形式, 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关系, 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确保标准的技术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负责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报送的标准报批稿进行严格审查。重点审查标准报批稿与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标准起草和技术审查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度。要建立和完善标准报批审查制度, 确保标准报批稿内容准确、形式规范、材料完整齐全。
四、严格审批和编审, 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国家标准委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负责对标准报批稿进行技术审查, 对标准与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标准制修订程序的合法性, 标准内容的合理性, 标准的协调性和标准文本的规范性进行审查把关。要积极协调有关单位研究解决标准中的技术问题, 对违反程序以及不符合、不协调和存在较大分歧意见的, 应当退回报批单位处理。
国家标准委各业务部门负责对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报送的标准草案与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标准的协调性和规范性等进行审核, 及时协调和处理审批过程中发现的标准质量问题。
标准出版单位负责对标准文本进行编辑性审查。对存在的文本质量问题及时勘误和更正, 涉及起草单位变更, 技术内容调整等重要问题应停止编辑出版, 并按程序返回, 由国家标准委负责处理。
五、加强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 负责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对国家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标准起草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要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及时了解掌握标准起草工作的进展情况, 指导和帮助起草单位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保证标准质量的前提下, 按时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要加强对标准项目制修订过程的监督管理, 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度和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度, 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落实工作责任, 严格责任考核。在各工作环节有违反规定、不履行职责, 造成标准技术内容和文本质量出现问题的应及时予以处理, 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六、加强标准制修订人员的培训工作
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标准化业务培训工作, 按照分工继续组织做好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委员和标准起草人的业务培训。要把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制修订程序和标准编写规则等作为培训重点。参加标准起草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业务培训。通过培训, 进一步增强标准制修订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 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 从源头把好标准的质量关。
国家标准化 篇2
基建质量„2007‟ 89 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纲要》等 7 个指导文件的通知 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直流工 程建设公司、国网交流工程建设公司:为强化公司系统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缩小管理差距,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公司基建部组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 等 7 个指导性文件,并经广泛征求意见,现予印发。有关应用要求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家《建设工程项目 管理规范》 的要求,项目 建 设单位应编制项目 管理规划大纲,参建单位应编制项目 管理实施 规划,本次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 纲要》 等七个“编制纲要”(以下简称“七个纲要”),主要目 的是为了 对各单位编制“规划大纲” 或“实施规划” 中的安全健 康与环境管理以及质量管理部分进行指导,以提高工程建设的安 全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水平。
二、按照基建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七个纲要”对相关文 件的编制要求、主要内容及编制格式进行了 规范,对部分章节的 具体内容进行了 示例性的说明。对其中原则要求方面的内容,各 项目 均应遵照执行,示例性的内容可供各单位在编制相应的文件 时参考。在此特别强调在制定有关“规划” 及“实施细则” 时,一定要处理好管理标准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既要遵守“七个纲 要” 中的原则规定,又要与工程具体特点及工程参建单位的管理 特点相结合,确保文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生搬 硬套。
三、为明确本次发布的“七个纲要” 与公司已发布的施工 工艺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以及其他项目 管理文件的关 系,说明如下:
1.“工程项目创优规划”是建设单位编制,用以指导质量 管理及工程创优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创优目 标以及主要的创优措 施,应在工程招标前完成编制,并作为招标文件的有机组织部 分; “工程项目 创优规划” 可独立于“项目 管理规划大纲” 单独编制成册。
2.鉴于公司对输变电项目安全文施工管理的有关要求已经 比较明确、具体,各项目 建设单位可不再单独编制安全管理方面 的策划文件,但应在“项目 管理规划大纲” 中明确执行的安全健 康与环节管理文件、提出对于本项目 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并将 上述内容在“创优规划”中简述。
3.“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输电线路工程创 优施工实施细则” 由施工单位在中标后,依据建设单位制定的本 工程“创优规划” 的要求编写,内容要求详实,紧密结合工程实 际,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完成编审批手续,并经必要的交底、培训 后实施。编制“创优实施细则” 的工程项目,其施工“项目 管理 实施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质量管理的章节可简述。4.“变电站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输电线路工程创 优监理实施细则” 由监理单位在中标后,依据建设单位制定的本 工程“创优规划” 的要求编写,针对工程创优,结合工程特点、监理对象及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特点,重点明确监理自身应采取 的相关控制措施,也应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完成编审批手续,并经 必要的交底、培训后实施。编制“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 后,在制定“工程建设监理细则”时,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可简化。5.“变电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输电线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 由施工单位在中标后,依据建设单位制定的本工程“项目 管理规划大纲” 中关于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的要求编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和建设单位关于本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完成编审批手续,并经必要的交底、培训后实施。编制“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 后,其施工“项目 管理实施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章节可简述。6.鉴于公司对施工安全监理已有专门规定,因此本次没有专门制定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纲要,各监理单位应根据公司安全监理有关规定及建设单位具体要求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四、执行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总部基建部联系。附件: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大纲 2.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 3.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 4.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编写纲 5.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创优监理实施细则编写纲要 6.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 7.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
编制纲要
二○○七年六月十一日
主题词: 输变电 创优 纲要 通知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 2007 年 6 月 12 日印发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纲要 说 明
一、本纲要用以指导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编制“工程建设创优规划”(以下称“创优规划”,“创优规划” 可作为“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编制成册)。本纲要只对工程质量创优提出基本要求,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可参照本纲要格式和条目(包括但不限于本纲要内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建设管理实际,编制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创优规划。建设单位编制的创优规划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编制创优实施细则的主要依据。
二、“创优规划” 由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编制,应在工程招 标前完成编制,并作为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三、本纲要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投资或控股的新建 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创优规划” 的编制,其它电压等级输 变电工程可参考执行。目 录 封面式样………………………………………………………………4 编审批式样……………………………………………………………5
一、概述………………………………………………………………6(一)编制目的……………………………………………………6(二)编制依据……………………………………………………6
二、工程概况…………………………………………………………7
(一)工程建设意义…………………………………………… 7
(二)工程建设主要特点……………………………………… 7
三、工程创优目标……………………………………………………7(一)工程质量 ……………………………………………………… 7(二)工程安全……………………………………………………8(三)文明施工和环保……………………………………………8(四)工期和投资管理……………………………………………8(五)工程档案管理………………………………………………8
四、工程创优措施……………………………………………………8(一)综合管理措施………………………………………………9(二)过程管理措施………………………………………………10(三)质量管理措施………………………………………………11(四)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14 — 3 —
(五)投资管理措施………………………………………………14
(六)进度管理措施………………………………………………15
(七)档案管理措施………………………………………………15
(八)工程投运后的创优措施……………………………………16 封面式样
****工程建设创优规划》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建设管理单位)年 月 日 《 — 5 —
编审批式样(要求责任人手签):
批准: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编写: 年 月 日
一、概述
(一)编制目的
通过明确工程创优目标、责任主体及重点措施,指导本工程参 建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创优实施细则的编制及实施,最终实
现工程创优目标。(二)编制依据
1.《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 „2006‟ 699 号)
2.《工程建设质量责任考核办法(试行)》(国家电网基建„2006‟ 674 号)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
基建[2005]255 号)
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国家电网基建
[2005]253 号)
5.国家电网公司关于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等标准化
建设方面的管理规定
6.《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创优工作指导意见》(基建 质量„2006‟ 110 号)
7.《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 8.《电力建设房屋工程质量病防治工作规定》(电建质监 [2004]18 号)— 7 —
9.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 年版)11.《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 /T28—2002)……
注: 以上文件、规程规范均需列明现行文件名称及有效版本号(或文号)。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建设意义(简述)
(二)工程建设主要特点
工程地理位臵、地理地质条件、建设规模、自然及社会环境条
件等(线路工程应增加主要地形地貌、重要交叉跨越等), 对明显增
加安全质量控制难度的工程特点应重点进行阐述。
(三)针对本工程主要特点,要求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
出相应的创优措施。……
三、工程创优目标
根据“管理规范、质量优秀、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可靠、投资合理” 的创优工作总体要求,制定本工程创优目标:(一)工程质量
明确本工程的创优目标(如: 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国家电 — 8 —
网公司优质工程等)。
按单位工程质量(线路按分部工程)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预防 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尽可能将控制指标定量化,强调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二)工程安全
除了人身伤亡率等“大目标” 外,重点对安全技术措施落实、重要设施安全验收、安全检查到位率及“三违” 情况等提出具体控
制目标,做到事前预控周密、过程控制严格,以实现施工安全的可
控、能控、在控。(三)文明施工和环保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试行)》 的要求,对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安全标识标志、绿色施
工等方面提出实施目标。
多个施工标段施工时,综合考虑整体规划、交叉作业、工序交
接等关键环节的文明施工要求。
环保、水土保持、安全、劳动卫生等工作应满足相关政府主管
部门的管理要求及验收标准。(四)工期和投资管理
外部协调、工程设计变更控制等目标。(五)工程档案管理
真实、完整,与工程进度同步形成,按期整理归档等目标,以 — 9 —
及满足档案验收的要求。
四、工程创优措施
根据强化过程创优意识(加强工程设计阶段、设备采购与制造阶 段、工程施工与试验调试等阶段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在工程建
设过程中落实提高施工工艺、治理质量通病的各项具体措施,倡导
工程建设期间的一次成优)及树立全方位的质量观念(做到工程的观
感及工艺水平与工程投运后的安全可靠运行水平并重,工程的实体
质量水平与建设管理水平并重,工程的质量目标与安全、进度与投
资控制等其他工程建设目标并重,避免片面强调工程的观感而忽视
工程内在质量、片面追求高档装修装饰而忽视工程投资控制等现象)的创优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本工程实际,制定以下创优措施。示例:
(一)综合管理措施
1.落实创优组织,分解创优目标,明确创优责任
建设管理单位明确本工程创优责任人或机构,负责本规划落实,指导、检查、协调各参建单位创优实施细则编制和有关措施的落实,组织达标创优工作开展,负责工程创优总结等工作。(将本工程创优目标分解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参建单位,明确各单位的创优工作责任,如明确设计优化工作目标、勘察设计
工作深度要求、施工图纸质量和进度要求等)2.优选设计、施工、监理队伍,落实组织措施 — 10 —
(通过招标,择优选定有创优实力的设计、监理、施工承包商 和设备材料制造商。并根据工程特点和创优目标,对工程参建单位 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如相似工程参建经历及业绩,工程主要参建人 员如项目经理、总监、设总的工作经历及创优工作经验,以及确保
其到位尽职的相关措施等)
3.认真审查设计、施工、监理创优实施细则,确保实施细则的
针对性、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依据本工程质量创优工作目标、工程特点及创优重点措施的 要求,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提交的创优实施细则组织审查。确
定审查组织、时间,明确确保实施细则的针对性、可执行性和有效
性的审查手段等)
4.开展创优相关培训或教育,制定诸如本工程创优规划宣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档案管理等相关培训计划等。……
(二)过程管理措施
制定加强过程监督的有关措施,确保工程创优实施细则落实到 位。
1.强化过程监督检查,定期对创优实施细则的落实情况进行检 查,做到创优工作的持续改进等。
(应明确检查周期、组织形式、整改闭环管理等具体要求; 如 根据被检查对象的不同,明确由建设单位组织,或委托监理单位组 — 11 —
织; 建设单位一个月对现场创优细则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监理 单位根据日常质量控制对施工创优实施细则落实情况组织专题分析 会或结合施工协调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依 据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评审标准,按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做 到整改闭环、持续改进等)。2.制定相应的纠偏措施
(如召开质量分析会,制定奖惩规定,制定闭环管理工作程序 等)……
(三)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质量控制目标的内容,对管理主体、质量工作主要环节提 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1.设计质量管理 ⑴ 设计前期质量控制
(加强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典型设计应用等情 况的审查,鼓励设计单位针对本工程特点开展的设计技术创新、优
化,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实行投资控制,严格控制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 多方案、多角度进行设计优化,实现技术经济性、功能可靠性、投资合理性、施工及运行便利性,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环保
节能要求、环境和谐统一等; 鼓励采用先进的工程勘察设计手段进 行勘察设计,采用同塔多回、紧凑型、全联合构架、高塔跨越、全 — 12 —
方位高低腿等先进成熟的技术方案,选用成熟可靠、性能价格比高 的新型设备材料等技术措施,以及从设计角度提出消除质量通病的 措施,为施工创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
⑵ 施工图纸的审核与设计变更管理
(加强对于施工图质量的审查管理,加强专业接口的审查,避 免简单图纸套用,严格控制因设计工作深度不够造成的设计差错,减少设计原因造成的变更,杜绝因设计原因造成的工程返工等)。⑶ 工代服务管理
(对设计工代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如及时、合理解决现场与设 计相关的技术问题等)⑷ 设计质量工作考核
(对设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惩治措施或 制度)……
2.施工质量管理
⑴ 充分发挥施工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如要求施工质量管 理体系健全并正常运转,落实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杜绝验收环
节流于形式等)
⑵ 对各主要施工工序,编制施工创优细则,明确施工工艺要点、技术措施及成品质量要求。
⑶ 依靠技术进步和精细管理,有效消除施工质量通病。(根据 — 13 —
地区气候、施工工期等因素,制定防范、消除施工质量通病的管理
和技术措施,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
⑷ 推行施工标准化工作,实施试点先行、样板引路(通过开展
试点、样板等有效手段,积累经验、统一工艺)⑸ 施工质量工作考核
(对施工质量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惩 治措施或制度)……
3.监理工作质量管理
⑴ 对监理独立工作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与工程创优紧密 相关的见证、签证、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监理初检等工作(如
依据工程特点提出监理人力资源配臵要求,监理工作要做到可追溯
性,建立监理过程控制档案,尤其是要求建立质量关键控制环节的
数码照片档案,确保隐蔽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和促使监理自身工作 的到位等),以保证安全质量控制工作独立、有效地开展。⑵ 加强监理质量控制力度和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监理工作制 度及措施的落实(如建设单位定期通过监理资料检查、现场随机抽
查等,以督促监理到位尽职。)
⑶ 明确监理负责各类缺陷处理的组织和监督,对阶段和竣工验 收提出的问题进行消缺整改,并实现闭环管理,努力实现无缺陷移 交生产运行。— 14 —
⑷ 监理质量工作考核
(对监理工作质量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惩治措施或制度,提高监理工作成效)。
……
4.设备材料质量管理
明确设备材料进场验收、使用(安装)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和工作要求(如如何加强设备材料招标、主要设备材料监造、开箱
验收及运输保管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5.调试质量管理
明确工程调试阶段质量管理的目标、工作程序和要求,规定对 调试质量进行考核管理的主要措施。
(四)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管理及工作要求
管理组织、职责、工作要求(严格按《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 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试行)》 及图册的要求,结合工
程实际,落实安全文明施工工作责任、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2.措施费用管理
安全措施补助费、安全文明施工费列支、使用管理等(根据本 工程特点,按要求编制费用使用、管理制度)。3.检查指导、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安全委员会期会议、检查,协调、指导安全文明施 — 15 —
工的重大问题; 建设管理单位代表日常检查、指导,促进工工程设
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对安全文明施工尽职尽责; 监理单位对安全
文明施工协调、控制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规定)
……
(五)投资管理措施
要把造价控制工作与工程创优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提高输变电 工程的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土建和装修等标准、严格控制工程
拆迁跨越及征地等补偿费用、防止工程返工等措施控制工程造价。
倡导建设符合输变电工程特点的优质工程,开展“两型一化”(节
约型、环保型、工业化)变电站建设试点,寻求造价与优质的合理
平衡点,实现控制控制与优质工程的协调统一。
(六)进度管理措施
坚持合理工期。特殊情况应采取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根 据工程实际编写相关内容)。编制主要进度控制节点(一级网络计
划),提出动态修正要求。
(七)档案管理措施
切实提高对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 档案管理(如在工程开始前,事先对工程档案管理进行策划,明确
档案归档标准,立卷方法要求,文字、图片与电子版档案要求,明
确档案移交对象单位,明确专人进行档案管理; 在档案形成过程加
强检查、指导,要求工程档案与工程进展同步形成; 严格按照国家 — 16 —
及国家电网公司有关工程档案归档规定,及时完成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 制定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的 措施)。
(八)工程投运后的创优措施
建设管理单位要积极与生产运行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工程创优 工作。
1. 工程验收中提出的尚未处理的缺陷,建设单位应组织力量尽
快处理,并及时组织对工程遗留问题的处理,根据合同做好相关保 修工作。
2. 落实后期施工及运行过程的成品保护措施,如打开的防火封
堵等应恢复原状或满足验收规范要求。
3. 做好生产准备、运行管理及设备维护检修等相关配合工作。4. 及时办理政府有关部门对环保、消防、档案等专项验收意见
(或文件),按时组织达标投产及评优自查、申报等工作。5. 依据工程达标创优工作要求和程序,组织自检、复检、及申 报等工作。— 1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
编制纲要 说 明
一、本纲要用以指导施工单位编制《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 则》(以下简称“施工创优细则”)。各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参照本纲要
格式和条目(不限于本纲要内容),结合工程实际编制。
“施工创优细则” 是施工单位开展工程创优的操作性文件,应结
合工程和施工单位自身特点编写,内容应尽可能详尽。
二、“施工创优细则” 应依据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编发的本工程“创
优规划” 的要求编写,并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当前变电站工程建设
质量管理先进水平,对照现行施工验收规范、标准的要求(不低于优
良级标准),提出适合本工程实际的施工质量及工艺要求,并编制相应 的施工技术及工艺措施。
三、“施工创优细则”由施工项目部组织编制,经施工单位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审核,主管副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在工程开工前完成
编审批程序,报经本工程监理单位审核同意,并进行必要的宣贯和交 底后实施。
四、由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差异性较大,故本文件采用编制纲要
及示例相结合的编写格式。
五、本纲要适用于 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新建变电站工程“施工
创优细则”的编写,其它电压等级变电站工程可参考执行。— 2 — 目 录
封面式样………………………………………………………… 4 编审批式样……………………………………………………… 5 1.概述………………………………………………………………6 1.1 编制目的…………………………………………………… 6 1.2 编制依据…………………………………………………… 6 1.3 工程概况及主要特点…………………………………………7 2.施工创优目标……………………………………………………7 2.1 施工质量目标…………………………………………………7 2.2 施工安全目标…………………………………………………8 2.3 文明施工和环保目标…………………………………………8 2.4 工期和投资目标………………………………………………8 2.4 工程档案管理目标……………………………………………9 3.施工创优管理措施………………………………………………9 3.1 制度保证措施…………………………………………………9 3.2 组织保证措施…………………………………………………10 3.3 技术保证措施…………………………………………………11 3.4 物资保证措施…………………………………………………12 3.5 过程控制措施…………………………………………………13 3.6 工程进度管理…………………………………………………14 3.7 开展质量攻关活动……………………………………………14 3.8 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15 3.9 信息管理………………………………………………………15 3.10 创优自查及整改………………………………………………16 4.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措施……………………………………… 17 — 3 —
4.1 施工工艺控制要求……………………………………………17 4.2 主要工序控制措施…………………………………………… 19 5. 主要施工工艺质量要求、控制措施及成品效果要求………… 26 — 4 — 封面式样:
《****变电站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
编制单位:
— 5 — — 6 —
编审批式样(要求责任人手签):
批准: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编写: 年 月 日
编制日期:年 月 日 — 7 — 1. 概 述 1.1 编制目的
提要: 通过分解和细化本工程创优目标、制定相关针对性的管理、技术等措施、明确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指导本工程施工管理及施工
人员开展工程创优活动,最终实现工程创优目标。1.2 编制依据
提要: 与工程创优相关的主要依据性文件, 所有文件均应注明现
行版本文号或版本号,确保为有效文件。示例:
⑴ 建设单位制定的本工程“创优规划”
⑵ 《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国家电网基
建[2006]699 号)
⑶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国家电网基建 005]253 号)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
[2005]255 号)
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工[2003]153 号)⑹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一部分: 土建工程》(DL/T5210.1—2005)
⑺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火电、送变电部分)— 8 —
⑻ 《电气装臵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 5161.17-2002)
⑼《电力建设房屋工程质量病防治工作规定》(电建质监[2004]18 号)
⑽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 年版)⑾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
T28—2002)……
注: 以上文件、规程规范均需列明现行文件名称及有效版本号(或 文号)。
1.3 工程概况及主要特点
提要: 描述本工程地理位臵、地质条件、建设规模、自然及社会
环境等,对增加施工安全质量控制难度的工程特点宜重点进行阐述。
2. 施工创优目标
提要: 依据本工程“建设创优规划” 确定的创优目标,针对工程
施工特点、本单位技术力量及管理特点等进行必要的细化、量化,编
制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与环保、工期与投资、档案管理等分目标。示例:
2.1 施工质量目标
⑴ 施工全过程做不发生施工质量事故,实现一次成优。— 9 —
⑵ 工程质量满足国家及行业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质量检验评定 标准的优良级要求。其中,建筑工程: 分项工程合格率为 100%,观感
得分率≥90%; 安装工程: 分项及分部工程合格率为 100%,工程
优良率为 100%。工程带负荷一次启动成功。
⑶ 实现工程“零缺陷”移交。……
2.2 施工安全目标
⑴ 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和重伤事故; ⑵ 不发生一般施工机械设备损坏事故; ⑶ 不发生火灾事故;
⑷ 不发生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⑸ 不发生因工程施工而造成的电网非正常停电事故; ……
2.3 文明施工和环保目标
单位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 编制并严格执行本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实现安全文明施工 “六化”要求。2.4 工期和投资目标
依据合同工期要求,合理组织施工,严格关键工序控制,确保如
期(注明具体时间)竣工移交生产。— 10 —
根据工程进度,及时编制工程用款计划; 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施工 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的变更申请,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5 工程档案管理目标
所有施工记录、质量保证资料、质量关键控制环节的数码档案等
工程档案与施工进度同步形成,归档及时,数据准确、真实可靠、完
整齐全,满足合同及工程档案管理要求。
3.施工创优管理措施 3.1 制度保证措施
提要: 为了保证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项目部应建立健全相
关质量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示例: 为实现本工程创优目标,针对工程特点及管理要求,编制
以下质量保证制度并在工程施工全过程认真落实,以保证各种质量控
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⑴ 施工质量工作责任和奖惩制度; ⑵ 施工图会审及技术交底制度;
⑶ 原材料检验、试验,设备开箱、交接,及跟踪管理制度; ⑷ 施工质量检查、检验、不合格品纠正制度; ⑸ 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⑹ 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管理制度; ⑺ 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 11 — ⑻ 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⑼ 档案管理制度。……
3.2 组织保证措施
提要: 完善工程创优组织体系,如成立领导小组及明确其工作职 责、工作计划,人力资源准备,以及编制创优管理框图(落实到具体 人员)。
示例:
3.2.1 成立工程创优领导小组
⑴ 施工单位成立创“优质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组 员: *** *** *** *** *** *** *** ⑵ 创优领导小组在工程开工前召开创优专题会议,明确各部门及
岗位人员创优工作职责,布臵施工创优相关工作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 进行的创优专题检查不少于 2 次,及时纠正工作偏差,不断完善创优
措施;及时协调影响工程创优的主要问题
⑶ 优化项目部人员配臵,确保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相关资格等
满足工程创优要求。特种作业人员、质量检查控制人员必须经过相关
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确保其技能满足工程过程质量控制 的要求。— 12 — 3.2.2 组织机构
本工程的质量管理及创优组织机构框图(略)。3.3 技术保证措施
提要: 编制与工程创优相关的施工技术文件及措施,以及落实施 工图审查、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工作。
示例:
⑴ 施工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掌握现场地理环境,编制 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措施、安全环境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等施工作
业指导文件。重要施工技术方案(此处应指明本工程的重要施工技术
方案、措施)应经施工技术人员论证,内部履行审批手续后,报本工
程监理部审核批准后实施。
⑵ 分部工程开工前,项目部须组织技术、质量、安全等部门,针
对本工程特点,就相关作业文件和工作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交底。
⑶ 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总工组织本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设备
等管理部门,对施工图进行认真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审查时应特
别注意工序接口、及与现场实际情况的核对。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等
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及时书面向监理反映。
⑷ 注意收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信息,结合本工
程特点,经严密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必要的试验、试点,积极在本工程
应用成熟的“四新技术”,以优化施工工艺,提高工效,在技术方面为
工程创优提供保证。根据本工程特点,拟采用……(列明本工程拟采 — 13 —
用的新技术内容)。
3.4 物资保证措施
提要: 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进场检查、检验、日常管理等手段,确保本工程所使用的机械、工器具性能和数量满足创优要求; 制定工
程原材料进场、试验、跟踪等全过程控制措施。示例:
3.4.1 机具设备的管理
⑴ 所有施工检测工具(列出本工程主要的检测工具名细)在进入
本工地前,均应经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其
精度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并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⑵ 主要机具设备(列出本工程主要设备的名细)进入工地前,项
目总工应组织技术、设备、安全部对其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必要的检
验和试验,确保性能良好,标识清晰,完好率 100%。⑶ 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检验鉴定,并附相关证明文件,以保证施工 安全。3.4.2 材料管理
⑴ 原材料(钢筋、砂石、水泥、水等)在开工前,由项目部质量
管理部门采样(采样时通知监理到场见证)并且送到相应资质的试验
单位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⑵ 施工过程中,根据原材料用量,严格按照规定做相应批次的试 — 14 — 验。
⑶ 甲方供料的质量把关:
① 按合同规定进行到货检验;依据合同进行妥善保管。② 在使用前对原材料进行外观检查,发现问题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业主及监理反映。
⑷ 所有材料必须做好使用跟踪记录,确保可追溯性。3.5 过程控制措施
⑴ 开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培训,以提高其创优意识,了解工
程创优目标,掌握工作要点,做到熟知本岗位的质量工作要求; ⑵ 认真推行首基试点工作制度(如本工程确定围墙砌筑、基础混
凝土浇制、二次接线等工序进行首基试点),试点施工结束后,项目部
及时总结并进一步完善施工措施,以统一施工工艺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标准化作业。
⑶ 开工前,及时向监理部报验评项目划分表,批准后实施。⑷ 完善并严格执行施工质量三级控制制度,加强过程控制,注重
隐蔽工程监控、签证。加强施工过程的全过程监控,上道工序检验合
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⑸ 定期对照工程创优要求对施工管理及实物质量进行检查、分析
(关键环节必查),发现不足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纠正,做到施工
质量的持续改进;
⑹ 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施工记录等资料归口管理,设专人负 — 15 —
责,其他部门配合并对本部门形成的相关资料负责,确保施工记录等
资料与施工进度同步形成、真实可信,及时整理工程档案,保证档案 符合要求。
3.6 工程进度管理 根据工程工期计划、工程量以及工序流程编制本工程施工进度计
划和施工进度网络图,依据进度计划合理投入和配臵施工技术力量、设备物资等资源,以及现场协调等工作; 项目部每周召开一次工程协
调会(必要时,可由项目经理决定临时召开),对照计划进度进行检查,对影响工程总体进度的施工项目或工序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
解决。对土建与电气交叉以及受天气影响等的施工项目应合理安排作 业进度。
必要时,应采取措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抓 工程进度:
⑴ 认真策划,及时安排工序转序;
⑵ 适当加大施工力量和施工机具等施工资源的投入; ⑶ 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提高工效; ⑷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如及时进行质量验收等工作,保证工序的 衔接等。
3.7 开展质量攻关活动
为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职工智慧,围绕工程 — 16 —
创优目标,针对工程施工中的难点,选择课题(本项目的具体攻关课题
列出)组织 QC 小组攻关,以解决技术难题,努力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3.8 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组织进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专题培训,增进对条文内容的
理解,提高员工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自觉性; 工程开工前,针
对工程的特点,编制本工程的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并对施工过程中 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不发生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的现象。3.9 信息管理 3.9.1 档案资料管理
(1)工程竣工资料应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后按要求归档。(2)所有施工记录、质保资料等工程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
组卷。资料要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完整齐全,并符合合同及国家电
网公司档案管理要求。
(3)加强技术文档资料管理,建立原始记录收集制度,保证原始
记录的臵信度。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动态,交流经验。3.9.2 影像资料管理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 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07‟ 25 号)的要求,制定工程
建设过程数码照片采集管理细则,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安全质量过程 — 17 — 控制。3.10 创优自查及整改
工程创优领导小组应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评审办法的有关
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进行创优自查,创优自查分实物质量和资
料管理两部分,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并做到闭环管理。自查 主要内容:
⑴ 对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考核评定标 准,进行自查。发现不足,及时安排完善,并完成创优自查报告; ⑵ 质量监督报告中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及闭环情况; ⑶ 达标验收中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及闭环情况; ⑷ 工程资料移交,竣工验收签证; ⑸ 编写工程创优总结。
工程创优总结编写要求: 工程简要概况、创优目标、质量控制、工程亮点、技术创新、质量评定、创优自查、存在的不足及整改,今
后工程完善措施等。
4.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措施
提要: 根据优质工程评审标准、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施工工艺
先进水平、规程规范等要求,对影响变电站质量的关键作业或工序提
出可操作性的工艺要求。示例: — 18 —
4.1 施工工艺控制要求及措施
为确保工程达标投产,实现创优目标,对以下施工项目 进行策划 和控制,使之成为本工程的施工亮点。
4.1.1 清水混凝土
露出地面的设备基础(含 GIS 基础、断路器基础、主变基础、保护
帽等)采取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4.1.2 电缆沟及盖板
电缆沟沟底坡度平滑、泛水顺畅、无积水;电缆沟压顶间距 4~6 米自然分缝、无开裂; 电缆沟盖板边框镀锌、表面平整光滑、无开裂,走动时无响声。
4.1.3 道路模板支设采用标准的槽钢,固定牢固,面层采用机械收
光工艺,道路面层整美观。
4.1.4 雨水井、检查井采用合成高分子环保井盖和井座,四周浇注
细石混凝土泛水带。4.1.5 外墙饰面及散水
外墙面表面平整、分隔缝平直顺滑、门窗洞口处面砖排列合理美观
大方;散水坡泛水顺畅、简洁明快、无开裂。4.1.6 室内装饰
室内装饰块材进行二次排版,达到缝缝相通,线线相连(过道地
砖与两侧房间地砖对缝; 卫生间墙砖与地砖、吊顶对缝)。对卫生洁具、地漏的位臵事先策划,使之与砖缝对称布臵; 吊顶平整、分缝一致、压条接缝平直;地面、墙面平整无裂纹。— 19 —
4.1.7 接地引下线安装:
⑴ 构支架接地做到规格一致、高度一致、方向一致。⑵ 扁铁平顺,横看成片,竖看成条。⑶ 采用冷弯工艺制作接地线。4.1.8 软母线安装:
⑴ 金具螺栓的穿入方向全站统一。
⑵ 同档距内弛度一致,三相弛度误差应控制在-1%~+3%。⑶ 成排设备的软母线弯曲一致,间隔棒成行,整齐,美观。4.1.9 变压器及附属设备安装 :
⑴ 散热片风扇电源电缆管弯曲一致,电缆挂牌高度统一。
⑵ 合理布臵变压器电缆布线,不拘泥于厂家设计布臵,做到合理,美观。
⑶ 进行密封试验,确保变压器投运后不出现油渗漏现象。⑷ 在施工中采取措施油类不遗洒,做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90d 落 4.1.10 管母线安装 :
⑴ 各相管母线平直,表面光洁,在同一水平,管母线各相之间距
离按设计尺寸保持一致。⑵ 管母线焊缝应呈圆弧形,光滑连续,无毛刺和凹凸不平现象。4.1.11 电缆支架安装
a ⑴ 重视铁件的预埋质量,严格控制误差。
⑵ 在支架横档端部翘起部分套热缩管,增加电缆与支架间的摩擦
力,防止电缆侧向滑落,保证同侧的热缩管在同一立面上。— 20 —
⑶用经纬仪和水平尺对电缆支架逐一定位,保证电缆支架安装牢 固、整齐、美观。I 4.1.12 电缆桥架安装:
⑴ 电缆桥架安装牢固,横平竖直。
⑵ 托架、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控制在 7mm 内; 4.1.13 电缆敷设 : U3 ⑴ 电缆排列整齐、美观。⑵ 电缆进入设备的弧度一致。⑶ 固定牢固。
4.1.14 电缆二次接线 : ⑴ 电缆排列整齐、紧凑。y ⑵ 二次接线正确,线束绑扎均匀,电缆牌安装高度一致、紧凑,电缆号头清晰、整齐。4.2 主要工序控制措施
国家标准化 篇3
一、《通则》的制定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了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
(一)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规划引导所指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
(三)建设区域
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保障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GB/T 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以及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
(五)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
《通则》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了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endprint
四、《通则》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
《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
《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通则》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通则》把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五)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
国家标准化 篇4
1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分析我国标准化工作现状的基础上, 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 进一步明确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尤其是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标准的研制。
体系框架按照《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6) ,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 的经济行业分类方法, 并兼顾跨行业跨领域的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的需求构建。体系表以体系框架的层次结构为基础, 列出所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包括现行标准和未来3年需要制修订的标准。同时, 开展我国国际标准化战略研究, 建立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机制;开展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2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度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时间为三年, 即2009年元月至2011年12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 启动体系建设工作, 2009年元月-2009年6月。
第二阶段:开展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各项任务的建设, 2009年7月-2011年6月。其中: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的构建、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的确定及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的提出, 2009年7月-2010年6月。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篇5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5-05-27 00:00:00
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全球化而诞生的。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标准化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综观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从客观上对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随着农产品国内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当今发达国家,尽管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然相当重要,特别是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撑体系。美国
美国制定的农业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农产品营销、加工和出口为主要目的,有关标准化工作也都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美国与农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有4部,即“联邦谷物标准法”、“农业营销法”、“联邦种
子法”、“联邦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其中前三部法律由联邦农业部负责实施,后一部法律由联邦人类事务部负责实施。在农业部内,联邦谷物检疫局负责联邦谷物标准化法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组织制定小麦、玉米、大豆等12种谷物和油料产品的规格标准,并负责检验出证。这些标准和检验对国内来说是自愿的,但在发生纠纷时是强制的。事实上,强制国内贸易利益的各方以这12种谷物油料的标准为最终依据,对出口来说是强制执行的。美国每5年对标准复审一次,但一般只做小的修改———如小麦标准,近8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只在1992年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列入标准。
农业部联邦农业服务局负责实施“农业营销法”,制定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标准,现有标准达400个,主要是农产品分类分级和检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均为自愿性的,在实质上与谷物标准一致。农业部还负责“联邦种子法”的实施,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营销环节实施标签制,种子质量通过明示进行担保,其检验方法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ISTA规程;二是在生产和种子加工过程中建立“良好行为规范”,该规范由农业部制定,是指导性的。人类事务部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食品药物化妆品法”的实施,同农业有关的仅涉及农副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与卫生的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是强制性的。
欧盟
欧盟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法律,对ISO、CAC等大多数是直接采用,其原因在于欧盟国家直接参与了上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
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结合在一起。法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欧盟具有代表性,该国从事农业标准化的机构有两类,一是政府的,如法国消费部反诈骗质量管理处、生产交换局、国立农业研究院等;二是民间的,如法国标准化协会,该协会设有农业、卫生和包装处,从事农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并与法国农业部有密切合作关系,受农业部委托承担该部赋予的标准制定任务,或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ISO、CAC、欧盟等有关农业方面的标准制定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优质产品,使用优质标签;载入生产加工技术条例和标准的特色产品。使用认定其符合条例和标准的合格证书;以特殊方式生产符合生物农业要求的产品,使用生物产品标志;来自特定产地、具有该地区典型特征的产品,以某产地产品命名。该制度是建立在自愿参与、自觉遵守产品质量承包协议和有第三方监督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品质真实情况的证明。
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产品标准调查会”是该国的农林产品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订、审议和调查日本农林标准(JAS)和标准的普及宣传工作。农林水产省下设有专门的农林规格检查所,分布在各地,负责按JAS标准进行检查并检查品质表示符号(即农林产品认证标志)的符合情况。同时还制定了“农产品检查法”、“饲料安全法”和“肥料管理法”等法令。目前日本共发布了JAS标准409个。日本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农产
品的标准化等3个方面:
(1)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及坡面的绿化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2)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日本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特性试验方法和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和贮藏方法等都非常具体。
(3)农产品的标准化,在日本市场流通的农产品,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日本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其中商品规格体系是限制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有效手段,分为强制型规格和任意型规格两种,JAS规格(农产品)多为任意型规格。
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制定了严格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分级标准、包装规格标准、标识标准,其含义分别为:
(1)分级标准。日本的农产品一般分为L、M、S级,分级标准因品种标准而异,按商品的重量、长度、直径或综合这些指标分级。
(2)包装规格标准。包括包装重量、尺寸、材料、方法和标识。
(3)标识标准。外包装上要标明品种、规格、重量级别、产地、商标、流通期限、保存方法、生产者详细地址等内容,对加工制品还要包括原材料、容量等内容。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农业发达国家,该国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其主要经验有以下3个方面:
(1)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涉及的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种子、农药和农产品的标识标准。大量的农业标准为非强制类标准,以行业自律为主,靠市场需求调节。目前,澳大利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2)重视农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澳大利亚农业标准的实施监督是采取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由检验检疫局负责贯彻实施。进出口农产品必须按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一律不准进口和出口。对于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不进行强制检验,靠市场机制运作,由买卖双方协商。
②种子标准由初级产业和能源部负责实施监督。农业种子必须经种子检验站依据种子标准检验合格并颁发证书后方可进人流通领域,既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又防止了不良种子流入市场给农场主带来损失,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的环境。
③农药安全标准由国家注册管理局负责实施监督。农药必须经国家注册管理局注册登记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农场主使用农药必须遵循农药安全标准使用规定。
④检疫标准由检验检疫局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食品管理局共同
负责。
(3)加强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
①对质量管理进行立法,如《贸易公平法》、《出口控制法》等,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②将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政府行为。如在粮食收购中,实行国家验级员制度。这些验级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了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国家标准化 篇6
关键词: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68-04
一、前言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为切实解决教育考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教育部自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装备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的优势,建构一套标准的电子监控体系,规范考试管理过程,严密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切实维护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安全和秩序。[1]为切实做好江苏省教育系统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各责任单位有序平稳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于2013年基本完成了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系统的建设任务。
二、标准化考场主要设备及功能简介
1.主要设备配置
(1)音视频采集设备
定焦广角摄像机(模拟摄像机)。1/3CCD、≥520线,最低照度≤0.51x、信噪比≥50dB,背光补偿、白平衡,镜头手动调焦2.8-10mm;拾音器,灵敏度高、全向拾音,采用高保真低噪声处理芯片,声音清晰自然。[2]江苏省高校统一招标确定的设备为:大华 DH-CA-DB480BP-2812A(摄像机)、金泽 AUDIO-JZ5(拾音器)。
(2)DVS-数字(网络)视频服务器(又称数字视频编码器)
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中MPEG-4音视频编解码等相关标准,图像清晰度大于400线,分辨率可调;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动态和静态IP模式;具有OSD功能;具有时间同步功能等,支持音视频报警联动。[3]江苏省高校统一招标确定的设备为:JYD-DEC9664/4网络音视频矩阵。
(3)存储系统及设备
采用集中式存储架构。存储设备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MPEG-4视频编码格式、MPEGLayer Ⅱ音频编码标准及用Program Stream系统流封装的音视频复合流进行文件存储。[4]江苏省高校统一招标确定的设备为:富士通-RX300S6
(4)显示设备
由各单位根据需要或校内已有的显示设备进行统筹安排与复用,我单位招标选购是3×6(18块)46寸DID液晶拼接大屏显示系统。
(5)SIP路由及媒体转发服务器
采用嵌入式Linux系统;支持单播、组播、视频转发和路由控制;能对各路音视频实时点播,远端设备的控制、录像回放以及录像检索等功能,并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5]江苏省高校统一招标确定的设备为:JYD-STS9600/RSIP。
2.系统结构及功能简介
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涵盖试卷收发室、各个考场、试卷保管室、中央主控室等,并实现了上述地点的无盲点全覆盖,图像及声音可以实时采集。考点服务器同步存储、同步计时、存储的历史音视频跨网段回放,并与省级平台与国家端联网,实时调用、回放考场的视频码流。
作弊防控系统:金属探测器,将作弊设备阻止在考场之外;无线信号屏蔽仪器可以屏蔽手机、对讲机、2.4G蓝牙等通讯工具信号。
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身份证识别仪能较快识别并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鉴别二代身份证的真假,并通过身份证识别仪读取的信息实现签到等功能。
考试综合业务系统:电波钟自动校准计时器走时与国家授时中心标准时间自动保持同步。加密传真机能文件将进行加密传真,确保考试期间文件信息传送不泄密。
应急指挥系统:考点桌面视频会议软件终端能与省考试院相联,实现了应急信息发送、应急预案管理、以及进行双向视频通话,如有考试期间有任何特殊情况,可及时上报考试院。
三、标准化考场建设与应用问题探析
标准化考场建设单从技术层面讲,分别涉及到音视频采集、音视频编解码、网络传输与媒体流分发、视频分割、轮巡与回放、录像与存储、管控平台等类型的设备和整体架构。很显然,系统设备和技术的合理选型与整体架构是决定能否实现标准化考场建设目标和功能的关键性因素。由江苏省统一部署和统筹建设的高校标准化考场,自投入使用以来基本发挥了应用的功能。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至少在设备和技术的层面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有待改进。
1.建设规划方面
标准化考场的建设原则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高效务实”,同时又体现“统筹复用”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在标准化考场的系统设计与架构上,既要在一定层面上体现标准化考场在技术上的规范性与统一性,便于信息的上传与下载;同时又要与各高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接地气,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的设计和整体架构如忽视各使用单位在网络环境、教室分布与规模、教室空间结构、教学设备和技术资源配置、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片面理解标准化考场建设原则,过分强调建设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显然就会造成标准化考场孤立于现有的教学保障体系外,根本就无法体现“高效务实、统筹复用”的建设原则,这是当前在标准化考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影响全局的一个典型问题。
2.设备选型方面
设备的选型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产品自身的因素,技术参数、规格型号、性能指标、适用环境等,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每一种设备都是作为标准化考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设备与设备之间在系统结构中存在严格的逻辑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在设备选型上,除考虑产品自身的质量因素外,还须考虑到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设备接口的规范性(或开放性),其目的在于保证设备与设备以及与系统平台间的匹配性和兼容性,增加设备的可选性与可替代性;二是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即要考虑到因设备自身或平台技术升级而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淘汰的行为因素,避免片面强调性价比,选用低价位且技术相对落后的设备,而使系统设备过早地进入淘汰期,增加标准化考场整体系统在有效服务周期内的设备投入,明显降低系统的整体效能。
3.技术方案方面
标准化考场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包括:编码技术方案、录像存储方案、网络及传输技术方案、视频轮巡及显示方案、考点设备管理方案等。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流媒体(又称流式媒体,如音频流、视频流、文本流等)是系统整体结构中的关键性元素,以流媒体为中心,所有一切技术方案均为之服务。
首先,网络及传输技术是整体方案的基础,是保证流媒体顺利传输的关键。这里有两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标准化考点系统首先应该保证有局域网络环境的支撑,与现有校园教学网络有适当的连接与隔离,并确保网络畅通与信息安全;第二是在现有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具备合适的流媒体转发及路由设备,符合和支持流媒体传输规定的相关网络传输协议。先期的建设实践表明,往往会在在第一个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那就是建设方与使用方在对标准化考场系统所需网络支撑的基本环境和关键技术上,表达不清晰、沟通不彻底,从而造成在系统运行期间因网络环境的不完备而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其次,编码技术方案是整体方案的核心。由考场配置的模拟摄像机采集的视频数据,只有经过音视频编码设备按指定格式(MPEG-4音视频编码标准)进行高压缩比的编码,将模拟数据转换为流式数据,才能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这此功能的设备称之为数据视频服务器(DVS,又称网络视频服务器)。编码技术的选择涉及到视频的传输与呈现质量,至关重要。在这里容易出现,也是已经建设并投入运行的标准化考场系统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就是编码技术与视频采集设备技术性能的匹配与兼容。高性能的采集设备与低配置的编码设备、低性能的采集设备与高配置的编码设备均无法实现高质量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和完美呈现。
第三,录像存储方案的架构,也是系统整体架构中的一个关键性节点,它关系到大量音视频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录像存储方案目前采用的一般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分布式存储架构、集中式存储架构和混合式存储架构。合适的存储架构,依赖于网络环境的支持、考场的分布以及考点系统管理与应用等因素。录像存储方案的设计切记避免“生搬硬套”,要体现“发展是前提,需求是基础、利用是关键”的原则。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技术方案外,设备管理方案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即对考场内相关设备(摄像机、拾音器、流媒体服务器、无线电信号屏蔽仪等)和考点监控中心设备进行智能供电管理,实现按需有效控制。目前有效的供电管理模式分别是点到点的分散控制模式和区域(比如:楼宇集中式)集中控制模式。选择合适的供电管理模式,会极大地提高对设备的管控效率,否则就会因设备长时间处在无任务运行状态而出现较多的故障,带来设备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同时也降低了在考试期间对设备进行有条件控制的灵活性。这也是绝大多数使用单位,由于教教室中基础供电环境条件的限制而在建设期中无法解决或回避的一个问题。
四、标准化考场建设及应用应对策略思考
标准化考场的整体建设与应用涉及到系统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基础环境、运行与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如何保证标准化考场的高质量建设与高效率运行,笔者结合江苏省高校标准化考场的建设与运行现状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重视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
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要充分体现上级主管部门对标准化考场建设与应用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高效务实”思想与原则。要尊重和兼顾到使用主体单位现有的教学基础环境和条件,体现和达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要与各高校自身推进的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工作相结合,协同推进,避免使标准化考场系统孤立于现有的多媒体教学保障体系外;要有发展的眼光,着力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标准化考场系统在设备及技术层面上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扩展性,避免在短期内造成技术和设备的频繁升级而造成较大的资金浪费。
2.重视技术及设备选型环节
技术及设备选型关系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是系统实现的核心部分。一方面,要重视技术实现的现实背景、实现路径、成熟性与稳定性、先进性与扩展性,提升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健壮性;另一方面要重视设备选型与技术方案的匹配,以充分发挥所配置设备的性能和所选定技术方案的优势,提高系统整体的有效配置能力和运行效率。
3.重视运行与保障机制建设
标准化考场的建设与运行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即在人为的层面上提供足够的支撑与保障。由于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与承包方、建设方、监理方,以及本单位内部诸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因此,如何建设高质量标准化考场并使之得以高效运行,以下环节值得思考和关注,并在运行机制中得以体现:
(1)领导重视是前提。这是全面推进并确保工程建设与系统运行的关键和依托。领导的重视能够在资源层面上(资金与人员)、部门协调层面上(合作与支持)解决所遇到的困惑。在其中,系统运行经费的可持续性保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是大前提。
(2)制度落实为基础。考场建设和应用涉及到的过程、环节和人员较多,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加强项目建设、保证施工规范、推进项目应用的重要基础。管理规章制度应兼顾人、财、物等多方面的环节和因素,明确责任主体和协同合作单位,明确权利和义务,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技术到位、流程到位。严防因职责界定不清、流程执行不明等而出现的“推诿与扯皮”现象,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应用成效。
(3)善于沟通求促进。密切与领导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技术单位、施工单位等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及时针对项目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细节性和局部性问题进行“会诊”,避免因信息交流不对称造成在行动上出现盲区和误区,有效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标准化考点建设是国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考试管理、维护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面对如此复杂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过程、环节和人员较多,短时间要完成全省全覆盖,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在分析了在系统规划、技术方案、设备选型等方面的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重视技术和设备选型、重视运行与保障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以期为全国其他省份标准化考点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学[2011]1号,2011.
[2]胡晓敏,邓建青.考场网上巡查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2).
[3]孟广新.音视频监控系统在某标准化考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16).
[4]杨康.安防监控系统中视频存储技术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百度文库.江苏考试院招标文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a781130a32d7375a4178065.html,2015-03-28.
国家标准化 篇7
9月29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等7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国家标准,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标准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据介绍,企业信用建设相关标准包括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企业信用评估报告编制指南、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编写指南、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定了企业诚信管理的原则和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从策划、支持过程、管理实现、检查与分析和持续改进几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从构建、实施、运行到审核的实现方法,是企业诚信制度建设的基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相关标准则规定了开展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指标构成,为企业信用评价和改进自身的诚信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遵循,适用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针对企业信用进行的评价活动,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主要应用于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与客户信用档案,实现不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从价值观、竞争力、社会责任3个维度建立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将有效监督职业经理人履行个人职业信用,践行个人职业承诺,为职业经理人提高其信用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监督。
企业信用系列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助于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全面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
国家标准化 篇8
本次试点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以强化标准实施补齐标准化全过程管理短板为目标, 在儿童家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选择已发布实施3年以上的11项国家标准开展实施效果评价试点。通过试点, 一方面对具体标准的整体执行情况、技术内容、实施效果开展评价, 另一方面为研究建立评价方法、评价机制, 全面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积累经验。
根据工作安排, 试点工作在国家标准委的统一部署下, 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承担具体组织工作。
国家标准化 篇9
1 GB/T 22728-2008
BHA
BHT
2009-08-01
2008/24
2 GB/T 22730-2008
2009-08-012009-08-012009-06-012009-06-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
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
3 GB/T 22731-2008!"#
4 GB/T 22735-2008
$%&’ () *+, -
5 GB/T 22736-2008$%&’ (-.-6 GB/T 22778-2008/01234567 GB/T 22779-2008/23478 GB/T 22780-2008/23486
9 GB/T 22788-2008
9:6;<=>?@A
10 GB 22747-2008
B CDEF GHI JKLM
2009-08-01
2008/24
11 GB 22748-2008
B CDEF N2;E OP JKLM
2009-08-01
2008/24
12 GB 22749-2008
B C D E F Q R E OP JKLM
2009-08-01
2008/24
13 GB/T 22750-2008
STUVW"XY Z[]^
2009-12-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7-01
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
14 GB/T 22751-2008_‘a
15 GB/T 22753-2008 9:6;<=bcde16 GB/T 22754-2008 f‘
17 GB/T 22756-2008 ghi
18 GB/T 22758-2008
j"klmn Eopq rst
19 GB/T 22759-2008
j"uv"wxy z:opqrst
2009-07-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
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
20 GB/T 22767-2008 8l{|E21 GB/T 22768-2008 8D}~
22 GB/T 22769-2008k Cz:23 GB/T 22772-2008 EF 7
24 GB/T 22773-2008 EF56
·
2009年第3期
轻工标准与质量35轻工标准与质量
2009年第3期
/
2526
GB/T 22774-2008
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
2008/242008/242008/242008/242008/24
GB/T 13174-200827 GB/T 13217.3-200828 GB/T 13217.4-200829 GB/T 13217.5-2008
GB/T 13174-2003, GB/T 15815-1995GB/T 13217.3-1991GB/T 13217.4-1991GB/T 13217.5-1991
2008-12-302008-12-302008-12-302008-12-30
!"
30 GB/T 13217.6-2008
#$
GB/T 13217.6-1991
2008-12-30
2009-09-01
2008/24
31 GB/T 13531.1-2008
%&’ (p H)
GB/T 13531.1-2000
2008-12-28
2009-06-01
2008/24
32 GB/T 14624.2-2008
*+#$
GB/T 14624.2-1993
2008-12-30
2009-09-01
2008/24
33 GB/T 14624.3-2008
*+, -
GB/T 14624.3-1993
2008-12-30
2009-09-01
2008/24
34 GB/T 14624.4-2008
*+./"0
GB/T 14624.4-1993GB 16797-1997
2008-12-302008-12-302008-12-31
2009-09-012009-09-012009-06-01
2008/242008/242008/24
3536
GB/T 16797-2008 12345
GB/T 19049-2008
6789:’;<=>?
GB 19049-2003
37
GB/T 19265-2008
6789:’@A=>?
GB 19265-2003
2008-12-31
2009-06-01
2008/24
38
GB/T 22003-2008
B’CDE7F GH IJK LMN
2009-06-01
2008/24
39 GB/T 3903.29-2008
OP QRST UVW XUYZ[
2009-09-01
2008/24
40 GB/T 3903.30-2008
OP QR]^R]_‘X^a Sbcd ef
2009-09-01
2008/24
41 GB/T 3903.31-2008
OP^RSg h
2009-09-01
2008/24
42 GB/T 3903.32-2008
OP^RSi j Vk
2009-09-01
2008/24
43 GB/T 3903.33-2008
OP^RX^a S
lbm Xnlm
2009-09-01
2008/24
44 GB/T 3903.34-2008
OP op Sq rs
2009-09-01
2008/24
36
2009年第3期
轻工标准与质量
/
45 GB/T 3903.35-2008
2009-09-01
2008/24
46 GB/T 3903.36-2008
2009-09-01
2008/24
47 GB/T 3903.37-2008
2009-09-01
2008/24
48 GB/T 3903.38-2008
2009-09-01
2008/24
49 GB/T 3903.39-2008
!"#
2009-09-01
2008/24
50 GB/T 3903.40-2008
$
%
2009-09-01
2008/24
51 GB/T 3903.4-2008
&’ (
#
GB/T 3903.4-1994
2008-12-30
2009-09-01
2008/24
52 GB/T 3903.41-2008
)
2009-09-01
2008/24
53 GB/T 3903.42-2008
*
+, -.*
2009-09-01
2008/24
54 GB/T 3903.43-2008
/0"#
2009-09-01
2008/24
55 GB/T 4214.2-2008
1’2’345678 9:;<5=>?@A
2009-09-01
2008/24
56 GB/T 4214.3-2008
1’2’345678 BCD=>?@A
2009-09-01
2008/24
57 GB/T 4214.4-2008
1’2’345678 BED!FGHD=>?@A
2009-09-01
2008/24
58 GB/T 4456-200859 GB/T 6677-2008
IJ’KLMNOPQ R S
GB/T 12025-1989, GB/T 4456-1996GB/T 6677-1986GB/T 10004-1998, GB/T 10005-1998
2008-12-302008-12-30
2009-09-012009-09-01
2008/242008/24
60 GB/T 10004-2008
IJ’OTU0Q*V W U0*XYU0
2008-12-31
2009-08-01
2008/24
37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09年第3期
·
/
61 GB/T 10816-200862 GB/T 2703-200863 GB/T 3903.1-2008
GB/T 10816-1989GB/T 2703-1981GB/T 3903.1-1994
2008-12-282008-12-302008-12-30
2009-06-012009-09-012009-09-01
2008/242008/242008/24
64 GB/T 3903.2-2008
GB/T 3903.2-1994
2008-12-30
2009-09-01
2008/24
65 GB/T 3903.26-2008
2009-09-01
2008/24
66 GB/T 3903.27-2008
2009-09-01
2008/24
67 GB/T 3903.28-2008
2009-09-01
2008/24
68 GB 4706.24-2008
!"#$%&’ () %*+, -!"#$%&’ (.%*+, -!"#$%&’/0%*+, -!"#$%&’1234567 (%*+, -
GB 4706.24-2000
2008-12-30
2010-03-01
2008/25
69 GB 4706.25-2008
GB 4706.25-2002
2008-12-30
2010-03-01
2008/25
70 GB 4706.53-2008
GB 4706.53-2002
2008-12-30
2010-03-01
2008/25
71 GB 4706.57-2008
GB 4706.57-2002
2008-12-30
2010-03-01
2008/25
72 GB 4706.60-2008
!"#$%&’) 89:;<=%*+, -
GB 4706.60-2002
2008-12-30
2010-03-01
2008/25
73 GB/T 22810-2008
>?@A B CD
2009-09-01
2008/25
74 GB/T 22811-2008
EFG2 HIJKLM GNO%PN
2009-09-01
2008/25
75 GB/T 22812-200876 GB/T 22813-200877 GB/T 22814-200878 GB/T 22815-200879 GB/T 22816-2008
QRSG TUVG WXMG YZG2[MG
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2009-09-01
2008/252008/252008/252008/252008/25
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启动 篇10
纪正昆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暨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他指出, 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成, 具有自主创新的属性,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彰显了标准化工作对于重大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国家标准委批准1 000千伏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成为我国首个“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 这是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的又一次机制创新, 对于探索标准化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创新模式、推动标准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有着重要意义。
纪正昆强调,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产业化, 必须继续做好示范的组织、实施和宣传工作, 进一步完善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体系,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国家标准委为探索标准化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新模式, 推动标准与自主创新技术相结合, 2006年10月, 批准成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2009年11月30日,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1000千伏交流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等15项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国家标准将于2010年5月正式实施。2009年12月1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1000千伏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为“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 示范的内容为“工程实践与标准化的有效结合, 科研、工程建设与标准化的同步发展”, 示范期限为3年。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继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循环经济、服务业等标准化示范工作后的又一个机制创新, 对于探索标准化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模式创新、推动标准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有着重要意义。
UPS国家标准即将修订 篇11
标准发布后,对我国不间断电源(UPS)的生产、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UPS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抽查、中央政府采购UPS技术条件的设定及司法部门的量裁依据,都是引用该项标准。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UPS的性能指标、制造技术、使用方式及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要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式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在原标准中也尚未规定。原标准编写时,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小功率的UPS产量多、数量大,处于市场的主体地位,如今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发展,大功率、多机并机的使用方式已成流行趋势。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更准确地评价UPS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服务,急需对原标准进行修订。
2008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提出了修订申请,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达了修订计划,技术归口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此次修订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个满足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UPS通用技术条件,主要适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用UPS,其他场合使用的UPS可参照本标准,是制定型号产品标准的依据。此次修订标准中将规范UPS产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对促进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次修订标准主要规定在信息领域中所使用UPS所应具备的技术条件,并为评价这些技术条件提供一个标准的性能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和检测规则。这个技术条件将用客观的参数与指标用于评价与规定。该技术条件不依赖、也不规定任何特定的UPS技术,实际上是完全通用的,能够适应于任何特定UPS技术,如工频机、高频机、塔式机、模块化机等。
此次修订标准将从广泛通用的角度,给出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UPS的适用要求,主要包括;不间断电源的分类;不间断电源的主要性能要求;不间断电源的试验方法;不间断电源的检验规则;不间断电源的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 篇12
体系建设工程的意义
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 将立足当前、面向长远,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提升水平、注重实效, 对保障我国当前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顺利实施, 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保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我国经济和社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新农村建设, 完善和谐社会构建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实现, 标准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大有可为。充分发挥标准在规范生产和管理, 提升质量和水平, 规避风险和保障秩序方面的重大技术支撑作用, 是保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迫切需要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
2整体加强我国国际标准化地位的战略需要
2008年10月16日, 在第31届ISO大会上, 我国成功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常任理事国, 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核心议事层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 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快适应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积极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化活动最新动态, 夯实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我国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实质性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扩大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3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现行的标准化体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现行标准化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标准布局不均衡、不协调, “两头小、中间大”, 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难以支撑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需要, 难以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因此, 急需对现行标准化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升级改造、提高水平,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服务于社会发展。
4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重大举措
为全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幅下滑的严峻局势, 国务院果断采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方针,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 制定十大投资措施, 出台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期大投入、大产出, 保增长、促发展。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和紧迫任务, 各项工作部署和举措都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标准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 尽快研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需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标准化体系, 充分发挥标准在规划实施中的规范、协调、支撑和保障作用, 强化标准化的整体功能和引领作用, 保证各项投资工程规范运行和取得实效, 既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重大举措, 也是标准化工作的使命。
综上所述,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完善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整体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和实力。同时, 体系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 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等保障体系的全面改革和创新。这是我国标准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基础工作,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体系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统一的要求, 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需要、服务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着力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结构, 平衡协调标准体系的产业布局, 逐步理顺各层次标准的职责定位, 大力提升各类标准间的科学性、统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切实提高标准的有效性。
(2)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统筹三次产业标准的结构和布局, 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空白的要补上, 落后的要追上, 新生的要跟上, 实现国家标准体系总体布局的全面、科学和平衡, 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重点突出, 以点带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 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研制一批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推动第二产业的升级改造与换代;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需要, 在物流、金融、邮政、商贸、旅游、社区建设、创意产业等领域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地位, 研制一批以我为主、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际标准。另外, 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要注意轻重缓急, 当前要服务和支撑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多方合作, 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委、行业协会、集团公司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中的职责和作用, 站在国家的高度, 加强协调合作, 确保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和整体推进。
强化实施, 注重实效。通过完善和强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形成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的良性闭环运行系统。
2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 从根本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四大转变:发展方向上, 从单一性发展向追求国家标准的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统一发展的目标转变;发展重点上, 从系统性不强的发散型发展向集中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转变;发展模式上, 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转变;发展思路上, 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向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转变。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和引导作用,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具体目标
(1) 建立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 (2) 优化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 (3)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尤其是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标准的研制; (4) 建立和完善国际标准化跟踪和推进机制, 提升我国标准化国际竞争力; (5) 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 (6) 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体系建设工程内容
体系建设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 (见图1) 。标准体系建设包括一、二、三产业及基础通用与社会事业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的构建, 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优化, 重点领域的确定及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际标准推进机制、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标准体系要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要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需求, 要紧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未来发展, 实现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四统一。
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创新标准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 健全国际标准化推进机制, 提升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标准体系是国家标准化体系的主体, 保障体系是确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转、发挥效能的前提和保证。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互为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推进标准化的科学发展。
1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由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组成。按照不同的管理需求和分类视角, 标准体系可以形成不同的框架结构。标准体系可以按照标准的性质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 标准的类别 (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 , 标准所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标准的级别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去构建。综合上述管理和分类需求, 本标准体系最终将形成一个多视角、立体式体系框架, 如图2所示。
(1) 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化工作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 这决定了技术标准必须以国民经济活动为服务对象, 因此应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 为主, 结合国际标准分类 (ICS) 、中标分类, 建立覆盖国民经济全部活动和社会事业的标准体系主分类框架。具体分类原则如下:
(1) 为充分发挥标准对国民经济的技术支撑作用,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 为主, 即:原则上不改变GB/T 4754的层次和结构; (2) 为体现标准化特点, 建立覆盖社会全部活动的标准体系, 特增加“基础通用和社会事业类”, 当某一“体系类目”无法纳入GB/T 4754时, 归入“基础通用和社会事业类”; (3) 对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 若某“体系类目”是针对具体行业的, 则归入具体行业层次下;若某“体系类目”是跨行业的, 则归入“基础通用和社会事业类”; (4) 标准体系框架分类直接服务经济和社会, “体系类目”与国务院各部委职能没有对应关系。
在主分类框架中, 标准体系包括跨行业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和社会事业标准 (简称“基础通用与社会事业”) 体系、第一产业标准体系、第二产业标准体系和第三产业标准体系。为了简明直观, 将基础通用与社会事业标准体系与各产业标准体系放在同一层次。标准体系框架示意图见图3。
标准体系框架篇幅巨大, 难以画出框图, 因此以表格的形式表示, 称为标准体系框架表 (将以电子版形式发送到各有关单位) 。标准体系框架表由14个字段组成, 见表1。
标准体系框架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填写要求如下:
誗体系类目代码。体系类目代码是唯一标识标准体系各类目的代码。代码采用七位三层码, 全数字, 代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
———第一层为3位数字码, 其中第1位表示产业类别:基础通用与社会事业以“0”开头, 第一产业以“1”开头, 第二产业以“2”开头, 第三产业以“3”开头;
———第一层的2、3位代码、第二层、第三层代码均为两位数字顺序码, 从“00”开始, 其中“00”表示通用类, “99”表示其他类。如果没有通用类, 则从01开始顺序编码。例如:
誗第一产业中的“农业”, 表示为101;
誗“农业”下第一个子类“农业通用”表示为101-00, “农业”下的第二个子类“谷物及其他作物”表示101-01;
誗谷物及其他作物下的第三个子类“薯类”表示为“101-01-02”;最后一个子类“其他作物”表示为“101-01-99”。
本代码的扩展规则:如果标准体系中某些最细的类目 (7位代码) 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则按照本规则采取一层两位的方式扩展, 中间用“-”分割, 即:
×××-××-××-××
誗体系类目名称。体系类目名称是标准体系各层次类目的中文名称。体系类目名称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类目名称一致, 必要时在三层以下可以进行少量调整, 并在备注栏中注明调整的内容和理由。
基础通用类目设置原则:凡存在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目的标准化需求, 则应在该层设立基础通用类, 基础通用类的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通用试验方法、分类编码、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安全等通用标准;对比ICS和中标分类, 如果有综合类, 应该考虑在相应层次上设立基础通用类, 如:ICS“03.080.01服务综合”。基础通用类命名原则:上一层次的类目名称+“通用”, 如:“制造业”类目下设基础通用类, 则命名为:“制造业通用”。
誗GB/T4754中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中行业分类代码是与体系类目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类目的代码。如果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某一层与下一层的名称相同, 但代码不同, 则取末层代码, 如:7447440广告业, 则GB/T 4754中行业分类代码填写末层代码:7440。
誗SAC/TC编号。SAC/TC编号是指体系类目对应的我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包括TC、SWG及主管部门与上级TC不一样的SC) 的编号。在SAC/TC编号时, 要注明“TC、SC、SWG”等字样, 如:“TC35/SC8”、“SWG3”。
誗SAC/TC名称。SAC/TC名称是指体系类目对应的我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包括TC、SWG及主管部门与上级TC不一样的SC) 的名称。在填写SAC/TC名称时, 只需填写主体词, 不包含“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组”等字样, TC和SC的主体词之间用“/”隔开, 如:TC35/SC8的名称为“橡胶与橡胶制品/天然橡胶”。
誗专业部。专业部是指体系类目对应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内部分管的专业部们。
誗业务指导单位。业务指导单位是指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 管理该SAC/TC的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如果SAC/TC为直属, 则其行业主管部门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誗重点领域。重点领域是指与体系类目相关的标准化工作重点, 如: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需要技术标准支撑的领域。
【国家标准化】推荐阅读:
国家电网标准化设计09-19
国家邮政局标准化规划11-14
国家职业标准06-26
国家试行标准09-13
国家电网公司创优标准化样板07-20
国家服务标准10-19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05-26
国家标准修订06-12
网球国家标准06-13
国家标准体系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