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质量管理

2024-05-24

单病种质量管理(精选9篇)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1

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关于印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2008年版) 》的通知、卫生部卫医发[2008]28号关于印发《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中, 将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管理”列入医院管理年重点工作。

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和支持下, 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编写《单病种质量手册》1.0版。本书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的模式与理念, 结合近年组织对医院定期检查积累的经验, 探索我国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脑梗死、髋与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六个病种和术式。对每一个单病种、每一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解释与计算公式、质量信息输入、评价分析流程都进行了详述。以利于医院管理工作者加深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内涵的理解并付诸实践。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探索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书后附有医院自我评价试用表、“单病种质量报告系统”网上直报简介。本书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2008年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实施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参考书, 适于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 以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发行, 即日起征订, 每册定价人民币30元 (如需挂号每册另加挂号费3元, 一次订阅30册以上免收挂号费) 。

邮购地址: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芳群公寓6号楼203室《中国医院》杂志社邮编:100078

电话:010-67609651 67609652传真:010-87677705 87677821

联系人:赵珊袁英均E-mail:zgyy@vip.163.com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南三环支行户名:《中国医院》杂志社

账号:2006 0104 0007190网址:www.chaj.com.cn或www.yyqbts.cn

汇款时请注明:购《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书数量、收书人、详细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2

少数医务人员和个别科室对单病种管理模式认识不到位,工作处于被动执行状态,遇到具体矛盾和困难,消极等待职能科室和领导解决,工作缺乏主动性;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各临床科室发展不平衡,成本控制难易程度不一,客观上导致某些患者不理解,引发医患矛盾;少数工作人员素质亟待加强,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有待深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与患者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特别要重点解决与科室年终综合考核和与科主任效绩考评脱节的问题。

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必须制定持续改进目标。首先制定周密培训计划,从思想认识、政策执行水平、岗位职责、服务能力等方面,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强化培训,造就并保持一支综合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工作团队;与效益分配改革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成立成本核算专家小组,对各临床科室单病种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收费结构和收费水平,保持合理收费标准;持续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加大医疗风险防范力度,不断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初步成效

在3个月的初步实践探索中,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1)成立研究机构。成立单病种管理工作研究小组,由主管医疗副院长牵头,医保科、医务科、计财科、监管科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参加。

(2)展开院内调研活动,制定了单病种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报院务会专题研究。

(3)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制定了单病种诊疗规范。诊疗规范包括标准病名、诊断依据、必要检查、治疗方案、用药指征、出院后随访治疗等内容。

(4)开展成本核算,明确费用分解标准。

(5)召开相关科室协调会,明确收入分配比例,统一认识,强化协作关系。

(6)筛选药物品种,合理下调药品费用。如将血透室使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由原来的86元/支下调至35元/支;将抗生素最高单价控制在30元以内;高档抗生素使用实行严格审批制度。

(7)规范了知情同意告知办法,营造了明白消费氛围。制定了《特殊材料使用知情同意书》、《单病种费用支付同意书》、《医保病人住院须知》、《诊疗项目、药品自付同意书》。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单病种费用 篇3

我院根据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和保护患者就医安全、维护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开展临床路径,它是规范诊断服务行为的有效手段,卫生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也分批逐步研究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和费用高的诊断项目的临床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促使在诊断服务行为中采取适宜技术和使用基本药物,避免不合理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医疗费用也在逐年上涨,同时确实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服务、过度医疗等问题。而且医疗费用的上涨已经超出了医保水平承受能力,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如何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遏制费用,解决百姓“看病、就医”问题需要有一个妥善的办法加以解决。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院决定把94种常见病、多列入临床路径管理。

1 临床路径的制定

1)根据实际情况,20个病区每个病区挑选几种常见病、多发病制定本病区的临床路径。并根据病区的实际情况选出可操作性强、变异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2)由财务科、医教科、统计室等拟定出临床路径文本的初步框架和内容,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以时间为序对整个诊断活动进行描述。

3)根据病种对各环节发生费用进行计算,制定出费用控制标准。

2临床路径的实施

1)医教科真对电子病历系统要求,对所有住院医生进行反复的、专门的培训,使临床路径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2)对与病种费用有关的平均住院日、确认时间、择期手术前等候时间、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药品比例、医院感染率等医疗因素,对病例采用单一原因分析,并非指单一的疾病或单纯病种,确切的来说是一种以临床主要诊断为选择的卫生统计方法。从单病种费用统计程序来看,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是疾病种类与医疗费用关系的“接洽点”(见表1)。

单病种人次平均费用比全院出院患者的平均费用高出29.89个百分点,收入高近7个百分点。

3临床路径的管理

1)疾病分类管理:

单纯性疾病:临床路径。

复杂性疾病:临床路径+规范化诊疗方案+专业协作。

疑难危重病:临床路径+规范化诊疗方案+专业协作+专家作用。

2)费用分级管理:

1类:高费用—疑难危重。

2 类:均费用—常见病、多发病。

3 类:低费用—简单性疾病。

3)医疗环节:

诊断环节:时间、化验、各种检查项目、水平、服务等。

治疗环节:合理选择性用药、用药依据、及时评价治疗方案、大型仪器作用情况(如心电监测、呼吸机、吸气等。

手术:手前准备时间、术后用药选择、术后感染及愈合情况、病理检查等。

会诊:及时会诊、会诊结论、执行时间等。

4)此外还有医技环节、护理环节、病案环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因素等都会影响临床路径费用管理。

3 临床路径的改进

1)根据实践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临床路径管理办法,每年都对临床路径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修改,并保证临床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2)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在出现偏离标准及时修改,并保证临床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目前,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已走上正轨,经过几年的摸索、改进,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经过临床、药剂、医技、护理、财务、审计、统计等方面和循证,对临床路径进一步进行了改和完善,并制定更加完整的临床路径考核方法。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篇4

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3.手术中用材料: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黏弹剂、显微缝线。

4.术中用药:缩瞳药(必要时)。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的复查项目: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至手术后一个月,每日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非甾体类眼水。

(十)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不进入路径。

4.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5.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同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二、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401)。行鼻腔泪囊吻合术(ICD-9-CM-3:09.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泪溢,内眦皮肤潮红、糜烂,有分泌物。

2.体征:鼻侧球结膜充血,挤压泪囊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畅。

3.辅助检查:碘油造影(必要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囊大小基本正常,无出血性疾病,无鼻科相关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4.401慢性泪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血常规、凝血分析、鼻科会诊。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泪囊碘油造影。

3.当手术患者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疾病时,需由相关科室会诊,实施必要的诊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1.麻醉方式:局麻。

2.手术方式:鼻腔泪囊吻合术。3.手术内置物:无。4.术中用药:无。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

2.术后用药:必要时全身应用抗菌素3-5天,使用呋喃西林液滴鼻,3天后首次冲洗泪道。

(十)出院标准。1.伤口清洁,无红肿溢脓。2.泪道冲洗通畅。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泪总管阻塞需再行探通术或义管植入术,不进入路径。2.术后3天内泪道不通可请鼻科会诊,去鼻腔内血痂后再冲。3.术后出现严重感染,不进入路径。

4.出现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5.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ICD-10 H20.004),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的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1.症状: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

2.体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大量灰白色尘状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房水炎症细胞,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不规则,虹膜后粘连,少数患者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抗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滴眼。

2.散瞳:拉开和预防虹膜后粘连,滴用睫状肌麻痹剂。

3.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20.004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疾病编码,特别是伴有威胁视功能的体征,如: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新出现的广泛虹膜后粘连,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不是所有患者均需要做辅助检查,根据眼部炎症及视功能情况,可选择眼底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UBM、眼部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3.全身检查:HLA–B27、ESR、CRP、RPR、ANA;对于需要短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应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对于拟诊强直性脊柱炎者,可以做骶髂关节X光片或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抗炎:应用糖皮质激素。(1)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根据炎症情况,可以q1h或q2h滴眼。

(2)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适用于前房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患者,且既往眼表滴用糖皮质激素无眼压升高病史。

(3)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一般不需要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但是,若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可以口服强的松30–40mg/d,一般不超过2周。

(4)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的应用:可用于辅助抗炎,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纳滴眼剂或普拉洛芬滴眼剂,但是要注意多种药物眼表应用的角膜毒性。

2.散瞳:

(1)1%阿托品凝胶滴眼:2–3次/天,适用于发病初期和严重炎症,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或出现虹膜后粘连者。

(2)强力散瞳剂结膜下注射:适用于新鲜的但难以用1%阿托品滴眼拉开的虹膜后粘连,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取0.1–0.2ml结膜下注射。

(3)复方托吡卡胺滴眼:适用于患者眼痛畏光症状明显好转、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基本吸收、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者。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眼痛、畏光等眼部刺激症状好转。

2.前房炎症得到控制,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基本吸收。3.新出现的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全葡萄膜炎,需要长期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2.感染性葡萄膜炎。

3.伴有全身疾病且需要周身药物治疗者。

四、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白斑(ICD-10:H17.8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严重视力障碍。2.体征:瞳孔区角膜白色混浊。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7.801角膜白斑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检查: ①血常规、尿常规;

②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免疫四项; ③胸片、心电图。

(2)专科检查:视力、眼压、泪道冲洗、裂隙灯及检眼镜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AB超声检查;

(2)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七)手术前准备1–3天。

1.术前1–3天患眼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2.相关科室会诊,完善术前检查。3.手术当天术前使用缩瞳剂。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4 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中用材料:异体角膜、黏弹剂、平衡盐溶液、手术刀具(建议一次性刀具)、显微缝线。

3.输血:无。

(九)术后处理。1.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抗排斥滴眼液点眼,应用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的滴眼液点眼。

2.术后观察切口对合情况,植片及缝线是否在位及眼内情况变化,如术后出现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同时注意眼压。

(十)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对合好,前房形成,眼压正常。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4.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伤口渗漏或其他合并症者,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五、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眶X片或CT;

(2)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3)必要时加查肝、肾常规、免疫四项、凝血功能。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防治感染: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眼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滴眼液,1%阿托品眼膏。2.防治术后出血:必要时口服止血药物。

(九)术后检查。

1.角膜伤口愈合情况、前房深度、眼压;

2.眼部炎症反应情况,有无角膜后沉积物(KP),前房液闪光(TyndaⅡ),前房内渗出物,出血、瞳孔有否粘连。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闭合,前房形成。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中角膜伤口愈合延期,或因炎症反应加重或前房出血等合并症, 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若眼部CT显示有明确球内异物,合并眼内容物脱出、晶体皮质外溢或术后炎症反应进行性加重,有眼内炎趋势,退出此途径,进入相关途径。

3.需全麻时不进入路径。

六、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青光眼绝对期(ICD-10:H44.501)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行睫状体冷凝术(ICD-9-CM-3:12.7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病史:有原发性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病史,多为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临床表现:长期高眼压,伴眼红、流泪、眼胀痛、头痛,视功能严重减退或丧失。

3.辅助检查:B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睫状体冷凝术。

1.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伴有严重高眼压不适症状,视功能减退显著,药物控制不佳,有积极要求手术保留眼球的愿望。

2.多次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后结膜广泛瘢痕,难以建立有效滤过通道者,或已历经睫状体光凝术、术后眼压再升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4.501青光眼绝对期疾病编码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眼压、视功能、眼部超声(AB超)。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视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七)选择用药。术前用药:

1.局部滴用抗青光眼液,必要时全身使用降眼压药。

2.术前使用抗生素眼液,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或非甾体类眼液。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球后阻滞麻醉或静脉全麻。

2.手术方式:睫状体冷冻术。

3.手术内置物:无。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眼压、裂隙灯、视功能。

2.术后用药:(推荐用药及剂量)眼部抗生素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非甾体抗炎眼液、阿托品眼液(膏)、降眼压眼液,酌情加用角膜营养眼液、全身降眼压药、止血药、止痛药。

(十)出院标准。1.症状较前缓解。2.眼压有所下降。3.眼内葡萄膜炎症反应减轻,无活动性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眼压控制不满意,需继续手术处理,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2.出现手术并发症(前房积血不吸收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4.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七、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1)进行性翼状胬肉;(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八、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2.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

(十)出院标准。1.高眼压得到控制。2.前房基本恢复正常。

3.结膜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术前存在持续性眼压高或眼轴短,真性小眼球等因素,容易出现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前房形成迟缓,需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处理,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如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渗漏、前房形成迟缓、脉络膜渗漏、驱逐性脉络膜出血等,转入相应路径。

3.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合并老年性白内障,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4.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本路径。

九、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行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ICD-9-CM-3:14.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遮挡。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脱离的视网膜及视网膜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指征:

1.视网膜脱离不合并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2.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 3.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

(四)标准住院日为7-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4)眼部AB超。

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选择行眼底照像、OCT及FFA等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可行局部麻醉联合神经安定镇痛。2.手术内固定物:硅胶或硅海绵。

3.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

4.术中用耗品:巩膜缝线,冷凝用气,激光探头, 膨胀气体。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压、结膜伤口、眼前节、视网膜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选择检查项目。

2.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2)抗菌药物滴眼液;(3)甾体激素滴眼液;(4)散瞳剂。

(十)出院标准。1.眼压正常范围。2.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3.伤口愈合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评估为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巨大或多发或后部视网膜裂孔需行玻璃体切割术,出现眼部(如结膜炎)或全身感染(感冒等)者,不进入路径。

2.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或同时合并黄斑裂孔者不进入路径。3.复发性、牵拉性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不进入路径。4.伴严重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脉络膜脱离等眼部异常,不进入路径。

5.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脉络膜驱逐性出血,巩膜穿孔,严重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转入相应路径。

6.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十、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前节。

2.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滴眼液。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

(十)出院标准。

1.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

2.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象。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及其他解剖异常,或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5

一、联系实际制定办法

1.从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中检索出排名在前60位的病种, 将每一病种的总人数、最高费用、最低费用、平均花费、费用中位数等情况摸清。

2.对照2005年医保病人的实际花费情况, 确定每一病种花费的总额控制标准, 同时设定每一病种统筹支付的红黄线:黄线即提醒线, 一般为总费用的40%;红线即警戒线, 一般为总费用的60%。在此基础上, 制定出《单病种住院费用限额控制管理办法》。

二、全程管理量化考核

1.严格按照《病种目录》接收住院患者, 不得拒收重病患者, 转外就医需, 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2.医保病人入院后, 医保科及时下科室检查, 除核对患者身份外, 重点对病种情况、用药合理性进行检查;科主任查房要对治疗方案、用药情况严格审核。

3.设立黄、红线管理。凡达黄线者, 科主任要组织讨论治疗方案, 必要时上报医务科;达到红线者, 由医保科组织有关人员讨论, 确保治疗合理。

4.制定《医保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考核方案主要从《病种目录》管理, 《用药目录》执行情况, 《诊疗目录》管理、病历处方账单管理等方面进行。根据医院情况, 特别强调用药管理, 在百分考评中占65分。对每一份病历一个不漏地按此方案进行。

5.每月将考核结果通报全院;对考核优秀的科室主任和医生及时表彰奖励。因费用控制不力, 影响医保费用结算的, 由考核排名靠后的人员按比例承担连带责任;同时, 将考核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综合考核之中。

三、服务增量费用下降

1.医保病人人均费用大幅下降。2006年4月份开始实施单病种住院费用限额控制管理后, 当年4—6月份人均费用3608.71元, 人均统筹支付1894.86元, 与1—3月份相比, 人均费用下降22.85%, 人均统筹支付下降27.68%, 与上年同期相比, 人均费用下降24.33%, 人均统筹支付下降33.8%, 基本接近县社保局确定的人均统筹支付1800元的控制标准。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6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5月开始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改革以来,涉及到手术室的有 7个病种,其中胃肠外科1个病种(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乳腺外科1个病种(急性乳腺炎),胸外科1个病种(自发性气胸行肺大泡切除术、胸膜固定术),妇科2个病种(子宫肌瘤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良性囊肿行卵巢囊肿剔除术),泌尿外科2个病种(良性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输尿管结石行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7个单病种手术费用情况见表1。规范了手术耗材使用,透明了手术收费管理,手术患者、家属满意率达95%以上,既保证了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又保证医院的运营成本底线。

2方法

2.1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

为确保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在手术室顺利开展,科室成立了以科护士长—护士长—专业组长为框架的领导小组,实行层级管理。科护士长负责与医院领导、各手术科室、财务、信息、后勤保障等部门的总体协调;护士长负责该项工作的宣传、培训、实施;专业组长负责本专业单病种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小组成员间做到明确分工,责任落实。

2.2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单病种限价管理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改变“收费才能获取收益”的观念,树立最优质量成本意识,形成依靠医疗质量提高吸引患者就诊的理念[2]。为调动全科员工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科利用周2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单病种限价管理专场培训,内容包括单病种限价管理的国际背景与起源、定义、内容、实施步骤、推行意义及国内外已取得的成效等,使员工对单病种限价管理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撇弃消极观望态度,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

2.3 结合实际,建立实施方案

2.3.1 深入分析、精确测算费用:

单病种直接费用的收集工作是成本测算中工作最复杂、最主要的一项。数据资料越详细,病种成本测算的准确度越高[3]。我科将各单病种的手术总费用分解细化为固定费用(手术费)、浮动费用(材料费)。见表1。各专业组长整理出本专业限价单病种的耗材清单和价格,认真筛选,找出共性,统一规范,制定出耗材套餐,从而规范了手术耗材的使用,杜绝了滥用高值耗材的现象。

2.3.2 明确责任,建立单病种手术耗材可追溯性管理制度:

从严奖励与处罚、抓好运行中的监督是组织实施单病种管理改革的主要工作及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改革工作的落实与成败[4]。为保证术中耗材合理、规范使用,我科建立了单病种手术耗材可追溯性管理制度,对偏离临床路径使用的手术耗材,必须实时登记于《单病种高值耗材使用情况登记表》,内容包括:手术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床号、病历号、手术名称、手术医师、巡回护士、洗手护士、手术耗材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长期保存以备查询。该制度既考虑了术中医师因病情需要,选用耗材的灵活性,又严格保障了管理制度的原则性。对于超出浮动费用部分,按照医院医疗质量奖惩办法和有关规定与科室或当事人绩效挂钩。定期收集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预警与反馈机制,便于各手术科室与管理部门及时改进。

2.3.3 公开管理,透明收费:

借助医院微机网络系统实行收费标准、过程、结果“三公开”,患者及家属可随时了解、查询相关政策、收费标准,方便知晓自己的相关信息,保障了自身的知情权、监督权。

3讨论

3.1 单病种限价管理是落实我国民生建设的体现

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经济负担,让更多的患者看得起病[5],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国民生建设的现实体现。手术室建立手术耗材使用统一标准,规范手术耗材管理,对单病种费用的全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3.2 单病种限价管理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手术收费项目分级细化到每一点,制定统一的手术耗材套餐后,使单病种收费管理更公开、透明,不仅为患者查询提供方便,也随时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3.3 单病种限价管理成本测算方法有待优化

由于单病种收费工作涉及医院的各个方面,成本测算和计算繁琐[6]。手术室作为各个手术科室的成本中心,云集的高值耗材品种繁杂,价格昂贵,如何科学合理测算手术室单病种成本,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患者制定最科学、最适宜、最合理的手术方案,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3.4 单病种限价管理的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单病种限定的价格已经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内部科室收费分配的间题[7]。由于医院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科室收益率直接影响着员工绩效,如按现行内部科室单病种费用分摊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手术室收益率下降的现象,有可能影响到手术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好内部科室利益分配,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是保证该项工作持久开展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单病种管理推行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医院手术室实施单病种限价管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单病种管理在手术室得以顺利实施,规范了手术耗材的使用,透明了手术收费管理,提高了患者满意率。结论 在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中,手术室采取的建立健全组织,提高认识、建立方案、制订标准、加强监管等措施是推动单病种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手术室,单病种管理,方法,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玲.单病种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14):2218-2220.

[2]邵文杰,刘奕红.基于临床路径的单病种收费的收益风险与防范[J].卫生经济研究,2009,9(265):33.

[3]于爱东,朱志忠,于世鹏,等.我院单病种成本测算的具体做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43-44.

[4]辛键,陈和平,程平,等.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的做法与成效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56-57.

[5]尤传利.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的实践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19.

[6]夏军.单病种收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2010,12(6):66.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选用2012年8家医院向市卫生局上报的单病种统计报表作为其综合评价的数据来源, 数据真实可靠。根据指标选择原则, 即选择区别力强、代表性好的5个指标:治愈好转率即愈好率 (X1) 、平均住院日 (X2) 、平均住院费用 (百元, X3) 、平均药品费用 (百元, X4) 和平均药品比例 (X5) 。这个指标体现了“疗效高、疗程短、费用低”的质量管理最终目标[2]。采用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 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 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 获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 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RSR法[3是著名医学统计学专家田凤调教授于1988年提出的, 其基本思想是:对评价指标编秩 (高优指标从小到大编秩;低优指标从大到小编秩;同一指标数值相同者编平均秩) , 计算秩和比RSR确定RSR的分布, 根据RSR值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与分档[4]。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其主要步骤如下[2]:

(1) 原始数据矩阵。设有n个评价单元, 每一评价单元有m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以矩阵表示, 记为X:

(2) 使指标同趋势化。评价时要求具有相同趋势, 低优指标为绝对数、相对数, 分别采用倒数法和差值法转化为高优指标。同趋势化的数据矩阵以X'表示。

(3) 对同趋势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 并建立相应矩阵

其中, i=1, 2, …n;j=1, 2, …, m。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记为Z:

(4) 确定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 分别构成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Z+= (Z+1, Z+2, …, Z+m) , Z-= (Z-1, Z-2, …, Z-m) ;其中, Z+j=max (Zj1, Zj2, …, Zjn) , Zj- =min (Zj1, Zj2, …, Zjn) , j=1, 2, …, m。

(5) 计算各单位指标值与最优值的距离Di+和最劣值的距离Di-:

(6) 计算各单位指标值与最优值的距离相对接近程度:

(7) 按接近程度大小对各评价单元优劣进行排序, C值越大, 表明越接近最优水平。

(8) 以C值替代RSR值, 确定RSR的分布, 根据RSR值 (即C值) 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与分档。

2结果

2.1 TOPSIS法排序

某市8家二甲综合性医院2012年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见表1, 在评价指标中, 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药品费用和平均药品比例为低优指标, 愈好率为高优指标。通过将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药品费用以倒数转换为高优指标, 倒数值乘以100;而平均药品比例采用差值法 (即1-平均药品比例) 。

经同趋势转换后的数据矩阵为X', 经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为Z

注:二院统计值按 (1-1/4n) ×100%校正。

根据Z矩阵可得到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Z+= (0.3632, 0.4287, 0.4376, 0.4248, 0.4205) ;Z-= (0.3418, 0.2932, 0.3036, 0.2544, 0.2961) 。计算各医院肺炎单病种指标值与最优值和最劣值的距离及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 见表2。

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8家医院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中, 二院的质量管理最好, 五院的质量管理最差。

2.2结合RSR法分档[5]

TOPSIS法用于排序的相对接近程度取值C介于0与1之间, 分布同RSR法中的值, 可进一步进行RSR法分析。 以C值替代RSR值, 根据RSR值 (即C值大小排序, 计算向下累计频数, 查“百分数与概率单位对照表”, 求出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Y[6] (见表3) 。

运用SPSS13.0对RSR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 经相关和回归分析, RSR值与Y具有高度线性关系 (R =0.953, P <0.001) 。 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F =59.209 (P <0.001) , 说明所求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最佳分档原则, 结合合理分档数表, 将8家医院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为好、中、差3档。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各档方差齐 (F=1.83, P>0.05)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299, P<0.05) , 认为分档有效, 分档排序结果见表4。

注:根据最佳分档要求, 每档至少2例, 故将原第2档 (中档) 四院调整到第1档 (差档) 。

由表4可知, 2012年8家医院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中, 综合评价为 “ 好” 的是九院、 二院; 综合评价为“中”的是六院、七院、开发区医院、三院;综合评价为“差”的是五院、四院。

3讨论

单病种的质量管理最终目的和意义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 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本文通过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评价2012年8家二甲综合性医院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 让各医院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自身的不足, 促进医院在肺炎单病种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TOPSIS法与RSR法是两种比较简单、快速、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两者对所有资料均无特殊要求, 广泛应用于效益评价、卫生决策和卫生事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均能定量地评价被评价对象的相应优劣[5,6,7]。TOPSIS法较好地保存了原始信息, 能敏感反映指标间的差异, 可以很好地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且结果量化准确直观, 其局限性是评价结果容易受异常值的影响, 且不能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分档[8,9,10]。RSR是一个非参数统计量, 对资料无特殊要求, 使用灵活方便, 弥补了TOPSIS法的缺点, 拓宽了TOPSI法的应用范围, 同时TOPSIS法又克服了RSR法由于非参数转化可能造成信息损失的缺陷[11]。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既对评价对象进行了排序, 又对排序结果进行了分档, 提高了统计分析的效能, 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 卫生部医管司, 中国医院协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2]高永, 王玖, 石德文.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在Excel中的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 (4) :428-429.

[3]蔡珊珊, 郭建新.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福建石狮市医院医疗工作情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 25 (4) :453-454.

[4]赵莉, 张文静.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2003—2009年医疗工作[J].中国病案, 2011, 12 (2) :54-55.

[5]田治, 吴玲, 王小丹, 等.应用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不同地区老年人生存质量[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3) :286-290.

[6]黄小琼.应用TOPSIS法与RSR法综合评价医院质量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 2012, 19 (1) :28-31.

[7]于蓓.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评价某院单病种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3) :307-311.

[8]严茂春.应用TOPSIS法综合评价10年住院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统计, 2010, 17 (1) :62-63.

[9]巩斌.TOPSIS方法在医疗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2) :191—193.

[10]吴爱雯.TOPSIS法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综合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6) :619-620.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8

关键词:心力衰竭单病种质量控制表,二级医院,临床转化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 卫生部发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2008-2010年“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中, 明确心力衰竭需进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研究, 成为医院管理年的重点工作之一[1]。心力衰竭单病种质量控制表2011年1月-2013年1月, 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实施, 选择200例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质量分析评价标准, 医务科对每季度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数、每个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构成、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做了综合的评价、汇总、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确诊为心力衰竭且单病种2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 急性左心力衰竭48例, 急性右心力衰竭5例, 缺血性心肌病69例, 高血压+心肌梗死21例, 高血压20例, 心肌梗死22例, 扩张型心肌病5例, 风湿性心脏病10例。

1.2 方法

1.2.1 根据“心力衰竭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设计表格, 如表1所示。

1.2.2 200例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NYHA) 分为Ⅱ~Ⅳ级。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少尿、浮肿等临床症状。每位患者入院后按表1治疗 (除外药物禁忌证)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左心室功能评价

所有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 Ⅱ级45例 (22.5%) , Ⅲ级129例 (64.5%) , Ⅳ级26例 (13.0%) 。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首次胸片 (包括肺CT) 评估包括 (院前完成) 有肺淤血122例 (61.0%) , 无肺淤血78例 (39.0%) 。超声心动图检查, 其中62例 (31.0%) 在入院后48h内或院前完成, 138例 (69.0%) 在48h后完成。左室射血分数 (LVEF) (52.53±12.38) %,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P) (48.37±10.21) mm。LVEF低于50%的患者92例 (46.0%) , 大于50%的患者108例 (54.0%) 。

2.2 药物治疗

住院后即刻应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住院后5例 (2.5%) 未应用β-阻滞剂, 因心率<50次/min 3例,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例;6例 (3.0%) ACEI/ARBs未用, 4例未使用因重度肾功能不全, 2例血压低于90/60mmHg (1mmHg=0.133kPa) 。其余189例 (94.5%) 包括住院期间全部应用。有12例 (6.0%) 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使用洋地黄制剂, 出院后继续口服原来的药物。

2.3 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 (CRT)

临床研究[2]已证实, CRT作为药物治疗辅助和替代疗法, 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改善多项心功能检测指标, 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 延长生存期。对患者讲解CRT治疗的适应证, 11例 (5.5%) 有指征, 建议到三级医院行CRT治疗。

2.4 治疗效果与健康教育

患者经治疗后全部出院, 其中治愈出院的56例 (28.0%) , 好转142例 (71.0%) , 未愈包括转上级医院2例 (1.0%) 。198例 (99.0%) 接受健康教育, 包括用药知识、饮食、功能锻炼、定期复诊等。

2.5 疗程及费用

200例患者平均每例患者住院天数为 (10.9±6.1) d, 平均每例患者住院费用为 (7 085.9±1 826.5) 元, 床位费 (289.4±102.8) 元, 检查费 (4 386.4±1 602.6) 元, 药费 (2 662.9±1 768.3) 元。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冠心病在心力衰竭中占较大的比例。与我国既往调查[3]相符。左心室功能测定对心衰的诊断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用药治疗。但特殊心衰不典型, 或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还要根据BNP或NT-proBNP、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红、肌钙蛋白, 心肌酶) 、血气分析等。本次报道显示, 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全部使用, 这是因为这部分患者都有体液潴留, 快速使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关于CRT治疗, 11例 (5.5%) 有指征 (包括转院的2例) , 通过告知建议到三级医院行CRT治疗。

健康教育是心力衰竭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4], 200例患者全部接受。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离不开护理, 因此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过程[5,6]。有报道[7]显示, 日本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d, 住院费用分别为36 157.73元和40 675.08元。与其相比, 我院的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通过实践心力衰竭单病种质量控制表, 可以强化医生规范心力衰竭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 避免入院时治疗心衰使用药物的遗忘及其他相关必要措施,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 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规范单病种和临床医疗行为。

以心力衰竭单病种质量控制表为单病种推动工具, 组织全科开展规范心力衰竭单病种诊疗常规和单病种上报工作, 以带动整个医院单病种实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吉善, 张振伟.开展病种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中国医院, 2010, 14 (5) :2.

[2]高鹏, 范静波, 程康安, 等.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临床经验总结[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2) :100.

[3]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24.

[4]戴海文, 虞意华, 严静, 等.开展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和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10 (2) :129.

[5]米培燕.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128例有效性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6) :67.

[6]陶燕燕, 高亚梅, 权亚玲.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3) :106.

单病种质量管理 篇9

本刊讯近日, 由中国医院协会评价与评估部举办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及单病种质量控制”培训班在京举办, 此次培训班分别对四个病种、二个术式做培训, 以确保质量可靠。北京地区的十六所三级甲等医院近220余名医务科、护理部、病案科、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骨科等相关科室人员参加了培训。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填报工作更加信息化、计算机化、规范化。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评价评估部主任王吉善主持会议, 评价评估部副主任张振伟汇报了2007年度北京地区十六所三甲医院例行检查的情况, 讲解了检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网上填报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以及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刘爱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专家组和单病种“肺炎”专家组组长杨跃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高占成, 三位专家为参会人员解答问题。

会上, 中国医院协会为参会人员提供两个系统的FLASH操作演示的拷贝, 使填报过程更简单化、易操作。评价评估部还为参加检查的医院每个科室配发一本《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1.0版》, 以供专家学习和借鉴。

上一篇:另眼相看下一篇: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