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与对策

2024-11-17

成因与对策(精选12篇)

成因与对策 篇1

违章是安全人谈的最多的话题, 因为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就是违章。违章就是不符合章程规定、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当我们不遵守这些规定时, 就人为地制造了隐患、增加了风险, 带来各类事件事故发生的可能, 尤其是当违章慢慢演变成习惯性违章时, 基本就代表着悲剧随时有可能降临。最近两年, 塔里木油田接连发生两起安全生产亡人事故:4.22硫化氢中毒事故、7.27计量车爆管亡人事故, 这两起事故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原因——违章。鉴于塔里木油田目前这种安全形势, 作为安全管理人员的一员, 我也想探寻一下违章的根源及遏制违章的一些措施。

1 违章浅析

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建设 (EESCS) 将安全文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原始无序阶段~自由自发式;

(2) 第二阶段:被动依赖阶段~应付被迫式;

(3) 第三阶段:独立主动阶段~自律表现式;

(4) 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

塔里木油田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参考杜邦公司将从初级到高级也分为类似的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自然本能阶段。

(2) 第二阶段, 严格监督阶段。

(3) 第三阶段, 自主管理阶段。

(4) 第四阶段, 团队管理阶段。

许多的企业在经历第一阶段时都发生了很多的悲剧, 安全管理人员在进一步统计分析这些事故时, 得出结论“96%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如果能够充分地规范人的行为, 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这使得安全管理人员事无巨细, 对各类存在安全风险的设备作业物料等等制定了大量的、详细的作业规范, 作为员工安全作业的依据。[1]安全文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 大量制度被建立并被进一步健全。

这时“员工应当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成为一种管理姿态, 成为对“违章员工”进行处罚的理由与依据;而“员工安全意识不强, 违章作业”也成为不少企业进行事故事件调查和原因分析中最常见的原因, 这似乎意味员工应该自觉做到一切, 员工没做到是员工自己责任, 员工应当受罚, 员工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员工的确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但更加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员思考的问题是:员工违章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1]

大量的文章将员工违章归因于员工的心理, 如侥幸心理、省能 (偷懒) 心理、好奇与冒险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偷懒、好奇等心理是人的正常心理, 杜绝这种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同样都是人, 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的违章很少, 而有些企业员工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呢?

这不是一个关于个人的、偶然性的问题, 而必须从制度本身出发, 从管理层面出发。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些事故事件的分析来看, 个人认为违章很难杜绝, 或者导致习惯性违章存在的原因如下:

(1) 违章必然存在的土壤没有根除。一是培训教育不到位, 似乎任何时候总会有培训不到位!相对比员工的工作, 员工需要掌握的规章制度似乎总是处于过盈!那么员工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规章制度的要求成为理所当然。二是保证各项标准要求顺利实施的条件总是不那么容易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员工总在流动, 资金困难, 各种防护工具、操作工具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在现场出现, 现场作业总是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三是很多时候真正决定员工切身利益的不是遵章。员工面对的事情, 产量、效益、工期等等, 往往随着时间紧急, 重要性提升;员工面对的人, 领导下达任务, 往往随着人物的重要, 重要性提升, 因为是效益、任务决定我们的奖金, 是领导决定我们的KPI、升迁。

(2) 违章代价得不到体现。缺乏监督, 做到或者做不到都无所谓, 为什么要遵守?中国的管理艺术有时过多的强调和谐, 和谐的后果就是违章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只要没有发生事故, 严重的后果对于员工都是不可见的。被查到的几率和被查到后的处理的几率的低下, 使得在员工心里, 违章带来的就是没有什么。

(3) 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无法保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在很多实际中谁来监督领导, 领导违章该怎么办?类比一下, 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一样, 在安全管理上, 也会存在着:不知道, 做不到, 和不愿意等问题, 所以领导也会存在各种形式的违章, 如果没有人制止, 那么违章就会存在。这就带来一种信号:规章制度变得不再重要、可有可无, 这极大的降低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来解决呢, 下来简单说一下个人浅见:

(1)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体系。梳理员工需要掌握规章制度, 建立标准的岗位管理手册, 明确员工的属地范围、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同时优化培训方式, 可以结合视频动画等资源, 将理论与实际培训结合, 提高培训效果, 使员工掌握详细全面的岗位工作标准, 并将员工能力评估作为员工上岗前的必要程序, 实现员工能岗配套。

(2) 安全资金的保证和落到实处。给员工创造遵章的条件, 就必须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给员工配备必需的劳保用品, 提供安全操作必须的工具, 设计建设更加合理的操作环境等等。

(3) 创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使安全与生产达到平衡。不能一味追求安全, 什么也不干最安全, 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什么标准规程都能抛弃。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安全标准体系, 确定工作的安全前提是什么, 在保证安全前提的情况下, 优化流程, 打造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前期的准备最重要, 或者用一句俗语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4) 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安全文化第二阶段的特点就是:必须严格监管, 否则违章会在企业中变成“习惯”。还是那句话, 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在遵守规章制度和被检查到之间选择, 被查到的几率, 被查到后的处理的几率比处理方式更加重要。

(5) 健全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安全管理要想大力提升, 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顶层的安全理念, 并将安全理念逐渐向下级灌输, 带动下级安全理念的转变。领导自身率先垂范, 带头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进而引导带动员工遵守。当领导违反规章制度时, 能自觉或者由上级监管部门按照处罚措施来进行处罚时, 员工就会相信遵守制度比信赖领导更重要, 或者说员工就会相信领导也不能违章, 领导违章与一般员工一样要受到约束, 这时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将会发生了转变, 安全管理进入主动阶段。

2 结语

塔里木油田连续几年处于严格监督阶段的后期, 如何迈过这道坎, 个人认为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 创造员工遵章守纪的管理环境, 夯实管理基础, 自上而下推动制度落实, 使员工由被动接受转为习惯接受, 由习惯违章转变为自律、自觉遵守, 进而跨入自主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违章操作与违章指挥——违背了什么》环境安全健康网.

成因与对策 篇2

马路市场的成因与对策

邓州市工商局 刘顺善

长期以来,马路市场问题一直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一个顽症,它不仅妨碍交通、影响市容,而且也严重干扰了专业市场的繁荣。为啥会形成马路市场问题,如何根治马路市场这个顽症?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市场管理实践,试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所谓马路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批个体工商户(相当一部分是无照经营的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和进城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在城区的主次干道的人行道、慢车道和交叉路口,自发形成的、随意性很大的一些摊点群。其表现形式有:坐商店外经营、占道维修、马路工厂,行商乱摆摊点、沿街叫卖。

马路市场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城市建设先天不足,城区缺乏集贸市场。计划经济年代,城市不存在马路市场问题。当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时,城区需求大、商贩多、市场少的“先天不足”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市民一

日三餐的食品、副食品和日用小工业品需要从集贸市场购买,市场强大的需求吸引着商户;另一方面是个体商贩随着改革开放在大量发展,城区有照的、无照的、固定的、临时的商贩平常在3000户左右,旺季可达5000户以上,众多商贩急需相应的经营场地;再一方面集贸市场少、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居民密集的地方,没有一个专业集贸市场。按规定城市农贸市场每处服务半径800米左右,居民到市场步行十分钟左右,而我市的砖城内丁字口周围和古城十字街周围的居民都距农贸市场很远,一些精明的商贩便纷纷聚集在人口密集的路口、街道经营或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因此,集贸市场和城市建设不同步、市场布局不合理、老城区缺乏专业市场等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的问题,是马路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二是城市意识差,文明素质低。我市是一个农业城市,城区农村人口流量大,且城区多数固定经营者也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普遍缺乏城市意识、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仍习惯于农村集镇和老城关镇沿街摆摊的旧传统。由于这些进城农民对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规范标准、行为准则都认识不够,因而对市场规范管理就产生一些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当马路市场严重影响交通时,市民埋怨管理人员没严管;当管理人员处罚马路市场的商贩时,一些市民又指责管理人员对做小生意的商贩管得太严了,甚至骂执法人员是“土匪”、是“国民党”;一些流动商贩为了抢生意、多赚钱,和管理员开

展了“你来我走、你走我来、万一遭遇、软缠硬磨”的“游击战”;一些有门店的商户看到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也不甘心吃亏,则专打“阵地战”,有恃无恐地把货物搬到店外人行道上,轻者对管理人员搪塞敷衍,重者公开抗拒管理,甚至谩骂、殴打管理人员。

三是部门不协调,管理不到位。治理马路市场问题,涉及到城建、交警、工商、公安、卫生等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行动、综合整治。目前,我市对马路市场的管理问题还没有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严格执法的综合治理局面,还存在着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工商部门认为:城市道路主管部门是城建,城市交通管理主管是交警,人行道的摊贩该城建管,快慢车道上摊贩该交警管,工商部门管理与法无据;城建、交警认为:工商是管工商户的主管部门,工商户违章了工商部门应该管,也有力度,况且以前都是工商管的;同时,各个职能部门都上的行政班,下班以后出现管理空档。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检查严了都来管,检查过后都放松;有利的事都来管,无利的事都不管;上班时有人管,下班时无人管;市场乱了有理由,领导批评有责任。

要医治马路市场这个顽症,必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方能凑效。笔者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宣传教育市民,增强城市意识,自觉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根治马路市场顽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

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必须进行市民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增强城市意识。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会议形式,大造创建文明城市的舆论,大讲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大力宣传城市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目标任务,及时报导和表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明典型和好人好事,公开曝光和处罚一些屡教不改的占道经营者;在临街门店逐户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发放《规范经营保证书》,以增强商户参与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把取缔马路市场、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真正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

2、合理规划,建设市场,为退路进场提供必需的交易场所。市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窗口”,要取消马路市场,必须规划建设方便群众买卖的各类专业市场。首先,要结合旧城改造,补建一些必需的农贸市场。建议在仲景路中段,利用原房产处和针织厂的场院,改建一个为老城区砖城内外的居民服务的肉菜市场;结合团结中路的扩建,利用原商业局、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等单位的旧场院,补建一个为大十字街周围800米左右的居民生活服务的肉菜市场。其次,充分利用现有市场,组织马路商贩进场。我市城区已建成十几处市场,由于布局不合理、远离居民区和马路市场的影响,有的不繁荣,有的是“空壳”。只要市政府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加强马路市场治理,对进场经营者提供宽松的政策,目前这种马路市场随处见、建成的市场是“空壳”的极不正常现象就会大大改变。例如:把分散

在南桥店以西以南的副食批发和农机经营集中到解放商城,既根治了邓襄路入市口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问题,又能逐步把解放商城和南桥店商业大道两个“空壳”市场培育成一个繁荣的商业城;把城区所有无门店的小工业品商贩集中到舒心园市场,城区规范了舒心园市场也繁荣了;把分散在城区主次干道门店的摩托经营者集中到几个摩托市场,摩托经营占道问题和摩托市场都不繁荣问题就会同时解决;同样,把城区分散的水果经营分别集中到春风阁、南桥店、西城三个水果专业市场内,将城区的肉菜经营商贩分别集中到新风市场、三孔桥市场、邓南斜路市场和城区经批准的临时摊点群;另外,还有竹木、钢材、粮食收购、车辆运输、农机修造、废品收购等等,都应分别集中经营,培育成专业市场。其三,在城市的新区建设中,必须把专业市场、特别是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贸市场纳入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时不能同步建设的必须留足市场场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

3、理顺城管体制,强化联合执法,确保各项城管职能落实到位。针对目前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重收费轻管理、下班以后无人管、马路市场难治理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领导重视、明确责任、加强督查、齐抓共管外,还应解决各个职能部门在城管中权力受限、力量分散、人少难分班、下班无人管的问题。对此,建议改革现有的分散管理、浪费人力、收效不大的管理体制,组建职能部

门联合执法的综合城管队伍。设想是:从城建、公安、交通、工商四个主要职能部门各抽一辆小货车,各抽10名执法人员,40人分成两个班,上班半日制;每个班20人再分成4个组,每组一辆车5个人包一至两条主次干道;每班的4个组在管理中可分可合,分而包街搞好日常巡查管理,合而突击治理重点部位和“钉子户”、“难缠户”。综合城管队伍,人多,车多,机动性强,震慑力大,两班轮换,全天巡查,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解决了下班以后无人管理的难题,而且形成了执法合力、克服了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对城市乱搭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倒等违章违法行为也能进行有效地综合治理。综合城管队伍能有效地管理好城市秩序,外地城市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市多年来在城市管理中也曾有过综合管理的成功实践和体会,可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管理体制。

以上浅见,只是个人在城管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也算是笔者为邓州市建设现代中等文明城市的建言和献策,仅供领导参考。

财务舞弊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

前言

2001年11月,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12亿美元假账被公之于世,这是席卷全美国的会计丑闻。2002年6月25日,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被确认虚增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历史上利润造假的最大案件。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东方电子”等,到后来的“蓝田股份”、“格林柯尔”、“科龙电器”等案件。这些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严厉打击并治理财务舞弊刻不容缓。

1.财务舞弊的成因

1.1 内部监督职能的弱化

1.1.1 监视职能弱化

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职能的合理安排及监督权的有效实施,是防止董事会独断专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的常设机构,应代表股东大会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权,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主体是由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职工代表和少数的大股东组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名存实亡,本用以防范财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1.1.2 内审职能弱化

一些公司尽管在形式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名义上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但实质上却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摆设,聘用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或者专业内审人员无所事事。

1.2 外部监督措施的弱化

1.2.1 外部监督相关法律不健全

《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些法规尚存诸多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一些条款的表述模糊。如,《会计法》中第四十三条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2 外部监督主体执法不严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退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如,《证券法》中的第五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但事实上因财务舞弊而退市的公司少之又少。

2.财务舞弊的识别

2.1 财务指标识别

2.1.1 获利能力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在成熟行业,由于其技术较成熟,供需较充足,企业间很难拉大差距,企业的获利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存在远远高于同行业获利水平的企业;在新兴行业,有些企业可能会凭借技术或经营优势,短时期内达到较高的获利水平,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其获利水平将不断向社会平均获利水平靠拢。

2.1.2 流转税金与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合理

流转税与营业收入通常应保持一定比重,该比重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当流转税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明显降低时,就应持谨慎的态度。如,黎明股份(现称联美控股)199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42.56万元,而主营业务税金仅为82.43万元,比例只有0.2%,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上年比例,经查的确存在虚增收入的舞弊行为。

2.2 经营信息识别

2.2.1 公司产能与其经营能力不对称

若公司的产能与其经营能力明显不对称,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将值得怀疑,财务数据良好的背后很可能暗藏财务舞弊。如,1997年7月“银广夏”第一条500升的生产线开始投入使用,但它在当年却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2.2亿元的萃取产品。专家一致认为,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生产能力,即使通宵达旦地工作,也不可能出其所宣称的数量,即“银广夏”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账面上体现的巨额利润。

3.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3.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3.1.1 约束治理层与管理层人员身份重叠的现象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身份或职能的重叠,将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必然会弱化监督职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因此,应尽量避免出现董事长兼总经理现象的出现。

3.1.2 约束大股东权益的行使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即所说的“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这样,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出台相关规定适当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即不管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其最多只能行使一定比例(如国外通常是20%)的表决权。

总结

总而言之,如今的财务舞弊行为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发现舞弊,防范舞弊,及其审计舞弊,是个综合治理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但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财务舞弊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又要坚定信心,树立恒心,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要从舞弊的成因入手,追根溯源,而且也要靠员工的个人职业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来达到减少或遏制舞弊现象的发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育厅. 财经问题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审计风险成因与对策 篇4

(一) 审计风险的界定。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是对人们从事经济工作的行为进行监督的工作, 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能起到调整利益、协调关系、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因为市场经济的多元性,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社会审计自身的局限性, 致使审计实际上发挥的作用达不到人们对它的期望, 并且人们对审计的作用还有某些误解, 从而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定义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检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那么, 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 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应是服务于制定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 着眼于有效保障审计质量。所谓审计质量就是决定注册会计师社会作用能不能有效发挥的根本, 制定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审计质量, 然而新审计准则又公开申明以风险导向为基础, 所以审计风险应该以审计质量视角加以界定。

(二) 审计风险现状。

从历年行业检查中, 很多事务所都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被停业整顿, 有的被取消了相关资格, 注册会计师为了个人的利益, 弄虚作假, 出具虚假报告的问题也是屡禁不止。受到处罚, 被终身禁入注会行业的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都能说明审计行业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 注册会计师缺乏强烈的风险意识,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不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 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认识不到工作稍有不慎, 就很可能会产生风险, 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使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事务所被告上法庭。其次, 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有的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 采取降低收费的手段, 事务所为了减少成本而不得不简化审计程序, 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另外, 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舞弊手段, 这些都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也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 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

近年来,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 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 法律界与公众则认为只要审计报告意见和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则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而且, 事实上法庭在受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时, 为了安定团结, 稳定经济, 比较倾向于保护所谓的“弱小群体”, 强调均衡损失, 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盈利丰厚, 完全有理由从其丰厚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稳定受损方的情绪。法庭的此种判决, 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无法摆脱不合理的风险困扰。另外, 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鉴证权利的同时, 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 并且还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 则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二) 审计责任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 增加了审计风险。所谓的期望差距指的是审计职业界对本身的认识和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认识上的差距。长期以来, 审计职业界一直认为, 只要按照审计准则去执行审计业务就是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 并且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区分开来, 认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只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 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舞弊和错误。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 产生了期望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对检查舞弊责任的认识上。

(三) 审计质量控制上的缺陷。

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 需体现审计依据、目标、步骤等要素, 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 一些项目的审计计划方案所列的内容简单笼统, 容易导致人员分工不细、落实具体责任不清、审计目标和标准不明等问题。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 它是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依据, 也是发表审计意见最主要的依据。因而, 审计底稿的质量能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然而, 有些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底稿不健全, 层次不清, 基本要素也不完整, 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三、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迁, 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需要对我国现行的有关审计的法规应处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方面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保证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在审计实践过程中, 审计监督依据的法律法规涉及方方面面。因而,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依法审计的前提条件, 从构成上应该包括宪法、经济法、商法、民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从内容上应该包括调整各种法律关系的具体条款。其次, 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应从保护注册会计师利益出发, 不断地完善有关权利义务的法规, 不断地与法律界沟通, 使法律界能认同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 帮助注册会计师来反击那些毫无根据地扩大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进而影响公众对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理解和认同。

(二) 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 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的需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来加强风险意识, 明确审计小组、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权力与责任, 要求审计人员严格地执行审计规范, 将责任具体落实, 促进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人员各负其责、各担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等。应切实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和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规范其审计行为, 使其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提高审计质量服务, 认真编制计划, 收集证据, 以谨慎职业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发表审计意见, 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降低审计风险。

(三) 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

采取积极有效的审计方法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技术保障, 要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上,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风险, 并进行符合性测试, 借以确定审计风险, 找准审计突破点, 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确定的风险水平的基础之上, 根据会计报表不同部分风险的大小, 以风险较大的项目为重点, 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强调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针对不同的、特殊的风险点, 实施不同的程序, 有效地降低风险。努力地推进审计技术创新, 运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改善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采用多种审计方法, 扩大审计证据范围, 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 科学把握审计重点, 合理确定细节测试, 改善证据的客观性, 提高审计质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工具, 其作用日趋重要, 面临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正越来越受到审计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责任,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 2004.4.

[2]李文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经济问题, 2004.3.

政府违法用地行为成因与对策 篇5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涉及地方政府和政府为违法主体案件的土地面积,占到了被查处违法用地面积的80%。当前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因此,探讨违法用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对从源头和根本上治理违法用地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违法用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概述

违法用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在此称作政府违法用地行为),其含义是指政府这个特殊主体,在审批、使用、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违反法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

政府违法用地行为与一般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土地违法行为相比较具有行政行为方面的特征,其主要形式:

一是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行政性。大量地、频繁地运用行政手段。实践中,地方政府极易凭借其权威性,通过发布文件、纪要、领导讲话等形式,出台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政策性文件,注入下放土地审批权、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具有浓重的行政性。

二是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强制性。地方政府作为当地的最高行政机关,为了一时的政绩或地方局部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强令企业或下级政府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诸如修建道路、兴建农贸市场、兴办观光休闲产业等,具有典型的强制性。

三是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随意性。有的地方政府违法用地行为并无章法,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对自己经济发展有利就干,不利的就坚决不干,诸如为了招商引资,任意减免土地税费,个别甚至干脆免费供地,根本不受什么法规拘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四是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公开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该说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的了解的,而且比一般的群众要深刻得多。但是,地方政府这个特殊的主体,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就是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其有关政策于不顾,以致公然非法转让倒卖土地,非法占用耕地,往往伴有集体开会研究、召开动员大会、发布招商广告等行为,具有广泛的公开性。

五是政府违法用地行为执行难。由于此类违法用地行为大都属于政府行为,因此,即使在违法用地过程中被执法部门及时发现,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完全建成后,查处拆除时,又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成因与根源

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大规模地招商引资,通过多出政绩达到仕途升任,以及通过主导违法用地达到权力寻租,这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追根寻源,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过多地直接插手、参与经济领域。政府对于经济领域的管理,主要应该是宏观调控、规范引导、提供公共服务、监督检查及相关行政管理。对于企业投资建设,除国家项目外,主要应由企业自己考虑,政府不应直接参与和干涉。而一些地方政府却直接插手、参与经济领域,热衷于招商引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指标。为了完成经济指标,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甚至层层下达引资指标。招商引资之后,紧跟着就是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土地。由此造成涉及地方政府的违法用地大量发生,进而引发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是对地方相关领导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当前土地违法量大面广,除农民宅基地属个人行为外,几乎都与当地领导存在关联,或口头同意或支持默许,或暗中运作或私下指示。由于手法隐蔽,违法批地者往往不认账。用地者因为得到当地政府的关照,也不漏半点口风,使违法批地的证据难以查实。现行的处分规定,要求必须以查清批地者得违法事实并取得证据作为前提,而没有领导对本地所发生违法用地必须承担责任的问责制,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三是法律对规划调整存在漏洞。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省级政府享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地级市政府经省政府授权享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而对于规划调整(是否可以调整及由哪级政府审批)却没有作出相关规定。按照一般理解,有权批准规划自然也有权调整规划。而问题恰恰出在这个地方。当前,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当混乱,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各地规避法律的普遍手段,也是造成基本农田数量减少、质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过去,基本农田大都成块,质量良好。近年来为了迎合开发商的用地需求,动辄调整规划,质量好的基本农田被调整成建设用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质量不高的土地。这些规划调整,从表面上看,大都“合法合规”且数量没有减少。很难挑出毛病,但质量却大大下降,反应出法律在规划调整方面的重大漏洞。

四是执法效率低,土地执法障碍重重。由于法制不健全,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不强,再加上执法环境的诸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土地违法呈多发趋势,这是现实国情。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惩治违法的效率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必然选择。但按照现行规定,国土资源部门要经过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立案、调查取证、下达处罚决定(之前还有告知、听证)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当事人不服,还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程序,到最后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到了这个时候,违法占地已经由小变大甚至建成投产,实际已难以拆除。

五是一些地方国土资源部门不真心作为。近年来有一种新的倾向,一些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尤其是基层土地部门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动机,对发现的土地违法故意不去及时制止,也不及时进行处罚,等到违法行为已经建成投产,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再申请法院执行。实际上,在当地一些领导的暗中作用下,法院根本就没有打算执行,国土资源部门也心知肚明。此种情况,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奈何不了,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也不承担责任,最终使违法占地得以持续,违法者和地方政府共享建成投产后的丰厚利润,被毁坏的耕地却无法恢复。

三、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解决对策

上述问题,是地方政府违法用地行为难以根治最为实际的原因。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违法用地行为,便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不能仅仅根据数字“论成败”,必须推行综合性的指标评价体系,这一工程目前已经启动。

二是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加针对地方党政领导的土地违法问责制。当一个地方行政辖区内发生大比例土地违法或者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时,要追究主要党政领导人的责任,剔除其中的权力寻租空间。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就将问责制引入专项行动。

三是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脱节及法院不作为问题。

四是科学设置行政执法程序,有条件的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对违法占地的“先行拆除权”。

五是建立和完善负有直接巡查责任的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及执法人员的监管、约束机制。对于不积极作为致使土地违法行为不断扩大,造成难以拆除等严重后果的,要予以处理。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6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心态和生活心态,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教师也不例外。而造成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七个原因:

一是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钩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二是教师考核因素。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许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各种荣誉往往与他们无缘。这样,他们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三是校长“一言堂”。在学校管理上,往往是校长“一言堂”,都由他说了算,各种评优评先,也是校长意图的体现,教师敢怒不敢言,工作的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学校校长“家长作风”等问题,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职业倦怠。

四是没有上升机会。由于多数学校暂时没有位置可上升,许多有进取心的教师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得到后备的培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就逐渐麻木了。这样,教师就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与上进心,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五是工作没有动力。许多农村学校,关起门来办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上没有新意,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许多工作沿袭旧例,依靠惯性,凭借所谓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如一潭死水,既没有新水注入,又没有浪花激起,在这样环境里工作,怎能不出现职业倦怠呢?

六是学生因素。在这个法制年代,学生被过多地保护,教师的利益被漠视,在师生冲突中,教师永远是弱者。如,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教师完全有权利进行批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因为教育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麻烦,受到处分,甚至会招来报复。为此,教师害怕批评学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为此,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七是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对于这些明显的因素,需要引起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的注意,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改善,不要让其越演越烈。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乐观积极心态来应对教育教学中各种挑战。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醒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自己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了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了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参与业余活动。丰富的业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加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友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其七,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胡同。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南干旱的成因与对策 篇7

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旱灾, 降水少, 气温高, 农田龟裂, 塘库干涸, 河溪断流, 已造成2 0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受旱耕地面积600万hm2;进入春耕季节, 干旱一直持续, 干裂的农田得不到一点雨水的滋润, 作物无法播种, 还有的群众为了寻找水源搭上了性命。这是一次惨痛的警示。

1 干旱的成因分析

我国西南丘陵地区虽然降水资源丰富, 但降水分布地区和时间不均, 加上丘陵起伏、灌溉条件差, 使得频繁的季节性干旱、严重的水土流失等成为诱发丘陵山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性因素。干旱的成因很复杂, 有自然因素, 有工程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等, 究其原因,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利设施老化、资金投入不足

这次持续干旱, 虽然水利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水利历史欠账多, 早已年久失修,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 这些工程的功能和蓄水量已无法满足需求, 很多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不堪重负, 大型灌区工程设施、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也严重偏低, 许多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引水、蓄水工程, 仍存在雨季洪水成灾、旱季无水引用的现象。旱情也暴露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资金缺乏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最直接的原因, 水库、渠系、提灌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见效慢, 至今仍有大批水库在带病运行, 导致很多地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滞后, 抗灾能力低下。

1.2 气候变暖、持续高温降雨少

西南地区的降水, 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的。但去年入秋以来降水量明显偏少, 这是因为印 (度) -缅 (甸) 槽活动很弱, 对水汽输送不利, 形成不了降雨过程;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 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 水库就很难再补上水;全球大气候变暖, 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

1.3 破坏生态、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西南地区这几年盲目砍伐原生态林木,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 大家都知道, 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 涵水能力很差, 一旦成林发展, 就会导致地下水位逐年明显下降, 而地下水是一种稀缺水资源, 很难补给。再加上许多企业私自已挖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生产, 人类活动频繁的影响, 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已经到了无处可寻水的地步;西南大旱与地区生态系统破坏密不可分。

1.4 乱排乱放、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 城市工业、服务业用水量日益加大, 而且大量生产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向江河, 对有限的淡水资源形成极大污染。不仅如此, 水资源匮乏及污染问题已扩散至农村。我国农业灌溉手段落后, 水有效利用率低, 兼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导致化学物质、有机物质渗透土壤, 进而污染水源。

2 干旱的对策

2.1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 具有公共性, 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具有广泛的受益面, 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公共财政应给予更大支持。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水利实践的新发展, 积极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 要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工作为重点, 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上下了很大工夫, 使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2 加大投入、全面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在水务建设这一块应加大投入, 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工作的建设, 要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整个水利建设投入中的比例, 整合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 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 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统筹兼顾, 把水利规划目标与阶段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城市农村、流域区域、东中西部水利发展, 科学安排近期实施计划和项目, 优化水利建设布局, 既要抓住机遇加快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又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努力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工程管理设施要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建立完善的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 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应重点落实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工程、骨干水利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程。

2.3 保护水环境、创建节水型社会

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十分突出, 水资源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越来越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资源。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的理念, 增强环境忧患意识, 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 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规划项目建设时量水而行, 全面控制用水总量, 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推广各种节水、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技术, 尤其是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污染排放,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4 严格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用水

水是生存之本, 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基础、城市的血液。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 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同时,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 必须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 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抓好水资源配置,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 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 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 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 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

3 结 语

我国人多水少, 水资源分布不均, 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不仅是现阶段的突出水情, 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 干旱灾害的发生可能会愈加频繁, 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倘若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 再不重视水环境的保护,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有可能就是眼泪。

有偿新闻的成因与对策 篇8

1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1.1 新闻市场商业化

当今时代背景中, 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对于社会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会使公众的选择有较强的倾向性。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新闻宣传极易产生异化的现象, 现阶段比较多见的做法是一部分企业会利用新闻传播对受众的选择产生倾向性这一特点进行产品宣传, 这种做法是将新闻宣传和广告的宣传混淆, 使新闻宣传转变为广告效应, 使新闻宣传变成一种可以购买的产品, 使新闻市场有了商业化的趋势, 也就因而导致了有偿新闻的出现。而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的原则, 长时间以来, 也就会使新闻的可读性及受众的信赖度也随之大大降低。

1.2 新闻从业者自身素养问题

部分新闻从业者的自身修养素质问题也成为了有偿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许多工作者是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修养但缺少社会实践的年轻人, 他们对于新闻行业充满了探索心, 但对新闻行业中所需要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新闻从业道德问题没有深刻的了解, 易随波逐流受到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诱惑而做出违背新闻道德的有偿新闻现象, 从而不仅没有对有偿新闻现象产生遏制作用, 反而助长了其扩张的势力范围。

1.3 新闻监察机构管理不够

新闻市场自发展以来, 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 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也是造成“有偿新闻”滋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应成立或在现有的机构中明确规定出某一部门具有对新闻市场监督管理的权利, 新闻市场作为一个“监督人”, 也同样需要一个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制约, 促进其前进发展。而新闻监察机构应对有偿新闻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对新闻市场进行大彻查, 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管理体系。

2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有偿新闻”作为一种长时间异化导致的新闻, 表现形式具有多性的特点, 并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花样不断翻新, 令人防不胜防。例如如下。

1) 新闻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接收被采访报道对象提出的帮扶助困等要求, 接受各种现金或等值礼品的报酬。

2) 新闻记者或编辑通过报销交通费、采访所需要的住宿费等噱头进行有偿报道, 主动向被采访对象所要报酬或采访经费。

3) 新闻工作者对需要报道的企业单位进行举报活动时, 接受举办单位所提供的礼物或伴手礼, 将报道节目进行采访变成参加商业的一次活动, 违背最初的报道初衷。

4) 新闻记者、编辑在未经单位领导批准或不知情的情况下, 擅自受聘担任其他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并代表其发表公共言论, 以此来增加额外的报酬。

5) 相关新闻部门利用采访报道拉“赞助”或对“征文”比赛等情况来获得额外的协助经费, 对此进行广告宣传, 以此来增加自己的额外收入[2]。

3 有偿新闻的危害

3.1 影响新闻公正性

有偿新闻其实质是以权谋私, 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其不仅危害了新闻传播事业本身, 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新闻报道的原则即为公正性, 要求不能加入任何感情色彩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作出评论, 而有偿新闻的结果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过程中一定会有一定偏倚的对事件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 从而对受众的自身判断作出影响。而有偿新闻现象本身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这种做法违背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 不利于在群众心中树立公正形象。

有偿新闻会严重干扰正确的舆论公正性。新闻本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的最基本的品格。按照新闻价值取舍新闻, 是新闻传媒最基本的规律和法则。但是, 新闻一旦为金钱所驱使, 新闻价值会被漠视, 违背向公众传播事实的原则, 干扰受众的舆论方向, 缺少新闻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的原则。

3.2 违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都形成了忠于党和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而对于新加入新闻工作者的记者来说初入行业每一位工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新闻梦, 希望能够在社会中以一颗积极客观的心来为受众进行事实的传播报道。以金钱和私利为价值的有偿新闻的报道是对这些新闻报道传统的否定, 不利于新闻工作者新闻职业道德的树立。

4 有偿新闻的解决措施

新闻市场的有偿新闻现象并非是单独机构一段时间而形成, 其涉及多个单位机构和方面, 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导致的新闻市场的异化现象, 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从根本上来杜绝有偿新闻现象。

4.1 设立监督机构加强监管

新闻传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 应遵循党和政府的意念, 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应利用国家的强制手段, 明确设立对新闻监管的机构或在已有机构的基础上作出明确权利规定, 使新闻行业在监督他人的同时也受着专门机构的监管, 防止监督权利过大而导致的自身出现有偿新闻等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等现象。

4.2 完善法律和监督机构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建立完善法律和监督机制, 加强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使治理有偿新闻“有法可依, 依法治理”是遏制有偿新闻的直接途径。给新闻立法, 有助于监督机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能够做到“依法监督”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除此之外, 给新闻立法还有助于加强对新闻工作的思想教育, 从而提高新闻从业者人员的自身素质, 肩负起“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

4.3 完善社会舆论

舆论也称公众意见, 是社会发展赋予受众的一种手段, 具有传播迅速、范围广的特点。加强舆论监督是现在社会中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手段, 新闻传播本身是一种与受众直接互动的传播方式, 受众对其关注度较高, 完善社会舆论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因此, 可以在公共媒体上公布有偿新闻举报电话, 聘请“新闻监督员”, 通过群众雪亮的眼睛, 来使新闻工作者自省, 从而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4.4 加强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

新闻讲求一定的时效性, 这需要新闻从业者能及时对新闻信息做出敏锐的判断。现在新闻工作者团队存在着工龄两级分化现象, 其中一部分为刚毕业的实习生,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但社会实践经验较少, 容易被误导利用。在人情世故面前, 所谓的职业操守和思想品德这些刚刚进入新闻工作者行列中的实习生是没有权利自己选择的, 只能接下那些连自己都不明所以的所谓的“车马费”, 这样才不会显得特立独行搞“个人主义”。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记者则是能在职业操守和个人利益之间自由切换, 他们明白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并不会有人追究到底, 但自己却可以从中谋取私利。因此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也是新闻行业法规所不允许的。

“有偿新闻”的形成是一个新闻历史长期发展而导致的异化现象, 其形成原因来自于多方面。因此, 杜绝有偿新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能从根本上制止“有偿新闻”我们社会各界也应多角度的进行长时期的斗争, 坚守新闻文化环境的净土, 营造一个令人信服、公正、公开的新闻环境。

摘要:现阶段, 有偿新闻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人们的社会视线中, 成为社会中新闻行业的一个“污点”。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影响效果扩大化而产生的一种异化现象, 报道有偿新闻的行为轻者违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重者甚至违反法律, 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我们应从新闻从业者自身以及加强管理监督制度等多方面来共同抵制有偿新闻现象, 全力打造出一个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环境。

关键词:有偿新闻,措施,职业道德,危害

参考文献

[1]韩丹.浅析新闻学视角下的异化现象“有偿新闻”[J].商, 2015 (24) .

我国住房金融风险成因与对策 篇9

一、住房金融风险的种类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而导致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贷款人的违约类型通常包括三种情况:无力偿还、非自愿偿还和延期偿还。根据贷款人违约的主观意志不同可以分为理性违约与被迫违约。理性违约指的是一种市场价格下降导致的一种主观不作为的违约行为,即住房价格低于扣除交易费用后的未付清的贷款本金利息和时出现的违约行为,通常发生在住房价格大幅下降或利率持续上升时的住房市场中。被迫违约是指贷款人由于财务原因无力支付贷款金额而导致的违约行为,通常发生在个人住房贷款中,贷款人失去工作,家庭发生变故等无法偿还贷款本息从而被迫违约。

2. 流动性风险

一般地,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的短期资产不足,例如:现金不足或等同于现金变现能力的其他资产占资产总比较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或满足债权人按时提取资金要求的风险。也有观点认为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长期贷款比重过大,而短期资产或现金或其它渠道拆入现金不能满足债权人提款需求,导致缺乏流动性而产生的风险。具体地,对于住房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住房贷款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在期限、结构、数量上的不匹配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金周转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流动性风险。资料显示,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负债的年限通常在2~5年左右,而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信贷资产回收的周期较长,长达15~20年。这造成了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期限差距,导致其信贷资金流动性面临短缺的局面,承担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另一种是继发性流动性风险。它是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抵押贷款一般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当出现信用风险时,即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只能将房产收回并处置房产,获得的回款即为补偿。但是如果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抵押住房或找不到合适途径处置房产或处置时间太长等,此时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放出贷款的清偿金额,同样会形成甚至扩大流动性风险。

3. 系统性风险

住房金融系统性风险是由整个住房金融市场波动引起的,是一种全局性风险。由各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引起的局部风险放大,系统内部机制无力自行调整,进而传导到住房金融市场的其他部门,导致住房金融系统出现“多米诺骨牌”式坍塌。此种风险不能仅依靠某一部门的力量化解和规避,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降低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住房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下:第一,住房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下挫或长时间滞涨,使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面临房地产开发商或个人贷款人的普遍信用违约风险,即使金融机构采取收回各种抵押资产等保全措施,也难以在市场低迷或房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挽回借款人信用违约的风险损失,金融机构将承担较大风险与巨额损失。第二,住房金融衍生产品设计缺陷或监管缺位等制度风险被发现并迅速通过住房金融市场内部传导机制放大,使住房金融系统中其他部门无法独善其身,造成普遍的风险爆发,使整个系统面临崩溃。这需要机制或部门的调整才能进一步减少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一国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当一国利率下调时,贷款利率的下降使金融机构已经放款的资本收益缩水,减少了金融机构在住房金融市场的预期收益。有时还有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持平甚至倒挂的情况,使得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受阻,造成经营效益方面的风险。即使并未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的极端情况,在存贷款利率同向变动但利率差缩小时,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带来利率风险,住房资金融通期限长,资金量大,而利率的变动较为频繁,客观条件上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5.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指汇率变动引起的风呍。结古住房金融市场可以归纳出其含义:即针对外国投资者(外国可以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跨国住房市场投资所承担的汇率变动所引起的风险。对于东道国而言,如果外汇对本币升值,即本币对外币贬值,外国投资者以外汇兑换本币后进行住房金融投资,对东道国的住房金融市场影响不大;外国投资者生产住房时可支配资金增加,外国投资者消费住房的资金也增加,为汇率风险的收益。如果外汇对本币贬值,即本币对外币升值,外国投资者以外汇兑换本币后进行住房金融投资,外国投资者生产住房时可支配资金减少,消费住房的资金也减少,为汇率风险的损失。

6. 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是指住房金融市场也受通货膨胀影响,实际上是利率变动导致资产收益缩水,是通过实际利率的变动引起的。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的,当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受通货膨胀影响可能下降或为负数,则作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将面临收益损失。对于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而言,由于浮动利率可以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上浮,但固定利率却无法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率风险,因此浮动利率下的通货膨胀风险比固定利率下的小。此外,住房金融的长期性特征使金融机构和住房消费者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7. 其他风险

由于住房金融涉及面广,面临住房金融体系内和外的其他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指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产收益下降的风险;国家政策风险,指住房金融市场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住房是特殊商品,国家政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住房市场中有部分政策性住房金融管理,因此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国家政策风险;除此之外还有结算风险、保险风险和信托风险等。

二、怎样防范住房金融风险

1. 建立个人信用评定制度

我国现目前对大多数资金有限但又希望拥有自己房子的购房者而言,他们大多选择住房按揭贷款。但是,随着抵押贷款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按揭贷款发放条件和标准的放松,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如收入水平难以达到还贷要求,个人信用的缺失造成了各种金融诟病,给我国金融市场带了较多负面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注重对住房金融风险的量化研究,积极致力于风险度量模型的开发和完善。对于我国而言应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和信用做出真实可靠评定,统一判定标准,提高房贷要求和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对于经过评定且信用等级较高者,贷款额度可适当上浮,对违背信用原则的不良行为给予惩处。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条件确定贷款的最高金额、还款方式以及担保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认真调查借款人的真实收入、以往信用记录等。

2. 加强住房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国家的金融风险的防御能力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套正确反映金融体系健康与稳定的金融预警制度。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因而迫切需要进行预警机制的建立、创新和完善。借鉴外国经验,本文提出了以下方法措施:加强在发放贷款前的审批程序和工作以及发放贷款以后的管理工作;完善和创新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分层次预警。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结构。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打击非法融资借贷,发布风险预,防止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行为造成的和市场泡沫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3. 加强监管,改善住房金融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住房金融

市场主体主要包括:银行、借款人和金融监管者三个方面。我国现目前信贷政策的标准放松,购房者和房产开发商的审核都不完善,银行和开发商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大量呆账、死账,银行成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各投资机构和借款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风险暴露的情况下选择隐瞒不披露、做假账、会计报表造假,导致了监管机构无法对市场的系统进行有效的评估。因此,建立具有透明度、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预防风险的产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4. 创新住房金融产品

创新住房抵押贷款违约保险品种来降低住违约风险,如最低保证金制度;建立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发出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

三、结语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10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心态和生活心态,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教师也不例外。而造成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七个原因:

一是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钩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二是教师考核因素。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许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各种荣誉往往与他们无缘。这样,他们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三是校长“一言堂”。在学校管理上,往往是校长“一言堂”,都由他说了算,各种评优评先,也是校长意图的体现,教师敢怒不敢言,工作的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学校校长“家长作风”等问题,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职业倦怠。

四是没有上升机会。由于多数学校暂时没有位置可上升,许多有进取心的教师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得到后备的培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就逐渐麻木了。这样,教师就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与上进心,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五是工作没有动力。许多农村学校,关起门来办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上没有新意,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许多工作沿袭旧例,依靠惯性,凭借所谓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如一潭死水,既没有新水注入,又没有浪花激起,在这样环境里工作,怎能不出现职业倦怠呢?

六是学生因素。在这个法制年代,学生被过多地保护,教师的利益被漠视,在师生冲突中,教师永远是弱者。如,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教师完全有权利进行批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因为教育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麻烦,受到处分,甚至会招来报复。为此,教师害怕批评学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为此,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七是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对于这些明显的因素,需要引起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的注意,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改善,不要让其越演越烈。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乐观积极心态来应对教育教学中各种挑战。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醒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自己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了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了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参与业余活动。丰富的业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加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友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成因;对策

通过一年多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笔者发现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与存在,除了极少部分学生是天生的智障导致了无论怎样用功学习,其成绩都始终难以提高外,其他的大部分学困生都是有原因的。

一、语文学困生的主要成因

1.社会影响方面。当今社会现实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有了钱生活就有了富足,“有钱能使鬼推磨”。因此“拜金主义”“读书无用”“知识越多钱挣得越少”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再加之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一说,这些思想一旦传染给学生,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便成了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了。

2.家庭影响方面。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与人沟通,语言交流闭塞,这给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设下了障碍。再加上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缺少家庭的呵护,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时除了在家上网打游戏和想爸妈之外,再没有心思来想学习了,对读书根本学不进去。

3.学校影响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完善、不彻底,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学校中仍然存在,“分数的指挥棒”下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学得呆板,学习兴趣和潜能就得不到有效开发。

4.教师影响方面。我们说一个胜任的语文教师,应该称得上是教师的教师。而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有的教师根本不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他们对学困生课前不细心、课上不关心、课后不留心,眼睛只是盯着优等生,根本不能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朋友,给他们更多的爱,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本人产生了厌烦,对他所教的语文学科能不厌烦吗?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影响是造成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

5.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是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语文就是一篇接一篇的文章重复,什么要求读的、要求写的、要求抄的、要求背的;什么记不住的字啊、学不完的词啊、写不完的习作啊,满眼都是读得尴尬、写得烦恼,真是枯燥乏味。其次是没有信心,常常享受不到成功的体验,也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再次是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并没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可见,以上五种影响都导致了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和存在,而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学困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关键。

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对策

1.用语文学科特点来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内容、内涵进行挖掘,如,方块字的遒劲魅力、古今文的文理潇洒、诗歌的合辙押韵、辞赋的豪放委婉……教师如能赋予故事性的、妙趣横生的点拨,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语文课内外活动来吸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内外活动安排要精彩纷呈,让学生在活泼而热烈的气氛中主动而又激情地学习。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带有激励和竞争性的课内外活动,如,把学困生分配在各个学习小组,把各组的读书、写字、作业、日记等质量纳入小组竞赛内容,每周一小赛,每月一大赛,每学期一总结。还可以举办一些游园活动、参观活动、新闻收集发布活动、读书演讲、歌咏、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就像磁石一样,都会吸引学生把兴趣投入语文学科。

3.用教会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来巩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帮组学困生解开疑难问题固然重要,但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另外,教师还要潜下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困生在语文学习的全部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巩固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用教师的真爱来换取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给学困生足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应切实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合理降低对学困生的评价标准,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宽容”不“纵容”,“信任”不“放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恕所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的真爱必然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爱,“爱屋及乌”,学生也一定会爱上你教的语文学科。

5.用兴趣暗示法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孩子,每当一拿起语文书或一上语文课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厌烦、恐惧、排斥,从而关闭了自己的灵性之门。不妨每次学语文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先热热身,摩拳擦掌,面带笑容,在心里暗示自己:我要学好语文!这样坚持三周五周,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样的语言一旦深入学生的潜意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真正建立起来。

6.用增强自信法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没有自信而失败。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拿破仑也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这使他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从增强其自信心入手,常让学生享受获得点滴成功的喜悦,常让学生融进那些愉快的事情,让他们知道自己今天超越了昨天,树立起每天多一点的兴趣,就是成功的开始。

7.用兴趣迁移法来诱导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此法意在让学生利用自己对其他科目的兴趣,来带动不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兴趣。上语文课前,让学生先想象自己上所喜欢学科时的情景,让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再在教师的诱导下,把这种愉快的心情迁移到学习语文的科目上。

参考文献:

李红梅.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J].读写算:教研版,2014(6).

物流外包的风险成因与对策 篇12

物流外包风险的成因分析

决策的有限理性。这主要体现在物流自营与外包决策以及物流服务商的选择阶段。一般而言, 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工商企业在物流外包时, 所能获取的物流服务商的信息是有限的, 即不可能找出所有的物流服务商, 也不可能获取到每个物流服务商完全的信息。有限的信息, 对信息的有限的利用能力, 双重有限性决定了工商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的决策方案数量有限。在对物流外包结果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 工商企业极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即选错合作伙伴, 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信息非对称。无论在物流外包协议签订前, 还是签订后, 签约双方均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总体而言, 物流服务商拥有信息优势, 而货主企业处于信息劣势。这无疑给委托方带来了潜在的信息风险。

在签约前, 为了获取订单, 成功地与客户签约, 物流服务商往往会隐瞒自身的一些信息 (私有信息) , 而过分夸大物流能力与服务水平, 甚至会做出一些未必能实现的承诺 (如随时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提供JIT配送等) 。而委托方在不了解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平与物流能力的情况下, 很难能够明辨真伪。即使是货主对物流服务商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 也未必能做到“明察秋毫”, 完全、准确、全面地掌握物流服务商真实的物流能力与服务水平。特别是当委托方的物流服务需求比较迫切而又找不到合适的物流服务商时, 极有可能会轻信物流服务商的承诺, 从而做出“逆向选择” (即选错合作伙伴) , 这无疑给货主企业埋下了风险隐患。

在签约后, 根据双方的协定, 货主企业的物流业务自然交给物流服务商去运营。在物流运作中, 委托方仍然处于信息劣势, 这将使其面临着物流服务商的道德风险。因为委托方很难能对物流服务商的运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货物的集配载、装卸搬运、运输线路的规划与选择、货物的运送及送达服务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实时监控成本太高, 另一方面是一些业务根本无法监控。因此, 货主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事后控制, 即根据准时交货率、货损率、发运错误率等关键绩效指标 (KPI) 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绩效进行事后评估。然而, 这只能是“亡羊补牢”, 因为损失已经铸成, 只能采取措施进行弥补。而对物流服务商来说, 股东或公司所有者与经理层乃至作业人员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货主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委托-代理风险。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物流公司所有者会要求经理层与物流作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但因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经理层可能会放松对物流作业人员的监管, 从而可能会使物流运作处于失控状态, 于是野蛮装卸、偷盗或调换货主货物等现象自然就会出现 (甚至一些物流公司的管理者连货损或货物灭失发生在哪个环节都不知道) , 而一旦货主事后发现并要求索赔时, 很多物流服务商往往会采取“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手段来应对。在目前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法制环境尚需完善的情况下, 货主往往会权衡利弊, 在考虑到高昂的诉讼成本 (包括货币成本、时间与精力等非货币成本, 以及因诉讼而导致的机会成本等损失) 后, 一些理性的货主会放弃诉讼而选择协商, 但由于双方的利益不一致, 最终货主可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物流外包风险的对策

正确进行物流自营与外包决策。工商企业物流自营还是外包, 首先应考虑能否给企业带来战略业绩, 换言之,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或提升有无贡献, 能否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其次, 应考虑能否给企业带来财务业绩, 换言之, 能否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总的原则是, 应该在服务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或“二维决策矩阵法”等方法科学地进行物流自营与外包决策。

科学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与之合作, 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 事前规避风险的作用。按照现行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从经营状况、资产、设备设施、管理及服务、人员素质、信息化水平 (包括网络系统、电子单证、货物跟踪、客户查询) 等六个方面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 (A~5A级) 。因此, 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认证、评级, 获得相应称号的物流企业, 一般具备相应的物流能力与服务水平。从业已通过行业认证、评级的物流企业中选择合作伙伴, 货主企业的选择成本与风险相对较低。特别地, 对于潜在 (有签约意向) 的物流服务商, 还需要对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同时, 通过走访物流服务商的客户, 倾听客户的评价, 均有助于降低风险并成功地选择物流服务商。而在具体选择时, 可综合、灵活地运用招标法、协商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审慎签订物流外包合同。物流外包合同是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商协商一致的产物, 是约束双方行为的经济文件, 是指导双方后续合作并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 因此, 必须审慎签订。为此, 可咨询物流纠纷处理经验丰富的律师, 加强对签约人员的培训, 建立相应的制度, 完善物流服务商的信用审查、会签、审批、登记、备案等程序。加强合同文本管理, 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完善合同条款, 避免疏漏, 以免留下风险隐患。特别地, 为有效防止物流服务商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合同中应有相应的保密条款 (或另外签订保密协议) 。此外, 为避免物流市场价格波动给委托方带来损失, 物流外包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应有弹性, 应与当期市场价格一致。为此, 可由合作双方定期或不定期对服务价格进行评估并做出调整。

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评估与管理。在实施物流外包合同时, 委托-代理双方应加强沟通, 促进信息共享, 避免因沟通不良而导致物流服务商错误地理解委托方的意愿, 出现业务协调障碍乃至业务失控。同时, 委托方还应加强对物流服务商合同执行情况的考核,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如赔偿、限期整改等) , 以免留下后患。具体而言, 委托方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评估, 以确保合约的严格执行, 从而有效控制物流外包成本, 同时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此, 委托方需建立一整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公正地对物流服务商的绩效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 既要充分考虑到本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 同时又要参考行业平均水平。指标的设置不能脱离实际, 要体现“跳一跳, 摸得着”的原则。此外, 绩效评价指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通常, 应包括以下主要指标:准时交货率 (或误点交货率/延迟交货率) 、货损率 (或商品完好率) 、货差率、配送率、发运错误率、客户投诉率、物流成本率、物流效用增长率等。

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度, 切实激励物流服务商。工商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 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度”非常重要。一方面, 既要“借力”, 实现物流资源的外向配置, 提升本企业的物流客户服务能力 (由代理者执行) ;另一方面, 又不能完全依赖、受制于某个物流服务商, 这样会增大委托-代理风险。因此, 采用AB角制, 与少数几家 (2~3) 主要的物流服务商保持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当然, 也可以某一家主要的物流服务商为主, 其余一两家为辅) , 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动态评估, 及时反馈信息, 根据服务质量, 调整委托物流业务量, 在物流服务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 切实激励物流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委托-代理风险。

上一篇:导向的需求下一篇:通用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