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项目

2024-09-22

医学项目(共11篇)

医学项目 篇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货物、信息及服务的国际流动越发频繁,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教育也不例外[1,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是当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焦点[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将在更深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其国际化进程[3]。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化现状, 并分析国际交流项目对学生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等国际化素质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 (七年制) 所有参加国际交流的20位学生 (交流组) , 以及随机抽取的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未参加国际交流的70位学生 (非交流组) 。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为了使问卷能比较全面地涵盖医学生国际交流的内容, 课题组首先对国内外评价国际医学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 制定问卷。然后请3位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 3位未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进行预调查, 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后, 运用SPSS13.0 (SPSS.Inc, 2004) 进行 Chi-Square test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回收率:交流组85% (17/20) , 非交流组90% (63/70) , 见表1。

全球化意识:从表2可以看出交流组更多学生有今后到国外工作、学习的打算 (P<0.05) , 也更倾向于认为学校应开设国际医疗课程 (P<0.05) 、国际事务课程 (P<0.05) , 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国际化 (P<0.05) 。对医学教育国际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 认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可以“保持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培养优秀人才”、 “进行国际医疗服务”、“吸引外国学生到我校学习”等。

国际竞争力:在关于国际竞争力方面, 课题组设计了几个开放式问题。在被问及“什么样的医学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时, 较多的学生认为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思维”以及“把握学术动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自己目前最大的阻碍是”语言问题。少部分学生认为“国内外医学培养模式不同”、“不了解学术前沿”、“缺乏创造力”等是自己最大的阻碍。

语言问题:语言问题是被调查学生关注的焦点, 涉及到语言的相关问题及调查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交流组学生英语等级水平高于非交流组 (P<0.05) , 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上也较非交流组自如和自信 (P<0.05) , 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也较非交流组长, 但在接触英文的方式上, 两组 (交流组、非交流组) 排在前三位的均依次为:英文电影 (65%, 57%) 、准备英语考试 (53%, 43%) 、阅读英文文献 (53%, 40%) 。交流组学生也更支持开设双语课程以及使用英文教材。但在对双语教程的评价上, 两组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双语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收获较少, 仅仅是增加了英语词汇。

除英语外, 交流组学生47%学习过德语、法语或日语等第二外语, 而非交流组仅24%学习过第二外语 (P<0.05) 。

学生国际交流:交流组94% (16/17) 认为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很有意义”, 6% (1/17) 认为“无所谓”, 非交流组60% (38/63) 认为“很有意义”, 38% (24/63) 认为“无所谓”, 2% (1/63) 认为“没有意义”,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国际交流项目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交流组35% (6/17) 认为“交流机会不够多”, 59% (10/17) 认为“学生承担的费用太多”, 6% (1/17) 认为“与本校学习有一定冲突”;而非交流组依次为43% (27/63) , 37% (23/63) , 21% (13/63) 。

学术动向、文献检索:交流组在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查阅方面优于非交流组 (P<0.05) , 见表4。

3 讨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大力发展自身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 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 能体现自我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本研究发现交流组和非交流组相比, 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检索方面都优于非交流组[4]。但由于学校在选拔参加国际交流学生时,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且通常都挑选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学生, 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国际交流导致[4,5]。要明确国际交流对学生英语、学术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影响, 最好是能在学生国际交流的前后分别进行相关调查, 通过前后自身比较[4], 明确国际交流对以上方面的影响及其程度。由于课题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因此很多选项是学生自身主观的自我评价, 如能引入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将更有说服力。

此外, 语言问题, 似乎仍然是制约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专业课程, 但学生从中的收获有限。因此, 如何加强医学生日常英语及医学英语教育, 仍是今后医学教育国际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说, 我校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无论是否参加过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并且也对开展国际医疗课程、双语专业课程持赞同态度。大多数同学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六级, 对文献检索、学术动向的把握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Paul K.Drain, Aron Primack, Dan Hunt, et al.Global health inmedical education:A call for more training and opportunities[J].Global Health, 2007, 82:226-230.

[2]汪青.从全球视角看国际医学教育及其未来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89-92.

[3]张萌, 孙福川.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59-60.

[4]Ala H.Ramsey, Cynthia Haq, Craig L.Gjerde, et al.Careerinfluence of an international health experience during medicalschool[J].Fam Med, 2004, 36 (6) :412-416.

[5]AndrewW.Bazemore, Maurice Henein, Linda M.Goldenhar, et al.The effect of offering international health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n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recruiting[J].Fam Med, 2007, 39 (4) :255-260.

[6]Anu R.Gupta, Carolyn K.Wells, Ralph I.Horwitz, et al.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program:the fifteen-year experiencewith Yale University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J].Am J.Trop Med.Hyg, 1999, 61 (6) :1019-1023.

医学项目 篇2

一、医学部

侯英健(2012A1001)、杨永滨(2012A1002)、董晓东(2012A1003)、葛少钦(2012A1004)、牛嗣云(2012A1005)

张国伟(2012A2001)、段斐(2012A2002)、耿彦生(2012A2003)、李红权(2012A2004)、曹志然(2012A2005)

周玉娟(2012A3001)、安朴英(2012A3002)、纪爱兵(2012A3003)、房慧勇(2012A3004)、胡景萍(2012A3005)

二、附属医院

王鹏(2012B1001)、李春晖(2012B1002)、柳克晔(2012B1003)、凌丽(2012B1004)

薛金伟(2012B2001)、李永刚(2012B2002)、李日恒(2012B2003)、郑克彬(2012B2004)

医学项目 篇3

河南省医学会隶属河南省卫计委,是河南省卫计委二级机构,承担着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是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基地,肩负着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与登记管理,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全继委〔2006〕11号)和省卫计委、人事厅颁发的《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豫卫发〔2002〕2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及登记管理办法。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人才进步,也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医学会作为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单位,负责对全省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组织管理机构健全。采取广泛的方式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我省医学会不同的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为主要培训载体、以各医院为主体申报的继教项目为依托,着重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专业技术,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让医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来。

结合我省医学会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更好地规范管理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服务,探索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我省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1 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归档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材料构成和形式不同于其他档案。在建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工作中,我们规定存入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材料有以下几种:

1.1 国家、我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规定、实施办法或细则和学分授予、项目管理、评估制度等制度文件。

1.2 我省每年制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计划、总结、方案,继教项目申请、备案,反映继续医学教育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的各类综合统计资料。

1.3 我省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讲课资料、音像资料、照片、学分记录培训情况、日程等有关资料。

1.4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动态管理资料花名册、每年度学分登记表和达标情况统计表等。

1.5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继续教育证书和周期审验证明材料等有关材料。

2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材料收集与整理

2.1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收集。一是日常收集和集中收集相结合。注重日常原始材料的积累,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收集。二是收集和鉴别相结合。对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去伪存真,切实反映继续教育项目真实性,原始材料归档。

2.2 管理类档案材料的分类整理。对管理类的材料,如:文件、花名册、登记表、学习资料、讲义等,在整理时按照文书档案的归档要求,进行分类、组卷,并纳入文书档案统一编目,著录卷内目录,拟写案卷题目,制作封皮,装订成册,存放于文书档案柜内,由专人保管。对录像、光盘及照片等材料分别按照声像档案和照片档案归档方法和要求保管。

3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

3.1 材料收集。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各个收集单位、个人严格要求,纳入考核,做好材料收集的及时性。

3.2 材料审核。认真规范上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关材料后,严格把握学分管理,进行登记审核。

3.3 材料的时效性。严格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要求,在规定时效内进行项目申报、备案,完成项目后及时进行登记,以便做好医护人员考核依据凭证及时性。

3.4 材料归档。做好收集、审核、登记后,及时归档,必须完整、准确、真实,不得涂改,便于以后查阅。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位了,才能科学合理公正地出具统计数据,为医务科技工作者提供年度考核、晋升、聘任、注册四挂钩,极大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保证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的完成。

4 发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作用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医务科技工作者从事医务工作、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反映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实施培训规范、规范培训程序、完成培训目标的指挥系统,可以反映出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是衡量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为医务科技工作者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优罚劣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为了解人才成长和发展情况,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实施计划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也是医疗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记载,可促进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整体上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5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前还没有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但是,该系统的使用对医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纸质化管理同时并存,提高了档案管理安全性,便捷了档案管理,拓宽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渠道。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避免了过去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中的不规范、手段滞后、依靠人工查询信息的局限性、继教学分上传的延迟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的繁琐性,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采取信息化管理后,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和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档案查询同步进行。

其次,能够随时提供全面完整详细的数据信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能提供完整、全面、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便于查阅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我省目前医务科技工作者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一目了然,节省人力,高效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审核,便于查阅。信息化管理使每一个医务科技工作者个人继续教育档案清晰明确,及时了解培训进修动态。

6 思考与建议

6.1 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动态管理,对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6.2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6.3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材料比较分散,涉及每个地市、每个单位,每个人员,要求各地市医学会及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加强工作主动性,加强密切联系,及时收集,督促收集,及时归档,必须专人管理,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6.4 学分制形式化。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需要而制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避免单纯的“挣学分”。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及不同年资分类进行制定达标标准。

6.5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优化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培育模式。

6.6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和终身制继续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

6.7 为扩大提高我省医学工作影响力,吸纳国际化、全国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我省召开。

6.8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倾斜基层,加大基层培训力度。

总之,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不断地摸索总结,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真正成为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我省的医务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医学项目 篇4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各国都在根据其各的国情,采取特殊的政策与人才战略规划来培养与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以促进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并满足居民与社会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3,4,5,6,7]。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及行业要求,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充分发挥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合一的优势,自2010年起实施了“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期吸引、遴选和培养具有丰富经验、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便于评价人才项目实施效果[8],选择已经聘期期满的特聘教授作为研究对象,各项业绩均为特聘教授在聘期内取得。截止到2015年10月,共有2010、2011、2012年当选的特聘教授聘期届满,一共50人。

1.2 方法

1.2.1“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简介

“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具体分为创新团队和协和学者个人支持计划。协和学者个人支持计划又细分为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协和学者讲座教授及协和新星等3个层次。

创新团队主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学科,承担国家或部委重大科技任务,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一般由3~5名研究骨干组成。

协和学者特聘教授是遴选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工作,具有高级正职职称,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中青年学者中名列前茅,做出了具有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并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了解和把握本学科领域的世界发展前沿,年龄原则上在45岁以下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协和学者特聘教授是该人才项目的中坚力量。

协和学者讲座教授是遴选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的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为兼职教授,但需要保证每年至少在我院工作2个月以上。

协和新星是评选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有创新性构想及实践能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年龄原则上在35岁以下。

1.2.2 一般资料收集

系统设计了调查问卷发放给50名特聘教授,回收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

问卷具体内容包括特聘教授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学历、年龄、学科、是否海外引进人才等基本情况;特聘教授聘期内取得的成果:当选国家或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情况,特聘教授发表的论文(包括SCI收录的论文)、申报科研项目数量及获得经费总额、获得国内外专利数量、培养人才等情况;特聘教授资助经费管理问题:特聘教授对经费资助额度满意度、经费到位周期、经费使用便捷程度、所院匹配经费等情况;特聘教授科研团队人员配备问题:特聘教授受聘后,所院为其配备的科研团队情况,人员满足需求情况;硬件条件支撑问题:所院为特聘教授科研工作提供的科研场地、科研平台等硬件条件及其满足需求情况。

2 结果

2.1 人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0~2012年当选的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共有5人当选“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当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当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人成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获得“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2人获得省级人才项目。

2010~2012年几乎所有当选的特聘教授均担任“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课题或子课题负责人,人均获得各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获得国内外专利近70项。发表SCI论文440余篇。带起了300余人的科研队伍,培养研究生近400人。

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特聘教授中的海外引进人才学术水平较为突出。据调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卫生人员只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0.18%,而高学历和高职称卫生人员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更少。2010~2012年当选的特聘教授中,有52.1%(25/48)是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海外引进人才发表论文总数和发表SCI论文数量均低于本土人才,但其发表的论文水平较高,SCI平均影响因子在4~7的达到66.7%(17/25),而本土人才SCI平均影响因子在4~7的仅为8.7%(2/23)。有68.0%(17/25)的引进人才申报3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本土人才申报3项以上的为52.2%(12/23)。可见引进人才带动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追赶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正逐步显现。

2.2 人才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特聘教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48名特聘教授中,性别构成情况为:男39人,占81.3%,女9人,占18.8%,男性占绝大多数。年龄构成情况为:年龄39~54岁,平均(46.98±3.52)岁。各年龄段构成情况为:39~<44岁年龄段人数为10人,占20.8%;44~<4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人数为29人,占60.4%;49~54岁年龄段人数为9人,占18.8%。由上述数据可见45岁以上特聘教授约占80%,因此人员年龄偏大,结构也不尽合理。

2.2.2 学科分布不均衡

48名特聘教授中,从事临床学科的仅13人,占27.1%。院校为集医疗、科研、教育、产业、预防为一体的卫生系统,据截止到2014年12月底的人事年报统计,院校总人数为12496人,其中,临床医院总人数为9318人,占比74.6%,可见,临床医院是院校的主体,但特聘教授中从事临床学科的不足1/3,因此临床学科明显相对不足,学科分布不均衡。

2.2.3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科研水平不一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从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特聘教授发表论文数量、发表SCI论文数量及SCI平均影响因子上看,临床学科虽然发表论文数量较多,但SCI影响因子均在4分以下。而非临床学科特聘教授发表影响因子在4分以上的论文占65.7%(23/35)。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分析,临床学科特聘教授申报3项以上的人数占30.8%(4/13),非临床学科申报3项以上的人数占68.6%(24/35),可见,非临床学科科研水平相对较高。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科研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2.2.4 职工参与度低

特聘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团队人员配备主要包括本单位职工和在读研究生,从调查数据看,单位职工参与特聘教授科研团队的状况不理想,各所院高级职称人员参与特聘教授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有83.3%(40/48)的特聘教授科研团队里没有本单位的高级职称人员参与。同样,初级职称人员参与科研团队也较少,有75.0%(36/48)的特聘教授科研团队里没有本单位初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是单位职工中参与特聘教授科研团队的主力,但也只有58.3%(28/48)的特聘教授科研团队里有本单位中级职称人员参与。总之,单位职工参与度低,不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

3 讨论

3.1 加强“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人才梯队尤其是年轻队伍建设

鉴于现有特聘教授年龄偏大及后继乏人的问题,应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才,按照人才层次由低至高“金字塔”模型的理想模式,通过增加特聘教授下级层次人才———协和新星的资助名额,并适当放宽协和新星申报年龄等措施,让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获得资助,形成较大较宽的年轻人才梯队,为特聘教授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后备人才。

3.2 发挥院校优势加强学科合作

院校集医疗、教育、科研、产业、预防为一体,具有齐全的医药卫生领域学科,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为协和学者特聘教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院校内外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包括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技术互助、信息共享等等方面,以促进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和成果转化,并有利于临床学科科研水平提升。

3.3 建立和完善协和学者特聘教授激励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9,10,11],影响人们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目前,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尚无成体系的激励办法,因此,应发掘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的激励因素,从激励因素着手,建立激励机制。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2],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马斯洛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相当于激励因素。

由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可见,应将特聘教授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激励因素,并将激励机制贯穿始终,具体包括荣誉激励、成就奖励、关怀激励和持续激励。荣誉激励即在特聘教授当选或者获得重大科研成果时,给予颁发证书、在院校及国内外医学科研教育相关媒体上加以宣传和报道,使特聘教授感受强大的荣誉感。成就激励,借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3,14,15]的做法,对在特聘教授任职期间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可以获得每年颁发一次的"成就奖"。关怀激励是指院校和所院应该经常对特聘教授的工作给予关心关注,满足其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持续激励就是指对于曾入选过特聘教授的人员在推荐国家级各类人才人选如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科技部领军人才等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促进特聘教授自我实现。

3.4 利于特聘教授潜心研究的政策的实施

所谓有利于协和学者特聘教授潜心研究的政策,主要包括3个层次,一是不让特聘教授为人、财、物担忧,创造条件让其尽早尽快地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6]为择优资助的人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其经验值得借鉴。目前院校给予特聘教授一定的科研经费,但在办公实验用房及住房和人员配备方面只是要求各特聘教授所在所院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所院条件参差不齐,尤其在人员配备上约有一半特聘教授认为不能满足需求。应打破科室和课题组界限,鼓励所院现有科研人员参与特聘教授团队建设,可以尝试将科研骨干参与特聘教授团队工作作为考核科研骨干个人业绩的指标之一。一方面有利于缓解特聘教授团队人员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科研骨干,带动整个院校的科研水平。另外,在研究生招收名额上,优先给予重点学科特聘教授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加大临床医院科研实验中心平台建设。尝试在建立和完善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一次性拨付资助经费,并给特聘教授更多灵活使用经费的自主权[17,18]。

二是尊重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科研产出的滞后性,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适当延长特聘教授成果考核期。缓解其又快又好出科研成果的压力,让其能不浮不躁潜心全力投入科学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19]。

三是为特聘教授解决后顾之忧。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当选后,对于有需求的特聘教授,应积极解决其配偶工作、孩子入学以及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3.5 创新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的用人机制

从调查数据看,有些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由海外引进,受目前体制的约束,还不能进入事业单位编制,可采取项目聘用的形式,以用为本,其工资待遇可参照编内职工执行或按协议工资执行。对于特聘教授团队内人员配备问题,大部分特聘教授依靠在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但限于研究生招收名额,人员很难满足需求。建议给予特聘教授充分的用人和经费使用自主权,采取按照科研进展随时聘用编外技术人员的灵活用人机制[20]。

3.6 扩大“协和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才经费来源渠道

医学项目 篇5

医学科学技术奖(7项)项目一:

项目名称:改善高危妊娠结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及完成人所在单位均进行了公示,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该项目组针对子痫前期、复发性流早产、多胎妊娠、凶险性前置胎盘等高危妊娠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关于以上高危妊娠的基因遗传学、免疫病因学、临床诊疗新技术等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高危妊娠提出了简便高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优化了高危妊娠的治疗策略,对改善我国广大孕产妇围产期结局,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成果已经在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全国知名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组共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 SCI 论文 12 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篇。成功申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山东省科学基金支持,培养博士研究生 12 名,硕士研究生 30 名,获省、厅科技奖励5项。项目完成人排序:王谢桐,王珊,李红燕,王燕芸,李磊,万吉鹏,王红梅,汪虹,傅艺冰,田永杰。上述完成人对排序无异议。根据项目科技创新、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应用情况、完成人情况,并参照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申报和推荐基本条件,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8 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简介:子痫前期、复发性流早产、多胎妊娠、凶险性前置胎盘等高危妊娠为目前导致我国孕产妇妊娠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高危妊娠管理为目前产科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完善优化高危妊娠的诊疗方法,对减少围产期并发症、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针对以上产科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高危妊娠从发病机制到临床诊疗新技术、新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自 2006 年开始,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山东省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关于子痫前期、复发性流早产、多胎妊娠、胎盘植入等高危妊娠的基因遗传学、免疫病因学、新技术开发等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发现了慢性高血压易感基因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找到了可有效预测并诊断子痫前期的血清标志物,初步探索了子痫前期患者氧化应激应答机制,为子痫前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2.证明复发性流早产患者存在异常自身抗体谱,阿司匹林/肝素能够逆转抗心磷脂抗体对滋养细胞成活率及融合分泌能力的不良影响,发现了PD-L1、CD158a为母胎界面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蛋白,阐明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P38-MAPK-MMPs /TIMPs级联信号通路调控母胎界面细胞增殖、迁徙的机制,为复发性流早产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3.国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选择性减胎术,为复杂性多胎妊娠的治疗开辟了新方法,系统分析了多胎妊娠减胎术的临床诊疗新策略,明显改善了多胎孕产妇的妊娠结局。

4.找到了可有效预测并诊断胎盘植入的血清标志物,为胎盘植入提供了简便且可靠的诊断手段,有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指导治疗方案。

项目组共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12 篇,累计影响因子21.351,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篇,论文累计被引用157次。申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山东省科学基金支持,获得省部级、市厅级奖励5项,并成功申请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组建省级研究平台,参编专科教材编写多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0名。

我科以此项目内容为依托举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多次,项目负责人多次受邀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讲座及交流,讲座题目包括“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妊娠期阿司匹林的应用”“疤痕子宫妊娠的诊断与处理”“双胎妊娠风险控制”等。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齐鲁晚报》、“新浪新闻中心”等主流媒体报道,引起重大反响。本项目推广对改善广大孕产妇围产期结局,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二:

项目名称: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新靶点基础与临床研究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该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资助下,紧紧把握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高发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协调与配合,在长期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肿瘤微环境与放射敏感性预测方面系列临床研究,确定了若干肿瘤生物学和微环境新特征,为进一步开发肿瘤治疗新靶点及放射修饰新靶点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56篇,其中20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于《Oncotarget》、《Translational Research》等杂志,累计影响因子64.25。经论文引用检索,被《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Cancer》、《Oncoimmu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他引165次。参编国际权威专著《Leibel and Philips Textbook of Radiation Oncology》。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2次。培养研究生15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及附件均符合相关栏目填写要求,并按规定在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所在单位、推荐单位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该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推荐要求。建议推荐申报 2018 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简介: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消化系统肿瘤需要外科、化疗和放射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但整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治疗的反应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还取决于肿瘤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包括氧合状态及免疫状态等。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特征和微环境特征,确定调控和预测治疗敏感性的因素,开发新的调控分子手段,将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基金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开展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阐明微小RNA(miR-455)通过下调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AF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证实了miR-455可成为结直肠癌治疗新靶点和评估预后的独立指标;发现miR-494通过调节二氢嘧啶脱氢酶提高结肠癌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为非编码RNA指导化疗奠定了基础。(2)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介入治疗后肝癌临床发展的作用核心环节;发现HMGB1参与胃癌和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证实HMGB1 可作为预测介入治疗肝癌效果的敏感标志物和预测肝脏损伤的有效临床指标。(3)以乏氧微环境特征性表现为切入点,率先建立表达乏氧诱导三重自杀基因的结肠癌模型,证实乏氧靶向自杀基因治疗的抗肿瘤效果,并可提高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4)发现弥散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能预测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乏氧及血管形成。磁共振波谱Cho/water值、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MRI可用于肿瘤良恶性及不同亚型的鉴别诊断。(5)通过检测直肠癌放疗前活检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zeste多酪蛋白增强子2(EZH2)等基因的表达,发现HER2阳性患者有放化疗抵抗的趋势,EZH2等基因表达能预测新辅助治疗的效果。检测直肠癌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指标,发现治疗前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状态对放疗疗效及预后有预测作用。本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56篇,其中20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于《Oncotarget》《Translational、Research》等杂志,累计影响因子64.25。经论文引用检索,被《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Cancer》、《Oncoimmu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他引165次。参编国际权威专著《Leibel and Philips Textbook of Radiation Oncology》。申请专利5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2次。培养研究生15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项目三:

项目名称: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因子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项目组常年从事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因子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在EMT进程中,参与诱导细胞发生EMT的因素众多,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及相关基因。多种生长因子、激酶类蛋白、转录因子等通过信号通路或直接调控细胞发生EMT。对EMT经典指标的进一步探讨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该研究具有非常强的自主创新性,为揭示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国内多家院校及医院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资料完整,数据翔实,方法先进,结果可靠,结论可信,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该成果为揭示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方法相比较,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简介:本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胆导管癌上皮间质转化及神经浸润的实验研究》(编号:81172031)、《副交感神经系统在调节胆管癌神经浸润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编号:81272362)所资助的科研项目,在上述课题的资助下项目组进行了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项目研究已顺利完成并进行了标准化评价。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常常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病死率较高,而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导致大多数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异常增殖是肿瘤发生的必要条件,改变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及接触性是肿瘤细胞在体内扩散的关键。上皮间质转化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条件及病理状态,上皮细胞失去上皮表型而向间质细胞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极性,细胞间以及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减弱,细胞外基质重塑,从而使上皮细胞转变为迁移、侵袭、抗凋亡能力更强的间质细胞。目前认为EMT参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研究提示EMT是化疗药物耐受性的重要诱因之一。在EMT进程中,参与诱导细胞发生EMT的因素众多,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及相关基因。多种生长因子、激酶类蛋白、转录因子等通过信号通路或直接调控细胞发生EMT,比如常见转化生长因子β可通过整合素B1信号传导途径促进Smad3分子依赖的基因转录,或通过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影响基因表达,促进EMT的发生。同时Snail、Slug、ZEB1、Twist、Smad、核转入因子-κb等转录因子与EMT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改变,细胞发生EMT,获得间质细胞特性,增强其迁移性、侵袭性、耐受凋亡能力。对EMT经典指标的进一步探讨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在EMT过程中有两条极其重要的信号通路:经典Wnt通路、TGF-β1通路,这两条通路对肿瘤的形成、发展及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前期对胆管癌EMT及神经浸润的相关研究,深入探索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关系,以TGFβ1-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录因子、Micro-RNA等为突破口,结合体外细胞分子学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深入研究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分子发生机制,从中寻找阻断或延缓肿瘤侵袭转移及改善化疗敏感性的有效靶点,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该成果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9篇,主编著作1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项目组成员将研究成果在多个的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本项目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增强对消化系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的科技进步。

项目四:

项目名称:痛风发生新机制及穿虎祛痛合剂治疗痛风有效性研究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确认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并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国内特别是沿海地区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严重损害了社会大众的健康。本课题通过痛风发病的细胞免疫调控层面,探究痛风的新机制,是第一个显示iNKT细胞积极参与痛风炎症发展的研究。同时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研究方面,通过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及5年、10年大规模的随访调查,明确了影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等方法分析了穿虎祛痛合剂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方法、新思路,并为该领域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具有重大意义;与国内外同类研究与方法比较,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符合申报条件, 同意推荐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然而,发生痛风的作用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治疗痛风安全有效的药依旧很少。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的资助下,历经十余年,围绕着痛风发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对策展开研究,创新性的发现了痛风发病免疫失调机制和治疗痛风的新策略,成果如下:(1).发现CD4+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iNKT)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的极化,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对单钠尿酸盐结晶(MSU)诱发的炎症反应起关键性调节作用,该研究是对痛风发病机制在细胞免疫调控方面的进一步阐明与补充,是第一个显示iNKT细胞积极参与痛风炎症发展的研究。iNKT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推动痛风治疗的进步与发展。(2).项目组先后于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完成了三次山东沿海地区大规模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了10年随访,分析了高尿酸血症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3).项目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脾肾两虚,湿浊,热毒为辩证切入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研发出新药品——穿虎祛痛合剂,并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明确了穿虎祛痛合剂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质谱分析明确了其主要有效成分。优化穿虎祛痛颗粒中以海藻酸钠为赋形剂,有延长其疗效功效。并且发现了穿虎祛痛合剂新的作用机制,分析穿虎祛痛合剂对痛风患者血浆差异性miRNAs的表达,得出其通过上调miR-223-3p、miR-885-5p和miR-374b-5p等的表达及降低CCL2和CXCL8的水平而发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还明确了穿虎祛痛合剂及主要成分白藜芦醇抗痛风的作用靶点NF-κB/Ccr1/5/Cxcl10信号通路。最后通过临床研究实验,对其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做了深入评估,为该药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痛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项目共发表论16文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华核心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项目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脾肾两虚,湿浊,热毒为辩证切入点,经过近15年的研究及临床实践,研发成果穿虎祛痛合剂,于2016年经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医院内制剂,批准文号鲁制药Z20160018(附件10-2)。该药治疗痛风病例已达5000余例,其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深受病人好评,起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目为痛风的治疗开辟了新方法、新思路,并为该领域技术进步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项目五:

项目名称:C 型凝集素受体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不但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角膜致盲所带来的社会负担。项目组通过3年多的研究,证明了C型凝集素受体Dectin-

1、LOX-

1、DC-SIGN、MR、MBL 等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真菌性角膜炎的固有免疫应答,进一步阐明了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本项目目前已经在河南省立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多家大型医院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项目组发表SCI论文20篇。项目所获成果已为学界广泛认可,所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后成为研究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参考。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该项目选题密切结合临床和学科发展需要,立题新颖,创新性强,技术路线科学严谨,实验手段先进,数据可靠,结论可信,已在国内广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项目简介: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由致病真菌感染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该病的致病机理不明确,缺乏特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十分棘手,是眼科临床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探索一直是眼科学者研究的热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课题组长期从事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研究基础。研究项目《C 型凝集素受体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从真菌性角膜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1)系统研究C型凝集素受体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发现 Dectin-

1、LOX-

1、MR、MBL等多种模式识别受体在烟曲霉菌刺激的角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增加,并且在体外细胞试验中研究了上述模式识别受体的下游的信号通路及其对炎症因子的调控,提示这些模式识别受体在真菌性角膜炎初期的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首次研究了多种C型凝集素受体之间以及C型凝集素受体与其他模式识别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Dectin-1 可以增强TLR4、SP-D的表达,TLR4可以增强Dectin-

1、TREM-

1、SP-D和LOX-1的表达,LOX-1与TLR4也存在相互调控的作用;3)探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分别检测 Dectin-1基因、DC-SIGN基因、TLR2基因、TLR4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在FK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提示DC-SIGN基因 rs735239、rs735240SNPs与真菌性角膜炎的易感性密切相关,TLR4基因 rs10983755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真菌性角膜炎的易感性密切相关。4)深入研究了 Dectin-1 为核心的 C 型凝集素受体在真菌性角膜炎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真菌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后通过C型凝集素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SYK、Raf-

1、PKC等刺激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5)在临床治疗方面研发了针对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的羊膜覆盖器,本发明可以简化羊膜手术覆盖过程,避免了手术缝线对眼表的损伤,可以反复多次使用,极大简化了手术流程,为推进真菌性角膜炎治疗实用技术的改进做出贡献。本项目已在河南省立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多家大型医院应用。该项目为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及新思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项目六:

项目名称: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项目完成人排序:王光彬、陈燕、张新娟、王翠艳、高飞、王姗姗、白雪、刘波、刘玉波、史宏璐。项目完成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正常人群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活体脑组 织 GABA 含量的检测,揭示了AD 患者脑内GABA 能系统功能紊乱,明确 GABA 含量改变的阈值。同时,该项目应用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早期显示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致密带黑色素的减少。研究结果对 PD 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项目还对老年性聋、肝豆状核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经前焦虑性障碍等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目在神经影像学领域有重大创新,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标记,取得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解决国家重大卫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发表论文17篇,SCI 收录17篇,影响因子59.841。其中2篇文章发表在神经影像学领域顶 尖杂志 NeuroImage IF=6.357),单篇最高被引用53次。研究成果已在全国5所三级甲等医院应用两年以上,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符合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和推荐条件,同意推荐申报中华科技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神经组织的疾病。许多变性疾病可能是神经等组织在衍化、发育、成熟、代谢、衰老等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生物学障碍,从而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目前这一系列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两种中枢神经变性疾病。AD是最常见类型痴呆,是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获得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神经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细胞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生理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分布于神经通路的中间神经元。AD的GABA能系统一直被认为是疾病晚期的备用系统;认知功能损害与脑内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异常密切有关,GABA能功能缺失将恶化AD病情。尸检及动物模型研究表明AD的病理进程中存在GABA能系统的功能紊乱。但是,活体患者脑组织内GABA含量是否存在异常,国内外均未有研究。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神经细胞内路易小体的形成。在PD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黑质多巴胺神经细胞的变性脱失已达50%;神经细胞缺失小于50%时病人症状不明显,而PD的诊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临床,因此临床诊断滞后于病理改变。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手段。磁共振波谱(MRS)主要利用不同化学环境下原子核的化学位移作用来检测活体组织内的代谢物含量。其中,波谱编辑序列MEGA-PRESS利用频率选择脉冲,可以检查脑内GABA含量。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NM-MRI)利用超短T1WI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及磁化传递技术可以早期发现黑色素神经细胞的缺失。本项目围绕上述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神经变性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本项目还应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老年性聋、肝豆状核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经前焦虑性障碍和抑郁症等神经和精神疾病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为疾病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标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项目发表论文17篇,SCI收录17篇,影响因子总和达59.841,多篇被NeuroImage、AJNR、JMRI、ER 等放射学权威期刊收录,单篇引用高达53次。通过该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发言或墙报展示8 次,研究成果已在全国 5 所三级甲等医院应用两年以上,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为解决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七:

项目名称: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相关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及完成人所在单位均进行了公示,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该项目完成人长期从事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s)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在交感神经重构方面贡献重大,MI患者获益诸多。早期完成人即紧跟时代热点对炎症介导交感神经重构进行超前的研究,并结合巨噬细胞调控交感神经重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寻找其表型和功能的调控靶点,为临床MI后VAs治疗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新型抗VAs药物研发奠定基础,目前早期足量应用ARB和他汀类药物已成为MI后VAs防治的常规和首选策略;后立足转变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学说,引入巨噬细胞、NF-kB、Notch和P2X7R的小分子抑制剂治疗方案,旨在通过抑制M1型巨噬细胞合成IL-1β而抑制交感神经重构,减少VAs发生并改善心功能,为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MI后VAs奠定理论基础;后结合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中枢室旁核的最新研究进展,筛选出MI早期室旁核过表达的PI3K/Akt通路及ERK1/2,提出从分子水平调控室旁核,从上游调控交感张力的新思想。该项目立于学术前沿,设计合理,方法先进,数据及结论可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该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22篇),累计引用100余次,培养20余名研究生,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项目简介:室性心律失常(VAs)和心源性猝死(SCD)作为心肌梗死(MI)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在当前介入广泛开展的时期仍占据50%的MI死亡率。因此,研究MI后室性心律失常机制及其干预方式意义重大。近年科研工作者发现自主神经重构与VAs和SCD发生相关,翻开了VAs研究的新篇章。在该领域研究起始阶段,团队即涉足MI后VAs神经机制的研究,历时20余年,在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电重构机制的探索及有效药物筛选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在各级专题会议交流及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并以理论形式在省内多家医院进行推广,为临床合理用药、降低VAs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共发表SCI论文22篇,累计引用100余次,共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12名。研究内容:

1、探讨MI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的机制,证实神经调控因子NGF和Sema3a的表达变化是导致MI后神经重构的关键因素。MI模型中发现心脏梗死灶周交感神经数目增加、分布紊乱、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增生程度弱于交感神经,交感-迷走失衡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靶向给予NGF shRNA或Sema3a cDNAI后改善了交感神经再生,减少VAs发生。

2、国内外率先探讨交感神经重构的炎性机制,对巨噬细胞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调控点深入研究。正、反两方面证实NF-κB介导MI后炎症反应并上调心肌组织NGF的表达,构建“MI—NF-κB激活—炎症反应放大-NGF合成—交感神经再生”反应链;证实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NF-κB通路激活,改善交感神经重构。探讨了巨噬细胞靶向调控分子Notch和P2X7信号在神经重构中的作用和机制。

3、从基因调控、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等多个层面揭示VAs电重构机制,为干预电重构导致的心电不稳定引发VAs和SC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首次筛选出靶向调控编码KCNJ2基因的microRNA—miR-16,发现其参与调控电重构;进一步证实CK2蛋白对IK1通道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直接磷酸化KCNJ2基因的转录因子Sp1发挥作用;从炎症角度研究探讨,发现Th1细胞参与电重构的机制。

4、首次对糖尿病(DM)合并MI后VAs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证实DM存在心脏神经重构,DM合并MI后神经重构更复杂,且伴异常复杂的电生理特性。颈上神经节靶向注射NGF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有效降低DM自主神经重构导致的 VAs。

5、基础与临床结合发现梗死后应用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他汀等药物降低VAs易感性的分子机制,丰富了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理论体系。他汀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明显改善大鼠MI后的神经重构、电重构,并从多角度探讨其相关机制。MI患者早期足量联合应用上述药物可有效降低VAs发生,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青年科技奖一项

项目名称: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该项目对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无创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新的治疗靶点,提出了无创性预测指标,优化了乙肝肝硬化及并发症治疗策略,对提高我国肝硬化的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多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组发表SCI论文9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获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培养博士生 26 名,硕士研究生 29 名。项目完成人员排序:朱强,赵磊,李婕,葛剑,任万华,秦成勇。上述完成人对排序无异议。参照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和推荐基本条件,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8 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内科学消化病学领域。我国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病率为 7.18%,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CHB 可进一步发展为乙肝肝硬化,占我国肝硬化总比例的 60%。乙肝肝硬化持续发展可引起肝细胞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目前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尚无高效、价廉、方便的方法;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因此,深入探究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治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亟待解决的临床及转化医学课题包括:探讨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寻找无创性预测指标,早期监测,提高早期诊断率;优化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针对乙肝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无创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从 2006 年开始,在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下,该课题组进行了系列研究,其创新性成果如下:

1.在乙肝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发现肝星状细胞(HSC)通过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EDA)激活肝窦内皮细胞(HSEC),促进肝内血管的异常再生,解释了肝硬化发生过程中两种主要效应细胞的交互作用,为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了Th17细胞参与的适应性免疫发病机制为寻求有效的肝脏炎症损伤干预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在乙肝肝硬化并发症门静脉压力的无创性诊断方面,发现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肝脾体积比结合静脉曲张分级,可以有效预测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食管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风险;明确了针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效能,弹性成像测量的脾脏硬度优于肝脏硬度,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无创、高效、价廉的预测方法。

3.在乙肝肝硬化并发症的监测方面,针对乙肝肝硬化发生肝细胞肝癌提出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特别是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疾病,可通过影像学早期发现,采用微创消融等方式积极干预,从而预防肝细胞肝癌的发生。重视肝细胞肝癌癌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肝癌的发生,降低肝癌治疗成本。

4.在乙肝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对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T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了依诺肝素治疗PTV的最佳治疗剂量,为解决肝硬化患者存在出血及凝血障碍提供更优治疗方法。

医学项目 篇6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

【分类号】G648.9

来华留学生教育近年來发展迅速,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截止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37.7万。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规划到2020年,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留学生规模已成为衡量各大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各所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教师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来华留学网的样本数据显示:医学为来华攻读学位的学生最青睐的专业[1]。

浙江大学医学院(本文简称医学院)自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本科全英文授课项目(本文简称MBBS)以来,截止2015年9月,共招收了10届共计845名留学生。目前招生规模已基本稳定,而随着留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持续发展医学院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2013年初,医学院成立的留学生课程质量改进工作组经过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议题,依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构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计划,并参照了《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以及浙江大学颁布的《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2009年10月修订),同时结合多年来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与集中反馈,制订了《留学生课程建设评价表(试行)》,于2013年秋冬学期开始,在所有为留学生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尝试开展课程质量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评价由五部分构成:课程网络平台;集体备课;公开课;学生学业评价;评课。其中评课包括对每门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评价和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评价。

其中评课的目的是调查医学院MBBS留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评价留学生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质量和建设情况,收集并分析留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以便总结目前阶段留学生教育的不足,研究提高留学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院MBBS项目所有正在进行基础医学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留学生,包括大一至大三的留学生,授课语言都为英语。发放问卷前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在课前发给每个来上课的留学生,课后回收。

2.问卷设计和统计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表由以下部分构成:1.课程名称;2.列出对课程评价的各项指标,包括课堂秩序、测验、英语水平等要素;3.开放题,了解留学生对课程改进的建议。

问卷共7个指标调查留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教学态度、课堂秩序、考核等要素的满意程度,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合格”为3,“不合格”为1,“优秀”为5。每门课程的最终学生评价得分=累加得出的学生评价总分/学生人数,最终评分结果:4-5分为优秀,3-4分为合格,1-2分为不合格。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课程回收问卷较少,留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满意程度高于对临床医学课程的满意程度。更为明显的是,18门基础医学课程,16门临床医学课程中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最终平均得分达到4分,即达到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标准。并通过收集留学生在开放题目的陈述发现:留学生对临床课程普遍满意度较低,相当数量的学生明确说明仅对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或个别任课教师满意。

3.调查结论

3.1 留学生普遍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满意度较低。

留学生在回答最后一道开放题的时候,反映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发音不准、无法用英语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英语等都是留学生在问卷中提及最多的问题。据留学生反馈:课堂上能与学生流利交流、问答的老师不多,表达医学专业术语普遍有障碍,相当数量的老师授课时按照PPT宣读。有调查数据显示,有54%的MBBS留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英语水平”[2]。对留学生外语授课国际化专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30%的留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评价为“很不满意”和“不满意”[3]。我们在收集问卷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口音较重,发音不标准,因此很难理解。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成为制约留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3.2 任课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

国内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课堂灌输为主,基本不提问、不交流。课程评价表上有一项评价指标为回收的课程评价表收集的留学生意见也显示:任课教师与留学生课上缺少互动,课后也缺乏交流。在个别访谈时,有留学生认为课堂不够生动有趣,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关心。由于有少部分欧美学生有上课随时提问的习惯,大部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有个别海外引进教师和外教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留学生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汇报和表演极受欢迎。任课教师坦言,留学生组织课堂汇报和讨论的能力非常优秀。

3.3 留学生偏好形成性学习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表中有一项评价指标为“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考核”,旨在让留学生评价对每门课程评价方式是否满意,以及提出建议。而收集分析问卷时发现:留学生大都希望多做课堂练习、小测验和作业,增加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并希望增加实验课,有机会到医院实习。。更有学生在个别访谈时指出:来中国学医是希望回国后做一名医生,希望能增加动手机会,早接触、多接触医院。endprint

3.4 教师对课堂秩序控制较差

留学生课堂纪律差一直广为任课老师诟病,而收集调查问卷后也发现,留学生也对课堂纪律差非常不满,认为个别学生缺乏自律,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任课教师的不作为。我们观察过几乎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状况:的确存在部分留学生纪律较差,经常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同时,也注意到个别任课教师上课态度消极,只管自己讲课,对班级秩序混乱视而不见。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每堂课必有班主任或助教考勤的日常管理制度,有些同学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但迫于考勤压力不得不到课,在课堂上又不自觉遵守课堂秩序。任课老师也对这种情况没有及时处理,因此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措施

4.1开展师资队伍的培养

留学生普遍反映的任课教师英语交流能力较低,语言障碍已经表现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上,问题十分突出。目前看来遴选有国外经历的任课教师不能满足留学生授课的要求。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医学院需要建立留学生任课教师认证制度,并开办任课教师的英语培训班。建议加大对全英语授课师资的培训投入和力度,争取利用医学院与欧美高校合作和访问的机会,建立留学生任课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的申请制度,定期选派优秀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临床带教教师、留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出国深造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英语授课水平和理念。

4.2 采取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留学生意见,我们已经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留学生,需要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中国学生很明显的不同的是:很多留学生接受个别访谈的留学生表示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老师讲得不好,他们会选择离开教室。我们听课也发现,即使迫于考勤压力到课,考勤的班主任或助教离开教室,留学生也会离开。观察个别教学方式新颖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发现:留学生在PBL式教学的课堂上表现活跃,例如:医学心理学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或案例,由留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和讨论,课堂上小组汇报或演讲。

4.3 完善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

成建制的留学生班在医学院乃至浙大都是先例,缺乏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经验。留学生的性格与中国学生不同,比较关心自己在课堂的收获,喜欢提问与老师沟通。部分课程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班讲授理论课。留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提出,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任课老师则认为留学生课堂纪律差,缺乏约束。部分老师的确责任心不强,担任留学生任课教师是迫于课程组负责人或学院领导的压力,因此上课积极性不够,对课堂秩序不约束,对留学生学习状态不关心。因此在教学管理中,需要把留学生纳入中国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并加强课堂纪律和考勤管理,监督留学生学习。

5.结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留学生MBBS项目经过九年的發展,达到了一定规模,也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留学生课程的教育质量。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留学生教学也使得医学院教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现出来,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并且,本次调查问卷获取的信息及建议希望能获得学院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推动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促进留学生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CUCAS. 《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http://www.eol.cn/html/lhlx/list.html#01.

[2]姜冬梅.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16(8):659-662.

医学项目 篇7

立项查新是在科研项目开题之前,通过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检索(国内检索或国外检索),对准备研究的项目的新颖性和实施必要性进行评价。在立项查新中,查新点的确立是做好查新工作的基础,无论是检索策略的制定、具体实施检索的过程,还是文献的比对分析、查新结论的表述等,都要围绕着查新点来展开,查新点若提炼不当,会导致查新人员在选择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时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查新结论的可靠性和针对性,影响着查新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实际工作为例,就立项查新中如何把握与确立查新点进行探讨。

1 确定查新点的依据

在查新受理阶段,课题委托人都要与查新机构就项目的查新事务鉴定合同,提出查新点与查新要求,但是,委托人在委托查新项目时,由于迫切希望自己的课题得到认可,往往提出的查新点过多,混淆真正的创新部分和借鉴模仿部分,或者查新点表述过于模糊、笼统,缺乏创新的技术、方法,或者提出的主题概念范围过大,超出了项目研究的实质内容,因此查新点的确立不能完全以委托人的描述为准,其主要依据应是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即科学技术要点,重点是项目思路及方案、措施与实现的方法。查新人员要深入分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定达到的目标,抓住项目的创新之处和核心内容,反复推敲,确立查新点。

2 立项查新中提炼查新点应注意的问题

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而科研立项又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科研工作,它不像科研成果有特定的结果、特定的技术指标,立项课题常常是一种构思或设想,存在研究内容不够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过于简单,技术关键不明确,预期目标过多过高等问题,立项查新的这种特点给查新人员理解查新项目、把握查新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1 背景材料不够充分

科研立项通常是科研人员对本专业领域内比较新颖的研究内容进行探索,对该领域的情况有一定了解,但是往往不全面。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科研人员仍不熟悉文献检索,或缺乏一定的检索工具,他们只是通过有限的文献检索和工作中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确定申报科研项目、设计课题研究内容,对课题的背景材料的掌握不够充分,以至于委托人提供的关键词与科学技术内容也屡有变化:修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技术路线等,这为查新人员准确提炼查新点带来了一定困难。此时,查新人员要根据课题初步检索的情况,与项目委托人进行沟通,了解查新课题的实质,帮助委托人抓住课题研究内容的重心,找出真正的查新点。

例如:某课题研究调节性T细胞在某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户列出的查新点为:流式细胞术检测该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8+、CD4+、CD8+CD28-、CD4+CD25+T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浆IL-10、IL-6水平,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该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初步检索中我们发现,国内已经有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该疾病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数值,并观察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该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相互关系,委托人课题查新点中虽然还做了CD8+CD28-、CD4+CD25+T淋巴细胞比值,但意义不大。之后与委托人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委托人课题研究对象是临床中采用氨茶碱治疗后的患者,于是帮助委托人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到氨茶碱在该疾病中对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项目名称也做了相应修改,由此提炼的查新点为:检测不同剂量氨茶碱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8+、CD4+、CD8+CD28-、CD4+CD25+T淋巴细胞比值,研究氨茶碱对***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而委托人提出的一般性检测指标IL-10、IL-6不列入查新点。(注:因涉及查新项目的保密问题,部分关键词用***代替,下同)

2.2 研究目标不够明确

有些科研人员,由于迫切希望自己的课题得到认可,或出于想争取较多科研经费的考虑,在设计项目时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比较多,试图在多方面取得科研成果,在查新委托时,罗列出若干个查新点,造成项目研究目标不够明确,而且混淆了真正的创新部分和借鉴模仿部分。查新时,我们要通过预检索,将预期目标中属于借鉴模仿的、已有文献报道的部分予以否定,找出课题中真正重要的、具有新颖性的部分,并以此来确定查新点。例如,某一委托课题主要内容为Na+,K+-ATPase表达与***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用户提供的查新点表述繁杂不精练,而且罗列过多:(1)检测细胞膜Na+,K+-ATPase活性、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细胞抑制率、P-gp及MRP1表达水平,比较***细胞和正常细胞膜Na+,K+-ATPase活性、P-gp及MRP1表达水平的差异;(2)采用顺铂、阿霉素及5-氟脲嘧啶浓度梯度增加法诱导***细胞对其耐药,观察P-gp、MRP1与Na+,K+-ATPase亚单位表达变化;(3)予3种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干预***细胞,观察Na+,K+-ATPase亚单位、P-gp及MRP1表达水平的影响;(4)将3种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分别与顺铂、阿霉素及5-氟脲嘧啶联合干预***细胞,观察上述指标变化。通过仔细阅读用户提供的项目申报书并试检索,发现比较***细胞和正常细胞中Na+,K+-ATPase活性、P-gp及MRP1的表达,以及用顺铂、阿霉素及5-氟脲嘧啶治疗***患者产生耐药性,P-gp、MRP1表达变化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只是未涉及研究Na+,K+-ATPase活性的改变。对这类课题,我们在提炼查新点时,应该把已有文献报道的部分去掉,保留用户真正新颖的内容。经过大量的检索、分析,最后该课题查新点为:观察哇巴因及哇巴因联合顺铂、阿霉素、5-氟脲嘧啶干预***细胞前后,***细胞膜Na+,K+-ATPase活性、P-gp、MRP1表达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2.3 课题中出现委托人自创的词汇

在立项查新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委托人采用自创的词汇对改良的技术或器械命名,这种情况下,委托人自创词汇是不能作为查新点的。如有课题“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经与委托人交流了解,“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是委托人自己命名的,实际上是委托人在临床中借鉴穿支蒂皮瓣的切取方式加以改进,在体表非乏血管区设计切取的一种皮瓣,其主要特征是皮瓣主体既不属轴型皮瓣也不属于链状供血皮瓣,血供模式区别于已有的血供模式,委托人因而将此皮瓣命名为“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检索中,我们如果以此为查新点,是查不到文献资料的,经过与委托人反复交流、沟通,最后把穿支蒂皮瓣与委托人描述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作为查新点,即:研究课题申请者临床中借鉴穿支蒂皮瓣的切取方式并加以改进的一种皮瓣(该皮瓣主体不包含腓肠神经及其周围的链状血供、腓动脉主干、轴型动脉和皮神经)的血供模式、穿支蒂血管直径与皮瓣范围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

2.4 主要研究的内容不够具体

科研立项是一种尚未完成的科研工作,或是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领域、新技术的一种探索,因此在设计课题时,委托人不可能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考虑的面面俱到,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的表述常常过于笼统,查新人员应该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查新项目科学技术要点,特别是新颖性(创新性)的表述,具体地列出查新要点。如某课题查新点为“四种蛋白酶类药物中酶活性检测的共振散射法的研究及应用”,共振散射(RRS)光谱是一种新的光谱分析技术,因其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分析、核酸检测和药物分析等领域,文献报道中有酪蛋白缔合微粒的共振散射、催化共振散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共振散射应用于蛋白酶活性的测定,也有以各类染料为探针的共振散射方法用于核糖核酸、蛋白质、溶菌酶等的测定,因此,该课题查新点的提出过于笼统,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技术路线,改为:以***为探针的共振散射法在胰蛋白酶、胰激肽原酶、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3 准确提炼查新点对查新人员的要求

3.1 学科背景知识的要求

学科背景知识,是指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科技查新中查新点的分析、提炼,反映了查新人员对查新项目的实质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查新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难以把握其内容实质和技术要点,就很难将查新点准确、清晰的提炼出来。因此,查新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与查新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熟悉委托课题,了解课题的技术要点,从而确定出较为准确的查新点,制定检索策略,抓住课题的创新点来进行文献比对分析,从而保证查新质量。

3.2 沟通、交流能力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查新人员不可能对某一学科专业达到比较精通的地步,因此,在查新过程中与用户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得到用户的密切配合,对准确提炼查新点、保证查新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接受项目委托的时候,要认真听取委托人对课题的介绍,就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主要指标及新颖性等不清楚的地方要反复询问,并把自己的理解复述给用户,以免造成理解的偏差。实践证明,与查新委托人“面对面”地交谈,了解课题深层次的内容,能克服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查新人员提炼查新点有很大帮助。

3.3 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

查新人员对课题的查新,最终要以提交查新报告的形式完成查新工作,因此查新员准确理解把握项目的查新点的基础上,还要用清晰、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就要求查新员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项目技术要点、技术参数、指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归纳、总结出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为后期对检出文献的比对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科技查新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科技查新教程》编写组.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霍仲厚.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

[3]闫裴,刘亚茹.科技查新中查新点的分析与提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39-40.

[4]粟劲苍,杨红梅.“查新点”的分析提炼与把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0):112-113.

[5]王世平.科技查新点的提炼及分析[J].科技广场,2008(9):46-47.

[6]陈迎春.科技查新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24(1):113-115.

[7]周国正.医学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75-77.

[8]罗晓勘,曹勤,范戎,等.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委托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79-80.

医学项目 篇8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医学高等院校的本科基础医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 实验教学不仅要有验证学科理论的功能, 还要有技能训练的功能。目前, 国内许多医学高等院校实验课以学生掌握单纯验证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 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各专业在基础医学教学安排中, 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相应理论课程的附属, 即使实验课程单独设立, 也多是为了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 而未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学时少, 实验内容陈旧, 且一般为验证性实验, 医学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应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学科间重复的实验设置过多,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及学时相对不足;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 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配置不合理, 重复建设过多, 仪器设备低使用率、低更新率不利于实验室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任课教师通常由上级统一安排, 缺乏竞争意识。上述现象不仅会严重阻碍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还会影响本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项目—导师制”设计思路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实验教学内容借鉴科研课题负责制的方式, 编制成类似研究课题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实验项目, 学生在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法[4]。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接近科技论文的格式, 实验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长效性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该模式以课题项目为教学主线, 以接近科技论文的实验报告为结果, 以查阅实验课题的背景资料、导师评阅、同行评议等多种启发性教学形式为教学手段,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导师为核心,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项目—导师制”设计原则

3.1 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和各学科发展实际

实验教材中除有一些必需的实验内容外, 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课题的子项目, 如“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黑胸大蠊提取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一定范围内自选教师和实验内容, 掌握一些非必修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方法。实验课题名称确定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拟定实验的技术路线、做好实验前准备, 在课内及课余时间完成。

3.2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把全班学生8~10人分为一组, 由1~2名教师全程负责指导,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定时开放实验室为全方位开放,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3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项目—导师制”的开展是以8~10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 团结协作, 为取得可喜的成绩而共同努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4 项目紧密结合实际, 加强各学科联系, 提高科研价值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 强调项目的应用性、连贯性和科研性。既要涵盖教学的知识点, 能为教学服务, 体现教学目标,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有些项目不仅与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联系, 还与临床联系密切,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体会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项目开展前还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以便发现问题和寻找线索;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还用到了计算机。这些都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4“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学生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 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为完成“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这个项目, 学生不得不去了解鸦椿果实的药用功效, 怎样提取有效成分, 如何处理大鼠及一些生化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药物提取的流程、小鼠的灌胃技术, 还增强了一些如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法等基本技能。有些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通过学生的实验研究, 可以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从而得出肯定的结论;还有些则可以作为预实验, 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这种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整体认识, 激励其去思考、去创造、去探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对教师的促进

一方面, 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树立竞争意识, 精心准备组织好每一堂实验课;另一方面, 对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特征和高尚理想、信念等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作用, 促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经过“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锻炼, 教师不仅具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还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 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 在CSCD库核心版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多。

5 结语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恰当定位学生、项目导师的职责, 完善相关的实验项目, 保证充足的实验室资源,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完善的要求, 是确保“项目—导师制”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静, 周红, 吴晓燕, 等.基础医学分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6) :529.

[2]姚玉献.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17~20.

[3]孙琳, 张秀云, 王健.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 促进医学教育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9) :3735.

医学项目 篇9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 (Input Hypothesis) 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连接起来, 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 Merill 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 但是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自己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 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根据以上理论, 课题研究小组在为期一年的教学活动中, 致力于通过在医学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医学英语知识的输入, 然后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输出, 以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调查问卷

本课题在实施前首先对于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 目前医学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专业化趋势过强。经过调查其选用的英语课本内容后发现, 大部分英语课文, 尤其是高年级的英语课文内容专业化色彩浓重, 一般主要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基础的介绍, 而课文主要介绍是运用日常的英语词汇和医学专业词汇构成的较为简单的句子。因此医学生的学习重点为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和构成这些词汇的前后缀。

在对学生的调查结束之后, 对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情况也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 由于目前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缺乏, 目前担任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师基本由公共英语教师转型而来。因此, 医学英语教师需要在不懂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去用英语教授这些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学过的知识。因此, 每次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利用网络来查明白这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当老师把花费了大把力气备好的课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听到新鲜的知识。因此如何找到学生对医学英语感兴趣的点是目前医学英语面临的一个问题。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注重语法、词汇和翻译。尽管大量的教学工作者对于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医学英语教学始终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教师仍旧是授课的主体, 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写, 模式单一, 很少有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

另外,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偏重语言点、语法和词汇的讲授, 对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常识的介绍不够, 更谈不上方法的应用。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教材问题, 教学深度和四六级考试压力过大等因素。在这些客观因素的作用下, 教师们难以系统地讲授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也缺乏相关的知识、没有相应的讲授技巧和方法。

2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解决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及交流困难等问题, 首先需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分析同学们的需求, 之后以晨读和口语角为主要学习和交流阵地, 同时配合医学英语情景模拟、与医学专业老师交流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 定期通过问卷以及试卷的形式检查项目的成果也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是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培养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实现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 进而到“爱说”的进步,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

3 具体实施办法及计划

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应该呈现有针对性、体系化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首先, 有效的组织医学英语晨读活动和口语角。以晨读为例, 在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校园内开展英语的晨读活动。首先, 晨读内容不仅局限于对英语美文的诵读, 还包括护理英语、中医英语、药学英语以及相关的英语知识。晨读方式为:先阶段性的向学生发放英语朗读资料, 再组织学生定期定点的进行英语语音、语调等的指导和强化训练。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激发其好胜之心。英语口语角也能够很好的提供了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口语角的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注意到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当前英语学习者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 经过调查走访, 首先会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反馈情况确定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课题组成员将针对医学院校的学习内容, 进行活动设计, 比如进行招聘现场和临床现场的模拟, 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借阅前沿医学英语期刊, 定期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

另外, 现在英语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上,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和语音室资源会对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定期组织同学们阅读与医学有关的英语材料, 观看和医学有关的视频和电影, 使同学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了解医学英语, 提高视听能力。下面以本研究小组中一位教师的课堂为例:

首先, 教师备课阶段:医学英语教材一般是按照系统来讲授, 比如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比如在讲授神经系统前,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比如一些非常知名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医学英语网站, 从上面可以找到情节比较完整且语言比较地道的英语视频。在神经系统单元导入阶段, 就可以先播放视频, 练习学生的听力。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还可就英语视频中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点睛式处理, 引发学生兴趣。其次还可搜集准备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医学英语前后缀和相关词汇。这一准备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应当非常熟悉相关的词缀、词汇和表达方式, 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准备课文讲解时应当目的明确、不拖泥带水。

其次, 教师授课阶段是教师备课是否完备的重要检测手段。仍旧以神经系统为例:首先可将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播放, 如果有生词可在播放视频前处理掉, 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听力训练排除障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可组织学生进行视频的复述与配音,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播放完视频后, 神经系统的讲授正式开始, 教师可借由视频中的生词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本单元涉及的生词, 并进行适度的讲解, 以期学生对本系统涉及的生词进行宏观把握。在课文讲解阶段, 教师一定要注意英语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 教师可以问题式的方法进行课文的介入。问题的设计可围绕前后缀、词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进行。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是单兵作战, 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因此, 教师可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员人数以学生和问题的数量为衡量基础。在此阶段, 一定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教师在此时的角色就是课堂指导, 充当导游, 可来回巡视, 帮助学生, 答疑解惑。讨论阶段结束后, 要求学生做出结果报告。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注意一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结果报告。全部完成后, 让学生再次回顾和熟悉该单元词汇和课文内容, 以利于学生将单词和课文在课堂上就能够熟练掌握。在课堂结尾即布置作业阶段, 可让学生分组搜集和神经系统相关的音视频材料或某些前沿性研究。让学生们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下节课开始即可用英语展示其研究结果, 同时也让全班各位同学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作业让他们既掌握了课本知识, 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 还加强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当然, 在教师验收和评价阶段, 一方面是教师的评价, 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医学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与研究的开展主要以“研训一体”的组织模式为主, 强调亲验式案例分析, 强调参与者与课题组成员训练成果互相分享的模式, 强调合作交流, 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角色, 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使参与学生做到在“做中学”, 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培训与探究方式, 最终达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 研究方法

根据本项课题研究的学科性质, 内容多, 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研究力量成分多样, 因而必然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

1) 文献研究法——构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与研究的理论体系

2) 调查研究法——了解医学院校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状, 了解我校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效果。

3) 访谈与观察法——通过访谈与观察法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收获与缺失, 通过本课题的训练研究项目对其进行弥补。

4) 行动研究法——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模式。

5 初步成果

【学生方面】

1)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提高了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如自制具有医学特色的英语贺卡小报、演讲、辩论等)

2) 具备了扎实的语言知识, 熟练掌握了语言技能。

3) 树立的开放的文化意识。

4) 培养了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自我评估策略)

【教师方面】

1) 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组教师积极践行课题的理论成果, 将理论付诸实践, 在反复研讨打磨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形成了四种教学模式:构建了“探究发现式”“情境激发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 优化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实践经验。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对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 都善于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题研究理论成果。

6 成果应用

本课题在课题组各位成员积累的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法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 制定了合理有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方案。并在为期两学期的训练完成后, 总结和研究训练方法的得与失, 进一步完善训练方案, 并最终将训练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以便推广使用。

7 拟拓展领域

教学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 两者间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评价是教学的后续活动, 但传统评价体系仅以考试呈现学习成果。因此通过何种方式的评价才能体现医学生是否提高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8 小结

作为一门基础课, 英语应当被当作一门技能和一种工具, 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大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 专业英语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以及与未来同行进行无障碍沟通并且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应当是今后英语课堂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 成为自己专业提升的有力补充, 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通知及其附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 (试行) 》, 教育部办公厅教高厅[2004]1号, 2004.

[2]Cortazzi M&Jin L.Cultures of lear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dentities[A]//D C S Li.Discoveries in Search of Members:In Honor of Ron Scollon.New York:American Universities Press, 2002:47-75.

[3]Sternberg R 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医学项目 篇10

1 用户的预检索

委托人在申请立项查新或申请成果鉴定前,都需要对其所申报的项目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初步比较自己所做研究在国内外所处位置以及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通过预检索,委托人可从更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创新点。而预检时提检出的相关文献以及自己课题组所发表的文献,委托人尽可能地把它们准备妥当,提供给查新人员,以利于查新人员节约工作时日,提高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及用户课题申报的成功率。通过各种途径预检索以确使委托查新项目质量。只有通过正规、严格的预先检索,用户对自己的课题水平才有客观、正确的了解,才有利于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激发思维,从而充分发挥课题的特色与优势。

2 正确填写课题委托书

有些委托人在委托查新项目时不按要求填写申报书,只是随意用一张纸写一个题目或简单写一下查新内容,就要求委托查新,认为填写委托书无关紧要,对委托书与查新结果的关系认识不足,缺项漏项严重。这样容易使查新人员在面对不同专业或学科跨度较大的查新课题时,理解困难或不全面,造成检索出的结果和做出的查新结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

3 认真填写查新技术要点

有些委托人的查新要点提炼不当,主要为:查新要点宽泛笼统无重点,未准确反映与查新项目新颖性、先进性有关的关键技术指标;其次是查新要点罗列过多过泛,新颖性不突出。再或者是查新要点过于简单,只把研究项目名称重复一遍,未对核心内容进行描述。有些查新委托人要求查新的项目与其提交的已发表论文的内容不符,不是反映同一个主题,也不是该项目的某一个侧面,与其要求查新项目的关系不大。

委托项目的研究内容填写不真实。一些委托人自创或篡改专业术语,或有意将检索要求表达模糊。有时让查新员看不懂委托,查新员很可能被用户委托书误导,写出不客观的报告结论。

关键词不规范,代表性差。一是不提供关键词或选词过少,未能反映出项目的核心内容或词间的联系不密切;二是查新委托者为突出其研究项目的“新”,在其论文及相关材料中故意采用生僻之词进行描述;三是将反映研究内容所涉及的词语均罗列上,代表性不强。

4 预留联系电话号码

委托人在填写申报书时一定要留下联系电话,最好是移动电话。查新人员如遇到项目名称错误、查询要点不明确等必须及时修正,在查新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提取、检索策略的制定、课题技术关键所在等需要及时与委托人请教沟通,以及查新报告的领取都可及时的进行联系。

5 委托人与查新人员的充分合作

有的用户所写的查新内容不完整、内容表达不具体或内容含糊不清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查新人员通过询问的方式来进一步明确用户所要查新项目内容的真正目的。少数用户在查新委托时不愿意表达出自己查新的真正目的,其原因可能是担心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告知查新人员会造成课题泄密,或是害怕自己的查新委托过于简单而显得没有价值,因而将查新项目中的实质性内容作了修饰。

查新工作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的,是以该课题的创新点为依据的。任何一个查新机构都不可能拥有各个专业的查新人员,而查新人员也不可能全方位的掌握各个专业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委托人提供其委托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主要指标及水平、新颖性、先进性等。委托人就自己课题所属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相关技术的研究状况以及产品的开发情况都可与查新员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查新员可将所领会的项目关键之处反述给委托人,请委托人判断自己是否理解到位,以确保双方对所查课题有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而查新人员也应虚心地向委托人请教,在关键词的提取、相关文献的判断等过程中,尤其在涉及比较核心的技术参数等内容时,更要经常咨询、共同磋商。

6 委托人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查新过程也是查新人员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与委托人的互相切磋,对查新结论的分析,委托人对查新工作的质量、人员素质和对查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反馈给查新人员。这对改进查新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对创新的把握、领悟能力和对文献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专业外语的阅读能力都可得到锻炼和提高。

查新工作是一项严格的科学活动,这不仅是对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把关,而且还要对课题查新结论的公正性作出客观评价。为避免课题立项查新工作的失误,应根据查新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查新结论进行具体分析,尽量避免单纯依靠查新结论作出片面的判断,而导致课题立项决策的失误。

摘要:为确保科研课题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新颖性,避免科技立项的盲目性及课题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文章对查新的业务流程及如何办理科技查新委托,以及查新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查新,委托与合作,课题立项

参考文献

[1]买买提·亚森.医学查新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医学项目 篇11

1 甘肃省医学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

1.1 查新委托合同中的问题

①一些用户填写的查新点只有项目简介却没有具体创新性的详细内容;②对科研项目创新点的表述不清楚;③创新点缺少科学性研究;④查新项目委托书用语不够专业化, 不规范;⑤检索词未写明同义词、相关词, 或仅有缩略词而无全称, 或仅有英文缩写词而无中文翻译等;⑥还有一些通过文献对比分析发现均为已有技术或方法, 基本没有创新可言。

1.2 一些用户不信任查新员

有些课题由于查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范围所限, 对该专业了解不够透彻, 因此查新用户认为查新人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到位, 对能否做出正确的查新结论持怀疑态度, 这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些用户害怕查新人员向别人泄露其研究内容, 拒绝写出其研究内容或中药组方, 拿几个关键词或部分内容来让检索人员出据查新报告, 此类事情屡见不鲜。

1.3 不重视查新工作流程

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 有些用户对医学科研查新工作流程不太重视, 认为查新步骤只是走形式。填写查新委托单时草率了事, 不能详细地给出课题的技术创新点和查新要求, 也不向查新人员讲解课题的关键内容和研究过程, 有时留下的电话又常常是联系不上, 查新人员很难联系沟通。还有些用户将整个查新过程全部委托不详知该课题或干脆不懂该专业的人代办。这些都会影响查新报告的质量和结论。

1.4 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项目查新占很大比例

有些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称或必须要求有科研项目才可申报高级职称而被迫进行课题研究, 认为只要起个和别人题目不相同就行, 查新没有目的性, 有些用户甚至有意无意地将检索需求表达不清, 甚至提出一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术语作为检索词在内容上混淆, 使查新结果和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误差。

1.5 一些医学课题的创新点“查而不新”, “以旧代新”

医学科研人员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研究计划, 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 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这些见解和认识在本单位系统内也许是以前所没有的, 但拿到社会上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已经不新或者新的程度不够, 或者有些创新的地方社会价值并不是很大, 或者是投入多产出少。国家对剂型改革或新药审批也很正规, 对有些传统方剂的审批在程序上也越来越严格。经认真检索后发现许多东西只是变换一种方式出现而已。

2 甘肃省医学科技查新工作存在问题的改进及对策

2.1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有突出的创新, 才会有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查新结论

一般来说, 科技人员对查新工作都不太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课题查新的作用, 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和课题查新部门需要大力宣传, 帮助他们树立查新意识。应该采取主办专题讲座的方式, 同时主动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 了解科研发展动态, 对科研人员所报课题和计划选题及时掌握, 扩大查新工作的影响。

2.2 科研人员在学术上要与时俱进, 随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

地县基层医院订阅现刊少, 有些边远地区更谈不上信息化, 即便如此, 也应学会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扩大眼界, 提高自身素质。项目负责人及所有科研人员应明确科技查新性质及规程, 不能将科技查新与一般文献检索、调研或资料搜集相混淆。科技查新不仅要全面地检索国内外的文献, 还要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阅读, 并对该查新项目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 最后要出具查新报告, 且查新报告的结论是科研管理层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具有法律性质。

2.3 查新双方要主动沟通交流, 提高查新工作效率

科研人员与查新人员协作和交谈十分重要, 查新人员与委托人通过面对面地交谈或打电话、发E-mail等方式联系、沟通、请教, 借以克服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弥补课题组提供的研究报告和背景材料的不足, 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检索策略, 保证查新质量。

2.4 提高查新人员素质

作为查新人员, 除具有敬业、务实和探索精神外, 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熟练掌握情报检索技巧, 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查新过程中, 查新人员应认真对待每个课题, 遇到陌生专业的课题时, 要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 踏踏实实完成课题查新。同时要多学习新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平常注意收集各类新书、新刊的内容, 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用信息, 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查新水平。

3 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评价和查新结论的撰写

对项目新颖性的评价和查新结论的撰写, 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3.1 研究公开发表的时间优先

要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公开发表的时间或通过技术鉴定、获奖时间上的差别, 这种查新结论应以最先发表或最早通告的研究结果、最早通过鉴定或最早获奖的成果为主要分析评价依据。做出与他人的报道结果相同、相似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3.2 在研究对象方面有新颖性

研究对象的创新目前在一些小项目、地方性项目上见到的比较多。如“天水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初步研究”项目的查新, 项目的相关文献检索到的有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的建立, “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医学疾病三级预防保健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在不同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研究。而该项目实际研究的对象来自天水市, 所以最后明确“以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试点单位, 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研究, 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这个结论, 以使评价者及决策者了解项目的区域性优势。

3.3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新颖性

包括手术入路的不同、手术切口大小的不同、手术所用器械的改良、检测方法的不同、药物组合的不同、检测指标的不同组合等方面的创新, 都要简明扼要地体现在查新结论中。如“改良式腰麻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这一项目的查新, 治疗的实质就是布吡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研究, 其穿刺针的针尖斜面有向头端或地端等方向, 这样的研究国内已有报道。但项目报道的改良式腰麻, 通过改变穿刺针斜口方向顺时针旋转与脊柱纵轴水平成45°夹角来控制麻醉平面。故而明确, 项目报道的改良式腰麻在本检索年段及检索范围的数据库中, 未见其他国内作者报道相同的文献。

3.4 研究的指标或其指标组合有新颖性

这些项目经过严谨的对比研究, 发现某几个指标组合可以把某种重大疾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提高多少个百分点。如“胰腺癌中P53、P21WAF1、cyclinD1、CDK4和PCNA的表达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项目的国内查新, 国内分别只查到“胰腺癌中P53、P21WAF1和CDK4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Cyclin D1和CDK4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文献报道。于是可以得出结论:“胰腺癌组织中同时对P53、P21WAF1、cyclinD1、CDK4和PCNA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除本课题组发表文献外, 在本检索年段及检索范围的国内数据库中尚未见报道。

3.5 研究的结果有新颖性

如“二次心梗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这一项目的国内查新, 国内有关心梗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结论多认为:“心梗再发与高血脂、梗死后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关系密切”。但本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心梗的发生与第一次心梗发生的部位、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酶峰出现的时间、血脂水平的变化、心梗后的抗凝治疗、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国内未见与此结论相同的文献报道。

3.6 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的病例数及得出的结论有新颖性

这种情况常见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普查、手术观察、检验指标等项目。如果完成的病例数更多, 且分组观察等更仔细, 那就得出结论的可信度更高, 更具有代表性, 可重复性更强, 其学术价值就更高。在做查新结论时应当特别强调说明。如果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与以往该类研究结果不同, 结论可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内有文献报道, 但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与国内文献报道不同;如果结论一致, 则“有关……”的调查, 省内外均有文献报道, 本课题研究结论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

3.7 中药复方治疗某种疾病的临床研究

该类报告内容应包括:①检出的中药治疗某病的文献数;②其中辩证用药 (包括一方随症加减) 的文献数, 一方一病 (包括单味药) 的文献数;③病例报告的文献数;④其中内服篇数, 列出剂型;外用篇数, 列出剂型;⑤检出文献治则与本课题治则相关的文献数;⑥与被检课题不同的其他治则;⑦本课题处方中各味药在检出文献中应用频数;⑧被检课题处方未用到的药味 (或统计其使用频数) ;⑨与被检课题最近似处方;⑩疗效比较等等。

3.8 中药经验方或复方剂型改进

如被检课题的剂型或给药途径是其研究的独到之处, 则可选择具有相同优势的剂型进行归纳。例如:“中药8类新药麻杏止咳胶囊的研发”课题将麻杏止咳片剂改制成胶囊剂, 其优势与原片剂比较吸收好、服用量小、副作用较小。

3.9 关于撰写否定性结论的建议

属于否定的结论, 是否可以以下列方式表述:①通过所检文献的检索可确定某创新点不成立的结论, 宜用否定程度明确的语句:“已有报道”或“…与…报道相同”;②通过文献的检索可以得知某创新点与文献的报道基本相同, 但也有一些非重要部分的不同, 宜用否定程度较大的语句:“…与…报道基本相同 (有相似之处) ”或“…与…属同一研究方向”等。

近年来, 甘肃省医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 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 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 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笔者只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希望引起同行及各方专家的注意, 对科技查新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分析了近几年来甘肃省科技查新检索咨询中心医学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并探讨了医学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评价和查新结论的撰写, 以使本中心的医学查新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医药卫生,新颖性评价,查新结论

参考文献

[1]刘淑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查新检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 2009 (4) :156-157.

[2]罗晓勘.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委托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现代临床医学, 2009, (1) :79-80.

[3]周国正.医学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8 (1) :75-77.

[4]黄玲.网络环境下提高医学科技查新质量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9) :107-108.

[5]许培扬.如何做好医学科技查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5, 25 (10) :964-968.

上一篇:快速切除下一篇:班组文化建设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