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2024-07-11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共11篇)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1

摘要:花生的种植面积在广西梧州岑溪市三堡镇逐年扩大, 不仅在旱地和水田, 很多农民在龙眼、柑橘等经济果树种植区内也套种花生, 但一般每667m2产花生只有200kg左右。为进一步提高单产,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就花生高产栽种植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般可使花生增产200kg/667m2左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技术,施肥

1 地块选择与整地

1.1 地块选择

应该尽量选择通透性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沙壤土, 且连续2年都没有种植过花生等油料作物的地块。重茬花生通常会表现出果小果少、病虫多、棵小、落叶早、叶黄等问题, 即便将施肥量加大, 也基本很难让花生产量提高, 所以, 花生最佳的增产措施之一就是地块实行轮作。

1.2 整地

花生增产措施之一是适当深耕, 花生在深耕后病害少、生育健壮。深耕的程度应该要基于土层薄厚来定, 土层薄的 (低于30cm) 地块只能逐年加深, 而土层厚的地块可一次性深耕到30cm, 不然的话, 会对花生的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种植花生的地块, 应较早提高畦心土壤含水量, 确保底墒。

2 施肥

2.1 施肥量及肥料种类

为了便于按照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来进行配施, 最好用复合肥作为花生的施用化肥。由于花生需氮早、需氮量少, 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出现氮肥浪费的情况。施肥量通常如下:花生是一种需钾较多的作物, 通常需要施100kg/hm2硫酸钾;花生是一种需硼较多的作物, 通常需要施7.5~10kg/hm2硼砂;由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磷肥效果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磷肥的施加量最好能够基于土壤速效磷含量而定, 通常需要施150kg/hm2二铵;通常需要施100kg/hm2复合肥;通常需要施优质45m3/hm2农家肥;花生是喜钙作物, 一般施石灰或其它钙肥750kg/hm2。

2.2 施肥方法

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肥、钙肥可以作为底肥来进行施用。氮肥必须作苗期追肥、种肥或者耖口肥, 花生的高产栽培离不开氮肥的影响, 若出现缺氮现象, 会影响到花生的花芽分化, 最终会对整个产量造成影响。

3 品种的选择及种子处理

3.1 品种的选择

应该基于土壤肥力、土质、种植方式来适当选择花生品种, 广西梧州岑溪市三堡镇各种花生品种均有种植, 通常为本地品种为佳, 抗病能力强。

3.2 种子处理

用种量通常在20kg/667m2左右。花生晒种实际上是晒荚果, 晒果时间通常为2~3d, 若直接曝晒花生种子, 很容易使花生种皮变脆爆裂, 进而易造成烂种。播种前10d是荚果最适宜的剥皮时间, 大量的实践和试验证明, 愈晚剥皮, 花生种子的生活力就会愈强, 最后出苗也会愈健壮、整齐。

多采用皮色鲜亮、粒大饱满的种子作种。采用粒重大于0.9g的种子作种要比粒重为0.5~0.6g的种子作种增产16.8%;采用粒重大于0.8g的种子作种要比粒重为0.5~0.6g的种子作种增产11.6%。

花生全生育期会受到地下害虫的严重危害, 进而会出现大规模缺株缺苗的现象, 甚至可以达到缺株缺苗率达到80%以上。在花生苗期, 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花生专用种衣剂拌种;在花生苗期立枯病、猝倒病防治可用敌克松拌种。

4 种植

适时早播, 能够让前期花芽多、花芽分化期长、苗期显著延长、根系发达、侧枝多。浅播很容易造成花生种子落干, 5cm是最适宜的覆土深度。若土质墒情差、沙土地, 覆土深度不宜超过7cm;若土质墒情好、土质粘, 覆土深度可浅些, 但不能浅于3cm。土壤田间持水量60%为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若土壤含水量过大, 很容易造成烂种烂苗的现象。

5 叶面喷施适时促控, 提高产量

在花生3叶期喷施1次15%多效唑1000倍液促分枝。在花生6叶期后喷施1~2次高磷叶面肥、细胞分裂素、含硼叶面肥等, 促进花多花壮。在花生中后期喷施促控剂, 以防徒长倒伏。在花生结荚期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促进荚饱满。

6 病虫害防治

花生主要害虫有蚜虫、地下害虫;主要病害有根结线虫病、叶斑病、病毒病、枯萎病。种苗期应该主要防治枯萎病和地下害虫, 兼治红蜘蛛、蓟马、蚜虫、病毒病等;荚果期应该主要防治叶斑病、蛴螬等;开花下针期应该主要防治蚜虫。

参考文献

[1]孙奎香.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32 (03) :143-145.

[2]刘庆伦, 孟宪英.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6 (10) :178-182.

[3]余世英.花生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途径探讨[J].农技服务, 2009, 28 (11) :101-104.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2

洋葱高产耐贮,经济效益好.本文详细介绍洋葱栽培过程及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到采收的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精细整地,选择适宜品种和播种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

作 者:张尤闩 Zhang You-shuan  作者单位: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542603 刊 名:广西农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年,卷(期): 24(3) 分类号:S633.2 关键词:洋葱   高产   栽培   技术  

射干高产栽培技术 篇3

射干喜温暖,气温在20~25℃、土壤湿度为50%时,种子开始萌动;当气温在25~35℃、光照时间长、土温高、雨量充足时,射干生长旺盛;射干耐旱、耐寒,在气温为-17℃的地区可以自然越冬。射干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地势较高、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植株生长良好。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低洼积水地根茎易腐烂。

1.选地整地

射干种植地,宜选择地势较高、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地、平地或缓坡地。如用荒山坡地种植,宜在头年秋、冬季翻地,使其有一段时间的风化熟化过程,到翌年春季再翻耕1次,除去树根、杂草、石块。用耕地种植的,在种植前翻耕1次,每667平方米(1亩)施堆肥或厩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饼肥50公斤做基肥,施后浅耙1次,使肥土混匀,起宽120~130厘米的高畦,或起宽50~60厘米的垄种植。

2.种植

在3月春种或在11月秋种均可。种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5厘米×20厘米或30厘米×20厘米开穴,穴深15厘米,穴底施入土杂肥0.5公斤,并与穴土拌匀,然后每穴放入种茎1~2段,芽眼向上,或穴植1~2株苗,覆土压实,浇入稀薄人畜粪水后再覆土整平畦面。

射干如采用种子直播,可进行春播或秋播。春播在3月初进行,秋播在10月进行。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挖穴,穴深6厘米,将穴底整平,每穴先施入干粪肥0.5公斤,与穴内土拌匀后,盖上厚约2厘米的细土。每穴播入种子5~6粒,播后覆盖细土,畦面盖草。播后加强管理,经常浇水保持畦土湿润,以利于种子发芽出土和幼苗生长。幼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在苗高6~10厘米时间苗,间去弱苗、小苗,留下壮苗、大苗,每穴留苗1~2株。每667平方米用种量约为5公斤。

3.中耕除草

射干出苗后或移栽成活后,要勤中耕除草,以利于植株生长,通常每年进行3~4次。如果是春播的第一年,分别在5月、7月、11月进行1次。第二年进行3次,分别在3月、6月、11月进行。封行后不再中耕除草。另外,每年11月植株枯黄后,结合中耕除草培土1次,用沟内的细土培在根际周围,以利于植株越冬,防止倒伏。

4.追肥

射干是喜肥植物,除施足基肥外,在第二年的春、夏、秋、冬季各追肥1次。春、夏季追肥,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水1500公斤或尿素25~30公斤,在植株外10厘米处开穴施下。秋季每667平方米施厩肥、草木灰混合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25公斤,施后培土。冬季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1500公斤、草木灰2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复合肥30公斤,混匀后施下,施后培土。前两次追肥可促进地上茎叶生长,以后两次追肥则可促进根茎生长,提高产量。

5.排水灌水

射干怕水涝,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把地里的水排除掉,以防根茎腐烂。射干虽耐旱,但在苗期和移栽后要保持畦土湿润,以利于幼苗生长。在苗期如遇干旱,要适当浇水或灌溉。苗高10厘米以后,可少灌水或不灌水。

6.摘蕾

采用根茎种植的,当年便可开花;用种子育苗移栽或直播的,要到翌年才开花,而且其花期长,开花结果多,要消耗大量养分,影响根茎生长。除留种地外,要在植株抽薹时选晴天早晨露水干后把花蕾摘除,并分期分批摘除干净。

(本文摘自《浙贝母、延胡索、芍药、射干高产栽培技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8元,作者:陆善旦 凌征柱 姚信)

黄淮区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分析 篇4

1 黄淮区小麦种植过程中, 应做好种子选择

鉴于黄淮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特点, 小麦种子的选择关系到地区小麦种植的整体产量。基于当前对黄淮区小麦种植情况的了解, 在种子选择中, 应把握以下原则:种子选择必须符合种植要求, 尽量选择符合地区实际, 抗旱、抗寒能力较强, 并且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种子, 例如豫麦69、豫麦70、偃展4110、周麦16、新麦18、郑麦004、邯6172、济南17、淮麦18、淮麦20、济麦20、济麦21、皖麦38 等。

在种子选择中, 应尽量选择已经取得大面积应用种子, 严格控制新种子的试验区域, 避免大面积选择新种子, 一旦试验失败, 将会造成较大损失。

在种子选择中, 应考虑种子投入和产出比, 找出适合农民需要的种子, 达到提高每667m2产量的目的, 满足小麦种植的实际需要。

2 黄淮区小麦种植过程中, 应做好病虫害防治

小麦在种植过程中, 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病虫害的影响, 如果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小麦种植将无法实现高产稳产。基于这一认识, 在黄淮区小麦种植过程中, 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对于容易出现的病虫害进行积极预防

小麦在种植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其中病害和虫害种类较多, 只有认真分析病害和虫害的种类, 并做好预防工作, 才能减少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损失。

2.2对于已经感染的病虫害区域进行隔离

一旦发现小麦感染了病害或者虫害, 为防止病害和虫害进一步扩大, 应对感染区域进行隔离, 采取喷洒农药和物理方式进行处理, 避免二次伤害。

2.3通过改良品种和种植方式, 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容易感染的病害和虫害, 其原因主要与小麦品种、种植方式、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要想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就要积极改良小麦的品种和种植方式。

3 黄淮区小麦种植过程中, 应控制施肥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 施肥是关键环节。但是鉴于黄淮区的土壤特点, 以及小麦种植的实际需要, 控制好施肥量是提高小麦种植产量的重要措施。

黄淮麦区冬小麦栽培中氮素的施用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模式, 常规高产栽培追肥用在起身期 (2 棱期) , 同时浇水。超高产栽培要求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追氮时期后移至拔节期 (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 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后移至拔节中期 ( 药隔形成期) 。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种植整体产量的关键,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采取必要的措施合理选择肥料品种和施肥时间, 并控制好施肥量, 才能达到提高小麦种植效果和整体产量的目的。

4 结论

结合黄淮地区小麦种植实际, 要想实现小麦种植的高产稳产, 就要从栽培种植技术方面入手, 重点应结合黄淮地区实际, 做好小麦种子的选择, 并根据地区实际和小麦特性, 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 保证小麦在种植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养分, 最终达到提高黄淮区小麦整体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新建, 郑峰, 宋昕.小麦氮肥后移增产原理及技术[J].种业导刊, 2014 (07) .

[2]李有成, 高桂立.浅谈创建小麦高产农业集成技术[J].农家参谋 (种业大观) , 2014 (10) .

[3]翟怀巍, 孙凤平, 李春晖等.不同气象条件下小麦灌浆速率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7) .

[4]沈恩庭, 唐怀坡, 王瑞永.不同播期对小麦良星66灌浆的影响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4 (03) .

[5]陈新宏.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篇5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84-1

1 选用良种

我们在选用大豆品种时,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吉林省应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长农13、长农15、长农22、吉科豆1号、黑农35、黑农38等品种。

2 精量播种

2.1 播种期

大豆播种时期早晚与产量有很大关系。播种过早,由于土壤温度低对出苗不利,会造成烂种而缺苗;播种过晚,虽然出苗快,但幼苗和根系生长都快,苗不壮,易造成徒长。大豆最适播种期应根据当时温度、土壤墒情而定。一般以土壤5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8-10℃,土壤含水量在20-22%时为适宜播种期。

2.2 播种量

确定播量应以每公顷保苗株数为基础,应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播种量(公斤/亩)=亩保苗株数×百粒重×(1+田间损失率)/净度×发芽率×100×1000。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杂草是大豆的天敌,如不及时消灭杂草可使大豆严重减产。田间除草的方法有:(1)合理轮作。(2)中耕培土,可结合铲地、施药、追肥进行复式作业。(3)化学除草,一般公顷用50%乙草胺乳油2.25-3千克,加5%豆磺隆可湿性粉剂加适量水在播后3-5天喷雾处理,也可用大豆专用除草剂进行播后苗前处理。

3.2 施肥

施肥是保证大豆高产的关键性措施,为了长期高产必须结合耕翻土地大量施入有机肥,培肥土壤,恢复地力,做到有机肥和化肥配施。(1)增施有机肥:秋季翻地前每亩施腐熟好的人畜类粪便2吨以上,均匀洒施于田间,拖拉机深翻时将肥料翻到深层,整平耙细。(2)配施化肥:大豆化肥施用可结合深松和播种集中于垄底分层施用。以“垄三”栽培法较好,它可以配合垄底深松深层施入大量底肥,也可在播种时施入较深层的种肥。这种作法集中于垄体不同层次施肥,促进肥料的有效利用,又保证大豆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3.3 灌水

大豆灌水必须根据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状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适时灌溉才能确保大豆增产。生产上常常凭借经验和观察确定应灌溉时期。灌溉的指标和依据是生理指标和土壤水分指标。生理指标是指生长速度减慢,叶片老绿,中午高温时叶片短暂枯萎,甚至植株下部叶片变黄脱落,都是缺水现象,有条件的地块应及时灌水。还可利用土壤水分指标判断灌溉时期,在黑土地区每公顷获得3000公斤大豆必须满足的水分条件是:在开花鼓粒期间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土壤水分应高于24%以上为宜,低于21%时必须灌溉。大豆灌水时期一般认为开花盛期至鼓粒初期灌水增产效果最显著,但生产实践表明,在播前灌一次透水增产幅度最大。实践证明,大豆任何时期缺水都会影响产量,所以必须因地制宜适时灌水,才能保证高产。

4 病虫害防治

4.1 大豆主要病害

4.1.1 大豆霜霉病 该病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种子带菌可引起幼苗发生系统侵染,但子叶不表现症状。在幼苗展开第一片真叶时,沿真叶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后扩大至半个叶片,有时整片叶子发病变黄,天气多雨潮湿时,叶背密生灰白霉层。成株期叶片表面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黄绿色,边缘不清晰,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至淡紫色霉层。多个病斑汇合成大豆斑块,使病叶干枯。豆荚染病外部不明显,但荚内常有黄色霉层,豆粒受害表面变白无光泽,并附着一层灰白色粉末状物。

4.1.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幼苗、叶柄、茎、豆荚及豆粒。叶上病斑初呈褪绿小点,半透明水渍状,渐变为黄色至淡褐色,后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上附一层细菌菌浓。茎和叶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渍状条斑。

4.1.3 大豆花叶病 大豆花叶病是大豆病毒病,症状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型有:黄斑型,受害植株叶片皱缩,褪为黄色斑驳,叶脉变褐色坏死。芽枯型,病株茎顶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枯死。重花叶型,病叶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整个叶片叶缘向后卷曲,植株矮化。皱缩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呈泡状凸起,叶缘向下卷曲,植株矮化,结荚少。

4.2 大豆虫害

4.2.1 大豆蚜虫 大豆的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部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布满上部株茎、叶及荚,使叶片皱缩,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小,结荚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整株枯死。轻者可减产20-30%,重者可减产50%以上。

4.2.2 大豆食心虫 幼虫侵蚀豆荚和豆粒,轻者沿豆瓣缝将豆粒蛀食成沟,重者将豆粒食去大半,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为10%,严重时达30-40%,甚至高达70-80%。

4.3 综合防治

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大豆种子药剂处理和选用无病种子;栽培技术防治,做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增施P、K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田间化学药剂防治:抓住时机,巧治、快治是田间药剂防治的关键。病害在刚出现发病阶段用药效果最好。如:防治大豆霜霉病用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00-350克对水1000升。大豆花叶病在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2号1000倍液喷洒。大豆蚜虫防治可在田间卷叶株达5-10%或有蚜株数达50%时立即进行。每小亩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抗蚜威液剂2000倍液喷雾。大豆食心虫可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

作者简介:王艳丽(1971-),女,汉族,吉林抚松人,就职于抚松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方向:农作物推广。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6

1 种植表现

1.1 基本特征

该品种属中熟杂交玉米, 生育期96 d左右, 株型较紧凑, 株高250 cm, 穗位高98 cm, 穗上部叶片较宽。果穗圆筒形, 长18~20 cm, 高产田块穗长可达30 cm, 穗粗5.3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千粒重380 g。

1.2 大田表现

名玉20来源于自交系郑58和昌7-2中选的优势株。它继承了郑单958的高产、广适、抗倒、抗病等优点。2011年关中地区秋季雨水较多, 许多品种出现倒伏现象, 而名玉20由于护根粗大没有倒伏;2012年玉米粘虫病大面积发生, 夏玉米出现矮花叶病, 它表现较强的抗病性:2012年在富平县城关镇、王寮镇、张桥镇夏播出现产量超过700 kg/667m2的田块, 2013年名玉20夏播面积较上年翻一番。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地

名玉20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耐瘠薄。在有机质含量高、肥力水平高、土层深厚的田块产量表现更好。

2.2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

小麦收获后, 应及时清理麦草, 抢墒硬茬播种。6月5日—6月15日为播种高产期。高水肥田块适宜密度3 800~4 000苗/667 m2, 中等以下肥力的田块, 宜适当降低密度到3 500苗/667 m2。应选用单粒播种机和熟练的机手, 保证一播全苗。底肥用磷酸氢二铵或磷酸三铵, 用量为10~15 kg/667 m2, 禁用速效高氮复合肥。2013年富平县用40 kg/667 m2复合肥, 出现烧苗现象, 导致重播。

2.3 间苗定苗

播种后5~7 d, 观察出苗情况, 发现缺苗断垄, 应及时补苗。三叶期去小苗、弱苗、病苗, 留生长整齐的壮苗。5~6叶时定苗。

2.4 化学防治病虫草害

在玉米2~3叶时用功夫和高效氯氰菊酯, 用量为60~70 mL/667 m2;玉米3~5叶期采用30%苗后保或40%玉净朗化学除草, 用量为100 mL/667 m2, 同时加功夫和高效氯氰菊酯, 用量为60~70 mL/667 m2, 防治田间杂草和粘虫、玉米螟、蚜虫等。注意玉米超过5叶时不要喷到玉米心叶上, 以防发生药害。

2.5 及时灌水, 科学施肥

第一次浇水在玉米3叶期进行, 结合除草定苗, 确保苗齐苗壮;第二次浇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 这个时期玉米需水量大, 对水分极为敏感, 不能缺水。结合灌水, 重施攻穗肥, 施硝酸磷钾或尿素, 用量为30 kg/667 m2, 促根壮秆, 打下高产基础。第三次浇水在玉米吐丝后进行, 施尿素, 用量为5~10 kg/667m2, 可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籽粒重量。

2.6 人工辅助授粉

在开花期应采用人工摇雄花的办法进行辅助授粉, 可增产5%以上。

2.7 适时收获

适度推迟玉米收获时间, 让玉米充分成熟, 提高粒重, 增产效果明显。一般苞叶发黄后7~10 d后收获, 果穗籽粒变硬, 胚乳线消失, 基部出现黑色层, 此时收获, 产量最高。

摘要:名玉20是陕西高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具有高产、优质、抗倒、耐旱、耐瘠薄等特征的玉米新品种, 2011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介绍了该品种在富平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后的品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7

1 种植表现

1.1 特征特性

顶叶色和叶色均为绿色, 叶形心浅缺, 叶脉紫色, 柄基色紫色, 茎绿色, 节间中长, 茎粗中等, 薯皮红色, 薯肉白色, 薯形纺锤, 单株结薯数3.6个, 大中薯率83.2%, 薯皮光滑, 结薯集中, 耐贮藏, 育苗时出苗整齐, 萌芽性好。经徐州甘薯中心和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鉴定, 阜薯24有“抗三病”的优良特性, 即高抗根腐病、中抗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2002年徐州甘薯中心测定阜薯24鲜薯蛋白质含量1.54%, 淀粉含量15.5%。在2002—2003年区试中食味总评为中等。经区试阜薯24平均干物率27.6%, 略高于徐薯18。徐州甘薯中心在5省8个试点取样, 统一为收获后12 d测定, 测定阜薯24干物率29.7%, 比徐薯18高1.5个百分点。

1.2 产量表现

1999年试验鲜薯产量43.29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28%, 薯干产量14.295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34.2%。2000年试验鲜薯产量28.605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12.5%, 薯干产量9.015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20.9%。2002—2003年2年区试鲜薯平均产量26.025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2.5%, 薯干产量7.14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2.1%。2004年在河北、河南、江苏3省生产试验, 鲜薯产量达到25.212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4.24%, 薯干产量7.09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3.22%。2002—2003年2年区试在徐州、郑州、济南、石家庄、合肥等5省9点次平均薯干产量7.086 t/hm2, 较对照徐薯18增产8.89%。1998—2004年7年平均鲜薯产量32.859 t/hm2, 较徐薯18增产13.6%;薯干平均产量9.945 t/hm2, 较徐薯18增产18.8%。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苗

一般3月中上旬育苗, 可选择火炕育苗、电热温床育苗小拱棚+地膜覆盖等保温育苗方式[1]。以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皮色鲜亮、表面光滑、无破损、无病虫害的薯块作种薯。选择避风向阳、肥力好、管理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将薯块斜放, 且头尾方向一致, 排种密度为薯块之间间隔3~5 cm, 排种后喷洒25%多菌灵1 000倍液, 浇透水后用混有有机肥的细土覆盖, 上盖草帘防风保温。高畦栽培, 增大受光面和土壤透气性。苗床管理应注重温度管理。充分利用地膜、农膜、酿热物等收集太阳热能和生物热能增温, 利用农膜、草帘保温, 利用气孔和揭膜调温。做到高温催芽、适温育苗、常温炼苗。前期床温控制在32~35℃, 注意最高不超过37℃, 催芽温度高多出芽、早出芽。出苗后可降低至25~28℃育苗, 并及时疏苗, 控制苗床水分, 加强通风透光, 以培育壮苗。栽苗前3 d要控温在20~22℃炼苗, 以适应外界环境。

2.2 适时早栽

尽可能选择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进行栽植, 并通过深翻、高垄加深加厚土层, 使土壤水、气协调, 增进微生物的繁殖活动、加速肥料分解, 利于薯苗生长、薯块增多和膨大[2,3]。春薯应在4月中下旬移栽, 移栽时将薯苗下部剪去2 cm左右, 斜插, 浇足水, 封严窝。春地土质肥沃, 宜栽稀, 一般要求垄宽80 cm, 株距27 cm, 栽4.50万~5.25万株/hm2;夏薯最好在夏至前栽插, 如果土壤肥力差, 宜密植, 一般按垄宽80 cm, 株距21 cm, 栽6万株/hm2左右。切忌在肥地上栽插过密, 否则会造成枝叶生长茂盛, 田间郁蔽, 通风透光不良, 下层叶片大量落黄, 叶相互遮挡, 光合作用弱, 养分制造少, 导致薯块小, 产量低。

2.3 田间管理

栽插后及时查苗补苗, 保证全苗。封垄前适时中耕除草, 结合土壤晒白, 使土壤疏松透气, 上干下湿, 增强抗旱力[4]。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控氮稳磷增施钾, 以农家肥为主, 施土杂肥52.5~67.5 t/hm2;中、高肥力田块不施或少施氮肥, 施过磷酸钙300~375 kg/hm2、硫酸钾150~225 kg/hm2;低产田块施尿素75~150 kg/hm2、过磷酸钙450~525 kg/hm2、硫酸钾225~300 kg/hm2。缺锌硼的田块应增施硫酸锌和硼砂各15.0~22.5 kg/hm2。在整个生长期间, 一般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 水分过多, 影响通气性, 对其生长不利。灌水以能湿透畦心为宜, 切忌大水漫灌, 以免造成畦面板结。在降雨季节, 要注意开沟排水, 防止沟中积水。整地前施辛硫磷、敌百虫等防治地下害虫, 生育期间发现有甘薯麦蛾、斜纹夜蛾等应及时喷洒除虫菊酯类农药。

2.4 收获及贮藏

出售商品薯, 在10月上旬即可起收上市;繁殖薯种, 在11月上旬收获, 收获前忌受雨受冻危害, 晴天适墒收获, 上午起下午收。入窖前应剔除坏烂种, 轻装轻放, 用网袋包装经药剂浸种后安全入库。窖内温度前期应控制在16℃以下, 中期控制在11~15℃, 后期通风降温, 保证窖温在11~13℃。

摘要:介绍了阜薯24的种植表现, 提出其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培育壮苗、适时早栽、田间管理、收获及贮藏等内容,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阜薯24,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邢凤武, 范泽民, 朱玉灵.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皖薯8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4) :660, 675.

[2]张福荣.岩薯5号生物学特征和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4) :543.

[3]李玉敏, 彭彦芝, 杨运梅.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4) :14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8

一、品种特征特性

闽玉糯3号具有品质优、抗性强等特点,该品种出苗至青苞收获,春播平均为83天,秋播平均为77天。该品种株型半紧,平均株高226厘米,穗位高85厘米,穗长18.3厘米,穗粗4.7厘米,穗型长锥,粒色白色。穗型匀称美观,秃尖小,籽粒白色,色泽光亮,鲜穗蒸煮嫩香爽滑,皮中等,口感好。抗大、小斑病,中抗玉米螟,抗倒性强。

二、产量

经两年四季的推广种植,闽玉糯3号平均亩产达1023.8千克。

三、栽培要点

1. 选地整畦

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并与其他类型玉米有效隔离的田块种植。为防止串粉,采取空间隔离,距离一般在300米以上,采取时间隔离,散粉期错开25天以上。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施足有机肥,整畦,畦带沟1.2米。

2. 适时播种

春播地温在12℃以上即可播种,7天左右即可出苗,大约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或小拱棚可以提前播种,或在温棚里育苗,苗龄2叶1心期时移苗;秋播大约在7月中日~8月上旬,4天即可出苗。

3. 播种方式与密度

开沟畦植,每畦种植2行,亩植3500株左右。穴播2~3粒,盖细土厚2厘米,3叶期定苗,穴留壮苗1株。

4. 施肥

糯玉米闽玉糯3号高耐水肥且需肥量大,按每亩1000千克的产量要求,需要施用氮17.1千克,五氧化二磷5.2千克,氯化钾20.5千克,结合当地的土壤肥力情况,采取种肥、追肥合理分配的施肥技术,施肥掌握前足中够后促控原则,

苗期出现蓟马、根瘤象危害时,用敌百虫进行防治,在开花期前后出现蚜虫危害时,用强杀40毫升,地水30~40千克进行防治。

4.适时摘心打顶,提高结荚率

后期摘心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控制徒长,不易倒伏,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结荚率和饱满度,尤其对底肥足、长势旺的田块效果更为明显。摘心不宜过迟、过早,一般宜在尽量增施有机肥。整地时应施足底肥,每亩施入600千克优质农家肥及50千克复合肥作底肥。尿素25千克做追肥施用,采用前足、中够、后促的原则,主要按苗肥、拔节肥、穗肥分三次施用。

(1)苗肥。3~4叶时结合间苗、定苗追施苗肥,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30%,约亩施尿素7.5千克。

(2)拔节肥。8~9叶时追施拔节肥,用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40%,亩施尿素10千克。

(3)穗肥。13~14叶时追施穗肥,用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30%,亩施尿素7.5千克。

5. 排灌水

玉米苗期怕涝,后期怕旱,玉米播种后,立即开好田间套沟,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接,确保沟系通、畅、深,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要求。进入大喇叭口期以及抽雄前10天,花后2天是玉米生长发育灌浆鼓粒的关键期,一定要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浇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以上。

6. 及时防治玉米虫害、病害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收获前20天禁止施用农药。

玉米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等。防治地老虎整畦播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加细土25~30千克拌匀后顺垄条施。防治玉米螟用锐劲特、乐斯本、除劲等在大喇叭口时期至花期施用。

玉米病害主要为南方锈病,可用12.5%欧博悬浮剂、30%爱苗乳油和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喷施。

7. 适时采收

采收期对闽玉糯3号青穗的品质影响甚大,适期采收是采收期关键工作。采收过早,干物质和多种营养成分不足,色浅,产量低;收获过晚,皮变硬厚,口味欠佳。采收期可综合下述三种方法确定:(1)生育期法:观察散粉期,春播在授粉后23~25天采收青苞;(2)指压法:用手指挤压玉米粒,玉米粒凹陷仅有稍许乳浆溢出为适宜采收期,若有乳浆喷出或不凹陷,则为偏早或偏迟;(3)外观目测法:玉米棒苞叶开始变黄、花丝变黑为适采期。

综合应用上述三种方法在田间检查鲜穗,看看籽粒灌浆的饱满度、软硬程度,在适收期的内分批采收完毕。

中部盛花而下部开始结荚时进行,即主茎出现10~12层花时打顶为好。打顶的时间应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摘除顶端一心一叶,不能露出空心。

六、适时收获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9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

2009年在巢湖市农科所试验田、巢湖市清溪镇横龙村和庐江县冶父山镇田埠村引进宁粳3号, 并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 平均有效穗292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33.6粒, 结实率90.2%, 千粒重27.45 g, 理论产量9 659 kg/hm2。据18块田产量调查, 平均产量为9367 kg/hm2, 与当地主栽品种相比, 增产11%, 表现出较好的高产和稳产性。

1.2 生育期

该品种在安徽省巢湖市作单季中稻种植, 5月中旬播种, 6月中旬移栽, 8月底齐穗, 10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51 d左右, 属早熟晚粳类型。

1.3 农艺性状

宁粳3号在当地种植表现:株型紧凑, 长势较旺, 主茎17叶, 地上伸长节间6个, 分蘖性较强, 叶色浅绿, 穗型中等, 成穗率高, 结实率高, 群体整齐度较好, 丰产稳产性好, 株高100.5 cm, 抗倒性强。后熟性状较好[1]。

1.4 抗性

宁粳3号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高抗性。示范种植显示, 宁粳3号感染较轻的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未见条纹叶枯病发生。

1.5 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稻米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整精米率65.8%, 垩白粒率29.0%, 垩白度3.0%, 胶稠度81.0mm, 直链淀粉含量17.6%, 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稻米外观品质好, 食味清香, 口感绵软, 蒸煮冷后不硬[2]。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期播种, 培育壮秧

示范种植表明, 在当地气候条件下, 宁粳3号在5月15—20日播种较为适宜。播前晒种1~2 d, 过筛去杂。用25%施保克40 m L、4.2%浸种灵2 m L、20%吡虫啉20 g, 对清水6kg配成溶液, 加入干种4 kg, 浸种48~60 h, 日浸夜露, 直至露白。播种采用旱育秧的方式, 注意精细耕整苗床, 用壮秧剂培肥, 精量稀播培育壮秧, 1 hm2大田备足壮秧5.1~6.0m2, 稻种52.5~60.0 kg, 严格苗期水肥管理, 坚持全程旱育秧, 不卷叶不浇水[3]。

2.2 适时移栽, 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宁粳3号秧龄控制在25~30 d, 在6月10—20日移栽较为适宜。宁粳3号分蘖较强, 若移栽过密, 难以发挥大穗优势, 扩大行间距有利于塑造优势群体, 提高产品质量与品质。示范区移栽时秧苗的行株距为15 cm×25 cm, 基本苗80万~100万株/hm2, 高峰苗控制在400万株/hm2以内, 有效穗控制在280万~320万株/hm2。

2.3 合理施肥

宁粳3号的需肥量中等, 一般施氮肥240~300 kg/hm2 (以纯氮计) , 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 (叶龄3.5~4.0) ∶保花肥 (叶龄1.5~2.0) 为4∶2∶2.5∶1.5的比例施入。注意磷钾肥配合施用, N∶P2O5∶K2O=1∶0.3~0.5∶0.5~0.7, 磷肥全作基肥, 钾肥按基肥∶促花肥为5~6∶4~5的比例施入。此外注意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4,5]。

2.4 科学管理水分

水分管理上要采取浅水勤灌的原则。前期浅水插秧, 薄水分蘖, 中期干干湿湿强秆壮根, 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75%时放水搁田, 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 收获前10 d断水。

2.5 病虫害综合防治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 可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生育期间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前期防治好灰飞虱、稻蓟马, 中后期防治好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特别要注意纹枯病和穗颈瘟的防治[6]。尽量选用高效低残留药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金立强, 陈玲, 梁燕.宁粳3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3) :76, 102.

[2]王爱国.早熟晚粳宁粳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76.

[3]李世锋, 刘宝法, 刘蓉蓉, 等.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稻米, 2010 (1) :40-43.

[4]张菊芳, 王五龙, 谢成林, 等.粳稻新品种宁粳3号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3) :42-44.

[5]谢明.对水稻高产栽培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16) :150.

茄子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关键词】茄子;高产;技术

1 品种的选择

要选择适宜本地气候、品质优良、抗病力强、适销对路的品种.

2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2.1 适时播种

早春种植播期在12月,第二年2月下旬定植,4月底开始采收。翻秋种植5月播种育苗,6月定植,8~9月采收。茄子种子千粒重4~5克,采用育苗移栽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15~20克。

2.2 培育壮苗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和打破休眠处理。

2.2.1 消毒方法

用10%磷酸三钠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20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洗约30分钟,使种子表面干净无黏液;或用55℃的温水浸泡种子30分钟。

2.2.2 打破休眠的处理方法

用1克赤霉素(九二○)兑水2千克配成溶液,将种子放入该溶液中浸泡4~5小时,用清水冲洗10分钟,沥干,即可播种。播种时土壤应较干爽,为了播种均匀,可用干沙或干火烧土拌匀种子,播下后用干沙或干火烧土覆盖,厚度约0.5厘米。春播温度低,播种后用薄膜拱棚保温;夏、秋播用黑网纱降温,使棚内温度为15~20℃,并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经常检查,清除杂草,出苗后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將过密的苗移到苗较稀疏或无苗的地方,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6~7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前7天将薄膜或拱棚掀开炼苗。

3 整地定植

3.1 合理密植

采用双行植的行距为50~60厘米、株距为50厘米,每667平方米植1000~1200株。单行植的株距为40厘米,每667平方米植800株。

3.2 定植后要淋足定根水

经一周缓苗后可开始施少量水肥,同时要注意检查地老虎的危害及立枯病的发生,并及时补苗。

4 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茄子根系发达、生势旺盛。对肥水要求较高,耐肥、不耐旱、不耐涝,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坐果前少施氮肥,坐果后重追肥。培土时每667平方米用复合肥+尿素50千克、沤熟花生麸25千克、过磷酸钙+氯化钾50千克,施在两棵植株之间。追肥一般5~7天施一次,也可每采收一次果追施一次肥,追肥每次每667平方米用复合肥40千克、氯化钾20千克,或淋施人、畜粪尿,坐果后用2%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可促进叶色浓绿,提高果实品质,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

4.2 植株整理

4.2.1 适时整枝

当植株出现花蕾时开始培土,培土后适当插竹绑蔓、整枝,主茎上的第一朵花(根茄花)应摘除,除保留根茄以下第一侧枝外,主茎下部的其余侧枝全部摘除。大果型的品种,上部各分枝除在每一花序下留一侧枝外,其余的侧枝也可摘除。生长过于茂盛或栽培过密的植株,应摘除部分叶片以保证果实生长正常,色泽鲜嫩。

4.2.2 摘叶

摘叶可以通风透光,减少下部老叶对营养物质的无效消耗,植株封行后,及时把病叶、老叶、黄叶和过密的叶摘去。

4.2.3 疏花疏果

茄子有主花和次花两种,次花一定要摘除,保证主花结果,以便养分集中利用,增加单果重。来不及摘除次花则要及时摘除次花所结的果。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茄子病害主要有猝倒病、褐纹病、枯萎病、绵疫病、青枯病、黄萎病等。

5.1.1 猝倒病

在苗期发生,幼苗近土表基部水渍状,后缩成线状,子叶未凋萎,苗已倒伏地表。栽培上除注意多通风、透光、少浇水外,还可以用下列药物防治:58%瑞毒霉800~1000倍,扑海因1500倍,72.2%普力克600倍。

5.1.2 褐纹病

叶片病斑始为水渍状小点,逐渐发展成褐色轮纹,边缘灰白色上生小黑点,茎上病斑呈菱形,果实上病斑也呈轮生小黑点,病处由黄变褐。防治除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外,生产上在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群体湿度的基础上,可采用下列药物防治:扑海因1500倍,47%加瑞农600倍,70%甲基托布津600倍,50%多菌灵600倍、64%杀毒矾或58%雷多米尔(甲霜灵·锰锌)1000倍。

5.1.3 枯萎病

防治首先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消毒,洗净后催芽,植株发病初期,可喷洒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此外可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液灌根。

5.1.4 绵疫病

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生,果实发病后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后变褐凹陷,有时密生绵毛状白霉,最后腐烂脱落。生产上注意加强整枝摘叶、通风透光,可采用下列药物防治:68%烯酰吗啉、锰锌1500倍、扑海因1500倍,72.2%普力克400~600倍,72%克露600倍,58%雷多米尔(甲霜灵·锰锌)1000倍。

5.1.5 青枯病

青枯病为土传病害,除选用抗病品种外,采用水旱轮作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也可以移植后或发病时采用80%代森锌或科博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400倍液灌根,连续2~3次。

5.1.6 黄萎病

这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病害,多在坐果后发生症状,由植株下中部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在晴天时萎蔫,早晚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有的从一侧枝叶变黄,辟开病根、茎、分枝,维管束变黑褐色。在生产上主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推广嫁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可选用77%可杀得800倍、50%多菌灵500倍、90%恶霉灵2000倍液灌根,10天一次,连续2~3次,严重的要将病株拔除,在拔出处撒生石灰进行杀菌处理,防止病菌借助浇水传播。

5.2 虫害

主要有蚜虫、螨、蓟马、茄螟、茄二十八星瓢虫

(1)蚜虫、螨类、茄螟、茄二十八星瓢虫:50.5%农地乐1500倍。

(2)蓟马:5%高效大功臣1500倍,20%好年冬1000倍、20%烯啶虫胺2000倍。

6 采收

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篇11

1 五优662种植表现

1.1 产量表现

2009—2011年参加江西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 2009年平均产量7 405.80 kg/hm2, 比对照增产649.20 kg/hm2, 2010年平均产量7 149.30 kg/hm2, 比对照增产256.05 kg/hm2, 2011年平均产量7 712.10 kg/hm2, 比对照增产480.30 kg/hm2, 3年加权平均产量7 425.15 kg/hm2, 比对照增产331.05 kg/hm2, 增幅4.67% (表1) 。

注:以上数据来源为《江西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汇编》。

2012—2014年进行示范推广, 经大田测产, 2012年平均产量7 785.00 kg/hm2, 比对照增产535.50 kg/hm2, 2013年平均产量8 542.50 kg/hm2, 比对照增产1 231.50 kg/hm2, 2014年平均产量7 845.00 kg/hm2, 比对照增产445.50 kg/hm2, 3年加权平均产量8 057.55 kg/hm2, 比对照增产737.55 kg/hm2, 增幅10.08% (表2) 。

对2009—2014年区域试验与生产示范产量统计分析, 五优662加权平均产量为7 712.55 kg/hm2, 比对照增产515.70 kg/hm2, 平均增幅为7.17% (表3) 。

注:以上数据来源为《江西省现代水稻新品种展示资料汇编》。

1.2 熟期适宜, 抗逆性较强

生产示范6月中旬播种, 10月中旬成熟, 平均全生育期118 d左右, 与对照熟期相当, 属早熟晚稻类型。同时生产示范田间未发现稻瘟病、纹枯病, 且抗倒性强、耐肥。

1.3 农艺和经济性状

五优662作二晚栽培, 群体整齐, 株高、株型适中, 叶片挺直、分蘖力强, 长势繁茂, 茎秆粗壮, 抗倒性好。叶鞘和稃尖紫色, 谷色黄亮, 短顶芒, 叶下禾, 熟期落色好。

五优662平均株高97.6 cm, 穗长23.2 cm, 有效穗数315.0万穗/hm2, 穗总粒数126.3粒, 穗实粒数99粒, 结实率78.0%, 千粒重27.0 g (表4) 。

1.4 稻米品质

据该组合审定公告:2011年省区试取样分析结果为出糙率80.5%, 精米率73.9%, 整精米率51.1%, 垩白粒率72%, 垩白度10.1%, 直链淀粉含量20.0%, 胶稠度40 mm, 粒长7.1 mm, 长宽比3.0, 透明度2级, 碱消值5.8级, 水分13.4%。除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外, 其余指标达国优3级以上。

2 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针对五丰优662的特征特性及产量结构, 在栽培上应采取主攻前期低位分蘖, 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中后期加强肥水管理, 协调好碳氮代谢, 防止功能叶和根系早衰, 提高结实率;根据病虫预测预报, 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确保优质稳产高产。

2.1 适时播种

五优662属早熟杂交晚稻组合, 应根据早稻品种 (组合) 的适宜接茬期, 决定播期及抛栽日期, 为了避免孕穗期遇寒露风低温影响, 播种期不宜过迟, 一般不迟于6月22日。

2.2 重视培育秧龄短、质量好的秧苗

种子在前处理中, 用1.05比重的泥水或盐水精选出饱满谷粒, 并实行统一消毒催芽, 使发芽率达到95%以上, 为高成苗率打好基础[1]。播种前秧田精耕细耙, 施45%配方肥 (20-10-15) 375 kg/hm2作底肥, 大田用种量22.5~30.0 kg/hm2, 塑盘用量825片/hm2, 播种时应稀播匀播, 泥浆踏谷, 平均穴播2~3粒芽谷, 多用麦稻草或遮阳网搭架覆盖, 避免高温强照或阵雨冲刷, 使出苗整齐, 成苗率达到90%以上。秧田水分管理:幼苗期做到保湿出苗, 秧苗2叶1心时用3%阿维菌素1 500 m L/hm2、75%三环唑750 g/hm2、磷酸二氢钾750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促进秧苗矮壮多蘖, 3叶开始排干秧沟水, 以旱育为主, 苗叶不卷不灌水上秧板。

2.3 平整抛秧本田、泥糊、无杂草

抛秧田应现耕现耖, 平整泥土后按3~4 m (手抛) 和6~8 m (机抛) 宽起沟做畦, 清除杂草残茬, 耥平, 保持泥土软糊无水层, 以利于带土坨的秧苗根系入土1~2 cm深, 以减少斜躺苗率, 促使扎根和早分蘖[2]。为了减少早稻脱落谷粒在晚稻抛秧田内发芽生长的数量, 在早稻收割后深翻灭茬埋谷, 并灌水浸泡2 d, 利用高温烫死田面谷芽。对于发生倒伏的个别早稻抛秧田, 采取人工收割方法, 并把脱粒后的稻草搬出田外, 减少了残谷在田面发芽长苗。

2.4 适龄抛栽

该组合适宜软盘抛秧, 以充分促发低位分蘖成穗, 提高成穗率[3]。一般抛秧3.1~3.5叶抛栽, 苗高12~15 cm, 易于抛撒操作, 且立苗生长良好。抛秧要抛足抛匀, 确保总蔸数不低于28.5万蔸/hm2, 基本苗不低于120万株/hm2。在肥水合理运筹配合下, 茎蘖数最高达到120万个/hm2左右, 成穗率75%~80%, 有效穗数达315万穗/hm2。

2.5 合理施肥

根据该组合茎秆粗壮, 分蘖力较强, 需肥水平中等偏上, 在施氮素总量165 kg/hm2、N∶P2O5∶K2O=11∶5∶10的情况下, 施45%三元复合肥 (15-15-15) 450 kg/hm2作基肥;抛秧7 d左右用尿素30 kg/hm2拌除草剂先除草, 田面保持水层4~5 d后, 施尿素97.5 kg/hm2、钾肥45 kg/hm2作蘖肥;抛秧后20 d左右, 应视分蘖情况开始排水晒田, 苗势旺的宜重晒, 苗势弱的则轻晒, 控制无效分蘖。抛秧后35 d左右施尿素97.5kg/hm2、钾肥45 kg/hm2作穗肥;在始穗期喷施粒粒饱生长调花剂, 起到减少包颈穗、提早齐穗和增加粒重的明显效果, 齐穗灌浆期看禾苗长势增施粒肥尿素、钾肥22.5 kg/hm2。

2.6 科学管水

全程实行间歇灌溉, 积极推广好气灌溉技术, 提高土壤通透性[4]。实行畦面无水产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保水孕穗、湿润壮籽, 防止后期断水过早而早衰。在抛秧后3~5 d内, 畦面不上水, 促使早扎根立苗, 遇晴天保持满沟水并开好“平水缺”, 防止大雨造成田面积水引起苗株漂移。立苗后灌浅水促蘖, 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搁田并加深排水沟, 搁到田面出现细裂缝为止, 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晒田程度一般掌握旺重瘦轻的原则, 苗势旺的宜重晒, 苗势弱的则轻晒。在倒2叶露尖时, 结合施用保花肥和防治病虫害要建立浅水层, 其余时段均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 促进根系深扎和保持株间适宜温湿度, 以延缓根系衰老进程, 实现增粒增重增产。

2.7 防治病、虫、草、鼠害, 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坚持种子消毒, 预防恶苗病发生, 随时观察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 以病虫预报为依据, 选择对口农药, 抓住关键防治时间, 着重抓好移栽前、封行期、破口抽穗初3个关键时期, 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参考文献

[1]吴春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67.

[2]胡定汉, 潘熙曙, 丁兵, 等.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47.

[3]薛应征, 胡秀明, 孙建权, 等.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7) :9-10.

上一篇:T-S模糊预测模型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