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策略(精选10篇)
非言语策略 篇1
印象管理也叫自我呈现, 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 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 通过人际互动或者自我表现, 以一定的方式控制他人获得的信息, 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在组织中, 人们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三种: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在面试情境中, 应聘者更多地运用获得性、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而不大使用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当应聘者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 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从而达到降低、否认、中和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应聘者除了使用各种言语性印象管理行为来影响面试考官的评价, 很多非言语性行为也能够有效地影响应聘者给面试考官留下的印象。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自觉调控应聘者的方方面面, 以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赞同, 并期望最终被聘用。
本文将就第三种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招聘者在面试中更好的甄选出合适的应聘者提供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是帮助应聘者在短期内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增进人际吸引, 获得工作机会。
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对应聘面试的积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只有7%的情感交流是通过精确的语言表达的, 38%是通过简单的言语 (如哦、哟、嘿、嗨等惊叹词) 表达的, 有55%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因此, 非语言交流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榜前300位中的100位执行总裁调查, 97%的人认为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 在公司中有更多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 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相信在首次面试中, 申请人会由于不合适的穿着而被拒绝录用;92%的人认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员们阅读。
研究结果发现, 对印象进行管理的人, 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明显好于不做任何准备的人, 并且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这些人。另外, 应聘者是否对自己进行了印象管理, 在他们的应聘信件、履历等书面材料也会有所体现。专家们因此得出结论, 印象管理对面试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是否称职对面试结果的好坏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研究结果还发现, 非语言策略使用的程度越高, 招聘者越能肯定应聘者的能力, 给予面试者的分数或者录取的意愿越高;应聘者使用非语言策略程度越高, 得到主试者的肯定获得二次面试的机会就越高。包括服饰、微笑、点头、面部表情、手势以及与主试者目光的接触、面试的距离等非语言行为对主试官的面试决策呈现正相关。非语言印象管理行为在面试人际互动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有效、促使双方互动过程更加和谐的角色。非语言策略产生的行为很难伪装, 所以很容易透过传达与认知就可以搜集到应聘者的有效资讯。许多过去的研究都证实了非语言策略会影响面谈结果, 应聘者在使用非语言策略时可以加深主试者对应聘者正面印象的影响, 因此而可以得到工作机会或再次面谈的机会。应聘者会使用非语言策略来传达本身对主试者的影响, 进而让主试者做出最后面试的决策。
在面试印象管理中, 非言语印象管理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于面试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人”实施, 注定了面试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误差。应聘者和面试考官之间信息是不对称、地位是不平等的。这正是应聘者实施印象管理、试图赢得考官认同和喜欢的动机所在。良好的非言语印象管理能帮助应聘者展现各方面的能力和优势, 在面试的各个环节中给招聘者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应聘者可以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加深和面试官的人际关系, 消除紧张气氛, 从而对面试官的评定和判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可以积极地影响招聘者对应聘者适合性的知觉, 更能唤起招聘者对应聘者的工作胜任感, 为自己顺利通过面试提供更多可能。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原则
1.适度
适度是最好的原则。非言语印象管理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影响面试考官的决定, 而过度使用则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巴朗作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分别请一些男女大学生对一名女性应聘者 (实际上是由巴朗的助手扮演的) 进行面试, 这位女性应聘的是一个初级工作岗位。在所有的面试程序中, 她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语言信息, 但在非语言信息的使用上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大量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 如面带微笑、点头、身体前倾、认真注视考官等;另一种情况则不使用任何积极的身体语言。另外, 她身上还有另一项自变量的变化, 即擦香水和不擦香水。结果发现, 如果这位女性应聘者只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或只是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对她的评价相比不使用任何身体语言要高。但是, 如果她既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又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就会降低对她的评价;而在女性面试考官身上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巴朗的研究表明, 印象管理在面试过程中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 过犹不及, 重要的是恰如其分。
例如, 走进面试场所后, 有的应聘者喜欢表现亲密, 总是把椅子往前挪。殊不知, 主考官是讨厌这种行为的, 因为他们不喜欢别人坐得太近, 侵犯私人空间;坐得太远了, 则会使主考官产生一种疏远的感觉, 这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游离的、善变的目光让主考官认为这个人不老实。面试时化点妆会让女生显得精神焕发, 不会给主考官留下刚睡醒的感觉。不过不要浓妆艳抹, 化浓妆反而会弄巧成拙, 会降低考官的评价。
2.准确有效
如果考官意识到一些应聘者使用了过分虚假的印象管理策略, 他们就会对后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对他们的任何表现都会持嘲笑鄙夷的态度, 至于他们真正的优秀品质也会“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例如, 应聘者为了表示真诚和友好, 长时间看着考官, 这种方式不仅会令人尴尬, 还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难免给人压迫感, 引起考官不悦。目光在考官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翻飞, 也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面试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显得心不在焉;含胸埋头, 显得胆小萎缩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高高昂起头, 两眼望天, 显得傲慢, 这些都是失礼和缺乏教养的表现。应将坚定、自信的目光集中在对方眼睛与鼻子之间的三角形位置间, 以表示对对方的讲话十分重视。
3.自然得体
一份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 95%的面试官着重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而82%的应聘者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 对其面试结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应聘者要善于使用自然得体的非语言与招聘者进行交流, 才能达到良好的面试效果。以微笑为例, 面试时应聘者的微笑必须真诚、自然, 使对方感到友善、亲切和融洽。要笑得有分寸、不出声, 含而不露, 恰到好处, 当笑则笑, 不当笑则不笑。否则会适得其反。
部分应聘者为了让自己在不适应的环境中感觉到舒服, 往往会有一些摸鼻子、紧握双手、挠头、搓腿等自适性的动作, 这些无疑会给招聘者留下没有自信、缺乏修养的印象。而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习惯性小动作, 则很容易给考官一种幼稚、轻佻、不拘小节的感觉, 自贬身价, 使面试形象大打折扣。自始自终使用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非语言印象管理策略, 不仅可大大地提升自身的形象, 而且会使面试成功机会大增。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提高面试成效
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应该说是一门艺术。掌握面试中的非语言印象管理技能是面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个人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也是应聘者面试制胜的法宝。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应聘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通过面试这个过程, 让用人单位了解、信任、青睐、直至聘用, 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用人单位的大门并与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应聘者最容易掌握的印象管理策略, 也是招聘者最接受、最认可的策略。掌握熟练、自然的非语言技巧的应聘者将更多的得到录用的机会, 最终帮助应聘者完成应聘择业, 获得应聘成功, 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面试现场, 面试官每时每刻都在根据应聘者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对其加以判断, 从而产生一个或好或差的最初印象。并且这个印象又在毫不留情地影响着应聘的最终结果,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应聘者的自尊和自信, 还会影响到面试官的评定和最终判断。
印象管理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改变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看法, 影响面试官的正确判断以致削弱面试的价值, 因为它不能提供有关应聘者的才能、价值、动机和内部的个性倾向性的可靠信息。例如, 在招聘过程中, 业务能力低下、工作不力, 却善于采用非言语用印象管理策略的应聘者, 可能利用讨好逢迎和自我推销等策略, 来树立在面试官心中的完美形象, 赢得面试官的好感, 从而顺利获取任职资格。而对那些不善此道者, 即使他们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完全符合岗位的要求, 也可能因为相对平常的表现而出局。所以用人单位在甄选面谈前, 可以先对主试者加以训练, 将肢体语言以及人际互动纳入课程中, 帮助其辨别应聘者的非语言印象管理行为, 避免被应聘者的策略所蒙蔽, 也对应聘者所采用的策略加以熟悉, 在面试时能提高招募成效, 既可节省单位资源以及成本, 也可以选出真正需要的人才。
面试中的非言语交流技巧 篇2
在面试中非言语交流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考官间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
副语言
副语言在面试中的使用,包括嗓音、声调、节奏与语速、重音等。它有助于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并影响考官对考生的评价。副语言作为考生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将不知不觉“泄露”考生的思想修养、思维能力、心理状态、人格特点等要素。除了本色的声音外,人还有经过修饰的声音,考生必须能够控制、驾驭自己的声音。
塑造“声音形象”,一般来说面试中考生应注意:音调适中,不可过高或过低;声音浑厚,但不混浊;有节奏感,不单调。这样的声音会给考官留下精明能干,心理素质好的印象,为面试成功铺平道路。考生同时应该避免:音调过高,给人以不成熟和情绪冲动的印象;尾音过长,声音太弱,给人以不肯定的感觉;语速过快,让考官难以深入理解并减低考官们对考生的重视程度;发出呼吸声,给人不稳重的感觉;粗声粗气或另一个极端:尖锐刺耳,会给人以粗俗之感;语调末尾上升,表明了考生的信心不足;声音颤动(有时因呼吸不规律造成),让考官误认为你紧张或羞怯:语速过于缓慢,让你显得毫无生机和压抑;语调呆板,声音沙哑,将减弱考生的说服力;用鼻音说话或哼声,会让考官觉得你傲慢、冷漠、缺乏诚意。
表情
考生在面试中,应有意地纠正有碍于交流的面部不良表情,并塑造具有感染力的交际面庞,赢得考官们的认可。
考场中应该有的掩饰的笑有这么几种 在内心平静却必须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或者需要对考官的言行表示积极的响应时,考生们可以使用模仿的微笑;在考生自己心中情绪低落但力图掩盖时请使用掩饰的微笑;在考生有些过于兴奋,喜形于色时,请使用低调的微笑;对自己过去坎坷经历表示不在意或对考场上偶然的失误表示歉意时,一丝苦笑就是最好的言语、在考场气氛非常活跃时,考生也可对自己或考官们的一句幽默的话,发出轻松欢快的大笑。
考官们不愿意看到什么样的笑容呢?有的考生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考官们也只能感到隔阂;有的考生硬挤出一副“皮笑肉不笑”,对于这种应付差事的笑,考官们只能表示遗憾:有的考生的笑,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你的真诚在这种笑里面虚无缥渺:有的考生笑容夸张,脸部成了“运动场”,眉毛、鼻子、嘴巴动作极大,使考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哑剧般的表演上;有的考生笑得小心翼翼,下小心地笑出一声,会把他自己吓一跳,也让考官们吓一跳;有的考生笑得谄媚,让考官不自觉地端起了架子;有的考生同一张面孔,表情却打起架来,嘴角掏出笑意,眉头却皱着。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明显的,是技巧笨拙的笑。微笑的保持时间一般只能维持4~5秒。
体姿与动作
体姿在面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姿可以伴随语言对其内容做形象的说明。
如何正确地运用体姿?
首先,使用体态语要与考生的身份角色相符。考场上可以使用的体态语考生可以用,不合适的体态语考生应避免使用,如向考官做抱手礼,或对考官做飞行员式的手礼表示谢意。这些生活中的体态语和动作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上。其次,体态语的使用要把握好度。大幅度的手势,太夸张的姿势,频繁地点头,会给考官造成不稳重的印象。再次,体态语的运用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要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最后,体态语的使用应该自然大方,生硬的体态语和与语言内容不一致甚至冲突的体态语最好不用。
目光
考生与考官的目光沟通,除了一些非言语信息的交流外,更表达了考生对考官的尊重以及对考官说话内容的注意。
考生与考官保持目光接触的时间怎样掌握呢?社交礼仪一般告诉我们,长时间盯着人看,尤其是对陌生人很不礼貌的。当然考场上考生与考官的角色就要求二者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信息交流,但考生若长时间看着考官,也有些唐突,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面试考场上的目光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光注视的方式。考生可以在面试开始吋,将目光停留于考官的双眉之间或鼻尖,既显出你的坦诚、不卑不亢,又给考官留下你表现郑重、严肃的感觉。在面试进行到后期,考场气氛融洽时,考生可用目光笼罩住考官的面庞,即将目光放虛,注视着考官的脸等头部轮廓之内,这样会给考官以自然、舒服、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在考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也可采用虚视,以表现自己的认真、努力和机敏。
当考官为多人时,考生需要用环顾的方法,照顾到“全视野”内的考官,以使每个考官都感受到你在同他说话,满足他们要求注意和尊重的心理,并提高他们对你的兴趣。环顾应该是视线有节制地流转,既不能将目光滴溜溜左顾右盼个下停——给人以心不在焉或目空一切的印象,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让目光机械地往返回转,显得十分生硬和呆板。
考生除了把握住自己的注视方式外,还需要观察考官的目光,并对其做出灵敏的反应。其实更多的时候,考生的目光是结合表情、动作等进行交流的。
总之,善于使用非言语交流的方法和手段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考生去争取面试的成功。
非言语策略 篇3
1 内涵简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其信息传递的力量有限,单一使用至多是事实的清淡描述。交流的顺转,言语行为的作用有时是无力的,没有非言语行为的强力支撑,交流的特定情景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无以表征至少是不能完满表征的。在交流过程中,交流者调动表情、动作、语调、空间等非言语行为,“辅佐”言语行为支持顺利交流进行是客观必要的。有研究指出,两人对话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不过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通过谈吐风度、动作、姿势、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传达,非言语行为之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赋有微型社会映像特征的体育教学活动,人际交流的频度之高众所周知,意义和作用明显的教育性非言语行为的“运营”作用不容低估。想像一下没有丰富肢体语言、亲切表情等辅助信息传递的交流工具,沟通是何等的苍白,教育生命的活力势必降格。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不可不为,只是为了契合体育效绩最大程度发挥的目的,应用频率高低有别而已。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言语与语言两个概念,因为两者概念混沌则会引起理论误用。语言,是由声音和意义结合而成的符号体系,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是社会的、静止的;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个人的、动态的。那么,所谓的非言语既是对非语言的具体运用,也是个人的、动态的,其表现形式一般有:表情、动作与触摸、时空、服饰、副语言、场景、色彩七种。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的非言语行为的四类表现形式:表情、动作与触摸、时空及副语言将于本文述及。
2 功能剖析
功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言语交流的补充行为,教育性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强化功能
体育教师运用非语言手段使言语行为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是教师对非言语的强化功能的应用。在这里,非言语与言语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非言语行为起护航作用,致使言语作用加强。例如,在教授短跑起跑要领时,体育教师重音强调“提臀、头、肩”等几个词,为学生理解技术要点提供“强音”诱导,重音在此无疑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一笑一颦皆有意,类似的非言语行为于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于突出教学的要点裨益颇丰。为使非言语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体育教师要注意使用的时机把握,力求教育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获取实际效果,避免不分时机的滥用、误用,惩“不及”的同时又要毖“过”。
2.2 指代功能
在教育领域中,非言语的指代功能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手段指示、代替了语言手段所要传播的信息。这里的指代包括完全指代和不完全指代。完全的指代是只有非言语行为,没有言语行为。例如,高抬腿练习时,体育教师的拍掌快慢表示加速与减速;起跑练习时,体育教师使用吹哨表示起跑等。不完全指代是言语内容不具体,用非言语行为使内容具体。例如,讲解投篮技术时,体育教师的腕指动作示范与语言讲解并用,讲解内容就会“跳”出来。发挥非言语的指代功能,教师也要充分考虑时机的选择、频度的控制。比如,示范的滞后,可能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技术要领;频度过高,学生的练习必然时间减少。
2.3 补充功能
非言语的补充功能是指非语言手段所传达的信息与言语内容相互平行,即两者互不相干。例如,向学生传授三步上篮的技术时,体育教师适当靠近学生,这里距离的缩短与讲解是两件事,但可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在使用非语言手段时,要深刻理解其意义的体现,因为误用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比如,体育教师在讲解技术时,双臂交叉于胸前,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会使学生感觉教师是以消极怠工的态度进行教学,而且这种信息会传染给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3 价值述及
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应用时强大功能的发挥,时刻确证着其价值可为的特征,教育性非言语行为开发的“为什么”问题,即价值表征的释疑问题自然地“生长”出来。
3.1 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好感度及与教师互动的意愿
研究证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巨大,注重非言语行为的教师能更多地赢得学生的好感,确证学生关乎教师的认同,而且这种行为也能增强和加长师生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时间。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更多时间处于动态之中,“身教重于言传”就凸显于教学过程中来。体育教师应用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正突出了体育教学的动态、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点头、微笑、拍肩膀等哑语动作,学生体会到的是认可、是称赞,他们能“联觉”到教师教学的专注、热情与对学生的关怀,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好感度。因此,体育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高效应用是确保师生关系融洽度不断提升的润滑剂,促进课堂外师生交往的顺畅。
3.2 激励学生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非言语行为具体传递教学信息和辅助、促进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发挥,体现于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细节之中。表情、动作、音调或停顿的有效控制,使教学内容输出的信息自然地流淌出来。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表演家”的信息输出的魅力,以完整的“一石”即语言与非语言的一激千浪的功效,更能轻松、愉快而主动地吸收并消化知识。因此,与单纯的言语行为的教学相比,应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并进一步致使学生“问学”,是授人以渔的切实手段。从体育顺畅教育的宗旨出发,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有效运用,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的积极情绪,而且非言语行为附着的有效互动效能,也可促进学生积极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实现体育融于学生生活之中的目标。
4 策略应用
非言语行为是一个有待认识的体系,应确证地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由于非言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拆离以用,体育教师教学中应用非言语之策略是智慧的化身,所以,应用追求的是效绩的获取。
4.1 表情富用
作为感情或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表情的一般含义是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能反映内心变化的动作状态,如微笑、注视等。体育教学不是军事训练,教师不是教官,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融洽氛围中进行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育教师的表情应该是丰富的,蕴藏安慰、鼓励或规劝、教化学生的潜效应。表情的有效运用,能规避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维持积极情绪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教学,教师的表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可爱”与否。例如,教授较复杂的武术动作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状态,而教师鼓励的眼神及安慰的微笑,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他们焦虑的水平;对于松懈练习而没有达到到练习要求的学生,体育教师的不带恶意的注视所蕴涵的责备之意,远胜于长篇阔论的说教。对于表情应用时机的选择,体育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功不可没,能确保每次都在恰当的时机上应用,而时机的模糊把握会弱化表情应用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功与愿违。比如,延迟的微笑安慰,可能会使学生不能真正领会教师认可的意义,而辨认为嘲笑之感。时长的应用,体育教师也要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因为不当时长的表情可能会产生负效应。比如,过久的批评注视,会使学生产生敌视、戒备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师生关系,降低教学效率。对于频度的应用,体育教师要理会频度的不当之处会直接影响师生感情地沟通,甚而会导致师生关系处于“瘫痪”状态,难以修补。比如,对学生的过频责备注视,会让学生认为教师对其反感,继而对教师心存戒备,致使学生的注意因此而被分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熟练地练就随机地应用表情进行知识传递的技巧,收获体育教学的实效。
4.2 动作联结
作为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的动作概念,动作触摸是指体育教师表达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的身体姿势和动作,主要是手势和身势。手势和身势是十分复杂的体态语,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性工具。由于体育教学的本身特点和外部空间广阔的特点,几乎每时每刻都伴有手势和身势的使用。而合理地使用这两类方式,能使体育课堂活泼起来,课堂富有自然风格,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调动,而学习的情绪积极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体育教师要理解各种动作含义和选择施用的恰当时机。体育教师应用手势和身势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尽量使用与学生容易沟通的常用方式,凸显其正面教学效应。适时使用这两类非言语行为辅助体育教学,有效强化或替代言语内容,可使讲解内容更具生命力。比如,教师指导学生时的前倾姿势等动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热切关怀和真心鼓励。
触摸在行为学上的含义是个人身体各部分之间或人与人之间通过触摸性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行为语言。从教育视角来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大部分触摸比语言或视觉交流的效果优越,避免了词不达意的尴尬。如“三步上篮”的教授,教师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称赞。触摸也表示教师教学的投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寻找肌肉本体感觉,比如,教授羽毛球的扣杀动作,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发力,寻找动作感觉;短跑的起跑技术教学,教师双手推挡学生双肩以帮助寻找蹬地发力感觉。但触摸要考虑学生年龄和性别差异,高年级学生或异性学生不宜过多使用或不使用触摸。
4.3 时空安排
时间具体地说是时序,作为教育性非言语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的具体模式是由言语者的性格、态度及时间观决定的,发挥着传情达意的教育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时间安排是教师于恰当的时机传讯递息的技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具有很强的时间序列性,教师期望在固定的时间里完成预设及情景的任务。对于教学熟练的体育教师,已发展起来了自己教学节奏的意识,这种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令体育教师游刃有余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顺利实现从一个教育活动到另一个教育活动的过渡,而缺乏节奏感的体育教师,则往往对教学时间及序列不能有效把握,而且教育活动过渡缺乏连贯,致使学生感到技术环节的断档并造成学习困难。因此,为最大程度地收益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什么时候进行示范讲解,什么时候进行提问的技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体育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各技术单元授受的时间,将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贯通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空间的利用,涉及到在体育教学情景里,教师对群体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利用。观察证明,当教师在学生正前面进行动作技术的讲解时,学生的参与度从前向后呈降低趋势;教学时教师离学生越近,学生对教师的亲与度越高,因为学生感到教师在关注、重视他们。在传统的学生以排置位进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能发现后排和排两端的学生违反纪律的几率要高于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不同常规的队列编排,比如圆形、方形、双排对立队形形式等。
4.4 副语言赋效
音调、音量、音速和强度、语间停顿(音量为零)等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语言”被定义为副语言。副语言的使用能够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教学过程富有互动性,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参与度,有效维持课堂秩序,增益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有时要启发学生领会动作要领,往往使说话音调升高,以提醒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投篮之后手臂姿势、压腕动作的示范与语调的升高同时出现,引起学生的注意水平,增强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体育教师尽量避免使用升调的批评语音,因为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责难他们,而降调的语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教导。音量的控制也很重要,因为体育教学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教学空间较大,教师使用高音量的频率也就很高。而观察证明,体育教师富有热情的高音量的讲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活动状态,教师一贯的低音量讲解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威严,造成学生的纪律散漫,以致不能有效控制教学秩序。语间停顿及语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如重难点的讲解,习惯于直接运用停顿保留语空的体育教师如能合理有效控制语速而使用语间停顿,时机把握的问题突显出来,学生反馈可以及时的回笼,有效调整教师讲解节奏,增强教学效果。
5 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作为一种以知识为载体的交流艺术,在秉持一切有用必为我用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激活教育过程的生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磬思而求的。教育信息的传递与再构建仅仅依赖于有声载体的利用,信息的递送率与可用率大打折扣。言语的词不达意与单一,客观上养生着非言语教育行为运用的生命力点,而非言语行为深蕴的交流工具性格本体上又确证了其为教育所用的强力资本。鉴于此,体育教师非言语教育行为的娴熟运用作为教师必备素养之一,理应纳入教育视野,捍卫体育教育‘交际活泼’的性格,进一步激活教育育人的生命力。体育教师要审慎鉴别非言语行为之优效劣滞,优用劣弃,并与言语教育并行而用,全面辅佑体育教学效绩达成,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
摘要:教育是信息互递的交际过程,载体选择的衡度问题突出,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言语行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练运用的有效行为方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就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特点、应用价值与应用策略进行述及,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供给运用非言语教育行为理论所依。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应用,分析与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教师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学活动中的非心理言语暗示 篇4
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
1. 启迪智力发展的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1981年,心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美国医学心理学斯佩理教授发现并证明,人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有分工的,左脑的最大特征是管理“语言中枢”,负责理解语言及数字计算,具有逻辑功能,专门接收有声语言信息;右脑负责凭直觉观察事物,具有形象化功能,专门侧重接收姿态语言信息。如果大脑两半球听、视觉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收到有效信息。心理学统计又表明,如果只使用听觉的话,接收到的信息3小时后保持70%,3天后保持10%;如果只使用视觉的话,接收信息3小时后保持72%,3天后保持20%;如果视听综合作用接受的信息3小时后保持85%,3天后保持65%。由此可见,视听结合,使接受的信息多、接受的效果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信息采用口语,学生靠听觉接受信息,如果教师同时配有非言语心理暗示,就会对学生产生以下益处:首先,保持学生有效地接受信息;其次,能够使学生在听课时,左右脑并用,促进智力的发展。
2. 强化教学内容的机制。在讲授重要内容时,教师可以用非言语心理暗示配合口语表达,这样能够起到强化教学内容的作用。非言语心理暗示包括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两种,在强化教学内容时,应针对教学目的与学生心理,采用非言语有意暗示,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这种暗示,产生共鸣。
人的语调是情感声音的物化。在讲授课程重要内容时可以通过语调变化,如语气重语速慢,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强化了教学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规范学生行为的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挥非言语心理暗示机制,必须注意暗示的信息含义要和暗示对象之间的心理相通,产生“暗合”,使接受对象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暗示的影响。由于师生之间具备长期交往的条件,特别是教师体现出的相当稳定的非言语暗示的个性风格,易于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相容性和暗合性,时间越长,这种暗和性就越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暗示,并会有意识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因此,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二、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技巧
非言语心理暗示要达到暗示的目的,很大程度受暗示的对象的理解力和认同性的制约。由于非言语心理暗示是与人的心灵相交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影响过程,因此要遵循人的感知规律。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感知活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感知活动特点,进行非言语心理暗示,会取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
1. 遵循学生感知的强度规律。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主要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注意,就必须在强度这个层面上加重号,这个重号就是非言语心理暗示;而且教师的非言语心理暗示要让学生感知,过大或过小在学生的感知心理上都不会产生“暗合性”。强度适中最符合学生感知的特点。
2. 遵循学生感知的对比规律。非言语心理暗示能够强化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但用与不用非言语心理暗示,应以教学目的与学生心理感知为依据。学生的感知有很强的对比规律。所以用与不用非言语心理暗示,自然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会使学生的感知受到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掌握的程度。
3. 遵循学生感知的协同规律。非言语心理暗示与口语表达可相互配合使用,因此,具有视觉与听觉协同的规律,这既符合教学活动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感知心理。如果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对教师发出的信息具有同一性的話,就会取得最佳信息接受效果。但是,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辅助口语表达的,其位置不能超越听觉感知。主次言语行为应有所区别。
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应用 篇5
关键词:非言语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一、非言语教学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和环境产生的,对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绘画、图像、人体姿态、实物标志。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做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感情态度等。
1.身 姿 行 为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身姿是站立。站立有助于教师表情、动作的发挥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师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有了无声的指令和无形的威仪。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当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 比只稳立在讲台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用一些象征性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用全身的短暂动作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关心、信任和评价。身姿还可对语言表达进行补充和形象说明。
2.手 势 语 行 为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很明显。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动静行止都可以通过一个手势实现。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开小差时,可先用目光暗示,如还不行,可边走边讲走到他面前,很自然地拍拍他的肩膀,那么学生定会心领神会,很快纠正过错。这样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
3.目 光 语 行 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通过眼神表露。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活动与眼神的关系。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教师应特别注意眼神的妙用。教师目光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感到高兴、兴奋;教师柔和的目光会使学生体验到期待、赞许;教师目光呆滞会使学生麻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目不转睛,会使学生感到你在注意他,从而集中注意力;教师目光游弋不定,会使学生焦虑、烦躁。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眼神同学生“说话”、交流。这种无声的交流省去许多言语的麻烦啰唆,师生都容易做到心领神会。
4.实 物 演示
实物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包括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物品等。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这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人入胜。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促进感知、理解、消化和运用,弥补老师单纯讲解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其 他非 言 语 行 为
如作业展示、时间控制、衣着、服饰等,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学实践中,非言语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多种非言语行为应同时使用。只有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师生的教和学才会更得心应手,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非言语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 全方位提高专业素养。一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用先进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二是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较好实现与课堂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不断提高分析和把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影响力。
三、非言语教学行为应用的成效
1.激 发 学生学 习 兴趣 ,调 动学生学 习 主 动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可能凭空产生,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非言语行为,可使学生对教师更亲近与喜爱,“亲其师 ,信其道”,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感。
2.课 堂 教 学 氛围 得 以有 效 改 善
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非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与宽容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辅助行为,这种尊重与宽容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与全面提高。
非言语策略 篇6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规范的言语和学生交流, 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言语在学生中的作用, 教师自身的言语就是丰富的强化源。
1. 善于运用请求的言语调控课堂气氛。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用客气婉转的言语请求别人, 这不符合英语会话的基本规则。因此, 在表达同一意思有几种说法时, 教师要注意言语的规范性, 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一点, 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习惯用法的观念, 缩小汉语对他们的影响, 学习地道的英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堂活动, 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要少用命令句, 多用请求句, 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说法表达, 教师则应灵活变换句型,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如果老师总是用那几句话, 不仅学生感到乏味, 有时老师也有同感。
3.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 我觉得她像一只极易受伤的小鸟, 当你想接近它的时候, 它马上就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 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 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犯’以后, 你就别想听到她唱歌了。”由此可见, 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 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精细处理的问题。当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就说:“我有一个句子, 不知道如何翻译, 请大家帮助:‘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halfaboy, threeboysnoboy。’”这时大家都在思考, 包括那些想睡觉的学生。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抢先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有些学生问:“老师, 为什么用boy不用girl?”有学生抢着回答说:“和尚是男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了。
4. 善于用言语来调控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和张弛。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速度和节奏。这里我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语调控。教师的语言应简洁、规范, 表达的意思应清晰易懂, 让学生易接受。这样我通过言语调控把握了教学节奏, 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的被动局面。
二、非言语调控在课堂上的策略
所谓教学的非言语调控,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因素进行的教学表达活动, 它是对教师教学言语表达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调控具有传递信息和美化教师形象的功能。非言语直接受控于大脑, 是教师内心活动自发的真实反映, 眼神、表情及手势等无声语言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气质和人格, 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目中, 可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非言语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经常用于教学的非言语有以下几种:脸部表情、眼神和体态。
1. 利用脸部表情调控课堂教学。
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 以及脸部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拉长面孔板着脸, 学生就会感觉压抑、恐慌, 唯恐“今夜有暴风雨”。而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 却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 是阳光, 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 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桥梁, 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 可以给人力量, 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愉快。因此, 教师要学会调控面部表情, 有效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 利用眼神调控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对眼神的艺术调控, 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和控制学生,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时, 教师的视线不应该固定在某个地方, 而应将视线落到每个学生身上, 对学生加以观察。发现走神或搞小动作的学生, 就用眼睛注视, 学生在接到这个信息后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可以用信任的眼神期待他、鼓励他, 如果发现确实有病容倦怠的学生, 教师可作眼神示意他趴在桌子上小憩。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眼睛只看着几个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 这就容易给有的学生“开小差”的机会。从学生角度说, 自己受到教师的注视, 会感到获得教师的重视, 因此就能提起精神, 认真听课。当然, 教师在变换视线时, 不能过于频繁, 否则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非言语策略 篇7
一、言语调控在课堂上的探索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选择和运用规范的言语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言语在学生中的作用,教师自身的言语就是丰富的强化源。
1. 善于运用请求的言语调控课堂气氛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用客气婉转的言语请求别人,这不符合英语会话的基本规则。因此,在表达同一意思有几种说法时,教师要注意言语的规范性,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习惯用法的观念,缩小汉语对他们的影响,学习地道的英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堂活动,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要少用命令句,多用请求句,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试比较两组句子(一组用黑体字表示):
(1) Today you have three questions to discuss.
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for us to discuss today.
(2) 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 the incident.
Try to describe the incident in you own words.
(3)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Will you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4) You may ask me questions 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I will be glad to answer them. (or:I am ready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if you have any.)
通过对比以上的几组句子,教师运用黑体字的句子,就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亲切、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轻松多了。
2.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说法表达,教师则应灵活变换句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如果老师总是用那几句话,不仅学生感到乏味,有时老师也有同感。例如,铃声一响,老师一走上讲台就会说:“It’s time for class.”如果说:“My watch says 7:30Let’s begin our lesson.”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试比较:
(1) Do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Do you take in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2) I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say.
I can’t say I go along with you. (or:I’m sorry, but Icouldn’t follow you.)
(3) Think it over and say it again.
Put on your thinking cap and try again.
(4) That’s all for today.Class dismissed.
It’s time for us bring the class to a close.Come out and stretch your legs.
(5) Class is over.
Let’s bring this session to an end.See you on Monday.
运用黑体字的句子,能够体现出教师丰富的语言,善于激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这样教师就会受学生喜欢,从而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3.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她像一只极易受伤的小鸟,当你想接近它的时候,它马上就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犯’以后,你就别想听到她唱歌了”。由此可见,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精细处理的问题。当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像很累时,就说:“我有一个句子,不知道如何翻译,请大家帮助:‘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这时大家都在思考,包括那些想睡觉的学生。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抢先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有些学生问:“老师,为什么用boy不用girl?”有学生抢着回答说:“和尚是男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学生注意力又集中了。
4. 善于用言语来调控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和张弛。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速度和节奏。这里我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语调控。教师的语言应简洁、规范,表达的意思应清晰易懂,让学生易接受。例如我在教授必修(4) 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的阅读课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If there are any greatwomen in the world whom you admire and who inspires you most in your life?这时笔者注意到课堂上学生没有反应。原因是问题中出现了admire和inspire两个生词,同时,这个句子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及多个修饰语(in the world, in your life),学生不易听懂。我马上反应过来,解释了生词,适当调整语速,把上述句子分成以下两个句子:Who do you admire most among the great women?How does she inspire you?这样我通过言语调控把握了教学节奏,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的被动局面。
5. 善于运用言语调控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和反应时,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但是过于频繁和不贴切的鼓励和表扬会贬值,因此要把鼓励和表扬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于学困生可以说:“Quiet good.You’ve made progress in your pronunciation now.”“You can do better than what you’ve done before.I wish you would work harder.”“Keep on.”对于中等生可以说:“You’re doing nicely.”“You’ve done a good job.”“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对于优秀生可以说:“Excellent, you haven’t made any mistakes.”“You always do well in English.”当学生回答问题中有缺陷和错误时,也要肯定其中好的和对的地方,目的是给学生一些鼓励。即使学生说的话里毛病较多,教师在改正错误时,措词也要温和些。例如教师可以说:“Your answer showsyou understand the story, but there are some grammar mistakes in it.Your pronunciation is clear on the whole, but it should be improved.You have given a lot of facts.If they had been put in a more logical order, the whole thing would have been clearer.”比说“Youhave made many mistakes, and your intonation is poor.”“Your talk is badly organized.”更容易令人接受。
二、非言语调控在课堂上的策略
所谓教学的非言语调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因素进行的教学表达活动,它是对教师教学言语表达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调控具有传递信息和美化教师形象的功能。非言语直接受控于大脑,是教师内心活动自发的真实反映,眼神、表情及手势等无声语言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气质和人格,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目中,可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非言语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经常用于教学的非言语有以下几种:脸部表情、眼神和体态。
1. 利用脸部表情调控课堂教学
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以及脸部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拉长面孔板着脸,学生就会感觉压抑、恐慌,唯恐“今夜有暴风雨”。而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却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桥梁,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可以给人力量。例如,在教授必修(4) Unit 3“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时,我很开心,满脸笑容走进讲台,学生受我的感染,跟我开玩笑说:“老师,你中了大奖吗?”我微笑着说:“No, I’ve just enjoy a movie of Charlie Chaplin.I can’t help laughing.”我趁机问:“Would you like to enjoy it?”这样,我用笑容导入阅读课“Nonverbal Humour”,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愉快。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面部表情,有效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 利用眼神调控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对眼神的艺术调控,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和控制学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时,教师的视线不应该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将视线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对学生加以观察。发现走神或搞小动作的学生,就用眼睛注视,学生在接到这个信息后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信任的眼神期待他、鼓励他,如果发现确实有病容倦怠的学生,教师可作眼神示意他趴在桌子上小憩。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眼睛只看着几个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就容易给有的学生“开小差”的机会。从学生角度说,自己受到教师的注视,会感到获得教师的重视,因此就能提起精神,认真听课。当然,教师在变换视线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3. 利用体态调控课堂教学
体态是由体动和姿态组成。表达思想感情的体态主要包括头语、身姿和手势三种。体态既可以支持修饰语言,表达口头语言难于表达的情感意味,也可以表达肯定、默许、赞扬、鼓励、否定、批评等意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体注意:第一,头语亲切明快。例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用点头予以肯定,如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轻轻地摇一下头,予以否定。这样往往能比有声语言更能明快地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反应,且使学生感到亲切,即使是否定也不会感到尴尬。第二,手势准确协调。例如,教师指着某个学生请他发言,用教鞭指着黑板要求注意哪几个词语,或者指点学生怎样观察事物等。在教学中,手势要少而精,不能滥用。第三,身姿端庄灵活。教师的身姿能体现教师的信心和风度。因此教师应尽量取正面姿态,即使在指点、解释板书内容时,也应处半侧面趋向正面姿势,这样不但可以体现教师端庄的风度,而且能时时保持与学生心理联系的空间势态。总之,教师讲课的身姿要以安静、端庄为宜,切忌依靠讲台、黑板,给学生懒散、拖沓、无精打采的感觉。
得体的体态语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它往往能激起学生的热情,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需要教师全情投入和展现。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种情况:同样的题材,有的教师讲起来兴趣盎然,而有的教师讲起来却索然无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是否全情投入,是否善于利用体态语。教师适当的体态可以把学生带入所讲课文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laugh(大笑),smile(微笑),angry(发怒),surprise(吃惊)等词时,可借助于体态让学生在观摩中掌握。
三、结语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唯有善于把言语调控和非言语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才能使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自觉探索,积极运用得体的言语调控与非言语调控策略已成为教师自身修养的必修课之一。
参考文献
[1]黄甫全, 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修订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曹国卿.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2001, (3) .
浅析与初中学生非言语交流的技巧 篇8
一、做一名“微笑教育”工作者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 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若时常面带微笑, 则不仅反映教师的乐观和自信, 对教育事业的自觉和忠诚, 更展现对学生的热爱和宽容。面露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 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只有用心爱学生, 用微笑感化学生, 课堂之上师生就不会有隔阂,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良性互动。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为学生授业解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爱儿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集中体现在爱心上。教师给学生一个微笑, 学生必定回报一个温暖的春天;教师给学生一片爱心, 学生必定回报一片宽广的海洋。微笑教育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姿态, 更有独特内涵。正如大诗人杜甫所说的“润物细无声”, 教师通过自己的微笑感染、带动学生微笑, 在微笑中领悟生活真谛, 学会面对挫折, 增强自信, 以“笑”对人生。从教多年, 不敢夸言自己业务有多娴熟, 但我的课堂上从不缺少微笑, 学生也是在欢笑声中积极乐观地学习。
二、学会倾听
听是人们用以沟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 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学会倾听, 意指要掌握, 会运用听这种沟通交往方式了解对方, 让对方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被尊敬或被重视, 并在你的倾听鼓舞下尽情倾诉。在教育引导学生, 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班主任, 你会不会听, 能不能够听;你会不会倾听, 能不能够倾听, 直接决定你对学生是否了解, 直接决定学生对你是否亲近, 直接决定教育引导的效果的优劣。记得, 十多年前, 一名成绩很差的学生在期中考试后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 这次考试我思品得了85分, 您不失望了吧?”作为班主任兼思想品德老师的我一脸不屑地打断道:“其他同学都90分以上, 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名同学一脸愕然, 不知所措。后来, 他考试再也没有及格过, 后来竟然走上了辍学的不归路。时至今日, 我懊悔不已, 正是由于我的不会倾听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在倾听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轻视对方的问题或做负性评价。面对上述场景, 其实并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只需要认真用心地听完, 最多点点头, 就是对学生的最大肯定。
三、以身示范做榜样
初中学生年龄小, 模仿能力极强。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针对这一特点,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名好的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正是教师示范、榜样作用的最好写照。几年前一节晚自习, 外面大雨滂沱, 正在家准备去学校的我有些举棋不定。其实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 可以不去。但想到和学生约定好那晚一定去时, 我勇敢地冒雨前往。当到达10余里外的学校时, 我已经浑身湿透。全班学生把我围在中央, 惊讶地问我是怎么来的。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我并没有回答, 只是顺手指了指墙上“诚信做人”的标语。同学们若有所思, 经此以后, 班风为之一振, 原先最懒散的那几名同学不再迟到、早退, 都能做到言出必行。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目光注视
目光注视在促进师生沟通及交谈后维持其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上, 如果教师常向某同学投去温情的一瞥, 等于是告诉他 (她) :“我的交往大门对你是敞开的, 我对你是信任的。”有一名上课始终在睡觉的学生, 开始时我严厉批评, 引起他的激烈反抗, 最终不欢而散, 甚至变本加厉。有一次趁着他还没睡着, 我试着问他:“赵成尧 (化名) , 其他班一些成绩比你差的学生都在努力学习, 而你为什么不能呢?”赵成尧非常惊讶, 他反问道:“还有不如我的学生?你找一个来我看看!”我说:“等期中考试后, 我会给你答复的。但我相信, 只要稍微努力, 在你后面的人不止一个。”看到我信任而坚毅的目光, 赵成尧若有所思, 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期中考试居然考及格了。我给他看全年级的成绩单, 当发现200多个人成绩比他差时, 赵成尧高兴极了。如果没有这种信任的目光注视, 甚至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学生, 某些所谓的“差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变得更差。
五、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促进心灵沟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挖掘学生的潜能, 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 最终使学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新时代的中学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情感教育既可以单独进行, 又可以融入课堂, 后者效果更好。课堂上的情感教育甚至无需言语, 创设一种情境即能达到目的。当讲到教材中有关孝敬父母的章节时, 我特意搜集了几个典故和格言, 诸如:卧冰求鲤、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当同学们看幻灯片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格言时, 一名坐在最后排的男生竟然哇哇大哭。他因为经常违纪, 没有人愿意与其同桌, 他只得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形影相吊”。该同学父亲出车祸去世, 母亲根本管不住他。我几次找他谈话, 他总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 基本抱定破罐破摔的态度。经过这节穿插着情感教育的课堂, 该学生发生了质变, 他开始学着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 把来不及对父亲表达的爱转嫁到母亲身上。之后, 他不仅成绩突飞猛进, 而且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融洽很多。两年后, 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其实, 我煞费苦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的。对于这位上课大哭的学生, 教师无需安慰、无需劝解, 默默站在他身边静静等待其将情感宣泄出来就是最好的做法。
据科学统计, 人的一生70%的精力用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 只有30%的精力用于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由此观之, 沟通与交流是多么重要。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努力发掘自身资源,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与学生交流, 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
[2]尚致胜著.沟通的魔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
非言语策略 篇9
[关键词]教学现状 非言语表达 种类 使用原则
(一)引言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不容乐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对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式)感到厌烦,不想上课、逃课。分析原因,学生方面的暂且不说,教师方面的则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古板、单调地说教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要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师的授课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充分活跃起来,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此时,非言语表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若能巧妙地使用非言语表达,并把非言语表达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授课,那么,让学生喜爱上英语课就并非难事了。
(二)非言语表达的内涵及意义
非言语表达是指除言语表达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它包括副语言表达系统、手势表达系统、面部表达系统、体态表达系统、图像和实物标志等。
现在,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仅是交流活动的一小部分,非言语表达传递的信息要比言语传递的信息丰富得多。最保守的估计是:在某个情境中,35%的信息是由言语传递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言语传递的。就如David Abercrombil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另外,非言语表达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既可以独立表现意义,也可以对言语表达的意义进行补充。在教学中,将非言语表达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此外,非言语表达既可与言语表达教学相辅相成,又能对语言教学起到强化作用。
(三)英语教学非言语表达的种类
1.副语言表达系统。副语言表达系统是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组成的。辅助言语是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常常被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备的情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声音和语调比说话所用的词语本身更有意义。如:反语和说话中的“潜台词”等就是靠辅助言语表达出来的;类语言指的是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咳嗽、哼哼以及各种叫声等。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笑声,是很有感染力的。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没有笑声。可以说善意的笑,是师生之间关系协调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教学活动中必要的调料;会心的笑,是相互理解的表白,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副语言表达的要求是:语音清晰、准确;语调自然、生动;用语恰当、得体;语言节奏应有快慢的变化和高低的起伏。
2.手势表达系统。手势,不仅仅是指手的姿势,还包括手指、手掌及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信息。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利用手势发出信号,表达某种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在信息传递时,也常常伴随着一定的手势语。笔者曾向学生解释“spiral stall-case ”中的“spiral”词,说了两三遍并把其定义写在黑板上:“It means a curve in space winding round a central line.”学生仍然不明白,这时我再辅之以螺旋式的手势,学生立刻明白了是螺旋式楼梯。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常常翘起大拇指或鼓掌表示“Well done,excellent!”。手势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体态语言,适当的手势语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手势语与有声语言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当然,手势语使用的频率、动作的幅度要恰当,要看具体的环境和对象。过多不必要的手势语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3.面部表达系统。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以及脸面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脸色”一词就是说的面部表情。如春风满面、板着脸、笑脸相迎等。教学中,一些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很善于用自己的举止和神态表情来辅助言语表达,而中国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面部表达使用得相对较少,这也许是比较含蓄、感情不常外露的原因吧!其实,面部表达在课堂上的使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官印象。例如,讲roar(咆哮)一词时,如果教师能夸张一些咆哮时的表情,将会强烈地感染学生,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教师的面部笑容,具有神奇的教育功能: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学生脸上的冬色;微笑,是春风,可以催开学生心田的蓓蕾;微笑,是栈桥,可以沟通师生真诚的心灵。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将微笑带进课堂”。
4.体态表达系统。体态是由体动和姿态组成的。体动指身体的动作,姿态是身体的造型。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现象。体态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一个生动、直观的窗口,良好的教态会使人觉得善良温和、循循善诱,令学生感到亲近,易于接纳。反之,则会使人觉得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当然也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总之,教师的教学体态表达,乃是教师们的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美的展示,任何形体及动作上的扭捏造作,矫情招摇,都有害于教师讲台形象的塑造。
(四)非言语表达的使用原则
非言语表达既是伴随着言语表达产生的,又是为言语表达服务的。所以,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要“少”而“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点到即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如果非言语表达使用多而滥,那就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效果将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还应表现出从容有度、稳重大方的特点,一举一动透出过人的才智,一颦一笑都富有教育意义。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还需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要有的放矢、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个人风格。教师应多角度地塑造好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给学生以亲切感和美感,以达到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教师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教学法多讯道表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必要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表达手段,使之与言语表达相结合,突破传统的以语言传播语言、以单词解释单词的单一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篇10
一、外表行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外表行为包括服饰、容貌、仪表、气味、面具、眼镜等。美国著名学者Willber Schramm曾指出, 服装也是说话。因此外表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外表行为得体, 则对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而外表行为不得体, 轻则影响交际的进行, 严重者则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比如以气味为例, 不同的文化就人体所发出的气味有着不同的反应。美国人不喜欢人体所发出的气味, 因此常常嚼口香糖, 每天淋浴, 借此方法来避免身体产生的异味 (张秋香, 2010) 。因此美国人普遍不能接受身体有异味的情况。而中国人对人体发出的气味反应不大, 对身体有异味的情况也普遍持容忍的态度。鉴于有此种文化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在与美国人进行交际时, 就应该考虑到美国人对气味的敏感而注意避免身体产生异味, 以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而在英语教学中, 一方面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首先应注意自己的外表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穿着的服装应正式得体, 避免身上带有异味, 不得浓妆艳抹等。教师得体的外表行为是老师对学生的示范影响产生正面的作用, 也使教学活动可以顺利的实施。而教师的不得体的外表行为, 对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没有兴趣, 甚至会有抵制情绪, 进而导致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 应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中外表行为代表的意义, 尤其是不同的意义, 张秋香 (2010) 对不同文化中外表行为的差异进行了举例介绍, 使同学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顺利的进行交际。
二、身势语行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身势语包括头部动作、身体动作、四肢动作、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时刻注意自己的身势语行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张秋香 (2010) 阐述了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教师由于不恰当的身势语行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英语教师应明确各种身势语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与后果, 在教学活动中, 应避免不必要的身势语行为, 所有的身势行为应该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时坐在课桌上或把脚踩在课桌上, 这种身势语行为在中国的教学环境中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不尊重, 其次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使教学活动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相同的身势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 为跨文化交际形成障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对不同文化中身势语行为所代表的差异了解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把不同文化中身势语行为所代表的差异安排进教学内容中, 这样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中身势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熟记在心, 以便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恰当的使用身势语行为, 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三、沉默行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中, 沉默行为中沉默的场合、沉默的量及对沉默的态度都是存在差异的 (张秋香, 2010) 。张秋香对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沉默行为对教学的不利影响进行了阐述, 并对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避免沉默的不利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出了建议。比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沉默行为对教学过程出现的妨碍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形进行控制。如在教学进行时, 发现有学生注意力转移, 教师可利用沉默使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教师也可恰当地利用沉默行为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可适时的利用沉默行为, 使学生利用沉默时间进行对教师所讲授内容进行的思考, 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不同文化中对于沉默行为中沉默的场合、沉默的量及沉默的态度的差异进行介绍, 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的文化中应该运用不同的沉默行为, 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运用非语言行为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 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 用于交流交际, 而学习英语尤其是为了与讲英语的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在除了了解非言语行为在每个文化中的普遍性的基础上, 更要特别注意人们在使用非言语行为在每个文化中的特殊性, 也即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 同时了解这种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根源, 这是因为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主导方面, 起着指导作用。在跨文化交际前做好充分的心理与知识储备, 在交际过程中, 若因差异而产生问题时, 要有耐心, 有宽容心, 相互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恰当的使用非言语行为给出指导, 以便使学生充分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应使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 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胡文仲:跨文化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非言语策略】推荐阅读:
言语策略论文12-14
非言语10-27
非言语表达01-18
非言语指导07-25
非言语沟通论文05-13
非言语教学艺术06-25
非言语交际能力10-0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12-16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