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论

2024-05-31

二次革命论(精选3篇)

二次革命论 篇1

所谓“宜居城市”, 即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是指那些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 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宜居城市通常分布在经济中心周边, 或有核心资源的地区。宜居性具有普遍性特征, 所有依然在使用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宜居性, 但可居、能居并不等于宜居。

2005年1月27日, “宜居城市”四个字首次在国务院的文件中出现, 立即在城市科学界和全国各城市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六年来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 专家研究的重点, 市委书记、市长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 全国已经有两百多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目标。这种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捧一个城市新概念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我国城市领域是第一次。

一、“宜居城市”是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选择

中国能够找到考古依据的城市, 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此后的3000年间是中国城市“以安全为本”的时代, 也是中国城市的第一个时代。“固若金汤”成为我们祖先的第一个城市理想。所有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都表明, “安全为本”是中国第一个城市时代的最主要特征,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都以城市“安全”为核心进行, 形成“高墙深池、重城壁垒”的空间形态特征。

1000年前, 北宋时期, 随着国际交通格局从陆路时代开始进入海洋时代, 经济要素开始试图参与主导城市发展的话语权, 中国城市不惜牺牲部分“安全”设施, 打破坊墙, 从封闭的“里坊制”城市转向“街巷式”城市, 中国城市从“以安全为本”时代进入“以经济为本”时代, 史称“宋代城市革命”。“财源滚滚”由此成为我们祖先的第二个城市理想。《清明上河图》为我们留下“宋代城市革命”后的繁荣街巷景象。直至今日, 我们的城市依然保留“宋代城市革命”奠定的“街巷式”空间格局形态特征。

人类自利的本性决定了“以经济为本”的城市, 必然在1000年后陷入困境。由于对利益的无限度追求, 城市承载的财富梦想不断放大, 导致“城市病”暴发, 摩天大楼疯长, 规模恶性膨胀,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交通拥堵。难道这就是人类苦苦追求的城市文明吗?

100年前, 一个城市理想重构的伟大时代再次到来!

1898年,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标志着人类第二次重构城市理想的开始。而在中国, 真正的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始,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等, 本质上都是中华民族城市理想二次重构的积极探索。

1996年, 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 这次会议为人类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画上圆满句号——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明确提出了“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概念。人, 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关注的核心。2004年, 中国规划师杨保军博士参与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用了一个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诗意的词语——“宜居城市”表达这一城市理想, 列入北京城市发展目标, 并被各方认可, 最终写入国务院文件。

重温4000年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世界城市文明史, 我们才能看清“宜居城市”是历时百年人类第二次城市理想重构时代的完美选择, 本质上是人类的第二次城市革命。“宜居城市”表达的是人类继追求安全、财富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理想, 代表的是城市的最佳境界, 唤醒的是所有人对于城市未来的美好梦想, 开创的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时代, 重建的是所有人的城市价值观, 将要涌现的是一批新的城市偶像。

二、“宜居城市”是城市各阶层利益最大公约数

如果说人类聚落从乡村形态转向“以安全为本”城市形态的最初3000年, 所确立的是权势阶层对于城市发展的独家话语主导权, 那么宋代第一次城市革命, “以经济为本”的城市, 就成为权势阶层和财富阶层合谋与博弈的结果。而“宜居城市”所确立的是“以人为本”的普世城市价值观, 所有市民的利益诉求都应当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得到尊重, 不分阶层、性别、年龄、民族、信仰, 都能充分分享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说, “宜居城市”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 最终一定是所有市民共同意愿的结果, 是城市各阶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1996年联合国文件对于“宜居性”的定义是“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与质量”, 并强调这些对人们的个人和集体幸福感, 对所在社区居民的满足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文件对宜居城市内涵的表述, 集中体现在国务院2005年1月27日《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第八条:“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宜居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要解决好人居环境和交通、上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把北京市建设成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典范。”

《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第八条开宗明义:“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宜居城市。”这是国务院文件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与城市工作目标直接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明确了城市工作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建设宜居城市。可以说, 指导、领导城市工作的领导干部, 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 如果不懂宜居城市, 是不可能做好城市工作的。宜居城市, 是城市工作的“纲”, 纲举目张, 抓住宜居城市这个主题, 城市工作就会举重若轻, 就会事半功倍。

《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第八条中的关键词语如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和身体健康、交通、上学、就医、和谐等, 都是以民生为切入点, 人民群众自然最为拥护。

参照联合国和国务院文件精神, 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实际, 2007年我们完成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 初步建立了我国宜居城市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 城市的综合“宜居性”由自然宜居性、工程宜居性和社会宜居性等三个部分组成, 外在表现为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六个方面, 具体包含定量与定性、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83项评价指标, 综合宜居指数80以上且没有社会秩序混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悬殊等否定条件, 才能称之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无不体现以人为本、普惠大众、造福后代的思想。

宜居城市, 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基础是“居者有其屋”, 建设目标是保障全体市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人人都有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归宿感。促进宜居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 也必然来自每一个市民内心深处美好的城市理想, 超越阶层利益, 不分官民贫富, 不论男女长幼, “环境优美, 生活愉悦”的城市理想是完全一样的。

三、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宜居城市, 是中国自宋代在经历了1000多年“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发展之后, 又一次重大的城市思想变革, 其规划、建设、管理、评价, 都必须综合考量空间、社会、环境等因素, 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特色和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建设方法、管理方式都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并必将成为宋代第一次城市革命之后中国第二次持续千百年的城市革命。建设宜居城市, 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建设宜居城市, 首先要建立宜居城市的科学概念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并创新城市规划思想体系、方法体系。《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虽然已经于2007年4月19日通过建设部科技司评审验收, 但也只是初步建构宜居城市的科学概念、基本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还有大量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要做。而城市规划领域, 包括正在使用的大学教科书, 都是抄袭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奠定的“以经济为本”的思想体系、方法体系。因此, 现在最需要的是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新思想、新方法体系。201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批准《宜居城市规划方法研究》立项, 全面的研究工作于2011年真正启动, 城市规划新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 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建设宜居城市, 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坚决反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要从盲目扩张城市规模, 建大高楼、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 千城一面, 向合理用地、美化社区、配套服务、完善功能、突出特色转变。宜居城市具有空间差异性, 宜居城市建设还应当突出地方自然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彰显城市个性。

建设宜居城市, 还要转变城市管理方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城市管理”时代, 城市政府和市长的首要职责, 已经逐渐从招商引资转向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宜居城市, 是全体市民生活、工作、追寻人生梦想的平台, 不再仅仅是权势阶层、财富阶层展露个人才华的舞台, 需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业、各有其乐的“和谐城管”理念与方法予以支撑。

建设宜居城市, 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不断会有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归根结底, 宜居不宜居, 最终体现为个人的愉悦感受。宜居城市具有时间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人的需求是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 城市自然承载力也会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相应发生变化,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必然要随之优化。

总而言之, 保护城市自然宜居性, 改善城市工程宜居性, 提高城市社会宜居性,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追寻人类城市梦想的历史过程, 需要踏踏实实, 科学发展, 稳步推进。如果采用大干快上“大跃进”方式建设宜居城市, 谋求短期政绩, 搞不好就会祸害百姓, 留下笑柄。

二次革命论 篇2

上承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没有具体完成时间,英国式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完成的,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法国是十九世纪中期,其他的是十九世纪末。一般认为二次是1870-1900年时间,三十年时间。

重要特点: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国与国的战争基本没有,各国起义**基本也没有。稳定的时局对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革命是技术革新,基本没有科学在里面。唯独改良蒸汽机也不是科学发明,是技术改良。

科学与技术的不同:最大区别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创造的发明创造中,除了偶然的发现之外,绝大多数是需要在发现之先。威廉丹皮尔说的。而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发明发现常在需要之先。前面的叫技术,后面的叫科学。技术是有需求才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是一定不需要用的。你如果有了需要在研究的科学就是走歪路了。你说你想得诺贝尔奖,然后研究,那就是没用的了。最重要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法拉第1831年的电磁感应现象,曾经不过是觉得好玩,没觉得有什么用。有妇人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问你刚生的孩子有什么用。这个将来可以引起世界的革命。他也没有想到后面的人如此依赖这个能源。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触电的牛人,玩电的专家。美国的爱迪生。由此看出美德在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关键先生。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分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类,他比锅炉蒸汽推动力量大的多,体积小得多。内燃机最初被发明创造出来也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实际可用的内燃机最终诞生。直接催生了一门产业,汽车!最早的汽车是烧锅炉的,所以用汽这个字,知道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汽车才正式开始诞生。卡尔本茨创造了一个品牌,叫做奔驰。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汽车火车可以用蒸汽机,但是飞机不行。

3.石油化工业锅炉要想飞上天,除非爆炸。一战时候已经有飞机了,不过那时候比较诡异,飞机飞得不高,所以飞行员拉开盖子用手枪对射。要不然就是撒渔网,或者往下面扔手榴弹(轰炸机)。二战中飞机就很牛了,今天陆军基本被忽略了。这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密切相关。这就会引发新的工业出现,那么就会有采油炼油行业的出现。我们称之为石油化工业。今天我们看到中石油中石化两个企业,你说那个最大?中石油是采油的,石化是买来的石油炼油的。石油曾在美国有个家族叫洛克菲勒家族。据说石油这个东西,目前已经探明的石油储备,还够使用六七十年。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石油替代品,不然就一同回归自然了。当能源不足的时候,我们什么办法可以继续生存?重视石油储备。目前国家石油储备是15天左右。美国是195天。所以我们今天必须要扩大石油储备。

今天有个好处就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居多,不断在贬值的时候是一种悲剧。我们不断在非洲做各种投资,就是为了买别的国家的资源。中国第一条大秦铁路就是把煤炭运到秦皇岛出口日本的。包括日本的筷子都是来自于中国。这些不是日本的阴谋,是阳谋,你的经济不到一定状况,你根本无力去对抗。我们现在有点钱了,与其被官员腐败,不如去买点矿山。

当然现在最大的石油储藏量是在海湾地区,波斯湾。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石油,按照预测,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世界第二。如果加拿大真的出现了,那么中东地位下降,加拿大暴富,美国改变全球战略。

4.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这是石油的副产品,铺路的沥青和化纤袜子。钢铁工业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度。世界的著名的大财团,垄断组织,跟这些新兴企业是密切相关的。钢铁企业最著名的叫美国的摩根。今天进场看到的摩根斯坦利前身就是美国钢铁大王—摩根集团。这些在美国的发家史上,都是富可敌国的人物。

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的领域出现了工厂,共产的普及诞生了一门学科叫管理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不管是采油还是汽车制造,都不是小工厂可以支持的。他的需求就不一样了。美国的福特汽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流水线的公司。拼装一辆汽车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流水线开起来每天可以生产150辆汽车。

实际上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就无法想象自己的能力了。接踵而来的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又惊诧了一回。人类的创造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垄断也是一种创造,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诞生了自由主义,反对任何非经济因素的干预。我们如果有一屋子的人,若干个人凑到一起就是互相竞争。有时候是恶性竞争,有时候是良性竞争。恶性更容易做到。良性竞争是价格差不多比质量,恶性竞争比的是质量一样比便宜。所以产生了一个词语叫性价比。

出现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就是恶性竞争。比如中国卖彩色电视机的。以前的彩电就是巨额财富,现在呢,没人要!这种便宜的代价是什么?

商人们投资建造工厂必须要利润,如果售价降下来,这些钱要反映在成本里。成本如何将下来?一是采用低配置,二是损害工人利益。我们以前有很多工厂基本都是没有劳动者的权益的。这都不是正常现象。

这种竞争不能促使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的时候没有规矩随便来。所以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列币驱逐良币。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因为比较差的产品往往容易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除非你家有七位数的存款,你的零花钱一天是一千。大多数人会买便宜点的东西。这牺牲质量,牺牲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那么企业和企业之间会有一些约定。

封建社会作坊之间就有行会,封建社会手工作坊的一种联合。制定了质量标准。垄断就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一种行会。我们叫他垄断。垄的断处就是最高的地方。被引申为一个占有最可能多的利益,包圆的感觉。

垄断出现在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不适合大企业竞争,小企业竞争就跟打架似的,无关痛痒。如果是钢铁企业和石油企业对撞呢?那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微调。调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使用方式。

本来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私有的没有变,但是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初级垄断

例如:小工厂凑到一起,原料凑到一起,一个供货商给我们提供原料,我们生产,然后集体销售。进货出货我们一起,那就和其他的小企业我们就有了巨无霸的感觉。这叫做卡特尔。

辛迪加进货出货形成一个公司,生产中还各自有自己的过程。托拉斯那就是一个公司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的康泰恩就是经济大帝国了

垄断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由于无序竞争造成的内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大幅度提高。

材料: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开采四磅铁矿石,五大湖区一磅半的锰矿,运到匹斯堡练成一磅钢,售价是一分钱。(当然不是一磅一磅的运,企业达到一定程度,运费会大幅度降低,使得成本降低,最终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消费者。老百姓会乐意看到垄断产生)当然,人家如果全部垄断了,就不是卖一分钱了,哪怕是一百元都有人。但是美国有立法阻遏垄断。换言之,你可以垄断,但不能有害于消费者。法律会制裁有害的行为,保护有利的行为。

比尔盖茨曾经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微软的IE浏览器与WIN捆绑销售。曾经在捆绑的时候故意打击美国另外一个浏览器软件,这个公司后来完蛋了。类似于后来office和中国的WPS的战斗。

这种垄断会伤害到人民的选择权,最终的结果就会遏制小公司的投资行为。如果没有竞争,那么所有的浏览器都完蛋,那然后IE开始不白送了,那么最终会伤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后来美国政府联合起来告微软垄断。1890-1893年的《反托拉斯法》和后来美国的两部反垄断法控告比尔盖茨垄断。结果很震惊,要求微软拆分成三个公司。后来比尔盖茨也不是吃白饭的,后来达成了庭外和解,承认垄断赔钱并公布WINDOWS的源代码。现在基本没有不兼容的问题了。

在美国,在欧洲,反垄断法是比较成熟的。相比他们,我们那中石油中石化哥俩就比较悬了。中石油总部一个吊灯都八百万。世界前四名银行有三个中国的,花旗银行排第九,都混不上了。我过就是极易形成垄断。

垄断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要的结果。垄断一旦形成就可能跨越国界的东西。一旦弄不好,就是国与国的战争。

一战就是垄断后国与国瓜分不均的战争。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得以出现。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世界市场 殖民体系

他们都是由新航路开辟形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体系也基本形成。二次以后,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所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是西方西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达到巅峰的时候。

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二战以后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最好的证据就是中国,印度。很多很多。包括中国使里面的第三世界的东西。不结盟运动那些。

这使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在控制世界的途径上缺了一条腿。那就更倚重于世界市场。

二战以后的世界市场会更加强化。比如马歇尔计划:拓宽市场,说是帮助欧洲复兴,实际上是扩充欧洲市场。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后,有个词叫做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市场。从1500(新航路开辟)这两个东西就诞生,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后,殖民主义瓦解,世界体系得到加强。

过去他们是刀枪火炮侵略,二战以后则主要靠廉价商品或者优质商品。如果把马歇尔计划的一个本质属性定性为:美国资本的扩张。全球化实际上是:世界资本的新一轮扩张。这些我们如果看清楚,你发现WTO的世界经济载体上,我们必须要参加。一来可以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接轨,一来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和损失。但是现在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题。

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扩张,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就扩大了。

自然科学的成就

1.伽利略书上有比萨斜塔往下面扔铁球的事情。存疑的事情是不是比萨斜塔扔的。类似的实验当时有人做过的。后来证明了物体下落的时候跟自身质量没有关系。伽利略记住一点:实验科学之父。用实验的方法来确立一个理论。这和哲学家不一样。

中国石化二次革命 篇3

推进一体化改革,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集团公司重组改制,把我们的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这几年全面推行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经营管理“一次革命”,理顺了体制,规范了经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经营管理“一次革命”,把我们引领到科学发展的轨道,实施“二次革命”,推动我们进入“一流企业”的行列。所以,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改革,企业就没有出路,没有改革,企业就没有发展。

转换经营机制,是增强企业内功,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必然转化为质变。这三年,我们提出并始终坚持“经营要活、要变,管理要严、要细”的经营管理方针,在直销上我们提出的“控制区外、扩大区内”的经营决策,虽然看似是我们痛苦的选择,然而区内直销总量三年增幅8倍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明智的选择,是我们在认真贯彻这一方针,促进经营业绩不断提升的量变中必然发生的质的飞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认真贯彻“严、细、实、恒”的管理方针。虽然我们感到捆住了“胡支乱花” 的手脚,但是,实现了利润的节节攀升,从而向省公司多争取到了工资总额,并且增加了基础设施、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投入,为我们实现做强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只有推进一体化改革,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是改革的受益者,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一体化改革,这是集团公司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需要,也是我们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对待推行省市、市县一体化改革的问题上,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党性问题。我们是集团化战略全局的一粒“棋子”,我们的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战略全局,必须与省公司保持高度统一,并为实施集团战略做出我们最基层应有的贡献,而且,我们也只有依靠集团公司这棵“大树”,才会有“凉”可“乘”。坚定不移坚持经营工作以变应变,灵活经营,管理工作要“严”字当头,严细实恒的方针。要继续坚持“经营要活、要变和管理要严、要细”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将我系统经营管理工作的“第二次革命”推向纵深,牢固确立“严、细、实、恒”的经营管理理念,将系统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进一步推动吕梁石油快速、持续、和谐发展。

上一篇:中学阅读鉴赏下一篇: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