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政党

2024-10-20

革命政党(通用3篇)

革命政党 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从一个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在野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及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意识根本性转变的最终完成。

一、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早在1926年就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级的状况,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友, 团结真正的朋友, 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 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是败的。”

抗日战争时期, 党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队伍壮大了, 思想日益成熟, 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因此, 如何才能把中国革命进一步引向胜利, 争取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同志更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人民参加抗日的以争取民族解放作为重要任务放到首位。1939年10月, 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在这篇著作中,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河总要求。他指出,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革命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用革命的理论来武装, 坚持先进性和革命性, 动员广泛的革命力量, 用革命的手段, 完成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坚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用, 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革命力量, 广泛地发动农民, 用武装斗争的手段, 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反动的国民党统治, 从而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二、探索中前进

1945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在报告中, 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一, 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第二, 关于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全会提出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生产技术, 学习管理技术等内容, 毛泽东指出,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世界。第三, 党的地位变化以后, 将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 所以, 全会强调必须防止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 这就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在自身建设能力建设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党执政后的情况, 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八大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思想, 党的执政意识有了明显的转变, 八大再次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使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自己在复杂情况下判断方向、明辨是非的能力。

1957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为了提高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克服党内滋长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达到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改进作风, 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目的, 党中央开展了整风运动。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 邀请党外知名人士和各民主党派召开多次座谈会以帮助共产党改进工作作风, 采取开门整风的方法。这是党第一次把自己放在执政的地位来考虑问题, 听取旁观者对如何执政的意见, 这是一次为提高执政能力广泛发扬民主的伟大的尝试, 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根本转变并在行动中得到体现。

三、时代的呼唤

1980年2月邓小平指出:“执政党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向执政党意识转变的开始的标志。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指出:要坚决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其它制度, 这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经济管理民主化, 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 促进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强调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邓小平的这些思想,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进入21世纪,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后, 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在重大的措施。对党的各级组织开展了思想上、组织上的整顿工作, 在部分单位进行了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 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武装全党, 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阐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对于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世纪之交, 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 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革命政党 篇2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体现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三个方面

第一, 思想领导方面。“没有革命的理论也没有革命的运动”, 王朝兴替, 革命运动、改革变法都伴随着思想的启蒙。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岁在甲子黄巾当立”, 从“自强求富”到“三民主义”都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注重思想建设, 无论处于发动革命、建立政权的斗争年代还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建设时期, 都需要正确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方向, 都必须首先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进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所以,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些工作的出发点总是首先定位于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毛泽东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长征路上, 艰难险阻, 我们一面战胜敌人一面做沿途路上群众的思想工作, 因此我们才说长征是宣传队, 一路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长征是播种机, 一路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奠定了强有力地思想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的充分融合,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思想理论就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只有理论创新, 一个民族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说:必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有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才能广泛发动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胜利。

第二, 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 必须紧密结合形势, 正确指挥, 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 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革命的目的、战略方向和行动策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抗日战争到来时候, 我们从民族矛盾至高出发, 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面对国民党的分裂阴谋, 我们又提出“团结、民主”的口号, 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到来面对强敌, 毛泽东提出要在战略上藐视他, 在战役上重视他,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 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 从东部到中西部, 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挡、蓬勃向前。

第三, 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 党员3人以上就可以成立党小组开展工作, 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 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 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特别是在革命的武装斗争中, 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革命队伍的绝对领导, 保证人民军队的政治性质, 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在斗争中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指挥枪”。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领和带动人民群众相信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支持党的领导, 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和路线付诸实施, 充分培养和调动广大党员、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激情、动力。

二、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政治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建设社会和发展经济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这是追求目标和基本保障。今天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确保党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此,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探索, 1941年5月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 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 确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 为国家建设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2011年7月1日召开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推远至近, 这几年我们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还提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 这都是在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J].贵阳文史, 2008 (6) .

革命政党 篇3

关键词:“三型政党”,执政党建设,新自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实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

新集体领导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考验、新危机, 党必须破解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课题,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和方向。

“三型政党”建设的提出, 是执政党建设的新自觉。在新的历史阶段, 建设“三型政党”,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强烈自觉和自信, 不仅包括对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向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重大问题的解答, 也包括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等重大事项的具体部署。

一、中国共产党的“三型政党”建设新自觉, 标志着党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有自觉意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认同, 这已经是被世界历史一再证实了的道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必须以服务人民来换取。共产党执政同样受制于人民群众的认同, 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应体现在能够更好地运用执政地位和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

二是对执政党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有自觉的执政意识。执政党不以摧毁现行制度与体制为目标, 而是以体制内合法活动为主, 因此执政党要有制度自信, 党的执政方式、活动方式须控制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以不超越于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为准则。在中国的条件下, 在全面执政的背景下, 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还蕴含着权力制约的意义。

三是对党的定性有自觉的执政意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政党的阶级性, 但马克思在世时共产党并无执政的可能性, 因此不能要求马克思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去探讨执政党建设问题。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党不仅代表特定阶级, 还代表政权范围所及的没有被剥夺公民权的所有公民的利益。由此同样决定了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社会整合、社会调节为主, 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一个长期执政的党, 如果不能把各种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融入到体制内, 社会就会分裂, 无异于给自己制造敌对力量;如果忽视自己传统的执政基础的利益, 同样会丧失人口中的重要一块并导致丧失执政地位。因此, 对自身所代表的利益广范性、维护社会和谐的认识, 同样是一个需要中国共产党跨越的台阶。

四是对探讨执政规律的自觉意识。政党执政是有规律的, 执政规律可以有多层次、多侧面内容,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党、政府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 而影响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的福利保障水平, 是各国执政党的首要课题。在中国, 这一课题更为重要, 越是长期执政, 越需要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否则就会由于经济基础的问题而导致丧失执政的合法性。

二、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起始于建国之时, 但真正开始自觉转变, 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一)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阶段

1948年,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西柏坡九月会议上,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作出一系列规划, 从国体到政体,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 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依靠力量, 都显露出执政意识。

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 党的领导人也从多方面谈到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在八大上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 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 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当时党的多位领导人从不同方面提出加强党的建设, 如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要通过制定一些制度防止形成特权阶层;加强对领导人的监督;六十年代初期探讨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干部交流、党要管党等等。但是, 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却使党的建设遭到严重损害。这里的原因固然很复杂, 但至少说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 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也没有真正掌握。

(二) 执政意识自觉转变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前, 中国共产党开始具有自觉的执政意识, 理论上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大致框架。其主要成就是:在党的政治路线上,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党的指导思想上, 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建目标上, 彻底摒弃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五十字”建党方针, 提出“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成为重要任务。在如何实现党的领导问题上, 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在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式上, 提出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并在执政党建设中形成了新的领域———制度建设。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在组织建设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提出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作风建设上提出要靠思想建设, 更要靠法制等等。这些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邓小平党建理论, 具有明显的执政党自觉的执政意识。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 这一时期转变的突出特点, 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党的建设出现了重大突破:一是在党的性质上, 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是提出判断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的标准, 主要是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四是把新兴社会阶层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五是对吸收新党员的标准作出解释。六是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七是提出惩治腐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八是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可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对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有了重大飞跃。

党的十六大以来, 进一步加深了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表现在:一是总结了党的执政经验,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贯穿执政党建设的主线。二是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即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同时也成为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对党在执政条件下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作了全面而科学的归纳, 是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认识。五是提出党将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考验。为此, 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作出新部署。六是党内民主取得一系列新发展。七是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叫合格的问题作出回应。

三、“三型政党”建设的新自觉, 体现了执政党的眼界和胸怀、责任和使命、气魄和追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型政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用明显而突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型党组织, 单个分开来讲, 过去都提过。如, 十七大就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全党还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但把这三方面集中起来, 作为党建的新要求、新目标, 还是第一次, 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理念。强调学习型政党, 就是强调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体现了党的眼界胸怀;强调服务型政党, 就是强调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 体现了党的责任使命;强调创新型政党, 就是强调新时期面对新问题的解题方法, 体现了党的气魄和追求。

(一) 学习是党发展壮大的源泉活水

一个政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就必须至始至终加强学习。一个不加强学习的政党, 就不可能认识新事物,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更不可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其注定不能长期执政。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惯做法, 而在目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更是对执政党的必然要求。纵观9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勤奋谦虚是我们党对学习的态度, 用学习积累经验, 用智慧启迪发展。党的发展的每一次解放和突破, 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加强学习, 苦练内功, 博取众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我, 健全自我, 这样的党才能根基永固。

(二) 服务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定位

作为政府主体的执政党必须、也必然是服务型执政党, 必须将为公众服务作为自身的定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一个政党只有根植于人民, 造福于人民, 人民才能拥护你, 支持你,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但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放松, 更不能搞形式上的“联系”, 要真正去接地气。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现好、尊重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用真心、真情、真服务去打动群众、感化群众、帮助群众, 群众才会和党“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服务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 任何时候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注重服务, 党才会如虎添翼, 所向披靡。

(三) 创新是党成就未来的精神灵魂

创新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党的历史上, “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的思想让我们党走过不少弯路。在社会发展大潮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有在思想、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 敢于打破旧的“坛坛罐罐”, 党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一个执政党, 需要以睿智、勇气、果敢,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汲取新能量, 用变化发展的观念, 去创造新的社会成果, 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

“三型政党”建设,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民心所向, 是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三型政党”体现党执政的自觉与自信。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们党始终围绕人民根本利益, 不断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求实创新,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发展智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的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

上一篇:非计划再手术下一篇:中学数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