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共12篇)
革命精神 篇1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提到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词——“品质革命”。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前要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品质革命”一词的提出,意味着一场提升商品质量,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大幕已经拉开。
把消费者留在国内
前不久,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游客2015年在国外的消费金额达2150亿美元,消费额为全球最高。同时,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822亿人民币。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88亿人民币。
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至今,赴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增长超过1倍至1.2亿人次,这意味着每10名国际游客中便有1名中国人。
中国人出境旅游人数的猛增,让世界各国惊叹和欣喜。许多国家像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纷纷打出针对中国人的旅游项目和活动,连国外机场的海关人员见到中国游客都熟练的用汉语亲切地打招呼。
我们知道,中国人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游览名胜古迹,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就是“疯狂购物”。物品包括小到指甲刀大到箱包,从普通的日用品到高档化装品等。据《全球自由行报告2015》透露,购物在中国海外旅游中,尤其是在自由行旅游中占比最大,超过5成的花费都用在“疯狂购物”上,比例达55.8%,其次是餐饮,占比10.5%,交通和住宿消费分别占13.1%和9.7%。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在中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包括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和出口大国,但国内游客却千里迢迢到海外购物,却不愿意在本国消费,有的商品明明知道是中国制造,也愿意在境外购买,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商品质量,二是商品差价,三是商品品牌。
首先,商品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如几年前笔者在北京购买了一款当时最优质的日本尼康数码相机。之后,买了同型号的锂电池两块,一块是日本原产的,一块是中国深圳产的,经过几年的使用后,深圳产的电池如今已充不上电,影响了相机的使用,而日本产的锂电池依旧没有问题。
其次,国内外产品存在的较高差价,也是国人选择境外购物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税率比较高,特别是指定奢侈品的消费税高;二是国内流通成本高,各种各样的环节过多。而游客去国外购买同类商品就便宜。
第三,国外品牌知名度高。因为国外的品牌产品,历史久远影响力广,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中国自己的品牌少,在世界上也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即使国外品牌商品价格贵也要购买。
所以,综合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国内内需不振,根源在中国本土销售的商品质量、价格和品牌,与消费者的需求有差距。而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性化需求的方向转变。因此,百姓被压抑的消费欲望,在海外得到了满足和释放。
那么,如何提升国内商品质量,让消费者在国内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
2016年3月,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指对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比如,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州桥;现存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木塔;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苏州的古典园林等。这一系列古建筑,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是古人工匠们高超的技术和精湛艺术的完美体现。
进入新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时侯,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木匠、瓦匠和铁匠汇集在北京,他们在缺少机械设备和图纸的情况下,不计报酬、不讲索取、加班加点,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建立起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其中包括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这些巧妙的设计、精巧的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给新中国的北京增添了时代的风采,也充分展示了那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不愧是新中国的能工巧匠。
当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铁路部门最先进的国产机车,就是在湖南株洲生产的韶山一型电力机车,因机车牵引功率小,故障率高,尤其是在大山深处的崇山峻岭中奔跑时,就是双机牵引列车也经常是走走停停,无法完成繁重的铁路运输。因此,国家不得不花有限的外汇去进口欧洲的电力机车。那时,在大同至秦皇岛的铁路线上奔跑的货运专列,就是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和瑞士联合研制的8K电力机车来担当运输。
之后,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终于迈进了“高铁时代”。高速铁路建设和对原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使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据统计,2015年高铁行驶里程达到1.6万公里,今年则有望突破1.8万公里,并已成为高铁里程的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铁的建设,可以说是凭着脚踏实地、执着专一地“大国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来的优质精品工程。
另外,“工匠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种热爱工作的专注精神,这种精神不分国界和地域。它不仅在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提倡和传承“工匠精神”。
如景色宜人的瑞士,以钟表质量和准确闻名于世,世界上10块手表中有7块是他们制造的。瑞士制作手表有严格的选材标准、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在手表外观、手表灵敏度、走动时的声音等6项指标达标后,还必须至少是80%的制造价值在瑞士完成,才能注上“瑞士制造”。而且,瑞士手表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还为个人定制手表,在2—3周时间即可完成,手表销售到客户手里后,还负责所有在生产上造成的任何暇庛。所以,数个世纪以来,瑞士钟表师以追求完美及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表的精心打磨,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瑞士钟表业。
由此,通过以上这些实例也可以说,工匠精神就是热爱你所做的工作和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培育“工匠精神”,推动“品质革命”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因此,发扬“工匠精神”进行技术创新,踏实务实打好“品质革命”这场攻坚战,是解决高端产品核心技术问题,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的有效途径。
如成立于1995年12月的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是在沈阳原有三大机床厂基础上重组建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靠着一股担当、责任和韧劲,靠着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的拼劲,他们研制的轨道梁加工生产线等数控机床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已成批量进入汽车、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
前几年,沈阳机床还开发出了全新的智能、互联产品的数控系统——“I5”数控系统,该系统的技术能力,甚至走在了德国工业4.0的前面。
今年第1季度,I5智能数控机床出货近3000台,同时新增订单1.2万台。这是世界上第1个智能、互联数控系统,是中国产业升级宏大背景下,具有时代启示意义的创新型事件。
另外,推进“品质革命”,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为,无论多么高精尖的产品,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精益求精。只有每个人都发扬“工匠精神”,抓住每个细节,抓住每次机会,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
如许多中青年创业家,几年前在广东佛山创办自己的工厂,制造廉价电风扇等电器产品。随着企业的逐渐壮大,也开始涉足制造业,为家电品牌生产零部件。后来,由于看到了不断扩大的机器人市场,他们在这几年投身于新兴的机器人世界。如今,他们从供应商瑞典跨国集团ABB进口机械臂,然后销售给中国制造企业,并帮助把机械臂集成至客户的生产线。而集成安装生产线就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业务。
又比如,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看准市场摸清客户需求,其生产的鲜艳绿色涂装机器人比瑞典ABB、德国库卡和日本川崎重工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便宜20%—30%,而且,质量毫不逊色,受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专家的认可。
由此,从这些实例看出,要推动“品质革命”,一要靠改革;二要靠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要靠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四要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五要靠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六要靠强化监管,严打假冒伪劣商品。
总之,“工匠精神”是“品质革命”的坚实基础和发展要求,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动力源泉。只有每个人都坚持“工匠精神”,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才能使中国工业的产品迈入中高端,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革命精神 篇2
主题班会总结
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围绕主题展开了这个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以简单、直接的形式,讲解,全校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将同学们带进了那个光荣的年代,历史的辉煌成绩令同学们神往,党旗领导下的青少年,光荣的肩负着创造历史、创造未来的神圣使命。敬仰崇拜的情绪油然而生,同学们眼睛里放着光芒,代表共同经历着困难的洗刷,逐渐的成为一个个成熟稳重的国家的主人。
在主题班会的展示下,大家回到了革命烈士们豪壮的一面。同学们在熟悉历史、准确把握革命精神的实质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现在开始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同学们纷纷的讲述着自己的目标以及对自己的期望,暗下决心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主题班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全面发展自己,做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的建设者。
缅怀革命先烈大大的激发了我们班同学的各方面的激情,在班会以后,同学们的学习更刻苦努力,在生活上更加不怕困难,在其他文体活动中更是迎难而上,化革命精神为学习动力,化艰苦奋斗精神为生活困难的支柱。最后,总结出革命烈士们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革命历史实践和革命思想。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主题班会让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为建设团结、和谐、优秀的班集体又跨出了新的一步。
这次班会是非常成功的,它充分的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华民中心学校
弘扬东江纵队革命精神 篇3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是由东莞市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老战士后代和热心研究东江纵队历史的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社会团体。2008年9月,在省市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东莞市民政局和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成立。其宗旨是积极开展东江纵队和东莞革命老区的历史研究、交流和宣传工作,弘扬东江纵队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东莞党史和革命史,推动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东莞市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当天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及正、副会长和秘书长,张方当选为会长;王小民、钟小娟为副会长;原东莞市政协主席刘树基被理事会聘请为第二届名誉会长。
“新一届理事会出炉是东纵历史研究会的一件盛事,也是市社科联的一件大事。”东莞市社科联副主席龙家记说,东纵精神是东莞和东莞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东纵历史研究会在加强东纵文化历史研究、弘扬东纵精神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龙家记希望研究会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把东纵历史研究与弘扬广东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东纵历史研究新局面。
省老促会副会长廖聪荣希望东纵历史研究会能承担起东莞革命老区部分工作,并通过广东老区宣传主阵地《源流》杂志将东莞老区建设情况宣传到全省,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区,关心和支持老区。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得到东莞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新当选的张方会长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让东纵精神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革命精神 篇4
关键词:遵义会议,美国革命,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道路中, 不同民族都有与之类似的经历和创造, 比如遵义会议与美国革命。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革命先辈结合自身革命实际情况所得出经验总结, 是中国革命智慧的结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人民在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掠夺和压迫之后, 进行了一系摆脱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运动,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美国革命精神。尽管遵义会议与美国革命是发生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两大重要历史事件, 但就其内在精神而言, 遵义会议与美国革命都具有独立自主、民族团结、民族独立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一、独立自主原则与民族独立精神
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寻求独立自主是美国革命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共同呈显出来的革命智慧。独立自主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共产主义同盟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国际, 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下达的一切决议、命令。[1]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 最初虽给中国革命带来不少帮助, 但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 处处依赖共产国际的指示, 以及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模式的做法, 也使革命缺乏独立自主性, 因而不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实际革命情况。尤其是王明等人完全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照搬苏共经验, 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迫使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这十分紧要的关头, 党召开了遵义会议, 根据独立自主的革命精神,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指挥权, 逐步形成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与行动方针, 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我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会议。遵义会议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 独立自主、勇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是我党在危机时刻化险为夷、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和取得胜利的保证, 是党永葆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法宝。[2]
与遵义会议一样, 华盛顿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也艰苦卓绝, 堪称惨烈, 都属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革命运动。美国革命虽然在性质上与中国革命不同, 属资产阶级革命, 但革命前所处的殖民地地位决定了它与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目标相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美利坚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在华盛顿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和彻底的革命。1776年, 美国思想家和整治活动价托马斯·潘恩在其广为传播的小册子《常识》中号召人们抛弃对英国的幻想, 断绝与母国的隶属关系, 为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而奋斗。美国革命正是在这种独立自主精神的引导下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摆脱了社会问题的干扰;建立了自由宪政, ”[3]开创了共和主义联邦制政府,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主。
无论是美国革命精神还是遵义会议精神都体现出为了自由和独立所表现出不畏强暴、不怕艰险、不屈不挠、勇于牺牲、抵抗到底的独立自主精神。在遵义会议中形成的正确革命精神指导下, 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 顺利到达陕北,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在美国革命过程中, 华盛顿率领的革命军在福奇山谷中缺衣少食, 不少士兵都赤着脚, 一路上, 鲜红的血迹印在洁白的积雪上面, 走过的路非常清楚。正是在追求独立自主与民族独立精神的鼓舞下, 美国革命克服了种种困难, 推翻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人成功地争取到了他们的独立, 使殖民地变成了联邦州, 并创造了一个在旧世界里前所未有的国家。从此, 美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二、民主与民族团结
民主、团结既是美国革命精神体现出的价值追求, 也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鲜明特征。遵义会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通过充分发挥党内民主, 使少数服从多数, 解决党中央领导层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党内就存在着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斗争。在遵义会议前, 一方面是党内严重缺乏民主, 无条件地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 家长制、一言堂、宗派主义等思想作风盛行;另一方面是不能做到有效集中, 正确路线遭到排斥和打击, 正确意见不能进入中央决策, 致使革命陷入严重危机。遵义会议严格按照先民主后集中的程序, 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使错误主张的危害性被大多数人所认清, 也使正确的意见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取消了错误路线在中央的领导, 使党在正确路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团结, 从而保证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遵义会议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既批判了“左”倾领导者的错误, 又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是我党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一次成功的范例。[4]发扬民主精神,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同样在美国革命过程中有明显的体现。在国家局势最困难的时候, 美国革命的领导者华盛顿绝不依赖外援, 坐待胜利, 他永远在设法自力更生。华盛顿率领的革命军, 人数不多, 武器落后, 弹药缺乏, 粮食和物资都极其困难, 但终于打败强敌, 取得了独立, 在于他发扬民主精神, 大胆发动农民, 彻底改造了旧的军队, 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抗御的, 人民的解放要求是不能违背的, 这两点在美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美国革命和遵义会议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美国革命军不过是农民军, 然而他们打退了殖民政府在数量上和武器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军队, 因为他们是一支要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军队, 代表美国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遵义会议和美国革命都体现出民主、团结的精神。党的民主集中制就是集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和干部的聪明才智, 使之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这样党领导集体制订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迅速有效地贯彻到群众中去。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为紧迫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既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又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同时还向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传播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 为革命打好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遵义会议后, 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发扬坚忍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中国革命绝处逢生。
三、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 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夸大, 不缩小, 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在遵义会议前, 中国革命曾在党的指挥下, 实时分析敌我变化, 提出打战略持久战和速决战, 取得了胜利, 但随着“左”倾的个人专断主义、形式主义在党内盛行, “左”倾领导者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 奉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打压异己, 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总结了之前失败的经验教训, 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改往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路线, 破除了唯共产国际指示的思想障碍, 从实际出发, 开始自己擅长的运动战。[5]
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内涵。根据实际情况解决自身问题, 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法宝,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革命也同样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尽管在美国独立之前, 西方已有一整套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体系, 并且形成系统的政治制度, 但这些经验和模式并非完全适合美国的革命要求。因而, 美国的缔造者们, 在设计国家权力结构时, 虽以“三权分立”理论为指南, 以英国模式为借鉴, 但显然并未拘泥于这些理论和模式, 而是根据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具体情况进创新,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确立了“独立”、“共和”、“联邦主义”和“制衡”的原则。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是美国革命的第一要务。参与缔造合众国的革命领导人结合美国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提出:以“共和”的方式处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并在宪法中对“代议制”这一体现共和原则的主要措施作了仔细安排, 以便“让人民通过代表或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6]为了防止“多数的暴政”, 美国革命的领导者们决定实行“制衡”原则, 通过“三权分立”的方式来实现。为此, 宪法将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别交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三个独立部门去执掌, 令其在行使职能时由于相互关系而各守本分又相互牵制。[7]从而在其制度构成中注入了较多的“民主”因素。
无论是遵义会议还是美国革命, 都是建立在符合本国国情, 符合革命斗争发展的实际需要基础上。遵义会议开始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路线、方针、政策, 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从此, 我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这是毛泽东思想从被“左”倾教条主义排斥开始转变为党中央的主导思想的转折点, 也是我们党克服幼年时期的盲目性并摆脱对共产国际的依赖开始成熟的主要标志。[8]美国革命在《独立宣言》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当时实际情况, 通过《邦联条例》使各“自由独立之邦”上升为一个国家。[9]美国革命的目的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独立自主、民族团结, 建立国家。但当时的革命形势极为复杂, 如果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急于求成, 不仅建国不可能完成, 就连反抗英国的军事战争也不可能取得胜利。可见, 在中外取得成功的革命事业中, 无一例外都以实事求的态度处理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遵义会议如此, 美国革命如此, 并且实事求是都成为二者共同拥有的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 美国革命虽然在性质上与中国革命不同, 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相异, 美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表现为民族解放斗争;遵义会议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不仅关乎民族解放, 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尽管二者的性质不同, 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进行革命的勇气, 追求民族独立、解放, 寻求独立自主, 是美国革命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共同呈显出来的革命智慧。美国革命和遵义会议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召开, 因为共产党人坚持革命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美国革命是为了反抗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美国13州的人民联合同盟, 打了八年出生入死的血战, 终究得到胜利, 建立了合众国政府。无论是美国革命精神还是遵义会议精神都体现出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畏强暴、不怕艰险、不屈不挠、勇于牺牲、抵抗到底的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中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145.
[2]潘健.遵义会议精神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03 (3) .
[3]王寅丽, 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171-172.
[4]崔德芬.遵义会议也是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J].中国现代史, 1986 (5) .
[5]潘健.遵义会议精神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03 (3) .
[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462.
[7]何顺果.略论美国的“立国精神”[J].历史研究, 1993 (2) .
[8]谭宗级.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J].中国现代史, 1985 (2) .
重温革命历史 学习革命精神 篇5
晋绥边区革命从这里开始,革命烈士故事从这里流传,红色激情从这里燃烧,吕梁精神从这里发出光芒。7月3日,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我们全体党员来到兴县缅怀革命先烈,在这里我见到了无数革命先辈工作生活过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胸怀天下的毛泽东主席,战功赫赫的贺龙元帅,关心群众的朱德总司令,劳苦功高的周恩来总理……还有数不胜数的英雄儿女,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他们那叱吒风云的英雄气概,令所有来犯的敌寇闻风丧胆——谁当横刀马,唯我中华儿女。
在吕梁兴县“四八”烈士殉难处,让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浩然正气。同时,也让我在思考是什么鼓舞了共产党员坚持不懈,昂首挺胸地向前迈步?是对革命真理的追求,是对祖国伟大而深沉的爱鼓舞了他们,从而为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地奋斗、拼搏!新中国的辉煌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伟大祖国的尊严是他们誓死悍卫的。他们是多么可钦可佩啊!
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像四八革命烈士、晋绥边区革命涌现出的这些烈士,就没有祖国现在的繁荣富强,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的幸运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前辈的光荣传统。
这次兴县之旅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深刻洗礼,也是一场革命的教育。在工作中,我将继续缅怀先辈们的革命业绩,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为了东泰集团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时刻会铭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身份,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树立远大理想,认真专研岗位业务。爱东泰,弘扬东泰精神,践行精英誓言,就时刻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同时也将做一名合格的东泰人,为了东泰的发展勇挑重担,积极奉献!
彭雪枫将军的革命精神 篇6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进入北京育德中学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彭雪枫20年的奋斗史册上,党安排他到哪里,他就到那里,哪里最危险最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和英勇无畏地战斗着。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和得失。
他率部到皖东北后,曾多次报请华中局,要求邓子恢到四师任政治委员。他常说:“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在共同挽词中,称赞他“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无限忠诚 不怕牺牲
彭雪枫自幼跟随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参加革命后,经过战火的锤炼,他一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中以英勇善战著称的青年将领之一。
在抗日救国的前线,彭雪枫身先士卒,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1938年,他带领300人的队伍,挺进豫东,把华中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后,他率领第四师指战员,以洪泽湖为依托,在淮北大地上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1942年冬,粉碎日军33天的大扫荡。1943年春,在山子头自卫战中,击毙国民党反共顽固分子王光夏,活捉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
彭雪枫大智大勇,他指挥打仗,总爱“靠前指挥”,甚至亲自侦察进攻线路,直接掌握敌情变化。他总是说:“作为指挥员,不能像瞎子一样盲目指挥,为了避免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我不到第一线怎么行!”他经常教育干部“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对人民负责、对战士负责和对党负责的一致性”。正是由于他的英勇无畏的表率作用,新四军四师也很快培养起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在悼词中赞扬他为“英勇的战士,天才的指挥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盛赞他“是一个智勇双全与英明能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爱兵如子 艰苦廉洁
在极端艰苦的长征中,彭雪枫始终以身作则,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在行军途中,他经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同志代步,自己则背个包袱走路。在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光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泡桐岗时跌死了,他那匹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行军途中,彭雪枫自己步行,常催同志们骑他的骡子。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牙关打颤,浑身发抖。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头上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赶快通过,他自己却留在山顶上等候掉队的同志。先头部队已经爬上第二座山峰——中大鼓山了,他还站在上大鼓山的山顶上,焦急地向后张望。负责收容的张爱萍最后赶上来见他就问:“你怎么还不赶快走?”他这才放心地说:“同志们都上来了,这就好了。”
1942年11月13日,日军由徐州、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五路向苏皖边区分进合击,总兵力近万人,并以飞机、汽艇相配合,企图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彭雪枫指挥边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和日伪军浴血奋战,持续达33天之久。在这次反扫荡中,四师部队两袭马公店,三打金锁镇,围攻泗县城,坚守朱家岗,破击泗灵公路,给日伪以很大打击。在那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彭雪枫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他坚持和战士一起食宿,“白天隐蔽封锁消息,夜晚行动,跋山涉水”,运筹指挥,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极大地激发了军民的战斗力。
彭雪枫毕生生活简朴,衣服破了也是自己缝补。彭雪枫牺牲后,组织上清理他的遗物,发现只有两套军衣和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除此之外,身无长物。
爱百姓如父母 对自己严要求
1939年春,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进驻涡河以北新兴集时,彭雪枫司令员经过调查研究,相互协调,军民协同,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勒石立碑将该排水渠命名为“雪枫沟”,又名“新四沟”。
1943年8月18日,淮北地区泗南大柳巷一带因淮河水猛涨,河堤决口。在此危急关头,彭雪枫得到报告,立即动员师部及附近机关部队协同群众抢险。他亲自抱草抬土堵决口,并率先纵身跳入水中,以身躯挡住洪流。干部战士见状,纷纷跳下,组成人墙,协助民工排险。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抢救,决口终于被堵住,保护了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彭雪枫和他领导的新四军四师这块历史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汤恩伯部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彭雪枫率部队进行了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反顽斗争后,按中共中央指示转移到津浦路以东。1941年7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的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彭雪枫总结了路西的工作,特别是三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他在肯定路西3年來各方面工作成绩的同时,就路西的军事、政治、群众、根据地建设、统战、敌伪军工作,以及干部政策、地方武装政策、领导方法等,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会后,彭雪枫接连写信、著文、作报告,主动将自己的缺点、错误讲给领导、部下和群众听,“好使人家了解我们在路西奋斗中的经验教训”。在坦率解剖自己的同时,还虚心地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批评,并主动地和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彭雪枫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知错即改的优良品德和坦荡胸怀,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因而更加引起了广大官兵对他的爱戴和尊敬。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追忆彭雪枫同志》一文中写道:“多年在革命斗争中有功劳的人,如雪枫同志,他敢于揭露自己,批评自己,这种勇猛精进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同志们应向他学习的,连我自己在内。”
1944年,彭雪枫在华中局的整风学习中,对路西反顽斗争的失利,再一次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他的自我批评发自肺腑,开诚布公,感人至深。彭雪枫牺牲后,陈毅在悼念他的诗中写道:“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钦君不畏寒”,对他的自我批评精神,再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彭雪枫在山西、河南敌后工作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停止内战、共同对敌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能把坚定的原则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密切地结合起来。他不分昼夜地与各界人士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以真诚的态度、令人悦服的言词,取得许多地方实力派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援助。
1936年10月下旬,彭雪枫到太原办事处工作,频繁接触阎锡山的代表——阎锡山的外甥梁化之,通过他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中共中央。由于彭雪枫的统战工作,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态度暧昧,保持中立”,使红军能够顺利集中到三原地区而未受到阎锡山从背后干扰,对保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彭雪枫继续留在太原,从事中共与阎锡山的联系及争取工作。抗战爆发、红军改编后,太原秘密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负责指导晋、冀、鲁、察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统战工作。他特别强调:“日本帝国主义已下了灭亡中国的决心,中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只要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就不会亡,就能够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期间,彭雪枫为中共的统战工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泗阳县委搞肃反出现扩大化,弄出一桩所谓“三青团”假案,5个月内,逼出了1000余名“三青团员”,并逮捕了150多人。就在“泗阳案件”扩大化时,彭雪枫认真研究了案情及驻军九旅的反映,认为此案的真实性可疑,必须及时清理。彭雪枫和刘瑞龙二人共同署名,电告在军部参加会议的邓子恢,邓子恢得知此案后,报请华中局派新四军军部保卫部长梁国斌到淮北,一起主持全案的审查。经过调查研究,反复核证,最后彻底弄清全案虚构真相。于是,给蒙冤的同志平了反,彻底纠正了泗阳县委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挽回了党的政治影响。
1943年8月下旬,在淮北中学发生了一起“进步青年救国团”案件。起因是一个17岁的女学生,偷了别人的钱,问题暴露后,她捏造说是另一个有“特务嫌疑”的女学生指使她干的。淮中领导不作调查研究,先后将42人打成“特务分子”。边区公安局受理此案后,也采取逼供信的方式办案,以致所谓的“特务分子”增加到56人。有一天,敌机把关在边区公安局的一名“重点对象”炸死了,公安人员在他身上发现许多写着“冤枉”两字的纸条。区党委十分慎重地进行了研究,决定由彭雪枫主持此案的复审。他从调查研究入手,亲自调阅有关资料,找有关干部调查案情,并用四天时间对所谓主要人犯进行审问,终于弄清了这是一起编造的假案。随后,淮北区党委进行了平反工作。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彭雪枫具有朝气蓬勃的改革创新精神。在他创建和发展四师的工作中,表现得最明显。他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人民战争中发展和壮大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工作,并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官兵关系。他采取加强军政训练和实战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善于适应情况,为发挥平原作战的威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了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对军队政治工作多有建树。1937年10月,他应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发表题为《游击队政治工作》的长篇演说。他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必要性,阐述了游击队的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后来,这篇稿子被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定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并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成为敌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教材。这些经验,在豫皖苏边区和四师部队又有了发扬光大。
彭雪枫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在山西临汾办学兵队,在河南竹沟办教导队,在新四军四师办随营学校、抗大第四分校,广泛吸取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亲自授课,兼任校长。他在工作中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锻炼。在他的主持下,新四军四师以老红军为骨干,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较快地建成了一支富有朝气、非常活跃、新老干部团结好的坚强部队。
彭雪枫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写工作总结,起草讲话稿,他都亲自动手,从不假手他人。由于来自实践,他写的文稿通俗流畅、气势磅礴,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人们都爱看彭师长写的文章,爱听彭师长作的报告。他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自己工作中的首要任務。虽然身为军事指挥员,却在办好党报和剧团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人们熟知新四军四师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拂晓报》。彭雪枫亲自参与《拂晓报》的编辑工作,使这张报纸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战斗意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表扬《拂晓报》,说它是“办的好”的边区报纸之一。彭雪枫亲自创建和领导的拂晓剧团,深受边区军民的热爱与欢迎。
彭雪枫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品德,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彭雪枫牺牲已经60多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是,他的革命精神仍然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林伯渠的崇高品质与革命精神研究 篇7
一、政治上追求真理,坚定“革命一生无愧怍”
学习是获取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接受经验、知识和文化的手段。林伯渠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努力学习,牢记党的誓言,忠诚于党的事业,以彻底的革命精神顽强拼搏,历经重重考验,形成了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成为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体现出伟大的革命精神。
林伯渠青年时期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体验了世间冷暖,立下振新中华的志向。在日本留学中他接触了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书籍,深刻认识到国运的危急,加重了他挽救国家的责任感。于192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苏联学习时,部分中国学生受大革命失败的情绪,有的转为右派和托派,还有的搞小集团活动,而他在这期间,坚持正确的立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举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革命转入低潮,蒋介石派程潜当说客,劝林伯渠投降,他还是坚定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坚信革命事业终将取得胜利。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林伯渠总是能正确同各种错误倾向斗争,坚定维护党的正确路线,
抗战初期,当王明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并企图向中央闹独立性时,他又起来捍卫党的正确路线。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让年岁大的老同志东渡安全地区,林伯渠认为他是边区主席,应当留了下来与陕北人民共渡难关,并充满必胜信心地说:“撤离延安是暂时的,撤离正是为了保卫。将来不仅要收复延安,我们还要打出去,解放西安、南京、北平,解放全中国。延安的天时地利都对敌人不利,蒋介石进攻延安之日,也是他走向彻底失败之时,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正如陈毅所评价林伯渠“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
二、工作上实事求是,做“人民的勤务员”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林伯渠的一生坚持行重于言,忠于人民,为民竭力的赤子情怀,坚持亲民爱民的政治本色,时刻把最大多数群众的最高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被称为“人民的勤务员”。
林伯渠对边区政府和工作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真学习和实行调查研究”,1940年12月25日,在延安出版的《团结》第2卷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指出“人民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他把调查、研究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每到一地,就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1941年12月,年过花甲的他,亲自率领工作团,深入甘泉、富县一代进行调查,让群众给政府提意见。1942年8月,延安、安塞、延川、绥德等县发生特大水灾,立即受灾各县迅速抢线救灾,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在转战陕北期间,每到一地详细了解群众生活,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群众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来自实际、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建国后,他还经常不辞劳苦地深入群众去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光是一九六○年年初一个多月时间,他就去七个公社了解情况,他了解情况总是非常耐心细致,许多时候还戴起眼睛亲自作记录。”
林伯渠特别重视发展边区的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进而解救人民疾苦,提高人民政治觉悟等的局面。为了改变陕甘宁边区生产落后,他亲自筹建了光华农业实验场,同时还领导边区政府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大大增加了人民收入,边区呈现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为了改变旧社会给边区留下的愚昧、迷信、缺医少药等落后状况,林伯渠提出利用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和乡村俱乐部进行不脱产教育,中西医相结合的医疗方针,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和卫生制度等,使落后的陕北,发生了根本变化,使边区政府形成良好风气,成为进步的榜样,对其他根据地乃至国民党统治区起着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三、生活上艰苦奋斗,做“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
艰苦奋斗历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林伯渠的生活一贯简朴,他时时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享受与地位,以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
林伯渠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身居要职,本应享有高级别的特殊照顾和待遇,但他从不搞特殊化,不讲条件待遇。住着土窑洞,睡的最简陋的木板床,枕的是书,穿着朴素。在边区经济发生好转的形势下,尽管患有痔疾,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意花掉公家一辆汽车。转战陕北中,紧张的行军和繁重的工作,林伯渠有段时间身体十分虚弱,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贸易局的同志送来些水果,可他执意不收,坚决地说:“前方的同志比我们更加辛苦,首先应该慰劳他们,并指示今后要废止对领导机关的任何馈赠。”
林伯渠总是以普通服务员身份出现在人群中,任劳任怨为党工作。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常常拄着拐杖步行几十里,深入群众,老百姓和他无话不谈,有难敢讲,有苦敢诉。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他还抽空扛着锄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像普通农民一样挑粪种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比纯粹的道德劝诫更有说服力,他的增产节约计划和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战胜困难的士气。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有力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觉悟,树立起“艰苦奋斗光荣,怕苦怕累可耻”的观念,自觉同好逸恶劳、贪图舒适的不良习气作斗争,养成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涌现了一批“勤劳奉公,公而忘私”的模范干部。
四、作风上崇廉拒腐,坚持“公正廉洁、奉公守法”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从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林伯渠一生崇廉拒腐,始终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作风,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上。林利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指出:“辛亥革命后,他做官不像官,摈斥旧官僚的一切特权、享受,不要钱,不受贿,甚至于把自己的部分薪水用于扶危济困。”
林伯渠把“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作为政务人员应有的品质。1917年,任湖南省财政厅长时,求事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他都痛斥行贿者,卸任时不但弥补历届厅长离任时的亏空,还有结余。1953年底,他去广东休假并视察,他告诫同志们要按规定办事,不许接送。1956年临澧县两位同志来看望他,他热情招待长谈,了解家乡近况,当他们提出请林老帮助买两辆汽车时,林老说:“汽车时国家计划分配物资,不顾国家计划,乱批条子,这个权我不能用,请你们向乡亲们解释清楚。”
林伯渠对子女要求也一向严格,教导子女要努力学习、力戒骄傲、平等待人、谦虚今生,要做革命的后代好好为党为人民工作。1938年,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特别地叮嘱秘书、警卫员,不让他们违反制度给孩子享受特权,让子女过着和一般青年学生同样的生活。林伯渠最小的儿子相持(林用三),小时候就让他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一般战士一道用餐,还要求相持看戏不抢前排,在大街上不许吃群众的东西。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当时正在小学住读的相持希望父亲把他接回去,但林伯渠却让他跟着老师们一道转移,并嘱咐说:“孩子,要记住,不要以为你爸爸是干部,你就可以不同些,要和大家一样,懂吗?”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林伯渠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热爱祖国、人民的壮歌,他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脊梁,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坚定不移地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下去,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续磊,穆青.续范亭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郭林,阎树声.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临淄县委.怀念林伯渠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涂绍钧.林伯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5]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革命先辈后人的回忆1[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1.
革命精神 篇8
一、达州红色的历史记忆
历史步入近代以后,中国被列强欺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都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他们都先后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早期革命者在俄国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救亡图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下,以王维舟为首的一批热血青年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回到家乡达州,他们积极地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1927 年8 月达州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即中共大竹县特别支部。党的支部成立后,他们除了引进了《新青年》《共产党》《先驱》等刊物外,还在家乡办起了《晨光》《人格》《大竹青年》等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1929 年,王维舟等人领导了固军坝起义并成立“川东第一路游击军”。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大竹创建了杨通苏维埃,并领导发动了“虎南暴动”,建立了虎南游击根据地。王维舟在开江县建立中共广福特支委员会,创建了有1 000 多人参加的“川东游击军广福支队”。1931 年重建的川东游击军,牵制了刘存厚、刘湘两个师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主力作战。1932 年年底,红四方面军开创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作用,认为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1]。1933 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统一指挥下,“从2—6 月,历时4 个月的作战,共毙敌1.4 万余人,俘敌近万人,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2]1933 年8—10 月,徐向前又接连指挥了三个战役。三次战役使川陕根据地扩大到42 000 多平方公里。西抵嘉陵江,东至万源、城口,南达营山、渠县及开江、开县。红军扩大到8 万余人。川陕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块最大的红色区域。1934 年,在徐向前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特别是万源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我军在东、西两线共歼敌8 万多人,缴枪3 万多支,炮百余门。后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说:“反六路围攻,是我们在四川打得最艰苦的一个战役。在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上,也可以说是战役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战果辉煌的一个战役。”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是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的重大转折,是红军由防御转为进攻的起点。它“严重打击了四川军阀的反动势力,锻炼了红军和川边广大人民,恢复并扩大了苏区,取得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为辉煌的胜利”[1]。万源保卫战展示了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可以说反“六路围攻”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万源保卫战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反“围剿”的斗争,形成了与中央根据地互相呼应的有利格局,为中央红军入川减轻了压力。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1945 年的八年时间里,达州各地共有179 102 人参军,在前线阵亡53 774 人。在后方,达州人民积极出工出力支援抗战,全市先后共出动48 750 余名劳工修筑汉渝公路、梁山机场,在修建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至少有1 135人,伤者无数。”[3]解放战争时期,达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大竹苏家沟战斗”“虎南二月暴动”“渠县龙潭起义”“华蓥山联合大起义”,涌现出了诸如唐虚谷、陈尧楷、邓兴丰等无数革命烈士,达州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促进达州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战争的破坏,建国之初,革命老区经济千疮百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老区地处边远的深山和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阻,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畅,教育、卫生、文化投入不足,造成了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这使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克服老区的这些不利因素,加快老区的发展,力争老区人民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的人民一起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是摆在老区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加快老区经济发展,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当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中央、省市要继续加大对老区财政扶持力度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车道,2010 年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老区经济社会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近些年,老区的贫困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12 年3 月6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曾指出,财政部将加大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在“十五”期间,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财政倾斜政策,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投资近80 亿元,用于老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公路交通建设、小流域治理等与民生紧密联系的社会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实践证明,党中央只有加大对老区人民的财政投资与政策倾斜力度,才会加速老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前进步伐。除中央外,各级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重视老区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广东省的经验值得学习。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支持省内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重点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老区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州作为四川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四川省也要充分利用达州地区丰富的农业、工业、交通、矿产资源,加大达州的开发,在对外招商引资时,更多地倾向于达州市,以便又快又好地加快老区发展,增加人民的福祉。
对老区的扶持不能做表面文章,要重视建立国家、省市部门对老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做到关心老区常态化、制度化。老区发展了,才能保障我国各族人民同步迈入小康。从国家到省市对老区的关心将会给老区人民建设家园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它也是老区人民自力更生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国家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人才扶持力度
现代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老区人民由于贫穷落后,无法吸引更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此创业。这也是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对这个问题,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中组部、团中央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省市选派“博士服务团”,到四川、西藏、新疆、贵州等地支援服务。自1999 年以来,国家派出的十多批博士志愿者服务团为西部地区引进1 447 个项目,资金3 642 亿元,撰写调研报告2 086 篇。此外,他们还举办了各种讲座,为欠发达地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状况。博士服务团受到了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欢迎。
除了国家对老区的人才支持力度外,老区的各级政府也必须牢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人才引进方面舍得投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实施人才创业的帮扶工程。通过人才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老区人民的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老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尤其需要培养当地土生土长的,用得着、留得住的科技人才。让这些科技人才和当地人民建立帮扶平台,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更好地促进老区致富发展。
老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小学、初中教育要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当下,大学生择业困难,在“读书无用”错误观点的误导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导致适龄儿童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我国专门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贯彻职业教育法的精神,通过职业专门学校为地方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利用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农民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及劳动技术含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地方大学,政府要充分地促进其发展,发挥大学资政育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地方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创造高层次人才研发、创业的优质环境,做到对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三)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的时间较长,在达州这片土地上更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据有关学者研究,目前达州保存有影响的革命遗址遗迹600 余处。每一处遗迹都有着感人的故事,镌刻着军民的鱼水深情和红军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新时期国家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素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达州旅游事业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新时期鼓舞达州500多万人民艰苦创业的典型教材。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近些年,旅游业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达州作为革命老区,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这为老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各地经济发展几乎成为各部门发展经济的一个共识。达州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不为众人所知,可以说很多的红色遗迹“养在深闺”。这些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思想、先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应当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化为鼓舞老区人民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不竭动力。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为老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老区人民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吸引大批外出务工劳动者返乡就业,降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比例,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4]通过红色旅游,还可以带动人们勤劳致富的信心,增强自我摆脱贫困的主动性。
在开发红色旅游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南方自然环境的优美,高森林覆盖率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做到红色、绿色相结合,“开展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地质风光游、客家风情游为辅的旅游活动模式,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5]既让游人在红色旅游中陶冶情操,又能在绿色生态的环境中放松工作中的身心疲惫,寻找一片精神休憩的家园。在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要统筹全局,加强区域开发、连片开发,打造一些精品旅游路线。
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区发展旅游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走出一条与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老区人民对旅游资源保护意识。”[6]
(四)更新观念,创新老区精神
老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滞后,受恶劣的地理环境及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样的思想是一定要克服的。外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老区人民更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战争年代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新形势下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更新观念、锐意创新,克服困难,实现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
老区要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立足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老区大多位于山区和半山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是最佳的产业选择。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符合条件的老区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达州作为四川的农业大市,物产丰富,境内出产的优质黄花、香椿以及富硒茶、油橄榄都是无公害产品。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加强农业、工业相结合的产业链意识,在发展原生态农业的同时,形成一批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业人口增产增收。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达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含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铁矿、锰矿等矿产资源,都为达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作为后发赶超地区,在开发这些矿产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合理开采,更多的是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一些循环经济,加大对产品产业链开发的科技含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杜绝因矿产开发所带来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五)加大革命老区的对外宣传与合作
由于交通、地理条件的限制,更由于在当下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方面,文化精神被很多人忽视。目前,对革命老区,除了老区人民和从事党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外,缺乏更多的人去关注它,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在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虽然很多的革命老区纪念地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到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地受教育者较少。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老区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例如电视、报纸、电视剧作品、网络等手段。重视一些全国性的关于革命老区发展的组织机构的扶持与宣传,前面提到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他们在宣传老区,支持老区发展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各革命老区要和老促会积极联络,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和老区促进会一起宣传自我,打造自我,创新自我。一些学术性的革命老区团体,他们除了研究老区革命红色文化外,还承担了探讨老区发展的重任,例如全国革命老区高校举办的每年一届的联席会议,对老区经济、社会、教育等发展提出了很多可行可参、加速老区发展的宝贵意见。通过革命老区高校联席会议,各高校不仅交流自我发展的成功经验,而且也分享与学习兄弟高校发展的优秀成果,更主要的是通过彼此的交流与接触增加了各老区发展之间的深刻了解,加强了东西部革命老区,南北革命老区的合作,这也是老区发展所必须的。达州的红色资源极为丰富,近些年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不断推出研究力作及发表一些学术性的文章,对宣传达州革命红色老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得对四川革命老区的宣传上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 年,在万源保卫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四川革命老区发展中心承办的革命老区振兴暨纪念万源保卫战胜利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了解了达州、走进达州、宣传达州、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同时对于革命老区的进一步研究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老区建设是新时期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既要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又要满足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期盼。实践经验证明,要加快老区建设发展,必须既要发挥国家力量在老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动员民间力量和个人力量。在新时期、新机遇面前,达州百万人民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发扬革命战争年代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争取和全国人民一起迈入文明、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这片红色的土地必将在新时期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回忆史料[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2]张麟,马长志.中国元帅徐向前[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3]蒋吉平,李彩云,郑丽天.革命老区达州对中国革命的贡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
[4]林莉,梅燕.革命老区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3).
[5]周晓光.红色旅游及其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北方经济,2012,(8).
革命精神 篇9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大学生,当代价值
何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 从突出体现党的革命性、进步性的事件、人物中提炼出来并加以推广的精神。 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同时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培育下, 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批英模烈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奋斗中逐步铸就, 由中央和各级领导总结、推广, 得到广大群众高度认可和自觉学习的崇高品德和高贵精神。 在这里, 暂且不论哪个定义更准确。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源流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历史文化渊源。 我国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国,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计其数的先贤英模, 缔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形成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留下思想深邃的至理名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美德, 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忧乐情怀, 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不屈斗志,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等等。 二是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爱国主义是共产党人必备的优良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人必须有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牺牲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三是内生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四是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形成的五四精神、二七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韶山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兵团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小岗精神、特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唐山抗震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击非典精神”、“08抗震救灾精神”等;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峥嵘岁月中, 在血雨腥风的武装斗争和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 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烈士、时代楷模。 如: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南京路上好八连、王进喜、雷锋、王杰、焦裕禄、张秉贵、张海迪、沈浩等。
然而, 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知晓度和认可度现状看: 大学生对某些人物或事件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知晓度较高, 如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焦裕禄精神、张海迪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 而对其他的人物、事件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知晓状况较低, 如张思德精神、王杰精神、张秉贵精神、小岗精神、二七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等;大学生对有的革命精神认同程度很高, 对有的革命精神仅仅能够认同其中的部分内容, 对有的革命精神则几乎不认同。 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党员干部才应该学习革命精神, 有些学生认为某些革命精神与时代脱节, 等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等的有效途径, 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讲,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法宝。 但现今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知晓与认同状况并不乐观, 且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所以加强大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 不仅必要, 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呢?
“两课”进培养方案, 并融入红色文化和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将“两课”放入了培养方案, 但总体来讲, 大部分高校对在“两课”中融入红色文化和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学术、艺术、娱乐等校园和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可以将先进的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活动, 可以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加强红色文化宣传, 积极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活动, 开设红色文化讲堂,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依托所在地区特点和资源、学校专业特色、特殊纪念日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体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借助网络构建红色网络阵地, 开展红色文化宣传。 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资源, 创新教育方式。 一方面, 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和处理信息,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另一方面, 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 如针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网上讨论、开展大学生思想观念网上调查、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咨询服务等,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组建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关的科研团队, 并吸收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加入, 将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有机结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积极推动学生国际交流, 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让学生以国际化视野研究、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 同时向世界宣传、输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在吸收多元化思想的同时, 也会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及更快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学校、社会和国家应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且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大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知晓与认同状况调查——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 .
[2]张泰城, 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 2010 (1) .
革命精神 篇10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鄂豫皖人民群众对自己故土家园深厚感情的一种集中体现, 它包含了大别山地区人民对自己家乡、传统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每个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都要考虑在实践生活中的生存、发展问题, 而要生存、发展就要获取维持生存、提供发展的物质资源, 同时还要谋求能够慰藉精神的心灵家园, 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故土家园。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国, 家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家, 就没有个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家国一体, 故土家园不仅是满足个体物质需求的大本营, 也是个体精神思想的发源地。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 大别山的儿女立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把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幸福的新中国[1]。
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别山的山水资源滋养哺育着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儿女后代, “禾苗离土即死, 国家无土难存”。而中国的锦绣山河不仅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而且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国家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物质载体。有着爱国情怀的中华儿女, 都把“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
二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革命者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革命者对骨肉同胞的爱, 反映的是其对整个民族的爱。大别山的革命者将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他们认为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 是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的。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 河南省新县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接受党的派遣, 回到家乡组建贫下中农的革命协会, 后来又发展了农民武装组织。为了发展、壮大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组织和革命工作, 他有6个家人被国民党地方反动民团残忍杀害。潘忠汝是黄麻起义领导人。他立志革命、不怕牺牲流血, 在其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 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 愿输血汗改山河。”1927年12月5日遭敌围攻, 率部由黄安激战突围, 先后6次杀进城门, 7次护送战士们冲出突围。战斗中大腿被击中, 血流不止仍坚持战斗在前线, 激战中他的后背、腰腹相继中弹, 肠子流出体外仍不退缩, 英勇地向敌人继续射击。最终因伤势过重, 不幸牺牲, 当时仅仅只有21岁。共产党人对骨肉同胞的爱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的爱, 对战友的爱, 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大爱”。[3]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对故土家园、对祖国都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始终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战斗在一起。
三是爱自己的祖国。中华儿女每个个体的发展、进步都是同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爱自己的国家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发展, 把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无私奉献和牺牲。大别山的英雄吴焕先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的楷模。他的父亲、大哥、二哥、五弟、大嫂和小侄一家6人被丧失人性的反动地主豪绅残酷杀害。但吴焕先的革命热情和顽强斗志并没有在此严酷的打击之下而丧失和动摇, 他舍掉了自己的小家、心心念念为大家, 勇敢地领导大别山的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组建了大别山地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27年他率领部分有志之士和革命群众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开展武装斗争, 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 他奉中共中央的委派, 带领革命队伍开启长征之途, 一路奋勇杀敌, 粉碎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2次重兵“围剿”, 开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发展、壮大红25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8月21日, 吴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和羊圈洼战斗中不幸牺牲, 为了革命事业牺牲时仅仅28岁。[4]
二、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
第一,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 100多万大别山的儿女前赴后继, 英勇献身, 但革命火种从没有熄灭, 反而越烧越旺, 大别山的儿女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一道奇观。毋庸置疑的是, 深深融入大别山儿女思想意识之中的红色革命传统, 是激励大别山儿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财富。新时期新阶段, 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 要复兴中华民族, 建设伟大的祖国, 必须集中各个民族的才智和力量。而英勇的大别山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自己的热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大别山的红色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第二,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 祖国遭受多次外国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被迫接受多个外国列强的奴役压榨, 在一段时间内内忧外患严重, 阻碍了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陷入国破家亡的危险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大别山的爱国志士和革命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 发愤图强, 努力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100多万的大别山儿女经过28年坚持不懈的斗争,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新世纪新情况, 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国际舞台, 处于不败之地, 就要继续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激发人民群众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人心齐, 泰山移”, 全国各族儿女只要万众一心, 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 众志成城, 肯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的担当认识误区及其表现
目前, 高校教师对担当存在认识误区, 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青教师, 他们对党的革命历史不清楚、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党规党纪认识不深刻,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党性原则, 没有很好地领会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弘扬党的红色革命传统的思想意识有待加强,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明确, 价值观扭曲, 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问题, 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没有生活激情和工作热情, 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师群体中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就可以不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的工作;自己是普通教师, 只要教好课就行了, 不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和系部领导的工作;在教学中, 对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放松要求,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部分学生上课说话、晚来早退等现象采取包庇的态度;把担当分内外之别, 认为是自己工作职责之内的事情就做, 完成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 工作中不思进取, 认为是他人的事情就不关心、不参与、不配合、不支持, 置身事外;把做成才叫担当, 不敢尝试, 不敢实践, 不愿探索、争取, 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探索的精神, 与现在国家提倡的创新改革背道而驰。凡此种种, 对担当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逃避等问题。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率先垂范, 敢作敢当, 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与时俱进,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素质, 争取成为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四、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培养高校教师的担当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实践中, 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中就包括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为培养素质优良的大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培养高校教师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广大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精神。战斗在大别山的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了解放全中国, 为了全中国的贫苦百姓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 英勇奋斗, 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 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西化”和“分化”图谋, 面对着建设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 面对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征途, 高校教师应该继承并弘扬大别山革命志士为了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主动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奋斗终生!
二是培养高校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爱护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革命传统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这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献出自己甚至家人的宝贵生命。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体现了党始终是与广大劳苦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刻都在维护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革命战争时期, 大别山的革命志士们, 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祖国, 把生命、财产等都毫不犹豫的奉献给了解救劳苦大众的革命事业, 红田惨案令人热泪盈眶, 吴焕先、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无数的革命者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 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在今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发扬这种精神。高校教师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就是要深入学习体现在大别山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那种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人民利益献身的高尚道德品质, 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是培养高校教师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英勇顽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死就要干革命的奋斗精神,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从一开始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进行的。大别山的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屠刀, 毫不动摇, 前赴后继, 涌现出了被敌人钉在墙上仍痛骂敌人的农民赤卫队队长程儒香, 就义时年仅16岁被誉为“大别山刘胡兰”的肖国清等英雄人物, 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说明革命斗争环境愈是险恶和残酷, 也就愈能使人们锻炼和形成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在跨越世纪的征途上, 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挑战, 高校教师要勇于担当, 继承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发扬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干事业的精神。
四是培养高校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 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 既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也有许许多多的日常工作, 按照革命事业的分工, 每个革命工作者都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 从事自己的工作。例如, 在大革命时期, 湖北省黄安县 (今红安县) 的共产党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利用亲友之间人情来往的风俗, 在鄂豫边区想方设法地开展革命工作, 发展革命力量。曹学楷是黄麻起义领导人, 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他在家乡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 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 展开与土豪劣绅的斗争。河南商城上楼房 (今属安徽金寨) 人周维炯, 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 设法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校内开展革命活动。第二年夏季, 他又接受委派返回家乡, 以教书工作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积极地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 周维炯设法打入了丁家埠武装反动民团, 开展秘密的地下革命活动。他借助民团军事教练的身份, 拉近和下层士兵的关系, 积极做下层士兵的思想工作, 成效显著, 在民团中成立了党支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 一个革命者, 不仅要不怕牺牲, 在革命斗争中表现的英勇顽强, 而且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还要认真做好细致琐碎的工作[6]。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培养高素质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高校教师必须大力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中这种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
五、结语
大别山的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中, 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批判和抵制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和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思想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腐蚀和引诱,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净化高校教师队伍, 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
摘要: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成为素质优良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高校,教师素质,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99-105.
[2]邱小云.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 :120-123.
[3]李江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J].理论导报, 2006, (1) :11-15.
[4]杨少华.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 (6) :88-93.
[5]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怎样铸就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4) :22-26.
近精神而不尽历史的《辛亥革命》 篇11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物,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是为了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正是为了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烈,之快,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独白依烈士遗言而写,银幕上此时的秋瑾(寧静饰),正迈步走向轩亭口的刑场,电影《辛亥革命》由此把那段浩繁跌宕的历史舒展开来。
以女烈士之牺牲破题,在导演张黎看来,是别有力道的。他说:“女人的天职是孕育,母亲的天职是抚育,这些都是与死相对立的。秋瑾是女人,也是母亲,毅然选择死亡的时候,此时此刻这个国家发生什么,已经不需更多的笔墨唇舌。正如喻培伦、林觉民,无不家境殷实,抱负满怀,是当时的留学生,而恰恰这些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把革命、牺牲当成了自我选择,这个选择对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秋瑾牺牲在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1907年7月15日);1905年4月3日同盟会先驱邹容死于上海狱中,年仅20岁;同年12月7日,同盟会会员陈天华投日本海自尽,终年30岁;1906年12月31日,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2岁……一段段黑白影像构成如文献资料般的画面,串起那些我们或许曾经熟识,又或许已被淡忘的名字。
张黎坦言,辛亥革命的命题,对于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者而言,都有说不尽的压力,何况电影,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不想花时间去写江河日下,民不聊生,而开篇在牺牲,如果连这些人都选择死,那么这场革命已是必然,是非变革不可的!这就是在我心里的辛亥革命的开始。”
虽初执电影导筒,但张黎善于掌握历史题材早是共识,2003年的《走向共和》不仅成为中国大型近代史题材电视剧开篇之作,甚至在媒体界与学界留下的震撼和争议,至今余音袅袅。而张黎也自言是对那个年代心有迷恋的,民国的服饰家具、照片影像、报刊小说,无一不叫他爱不释手,他惯用优美来形容那段旧时光。“那时中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中国人是从封建制度一下子跳到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中世纪,没有宗教裁判所,突然间,资本主义的机器和人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却产生了,自然有诸多不妥,又别有跳跃中的欣喜和理想主义的美妙。”
至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本身,在他则只有壮阔可以形容:“中国以往历史上,不乏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物,但终究是须隔时日方出现一二的。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是出现了一群人,从维新派到同盟会,至于民国,甚至后来的保皇党中间,人物不仅众多,真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出来独立立传的。其实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11年,大部分登堂入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就是‘担当’——‘我不担当谁担当?’这种拿起枪就能搞革命的气质、氛围,牵涉到王朝的颠覆、历史的演进,甚至直接相关人生的信仰。我们今天对他们有所谓的评判,评价事实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本意是什么。孙中山有他的担当,袁世凯也有自己的担当。”
而张黎说,他着意要书写的就是这份“担当”。他说,写牺牲恰因牺牲是变之苦痛,变之表象,而“变”才是这段历史的根本,一个民族到了应该变必须变的时候,把握住“变”的这个源头,能发现这些人物(在历史中)都有各自的位置,浩然正气者,蝇营狗苟者,兼而有之。
“我学摄影出身,我收集那些旧照片、旧新闻,常常盯着那些老照片、老物件看个没完,那些旧影里人物的衣饰化妆、表情动作,甚至眼色神态,有无数丰富细腻的细节,而我希望自己的电影亦可以一样。我所好奇的,我所捉摸的,我想表现的,正是这过往历史中精神性的存在,反而真相没那么重要。在我看来,电影不是一本教科书,不可能把过往的人物、事件一一罗列出来,也不该是一本教科书,因为电影重要的是人物的举手投足间所能传达的精神意义。”
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开始,这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大事,其“大”也在于过程之曲折。革命之初目标模仿美国,建立美式政治架构,而政治手段则搬演法国革命,主张以暴力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经历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把“一个人的革命”转变成为全民族的觉醒,再又放弃法国大革命的老路,不再追究满洲贵族的政治责任,放弃断头台,转而南北议和,而伴革命一路前行的,又有各方势力的利益纠结绞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经在《辛亥:摇晃的中国》里写下这样的概括:“中国的辛亥革命,烈度不大,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也最具变化的一个事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充满了变数,面临多个岔路口,无论哪个岔路哪怕一丁点因素加了进来,历史的路径就会因此而拐弯。后来的历史,也许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个样子了。”
如此浩瀚而惊心的历史,整合进两小时的电影,免于流水般铺陈,不失史实本身的跌宕已绝非易事,至于深入人物精神深处,则又是对电影故事而言,更进一步的要求。电影《辛亥革命》共分为四个章节段落——“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遵循历史题材中较为传统的章节体叙事,而至于具体人物塑造,却有颇为大胆而鲜活的一面。
比如,电影里的孙中山(赵文■饰),对革命有十多年如一日的赤诚坚守,而在烈士遗孀面前,却也表露心如刀割般的不忍。威武不屈的黄兴(成龙饰),人生里装着革命的壮志,也有儿女情长的牵挂,甚至操练学生兵冲锋陷阵时,就扬手解散了身为家中独子或者次子的孩子。一边忧心把大清断在自己手上,一边喝着莲子羹摆弄新衣料的隆裕太后(陈冲饰),不经意吐露这样的心声:“这家都不是咱当了,国还和咱有何干系?”野心勃勃地企图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制衡以求一己之私的袁世凯,论起自己的算盘,也有市侩之态:“替他们家办事,干吗花咱们家的钱,这炮弹又不是汤圆。”
负责导演工作台本撰写工作的关山说:“这段历史本身太立体了,内容太丰富了,所以艰巨的就是如何精细取舍。张黎导演明确要求杜绝僵化的传统历史叙事,要求一个完整有致的故事,这已不易,而他又提出这样的要求,即用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来反映革命的分量、历史的厚重。比如生活富足、职业体面的孙中山为什么会去革命,这是新鲜地把握大历史风貌的方法,而挑战就是满足在人物塑造深度上的要求。况且人物众多,电影本无时间铺陈渐进,我的解决方法是不容一句闲聊,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生死关头,都须能够反映其在辛亥革命这个大事件中的立场态度,甚至他的内心世界。”
在关山看来,也因此,整部电影事实上告别了以往历史题材中罗列事件、延展时间的纪录片、教科书叙事逻辑。“每个人物的出场,不以时间或事件逻辑为准,而须在生生死死的结点上。电影要抓住每个人命运的结点,用革命进程演进中的冲突对立为线,把众多命运的结点交织成为完整的故事。即便那些贯穿始终的人物,比如孙中山、黄兴、隆裕,也只抓住他们生命中的结点,这比任何平铺直叙更能突出叙事内部冲突矛盾之激烈,最大化地把人物的动作与外部戏剧冲突、内在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当然也并不是全不给观众喘息的工夫,只不过插科打诨也须意味深长,甚至轻舞飞扬。电影里每每隆裕与文武百官商议朝政,镜头都终了在溥仪的那架小猪打鼓的发条洋玩具上。鼓点密密敲着,而谁人都知将停的一刻就在眼前。迫清帝退位后的袁世凯,走出宫口,便在大殿广场上,迈开洋洋自得的舞步。
革命精神 篇12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假设
该调查目的是为了解当今社会烈士精神在当前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发扬烈士精神的看法, 思考作为大学生, 如何对待和发扬烈士精神。调查方法是以问卷调查为主, 同时注意观察、访问和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假设是人们对烈士精神依然充满崇敬。发扬烈士精神, 特别是其集体主义精神, 在当代依然有重要意义。但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为重。
二、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
(一) 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的游客
笔者选择性地调查了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的20名游客, 包括初中生1名, 高中生1名, 大学生2名, 老师1名, 现役军人1名, 其他游客14名。其中, 18岁以下的有2人, 18-30岁9人, 30-50岁6人, 60岁以上3人。
(二)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内的学生
笔者随机抽取了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内的60名学生, 涉及药学、药学基地班、药物制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技术、海洋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共15个专业。
三、调查结果
(一) 在革命烈士陵园中对游客的调查结果
1、“您是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或目的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的 (多选题) ”:
前来景仰革命烈士的有15人, 占75%;前来了解革命知识的有8人, 占40%;前来游玩、看风景的有8人, 占40%;前来的目的是为完成他人交给的任务的有2人, 占10%。我们观察到:填单纯选择来看风景的人只有1位老人。
2、“您认为在现代社会, 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有必要吗”:
认为很有必要的占63%;认为必要的占37%;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的为0;认为可以抛弃的也是0。由此可知, 被调查者均认为在现代社会, 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有必要的, 而且, 大部分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3、“除了雨花台, 您还去过以下哪些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选题) ”:
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占19%;去过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的占38%;去过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占5%;去过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占19%。被调查者中平均每人去过1.8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您今天在雨花台瞻仰所用的时间”:
1小时以内的占6%;1-2小时的占22%;2-3小时的占72%;3小时以上的为0。统计显示, 大部分人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瞻仰所用的时间是2-3小时, 这说明大家对烈士的景仰、学习是严肃、认真的。
5、“走出雨花台, 您感觉到收获如何” (共有19人回答) :
觉得很值、很有收获有15人, 占79%;认为一般的有4人, 占21%;感觉这次来得不值的为0。这表明, 游人瞻仰雨花台烈士陵园后对自己收获价值的判断, 多数持肯定态度。
(二) 在中国药科大学内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1、“请问您去过以下哪些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选题) ”:
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占14%;去过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的占30%;去过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占4%;去过雨花台的占31%;去过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占7%。统计表明, 被调查大学生中, 平均每人去过1.75个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或目的走进上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 (多选题) ”:
敬仰革命烈士的占28%;了解历史知识的占35%;游玩、看风景的占25%;完成他人交给的任务的占12%。
3、“您认为在现代社会, 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有必要吗”:
认为很有必要的占45%;认为必要的占52%;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的占3%;认为可以抛弃的为0。
4、“关于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您是怎样看的”:认为相当有用的占32%;认为还行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22%;毫无意义的占3%。我们发现, 选相当有用的大多数为女生, 即女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要比男生强一些, 更重视一些。
5、“请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
认为是9月3日的占18%;认为是9月15日的占47%;认为是9月25日的占28%;认为是10月25日的占7%。这个调查结果居然只有11名同学回答正确。“9月3日,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26页的原文, 截至调查日期, 这一部分内容已经讲过。选择10月25日 (中国政府在台湾受降仪式的日期) 的也不多, 只有4人。多数同学误选B, 说明历史知识不牢固。
6、“毕业后, 您是否愿意支援西部建设 (到西部去工作) ”:
选择十分乐意的占7%;选择愿意的占35%;选择不大愿意的占43%;选择无所谓的占15%。从这一结果看来, 愿意献身国家建设的同学还是不多, A、B加起来只有42%。
7、“您认为下列哪种情况下团队效率最高”:
选择A选项“当团队的目标与每个团队成员保持一致时”的占55%;选择当团队内部运作良好时的占27%;选择当团队的设定明确目标时的占17%;选择当团队所设置的目标第一眼看上去似乎难以实现时的占2%。此题旨在测试被试者是否是一位优秀的团队选手, 略多于一半的33位同学回答了最佳选项A。
8、“如果您上课前看见黑板没擦, 您是否会主动上前擦黑板”:
回答A选项“自己碰到这种情况目前还没上去擦过”的占42%;回答“会去擦的, 我已经这样做过了”的占25%;回答“我会的, 但目前还没有碰到这种情况”的占32%;回答“不知道”的占2%。看来大家虽然口里说要发扬烈士的集体主义精神, 可是遇到现实问题总是关心自己的事多, 关心集体的事少, 并且欠主动。有42%的同学诚实地选择了A选项。32%的同学选择了B选项。
四、调查结论
(一) 人们的意识, 主流是积极的;普遍认为有必要发扬烈士精神, 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雨花台的游客, 还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 绝大多数均认为在现代社会, 仍然有必要甚至很有必要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 对革命烈士, 也都是崇敬的心情。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中有不少老年人, 他们有的认真听导游的讲解, 有的手扶着眼镜仔细端详, 也有不少领着孩子的家长。从老人那严肃的表情和那时而不时的驻足中, 我们看到了对革命烈士的铭记和悼念, 从家长的谆谆教导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看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回答第3题“您认为在现代社会, 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有必要吗”时, 一名雨花台的游客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社会贪污腐败现象都还存在, 怎么会不必要?”雨花台的留言簿上可以看到“毋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不要让历史重演”等发自肺腑的呼声。
(二) 人们通常对于涉及切身利益问题采取务实的态度
在药科大学的调查中, 第6题统计结果显示, 乐意去支援西部建设的不到一半, 实际比例可能远不止如此, 这从第8题就能看出。只有1/4的同学看到黑板没擦会主动去擦, 42%的同学承认自己不会。
(三) 经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能正确对待和发扬烈士精神
被试的大学生中, 平均每人去过了南京的1.75个爱国主义革命基地, 对刚进校时间不长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这个比例还是乐观的, 至少说明大学生是乐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不再沉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也不再是说教式的, 老师的讲解也生动起来, 课外实践活动也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培养爱国热情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 烈士精神的和他们的优秀品质就可以得到继承和发扬。
五、我们的思考
(一) 烈士精神是多方面的, 包括热爱祖国、坚持信仰、自强不屈、无私奉献等;强调烈士精神, 应该重点强调其集体主义精神
大学生, 特别是考入重点大学的高分考生, 哪个没有经过备战高考的那段挑灯夜战, 艰苦卓绝的岁月?在接受祖国的挑选中, 大家都愿意付出, 大家都能表现出自强不息, 坚持不懈的精神。可是高考之后呢?《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 经济管理类专业成为高考状元的最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夺得“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院系”前2名, 而北大传统强项数学系却排至12, 物理系、化学系更无人问津。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大国谈判的最大困难, 不是缺乏经济管理的人才, 而是在很多领域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高考状元作为高中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代表, 做出的选择并不让人满意。在药科大学的调查也显示, 我们确实缺乏这种为他人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 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 团队精神都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认为, 强调烈士精神, 应重在强调其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 建议关注大学生心理活动, 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在开展“5·25我爱我”教育的同时, 开展“我爱他人”的教育
我们不是贬低个人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 但在强调爱自己的时候, 我们是否还应强调关爱他人呢?一个只爱自己, 不爱他人的人, 是不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聪明的人, 爱自己, 也爱他人。
(三) 建议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同学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友爱精神
集体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社会实践、集体出行, 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小组发言, 甚至可以是去吃烧烤……在实践中, 人们才能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四) 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参与,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79%的被调查者认为, 看过烈士们的事迹, 自己很有收获。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实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就当前而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靠政府的拨款难以支持其长远发展, 收取门票费容易打消人们瞻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将是个不错的选择。教育基地可以大胆地把基地后勤推向市场, 吸纳民间资本, 通过市场化运作, 较好地化解矛盾。
(五) 建议借助互联网进行烈士精神的宣传教育
当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众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占领网络这个新平台, 把烈士热爱祖国、坚持信仰、自强不屈、无私奉献、关心集体的精神, 在互联网上广泛宣传。
六、结束语
革命烈士的事迹和遗物, 历历在目;革命烈士的奋斗成果, 我们正在享受。我们期望,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 能重新激起人们对烈士精神的重视。我们期望, 通过这次调查思考, 能找到正确发扬烈士精神的一种方法。我们希望, 为中国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看到我们国家的蓬勃发展, 能九泉含笑。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Carter Philip, Russell Ken著;柯江华译.超级心里测试[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革命精神】推荐阅读: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革命精神10-27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09-26
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05-21
感恩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10-09
感悟红色记忆 弘扬革命精神10-10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08-26
扬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与革命精神06-10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总结10-15
泰勒《革命和革命家》05-19
缅怀革命先烈 承继革命传统06-04